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2024-07-12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精选十篇)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篇1

为考察现有研究对这种转型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近况, 并适应转型趋势进行展望。这为帮助我国制造企业缓解赚钱、生态质量、社会福利方面所面临的诸多社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视角I:经济赢利诉求回应

研究视角I, 在经济学尤其是管理经济学逻辑框架内, 主要基于经济赢利诉求回应, 从技术和成本、知识产权和品牌、产业链三个方面, 探讨如何增强制造企业竞争力的经济技术基础。

持“技术和成本观”的学者强调成本、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 认为成本创新能力将是中国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 强调企业面向国内大众市场发展大规模生产技术, 并获取规模经济。而全球生产网络中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调查等限制措施, 可能进一步激发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和决心。于是, 中国制造企业应转向生产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并把握全球价值链中企业升级的本质, 注重技术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流动, 以及对企业内生技术能力积累和升级的影响。

持“知识产权和品牌观”的学者, 更关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创新, 而只把技术创新当作实现手段。为实现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制造企业应通过“加工中学”, 逐步从代工 (OEM) 过渡到原始设计制造 (ODM) , 最后实现自主品牌制造 (OBM) , 以提升可持续国际竞争力。但是我国制造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从“加工中学”逐渐实现技术进步毕竟有限, 因此要从“加工中学”转向“开发中学”, 依赖自主创新改善全球分工地位。而在世界市场质疑中国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背景下, “中国制造”品牌内涵取决于中国制造企业在底线竞争和高端竞争、纯粹模仿和战略性模仿、市场驱动和驱动市场之间的战略选择。

持“产业链观”的学者强调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稳定、提升产业链地位对塑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在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方面, 制造企业的长远战略重心须向产业价值链下游延伸、向国际市场纵深发展, 以保持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不能仅为被动的反应者和单纯的融入者, 更应是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抢占者, 且要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为目标, 实现创新模式从“嵌入全球价值链阶段”向“控制全球价值链阶段”的过渡。例如, 从基于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环节的生产与贸易, 转向基于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及生产者服务等高级要素投入的资本 (技术) 密集型行业, 以及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高端环节。加强渠道建设和渠道控制、提高渠道沟通质量, 对中国制造企业塑造可持续竞争力意义重大。

该视角为观察和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 提供了一套管理经济学分析思路, 但不足在于, 主要仅从技术、成本、知识产权等方面探索企业对经济赢利诉求的回应, 忽视了对社会公正诉求的回应。现实中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尽管是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英雄”, 但却未必是企业员工和同行的道德楷模。可见, 仅为企业竞争力问题寻找技术经济性解决方案,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问题, 对后者的解决还需要关注其发展的公正性保障。

二、研究视角II:社会公正诉求回应

研究视角II, 在社会学尤其是经济社会学逻辑框架内, 主要基于社会公正诉求回应, 从管理理念、社会责任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增强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保障。

持“管理理念观”的学者, 强调塑造高度回应社会公正诉求的管理理念, 促进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要从哲学视角分析制造企业陷入高消耗、低端制造与低工资发展路径的根本原因,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进行制度建设, 阻断利润旧来源、创造利润新源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新确立我国企业的国际产业链地位。为此, 企业需从追求“一招鲜”的赌徒心理, 以及凭借稀缺资源寻租手段获取暴利, 转向战略致胜。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既能不断完善商业伦理、社会责任, 又能赢得持续、丰硕利润的企业价值观系统。企业领导将企业收益和道德标准融会贯通, 形成相应的行为机制, 这对于形成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持“社会责任观”的学者, 主张通过加强社会责任管理, 回应社会公正诉求, 并塑造可持续竞争力。在全面责任的价值追求成为市场竞争新规则情况下, 制造企业需从产品和市场导向, 转向客户和环保导向, 加大“软性制造”化的改造和创新力度, 把可信赖性、社会责任等产品与服务之外的要素, 融入到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服务创新及产品回收等环节, 才能获得可持续竞争力。尤其是面对“领先市场”的环境管制, 企业要转向环保导向, 建立系统的环境策略, 扭转在全球“绿色”技术发展中的被动局面, 尤其要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发展策略。

该视角为制造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研究, 提供了一套管理哲学分析思路, 在强化企业创新及经济赢利基础的同时, 回应社会公正诉求, 为探索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思路。不足在于, 相对忽视同企业创新及其经济赢利的紧密衔接。真正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制造企业, 不仅具备充满活力的健康体魄, 而且还表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因此该视角的观点仍没能系统解决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问题。

三、研究视角III:政策体制诉求回应

研究视角III, 在制度经济学逻辑框架内, 主要基于政策体制诉求回应, 探讨转型升级企业竞争力的制度安排。该研究视角的文献, 主要表现在通过加强制造行业的资源管制、环境管制与配套制度建设, 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力。

资源管制方面, 中国制造业企业及政府应采取自主创新、拓宽销售渠道、打造规模经济、制造业基地转移、政府政策扶持等方式, 缓解企业成本压力、扶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应从建立独立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能源节约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 促进企业从世界工厂转向制造强国1。

环境管制方面, 为阻止污染程度达到一个关键临界点, 中国需要加强环境管制、采用更具成本效益的污染治理战略2。实施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但需解决好绿色制造战略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障碍性因素、激励机制、知识管理、废物管理等问题。一些实证研究发现, 随着环保监管的日益加强, 电力等污染密集型的产业, 在上世纪90年代末都改善了环境效益, 而监管弱化的建筑和小型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产业, 环境效益则有所恶化。

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 中国制造企业为走出竞争力困境、实现“中国创造”, 需要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强化市场机制功能、优化政府制度安排3。优化市场环境是提高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企业国际地位的根本途径, 且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改革教育体系, 适应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对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实证研究也发现, 需要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以激励企业提升可持续竞争力4。

该视角尤其为国外学者普遍采用, 但他们主要是从消费者态度、品牌声誉和价值、产品质量控制, 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相对比较宽泛的视角切入, 从本国或本国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出发, 研究如何减少中国制造带来的冲击。其论点虽未太多涉及如何促进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发展, 但为本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产业背景、产业制度及国际市场趋势上的启示, 尤其为制定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保护和规制方面的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四、综合评价及研究展望

(一) 综合评价

综合看来, 该领域大多研究在关键概念上直接将企业竞争力视为没有争议的前提性概念, 而现有有关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主要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强调在竞争中创造价值及获取利润的能力, 很少考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更糟的是,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 普遍没有准确区分竞争力和竞争能力两个概念, 这种普遍混用给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带大极大困惑。在研究对象上, 还未聚焦到不同地区和细分行业的特定类型, 而且大多以大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研究内容上, 主要分别从成本、技术、品牌和社会责任几方面探究企业竞争力发展路径, 很少从结构上解析企业竞争力总体形态及类型。在研究视角上, 没能在企业层面上整合对经济赢利、社会公正及政策体制三种诉求的回应, 形成系统的竞争力水平、结构评价体系并探讨转型思路。在研究方法上, 基于理论的规范研究、基于系统数据的实证分析都很缺乏。目前关于竞争力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 主要以现状分析———差距比较———政策解读———政策建议为范式, 数据支持缺乏, 对策针对性和系统性弱化。

(二) 研究展望

目前针对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的研究, 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比较稳定的分析框架。但为进一步加强其指导意义, 还需进一步拓展和探索关键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

首先, 在关键概念上要厘清和拓展企业竞争力内涵。一是区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仅是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基础, 是企业在特定竞争市场上通过竞争成功完成特定任务、行为或功能的主观特定能力;二是拓展企业竞争力内涵。责任竞争已成为新型竞争范式, 中国制造企业亟需注重回应社会公正诉求,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并引入社会责任要素, 拓展企业竞争力内涵。

其次, 在研究对象上增强特定适用性和相互对比性。一是增强研究对象特定适用性。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和区域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各有不同, 针对特定细分行业、地区的研究可提供更有针对性、价值性的成果;二是增强研究对象相互对比性。民营资本和外资及中小企业已广泛进入制造业, 不同企业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敏感性差异及竞争力转型升级措施差异值得研究。

第三, 在研究内容上要加强制造企业竞争力的结构化考察。这种考察意味着要在成本、技术、品牌三大传统的竞争力要素基础上, 纳入亟需加强的责任竞争力, 构建制造企业竞争力结构化解析框架, 并基于此划分和验证企业竞争力形态类型, 为科学促进竞争力结构转型提供依据。

最后, 在研究视角上注重采取综合性视角。眼下为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以保障制造企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企业领导需把获取和利用资源的环境条件、资源能力与社会责任有机平衡起来, 超越仅仅依靠成本优势和模仿创新获取经济赢利的陷阱, 注重培养责任竞争力。理论界需综合企业对经济赢利、社会公正及政策体制三种诉求的回应, 评价企业竞争力发展水平、结构特征, 并探讨企业兼顾经济赢利与社会责任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对策。

摘要: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研究, 遵循经济赢利诉求回应、社会公正诉求回应及政策规制诉求回应三种视角。理论界亟需将研究侧重点从转型升级竞争力发展水平, 转向增强竞争力可持续性, 并综合解析企业竞争力结构及其转型。

关键词:制造企业,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视角

参考文献

[1]McKay, Song.China as a Global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J].China&World Economy, 2010, 18 (1) .

[2]Guobing Shen, Anthony Yanxiang Gu.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US Manufacturing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J].China&World Economy, 2007, 15 (6) .

[3]邱斌, 尹威等.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的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FDI、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管理世界, 2007, 12.

[4]包玉泽等.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企业升级研究—基于企业技术能力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31, 4.

[5]马春光.跨国公司产业价值链转型对我国制造企业的启示[J].管理世界, 2004, 12.

[6]胡永铨.基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的贸易技术壁垒—“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与标准化问题”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 2009, 3.

[7]武亚军, 吴剑峰.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6, 9 (2) .

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 篇2

一、民营企业存在的三大困难

1、融资难

2、盈利难

3、招人难

二、改革开发企业家发展史

1、第一代企业家

只有行动就会成功,能整合资源就成功。做好产品和销售就成功(美的、海尔、格力等)

2、第二代企业家

做集中销售模式(万达、苏宁、商业城),抢土地,建市场和做房东。

3、第三代企业家

在互联网上进行圈地(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等)

4、第四代企业家

在移动互联网上圈地(微信---------)

三、企业成功的秘诀(长江商学院)

取势:找对企业发展方向。明道:使用正确的方法。修身:优化企业发展模式。

四、企业转型升级方法

1、整:整合人(中国人最多)、整合其它企业、整合社会资金或被其它大企业产业链整合等,要学会整合资源。

2、借:灵活借助别人的力量发展自己的企业(苏宁压供应商3个月的货款建门面和商业地产)

3、学:学习企业公司先进的模式和技术(如小米直销和互联网营销模式)

4、变:整借学做好了,要创新,要变,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五、结论: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法

1、取势:找对企业发展方向。

2、明道:使用正确的方法(整、借、学、变)

3、修身:形成和优化企业发展商业模式。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篇3

为了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准备进行一个规模比较大、时间比较长的研究。这个研究是想在中国的主要产业里面,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来进行国际比较。这个项目今年刚刚开始,基本的思路就是:选择中国最好的企业和产业,与这个产业中生产着同类产品的、国际上最好的企业产品,我们来比比看中国差别在哪里。

我们做了三个产品。第一个产品是平板印刷机。我们用了很多指标来刻画这个产品中间的各个系统和主要的零部件同国外比较,我们用国外最好的产品即德国的海德堡,然后用中国最好的产品跟德国来比,其各种各样的指标、数据的获得都是由业内专家、企业以及用户来打分,我只是借用这个东西说明我们的一些观点。

第二个产品是五吨的装载机。行业认为在装载机中间,中国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市场规模是最大的,我们找了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市场表现比较好的5吨装载机,这里面有具体的企业。

第三个找了一个25吨到50吨的汽车起重机。这个产品是中国竞争力比较强的。

这三个产品我不展开说,目前的结论大概就是:第一个产品是平板印刷机,这是一个传统产品,专家考察下来的结果,各个指标算下来,中国最好的上海电气(3.91,-0.02,-0.51%),还有北人,而且不是最高型号的,一般型号和海德堡比,如果海德堡是100分,上海只有63分,北人只有58分,这个差距很大,这个产品对于业内人来说,短期内,中国还赶不上。

第二个产品是5吨装载机,我们原来认为这个装载机中国是比较强的,虽然大吨位中国不行,5吨的还行,但是最后算下来要比我们想象的中国的产品还是要弱一点,我们只相当于国外凯特比勒的83%,如果凯特比勒是100分,我们是83分。这还是我们市场表现非常好的一个产品。

第三个是25到50吨的起重机。中国在整机上,这一款产品已经超过了国际上最好的企业。我们用的利勃海尔,三个企业,三一、徐工、中联重科(8.88,-0.06,-0.67%)。再进一步分析,把它的各个系统、各个零部件,我们再来算。第一,我们看看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应该说这两个产品还不是什么高技术产品,是一个传统的产品,但是有代表性。再看看,我们问他们在这个产品里面有多少零部件是没有办法用国产的零部件来替代的,这个比重,不同的专家、专业人士得出的结论是大约有一半。外国这些零部件在你的整机当中的作用大不大,对你整机的质量影响大不大,大部分人认为影响很大,13%的人认为极大,33%的人认为非常大,专业人士中34%的人认为很大,20%的人认为大。

也就是说在我们最好的产品里面,我们整机的水平已经是世界水平了,但是在这个整机水平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必须要依靠进口,而且这个进口的零部件对这个整机的影响还很大。

这三类产品,我不展开说,意思是说,即使在中國最好的产品里面,我们还在很大程度上面要依赖于进口。这个进口里面主要是什么?我们主要差在什么地方?一个是智能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在这个零部件中间,我们跟国外有差距。大家不要忘记,这个产品已经是中国最好的产品。第二是可靠与耐久性。这两个东西,即使在中国最好的产品里面,跟国外最好的技术还是有差距的,而且这个东西很有代表性。前不久我在工信部参加一个关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座谈会,我们大多数的产品,包括我们最具有优势的,比如说家用电器中的彩色电视机,智能化的部分,芯片还是要进口,而且我们现在进口芯片的外汇,规模超过了进口石油花的钱。就是我们各行各业里面的芯片,其实都是靠进口,这个进口花的钱超过了石油。

我们简单小结一下刚才这个案例,大概讲了这几个意思。

第一是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规模已经很大,但是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

第二,在一些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国产产品中间,技术、质量和档次并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多数的都可以这么说。我们规模最大的产业,甚至是纺织服装业,最高的、代表它的技术和档次的那个产业环节并不在中国,或者在中国很少。

第三,一些国产产品的整机,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关键零部件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国外,而且这个情况还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中国搞这个制造业,绝对不要说中国已经是工业大国了,已经很强了,我们还差得很远。

第四,中国产品文化品牌的含量是薄弱的,这个我不想展开说,上个月开了一个关于时尚产业的问题,我专门讲了这个问题,先是工业竞争,后来是文化应征。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还任重道远,我们绝不要以为现在我们占据了产业竞争很强的位置,我们还相差很远。刚刚讲的这些都是最传统的产品,我们下一步还要测算各种各样的,比如说轻纺工业、医疗器械,等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对中国产业竞争力基本的影响因素,为什么这样?中国三十多年,甚至推演到六十年来,我们的工业化是平推式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大。形象地说,中国的工业化就像部队作战,是开阔地推进,招商引资,加工贸易,就是这么一种办法,然后很快形成生产能力,占据市场,然后做大规模。当然,我们这样一种工业路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巨大的外汇,使中国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而且国际话语权有很大的提升,它的功绩不能抹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几乎绕开了所有的战略制高点。

通俗地说,我们部队在平原上面作战非常利索、非常快,但是在高地上面,我们都没有上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中国企业家在做什么事呢?在这个路线上面基本上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追求廉价资源,因为你有比较优势,找廉价的资源、廉价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第二就是快速地模仿,这也不错。第三就是追求优惠政策。我们很多产业的发展都是靠优惠政策,这不错,因为是一个开阔的推进,而不是爬山,但是脚踏实地的持续性科技创新,大部分企业家都没有这样的耐心,或者说没有这样的条件,必须在三五年之内要有成效,如果地方政府再参与竞争,就更是如此,大家都是这样。

nlc202309020751

所以中国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就要求我们整个产业,企业界、企业家的心态,要从平推式的工业化转移向立体式的,他要去爬山,平原的路站满了,而且我们这个水平很高,只要国家支持产业很快就会做到世界规模第一,比如说我们的光伏产业、风能等。因此,这样一条路,是要转型的。我们现在要使我们的产业走向技术路线,向各产业高端攀登,占领产业高地和战略制高点……中国,因为你是平推式的,你没有根,中国现在要建设工业强国必须要走一个立体工业化的道路,我们一定要去占领这个产业的各个制高点,否则我们就是一个大国,也成不了强国。

有人说什么样的国家算是工业强国呢?欧洲的国家,大多数国家完成了工业化,但是成为工业强国的是少数,我们屈指可数。希腊、意大利,这些都是工业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工业强国的也就像德国、北欧一些国家。工业强国到底有什么标志?三个标志,大家可以看,我们竞争力怎么样。

第一个标志是能不能占据相当多产业的制高点。第二个标志是你有没有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为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是符合客观规律,然后它要成为工业强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德国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强国?是因为它有社会心理和文化支撑。希腊为什么不行?整个社会心理和文化根本不支撑。第三个标志是你的工业能否为解决本国重大的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问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你自己的工业能否支撑,如果能支撑,你就是强国。你不能支撑,算不上工业强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我只说几个要点。就是要正确地看待中国产业升级面临的战略选择的方向。我们要前瞻地和冷静地看待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到底是什么?中国现在怎么样,我们站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要做什么事?

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科学认识世界能源的前景,化石能源的时代如何探索新能源,我们并没有离开化石能源的时代。就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它的能源主要组成部分还是化石能源,当然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说它的特点是新能源,没错,但是可再生能源到底怎么发展,发展的路线到底是什么?要冷静思考。我们看看美国,一方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但是也去开发新的化石能源。这个路线到底是什么?我们提升竞争力需要脚踏实地。

新能源汽车的路线到底是什么,到底是电动车、还是混合车,这个车怎么充电、加油。有人讲可以无线加油,还是换电池,还是怎么加,谁来干这件事情,等等。这些事情、技术路线都不明确。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产业,中国没有夕阳产业,中国有13亿人口,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要就业,这么多人要发展,你敢说哪一个产业中国不要了,夕阳了?没有。而且我们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还不是很强。我们讲什么产业有高附加价值或低附加价值,千万不要误解。什么产业有高附加价值的?如果这个产业你能做,别人也能做,这个产业一定是低附加价值的。比如说美国,能够代表美国商业精神的品牌,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人人都知道,第一是可口可乐,这个附加价值很高。麦当劳、牛仔裤,仍然站在这个产业中间,附加价值仍然很高。光伏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中国怎么样?你搞大规模平推式发展,投資,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会,别人也会,只不过因为你便宜,所以这个产业照样是低附加价值的。做纺织服装业,你能做,别人也能做,一定是低附加价值的。

所以,我们这个产业升级一定要脚踏实地,这个技术路线是怎么来的,你要知道这个将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什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国有两种:一种是这个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传统产业,中国还不是,你要发展,对于中国来讲,这是中国的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说大飞机、航空航天,这在美国已经干了几十年了,半个世纪以前人家就干这个了,中国还要干。还有大多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技术路线不清楚,投资风险很大,未来的发展路线还可以有多种选择,不是像你现在想象的那样。那么将来会是什么样?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间形成的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政府很难看得准。日本的发展问题,在历史上出现过好几次,政府或者是行业,认为技术路线往这走,结果没有选对,就不行。以后是什么样?每一个行业怎么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让企业竞争,技术竞争,实现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这是关键。

电脑的键盘排序绝对不是最科学的排序方法,但是它就有竞争力,最后锁定了这个路线。

所以我就讲,中国步入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家要有耐心,政府要有耐心,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这个产业竞争的过程中间去寻找、去确定它的发展技术路线,企业最后形成的技术路线一定是有竞争力的。如果靠政府来选择,有一类你可以,大飞机,这种东西,别人都干过,这没有什么,方向比较清楚。还有大量的没有的、未来也没有的。所以我们转型升级。首先是我们的改革,改革的方向要从过去走平推式的工业化路径变成走立体工业化的道路。平推式工业化路径,政府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给优惠政策,鼓励一部分,限制一部分,那个时候,方向比较明确。将来不是这样,将来一定是政府要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来寻找战略的方向。这样,我想才能够真正地使中国增强产业竞争力,成为工业强国,解决中国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问题。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增长。

(本文根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出席2012年由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的讲话选编。)

(责任编辑:郝幸田)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篇4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难于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和超越的,并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或虽不能为企业直接带来丰厚利润,但能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营造有利条件的特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内化为企业精髓,为企业所特有,确保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敏锐的洞察力、快速应对市场的能力以及超强的凝聚力。

(一)敏锐的洞察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即准确把握市场动向的能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技术更新换代加速,时机稍纵即逝,企业只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准确把握最佳商机,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根据波特的行业结构模型,企业的竞争状况取决于五种基本力量,五种力量共同作用,决定着企业的利润率和获得利润潜力,这五种力量即同行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及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这一角度看,企业敏锐的洞察力应包括洞察同行间技术及产品发展动向的能力;察觉并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及潜在竞争者的能力;洞悉消费心理,进而引导消费需求的能力。具体而言,敏锐的洞察力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准确把握并不断挖掘新的商机,从而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固步自封,终将被市场所淘汰。诺基亚手机品牌的没落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快速应对市场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快速应对市场的能力即根据本企业所掌握的有关信息,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和开发消费需求的能力。企业快速应对市场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及危机管理能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是企业发展不朽的动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是在与其内外部环境不断作用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应变能力即企业顺应其内外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顺应这一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买方市场更加突出,品牌信誉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面对日趋复杂的企业内外部市场,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三鹿”的失败与“强生”的成功表明,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了企业快速应对市场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的进一步生存与发展。

(三)超强的凝聚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归属与尊重的需要。企业具有超强的凝聚力落到实处就是满足企业员工归属与尊重的需要,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士气,增强企业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以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010年深圳富士康接二连三的员工跳楼事件表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在企业实践中,超强的凝聚力即以人为本,通过灵活多样的管理及激励方式,充分满足员工的需要,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效”的目的。

二、培养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作为企业内权力的分配与制衡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所在。实践表明,在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决策权交由代表企业全体利益相关者利益代表组成的董事会行使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更有可能提高企业决策的力度。企业执行权交由以总经理为首的企业行政来行使,不仅有利于实现专业化管理与执行,更有利于保障执行权的独立行使,从而实现提高执行的效果和效率的目的。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监督权交由独立于决策权和执行权的专门机构来行使,有利于监督权的独立行使,从而提高监督的效度和力度。换言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将企业的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立的方式,从企业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全方位着手,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集思广益,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高效和监督有力,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尚不成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并进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理念平台和智力支持基础。

(二)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信息在企业决策、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信息掌握的越全面,分析越透彻,其决策的精准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否则,决策越有力、执行越有效,其失败的风险也越大。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并且是信息泛滥的社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不仅应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从而精准把握其每一种产品的真实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如,酒店就其推出的每一款菜式单独核算,然后根据数据及时调整其菜品,以保证酒店利润的最大化,以避免诸如类似“安然倒闭”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企业团队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科学技术加速更新发展,信息量倍增,市场更加复杂多变,加强企业团体建设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一是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二是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培养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改善企业员工间的人际关系,以满足企业员工社交的需要,进而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从专业技术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着手构建企业科学而合理的团队,不断加强企业团队建设,从而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不朽的动力。简而言之,加强企业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满足企业员工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更有利于从专业技术及核心劳动力资源上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保障,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因此,企业所须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发展。如,在科学技术尚欠发达时期,劳动密集型企业曾风靡一时,对于这一类企业而言,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此时,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也随之退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舞台。

但是,与其他类型的创新一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大量实践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企业员工在企业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逐渐形成的与企业实际相符,并为企业所崇尚,能为企业带来独特的、持久的优势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企业原有的基础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

(二)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俗话说:“适者生存”。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内外部环境不断作用过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立足于同行企业的共性,适应同行企业发展的共同趋势,顺势而上。如,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从能耗型企业向绿色环保型企业转型,这是大势所趋,是共性。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遵循这一共性,否则,必将被淘汰。

但是,各个企业由于其所处行业不同,就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由于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不尽相同,如,财务实力不同、供应商的竞争实力不同、顾客需求差异等,其核心竞争力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立足于行业企业共性,从企业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日益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吴一波.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路径分析[J].经济师,2014

[2]宋玉萍.创新驱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

浅谈饲料企业转型升级 篇5

刘晓宇(平遥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山西,晋中 031100)

摘要:本文就我国饲料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饲料企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饲料企业 问题 转型 多样化

当前,我国饲料行业快速发展,饲料产量居世界第一。饲料行业目前有以下特点:生产能力充足;生产方式逐步现代化;质量安全系统安全可控。但也存在严峻的问题,生产方式相对粗放,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我国饲料行业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根据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饲料产量居全球第一,但中国的饲料价格是其他主要国家饲料价格的两倍左右,这反映出由于我国政府的粮食价格保护政策,玉米、大豆等主要原料价格高,无法与国际接轨,2015年可替代进口饲料原料的进口量由于价格优势创历史之最。同时,由于市场容量巨大,资本雄厚的企业持续扩充产能,造成一定的产能过剩。饲料企业扩张的产能过剩和饲料价格偏高,使国内饲料供大于求,销量低的企业大量关闭。

二、产业结构,非规模化

2015年,我国饲料行业正逐步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系统,和可追溯的质量安全体系。但我国仍处规模化程度较低的状态,大中型企业占比少,小企业多。小企业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如:质量不稳定,品质无保障;管理水平差,没有严格的管理规范体系,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没有条件或资质、能力对原料和成品做常规检测;售后服务跟不上,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对饲料配方和制作工艺进行相应的跟进改善等问题。

三、产品单一

原料使用品种少,饲料产品品种少,较少利用不常用原料,较少研制新饲料产品。

鉴于此,饲料企业有望做以下转型。

饲料企业转型升级

一、优化饲料企业结构

市场逐渐向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转变。小企业有诸多弊端,但是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资金问题。专家指出,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要推进金融改革,包括股利发行注册备案制、利率市场化等。同时,政府也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像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税收优惠,科技创新设备、技术推广等。解决好资金、人才、科技三大问题,小企业也可发展壮大。

闭环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整合资源、应对市场变动的新型产业结构。成功的典范如温氏集团,温氏集团采用紧密的公司与农户合作模式,上游与下游紧密合作,降低流通、交易成本,降低市场风险,达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以肉鸡为例,在笔者所在地区如龙海实业有限公司,集鸡的孵化、养殖,饲料的加工、肉鸡的屠宰和加工、销售于一体,其中将养殖外包给农户,还给农户提供全程养殖指导与疾病防治,在肉鸡出栏时回购。一体化的生产保证了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企业文化与品牌;保障了农户利益,降低农户投资风险,共同发展,实现了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饲料种类、类型多样化

1.专业化生产

饲料厂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自身特色,扩大品牌影响力,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还可以选择小众领域,比如肉羊料、肉牛料、驴料、鹿料、螃蟹料、甲鱼料等等,也有较好的生存空间。

2.牧草饲料

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有100万头奶牛利用苜蓿,奶牛平均单产提高700kg,大型优质牧场奶牛单产9-10吨,乳脂率3.5%,乳蛋白3.2%。粗饲料的使用让奶牛挤奶期延长1-2年,大大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根据浙江大学的研究结果,在妊娠母猪日粮中加入高达40%-50%的黑麦草(按干物质计)替代配合饲料,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略优于对照组,而饲料成本可大大降低。

饲料企业可根据牧草饲料的潜在需求,拓展业务,生产适合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使用的日粮。

3.引进先进工艺

在全世界范围秸秆压块饲料、生物秸秆蛋白饲料都是主流,而我国发展秸秆更有着无法比拟的资源潜力。在秸秆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并积累大量营养丰富的微生物菌体蛋白及其它有用的代谢产物,如有机酸、醇、醛、酯、维生素、抗生素、微量元素等,使饲料变软变香,营养增加,并含有多种消化酶、多种未知促生长因子,能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刺激其生长发育。

秸秆成本低,适口性好,便于运输和贮存,具有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经营模式多样化

1.合作社,产业链

对于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解决的售后服务和管理成本高的问题,饲料企业可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稳定可靠的合作关系,以应对市场风险,更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2.电商运营模式

2.1基于网络平台的直销模式,降低了信息的交流成本和交易成本。网络销售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遵循“马太效应”,即多者愈多,强者愈强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

2.2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是网络的致命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将线上经营与线下经营统一,网络相当于厂家销售的前台,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提供更多折扣,紧密的联系可以让双方建立更加长久的关系,互惠互利。

2.3网络销售必须有很好的售后服务,前面提到的闭环模式,产业链合作形式,或者专业兽医售后服务的外包都是解决的途径。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篇6

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恰逢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结构性矛盾纵横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是,目前企业的创新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创新人才的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4年针对2446位企业家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家认为“创新人才缺乏”是目前妨碍企业创新工作的最主要因素,排在所有9个选项的第一位。此外,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创新人才的培训、选拔、晋升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影响了创新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容易造成创新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的创新难以持久。

其次,创新资金不足,外部融资渠道单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获得创新资金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多年来政府科技投入多向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科研院所倾斜,投入到企业的相对较少,因此企业难以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4年的调查显示,目前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企业获得过政府鼓励创新的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不完善,企业外部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融资成本也较高。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4年的调查显示,目前近六成的企业创新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而通过“股市筹资”、“发行企业债券”、“国内风险投资”、“国外风险投资”等渠道获得创新资金的企业合计不到12%;同时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创新资金的企业也表示,从银行贷款除了付利息外还要付出额外费用,而从民间渠道融资的成本则更高。

第三,法律环境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为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技术进步,近年来中国政府及立法机构颁布了多项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对比发达国家促进企业创新的成功经验,中国在促进企业创新的立法保证方面还不够完善,缺乏实际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执法不严现象,也增大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与巿场风险,从而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第四,中介机构不健全、不完善,创新服务缺失。创新需要资讯、咨询、科技、金融、法律等领域的服务支持,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国企业创新程度较低,对创新的社会服务需求不旺,极大地制约了技术中介和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有:技术中介和创新服务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彼此独立、协同程度低且行为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没有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不能有效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信息交流等。这些问题反过来也对企业创新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政府简政放权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经营机会、更公平的经营环境、更明确的市场主体权益、更透明的信用机制和更高效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特别是在放宽市场准入、维护公平竞争、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建立信用体系、提高执法效率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二是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机制,大力提升企业的人才集聚度,切实发挥好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作用,鼓励其联合中小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技能带头人的作用,破解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的难题。

三是加快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和完善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规范和完善民间金融体系,逐步引导民间资本成立社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同时加强对于民间资本的规范与监管;切实落实税收激励政策,完善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并加强监管,确保资金用于企业创新的相关领域。

四是完善法治环境,保护企业创新的权益。应加快立法步伐、加大立法力度,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创新者的利益;加大执法力度,保证相关法规的执行落实,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发展空间。

五是加快发展和完善技术中介体系。探索技术中介机构的独立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服务机制;积极推进政府采购技术中介服务工作,培育技术中介服务市场;建立和完善技术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立科技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集成技术服务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技术中介行业协会,规范和发展技术中介体系。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篇7

新工联集团发展的轨迹

新工联集团的前身是上海二轻实业总公司, 成立于1992年, 十几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初期创业阶段, 二是调整巩固阶段, 三是稳步发展阶段。公司通过不断调整、提高、发展, 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逐步形成了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进出口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产业板块。2008年总资产规模达到17亿元, 年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 年利润达到9300万元。从新工联集团发展的轨迹, 我们可以看到:

一、新工联16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不断进行结构调整的过程, 在不断的调整结构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新工联成立最初, 产业构成主要是两块:一块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原二轻局系统服务的企业, 如二轻供销公司等;另一块是原二轻局各处室在局机关改革初期创办的—些企业, 由于各自为政, 产业结构呈“散”、“小”、“弱”的状况, 再加上疏于管理, 投资失控、出现的问题较多, 也不主动调整。这种状况造成了新工联支柱产业乏力、成长产业不明、衰退产业“出血”, 各产业间难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新工联成立后的前十年, 主要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调整结构,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剥离重组、产权转让、联合经营、开拓新业”等多种办法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工作, 制止了“出血点”。对一批缺乏生存能力的企业进行以关、停、转为主要手段的调整;对个别公司实施了由母公司吸收合并的调整。集团的经济工作逐步摆脱了困境, 走出拐点, 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新工联十六年来的发展历程是逐步培育核心产业或企业的过程。2000年下半年, 集团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 探索资本运作,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趋好, 资本运作空间相对较大的有利形势, 在资金充裕的条件下, 涉足证券投资, 取得了良好的回报。房地产板块, 通过调整重组, 经营业绩逐步上升, 鼎隆房产成为集团利润主要来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集团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大大提升, 企业的结构有了很大改观, 但是, 多元非相关的产业结构状况在总体上没有根本的改观, 缺乏核心业务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 集团的调整并没有停止。在《上海新工联集团2001年—2005年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五业并进、发展重点、创新联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思路,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与发展, 特别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了股权结构的调整, 形成了较好的联社、员工、社会法人等多元的股权结构。以服务业为基本产业门类的惠罗、鼎隆、南方三大联合体初步形成。集团产业结构由多元非相关行业、“小、散、弱”企业向惠罗、鼎隆、南方三大联合体集聚, 产业链、地域等优势互补, 联动的效应初步发挥。以上海新工联产权经纪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孕育发展, 集团的结构调整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入2006—2010年发展规划阶段, 新工联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了“一个中心, 两个总部”发展战略, 同时主动与“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接轨, 南方新工联、会展公司、典当行等先后成立开始运作。新工联还抓住机会对部分公司进行了股权转让, 盘活了存量资产, 对个别公司进行了股权结构调整, 引进战略投资者。

积极应对危机, 提升核心竞争力

2008年下半年,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 新工联集团发动干部职工进行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新工联的机遇和挑战”大讨论。经过认真分析, 总体评估是, 国际金融危机对新工联有影响, 有的影响还不小, 但是只要应对得当, 还是完全可以战胜困难, 甚至还可能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根据这一判断, 新工联集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判断形势, 坚定信心, 积极应对, 把危机变契机, 化挑战为机遇, 坚持深化改革促进调整, 加快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重点, 分类指导, 练好内功, 提升核心竞争力, 保持集团经济在调整中平稳健康发展”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发展战略研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产业调整。第一要加强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加快制定集团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目前已成立战略研究中心, 2009年确立的10个课题基本完成研究报告。不少课题报告提出的建议已付诸实施。集团下一五年的发展规划的编制已开始启动。第二要积极调整集团内投资结构, 包括调整股权投资结构、金融投资结构和不动产投资结构, 从而促进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金融资产调整上, 集团要组织力量, 关注股市变化, 进行金融资产的调整, 优化集团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的质量。在对不动产使用的调整上, 对集团各类不动产进行梳理, 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 提高不动产的经济效益;深化物业管理改革, 通过调整提高, 努力争取进入中、高档物业管理的领域, 促进集团物业管理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二、对集团内企业进行梳理调整, 加快培育各级子公司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强政策研究和个体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企业群的调研深度。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总体能量不大, 对集团产业的优化引领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产权公司目前在突破央企板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继续保持了行业的领先地位,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要研究其业务链延长和业务门类扩张的问题, 利用好产权交易这个平台, 获取新的信息, 发现新的投资项目, 在资本进入和退出中实现盈利, 与此同时完成业务的扩张和转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典当行作为刚起步发展的企业能及时抓住机遇, 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但其资金实力、经济效益在全市典当行业还不处于优势地位。现代服务业不能只是做低端的, 必须向高端转型, 形成高中低不同层面的业务结构。二是对有前途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有所突破, 使年利润千万元级以上的企业数比现有数量有所增加。三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对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 对集团产业不具备引领作用的企业加强分类指导, 对有可能走出困境的企业促进向好的方向转化, 对明显无可能好转的企业, 按照集团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予以必要的调整。

三、尽快完善集团“一个中心, 二个总部”战略。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 南方新工联总部已正常运行。2008年, 面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和房市低迷的不利因素, 南方新工联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进出口贸易拓展力度, 使其出口的产品、数量和出口的地区继续保持原先势头。但作为集团经济两翼中的重要一翼, 南方新工联要根据珠三角, 特别是深圳、珠海市经济发展重点行业, 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 巩固和发展投资企业, 调整不动产业态, 积极开拓内外贸易市场, 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加快步伐实现集团南方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篇8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 是南朗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好的五年。2010年, 南朗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0.2亿元, 比“十五”期末2005年增长1.6倍, 年均增长21%;工业总产值190.5亿元, 比2005年增长2.2倍, 年均增长25.7%;国地两税11.26亿元, 比2005年增长3.9倍, 年均增长37.5%;外贸出口总值7.3亿美元, 比2005年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 比2005年增长2.2倍, 总量排全市第三;农民人均收入13773元, 比2005年翻了一番。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南朗镇调研时指出, 南朗镇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人文资源、较好的发展平台和产业基础, 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热土。南朗镇的整个发展思路科学, 执政理念正确, 执行力坚强, 后来居上成绩显著, 后发优势明显, 未来发展前景光明。希望南朗要成为力争上游的标杆、转型升级的示范、开拓未来的希望。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茂辉在南朗调研时提出, 南朗要以大项目支撑转型升级, 要以“世界眼光”来规划伟人孙中山的故乡。希望南朗抓住今年辛亥革命百年契机, 加快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建设幸福南朗。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整合伟人故里和东部沿海资源, 打造“翠亨新区”战略新平台。孙中山故里南朗镇迎来重大战略机遇。南朗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南朗为核心, 以加快“三个三” (即“三城”、“三产”、“三农”) 建设发展为抓手, 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把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优美、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健康生态滨海新城。

“三城”: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平台

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朗城、翠亨滨海温泉旅游度假城等“三城”, 是南朗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平台。“三城”分别位于南朗的北部、中部和南部, 以“三城”作为“引擎”助推三个片区集聚健康医药和先进制造业、商贸服务物流产业、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是南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

在南朗全力建设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不远处座落着高效节能的瑞士ABB (中山) 变压器有限公司, 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下属子公司为南朗打造了一个新时期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蓝本。这家企业低耗能高效益, 每亩用地每年为地方政府提供税收近百万元, 成为行业的标杆。在这种示范作用下, 南朗镇在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的招商引资中将项目质量放在首位, 规划用四至五年时间使园区实现中医药制造为主的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中医药产品流通规模超60亿元。

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 园区产业用地10000亩。经过两年的建设, 南朗镇已累计投入近5亿元, 全力开发园区首期3500亩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致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七通一平” (即土地平整、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通讯) 的前期配套基础设施条件, 完成了“三纵五横”骨干路网, 招商服务中心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独具生态特色的现代产业园已经形成。

园区目前在谈项目超50个, 其中有28个项目已签约和基本确定投资意向, 其中包括南京医药、完美 (中国) 、中研化妆品、泉晖医疗器械、天润药业、振华科技等, 意向投资金额达60亿元, 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超百亿元。瑞福医疗器械公司已经建成厂房并开始投产, 尊隆医药、康田药业等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六个项目已经动工建设。预计到今年年底, 将共有15个项目动工, 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朗城是南朗镇致力打造的新城市中心, 是未来南朗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居的集聚地, 是南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规划面积12000亩, 首期建设面积3500亩, 目前已有1500亩在填土和平整中, 二期用地正在开展征地工作。朗城的建设将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先搞基础、后建楼房和配套设施。建成后的朗城, 马路宽阔、建筑别致、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湖光山色、绿草如茵、背山面海、环境优美, 是宜居宜商宜业的风水宝地, 将可带动南朗镇人民群众资产升值、获得更多的发展致富机会。

翠亨滨海温泉旅游度假城是南朗乃至中山市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将建设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发展平台。这里得天独厚的滨海温泉, 与正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伟人故居以及如画的自然生态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温泉度假城规划用地4000亩, 总投资35亿元, 建设包括:五星级温泉酒店、湿地体育公园、国际会议中心、海上温泉岛、SPA会所等项目, 将打造成为中山的“马尔代夫”+“威尼斯”。目前发展商累计投入6.3亿元, 开展了用地填土及锦绣海湾一至五期共18.6万平方米的商住区建设。市镇共投入1.02亿元, 实施沿海堤坝加固、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工程。目标是力争2013年开始接待游客, “十二五”期末成为南朗乃至中山市、珠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胜地。

“三城”的建设互相渗透, 功能互为补充、互相支撑。中医药城得益于朗城的城市功能, 朗城得益于温泉度假城的服务功能;温泉度假城得益于中医药城的产业支撑。“三城”的建设各有特色而又融洽, 将成为推动南朗建设健康生态滨海新城, 提升城镇承载力和竞争力, 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

“三产”:“文化+旅游”双轮齐驱

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造就了南朗镇独特的区域竞争力。拥有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规划优势的南朗镇, 把发展“三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科学选择, 也是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加快文化名镇建设, 是南朗推动“三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南朗镇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人文底蕴深厚, 生态环境优美, 这些发展“三产”的宝贵资源, 为南朗进一步打好“孙中山”、“文化”、“环境”牌,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提升“三产”发展水平, 使“三产”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南朗镇将把握好辛亥百年的难得机遇, 全力推进文化名镇建设。紧紧围绕“辛亥百年”主题, 推动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左步历史文化名村等一大批文化项目的建设。突出孙中山文化的核心作用, 精心组织“孙中山文化节”活动, 宣扬孙中山等革命先驱致力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进取奋斗精神, 将中华革命传统文化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 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高要求、高标准组织实施南朗镇“辛亥百年十项重点活动”, 包括朗城等十项重点项目建设启动仪式、“辛亥民族魂, 百年中华情”音乐会、“翠亨学校”重建落成庆典、逸仙森林公园启动建设、“国际微笑行动”活动启动暨南朗医院扩建落成庆典、孙中山与近现代名人史迹径建设项目、“百年烟雨巷, 伟人故里行”专题旅游项目启动、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海峡两岸艺术论坛及百位名家书画联展”、“南朗历史文化丛书”首发式, “光辉的历程, 永远的英雄”主题教育活动等。

加快旅游业发展, 以大项目提升“三产”发展水平。紧紧把握辛亥百年的机遇, 配合市委市政府推动孙中山故里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和翠亨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建设, 加快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二期、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陈氏宗祠内容展示、左步历史文化名村等重点项目建设, 推动轻轨站商贸物流区、崖口和横门特色海鲜食街、“东都明珠”商业圈等项目的发展。同时积极整合旅游资源, 完善接待设施, 规划特色线路, 形成以孙中山文化为龙头的历史文化游, 以孙中山故居和市光荣院为主体的红色教育游, 以品尝特色海鲜美食和观赏伶仃洋及红树林湿地公园为主的休闲观光美食游, 以崖口村集益公园庙宇群和大车村石仔庙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游, 以云梯山、蒂峰山、红树林为主的康体生态游, 以品尝南朗特色水果为主的农获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打造旅游专业特色镇。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让南朗实现以文化带动旅游开发, 以旅游促进文化建设, 有效促进“三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农”:办为民富民安民实事

“三农”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民生问题,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也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南朗镇一直把“三农”作为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十一五”期间, 南朗镇每年都把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六成以上投放到社会民生事业上, 使全镇“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救助等社会民生事业有了显著改善和加强。

促进农民增效增收。一是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推广农业新技术、耕作新方法、优良新品种,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农产品增产提质上增收。二是支持村居在镇办工业园区建设村级经济园发展物业出租, 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镇共有农村物业经济园3个, 建筑面积共22万平方米, 全年合同保底租金收入达2000万元。三是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有创业能力者创业致富, 其中对每户创业者一次性资助2万元, 给予最高20万元贷款额贴息2年。近三年, 镇政府及下属单位还为100多名本镇户籍的本科毕业生安排了工作, 不仅解决了一百多户家庭脱贫, 还让青少年知道有知识就有出路而发奋读书。四是加强政策惠农和单位对口支农, 对困难村居、困难群众给予经济资助和救助。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近年, 政府投入4.5亿元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发展, 高标准新建、扩建、改建7所中小学, 完成学校布局调整,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完善,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8%, 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满足有就业愿望的人民群众的就业需要。每年投入近4000万元建立健全“长者安康”、优抚津贴、低保、临时救济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0年更一次性投入5000多万元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 使被保险人的社会养老金即时提高了1倍多。医疗保险也实现城乡并轨, 农村合作医疗转为门诊医疗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 报销份额提升, 大大减轻了群众治病经济负担。投入2000多万元, 建成南朗医院住院大楼, 并按二甲医院标准扩建改建南朗医院, 完成10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断优化。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覆盖城区, 综治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机制健全, 社会治安良好, 社会和谐基础更加坚实。全镇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人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迈进。

今年, 南朗镇将以纪念辛亥百年为动力, 总投入约2.3亿元,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优化翠亨片区文明环境建设。实施交通拥堵疏导工程, 推进孙中山故居周边路网建设和环境整治。二是扩大优质学前教育惠及面。选址迁建中心幼儿园, 并试行南朗户籍幼儿学前教育补贴。三是推进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加快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二期、陈氏宗祠内部展示、左步历史文化展馆等项目的建设。四是完成南朗医院改 (扩) 建工程。五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社区服务站的设施建设, 同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费用报销限额。六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实行南朗户籍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 推行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七是鼓励扶持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落实就业创业奖励政策,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人,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0人, 就业培训1000人, 扶持30个自主创业项目或个体户转型升级。八是加强水利设施、村道和环境建设。完成约3.3公里河道的整治以及16公里的农路建设等。九是加大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黄道山中心公园建设, 实施“一村一公园”工程。十是强化公共安全基础建设。扩大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覆盖面, 新建123个监控点。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标志及自动监控信号系统建设力度, 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篇9

如何界定转型升级, 是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 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为提高持续竞争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寻找新的经营方向而不断变革的过程,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和最终落脚点。 (P.3) 在我读来, 这一界定是基于“市场结构 (竞争) →企业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的, 对于规范企业转型升级这个近年出现频次极高而涵义不明确的热门词汇是有好处的。

转型升级首先是一种选择, 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选择更具挑战性。既是转型升级方向的选择, 也是一种模式的选择, 研究视角的选择。选择最是考验参与者及其组织的素质与高度, 尤其在危机时刻。2008世界危机是一个考验企业选择的典型。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危机, 企业的选择归纳起来大致三种:要么倒闭, 要么转移, 要么升级。在企业面对危机的这三种基本选择中, 该书从升级的角度展开研究 (p.14) 。在我看来, 这一研究视角在我国更为实际也更为重要。这其一是因为稳中求进一直是中国企业文化的首选;其二是转型升级更利于解决中国国情下的劳动就业问题;其三是可持续发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研究选择问题, 但有三点不同。第一, 对价值判断的态度不同。实证方法为使转型升级具有客观性而排斥价值判断;规范方法要评价或规范转型升级行为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第二, 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分析要解决转型升级“是什么”的问题, 即确认转型升级事实本身, 研究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规范分析要解决转型升级“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即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意义。第三, 实证分析得出的转型升级结论是客观的, 可以用事实进行检验;规范分析得出的转型升级结论是主观的, 无法进行检验。

把企业转型升级放到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上进行讨论, 是《升级》一个有竞争力的重要的思想特点。我们发现, 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是一个价值比较与选择, 价值提升的追求与努力。企业价值形成于生产、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基本环节和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辅助环节。但不同的环节价值是不一样的。OEM是典型的低附加值的劳动, 现要升级, 向更高一个级别的价值较高的点上聚力。20世纪90年代格雷非等人因应全球生产体系的变化, 在波特理论基础上, 将价值链链接到全球生产组织中去, 进一步创立了全球商品链理论。全球价值链被看作为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链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 包括设计、开发、生产、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价值增值环节。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升级是指产业集群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 产业升级有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等四种方式。产业升级一般都遵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的升级过程, 越往后产业升级的难度越大。这一升级规律基本上可以从韩国和台湾的产业升级过程得到佐证。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其升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集群内部的创新能力、外部环境的支撑作用、价值链的治理关系和区域的网络环境等。不论是基于理论文献的分析, 还是从现实出发的调研, 转型升级都不只是过程的, 而且是结构的。因而有关转型升级的思想方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多维度与跨时空研究是《升级》的另一个特点。我们知道, 在2008这场近80年来最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 中国企业成长中凸显的一个难题是O E M企业群的转型升级问题。对这类大量生存在我国的企业, 它们有它们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 但它们又确实生存环境恶劣, 抵御危机的能力极弱。出路何在?在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又不可能是一个模板。对此, 书中给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解答:一是“从OEM、ODM到OBM演进” (p.274) ;二是“OEM、ODM到OBM的变形与扩展”;三是“混合路径” (p.279-280) 。转型升级可以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升级, 也可以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型升级。然而, 不论在那种升级的演进, 归结到底还得靠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这两个轮子来推动。另一方面, 转型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时间。可贵的是, 作者在注意吸收现有同行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独到观察与思考的见解与主张, 最终显示出基于理论的跨地域跨国界的多维度、跨时空转型升级思想。对此, 作者选择了产业经济学的观测视角与思想方法。比如关于新加坡企业转型升级五阶段划分:有由单一的转口贸易向进口替代的转变 (1960年代) ;有由进口替代向出口的转变 (1970年代) ;有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1980年代) ;有由国内向国际化的转变 (1986-1996年) ;还有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与发展模式。 (p.31-32) 再比如韩国企业升级的五个阶段划分:包括进口替代阶段 (1960年代以前) ;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导向阶段 (1960年代) ;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企业发展阶段 (1970年代) ;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阶段 (1980年代以后) ;高技术化阶段 (1990年代后) (p.24-25) 。如果说成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毛蕴诗, 2004:1) , 那么我宁愿把企业转型升级理解为企业成长 (毛蕴诗、汪建成, 2005:5) 的一个阶段跃迁。现实中, 企业成长不可能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依靠每隔一定时期的企业转型升级实现。

读罢全书, 归结到一点就是, 真正考验企业转型升级的是企业家精神。因为, 如上所有这些, 不论所谓的选择, 还是后来以价值链为基准的产业升级, 事实上都是人之所为的。特别是企业家的意志与行动的结果。企业家行为受其思想意识所引发, 这是主观精神对实践行为的超越, 或反作用。对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这一命题, 我觉得《升级》提供了如下几个值得重视的见解与启示。一是体现在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管理能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企业家规范管理工作绩效, 带动企业升级,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企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二是企业家精神与品牌意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企业自主品牌在全球化下市场竞争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企业自主品牌的创立离不开企业家的品牌意识, 企业家品牌意识又是通过企业家精神起作用的。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富于激情、坚持不懈的企业家精神能加速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的进程。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成功转型升级例子, 事实上都因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作用而成功。 (p.267) 三是后进地区企业家的“适应性企业家精神”。四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的危机意识及前瞻眼光。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企业的战略、组织架构各个方面企业家的危机意识和前瞻眼光, 足以带领企业先人一步, 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战略, 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p.284) 五是台湾企业家精神对内地企业家精神培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台湾是企业家精神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p.21-22) , 而半导体产业由于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周期性短而成为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产业。

最后, 我坚信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确认, 中国企业家更多地走出国门去决策、经营, 中国企业家精神必将在华商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形成与光大。

参考文献

毛蕴诗、吴瑶.中国企业:转型升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毛蕴诗.全球公司重构——案例研究与中国企业战略重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篇10

关键词:南京,商业,竞争力

一、南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商业竞争力

1. 南京具备有利于商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 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2011年,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45.52亿元, 比上年增长12%。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63.61亿元, 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60.99亿元, 增长12.3%, 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390.51亿元, 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20.91亿元, 增长12.3%。三次产业比重为2.7:44.9:52.4。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298.77亿元, 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5.00亿元, 增长22.4%。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35918元, 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200元, 增长13.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763元, 比上年增长14.4%。全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8元, 比上年增长17.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收入9956元, 增长17.4%。2012年上半年,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8.1亿元, 同比增长10.9%。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79.4亿元, 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16.1亿元, 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802.6亿元, 同比增长11%。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3.6亿元, 同比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为309.57亿元, 同比增长5.8%, 税收占比达到82.9%。

(2) 优越的交通通信条件。南京是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航空、航运、公路、铁路、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齐全。尤其是铁路南站建成投入使用后, 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 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旅客周转量367.31亿人公里, 比上年增长11.4%;完成货物周转量3918.81亿吨公里, 比上年增长13.9%。为了迎接2014年青奥会, 南京地铁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地铁三号线、十号线、纬三路过江隧道加快建设, 地铁四号线一期工程、六号线试验段开工建设。南京是全国五个大区级通信枢纽和全国互联网八大节点之一, 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002.10万户, 比上年末新增70.76万户, 增长7.6%;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94.00万户, 比上年末增加3.86万户;拥有住宅电话用户162.45万户, 比上年末减少1.14万户。全市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247.36万户, 比上年增长64.3%。

(3) 强大的科技人才力量。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 是中国软件名城。全市在宁普通高等学校 (不含部队院校) 53所, 在校学生 (不含研究生) 71.57万人, 比上年增加0.95万人。在宁高校及研究生培养机构在校研究生9.28万人, 比上年增加0.55万人。万人大学生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市有6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70多万科研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46人和33人, 全市人才总量162万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 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 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截止2012年5月底, 全市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2057名, 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达87名, 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4) 政府的高度关心重视。南京是国内唯一集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于一身的城市。南京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会提出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现代化发展之路, 做出了《关于聚焦“四个第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 制定出台了“科技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建设计划”等八个专项重点计划, 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南京在江苏省率先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使软件服务业规模取得了跨越性发展, 软件产业规模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服务外包执行额位居全国第一。同时,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 南京成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之一。

2. 南京商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1) 贡献率较大。南京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12%, 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23%。从业人员达到85万人, 占全市就业比重达到25%。全市商业税收达到100亿元, 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5%。

(2) 商业设施全。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 全市重点大型商业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700亿元, 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 一大批项目建成开业。同时, 商贸物流建设大力推进, 占地面积3000亩的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苏果超市马群物流配送中心、苏宁电器江苏物流中心已建成使用。通过商业大项目建设, 提升了南京商业的国际化水平和经营档次, 带动了南京商业的结构转型产业升级。

(3) 流通规模大。2011年,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0.30亿元, 从行业分组看, 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422.59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7.71亿元, 比上年增长16.6%。全市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61家, 交易金额达到1311.02亿元, 比上年增长16%。2012年上半年,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0.7亿元, 同比增长15.1%。金银珠宝、中西药品、家具、通讯器材等传统消费热点有所升温。互联网新型业态的崛起成为拉动消费的生力军。上半年全市互联网零售额为20.6亿元, 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社会零售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0.11%猛增到2.32%。

(4) 龙头企业强。南京大型商贸企业集团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跨区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实现了从地区性领头企业到区域性、全国性龙头企业的跨越。“十一五”期间, 南京十大商贸企业集团实现销售额1.3万亿元, 年均增长25%;年均新增网点700家, 网点总数达到8000家;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评选中, 苏宁电器、雨润、宏图三胞分列名列前20名以内。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1511.85亿元, 比上年增长23.7%, 其中批发业实现306.06亿元, 零售业实现1205.79亿元, 分别增长31.9%和21.8%。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6.6%, 成为拉动南京商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5) 业态更新快。2011年, 南京约50%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40%中小企业经常应用第三方平台。工商注册的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达2.1万家, 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超100家, 成为南京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强有力的动力。

(6) 商圈辐射广。作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城市, 南京商贸企业网点已覆盖到周边“一小时都市圈”城市及全国主要城市, 其中, 重点企业的市外网点达到6000个, 市外销售额年均达到1200亿元。尤其是南京各商贸企业利用新街口、山西路、夫子庙等商业中心的优势, 加大营销力度, 扩大市场影响力, 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效应十分明显, 已经成为涵盖3400万人口、5.5万平方公里地域的“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据有关部门调查, 节假日期间, 外地消费者在南京购物比重达到30%左右, 已经成为南京消费品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3. 南京进一步提升商业竞争力的空间依然较大

根据现有情况分析, 南京商业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且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保持领先, 在南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预计“十二五”期间, 南京市消费品市场将保持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 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17%以上, 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0亿元, 连锁商业快速健康发展, 销售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5%。商业增加值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4%以上。

(2) 南京区域市场集聚力不断增强, 对周边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合作共赢的同城化倾向进一步明晰。随着经济一体化、社会同城化、交通便捷化的发展, 周边城市对发展区域市场的意愿不断提高, 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成为共识, 在商业、旅游、公告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

(3) 企业竞争优势不断提高, 一批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如连锁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起步晚、发展快, 前景非常广阔。每年, 电子商务交易额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网络购物增幅达到80%,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 南京商业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挑战

(1) 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近年来,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业态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 不少城市已经形成竞争优势, 如杭州、深圳、上海等。南京电子商务起步晚、规模小, 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 传统企业急需提档升级, 不进则退。

(2) 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全国各大中城市商业发展迅速, 尤其是集聚区建设普遍较快, 不仅大型城市商业集聚区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而且中小城市也快速发展, 其发展势头不可小视。而南京商业集聚区仍以新街口为主, 其他集聚区则存在特色不明显、功能不配套的问题。

(3) 地区之间的竞争。全国区域性的商业圈发展很快, 不少城市都市圈辐射广、集聚强, 已经形成规模, 内在联系不断深化, 经济互补、共同发展的作用明显。而南京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不够, 南京商业的集聚辐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

在今后发展中, 如果我们坚持扬长避短、不断创新, 我们相信, 南京商业竞争力一定会得到更大提升。

二、建议围绕三个重点加大推进力度, 进一步提升南京的商业竞争力

南京商业如何才能再上台阶, 我们建议, 拓宽眼界、扬长避短, 通过“转型、升级、创新”, 即企业经营转向新型业态、商业集聚区建设提档升级、南京都市圈创新发展, 力争用3—5年时间, 把南京商业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 重点之一:大力推进企业业态创新, 重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不断提高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主要靠树立新观念、发展新业态、开拓新市场, 电子商务是当前最具竞争力的商业业态。

(1)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商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目前, 全球网民数量达到18亿, 网络购物用户超过8亿元, 预计2011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4万亿美元, 在美国, 电子商务产生的营业额已占商务总额的1/3, 在法、德等欧洲国家, 电子商务所产生的营业额已占商务总额的1/4。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 我国电子商务经过20年的发展, 已经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目前, 全国网民数量达到5.1亿, 网络购物用户达到1.8亿, 2011年, 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8万亿元, 同比增长33%, 网络购物销售额7500亿元, 同比增长70%。预计2015年, 全国交易额达到12万亿元, 年均增长30%, 网络购物销售额达到2万亿元, 年均增长40%。据有关机构预测, 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已名列全球第二, 并将在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 届时, 我国网络消费者数量将激增至3.29亿人。

总之, 在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誰发展早誰得益早, 谁发展大誰得益大, 誰发生水平高誰竞争力强,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 南京不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就不能尽快提升南京商业的竞争力。

(2) 南京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随着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南京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购物发展势头迅猛。据了解, 南京市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超过100台, 网民数超过200万人, 网民数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 全市重点电子商务企业交易额达到3100亿元, 网络购物销售额达到160亿元, 成为南京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强有力的动力。

———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经过近年来的发展, 一批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初具规模, 如焦点科技、苏宁易购、途牛旅游网、宏图三胞、科泰集团等, 在全国同行中的排名靠前。同时, 一批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正在全力以赴的加速发展, 如中央商场、苏果超市等。

———运营模式多种多样, 专业特色逐步显现。专门从事某一门类、行业、产业的网络服务商不断涌现, 并取得了良好业绩。如途牛旅游网、孩子王、育儿网、厚学网、猎宝网、江苏欧飞等。另外, 还有与专业批发市场相结合的网络交易平台, 如钢铁交易数码港、南京亚太化工交易网等。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如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世界之窗软件园、雨花软件园、徐庄软件园、江苏电子商务产业园、珠江路电子商务集聚区等, 一批园区 (集聚区) 已经初具规模。

———人才培养速度加快, 企业需求成倍增长。目前, 南京市每年可以培养、培训电子商务人才3000-5000名, 但是, 南京市每年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1—2万人, 与企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3) 南京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目标与重点。据专家预计, “十二五”期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全国电子商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南京市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后, 也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南京市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 到2015年, 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0亿元, 网络购物销售额超过1200亿元, GDP占比超过10%;全市80%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70%以上中小企业经常性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3家企业电子商务销售收入超百亿, 10家超10亿, 50家超亿元;打造3个基础设施完善, 配套设施齐备, 创新能力强, 企业集聚数量超过20家, 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的电子商务产业区 (园、楼宇集群) ;培养与培训各类电子商务实用性专业人才10万名。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 需要落实五项重点任务, 即推广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构建和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营造和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人才提升工程。

(4) 南京电子商务存在的不足与建议。目前, 南京电子商务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主要包括骨干企业数量不多, 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 如阿里巴巴、淘宝网等;专业人才来源不足, 目前, 南京市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员约2-3万人, 预计到2015年全市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缺口较大;政策支持范围不广, 电子商务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盈利能力很弱, 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网络市场存在不规范问题, 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分工, 加强监管职能、增加监管力量、配备监管设备等;法律法规建设不全, 网络市场有法可依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需要制定一些地方规章, 作为临时性的管理依据。

(5) 南京发展电子商务的三个突破点。

首先,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 尽快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示范企业。培育市场覆盖能力强、物流配送等设施健全、售后服务配套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 对于一个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如杭州、深圳、上海等地, 由于有龙头企业的支撑, 电子商务行业的实力强大, 已经成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先的城市。建议南京树立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鼓励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同时, 鼓励各类企业推广应用电子商务, 在普遍运用中培育重点企业。鼓励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夯实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

其次, 鼓励电子商务园区 (集聚区) 的发展, 搭建一批孵化能力强的平台。电子商务园区 (集聚区) 是广大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的孵化载体和发展平台, 在南京市培育建设若干个大型电子商务园区 (集聚区) , 将有利于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建议选择基础设施好、发展潜力大的园区 (集聚区) 作为市级重点培育园区 (集聚区) , 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促进它们尽快发展起来, 更好地发挥孵化器的作用。

第三, 鼓励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培养一大批电子商务急需的专业人才。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备条件, 也是当前所有电子商务企业普遍面临的“短腿”。要利用南京市科技、教育、人才优势, 积极打造三大电子商务人才培育平台。一是利用大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平台, 改进教学方式, 加大学习的实践性、操作性,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二是利用优势企业员工培训平台, 发挥企业和社会专业培训机构, 对在职员工进行再培训。三是利用南京市各类人才引进平台, 积极引进电子商务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我们相信, 经过3-5年的发展, 南京电子商务一定会走在全国前列。

2. 重点之二:进一步完善商业集聚区布局和功能, 提高商业集聚区建设水平, 形成吸引能力强、商业氛围浓的经营环境

(1) 南京商业集聚区已经初具规模。多年来, 南京商贸流通业在集聚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全市形成了新街口商贸服务区、河西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夫子庙商贸旅游服务区、珠江路—长江路科技文化服务区、建宁路—南京站商贸集聚区、城南商贸集聚区、城北商贸集聚区、江北商贸集聚区等八大商贸集聚区。其中, 新街口、夫子庙、中央门、珠江路等传统商贸集聚区已经形成规模, 对繁荣南京市场发挥了很大作用, 河西、城南、江北等集聚区发展速度也很快, 预计不久的将来成为南京市场的新兴力量。

尤其是号称“华东第一商圈”的新街口商业集聚区, 核心区南起中山东路, 北接北京东路, 东到太平北路, 西至中山路, 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这里高楼大厦林立, 已建和在建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 汇聚了商务、商贸企业6000多家, 其中国内外著名企业各级总部和机构140多家。根据“十二五”规划, 在新街口打造“千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从传统商贸业转向总部经济、商务、金融、信息、文化等新兴服务业。预计到2015年, 新街口将新增商务面积150万平方米, 累计投资100亿元, 实现年营业收入1500亿元, 成为“江苏省金融服务中心区、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核心区、都市旅游购物首选地”。

(2) 南京商业集聚区存在的不足。南京市的商业集聚区布局多数是自然发展的, 如新街口商圈是历史形成的。但是,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南京城的范围已经明显扩大, 城郊结合部的居民小区不断增多, 集聚区布局不合理的现象逐步显现;商业集聚区特色不明显, 停留于一般化, 没有进一步提升水平与档次;外地消费者一般知道新街口、夫子庙, 其他地区就不是很熟悉, 影响力不够。

(3) 建议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建议对现有商业集聚区进行调整改造, 明确定位, 完善设施, 增加功能, 进一步增强吸引力。

———统一规划, 明显目标。建议对全市商业集聚区进行统一规划, 对城区的商业集聚区重点进行调整改造, 对城郊结合部的商业集聚区进行合理布局。建议用五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市建设或改造8—10个影响力大、各具特色的商业集聚区, 进一步完善南京市城市商业功能, 成为南京城市建设的“名片”。

———科学定位, 形成特色。选择好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是集聚区产业发展的前提。主导产业关系到集聚区定位问题, 龙头企业是集聚区的核心。培育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是集聚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3. 重点之三:加强南京都市圈流通体系建设, 进一步形成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1) 发展区域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 都市圈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都市圈数量将越来越多。从国内来看, 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 都出现了一批以当地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 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政府的推动力也很大。二是都市圈的范围将越来越大, 辐射面也将逐步递增,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有的成为了城市群。三是未来城市间的竞争将会由目前单个城市或单一地区间的竞争, 升级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2) 南京都市圈区域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地区, 以南京为中心的一个经济区域带, 地跨苏皖两省, 包括南京、扬州、镇江、淮安、滁州、芜湖、马鞍山等七市, 土地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 占江苏、安徽两省面积的21.0%;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为2978.4万人, 约占两省总人口的20.4%。

2011年, 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最高的增幅超过16.0%, 最低增幅为12.0%, 远高于全国9.2%的增幅水平。7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29.13亿元, 占苏皖两省总和的25.8%。七城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3337.79亿元, 各城市均比上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共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44.48亿元, 六个城市增长20%以上。南京都市圈七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7000元以上, 其中有6个城市超过20000元, 增幅均在13.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城市有三个, 三个城市在8000至9000元之间, 一个城市在7000至8000元之间, 七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在17.7-19.5%之间。七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发放的“南京都市圈旅游一卡通”、“南京都市圈旅游消费一本通”、“南京都市圈旅游交通图”和宁镇扬公园年卡互用等, 加速了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实质性进展。2011年末, 七城市共拥有普通高等院校93所, 在校学生 (含研究生) 128.69万人, 共向社会输送了36.69万名高校毕业生。近年来, 都市圈城市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南京为中心、放射状的, 内连都市圈各大中城市、外连长三角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 南京都市圈的交通优势大大增强。

在南京都市圈中, 商贸流通业的融合最为显著, 在商业网点、经营特色、营销活动等方面加强互动, 由此, 带动了七市之间客流的大量交流, 拉动了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不断提高。2011年, 都市圈城市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3.83亿元, 各城市增幅在17.6%-18.8%之间, 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南京都市圈由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愈加明显。2011年, 南京都市圈7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6.2:52.2:41.6。

(3) 建设南京都市圈建议做到三个统一。

———统一规划。南京都市圈在形成过程中, 缺乏统一的整体发展规划, 城市之间的合作内容比较零散, 单项合作较多, 整体合作较少。据了解, 《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编制思路。《规划》将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定位为承接放大长三角辐射的门户枢纽、长江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我国转型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的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

———统一协调。建议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 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约束, 由都市圈所有城市组成一个具有执行力的协调机制, 并设立必要的固定办事机构, 形成长期合作的工作制度。

———统一运行。都市圈各城市的发展模式不必一样, 可以采取互补的方式, 形成各自的城市特色, 减少不必要的同质竞争。如商业网点布局、物流配送、商业诚信建设、农副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 开展紧密型的合作与互动, 形成整体运行的良好局面。

四、提升南京商贸流通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为了提高南京商业竞争力, 推动上述三个重点方面加快发展, 建议做好下列工作。

1.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政府协调机制, 建议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由市有关部门组成, 负责指导全市商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工作, 统筹跨部门工作协调, 组织年度目标的实施与考核。将商业发展纳入全市年度奋斗目标考核体系, 每年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分解到区县、市有关部门, 每半年组织评估和讲评,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2. 加强规划指导

完善南京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体系, 增强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若干专项规划, 作为指导特定行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组织编制区县规划, 把总体规划予以细化和落实。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相关任务, 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3. 加强政策引导

上一篇:积累水平下一篇: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