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2024-08-14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精选十篇)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闭合性胫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29例, 女13例;年龄7~56岁, 平均 (28.4±4.6) 岁;病程1h~7d, 平均 (3.5±0.8) d。致病原因:多为车祸, 车祸24例, 高处坠落13例, 砸伤5例。骨折部位:胫骨上1/3骨折10例;中段13例;下1/3骨折19例, 合并有腓骨骨折的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胫骨骨折。所有患者均排出有严重心脑肾严重疾病。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 均证实为胫骨骨折。

1.3 方法

1.3.1 手法复位

患者平卧位, 握膝、踝关节对抗牵引3~5min。胫骨远端向外旋转移位者, 做反方向的旋转捏挤, 复位骨折。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有轻微的成角或旋转, 对小儿可允许有轻微的重叠。

1.3.2 小夹板固定

复位后用棉垫包裹伤肢, 用小夹板固定骨折断端, 用绷带捆扎小夹板, 松紧要适宜, 以不影响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博动及足趾活动为宜, 再将伤肢抬高固定, 行踝关节皮牵引术, 牵引重量3~5kg。

1.3.3 复位后处理

手法复位后拍摄X线片检查骨折的复位情况, 如还有分离现象应再次行手法复位。复位后要严密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及感觉、运动、温度的变化情况, 以及防止小夹板捆绑过紧而致循环障碍或压迫神经。并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1.4 疗效标准

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对胫腓骨骨折进行疗效评定: (1) 优:骨折愈合, 膝、踝关节活动正常并能对抗力量, 步态正常, 无疼痛, 胫骨无成角畸形, 短缩<5mm, 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2) 良:骨折愈合, 膝、踝关节活动达正常的75%, 对抗力量稍差, 步态正常, 偶有疼痛, 胫骨成角畸形<5°, 短缩5~10mm, 旋转10~20°, 无感染, 伴轻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3) 中:为骨折愈合, 膝踝关节活动超过正常的50%, 对抗力量明显受限, 跛行步态, 中等疼痛, 胫骨成角畸形10~20°, 短缩10~20mm, 旋转10~20°, 无感染, 伴中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4) 差:为骨折愈合延迟或不连, 膝踝关节活动不足正常的50%, 无对抗力量, 明显跛行步态, 疼痛明显, 胫骨成角畸形>20°, 短缩>20mm, 旋转>20°, 可并发感染, 伴中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2 结果

所有42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 随访时间半年以上, 无一例患者出现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治疗后评价, 优24例 (57.1%) , 良15例 (35.7%) , 中3例 (7.1%) , 差0例, 优良率为92.9%。无骨折畸形愈合、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显示骨痂出现时间为5~10周, 平均 (6.5±1.7) 周, 骨折愈合时间2~5个月, 平均 (2.7±1.5) 个月。

3 讨论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 胫腓骨干双折次之, 腓骨干单骨折最少。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 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 并承担1/6的承重。胫骨中下1/3处形态转变, 易于骨折, 胫量上1/3骨折移位, 易压迫腘动脉, 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疽。胫骨中1/3骨折瘀血可关闭在小腿的骨筋膜室, 增加室内压力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成坏疽。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 易引起骨折, 延迟愈合。关于骨折的部位与愈合时间的关系, 多数人认为中下1/3交界处胫骨的血运较差, 故愈合时间较长。但是, 经学者研究报道, 胫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的愈合时间与其他部位无明显差别[2,3]。

胫骨骨折是骨外科临床常见骨折, 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内固定器械较多, 固定牢固, 但其手术创伤较大, 且须行2次手术将内固定物取出, 加重了对患者的损害[2]。且内固定手术治疗, 破坏了骨组织, 使患者身体受到一种生理性的损伤, 将有可能导致发生骨质疏松[3,4]。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治疗后评价, 优良率为92.9%, 证明此方法优良率高, 疗效肯定。且无一例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无一例患者出现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缩短了就诊时间, 且治愈率高, 采用手术治疗使单纯的闭合骨折变成复杂的开放骨折,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受感染的机会[5]。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治疗可把固定与活动的不利因素控制到最低, 合理的功能活动不但可以保持骨折断端整复后的位置, 对整复后骨折断端残余的成角及侧方移位, 还可以在主动活动中自动矫正[6]。

综上所述,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肯定, 治疗费用少, 并发症少, 患者所受痛苦小。且操作简单, 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Sommer C, Gautier E, Muller M, et al.First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plate (LCP) [J].Injury, 2003, 34 (2) :43.

[2]Wiss DA, Stetson WB.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tibitreated with a 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J].Clin Orthop, 1995 (315) :56~63.

[3]Helfet DL, shonnard DY, Lerine D, 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fractures of the tibia[J].Injury, 2004, 35 (suppll) :S42~S48.

[4]余松, 莫挺飞, 古安武, 等.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中国骨伤, 2005, 18 (7) :394~395.

[5]郑威伟, 罗荣, 汤同军, 等.手法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14 (1) :70~71.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2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老年 骨质疏松 手法复位 小夹板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72-02

桡骨远端骨折系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的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伴骨质疏松者多见。桡骨远端骨折,横形、粉碎形较多。随着西医手术的发展及患者对手部功能的要求增加,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越来越多;但传统中医手法整复为老年患者及不耐手术患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本人在临床采用手法复位、桡骨远端小夹板、中立板、三角巾悬吊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62例,以此探讨老年伴有骨质疏松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保守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62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61岁,平均67岁;左侧38例,右侧24例,均为单侧骨折;摔伤55例,砸伤3例,车祸伤4例。采用AO分型,其中A1型骨折42例,A3型骨折14例,C1型6例。均为闭合骨折。

1.2 病例纳入标准。①60岁以上桡骨远端骨折;②伴有老年骨质疏松患者;③闭合骨折,拒绝手术,要求手法复位者;④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在120-140mmHg/90-100mmHg者;⑤无心脏病、脑血管病病史者;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选用合适型号的桡骨远端小夹板,棉垫一张,中立板一块,三角巾一张及绷带一卷。

2.2 复位方法。患者平卧位,患肢外展于治疗床外,前臂旋前位,一助手双手握前臂近端,术者双手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双食指放于骨折远端掌侧,其余三指扣紧伤者大小鱼肌,触摸准后沿着前臂长轴方向对位牵引纠正重叠后,双手拇指按压远端骨折块加大骨折成角,配合双手食指骤然折顶,同时使腕关节掌屈尺偏[1]。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3

关键词:Colles骨折,外固定,后遗症

Colles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7%, 多发于中老年人, 现总结84例Colles骨折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 治疗4周~6周后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患者中男43例, 女41例, 年龄最大者75岁, 最小12岁, 50岁以上患者75例。69例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其中嵌入短缩者19例。

1.2 治疗方法

(1) 复位:患者取仰卧位, 肘关节屈曲90°, 前臂中立位, 一助手握住肘上部做反牵引, 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 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做对抗牵引2 min~3 min, 以解脱嵌插, 恢复长度, 牵开后将远端旋前同时利用牵引力将腕关节向尺侧倾斜并向掌侧屈。 (2) 固定:复位后采取反骨折作用机制的固定即屈腕尺偏位做前臂小夹板固定, 夹板用4块, 桡侧背侧夹板稍长, 应超过腕关节, 以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屈, 掌侧和尺侧夹板稍短, 达腕关节近侧, 以利于手腕的掌屈和尺偏活动。扎上3条绷带, 松紧度要上下可移动1 cm为宜, 固定后前臂保持中立位, 三角巾悬挂胸前。 (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注意观察患肢肿胀及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定期复查并调整夹板松紧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复位固定后可做手指、肘、肩关节的伸屈活动, 4周~6周后可拆除小夹板。

1.3 治疗结果

1次复位成功72例, 2次复位成功12例, X线片证实达到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随访2个月~6个月, 78例骨折愈合, 腕关节活动正常, 无疼痛;4例骨折愈合, 功能恢复欠佳, 掌屈、背伸受限 (20°~30°) , 腕关节活动后疼痛;1例出现腕管综合征 (掌侧碎骨片压迫所致) , 1例出现肩手综合征。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率92.9%, 好转率7.1%。

2 讨论

2.1 桡骨远端存在特有的解剖结构, 正常时桡骨远端关

节面存在掌倾角10°~15°, 尺偏角20°~25°, 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 cm~1.5 cm。这些结构均与腕关节功能密切相关, 在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上述结构的解剖关系。当背侧皮质粉碎、掌倾角为负角、桡骨短缩大于5 mm时, 骨折复位后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 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2]。

2.2 Colles骨折的并发症、后遗症及预防

2.2.1 肌腱损伤

肌腱损伤可涉及屈指肌腱和伸指肌腱, 最常见的是肌腱间或肌腱与腱鞘间粘连形成。其主要原因有:骨折后血肿、骨折块移位、瘢痕组织形成、拇外展长肌和伸拇短肌肌腱肿胀, 还可因畸形愈合的骨突及骨增生致肌腱慢性磨损而断裂。因而, 骨折的复位应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早期开始手指活动、减轻肿胀以及骨折愈合后手的功能锻炼是很关键的。

2.2.2 腕部神经损伤

Colles骨折也可并发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损伤, 其中以正中神经损伤最为常见。Colles骨折后正中神经损伤发生率约为0.2%~7.9%, 继而可引起急性腕管综合征。Colles骨折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多数是由于骨折整复后固定不当以及骨折断端或掌侧骨折片直接压迫引起的, 值得注意的是闭合复位后不应固定于腕关节极度掌曲位。Gelberman观察在腕掌屈45°时, 时间过长, 则腕管内压力超过神经纤维存活的阈值。因此, 在去除小夹板或石膏后, 症状可立即获得改善并逐渐消失。少部分经保守治疗无效须行腕横韧带切开及屈肌腱滑膜切除[3]。

2.2.3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多见于老年患者, 主要由于长期固定或患者担心运动时可能使骨折移位, 而引起肩关节及手部僵硬、活动受限。因此临床在整复固定后即应开始手指、肘及肩关节功能锻炼, 解除夹板后逐步加强关节功能锻炼至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68~169

[2]田伟.积水潭骨科教程[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124~125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小夹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取得的临床疗效。结果:2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1个月,临床愈合时间32~71天,平均54.7天。最后1次随访Neer评分89.7±3.3分,其中优24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简便、易行、经济、临床疗效确定。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

【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74-01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 %~1.5%[1],因其解剖结构特异,对于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较为简单,但是维持骨折端良好的对位对线程度较为困难。我科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28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固定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8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 女11例;年龄13~71岁,平均年龄36.2岁;左肱骨11例,右肱骨17例。所有患者均出患肢肿胀、疼痛,功能受限,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皮下瘀斑;致伤原因,车祸伤11例,摔伤9 例,坠落伤4例,挤压伤3例,投掷运动伤1例;骨折部位,上段骨折7例, 中段15例, 下段6例;骨折类型,横断骨折5例, 斜形骨折9例, 螺旋形骨折8例, 粉碎性6例;合并其他骨折13例,合并桡神经损伤症状3例。就诊时间30分钟-9天。治疗前Neer评分[2]34~73分,平均(45±7.2)分。

1.2方法患者取坐位,采用局部血肿内麻醉或仰卧位臂丛麻醉,透视下手法整复,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后屈肘90°,根据骨折端移位趋势采用3 点挤压复位固定法加棉花垫块,4块肱骨干小夹板固定, 上段骨折采用超肩关节夹板固定, 下段骨折采用超肘关节夹板固定。前臂旋前中立位三角巾贴胸悬吊固定。固定后摄片确定骨折固定过程中无再移位。对于肿胀期患者固定后第2天复查,防治肿胀加重出现固定过紧现象。复位后前2周每周复查X线片,如有骨折端移位及时整复,至复查X线片出现骨痂生长。对于骨折断端出现分离趋势或骨折断端分离移位者采用弹力绷带沿肱骨纵轴由肩峰缠绕至尺骨鹰嘴进行纵向加压。

2结果

2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1个月,临床愈合时间32~71天,平均54.7天。最后1次随访Neer评分89.7±3.3分,其中优24例,良4例,优良率100%。

3讨论

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作为中医治疗骨折的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用,创伤小,经济等优点,是急诊医师治疗骨折病常用的措施。由于肱骨的解剖学特点,其非负重骨骼由于重力作用容易出现骨折端分离,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者骨折不愈合并发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不会破坏骨折断端血运,可维持局部血肿激化促进骨折愈合。对于骨折断端有分离趋势时,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小夹板固定维持骨折端对线位置,而且无应力遮挡,弹力绷带加压可提供骨折端良好的对位接触,此种固定方法,不需患肢制动,提供了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并且可在骨折端产生微动,促进骨痂生长。

参考文献

[1]Stuby F M,Hontzsch D.Humerus shaft fractures[J].Z Orthop Unfall, 2009, 147(3):375-386.

[2]CHARLES S.NEER,II,J Bone Joint Surg Am.1970;52:1077-1089.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5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桡骨下端骨折,效果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临床上十分常见, 大部分病人都可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我们自2001年6月至2008年10月采用此方法治疗桡骨下端骨折58例,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男39例, 女19例, 年龄9-76岁, 平均年龄37岁, 左侧26例, 右侧32例, 摔伤37例, 车祸伤8例, 其他伤13例, Colles骨折30例, Smith骨折12例, Barton骨折7例, 桡骨茎突骨折6例, 儿童桡骨下端骨折3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19例, 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9例, 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1例, 双侧同时骨折3例, 受伤后就诊治疗时间1小时至5天不等。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床上, 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肩关节外展, 肘关节屈曲90度, 一助手握住手部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 另一助手握住肘下做反方向牵引, 经充分牵引, 重叠移位得到纠正, 断端牵开后, 术者双手握住腕部, 拇指压骨折远端向远侧推挤, 其余手指顶住骨折近端, Colles骨折, 同时用力屈腕, 纠正成角, 再将骨折远端向尺侧挤压, 纠正桡侧移位, X线透视检查对位情况, 如复位良好, 视情况在不同的部位加棉垫或纱布垫, 以矫正剩余骨折移位, 在屈腕尺偏位用超腕关节小夹板外固定, Smith骨折则手法相反, 其他类型骨折根据情况相应调整手法[1]。

1.3 术后处理

(1) 应住院严密观察肢体肿胀情况及末梢血循环、疼痛及麻木情况等, 适当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 (2) 术后立即进行手指主动伸屈功能锻炼, 防止肌腱粘连, 有利消肿, 减少并发症。伸要用力伸直, 屈要用力屈曲, 争取一周内达到完全功能范围。 (3) 术后一周背部夹板翻转, 以利腕关节背伸功能锻炼, (4) 如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 应及时手术切开减压治疗。

1.4 效果评价

术后随访3个月-1a, 良好:腕关节及手指功能完全恢复, 骨折处无疼痛, 外型良好;尚可:腕及手指功能完全恢复, 骨折处无疼痛, 但外型稍差;差:腕关节及手指功能大部分恢复, 骨折处疼痛, 外型差。

2 结果

本组58例病人中, 优46例, 占79%;良好10例, 占17%, 系对位稍差患者;差2例, 占3%, 其中1例因对位很差, 行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 有效率96%。

3 讨论

3.1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多数桡

骨下端骨折, 无论是哪一类骨折, 都应首先考虑手法整复, 只要骨折复位良好, 小夹板外固定是最佳选择。禁忌症:开放性损伤, 肿胀严重, 皮肤大面积损伤, 复位不良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者[2]。

3.2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优缺点: (1) 、优点:方法简便, 患者

痛苦小, 术后恢复快;医生观察病情方便;小夹板外固定能有效地防止再发生成角、旋转和侧方移位, 由于固定带和固定垫的压力可使残余的骨折端侧方或成角移位进一步矫正;可早期功能锻炼;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等。 (2) 、缺点:手法复位后, 需X线透视检查对位情况, 医患双方有辐射风险;小夹板固定后, 捆扎或固定不当, 骨折可能再移位;观察不仔细或捆绑太紧可压迫皮肤形成坏死、缺血性肌挛缩可致残废等;病情需严密观察, 医生需投入的精力较多[3]。

3.3 应注意的问题

(1) 骨折后要尽早手法复位, 前三周每周用X线检查对位情况, 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 直至骨折愈合。同时注意调整固定垫的位置, 以利骨折复位, 防止皮肤压迫坏死。 (2) 选择棉垫的大小要合适, 放置加压点要准确, 并有胶布固定, 以防移动。 (3) 选用小夹板的型号要合适, 且要按规定顺序放置前、后、内、外侧的夹板, 先由助手扶托稳固, 术者用布带包扎, (4) 捆扎布带的长短要合适, 先扎骨折端部位的一条, 然后向两端等距离捆扎, 松紧度以布带能横向上下移动各1厘米为准。 (5) 布带捆扎完毕后, 应检查伤肢末端察。 (6) 在小夹板固定期间, 每天都要鼓励和指导患者定时定量地进行伤肢功能锻炼。⑷⑸

总之,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方法简便易行, 只要手法熟练, 患者痛苦小, 治疗效果好, 费用低, 如果是适应症, 应首选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汝专, 赵华桥.手法复位桡骨下段骨折84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 3 (1) 54-55.

[2]陆裕朴,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227-228.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33-734.

[4]罗治学.手法复位、小夹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9, 6 (11) :682-683.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5月我院治疗的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56例(57.1%),女42例(42.9%),年龄21~85(53±5.5)岁。骨折的部位:右侧63例(64.3%),左侧35例(35.7%)。经调查,致伤原因:跌倒摔伤60例(61.2%)、高处跌伤6例(6.1%)、车祸致伤32例(32.7%)。98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6(平均3)d。骨折按OA分型:A型40例(A1型16例、A2型12例、A3型12例)、B型32型(B1型15例、B2型9例、B3型8例)、C型26例(C1型12例、C2型8例、C3型6例)。

1.2 方法

98例患者均采用统一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夹板采用自制的杉木皮夹板,共4块,夹板采用前后2块宽,内外2块窄,长度为前臂的70%左右,并且不能超过肘关节,压垫放置位置根据患者骨折远端和骨碎块的方向来确定。对于C3型骨折患者需要在掌背侧均放置压垫。治疗前应仔细观看X线片,患者仰卧或坐位,让一助手双手握住患者的伤肢远端,术者用双手紧握其手掌,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的背侧,其他四指置于腕掌部,扣紧大小鱼际,触摸准确后,沿原来移位的方向持续牵引2~3min,待其重叠移位完全纠正,掌曲腕关节,同时按压住骨折远端向背侧,将腕关节尺偏。对于有旋后移位的,应当旋前矫正。同时要助手使肘部恢复正常位置,然后在前臂旋前屈肘成90°时,进行小夹板外固定。固定好之后用绷带捆扎前臂中下段并超腕关节固定。

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采取隔天更换外敷药,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治疗1w后,对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若有移位,及时进行补充复位。治疗1个月后,患者患肢无冷、疼痛,肿胀消失,再次用X线片进行复查,若骨折愈合,拆除夹板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对于骨折未愈的,不能拆除固定夹板,直至愈合为止。

1.2 观察指标

对98例患者跟踪观察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疼痛完全缓解时间、骨折对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然后采用GW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分[1]。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98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5~60(47±2.5)d,其中优58例(59.2%)、良33例(33.75%)、可(7.1%)7例。优良率达92.9%。肿胀消退时间5~15(10±1.5)d,疼痛缓解时间4~12(8±1.2)d。

2.2 复位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比较

98例患者经复位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如附表所示。

从附表可以看出,复位后患者的后掌倾角、尺偏角均有较好地改善。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临床常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通过对98例患者的治疗观察,只要采取的复位手法正确,夹板固定合适,及时更换外敷药,并且功能锻练得当,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传统治疗一般都是采用切开复位治疗,这样会切开分离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粉碎的骨折块丧失依托,而且骨折块碎小易移位,经研究发现,准确的解剖复位很难达到。手法复位是借助骨折周围软组织来帮助骨折块塑型复位,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获得较好的复位。大量文献研究表明[2~4],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治疗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切口小,对患者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及血液循环干扰小,有助于患者的骨折早日愈合。(2)小夹板外固定术后因其持续保持对骨折端的牵引力,可以避免骨折端由于前臂肌肉牵拉而造成移位。(3)夹板外固定后,患者可以在支架的保护下能较早地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腕关节,预防腕关节僵硬。

通过对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与观察,发现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效果较好,说明此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可行的,而且方法简单,患者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快,并发症较少[5]。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对位情况、疼痛缓解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和GW评分等指标来评定其临床治疗效果。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患者的后掌倾角、尺偏角均有较好的改善,骨折愈合时间35~60(47±2.5)d,其中优58例(59.2%)、良33例(33.75%)、可7例(7.1%)。优良率达92.9%。肿胀消退时间5~15(10±1.5)d,疼痛缓解时间4~12(8±1.2)d。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便,临床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汤锦波,谢仁国,待德,等.桡骨远端骨折不同程度背曲畸形后腕动力学变化[J].中华创伤杂志,2011,17(2):613-616.

[2]Tornetta PD,Klein DM,et al.Distal radius fracture[J].J Orthop Trauma,2010,16(2):608.

[3]孙垒,候金水,毕宏政.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杂志,2009,24(1):82.

[4]柳海平,王随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并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2009,15(6):326.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 男46例, 女90例。年龄18~88岁, 平均60.2岁。左侧62例, 右侧74例。摔伤96例, 交通伤22例, 坠落伤10例, 其他 (运动伤、砸伤、击伤等) 8例。本组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且有不同程度移位, 未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按照AO分型[1]:A2型68例, A3型35例, B2型6例, B3型1例, C1型19例, C2型5例, C3型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30 min~16 d, 首诊124例, 院外手法复位后骨位不满意或整复固定后骨折再移位12例。

1.2 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患肢外展约60°~80°, 肘关节屈曲约60°~90°, 前臂旋前位。一助手双手环抱患肢前臂上段, 另一助手双手握持患手, 对抗拔伸牵引3~5 min以纠正嵌插、重叠及旋转移位;然后, 术者用折顶 (或反向折顶) 手法纠正背侧 (或掌侧) 移位及成角, 用侧方捺正手法纠正侧方移位。若骨折粉碎较重则用合骨手法使骨折碎片合拢复位;关节面不平整者, 术者手法整复最后用双手稳住骨位, 令牵引患手的助手轻轻摇摆、旋转患腕, 使关节面恢复平整。Barton氏骨折用推压手法配合背伸、掌屈纠正桡骨掌、背侧缘骨折移位。2固定方法:骨折手法复位后, 助手维持牵引, 术者在前臂放置薄棉垫及合适压垫, 用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腕关节。然后, 选取规格合适的中立板 (中立板分为成人大、中、小号和儿童大、中、小号, 每种型号有左、右侧之分, 如图1) 固定前臂于中立位, 手握中立柱, 颈腕吊带悬吊患肢于胸前。3术后处理:摄X线片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 密观伤肢血运, 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固定后即嘱患者作主动握捏中立柱的活动, 每隔2~3 d调整外固定松紧度1次, 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位。骨折临床愈合后除去外固定, 行主、被动功能锻炼恢复患腕功能。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评价:参照Jakim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2]从临床主观指标 (30分) 、临床客观指标 (30分) 以及放射学检查 (40分) 三个方面满分共计100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评分结果将疗效分为优 (90~100分) 、良 (80~89分) 、可 (70~79分) 、差 (<70分) 。2外固定稳定性评价: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时X线片与复位后X线片比较的结果进行评价。优:骨折无再移位;良:骨折轻度再移位, 但达到桡骨远端骨折公认的复位标准[3,4];差:骨折明显再移位 (骨折移位后未达到桡骨远端骨折公认的复位标准, 即掌倾角<0°、桡骨短缩>3 mm、关节面的分离和塌陷>2 mm) 。

2.2 治疗结果

本组136例, 手法整复后骨折复位均满意, 其中解剖对位103例, 近似解剖对位24例, 骨折略有移位9例。骨折均于复位后4~8周内临床愈合, 除去外固定后门诊随访4~12个月, 平均约6.8个月。参照上述Jakim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标准, 本组临床主观指标评分 (28.51±3.63) 分、临床客观指标评分 (26.72±4.68) 分、放射学评分 (34.70±5.49) 分, 总分 (89.93±10.68) 分。疗效评价结果:优109例, 良16例, 可9例, 差2例, 优良率91.91%。参照上述外固定稳定性评价标准, 本组外固定稳定性评价结果:优104例, 良29例, 差3例。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疗法已被广泛接受[5],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满意复位并不难, 大多数通过手法整复可使骨折获得满意的复位, 但骨折满意复位后如何有效维持骨位、预防骨位丢失是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 传统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外固定方法, 具有价廉、操作简单、适时调整等诸多优点, 但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单纯小夹板外固定在限制前臂旋转和腕关节活动方面存在缺陷, 常因前臂及腕关节活动致使复位后的骨位渐进性丢失, 最终导致骨折畸形愈合而影响治疗效果。为了控制前臂的旋转活动和限制腕关节活动, 我们在采用传统小夹板外固定的基础上, 辅以中立板外固定以弥补单纯小夹板外固定存在的缺陷, 从而使外固定更稳定、有效。在中立板中立柱 (中立板的主要结构) 的限制作用下, 前臂、腕关节和手处于一整体状态, 其活动特别是前臂和腕关节的旋转活动受到有效控制, 不仅有利于骨折断端的稳定, 同时也有效地克服了骨折断端的剪切应力, 有利于骨折愈合。因此, 小夹板配合中立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骨折愈合, 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世民, 李海丰, 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3-35.

[2]Jakim I, Pieterse HS, Sweet MB.External fixation for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J].J Bone Joint Surg Br, 1991, 73 (2) :302-306.

[3]Pogue DL, V iegas SF, Patterson RM, et al.Effect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alunion on wrist joint mechanics[J].J Hand Surg, 1990, 15 (19) :721-727.

[4]Kazuki K, Masakata K, Shimazu A.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radial carpal joint measured with a densitometer designed for pressure sensitive film[J].JH and Surg, 1991, 16 (17) :401-408.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均为笔者医院骨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44例,女12例;年龄6~51岁,平均(25.6±2.4)岁。受伤原因:交通伤32例,坠落伤21例,其他伤3例;骨折类型:横形骨折22例,螺旋形骨折27例,粉碎性骨折7例;骨折部位:双骨折线均在中下1/3的47例,上1/3的9例,左侧29例,右侧27例;就诊时间伤后0.5~8 h,平均(2.4±0.5) h。

1.2 纳入标准

(1)所有骨折均经力线检查证实为骨折;(2)闭合性骨折;(3)骨折伤后7 d之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合并内脏严重疾患者;(3)骨折时间超过7 d者;(4)开放骨折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心电图、凝血四项,年龄大者查血生化,采集病史,完善病历,全面及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全面评估,如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请相关科室会诊。

1.4.2 跟骨牵引术

患者仰卧,患侧小腿置于布朗氏架上,严格无菌消毒,由内踝尖至跟骨连线中点下0.5 cm处进相应粗细的克氏针,加以2.5~5 kg不等的牵引重量。

1.4.3 手法整复及性价比固定

(1)复位:经过跟骨牵引,重叠畸形大部分得到患者得到矫正,未矫正者,一助手握小腿上端与术者对抗牵引,均可矫正重叠;然后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示指自胫骨嵴由上向下滑行至胫骨骨折端,以检查复位情况斜形、螺旋形和粉碎骨折常有轻微成角或旋转,术者左右拇食中指分别捏拿上下断端进行复位,腓骨骨折在胫骨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基本复位;(2)固定:整复复位满意后用棉垫包裹伤肢,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分别放置不同的压垫,再用五块夹板固定,布带捆扎小夹板时,松紧要适宜,以不影响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及足趾活动为宜,足为中立位。

1.4.4 术后处理

立即行C型臂透视或床边拍X线片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如断端有分离或重叠现象,可通过调整跟骨牵引重量得到纠正,前后左右错位的,可再行手法整复,通过以上措施仍不能复位的,考虑手术治疗。术后患肢制动,密切观察患肢端的血运及感觉、运动、温度变化,防止因小夹板固定过紧而致的循环障碍或压迫神经,早期进行踝关节及足趾的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必要时术后一周及两周各拍一次X线片检查骨折情况。

1.5 疗效标准以Johner-wruhs评定标准拟定,参考文献[1]中所述。

以Johner-wruhs评定标准拟定,参考文献[1]中所述。

2 结果

本组56例患者经跟骨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功能恢复良好。其中优25例(44.64%),良27例(48.21%),可3例(5.35%),差1例(1.78%),优良率92.85%。住院时间14~20 d,平均(17.6±7.2) d。本组56例患者中未发生骨不连或延迟愈合者,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4±3.7)个月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骨外科临床常见病,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内固定器械较多,固定牢固,但手术创伤较大,并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造成患者第二次损伤[2],同时手术有感染的风险;因手术中会破坏骨膜,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甚者发生骨不连。长期的制动使患者身体收到一种生理性的损伤,将会发生骨质疏松[3]。对于新鲜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采用保守办法可以得到有效治疗[4]。跟骨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是按照肢体动力学的原理,把固定与活动的不利因素控制到最低,使患肢在动静结合中得到矫正治疗及功能恢复,该治疗方法既避免了手术的风险,又避免了二次手术及骨质疏松的发生,该治疗方法优与石膏固定治疗相比在于可以及时调整松紧度,既保证了可靠的固定,又防止了骨筋膜综合征[5]。

笔者认为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应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不把单纯的闭合性骨折变成复杂的开发骨折来进行治疗,避免了患者的痛苦及感染机会[6]。跟骨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并且愈合率高,肢体可以早期得到功能锻炼,肢体功能的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经济损失,因此,它是一种既可靠又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骨科内固定.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6-107.

[2]Wiss DA,Stetson WB.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tibitreated with a 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Clin Orthop,1995,(315):56 -63.

[3]周辉,吴东明,吴志,等.组合式四肢骨折通用型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国骨伤,2002,22(5):362-366.

[4]范寿华.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闭合性胫骨骨折.中国骨伤, 2009,22(10):775-776.

[5]曾蔚林,林义忠,曾明亮.克氏针加小夹板治疗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骨伤,2000,13(6):339-340.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9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针刀松解;整复;小夹板固定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0.002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stereoarthrolysis and manipulative restoration with needle knife and small splint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Methods:116 patients (142 knee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58 cases with 74 knees) and a control group (58 cases with 68 knees).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stereoarthrolysis and manipulative restoration with needle knife and small splint fixation,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meloxicam and Xianling gubao Capsule (仙灵骨葆胶囊).Unilateral knee being treated onc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ne course,while two week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e course.After a course of treatment,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nd th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by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s) and Lysholm knee scores.Results:Disarticulation happened in 3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4 knees),while in 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2 knees).In the treatment group,32 knees were cured,20 knees were markedly improved,3 knees were effective,and 15 knees were 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95.71%;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8 knees were cured,13 knees were markedly improved,19 knees were effective,and 26 knees were 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60.61%.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After treatment,VAS score and Lysholm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P < 0.05),the treatment group being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Stereoarthrolysis and restoration with needle knife and manipulative small splint fixation have a better clinical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Keywords】osteoarthritis,knee;stereoarthrolysis with needle knife;restoration;small splint fixation

膝骨关节炎(keen osteoarthritis,KOA)是由于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疾病导致的以膝关节的软骨变性、结构性损害、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主要的致残原因,其发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关节反复积液肿胀、关节畸形、膝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等[1]。临床治疗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疼痛,矫正或减缓关节畸形,改善和恢复关节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在KOA临床治疗中,通过针刀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剥离、松解,配合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调整和恢复关节面及软组织应力平衡为目标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经与采用中西药口服治疗者比较,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中男22例, 女39例;年龄21~80 (53.48±6.62) 岁;左侧24例, 右侧37例;致伤原因:骑车跌伤6例, 平地跌伤48例, 高处跌伤7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26例;年龄27~70 (56.78±7.29) 岁;左侧17例, 右侧25例;致伤原因:骑车跌伤3例, 平地跌伤32例, 高处跌伤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该种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的固定治疗, 首先进行X线片或者CT拍摄, 明确患者的骨折类型和受伤程度, 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使其保持坐位或者仰卧位, 要求助手握住患者近端的上肢, 手术操作者的双手要握住患者手掌, 将二拇指放置骨折远端背侧, 而另外四指放在腕掌部, 并扣紧其大小鱼际, 准确触摸后, 在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进行2~3min的持续牵引, 当重叠移位得到完全的纠正之后, 需要掌曲腕关节, 并对骨折远端到背侧进行按压, 使腕关节尺偏。若患者存在旋后移位的情况, 要进行旋前校正, 并使助手将患者的肘部恢复到正常的位置, 并在前臂旋前屈肘的90°位置使用小夹板的外固定, 在各夹板的两端要使用方形棉垫, 对前臂的中下段和超腕关节使用绷带捆扎和固定。治疗后第二天要及时对敷药进行更换, 并给予夹板松紧度的调整, 1w后进行X线片的检查, 若出现移位情况, 则进行补充复位。半个月之后可进行, 肘和肩关节伸屈活动, 并定期复查,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的内固定治疗, 首先进行X线片或者CT拍摄, 明确患者的骨折类型和受伤程度, 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治疗后叮嘱患者注意事项, 并定期复查, 记录患者的愈合时间, 观察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

优:治疗后复查观察患者的骨折部位完全对位, 而且活动等正常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没有后遗症。良:骨折部位在检查后基本对位, 但肘关节的屈伸功能出现10°左右的障碍;可:患者骨折部位的对位情况欠佳, 而且关节功能存在部分障碍;差:患者的骨折部位有畸形治疗的症状, 且肘关节的大部分功能都没有恢复。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61例患者, 优良率为93.44%;对照组42例患者, 优良率为78.57%。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骨折治疗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骨折治疗的平均时间为6.1±2.3d, 对照组患者骨折治疗的平均时间9.9±1.4d, 差异较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桡骨远端的关节面部位为皮质骨和松质骨的交界处, 解剖较为薄弱比较容易出现骨折, 一般在受到外力撞击后会造成桡骨远端骨折[3]。在近些年的传统治疗中, 会选择切开的复位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将骨折周围软组织进行切开分离, 导致粉碎骨折块没有依托, 容易移位, 很难实现准确解剖复位[4]。若采用手法复位, 则可使骨折部位得到良好复位。试验组患者选择手法复位, 同时给予小夹板的固定治疗, 该手术操作简单, 切口较小, 安全度高, 不会对骨折周围的血液循环和软组织造成感染, 可使骨折端得到较快愈合[5]。小夹板的外固定有支架保护, 可使患者在早期进行腕关节的适当活动, 避免腕关节出现僵硬现象。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 并进行活动、休息等方面的指导, 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对照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架的治疗, 治疗时间较长, 功能恢复较差。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试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3.44%, 骨折治疗时间6.1±2.3d;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8.57%, 骨折治疗时间9.9±1.4d,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 并结合小夹板的固定治疗, 可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治疗优良率, 减少并发症, 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推荐。

摘要: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的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3.44%, 治疗时间6.1±2.3d;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8.57%, 骨折治疗时间9.9±1.4d,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的固定治疗, 可缩短治疗时间, 利于恢复, 并发症较少, 可广泛推荐。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张海超.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2]周三保, 林望得, 王新杰, 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7 (3) :228-230.

[3]文峰.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4]夏志坚.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9 (1) :183-184.

上一篇:兴趣挖掘下一篇:高校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