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2024-08-11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精选十篇)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1

关键词:四肢缺损,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护理体会

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主要运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软组织损伤, 复杂感染创面处理, 包括创伤、烧伤、骨髓炎等其他褥疮病症表现。本研究通过对22例严重手外伤患者用VSD技术治疗, 并实行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围手术期护理, 通过加强一般护理、故障处理和康复指导, 未出现感染病例, 全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严重手外伤急诊损伤感染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6例, 女6例, 年龄20~75岁, 平均38岁。原因以意外伤害为主, 车祸伤11例, 跌伤2例, 耕田机绞伤2例;严重皮肤挫裂伤伴皮肤缺损2例, 外伤后感染、皮肤坏死缺损3例, 开放性桡骨骨折伴皮肤缺损3例,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皮肤缺损7例。均为四肢受伤, 平均缺损面积16 cm×10 cm。

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病症显示, 患者术前均行创面彻底清创及清除腔隙中已经失活的组织、脓液、污染异物, 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主要运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软组织损伤, 而针对性的病症主要是根据创伤面积选择大小相应的材料覆盖, 封闭后负压7~14 d, 再根据具体情况Ⅱ期行植皮, 配合全身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护理方法: (1) 心理疏导:根据临床病症患者的情况来看, 一般发生突发外伤骨折伴有组织缺损及创面长期不愈合, 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惊慌。我们在心理疏导上主要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及VSD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告知治愈的成功病例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体位护理: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必须配合医生治疗, 所以术后患者采取舒适功能体位, 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20~30 cm以利静脉及淋巴液回流, 减轻肿胀。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 患肢保暖。 (3) 引流管护理可分为以下5种:a.保持有效负压:有效负压可以保证引流充分, 防止膜下积液, 能够快速控制感染, 改善创面血供, 促进创面愈合。经过资料查询负压保持在0.02~0.06 MPa, 护士每1~2 h观察1次, 观察中心负压表上的压力指示是否达到预调值, 各管道连接是否紧密, 有无漏气。b.防止引流管压迫打折:针对病症的护理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病员卧床期间, 更换体位时, 应将引流管妥善固定, 防止引流管压迫、牵拉或折叠;防止引流管压迫打折, 是指在病员摇起或放下床头时, 防止引流管被卡压;避免尖锐物体, 如针头、指甲、床棱等刺破封闭膜致引流失败。c.负压引流瓶及引流管更换及消毒:每天更换引流管,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以预防逆行感染。这里提醒护士:在更换下的引流瓶先清洗, 再用0.05%万福金安浸泡消毒0.5 h, 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待用。更换下的引流管先清洗干净, 再用75%酒精注入管内浸泡0.5 h, 晾干待用。更换引流管前, 先关闭VSD接管的开关, 如VSD接管无开关者可用止血钳夹闭, 再关闭中心负压吸引器开关, 最后分离VSD接管与负压器引流管, 更换上消毒后的引流瓶及吸引管, 检查各管道连接是否紧密, 调节中心负压吸引表压力到预定值, 打开VSD引流管开关, 观察负压吸引效果。d.引流管管理:引流瓶应低于引流部位40~60 cm, 有利于引流, 预防逆行感染。病员外出检查及离床入厕时, 先关闭VSD接管的开关, 再关闭中心负压吸引器开关, 分离VSD接管与中心负压吸引器引流管, 两接头分别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患者回到床位后及时接好, 持续负压吸引,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e.创面护理与观察:病症的发展让治疗必须得到专业性的护理, 因此必须配合护士得到专业的治疗。护士每1~2 h观察1次, 观察VSD敷料有无隆起。正常情况下, VSD敷料有实硬感, 能看见VSD引流管形, 关闭VSD引流管开关, VSD敷料不鼓起。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引流液一般为淡红或淡黄色液体, 若发现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 应立即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如果有引流物阻塞管腔时, 可逆行缓慢注入生理盐水20~30 m L, 待堵塞的管道通畅后, 重新接通负压源[3]。如果敷料周围有“滋滋”声。表示透明膜密封不严, 需更换。 (4)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支持特别重要, 这是患者及时补充营养获得相应治疗的关键,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以促进创面修复。 (5) 健康宣教:患者不能正常的活动, 在治疗上就会受到很多局限性, 为了加强患者肢体的功能锻炼, 以主动活动和理疗为主。防止患肢长时间制动造成的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加强对患者活动时引流管保护措施的指导, 勿牵拉、受压并始终保持低位。作好宣教, 嘱患者和家属不要牵扯、压迫引流管, 爱惜维护引流设备。更不要随意调整参数, 以保证治疗持续有效[4]。

结果

经7~14 d持续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与护理后, 除1例放弃治疗、1例效果不佳外, 其余20例创面缩小。

手术后随访1~9个月,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好, 创面愈合平整, 康复后对正常生活和工作无影响。

讨论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 也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技术。在此基础上, 这项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 改善局部微循环, 剌激肉芽生长, 让病症得到很好的治疗。通过临床观察, VSD治疗期间患者无需换药, 避免了开放换药时院内交叉感染的可能;大大缩短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疼痛与经济负担。

本研究通过实行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围手术期护理, 通过加强一般护理、故障处理和康复指导, 未出现感染病例, 全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成敏, 宁玉芳.负压封闭式引流术3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0) :85-86.

[2]张玲玲.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左足痛风石伴感染1例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4) :100-101.

[3]李静.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性软组织缺损3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 :79-80.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样选择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升手术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护理;手术室感染;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56-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升,各类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入性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院感染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其中预防手术室感染是防控医院感染中的关键与重点。手术室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就医的时间内所致的感染,而入院前所潜伏或携带的感染不包括在院内感染之中。据有关调查表明,易感体质、身体抵抗力弱、药物作用、医院环境污染及病房缺陷、在医期间交互感染等因素均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1]。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相关措施,严格细致的检查每个护理操作环节,避免感染在院内的出现与扩散。为保障手术成功,降低手术感染,我院在手术各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样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性原则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3~71岁,平均46.2±5.5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9例,骨科手术15例,妇科手术9例,其它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73岁,平均45.8±6.2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8例,骨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8例,其它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即基础护理、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后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制度管理:认真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认真落实卫生部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护理操作,加强隔离消毒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同时加强执行与监督制度。②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其认真按照护理流程及查对制度进行操作,提升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与观念。③加强基础护理措施:术前术后给予空气消毒,保持清洁。每日通过消毒剂湿式打扫地面及擦拭物体表面,将无菌物品放置于专用位置,并定期消毒清洁。放置、使用灭菌物品时应注意检查其完整性及化学胶带指标色彩,若有可疑情况不应作为无菌包应用,术前及术后应及时对器械进行全面消毒。强化对手术器材及物品的灭菌消毒管理,确保无菌合格率达到100%,通过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特异性感染及感染用品应以“消-洗-消”为原则进行双消毒处理。重视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配合防控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④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强化人员管理,医护人员及所有患者须更换手术服及患者服,非相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者禁止进入手术室。术前对患者病情给予细致掌握,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有效咳嗽、深呼吸、拍背等)以及术前准备工作(备皮、清洁卫生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此提升免疫能力,避免感染发生,加速切口的愈合速度。术中应注意保暖,注重无菌操作意识,以此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术中应降低空气中细菌落入切口的数量[2],传递器械时应注意动作幅度,术后更换约束带、被罩、床单,开窗换气,及时处理术后污物,同时定期对患者切口给予检查及处理,避免感染加重。术后应对各类型管道给予妥善固定与认真标注,保证管理的畅通,做好失禁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并遵医嘱加强饮食指导,以此提升免疫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通过率(%)表示,两组间对比以x?检验,P<0.05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讨论

手术室是抢救危重患者以及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的成功率与完整性。手术室感染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患者自身衣物或携带感染所致的污染常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3]。因此,加强各项消毒管理,尽最大努力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出现是护理工作的关键,这既能够保障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又能够有效减少医疗风险。

我院对手术室进行了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其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这对防控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手术室感染的护理干预是从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拓展而来,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护理干预前合理改善手术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有利于减少感染出现的几率,在感染性手术后采取正确及时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本次护理实践中,笔者观察到,消毒洗手是常见的护理步骤,但部分护理人员常因消毒意识缺失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引发感染。因此,手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应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与患者接触前后必须洗手,需要时可戴一次性手套,注意两手高于肘部,防止污染。

总之,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质量,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3

【关键词】 手术室;感染方法;护理

外科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疾病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拯救生命,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手术治疗过程比较复杂,非常容易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造成切口出感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探讨影响手术感染的因素、感染的控制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减少手术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手术室控制感染的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详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1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00例,女性患者500例;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69岁;甲类手术150例,占11.5%。乙类手术250例,占19.2%。丙类手术300例,占23.1%。丁类手术500例,占38.5%。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派专门人员对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现的各种症状等。且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通常情况下,对患者资料进行整理是必须要准确掌握以下几个项目:年龄是否大于60岁;是否合并有慢性疾病;是否有感染找;是否为急诊手术;整个手术过程是否均坚持无菌操作;手术时间是否超过4h等。

1.2.2 护理措施

1.2.2.1 加大管理力度 第一点,要求医院领导要重视手术室感染,并选择合适成员作为感染控制小组对手术室的感染情况进行落实、指导和监督。第二,对医院医护人员尤其是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室感染知识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第三,加大器械消毒、易感染介质处理等基础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第四,对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无菌操作培训和考核,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综合水平。

1.2.2.2 加大手术室控制力度 具体包括:第一,室内消毒。安排专员对手术室进行定时空气检查和消毒。严格规定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要首先消毒和戴口罩等。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主要是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完成一个手术必须要立即进行术后卫生消毒,比如使用优氯净将手术室地面擦拭干净等。隔天或者隔几天对手术室桌面和器械进行以此彻底的擦拭和消毒,同时在进行消毒清洁时还需要开窗通风,通风时间一般为30min左右[1]。

1.2.2.3 加大手术器械的消毒力度 手术器械的消毒情况与感染发生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加大手术器械的消毒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是要求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杀菌消毒,若一些器械不耐高温,那么则可以转用氧化氢低温离子进行杀菌消毒。另外,为了保证手术室无菌产品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检查无误后再使用。

1.2.2.4 坚持手术全程无菌规范操作 无菌操作是减少手术室感染的一个重要措施之一。在开展手术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全程无菌操作,尤其对于比较容易出现感染的急诊手术患者和老年患者,更是要非常注意无菌操作。

2 结 果

本研究1300例行手术治疗的研究对象中,发生感染8例,占所有研究对象的0.6%。可见,在手术过程中给予有效感染控制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感染,提高手术质量。

3 讨 论

医院手术室是医院拯救病人的一个重要场所,但是同时也是医院感染病变发生了最高的一个科室。医院手术治疗大多是运用在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患者身上,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场所。但是,若在手術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引发感染症状,那么除了无法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外,还会延长康复时间和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有些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所以,采取有效方法控制手术室感染有着极大的意义。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患者年龄、手术过程无菌概况以及急诊手术是影响手术室感染的几个主要因素,而在控制手术室感染过程中,护理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护理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处理好手术室布局和消毒工作,是否在手术过程中坚持无菌操作直接关系到感染率的问题[2]。所以,为了降低手术室感染率,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后必须要做好手术室的消毒工作,确保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将一切诱发手术室感染的因素消灭殆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费丽影.手术室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0(12):852-853.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抽取的100例手术室急诊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其中, 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 (42.65±8.31) 岁;12例行胃部切除手术, 11例行胆囊手术, 10例行阑尾手术, 12例行妇产科手术, 5例行骨折手术。实验组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 (42.89±8.53) 岁, 11例行胃部切除手术, 10例行胆囊手术, 12例行阑尾手术, 12例行妇产科手术, 5例行骨折手术。所有参与研究的对象均在本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将患有恶性肿瘤、危重症患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在外。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依据不同手术类型的标准对患者进行护理, 包括术前访视、医疗器械的准备以及术中人员的配合等内容。

实验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 具体包括: (1) 在手术进行前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详细了解, 了解患者的手术史及遗传病史;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要严格遵循相关程序, 从资料库中选出相关研究并对其做系统综述, 再选出最佳的、最严谨、最全面的手术室护理方案。 (2) 手术前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手术流程、手术方式及手术治疗的优势与潜在的风险, 要让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给出客观的回答, 遇到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答复的问题, 则要谨慎回答, 要让患者与其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主动接受治疗。 (3) 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包括禁食、禁水以及术前的清洁护理等, 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4)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患者有语言、眼神、肢体的接触交流, 全称陪同患者, 给予患者信心与鼓励, 消除患者不安感, 用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 要询问患者的感受, 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与疼痛护理。 (5) 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出院康复指导, 对术后康复给出指导意见, 同时向患者家属介绍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与满意程度。焦虑程度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评分比较[2], 分数为0~100分, 其中50~60分为轻度焦虑, 61~70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 表示焦虑状态越高。采用本院自制满意调查量表进行调查, 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率= (非常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满意率为88.00% (44例) , 对照组满意率为70.00% (35例) , 实验组满意程度较对照组好,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护理后, 实验组的焦虑程度为 (51.11±3.21) 分, 对照组为 (57.98±4.63) 分,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 其主要是指遵循证据对患者进行护理, 循证护理因循证医学的影响孕育而生, 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 需要明确、审慎、明智地依据最科学的证据, 同时结合最丰富、最熟练的临床经验, 再参合患者的实际期望而制定成的一个护理计划, 此护理计划应该符合患者的需求, 同时也有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3]。

本研究中, 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循证手术室护理, 其护理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患者的满意程度较对照组高, 患者的焦虑程度较对照组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在对手术室急诊患者实施后, 可以提升护理质量, 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降低患者的焦虑感, 值得在手术室急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小莉.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 (17) :36, 37.

[2]李伟伟, 耑娜.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循证手术室护理应用.医学信息, 2013 (24) :205-206.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5

【关键词】手术护理路径;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20-01

重度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具有病情发展快、危险性高、致残和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1]。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通常须进行急诊开颅手术,以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而伤后1h是其救治的关键时间[2]。因此,早期迅速判断伤情,给予有效的手术护理路径,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步骤。

手术护理路径是由医护人员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制定的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计划,具有能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满意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急诊手术配合中[3]。为进一步探讨手术护理路径在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配合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重度颅脑损伤行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护理路径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配合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前提下,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重度颅脑损伤行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其中,对照组男54例,女16例,年龄18-76岁(平均48.2±3.4岁),观察组女21例,男49例,年龄16岁-78岁(平均49.3岁±2.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术前准备、伤口处理、术中按医嘱执行手术护理操作、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术护理路径,具体方法如下:

1.2.1制定路径表 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急救护理路径,并根据急救护理路径,制定术前、术中、术后相应的手术护理路径表,麻醉师、护士、手术医师等严格按照手术护理路径表执行。

1.2.2内容 主要包括手术准备、仪器设备准备、术中体位安放、静脉通道建立、吸氧、麻醉配合、术中按医嘱执行手术护理操作等。

1.2.3实施 ①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根据手术护理路径表由经验护士进行模拟操作和详细讲解,并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对重度颅脑损伤手术步骤熟练掌握,以便做好手术配合;②将手术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做成流程示意图,放置于手术准备室,并明确各护理人员的职责,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确保手术操作时护理人员能迅速到位,达到最高效的手术配合。③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护理路径表做好相应护理和记录,术后根据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和评价。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手术实施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实施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8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4例死亡、死亡率为5.71%,对照组死亡18例、死亡率25.7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0.5701,P=0.0011)。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车祸、撞伤、高空坠落等意外事故的增加,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多数情况为重度颅脑损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多伴有其他系统功能障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4]。该类患者多需要进行急诊开颅手术,而其伤后一小时是救治关键时间。因此,手术时给予有效的手术配合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5]。

手术护理路径是指针对一个病种,制定出医院内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照该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从而保证患者所接受的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周期,降低费用[6]。为进一步探讨手术护理路径在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配合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通过对14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实施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8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4例死亡、死亡率为5.71%,对照组死亡18例、死亡率25.7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0.5701,P=0.0011)。

综上所述,手术护理路径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配合中,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杜锦萍,樊帆,江萍等.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救护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32-34,45.

[2]李益民,冯惠春,国秀娣等.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163-164.

[3]燕凤秀.临床护理路径的国内应用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641-1642.

[4]龚美红,杨丽艳.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32):129-130.

[5]王雪君.急救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9):127-128.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 我院开展了各类手术6791例, 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2例, 发生率为0.47%。其中骨科的手术部位感染14例, 占总感染人数的43.75%, 普外和肝胆外科的手术部位感染13例, 占40.62%, 妇产科的手术部位感染5例, 占15.63%。

1.2 危险因素分析

1.2.1 患者因素

(1)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患者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由于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 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还不够完善;老年患者的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发生退行性的改变, 免疫功能降低, 容易并发多种慢性疾病。 (2) 术前住院时间:如果患者住院时间较长, 接触医院环境中病原菌的概率也增多, 相关研究表明, 术前住院时间≤3d感染率为0.05%, 4~7d感染率为0.62%, ≥8d感染率为3.08%[2]。 (3) 体质量因素:过于肥胖, 脂肪组织的血容量和血流量较低, 使供血少的器官组织感染率增加, 而且脂肪组织影响手术的操作, 使手术时间延长, 脂肪层内的死腔难完全消灭, 可增加手术感染的概率。相反, 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的体质量下降, 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3]。 (4) 疾病因素:患者自身存在低蛋白血症、感染、吸烟等危险因素, 生理状态存在休克、缺氧、创伤、高血糖和体温过低等, 使患者的免疫力降低, 创伤组织的修复能力也随之降低, 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机会。

1.2.2 手术因素

(1) 术前备皮:术前备皮是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合理的备皮可有效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不合理的备皮会增加感染率。备皮时间不当及剃毛工具使用不当均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手术创面细菌数量的增加。长时间的牵拉、暴露损伤组织, 出血和麻醉的时间延长, 均可降低患者机体的免疫力。此外, 术者如果由于疲劳而疏忽了无菌技术的操纵原则, 可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3)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术者洗手的时间不够, 刷手不够认真彻底, 使用皮肤消毒液不合理, 穿衣戴手套及口罩不符合规范, 解除非无菌物品或者虽经灭菌消毒又被污染的手术用物, 均可导致患者发生切口感染。 (4) 术中操作:创伤后患者体内存留异物, 会导致手术部位感染长时间的不愈, 而且手术时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对外界细菌感染的应激能力降低, 增加术后创口感染发生的概率[4]。术中低温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抑制中性粒细胞氧化杀伤的作用, 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流动。同时, 低温可减少皮肤的氧供和血流, 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导致伤口的感染率增加。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 改善营养状况:对老年、儿童、恶性肿瘤合并慢性疾病伴营养不良的患者,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合理的调整饮食, 严格的控制血糖, 尽量减少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5]。 (2) 缩短术前住院时间:尽可能的安排患者尽早的进行手术, 缩短手术前的准备时间, 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护士应协助医师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 及时准确的采集标本, 及时实施治疗措施。 (3) 皮肤和肠道准备:做好患者的皮肤和肠道准备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之一。患者术前皮肤应保持清洁, 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备皮时选择合适的备皮工具, 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 尽量不剃毛, 防止损伤皮肤。如果手术涉及的头发、腋毛等影响手术操作, 或者为了防止进入伤口, 则应剔除。肠道准备对结肠手术患者很重要, 手术前对患者的肠道进行充分的灌洗, 清洁肠道。

1.3.2 术中护理

(1) 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前, 护士将手术所需的物品准备齐全, 并且保证手术器械性能均良好, 避免手术中临时添加手术器械。护士应熟知手术的操作步骤, 密切的配合医师操作, 提高手术的效率, 缩短手术的时间。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人员应严格的执行更衣、戴口罩、和手套等无菌操作, 按照要求洗手和消毒。采用遮盖式 (全包式) 无菌手术衣, 无接触法戴手套, 如果手术需进关节戴双层手套。手术的的过程中, 无菌物品放置合理, 保持在视野的范围之内, 手术人员应注意保护无菌区不被污染, 如果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手术的过程中如出现手套污染或破损, 给予更换。 (3) 规范术中操作:开放性的外伤手术应彻底的清洁后再进行手术, 以消除伤口感染的因素。在清除化脓性病灶前, 须用纱布垫保护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缝合伤口之前用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 不仅能灭菌, 还能减少创口的密度和数量, 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6]。在处理手术的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使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6℃以上, 室温维持在22~24℃。可采用电热毯、暖水袋等为手术床加温, 或者为患者盖被覆盖、穿脚套保暖, 保证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和温暖。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对策, 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了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病原体对机体的耐药性也有所增加。由于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多种, 需要各个部门的医务工作者全方位的进行努力和配合, 认真的做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积极的进行护理和治疗, 达到有效地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目的。我院通过对收治的6791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 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各类手术患者67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91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47%, 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前的住院时间、手术的类型等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可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徐伟英, 何萍, 李永瑾.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细节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1) :1392-1393.

[2]张春玲.李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 2010, 18 (3) :173-175.

[3]赵岚.王平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09, 2 (3) :180.

[4]陈荣珠.浅谈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手术时间对切口感染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10) :536.

[5]邓慧.普外科手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预防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5 (6) :16.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骨科无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0例, 依据患者切口的愈合程度、临床病症, 20例患者被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其中男14例, 女6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 如手术时间、手术地点、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是否接台手术等, 并实施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1200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中, 有20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1.67%。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如下:手术时间:>3 h, 418例, 感染10例, 占2.39%;≤3 h, 782例, 感染10例, 占1.28%。手术地点:层流室1070例, 感染14例, 占1.31%;非层流室130例, 感染6例, 占4.62%。手术部位:腰髋部及以下部位714例, 感染16例, 占2.24%;颈肩部上肢部位486例, 感染4例, 占0.82%。手术类型:急诊106例, 感染10例, 占9.43%, 平诊1094例, 感染10例, 占0.91%。接台手术:是, 例数841例, 感染18例, 占2.14%;否, 例数359例, 感染2例, 占0.56%。

3 讨论

3.1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1.1 手术时间

手术室内细菌是手术切口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 手术时间越长, 落入伤口的细菌就越多, 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就越高。因此, 在骨科无菌手术中,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 患者会出现大手术切口, 加大其局部血肿面积及出血量, 降低患者的抵抗力, 从而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3.1.2手术部位

手术部位和切口感染联系紧密, 肢体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较差, 故下肢手术的切口愈合时间较长, 会加大感染机会。活动量大的关节部位其愈合时间也较长, 增加感染发生的几率。经研究, 腰髋部的手术难度较大, 并且会产生大量的侵袭性手术操作, 产生的手术切口较深, 易损伤人体组织, 加大感染的发生率。

3.1.3 手术地点

空气污染成为术中外源性的细菌种植的重要来源, 层流手术室的感染率较低, 这是由于层流手术室可有效减少室内细菌的浓度, 降低感染风险。

3.1.4 手术类型

急诊手术的时间比平诊紧迫, 手术准备和病情评估没有平诊全面, 因此, 控制各种原发病的力度就弱, 会降低患者的抵抗力, 加大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3.1.5 接台手术

接台次数和感染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 这是由于多次接台会增加空气中的微生物菌落数量。另外, 手术接台的间隙需要更换送接大量物品, 如布类、各种器械等, 增强人员和物品的流动, 引起诸多微粒、纤维、粉尘等的流动, 污染手术室的内部环境, 加大切口感染的发生率[1]。

3.2 手术室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

3.2.1 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手术前对患者实施病情评估, 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前对患者的手术局部和全身情况评估后, 再行手术治疗, 可有效控制住引发感染的原发病。对原发病实施有效治疗, 可使患者的病情更稳定, 并避免术中各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需对患者的皮肤采取保护措施, 避免皮肤损伤, 降低术后的切口感染发生率。

3.2.2 做好术前准备

在术中需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并对手术物品进行灭菌消毒, 将切口感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术前需对手术器械实施高压蒸汽灭菌。存放并处理好一次性的手术用品, 保证存放柜内的清洁和干燥, 定期对其进行灭菌、消毒、通风。手术用品需专人管理, 每天需对手术用品的包装和贮物箱等进行清理, 并及时更换过期用品。尽量使用层流手术间, 减少接台次数, 手术中需及时稀释手术室的空气细菌浓度, 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骨科无菌手术治疗的1200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1200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7%。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有手术时间、手术地点、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是否接台手术等。结论 全面掌握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并给予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 从而降低骨科无菌手术的切口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护理

参考文献

[1]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 :92.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医院感染,作用

在手术期间, 若患者发生感染, 则会对其疗效造成很大的影响, 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在医院管理中, 医院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所以, 要对手术室护理加强管理, 使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得到加强, 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得到降低, 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对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临床效果好,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3月~2013年3月选取608例手术室护理加强管理期间的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女421例, 男187例, 年龄12~78岁, 平均年龄 (43.19±11.32) 岁。同期选取615例传统护理管理的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女446例, 男169例, 年龄13~79岁, 平均年龄 (42.26±11.27) 岁。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手术室护理加强管理,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手术室护理管理, 将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以及护理质量进行对比。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 会有不良的情绪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与治疗, 同时也使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得到增加。所以, 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根据患者的情绪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同时要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可使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 也能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增强对手术室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医护人员的意识得到提高。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的控制及预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 医护人员要加强管理, 使医护人员抗感染的意识得到增强。将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进行规范, 对手术室感染进行控制的关键就是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的完善[2]。依照有关的规定, 与医院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完善相关准则。开设护理组, 将职责明确, 严格的根据控制感染制度操作, 避免医院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1.0软件,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与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 有300例患者满意, 有225例患者基本满意, 有83例患者不满意, 满意率为86.35%;对照组中, 有250例患者满意, 有250例患者基本满意, 有115例患者不满意, 满意率为73.17%。在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方面, 将两组进行对比,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的患者中, 有8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为13.17%;在观察组的患者中, 有2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为3.45%;两组进行对比, 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手术室护理加强管理后, 医护人员工作的质量提高较为明显[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在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方面, 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后, 在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方面, 观察组患者提高的较明显,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为了对医院感染做进一步的控制, 提高临床疗效, 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须加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 使医护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能按照有关要求进行, 从小方面对自己做出严格的要求, 可预防发生感染, 进而使手术治疗效果得以保证。总而言之, 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完善, 能使医院感染发生得到有效的预防以及控制, 有助于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能加强医护人员控制感染的意识, 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升, 以及患者预后的改善。此外, 还能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4]。

参考文献

[1]李小贤, 李晋.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 2013 (07) :102-104.

[2]刘晓芳, 刘昌俊.加强手术室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管理对提高重症急腹症抢救的意义[J].临床急诊杂志, 2011 (02) :123-125.

[3]杨雪侠, 胡晓平, 张宁.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03) :142-144.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手术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2~72岁,平均(46.8±10.5)岁,所有患者均属于切口Ⅱ~Ⅲ度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排除标准:一类切口手术的患者,病历资料不全的患者,术前已出现显著感染症状的患者。

方法:对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时间、术前时间、电解质、并发症、手术切口类型、术中输血量、手术切口缝合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研究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获取的所有数据均借助SPSS 18.0软件来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数据采用(±s)来表示,资料例数计数采用(n)来表示、百分比用(%)来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结果

100例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及出血量情况比较:40例急诊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7例,感染率7.0%。切口未感染33例,手术出血量(160.2±70.56)m L,切口感染7例,手术出血量(165.0±100.8)m L,切口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的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手术出血量是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之一,可能是因患者出血量较大,但是没有得到及时止血,因而引发例切口感染。

7例切口感染的患者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40例急诊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7例,且患者手术时,手术室空气菌落数均≤200个,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不低于8人,手术室相对湿度<50%,手术室的消毒状况一般,且手术室稳定<22℃或>25℃,7例患者均合并糖尿病,提示手术室空气菌落数量、人员流动数量、手术室消毒状况、手术室温湿度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均是导致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讨论

有相关医学研究调查报道指出,急诊手术切口感染在外科感染中占20%,严重影响例患者的预后效果,同时延长例手术切口愈合的时间[4]。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或者多种危险因素的作用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了切口细菌数量、患者自身免疫力水平、细菌耐药性等[5]。而有研究结果表明,急诊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与手术室的稳定、接受手术的时间、手术器械清洁程度等因素相关,这点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本次研究中,40例急诊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7例,感染率7.0%。其中,切口未感染33例,手术出血量(160.2±70.56)m L,切口感染7例,手术出血量是(165.0±100.8)m L,切口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的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手术出血量是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之一,可能是因患者出血量较大,但是没有得到及时止血,因而引发例切口感染。此外,7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室空气菌落数均≤200个,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8人,手术室相对湿度<50%,手术室的消毒状况一般,且手术室稳定<22℃或>25℃、7例患者均合并糖尿病等。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可能是因为随手术时间延长,患者手术视野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延长,使得手术部位接触的病原菌逐渐增加,进而增加感染的机会。此外,急诊手术属于一种侵入性的操作,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局部创面发生大量出血或者红肿,导致切口部位为细菌滋长、定植提供了环境,因此细菌繁殖增加导致切口发生感染[6]。

在本次研究中,手术室空气菌落数量、人员流动数量、手术室消毒状况、手术室温湿度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均是导致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为了有效降低甚至避免切口感染发生,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措施来进行预防:①术前术中应当应用无抗菌液体对患者切口进行冲洗,且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所用的手术器械必须高温灭菌,对于难以行高温消毒的器械,可采取环氧乙烷进行灭菌。②手术当中确保手术室室内的空气洁净,室内应当配置良好的温度控制器,便于及时调整手术室的温度,使患者在良好的手术室状态下接受治疗。此外,主治医生应严格避免汗水误落至切口部位,覆盖切口的敷料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与抗菌性。③术中应当对患者积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对切口污染区应采取预防感染,行污染操作的时候应在污染区域切开之前,用纱垫保护其邻组织,并及时清除污染区流出物,然后及时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6]。此外,对于需要引流的患者采取封闭式的引流。④手术室内禁止人员流动频繁,避免人员流动增加空气菌落数,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在使用无菌溶液前应当对瓶口进行冲洗,并尽可能一次性用完,禁止无菌溶液反复使用的现象发生[7]。

综上所述,导致急诊手术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较多,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预防,可显著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收治手术患者40例,分析其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感染率7.0%;手术室空气菌落数量、人员流动数量、手术室消毒状况、手术室温湿度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均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诊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

关键词: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永稀.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105-106.

[2]赵晶,陈秀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678-4682.

[3]蒙漫史,徐训超,王波,等.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5):1176-1177.

[4]赫盛楠.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7):957-958.

[5]杨婷,邰春梅,谢颖,等.急诊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J].西部医学,2016,28(1):67-69.

[6]黄利红,钱芳,钟祖爱.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9):2283-2287.

急诊手术感染护理探讨 篇10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诊手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84-02

手术室进行急诊治疗过程中,由于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引起诸多不适,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长期的身体疼痛导致患者丧失冷静与理性,若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患者会感到极大的委屈和愤怒,极有可能发生护患纠纷[1]。本文以68例急诊患者展开研究,探讨急诊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急诊手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诊手术各项标准。采用随机分配的办法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龄为23—79岁,平均年龄为(28.7 12.5)岁;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龄在25—76岁,平均年龄为(29.5 13.1)岁。比较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由护理人员开展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理人员与病房护士要详细交流,争取最短的时间了解患者的大量信息,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根据患者提出的问题告知患者的注意事项和心理状况,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必须注意事项。接诊患者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度处理各项复杂情况,采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获取患者的信任,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②术中心理护理: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全程陪伴患者,使用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配合进行手术,密切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及静脉输液状况,并密切注意患者情绪变化情况,例如:发现患者情绪比较紧张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安慰,果断判定正确的处理方法,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器械手术要操作熟练、眼疾手快为主治医生提供相应的手术器械,尽可能减少手术器械碰撞次数,避免为患者带来负面影响。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主治医生、巡回护士要轻声交流,不要探讨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尽量做到轻声说话、轻操作。③术后随访:手术完成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能帮助护理人员更准确的评估护理效果并积累相应的护理经验,提升整体的护理水平。如果患者得知手术室护理人员依然关心其术后状况,会感受到温暖和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早期康复。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标准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如果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组共出现2例血压升高、1例心率加快、3例神经损伤患者,对照组有5例血压升高患者,心率加快和神经损伤者分别为3例、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7.06%、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室急诊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通常心理状况比较复杂,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急诊患者诊治及抢救时间比较长、痛苦较大,部分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出现情绪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会拒绝治疗[3]。护理人员要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开导患者,实施相应的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突发的意外事故会致使患者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大忌,如交通事故导致年轻家庭成员死亡,患者家属情绪比较波动,这是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影响,发生护患纠纷的几率较大。因此,对患者实施抢救时,要合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患者及家属获取良好的心理护理,确保急诊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后其心理状况变化比较复杂,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由被动手术转变为主动接受手术治疗,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及患者早日康复[4]。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神经损伤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急诊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特征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全程关心。引导患者,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帮助患者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急诊手术患者行心理护理措施,能帮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趙运琼.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1):66,36.

[2] 肖虹.手术室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25(12):107-108.

[3] 孙东兰,王银中,张艳萍等.73例急诊外伤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6):155-156

上一篇:语言化用法下一篇:电费核算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