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圈

2024-08-25

产业生态圈(精选十篇)

产业生态圈 篇1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正置身于国盛民强的历史节点上,成为当今工艺美术园地中一朵灿烂绽放的奇葩。陶瓷艺术产业显然已成为拉动景德镇地区经济非常重要的增长点,景德镇正借助陶瓷艺术产业扑面而来的春风,来推动地域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图构建一个以陶瓷艺术产业为核心的陶瓷文化生态圈,以确保景德镇陶瓷艺术在全国产瓷区中的核心地位。

1 陶瓷艺术产业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圈的构建

景德镇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下陶瓷艺术品产业重镇,在于瓷器是华夏的国粹之一,而景德镇则饮誉世界一千多年,有着独领风骚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陶瓷艺术传人队伍。高超的制作工艺、卓越的装饰技艺、鲜明的艺术风格使景德镇独占鳌头,成为中国陶瓷文化最杰出的代表。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发自一种偶然,而是一定时期、区域范围内各种元素相互影响形成的陶瓷文化。近些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空前活跃,在各产瓷区中率先闯出艺术陶瓷文化经济的一片天空。这种以陶瓷文化为基点形成的产业经济,为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复兴营造了良好的开局,然而,这种开局只能表明陶瓷艺术产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如果不将这有利因子和其它的要素集合起来,形成具有旺盛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态势,任凭其单打独斗,其核心地位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其它产瓷区所取代。要保证这种势头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建立共生共存的陶瓷文化生态圈。

陶瓷文化生态圈,主要是指构成陶瓷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要从陶瓷文化产品、人的精神软环境、社会环境视角为切入点,以新生陶瓷经济为抓手,来催化陶瓷文化生态圈的建立对于陶瓷经济的发展、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景德镇社会环境和谐共存、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景德镇艺术陶瓷是在陶瓷产业体制的转型阵痛和重大的历史变革中,率先吹响了陶瓷文化新经济的集结号,使沉默散落的珠玑开始进入新一轮的集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打造,艺术陶瓷形成了一个产业圈。然而,这个产业圈龙头还只是停留在经济层面的单向演进发展,如果艺术陶瓷产业发展仅限于封闭式的经济存在形式,不考虑非经济诉求,就有可能走向衰落或失去获得的优势。因为经济行动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行动所追求的目标并非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多层次需求的满足。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只有同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功能互相满足,与其它因素串联起来,形成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陶瓷文化生态圈,艺术陶瓷产业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2 陶瓷文化生态圈对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的激发作用

景德镇积淀的深厚传统陶瓷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土和来自国内外的陶瓷艺术家汇集在这里,创造出令人瞩目的陶瓷文化,并通过政府和民间开展的各种传播活动,让人民大众在享受陶瓷文化、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其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知,陶瓷文化消费意识也得到了开启,消费行为得到了有效地激发。陶瓷文化在社会认同、社会导向、社会组织的推波助澜下,各种资源的集聚,造就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在全国的辐射力。陶瓷艺术产业热就是这些合力的催生产物,陶瓷文化生态圈的形成条件也得到了孕育。

要依仗科学构建陶瓷文化生态圈,再创景德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辉煌。拓展政府服务的力度;改变陶瓷文化创造者的观念;培养陶瓷文化消费群;扩大陶瓷文化消费和市场;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使陶瓷艺术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聚合社会能量,使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产生辐射力和文化惠民成效,政府担当着重要角色。要把理论研究、传播开发、活动组织作为推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有效措施;以在全国营造强大辐射力作为重要抓手;以加快推进产业改革,构建科学、多层次的陶瓷文化产业,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作为陶瓷艺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动力;通过产品流通、陶瓷文化走出去和文化惠民,加大传播的力度等举措,促成陶瓷文化生态圈早日形成。

陶瓷文化的创造者也应该把陶瓷文化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与报效社会,服务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相结合,目光不能只落在获得最大利润和个人利益、投机取巧上面。要在继承先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增加表现要素、丰富内涵,使之成为与时代相适应、具有创新形态,又能反映历史走向的新类陶瓷文化,要把传世瑰宝与现代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巨大凝聚力和驱动力,使景德镇陶瓷文化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随着陶瓷文化的传播和消费观念的更新,陶瓷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这不仅表现在消费领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向文化产品拓展,还表现在从单一追求功用性消费向观赏、情调、多样、个性等多元消费诉求发展。随着陶瓷艺术产品产业价值的快速攀升,陶瓷文化消费群正在迅速扩增。

在陶瓷艺术产业热的推动下,不仅形成了陶瓷消费市场,还扩展到与其有关联的各个环节,构成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投资)性的消费。随着陶瓷文化消费的递进,其教育、娱乐和陶冶功能等也在逐步加强。从这些方面得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陶瓷产业引发的文化,同时也离不开有较高陶瓷文化修养的民众,民众的陶瓷文化和消费水平越高,陶瓷文化生产也就越有活力。

诚然,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已产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然而从目前的情形看,似乎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市场上高仿瓷、青花、釉上彩成为千人一面的格局,如果还是继续沿袭这种套路前行,不仅陶瓷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维系陶瓷艺术产业的生命线也将会因此而断裂。创新,只有创新才是陶瓷产业的活水之源,陶瓷文化的表现语言、传统陶瓷文化的外延、现代陶瓷文化的内涵、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民族陶瓷文化与世界陶瓷文化的对接等等,都将是摆在陶瓷文化创新点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当陶瓷文化自始至终贯穿于生产、消费和社会环境建设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才能实现陶瓷文化大繁荣,陶瓷文化经济才能产生持久性大飞跃。

3 在陶瓷艺术产业基础上构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圈的举措

在夯实陶瓷艺术产业的基础上,构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圈的主要举措有:

(1)进一步营造和改善社会环境,广纳各种人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所以能够成为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就在于全国制瓷百业的能工巧匠云集昌南。景德镇要在政策、社会服务、商业、人居、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的“引凤”环境,使陶瓷艺术家、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等优秀人才汇集景德镇,形成人声鼎沸,智力密集化,为陶瓷产业持久发展营造“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氛围。

(2)从硬件上夯实陶瓷文化建设基础。建造具有商业交易、信息发布、展示交流综合功能的文化场所,它包括陶瓷产业拍卖交易所,拍卖公司在景德镇分支机构驻地;陶瓷产业信息发布厅,各种信息立体传播平台;陶瓷作品交流展览场馆,使之成为专业、权威、诚信的陶瓷文化交易、文化产业展示和文化惠民的中心。

(3)大力拓展陶瓷文化产业疆域,以本地区产业文化为龙头,组建中国陶瓷文化产业联盟,构筑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借助“三所两院一校”实施文化与科学技术融合工程,用现代的高科技改造传统制作技术,为创新型陶瓷文化展翅提供强大的能源。要实施网络工程,使互联网成为传播、销售和宣传当今陶瓷文化的重要媒介。

(4)做大做强陶瓷文化创意园,使之成为即是陶瓷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又是旅游观光、陶瓷产业的胜地。虽然,雕塑瓷厂文化创意园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地标,发展是风生水起,建国陶瓷等文化创意园也后来者居上,但是,创意园的规划、环境与国际化水准和良好的旅游环境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成为与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匹配的陶瓷创意园。要积极倡导商业诚信,杜绝陶瓷艺术品的仿冒造假和雇佣“枪手”行为,鼓励原创作品问世,擦亮“景德镇”这块金子招牌,拂去蒙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上的尘埃。

4 结语

以陶瓷艺术产业为先导,构建陶瓷文化生态圈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谋求新发展的契机,着力提高陶瓷文化生产力,促使陶瓷文化产业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尽力扩大满足人民群众对陶瓷文化产品多样化、多层面需求;使景德镇社会环境更加趋于至善、臻美、自由的生态境界,是陶瓷文化名城建设进程新的引擎。陶瓷文化文明程度取决于民众的认识水平和消费的质和量,文化消费是陶瓷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陶瓷艺术产业既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又能促进文化产业得到顺利孵化。善用陶瓷文化资源可以加快实现景德镇陶瓷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步伐,确保陶瓷产业持续升温。

参考文献

[1]何炳钦,郑欲晓.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思考[J].中国陶瓷,2008(01)

[2]秦锡麟.“景德镇学”研究“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总序[J].中国陶瓷,2005(03)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产业生态圈 篇2

2013年对于蒙牛乳业来说,最为难忘的是与小伙伴们共同展开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将单一企业的公益行为,辐射为合作伙伴之间的公益事件,被《南方周末》评为3.0公益的典范。其实,“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成功就是对企业“生态圈战略”的实践。企业之间,不仅因为公益事件形成更稳固的利益价值取向,蒙牛乳业更因为共同参与将事件辐射范围更加广泛,为事件本身与企业发展都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

除了公益范畴的生态圈合作,蒙牛乳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共同的互生发展还有很多。纷美包装是与蒙牛乳业合作多年的伙伴,从供应蒙牛乳业的第一张包材到今天,都是使用有国际声誉的专业机构认证、来自可持续发展森林的纸张原料。这样一来,蒙牛乳业所倡举的生态圈子会更绿色和健康。在纷美总裁毕桦看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能够在企业的相互合作中得到延伸与实践,也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使命。

利乐作为世界包材市场的No.1,在对乳品行业的创新也是当仁不让。利乐中国总裁殷长勋阐述与蒙牛乳业建立“生态圈”合作中提到,针对乳糖不耐受的特殊群体,双方展开合作,目前在新型包材研发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产业生态圈 篇3

一、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

产业生态圈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引申而来,在市场作用下,企业遵循优位效益原理选择适合的发展空间,企业和政府基于区域整体利益和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延伸融合,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产业生态系统。

(一)层次结构模型

从图1看,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由外至里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生态链三个层次。内圈的产业生态链是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和特点,决定了产业竞争实力;中间圈层的产业生态结构是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健康养老产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外圈的产业生态环境是生态链和生态结构相互作用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健康养老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水平。外圈层对产业生态圈的影响是间接和长期的,内圈层的影响是短期和直接的。

从图2看,健康养老产业生态链层次中,消费者即为具有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人群,围绕消费需求形成了核心产业链。生产者则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的企业,包括康复疗养、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旅游休闲健身等,从不同层面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健康养老产业培育的重点。分解者的作用是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运行,消除产业发展不良影响,主要是各类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通过培育、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上的行业和企业,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健康养老产业核心链条。

健康养老产业生态结构层次中,包括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服务的其他相关行业,如职业教育、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等。配套行业是产业服务功能完善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效益。

健康养老产业生态环境层次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生态环境是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基础条件,其他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决定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程度和潜力,可细化为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条件、人力资源条件、政策环境、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是产业生态圈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产业生态圈维度分析

从区域产业培育和集聚发展的角度,袁政将产业生态圈深入细化为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包括生产维、空间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相关基础设施、公共维(或政府维)等内容。生产维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体现了产业生态链的延伸与合作,以及产业生态结构间的竞争协调。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指为产业生态圈提供科研创新、信息和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通讯设施等。公共维或政府维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提供的金融、信贷、规划等支持政策。多维网络体系将产业生态圈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符合产业培育的重点任务要求。

二、蓟县健康养老产业圈现状分析

(一)生态基础条件较好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南距天津市中心城区115公里,西距北京市中心城88公里,交通便利,便于对接北京和天津消费者市场。蓟县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生态条件优越,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区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壤肥沃,山清水秀,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蓟县文化底蕴深厚,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

(二)生产维不完善

健康养老产业处于萌芽阶段,主导行业不明确,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健康服务产品质量不高,医疗服务和养老养生核心产业链条不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如职业教育、健康咨询、信息服务等产业小而分散,没有形成集聚发展的合力。

(三)公共维不断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蓟县健康养老服务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吸引北京和天津高端医疗服务资源外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升蓟县医疗疗养服务水平。蓟县正在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示范区试点。三大改革试点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政策和发展空间方面的支持,开拓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科技服务维能力较弱

蓟县医疗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区,乡镇医疗卫生资源分布较少,级别层次较低,针对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要求。蓟县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医师占比不足30%,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家政服务、医疗咨询等人才缺乏。

三、蓟县健康养老产业链培育及路径设计

蓟县适合发展三大行业类型:一是老年健康产业,吸引北京和天津有休闲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发展保健品、营养品、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和老年康复中心等产业;二是营养保健品,借助蓟县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已有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基础,发展营养保健品和绿色食品产业;三是健身娱乐产业,结合蓟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健身和娱乐等产业。

针对蓟县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发展要求,设计培育健康养老“特色先行—产业集聚—产业融合”路径,完善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形成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一)特色培育期(2016—2018年)

为健康养老产业的起步阶段,重点任务是基于蓟县现有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引入康复疗养、营养保健品和健身娱乐方面的重点产业项目,迅速形成有市场知名度的特色产品。与知名健康养老机构合作,吸引疗养康复为主的产业项目;引进农产品龙头企业,结合蓟县特色农产品,创新研发设计具有蓟县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保健品等;结合蓟县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滑雪、骑行等健身休闲项目。

(二)产业集聚期(2018—2020年)

在前期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延伸产业链条,集聚相关的健康咨询管理、健康家居、康复调理等行业发展,丰富健康养老产业类型和内涵;加大金融、物流、职业教育等配套支撑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蓟县全域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发挥中心城区、特色乡村和景区的空间功能,形成内涵丰富、模式多样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三)产业融合发展期(2020—2023年)

在“互联网+”和智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安全、智慧和便捷的健康养老消费体系,加速有机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京津冀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

四、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维度建设

在明确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上,结合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蓟县还应加强以下几个维度的建设。

(一)空间维

空间维涉及土地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建设、消费市场定位等因素,任务是对产业发展空间做出部署和安排。健康养老主导行业如健康疗养、休闲健身等产业必须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西北部盘山景区周边和于桥水库周边发展中高端档次的健康养老产业,中心城区做好健康管理和咨询行业。结合蓟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可在北部山区乡村发展特色化的休闲养老产业。

(二)科技维

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功能是健康养老产业的重要竞争力,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蓟县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积极吸引北京和天津医疗服务功能向蓟县转移,加强与京津医疗服务机构的对接和合作,在医疗管理、临床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医疗平台,提高医疗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健康养老产业提供支撑。

(三)服务维

积极引入健康咨询、科技信息,人才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打造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为特色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的销售推广搭建好流通平台。

(四)劳动维

解决健康养老产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蓟县及周边地区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对接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中医药学会等健康产业相关行业协会或学会,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中高端健康服务培训机构合作,支持蓟县发展健康服务业职业教育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康服务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护士、养老护理员、高级药剂师、高级营养师、高级按摩师、康复训练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才培训。

(五)政府维

制定蓟县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举办健康养老产业方面的商务论坛和招商推介活动,扩大蓟县知名度和影响力。出台产业和重点企业服务政策,特别是金融支持和用地支持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职业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基于“多规合一”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发展策略,保障健康养老产业用地需求,加快行政审批效率。推动建立健康养老产业行业协会,建立稳定便捷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政企关系。

(六)相关基础设施维

提升蓟县与京津冀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京津养老市场升级改造国道和省道,打通区域断头路,发展轨道交通,融入天津和北京1小时通勤圈。加大对农村特别是特色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供电、供水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坚持智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的信息和网络设施建设标准,为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DB/OL].2013

[2]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DB/OL].2013

[3]袁政.产业生态圈理论论纲[J].学术探索,2004(3):36—37

[4]徐浩然,许箫迪,王子龙.产业生态圈构建中的政府角色诊断[J]. 中国行政管理,2009(8):83—87

[5]吉广林.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生态圈构建及平衡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6]马勇,周婵.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构建与管理创新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28(8):5—9

[7]宋燕子.金融生态圈构建及内外部作用机理研究[D]. 河海大学,2007

产业生态圈 篇4

一城市智慧发展的契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中国已进入城市社会/城市时代

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和城市时代,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 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 城市已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创新创业的中心。最近一件事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智慧发展的走向和重心, 那就是2015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是自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后, 时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再次召开。这次会议明确了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 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提供了指导。

2.中央城市工作会指明智慧发展方向

经过几年的探索大家都认识到, “智慧城市”的核心在城市, 智慧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 不能仅做信息系统的智慧和智能化, 而是需要通过智慧城市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次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扭转了以前30多年粗放式的城市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路径, 会议上提出了以下两点。

(1) 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 原来我们更多注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并且是相对隔离地在进行。现在我们认识到城市的自身发展规律, 包含了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到运行这样一个循环体系。这个循环体系要求我们在做智慧城市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建设和运行, 在做建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城市未来运营的模式以及与前面设计的协调。

(2) 城市发展要做好五个方面的统筹:从城市工作全局性方面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从城市工作的系统性方面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从城市发展持续性方面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从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方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从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方面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下一步城市发展的方向, 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习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提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 要立足国情、集约发展。同时提出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 特别是把互联网、云计算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加以支持和布局,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释放城市发展的新动能。着重强调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与城市管理的结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能力。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大会上也提出, 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打造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同时着重提出, 要破除条条块块间的信息墙,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尤其要把城市的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交通等方面实时的运行状况用数据反映出来, 构建城市综合性管理数据库。以前, 我们开展一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更多是基于城市的静态状况, 基于现有的调研情况、现有数据和对未来初步预测;我们设计完, 经过半年或者是一年以后, 这个数据状况就发生变化了, 而且城市的数据是实时运行的。所以李克强总理提出, 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这样一个非常明确的城市管理的新方式。要以人为本, 开展“互联网+城市”行动, 通过智慧化推进城市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也明确了重心。

3.城市智慧化发展的需求

另外, 从30多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城镇自身也在呼唤智慧的发展模式。我们看到了中国很多城市存在的空荡荡新区和新城,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性不足导致桥梁坍塌、市政设施的损毁, 贫富差距的扩大等。这些迫使我们对现有城镇发展方式进行思考, 从复杂巨系统的角度认识城市, 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循环体系角度看待城市。要从空间扩张、交通主导的城镇发展方式向城市协调发展方式转变;从注重硬性资产到注重软性资产和资源开发;从目标导向向重视问题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的现状需要呼唤智慧的发展模式, 需要正视现存的问题来创新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得失思考

综上所述, 城市是一个生态体系, 城市自身也需要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体系。像人一样城市也有生老病死, 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老和病的特征, 居民不满意、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的现象都曾出现, 城市需要二次开发和重新崛起。所以我们要从城市的健康体系和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智慧发展。

4.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2016年4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召开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同时, 在会议上审阅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的工作分工和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从国家层面第一次统筹了各个部委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以后智慧城市建设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重点。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

从最近几年的试点建设, 到促进智慧城市的全面展开, 再到国家围绕新型智慧城市进行统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观察、调研和实践, 也在思考地方政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应该怎么来做, 怎么解决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首先, 我们观察到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的智慧发展, 除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服务方面外, 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扩展。智慧城市要促进产业、民生和城市管理, 在产业方面更多地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在民生方面更多以人为本, 提升百姓生活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 给他们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方面, 要更多地通过智慧城市从管理城市转变为经营城市, 促进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 促进城市高效率地管理和运转,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模式有一个重新的变革。

其次, 我们也观察到智慧城市与“双创”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引擎,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智慧城市”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目前新型技术发展的两大风口, 通过“互联网+驱动产业创新与转型”, 通过大数据的整合与应用、数据的开放和深度的挖掘使大众创业变为可能, 所以很多地方城市和政府提出来不仅要做智慧城市建设, 同时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数据进行整合, 构建大数据, 构建数据的挖掘、开放, 促进“双创”和产业园的发展, 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风口——智慧城市与“双创”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引擎

同时我们观察到智慧城市依然面临三大难题。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是智慧城市资源整合的最大障碍, 我们看到在技术层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估的体系, 在建设层面各个部门的系统孤立建设, 条块的分割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的机制, 管理方面部门实现横向协调比较困难, 管理机制需要创新, 这是信息孤岛的问题和瓶颈。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实现安全可控。这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痛点, 因为我们都知道智慧城市实际上是有很多信息的整合, 可以说未来通过信息和数据来说话, 在这个过程中, 要在核心的软硬件设备、关键的技术、运营管理的平台、标准体系、人才团队、数据资源等这六大方面都要实现安全可控, 这个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第三个难题是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运营。智慧城市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运营, 目前来看可持续运营能力差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要害。我们要构建的智慧城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是一个能不断地持续演进的体系。类似一个人一样, 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要具备大脑和神经系统、要有心脏等器官、要有循环系统、要有血液和造血机制, 尤其是在血液方面就是要有资金和人才。造血机制和运营模式目前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对一个城市的智慧发展来讲, 只有建立了“造血机制”, 打通了城市的“经络”才能实现城市有机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包括了从保障体系、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 智慧管理与服务, 智慧产业与经济等, 覆盖了城市的方方面面, 应该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盘统筹, 因为智慧城市已经不单纯是IT系统, 不仅仅是做信息化项目, 也不可能是政府的全面统管, 更不可能是单一的企业能独立完成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和筹备:第一就是打造产业生态圈, 第二要在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 第三要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地方政府的智慧建设。

以上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全国状况和地方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做了一些地方的实践工作, 下面把一些实践和思考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三基于PPP模式的智城市产业生态圈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解决之道要涵盖城市的方方面面, 不单纯是IT系统, 还涉及复杂多样的系统, 涉及很多的条块, 解决政府无法全面统管的问题。智慧城市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 政府投入巨大但又不能仅靠有限的财政投入;要融入智慧的产业, 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做项目;智慧城市很多短期回报低, 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的项目, 需要寻找和创新商业模式。智慧城市的解决之道是要寻找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1.PPP模式是智慧城市的解决之道

我们看到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政府主导转向了市场主导, 现在智慧城市参与主体包括了运营商、投资机构、科技地产、专业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IT厂商等。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所需资金巨大, 涉及政府、企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多元主体, 涵盖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过程。未来5年, 投资机构将逐步成长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力, 根据专业机构分析和预测, 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的投入为70%, 市场为30%;到2020年, 预估政府的投入只有20%, 80%要靠市场的投入。我们目前正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由政府主导转向以市场主导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从国家层面、从地方层面都提出了智慧城市的PPP建设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权的协议保证双方或者是多方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在保证社会资本适当盈利的基础上, 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最终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多方共赢的模式。PPP模式解决了几个难点。

智慧城市需要全盘统筹

(1) 投资市场化的问题。原来传统的模式更多是一种政府投资, 流程一般是申请预算、招标、建设, 存在的问题是资金有限、周期长、建设质量难以保障持续。PPP模式因为有落地合资公司持续的建设管理, 通过特许经营的模式解决了投资的市场化问题, 不仅是财政投资, 更多要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

(2) 运营市场化的问题。传统模式更多地通过政府自建、自我运营的发展模式, 存在的问题是技术人员不足, 流动性比较大, 技术更新比较慢, 运行效率比较低。新的运营模式是通过专业的PPP的公司市场化的运营, 因为它要实现适当的盈利, 要对城市的资源和资产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开放, 所以通过市场化的模式来运营发展, 它就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 有专业的保障, 这是运营市场化。

(3) 机制市场化的问题。传统模式更多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每个部门考虑自己的小条块, 协同也比较困难, 共享基本上是靠行政手段, 没有行政的强制措施共享基本上难以实现。新模式是靠政策引导之后市场来驱动, 通过投资来协同, 通过资金来调动各个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提出一些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以及协同的需要, 市场推动的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市场化机制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通过PPP模式打造智慧城市资源整合的运营发展模式。在业务模式上, 通过投资来建设智慧城市, 通过拉动投资及产业发展来建设智慧城市;在盈利模式上, 通过智慧城市实现运营服务, 同时通过一些园区和土地开发转让收益投入到智慧城市中;在运营模式上, 通过把各种智慧的服务, 比如说智慧政务、平安城市、教育、交通、环保、城管、医疗、金融、社区等服务, 以运营式的、持续发展式的方式来考虑建设和运营。当然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来投入建设, 可考虑购买服务或采用其他形式, 总之是考虑可持续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传统的交钥匙工程。合作模式上, 我们可实现通过北大医疗、北大资源, 以及金融和信息产业, 把合作伙伴体系整合起来投入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从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合作模式、运营模式方面, 实现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目前, 我们安徽淮北和河南林州做了PPP模式建设的实践, 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尤其在安徽淮北市, 政府把全面的智慧城市建设委托成立的当地平台公司——淮北智投来统筹, 同时现在也在推动从新高度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个过程中, 实现了智慧城市运营体系的落地, 即通过和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以及一些地方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地方智慧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这个公司负责当地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整体统筹服务, 实现了对智慧城市总体工作的详细的调研、设计、管理、运营。专业的业务和项目则转由专业的公司来建设, 每个项目、每个专业公司都考虑到投资市场化和运营模式的市场化问题,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把资源注入进来。对政府内部信息化项目、公益性服务性项目和公共服务性项目, 实现了投资、运营、收益模式的详细梳理,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采取特许经营等形式解决了资金和公共服务或社会资金适当盈利的发展的方式, 实现了从项目的规划到融资到建设、再到偿还这样一个全流程式体系, PPP模式能够很好地把这个流程串起来。

2.产业生态链的打造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打造了三个生态链。

(1) 打造了智慧城市的产业基金生态链。首先通过引导性的基金、财政和主要国有企业的基金, 找到基金和生态链的伙伴, 结合外面的银行和资本, 构建智慧城市产业基金, 打造产业基金的生态链, 打造资金的池子。

智慧城市运营公司产业生态链

(2) 在这个过程中, 成立地方平台的运营公司打造产业生态链。由于有地方政府、运营公司、基金公司、地方合作伙伴等, 构建了智慧城市的运营平台, 统筹考虑推动当地智慧城市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整体建设, 会实现对城市深度的挖掘和服务痛点的挖掘, 构建本地的综合服务及运营服务体系。可以建设科技园和“双创”园区, 引入小的创客和中小企业, 推动城市“双创”的发展。同时引入一些优秀的资源和产业, 比如说引入北大或方正集团相关的资源, 开展产业化落地。

(3) 打造一个智慧城市科技园生态链。打造“双创”产业平台, “双创”园区平台, 这个平台不仅仅是园区, 更多是平台体系, 是一个信息产业孵化的平台, 是一个“互联网+创业”的平台, 是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 也是人才聚集效应的平台, 从这个角度打造产业人才资本整合的科技园, 是城市非常需要的。

3.智慧城市运营模式与生态圈建设

我们通过PPP实现了智慧模式从传统模式向运营服务模式的转变, 实现了通过集聚核心的平台和行业信息服务的伙伴商, 深度挖掘城市的服务和运营点, 与相关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运营, 科技孵化, 实现智慧城市真正的落地和产业的发展。通过PPP模式, 充分地发挥了从顶层设计到行业解决方案以及运营服务、科技园孵化, 包括基础设施集成、终端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全方位的体系, 与各行各业优秀合作伙伴和厂商整合, 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整合和发力, 打造地方智慧城市的样本, 从而推动智慧城市全面、持续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城市和政府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都纷纷在打造智慧城市的生态圈, 比如说方正集团、华为集团、中电科、中兴通讯、同方集团、软通动力等, 都在打造自己的产业生态圈。带着这样一个产业生态圈来为城市做全面的服务和能力支撑, 而不仅仅是去拿一个项目,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 智慧城市实现了一个发展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升级。

四以理论与实践结合, 践行智慧城市“政产学研”联合发展

我们也在筹备能力体系, 为更好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 推动城市智慧可持续发展, 方正集团联合北京大学于2015年成立“北大方正智慧城市研究院”, 对内整合相关智慧城市研究实验室和课题团队, 对外联合相关“政产学研”机构, 联合共建智慧城市专题研究中心, 以PPP模式城市合作为抓手, 创新推动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以效益为目标, 通过资源整合的平台体系来推动建设。

智慧城市业务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大数据中心、地理空间共享服务平台, 部门共享服务平台、城市可视化平台和运行指挥中心, 推动构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构建管理、交通、金融、教育、平安、云计算、物联网、医疗、公安等城市全方位业务体系。在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上, 我们建设从感知层到网络尤其是城市物联网、大数据, 再到应用支撑、垂直行业的体系, 打造了一个顶层设计加投融资规划, 和项目管理监督以及数据的服务运营、全流程服务支撑能力, 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城市全方位的提升。

核心能力是从城市管理方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 从金融方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流程, 打造平安城市,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加快行政效率, 服务社区智能化服务和管理, 平衡教育资源, 改善医疗状况等。面对城市目前要着重改善的问题和难题, 开展能力建设和解决方案。

从城市的全方位体系出发, 我们对内整合北大和方正的内部资源, 构建城市精准控制、智能控制系统, 提升社会基础设施等内部资源整合度。对外, 我们和城市以及合作伙伴、金融体系协同和合作, 智能化管理和提升生活服务的便利性和便捷性。最终实现让城市更智能、让生活更便利, 促进城市更好、更智慧地发展, 提升城市发展的水平。

倡议打造家纺绿色生态圈 篇5

专业论文

倡议打造家纺绿色生态圈

倡议打造家纺绿色生态圈

12月4~6日,由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企业灵魂再造”活动在上海举行。活动邀请了师道人本管理教育集团的老师讲解了“教导型组织”的企业管理模式,并开展了如何打造“家纺绿色生态圈”的集体讨论,来自江苏、浙江、上海、湖南等地的百余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热议“家纺绿色生态圈”

“我国家纺产业从2000年后高速增长,产业链逐渐成熟。然而环境在变,市场需求的疲软和电子商务渠道的兴起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看到家纺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而很多家纺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却并不如意。未来究竟该如何做?我们在家纺行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客户企业提升经营理念,实现产业链的互动,挖掘行业潜力,实现有序经营,让行业绽放出新的活力。”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红星表示。

会上,打造家纺绿色生态圈成为讨论的热点。“要想打造家纺绿色生态圈,首先要规范行业标准,并持续改进、共同维护该标准;第二,积极实施差异化定位,形成各自的品牌风格;第三,杜绝恶性竞争。” 来自香港典尚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曹益军表示。

“家纺行业今年过得很痛苦,大家都有这个共识。但是痛苦可以磨练我们,促使我们思考。我们认为未来的家纺追求的是健康和价值,不是仅卖被子和床单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家纺产品为消费者打造健康的生活是家纺绿色生态圈对我们的要求。” 上海彩翼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建林表示。

课程启迪家纺智慧

来自师道人本管理教育集团的老师们用丰富的案例和比喻,引导家纺企业家对现有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展开思考,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势探索行业未来发展之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师道人本管理教育集团董事长、师道书院院长侯志奎认为,生意人-商人-企业家-教导型企业家,这是企业家修炼的阶段。教导型企业家不是一个简单的老板角色,更是一个导师。“教导型企业家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他以人的成长为核心,以教育和引导为手段,不断地去教育和引导员工,激发员工的热情,启迪员工智慧,培养员工才能,达到卓越。”

“早在2006年,我接触到教导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并尝试引入公司的管理,使金太阳的经营理念由注重商业转变为铸造金太阳的事业,并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希望传递金太阳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以启迪家纺智慧。因为我们知道要想实现家纺强国梦,必须依靠行业集体的力量。”袁红星说。

“通过这次的学习交流,我得到了正能量的鼓励,坚定了日后扎实工作的决心。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为家纺行业的有序发展贡献力量。”一名来自南通的家纺企业负责人说。

产业生态圈 篇6

广州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材料委员会主任、集泰化工常务副总经理邹珍凡先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远离污染,绿色环保是我们的经营理念。由于坚持“实在产品,安心选择”的产品方针,安泰建筑胶才有幸被选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幕墙工程上。此外,安泰建筑胶还服务于钱江世纪城沿江景观带等G20配套项目,为提升钱江世纪城的环境品位及土地提升价值助力。让建筑更安全,让城市更美丽,一直是集泰化工的使命和责任。

填补行业技术空白,致力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

“十三五”期间,国内改革及低碳环保等政策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化工行业的走向,要求化工企业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一家以生产密封胶和涂料为主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泰化工旗下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家庭装修、集装箱制造、钢结构制造、石化装备、船舶游艇等各大领域。

强强联袂,集泰化工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将纳米改性技术运用到传统涂料生产体系中,开发出多种应用于专业领域的水性涂料(水性漆),具有化工行业领先水平。

邹珍凡这样解释说,集泰水性漆是将传统油漆的VOCs变成了水,每使用一吨集泰水性漆,就减少了有机溶剂的排放300-400公斤。目前中国集装箱行业,每年预计使用20万吨油漆,如全部改用集泰水性漆,就可以减少6-8万吨的有机溶剂的挥发,从而大大降低了雾霾污染。

毋容置疑,使用集泰水性漆,将更环保更绿色更健康更安全。2016年7月1日,广东省在集装箱行业强行推进“油改水”,集泰水性漆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行业的空白,彻底打破了国际油漆商的垄断,同时也改变了整个油漆行业的格局。

据悉,集泰化工的经营管理团队已深耕行业20余年,在多年的行业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和厚实的经营基础。 2016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全面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在2007年起基于对市场的了解和展望,集泰化工就开始引进国外的密封胶新品种进行研究,此次推出的AT-352改性硅烷密封胶采用的是德国的STP-E技术,该技术改进了日本MS技术在环保方面的缺陷,完美助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集泰化工旗下“安泰”建筑胶作为建筑胶国内一线品牌,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公司除了直接销售产品外,还采用包工包料的形式,解决很多建设单位对于施工质量把控的担忧。同时还免费提供包括售前技术讨论及施工培训,售中施工质量监督,售后产品质保的“一站式”服務。

整合行业资源,助力整个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邹珍凡还指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也需要行业上下游各个领域的齐心协力。集泰化工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整合行业资源,独家冠名了发烧级技术沙龙《鹏城论剑》、行业高峰论坛《对话建筑师》等系列品牌活动,联结行业各个环节的产业生态链,致力于加强业内互动,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化工行业亟需进行资源重组整合,才能真正形成产业优势。不管是搭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平台,还是研发新技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研制集泰水性涂料、装配式建筑胶等产品助力建筑行业的发展,集泰化工都体现了民族企业的品质与实力。

“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企业如不主动出击,就会被淘汰。在遍布全国的销售服务体系运转良好的基础上,集泰化工率先在业内建立了业内最完善的“3+1”全网销售体系,是为了顺应形势,形成互补,更好的服务客户。未来,集泰化工还将深入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以“互联网+”方式将营销渠道下沉到普通百姓生活中,使更多个人和家庭认可和喜爱集泰化工的品牌产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集泰化工全力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不管是研发新型环保产品,还是参加各项慈善活动,都能体现其企业责任感和爱心慈善理念。近年来,集泰化工累计向寸草心乡村环保促进会捐款200余万元,用于10年赏鸟活动和野外鸟类摄影大赛的开展。今年11月助力“寸草心”在京山主办的第七届亚洲赏鸟博览会,推动绿色环保事业发展。

对于赞助“第七届亚洲赏鸟节”,邹珍凡表示,集泰化工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得到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让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作为中国乃至国际化工行业的标杆企业之一,集泰化工首先要为整个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着想,勇于担当行业绿色发展责任及社会健康环保责任。让建筑更安全,让城市更美丽,绿色生活,从我做起。

“腾邦生态圈”究竟是个什么圈 篇7

10月12日, 正值第十一届中国 (深圳) 国际物流与交通运输博览会开幕, 而与之遥相呼应的腾邦全球总部基地, 腾邦集团举行了以“助力全球价值链构建腾邦生态圈”为主题的“腾邦集团2016全球价值链大会”, 首次对外揭秘“腾邦生态圈”。

创立于1998年的腾邦集团, 正稳健成长为全球瞩目的万亿级跨国集团, 旗下拥有腾邦商业集团、腾邦资产集团、腾邦金控集团、腾邦投资集团、腾邦商贸集团、腾邦物流集团六大产业集团, 深度布局大旅游、资产运营、行业金融、投资管理、全球商品贸易、全球价值链等现代服务全产业生态链;连续多年雄踞中国500强、深圳100强榜单前席。腾邦旗下两家上市公司, 腾邦国际 (股票代码:300178.SZ) 和腾邦控股 (股票代码:06880.HK) 分别进驻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

作为高端商业服务典型示范企业—腾邦集团将现代服务核心根植于生产市场、服务于消费市场, 做价值链模式创新的领跑者, 不断优化全产业生态链, 为全球价值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效率。此次对外发布“腾邦生态圈”, 揭晓现代化、国际化物流发展的同业协同奥秘, 用智能物流带动着行业发展, 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践行供给侧改革, 也成为了本届物博会的一大亮点。

“腾邦生态圈”究竟是个什么圈呢?

“由大旅游、资产运营、行业金融、投资管理、全球商品贸易以及全球价值链六大平台构建而成!”腾邦集团副董事长孙志平在会上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大旅游平台:腾邦国际通过遍布全球的分子公司, 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商业服务解决方案, 创建全球大旅游生态圈。其中腾邦旅游、欣欣旅游、八爪鱼、玩途等旅游品牌, 正逐渐覆盖旅游全产业链, 树立了腾邦旅游国际化品牌形象。

资产运营平台:作为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助推福田保税区转型升级的独立运营主体, 腾邦投资二百亿, 建成总规模达68万平方米的“腾邦全球总部基地”, 发挥平台资源、地缘空间和总部优势, 形成万亿级总部经济产业集群。

行业金融平台:凭借互联网技术的领先优势, 腾邦切实打造“T钱包、腾付通、腾邦消费金融、腾邦保险、腾邦征信”等原创金融品牌, 成为腾邦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投资管理平台:腾邦投资集团与腾邦各业务板块协同作战, 打通上下游全产业链, 先后投资“前海股权交易所、前海再保险、信美相互保险、腾邦母基金、物流产业共赢基金、腾邦梧桐基金、腾邦海外并购基金、粤民投”等。

全球商品贸易平台:腾邦国际名酒交易中心是全球顶级的酒类要素交易平台, 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十大“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全球几十个名酒主产国1500多家精品酒庄及全球名酒经销商和酒类爱好者, 交流互动、实现“全球采购、全球交易”。腾邦大健康自有品牌“OTO”创立于1986年, 产品覆盖休闲、健美、保健及诊断四大领域, 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 产品远销北美洲、大洋洲、欧洲、拉丁美洲。腾邦跨境电商品牌“海捣网”自2015年3月在前海创建中国第一家行业旗舰店, 以“线下体验店”+“全球电商服务网络”的特色模式, 实现全球消费品“一指之内, 世界同步”。

全球价值链平台:腾邦物流凭借全球价值链、一体化物流、金融仓储、物联网等自有知识产权优势, 加速释放全球经贸流通合作潜力。旗下腾邦价值链为全球制造业公司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与服务, 通过构建高度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 使全球服务网络实现一体化运作。腾邦价值链连续多年与世界贸易组织、20国集团共同承办“全球价值链峰会”, 并与世界贸易组织共同开发“全球价值链参与评价指标体系”。

“以参与并提升在各自行业领域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作为共同的发展方向, 腾邦集团旗下所属各个板块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互融合, 协同发展。”孙志平说。

孙志平介绍, “腾邦生态圈”的提出有着三大背景:一是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 为我们提供了“工具”方面的可能性;二是贸易业态正发生着变化, 全球贸易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双向多边的交易链正在形成, 层层分销;三是全球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 人们开始由大宗商品消费逐渐转变为碎片化的直接交易满足消费需求, 并且一指之内, 与世界消费同步。于是, 价值链成为了我们的发展主线, 而缩短供应链、优化供应链, 设立全球采购和供应中心、连接全球供应商和买家, 形成“双向多边”的新经济业态成为了我们的发展核心。

孙志平表示, “腾邦生态圈”是传统流通领域的升级, 也是在供给侧改革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实践, 适应了需求的变化。从长远来看, “腾邦生态圈”多平台丰富的资源将构建一个伴生、共存、分享、共赢的生态体系, 在这一体系当中, 不仅能够提供基于消费场景的金融服务, 实现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 还能获得信息服务, 通过数据的传递指导制造商和库存的精准, 提供开放平台的增值服务, 实现海内外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与生态整合。

在“腾邦集团2016全球价值链大会”上, 腾邦集团各个业务板块的领军人物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向全球合作伙伴们讲述业务腾飞背后的腾邦大智慧。

“阿里”的和谐生态圈 篇8

从7个事业群改组成为2 5个事业部 (BU) , 阿里巴巴只间隔了半年的时间。但是25个事业部的设置却是为了“一个阿里”。无论是“7”还是“25”, 在阿里巴巴的设想中, 最后都将归结为“1”。“一个公司”“一个生态系统”才是阿里巴巴组织架构调整的真正方向。

“25个BU只是一个数字, 可以是35个, 也可以是15个, 这些看起来有点超出一般管理常识的数字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BU的方法, 促使人们去思考一个企业内部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协同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曾鸣这样解读这次组织结构变革的意义。

像个“帝国”, 就该拆分

一直以来, 淘宝的“爆款”都是拉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但是淘宝管理层在2011年春节后已经感到这个业务模式有问题。

“爆款”依赖的基础是低价打折。但是打折会失去效用, 消费者等“爆款”, 等打折, 商家有点“逼良为娼”的感觉, 不搞“爆款”就活不下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当只有“爆款”这个单一物种表现活跃时, 它就像个有害物种侵蚀到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 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管理层的担心还不止于此。淘宝小二的学习意愿因“爆款”而降低。因为小二只要搞个活动, 给流量, 拉几个头部卖家就能搞出“爆款”完成业绩指标。小二要选择有“爆款”运营能力的头部卖家, 头部卖家希望有更多的流量资源支持, 小二手中有流量资源, 腐败就此产生。凭着直觉, 阿里巴巴感到淘宝越来越像个帝国, 淘宝小二仗义行天下的味道在改变, 于是毅然决定拆分淘宝。

但是怎么拆?真到2011年淘宝动真格反腐之后, 管理层在反省中发现很多问题就出在机制上。

机制问题的表现在于小二控制的资源太多。但是小二怎么会控制那么多的资源呢?原因就在于“爆款”运作简单, 拉动业绩强劲, 也便于业绩考评。问题的核心终于找到, 原来这与公司业绩考评只看GMV (自身交易总额) 的指标有关。但是如果不看GMV, 又有什么可替代的指标不再让问题重犯呢?一时间阿里处在一个黑障区。

“人类”组成的生态链

在当年针对卖家“双12”的促销讨论中, 在双百万 (2012年, 马云在公开场合提出了双百万的KPI——100万卖家和100万销售额) 和GMV之间, 大家不约而同地倾向于双百万的指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 大家已经不再有“爆款”的思路, 而是要去寻找“小而美”的卖家。当年“双12”的活动结束之后, 那些“小而美”的卖家也有了优异的表现, 阿里从中看到了变革的希望。市场的结果告诉阿里, 搞一个完善而又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是一条可行之路。

2012年底阿里提出搞“四化”, 即市场化、平台化、生态化 (物种多元化) 以及数据化, 这“四化”是把阿里的生态系统和中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也是自2007年以来阿里内部探索、实验、创新、犯错积累下来的一些心得的提升。

2012年7月阿里进行过一轮组织架构调整, 将公司划分为人称“七剑”的七大事业群, 按照规划, 阿里巴巴B2B的中小企业, 将通过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 与消费者对接起来, 阿里云则在打通底层数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消费者到渠道商, 再到制造商的CBBS (消费者, 渠道商, 制造商, 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市场体系, 以“全面提升集团对企业用户和消费者的服务能力”。

如果想在外部推动一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公司内部必须做根本性的调整, 来尝试互联网时代组织的运营方法, 所以“七剑”的建立只是阿里组织变革中尝试性的一步, 半年不到, 阿里决定再一次作调整, 而这轮调整最根本的思想是“全面提升公司文化和组织形式, 以适应快速多变的外部环境,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让公司内部的决策机制、资源分配体系、沟通协调机制能够去模拟一种生态系统”。模拟生态系统, 这是一个抽象而又难懂的指令。阿里人有些茫然, 虽然请生物学家和环保专家来公司讲过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但是人类组织和动植界的生态链还是有所分别。

虽然员工们在理念上认同, 但是操作起来旧有的惯性却成为极大的阻力, 在变与怎么办的挣扎中,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 阿里的员工把周边所有能开会、能吃饭的地方都变成了沟通的场所。大家不停地在问, 下一步该怎么做, 我要做什么, 其他人做什么, 在一起又能做什么, 哪些地方会有冲突, 怎么避免冲突和资源浪费……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

“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它能给你惊喜, 很多东西水到渠成突然就发生了。”曾鸣曾经在管理杂志发表过对组织调整的想法,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 阿里的动作非常快。2012年底当管理层决定再次进行组织调整时, 一个多月之后, 具体的BU划分就出来了。

这次的变化能够如此神速是因为全体阿里人经过“七剑”的铺垫, 半年的迷茫以及小而美的创新所带来的突破之后, 人们意识到一定要做改变, 而且已经有人在改变中做出了样板, 大家对“变”这件事已经达成共识。

25个BU中很多都是新组建的。新BU组建集结开会时, 起初几天根本找不到生态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但是大家还是坚持开会, 甚至到别的BU去开会, 因为“你的命在他手上, 他的命在你手上。”曾鸣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

在这些讨论中, 有两个核心问题凸现出来, 一个是淘宝小二到底做什么。因为原先小二都有成熟的运营手段, 知道自己是做活动的, 但是未来做什么就不知道了。管理层可以自下而下地跟他们说要建立一个运营的生态系统, 未来让卖家自运营, 小二的作用主要是支持, 但是一线小二得知道具体怎么操作, 要找到自己干活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是淘宝的SNS化。淘宝做了几个SNS化的产品, 但究竟哪个更好, 众说纷纭。但这个问题突然也不是问题了。神奇的变化出现在第三天的讨论中, 突然全体人员集体签字画押认可了一个产品, 说这是大家共同的理想。而以往的讨论方式是领导分别跟各个部门开会, 有冲突时拉架, 但现在一步到位, 自下而上的形成合议。

高强度的讨论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 几个BU很快就形成了思路, 略有方向感, 各个BU之间的相互呼应已经形成了一条隐隐约约的主线, 这让管理层颇为惊喜, 大家也有了信心, 认为这条路是对的。这条主线就是, 一种类生态化的协同方式在阿里内部开始有了苗头, 生态系统的魂下沉到了基层, 不再是管理者命令式的决策, 而是自下而上地达成共识, 一些框架和运作机制也初步梳理出来。

阿里人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首先是从互联网的特性出发的。一个好的生态系统一定是仰赖于一个非常简单易用的平台级产品。如果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去管理、设计、分配资源, 不但效率低而且也会产生诸如腐败之类的衍生问题。此前淘宝在反腐中发现, 运营模式中的问题在于人工过多干预流量分配, 而采用市场机制, 通过系统和机器学习的方法让市场、平台和系统去做卖家与买家的匹配是帮助生态系统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当用市场化的手段去培育平台时, 自然而然地会带来差异化和小而美, 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在淘宝上都会被满足。新、奇、特将会重新成为淘宝最主要的客户价值, 物种的多样性能够丰富的展现出来, 实现个性化的匹配, 而不再都是爆款、标准化产品和统一的服务体验。

生态系统是个生生不息的演化互动过程, 这中间有弱肉强食, 有食物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也有互补, 阿里将这一切都交给生态系统自己去摸索演化。

“自组织”转起来

让25个BU步调一致地行动起来, 如果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的范式下去思考这一问题, 复杂的协作必然会带来效率的低下, 但是如果在信息时代用创新的方式去考虑, 阿里最大的挑战, 也即最大的创新就是如何突破效率的边界, 提高效率的无边界曲线。

曾鸣在组织内部多次讲, 阿里不是“协作”, 而是“协同”。“协作”是自上而下的命令, “协同”是先有“同”才有“协”, 即当大家有了共同的使命和方向之后不再依靠行政命令, 而是自然而然地同步起来。

曾鸣反复强调的是, 不要去想BU怎么运营, 因为支撑各个BU的共同的东西是很难找到的, 说不清也道不明白, 把BU的共同点和协同机制梳理清楚, 比让每个BU用传统方法运营要重要得多。但是生态链所需要的“协同”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我们要让整个系统变成一个‘自组织’转起来, 有自己的能量, 有自己的协同方式, 就像太阳在银河系, 太阳又有自己的卫星体系, 有这样一种内在的能量去让它更好的运作。”曾鸣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2013年年初, 淘宝共享平台做了一个运营汇报, 共享平台的同事提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拓性思路, 就是做“内部开源”。开源之后, 所有的部门都有机会去创造适合自己的业务发展模式, 而不再受制于行政体系和部门地盘的约束。大家找到了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方法而不是管理方法。这个开源的思路在之前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反复的冲撞和取舍才得以成型, 可以在根本上解决BU跟平台, 垂直业务跟平台之间永远理不清的冲突。不分你做我做, 而是大家一起来做。

“开源”虽然得到认同, 但是在操作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生态化的运营, 开源、共享以及开放会带来很多不同的意见, 这冲击着管理者和员工的神经。管理层起先不知道如何应对“神帖”, 有时“神帖”会涉及公司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做事方式。这时所谓的传统管理权威已经不存在, 对领导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管理层决定不删帖, 不事后追究员工责任, 这几个基本底线确立之后, 时间一长“神帖”自然而然就少了。因为这些渠道把原来摁住的问题像开启高压锅盖那样释放出来, 员工有了更好的辨析, 看谁说话更靠谱, “因为时间是检验一个人的信用的非常好的纬度”。

在开源之前, 阿里曾经流行“水帘洞”的说法, 对外的工作是为了完成KPI, “水帘洞”后的事才是各部门真正想做的事, 这也是阿里的特殊之处。水帘洞有好处, 也有坏处, 有不少小型的创新项目就是在“水帘洞”里长出来的, 而且阿里特别强调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 鼓励野蛮生长。现在阿里把“水帘洞”里的东西也放在了平台上, 让内部竞争更加公开透明, 大家的心态变得平和起来。

内部开源的思路在于共享共建, 一切皆透明、公开、可讨论。垂直业务之间的协同最重要的是避免竞争关系。曾鸣曾经为天猫和淘宝之间的竞争关系头痛不已。天猫要独立发展, 建立自己的商品体系和制度, 但如果这套体系跟淘宝完全割裂, 又是非常不合理的, 因为消费者就变成在两个体系里寻找商品。但是如果硬是让两者变成一套体系, 不仅技术难度大, 进展也会缓慢。天猫的诉求是快速反应, 而作为平台的淘宝的诉求在于完整性和稳定性, 所以传统方法解决不了这个矛盾。不仅淘宝跟天猫有矛盾, 就是聚划算跟天猫也有业务冲突。但是当提出协同的思维之后, 领导层给各BU放权, 由各BU自己掌握基本原则慢慢磨合。结果在这种动态磨合中, 未来的业务设计也日渐清晰, 淘宝未来奔着“小而美”而去, 天猫成为品质保证的商城, 淘宝集市做的都是天猫团队不做的事情。垂直业务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清楚, 水平跟垂直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清楚, 格局打开之后迎来新气象, 公司管理层不再为有业务竞争关系的BU打架而出面协调, 这一结果让管理层很兴奋, 虽然道路漫长, 但毕竟能走通。

培养优秀人才

在这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中, 阿里希望给更多的年轻人担当一线职责的机会, 内部大轮岗, 也对人才进行了大盘点。这一作法不再让年轻人等棱角磨光时再爬到高层, 公司扁平化之后,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的舞台绽放光彩。

此外, 阿里还花很多时间建立内部的人际网络, 一个先进的理念一定要有一个先进的产品来承载, 传统的管理软件已经束缚了组织, 阿里自己在摸索一套互联网化的内部办公体系, 之后会考虑逐步把这套体系跟外部的客户服务体系打通。阿里公布这个想法之后, 员工都知道公司要用一种SNS化的互动方式跟员工交流、互动、考评, 让信息透明、分享。

SNS考评的好处在于, 传统的考评往往依据老板的评价, 而现在的员工考评都体现在SNS网站中, 由同事们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业绩和团队精神, 就如同买家给卖家的评价。这种评价是持续不断的, 可以从年头考评到年尾, 实时互动反馈, 数据完全可视化, 管理层可以据周边人的评价来得出一个员工真实的评价, 这会从根本上提升集团的效率, 也让黑马不再隐藏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阿里巴巴的组织变革是把几种组织变革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既有传统的事业部制, 也有矩阵结构。由于后台资源共享, 每个垂直BU都会和平台BU之间有一个节点。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 可以快速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 响应客户需求。在这一开放型的组织之下, 员工和客户的边界将来也会变得越来模糊, 客户也会像Linux开发那样, 成为阿里巴巴组织知识的贡献者和利益的创造者。

在这一组织变革中, 阿里最大的难点在于把事业部之间从原先的竞争关系变成合作关系, 只有内部协同才能提升对外部客户的响应速度。阿里的管理层尽量避免使用过去单一的营业额考核的方法, 也摒弃对各个事业部业绩排名的做法, 因为一旦指标或是考核方法用错, 组织变革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在一个强调合作的企业中, 竞争性指标要慎用。一旦管理层有偏向, 有重点扶持对象, 组织以后就会面临失衡的风险。在这类组织中, 解决部门合作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管理民主, 让部门之间充分讨论, 畅所欲言, 让决意由下自上的生成。

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 建立内部学习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外脑的知识可以借鉴, 但他们不是变革的主角, 要充分利用员工的知识和特长。阿里有这样的认识, 新知识和新的商业模式并不能来自一个人的智慧, 只有借助学习共同体的讨论碰撞才能激发出新的智慧成果, 但前提是大家愿景清晰, 都想为企业作出贡献。阿里今后还将面临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的挑战, 因为在共享的机制中,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成本、利润以及绩效评定很难再归类到某个单一的事业部或是某个个人身上。

一直以来, 淘宝的“爆款”都是拉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但是淘宝管理层在2011年春节后已经感到这个业务模式有问题

生态圈的竞合力量 篇9

9月15日,由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的 “关键业务开放系统产业联盟”(简称“联盟”)在京成立。曙光公司首席运营官王正福在发布会上说, 在从封闭系统迁移到开放平台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涉及到用户核心应用,面对软件的跨平台迁移、数据迁移不影响业务、可靠性等难点,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评估,根据系统特征,选择合理的迁移方式与架构等。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专业、全面的服务支撑尤为重要,技术联盟显得必须。

“通过技术联盟,开放平台生态链将得到不断完善,因此向用户提供开放平台专业服务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我们希望在用户从封闭系统迁移到开放平台的过程中,第一时间会想到我们。”王正福在解释联盟成立的初衷时说。

生态圈、联盟,最近,这两个关键词出现频率颇高。现在IT业界各种生态圈此起彼伏,就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一样,各方势力都在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彼此互相交错发展。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代IT技术革命,给各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倒下来,但更多的企业兴旺起来,他们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改善用户体验,升级商业模式,进行转型和重构。

企业的业务和运营方式都需要新的转变,这不但需要企业的IT理念要跟着变化,还需要IT架构做出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客户体验成为各行业用户关注的核心,很多业务需求远远超出了现有流程的设定范围, 业务流程以及由此所需的系统资源的不确定性,令企业对于IT架构灵活性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面对互联网+时代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通吃市场、独自解决所有问题。处在产业链中的小伙伴们,需要携手聚力,各展所长,共同打造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开放的生态圈,才能给客户带来更加高效、完整、全面的价值。

联想到一年前的旅游行业也是如此,在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冲击之下,传统的旅游行业显得没有招架之力。他们意识到,最需要警惕的不是行业内的人,而是站在门口的“野蛮人”。阿里进来了,腾讯也进来了,未来肯定还有一些“野蛮人”不知道会从哪个角落冲进来……

过去传统线性生产链走向没落,新型生态圈正在兴起。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旅游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形成巨头的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未来IT市场的竞合之势将进一步增大,企业用户面临的不再是选择哪家服务商,而是选择哪个联盟的服务。

随着技术的发展,IT架构正在从以硬件为中心过渡到软件定义,未来则是由数据去引领IT架构。数据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化,孤立的数据产生的价值有限,唯有将内外部数据打通,数据链条才能实现对市场的全局认知,发掘出数据资产的作用。唯有开放、联合,IT作为工具的价值也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菜鸟”应构建良性生态圈 篇10

近年来, 电商发展的速度很快, 但是竞争也非常激烈。天猫作为阿里巴巴主打的品牌电商平台, 如果不从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保持竞争优势, 有可能被京东、腾讯、苏宁易购、国美、一号店等竞争对手瓜分市场份额。因而在天猫网和淘宝网已经占据中国电商零售业75%左右市场份额 (快件量) 的情况下, 只有控制供应链的智能仓储和快递环节才能继续保持“巨无霸”的地位。

对阿里巴巴而言, 在电商平台这个产业链上, 上游和中游除仓储外均已被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淘宝和支付宝垄断。如果进一步采取全国范围建立智能分布式仓储的措施, 并控制货源, 以及垄断下游的快递业, 也就确立了其在电商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垄断地位。

因此, 马云建立“菜鸟网”, 一是强化阿里巴巴旗下天猫、淘宝和支付宝“巨无霸”的地位, 二是打造“菜鸟网”成为智能快递物流的“巨无霸”。

为了打造“菜鸟网”成为智能快递物流的“巨无霸”, 马云选择快递业排行前六强中的顺丰速运和“三通一达”作为合作伙伴, 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占据了我国快递业务量70%以上的市场份额。通过联合顺丰速运和“三通一达”, 阿里巴巴不仅不需要投资快递, 还可以达到免去竞争周期, 通过快递配送强化和支撑阿里巴巴竞争优势的目的。

另一方面, 为了从源头上占有“网购”快递的市场份额, 2012年“三通一达”开始实施“电商仓配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主要为B2C的电商提供“仓储+配送”服务, 这也让马云意识到快递可以分流电商的货源, 因此加快了利用“菜鸟网”整合快递资源的步伐, 避免“三通一达”和顺丰速运成为淘宝和天猫的间接竞争对手。此外, 与竞争对手京东自建快递物流相比, 天猫如果不能建立“智能仓储+快递”配送体系, 其服务品质也难以与京东抗衡。

从上述情况分析可以推测, “菜鸟网”的市场定位是成为电商、“网购”仓储和快递配送的集成商 (平台) , 在价值链的上游盈利;从资源整合的角度看, “菜鸟网”将是中国最大的快递联合体, 进入“菜鸟网”的快递企业将成为其子公司。由此可以看出, 阿里巴巴通过“菜鸟网”大股东的身份掌控了智能仓储和快递资源, 实现了在上下游产业的整合, 成为电商、智能仓储、快递和消费者供应链的集成商。在此基础上, “菜鸟网”的盈利模式也就清晰可见, 即收取各种平台使用费用, 比如收取电商的仓储费、配货费、包装费;系统数据使用费和管理费;快递信息批量查询费。同时, 未来“菜鸟网”还可以通过分期融资获得增值收益以及上市的溢价收益。显然, 一旦阿里巴巴和“菜鸟网”上市, 马云将是最大的赢家。

推动整合各有利弊

现阶段, “三通一达”对天猫和淘宝的依存度很高。在这些企业的务量中, 70%~80%来自“网购”, 假如不加入“菜鸟网”就面临别边缘化的可能。此外, 马云个人、阿里巴巴和“菜鸟网”的品牌价值, 也会对进入“菜鸟网”的快递企业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 对“网购”消费者的选择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从竞争的角度看, 通过股份的方式将淘宝、天猫、“三通一达”和顺丰速运结为利益共同体, “菜鸟网”有垄断我国快递资源之嫌, 不利于快递行业的竞争, 特别是被最大的股东阿里巴巴垄断, 使得各持有1%股份的“三通一达”和顺丰速运根本没有决策的话语权。可以说, 对于已经占有70%至80%“网购”快件市场份额的“三通一达”来说, “菜鸟网”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企业的集团公司, 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管理者。

同时, 由于“三通一达”和顺丰速运在我国的服务区域日益“趋同化”, “菜鸟网”提供的又是全国范围内24小时快递服务, 容易造成快递时限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快递市场的“价格战”, 如果将来“菜鸟网”采取统一快递价格还有垄断快递价格之嫌。

另一方面, 虽然“菜鸟网”是一个开放的快递物流智能化平台。但假如“三通一达”和顺丰速运快递服务出现缺失, 在消费者心中则认为是“菜鸟网”这个平台服务的缺失, 因为“三通一达”和顺丰速运已经是股东。这样消费者会倒逼拥有货源控制地位的阿里巴巴制定快递的“游戏规则”。

实际上, 近两年来国内快递业产业集中度不断向前六强集中。根据对欧美快递产业集中度的分析, 以及我国国情的分析研判, 今后服务范围辐射全国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快递企业最多8家。未进入“菜鸟网”体系的快递企业, 除了中邮速递外, 如果没有巨资支撑, 难以进入前八强。对于中型快递企业来说, 如果不加快转型升级、精准定位市场, 其经营风险巨大。“菜鸟网”的成立明显会加快递民营快递企业的整合、兼并重组。

对于“三通一达”和顺丰速运来说, 作为第三方快递企业, 为所有的电商服务才有利于快递市场的良性竞争。但作为“菜鸟网”的股东, 可能会引起其它电商平台的排他性行为产生。同时, 如果“菜鸟网”让“三通一达”赚不到钱, 继续走“以价换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那么“菜鸟网”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加剧电商竞争

“菜鸟网”的成立必将加剧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当当网、一号店、腾讯网等在建立智能化仓储上新一轮的竞争。短期内, 电商自建配送体系还会扩张, 也会让电商在非服务区域更加依赖于“落地配”的快递公司, 包括与“三通一达”的部分加盟商合作, 其贵重商品会与顺丰速运合作, 偏远区域与邮政速递合作。

由于自建物流依赖于商品销售的利润补贴快递配送, “菜鸟网”的成立将会加大自建快递物流电商的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从中长期看, 随着快递市场的规范, 电商自建物流将不断萎缩, 或者转向第三方快递。

总之, “菜鸟网”的成立, 应当有利于建立电商和快递良性竞争的生态圈, 避免过度竞争、恶性竞争, 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单一的快递时限作为竞争的手段, 避免以牺牲下游产业为代价换取中上游产业的发展, 避免产生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应当鼓励大型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转型, 进而向供应链集成商升级, 鼓励中型快递企业向专业化快递服务转型, 鼓励小型快递企业向个性化快递服务转型, 以构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快递产业格局。

上一篇:审计客户下一篇:深层搅拌桩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