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信贷需求

2024-07-20

农户信贷需求(精选九篇)

农户信贷需求 篇1

关键词:农户信贷,金融机构,融资偏好,对策分析

随着多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 现代农户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微观主体, 在“三化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他们又是弱势群体, 在小农生产格局的影响下, 其思维和生产生活习惯受到抑制, 一旦出现资金短缺, 就导致一部分农户家庭开支出现赤字, 有了信贷需求的愿望。

1. 河南农户信贷融资概况

截止到2010年底, 农户信贷同比比例增大幅度超过存款同比比例, 初步实现了存贷增长平衡, 河南省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各项存款余额为2830.3亿元, 同比增长17.4%; 各项贷款余额为2113. 1亿元, 同比增长17. 6% 。但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金融抑制现象。

( 1) 河南农户信贷需求。河南省农户的信贷需求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生存性信贷需求、发展性信贷需求、特殊性信贷需求, 其中生产经营是指小规模生产经营或者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经营, 所以需求资金要求规模较大。

( 2) 河南农户融资偏好。农户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国家信贷、亲友信贷、商业贷款、高利贷等四个方面。实际中, 农户偏向“内源性融资”, 而由于商业贷款门槛较高又缺少抵押物, 很难支付高额利息, 所以目前对河南省的大部分农户而言仍然不可触及。

2. 金融机构对农户放贷状况

河南省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 个别区域还有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 甚至还有贷款公司。国有机构存贷比低, 县域资金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的状况仍未改变, 新型金融机构作用有限, 农信社存贷比相对较高。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对农户的存贷比较低, 只有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存贷比相对较高, 大型金融机构更注重自己的边际成本, 倾向于向大型企业贷款, 不了解农户的风险特征、还款意愿和贷款使用情况, 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金融抑制现象, 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更能促进农村信贷问题的解决。

3. 解决农户信贷难的建议

( 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以保障农村金融体系合法稳健运行。在健全的法制体制下, 若出现农户恶意欠还贷款, 金融机构查实可诉讼, 挽回损失, 而农户也会选择按时还款的策略, 最终实现农户和金融机构双赢; 反之, 银行就会受到损失。

( 2) 构建有效的市场体制。在重复博弈的引导下, 农户往往会选择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会选择坚守信用, 按时还款, 作为供给主体的金融机构, 也会选择乐意贷款给农户, 获得利息收益,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农户遭受到的金融抑制问题, 市场体制也就构建起来。

( 3) 建立合适的担保机制。农户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担保业务应尽快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发展起来, 这是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农户融资创造条件, 推进和组织建立农户信用担保体系, 大力推动对农户的信用担保。

( 4) 注重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中小型金融机构是比较适合农村有效金融需求的金融供给主体, 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 因为他们在农村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 5) 简化农户信贷手续。在有效法律保护的前提下, 坚持利民便民的基本原则, 不断简化农户贷款过程中的繁琐手续, 以及缩短农户贷款的信用资质被审查的时间, 进一步去推广农户手里贷款证的有效使用, 使得贷款证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总之, 农户信贷难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通过构建有效的信号显示机制披露农户的资信状况、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重复博弈市场机制、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等方法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问题, 进而推动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和中原经济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性玉, 陈光, 王梦, 等.博弈视角下的河南农户信贷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 (01) .

阳光信贷福泽中州农户 篇2

院内非常宁静、清新而整洁。提及信用社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中,开展的“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活动时,叶县农村信用社的一名工作人员哈哈一笑,坦然说道:“要说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做了哪些工作,你还是到基层社去了解一下吧”!

进入叶县保安镇境内,镇政府路口处,一幢3层办公大楼,赫然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保安农村信用社。

信用社营业大厅内人头攒动,一片繁忙,服务大厅人来人往,业务正火。近年来,保安信用社广大干部职工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积极探索、落实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一些做法和措施,特别是该社根据省联社指导思想、市农信办、县联社的部署,开展阳光信贷、承诺服务,成绩卓然。

保安镇位于叶县南端,与南阳市方城县接壤,西依伏牛山脉,东傍燕山水库。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这里经济发达,百业兴旺。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商海弄潮之域……这里有一个解决三农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保安信用社,更有一批亲民、爱民的致富导航人——保安信合人。听着李长领主任的娓娓道来,了解保安信用社衰落一发展一崛起的历程,看到了保安信用社未来发展和美好的前景!

保安信用社只是一个有12名职工的小社,2006年以前,这里存款、贷款较少,且不良贷款占贷出款项的约二分之一,且这里又有农行、邮政等多家金融机构,竞争异常激烈,信用社危机四伏,举步维艰。

李长领同志是2006年春调任保安信用社主任的,上任伊始,他就和全体班子成员一起,全面分析了方方面面的情况,且达成了共识:农村信用社,就是要扎根农村,解决农民兄弟的一切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到位,农村信用社才能站住脚,才能求发展。教育全社职工严禁文明忌语,使用文明用语,和蔼待人,亲切服务,给广大农民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拉近信用社同广大农民朋友的距离。

为使阳光信贷工作落到实处,2006年12月,保安信用社在全平顶山市首家筹建了信贷服务大厅。全体信用社职工实行挂牌上岗,文明服务,广大农民朋友随到随贷,随来随取,此举创叶县首例,开全市先河,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首肯,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解决三农的核心是和广大农民交朋友,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李长领同志是这样说的,保安信合人也是这样做的。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的直接单位,信誉度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计。因此,发展信用社,实行贷款诚信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保安信用社全体员工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广泛宣传,务实工作,最终对全镇20多个行政村进行了公议授信评定信用户2000多户,授信金额达3000多万元。由于保安信用社全体员工时刻心中装着农民,时刻关注着三农问题。几年来,保安信用社和保安镇万余户农民融为一体,亲如一家,既解决了农民朋友的实际困难,又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这就是叶县信用联社的一个基层小社,是什么为它插上腾飞的翅膀?又是什么原因能使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同农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是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引航,是平顶山银监办、叶县联社指导得力;是保安信用社有一个上下一心,团结向上的战斗集体。

农户信贷需求 篇3

农户是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需求主体。农户贷款问题一直是农村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刘辉煌和吴伟,2015)。本文对现有文献梳理后发现,学者们主要使用logit模型、probit模型以及因素相关性等方法对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胡金焱与张博(2014)使用异方差probit模型对山东省济南市周边县、镇农户的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常住人口数、债务水平、收入来源等对农户信贷需求影响明显。周宗安(2010)、马晓青和黄祖辉(2010)以及石志平与张文棋(2012)分别对山东省、江苏省与福建省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王定祥等,2011;刘西川等,2009)关注了贫困型农户与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问题。使用部分省(区)数据研究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区域间的差异性。因此,颜志杰,张林秀与张兵(2005)、Tang(2010)以及秦建群等(2011)运用全国范围内的农户抽样调查资料对农户信贷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对我国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但是,有关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并未达成一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鉴于此,本文使用CHIP2013数据对我国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再检验。

二、数据、变量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CHIP2013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外合作开展的有关中国收入分配动态变化追踪的研究项目。CHIP项目组按照东、中、西分层,根据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得到CHIP样本,样本覆盖了15个省(区)样本。数据内容包括住户个人层面的基本信息、就业信息以及家庭层面的基本信息、主要收支信息和农业经营等内容。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是以CHIP2013农村居民原始样本数据为基础,对样本中缺失值、异常值以及重复值进行删除与整理,最终得到4687位农村居民数据样本。

2、变量选择与描述

(1)因变量。对于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度量,本文主要使用农户是否向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商业或者金融机构提出信贷请求作为衡量指标。具体地,如果农户向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商业或者金融机构提出过信贷请求,说明该农户具有正规信贷需求,记为1。反之,则无需求,记为2。如表2所示。

(2)自变量。借鉴已有研究文献,本文主要从农户个体特征、资产状况、生产经营特征以及农户收入和消费情况等四个层面考察对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

首先,农户个体特征。一般来说,农户个体特征会对农户信贷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周宗安,2010;胡金焱与张博,2014)。本文考察选择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受正规教育年限、政治面貌以及是否是乡村干部等农户个体变量对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具体赋值如表2所示。

其次,农户资产状况。随着农户资产的增加,生活性信贷需求逐渐变小,生产性信贷需求将会变大(周宗安,2010)。本文主要分析农户金融资产和农业经营性以及非农业经营性固定资产对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其中,金融资产具体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国债以及储蓄型保险等资产,农户金融资产与固定资产均为连续型变量。

再次,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农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需要农村信贷的支持,主要从农户是否外出务工、经营土地面积的多少以及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组织等角度研究对农户正规信贷意愿的影响。具体赋值情况如表1所示。

最后,农户收入与消费情况。农户收入与消费水平也是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考察农户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支出与正规信贷需求的关系。农户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均为连续性变量。

3、研究方法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地处理因变量为分类变量的回归模型为Logit模型。本文使用Logit模型为我国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问题。简便起见,因变量取值分别为1或者2(具有正规信贷需求意愿记为1;否则记为0)。p为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发生的概率,1-p为农户无正规信贷需求发生的概率。其中,p=P(y=1|x),则1-p=P(y=1|x)。进一步假定xi为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

如果累积分布函数F(x,β)服从“逻辑分布”(logistic distribution),那么

可以进一步得到:

式中,为概率发生比(odds ratio,即OR值)。exp(x'β)值表示在解释变量xi增加一单位引起几率比变化的倍数,可以解释为新几率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在本文中,主要反映农户个体特征、财产状况、生产经营特征以及收入与消费情况等因素对正规信贷需求发生概率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估计结果

本文主要借助stata12.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我国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估计,具体选择逐步回归分析反向剔除方法自动完成显著变量的选取,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农户个体特征。如表2所示,性别、年龄、乡村干部以及健康状况通过了至少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相比较而言,女性农户、年龄相对较轻的农户、乡村干部以及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户正规贷款需求更为强烈。

其次,农户资产状况。可以看到,不同资产类别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影响是不同的。随着金融资产的增加,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减弱。伴随着农业经营性固定资产或者非农业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增加,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增强。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农户金融资产的增加导致生活性信贷需求的减少,固定资产的增加使得农户生产性借贷需求的增强(周宗安,2010)。关键在于不同的资产变动对生活性与生产性信贷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

(注:***表示1%水平显著,**表示5%水平显著,*表示10%水平显著。)

再次,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农户经营土地面积与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组织对正规信贷需求影响显著。农户经营土地面积越大,正规信贷需求就越强烈。这个结果与Tang(2009)以及Tang et al.(2010)研究结论相近。另外,加入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信贷需求增强,可能的解释为加入合作组织后,在生产经营方面农户得到技术与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得农户存在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可能性,进而增加了正规信贷需求。

最后,农户收入与消费情况。消费支出对正规信贷需求影响显著,农户消费支出越多,正规信贷需求就越强烈。换言之,生活性信贷需求增强。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CHIP2013的4687户农户调研数据,对我国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性别、年龄、乡村干部以及健康状况等农户个体特征、农户的金融资产与固定资产、经营土地面积与参加农业合作组织以及消费支出水平等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得到以下启示: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要进一步增加农村正规信贷供给,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以利于满足农户多样性的信贷需求。对于农村正规信贷机构而言,应结合农户信贷需求特点,为农户量身定制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农村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资金信贷需求。对农户自身来说,应该积极与正规信贷机构进行有效沟通,使得信贷信息透明化,以达到满足自身信贷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辉煌、吴伟:基于双栏模型的我国农户贷款可获得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经纬2015(2).

[2]胡金焱、张博: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J].金融论坛,2014(1).

[3]周宗安: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与评析:以山东省为例[J].金融研究,2010(2).

[4]马晓青、黄祖辉:农户信贷需求与融资偏好差异化的比较研究——基于江苏省588户农户调查问卷[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石志平、张文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农户的调查[J].东南学术2012(3).

[6]王定祥、田庆刚、李伶俐、王小华:贫困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5).

[7]刘西川、黄祖辉、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直接识别与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09(4).

[8]颜志杰、张林秀、张兵:中国农户信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4).

[9]Tang,S.,Guan,et al: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and Rural Credit Demand in China[Z].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2010.

农户信贷需求 篇4

摘要:文章分析了农户信贷行为的认知偏差,发现农户信贷行为的认知偏差往往加重了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最终,这种行为偏差加大了其贷款难度,文章还对农户信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最后,利用机制设计理论提出解决农户信贷认知偏差和金融机构缺位矛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信贷;认知偏差;金融机构

长期以来,由于农户对于贷款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比较严重,造成了农村信用环境远不及城市,已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如任宝明、张克军(2003)的研究发现,乡镇企业和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放的积极性。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期,一部分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从农行和信用社,贷款后赖债不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死滞沉淀,使得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增贷款审批严格,造成其基层机构信贷授信额度小,资金上存较多,形成农村信贷资金瓶颈,加之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信用社对额度较大的贷款都需要借款人提供有效的抵押、保证担保,而小额农贷的抵押物多为房产、车辆,但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变现难,抵押手续收费偏高,农民不愿缴纳这笔费用,造成抵押手续不规范,形成无效抵押。上述情况无疑迫使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户信贷的外部性约束,以保证贷款的安全。

一、农户信贷行为的认知偏差加重了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

宋军、张展薇(2003)研究也发现农户信贷需求主要集中在建房、子学入学费用以及少量农业生产费用支出,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农业的市场风险和气候因素等大量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促使农户不敢向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

此外,由于农民在社会各阶层中历来是处于弱势,其主观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自我歧视使其一般不与政府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和机构打交道。郭士杰(2006)的研究表明农民如果经济遇到困难主要借贷渠道还是亲戚和朋友,只有在农村社会的圈层结构中家族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才会过渡到向社会寻求帮助。近年来,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民间借贷现象的活跃,也为农民这种传统观念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

因此,信贷供给垄断而强化的道德风险和与收益不对称的产业风险制约了农信社向农户发放贷款,农户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无形中增强了外部性约束的“信号传递”机理。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逆向选择”似乎合理,外部性约束的效应也就日渐显现。农户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的程度越大,则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户的外部性约束就越大,反之亦然。

一般的研究认为,由于金融机构的缺失和信贷服务的经常性缺位,加上政府利率、配给的管制是导致农户信贷困境的主因,但是,由于农民长期所处的比较贫困的环境和相对落后的观念也会对农民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且农民自身的性格、生理因素等使其在贷款的问题上容易产生种种认识上的偏差,本文称之为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指的是生理心理状态均正常的人,由于知识水平的匮乏而对未来缺乏明确的预期和把握时,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种种偏误,这种偏差已经在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被证实,所以,也有必要用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方法研究农户的认知偏差对其贷款困境的影响。

杨宏力(2005)研究了农村金融的问题,从中发现了造成“农贷难”的成因:由于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和我国的现实国情等多种原因,特别是长期以来闭塞的小农经济下保留的那种耻于借贷的传统以及金融制度对资金借贷行为的较强约束,因而导致了农户自身的认知偏差和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借款农户的更多信息,最终直接造成农民贷款难。

Ribble、W.Leith(2006)剖析了中国湖南省的农村合作基金(RCFs)失败的原因,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基金过度承诺高额的利率回报,而由于投向的项目赢利能力不足,导致陷入严重的危机中,主要是不良贷款的危机,加之政府的过度控制,导致基金的经营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够。致使存款农户不能收回投资款项,这个基金项目的失败给了人们很多教训与启示:在中国,由于某些农户的知识水平局限和认知偏差以及懒惰等不思进取的态度,会导致其投资项目的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农户贷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风险和项目的盈利可行性。

总体而言,农户对于贷款的确存在种种认知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贷款困境,认知偏差的程度越大,农户的贷款困难就越大,反之亦然。

二、农户的行为偏差加大加大了其贷款难度

周脉伏、刘泽峰(2005)根据农业部对江苏省武进市农户信贷情况的调查显示,信用社和银行往往根据农户贷款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生活而决定是否放贷,农户的生活性贷款较生产性贷款更难得到支持。然而,当农户的生活性资金遇到困难时(比如婚丧嫁娶和生病),他们会动用生产性资金来予以弥补。这种对于贷款使用的行为偏差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约束,信用社的“官办”气味越来越浓。离合作金融越来越远,农民贷款愈来愈不方便,信用社对农民的贷款已完全按商业化原则运作,农户的贷款困境更加凸显。

张荔、田岗(2006)的研究发现,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低人一等的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户对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没有热情,甚至是表现出一种冷漠。研究发现他们在制度安排和变迁中处于劣势,逆来顺受的态度使得他们面临“搭便车”问题。农户对于农村金融的冷漠和被动的参与。造成了农户对金融机构的消极态度,从而影响的农户的信贷行为。并使其在贷款使用过程中出现随意性偏差。

农户的“小富即安、小农意识”心理往往会导致其在心理上抵制借贷,如多数研究认为农户的借贷发生率随收入的增加呈“U”字形状,即贫困农户出于生存需要,富裕农户出于扩大生产的需要发生较多的借贷行为,收入中等水平农户出于“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愿借贷,李延敏(2005)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却与这一观点有些出入,其“U”特征并不明显,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证实农户确实存在风险厌恶的认知偏差。詹姆斯,斯科特提出了“道义经济”的命题:农民的贷款的主导动机是“避免风险”和“安全第一”,农民具有风险厌恶者的特征,农户“圈层结构”的社会交往模式具有相对固定性,能使其依赖自我实施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维持与发展。在这种“圈层结构”中,传统农户的金融需求首先会求助于家族内部。而当家族无力解决时,农户才会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研究显示:农户对于贷款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种种行为偏差(Behavior Bias),这种偏差造成其安排使用贷款的随意性。更加重了其贷款困境,行为偏差的程度越大。导致的贷款困难就越大,反之亦然。

三、关于农户信贷问题的现状研究

冯旭芳(2007)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户仍把非正规信贷作为获取资金的最重要来源,这是因为民间借贷具有适应于中国农村社会基本特征的社会学基础,援助特征明显。利率低,借贷形式简单,灵活方便,交易成本低下,有效弥补了正规金融缺位的局面,自然而然地成为农户借贷的理性选择。同时,无论是从农户的融资偏好还是借贷预期来看,贫困地区农户倾向于从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或国家政策性的扶贫贷款和小额信贷来满足其信贷需求。这与其稳定性、长期性和救济性的特征密切相关。而大部分农户的借贷需求是救助性的而非商业性的。救助型借贷的提供,除了借助熟人。就要依靠政府,如果能够获得扶贫贷款或者小额信贷,那么农户的借贷成本(包括可见的利息和潜在的人情等成本)将大大降低。

冯涛、王元(2007)在对农户信贷市场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农户信贷市场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探讨,提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必须从改革现存体制安排作为突破口,一方面要促进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发展:另一方面要构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发挥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在农户借贷市场现有条件约束下,将正规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与非正规金融借贷模式的内在优势相结合。栾香录等(2004)认为农户从这两种途径获取的资金具有替代性,如果农户的资金需求能够通过非正规金融部门得到较好的满足,那么他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就会受到抑制。两种来源的信贷资金此消彼长。李延敏等(2005)提出,在农户的民间借贷市场上,付息贷款的比例已经取代无息成为民间借贷的主体,而正规银行信贷的成本(利息)普遍比民间借贷低,可以看出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寻求民间渠道的满足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正规金融部门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陈勇勤等(2007)的调查研究表明多年来没有借贷过款的农户,并不是不想借贷,而是由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门槛太高,条件苛刻,手续烦琐,加上没有担保人,如果没有熟人、没有关系,是贷不出来的。调查发现。这些未曾贷过款的农户未来都有贷款的意向,多数是希望从信用社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个体经商等生产经营。从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业信息的分析中发现,在样本地区,从事非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农户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农户借贷行为及影响因素来展开。其中,关于农户借贷行为模式,研究人员主要从借贷发生频率、借贷规模、借贷资金来源、借贷资金运用结构等方面,对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张军(2000)认为农户在选择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中考虑的是贷款的方便程度和安全性,而没有考虑到贷款的成本。利率因素。也很少对贷款进行成本核算。关于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理论界主要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经营状况、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以及借贷利息率、贷款期限、借贷环节的抵押和担保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地研究。史清华(2002)分析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农户家庭的借贷水平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家庭收入越高,得到的借贷数额越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借贷水平变化趋势非常一致。均成上升趋势。陈天阁(2005)从安徽取得的数据显示,农户实际获取资金的成本包括利息、间接费用在内的财务成本和借款数量额度、借贷附加条件等非财务限制的隐性成本。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以及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态势。

四、利用机制设计理论解决农户信贷认知偏差和金融机构缺位矛盾

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机制设计理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成本问题,即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二是机制的激励问题,即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

利用机制设计以及委托代理等理论,可以在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金融机构和农户,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设计激励机制模型,寻找以上双方关系发展的最优合约,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

1政府及各个信贷机构应该积极为农户低费或免费提供相关信息、技术、购销、财务知识培训等支农服务,提高农户经营的综合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户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增强偿还能力。同时,积极正确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生产计划,选择增收项目,不断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提高农户对市场前景的预见性,减少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得其投资朝着健康、成功率高、收益好的方向发展,为降低农户信贷风险提供良好保障。

2了解农户自身所具有的认知偏差,并进行一定的辅导,给予专业的培训。高度防范农户小额信贷由于认知问题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使农户和金融机构能够达到双赢的格局。

3财政部门应考虑给予金融机构适当比例补偿,税收部门应该考虑减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并继续加大对信用社支农的再贷款支持力度。

4各级政府及信贷机构通过实施支农惠农政策,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能减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农户投资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农户信贷需求 篇5

在内蒙古农牧区, 农村信用社通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金融力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信用社既是服务乌拉特前旗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 也是向农户提供小额信贷资金的主体;而农户既是推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力军, 也是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需求者。在这种新情况下, 关于农户小额信贷的研究文献有很多, 但是站在农户角度来探讨农户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需求及影响农户这种需求的因素方面的文献却比较少。本文着手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这对于乌拉特前旗农村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材料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乌拉特特前旗共管辖九个苏木镇, 即乌拉山镇、白彦花镇、新安镇、大佘太镇、西小召镇、小佘太镇、先锋镇、明安镇、额尔登布拉格苏木。本文选取了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状况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两个镇作为调研对象, 即大佘太镇和小佘太镇;其中, 大佘太镇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而小佘太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大佘太镇和小佘太镇共发放135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为108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80%, 调查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农牧民在小额信贷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 研究方法

1.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决策的理论假定。

经济学界对农户经济行为总体上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是舒尔茨为代表所主张的“理性小农学派”, 该学派认为小农是理性的“经济人”, 能够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 尽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另外一种是斯科特为代表所主张的“道义小农学派”, 该学派指出农户具有规避风险的特性, 因此, 在农户有多个可供选择方案的情况下, 农户最终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笔者认为, “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都是农户理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在小额信贷能够给农户和他的家庭带来最大化的效用的情况下, 农户才会选择小额信贷, 我们可以运用数学表达式来阐释, D (R) =P{ (E-C) >R}, 其中E表示农户选择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所带来的预期收益, C表示从农村信用社获得信贷资金所要支付的成本, R表示农户在没有选择农信社小额信贷的情况下, 选择其他借贷途径或不发生贷款时所能获得的收益, D (R) 则表示农户小额信贷的选择函数, 该表达式表示只有当农户预期收益减去成本后的净收益大于其选择其他借贷途径或不发生贷款时所获得的收益, 农户才会选择小额信贷。该表达式中R是相对确定的变量, 因此, 我们可以从净收益着手来考量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 净收益可以表示为NE, 净收益数学表达式可以写为:

约束条件F (Xi, Ci) ≥0

其中, Xi表示影响农户资金预期收益的因素组合, Ci表示影响农户资金成本的因素组合, A表示其他因素组合, F (Xi, Ci) ≥0表示农户获得的预期资金回报率是正数, A≥0表示其他因素对净收益产生正效应。不难看出, 很多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

本文把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三类, 分别为户主个人以及家庭特征方面, 包括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人数、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户主是否是村庄干部;家庭资本积累状况方面, 包括耕地面积、家庭年纯收入、家庭房屋价值;其他因素方面, 包括是借款难易程度、户主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认知程度。

2. 计量模型的选择。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 其中有96户农户发生了信贷行为, 63户农户发生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本文将上述10个解释变量引入模型, 如表1所示。

由于农户的信贷需求及小额信贷需求都有两个选择, 且自变量的估计参数值是连续的, 而因变量却是不连续。因此, 本文选择二元Logit回归模型来分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logit模型采用的是逻辑概率分布函数, 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Z为变量X1, X2, X3...Xi的线性组合, 即Z=а+в1X1+в2X2+в3X3...+вiXi, 其中Xi表示第i个农户的个体特征, 例如:年龄、文化程度、耕地面积、房屋价值等。

对于给定Xi, P是个体做出某特别选择的概率, 通过化简得到以下表达式:

本文两次采用Logit回归模型, 在第一种情况下, 当Y1=1时, 表示农户有信贷需求;Y1=0时, 表示农户没有信贷需求。在第二种情况下, 当Y2=1时, 表示农户在有信贷需求的条件下选择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当Y2=0时, 表示虽然农户有信贷需求, 但是农户没有选择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SPSS19对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具体输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 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与耕地面积通过显著性检验, 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户主是否是干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年纯收入、房屋价值等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表2的估计结果:

户主的年龄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并且系数符号为负, 这表明, 户主的年龄与信贷需求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户主年龄越大, 其信贷需求越小, 由于年龄较大的农户生产投资欲望和能力减弱, 对资金的需求相应较少, 而年轻人不管是在生产方面还是投资方面, 有更高的积极性, 并且他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创造者, 对货币资金的需求较为强烈。

户主文化程度对应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5%, 并且系数是正数, 表明户主的文化程度与信贷需求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 其信贷需求就越大。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 生产经营能力比较强, 其增收的途径较多, 其中不仅仅包括农业生产, 还可能包括商业、运输业及其他经营方式, 因此, 对资金的需求也较多。

劳动力人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且系数是正数, 说明劳动力人数与农户信贷需求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 其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就越大, 对于劳动力人数较多的农户家庭, 其生产和生活开支都较大, 因此, 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也相应较多。

家庭耕地面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系数的符号为负, 这表明, 家庭耕地面积与农户信贷需求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大农户信贷需求随之减小。对于农户来说, 耕地是主要谋生资源, 耕地面积越大, 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可能性就越大, 农业生产所带来的资本积累也越雄厚, 靠自身的积累就基本可以满足家庭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SPSS19对影响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具体输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 除了户主是否是干部和家庭房屋价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以外, 其他解释变量分别通过了不同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户主是不是村干部以及农户房屋价值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没有明显的影响, 而其他变量对构成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

如表3所示, 户主年龄所对应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5%, 且系数为负数, 表明户主年龄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呈现负相关关系。户主年龄越小, 其越有可能发生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行为, 反之, 年龄越大, 其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也相应减弱。

户主文化程度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系数是正数, 说明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呈现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 对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农户小额信贷认识更为深刻、客观, 更愿意尝试这种金融创新方式, 因此, 在其有资金借贷需求的条件下, 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发生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概率较大。此外, 农村信用社认为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更能够有效的利用信贷资金, 且偿还率较高, 更愿意给他们提供信贷资金。

劳动力人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系数的符号为正, 表明劳动力人数越多, 对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也越强烈。家庭劳动力人口越多, 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对货币资本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 表现出强烈的信贷需求, 而向农信社进行借贷的可能性也就较大。

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所对应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5%, 系数为负, 表明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家庭中若有身患疾病的成员, 其医药治疗开支较大, 而向亲戚朋友借入的数额有限, 很难满足农户的需求。因此, 农户就以农业生产为由向农村信用社借入资金。

家庭耕地面积所对应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5%, 系数为正, 说明随着家庭耕地面积的增大, 农户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也增大。家庭耕地面积越大, 越需要低成本的吸收货币资金来满足规模化经营方式中对资本的需求, 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农户小额信贷就满足了该类农户的需求。

家庭年纯收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且系数符号为负, 表明家庭年纯收入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负相关的关系。年纯收入越低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越大, 家庭收入较少的农户自身收入难以满足其第二年生产和生活对资金的需求, 而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成本较低, 因此, 向农村信用社取得小额信贷资金需求较旺盛。

小额信贷难易程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农户越觉得向农村信用社借款容易, 选择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概率就越大, 反之, 会选择其他融资方式。

农户对小额信贷的认知程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系数为正, 表明农户对小额信贷越了解, 其发生小额信贷的机会就越大。这由于农户越了解小额信贷的相关政策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就越容易发生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三、讨论

1.户主年龄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有负向的影响。首先, 年轻人在家庭中是收入的主要创造者, 因此, 年轻人的生产和投资欲望要高于老年人, 前者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较强;其二, 对农户来说,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是新鲜事物, 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这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其三, 年老的农户在村庄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 在他们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更愿意选择民间借贷。

2.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其农村信用社信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显著正相关, 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对农村信用社开展的这种金融创新业务理解得更深刻, 并且更会将信贷资金合理利用到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信贷资金所创造的利益也就更大, 更加激励了农户再次发生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行为, 并且农村信用社也更倾向于向该类农户提供信贷资金, 形成农户与农村信用社双赢的局面。

3.随着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增加, 家庭实现多种经营的可能性也越大, 其对货币资金的需求也越大, 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利率较低, 农户取得信贷资金所需付出的成本也较低, 因此, 农户更愿意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

4.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有负向的影响。对于农户家庭来说, 医疗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向亲戚朋友借入的数额有限, 很难满足农户的需求, 高利贷成本又较高, 因此, 农户就以农业生产为由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

5.耕地面积越大, 农户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越多, 因此, 其对资金的需求也越大, 其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6.农户年纯收入越低, 其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越大, 对于家庭收入较少的农户自身收入难以满足其第二年生产和生活对资金的需求, 而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成本较低, 因此, 向农村信用社取得小额信贷资金需求较旺盛。

7.小额信贷难易程度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需求有正向的影响, 农户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程序越少, 越简便, 获得信贷资金越及时, 农户向农村信用社借款的可能性越大。

8.农民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认知程度对其信贷需求的影响是正向的。尤其是年龄较大农户对小额信贷需求较小,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老年人思想闭塞, 对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了解甚少。还有一部分农户是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地区, 接受信息只能依靠电视, 而电视节目中又很少有对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的专栏报道, 因此, 表现为农户接收信息的渠道闭塞。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 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农民文化素质, 加大对农民信贷资金合理运用的培训。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就要针对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安排, 农民的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 对新事物的理解力也较低, 这就要求做到, 第一, 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时候, 尽量运用比较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 适当结合实际案例;第二, 对信贷资金合理运用进行培训时, 做到不“一刀切”, 要对不同经营方式的农户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农户的不同经营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

2.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的认识环境。农户对小额信贷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农户对小额信贷的认同和选择。特别是年龄较长的农户思想闭塞, 对新事物不敏感, 这就需要切实推进农户小额信贷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宣传工作, 例如利用电视、广播、标语等形式。此外, 还可以将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条件及小额信用贷款办理的程序等内容编印成册, 送发到农户手中, 加深广大农户对小额信贷重要意义、基本做法及办理程序等内容的认知, 使农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小额信贷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选择。

3.完善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机制。农村信用社应该依据当代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断丰富小额信贷的内涵、并不断完善农户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充分利用自身在农村市场的优势, 根据农村市场上不同类别农户对小额信贷的不同需求, 推出适合不同类型农户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以耕地面积的大小为依据, 具体制定信贷额度, 更好地满足拥有不同耕地面积的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第二, 将农户的家庭劳动力人数作为授信的参考, 制定适合不同人口规模的信贷额度, 使小额信贷资金更好地与农户人口规模结合。第三, 简化贷款手续, 提高信贷效率, 让农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信贷资金, 确保生产经营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开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可能的发展前景[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5)

[2]陈浪南, 谢清河.中国小额信贷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3)

[3]何广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2 (11)

[4]史清华, 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0)

[5]周小斌, 耿洁, 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8)

[6]李杰, 周天芸.农户借贷行为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5 (11)

[7]韩国红.基于农户视角的小额信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财政监督, 2010 (24)

[8]孙立新.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因素分析—以沐阳县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9]贺莎莎.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花岩溪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08 (1)

[10]颜志杰.中国农户信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5 (4)

农户信贷需求 篇6

自2006年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新政以来, 政府陆续发布了构建促进农村金融深化改革的相关政策以促进县域信贷资金投入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从政策指引来看, 主要着力于供给层面的改革。而从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来看, 在重视供给层面的基础上, 更要关注信贷需求的发展变化——从无序到有效, 由低级到高级。[1]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 更要注重发现与激活, 进一步培育农户对于农村金融服务, 特别是信贷服务的有效需求。[2]而未来我国农村经济将朝着城镇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以信贷需求为主的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和变化也必将体现出城镇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的特点, 而这一过程也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由供给领先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向东部地区呈现出的需求拉动的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

关于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 理论界主要从农户人口学特征、家庭财产状况、收入支出结构以及借贷途径、借贷成本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周小斌等 (2004) 认为农户经营规模、农户投资和支付倾向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 而农户自有资金支付能力对农户借贷需求有负向影响, 这些主要结论都验证了经验假说。[3]史清华等 (2002) 在研究中指出农村信贷行为发生的转变:①由生存性消费借贷向发展性生产借贷转变;②传统“道义金融”向市场“契约金融”转变;③建房、婚丧嫁娶和生死病老等福利性借贷与生产性借贷形成相互消长的关系。关注信贷行为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将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因素加以细分。[4]还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引入农户对信贷政策的认知程度、土地规模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因素来测量其对农户信贷需求是否具有显著影响。

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机制, 那么在一定条件下, 农村金融需求必定遵循着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 即农户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由简单生活的无偿救济和财政补贴, 转变为以生产经营和消费性的信贷需求为主导, 其他金融服务加以补充的有序需求和有效需求, [1]

三、宁海县样本农户信贷需求状况

1.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以宁海县为调研样本, 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88份, 其中有效问卷171份。调查数据包括农户的基本信息、农业生产、经营投资、生活消费和信贷活动等多个方面。宁海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浙江省诸县前列, 工业经济为主体, 农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该县“一村一品”项目发展较好, 农户有较多的生产经营投资项目, 具有较大的资金需求, 且收入来源多样, 收支水平较为均衡。选择的6个调研样本村体现了乡镇经济发展和农户生活水平的差异性, 覆盖面较广,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2.调研样本农户基本信贷状况

(1) 样本农户的收入状况。

宁海县农户农业生产和投资经营项目较多, 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从调研数据来看, 家庭普遍存在两项收入来源, 但是由于不同乡镇的特色产业带来的收益上差异, 导致各村农户家庭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样本农户家庭平均年收入51551.46元, 沿海或临近滩涂的乡镇以水产养殖为主, 临近山丘地带的农户多从事农业种植。有8.7%的农户家庭收入来自种植业, 如种植芦笋。24.5%的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自水产养殖, 另有38.4%来自非农生产经营性收入, 从事多种种植、养殖及工商经营的农户家庭占余下的26.4%。从收入结构上看, 主要收入来源为水产养殖投资经营和其他经商办厂项目。一般来讲, 收入是作为衡量农户信贷偿还能力的重要指标, 从样本农户数据来看, 农户家庭历年收入普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形成的信贷需求多为有效需求, 且具有较高收入的农户家庭其发生的贷款频率和金额都相对较高。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获得的相关数据整理。

(2) 样本农户资金借贷渠道及便利程度。

沿海地区城镇各大银行类金融机构齐全;在农村地区, 信用社、邮政储蓄网点覆盖全面,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陆续在村镇一级设立网点, 且民间借贷异常活跃。从借贷资金金额和来源细分, 对于应急性、临时性需求及资金需求额度小的农户来说, 首选借贷渠道是亲戚朋友无息或有息贷款, 甚至地下钱庄、高利贷。获得资金的便利程度, 无需抵押担保是影响其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于较大规模投资生产经营的农户来说, 由于生产经营周期和收益回报时间较长, 一般倾向于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调研样本数据显示, 有85%的农户家庭发生过借贷行为。其中, 有32户在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取得过贷款, 约有95%的农户在亲戚朋友之间发生过借贷, 另有15户农民曾经向地下钱庄、合会等组织借过高利贷, 可见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异常活跃, 且利率往往不是影响其借贷决策的主要因素。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获得的相关数据整理。

(3) 样本农户信贷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本文将农户借贷资金按使用途径分为生活消费性借贷、生产性借贷、其他借贷。其中生产性借贷包括农业生产投入借贷和非农业生产投入借贷。农业生产借贷包括种、养殖业投入、农机设备投入;非农业生产投入 (经商、运输等) ;生活消费性支出包括婚丧嫁娶、子女读书、医疗、建房等。从调研样本数据来看, 水产养殖投入为主要的农业生产类投入, 经商为主要的非农业生产经营投入, 而诸如子女教育、医疗费用和房屋建筑等生活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在逐步提升, 而从样本农户贷款的绝对数来看, 生活消费性贷款的笔数甚至要多于生产性借贷。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获得的相关数据整理。

四、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基本结论

1.分析方法与结果

本文利用171户有效样本数据中, 通过建立受限因变量模型, 采取审查数据 (Censored Data) 的计量方法和Tobit模型, [5]应该沿着激活、培育和拉动需求的路线, 进行供给制度和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协调供求关系, 即在农村金融需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下实现供求匹配, 在机构布局、产品创新、业务操作方式上加强创新, 使得供求双方在交易最终环节相互适应。从需求的有效性出发, 提出如下建议:

1.有序有效需求的培育和拉动的重点在于农村生产经营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创造

在现有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下, 积极规范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金融是整合农村生产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途径, 促进农户增收和扩宽农户家庭收入来源是形成有序有效需求的前提条件。

2.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排斥多源于创新不足[6]

有序的信贷需求要求信贷产品的多元化和服务流程的便利化, 因而信贷机构, 特别是正规金融机构更需要针对不同信贷需求主体以及需求状况设计相应的信贷产品和业务操作方式, 如信贷类别、评级、利率、期限、担保方式等。

3.对农村信贷资金合理定价, 既要防止过高的利率加重农户借贷成本, 也要防止在低利率贷款和补贴优惠贷款政策下的资金外流

对于农村信贷的优惠政策应该因地制宜的以产业优惠政策为主,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模式, 以保证农户能够真正获得其应享有的优惠借贷政策。

赋予土地使用权财产权性质, 使土地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有助于培育种植、养殖业大户, 发展“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 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既解决了农村资金周转的难题, 也为银行对农村的投入激发了信心和积极性。

4.发展土地金融业务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1]

参考文献

(1) (5) (8) 吴敏.投入不足还是需求不足——写在《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 (试行) 》出台之后[J].银行家, 2010, (11) .

(2)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1, (09) .

(3) 周小斌, 耿洁, 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8) .

(4) 史清华, 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为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0) .

(6) 庞贞燕, 王桓.资本与效率: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由当前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引发的几点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03) .

农户信贷需求 篇7

农村信用社是农户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调查显示, 在贷过款的57户农户中, 有29户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在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中, 贷款金额在15 000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有23户, 所占比率为79.3%。从农户贷款的数量结构分布可知: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 000~3 000元的农户数最多, 比率为24.1%;其次为3 000~5 000元, 比率为20.7%。

一、小额信用贷款与农户收入的关联分析

表1为农户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情况与农户收入变化情况的交叉分析表。本分析表探讨的是小额信用贷款扶持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以观察农户小额信贷制度产生的实际效应, 故预测变量A是小额信用贷款扶持情况, 准则变量B是收入变化情况。241户农户中, 有23户得到过小额信用贷款扶持, 其中, 有19户收入增加, 4户收入减少;未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的218户中, 有144户收入增加, 74户收入减少。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收入增加的比率比未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收入增加的比率高出16.5%, 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收入减少的比率比未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收入减少的比率低16.5%。理论上, 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应该对农户增收有影响, 但从独立性的卡方检验来看, 卡方值为2.604, 自由度为1, p值为0.107, 未达到0.1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是否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与农户收入增减之间是独立的, 不存在相关性。尽管得到过小额信用贷款扶持的农户中有82.6%的农户收入增加了, 但由于小额信用贷款扶持的面较窄, 引起农户收入增加的因素较多, 因而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收入增加的实际效应远远低于预期。

二、小额信用证发放情况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影响

表2将农村信用社是否给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证与农户是否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进行了交叉分析。从表2可知, 有38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证, 其中有18户得到了小额信用贷款扶持, 20户没有办理小额贷款, 所占比率分别为47.4%、52.6%;在没有发放小额信用证的农户中, 得到与没有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的比率分别为2.5%、97.5%。表2的卡方值为74.767, Sig.为0.000, 已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给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证确实会影响农户的小额信贷, 关联系数为0.557, 这进一步说明二者有较强的关联性。在所有调查户中, 农村信用社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证的户数占比仅为15.8%。显然, 小额信用证的推行力度不大, 致使农户对小额信贷制度及这一信贷品种了解不多。

三、农户对小额信贷信誉担保的了解情况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影响

表3主要探讨了农户是否知道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其信誉作担保与农户是否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的关联性。知道以农户信誉担保并得到小额信用贷款的比率18.9%远高于不知道以农户信誉担保并得到小额信用贷款的比率3.4%, 知道以农户信誉担保但没有贷款的比率81.1%低于不知道以农户信誉担保并没有贷款的比率96.6%。可见, 是否知道以农户信誉担保与是否得到小额信用贷款扶持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卡方值为16.064, sig.=0.000) 。也就是说, 知道以农户信誉担保贷款的农户数越多, 申请并得到贷款的农户数可能会越多。

四、农户不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未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展开了调查, 其中表示不需要贷款的占52.8%, 没有担保和抵押的占18.3%, 不懂正规的贷款程序而没有申请贷款的占17.0%, 没有关系而没有进行贷款申请的占9.6%, 其他原因占2.3%。

按照受访者的不同年龄段考察他们不需要贷款的比率如下:20~29岁的占22.6%、30~39岁的占11.3%、40~49岁的占35.6%、50~59岁的占18.3%、60岁以上的占12.2%。卡方值为19.809, sig.为0.011, 已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这说明是否需要贷款会受年龄影响。其中表示不需要贷款的比率最高的是40~49岁的农民, 比率最低的是30~39岁的农民。同时, 提出没有担保和抵押的比率也与受访者年龄有关 (卡方值为14.760, sig.为0.064, 达到0.1的显著性水平) , 60岁以上者笔者不再考虑其为贷款对象, 50~59岁所占比率 (32.5%) 最高, 30~39岁所占比率 (20.0%) 最低。同理, 不懂正规的贷款程序而没有申请贷款的比率也与年龄有关, 20~29岁所占比率 (45.9%) 最高, 30~39岁所占比率 (8.1%) 最低。经验证, 没有关系而没有进行贷款申请的比率不受年龄的影响, 农户不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原因与农户收入的变化情况及是否外出打工没有关系。综合以上分析, 30~39岁年龄段的农民最有可能成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潜在对象, 约48%的农户没有表示不需要贷款, 只是在贷款条件和程序上需要进一步了解。

五、建议

广东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扶持对农户增收没有影响, 小额信贷制度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小额信贷惠及的农户偏少: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信用社对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乏力, 宣传力度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不大。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广泛宣传小额信用贷款的办理条件与程序, 让农户了解正规金融借贷的常识。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是中央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农村信用社要深化小额信贷制度的改革。为保证制度的尽快落实, 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利用多种宣传手段 (如网络、广播、宣传栏、小手册等) 进行联合宣传。农户对小额信贷的条款了解得越多, 争取以小额贷款解困的机会就越多。

2. 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 加大小额信用证的发放力度。

贷款终究要偿还, 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做好“三查”工作:发放信用证之前要搞好农户信用和偿还能力的调查, 发放小额信用证时要进行审查, 发放小额贷款后要进行检查。建立有效的信用联保机制, 扩大小额信用证的发放面, 尤其是加大对拥有30~39岁年龄段劳动力的农户的小额信用证的发放力度。

3. 拓宽小额信用贷款的用途。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 部分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有可能扩大, 从事农村商贸服务业的劳动力可能增多, 在加大对农机具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 要加大对农村服务产业的小额信贷扶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 本文研究的视角是单向的, 即仅从农户角度展开研究。由于本文缺乏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村信用社收益影响的资料, 因而无法观察农村信用社是否因为开办农户小额贷款业务而增效。

参考文献

沈阳农户小额信贷消费现状研究 篇8

2006年10月,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2006年和平奖授予了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以表彰他通过小额信贷方式努力帮助中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迄今为止, 该银行已经向大约6 6 0万人贷款超过5 7亿美元, 其中9 7%的贷款人是妇女, 已还款5 0亿美元, 还款率近99%, 近六成的借款人和他们的家庭已经脱离了贫穷线。小额信贷的基本涵义是给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无抵押担保的小额度贷款。国际上普遍认为小额信贷是比较成功的反贫困经验, 是扶贫开发方式上的一次革命。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信誉,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减缓贫困, 实现小康是中国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这一总体战略中, 小额信贷是一种保证信贷资金到贫困户及广大农民手中的有效工具。统计显示, 中国农村约1.2亿农户有贷款需求, 但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满足率仅达到6 0%。探索和推进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 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小额信贷事业, 已成为我国成功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据农行统计, 到2003年8月底, 扶贫到户贷款余额近300亿元。这是国家小额信贷政策的一个整体现状, 那么基层的信贷工作到底推广的怎样, 农民利用小额信贷的方向是什么, 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为此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以沈阳郊区部分农村为例开展了调查研究。

二、现阶段沈阳农村信贷消费的特点

在沈阳市道义三村我们了解到:几年前, 当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刚刚开办的时候, 曾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在这块尚未“开垦”的市场上, 农村消费信贷能办起来吗?但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从已开办的消费信贷业务情况看, 现在道义一村、二村、三村参与小额信贷的农户的数量每村都有20到30户, 信贷工作搞得比较好的道义镇弓匠村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5 0多户, 占到全部农户的将尽五分之一, 而几年前每个村只有四五户, 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有着巨大的需求, 并且受到了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

1. 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步骤

据调查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一般步骤是, 农户应首先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办理《贷款证》。农村信用社接到申请后会对申请者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 并根据评定的信用等级, 核定相应等级的信用贷款限额, 并颁发《贷款证》。农户需要小额信用贷款时, 可以持《贷款证》及有效身份证件, 直接到农村信用社申请办理。农村信用社在接到贷款申请时, 要对贷款用途及额度进行审核, 审核合格即可发放贷款。

这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定义和基本运作流程充分体现了农户小额信贷在操作中的简洁性, 体现了政府的惠民政策。近年来, 随着农村开办消费信贷力度的加大,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对许多农村居民来说, 贷款消费已经从一种“时尚”开始渐渐变成“经常”。

2. 农村消费信贷的群体较为集中

首先是在年龄上, 接受消费信贷的农村居民多在20岁~40岁之间, 这部分消费者成为农村消费信贷的主体;这部分人群大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起来的, 比以往的农民多一些市场的概念, 这也正是小额信贷工作顺利开展的中坚力量。其次是在收入上, 办理消费信贷的农户多为中等收入阶层, 过高收入与过低收入的农户申请消费信贷相对较少;这种现状多少与小额信贷政策扶贫的初衷有些不符。再次在是在教育程度上,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对消费信贷有较强的认同感, 且呈现知识层次越高消费信贷认同感越高的趋势。

3. 消费信贷的用途较为广泛

从调查的消费信贷种类和用途等情况看, 农村消费信贷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目前, 农村消费信贷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农机具等生产设备、购建房、子女教育、购买农药化肥等原料、子女婚嫁、购买家电等大项物品、旅游及其他。其中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子女教育方面的贷款占最大比例。比如在道义镇弓匠村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参与小额信贷的全部5 6户农户中有3 2户利用贷款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 占全部农户的5 7.1%, 还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因为子女上学主要是上大学而贷款。

三、沈阳农村信贷取得的成绩

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 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 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 (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 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 并采用“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 简化了贷款手续, 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 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 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尤其是中国加入W T O之后, 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新城子区望坡乡某村的农户自2 0 0 4年以来, 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 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 办起了几十个333.3平方米~200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和药材基地, 建成了果蔬保鲜中心, 组建了销售中心。通过企业建基地、小额信用贷款扶植农户进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 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得以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农户也不会因贷款难而丧失追求农村新的经济增加点的机会,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道义开发区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5年, 全区小额信贷累计投向农民运输4000多万元, 蔬菜1400多万元, 奶牛700多万元, 蛋鸡680万元, 木业220万元;接近15%的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 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

通过调查, 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养殖业的农户, 户平收入增加2000元, 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400元, 道义二村的人均收入更是达到了6000元比实行小额信贷政策前增加了42.8%。下表展示了道义二村近些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情况。

注:表中反映出在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同时, 农民的人均收入是增加的,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靠小额贷款政策的推动作用, 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沈阳农村信贷消费的制约因素

虽然消费信贷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从整体上看, 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仍不尽人意, 尚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

1. 是消费信贷的普及面较窄

据最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了解消费信贷的农村居民仍然较少。在调查人群中, 知道“个人可到银行、信用社申请消费贷款”的农村居民不足三分之二, 尚有3 8%的人对消费信贷的基本内容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清楚。在“是否接受贷款进行消费的方式”上, 选择“接受”的占4 4%, “现在不接受将来可能接受”的占3 9%, “不接受”的占1 7%。这说明, 农村消费信贷的大力发展尚待时日。

2. 是消费信贷的偿债能力不足

消费信贷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为依托, 但从目前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看, 收入水平严重制约着消费信贷的发展。如在道义镇弓匠村的调查中得知:该村参与小额信贷的农户中, “年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家庭积蓄在3万元以上的农村居民, 是消费信贷活跃的群体, 约占比65%;而“年纯收入”2000元以下、家庭积蓄3万元以下的居民则对消费信贷较有顾忌, 申请消费信贷的积极性不高。从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看, 从事个体经济、家禽牲畜养殖等行业的农村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量大, 单纯从事农副产品种植及有固定工资等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较小。

3. 是消费信贷的环境尚有待改善

通过对沈阳市周边的几个农村调查反映出, 制约农村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原因包括:“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 不愿负债超前消费”的占8%;“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 担心没有能力归还贷款”的占1 1%;“办理贷款的手续繁琐, 不如找别人借钱省事”的占23%;选择“开办的消费贷款种类太少, 不适合需要”的占2 3%;选择“没有扩大生产经营需求”的占9%。可见大部分农民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落后观念, 没有超前的市场意识。

4. 消费信贷承贷主体的信用程度难以认定

农户信贷需求 篇9

1 西部小额信贷农户信用评级现状

1.1 管理部门重视, 实践有序发展

我国信用评级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经过多年发展, 信用评级已具有较大规模, 评级结果为经济发展和信贷融资提供了基础和前提。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 对农户信用评定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标志着我国农户信用评级的开始。随着农村信用户评定、信用村镇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渐得到发展。2002年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都积极开展信用评定工作, 并根据农户信用评级发放了大量小额贷款。在管理部门的推动下, 农户信用评级在我国实践有序发展, 实际运行的时间不长, 仍处于起步阶段, 总体水平低。

1.2 我国贷款农户规模逐年提高

以中国扶贫基金组织的农户小额贷款为例, 从中国扶贫基金组织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6年, 获得贷款的农户数为20948户。2009年获得贷款的农户数为41376户。2011年和2012年从中国扶贫基金协会获得的农户数较前几年大幅度增加, 分别达到106491户和187634户。2006年到2009年, 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增加比较平缓, 说明小额信贷的发展速度一般。从2010年至201年, 我国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大幅度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小额信贷取得了迅猛发展, 小额信贷在我国已广泛推广, 小额信贷的认知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1.3 我国农户贷款规模稳步上升

我国农户的贷款规模反映了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程度。从相关统计资料可以看出, 2005年, 小额信贷规模仅有7983亿元, 一直到2007年, 小额贷款规模为10612亿元, 平均增长率仅为15%。2009年的贷款规模为20100亿元, 较2006年翻了一番, 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1年和2012年, 我国的小额贷款规模达到了31008亿元和33062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小额信贷自2005年以来取得了迅猛发展和壮大。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信用制度和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1.4 我国小额信贷农户信用等级状况总体不断提升

随着信用村和信用户工程的不断开展, 我国小额信贷农户信用等级状况总体不断上升。从调查区的113户样本数据来看, 小额贷款农户的信用评级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 分别占到总体的81.4%、8.0%和10.6%。由此可以看出调查区样本农户信用等级状况整体优良, 这与调查区经济状况和农业产业水平有关。调查区位于陕西三原较为发达的乡镇, 蔬菜产业和油料加工产业较为发达, 产业集中度较高, 产品销售流畅, 农户收入较高, 因此农户的总体信用评价较好。但该信用等级体系对应的贷款金额较低 (一般2万元以内) 和期限较短 (一年以内, 不超过二年) 。

2 西部小额信贷农户信用评级存在问题

2.1 信用等级复审制度和信用制度自身约束力不强

小额信贷农户信用评级的复审环节是农户小额信贷运作的最后流程, 对小额贷款的发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国农村信贷机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的不完善, 一些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在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时没有严格执行信用评级复审制度。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只在信用档案和评级授信等方面有一定的进展, 但缺乏失信惩戒的功能。一方面社会和法律的惩戒力度弱, 另一方面农村信贷部门的联合惩戒力度不强。在我国农村地区, 农户整体信用观念偏低, 法律意识不足, 人与人之间重视的是邻里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信用制度自身约束力不强。

2.2 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 我国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 缺乏一个统一和专门规范信用评级的基础性法规。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虽然涉及到信用评级行业运营的相关问题, 但整体性差, 针对性不强。相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急需建立信用评级法律体系, 从各个法律层次, 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等展开立法工作。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使我国信用评级无法可依, 不仅加剧了评级机构的不规范运营, 也阻碍了我国信用评级的良性发展。

2.3 信用评级资源共享率低, 社会对信用评级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户评级, 均利用自己的评级方法, 各自操作, 互不认可和采用对方的评级结果, 未能做到农户信用评级结果的共享。不同机构对同一农户评定结果不同, 贷款的额度有差别, 致使农户的信用贷款资金因评级机构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各评级机构没有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级, 评级标准差异较大, 严重削弱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及权威性, 小额贷款农户信用评级资源的低共享率成为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障碍。由于全社会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长期以来对信用评级的发展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将其视为提供有关投资信息的一种必要手段。

2.4 信用评级内部管理不健全

我国信用评级内部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操作规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特点, 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是独立承担民事和商事责任的中介机构, 应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立场。但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流程不规范, 业务承接与信用级别评定未能严格分离, 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独立的评级机构在农村区域很难开展业务。此外, 信用评级未能设立独立的、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进行风险评估, 信用评级评定人员缺乏严格的审核监控, 个别信用评级人员甚至违反职业道德, 弄虚作假, 给信用评级带来了不良影响。

3 西部小额信贷农户信用评级薄弱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发展层次较低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差, 基础设施滞后, 交通水利制约严重。由于经济发展层次低, 所以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弱, 农业产业发展不足。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层次低的主要表现是在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比例分配的差异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18.75935%、第二产业占42.07919%、第三产业占39.15146%, 而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占13.1518%、第二产业占50.17796%、第三产业占36.64054%, 这说明西部地区农业所占的比重较高。再同2009年全国第一产业10%的平均值比较, 西部地区占12%, 而东部地区占8%, 再次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层次过低。

3.2 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大

农业是西部地区的主要产业, 其生产过程具有极强的季节性, 受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大。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2008年四年间, 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分别是1713亿、2500亿、2342亿和3100亿, 每年农户人均灾害损失高达330多元。仅2012年一年, 陕西省总受灾人口1273.56万人次, 农作物受灾面积1212.89千hm2, 农作物绝收面积142.69千hm2,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91亿元。严重的自然灾害也使得农业市场的价格处于长期的低迷与不稳定, 小规模自给自足的农户极低的劳动生产率, 农村贫困地区和农业主产区缺乏投资机会, 农业和农民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恶性循环。

3.3 评价方法不成熟

目前对农户信用的评价主要是以农户家庭的总资产、家庭总负债、年收入、农户户主及成员的素质等指标, 由各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性打分, 根据分数进行信用等级定级, 然后根据定级进行授信, 授信后各金融机构又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决定贷款。虽然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易行, 但主观性太强, 随意性大, 而且目前执行情况相当不规范。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农户现金流量状况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评级结果难以反映受评对象将来的现金流量状况和真实的偿债能力。评价体系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 数据系统不完善, 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 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评估机制。

3.4 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

当前信用社信用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信息采集标准难以统一, 部分评价指标生搬硬套, 无法真实反映农户信用状况;二是电子化信息处理水平低, 信档案管理不完善;三是在小额信贷操作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中以农户信息为基本框架的现有农户征信体系规模较小, 入库信息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四是个人征信系统中农户信用信息与城镇居民信用信息全都采用统一的采集方式、采集范围、信用记录和报告方式, 不能充分体现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应用的特点。

4 提升西部小额信贷农户信用评级的对策建议

4.1 规范信用评级行为

由于小额信贷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 或第三方担保方式进行的。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 事前应严把信用评定工作, 规范信用评定行为。首先, 加强实地调查。信贷工作人员在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时应做到实地调查, 逐村逐户了解农户具体情况。认真审核, 严格把关。其次, 评定行为规范标准。在评定工作中, 应实行统一评定标准, 实施规范操作。做到客观公正, 不偏不倚, 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信用评定公司, 作为独立于放贷机构和贷款人的第三方机构, 依靠自身专业方面优势, 提供客观公正科学的信用信息。在评定工作完成后, 为了保证评定结果公开透明应进行张榜公布, 利用社会舆论对评定工作进行监督, 对不符合规范的评定行为及时纠正。还可通过在村中设立意见箱, 广泛征集群众意见, 保证评定工作的客观公正。

4.2 完善信用评级标准

首先, 选取科学的指标。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农户经济档案和信用评定记录, 制定出详细的符合农户实际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分析评价体系, 具体指标应做到科学合理。可以将信用评定指标分为可量化与不可量化两类, 通过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定, 评出相应的信用等级。其次, 因地制宜制定标准。由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成长周期性和贷款需求的季节性具有差异, 且此差异性与农户信贷具有紧密关系, 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 设计出更符合当地实际的评级标准。设计符合实际的农户信用信息指标评级体系, 有利于提升系统信息更新能力和完善农户信用有效评价机制。同时因地制宜地精简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数据项, 也有利于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及利用率。

4.3 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继续大力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不断完善创建方式。在建立信用村镇的过程中, 要严格把握信用评级条件, 不盲目扩大信用新镇数量, 推动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的全面扎实开展。同时完善信用村镇退出机制, 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提出警示意见或者取消称号, 取消相应的优惠措施, 充分发挥创建工作的示范效应。创建信用村镇是一项诚信和助农增收的惠农工程, 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和促进“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信社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惠农卡, 为广大农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丰富农村金融供给, 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惠农卡通过向农民普及现代金融知识, 有助于增强农民信用意识, 完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让它成为真正惠及全国亿万农民的金融产品。

4.4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

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不足是农户小额信贷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是当务之急。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尤其是设立专门为农户贷款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 充分发挥担保功能, 保障农户贷款和金融机构安全运营。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要充分发挥会计、审计、法律等中介服务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增强农户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由政府牵头、协调与整合各方信息供给系统, 建立一个全国共享的小额信贷征信体系, 为农户融资的信用评级提供依据和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何在[J].中国金融, 2008, (7) :76-78.

[2]陈鹏, 刘锡良.中国农户融资选择意愿研究——来自10省2万家农户借贷调查的证据[J].金融研究, 2011, (7) :128-141.

上一篇:地基加固技术分析下一篇:国有企业与国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