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的德国人

2024-08-04

中国乡村的德国人(精选九篇)

中国乡村的德国人 篇1

什么是文化差异?就是历史以来就是这样, 德国人严谨, 中国人却喜欢讲求“道法自然”。

我们平常都说德国的产品好, 德国人做事严谨, 但是怎么个好法, 怎么严谨法, 却并不是清楚。有些人就心生疑虑, 以为外界传闻的所谓德国企业严谨只是骗人的空话, 以讹传讹。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还真别说, 中德之间的文化确实有些差异性。德国人做事一定是一板一眼, 就拿每一个德国家庭的厨房来说, 那堪比国内的一个小型实验室, 他们做饭的时候, “油盐酱醋”的计量都是要称的, 黄油0.5磅就一定要先在称上称好, 0.5磅分毫不差, 做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

中国人是怎样的呢?《卖油翁》的事故大家都知道———“无他, 手熟尔”, 就像百步穿杨, 百发百中, 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庄子》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扁轮斫轮”、“庖丁解牛”等, 一个人重复一件事情千百万次, 自然“得心应手”, 这就是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经验。

正因为如此, 德国的产品普遍都比较好。有个笑话, 其他国家的产品更新很快, 能够常变常新, 但是德国的产品一般的使用寿命都在二十年以上, 消费者急啊, 有钱想换个新的都不成。当然中国的产品也有这样的好品质, 如尖端科技及出口类。

《大国崛起》中曾经这样描述德国:这个民族要么用它的思想考问世界, 要么发动战争拷打世界。世人对德国褒贬毁誉、掺杂各种感情。的确, 正是这个民族, 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让世界人民饱受战火荼毒, 而与此同时, 这个民族也产生了很多有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 科学家。它独具一格, 它屡屡大分大合, 大起大落, 兴风作浪而又为风浪所摧挫。但它败而不馁, 衰而不朽, 直至今天它如此强大, 在世界上举足若轻。它是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它是欧洲联盟支柱成员和联合国重要成员之一, 它的行为, 动态仍然相当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德国是信用社会。不管是德国企业还是个人, 只要有一次被中国人不守信用过或利用过的, 就再难与其建立起合作或友谊关系。在中国以以及大部分世界上的其他文化群都认为交流双方之间的和谐与为对方保留面子更为重要, 而德国人的交际原则却是直接与透明的, 他们认为直接、准确以及保留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很重要。在德国, 人的交际风格和合作项目中直接与透明为人所看重, 更是交际的目的。当所有的信息都开诚布公, 德国人才会干得更好, 得出的结论才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中国人对德国有莫名的好感。中国人对德国的最初的好印象应该是源自二战结束后德国与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得不说, 德国在中国人心中美好形象得益于日本这个“炮灰”。时至今日, 谈到德国, 大家想到的是德国蒸蒸日上的经济, 德国严谨的文化, 过硬的质量, 或许还有个德国足球。

但是根据BBC公布的2014年度民调, 德国对中国负面印象的比例是76%, 甚至超过了日本的73%, 这个数据会令许多人大吃一惊。

有很多原因导致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经常看到德国的电视媒体播放一些关于中国的记录片, 很多我都没有看过, 大部分都涉及到政治和历史, 这些记录片很多都描述文革时期我们的大生产运动, 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还有很多很多政治事件报道, 看得出来, 很多片子是当时的外国记者在中国拍下的, 镜头没有任何剪辑, 非常写实, 或者也有一些描述我们国内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讲述反面的事实较多, 我看了以后感触很深, 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历史镜头.我们不去追究他们播放这些片子的目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他们播放这些片子带来的后果.作为中国人, 我们可以对此自我反省, 批评,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 这些片子是在对中国的印象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

对许多德国企业来说, 今天中国是不可忽视的生产地点和销售市场。但根据在柏林发布的名为《中国和德国———认知和现实》的调研报告的结论, 中国在德国有形象问题———虽然事实上德国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2008年到2012年, 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建厂项目有17%落户德国, 德国在这方面在国际上领先。

“在经济领域, 事实证明中国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帕特里克·克尔纳说, “但研究也表明, 中国在德国的形象远不及美国和日本。”他说, 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德国人私底下怀疑中国人从事工业间谍活动和产品仿冒———这都是存在已久的成见。

许多德国人一如既往对中国持陈腐印象。“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明显落后于那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 ”帕特里克·克尔纳说, “成见在德国仍然广为流传, 就像中国人对德国也普遍持有成见一样。”

比较有意思的是, 德国年轻人总体上对中国看法比较正面。与年长者 (51%的人忧虑或非常忧虑) 相比, 他们 (36%的人忧虑或非常忧虑) 对中国的经济力量不怎么感到担忧。华为德国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奥拉夫·罗伊斯说:“由于个人对外国的了解和接触比较多, 年轻人对异国文化和德国面临的经济威胁没有那么担心”。

而近年来, 德国人对中国了解最多还是中国的文化艺术, 由于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尤其是电影.他们对目前中国的国际影星都比较熟悉, 比如成龙, 李连杰, 李小龙等功夫明星, 女明星如张子怡, 巩俐等, 很多老外还不理解我们的搞笑方式和逻辑, 我们认为很好笑的地方, 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笑, 但是这次周星驰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他是中国的金·凯利。

参考文献

[1]作者:行者.中国在德国人眼中的变化.

中国乡村的德国人 篇2

近代以来,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几乎都经历了经营传统农业的乡村地区日渐衰落甚至陷入危机的过程。乡村地区如何摆脱发展窘境,实现现代性跟进,保持生机与活力,也就成了各国必须直面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历史上看,由于国情各异,各国在探索乡村的现代性调适和治理方面所形成的模式也不尽一致。为此,我们以德国和英国为考察对象,介绍它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和改造方面的历史经验。

在当今高度城市化的德国,有 3.5 万个村庄点缀于美丽的乡野。它们与喧嚣繁华的现代都市和谐共处,宁静清丽却充满生机。德国乡村的这种活力与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乡村重振传统不无关系。

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回顾 乡村重振运动在德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德国人通常把 16 世纪中期始于施瓦本肯普滕侯爵领地的“土地重划”运动视为乡村重振运动的发端。当时乡村发展面临着生产和居住两大困境:随着新开垦土地增多和三圃制的推行,许多农民的耕地被分割散落各处,严重影响耕作效率;传统的封闭型集中定居模式容易引发大规模火灾。“土地重划”就是要对耕地进行整合清理,使各户农民耕种田地连片,农民就近安家,从而提高耕种效率,用单个农户定居取代了封闭式集中定居点。这一合理化进程在开明专制时期进一步强化,一定时期内使乡村摆脱了发展困境。世纪上半期,德国新旧势力博弈激烈,政治局势剧烈动荡。逃避现实、遁入田园的浪漫主义情结大行其道,美丽古朴的乡村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巴伐利亚王国建筑总管古斯塔夫·A.福尔赫尔趁势在德国发起了“乡村美化运动”,提出改善耕种环境,建设和维护乡村景观及特色建筑,重振乡村生活。福尔赫尔为此成立了巴伐利亚乡村美化协会并出版《巴伐利亚建筑和农村美化月报》,这一运动得到安哈尔特—德骚侯爵利奥波德三世和著名作家歌德等人的热心支持,对于德国乡村古建筑的保护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国家主体居民。为了遏制乡村的边缘化趋势,重现乡村生机,捍卫乡村传统,乡村重振运动再次展开。首先,针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情况,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1886-1919 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 4.5 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在德国形成了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目标的“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级体制。世纪上半期,德国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深刻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但他们的乡村关切并没有淡化。魏玛共和国时期,为了解决一战后的经济困难,接纳和安置战败后因割让领土而失去家园的难民,乡村重振集中于移民垦殖和定居点建设。为此,德国政府曾专门颁布法令且投入巨资,在高沼地带和荒地上建设居民点和公用设施,并对这些定居点进行经济补助。结果,魏玛时期每年建成的农家庭院多达 4300 套,为乡村地区注入了巨大活力。

二战结束后,在美英法三国占领区之上建立起来的联邦德国,一方面工业飞速增长,把大量农村劳动力吸纳进城市和工业领域,另一方面延续乡村重振传统,试图通过在乡村投入具体项目建设,创造就业岗位,激活乡村生机。1955 年联邦政府颁布作为农业及乡村政策基本纲领的《农业法》,要求通过价格保护、直接津贴、田地整治、迁移安置和保障性社会政策等一揽子“绿色计划”,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品质。

上述可知,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为止,德国各个时期的乡村重振运动大多属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被动因应和努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危机问题。

联邦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革命性”转变 20 世纪 60 年代,联邦德国的乡村重振运动出现根本性变化。这一时期,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富裕的中等阶级开始成为最大社会群体,消费取向从追求物质产品数量转向更高生活质量享受的“后物质主义时代”。与这种变化相适应,乡村重振进入了“优化乡村整体功能结构”的“革命性阶段”。换言之,乡村要改变被动发展局面,主动、有机地融入现代社会。它不仅是农产品供给者,而且要跨越城乡界线,安置非农业居民、建设休闲度假和旅游区,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城市互通融合。1965 年联邦政府推出新的“乡村发展计划”,1976年又将“乡村重振”和“促进乡村发展”明文列入法规,提出制定村镇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生活和环境,使农村人口生活和福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新的乡村重振运动较之以往特征明显。其一,它突破了随机性的单一项目促进形式,被精心规划设计为整体性联动工程。原先单一性促进乡村发展的项目被纳入乡村总体发展规划中,包括土地规划在内都必须捆绑施行。

其二,联邦政府提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乡村生活品质和增强乡村吸引力的总目标,各州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自乡村重振规划。例如,下萨克森州提出确保地方特色建筑物利用,改善居住环境,维护乡村景观和生态多样性,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黑森州则立足于“发展”,提出把乡村建成魅力十足的生活空间,拓展乡村文化和经济潜力,保持乡村生活多样性,彰显黑森乡村个性特点等。

其三,乡村重振规划有明确的执行“路线图”。乡村重振的具体规划由乡镇一级提出,当地居民和地产所有者共同参与实施。以下萨克森州的卡尔滕堡-林道镇为例,其乡村重振规划为村庄建设树立了典型:保持村庄特色;改善村庄环境;保护乡村绿色生态;发展农业经济。具体落实则采取“项目资助”形式,直接而富有成效。例如,该镇基勒斯海姆村

1984-1989 年共投入 100 万马克用于村庄建设,除了公共设施外,还有 40%的私人设施受到资助。受资助项目集中于改善地方交通,整治水利设施,维护和开发乡村特色建筑等。

其四,欧盟、联邦和各州给予充裕资金支持。在欧盟层面,“欧洲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基金”、欧洲农村发展“引领项目”等都是重要资金来源。后者仅 2000-2006 年就投入 2.5亿欧元支持德国乡村重振项目。联邦层面,则在 1969 年通过《“改善农业结构和海岸保护”共同体任务法》,规定通过补贴、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乡村景观和自然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等。联邦农业税占国家总税收的 2%,农业投入却占国家预算的 7%,投入力度可见一斑。各州投入资金力度也非常大,巴伐利亚州仅 1982-1986 年用于乡村重振的资金就高达 3.3 亿马克。

最后,乡村重振通过竞赛成为一种全国性运动。为了推动全社会关注乡村重振,联邦德国从 1961 年开始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国性“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参赛村庄要着力于绿色设施和鲜花的美化,以增强吸引力。竞赛分为县、区、州和联邦四级平台。首先是村庄报名登记并做汇报,然后是评选委员会考察参评村庄,评定金银铜牌村庄;获得金牌者升入更高一级平台竞争。最后极少数村庄进入由联邦食品和农业部负责的全国评比,获胜者冠以“金牌村庄”。1998 年以后竞赛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好”,竞赛取向从表象性“美丽村庄”向内涵性“乡村生活品质”转变。除了鲜花和绿草,村庄的经济、文化和传统受到更多关注。竞赛理念从只关注生态环境的“浅绿”向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的“深绿”转变。

新的乡村重振效果明显,乡村变成了德国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德国生产的土豆、牛奶、肉类等主要食品自足有余,粮食安全得到确保;农户收入也大幅增长,仅政府各种补贴就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乡村功能得到优化。乡村不只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人们舒适生活和休闲旅游的去处。乡村的如画风景和古朴宁静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呈现出勃勃生机。

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的方向 篇3

即如生命的成长没有直线的单纯, 中国30年的发展表明, 历史的确是在呈螺旋状上升——在经过1980年代末的短暂动荡与略微停滞之后, 中国依旧奔向了改革和开放的征程, 跃上了腾飞的大道。

30年。仅仅经过短暂的30年, 中国就大大缩小了原本与发达国家的惊人差距, 人均收入虽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仍排位不高——第100位左右, 但以国民生产总值 (GDP) 排名世界第四之势, 在诸多领域已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对话的资本和能力, 更由此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0年。有分析指出, 30年的发展成果之所以如此丰厚, 至少包含了两个最重要的机制设计:一是经济特区的陆续设立和发展, 使得开放能够坚决地与时间赛跑又能够将开放意识、开放动力逐渐扩散给全国各地;二是中国对经济命脉的垄断和控制, 保证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没有因为对外开放而被削弱和损害。

细心人发现, 于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提及“改革”的地方达130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技术落后, 管理落后, 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 是没有出路的”——这是十三大报告中的一段话。

20年后, 这78个字所涵括的精神被高度浓缩为“科学发展观”五个字, 并写进了中共十七大报告, 十七大还鲜明地强调:改革绝不动摇。

今天, 在金融危机仍蔓延不停的“地球村”里, 中国再次面临改革的命题和机遇。为应对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 中国将在2010年底之前完成人民币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70%的资金将用于铁路、高速公路以及电网等的建设, 以及5月份四川地震和今年年初雪灾的灾后重建工作。

但也有经济学家担心, 仅仅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不足以支撑经济长期增长, 在进行基础建设的同时, 还须更多地投资那些能够“藏富于民”的行业, 使企业利润增加, 员工薪水提高。多位专家学者明确指出, 惟有如此, 才能有效改变出口依赖、拉动内需。

藏富于民是大趋势。而回望30年, 我们认为, 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让几乎所有中国人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而并非只惠及少数人的口袋与胃口。

我们的判断是, 自2009年开始, 变革将与中国经济增长同时发力, 以帮助尽早达致“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现有以及还会有的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将为经济的继续调整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解冻和恢复, 并带动相关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多年来就在绸缪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 也终将借助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而痛苦地完成。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着重谈到了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主要议题之一, 表明了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

中国人的中国梦 篇4

关于梦,能说的有很多。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每个人都有过梦。“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都是古人豪迈的梦。时至今日,梦已不再仅仅是个人对未来的期望,其既有个人的梦,又有集体的梦,更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每个中国人小小的梦交织在一起就编成了成了所有炎黄子孙的梦,也就成了一个伟大的中国梦。

纵观近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民主、复兴、自治之路,被中国共产党的火焰一点点照亮。从嘉兴的游船到第一届政协;从1949年的天安门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今天。“中国梦”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深情描绘了近代中国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所以今天,我们有义务来挑起发展的重担,来走完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用我们一个个小小的力量来撑起这个梦,来实现这个中国梦,撑起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

谈梦容易,实现却难。但若连梦都没有,便是一具行尸走肉。中国梦,中国所有人的梦,我想也就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钓鱼岛问题日益严峻的时候,“中国梦”一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总书记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但同时也指出,“一个落后挨打的民族,是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谈梦想的。”所以,总书记将这一切总结成了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正如这八字箴言,中华伟大复兴绝不仅仅靠嘴上工夫,也需要13亿人的共同奋斗与努力。和平崛起是光荣且艰巨的。中国有了梦,说明中国已成为了一个安定的国家。万事开头难。已跨过了开头的中国必将以更快,更好的势头发展。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只要每个人为梦奋斗献力一丁点儿,中国梦必将实现,今天,拥有的是中国梦!明天,拥有的是梦一般美丽的中国!让中国繁荣富强,是每一个爱国者心中的梦想。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祖国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我们要为命运而奋斗,要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考虑。

寻找中国人的信仰 篇5

《寻找中国人的信仰》预告片

人总要相信些什么

才不会度日时

跌入未知的黑洞里

——特朗斯特罗姆(瑞典著名诗人)

姜昕:我信仰美好

(时尚实力创作女歌手,大二时退学走上歌唱道路)

我信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一切,包括爱情。

肖央:做一个永远有梦想的人

(“80后”青年导演、筷子兄弟成员、《老男孩》导演)

人肯定需要信仰,但信仰是什么,可能存在很多争议。我常常梦见以前的事,一半在梦里,一半在现实,知道这些事永远都回不来了,永远失而不能复得,我特别伤心。我需要信仰,需要它给我一个解释。悲伤需要一个答案,信仰给我内心平静的立场。

邵夷贝:这个世界会好的

(“80后”独立民谣歌手、原创音乐唱作人、豆瓣音乐人关注度第一名)

中国道家和儒家都在讲人“性本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能使人安定,可以看到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很难建立起信任,人们会因此特别没有安全感。互联网上大家也在建立虚拟的联系,见不到就没有直接伤害,封闭自己,不仅不信神,连人也不信了。

刘宇坤:自尊平等包容好奇心

(20岁,北京科技大学学生)

自尊:看得起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平等:像看得起自己一样看得起别人;包容:像看得起自己一样看得起敌人;好奇心:这是痛苦生活中乐趣的来源,是突破叔本华思想的利器。

成木西:机会不会主动找你,考你眼力怎样;遇事别忙托关系,看我真功夫如何。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系学生)

身为“90后”,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等”机会的人,而主动去奋斗的人却很少。同时每个人一有事首先不是想“我该怎样做”,而是“我是否认识人”。我们还年轻,不想让所有人的青春热血被这些东西埋葬,我坚持我的信仰能带我走将来的路。

稚鹏:农村让生活更美好

(广东人,在校学生)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农村是我的精神家园,快乐的童年在农村和伙伴和泥巴长大,每次进入乡村我都有一种放松的感觉。我在都市找不到心灵的栖息地,人如同流浪汉一样。有一次上课,老师问未来想做什么,我答我想做一个农民,很多同学嘲笑我,我也在心里嘲笑他们。我爱农村,或许只有同样热爱乡村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三揖武穆:所谓信仰,就是当你仰头看天,相信明天还有太阳。

(普通人)

我们急于寻找信仰,是因为我们似乎在这个社会里迷失了,我们显得太过焦躁和无所顾忌。我们没有信仰吗?不,我们有。我们有信仰,只是因为让信仰生根和茁壮的土壤太贫瘠;我们方向感十足,只是十字路口和红灯太多。

俣俣:我相信我们会幸福的

(西班牙语翻译)

“80后”的我们,从出生到长大,到大学毕业,到工作,似乎遇到了比别人更大的磨难,更多的社会变动。蜗居、蚁居,给力、不给力,新词层出不穷,都是用于描述我们的生活境况。我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只要我们善待彼此,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会像童话故事一样,幸福地生活下去!

徐春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南开大学学生)

人活着,要有信仰,那样才有劲头,同时信仰也会给自己带来责任感和危机感,但是责任感不是让我们做愤青,不是唯利是图,也不是整日的不满和宣泄不满,而是在信仰的指引下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郭赛娜:希望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过得好

(医院护士)

我愿意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包括对待所有的病人,不管你们对我是什么样的,不管病人对我是什么样的,我是从心底里希望他们好。只要希望别人好,自己不管干什么都是快乐的。

周云蓬:我信仰自由、审美的生活

(1970年出生,9岁失明,19岁上大学,21岁写诗,24岁开始随处漂泊)

不要把生活物质化,也不要工具化,生活本身像一个艺术品。审美的生活并不仅涉足富人的生活,而是一种意识。知道什么是美的,才能了解什么是丑的。比信仰更重要的是底线,可以没有信仰,但一定要有底线。信仰是更崇高的要求和约束,底线是不能越过的东西。

梁龙:我的信仰是一种尊重的自我

(新近崛起的摇滚乐队“二手玫瑰”主唱)

中国人的粮食情结 篇6

未经中国外资杂志社许可, 任何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单位不准以任何方式对本刊文章的全部或局部翻印、仿制、转载。本刊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人的粮食情结

朱元璋在扛起反元大旗时, 有位叫朱升的谋士, 给朱元璋提了九个字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因为采纳了建议, 这个“家无立锥地, 身如蓬随风”的人, 发展生产, 扩充军备, 徐图缓进, 短短二十年功夫, 由一个和尚变成明皇帝, 建立了大明王朝。

农民出身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深知粮食于国于民何等重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将“深挖洞, 广积粮, 不称霸”作为国家战略。

当今中国, 5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 它将“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深深地刻在每个国人的心头。

粮食安全从古至今都是勒在中国人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粮食安全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心中一个不解的结, 粮食安全从古至今都是决策者制定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 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人口峰值将达到15亿, 粮食安全比什么都重要。1995年, 当粮票已从流通领域步入收藏领域时, 美国人布朗发表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 指出: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虽然中国可以也有能力用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所有粮食, 甚至买上几年美国的收成, 但谁又能供应得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缺口?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 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 (1) 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 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 确保所有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 水资源人均占有率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排名在第110名之后的情况下, 中国怎样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正因为如此, 当外商投资进入中国的粮食生产加工领域, 在带来资金技术、市场开拓市场经验、平衡供求关系的同时, 中国本土粮食企业也感到了空前的生存压力, 由此引发的关于“外资是否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争论在民间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并引起高层的关注。据悉, 由多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赴东北调研, 另据未经证实的消息,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于今年底前重新修订。由于工作的关系, 这也成了我心中一个待解的结。

执行总编

中国人的文化精粹 篇7

我们知道, 中国的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一脉相承流传至今, 依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其中必然蕴藏着优秀的文化精粹, 无形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 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 才使得中国文化薪火相传。

当然,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既有精粹, 也有糟粕。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并非所有的中国文化都能走向世界, 而只能是中国文化当中那些精粹的部分, 才能为各国、各民族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 中国欲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的精粹深入地挖掘和阐发出来, 为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并将中国人的文化精粹传播到世界。

“文化”一词, 最初来自《易经》:“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天下。”它的含义就是说, 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中国的古代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 从没有间断过。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漫长的发展中, 各民族的文化融会成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 深深地融进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最终造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铸就的“民族魂”, 中华民族虽历尽劫难, 却生生不息, 由弱到强, 发展壮大。

那么, 在传统文化中, 中国人究竟有哪些文化精粹具有普世价值, 值得传承和弘扬, 并且能够走向世界的呢?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乾》:“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是卦名, 象征着至刚、至健的“天”。天上的日月星辰永不停息地运行, 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自强”就是不依赖别人, 自力更生, 努力奋斗。“不息”就是不停止。因此, 人们应当效法天的这种精神, 永不松懈地努力, 不断地进步。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精神, 就能不怕挫折, 战胜各种困难, 勇往直前, 永远进步;一个民族具有了这种精神, 就能发展和壮大,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 炎黄子孙正是秉承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得以闯过重重危难, 顽强地走到今天。中华儿女也必将弘扬这种精神, 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不止。

厚德载物。语出《易经·坤》:“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征着宽厚深广的土地, 所以才能承载和化育万物。人们应当效法地的这种精神, 自觉地培养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宽阔的心胸,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主张以德治国, 中华儿女也崇尚道德, 并视其为传统美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是以仁义思想为核心的, 宣扬“孝悌”、“性善论”等, 主张“泛爱众”。《弟子规》这样解释:“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意谓不论是什么人, 我们都要关怀爱护, 因为我们都共同生活在这天地之间。孟子也说:“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意思是, 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 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 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这种爱, 推而广之, 就是真正的博爱, 具有普世价值。佛教自汉东兴, 与儒家文化相交融, 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慈悲爱人的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极大;而道家文化自古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 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劝导人们要效法水的品性, 成就崇高的道德。

总之, 儒、释、道文化都有对“厚德载物”的阐发, 其精粹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的修身之道, 以及“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 都是让人们通过修身自省来培养高尚的道德。

和谐统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和谐统一的思想最初来源于古老的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上。《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 (即伏羲) 所制的“八卦”, 其核心部分是由两仪 (即阴阳) 组成一个圆形, 象征着这个世界是由阴阳和合衍生的。从哲学上看, 阴和阳既是矛盾的、对立的, 也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和统一的。我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关于“和”的内容和论述。儒家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道家在分析自然、社会、人生时, 非常强调阴阳和合的理念, 提出了“道法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知和曰常”的思想;佛家也有“因缘和合”的说法, 还提倡六和敬,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此后, 和谐统一的思想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它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人与人之间也要和谐, 建立良好的秩序, 不要争斗, 才会有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 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和谐上, 允许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的存在, 加强沟通, 互建诚信,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共建协和万邦。

变革图强。变革即是革命的意思, 《易经》有“汤武革命, 顺乎天而应乎人”之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变革图强, 历史上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等等。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 所进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改革, 都是中华民族变革图强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 只有变革图强, 中华民族才能不断进步, 发展壮大, 我们的国家才会摆脱落后的面貌, 日新月异。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这种文化思想早已根植在炎黄子孙的骨髓里, 成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牢固纽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在他创作的不朽的《楚辞》、《离骚》等作品中, 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此外, 像我们所熟知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等等。这些诗句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 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涌现出许许多多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 有忧国忧民投身罗汩江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盼望“北定中原”的陆游、英勇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还有谭嗣同、秋瑾、孙中山, 等等, 他们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诵。

中国人的公益梦 篇8

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众多取得丰裕经济收益的成功企业家中, 逐渐涌现出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道德心的人。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重新定义企业使命。他们以企业家的才能去做慈善家, 以公民的责任去做公益活动家, 由此参与社会的自我治理, 从而复兴和深化民间公益传统。他们身体力行“经世济民, 以人为本, 义利兼顾”的经营之道, 因而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他们的眼中, 公益, 是每个企业必尽的责任;公益, 是每个企业家应有的良知。

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组织开展公益活动, 体现了组织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和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能够给公众留下可以信任的美好印象, 从而赢得公众的赞美和良好的声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看, 它能弱化因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不公, 均衡社会财富, 缓解社会矛盾, 实现除市场和税收、财政之外的第三次分配, 是对财富的再一次平衡。如今,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慢慢加入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家庭, 履行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展示出了极大的社会正能量。

中国人寿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作为企业的使命, 始终遵循“勇担责任, 助推和谐”理念, 勇担社会责任, 关注民生, 在服务社会中加快发展, 在加快发展中更好地服务社会, 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撒播爱心、造福社会”是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 所以责无旁贷地一直支持公益事业发展, 并立志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中国人寿还主动参与多项社会公益性活动, 哪里发生灾难总是积极捐款, 乐于奉献。同时, 公司始终遵循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愁的宗旨, 充分发挥保险功能, 对受到各种灾害事故的企业和个人及时赔付, 充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始终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改善全球社会问题, 包括:扶贫项目、环境问题、社区劳动力状况、青少年儿童福利、全球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等影响力和关注度较高的项目。自2013年起, 万豪国际集团和姚基金携手合作, 共同努力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机会。万豪国际集团与姚基金开展为期3年的合作计划, 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万豪·姚基金希望小学, 6年内向姚基金捐赠人民币1300万元, 同时支持2014年及2015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在今年3月19日晚8点30分至9点30分, 海口万豪酒店邀请环保人士和酒店住客一道加入2016年“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 以实际行动继续支持地球一小时, 传递和倡导2016地球一小时中国区主题——“为”蓝生活, 希望借此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 从自身做起, 应对雾霾, 改善环境。同时更鼓励住店客人加入到“地球一小时”活动, 参加酒店在花园草坪幸福树下举办的草坪烛光音乐会, 与Where’s My Martini国际双主创乐队和GIO-TRIO乐队一起, 以不插电音乐方式传递对爱护地球的呼唤, 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

中国华融在四川省宣汉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已达10年, 累计捐资1360万元, 捐物价值1100多万元, 惠及10余万人。2013年, 公司定点扶贫资金预算较2012年增长10%, 顺利完成中国华融助学扶贫基金、宣汉县中国华融幼儿园、宣汉县留守学生之家等7个项目建设工作, 为宣汉县建设了1所幼儿园、1个塑胶篮球场、3所留守学生之家、7口山区学校机井;完成了山区学校77副乒乓球台、特殊学校设施设备捐赠工作, 有效提升了当地乡村的办学条件, 改善了当地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促进了宣汉县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华融在宣汉县定点扶贫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入选《中国扶贫开发年鉴》, 中国华融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被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授予“定点扶贫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公司还联合各子公司捐资200万元建设湖南省凤凰县“华融湘西民族学校”, 支持江西、甘肃、新疆等分公司对贫困乡村和小学捐资数10万元。

公益组织现实现状

当前的社会公益组织虽然在日益发展, 不断完善,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发展的诸多问题。一是社会支撑的公益慈善意识和氛围需要培育。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社会氛围, 需要公众公益意识和社会公益价值观的支撑。但是, 当前还有很多人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公益组织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经常主动捐赠”的人则很少。作为一项有着实质内容的道德事业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公益慈善事业实际是一种独特的财富转移方式, 但目前参与行善和捐献者特别是各类企业的动机往往十分复杂。但不论出于什么动机, 只要其参与捐献, 就能通过公益组织实施有效救助, 可以在追求公益效果的前提下提升社会道德。然而, 有关统计显示, 中国90%的公民没有捐过款物, 参与捐助活动的中国企业不到总数的1%。当然, 这跟中国的民营企业站稳脚跟时间还不长有关, 近一两年来才开始有“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的观念。

二是扶持发展的法律框架急需构建与完善。尽管目前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 但是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仍不确定, 有些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管理需要。而要求扶持中国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框架和法制环境亟待改善的呼声也变得越来越多。

“中国通”眼中的中国人之陋习 篇9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1907—1991)认为,千年皇权专制体制导致的官僚主义流弊甚深。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官本位意识、等级观念以及顺民意识,自私保守,习惯人治,迷信天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思维,而且手脑分家,散漫,缺乏公民意识。费正清指出,2000多年来,孔孟之道主导地位造成的思想惯性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热衷于琢磨人,不善于琢磨事,治学一直以研究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而不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法国遣使会传教士古伯察(1813—1860)认为,中国人表面上傲慢自大,实际上处世谨小慎微,为人胆小怕事,遇事软弱无力。另外,中国人(小市民)很“商业性”,富于心计,聪明伶俐,投机钻营,功利,圆滑,狡诈。小商贩的商业欺诈比较普遍,但大商号比较讲信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1859—1962)认为,中国人的“无为”容易变为消极地服从,保守容易变为习故安常,变为恐惧及不喜变化。最严重的问题是,不知个人权利为何物,蔑视个人权利。

美国传教士史密斯(1845—1932)认为,中国人粉饰虚伪,假意殷勤,遇事投机,奴颜婢膝,顺而不从,不求正确,有私无公,无恻隐之心,言而无信,尔虞我诈,死爱面子活受罪;中国人耐性好但麻木,知足但保守,顽固坚持过去的风俗习惯,喜欢走老路,感觉按老规矩做事保险。

德国地理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李希霍芬(1833—1905)认为,中国人老奸巨猾,利欲之念是中国人的普遍属性,讨论钱财、算计“买卖”是他们生活的最大乐趣。中国人对外国人既有好奇心,又存在极大的偏见。中国读书人爱面子,不务实,知足但墨守成规,重视家庭和祖先,但漠视公共事务。

20世纪初,来中国考察的法国军医勒津德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中国人创造能力薄弱,反应迟钝,缺乏先见之明,感觉迟钝麻木,注意力分散,缺乏肉体活动力,忽视推理能力,缺乏进取精神和科学好奇心,自负,利己,无情,报复心强,缺少抱负,迷信,无信仰,食言且伪瞒,言不由衷,顺从且没有主体意识。

日本学者大谷孝太郎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矛盾性有深刻认识,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人妄自尊大且脆弱,亲切(对熟人)又残忍(对陌生人),易轻信却多疑,日常节俭遇事却铺张浪费,孤独却喜欢群居,拉帮结派却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利欲强且好面子,在苦恼中残喘却对之微笑,常识的、实际的想法与理想的、想像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老外说的虽有中西方文化视角差异、信息量和个人认识的局限,但我们回头看,基本符合历史事实,至少说准了某些方面的特征。特别是假、大、空、多疑、嫉妒、势利、狭隘、守旧、内耗等,我们都曾切身感受其苦。虽然说历史在进步,国人也在社会发展中纠正着某些国民性格中的缺陷,但是,回看这些批评,依然使人警觉。自我批评使人进步,国人当自省,树立“礼仪之邦”之形象。

上一篇:企业公允价值计量下一篇:《陶渊明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