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及难点问题

2024-07-07

热点及难点问题(精选十篇)

热点及难点问题 篇1

一、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 财务会计的报告问题分析

财务报告在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 只是针对主管部门上交报告, 可能小部分报告内容是能够公开给职工的, 可是大部分的报告内容都不会对职工公开, 保密性较强, 而在透明性以及公开性上较差。在当下的市场以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可以分析出, 会计信息的需求逐渐的加大了。其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形式、内容上, 都会显示出滞后性, 在使用会计信息中能否得到满足, 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 资产的处置和计量问题的分析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会具备大规模的国家资产, 所以处置和计量国家资产, 是需要极度重视的问题。在当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方面, 计量资产时需要按照计算历史成本的阶段充分开展, 所获取的捐赠资产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市场价格进行, 计量无形资产的时候要根据评估价格进行, 可是盘亏、盘盈资产的方面还缺失正式的规定。

并且, 在当下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广泛引用, 也就是对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用, 成为了较为热点和难点问题。那么, 具备特殊性的资产, 在对公允价值有所引用的时候, 一定会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 可能还会和我国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所冲突, 也是需要顾虑的问题。

(三) 制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能否正确的开展统一形式的会计准则, 是在会计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体可以在两个方面凸显:

其一, 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执行统一的形式, 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成本合理降低, 并且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模式予以实现, 能够和国际市场的状态相辅相成。可是, 还不能够将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开展合理的区分。若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在执行和制定不同性质的会计准则时, 可能会对单位中的核算部分提供便利, 但是因为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特点, 一定会导致准则重复产生的现象, 对会计改革中所使用的成本有所增加。

其二,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所具备的国家资产是较为均衡的, 可是在实际进行核算的阶段, 将较为基本的国家资产除去之外, 还会包含其他方面的资产核算项目。因此, 能否可以把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的准则开展合并的方式, 是需要细致分析的。

(四) 划分会计处理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长久执行的方式, 不但可以将国家预算特点体现, 还可以及时和全面的把握资金的供求, 可以将资金供给合理保障。可是, 在我国建立财政体系之后,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范围和目标上, 都在产生改变, 若对收付实现制完全依托, 对资金的需求和结余方面就不能够有效反映, 在绩效评价方面也不能够给予科学合理的依据。因此, 会计工作方面有必要对权责发生制有所引进, 可是问题的难点与重点, 是怎样才可是实施和推行权责发生制, 全面执行或者部分执行的实施需要重点研究。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措施

(一)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审计

想要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信息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有必要对有关的财务报告审计有所依赖。在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发达的阶段, 政府的报告在独立的审计部门充分审计之后, 需要披露给公众, 要将透明性和秘密性有所消除, 反而要将公开性提升。在我们国家, 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以及企业, 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制度相继实现, 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效性有所体现。

所以, 财务报告审计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时, 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所涉及到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 在审计范畴中正确纳入, 同时要对审计方法和审计制度的完善有所加强, 继而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可靠性, 以及真实性充分保障。

(二)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制度中具体包含:财务监督制度、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公共财物制度以及公共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制度都是相对充分有效的。还需要完善建立民主监督、民主理财以及公众参与的制度, 让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活动中, 真正的凸显出相应的公共性。

现阶段, 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中的有关准则制定完善, 要和民主监督以及公共财政方面的需求相符。在近几年, 可以选择部分行业, 例如:农林、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先行的试点, 让类似这些正规的先行试点作为下一个环节的经验累积, 也能够将时间有效节省。

(三)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增加宣传工作

利用强硬的宣传工作, 可以将认知性扩展成较大的范畴, 对会计改革的重要性会重新定义, 并且实施会计改革前还会做好准备工作, 利用定期的资产调查以及清查工作, 也可以对有关的人员给予较多的建议和警醒,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是必须要做的。此外,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准则中, 需要根据方案的统一执行, 进行优先起草, 在实施的阶段要利用逐渐的改进将会计改革完善。

(四) 对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要适当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若使用权责发生制的情况下, 是不会和收付实现制发生冲突的, 因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互相对立、互相存在、互相作用的。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核算条件以及核算事项, 开展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择。按照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来看, 是较为有利、可行的。

因此, 一定要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过程中, 创设较为完善的条件, 将改革进程利用渐进式的方法, 积累经验、逐渐过渡, 在对会计核算、政府预算有所保证的前提下, 正确的过渡权责发生制。

三、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可以和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形势相符, 对于其中所涵盖的会计改革一定要逐渐的完善和改进, 才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提升效率。当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面, 存在着一定的热点和难点, 需要对其合理分析, 才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核心意义发挥出来, 能够让会计工作有效、持续的进行, 继而让行政事业单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发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12 (01) .

[2]卢绍芬.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 2013 (04) .

[3]黄长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02) .

[4]曹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状分析及展望[J].暨南大学, 2010 (05) .

热点及难点问题 篇2

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一些地方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大拆大建,大兴土木,大搞形象工程,甚至于不惜举债搞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对今后有可能要撤并的边远村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更不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文化等软件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来。

二是农资市场混乱,价格涨幅过高。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令人惊讶。大部分商品均以两位数上涨,化肥等农资价格平均比2005年上涨20%。如化肥中的龙头品种尿素每吨价格一直在2000元左右,多年滞销的碳铵每吨价格也在500一600元,三元素复合肥每吨也上涨到了1800元,涨幅均在20%以上,种子、农药、农用薄膜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此高的涨幅已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根据农业部网站消息,由于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每亩比上年多支出了20多元。

解决好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扎实措施,清理农资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控制农资价格,引导农资市场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工商、税务和物价部门的作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种子、农药等行为,严厉打击不良企业“搭便车”涨阶的行为,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三是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承担两个风险,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当前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农业基础脆弱等问题不容忽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这句话把道理讲得很透彻。要在市场化条件下做好扶持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工作,既不能出现不讲市场规律的蛮干,也不能出现龙头企业与民争利的现象。

四是农村历史债务制约着农村建设。目前,港二口镇16个行政村总债务769.38万元,总债权248.51万元,其中债务过50万元的村有7个。村一级清偿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村级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无人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积极化解镇村两级债务,要完善财政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增收节支力度,加快财源建设,本着“减少新债,区别对待,消化老欠”的原则逐步加以化解。

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篇3

近两年来,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的大局,围绕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定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认真开展、努力加强人大信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营造我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交流会上,来自全省9个市(州)从事信访工作的11位同志作了发言。

朱忠民在讲话中提出,要充分看到目前人大信访工作还存在的不足和不适应,充分看到面对依然比较严峻的信访形势,各级人大信访工作还任重道远。

中国会计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 篇4

一、会计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会计改革从1993年至今,改革进程的发展与判断更加理性,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战略思路,制订颁布了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层面,提出的许多新理念和新思维,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扎实的会计基本功底,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多元会计计量的使用、债务重组、合并报表等方面的会计处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整体财务策略,等等问题,是中国会计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二、会计监管体制建设

反腐倡廉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会计职务犯罪、会计信息失真与信息披露不规范,都与会计监管体制直接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下,会计监督与管理体制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错综纷纭的新情况新问题,迫使我们对会计监督与管理体制建设从创新性和长效性的高度进行多维思考与深度探索,明确新思路,寻求新路径,研究新举措。推进财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管模式,把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综合起来,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连接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如何与相关部门一起建立起实时监控、核查处理、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动态监控工作机制,共同治理财务丑闻,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监管对反腐机制建设的推动作用和改善效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将成为中国会计界现在与将来一段时期内非常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会计绩效评估机制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人才的绩效评估,建立健全以德、能、勤、绩、廉为考核内容的会计人才绩效评价机制;二是对财务会计指标的绩效评估。从世界范围看,对于绩效评价,越来越重视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福利(公平)等各方面的综合协调评估。因此,财务会计指标绩效评价内容也不断丰富创新,由原来的3E发展到4E拓展为5E (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公平性equity、环保性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根据财务会计指标绩效评价内容,通过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详细分析评价,透过数字分析本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衡量经营业绩与发展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挖掘潜力、改革创新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融投资决策,实现理财目标,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协助经营者决策。随着科学发展观、资源观、绩效观和循环经济学原理以及绩效预算管理的深入人心,对于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投入与成果产出以及生产要素过程,越来越重视其绩效评价。会计指标绩效评价机制也将成为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焦点和热点课题。

四、企业财务会计改革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速进入国际市场循环,全球化贸易往来和跨国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财务会计工作涉及许多的思维、理念和方法,已远远超越会计核算功能,它是涉及经济、财政、金融、法律、道德等领域的一门综合艺术。这要求财会人员依照会计准则、符合国际惯例,创新会计信息处理和财务管理模式,提高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资本流动更加国际化,筹资渠道和投资方向更加多样化,国际市场更趋激烈,随机性、突发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企业外部环境更趋不稳定,企业财务会计面临着全球风险而带来全球性与整合性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企业会计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循规蹈矩的“账房先生”、“守财奴”,而是善于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精通政策,善于协调,综合规划,对获得的会计信息和财务资料进行职业判断、解剖分析,对近期和长远经济利益预测和判断,对会计信息处理、长期财务战略开发的前瞻性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是商海里抗拒风险生财的理财家。这种理财家能够树立风险意识,应用敏锐的眼光,科学严谨的投资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创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准确判断企业的风险和机会,未雨绸缪,为企业家出谋划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财务会计作为反映和处理各种风险与利益的汇集地,将会遇到很多没有先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将是中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收支分类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法》、《国家金库管理条例》、《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等已不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会计职能与会计科目、会计预算与会计核算、会计政策、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智能体制以及会计文化等许多方面必须做出改变或调整,行政事业会计改革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支出及收入分配制度、成本核算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绩效评价制度、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基建投资预决算评审制度和财务指标绩效评价体系等规章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机制,有效监控预算资金运行,提高管理型公共财政的效能,将成为中国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课题。

六.内部控制建设

2006年被会计界称为“中国企业内控年”,截止今天,内部控制建设仍是中国会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保护其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其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控制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舞弊行为发生的一项重要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是靠会计人员践行的,一名优秀的理财师,能够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依法理财、利益协调、分级授权、成本否决、控制资金、奖罚机制和最优效益的内部控制能力,保证有限的资金高效率运作和费用开支的可控性,对财务收支预算实施有效的监控。如何合理控制发展与融资的规模,对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有效的控制,以及财产实物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促进中国会计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成为目前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难点和热点课题。

七、会计教育改革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经济越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高标,会计学科建设、会计教材建设和会计教学方法将面临新挑战。会计学科建设必须围绕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旋律。会计教育也应由“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黑板+粉笔”以教师“满堂灌”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手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建立创造教育、外语教育、电脑教育、专业教育、信息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主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演示教学”、“操作指引与案例研究”、“交叉探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将在会计教育中广泛应用。会计教材将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主,替代过去单纯的“制度+解释”的教材内容。总之,会计教育改革必须围绕适应未来竞争环境,满足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需要,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业务处理技术、较强的工作能力(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宏观调控的跟进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预测决策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理财创新能力)、较好的业务素质(包括团队协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职业观念),具备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和进取创新的追求的中国会计精神。会计教育改革方向就是使整个会计队伍在知识结构上由“窄浅型”向“广深型”转变,在业务能力上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在实际工作中由“学问型”向“实用型”转变,在日常工作中由“繁琐型”向“科学型”转变,在工作效能上由“辛苦型”向“效益型”转变,在工作职能上由“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不断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预测决策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理论研讨能力,把会计人员造就为既有宏观管理意识又有微观管理能力的理财能手。造就一批修养佳、基础厚、视野广、底蕴深、格调高的会计人才梯队,使会计教育趋同国际化,是中国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目标中遇到的又一新课题。

八、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制度触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统管统派是否可行,如何处理会计人员依法监督和单位领导依法指挥、决策的关系,如何把国家对会计市场的宏观管理和会计行业自身的微观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府、行政事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促进行业自律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等等问题,这是中国会计面临的又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

九、会计人才战略

新形势下会计人才战略着眼于会计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胜任能力等全方位的进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经济与社会变幻莫测,需要一批批年富力强的优秀的高级会计人才完成国际准则“趋同”和中国会计“繁荣”的历史重任,把宏伟的会计事业推向前进。为此,不断选拔培养优秀的高级会计人才已刻不容缓。“人才新政”是2005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会计领域的重大历史里程碑。财政部与中注协相继发布《关于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通知》、《财政部关于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加强行业人员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国会计学会《关于选拔和培养全国高级会计人才一会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的方案》等,各省、市为全力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物拉开了人才战略的序幕,为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和建设高素质会计队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财政部的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优化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辟中国大会计的新境界?这是中国会计面临的又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

十、会计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全球化贸易往来和跨国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会计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所谓会计国际化,就是要求会计(包括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执业机构国际化。使这四个维度相得益彰,多元一体,发挥整体效应,是共谱中国会计新篇章的一个热课题。

十一、会计信息化

时代发展已驶入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促进会计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与提升,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协调、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的融合、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与披露,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一体化与集成化,等等问题,是中国会计未来发展面临的又一热点与难点问题。

十二、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领域或分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环境会计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会计课题。在中国,环境会计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传统的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引入环境会计加以修正。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目标、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计量、环境会计成本核算、环境会计成本控制、环境投融资决策、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环境报告信息披露、环境业绩评价等等问题,将成为中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面临的又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

十三、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扩展了传统会计的潜在职能,使现代会计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适应能力,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从发达国家引入我国后,受到了中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及其自身学科体系障碍的限制等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如何探索与创新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效能,切实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中国会计发展与繁荣面临的又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

十四、人才资源会计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有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现代管理学中有一条黄金法则,就是:把最合适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适其位,位合其才,才合其能,让其最大限度地体验到自豪感和满足感,实现其自身价值。如何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已成为各国在经济发展中能否居于主动地位的关键环节。因此,人才发展,已摆在战略的高度位置上。如何将人才资源信息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推行人才资源会计,规范人才资源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人才资本如何参与收益分配等等问题,是新形势下中国会计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

十五、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热点及难点问题 篇5

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及改薄工作的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部署和具体要求,我校对照相关通知要求,认真逐条学习,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及改薄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地处老市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园占地3万平方米,现有三幢行政教学楼、一幢学生公寓楼,目前有13个行政班级,550名学生,每班平均42人,最大班额不超过50人,在职教师123名。随着城市区的不断扩大,周边新建学校的不断崛起,基于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突出的各种矛盾,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学校准确定位,树立“平民办学”的理念,把“守规矩、有志气、能吃苦、成大器”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抓习惯促养成,建立高效课堂,减轻教学负担,努力把学校办成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标准。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不存在违规择校和大班额办学情况。按常态随机分班,不设重点班、实验班。严格规范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规定要求。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作业时间分配原则为0:3:3:3:4,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育经费按时拨付,改薄工作完成较好。

教育经费保障及时到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教师的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校舍符合抗震消防和采光通风要求,配齐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课桌椅、图书,有符合规定的学生锻炼空间和体育设施。食堂、厕所能够满足学生需要,有必要饮水、安全设施。推进学校教育信息现代化,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室、仪器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和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目前的教学需求和学生活动需求。

二、存在问题

1、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平均年龄达46岁,而青年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因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个人专长不突出,“模仿型”、“教学型”

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且外借及重病人员较多,加之学科不配套的现象严重,尤其是学校音乐教师缺乏,给学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实现整体式跨越带来一定难度。

2、学校建筑大都陈旧简陋,上级主管部门一直未对我校进行投资改造,现有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现代化教育设备缺乏,许多功能室设备需要更新,如由于近几年教材的不断更换,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教学仪器少,不便于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等。

三、自查过程

我校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自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奚茂锦,副组长袁九功,成员为其他副校长和中层干部。我们对照《化解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及改薄工 作专项督查重点内容》和20条底线要求,着重查看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实地察看了校园现场,做了认真的记录和汇总,完成了在教育部“督导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录入,提交了自查报告。我校组织了青年教师王祚波、刘飞和八年级(1)班、(2)班的90名学生参加网络测评。

四、改进措施

针对学校在历年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恳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我校的投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2、严格执行规定的就读条件,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初中招生办法,使招生工作更加规范、透明,从而确保招生法规得到有效贯彻实施。严格执行按地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3、向群众公开承诺:①做到不拒绝地段内符合就读条件的适龄生。②不擅自变更招生条件。③不擅自超计划招生。④不进行选拔性招生。⑤不设立或者变相设立重点班与非重点班。⑥不收取任何招生费用。

4、保障符合就读条件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坚持严格把关与服务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尽量方便群众。

总之,学校在办学模式,学生负担、随机分班,不设重点班、实验班、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教研教改、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人民满意的文明学校。

热点及难点问题 篇6

[关键词] 外墙保温 防火 问题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每年大约新建20亿平方米的建筑。此外,全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累计已接近了400亿平方米,其中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只有2亿平方米,仅占全部城乡建筑总面积的0.04%。按照建设部的要求,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要到2020年全部完成。因此,我国面临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双重建筑节能任务。从上面可以看出,建筑节能将是国家一项持久性强制推广政策,是促使工程项目建设方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建筑外墙保温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其诸多优点顺应了建筑节能的要求,广泛适用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和民用新旧房屋建筑。但是建筑外墙保温节能在我国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强制执行节能30%到1996年的节能50%,再到2005年的节能65%。在这二十多年里,我国的建筑节能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推动下,跨越了这三个大的时期,相关标准、规范等虽然得到了不断完善,但对于安全性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还是不够完善,尤其是防火的安全性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最近的几起火灾使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聚焦话题。引发了各界对保温材料及保温系统防火的思考,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史无前例的引起了业内各界的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一方面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引发的火灾一次次触动着我们的神经,似乎实现建筑节能与确保消防安全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墙保温的发展和现状,借鉴国外外墙保温防火技术的做法,找出目前国内外墙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对外墙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火灾预防提几点看法。

一、国内外墙保温防火技术现状

目前国内外墙保温材料主要有三大类,一种是无机类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等,它们都属于不可燃性材料,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问题,但在保温性能上要差一些。一类是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为主,属难燃材料。第三类则是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氨酯硬泡为主,属可燃材料,具有引发火灾的危险性。目前,这三类材料都允许使用,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第三类,即聚苯乙烯,这是一种发泡材料,具备很多优点,保温性能好,价格低,既能重复使用又轻便耐用,成为开发商普遍欢迎的保温材料。但是,该种材料有明显缺点,燃点很低,非常容易被引燃,而在燃烧过程中还会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正因为聚苯板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廉价的成本,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外墙保温薄抹灰系统被广泛应用。

聚苯板薄抹灰系统是采用粘接砂浆或者是专用的固定件将聚苯板挂在外墙上,然后抹抗裂砂浆,压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最后加做装饰面。由于此种外墙保温形式工艺简单、成本低,所以目前国内高层、超高层建筑上用聚苯板薄抹灰网格布粘贴面砖的外墙外保温做法相当普遍,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在于:一旦火灾发生,不仅有机保温板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火焰会给逃生者带来巨大危险,同时因聚苯板受热产生的热熔缩变形以及网格布过热折断而导致瓷砖坠落,对逃生人员和救助人员造成的潜在危险也是致命的。正是因为在外墙外保温设计、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毕后对防火问题的忽视和侥幸心理,由可燃外墙外保温材料导致火灾发生或加速蔓延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当前国内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大多存在防火安全隐患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状是,系统中约80%的主体保温材料为有机可燃材料,而且系统又以防火性能较差的聚苯板薄抹灰系统为主。

二、国外外墙外保温防火技术现状

从国外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对外墙外保温防火安全性的要求一直被作为该技术应用的首选条件。欧美等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先进的国家,对外墙外保温系统均有严格的防火安全等级要求,不同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和保温材料设有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标准(考虑燃烧时烟气及毒性释放),并对不同防火等级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建筑的使用范围有严格规定。如在德国有因聚苯板薄抹灰系统防火安全性达不到要求而不能在22米以上建筑使用的相关规定;在英国有18米以上建筑不允许使用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规定;在美国纽约州建筑指令中明确规定耐火极限低于两个小时的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不允许用在高于75英尺即22.86米的住宅建筑中。而由岩棉等不燃材料组成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则可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

三、外墙保温材料及保温系统火灾频发的原因

通过与国外欧美发达国家中对外墙保温系统的规定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国内对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缺乏分级标准和使用范围的限定,建设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建筑中大量的使用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是造成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的城市住宅不同于以低、多层建筑为主的欧美国家,多是中高层、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外墙保温防火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力度要比国外建筑大得多。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和建筑群密集,楼间距小。

四、加强和改建的措施

1、进一步加大对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我国外墙保温防火技术水平。

由于建筑防火安全的重要性,国外对保温材料及系统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进行了燃烧性能分级,并不断修订以使其更趋于合理并更符合实际使用时的情况。我国也应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加大对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外墙外保温防火试验方法;通过这些试验和对发达国家相关标准的借鉴,对不同外保温系统进行防火安全性能分级评价和应用范围限定,形成具有强制力的标准;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外墙上规定使用防火安全性更高的外墙外保温系统,进一步规范外墙外保温市场,减少火灾安全隐患,降低火灾发生时外墙外保温系统对火灾的促进作用,逐步达到并超过发达国家外墙外保温的防火技术水平。

2、进一步加大对既符合建筑节能要求,又能防火的外墙保温材料产品的开发。

我们应该明确不能因为外保温层着火就否定建筑节能的目标和做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借鉴和针对国情的自主创新标准,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能彻底解决大部分现有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性差等弊病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为未来的防火分级后的外保温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也是外墙外保温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喜的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正在进行对新产品的研发,并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南京的一家企业,通过给混凝土砌块充气泡,让墙体实现自我保温,从而脱去存在缺陷的保温“外衣”成功开发出一种密度比水还小的新型自保温墙材——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这种加气混凝土砌块能以单一材料方式满足建筑的保温节能要求,而且具有防火性能好、耐久性好、质轻等特点。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篇7

一、法治、法治国家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第一法治的解释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制定出良好的法律, 二是良好的法律要得到普遍的实施。法治国家的另一个表述是“法治体系”, 可以说, 法治体系形成时, 就意味着法治国家的建成。

在我国, 我国所期望的法治应反映社会法律现象具有相对稳定和极大的权威性。即以反映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为依据, 以权利本位观念为指导治理国家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相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

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热点和难点的主要体现

(一) “后立法时代”立法面临的新问题

立法在整个法治建设中具有前置性的核心地位和遗传性的基因作用。显而易见, 是整个法治的逻辑起点, 也是法律实施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立法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法律实施的效果是否理想。

纵观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 笔者认为, 在一个法治状况运转良好的国家里, 其立法只有在满足以下三个基本的条件时才能称得上基本达标, 即立法的数量、立法的质量和法律体系结构的完整和协调。

由此, 反观我们“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事实上, 在立法中我国很多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事项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制和安排 (全民放贷、核安全原子能法核发展、责任追究) ;而且, 由于在立法实践中我们也大量存在着与立法的法治、民主和科学原则相违背的做法, 从而使得立法的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当的影响;更重要的是, 在我们的法律体系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的缺失, 一些应有的法律部门至今仍未健全, 同时, 由于违宪审查等制度暂付阙如, 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还随处可见。

(二) 法治精神和快速构建的法律制度与缓慢生长的法律秩序之间存在矛盾

对于成熟的、完善的法治社会来说, 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 要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 法治理念的形成是关键。

由执政党设计并推动的执政党运用法律力量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特点。与西方国家自然进化的发展路径不同, 我国现行的法律有许多都是直接照搬西方, 尤其是德国、苏联的法律。

我国的法律秩序是相对的慢变量, 与立法的构建性活动不同, 它通过无数的社会成员的微观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价值认知作用, 来实现法律秩序的形成以及法治精神的生长。这一过程难以直接有效地从外部施加影响与控制, 而更多地是对法律制度所提供的利益“引导”作用的依赖。所以, 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挑战是, 解决法治精神和法律制度构建与法律秩序和成长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三) 法律资源配置和法治发展水平不均衡影响了我国法治的进程

在描述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发展进程的基本情况时, 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学教育等的不平衡性不容忽视。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也导致不同地区的法律资源配置和法制发展处于不同的水平。通过对内地各省市地方立法数量、诉讼率、律师数量、法律院系分布的综合比较, 我们得出法治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排名情况。从第1至31名依次是: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辽宁、山东、福建、江苏、吉林、黑龙江、重庆、河北、湖北、新疆、宁夏、湖南、内蒙古、山西、青海、陕西、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海南、甘肃、广西、贵州、云南、西藏。这种不平衡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一样, 已经成为限制和制约我国法治进程的“瓶颈”。

(四) 公权力的滥用已成为制约我国法治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设法治国家重在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执政。法治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 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权力。现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增加, 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行政机关没有依法进行, 滥用职权。突出表现为政府选择性执法, 比如选择执法依据、执法对象、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其本质是将本应履行、不能放弃的职责、公权力视同可以行使、可以放弃、甚至可以交换的私权利, 造成了法律的适用不公, 降低了违法的成本, 破坏了法律的权威。这样不仅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社会的稳定,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

(五) 司法体制改革进入瓶颈, 司法公正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尽管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但也仍然存在一些深刻的困境。人民群众越来越高地要求与期盼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但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的不规范的司法行为。在司法体制的改革过程中, 相对比较容易的部分所改革的对象, 这也与中国近年来的整体改革较为类似。在一些重点领域及环节中, 改革明显的没有相关突破, 比如在现实的法律实践当中, 行政权干扰司法权的现象仍然存在。从深层次的司法体制改革来说, 涉及公权力重新分配的体制改革常常陷入困境。

三、现阶段加强法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改进立法工作, 完善立法制度

立法活动进一步实现从数量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 从单纯弥补空白向兼顾完善制度转变。接下来的立法应更注重规范和监督公权力运行, 更注重公民各项权利的保障与实现。

首先, 立法质量的提高要基于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对于一部法律草案来说, 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如何去解决问题, 如何配置其中的权利义务, 明确实践中的难点所在等方面, 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调研工作。在调研的过程中, 对于基层群众的意见一定要认真听取, 尤其是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见, 从而使法律真正成为党的领导, 最终实现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对于科学立法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立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需要准确反映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立法需要符合法律自身发展的规律, 处理好法律的原则性和可操作性, 稳定性和变动性, 前瞻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

其次, 在不断提高立法机制实效性、完善立法机制的同时, 更要重视立法技术的研究, 对于立法项目的确定、具体制度设计, 都要积极开展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权衡和准确估算立法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成本, 在立法前和立法过程中花大功夫, 避免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防止立法仓促上马又推倒重来。

(二) 推进依法行政必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要想把纸面上的法律变成现实中的法治, 要想向法治国家顺利转型, 当前首要和核心的任务, 是以法治官, 以法治权。所以, 首先必须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其次, 要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规范行政执法, 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从体制上, 从职能上, 从机构调整中入手, 减少执法层次, 下移执法重心, 清理整顿和调整归并部门执法队伍, 切实解决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问题。第三, 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都要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第四, 健全完善行政办公机制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抓好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建立群众参与的执法监督考评机制, 同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三) 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促进司法公正

首先, 在司法机关的财力保障上尝试将司法经费单列, 将其纳入国家预算, 统一拨付。管理体制上, 在不削弱党对法院的领导的同时, 为了顺应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理顺司法管理体制和迎合刑事司法工作性质和特色的需要, 适时推动司法机关和刑事司法者在党的领导下的垂直管理, 铲除“司法地方化”赖以生存的土壤。

其次, 对诉讼档案查阅、裁判文书上网等工作进行积极推进, 大力开展向“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学习活动, 真正做到以公开促公正, 以公正立公信, 以公信树权威, 使司法与人民群众联系更加密切, 同时,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司法工作。

第三, 加强监督制约。一是对人民法院内部监督工作的加强, 完善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和监督部门对审判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的机制, 真正把该管的事情管严、管好, 规范法官司法行为;二是对接受外部监督的各项制度的完善, 依法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确保人民法院依法履职、公正司法。

(四) 法治建设的战略重点应在法之外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只是论证了我国法治化进程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的法治能否取得重大突破, 决定性的环节既不在于立法, 也不在于法律实施, 而是在于法律之外。古人说“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 我们的法治事业也是如此。那么, 是什么因素从根本上决定或影响了我们立法的数量、质量以及法律体系的结构完整性、协调性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就必须把目光转向法律所赖以产生的过程。

事实上, 作为法治事业基本依托的法律本身, 从根本上看是产生于政治过程之中的。正是在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博弈和妥协之中, 宪法以及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才得以产生。如若政治本身不能保有良好的运行体制, 那么作为政治之附属、以政治为母体的法律又能如何保证是良好的法律呢?因此, 一个科学高效的、能有效均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政治体制就成了法治得以良性运转的根本保证。

反观中国法治的种种怪现象, 几乎无不与政治体制的诸多弊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立法之所以不够精良,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不足, 从而导致立法并未有效地融入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我们的政府在执法过程中之所以敢公然违法,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并没有赋予法院以足够的独立和权威去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真正的司法审查。我们的社会之所以频繁爆发群体性事件, 也的的确确与法院未能有效发挥其“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功能有关。而我们的法院之所以不独立和缺乏权威, 也正与政法委的设立以及财政、人事等宪政构架、制度安排有着重大的关系。同时, 我们的法律监督之所以泛滥而又无用,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宪政构架中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不确定位, 等等。可以说, 几乎所有在法治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其最终的解决无一不指向一个目标, 那就是现行的政治体制。因此, 只有积极地致力于现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我们的法治事业才有可能找到一个突破性的出口。

应当说, 无论我们最终采取了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只要这种政治体制能够很好的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同时又能保持高效运转的良好状态, 那么, 我们就可以为中国的法治事业奠定一个最为坚实的基础———那就是民主。没有民主, 法治就是妄想, 再好的法律也会被变通, 也会被潜规则代替。因此,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法治国家才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崔英楠.从立法科学化到科学立法[J].《新视野》, 2010 (2) .

[2].彼得斯坦和约翰.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12) .

[3].李曙光.立法背后的博弈[M].中国改革, 2006 (12) .

[4].王卫星.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探析[M].政府与法治, 2006 (1) .

热点及难点问题 篇8

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产生,无不过是矛盾的集聚,在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大量依靠农耕的劳动力集聚城市,一夜之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所有的转变好像就在眼前,适应程度与时代发展速度有差异。改革开放35年,不仅为我们带了财富,也为我们打开了国际的视野,带来了思想的多元,带来了文化的差异,“百年魔怪舞蹁跹”,在由强到弱,由弱到强中,我们内心深处渴望强大,渴望超英赶美,渴望祖国的伟大复兴尽早到来。可是,我们忽略了我们的国情,忽略了我们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妄自尊大,不做井底之蛙,加强沟通、协商、对话,探索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运行机制,敢于担当、善做善成。解决好当下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解决好区域发展和统筹协调发展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和老人的养老、医疗等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形成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现象,形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生动局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

利用杠杆原理分析,在党的领导,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人民群众中,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好比是支点,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远离党的领导时,社会和谐、人民拥护、根基稳固;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无限接近党的领导时,问题突出、矛盾升级、稳定堪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行动指南,国家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是和时代发展相吻合的,也是解决当下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具体体现,按照“五位一体”的整体部署,进行了具体地安排,为我们提供了看得见、感受得到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具时代发展特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三个层面,用24个字进行了概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目前,理想与现实反差太大,也是形成思想多元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群众不仅要看你怎么说的,还要看你怎么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做宣传思想工作中一骑绝尘,无出其右者,然而,改革开放35年来,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自媒体高速发展的同时,应该积极地加强舆论引导,虽然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但效果甚微,原因何在,我们的主体部门还是在用改革开放前的思维看待今天的80后、90后,形成了思想深处的代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没有抓住80后、90后的思维模式,如何克之。这这方面我们需要加大调查研究,要丰富宣传载体、要创新宣传模式,要以更加巧妙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去,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二、解决好当下突出的几个问题,赢得民心

一个“俄罗斯方块”小游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会消失,错误会累积,在有限的空间内,必须解决、释放因错误或不当而占的空间。游戏可以再来一次,而现实社会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逐一解决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制定、建立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体系、制度、法律法规等,切实解决一部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国推进力度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从2014年8月22日至9月2日,就“当前社会病态”进行专题问卷调查,得出了五项结论,信仰缺失、看客心理、炫富心态、暴戾狂躁、仇官仇富等等,原因很多,这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在短期内难以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公平正义受到挑战,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摆脱不可能,唯有加快、完善依法治国推进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加大犯罪打击力度,惩治犯罪行为、谴责道德败坏,让它们成为过街老鼠,使社会充满正能量,还蓝天一片白云,还社会一方净土。

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善接地气

1945年,中共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就是其中的一条,也是今天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开展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对照“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风肃纪,摒弃诟病陋习、慎言笃行,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上,具备“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敢担当、能负重。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要积极宣传和推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把落实整改、建章立制作为长效工作机制,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降低引起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的概率。

五、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不断创新先进典型宣传形式和宣传途径,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和体验党的好干部是怎么样磨砺出来的,特别是要加强宣传当下那些人民的好干部、劳动模范、岗位能手的先进事迹,具有更加直观的示范作用。同时各级主体责任部门要积极研究、提高、宣传相关福利政策,不能让好人吃亏,形成要我做好干部到我要做好干部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形成人人争当模范、各个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形成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六、以教育为纽带,提高全民素质

要充分利用教育这个纽带,加强青少年国学知识的教育,积极灌输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教育,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身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真情谊;又如以“诚信”为主的社会交往的准则,以“礼仪”为主的行为规范,以“孝敬”为主的家庭伦理,以“节约”为主的立家之根本,以“仁爱”为主的爱人之心等等的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素质,不断弱化社会戾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新时期工会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篇9

一、关于劳动关系及其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同劳动组织之间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主要是指劳动者同劳动组织之间, 因劳动而产生的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是一种生产关系, 是构成生产力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具有不同的性质反映出不同的经济形态。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世界各国往往又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 劳动关系一方面是所有经济活动或模式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具有经济属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 就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来讲, 它又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一种政治关系, 具有阶级性和主观性。一定的劳动关系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关系都能产重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关系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劳动法》的颁布和实施, 劳动合同制度已经在全国实行,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也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应该看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国有企业的内部劳动关系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国有企业员工身份的多样性又形成了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同时, 随着企业用人自主权的独立, 劳动关系的调节由国家行为变成了企业行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 也由国家和职工, 变成了企业和职工, 职工的身份也由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对劳动关系的管理, 也由以往的行政化管理, 变为市场化、契约化的管理。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行为不规范, 就很容易引发突发事件, 引起劳动关系的紧张, 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 企业要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 就应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国家的劳动法规和政策, 依法签定管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健全劳动法规, 用法律来规范各种类型的劳动关系, 来调节各种情况下的劳动关系, 这是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工会在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及如何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工会在推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其一, 倡导和组织作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较为容易取得劳资双方的共识和反响, 这也为工会有效履行职能, 打造了一块有力的活动平台。工会积极倡导、并主动承担起具体组织者的责任, 对劳动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二, 沟通和协商作用。工会的介入, 使企业劳资双方有了平等对话的基础, 劳资双方沟通渠道变得更加畅通, 工会把协调劳动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各种关系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为协调劳动关系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劳动关系的问题上, 不仅职工需要工会, 经营者需要工会, 政府也需要工会。工会通过在正常组织制度内进行沟通和协调, 进而使劳资双方在让步和妥协中化解、缓和矛盾, 彼此间相互尊重、忍让、协商、协调、合作, 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从而达到“劳资两利”和“双赢”的目的。其三, 纽带和推进作用。工会在劳方和资方、上级工会与本企业之间也有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 沟通信息, 反映情况, 反映要求, 工会通过在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 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协约”, 使企业劳动关系通过平等协商, 达到改善劳动关系的共识, 并使劳资双方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双方权利和义务, 履行自己的职责, 共同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 形成企业利益共同体。同时, 工会通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 对职工进行技术和岗位培训, 开展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等, 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并不断提高经营者对工会的信赖和依靠程度, 进而按照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有效机制目标, 以企业为载体, 以劳动关系为内容, 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这也是新时期工会组织的明智选择。

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它必须要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在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过程中, 必须要以保障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其实质是要解决好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公平。权力和义务的不对等, 是造成劳动关系紧张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 研究和确定对等和公平的标准, 是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最关键和基本的任务。在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中, 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身份和地位。一是由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二是由工会自身的性质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三是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

工会组织不能再游离于职工群众之上, 不能游离于政党、政府、行政与职工之间,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成为劳动关系中的当事人一方。在这个身份和地位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实现“纽带”、“桥梁”作用, 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 全面履行工会的四项社会职能。在全面履行工会四项社会职能的同时, 以签定集体合同和建立工资谈判协商制度入手, 突出维护职能, 和谐劳动关系, 既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 又协助企业强化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

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应从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依法签定集体合同, 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企业工会在负责起草集体合同文本时, 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并紧密结合本企业实际, 将工作时间、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女职工特殊保护、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等内容都在合同条款中逐一明确, 还要明确规定协商程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责任。集体合同正式签定后, 工会重在抓合同的履行。

2. 建立工资协商谈判机制, 随时调节劳动关系。

工资分配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也是最敏感、最容易发生争执的热点问题。因此, 企业工会应建立工资协商谈判机制。每当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时, 企业工会都及时与企业的经营者进行通报、协商, 相应提高本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通过建立协商谈判机制, 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 也使员工与经营者之间的一些工资纠纷及时得到缓解和处理。

3. 围绕生产这一中心开展竞赛活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工会在维权过程中, 应该深刻地认识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增加员工收入、提高员工福利的重要基础。因此, 工会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 也应十分重视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引导员工积极投身生产中去, 为企业的发展与振兴多作贡献。这样, 就能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企业得到健康发展;企业劳动关系得到合理协调, 工会作用得到发挥。

三、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

1. 坚持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这是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石。其标准应该包括经济、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 要适应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要求。在坚持对等原则的同时, 还要做到平等和兼顾原则, 所谓平等是指劳动者与劳动组织在地位上完全平等, 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所谓兼顾原则, 一是要相互兼顾对方的利益, 二是要兼顾好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利益。

2. 要坚持效益和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公平不是指平均, 而是指公正, 要符合社会公正的要求, 如果企业经营者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高于广大职工的平均收入, 很难说是公平的。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资产是国家的, 效益又是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 如果把效益换来的利益集中施实在经营者身上, 是不符合公正的原则。

3. 推进工会自身改革, 适应形势的发展。

我国工会自身改革已历经十余年, 几经波折, 步履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身份问题不够明确。现在《劳动法》已明确规定了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并且还要代表职工同行政签订集体合同。这些都要求工会组织加速改革步伐,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此, 工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工会干部的知识结构, 应以劳动知识为主要内容, 比较全面地掌握劳动法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生理学等内容, 以适应工会协调劳动关系问题的需要。

(2) 在干部制度上, 应逐步实现工会自管干部, 在组织制度上实现会员群众直接选举工会主席, 以便工会能够更好、更直接地反映和代表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3) 在活动方式和内容上, 做好服务工作, 围绕着劳动问题多开展一些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咨询。让广大职工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工会还应多开展劳动技能的培训, 同时, 及时解决由工资、福利、劳动条件等引起的劳动争议, 鼓励职工积极参与。

热点及难点问题 篇10

关键词:外墙保温,防火,问题探讨

由建筑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尤其是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引发了各界对保温材料及保温系统防火的思考。以下就建筑外墙保温与防火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

1 国内外墙保温防火技术现状

目前国内外墙保温材料主要有三大类, 一类是无机类保温材料, 如岩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等, 它们都属于不可燃材料, 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问题, 但在保温性能上要差一些;另一类是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 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为主, 属难燃材料;第三类则是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 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氨酯硬泡为主, 属可燃材料, 具有引发火灾的危险性。目前, 这三类材料都允许使用,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 就是第三类, 即聚苯乙烯, 这是一种发泡材料, 具备很多优点, 保温性能好, 价格低, 既能重复使用又轻便耐用, 成为开发商普遍欢迎的保温材料。但是, 该种材料有明显缺点, 燃点很低, 非常容易被引燃, 而在燃烧过程中还会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正因为聚苯板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廉价的成本, 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外墙保温薄抹灰系统被广泛应用。

聚苯板薄抹灰系统是采用粘接砂浆或者是专用的固定件将聚苯板挂在外墙上, 然后抹抗裂砂浆, 压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 最后加做装饰面。由于此种外墙保温形式工艺简单、成本低, 所以, 目前国内高层、超高层建筑上用聚苯板薄抹灰网格布粘贴面砖的外墙外保温做法相当普遍。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在于:一旦火灾发生, 不仅有机保温板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火焰会给逃生者带来巨大危险, 同时因聚苯板受热产生的热熔缩变形以及网格布过热折断而导致瓷砖坠落, 对逃生人员和救助人员造成的潜在危险也是致命的。正是因为在外墙外保温设计、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毕后对防火问题的忽视和侥幸心理, 由可燃外墙外保温材料导致火灾发生或加速蔓延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目前国内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状是, 系统中约80%的主体保温材料为有机可燃材料, 而且系统又以防火性能较差的聚苯板薄抹灰系统为主。

2 国外外墙外保温防火技术现状

从国外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 对外墙外保温防火安全性的要求一直被作为该技术应用的首选条件。欧美等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先进的国家, 对外墙外保温系统均有严格的防火安全等级要求, 不同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和保温材料设有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标准 (考虑燃烧时烟气及毒性释放) , 并对不同防火等级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建筑的使用范围有严格规定。如在德国, 有因聚苯板薄抹灰系统防火安全性达不到要求而不能在22 m以上建筑使用的相关规定;在英国, 有18 m以上建筑不允许使用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规定;在美国纽约州建筑指令中, 明确规定耐火极限低于2 h的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不允许用在高于75英尺即22.86 m的住宅建筑中。而由岩棉等不燃材料组成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则可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

3 外墙保温材料及保温系统火灾频发的原因

通过与国外欧美发达国家中对外墙保温系统的规定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 由于国内对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缺乏分级标准和使用范围的限定, 建设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建筑中大量地使用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是造成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另外, 我国的城市住宅不同于以低、多层建筑为主的欧美国家, 多是中高层、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 外墙保温防火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力度要比国外建筑大得多。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城市人口和建筑群密集, 楼间距小。

4 加强和改建的措施

1) 进一步加大对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 不断提升我国外墙保温防火技术水平。由于建筑防火安全的重要性, 国外对保温材料及系统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进行了燃烧性能分级, 并不断修订以使其更趋于合理并更符合实际使用时的情况。我国也应立足于本国的国情, 加大对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外墙外保温防火试验方法;通过这些试验和对发达国家相关标准的借鉴, 对不同外保温系统进行防火安全性能分级评价和应用范围限定, 形成具有强制力的标准;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外墙上规定使用防火安全性更高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进一步规范外墙外保温市场, 减少火灾安全隐患, 降低火灾发生时外墙外保温系统对火灾的促进作用, 逐步达到并超过发达国家外墙外保温的防火技术水平。

2) 进一步加大对既符合建筑节能要求, 又能防火的外墙保温材料产品的开发。我们应该明确, 不能因为外保温层着火就否定建筑节能的目标和做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借鉴和针对国情的自主创新标准, 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能彻底解决大部分现有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性差等弊病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为未来的防火分级后的外保温技术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这也是外墙外保温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ABS制动系统下一篇:高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