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2024-09-02

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精选十篇)

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抑郁症诊断标准; (2) 汉密顿抑郁症量表 (HAMD) 24项总分>20分; (3)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 严重躯体疾病。共入组52例患者,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27例;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 (29.4±10.6) 岁;病程1年9个月~25年, 平均病程 (7.73±5.63) 年。

1.2 方法

(1)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20项, 按1~4级评分, 抑郁严重度指数是各项累计分×1.25 (最高总分) 的整数部分, 指数范围为25~100, 指数越高, 抑郁程度越重。 (2)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 (SIOSS) [1]共有26个项目, 包括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掩饰因子等4个因子, 均以“是”或“否”作答, 以0, 1记分。前3个因子得分相加越高, 自杀意念越强, 掩饰因子得分>4分意味着此份样本数据不可信。

2 评定结果

2.1 入院时主要临床症状

为情绪低落, 悲观, 绝望, 思维迟缓, 睡眠障碍, 部分患者有消极念头, 有自伤行为及自杀未遂病史。

2.2 住院期间自杀意念

自杀未遂病史7例 (13.46%) ;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未出现自杀的愿望13例 (25%) ;悲观, 有自杀念头, 但无自杀计划20例 (38.46%) ;正在考虑实施自杀计划12例 (23.07%) 。

3 护理干预

3.1 重视护理安全, 消除危险因素

热情接待新入院病人, 向家属及病人从介绍住院环境, 安全管理制度, 取得病人及家属配合。进行常规护理体检, 检查有无外伤及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入病室之前, 护士和家属一起协助病人淋浴更衣, 并向家属介绍洗澡更衣的目的, 既是为了患者自身清洁舒适, 又便于发现患者身上是否藏有危险物品, 如绳索, 玻璃, 药品, 打火机, 长布条等。向病人家属讲解安全教育知识, 避免探视时带入以上危险物品。

3.2 加强病情观察, 严格分级理

护士要识别及加强重点患者的管理, 重点看护, 某些抑郁症病人为了达到自杀的企图, 会出现隐瞒伪装病情的表现, 护理人员需正确评估病情, 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语、动作、行为表现;若发现病人一反常态, 情绪突然好转, 或恢复期病人突然情绪低沉, 均应严格注意病情动态, 做到重点患者重点看护。对有明确悲观, 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 做到24h监护, 不安排患者单独居住, 避免患者采取消极行为。

3.3 重视心理护理, 促进心理康复

根据抑郁症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心理护理, 善于体会病人的心境, 主动接触病人, 当护士拥有同感、真诚、接纳、关注等态度时, 就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信任、温暖的氛围, 患者能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和尊重, 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同时也会讲出自己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向护士敞开心扉, 倾诉埋藏在心中的各种情绪;护士则运用心理治疗技术, 如认识疗法, 帮助患者澄清对疾病的认知, 指导患者重新认识自己, 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来面对困扰和处理问题, 促进病人的心理康复进程。

3.4 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情感支持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更多表现出家庭亲密度低, 生活环境无序, 社会资源缺乏和家庭生活中负性生活事件更多。因此, 患者入院时要全面评估其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与家属联系, 急性期症状改善后, 鼓励家属多探视, 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照顾。鼓励患者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有低水平社会支持的离异患者、丧偶患者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帮助患者维持与建立自己的非正式支持系统, 并寻求单位或社区的支持。

4 结语

本组52例抑郁症患者经系统治疗及护理干预, 住院期间无意外事件发生, 治疗效果稳定, 家属及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实现了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篇2

[摘要]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100例产后抑郁患者,对其给予相关护理干预。结果:通过给予产后抑郁患者护理干预,培养产妇的自信心,结果10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产后抑郁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状态;护理

产后抑郁是指妇女在生完孩子后,由于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而出现抑郁症,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如内疚、恐惧、疑虑、紧张等,一方面影响产妇的健康,影响家庭、婚姻乃至社会[1]。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后抑郁症患者也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心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有利于排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现选取100例产后抑郁患者,对其给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年龄最小的是20岁,最大的是41岁,平均年龄是(26.4±3.1)岁;产后发病时间最短的是3天,最长的是29天。其中轻度抑郁患者78例,所占的比例是78%,其临床表现为忧郁、情绪低落、失落、哭泣、易怒、饮食不佳等;中度抑郁患者20例,所占的比例是20%,其临床表现为内疚、厌恶婴儿、自卑等;重度抑郁患者2例,所占的比例是2%,其临床表现为精神疾病。

1.2

护理方法

1.2.1

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患者细致、耐心的护理,认真观察患者的行为和语言,可以从患者的动作、表情、言语中判断出患者所可能发生的问题,避免发生意外。平时多和患者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得产妇能主动述说内心想法,另外,由于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接触是最多的,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患者,尤其要注意语言,避免和患者发生冲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如果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耐心地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得患者感受到温暖,处处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

1.2.2护理人员要把患者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多鼓励患者,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排除患者寂寞、孤独等负面心理。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谈心,多体贴患者,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保证患者心情愉快,排除患者抑郁、悲观等情绪,在必要的时候,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如果患者表现出抑郁状态,需要从各个方面找出抑郁原因,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平静患者的心情,使得患者能在不知不觉中忘记烦恼,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情[3]。

1.2.3

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避免增加患者的抑郁程度,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摄入热量。针对患者的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增加患者的食欲。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食物卫生和饮食环境,确保患者能吃到美味、营养、健康的食物[4]。

1.2.4

为产妇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尽量避免过多人员探视看望,而加重患者的负面心理;避免在产妇的视野中,出现锐利工具,如玻璃、绳子、刀子等,使得产妇有种安全感。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尽最大可能避免刺激患者的精神状态,隔离抑郁产妇,避免传播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1.2.5

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的放松心理护理,取患者的卧位,按照规定的程度或者是指导性语言,对身体的全身肌肉进行收缩-放松运动,闭上眼睛,保持放松心情,安静几分钟,从双手开始运动,慢慢吸气,握紧拳头,保持10秒钟,再慢慢吐气,使得患者感觉手掌、手指、前臂的紧张状态,缓慢流走紧张感,保持放松。通过此种方法,使得头颈部、四肢以及胸腹得到充分放松。练习的时间最好是选择午睡和晚睡前,在练习期间,也可以播放一些舒缓、轻松的轻音乐,进而达到更好的心理状态[5]。

结果

通过给予产后抑郁患者护理干预,培养产妇的自信心,结果10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讨论

产妇出现抑郁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理因素:分娩后,其内分泌系统有所改变,在怀孕期间,孕激素与雌激素均逐渐升高,达到峰值(为原来的10倍),在分娩后的3、4天内,激素逐渐降低,恢复正常水平,据研究表明,如果孕激素的降低幅度大,则患者发生抑郁的可能性会更大;性格因素:患者性格内向,在遇到问题后,易发生精神抑郁状态;患者性格外向,容易出现不平衡心理,进而产生抑郁心理;心理因素:产妇在分娩后,顾虑婴儿的性别、健康、喂养以及父母喜欢程度等,因此,产妇会出现烦闷、焦虑等状态。目前,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不是很重视患者的抑郁,认定为患者的抑郁心理是一种不讲理的表现,不能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进而加重产妇的抑郁心理。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异常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多向患者讲解心理知识,使得患者及其家属都能积极预防抑郁心理,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欣然接受婴儿,尽早实现自身角色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李雪琴.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预防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

144.

【2】佟建华.产后抑郁症的早期心理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2):169—

170.

【3】叶晓芹.产后抑郁心理状态的分析及护理[J].求医问药,2

012,4(10):482.

【4】杨俊蓉.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0,2(5):l385—1386.

【5】周建荣.产后抑郁患者

老年人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 篇3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症;临床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6-02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在老年精神障碍中,抑郁症占25%。老年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分为情绪障碍和躯体症状[1]。通过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能减轻抑郁症状,减少复发的危险,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状况,减少医疗费用和死亡率。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18例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8~68岁,平均6.5年。患者病程为5~20年。主要表现为头晕9例,头痛2例,失眠2例,纳差1例,肢体麻木无力1例,心烦及情绪低落2例,胸闷1例。

1.2 方法 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临床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一般1~2周内加至治疗量。用药后2~4周见效,若用治疗剂量4~6周仍无明显效果应考虑换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副作用较少,使用方便。治疗剂量每日氟西汀20 mg、帕罗西汀20 mg、舍曲林50 mg、氟伏沙明100 mg、西酞普兰20 mg。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大,在需要时应使用电抽搐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抑郁症患者也可用电抽搐,一个疗程6~12次。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运用心理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倾听、指导、保证、安慰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所患疾病,主动配合治疗。

1.3 结果 老年人抑郁症经临床治疗,痊愈10例,显进4例,进步3例,无效1例,有效率94.44%。

2 护理措施

2.1日常生活护理 睡眠障碍是患抑郁症的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以早醒最多见。护理人员白天应安排或陪伴老年人从事多次短暂的活动,尽量减少白天睡眠时间,睡前不做剧烈活动,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节目和不阅读刺激性的书籍,晚上入睡前给予温热的牛奶,洗温水澡,温水泡脚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安眠药,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清晨应加强巡视,对早醒者给予安抚,延长睡眠时间[2]。抑郁常导致老年人食欲减退,有些因畏食或自罪观念而拒食,加之老年患者体质较差,睡眠不好,容易出现营养缺乏,故应保证营养摄入。对于进食少或违拗的老年人要耐心规劝、喂食,督促进食。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营养,特别注意补充钠盐,可服用加盐的牛奶,以维持适当的水分及营养。抑郁者常无力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护理人员应督促、协助完成自理,并使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危重、木僵、生活不能自理者,要悉心照料,做好老年人的清洁卫生工作。长期卧床不动者,需防止压疮的发生。

2.2安全护理 患抑郁症的老年人,易出现自杀观念与行为。尤其是病情较重,情绪消极,悲观失望,有厌世观念者,往往会事先计划,行动隐蔽,甚至伪装病情好转来逃避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注意,并采取各种方法,来达到自杀目的,故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严防自杀。老年人住处应光线明亮、陈设安全[3]。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病房设施要加强安全检查,做好药品及危险物品的保管,一切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等锐器、药物和各种绳索、有毒物品等均不能带入病房,杜绝不安全因素。发药时应仔细检查口腔,严防患者藏药或囤积后一次吞服。试体温时,严防咬吞体温表。鼓励企图自杀者多参加利他活动,使其从受助者的感激反应中体会其中之乐。成立包括配偶、子女、邻居、亲朋好友和职业咨询者等在内的自杀者监护小组,以便给予企图自杀者重新生活下去的动力。

2.3用药护理

2.3.1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用抗抑郁症的药物,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其禁忌证是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癫痫、急性窄角型青光眼。同时要注意观察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如头晕、乏力、恶心、双手颤动、视物模糊等,甚至出现心悸、呕吐和腹痛、双手粗大震颤、嗜睡或昏迷等,警惕药物中毒,及时通知医生。

2.3.2用药指导 因抑郁症治疗用药时间长,有些药物有不良反应,患者往往对治疗信心不足或不愿治疗,可表现为拒药、藏药或随意增减药物。要耐心说服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停服。另外,由于老年抑郁症容易复发,因此强调长期服药,对于大多数患者应持续服药2年,而对于有数次复发的患者,服药时间应该更长。另外,清晨给药可避免因药物兴奋所引起的失眠。用药期间应避免驾驶和具有危险性的运动。由于抗抑郁药可增加酒精的作用,故用药期间应忌酒。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分为情绪障碍和躯体症状。以情緒低落、焦虑易激惹、记忆力下降等为常见。病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心情都是沮丧、低调、哀伤的,终日唉声叹气,心烦意乱,经常在家中走来走去,有的老人表现对事情丧失兴趣,周围一片暗淡,对未来悲观失望,有的老人睡眠不安,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觉得对不起子女,生不如死,因此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躯体症状以失眠、嗜睡、食欲增加或减少、便秘、疲乏、胸闷、心悸为主,其中最常见是睡眠障碍,表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等。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两者的鉴别。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首先应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利定下适当的医疗计划,常用心理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坚持用药、定期门诊复查的重要性。当病情好转后,应鼓励其主动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克服性格弱点。指导家属帮助老年人管理药物并监护其按时服药,对老年人的进步给予正向的肯定。认识长期巩固治疗的重要性,定期复查,预防复发。指导家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如子女重视父母的身体、心理状况,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经常与父母聊天,主动慰藉老年人,可避免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和尽可能早发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防止老年抑郁症的出现。同时帮助老年人重新安排生活,扩大活动范围,尤其是文娱、体育、劳动等社会活动。有条件者,还可外出旅游,以使老年人赏心悦目,心胸开阔。

参考文献

[1] 中国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2] 刘菊香.老年抑郁症的康复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5):472-473.

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206例, 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Ⅳ) 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对本研究有所了解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对问卷调查内容能自行作出判断, 排除存在其他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观察组男64例, 女39例;年龄 (37.6±1.5) 岁。对照组男56例, 女47例;年龄 (39.2±1.9) 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抗抑郁症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一般访谈式交谈、心理护理、药物护理、生活护理及环境护理。观察组在综合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心理认知护理疗法及共情护理等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内容如下。

1.2.1 建立护患信任:

入院当天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主治医师的相关信息, 减轻或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1.2.2 基础护理:

了解患者的病情、诊断、饮食、治疗计划, 实施治疗、身体营养情况、自理能力及效果评价;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掌握相应的自护预防及康复措施, 积极从事功能恢复护理;患者出院、转院或转科时, 及时做好出院指导或交接班[3]。

1.2.3 药物干预:

护士督导患者服药, 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临床效果、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知水平, 改善患者长期用药的自觉性。

1.2.4 提高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度:

护士及时向家属汇报患者的疾病进展及心理状况, 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1.2.5 心理认知护理疗法:

(1) 识别患者的负性想法:在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识别患者的负性想法, 帮助患者将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情绪结果罗列, 找出当时情景下的想法; (2) 分析患者认识曲解:通过具体事件分析管着存在的曲解认知, 通过提问让患者反思自己的想法; (3) 开展认知的重建, 与患者讨论不良情绪的原因和认知, 共同找出积极的想法, 让患者学习改变自身负性的认知观念。

1.2.6 共情体验:

对护士加强共情理论、沟通艺术、人性关怀理论等知识培训, 站在患者的角度体验患者的痛苦, 重视患者的信息反馈, 加强表情、言语与动作观察, 提高护士对患者的心理认知能力与情绪体验能力,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心理情绪[4]。

1.3 观察指标

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干预后患者情绪好转, 极少出现抑郁症状, 情绪稳定,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显效;干预后患者情绪较干预前有所好转, 偶尔出现不良情绪,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为良好;干预后患者病情有所控制, 但偶尔还会出现自杀倾向, 生活质量略有提高为有效;护理后患者病情加重, 出现严重自杀倾向, 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为无效[5]。总有效率 (%) = (显效+良好+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1%高于对照组的8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被认为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精神疾病, 且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等。而护理工作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使患者更好地认识此疾病, 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6]。护理前应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 评估患者的既往史、一般状况、症状、外表、思维、情感和行为表现, 抑郁的严重程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根据不同证型患者的不同情况, 准确把握患者的性格、气质及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抑郁症患者常表现情绪低落, 自责自罪, 悲观厌世, 甚至会采取自伤、自杀的行为, 严重危及患者自身的安全[7]。

本文在综合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心理认知护理疗法及共情护理等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显示,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1%高于对照组的8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抑郁症患者护理效果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洪霞, 陈圣霞, 李遵清, 等.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 (9) :817-819.

[2] 余秋容, 田惠清, 蓝燕华, 等.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1) :82-84.

[3] 杨霞, 姜振玲, 徐芳, 等.人性化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病情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 (6) :450-451.

[4] 程晓霞, 王玲花.优质护理对抑郁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5, (9) :1151-1152.

[5] 吴艳, 许冬梅, 李菲菲, 等.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4) :394-396.

[6] 向燕卿, 盛久灵, 张德源, 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4) :678-680.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护理 篇5

仅仅依靠药物与专业的医护人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抑郁症的,为了让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需要家人随时有效的护理,家人的护理效果更好,下面是自己的理解与护理经验的总结:

一:首要的是要认识到抑郁症的病人是真正的病人,当她发病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痛苦到她会感觉到生不如死,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不但会有自杀的倾向还会有行动。护理的人要真正认识到抑郁症病人是真的病人,不能够因为不是躯体上的病而简单粗心的对待病人。

病人发病时表情非常愁苦,作为看者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如此的表情,这样你才能体会到抑郁症的病人的痛苦。精神上的疾病与躯体上的疾病是一样的都是疾病,甚至是更痛苦。

二:要真正的关心病人,发自内心的关心病人,只有这样以后才会学习如何护理病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不是有效地行动上。抑郁症的病人的护理需要护理的人要有护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要有针对性,当病人无力应对时能够及时地帮助病人。

三:当抑郁症病人无法应对自身的病情时会有那些表现呢? 1, 表情愁苦,言语无力,不愿意说话,活动减少,生活被动;2,个人卫生差,懒于打理自己的生活;

3,躯体出现不舒适症状如:腹胀,打隔,头晕,腿无力,便秘等等;4,感觉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无故贬低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连累人;

5, 特别地关注自身的不舒适,认为自己身体出现不适症状的地方都是身体器官出现了问题,担忧自己的身体状况;

6,还有哪些呢?比如睡眠差,不容易入睡或睡眠浅等等,请大家总结。

护理的人要自己根据对病人的了解和总结,确知出现哪些症状是由于抑郁症的原因,以便今后出现症状后能够及时的帮助病人。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也就是病人自己无法自我抵抗抑郁症的发作,需要护理的人及时的提供帮助缓解症状,多次的帮助过后,病人慢慢的就有了应对的能力了。

四:抑郁症发作后,病人的一些能力会丧失,自信心明显不足,负面的情绪和言语会占主导地位,这反过来会进一步的加重病情。护理的人在发现这样的情况后,要帮助病人,树立自信,及时地阻断她的负面的情绪和言语。

当抑郁症发作后,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护理方法: 1:帮助病人关注外界

怎么样才能够关注外界呢?

比如问病人做了些什么而不是问病人那里不舒服。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病人回忆过程中会重复病人的痛苦,这样会更加重病人的病情,会打击病人的自信,也会更进一步的提高病人的负面情绪,是最要不得的,这是护理抑郁症患者与普通的病人的明显区别,护理者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这是护理抑郁症患者的最基本要点。这种问法会增加病人的负面情绪,这种关心是最要不得的。问病人都做了些什么, 可以起到很多正向作用。病人在描述她做了什么的过程中,潜意识里她会感觉到,唉,我做了不少工作啊!会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会增强她的自信,言语会增多,这会帮助患者从负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当病人描述的过程中也就是关注了外界,这种关心是需要的。

说起来很简单,但要领会其中的意思,变成护理者自己的具体行动。就这样简单的不同问候语,就能够帮助病人,这都反复证明过是有效的。护理者只要思考一下,就可以延伸很多其他的有效的方法的。

与病人交谈时,要以病人感兴趣的话题为中心。帮助病人回忆那些成功的,愉悦的往事,而不是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病人谈论一些他关心的人或事,比如她的孩子兄弟姐妹,孙女外甥外甥女,她的老伴等等,说一些让她能够高兴愉悦的事,那些让她操心的让她担忧的事不能够与她说,这才是关心。问寒,问暖,问饱这样的话会让她更多的关注自身,引导她关心别人反而是帮助她,但一定不能够给她负担更不能给她压力。

通过这样的交流引导病人注意外界,通过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协助引导病人表述她的看法,要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

2:发现病人出现症状后,要马上行动,除了语言引导外,可以立即帮助病人变换位置或行动。比如坐在某地,可以找借口领她到另外一个环境中,抑郁症的病人最需要的是宽敞明亮的环境,或者挪一下位置甚至是变换一下姿势都能够帮助病人缓解她的痛苦。而不是任由病人呆在原地不帮助她。这是从行动上关心她。因为她自己不具有上述基本的能力,护理的人多帮助她几次以后,慢慢的她也就有应对的能力了。这看似简单,做起来也不难,但护理的人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病人行走时,提醒病人抬头走路,抬头这个姿势就是积极的行动,而低头就是消极的,抬头视野会宽广,会让人心情舒畅,这都是简单的细节,做到了也就是帮助病人了。

当出现症状时提醒病人深呼吸,这样可以让病人精神放松,就会缓解症状。多次的提醒帮助病人之后,当病人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病人也就有能力应对了。这是护理者帮助的结果。

帮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睡前热水泡脚,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入睡环境,确保病人的睡眠质量。3:电视是病人接触外界很好的渠道,要鼓励病人看电视,尽量多给病人看电视的机会。护理的人不能够全程陪护,要通过其他的渠道帮助病人,其中电视就是很好的渠道。有时间与病人一块看电视时,要以病人的喜好为主,要耐心的陪病人看电视,听病人讲剧情,问病人看过的剧情,根据病人的接受能力提供一些她能够看得懂的电视剧或其它的节目,这个过程也是治疗的过程。把遥控给病人而不是护理的人自己握着。这是关心她,不以自己的喜好为主。这也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要教育孩子们回家也能够做到。

晚上看电视最好是看到8点半以后睡,否则早晨会醒的太早,天还没亮对精神没有好处。提醒患者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4:护理者要给病人创造一个宽敞明亮整洁的环境,环境很重要,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较 长时间的阴暗环境对抑郁症患者是有害的。

要鼓励患者到外面的环境中去。要从对患者身体有益的角度考虑环境。鼓励患者走出家门,走出院门,走出村落。

5:当患者出现负面的情绪后或错误的认识后,要及时阻断,或者给她指出来,或者通过分散她的注意力,帮助她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或者帮助她认识到这是负面的情绪。这一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当她表情愁苦述说着她的痛苦的时候,这时候就是负面情绪,此时不要跟随她的思维听她述说,而是及时的阻断她,马上变换话题说一些其它的事,问其它的事,这就是阻断,这样能够分散她的注意力,帮助她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

由于病人的自信心不足,要多鼓励——鼓励是指鼓励对她正向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话,少说不或对她负面的评价。有些负面的评价,护理者会很随意的就说出来而自己不知道,护理者要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有没有鼓励病人,有没有随意的嘲笑或看不起病人,要尊重病人,今天自己表扬病人几次。要把关心真正的体现在有效的护理行动上,而不仅仅是平常人的关心,要知道你关心的对象是个病人,要把基本的简单的护理知识变成习惯。

6:自己没有时间护理时,要告诉与病人接触多的人一些注意点,尽可能的不要因为他人的原因起到反作用,不具有护理知识的人对病人的不合理关心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7:要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予以鼓励;患者发病时多说些宽慰的话,多鼓励;以提高她的自我能力和自信。患者精神正常时,陪伴的人要有耐心听患者的诉说,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做一个倾听者也是对患者的很好的帮助,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8:护理者无法现场陪护患者,可以用电话、通信等办法与患者多沟通交流,提醒患者一些注意事项(例如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安排日常生活、睡前泡脚等等),说些宽慰的话。外来的交流可以让患者保持较长时间的精神愉悦,特别是患者最关心的人的交流,效果会更好。

9:帮助病人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及作息制度,例如何时起床、睡觉、散步、干家务活(有时病人会丧失以前有的能力,需要家人手把手帮助病人恢复,比如:做饭、炒菜、洗衣服等,不需要家人事事代劳那样反而不好)、看电视等活动,都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科学安排,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我自己就曾经手把手帮助过病人重新学会切菜、用打火灶、炒菜等。

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多做说服解释工作。态度要亲切、和蔼、耐心,避免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10: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家庭成员要一起分析、寻找病人发病根源,共同去除不良刺激因素,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是抑郁症病人家庭治疗及护理的关键。做好家庭护理,有利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以上的方法都被反复证明过是有效的,合理的护理,几分钟就能够帮助病人从痛苦中走出来,走出来之后,要帮助病人把正常的情绪延长得时间越长越好。尽量不要让病人带着负面的情绪入睡。当然要注意,不能够把所有的不舒适都当成是抑郁症引起的,有其它的病还是要注意。

下面的例子可以更好的理解学习如何护理抑郁症患者:

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后,护理者对患者说不要去想不高兴的事,这样的语言指导有用吗?

仅仅是这样对患者是毫无用处的,是没有从根本上领会怎么护理的表现之一。护理者有这样的想法是对的,这正是护理者应该帮助患者做到的事!!——怎么让患者不去想不高兴的事——这正是护理者具体应该做的,而不是护理者让病号自己做的事。至少是你在陪患者的时候不能够让患者始终处于忧虑之中。

护理者怎么样能够不让患者去想不高兴的事,是护理者帮助患者的具体办法,更是护理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能力。正是由于患者无法不去想那些让她忧虑或者是不高兴的事的原因,或者说患者始终无法摆脱忧虑的想法控制,所以她才会出现犯病的症状,也就是说她没有自己摆脱这种忧虑的能力。这时护理者的及时帮助会让患者摆脱这种痛苦,让患者从忧虑中走出来是护理者第一时间要做的。

怎么样才能让患者不去想忧虑的事呢?

作为护理者请你自己回答,怎么样才能让患者在你有限的能够陪她的时间内不忧虑,不想不高兴的事?下面几个问题有助于你回答上面的问题:

患者都会关心什么?会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什么会让患者高兴?

在护理者陪护患者的过程中你说的话有没有从患者的感觉考虑,她会不会因为这些话忧虑或担心的?

你有没有思考过回家陪患病应该怎样做吗?哪些是帮助,那些不是帮助?

你有多少办法在患者患病时可以帮助她?

实际上陪患者是个需要非常谨慎且应该小心的过程,因为此时你的言行都会影响到患者,什么是帮助什么不是这要搞清楚,由于时间都有限,所以要高效的利用陪护的时间,让患者在陪护的过程中摆脱忧虑,这样有助于患者能力的恢复或重新建立。

说有用的话,帮助患者的话,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简单的陪护作用有限,更需要有具体的办法,真正能够帮助患者的办法。

作为患者最亲近的家人们,每个人都是护理者,都需要承担起护理这样的责任!只要是有时间陪患者,那么每个家人就都是护理者!都需努力地学习掌握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自己做起,用具有专业性的行动来帮助患者。

只要是护理者真正的关心病人,合理的护理帮助,病人的病情几分钟之后就会得到缓解而不会持续愁苦状。如果做不到,就需要护理者从自身找原因,自己哪方面没做到?其实护理的方法都很简单,只要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就行了,没有什么难的。

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6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抑郁症;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6-02

抑郁症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治疗比较困难。为了提高临床上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此次我院抽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将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患者的治疗,与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所有100例患者中干预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8.1±4.2)岁,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52岁。常规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2±5.4)岁,最小年龄为35岁,最大年龄69岁。所有患者没有心、肝、肾等其他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知情情况下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服用抗抑郁药舍曲林[1],每次50g,一天一次。常规组患者在服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包括:①护士需要仔细地询问患者或者家属,了解患者家庭状况及心理状态,对患者普及冠心病相关知识及防护措施,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②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叙述病情,满足患者的要求,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对于疾病的治疗帮组患者建立信心,指导患者通过适量运动、听音乐等方式释放压力,缓解其负面情绪。

1.3 疗效评价疗效标准 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观察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后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减分率在25%-74%之间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2]。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总病例-无效病例)/总病例×100%。

1.4 统计方法 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评分情况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给予评分。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常规组为34.81±5.52,干预组为37.24±5.63,P>0.05;治疗后常规组评分为18.78±4.22,干预组评分为8.72±2.38,t=9.34,P<0.05。治疗前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根据评分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常规组50例患者中痊愈12例,有效1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54%;干预组5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X2=14.1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或心情长期处于负面状态的一种疾病[3]。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与人沟通以及对事物缺乏兴趣等症状,常伴有焦虑以及睡眠障碍。目前调查发现,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这跟社会压力增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抑郁症对患者精神、生活以及社会其他成员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发生自杀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也给社会带来负担。抑郁症治疗比较困难,疗效很难让人满意,且治疗后容易复发,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其的重要。因此,临床上研究抑郁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4]。

对于抑郁症患者只靠服用抗抑郁药并不能取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后容易复发。目前研究发现,服药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心理护理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通过心理咨询耐心地了解患者感受,指导患者缓解负面情绪。研究显示,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树立正确乐观的心态。

此次我院抽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将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患者的治疗,与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前常规组为34.81±5.52,干预组为37.24±5.63,P>0.05;治疗后常规组评分为18.78±4.22,干预组评分为8.72±2.38,t=9.34,P<0.05。治疗前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常规组50例患者中痊愈12例,有效1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54%;干预组5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X2=14.1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于抑郁症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汤碧艳,范芳秀.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其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10,8(3):164-165.

[2] 许丽霞,王秀芬,孙惠萍,曹志坤,周策.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6-17.

[3] 周满娥.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抑郁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3):160-161.

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7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抑郁

近年来,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 老年人的情绪健康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老年人的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并且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一些基础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1]。因此, 我院探讨老年患者心理抑郁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对老年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在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科就诊的老人使用心理测试量表BDI、SDS、HRSD对其抑郁情况进行评分, 选出存在抑郁情况的101例年龄>60对的老年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 采取普通护理措施,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23例, 年龄61~78岁, 平均年龄 (67±2.4) 岁, 其中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14例,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 慢性支气管炎10例, 高血压11例。试验组5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其中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13例,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 慢性支气管炎10例, 高血压11例。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普通护理措施,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要情切热情, 注意用词以及够沟通技巧, 取得老年人的信任, 为进一步的健康辅导打下基础。 (2) 营造良好的环境, 舒缓患者的心情。护理人员尽量保持病室的整洁、安静多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 降低一切客观情况下可能引起患者急躁情绪的因素。 (3) 心理健康辅导, 老年人由于退休后心例落差严重, 很容易产生失落和孤独的情绪, 护理人员在于老年人的交谈中应该多倾听, 或者主动与之交谈工作时的事情, 并鼓励其多余外界沟通。老年人由于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 往往长时间服用药物, 内心会有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医护人员应该针对疾病的类型, 对老年患者做相应的疾病知识讲解, 让老年人了解疾病, 缓解期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疑老和悲观也是老年人的一个心理特征之一, 这时护理人员应该与老年人的家属多沟通, 来至亲人的陪伴, 可有效的化解疑老和悲观的情绪。此外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应该多注意细节, 老年人疑心重, 可能会因为一些护理人员的小动作以及不经意的言语来揣测自己的病情, 增加其心理负担。 (4) 指导自我调节情绪。应引导患者进行自我安慰, 多看积极地一面, 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5) 协助自立行为, 鼓励老年患者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如参加集体旅游、或是协助家里人料理家务, 增加自我存在感以及自身价值[2], 可有效的改善老年患者的抑郁情况, 提高生活质量。

1.3 比较指标:

在患者入院时使用Beck抑郁问卷 (BDI) 、自评抑郁量表 (SDS) 、汉密顿抑郁量表 (HRSD)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准确的评估。在出院时做同样的评估, 并与入院时的得分做差值, 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情况, 差值大, 则抑郁改善情况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评分结果差值比较, 试验组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 老年抑郁患者逐年增多。他们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养老需求日益凸显, 不仅给家庭还有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因此对于老年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4]。我院对老年患者采取信心的心理护理, 在入院时对老年患者热情接待,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接下来的心理护理创造基础, 保持环境的舒适, 减少一切可以引起脾气暴躁的客观因素。对老年患者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失落、孤独、恐惧、焦虑、疑老、悲观、疑心重等情绪进行调节, 并且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 从本试验可以看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评分结果差值比较, 试验组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对于老年患者, 采取心理护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仅促进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可以使老年人幸福快乐的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张兴国.心理护理干预对减轻普外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6) :877-878.

[2]梁清芳, 张先庚.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1, 9 (12) :3185-3186.

[3]赵月兰.抑郁宁心汤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 :294-295.

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12月进行护理托管的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男45例, 女15例, 年龄55~75岁, 平均年龄65岁, 其中脑出血卒中患者40例, 脑梗死患者20例;治疗组男40例, 女20例, 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62.5岁, 其中脑出血卒中患者38例, 脑梗死患者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病类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1) 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 保持患者病房内空气清新, 环境清洁; (2) 对患者的饮食做好合理搭配, 禁止高糖、高盐以及高脂肪饮食, 多给患者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 (3) 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对于年龄较大、言语表达欠佳的患者, 定时进行翻身, 预防褥疮的形成, 经常对患者进行敲背, 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形成; (4) 对于瘫痪在床的患者, 做好导尿以及个人卫生的保养保健工作, 注意尽量避免大便干燥。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康复护理干预

首先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主动增加患者对于事物的认知模式,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言语上的沟通, 注意态度和蔼可亲, 往往护理人员一个温暖的眼神可以改变患者的内心, 了解患者的生活需要, 发现患者身上存在的潜在危机, 为下一步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其次增加患者对生活的渴望, 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 逐渐对患者进行机能的康复治疗, 达到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最后加强社会的支持, 患者由于精神状态的改变, 往往受到外来的压力, 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 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尽量避免带有情绪上班, 不要对患者进行冷漠对待, 社会支持交流可缓冲脑卒中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预防和降低抑郁的发生。对于住院患者, 除了医护人员应成为其重要的支持者外, 还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及朋友、同事、社会团体等支持作用。

1.3 临床评价标准

依据HAMD评分进行疗效的评定, 将治疗前患者的HAMD评分与治疗后的HAMD评分进行对比分析;以HAMD评分患者减分率为标准, 痊愈:患者减分>75%, 显效:减分>50%, 有效患者减分>25%, 无效患者减分<25%。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治疗组60例患者, 治疗期评分为 (22.55±3.21) 分, 治疗后评分为 (6.55±5.33) 分, 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60例, 治疗前评分为 (23.45±3.45) 分, 治疗后患者评分为 (12.45±4.56) 分, 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60例, 痊愈20例, 显效35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60例, 痊愈10例, 显效25例, 有效5例, 无效20例, 总有效率为66.7%,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患者刚开始发病时, 往往抱着可以治好的态度, 但是在经过一段积极的治疗后, 患者身体机能没有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甚至出现恶化, 再加上患者在生活上完全依靠别人, 在内心产生烦躁、不安、悲观绝望, 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临床护理人员在这个阶段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要告知患者治疗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让患者在心理上早期有个接受的阶段, 告知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必要性, 并告知患者心理康复治疗的计划以及实施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2]。心理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说明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康复是有效的干预方法,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干预, 有利于改善和预防患者的不良心境, 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且心理康复治疗无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可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的始终, 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5-39, 121-126.

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18例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32~81岁,平均(62.16±12.08)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8例,出血性脑卒中21例。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23例;年龄31~79岁,平均(61.47±11.76)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7例,出血性脑卒中2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病情方面、年龄以及性别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年龄<80岁;(2)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标准;(3)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所有患者显示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排除标准:(1)不符合入选标准以及诊断标准者;(2)排除意识障碍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精神病史。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的抗抑郁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以及生活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康复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通过疏导、支持方法以及首因效应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使患者的抑郁情绪消除,同时改善患者躯体及精神状态;(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以多种形式给予患者指导健康教育活动,护理人员对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时,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整体认识,以此达到消除患者抑郁情绪的目的,从而增强康复疾病的自信心;(3)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应采取分阶段干预措施,根据病程将其分为3个阶段包括早期、非稳定期及稳定期。应按照其阶段特点分别给予针对性的训练,避免患者发生肢体废用综合征,减轻以及减少异常行走方式,使患者功能性表达与交流现状得以改善,同时使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恢复。

1.4 HAMD评分标准:

(1)两组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均给予患者进行HAMD评分,其中包括17项,评分在17分以上者则评定为PSD;(2)本组118例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在护理干预前与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6个月完成所有评分,且评分均由本院固定评分员进行评分。由患者独立完成或者家属代答每份答卷。

1.5 统计学处理:

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7.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组间差异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结果可知,两组治疗前H A M 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还有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见表1。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状态是最常见的一种脑卒中并发症,该并发症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不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康复训练,从而致使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使患者已存在的生理障碍加重,对于疾病的治疗更加复杂化,且住院时间延长,给予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研究报道结果表明,针对PSD患者给予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症状,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康复[4]。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其文献报道一致。本组研究通过对PSD患者实施恰当有效地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缓解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此外,可使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的积极性提高。

PSD患者常因对于脑卒中的相关知识缺乏,从而引起其抑郁情绪,而本文针对该类患者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主动性,改善了其心理障碍,并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HAMD评分显著低于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PSD患者抑郁情绪,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18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59)与观察组(n=59);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HAMD评分治疗后1个月(14.16±3.58)分与治疗后6个月(8.68±3.2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20.15±5.16)分与治疗后6个月(17.94±4.01)分,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抑郁情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护理干预,HAMD评分

参考文献

[1]郭巧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2):186-187.

[2]吴文华.规范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21-22.

[3]杨玉平.老年患者脑卒中后不同时期抑郁程度及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药,2012,25(2):322-323.

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肺结核患者,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5例给予传统护理, 其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龄21~76岁, 平均 (31.82±5.61) 岁。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 其中男23例, 女12例, 年龄18~77岁, 平均 (33.52±4.31)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心理特点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护理, 注意包括每例患者由多名护士护理和对患者痰液进行处理等;观察组35例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 主要包括:1患者在入院时, 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及介绍医院环境,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3]。2成立护理小组, 1位组长5位护理人员, 固定管理4个患者, 对其饮食、病情、健康进行指导。3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及病情进行个性化护理, 主要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 耐心倾听, 了解患者内心感受[4]。

1.3 观察指标

1严重抑郁:评分>24分, 一般抑郁:17分>评分<24分, 轻微抑郁:7分>评分29分, 一般焦虑:24分>评分<29分, 轻微焦虑:l4分>评分<23分, 无焦虑:评分<7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以率进行比较,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 抑郁症状消失率为5.71%, 焦虑症状消失率为2.86%;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 抑郁症状消失率为42.86%, 焦虑症状消失率为45.71%。对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肺结核具有死亡率高、治愈效果差及传染期长等特点, 且容易受到歧视, 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活, 导致患者时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会降低患者自身免疫力, 加重患者病情, 且提高了治疗的费用, 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 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是降低肺结核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护理的护理人员工作较忙, 仅仅进行日常生活的护理及常规宣传, 导致患者不明白、不理解, 产生烦闷等不良情绪。优质护理是指全面的、系统的、针对性的护理, 加强护理人员主动护理意识, 及时沟通, 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尊重, 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 实施个性化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对患者家属讲解肺结核疾病的基本常识, 加强预防, 降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

从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肺结核患者研究结果中看出, 优质护理能显著降低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情绪。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 患者护理后抑郁症状消失率为5.71%, 焦虑症状消失率为2.86%;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 抑郁消失率为42.86%, 焦虑症状消失率为45.71%, 两组比较, 观察组抑郁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看出, 通过优质护理干预, 能积极有效的与患者进行交谈、沟通, 及时知晓患者心理动态接受现实、敞开心扉,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 结核病实施优质护理, 大大降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 提高了结核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结核病治疗过程中进行优质护理, 能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改善肺结核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5例给予传统护理, 观察组35例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结果 观察组抑郁消失率为42.86%, 焦虑症状消失率为45.71%,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优质护理对抑郁焦虑情绪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结核,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1]朱文莉, 李晓华.护理干预对改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23) :1547-1548.

[2]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4 (3) :5-7.

[3]杨胜银.微卡菌苗联合抗痨药物治疗耐多药性肺结核6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4) :105-106.

上一篇:文学生产机制下一篇:成本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