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施用量

2024-09-08

最佳施用量(精选七篇)

最佳施用量 篇1

关键词:玉米,钾肥,最佳施量

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 在吉林省黄金玉米带内, 为典型的一年一熟春玉米区, 年大于10℃活动积温3118.6℃, 无霜期145d, 年降水量494.0mm, 种植的作物70%为玉米。近年来农业生产随着氮、磷肥投入的增加, 单产的不断提高, 贫钾土壤面积不断增多, 为了研究钾肥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最佳施用量, 以便充分发挥肥效, 减少盲目施用钾肥造成的浪费, 从而提高肥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共试玉米品种为单玉15, 用种衣剂拌钟, 播种采用人工等距摆种。

1.2 地点

双辽市地力较低的卧虎镇同乐村, 村前地, 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均匀一致, 土壤为黑钙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碱解氮51.82mg/kg、速效磷8.4mg/kg、速效钾43mg/kg。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六个处理, 各处理如下:1NPK0 (施KCl10kg/hm2) ;2NPK1 (施KCl150kg/hm2) ;3NPK2 (施KCl100kg/hm2) ;4NPK3 (公顷施KCl150kg/hm2) ;5NPK4 (施KCl200kg/hm2) ;6NPK5 (施KCl250kg/hm2) 。

供试肥料及施用量:本试验钾肥采用氯化钾 (俄罗斯产) 按设计量, 1hm2底肥尿素100kg, 磷酸二铵150kg;追肥;1hm2尿素300kg。尿素含N46%;氯化钾 (俄罗期产) :K2O为60%;磷酸二铵 (美国产) :含N为18%, 含P2O5为46%。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设三次重复, 小区面积30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调查

播种期:4月19日;出苗期:5月5日;拔节期:6月25日;抽期雄:7月23日;成熟期:9月19日;收获期:9月19日。

2.2 产量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处理1产量6795.6kg/hm2;处理2折公顷产量7205.6kg/hm2, 增产幅度6.00%;处理3产量7366.0kg/hm2, 增产幅度8.39%;处理4产量7703.3kg/hm2, 增产幅度13.36%;处理5产量7796.7kg/hm2, 增产幅度14.73%;处理6产量7833.3kg/hm2, 增产幅度15.27%。

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从上述结果看出, 在氮磷肥正常施用的情况下, 公倾施用氯化钾50kg, 比不施钾肥区增产6.0%;公倾施用氯化钾100kg, 比不施钾肥区增产8.3%;公倾施用氯化钾150kg, 比不施钾肥区增产13.36%;公倾施用氯化钾200kg, 比不施钾肥区增产14.73%;公倾施用氯化钾250kg, 比不施钾肥区增产15.72%。田间观察, 不施钾肥区长势弱, 后期出现脱肥早衰现象, 但从全区组看, 随着施钾量的增多, 株高、茎粗、穗长明显增大。

效益分析:处理1 (CK) 产值10193.4元, 投入肥料成本1325.00元, 纯收入 (只扣除肥料投入, 下同) 8868.4元, 纯效益排序:第6;处理2产值10808.4元, 投入肥料成本1525.00元, 纯收入9283.4元, 与CK比纯增收增幅4.68%, 纯效益排序:第5;处理3产值11049.0元, 投入肥料成本1725.00元, 纯收入9324.0元, 与CK比纯增收增幅5.14%, 纯效益排序:第4;处理4产值11555.0元, 投入肥料成本1925.00元, 纯收入9630.0元, 与CK比纯增收增幅8.59%, 纯效益排序:第1;处理5产值11695.1元, 投入肥料成本2125.00元, 纯收入9570.1元, 与CK比纯增收增幅7.91%, 纯效益排序:第2;处理6产值11750.0元, 投入肥料成本2325.00元, 纯收入9425.0元, 与CK比纯增收增幅6.27%, 纯效益排序为第三 (注:尿素:2000元/t, 氯化钾:4000元/t, 磷酸二铵:3500元/t, 玉米:1.5元/kg) 。

从分析中看出, 去掉增加肥料成本, 每1hm2纯增效最高为处理4, 即每1hm2施钾肥150kg。公顷施钾肥200kg次之, 综合分析公顷施钾肥150kg为最佳用量。

3 结论

最佳施用量 篇2

[关键词] 史丹利;水稻专用肥;用量;超级杂交晚稻

从我们前期的史丹利水稻专用复合肥在超级杂交稻上施用证明比其他复合肥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所有应用区的农民都已经认识到施用效果。各地农民在如何合理施用和高效施用上还是按照其他复合肥的习惯施用法进行,或多或少还是影响了其施用效果。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希望有史丹利水稻专用肥的专用施用技术,达到最佳经济施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史丹利专用复合肥肥效。2008-2009年,笔者专题对最佳经济施肥量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期能为指导史丹利水稻专用复合肥科学施用和经济施用提供技术支撑。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史丹利水稻专用复合肥为史丹利肥料公司生产提供的含量为45%普通型水稻专用复合肥,含量水平为N-P2O5-K2O=23-7-15。供试品种为农平种业提供的超级杂交晚稻丰源优299。

2.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施氮水平,即0、6、9、12、15和18kg,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4m2。小区保护:小区间起20cm高、30cm宽膜包土埂隔离,区组间有0.5米宽的排灌沟实行单独排灌。

3.肥料施用

对所有施氮处理区施用都用史丹利肥进行配置,即“6、9、12、15和18kg”每亩分别施用史丹利专用肥26.1、39.1、52.2、65.2和78.3kg。对于磷钾肥配置按亩施氮量12kg用磷钾量标准补齐,即“0、6和9kg区”的分别补施过磷酸钙30.4、15.23和7.64kg,氯化钾13.05、6.53和3.28kg。所有肥料都一次性作基肥全层匀施。

4.试验地点

试验在澧县涔南乡新堰村7组,位于农业部“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内,为典型的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田块方正,土壤成土母质为洞庭湖上流的澧水河流冲积物,土壤类型为河潮泥,土壤质地为粘土,肥力水平中等,水分灌溉状况良好。

5.栽培管理

试验田于6月17日播种,7月11日采集土样,7月16日整地,7月17~18日作埂覆膜,7月18日施基肥,7月18日各小区按统一规格移栽,每小区栽558蔸,整个试验田中每小区的蔸数基本保持一致。各处理的其它栽培管理措施保持相对一致。其间共灌水6次,防治病虫6次。

二、结果与分析

1.施用量决定着大田分蘖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大田分蘖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正相关。

3.施用量决定着产量

由表1可知:实际产量以“15”、“18kg”的最高,其后依次为12、9和6kg,“0kg”的最少,施用间的产量差异经方差分析,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对产量进行相关分蘖,其产量与施用间可以拟合成y1=371.95+20.706x1-0.7292x12。

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田间最高苗随着施用量明显增加,呈直线正相关,y2=19.057+0.324x2(r=0.870);有效穗则以“0kg”的最低,随着施用量增加逐步增加到“15kg”的最高,随后又有减少现象,可以拟合成一元二次曲线y3=8.31+0.671x3-0.020x32;每穗总粒数则以“18kg”的最小,“9kg”的最大,其他介于其中,每穗总粒子数与施用量间可以拟合成一元二次曲线y4=168.3+8.9857x4-0.5159x42;结实率以“6kg”的最高,“18kg”的最低,其他介于其中。

4.施用量也决定着施肥效益

从图3中可直观看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亩产值正向拉升,到“15kg”处最高,随后有下降迹象。纯收入则开始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迅速增加,当达到“9kg”处最高,随后则相应的下降,到“18kg”处次低,呈现一条一元二次曲线y5=295.155+25.5x5-1.433x25。

三、结论与讨论

从连续二年的试验看史丹利水稻专用复合肥在湖区超级杂交水稻施用非常有效,其施用量的决定着田间分蘖的发生、禾苗长势长相,通过影响有效穗和总粒数等产量构成主要因素,进而决定着产量和施肥效益,即有效穗、总粒数和亩产都随施肥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则不增反降。

综合二年试验结果,我们初步认为在湖区超级杂交水稻上一次性施用普通型史丹利水稻专用复合肥最高产量施肥量为61.7kg,此时的亩产518.94kg。最佳经济施用量为38.7kg,此时的亩产为408.6kg。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江中游超级杂交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创新及技术模式研究”和“湘中双季稻高产区“双超”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最佳施用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实施, 试验地点为南川区东城街道三秀居委。

1.2 供试土壤

供试土壤是由第四系河流发育而成的水稻土类, 黄色冲积水稻土潮沙田。海拔525 m, 属低山漕坝地形, 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土壤基本情况如表1。

1.3 供试材料

1.3.1 油菜品种

本试验油菜品种为‘油研10号’。

1.3.2 供试肥料

(1) 泸州泸天化生产的尿素 (46%) , 12%过磷酸钙; (2) 四川成都新都化工复合肥 (N-P-K=2010-10) ; (3) 分析纯硼砂 (15%) 。

1.4 试验设计

本试验根据硼肥施用水平设3个处理, 3次重复, 每个小区面积20 m2, 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处理设计如表2。

1.5 田间管理

1.5.1 种植

2014年9月12日采用免耕直播进行种植, 播种规格为60 cm×30 cm, 每窝留3株。2015年5月4日收割油菜, 5月8日收获油菜 (后熟) 。

1.5.2 施肥

(1) 底肥。每667 m2施用25 kg过磷酸钙。硼肥做底肥全部施用。 (2) 追肥。2014年10月15日追苗肥 (尿素5 kg/667 m2) ;2014年11月30日追开盘肥 (尿素5 kg/667 m2) , 20-10-10复合肥25 kg/667 m2;2015年1月10日追蕾苔肥 (尿素5 kg/667 m2) 。

1.5.3 病虫害防治

2014年10月25日, 每667 m2用2.5%敌杀死20 m L对水30 L喷雾防治菜青虫。2014年12月24日, 每667 m2用687.5 g/L银法利75 m L对水45 L喷雾防治霜霉病。2015年2月26日, 每667 m2用70%吡虫啉6 g对水45 L防治蚜虫。

1.6 分析方法

本试验结果的多重比较使用最小显著极差法中的新复极差检验 (DMRT) 完成, 该方法的特点是不同平均数间的比较采用不同显著差数标准, 用于平均数间的所有相互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硼肥施用量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施用硼肥处理比CK处理的1次分枝数要多, 处理2与处理3差异不显著。在控制有效株数一样的情况下, 增施硼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油菜单株荚数、粒数及千粒重, 从而影响油菜的产量。

2.2 不同硼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 与初始土样相比, 3个处理对土壤p H基本没有影响, 表现一致。各处理的有机质含量都有所下降, CK下降最少, 处理3有机质下降最多。3个处理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有所下降, 处理间无明显差异。CK处理的土壤有效硼有所下降, 施用硼肥的土壤有效硼均有所增加, 处理2与处理3无明显差异。

2.3 不同施用硼肥处理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 不施硼肥处理的油菜产量最低, 为142.9 kg/667 m2, 处理3的油菜产量最高, 为177.9 kg/667 m2。与CK相比, 处理2增产22.9%, 处理3增产24.5%, 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硼肥对油菜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3 小结

施用硼肥能增加油菜的一次分枝数,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油菜单株结荚数、荚粒数及千粒重, 从而增加油菜产量;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随油菜产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施用硼肥后, 能增加土壤中有效硼含量, 施用硼肥对油菜有显著增产作用。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5%显著水平。

根据南川测土配方施肥取土化验的结果, 南川区的土壤中有效硼含量普遍低于0.5 mg/kg, 不能满足油菜的生产, 需要施用硼肥。试验结果表明, 1水平 (施用0.15 kg/667 m2纯硼, 即硼砂1 kg/667m2) 不能满足油菜的正常生长;在油菜目标产量为180~200 kg/667 m2时, 加大硼砂施用量仍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故南川区高产油菜最佳施用硼肥量为0.225~0.250 kg/667 m2 (纯硼) , 即硼砂最佳推荐用量为1.50~1.75 kg/667 m2。

摘要:重庆市南川区是重要的油菜产区。油菜生长对硼元素较敏感, 硼肥对油菜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南川区开展了油菜硼肥最佳施用量研究, 结果表明南川区土壤中有效硼含量较低, 在油菜目标产量为180200 kg/667 m2时, 硼砂的最佳施用量为1.501.75 kg/667 m2。

最佳施用量 篇4

S103线是长沙至浏阳的干线公路,为一条二级公路,现进行大修改造,加铺沥青路面。本项目结合浏阳市S103大修改造工程,进行防滑降噪路面面层研究,上面层厚4 cm,拟采用中粒式PA-13。排水路面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设计不能采用传统的马歇尔方法,应采取析漏试验确定混合料的最大沥青用量,飞散试验确定混合料的最小沥青用量。《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1]规定析漏损失不大于0.3%是参考了美国的OGFC和SMA后制定的,但是排水路面与OGFC不是一个概念,故析漏损失不大于0.3%并不适合排水路面。参照日本和中国的经验,以及通过大量试验研究,确定析漏及飞散损失的最佳值,从而得到最佳油石比。

2 沥青混合料的初试级配

初试排水路面矿料级配组成见表1。

初试沥青用量是根据矿料表面吸附沥青膜厚度确定的。影响级配矿料表面积的主要因素是级配中细料含量,所有粒径大于4.75 mm筛孔的粗料对集料的表面积没有大的影响。因此,初试沥青用量(对集料而言)的计算如下[2]:

其中,Pb为初试沥青用量;h为沥青膜厚度,一般取为14μm;A为集料总的表面积;a,b,c,d,e,f,g分别为4.75 mm,2.36 mm,1.18 mm,0.6 mm,0.3 mm,0.15 mm和0.075 mm筛孔通过百分率(%),根据上式可得出两种级配的初试沥青用量分别为:4.5%,4.8%。

3 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级配一及级配二均采用辉绿岩集料和石灰岩矿粉。对于级配一,以油石比4.2%为中值;对于级配二,则以油石比4.5%为中值,进行析漏和飞散试验。级配一的析漏和飞散试验见图1,图2,级配二的析漏和飞散试验见表2。

由以上试验结果可得:确定析漏试验级配一和级配二最佳油石比分别在4.7%,5.0%时,析漏量控制在0.8%以内;当油石比在5%以下时,级配二飞散损失均高于级配一,析漏值高于级配一,说明级配二集料与沥青的粘结能力低于级配一;由表1可以看出,级配一比级配二粗,说明对于辉绿岩材料来说,级配越粗则与沥青的粘结能力越大。

%

%

由插值法可得,表3油石比在4.0%,4.5%,5.0%条件下析漏损失分别为0.292%,0.644%,1.184%,飞散损失分别为8.708%,10.378%,14.314%,图1和图2在同等条件下析漏损失分别为0.300%,0.673%,1.220%,飞散损失分别为14.1%,10.18%,8.53%,说明在同样油石比条件下,两者析漏损失基本无差别,但当油石比超过4.48%时,辉绿岩的飞散损失更小,且呈现递减趋势,所以辉绿岩材料与SBS改性沥青的粘结性更好,是更好的路面使用材料。

4 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

根据确定的级配和初始沥青用量拌和制备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谢伦堡析漏试验和肯塔堡飞散试验[1]及其他相关试验,检验配比使用性能。

4.1 马歇尔试验结果

制备两组试件,每组4个~6个,测定其马歇尔各项指标,取均值,结果流值为4.79,稳定度为8.4,均满足要求。

4.2 高温稳定性检验

按5.0%的油石比成型车辙板,测定其动稳定度指标,测试结果为3 300次/mm,满足规范动稳定度不小于3 000次/mm的技术要求。

4.3 其他试验

按5.0%的油石比分别进行两组试件的标准和浸水马歇尔测试以及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飞散试验,取均值。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为84.9,劈裂强度比为87.2%,飞散均值为14.6%,均满足规范要求。

5 结论与建议

1)析漏量控制在0.8%以内,能得到最佳油石比。2)析漏与飞散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为5.0%。3)随着油石比的增加,辉绿岩的飞散损失更小,且呈现递减趋势,而石灰岩飞散损失呈现递增趋势,临界点在4.48%,但两种材料的析漏损失差别不大。4)相同油石比条件下,级配越粗辉绿岩材料与沥青的粘结能力越大,强度和稳定性更好,是较好的路面使用材料,建议在路面材料选择中优先考虑。

摘要:通过析漏试验与飞散试验,确定了OGFC沥青混合料的最大与最小沥青用量,并对不同集料条件下的最佳沥青用量进行对比,指出同样油石比条件下级配越粗的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越大。

关键词:OGFC,沥青用量,析漏试验,飞散试验,油石比

参考文献

[1]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最佳施用量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09~2011年在甘肃万向德农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温室内进行, 温室长50.0 m, 宽7.5 m, 脊高3.5 m。

1.1.2 栽培基质:

沙子, 粒径0.05~1.00 mm;牛粪, 粒径1~5 mm;糠醛渣, 粒径1~5 mm, pH值3.42;菇渣, 粒径1~5 mm。

1.1.3 农药:

(1) 安泰生, 70%可湿性粉剂, 德国拜耳公司产品; (2) 克露, 含64%代森锰锌、8%霜脲氰, 上海农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 (3) 生根粉, 郑州神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产品; (4) 细胞分裂素, 菏泽黄金穗农化有限公司产品。

1.1.4 微型种薯专用肥:

根据微型种薯对N、P、K养分的吸收比例, 将CO (NH2) 2、 (NH4) 2HPO4、K2SO4重量比按34:9:48混合 (N 20.00%, P2O54.14%, K2O 24.00%) 。

1.1.5 营养液:

每吨自来水中加入10%的磷酸1.80 L, 将自来水pH值调到6.50~6.80, 加入微型种薯专用肥1 kg, 营养液浓度为0.01%, EC (电导率) 为1.25 ms/cm。

1.1.6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

品种为费乌瑞它, 由甘肃万向德农马铃薯种薯种业有限公司组培室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糠醛渣改性:

每1000 kg糠醛渣加入石灰粉21 kg, 将糠醛渣pH值由3.42调整到6.50~7.00[8~10]。1.2.2牛粪、糠醛渣、菇渣无害化处理:将牛粪、改性糠醛渣、菇渣自然晾干, 粉碎过5 mm筛, 每1000 kg加水150 kg, 加尿素4.5 kg, 将含水量调到15%, C/N比调到25:1。堆高1.5 m, 覆盖一层塑料棚膜, 在棚膜上开15~20个小洞, 在夏天室外20~25℃条件下堆置发酵120天后, 每隔30天捣翻一次, 堆内出现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后风干备用[11]。

1.2.3 栽培基质配制方法:

将无害化处理的牛粪、糠醛渣、菇渣、沙子按容积比7:2:3:8混合, 过5 mm筛备用。

1.2.4 多功能药肥合成方法:

根据1.2.1试验筛选的配方比例, 将微型种薯专用肥、安泰生、克露、生根粉、细胞分裂素, 重量比按970:15:10:3:2合成多功能药肥。

1.3 试验处理

1.3.1 多功能药肥原料比例确定:

选择微型种薯专用肥、安泰生、克露、生根粉、细胞分裂素为5个因素, 每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 按正交表L9 (35) 设计9个处理 (表1) 。按表1因子与水平编码括号中的数据将5种原料按重量比混合组成试验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3次, 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小区面积为1m2。

1.3.2 多功能药肥最佳施用量确定:

多功能药肥施用量设0 g/m2、50 g/m2、100 g/m2、150 g/m2、200 g/m2、250 g/m26个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3次, 随机区组排列。

注:括号内数据为 (g/m2) 。

1.3.3 栽培方法:

试验小区面积1m2, 小区四周用砖块筑埂。多功能药肥与栽培基质混合后, 定植前将栽培基质平铺在沙网上, 厚度为10 cm, 喷洒清水把基质浇透。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定植深度4~5 cm, 株距5 cm, 行距10 cm, 密度为200株/m2。定植后每天喷洒清水两次, 使基质湿度保持在70%~80%, 定植10天后喷洒浓度为0.01%的营养液, 每天喷洒一次, 定植40天后每3天喷洒浓度为0.01%的营养液一次。网棚湿度保持在80%~90%, 温度保持在23~26℃。定植40天后压苗, 压苗15天后加培基质一次, 厚度2~3 cm。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定植60天后, 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取10株查全部叶片, 按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调查病情, 统计病情指数, 计算相对防效。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0级, 无病斑;1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以下;3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6%~10%;5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11%~20%;7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21%~50%;9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0%以上。

定植60天后测定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长, 微型种薯收获时测定单株粒重、单粒重、单株粒数, 每个小区收获1m2测定繁殖效率和产量, 取3年平均数进行统计分析。

1.5 数据统计方法

病情指数 (%) =[Σ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 (9×调查总叶数) ]×100;相对防效 (%) =[ (对照病指-处理病指) /对照病指]×100[12]。对微型种薯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处理间差异显著性采用多重比较和LSR检验。边际产量按公式“后一个处理产量-前一个处理产量”求得;边际产值按公式“边际产量×产品价格”求得;边际施肥量按公式“后一个处理施肥量-前一个处理施肥量”求得;边际成本按公式“边际施肥量×肥料价格”求得;边际利润按公式“边际产值-边际成本”求得;千克肥料增产量按公式“增产量÷施肥量”求得[13]。依据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计算公式x0=[ (Px/Py) -b]/2c求得多功能药肥最佳施用量 (x0) [14], 依据回归方程式y=a+bx-cx2, 求得多功能药肥最佳施用量时的微型种薯理论产量 (y) [15]。

2 结果分析

2.1 多功能药肥原料比例确定

将表2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因素间的效应 (R) 是:A>B>C>E>D, 说明多功能药肥对微型种薯晚疫病防效和繁殖效率是:专用肥>安泰生>克露>细胞分裂素>生根粉。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的T值可以看出, TA2>TA3, TA1TD3, TD1TE3>, TE1TB2和TB3, 说明安泰生适宜用量为15.00 g/m2。TC3>TC2>TC1, 说明随克露用量的增加, 微型种薯晚疫病防效和繁殖效率在增加, 克露适宜用量一般为10.00 g/m2。从各因素的T值可以看出, 因素间最佳组合是:A2B1C3D2E2即专用肥970.00 g/m2、安泰生15.00 g/m2、克露9.99 g/m2、生根粉3 g/m2、细胞分裂素2 g/m2;专用肥、安泰生、克露、生根粉、细胞分裂素重量比为970:15:10:3:2 (表2) 。

2.2 多功能药肥施用量对微型种薯晚疫病防效的影响

从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定植60天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 多功能药肥施用量与微型种薯病情指数呈负相关, 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62.8147-232.4450x, 相关系数 (r) 为0.8828;多功能药肥施用量与微型种薯相对防效呈正相关, 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34.2320+210.1200x, 相关系数 (r) 为0.9880。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经LSR检验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表3) 。

2.3 多功能药肥施用量对微型种薯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定植60天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 多功能药肥施用量与微型种薯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长呈正相关, 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30.6533+30.1599x、y=0.5661+1.5771x、y=6.2833+16.6800x、y=2.1680+5.5885x, 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9153、0.9194、0.9604、0.9671。多功能药肥施用量250 g/m2时, 微型种薯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长比CK分别增加8.21 cm、0.44 cm、4.21片、1.45 cm。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经LSR检验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表3) 。

2.4 多功能药肥对微型种薯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据2009~2011年10月2日微型种薯收获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 多功能药肥施用量与微型种薯单株粒重、单粒重、单株粒数、产量呈正相关, 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12.1680+5.5885x、y=4.3323+3.9542x、y=1.9100+0.9600x、y=1.6580+2.5885x, 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9671、0.9718、0.9733、9153。多功能药肥施用量250 g/m2时, 微型种薯单株粒重、单粒重、单株粒数、产量比CK分别增加2.94 g/株、0.97 g/粒、0.24粒/株、680 g/m2。但单位多功能药肥的增产量则随着多功能药肥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 出现报酬递减律。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经LSR检验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表4) 。

2.5 多功能药肥对微型种薯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采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随着多功能药肥施用量的增加, 边际产量由最初的300 g/m2递减到10 g/m2;从经济效益变化来看, 边际利润由最初的17.77元/m2递减到0.37元/m2, 符合报酬递减律 (表5) 。

2.6 多功能药肥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与微型种薯的理论产量

将多功能药肥不同施用量与微型种薯产量间的关系用SAS软件统计分析, 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数学模型y=a+bx-cx2拟合, 得到的回归方程是y=1.52+2.252x-5.458x2,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测验, F=12.73**, >F0.01=11.59, r=0.9864**, 说明回归方程拟合良好。多功能药肥价格 (Px) 为4.50元/kg, 微型种薯价格 (Py) 为60元/kg, 将 (Px) 、 (Py) 、回归方程的b和c, 代入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计算公式x0=[ (Px/Py) -b]/2c, 求得多功能药肥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 (x0) 为0.20 kg/m2, 将x0代入回归方程y=1.52+2.252x-5.458x2, 求得微型薯的理论产量 (y) 为2.19 kg/m2, 计算结果与田间试验处理5相吻合 (表5) 。

3 小结

(1) 影响微型种薯晚疫病防效和繁殖效率的因素依次是:专用肥>安泰生>克露>细胞分裂素>生根粉;因素间最佳组合是:专用肥970 g、安泰生15 g、克露10 g、生根粉3 g、细胞分裂素2 g。

(2) 多功能药肥施用量与微型种薯晚疫病相对防效、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呈正相关, 与微型种薯晚疫病病情指数呈负相关。

(3) 随着多功能药肥施用量的增加, 微型种薯产量在增加, 但单位多功能药肥的增产量、边际产量、边际利润则随着多功能药肥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 出现报酬递减律。

最佳施用量 篇6

1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石铭村, 大田植苗时间为2012年月11月18日, 收获日期为2013年2月4日, 前茬水稻, 供试品种为‘中甘16’结球甘蓝, 每667 m2栽植2000株。试验田土壤为灰泥田, 其基本理化性状数据见表1。

根据长泰地区农户结球甘蓝历年种植习惯和地区土壤取样检测数据, 试验设计为了不断优化结球甘蓝N、P、K肥最佳配方施用量, 设置“生长和营养规律”、“氮肥总量控制”、“肥料效应”共3个试验区, 其中“生长和营养规律”、“氮肥总量控制”设4个处理3重复, “肥料效应”只设置常规施肥与优化施肥对比。各处理及施肥量见表2、3、4。

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相对一致, 区组间允许有差异。小区面积20 m2 (1 m×20 m畦) 。肥料品种氮肥用尿素, 磷肥用过磷酸钙, 钾肥用氯化钾。田间农事操作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球实率分析

从表5、6、7各设置试验考种验收结果看:

(1) “生长和营养规律”试验。第3处理平均小区甘蓝菜球实率62.8%为最高;第4处理平均每667 m2甘蓝菜总重量3001.5 kg为最高;

(2) “氮肥总量控制”试验。第2处理平均小区甘蓝菜球实率72.9%为最高;第4处理平均每667 m2甘蓝菜总重量2878.9 kg为最高;

(3) “肥料效应”试验。常规区平均每667 m2甘蓝菜总重量2362.5 kg, 比优化区增加90.8 kg, 但球实率67.5%比优化区减少0.3%。

2.2 成本及效益分析

注:表中小区面积为20 m2。

注:表中小区面积为20 m2。

注:表中小区面积为20 m2。

本试验根据同期市场产品及肥料价格分析,

(1) “生长和营养规律”试验。第1处理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75.08元, 产品效益809.2元, 投入产出比为1∶10.8;第2处理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107.33元, 产品效益2356.8元, 投入产出比为1∶22.0;第3处理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139.58元, 产品效益3094.8元, 投入产出比为1∶22.2;第4处理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171.83元, 产品效益3239.4元, 投入产出比为1∶18.9。

(2) “氮肥总量控制”试验。第1处理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75.08元, 产品效益1006.6元, 投入产出比为1∶13.4;第2处理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120.23元, 产品效益3493.4元, 投入产出比为1∶29.1;第3处理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139.58元, 产品效益3706元, 投入产出比为1∶26.6;第4处理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173.23元, 产品效益3797.8元, 投入产出率比1∶21.9。

(3) “肥料效应”试验。常规施肥区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160.33元, 产品效益3191.6元, 投入产出比为1∶19.9;优化区每667 m2折算肥料成本141元, 产品效益3083元, 投入产出比为1∶21.8。

3 小结

最佳施用量 篇7

1 冬季用药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金湖金南镇金南村农户责任田, 播种期2011年10月下旬, 播种量300 kg/hm2。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20。

1.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即施用优先 (7.5%啶磺草胺) 90 g/hm2 (A) 、120 g/hm2 (B) 、187.5 g/hm2 (C) 、240 g/hm2 (D) , 以清水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

1.1.3 试验方法。

于2011年12月10日施药, 此时田间杂草以日本看麦娘为主, 小麦四叶期, 日本看麦娘3.5叶期。结果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 每点取0.25 m2, 药后7、14 d目测有无药害, 药后15、30、60、120 d调查4次, 计算株防效, 并在药后120 d加测鲜重防效。杂草株 (鲜重) 防效计算公式如下[2,3]: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对小麦的安全性。

药后7、14 d目测, 各药剂处理区均未发现药害症状, 表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淮麦20生长安全。

1.2.2 对日本看麦娘的株防效。

由表1~4可以看出, 药后15、30、60、120 d均以处理C、D对日本看麦娘的防效最好。处理C药后15、30、60、120 d的株防效分别为98.0%、100.0%、99.7%、97.1%, 处理D药后15、30、60、120 d的株防效分别为99.4%、100.0%、100.0%、98.3%。

1.2.3 对日本看麦娘的鲜重防效。

由表5可以看出, 药后120 d不同处理对日本看麦娘的鲜重防效分别为74.4%、79.4%、97.5%、98.4%, 处理C、D极显著高于处理A、B。

2 春季用药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洪泽朱坝某农户家责任田进行。2011年10月下旬播种, 播种量450 kg/hm2, 供试小麦品种:淮麦20。

(%)

注:CK中的数据为1 m2的杂草数。下表同。

(%)

(%)

(%)

(%)

注:CK中的数据为1 m2的杂草克数。

2.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与冬季用药试验相同。2012年2月28日施药, 施药时田间杂草以日本看麦娘为主, 小麦五叶期, 日本看麦娘五叶期[4,5]。结果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 每点取0.25 m2, 药后7、14 d目测处理区有无药害, 施药后30、45d调查2次, 计算株防效, 并在药后45 d加测鲜重防效。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对小麦的安全性。

药后7、14 d目测, 各药剂处理区均未发现药害, 表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淮麦20生长安全。

2.2.2对日本看麦娘的株防效。

由表6~7可以看出, 药后30、45 d均以处理C、D对日本看麦娘的防效最好。处理C药后30、45 d的株防效分别为98.4%、100.0%, 处理D药后30、45 d的株防效分别为99.2%、100.0%。

(%)

注:CK1中的数据为1 m2的杂草数。下表同。

(%)

2.2.3 对日本看麦娘的鲜重防效。

由表8可以看出, 处理A、B、C、D药后45 d对于日本看麦娘的鲜重防效分别为75.9%、84.6%、100.0%、100.0%。

(%)

注:CK中的数据为1 m2的杂草克数。

3 结论

冬季及春季用药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优先 (7.5%啶磺草胺) 防除日本看麦娘, 防效效果较好的剂量为187.5、240.0g/hm2, 综合考虑防治成本以及防治的效果, 以187.5 g/hm2为宜。

摘要:进行试验研究, 筛选7.5%啶磺草胺防除日本看麦娘最佳用量, 结果表明:采用优先 (7.5%啶磺草胺) 防除日本看麦娘, 防效较好的剂量为187.5、240.0 g/hm2, 综合考虑防治成本及防治效果, 以187.5 g/hm2为宜。

关键词:日本看麦娘,7.5%啶磺草胺,最佳用量

参考文献

[1]周凤艳, 刘小林, 张勇, 等.日本看麦娘对几种除草剂的敏感性测定[J].杂草科学, 2011, 29 (3) :49-52.

[2]施保国, 刘志林, 唐才尧, 等.50g/LTraxos (大能) 乳油防除麦田日本看麦娘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2) :139, 141.

[3]杨彩宏, 董立尧, 李俊, 等.油菜田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药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7 (12) :2759-2765.

[4]潘以楼, 朱桂梅, 杨敬辉.日本看麦娘对芳基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的耐性[J].杂草科学, 2007 (3) :19-21.

上一篇:多媒体信息素材下一篇:故乡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