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的优化教学

2024-06-13

古诗文的优化教学(精选十篇)

古诗文的优化教学 篇1

一、将多种视听材料引入课堂, 设境引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文教学, 必须打破长期以来“有言而无文”的沉闷、僵化状态, 将大部分学生厌学和畏学情绪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在课堂上引入多种视听材料, 设境引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古诗文优化教学的良好举措之一。一些有识之士根据文言文的特殊性, 把图画、表演等直观艺术形式和古诗文教学相结合,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庆外语学校的王君老师在教《狼》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巧妙掌握字词和句式, 设计两幅错误的“杀狼图”让学生找毛病, 于是就有了下面妙趣横生的学习情景:“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 图上是睁开的, 应该闭上才对。`瞑'的意思是`闭眼'。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生:瞑目。……生:还有一处重要错误, 屠户的刀应砍在狼的大腿上, 可画中却砍在屁股上。 (学生大笑) 师:`断其股'中的`股'难道不是`屁股'吗?生:不是屁股, 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 锥刺股', 锥子也不是刺在屁股上, 而是刺在大腿上。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 ……”[2]王老师所教的是初中生, 利用图画进行文言字词句的教学的设计, 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学习文言常识, 直观形象,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在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应该掌握的文言知识。

除了借助图画、表演等直观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外, 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利用音像材料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如在教古诗《孔雀东南飞》时, 可以将《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可以适时播放《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的录像片段;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中, 可以播放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片段。

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鉴赏古诗文

许多古诗文作品都可以采用比较法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 既可以是风格相同, 题材相似, 表现手法相近的作品之间的比较, 也可是风格迥异, 题材和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既可以是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 也可是同一文本内部的比较。[3]通过比较, 既可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领略不同的风格、不同题材、不同的表现手法。更为重要的是, 在比较阅读中, 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比较异同,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中, 在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中, 完成文本的学习。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曹正志老师曾成功地上了一节唐宋山水游记复习课, 从引导鉴赏的角度切入, 通过比较阅读,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阅读, 在对比中学习在对比中思考在对比中理解在对比中探讨在对比中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感知和归纳, 这的确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好方法, 是古诗文优化教学行之有效的举措, 可以加以推广。

三、指导朗读,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 具有移情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 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 使他们走进审美的艺术境界。尤其是教师的范读, 往往如涓涓溪流沁入学生的心田, 唤起学生对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 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没得熏陶。[4]在古诗文教学中, 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是古诗文优化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好书不厌千回读, 熟读深思方自知。”在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熟读和深思结合起来, 以便进入“自知”的境界。而“自知”正是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学习感悟的方法。在反复朗读、品味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对古典诗文名篇的喜爱油然而生, 不仅熟悉和掌握了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而且还能透彻地感知文本的内容, 进而领悟文本独特、高超的艺术手法。

湖北宜昌第六中学的常红艳老师在古诗文的朗读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并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她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 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品味、读后回味, 充分感受文言文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四、采取多种方式,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诗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 丰富语言积累, 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但是, 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费时多, 而且容易淡忘。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时首先要“因文制法”, 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 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情节曲折的作品可采用“情节记忆法”, 如《狼》可以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节线索进行分段背诵;以对话为主的文章可采用“语言层次记忆法”, 如《扁鹊见蔡桓公》可按照“居十日———居十日———居十日———居五日”的顺序, 有层次地熟读,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对写景中有回环往复感叹的作品可采用“回环感叹句记忆法”。事实证明这些巧妙的背诵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他们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文的记忆氛围中,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采取多种方式, 建构古诗文学习的开放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热情,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是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文优化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该加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2]王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J].语文建设, 2008.6.

[4]林红.比较阅读与审美教育[J].安徽教育论坛, 2003.4.

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古诗教学 篇2

优化古诗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有的内在魅力。它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广大教师的喜爱。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利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古诗教学时,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古诗虽字数不多,却不等同与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觉得枯燥,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把“庐山瀑布”来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而我在教完《早发白帝城》后,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秀丽风光片,让学生亲眼目睹了长江三峡两岸的美景,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中职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3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教学;人文素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68-0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芒,洋溢着民族的激情,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中职生来说,由于他们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有待提升,但语文学习时间偏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得到最大收获,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形式短小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下文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来谈谈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促进中职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诵读训练,领悟感情

古诗词讲究审美、体验和感悟。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中国古诗词具有一种音乐美,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灵动的活力,读者要领会这些特点就离不开反复吟诵,方能入其诗境,得其神韵。所以,诵读训练尤为重要。

具体的诵读训练方法应该是分层进行,首先用常规方法,先是教师范读,教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然后让学生齐读,检查学生朗读是否准确清晰,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教师辅导,之后请学生代表诵读,要注意抑扬顿挫、舒缓轻重,是第二层。最后,让学生当堂背诵。在训练的过程中,笔者随时提醒学生关注声音的轻重缓急。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如个人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滚雪球式读等有趣的读法,边读边评议指导,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诵读中学习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完成了第一步后,让学生体会此诗基调豪放、感情愤激、大起大落的情感特色。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适当变换声调和节奏,努力表现出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采用组与组竞赛,前后连句,个人诵读等多种方式,经过反复训练,两节课下来,学生大多记下了上片和下片的部分内容,不少学生能运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恰当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笔者还准备了一些课外的古诗词和《弟子规》,让学生每天利用早读课来朗读,课堂上进行诵读比赛,学生天天读,周周读,教师常常检查指导,学生受到良性氛围的影响,诵读活动渐入佳境,学生由开始的被动练习变为主动诵读,不少学生一年间就背了四十多首古诗词,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

我校虽是一所工科学校,但非常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每年都举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其中,诗歌朗诵是个保留项目,对此,学生们热情高涨,争相参与,他们反复训练,精心准备,配上音乐,有的还加上表演,深情演绎,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有趣的诵读比赛,让学生读出愉悦感,读出成就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有的学生甚至能借助古诗词的深情诵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像弹琴唱歌一样,古诗词诵读已成为他们热爱的一门艺术,成为一种高雅的爱好。

二、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的中职理科生而言,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少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而要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当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胜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爱学、乐学甚至积极主动地去学。

笔者用于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播放音乐、动漫、图片、视频、影视短片等,而最常用也最方便的就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例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通过播放关于赤壁风景的视频来创设意境,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场景,学生看过视频后,就很容易想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特点,能感受到雄奇壮观的古战场之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领略豪放的词风,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为了达到激发想象的目的,笔者让学生把赤壁的景色用绘画和文字表述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指导学生诵读时,笔者让学生听这首词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听着字正腔圆的发音,声情并茂的朗诵,很自然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优美的艺术境界,既得到美的熏陶,又学会了朗诵的技巧。

多媒体教学,把生动形象的音响和画面结合起来,可以再现教材内容场景和人物活动画面,创设情境,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品析语言,理解诗意

古诗词语言凝练,辞约而义丰。古人写诗填词,非常讲究“炼字”,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写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时非常注重对字词的锤炼推敲。

但有部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导致他们语感较差,阅读理解能力也不高,对古诗词的语言,就更不容易分析,品味,难以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品析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诗意。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诗眼”来鉴赏古诗词。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或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著名的有“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字,这些字都是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

其次,古诗词里常有一些看似很简单而意蕴却很深刻的词语,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字词的表层意义上,而应当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里一个“初”字,表层意义是“开始”,乍一看,很容易理解为周瑜刚刚结婚(年轻)时仪容俊美。这里,笔者借助周瑜与孙策的“总角之好”的故事来剖析字义,让学生在通晓历史典故的基础上认识到周瑜的年青有为,二十出头,已掌东吴军事大权,从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词语中丰富的含义。

另外,有的诗句每个字都蕴含深意,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逐字分析,细细品味了。如《登高》的颔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年老多病、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表现了萧瑟的秋景让诗人触景伤怀的愁苦心境。近代学者萧涤非指出“悲秋”之“悲”有九层涵义,即“九可悲”,在分析这两句诗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剥洋葱”的方法,逐字剖析,逐层理解,明白诗句一字一悲的特点,理解诗人采用层层叠加的手法,使愁绪步步递进,将千愁百绪之感集于十四字诗行,将悲情的抒写发挥得淋漓尽致,产生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对于这种凝练隽永的词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四、把握意象,分析意境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用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诗歌中具有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通过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意境”,指的是意与境,情与景相交融的艺术境界,即诗歌所呈现出的生活图画及蕴含的思想情趣。它包括境(景)、意(情)两个方面,学习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展开想象,融情于境,准确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透过古诗词的意象走进诗人绵远深邃的情感世界,体味诗人寄寓于意象中的喜怒哀乐。

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长期接触自然,熟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把握意象,展开想象,有助于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如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词中的意象:首句的“寒蝉”“长亭”“骤雨”几个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调。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用“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都表达作者的离愁别绪,意象之中浸透着词人那种飘泊不定的惆怅与孤独之感。整首词从离别到思念再到感伤,将离别的伤感之情表现得细微深刻,可谓淋漓尽致。但这种感情写得很含蓄,很有余味,主要原因就是运用这么多的表现离愁的意象。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分析这几个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想象词人酒醒之后,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高地挂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可见,只有在了解意象的内涵,领略其意境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把握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善于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定情感含义,如“杨柳”代表离别、留恋、伤感之情,“莲花”象征高洁,“杜鹃” 象征凄凉、哀伤,等等。教学生学会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会诗歌的情感,这是鉴赏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知人论世,深入挖掘

鉴赏古诗词,不能仅停留在字词上,而应该懂得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和创作的心态,因为,对作者了解得越多,对其作品所传达出的感发的信息就理解得越多越深刻,这样,才能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如果只看表面的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词,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如果能了解当时的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左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志存高远,却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解这些,就不难发现,作者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语),“那人”的形象其实是一种政治含义:作者表达的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作者是用美人形象寄托着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高怀远,别有所求。经过这样的深入挖掘,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词的内容和主旨了。

学习这首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问题,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诗词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看课外故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然后在课堂讲述,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起合作探讨,掌握 “知人论世”法,最后读懂了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经过自己的参与、实践和探讨,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既获得了丰富有趣的知识,也体验到求知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六、提升能力,优化素质

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学习才会产生原动力,学习才会变为自觉的行为。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结合社会现实,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讲述一些事例,让学生领会诗歌离普通人并不远,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优秀的古诗词对我们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白这些,学生的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一)学习古诗词是社会的需求,是企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成功的企业,要建立企业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实现自主管理,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它包括员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品质,企业文化就无从建立,因此,有些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要求,他们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是文化素养,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可见,培养中职生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因为学习古诗词是培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古诗词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学习古诗词能完善人格

古诗词里蕴含着丰富而美好的情愫,这种美好的情感,能濡养人的心灵,著名作家刘心武在《十首足矣》中写到,反复咏诵《游子吟》《春晓》《草》《悯农》等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当今社会上企业与员工的冲突时有发生,有些人遇到挫折,就采取跳楼、跳桥或者戕害他人生命这样过激的手段,实在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那些人缺乏对人生价值的健康追求,甚至不善与人交往,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和谐,不懂得珍惜生命,这种缺憾的人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试想,一个人如果“多少能从这些名诗中感受到对落花这种最普通生物的怜惜,对野草这种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的话,当他遇事不如意时,他还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吗?可以说,一个人懂得爱花爱草,具备美好的感情的人,更容易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懂得尊重他人,热爱生命,懂得爱岗敬业,待人接物,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能力,有利于长足发展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自我成长。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可让人兴发感动,感受新事物,激发情志,可以认识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换言之,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待人接物能力。如果在工作中担任领导职务,需要作总结,作报告等,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古诗词这些文化精髓的积淀和运用,在今天亦能彰显其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有的企业要转型,有的员工要转行,有的学生要自主创业,中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才能自如应对种种变化,适应各行各业,从而得以长足地发展。

总之,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学习古诗词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金钥匙。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笔者还会不断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恰当的方法,把鉴赏古诗词当成一种愉悦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赵会莲.结合历史背景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高中),2014(11).

[2]周婵娟.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艺术探微[J]. 语文天地(高中),2014(10).

[3]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古诗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4

一、“胸藏文墨虚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吸引学生喜欢古诗, 提高古诗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是最关键的角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具备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素养。

首先, 应该学习古典文学基础知识, 积累古典文学常识, 涉猎古典文学作品, 学习了解相应的古代历史知识。其次, 应具备感受古典文学的基本能力。要有美读的能力, 有对古诗文的敏感。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更是古诗教学的根本。教师带着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朗读与感悟, 把学生们带入古诗的意境中, 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口角噙香对月吟。”古诗的美首先在于它的音韵美, 押韵、平仄, 使人读来朗朗上口, 优美动听, 所以学古诗必先重朗诵。朗诵是“诵”与“读”的结合, 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清代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诗文字少而意深, 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 需要通过放声诵读, 才有利于进一步理解。

在一年级教学古诗时, 我结合汉语拼音, 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平长仄短。一声二声读长一些, 三声四声读短一些, 在摇头晃脑、有模有样的朗读中, 有些诗味儿了。在后来的古诗教学中, 学生也能有意识注意平仄, 并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 甚至会主动告诉我, 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当然, 朗诵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示范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浅层次上,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的语言美, 才能把读落到实处。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言志, 诗传情。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流露, 我们应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准确把握作品中诗人的情怀, 并引领学生透过文本, 跨越时空, 去了解, 去感悟。

教学四年级下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诗人的那份孤独与落寞, 那份怀才不遇, 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也是学生学习理解的难点。因为是新学期第一节课, 初读之时, 我班学生读得慷慨激昂, 我微微一顿, 让学生再次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还给学生补充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华。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却被唐玄宗认为只会写诗, 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啊。当学生与诗人有了情感的共鸣, 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朗读时不再是只有激情, 而有了一丝淡淡的惆怅。

3.“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古诗教学一直以来停留在一节课教一首, 一首诗按照“知诗人, 解诗题, 悟诗意, 诵诗情”或是类似的模式进行。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 一种教学模式不是适合所有的年级和所有古诗的。尤其是在2010年, 我参加创新杯现场课教学比赛, 在领导的要求和建议下, 30分钟学习两首古诗, 这在当时对我的冲击和挑战极大。但今天回想起来, 却和高效课堂的构建不谋而合。

一节课能上完两首诗吗?这种模式合适吗?带着这些思考, 我翻阅和学习了关于古诗教学的文章和案例。浙江王自文老师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林升的《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机地整合起来, 在“合—分—合”的教学过程中, 层层深入地让学生感悟古诗, 不断加深对所学古诗的理解, 体会两首诗共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精彩至极。黑龙江马智华老师采用串联式的教学模式, 将两首古诗有主有次、有扶有放地和学生共同学习赏析, 以饱满浓厚的深情深深地感染了听课的学生和老师。真是满堂皆是离别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4.“毫端蕴秀临霜写。”在学习完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学生充分体会到文中的离情别意后, 我将苏教版课文《黄鹤楼送别》出示给学生, 让他们欣赏。由古诗演绎成的现代文, 也是如此的古色古香, 如此的诗情画意。我鼓励学生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的想象, 改写为现代文。学生普遍写得很好, 在描述诗意的基础上, 还加上了景色的描写, 加入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甚至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一做法, 不仅加深了学习的内容, 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而且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让古诗走进学生的作文, 帮助学生把枯燥的诗意变成自己鲜活的话语, 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表达得更加完整、清晰, 让学生的作文能通过古诗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 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 领略语言的美感, 无论对于古诗教学, 还是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 都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词教学 篇5

古诗词这朵文学艺术的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古诗词教学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普及和推广,尤其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作了可贵的尝试和探索,也有不少图文并茂、制作精良的课件,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有优势。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意境,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精彩对接,构建出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学生们通过它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那么,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呢?

一、展示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品。如杜甫的《石壕吏》,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战乱中的凄惨景象,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之后,教师补充描 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这时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二、设置动态资料,传递教学信息

如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的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绿‛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到‛或者‚过‛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宋神宗熙宁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 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增强参与意识。

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可以用CAI课件制作软件制作有声有色的动画片,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片中江南村景,低矮的农社,流淌的小溪,溪边的春草,农家老公公老婆婆说笑打趣的场景;再看三个男孩,一个男孩正田间锄草,一个男孩正编篾筐,一个男孩正剥开莲蓬的生活场景,然后让同学各自用最简洁,形象的语言概括画面,再打开课本,与诗人的语言作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合韵的特点。

优化古诗教学 汲取古典精粹 篇6

1. 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就是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了解他的简单生平,了解他的写诗风格,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曹植写的《七步诗》,根据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这首诗是曹植的哥哥曹丕因为嫉妒弟弟,害怕他跟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的短暂时间内写出一首诗来,如果写不出来,就要用残酷的刑罚予以惩处。这首诗就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的,由此诗人也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责问,深刻地反映出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排挤导致骨肉相残的历史背景,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的题目也是如此。一般我们先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就知道了文章或诗文的大体内容。如《山行》,其题目可划分为“山”、“行”两个词语,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在山中行走”,很明显这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的写景诗;

2. 读诗文,明大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我们理解古诗内容的最好途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了解古诗大意;细读,理解重点词语意思,进而更深刻的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

3. 抓诗眼,入诗境

“诗眼”就是诗中重点的、关键的词语。“诗境”就是诗中表达的那种给人以美感的境界。如《枫桥夜泊》这首诗,我们只要抓住“愁”这个词语细心体会,就能感受到作者张继旅途中的孤寂、愁闷之苦。

诗人写诗,都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要理解诗意必须进入情境,和演员演戏一样,演员就是主人公。如果理解诗句是基本知识的教学,那么感悟诗情就是文学素养的培养了。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让学生在一首由舒缓到伤感,最后到激情的悠扬乐曲中,去体会诗人访友时满怀的高兴之情,由于主人的不在而扫兴伤怀,和不经意间发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却让诗人又为之惊喜,此时学生也仿佛变成了作者。这就是入诗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了,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仔细品读。

4. 诵诗文,悟诗情

古诗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还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情。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學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古诗文的优化教学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一次的兴趣又是最持久的、最稳定的, 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学诗歌时, 可以利用图画、语言、音乐、录像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其真正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去领悟、体验、享受诗人所描述的美景, 走进诗人的视野, 与诗人一起同喜同悲。

例如, 在教学《古朗月行》时, 新课伊始, 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 有时像把镰刀。让学生听一听, 猜一猜这是天上的一种什么东西?这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了课文的特定情境,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在学习《鹅》这首诗时, 课中当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时, 我就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该如何给古诗配动作表演, 并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 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读, 学生把鹅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 这犹如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 学生兴致勃勃, 跃跃欲试。又如, 在教《小池》一诗的教学快结束时, 我让学生当小画家, 把夏初小池的美景画下来。学生听罢马上开始涂鸦, 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 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而且激发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课虽终趣未完。

二、多种形式, 读出兴趣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而且它还能加强并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领悟古诗的意境。因此, 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 让学生多读、反复读, 在读中悟理, 明白做人的道理, 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它可让小学生感到古诗不仅是一幅精美的画, 还是一首优美的歌, 更是一服良药, 可以医治思想中的某些痼疾。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只是多读, 还应采用其他的方法。

1. 借助听范读, 让兴趣自然而生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 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 体验情趣。但是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 让学生从听中感悟, 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再向学生提问:“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 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十分活跃。

2. 借助学生演, 让兴趣由心而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比如, 在教学《悯农》时, 要学生体会农民辛勤劳动, 还被饿死的这种情景, 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我这样问学生:“假如小朋友们就是诗中的劳动人民, 看着自己种的粮食被人夺走, 而自己却要挨饿, 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这样一问, 学生顿时好像明白了许多, 接着继续引导:“我们以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拨, 旨在再现情境, 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 让学生戴着头饰, 自由想象表演, 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 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 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 入情入境, 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3. 借助图画, 让兴趣笔中体现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小学阶段的诗歌更是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例如, 宋朝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歌就是一幅美妙的画, 我们在教学时, 可先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由读诗, 在读中感悟出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 让学生一一找出, 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肯定学生会说清清的泉水, 绿绿的树, 粉红的荷花, 自由飞舞的蜻蜓, 这只是诗中直接描述的。还可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诗中隐藏着些什么东西?

4. 借助音乐, 让兴趣进入内心

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小学生要理解诗人的悲愤心情, 只有用音乐渲染情景, 诗朗读时配上哀怨的音乐, 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反复默读。因为这首诗体现的是一个“悲”字, 默读更能体会作者的“悲”所在, 为什么悲, 从悲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哀怨的音乐声中反复默读, 很多学生是会感悟出诗人的“悲”是悲自己的意愿没能实现, 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 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悲自己一生爱国, 可不能为祖国出力, 只有临终前嘱咐儿子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告知九泉下的他。从历史的客观事实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 诗人在九泉之下他的意愿也不能实现, 蒙古大军统一了中国, 而不是他所期望的“王师北定中原日”。他的悲也就成了千古之悲, 他的意愿是永远实现不了的。这样做增加了悲的程度, 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作者深切的爱国之心已跃然纸上。

三、注重拓展, 让兴趣延伸

趁学生初学古诗、爱上古诗, 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多学习古诗。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 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 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 诵诗接龙, 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 开展诵诗擂台赛, 评选背诗小能手。

根据所学古诗, 我设计让学生配上自画的图画或创作写儿歌或古诗。比如学完《鹅》这首古诗后,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仿照古诗, 也写一首儿歌或古诗。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尽量鼓励,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在诗歌教学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实践活动, 培养想象力和说话能力。

以《村居》这首诗为例,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高鼎居住在农村时亲眼看到的“乐春图”。“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诗里有几个词语较难理解。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流利后, 我展示课文的插图, 让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 描述景物的特点。学生这样描述:山坡上小草发芽了, 嫩绿嫩绿的, 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河堤旁的柳条发芽了。我启发学生想象:“小鸟一边飞一边干什么?”有一学生答:“小鸟在唱歌。”另一位学生答:“小鸟叽叽喳喳地叫,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我再启发:“春风微微地吹来, 柳条怎样呢?”学生连忙加上手势抢着说:“柳条轻轻地摇摇摆摆, 好像喝醉了酒一样。”有的说是陶醉在美丽的春色里。我又引导学生把图意连贯地说一说, 理解的难点就不攻而破。如此体会诗意, 便事半功倍。

浅谈古诗教学中的意境优化 篇8

一、创设情境, 渲染意境

古诗短小精炼、音韵和谐, 诗中蕴含着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美的因素。如果只是逐字逐句翻译、背诵, 那样的学习是枯燥的, 肤浅的。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将古诗中的思想、精神、情感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 让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把握入手,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调动起强烈的情绪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的客体很容易地投入到学习的主体所描绘的场境中去。情境的创设, 需根据不同的诗而定, 与历史有关的可以从介绍背景入手;写景抒情类的可以边放音乐, 边让学生闭上眼睛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情境。或出示图画或让学生画一画, 教师再用优美的语言、形体动作进行渲染描述, 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如教《竹里馆》这首诗时, 教者先出示画面:老者、竹林、琴桌, 让生说图意,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扬琴曲, 和着曲子叙述:皎洁的月光照耀在幽深的竹林里, 隐者独自坐在静静的竹林里, 面前的琴桌上放着一台古琴, 他时而弹奏一曲, 时而撮口发出一声长啸, 这琴音、哨声告诉我们他在宣泄什么呢?诗中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画境呢?然后揭示诗题, 学习古诗。“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情境中去, 为感悟诗境创设了情境, 渲染了意境。

二、朗读想象, 领悟意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确实是开启古诗教学的一把钥匙。因为古诗平仄有律, 对仗工整, 读起来抑扬顿挫, 具有较强的节奏美, 最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时应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 使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驱遣自己的想象力, 将无声的语句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迅速地进入古诗的意境。如《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 这句诗写的是夜泊的时间和环境。“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主谓语式的景象罗列在一起, 期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即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在这明月西沉, 到处是晶莹的霜花, 寒气袭人的夜景下, 配上“乌啼”, 为静谧的环境增添怎样的气氛呢?让学生闭目想象, 假如你处在当时的境地, 会有什么感觉?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地领悟诗人的羁旅之愁, 朗读就自然进入诗的意境。

三、练习改写, 表现意境

在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练习改写, 既可深入浅出地深化主题, 表现了诗的意境, 又能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了写作能力, 真是一举多得。

如学习《江上渔者》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业练习:鲈鱼以它鲜美的味道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但捕鱼人“出没风波里”的艰辛却让人惊心动魄。你能发挥你的想象, 描写一段捕鱼人驾着一叶扁舟在风浪中搏击的场景吗?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 再进行练笔, 学生的激情高, 大多数学生不但写出了诗的意境, 还加上许多自己在阅读中积累的场面描写, 使练笔写得有声有色。

其中一个学生写到:哎, 人们啦, 你们只知道鲈鱼肉的鲜美、细嫩。看看那些江上的打鱼人吧, 他们正驾着小船在暴风巨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呢!瞧, 小山似的巨浪像狮子一样咆哮着冲向小船, 一只只小船像一片片树叶, 在波峰浪谷之间摇晃, 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可为了生存, 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呀!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渔夫们的生活真艰辛啊!结尾处他还情不自禁地画上一幅渔夫搏击风浪图。由此可知, 学生不但领悟了诗的意境, 补白处也写出了个性。

四、开展活动, 升华意境

语文实践活动表明, 兴趣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针对不同年级我设计了不同的古诗实践活动, 升华古诗意境, 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瞧, 教室里时而飘出悠扬的古筝曲, 时而传来热情洋溢的民间小调。有的学生穿上华丽的古装, 贴上工整的春联, 喜气洋洋地欢度春节;有的头戴斗笠、身披蓑衣, 盘坐在“孤舟”之上, 独钓了一回江雪, 有的和着优美的旋律, 边歌边舞到江畔独步守花……一身古人的装扮, 和着曲子吟诗, 学生完全沉了下去, 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鲜为人知的“古诗故事介绍”也令同学们如痴如醉。“诗配画创作大赛”又令师生耳目一新、啧啧称赞。古诗的仿作, 更使学生尝到了学诗的甜头, 如根据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仿写出“但有我方守门在, 不教足球入门栏。”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 欣赏了春天的美景, 感悟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学生随口吟起《游春随感》:“风光旖旎满眼春, 碧波泛舟尽游人。更喜孩童多烂漫, 添得人间春更深。”他们吟诵起来饶有兴致, 仿佛就是一个个小诗人。

优化古诗课堂教学的几点小策略 篇9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 流传下来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 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加强经典诗词的习诵, 重视古诗词教学, 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记忆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拓展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发古诗词的教育资源, 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有效的小策略。

一、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 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 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力戒刻板。

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 教师都应找准激情点, 以此为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含哲理, 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厚谊。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 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 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 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开启艺术想象力, 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用具体形象的事例突出古诗的现实背景, 帮助学生通过联想作用, 认识诗中描绘的形象, 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或朗读过去学过的、感情相似的诗歌, 从诗歌引到诗歌;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由教师讲述诗歌内容有关的事物或景物, 以事物引导诗。例如, 教学《江南春》这首诗前, 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 谈谈春天独特的美, 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春晓》《游园不值》《咏柳》……另外也可以利用插图、挂图或投影,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由画面引到诗。

二、推敲字词, 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凝炼而富有表现力。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推敲, 感悟诗歌语言美。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 一个“照”字表现了月华倾泻、树影婆娑的景象, 一个“流”字则渲染出万籁俱寂、唯闻水声潺潺的林间幽静, 给人的视觉和听觉都留下了美的享受;“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一个“闹”字就将红杏那满树繁花、竞相争艳的美好春色及那蝶舞蜂唱、风轻日暖的无限春光展现在读者面前;“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里的“碧”与“红”就是与诗人所抒之情相和谐的色彩, 这两字令读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获得色彩美感的享受。

如在教学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 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送”, 因为“送”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思考:同样写“送别”, 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指导学生抓住诗篇中的关键字词品味。

·不同点:送别的地点不同;送别时的天气、情景不同;送别时的心情不同……

·相同点:同是写送朋友;同是写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展开想象, 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的“意”就是情意, 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 包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 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的艺术图画。在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 多种渠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受到美的熏陶。

可以是闭眼想象、配乐想象, 也可以是古诗续编、情景表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中“瑟瑟”“红”这些表示色彩的词语, 描绘了一幅“暮江夕照”的美景, 教学中可让学生闭眼想象, 充分领略诗中安详、温馨的美感。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续讲故事, 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1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 主人不在, 万般失望, 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 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 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2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 便主动招呼诗人, 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 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 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 学生也能发散思维, 大胆想象, 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 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加强朗读, 品味古诗的音

韵美

古诗节奏鲜明, 音韵铿锵。读, 是引导入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读, 学生可以理解字词句, 感知形象, 体会情思, 并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教学不同阶段, 可以提出不同的读的训练要求。以教学《示儿》为例, 教学中, 我安排了四个层次读的训练:初读, 是对诗文的初步接触, 在引出诗题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再读, 是对“情境”的初步感受, 要求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初步读出“情味”, 可指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先示范, 再自由练读;三读全诗, 根据写作背景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渴望XIAOXUEJIAOXUEYANJIU收复、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 读得苍凉悲壮、激情满腔, 这是对“情境”的深入感受;最后, 指导学生注意本诗的声律特点, 如押韵、节奏、抑扬顿挫等, 让学生再读全诗, 力求声情并茂, 这是对情境美、声韵美的深入感受。由此四读, 学生便可逐步深入诗的境界。

优化教学方法彰显古诗魅力 篇10

一、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蕴味

新课标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文学素养的形成, 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在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反复诵读, 使学生眼观全文,心感其情,身临其境,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能够自行感知和品味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教师应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 先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欣赏性地朗读, 并配乐强化朗读效果, 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蕴美。

二、 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情感之美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游山玩水,无不情系山水; 摹景状物、陈事言人,无不寄托其好恶之情、褒贬之意。这类古诗或景中寓情,或物中寓情,或以事言情 ,或借议抒 情 ,或直接陈情, 而所抒之情亦是丰富多彩。如,贺知章的《咏柳》诗,前两句由树而枝,由枝而叶,有条理、很有层次地描绘了柳树的姿态, 使我们可以由此想象出柳树的高大茂盛、婀娜多姿。但诗人本意远不止于此, 一番形象描写之后,诗人以设问的手法一转话锋,引出了春 天这位播 撒生机的 使者、点缀江山的画师 ,显然 ,这是借助柳 树这一物 象来赞美 大自然,通过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这就是物中寓情,借议抒情。

三、 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 遣词造句 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 ,悦耳的音 乐 ,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整体地感知诗文, 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 了诗歌所 描绘的境 界中 ,整体感知了诗文的意境。

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叶圣陶曾 说 :“诗歌的讲 授 ,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小学生的思 维往往以 形象事物 为支撑,而古诗具有“文约而 意丰”的特点,语言凝练 ,诗意跳跃 性大。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厚的内容, 就要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尽情地在思绪的天空中翱翔。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诗词中能促发学生独立思维的想象点,通过补想、续想、联想、假想和反 想等 ,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感受诗的意蕴。如,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 》时 ,教师就应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填补诗中的空白, 使原本抽象、凝练的文字趋于具体、形象,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加深对诗文的情感体验。

五、 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

古诗能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穿插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 动 , 包括改写 古诗、表演、游戏、绘画、补白和演唱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诗的情感、意境,展示个性特 长 ,提高综合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教师可抓 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 ”的艺术特点, 要求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 据诗想象 , 即兴作画 ,“画”解诗意 , 再现李白 与汪伦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景。

上一篇:供应链竞争模型下一篇:创新钳工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