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重构

2024-07-25

产权重构(精选三篇)

产权重构 篇1

一、产权和产权制度问题

从近年来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 产权制度可以简单的将其定义为所有制核心以及所有制的主要内容。通过详细的划分, 将其分为物权、债券以及物权等。产权与所有权具有直接关系, 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财产权利体现形式。如果从动态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还包含了资产的使用权以及资产的收益权等。需要以静态处理的方式来明确财产实际占有情况。产权更加侧重于对实体动态经营进行分析, 还可以实现价值行动观念。因为产权的本质是一种交易双方职权、权责划分模式, 所以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平等所有权组成产权。

因为产权是可以通过资产经营等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所有可以表现出占有权、使用权等多项收益形式。如果从空间的角度来看, 空间上以及时间上这两个层面实现相对分离。所以产权也可以是说是当前企业发展制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企业中, 产权的主要表现形式的股权、法人以及财产权等, 还可以代表一切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组织等。将产权作为主要依托, 不断的对组合以及制度等进行优化, 并优化相应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本质是产权关系, 可以将制度和规则相互结合, 提升产权制度合理性。才能更加科学的对财产的关系进行划分, 并提供一些对应的激励政策, 提升市场资源配置工作鞋效率。目前产权理论工作的主要研究焦点是交易费用理论, 当前交易费用理论认为我国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 并且还需要提交一定的交易费用。针对该情况而言, 必须要全面提升产权制度优越性, 控制交易费用, 才能保证经济运行效率。工作人员可以从产权理论角度去分析问题, 看透市场交易本质, 交换权利。所以在进行市场交换之前, 首先要保证交换对象的明确的、是唯一的, 并且交换对象还要具有转让产权, 才能有效提升市场机制运转效率, 将资源配置最优化处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下述问题, 因为产权理论并不是唯一产权制度安排, 所以产权不仅囊括了私人产权, 还有一部分的法人产权以及社团产权等。通过分析产权理论发现, 产权的最终归属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工作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产权的主体, 让产权主体变的明确, 而且产权的边界也必须清晰, 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费用, 提升工作效率。

产权理论属于当前比较关键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 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 产权理论可以更好的解释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规律, 能在许多场合中得到应用。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包含了共有产权等多种产权形式。要满足上述所有条件, 必须要让专业工作人员或者专业的工作机构来完成相关的工作。其次, 要保证产权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想要保证相关产权可以真正的做到自由流动, 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来提升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水平。如果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保证产权主体多元化质量, 则后续工作也是比较难开展的, 会全面影响当前市场运行机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企业拟定内部产权结构并对产权结构进行安排时, 必须要保证结构的合理性, 才能让法人更加合理的拟定相关结构, 保证制度实施。

二、通过产权制度创新的形式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量

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并且不断的去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国有资产产权改造的方式来进行一些比较科学且合理的安排, 这也是目前我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主要问题, 可以提升资产优化度, 推动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 将当前产权制度作为基本需求来设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国有资产管理设置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还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机构的形式来赋予责任。国家也明确提出, 需要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代表出资人职责, 让出资人享有应有的权利和权益, 保证义务责任相统一。在理论实践过程中, 相关专家学者认为三层次模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工作模式, 所有的工作模式中, 第一层的工作模式就是国有资产管理层, 主要工作人员组成是国有资产委员会, 将之前被各个部门肢解并且分格调的权威部门或者是要实现产权部门整合, 将所有的部门综合到一起, 提升国家经营资产管理权力, 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让资产管理可以和工作情况相互结合, 提升国有资产工作效率, 进而保证权责主体完整性。第二层的主要运营目标是国有资产层, 其主要表现在积极授权经营国有资产控制公司以及一些集团性质的公司, 这也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有效载体形式之一, 可以使其充当目前企业资产出资方, 之后按照出资的额度情况来行使相应的收益权以及决策权、经营权以及财务监控权等。同时也要承担企业发展所必须要承担的出资风险, 不能干预企业经营以及企业资本实施, 提升企业投资义务以及企业的责任感。

(二) 以国有资产产权改造的形式推动国有企业发展

可以转变工作人员个人工作理念, 逐渐将其转变为投资主体持股,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比较常见的产权虚位问题, 提升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从根本上来看, 国有资产的本质是人们群众所拥有的财产,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来看, 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体现出人格化理念。在对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进行管理时, 经常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违背等问题。导致企业本来的主人只能享受到名誉产权, 很难从产权中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利益。但是当资产出现问题时, 还要为资产损失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些代价普遍集中在人均收入降低以及下岗失业赔偿金难以获取方面。如果职工和这部分资产没有直接关联, 在法律的层面来看, 职工也无权关心。所以可以通过产权改革的形式, 对国有资产产权进行转让, 让产权转移到职工的名下, 让所有职工可以更加明确、更加直接的参与到企业管理中, 成为企业管理所有者, 还可以成为企业投资主体, 有效解决产权虚位问题。

(三) 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来不断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提升国有资产产权流动效率, 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近年来该方面的工作情况来看, 通过该方式进行处理, 还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布局以及结构调整工作质量, 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影响下, 要让产权更加顺利的流动, 就必须要拥有较为完善的产权置换市场。要让国有经济完全脱离出竞争性领域, 要让国有经济完全脱离出竞争性领域, 就必须要通过大规模、成熟的产权交易市场来实现。从当前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 许多国家都已经将证券市场当做产权交易主要渠道以及主要市场来看待。当前国内的证券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 而且规模也比较小, 整体发育呈现出不成熟的特点, 属于比较年轻的市场, 所以很难完成相关人物。

三、结束语

以当前产权制度创新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构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基础, 提出如何对二者进行优化, 提升工作质量。上文分别从多个角度, 对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 希望可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提升工作质量。

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 但还是有一些影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不够明确, 而且还存在交易市场、规则不完善等问题, 严重影响当前我国产权制度创新以及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产权制度创新,国有资产,体制重构

参考文献

[1]廖红伟, 乔莹莹.产权视角下中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J].理论学刊, 2015 (02) :41-48.

[2]徐向艺.有效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与改革路径探索[J].中州学刊, 2015 (05) :32-37.

[3]廖红伟, 梁鑫, 周海金.产权视角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J].江汉论坛, 2015 (06) :19-24.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黄群慧, 黄速建.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重大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 2014 (09) :5-24.

[5]杨鹏, 赵连章.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04) :48-50.

产权重构 篇2

关键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31-03

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传承着很多老字号,因此拥有众多的地理标志;同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品质特色,并享有一定声誉的地理标志商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富民政策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WTO,地理标志作为一类新型的知识产权被世人所认识和接受,又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颁布以及地理标志其本身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以及重大的经济意义,使得地理标志所展示的巨大收益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显现,因此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已被各国所重视。我国对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比较晚,而在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体系,但是还是十分薄弱的,因此对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构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理标志的界定及保护的价值属性

(一)地理标志的含义

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名称,通常是指与有关商品特有的质量、功能、信誉或其他特性有密切联系的地理名称。实际中对地理标志的定义是有所不同的,《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第2条第1款规定,“原产地名称系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为本协定目的,地理标志是指能识别某一种商品原产自一成员方境内,或该领土内的某地区或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性实质主要取决于其地理原产地”。我国在《商标法》中也对地理标志进行了相关定义,“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二)地理标志保护的价值属性

在经济发展快速的现代,消费者在购买东西,眼睛总是被各类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消费者除了根据商品的商标、生产厂商的名称等来判断不同商标的质量,还有一个就是看产品的产地标志。在同类产品的相比之下,消费者就会偏爱于比较有名的产地,例如,对于瓷器人们就会偏爱于景德镇的陶瓷,绍兴产的黄酒更成为人们厨房必备的调料,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产的产品其质量是被消费者认可的。

1.保护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

地理标志是未开发的经济潜能的宝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我国地广物博,地理标志资源非常丰富,地方名优特产也数不胜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本质上具有自然环境的唯一性(自然环境是固定的,不可以搬迁移动的,例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加之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的结合使得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有时地理标志的产品产量比较少,可能形成“物以稀为贵”,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垄断,也随之为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附加值,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会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保护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

地理标志不但可以促进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与地理标志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含有文化价值产业的发展。地理标志的产品通常是给予自然禀赋或传统工艺而具有的特色的产品,但地理标志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地理标志的原产地,特定的质量、信誉等,它还体现了当地世代演进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有些地理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一种当地精神的象征。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已注册的地理标志大多数是用于葡萄酒和烈酒的,而且人们提到香槟的时都会想到法国,为了买到更加纯正的香槟,人们都会选择去法国等欧洲国家购买,因此也带动了法国当地的旅游,最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人们了解法国这个浪漫之都的文化。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很深、很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那些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向全世界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做好中国传统名优产品的推销、宣传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就是宣传、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1]。

3.保护地理标志的社会价值

地理标志通常被认为是产品的来源地标志,例如“西湖龙井”,它也是该来源地产品的质量和声誉的保障,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其售价也高于其他产品,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都存在一种质量期待,如果在市场上存在虚假或假冒的地理标志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他们购买了这些假冒的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损害了他们的权利,同时所谓的质量期待也就难以实现,而对于生产者来说,地理标志产品所带来的增值回报也很难实现。综上所述,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是势在必行的,它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维护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同时也给生产者带来了较高的收益。

除此之外,地理标志保护有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维护[2]56。地理标志商品的增资回报,可以使大多数的当地农村人口继续在他们的土地上耕种,继续从事祖辈们世世代代留下来的传统产业,它较高的回报,可以减少一些青年农民向城市工业流动,因此也避免土地由于无人耕种而逐渐减少带来的沙漠化危险,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干扰,从而保护该地的生态环境。

二、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与评析

(一)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

对地理标志应当给予充分的立法保护,这一思想已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各国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专门法保护,商标法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1.专门法保护

专门法保护,是指对地理标志通过专门的立法形式进行全方面保护。采用该保护模式的国家多为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环境独特、拥有一些丰富特色农产品的国家,其中以法国为代表,它是对地理标志采取保护的最早国家,有着较为完善的立法。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地理标志的保护的法律《原产地标志保护法》,确定了原产地命名制度。这一模式的保护水平较高,其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地理标志作为一项特殊知识产权的特点,并针对特定的商品,规定专门的保护范围;侵权判定上不以误导为条件,可以有效制止一些滥用、模仿、联想地理标志的侵权行为,强化对地理标志权利人的保护,强调了地理标志在促进与特定商品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一般有专门机构负责地理标志的注册与保护。

2.商标法保护

商标法的保护是指把地理标志当作一种特殊的商标,以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有的国家,例如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根据商标法对普通商标的一般规定来进行,仅在提交申请文件方面规定了特殊的要求。美国是这个模式的代表。美国的地理标志制度沿用了既有的商标行政管理架构,将地理标志当作商标、集体或认证标志加以保护,并为一切利害关系人提供异议或撤销注册地理标志的机会[3]。德国《商标法》对地理标志的定义、通用名称等不予保护的情形、地理标志不同的保护水平等都做了规定[4]。

3.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是对市场上使用的地理标志的行为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的方式。通过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从而达到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滥用的行为,维护权利人的权益。由于地理标志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商业竞争中常常会被竞争对手所利用,从而对一些比较著名的地理标志造成破坏,同时也影响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对此,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对地理标志的相关保护进行了规定,①该条的规定不仅保护直接的地理标志,而且也保护间接的地理标志,例如葡萄酒瓶的特定形状。

(二)评析

地理标志的三种保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弊。

专门法保护是最直接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相较于其他两种制度要大,通常采取专门法保护地理标志的国家一般是某些地理标志产品对其国家经济利益有重要作用的国家。比如法国选择专门法保护模式就是因为国内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需要加强保护。然而,以专门法保护地理标志,其立法和实施成本较高,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商标法保护模式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另立新法,只需在已有的商标法律体系资源中对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不需要其他任何附加资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立法成本,并且可以利用商标制度已有的执法体系,节省执法成本,有效避免因主管机关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和纠纷[5]。采取此模式的国家一般都建立了相应的商标法制度。而美国采取商标法保护模式就是因为国内地理标志资源并不是很多,没有必要采用高成本的专门法保护模式[6]。但是从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起源来看,并非为了保护地理标志而设的,因此商标法的保护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优点在于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不需要其注册就可以获得相应的保护,但是一般只有在有关地理标志享有盛誉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它的目的是为了判断一个竞争行为的正当性,但却忽视了地理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只有当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才进行干预监管,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因为各国国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各国选择的模式也不同。通常一个国家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并不是单一,可以采取多种法律保护制度。

三、我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重构的必要性

(一)立法模式的缺陷导致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的重构

在我国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不仅起步晚,而且制度内容还不完善。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地理标志保护问题,而且主要是由相应的商标管理机构通过行政手段来调整地理标志的保护。90年代中后期我们是通过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来保护地理标志的[2]237。因此,在1999年8月1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发布了专门规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规章《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建立起了“原产地域产品”为载体的“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保护制度[7]264。2001年3月5日,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其实施办法,建立了原产地标记管理制度;之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就出现了同一行政部门下实施的两套不同理标志保护的制度,因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与矛盾,接着就出现了同一个地理标志,即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又被授予地理标志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地理标志的保护,甚至会使消费者和经销商对地理标志产生混淆,因此,国家质检总局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进行了调整,在2005年6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新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从概念、申请到保护监督做了统一系统的规定[8]。根据2001年10月修订的《商标法》以及2002年颁布《商标法的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工商总局在2003年发布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中对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使用进行了具体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采用的是商标法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行的保护模式。因此就会出现两个地理标志保护部门根据不同的法律行使权力的状况,必然造成行使权力的主体和管理体制上的冲突,同时造成了地理标志管理秩序的混乱,使得在整个经济市场中,市场主体无法应对,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也对国家资源造成浪费。

除此之外,在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真实产地信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虚假表示”。但是上述法律法规在颁布时间、立法背景以及立法目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而且对于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这一定局限性,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少协调性,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地理标志的性质导致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的重构

地理标志的性质,即地理标志究竟是“私权”还是“公权“,这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论,有些国家将地理标志注册成为一种商标来进行保护,这使得地理标志“私有化”,使其成为一种私权利,因此,也会导致矛盾的升级,例如“金华火腿”案件。①有些国家是采取独立的地理标志制度保护,在这些国家,他们认为地理标志是一种公权,是属于国家所有的。

地理标志作为自然因素和长期的历史沉淀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知识产权,其权利归属是不同于其他知识产权的,它作为一种财产,并不属于一个单独个体,也不能属于国家,使其“公有化”,它应该属于该地区特定的主体共同使用,他是一种集体权利,是一种团体的知识产权。因此,地理标志其实是一种集体性质的私权,我们应该通过保护私权的方法来实施。

四、我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构

有学者认为,我国应当采取专门法保护和商标法保护并行的双轨制保护模式,即在《商标法》之外,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由国务院设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委员会,统管地理标志的相关问题,对于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产品,例如茶叶,瓷器等,在对外贸易中需求量较大,因此可以在委员会下设各专门委员会,实施地理标志的认定和管理工作等[1]。也有学者认为,专门法保护应当成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发展方向,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历史悠久的国家多采用这种模式[9]375;还有学者主张采取商标法、专门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三种并行的立法模式[10]。

我国现行的地理标志的保护制度是一种以商标法保护为主导但同时存在专门保护的“混合体”。商标法侧重对就地理标志本身进行保护,而单行法规侧重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从而达到保护地理标志的目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借鉴与移植必须充分考虑被借鉴或移植的制度本身的历史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对于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应该以商标法保护和地理标志专门保护并存发展的制度选择,再辅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其他相关法律的保护。综合各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来看,各个国家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也不是单一的模式,例如像法国这种拥有着众多地理标志的产品的国家,虽然有很多专门法保护,但是也会加以一些其他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而且对于不同的地理标志产品也会有不同的制度才保护,即使对于同一种地理标志产品也有不同的制度累加保护。在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商标法》中,还有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地理标志保护的规章制度,以及前文提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地理标志都有适当的保护。因此,我国在这种模式下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也初步形成了一套立法,司法,执法体系,为了不造成相应的立法、司法、执法资源浪费,我们应该保持现有的模式,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地理标志,我们可以在对现有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向全面保护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敏.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J].法学杂志,2007,(6).

[2]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吕珊.中美专家研讨地理标志保护[J].中华商标,2006,(6).

[4]王笑冰.德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J].中华商标,2006,(2).

[5]魏丽丽.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立法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王莲峰,黄泽雁.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之争与我国的立法选择[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6).

[7]董炳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构建以利益分享为基础的权利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8]鲁智勇.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07,(19).

[9]李华.地理标志及其保护[G]//全国原产地域产品标准化工作组.原产地域产品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产权重构 篇3

一、环境产权的概念以及特征

1. 环境产权的概念。

哈罗德·德姆塞茨在《产权理论探讨》一文中提出“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这一产权观念。因此环境产权不仅强调行为主体应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权利, 同时还强调行为主体应对环境资源要履行的义务。随着我们周边的资源环境不断地被破坏, 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的提高, 污染者为谋取更大的利润, 破坏的动力会越来越大, 而且破坏手段也是相当的复杂和多元化, 因此, 以政府为首的监督者的监督成本也相随之提高。

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认为, 一般说来, 给他人带来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受益者给予一定的回报, 损害他人利益的人就应该给受害者给予一定补偿。当然, 现实中这样的交易不一定成立, 因为它必须有成本存在。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环境产权是指行为主体所有、使用、收益以及处置环境资源所具有的各种权利的集合。一般情况下, 政府作为公众的生态环境的代理人, 在社会中履行着管理、利用和分配资源环境的职能, 最大限度地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并且保证生态资源的公平分配。

2. 环境产权的特征。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 环境产权具有整体性、公共性、广泛性、弱排他性四个主要特征。

(1) 整体性:环境产权的整体性, 它的含义是大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环境, 它不仅包括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 还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非自然因素。

(2) 公共性:资源在法律上是属于国家的, 而国家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那么这些资源也就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因为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大范围, 人在其中活动, 每个人都享有使用自然环境的权利。例如我们对空气的呼吸权, 对河流的排污权, 对花草树木的观赏权等等。

(3) 广泛性:环境产权中的“环境”包括自然与非自然因素, 无所不包, 有大气、海洋、森林、草场、珍稀动物、风景名胜、矿藏等, 包括着大自然的一切环境范围, 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4) 弱排他性:我们普遍比较接受环境产权是公有产权, 大家都可使用, 没有人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 所以环境产权就存在非排他性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中, 如果我们在乡村, 那里有洁净的河流, 新鲜的空气, 原则上我们可以无偿使用, 且不存在竞争。但是如果这种空气和河流放在喧嚣的大城市, 就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享受到的了, 因为大城市污染比较严重, 就会存在排他性。所以我们认为, 环境产权具有较弱的排他性, 只有当某种环境资源的竞争比较激烈时, 排他性才能在经济上显现出来。

二、环境产权的会计学反映

1. 环境产权的经济学认识。

从前文归纳可知,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人与物的归属以及物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所认可的一种行为关系。对于环境产权, 我们在经济学中可以这样理解:人与某一环境资源的归属以及对于它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所认可的对于环境的一种行为关系。我们在使用稀有资源时, 对于环境资源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使用和处置, 并获取一定的收益, 诸如:所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 但是最终是实现外部性内在效用的最大化。环境产权的经济学理论是产权理论, 可将它分为两大派系, 即为西方产权理论 (私有产权) 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公有产权) , 自然资源本身就具有整体性稀缺性和外部性等特点, 如果只将其划分为私有或公有显然是不合理的。

我们不能将环境资源划为单一的私有制, 因为只要对环境资源的其中一部分进行私有化, 人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私有利益对其进行过度使用。假如现在有一片小树林私有化了, 小树林它本身就有许多的功能, 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及木材经济价值, 前两者代表了公有效率, 后者代表了私有效率, 但是私有效率势必同社会效率引起冲突, 经济价值会替代它的使用价值, 从而影响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珍贵资源, 一旦实行私有化, 那么人类就会对自然资源不停地滥用, 造成资源滥用和匮乏, 扰乱市场秩序等社会问题。

又比如现在有一条湖泊, 是大家共有的, 如果某个人占有整个湖泊, 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是湖泊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如果将其分段属于某个人, 也不现实, 还不利于湖泊的利用, 因为理性的经济人会遵从自己的意愿去追求利益, 而不顾其他人对于其他湖段的利益, 去保护好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最终会影响其他人利用湖泊。如果湖泊完全公有化, 成为大家的公共财产, 每个人都有权分享, 但是假如有个人先使用这条湖泊, 就会出现“先来先占原则”;如果这条湖泊变成私人财产, 理性经济人便会“损人利己”地使用资源, 同样不利于资源的利用, 出现环境危机。

过去, 环境资源比较充裕, 但是随着人类的使用, 资源越来越匮乏, 相对价格也不断上升,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资源配置无法优化, 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 企业生产有污染的产品;而环境保护行为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的投入, 势必会造成资源短缺。两者共同作用, 导致了环境质量的每况愈下, 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基于此, 要更加合理地利用保护自然资源, 必须明确界定环境产权的主体, 建立多元化所有制, 即明确国家所有权与企业使用权的界定。资源使用权私有, 人们则会想方设法进行可持续利用;资源所有权公有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把两者结合建立一套双元自然资源所有权形式, 使二者优点充分结合, 避免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产生不足。

2. 环境产权的会计学认识。

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劳动价值理论以来, 人们就没有把空气、河流、环境当作具有价值的东西, 而是把通过劳动取得的产品当作有财富意义的价值来看待, 但是在一般的观念中, 资源是有其经济价值的, 并非使用价值, 人们普遍愿意接受这一说法。由于上述原因, 一般来讲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 而且在传统的会计核算范围内环境会计并未纳入。但是, 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过度追求使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严重破坏, 想要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要付出一定的价值。人类的需求越强烈, 而环境资源越稀缺, 价格便越高。人类需要维持其稀缺性, 就会寻找替代物, 便具有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因此, 建立环境会计, 对企业中涉及的环境资源进行核算, 是极其有必要的。环境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具有价值的, 特别是作为企业的环境资产, 应该对环境资产进行会计计量和报告。

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的基础, 人类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人们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本身就会损耗资源, 由于人类使用自然资源后会产生废弃物, 这种排放的资源同样会破坏生态资源, 产生资源和环境的损耗。环境一旦被损害, 就需要我们去保护, 那么这些保护费用, 就共同构成环境会计要素, 成为环境资产的一部分。自然环境为生产经营提供原材料, 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

3. 环境产权的会计学反映。

企业所拥有的环境产权如果表现为环境资源的使用权, 即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那就可以作为一项资产在会计中准确计量。在这里, 环境产权是企业的一项权利, 是特定会计主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 能够以货币计量, 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的权利。按照会计学原理中资产的定义来讲, 在企业里拥有控制权的自然资源权利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在对这项产权管理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也应该合理地计量。

因此从会计学的角度, 我们可以将经济学中的“环境产权”的概念在会计领域内细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这些会计要素, 这其中又以环境资产为核心。我们可以将资源进行划分:广义的资源主要包括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任何要素, 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中观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微观环境资产指的是狭义的单一的资源概念。企业中所使用的自然资源便是环境资源。我们一般不将生态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 因为生态资源为某一区域带来效用, 它不属于单一的企业, 只有集体或一个区域享有所有权, 为他们所利用, 企业无法对它进行资产控制, 只有能为特定的企业带来效益的生态资源才可以纳入会计的核算范围中, 作为环境信息来披露。

三、以环境产权为核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路径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以环境产权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将要求以环境资产要素为基础, 通过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收益等要素的充分确认和披露, 揭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受托履行情况, 即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

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仍然比较随意, 存在着披露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不高、缺乏科学的货币计量的信息、决策有用性较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 这些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没有在根本上以环境产权为核心, 由此造成了“披露的信息不需要, 需要的信息不披露”这样的信息供求矛盾。我们认为, 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该是以环境产权为核心的一个环境责任报告体系。该体系分为三部分, 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是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信息。环境产权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了一项资产, 就可以遵照现行会计制度来确认和计量, 必然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有影响, 因此这类信息完全可以包括在现行的年度会计报告中, 做出近似的估计。此类报表主要选择主表加附表的信息披露模式。

第二部分是关于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不同与第一类, 它主要是一些不以货币来计量的信息, 是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如企业是如何贯彻当前环境法律, 在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资源系统产生的影响, 都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类信息不能在现行准则的基础上, 计入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中, 而是根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基本原则, 便于信息使用者参阅, 因而可以选择独立环境会计报告的披露模式。

第三部分是更加充分的独立环境责任报告。对于对环境产权依赖度较大的企业, 如资源开采企业、重污染企业等, 可以更加充分地披露其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以表明其环境产权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1. 环境会计信息主表加附表披露路径。

主表:可以用货币来表示环境会计信息, 采用最一般的财务会计报告, 分别设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 再加入一些和环境信息有关的科目来披露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 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理论。

资产负债表: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增加一些涉及环境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环境科目。我们在表1进行简单列示。

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对于“环境资产”涉及的损益, 可以增设一些科目反映。如表2所示。

现金流量表反映现金变动的流量, 我们可以增加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现金流量的项目。如表3所示。

2. 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模式路径。

这类独立报告信息披露模式是在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基础上编制的, 反映环境会计信息的非货币化信息披露模式, 此模式主要反映具体某一报表环境方面的信息。例如环境资产负债表主要用来揭示在一定日期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自然资产, 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资产, 如环境治理投资, 环境治理方面的债权债务, 环境资产的拥有程度以及企业对环境控制程度等。政府可以依据这些企业对资源保护的情况对企业做出奖惩。环境利润表主要用来揭示某一阶段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收益和损失。而现金流量表则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间段内, 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现金的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某些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这部分信息主要以报表附注形式来披露。

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下报表附注应披露的信息包括:附注中应当披露报表项目中不能反映的非财务信息, 如企业环境会计所采用的目标和特定会计政策;企业对重大环境事故做出补救措施的效果;企业遵循的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环境资产摊销政策;由于政府立法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应达到的程度;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 环境法规执行情况, 企业主要污染物及处理措施;企业采用的主要环境检测技术;按照规定举行的重大活动;企业环保技术研发环境会计变更事项, 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调整事项、报告主体的改变等。这部分信息可以采用文字叙述方式, 也可以采取表格、图表等形式。

作为独立报告信息披露模式, 我们认为还需要企业提供有关的环境资产减值明细表, 这样可以更好地监督企业对环境资产利用的情况, 以之作为三大环境会计报表的附表。

我们可以将独立环境信息报告与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环境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用图2进行反映:

3. 编制独立的环境责任报告。

从大量上市公司已披露的环境报表中可以看到, 各种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详略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由于一般重污染行业、环境危害程度高的企业披露较多, 故而对于环境披露程度相对也较高。虽然目前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披露的环境科目较少, 披露内容大都集中在环保投入与措施中, 这些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中还是以财务报告以及附注为主要披露模式,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让我们看到, 今后会有更多的公司将重视环境产权相关受托责任的披露, 编制单独的环境责任报告。

根据环境产权的特征, 我们认为在环境责任报告中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政府建立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2) 环保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的有技术性基础的规定, 如环境质量所需达到的质量标准等, 列示节能减排指标以及三废处理指标等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对CO2、SO2及固体颗粒物, 废气废水等所需达到的指标。 (3) 还可加入环境监管部门对污染企业进行环境审核的结果。如在环境责任报告体系中列入中国证监局与环保部门合作, 对国家环保部门提供的环境重点污染的名单, 给予相应处罚的金额。

上述三个部分的环境信息报告体系可以根据企业对环境产权占有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披露模式, 占有环境产权少的企业可以选择只披露模式的第一部分, 占有多的企业则需要披露全部三个部分。通过这一系列的环境责任报告体系, 可以对一个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做出全面和完整的披露, 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方便, 能够使他们对企业的环境资源状况得出一个恰当的结论。这将为实现企业环境资源损耗的补偿机制的科学化、制度化提供有力保障。对内而言, 环境责任报告体系也便于企业以环境产权为核心, 对包括环境资产在内的全面资产进行管理。

摘要:环境产权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权利之一, 与其有关的信息披露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认识环境产权问题, 推理到会计学中环境产权可以具体化为环境资产等会计要素, 解决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边界问题。随后进一步分析当今环境产权披露模式存在的问题, 探讨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及路径,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权重构】相关文章:

立法重构04-09

项目重构05-10

主体重构05-17

解读重构05-19

重构设想06-05

重构算法06-25

概念重构06-29

身份重构06-29

精神重构07-12

功能重构07-19

上一篇:协同管理与建筑管理下一篇:政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