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

2024-07-03

汶川地震灾区(精选十篇)

汶川地震灾区 篇1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几十年时间里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四川、甘肃和陕西省的51个县 (市、区) 受灾, 社会经济的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负面影响较大, 人力资源受损, 产能被破坏, 整体区域资源结构发生改变, 但积极的来看, 一些落后的产能被淘汰, 灾区也将在创伤中获得新生。

一些学者对于灾后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形成了灾害社会学和灾害经济学两个大研究领域。灾害社会学是从社会学中延伸出来, 国内社会灾害学奠基人之一王子平先生, 在其主编的《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一文中翔实地介绍了唐山人在地震后种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而灾害社会学灾害经济学从最初的简单层次的预防, 如综合的灾害保险体系比政府直接补偿对经济发展更加有利 (Kunreuther, 1984) [1], 到直接经济损失研究指出商业中断损失在量上足以相当于直接财产损害 (Tierney, 2007) [2], 直至灾害风险损失通过交互式传递而产生的区域影响, 运用社会核算矩阵模型估计出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Cole, 2002) [3]。本文从经济损失和区域影响的角度出发以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变化为主探讨汶川地震对灾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地震对灾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地震发生前, 据2007年三省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全省生产总值10 505.3亿元, 比上年增长14.2%, 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甘肃省实现生产总值2 699.20亿元, 比上年增长12.1%;陕西生产总值5 369.85亿元, 比上年增长14.4%。这些数据表明震前四川、甘肃及陕西三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整体较好, 那么地震发生后, 就对人力资源、经济增长总体以及产业结构这三个大方面讨论关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 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 促进产业发展, 激发经济活力, 人力资源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震后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心理都有所改变, 把握好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于今后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灾后的重建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数量。

据民政部报道, 截至2008年8月14日12时, 在地震中遇难69 225人, 受伤374 640人, 失踪17 939人。重大的人员伤亡使劳动力的数量减少, 那么震区的人力资源数量也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 (如表1) 。以两个时间点的就业人员的数量来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变化进行考察, 数据来源于各省对外公布的统计资料。

四川省在2008年6月末就业人员为4 702万人, 结合以上数据可知在地震刚发生后, 就业人员的数量减少, 而且地震中的重大人员伤亡也使就业人员中伤残人士的比例加大了, 这使得灾区的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有所下降。但随着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不断的向灾区涌进, 恢复重建工作的不断的深入, 各工作岗位的人力需求加之省外的劳动力向本省回流, 虽然有部分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转移到外地就业[4], 2008年末就业人员的数量总体比上年增加500万余人。

2. 结构。

以三次产业进行的就业人员的的结构划分 (如表2所示) 。

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人员数目来看, 三省的变化趋势相同,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都有所增加而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减少, 特别是第三产业这种服务类的行业, 除受到2008年末全球金融危机的大部分影响, 地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仅从地震的影响这方面说明规划、建筑、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存在着人员缺口, 需要这些方面的专业人才。

3. 心理。

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还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无助、悲伤、压抑、惶恐不安……这些都在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 来帮助灾民抚慰心灵, 努力振作, 重拾希望, 再建家园。心理上的消极因素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而对于心理的开发与维护成为了人力资源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旦将心理的消极因素转换成为积极因素不仅有利于个人摆脱心理阴影, 燃起生活新的希望还有助于人力资源资本的提升。

(二) 对经济增长总体影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初步核算,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 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9.0%, 增速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并据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统计公报显示, 初步核算, 2008年四川省生产总值12 506.3亿元, 比上年增长9.5%, 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甘肃省实现生产总值3 176.11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 增速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陕西生产总值6 851.32亿元, 比上年增长15.6%, 增速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具体 (如表3所示) :

总体来看, 全国国民经济还是保持持续增长的势态, 但是比上年增长率较2007年度的有所下降,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 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分别回落了4.1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还是受到2008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连带冲击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地震影响的是“存量”, 而GDP是一个流量, 地震的发生会中止某些行业的生产运营, 但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进行, 会有新的投入和支持, 因而对全国国民经济影响不大。就受灾三省来看, 四川、陕西两省的二三产业增速都大幅下降, 主要是受到此次地震的影响, 而陕西省的情况相对较好一些。综合以上可以看到, 汶川地震虽然对灾区经济总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影响不大。

(三)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处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较大, 部分地区已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震前四川的39个县 (市区)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1/10,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46.9∶32.2。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森林、草场湿地和旅游文化资源, 是四川优质粮食、油料、生猪、特色经济作物和水产品的主产区, 工业基础好, 旅游产业发达, 知名旅游景区密集。但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经济基础及区位条件差异较大。成德绵区域经济较发达, 是中国西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而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城镇化水平较低。

震前甘肃、陕西的12个县 (区) 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基本是以农业为主, 工业多为中小企业。甘肃的8个县 (区) 是全省中药材、冬播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的主产区。陕西的4个县 (区) 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些区域的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在此次地震中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1. 农业。

受损粮食作物16.08万公顷, 经济作物15.85万公顷, 畜牧业、渔业也受到严重损失。具体 (如表4所示) 。

2. 制造业。

受灾工业企业12 490家, 其中四川10 849家, 甘肃759家, 陕西882家。受损厂房5 093万平方米, 受损设备37万台 (套) 。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损失较大, 近90家磷矿和磷化工企业停产,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电子信息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

3. 建筑业。

汶川地震倒塌房屋680万间, 受损房屋2 300余万间, 还有部分城镇几乎夷为平地, 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无疑是个重创, 不仅要处理产生的近5亿的建筑垃圾, 还要对今后的房屋等各建筑物的构造重新布局, 以适应抗震妨害的需要并挽回民众对建筑业者的信心。

4. 旅游业。

四川内的旅游景区、旅游接待企业、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损坏严重。361个景区基础设施和景观受损, 全省旅行社和景区几乎全部停止运营, 从业人员大量失业, 酒店平均入住率不到20%, 灾后全省旅游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甘肃规划区与震中毗邻的陇南市、甘南州的部分景区及旅游设施遭到严重损毁, 关闭景区25处。陕西规划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5. 文化产业。

四川文化产业受损严重, 涉及演出展览、文化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对外文化贸易等多个行业。部分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市场服务场所遭到严重破坏, 受损文化机构3 990个。

尽管各产业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但从积极方面考虑, 震后的灾区在经历创伤的同时也将获得新生, 旧的落后产能将被淘汰, 重新规划后的产业结构整体布局更加优化合理, 同时, 保留的必要的震后遗址也将作为新的旅游资源, 既是作为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纪念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6. 今后可能的变动趋势。

总体来看, 地震改变了区域资源环境结构, 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次生灾害隐患增多, 灾害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受灾区农田、工业企业、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部分地区产业发展环境恶化, 对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造成较大影响。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指导思想下, 在日后的三省的重建过程中: (1) 农业。在保障基本耕地数目的同时, 发展现代化农业, 引入高科技农业, 将原有以农业为主业的地区扩大优势化, 使农业成为低投入, 高回报的高效性产业。 (2) 制造业。在恢复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建筑业, 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生产复合材料、轻质材料、工程结构制品、复合墙体、再生混凝土等建材, 用于灾区重建家园时建房、铺路, 此次地震也使抗震性能成为建筑业重点考虑的因素, 新型抗震建筑将成为今后的主流。 (3) 旅游业。在建设恢复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将地震遗址也纳入旅游规划区, 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时, 根据所在规划区位置的不同规划新型旅游路线, 特别是四川省, 旅游占全省GDP的10%以上, 旅游业将是在基本恢复重建工作完成后帮助四川恢复发展提高最直接也是最快的方式。 (4) 文化产业。要抢救修复灾区文物和文化典籍, 抢救和保护具有民族特色和纪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对于羌族文化, 在这次地震中受损严重, 需要建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修复受损严重的羌族文物。并且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增加, 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及与人们所需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产业格局也将形成。

二、措施及建议

在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建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各相关政策。 (1) 财政政策。各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各市县区积极争取各省的财政支持, 同时争取市内各级地方财政分担相应比例,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另外, 考虑特殊债券发行或特殊福利彩票发行, 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2) 税费政策。为使企业恢复生产, 支持城乡住房建设, 促进就业, 应予以一定税收优惠政策。 (3) 金融政策。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等方面入手, 争取宽松的金融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4) 土地政策。对灾后恢复用地、搬迁用地采取特殊的支持政策, 节约集约的使用土地, 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对口支援。为了加快灾区震后重建, 中央决定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 合理配备力量, 组织19个省 (市) 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重灾县 (市) 和甘肃、陕西两省受灾地区。 (6) 产业政策。重振旅游经济, 促进农业生产, 支持骨干企业, 扶持中小企业, 促进商贸交流, 落后淘汰产能。此外, 西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和构建, 对灾区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又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西三角经济圈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主, 目标是将其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进而带动西部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2009年7月9日川、陕、渝三省市工商联主席在重庆已共同签署了《关于联合助推“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西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开始正式进行。西三角主要是联合做好区域发展规划, 突出各自特点, 在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 合理分工, 联动发展。受灾的地区大部分也位于该规划区域内, 因而, 结合经济圈的规划灾区的恢复发展可进一步得到提高。

那么今后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为主, 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 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种类型的重建区域, 适宜重建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灾害风险较小, 适宜在原地重建县城、乡镇, 可以较大规模集聚人口, 并全面发展各类产业的区域;适度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灾害风险较大, 在控制规模前提下可以适度在原地重建县城、乡镇, 适度集聚人口和发展特定产业的区域;生态重建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很低, 灾害风险很大, 生态功能重要, 建设用地严重匮乏,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代价极大, 不适宜在原地重建城镇并较大规模集聚人口, 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主的区域, 以此在各划分区域的基础上合理的发展各产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灾害应急体系的完善, 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加强危机教育,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增强灾害应急能力水平。总之, 整个灾后社会经济的恢复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Mark Pauly, Howard Kunreuther, James Vaupel.Public protection against misperceived risks:Insights from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J].Public Choice, 1984 (1) :45-64.

[2]Kathleen J.Tierney Businesses and Disasters:Vulnerability, Impacts, and Recovery[J].Handbook of Disaster Research, 2007:275-296.

[3]Charles Andrew Cole, Deborah Shafer.Section404Wetland Mitigation and Permit Success Criteria in Pennsylvania, USA, 1986-1999[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2 (4) :508-515.

[4]余仲华.震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危机与挑战[J].公共管理, 2008, (11) :26-27.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 篇2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汶川地震灾区,那些曾经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经在灾难中浴火重生,书写出一幕幕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怆然回首,震后新生的巴蜀大地上,留下的是一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足印。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四川没有垮,繁重的重建工作反而成为灾区加快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在困境中画出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发展曲线。

这一幕幕“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世界惊殊,“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独具特色的藏羌碉楼,孩子们在街边喧闹地嬉戏,几个老人在门口静静地闲坐„„映秀,汶川大地震震中,这个曾经被彻底摧毁的小镇,如今渡尽劫波,矗立在奔流不息的岷江之畔。镇上一切的生活气息都表明:这是一座比过去更加美丽的新城。

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造成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县和重灾区县51个,1.2亿多平方米民房倒塌,8万多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7400多所学校损坏,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

地震发生后不久,面对满目的疮痍,汶川县水磨镇居民高守明一度深陷于绝望之中。如今,他遍布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这缘于水磨镇这几年发生的沧桑巨变。这个震前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工业镇,如今三步一景、碧波荡漾,已成为“现代桃花源”式的旅游热点。2011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水磨镇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中央确定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震前水平,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

走在新北川中学的校园里,记者看到的是一栋栋既现代又充满民族风格的校舍,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站在学校门口,只见37米高的北川第一羌族碉楼高高耸立,仿佛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城的悲壮与豪迈。走进北川新县城的居民区,三三两两的居民平静地交谈,曾经肝肠寸断的北川人,今天在各自的生活里播撒着希望。

2011年是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四川省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切实把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好、管理好、维护好,深入推进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到2011年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纳入本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已基本完成。

三年多来,四川省成功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居民的住房修建问题;妥善解决了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助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因灾导致的9524户困难家庭,1449名孤老、孤儿、孤残人员,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从政策、制度和工作上给予了帮扶和救助;在142个受灾县高标准高质量地维修加固和重建了各类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新建了一批功能完善的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完成了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整理复垦了200多万亩灾毁土地,恢复了林草植被近450万亩。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

不到4年的时间,在这块遭受重创的土地上,奇迹一个个被创造。如今的灾区,城乡整体布局全面优化,新城镇拔地而起,新村落别具一格,风貌与功能适应协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无怪乎,所有到灾区来的中外人士,都无不惊叹:只有中国,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党和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在抗震救灾阶段,党和政府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强调“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把安民贯穿恢复重建始终。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救援制度,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人们不会忘记,大地震发生后仅仅24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仅仅一个月,中央就正式作出对口支援的决策。随着中央一声令下,19个对口支援省市,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奔赴灾区开展援建。对口援建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结合、当前与长远兼顾、重建与发展并举,优先援建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

徐世卿与陈芬芳都是中共党员,入川前,一个在浙江临海市委办工作,一个在临海市汛桥中学任教。两人原来准备2008年底结婚,当年8月,得知市里要选派干部入川援建,徐世卿在第一时间便提出申请。看到未婚夫入川的决心,陈芬芳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把结婚证先领了吧。”就这样,他俩在援川前一小时领了结婚证,随后徐世卿奔赴青川县营盘乡开展援建。

援建过程中,徐世卿与陈芬芳经常互通电话,谈话的内容总是离不开营盘乡的灾后重建。渐渐地,陈芬芳也对灾区产生了感情,不久也来到营盘乡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徐世卿和陈芬芳小夫妻俩夫唱妇随,共同投身灾后重建工作,让人们看到了“80后”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当许多同龄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城市享受生活时,他们俩却在条件艰苦的地震灾区,书写出不一样的青春。

在这几年里,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大事,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影响中央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援建资金的安排。几年来,中央调度、安排各类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尽管对口支援省市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大幅减少,但援建资金没有缩水,有的省市甚至压缩本地行政开支,也要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三年多来,四川省142个受灾县用于恢复重建和发展重建的资金达到1.7万亿元。

理县甘堡藏寨,古时称为“甘堡甲穹”,意为 “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是阿坝州最大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称。藏寨老人王文泽说,整个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连,户户相通,体现了甘堡人精湛的建筑技艺。

地震给甘堡藏寨造成重大损失,千年古寨几乎毁于一旦。全寨房屋全部受损,藏羌地区仅存的百年守备官寨大部分垮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甘堡的灾情非常重视,亲临现场视察,听取村民意见,并作出了“原地重建,修旧如旧”的指示。在湖南人民的倾情援助下,甘堡藏寨在重建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藏寨文化景观。援建者利用原有的灌溉水源建设寨中水系,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将甘堡藏寨打造成为“嘉绒藏族藏区文化生态体验旅游最佳目的地”。

刘奇葆说,重建后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现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重建中得到充分体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四川省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由对口到全面、由重建到发展的转变,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自力更生,在废墟上坚强站立

汶川地震灾区始终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充分发挥灾区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主动意识、主体作用和主导力量,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实际行动。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超常的工作强度与群众共渡难关,经受住了特殊检验和重大考验,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藏族干部三郎乓是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党支部书记。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组织群众避险,不到半个小时就把全村253人全部聚集到了安全地带。随后又组织全村党员和群众全力抗震救灾,积极协调发电机、柴油,搭建过渡房,震后第二天就让村民在过渡房里看上了电视,党员干部的关怀感动了村民。

避险安置结束后,三郎乓又动员村民开展生产自救,修建和装修永久性房屋,2009年底,全村群众搬入新居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产业重建中,三郎乓又奔波于丘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品旅游村寨建设工作中,现在丘地村56户嘉绒新居,家家都有标间客房、宽带上网、供客人使用的厨房,具备了旅游接待能力,其温馨时尚的藏家接待风格受到了游客的喜爱。2011年,全村旅游接待呈井喷状态,创收十多万元。群众都说:“在灾后重建中要感谢三郎乓书记,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灾区群众发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精神,不等不靠,互帮互助,在断壁残垣上重建新家园。

“独臂英雄”石光武是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2008年7月,石光武带领全家冒着频发的余震开始重建,成为全村最先动手重建房屋的农户。建房过程中,石光武喊出励志口号 “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也无所谓”,后被改成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与另一标语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同被称为灾区最打动人心的两幅标语。

有这样一户来自重灾区安县的普通人家,看着他们一家人,你也许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过那么大的一场灾难,你可能也想不到这么幸福的一家人竟是来自5个不同的家庭。这家男主人叫林兴聪,女主人叫李芸香。即使震后再结合了,林兴聪却依然带着遇难妻子的父母、自己的父母与李芸香再组家庭。当问及他为什么想到带着遇难妻子的父母一起生活时,他朴实地说:“没有想这么多,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女已经很难过,我们活下来的人一定要把走了的人没法做的事做好,孝敬他们、照顾他们是我们该做的事。”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灾区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同舟共济、坚强奋进的精神力量。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说,我们依靠群众、激发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决策,调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同步推进精神家园重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激励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坚强奋进。

提升振兴,画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随着灾后重建任务完成,灾区发展进入提升振兴阶段。灾区化危为机、恢复提升,推动可持续发展。各地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灾区发展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善。四川省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发展振兴,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灾区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四川人民万众一心、穿越灾难、坚忍奋进,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重建的奇迹和加快发展的奇迹。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四川没有垮、四川的经济没有垮、四川人民的精神没有垮,全省经济发展没有耽误、全省重大工作没有耽误、全省民生事业没有耽误,重建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 “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

在巩固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四川省出台《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让我们尽情展望灾区的未来吧!

——发展速度高于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加。

——产业结构优于灾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优于灾前水平。现代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灾区群众充分就业。群众就业渠道更多,就业稳定性更强,全面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大力改善灾区贫困村发展条件,全面提升贫困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灾区2516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超过全省贫困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为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汶川地震灾区 篇3

摘要:“5.12”汶川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倒塌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损坏最严重、人员伤亡最大的部门是中小学学校建筑。文章结合大家搜集的抗震救灾的相关资料,对汶川地震中重灾区学校建筑进行相应分析和反思,最后对学校建筑今后的防震减灾及学校建筑设计提出思考意见和合理建议。

关键词:汶川地震;学校建筑;震害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1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119-01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中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汶川8.0大地震再次证明了我国抗震任务的艰巨性,强烈的地震会导致基础设施及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同时还会引起山崩、滑坡、地基液化、地裂缝、喷砂、冒水等现象,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教学楼区一般人口密度高,流动量大而且频繁,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由地震灾害以及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要比其他类型建筑大的多,此次5.12特大地震中,四川省近7000座学校建筑倒塌,大量校舍坍塌导致学生伤亡达数万人,地震引起的学校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避免中小学建筑的倒塌及其将地震伤亡减至最低程度,成为土木工程界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1中小学建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小学建筑现状

由于资金有限以及考虑到使用功能,大多数中小学教学楼都采用砌体结构,多道纵墙,然后外加一外挑走廊的典型教学楼模式。这种形式教学楼的横墙间距约为7~10 m,纵墙间距为5~7 m,层数多为3~4层。再加上很多教学楼的施工为了缩短工期,不规范的加大建设速度,更有一些不法分子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在建造过程中偷工减料,致使教学楼成为了地震灾害中最严重的建筑群。

1.2中小学建筑存在的问题

从结构体系来说,产生震撼的原因主要在于多道横墙和两道纵墙,外加一外挑走廊的教学楼模式以及砖砌体本身存在着不足:

①此单边悬挑单跨体存在着缺点: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严重不对称结构会出现水平侧移,使屋盖粱的弯矩和剪力向外挑廊侧柱头转移,挑廊侧柱轴力大。水平荷载作用下,柱轴线变形较大,因此侧移也较大柱轴力较大。由于以上两个特点,当强地震来临时,在竖向、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延性来不及发挥,挑廊侧柱轴力急剧增大,发生脆性压溃破坏。②大多采用预置楼板,整体性差。所采用的预制楼板一般搁置在两端的墙或梁上,地震是容易滑落造成重大危害,其抗震性能明显比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要差。在村镇中小学建筑中,由于资金以及技术等因素,没有采用构造柱、圈梁以及其他构造措施提高其延性和抗倒塌能力,导致大地震结构由于整体性不足发生倾斜倒塌。③绝大多数学校建筑采用砌体结构,砖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拉和抗剪强度都很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易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房屋的倒塌和破坏。

2震害分析

①工程的选址不当。由此次地震受灾较严重的几所学校可以看出,许多地方在建设校园时没有考虑地震安全评估,避开地震活动地带和大的地质断裂带。②结构造型不合理。学校建筑作为特殊建筑具有内部空间跨度大、荷载高,教学楼墙体高宽比不当,且长期处于动静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人员密集,疏散时间长等特点。这就要求校舍建筑必须满足耐久度高柔性佳抗倒塌能力强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校舍所大量采用的砖混承重墙+预置楼板的结构形式,这些隐患在平时单纯竖向荷载作用下不明显,一旦遇到地震、风暴等外界破坏力极易诱发瞬间整体垮塌。③对校舍建筑重视不够,抗震设防过低。我国的结构抗震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不修,大震不倒。在抗震设计规范中,将建筑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前两类作为标志性建筑,或指挥性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较高,而中小学校舍多按普通建筑划分为两类建筑,只能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一旦遇到类似此次汶川8.0的偶遇地震时,抗震性能明显不足,在国外多是按照避难所标准修建。因此,我国的校舍抗震设防明显过低。

3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在此提出学校建筑抗震建议:①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②保证施工质量;③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从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可以看出,在建筑方面应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在施工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措施筹集资金,加大对校舍建筑的投资力度,并做到“全程监督,专款专用”,不要等到灾害真的发生的时候才心痛,才去寻找问题。

参考文献:

汶川地震灾区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选取四川省绵竹市2所中学初二、初三、高二、高三年级共41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收回有效问卷408份, 有效率为98.79%。其中初二学生113名, 初三学生95名, 高二学生96名, 高三学生96名;男生177名, 女生231名;平均年龄 (15.68±1.72) 岁。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 由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被调查个人的一般情况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6]。据我国SCL-90使用标准, 各因子均分在2分及其以上被视为有各种轻度不良反应[7], 在3分及其以上被视为心理问题达到中等及以上严重程度[8]。

1.3 数据处理

所有量表调查数据均输入SPSS 15.0,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震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若按有1项及1 项以上因子分≥2 分计算, 有249名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若按有1项及1 项以上因子分≥3 分计算, 则有74名中学生有中、重度心理障碍。震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抑郁和焦虑。见表1。

注: () 内数学为百分率/%。

2.2 震区中学生与国内中学生常模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由表2可知, 震区408名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在1.46~2.01之间。得分较高的项目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 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中学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恐怖4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国内中学生常模水平[9], 偏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常模水平。

2.3 震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3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4 震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表4结果显示, 震区中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最低分均集中在初二年级, 最高分均集中在初三年级, 高三年级得分低于高二年级。事后检验表明, 在躯体化因子上, 初二年级得分均显著低于初三、高三年级;在强迫症状因子上, 初二年级得分均显著低于初三、高二年级;在人际敏感因子上, 初三年级显著高于初二、高二、高三年级;在抑郁因子上, 初二年级显著低于初三、高二、高三年级;在敌对因子上, 初三年级显著高于初二、高三年级;在偏执因子上, 初三年级显著高于初二、高三年级。

3 讨论

汶川地震2个月后, 408名震区中学生中, 249名有心理问题, 74名有中、重度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抑郁和焦虑。震区中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恐怖4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 说明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有研究结果表明, 生活环境因素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1]。究其原因, 可能是与地震这一突发性事件有关, 作为中学生, 不仅要承受对余震的恐惧, 还要面对生活的压力, 面对同学、教师和亲友的伤残、失踪或死亡, 而他们的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较弱, 长时间处于焦虑、惊恐的应激状态, 产生许多负性情绪, 又不会采取有效的途径发泄;也可能由于学校停课, 他们不能继续学校学习, 尤其初三、高三的学生承受着中、高考的压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震区男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3个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这一结果类似于周东明等[10]的研究结果, 即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女生好。可能与男生和女生所面临的文化、生理和心理成长环境的不同有关, 女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评价会降低[12], 更多表现出不自信、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 于是体验到更多的社会焦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时, 她们又不善于运用放松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生活兴趣减退, 动力缺乏, 从而更加剧了悲观、焦虑和紧张的程度。

震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6个因子上, 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SCL-90的最高分均集中在初三年级, 初三学生不仅对余震的发生感到担心、面对新的学习环境 (活动板房) 和生活环境 (帐篷) 等的不适应, 还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考的压力及对未来学习、生活的不确定, 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做事缺乏动力, 出现较多的学习焦虑问题, 如身体不适感、自卑感, 又无法摆脱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和行为, 因此, 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最差。SCL-90的最低分均集中在初二年级, 说明初二年级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最好, 因为初二学生已习惯初中学习的模式, 学习任务相对轻松, 父母、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其生活是否正常和心理是否健康, 他们所承受的生活和心理压力相对较小。高三年级学生得分低于高二年级学生, 说明高三学生心理更为健康。有人认为高考压力在高一时就凸显出来, 而到了高三, 学习成绩基本定型, 能否考上已不在其忧虑范围之内, 心理健康状况反而有所改善[13]。

综上所述, 震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政府或相关机构应针对灾区中学生所表现的心理问题, 建立一套中长期的心理干预方案:一方面提供关于地震的正确信息, 给予情感上的关怀与支持, 帮助建立安全感;另一方面提供激情宣泄技术、促进放松和个体活性的动作法, 鼓励不良情绪的宣泄, 减轻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适感, 使生理和心理活动在新的状态下获得平衡, 将有助于缓减震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至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的一封信作文 篇5

你们好!

我是辽宁的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我从电脑中得知,你们四川发生了一场7.8级大地震,十分惨烈。我看到许多儿童流浪在街头,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看到这里,我感到很伤心,很难过。

灾区的孩子们,虽然你们那边没有了欢声笑语,而且你们每天只吃一个面包,但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千万不要放弃希望。我们正在努力的帮助你们,国家主席都去你那里看你,解放军叔叔也去援助你们,

敬 祝           &

部分IT企业向汶川灾区捐助表 篇6

ACER 300万

AMD100 万

LG 1700万

TCL520 万

阿尔卡特朗讯 800万

百脑汇 2000万

百度 500万

发动竞价排名客户募捐6500万

长城电脑 100 万

东软 200 万

220万元的医疗设备

东芝 130 万

富士康 6000万

方正 800 万

富士通 130 万

冠捷科技 500万

高通 350万

海康威视 128万

海尔集团 11500 万

华为 500万

员工自发捐款1530万

华三通信公司 100 万

华旗爱国者 100 万

华硕 300万

环球资源 100 万

巨人 1300 万

其中史玉柱个人1000万

金蝶 161 万

佳能 1440万

计世集团 63万

卡巴斯基 120 万

康佳集团 500万

联想 1000 万

浪潮 200万

200万元的IT设备

明基友达 1000万

迈普 1600万

千橡 100 万

瑞星 100 万

思科 1000万

神舟 200 万

承诺年捐2000台电脑

神达电脑 260万

240万元的卫星定位导航手机

神州数码 105 万

盛大 2000 万

松下 1000万

泰科电子 240万

760万元的设备

天语手机 600 万

网御神州 86.8万

微软 1100万

威盛 200 万

西门子 200 万

380万元的医疗设备与服务

及价值35万元的15台净水设备

英特尔 4500万

用友 1000万

其中王文京个人500万

中国三星 3450 万

价值 100 万元的赈灾物资

中国惠普 620万

210万元的IT设备

中国移动 4455万

中兴通讯 1000万

汶川地震灾区 篇7

本刊讯两年中, 中国联通四川公司按照对全省51个重灾县的三年网络建设规划, 重点确保6个极重灾区的重要交通干线、旅游景点、开发区、居民小区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的网络覆盖需求。

截至目前, 四川联通累计投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3亿元, 新建基站2905个, 载频10500个, 传输线路27000公里;灾区县城的网络覆盖率达100%, 乡镇覆盖率达99%, 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 新增移动电话覆盖行政村498个, 省级以上旅游景点覆盖率100%;极重灾区移动月收入较2008年上升了16%, 移动用户达241万户, 较2008年增长13%。目前, 全省通信能力、网络覆盖和服务能力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完全满足灾区重建和远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抗灾容灾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 公司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与其他运营商的共建共享工作。两年中, 四川联通在灾区共建共享铁塔60座, 节约投资1800余万元, 共建共享基站2900个, 节约投资70000万元;共建共享网络传输线路7190公里, 节约投资15000万元。二是加大灾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强化无线分组数据GPRS与语音成比例覆盖, 保证用户无线上网需求, 目前灾区行政村覆盖率达92%, 超过灾前水平。其中由中国联通负责的安县、江油市、绵竹市、什邡市等4个县 (市) 的行政村的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开展灾区通信服务工作。截至目前, 全省仍有132个灾区板房营业厅处于营业服务状态;地震后配置的50台流动服务车遍及灾区, 累计行驶里程达300余万公里, 为灾区群众提供各类通信服务达40万人次;向56372名各地援建人员提供“感恩卡”优惠服务, 累计送出长途通信费200余万元。四是提高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四川联通已经实现2小时应急通信响应需求, 并按照移动无线公众网要求向灾区保证提供7×24小时应急通信服务。五是大力提升灾区网络技术先进性。在恢复2G网络的同时, 四川联通积极在灾区规划WCDMA网络建设。截至目前, 全省51个重灾县累计投资约2.5亿元, 建设400个WCDMA基站, 实现WCDMA网络覆盖率达100%;同时, 在灾区安排“宽带提速”专项投资1.67亿元, 确保了4M带宽用户达50%以上。

汶川地震灾区 篇8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根据救援的需要,地震灾后迅速规划修建了大量的临时安置点和过渡板房,安全防灾问题也成为灾后规划、重建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1,2,3]。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而且严重破坏了原有的防雷设施。地震灾害临时安置点一般都设在比较空旷的地带,安置灾民用的过渡板房以钢架结构做成的帐篷或活动板房为主,这种建在空旷地带的钢架结构过渡板房没有什么防护,极易造成雷电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近年来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还存在着许多新的问题,防雷工作也显得任重而道远。基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参加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现场工作经验,对地震灾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加强地震灾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以期对地震灾后应急救援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1 雷电灾害及其特点

雷电是在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地面之间发生放电的一种自然现象。雷电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出现在春夏季。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4]。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暴活动十分频繁[5]。据不完全统计[6],在1997—2006年的10年间,雷电灾害事故从556例上升到6 265例,全国因雷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事故就有200多起,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

雷电的主要特点有:(1)冲击电流大。其电流高达几万到几十万安培。(2)放电时间短。整个放电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3)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万伏。(4)释放热能大。瞬间能使局部空气温度升高至数千度以上。(5)产生冲击压力大。空气的压强可高达几十个大气压。

雷电灾害主要表现为雷电所造成的雷击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雷电可破坏高压输电线路、建筑物、公共设施、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引起森林火灾、影响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的使用,造成飞行事故、建筑物破坏、人畜伤亡等。雷电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危害[7,8]。雷电极具破坏力,因此加强对雷电的监测和采取雷电灾害综合防御措施,特别是地震发生后实施和规范雷电灾害管理尤为重要和迫切,这是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重要环节。

2 地震灾区雷电灾害防御面临的新形势

2.1 防雷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地震使灾区一些建筑物和构建物的防雷装置遭到破坏,防雷装置失效,极有可能引发雷击等次生灾害,因雷电造成人员伤亡,整个灾区防雷形势极为严峻。汶川、玉树地震期间都正值雷电活动高峰期[7,9,10,11],因此,灾后的防雷工作非常重要。灾后,急需针对人员聚集的场所、易燃易爆场所,以及涉及电力、通信、医疗设施等地的防雷开展防雷检测工作,仔细排查,提出整改的意见和要求,消除安全隐患。

2.2 灾区信息传播受阻

目前,我国的公众通信主要是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及卫星通信,通信网络设施由光电缆、交换机房和基站铁塔等组成。汶川大地震烈度高、房屋倒塌多、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多,余震不断,频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频次都高,对通信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造成通信设施受损最为严重的一次。

地震灾害发生后,通讯设施已被破坏殆尽,甚至有些地区一度成为信息孤岛,雷电预警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到灾区,灾民难以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使灾区人民群众遭受雷击灾害。

2.3 临时避难场所防雷设施不完善

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灾区临时安置点、过渡安置房的防雷设施建设缺乏统一安排和规划,在过渡安置房规划和建设早期过程中多数未考虑防雷问题。同时,地震灾区防雷设施安装工作还面临着经费不足、防雷设施安装率低、推进难度大等非常紧迫且急需解决的问题。灾区过渡安置房大多为单层活动板房和帐篷。活动板房为单层开间轻钢龙骨、彩钢夹芯板结构,屋面大多为金属彩钢板,帐篷主要由空心钢管和防水棚布构成,因此,过渡安置房的防雷功能都比较弱。同时,灾区临时搭建的简易救助设施多,但雷电防护设施缺乏,人员密集,极易因雷电造成人员伤亡,整个灾区防雷形势极为严峻。

3 地震灾区雷电灾害防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在减灾综合能力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总结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等抗灾工作可以发现,面对巨灾方面,震后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存在明显不足。

3.1 地震灾后防雷减灾机制不健全

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政府防雷减灾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够,以地方投入为主的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多层次、多行业、多部门的联动机制不健全,部门间防雷减灾信息共享不充分、技术合作不深入、合作协议落实不深入;社区、村落等基层单位防雷减灾能力弱,公众参与防雷减灾行动积极性不高,防雷减灾“强政府、弱社会”现象仍然存在。

3.2 灾区过渡安置点防雷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地震灾害发生后,由于时间非常紧迫,临时安置点是在非常规情况下高速建设而成,没有采取有效的雷电防护措施,大多数安置点和过渡安置房都存在雷击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过渡安置房选址不合理。灾区很多过渡板房、帐篷从安全、防洪等原则上讲都建在空旷、地势较高的地方,有的还建在大树底下,但往往此种地点极易遭受雷击。二是临时安置区域没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而通过雷电灾害评估,能够明确雷电灾害大小和确定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便于有关单位的决策和部署。三是大多数过渡安置点规划设计时没有考虑雷电防护设施建设,从而使安置点存在严重雷电安全因患。四是过渡板房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多数未考虑防雷问题。

3.3 地震灾区防雷技术规范有待完善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国务院下发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令)等等,对于灾区灾后重建、规范灾害管理活动和调整救灾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发现,这些法律法规缺少能够驾驭减灾系统工程全局的综合性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特别是相关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配套文件缺失,如针对防雷方面,缺乏《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灾区安置点雷电风险评估报告》、《灾区防雷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灾区安置点防雷工程设计方案》、《灾区安置点过渡房防雷验收细则》等配套文件。

3.4 雷电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能满足灾区需求

我国的雷电应急监测数量不足、技术落后、雷电监测网络布局不合理,一旦发生重大地震灾害,雷电预警很难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应急救援能力。地震发生后,气象部门启动了应急响应,开展雷电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然而,雷电预报预警能力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雷电预警指标体系和网络不健全,全国雷电监测网建设滞后;二是雷电灾害的应急监测水平不高,尚未实现对灾害性天气全天候、无缝隙的实时监测;三是雷电预报预测准确率还不高,精细化水平不够,尤其是像汶川、玉树这样山高沟深、局地小气候明显的山区;四是通讯设施被破坏殆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还不够完善,雷电预警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到灾区,灾民难以做到提前预防。

3.5 灾区群众防御雷电灾害意识淡薄

灾害风险意识直接关系到政府震后应急救援的效果。对汶川、玉树地震灾害的调查发现,当地震灾害发生后,政府对雷电灾害重视不够,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灾区群众公众的防雷知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雷电等二次灾害认识不够。震灾发生后,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应急救援,忽视灾后二次灾害的预防、预控与预警。二是灾区群众防雷知识缺乏,防雷、避雷意识和应变能力差,遇到雷雨天气容易遭受雷击酿成悲剧。三是防雷科普宣传有待加强。震后虽进行了相关媒体的宣传工作,但未有效形成各方高度重视、群策群力的宣传声势。四是雷电灾害预防培训和教育不足。平时缺乏演习、演练,缺乏基本的防御避灾常识和自救互救的科学知识,遇到雷电灾害事件就措手不及,无序应对。

4 加强地震灾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

频繁发生的雷电灾害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防雷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29日,回良玉副总理在四川省灾区视察时指出: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灾区的雷电防护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安全。为进一步提高防御雷电灾害的水平和能力,科学认识雷电灾害,提高灾区应急管理能力,我们提出如下雷电防护的新措施:

(1)加强灾后防雷减灾工作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对灾区防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灾害防御机制,发挥政府在震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分工协作,特别是抗震指挥部门要把防雷工作纳入抗震工作统一安排部署,尽早出台针对过渡安置点防雷工作的相关文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雷减灾的组织管理,做好雷电天气的预测预警工作,根据灾区实际制作更有针对性的雷电预警预报服务产品,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防雷信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灾区过渡安置点防雷安全工作的督促检查。各地救灾部门要多渠道筹集防雷设施配套建设经费。各部门要将灾区过渡安置房防雷工作任务一并纳入灾区过渡安置点相关工作目标,并将防雷验收纳入过渡安置房项目验收办法中。

(2)提高灾区雷电灾害应急预测预警能力。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公共危机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发达国家对强对流天气跟踪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较强,预报提前的时效明显高于我国。因此,我国需加快更新改造大气探测设备,提高监测密度;加快发展特种观测业务,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发展定时、定点、定量,全程滚动修正的精细提前预报,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准确的监测和预警信息;采用雷达、卫星遥感、GPS等观测手段,构建一个立体、动态、连续的高时空分辨观测网络体系,建立突发自然灾害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突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和完善。

(3)加强灾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和防雷工程建设。为了做好灾区防雷工作,避免给灾民造成二次伤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做好灾区防御雷电灾害工作:一是要注意过渡安置房的选址。过渡安置房尽量安置在地势较低、空旷、干燥的地方,切忌在大树下搭建。二是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防雷装置建设要统一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将防雷装置建设统一纳入过渡安置房建设管理程序和质量安全监督范围。三是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防雷装置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未安装防雷装置的应当及时安装,防雷装置不合格的应及时进行整改。四是将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纳入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重建选址要认真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风险评估工作,将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纳入灾区恢复重建统一规划中,并将防雷工作纳入当地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五是加强防雷工程监督管理。坚持防雷工程设计审核、施工监督、跟踪检测、竣工验收制度。

(4)进一步完善震后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制定和颁布了一些震后应对灾害危机的法律和法规,但从总体上看尚不完整,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全国性的震后灾害管理的基本法律。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震后应急管理体系,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震后各类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应对处置、恢复重建、社会动员、媒体沟通、队伍建设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加强各项配套规定、规范制度建设,如在雷电灾害防御方面,迫切需要尽快制定一部能够规范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协调和规范各行业部门之间配合的工作法规,尽快出台《防雷减灾管理条例》,进而建立和完善防雷减灾依法行政规范化管理,为我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加强与防雷相配套的规范体系建设,如完善《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灾区安置点过渡房防雷验收细则》等配套文件。

(5)加强灾后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和防雷科普宣传。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雷电监测预警的力度,尽快完成灾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根据灾区实际制作更有针对性的雷电预警预报服务产品,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防雷信息。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警示牌以及喇叭等方式向灾区特别是学校等重点区域的群众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解决边远山村与人口密集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对灾区群众普及防雷知识,使民众对雷电灾害特征、成因、后果和科学防御有较全面了解,有利于灾时能够采取正确手段实施自救、互救,灾后能够依照科学方法迅速进行抗灾、救灾。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雷电灾害分析评估和相关科学解释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雷电灾害的信心。

5 结语

雷电灾害应急管理是地震灾后应急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雷电灾害虽然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瞬时性,但雷电活动也具有规律性。实践证明,雷电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提高防雷减灾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采取防御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雷电灾害的危害,避免灾区群众受到二次伤害,为救灾减灾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面临着防雷设施破坏严重、灾区信息传播受阻、临时避难场所防雷设施不完善等新形势,指出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存在着防雷减灾机制不健全、过渡安置点防雷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灾区群众防御雷电灾害意识淡薄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组织领导、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工程建设、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防雷科普宣传等地震灾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应急管理,对策建议,地震灾区,雷电灾害

参考文献

[1]丁烈云.地震灾后住房安置工程应统筹兼顾五大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0):24-27

[2]洪昌富.综合防灾减灾的安全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路径——以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灾害学,2010,25(z1):25-30

[3]崔云,孔纪名,王成华.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科学选址的防灾思路探讨[J].灾害学,2010,25(2):140-144

[4]马明,吕伟涛,张义军,等.我国雷电灾害及相关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8):856-865

[5]杨世刚,赵桂香,潘森,等.我国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预警[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6):153-159

[6]马明,吕伟涛,张义军,等.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393-400

[7]陈家强.抗震救灾期间的防雷安全问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7):471-473

[8]张义军,周秀骥.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6):829-834

[9]王文英,王军,黎峰,等.玉树地震灾区雷电活动特征及雷电灾害防御对策[J].青海科技,2010(4):36-38

[10]周筠珺,孙凌,杨静,等.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J].高电压技术,2009,35(6):1309-1315

汶川地震灾区 篇9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历史空前的损失和灾难, 震惊全国, 举世关注。其影响之广泛、后果之严重、损失之惨重是此前闻所未闻的。地处震区中间地带的四川省, 因为这次特大地震在经济、社会建设、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据统计, “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 四川省有347.6万户农房受损, 其中126.3万户需重建, 221.3万户需维修加固;城镇住房有31.4万套需重建, 141.8万套需维修加固。全省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 (市、区) 共有3340所学校需恢复重建, 其中有2455所为部分重建或维修加固。四川省灾区部分农民失去宅基地12307亩, 涉及4.5万多农户, 15.9万人;损毁灭失耕地17.6万亩, 其中有约1.2万户、4.1万人的5.6万亩耕地全部灭失。152万城乡劳动者失业、失地。全省共有68712人遇难, 17921人失踪[1]。

如此大的经济损失, 让很多受灾地区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地震之后, 如何解决一百五十多万人的失业、失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维持他们的正常生活是重建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援建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其中四川占到总损失的91.3%。面对如此庞大的经济损失, 若仅仅依靠四川自身的力量来开展灾后的重建恢复工作, 在短时间内不仅很难取得成效, 反而可能会因为迟迟未恢复灾区的正常生活经济, 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面对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灾后重建恢复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对于遭受突发性破坏的经济社会系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背景之下对口援建应运而生。

灾后恢复重建的艰难性使国务院要求“举全国之力,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 并使各地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 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并确定了对口支援的基本原则: (1) 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 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树立地方为主的思想, 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互帮互助, 苦干实干, 生产自救, 重建家园。 (2)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 中央统筹协调, 组织东部和中部地区省市支援地震受灾地区。 (3) 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 依据支援方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情程度, 合理配置力量, 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4) 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在国家的支持下, 集各方之力, 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目标[2]。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 东中部地区共18个省市针对四川受灾严重的18个县 (市) 进行重建支援。这种对口援建对恢复灾区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 倾情援建

四年时间过去了, 我们欣慰地看到, 具有中国特色的援建制度发挥了强大的力量, 使灾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包括广东在内的19个对口支援省市, 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动员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智力资源, 倾力支援灾后恢复重建。在2010年9月底, 对口支援省市直接承担的恢复重建项目就已基本完成, 并普遍与受援地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北川作为灾后唯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 截至2011年5月,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口支援北川总计安排各类援建项目369个、总投资120亿元。同时开展“产业再造工程”, 投资1.5亿元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产品交易中心, 为北川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科学路径;并投资2.6亿元建设“北川—山东产业园”。

在地震后90%的工业被毁, 基础设施严重破坏, 城乡集镇基本倒塌, 直接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汶川, 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给予汶川灾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截至2010年9月, 根据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广东省基本完成在汶川援建资金达82亿元的恢复重建项目, 累计完成援建项目702个。其中“广东—汶川工业园”将作为长期支持汶川工业发展的基地和载体, 成为“后援建时代”的重头戏。水磨古镇作为灾后重建第一镇, 重建时以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 构建出一个具有羌族原滋原味风格的现代桃花源, 在其中还巧妙地融合了南粤元素。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景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大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围绕灾后重建规划和群众需求, 以及上海与都江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分五批签约实施了117个与灾区群众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项目, 投资总额达82.5亿元。并迅速建立起“五个体系”:教育支撑骨干体系共26个项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共28个项目;城乡安居房基础体系共8个项目;城乡用水治污框架体系共13个项目;支农惠农保障体系。

浙江省派出了332名干部、1.2万援建大军对口援建青川的36个乡镇。浙江在青川的援建资金超过85亿元, 援建项目达538项。在支援青川过程中浙江省创下多个“全国之最”:饮用水设施援建最多;援建学校最多;援建卫生院最多;援建通村公路里程最长;援建桥梁最多[3]。

北京对口支援什邡灾后恢复重建累计投入援建资金70亿元, 其中65.5亿元用在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等108个大项162个子项的援建项目上;在智力支持、产业发展、精神家园建设、援建项目运行维护、长效合作机制等方面安排了4.5亿元[4]。特别是建设了广青公路等贯穿什邡市整个辖区的3条主动脉和22条镇域间的交通干道, 总里程达到182公里, 提升了什邡的区位优势, 使什邡市纳入了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在对口援建中不仅包括对灾区的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援建, 还包括对灾区的就业援助。

4 援建对就业的影响

自2008年以来,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就业岗位减少, 地震灾区作为主要劳务输出地在震前已经面临就业难题, 震灾的发生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遭受严重损失, 失去生存依靠的灾区群众来说, 捐款捐物只能救急于一时, 只有就业才能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据统计, 震后四川有115.2万名农民失去土地和农村收入来源, 有37.2万名城镇人口成为新增失业人员, 零就业家庭增加5.1万户。由此可见解决就业安置问题是灾区群众的重要需要!

在投资高达1万亿元灾后重建中, 所产生的工作岗位应优先考虑安排灾区群众就业。以剑阁县为例。在大地震后剑阁县就业总人数减少了3万多人, 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2万多人, 因灾返乡2.7万人, 此外, 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还有3000多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黑龙江省在支援剑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把促进就业摆上重要位置, 采取多种措施, 推动灾区劳动者就业。如黑龙江省与各施工企业签订援建项目合同中明确规定, 援建项目使用当地灾区劳动者比例不低于30%, 并将此指标纳入到对施工企业的管理中;向灾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安排灾区劳动者异地就业。黑龙江省就业局组织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9个地市就业局, 同黑龙江援建前线指挥部一起, 召开大型对口就业援助招聘会, 组织受灾群众去黑龙江就业。截至2008年11月末, 黑龙江省共提供33个类别, 3742个用工岗位;为大中专学生异地提供就业岗位。黑龙江省共为剑阁县大中专学生提供就业岗位797个, 已经签定就业协议79个[5]。

在2009年的第三期对口就业援助协议中, 支援省 (市) 将向我省灾区提供共17.3万个就业岗位, 支援省 (市) 直接帮助受援地5.7万名劳动者就业。汶川、北川、青川、绵竹、什邡、都江堰等重灾县 (市) 受到援助的数量比较多。灾区重建工作的迅速展开, 不仅使得当地的生产生活资料在极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生产, 还让灾区的群众在重建当地各种基础设施、基本保障房、重点民生项目提升自己居住生活水平的同时, 参与到重建施工工程中, 并从中获得收入。

以汶川水磨古镇为代表的旅游重建项目不仅改善了灾区的生态环境, 还推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向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转变。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餐饮、娱乐、通讯、住宿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正好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安置这一重要问题。援建以来灾区的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5 稳定就业, 促进发展

然而根据就业部门对灾区就业情况调查显示, 已实现就业的灾区群众, 多数都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参与当地应急工程等方式安置就业的。随着灾后恢复重建进程的加快, 废墟清理、卫生防疫等公益性岗位逐渐消失, 部分灾区群众又将再次面临失去就业岗位。为了避免援建结束对灾区就业的负面影响, 保持灾区重建的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 妥善解决就业安置问题, 各灾区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就业安置措施。包括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大对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 为此组织实施了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着力提升劳动者素质, 并且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位”等一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县为单位、以失业返乡农民工为主体、在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百万农民工免费技能大培训, 以人均800元的培训费用进行, 总投入预测将达到8亿元[6]。同时, 对失业返乡农民工进行就业帮扶, 还通过提供创业服务、工商、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失业农民工自主创业, 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截至2008年12月15日的统计显示, 四川全省返乡农民工中开始创业的有50766人。根据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省政府通报, 针对全省152万城乡失业、失地的劳动者, 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7]。

援建虽是现阶段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 但自谋出路创造就业岗位才是促进灾区居民再就业的根本, 是推进灾后重建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灾区各政府要在科学决策基础上, 利用对口援建省 (市) 的优势, 结合自身所具备的适宜条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并鼓励人们自主创业, 努力提高就业率。同时政府在趁着灾后重建的有利环境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对促进就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东.四川灾后重建中的产业优化重建[J].理论与改革, 2009.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Z].国办发 (2008) 53号.

[3]谢苗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N].南方日报, 2011.

[4]吴晓颖.北京援建什邡项目整体移交两市签署长效合作协议[N/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 (9) .

[5]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黑龙江省支援四川省剑阁县灾后重建通过援建项目吸纳当地灾区劳动者就业.中国就业网, http://www.chinajob.gov.cn/gb/employment/2008-12/10/content_268174.htm.

[6]唐若兰.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就业难题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0.

汶川地震灾区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地震的基本情况

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平武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地震发生时,我院手术室的物品柜翻到,正在手术的手术台上器械散落致地上,停电,一切情况成了未知,不知建筑物毁坏的程度、所置身的环境是否安全,紧急撤离病员的途径是否安全正确,余震会什么时候再来,多大,如何防范,全院的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将所有病员转移致医院花园广场,北川群众、伤员及妇产科病员于震后2h左右也陆续到达和送至我院临时工作区域。

1.2 妇产科病员的基本情况

地震发生后,医务人员将病房的所有病员在花园广场集中管理,需要紧急处理的病员有6例,1例是震前正准备送手术室行急诊宫外孕手术时就发生地震,在广场上便携式B超发现腹腔大量积血,必须立即手术,另1例是手术室转移下来在行子宫全切术时因地震发生未完成手术仅紧急关腹病员也需要立即完成手术,此后接诊4例来自重灾区北川及安县等地的已临产的孕妇。在无法安置更多病员的情况下,对于术后已恢复的病员以及准备手术和一般治疗的病员,同意了他们安全离开医院的要求。

1.3 妇产科震后在帐篷、临时区域及原病房开展的工作

地震发生后30多分钟,因余震情况不明,在接近侧门处布置临时手术区域,便于紧急撤离,用推车将宫外孕患者放置在离花园广场最近的门诊大厅内,联合麻醉科手术室护士工作人员,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尽快地完成了手术,病员腹腔积血2000mL。紧接着完成因地震中断的子宫全切术。24h内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在全体值班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同时分娩接生4例。以后的1个月内,在不断要求撤离建筑物躲避余震的间隙,妇产科在门诊的临时手术室以及医院原手术室及产房内完成手术及接生。以后的1个月内共接诊妇产科急症患者100余例次。住院医治地震伤员63例。

2 结果

2.1 完成妇产科急诊手术及顺产接生

地震发生当天完成手术2台,顺产接生4例。以后的1个月内,在不断要求撤离建筑物躲避余震的间隙,妇产科在门诊的临时手术室以及医院原手术室内完成了手术23台,接生20例。

从表1看出,在地震发生后1个月内,妇产科在临时状况下除接诊地震伤员外,主要工作为妇产科急诊。值得一提的是地震发生不久,医疗物质保障未完善、病员医务人员无生活及安全保障的情况下,非常艰辛、非常努力地完成了上述工作。

2.2 原住院病员的日常医疗

在临时帐篷内继续治疗原住院病员,均痊愈出院,择期手术病员同意离开,在工作中按照各种医疗原则,完成日常工作,同时作好医疗帐篷消毒防御等院感管理工作以及生活照顾工作。

2.3 地震外伤伤员的收治

收治了多种地震伤员,截肢伤员、骨盆骨折、四肢骨骨折等地震外伤病员63例,并协助完成转外地运送伤员任务。

3 讨论

突如其来的巨大地震灾难和随后立即展开救援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灾害急救工作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包括救援体系的建立,救援医务人员常备不懈的紧急救援培训,如何在野外或帐篷环境下开展常规急诊妇产科手术等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制定有能确保灾害状态下顺利开展工作的可操作的预案[1]。

3.1 地震后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帐篷内临时处置

地震灾难发生后,宫外孕大出血、黄体破裂以及卵巢囊肿蒂扭转的妇科急诊患者仍需要及时处置,果断手术,才能挽救病员生命[2]。灾区急诊产科患者的接诊救治,及时进行严密待产观察、顺产接生以及急诊剖宫产。地震发生后,需急诊手术的病员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撤离,转移到医院附近的花园广场,只能在门诊大厅或帐篷内完成手术,离开了医院常规工作环境条件,要完成手术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好如下工作:①合理人员安排:需全员上岗,组成临时工作小组,由科主任及高级医师负责指挥,由于需要应急解决各种在临时区域工作遇到的问题,所以必须增加工作人员,较平时完成工作所需的人员数翻倍,如检查或手术时人工手电照明、术中临时增加的必须用品特殊器械、耗材等、相对无菌区域的保护,手术及检查时产生的医疗垃圾的存放及处理,以及遇紧急情况向院部汇报(通讯中断)等等,许多项工作都是在常规手术室、诊室、检查室中工作不存在的问题和不需要考虑的事情,而在野外或临时区域内需要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手术都是安排都以主任医师为首的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一是有应对条件差的能力,比如仅有手电筒手术照明,没有负压吸引装置等等,二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三是能更高质量完成手术以保证医疗安全和非常时期病员的尽快恢复。最紧急的状况缓解后,需立即调整人员轮班和休息,以保证相对充沛的精力完成工作。地震后有坚持工作两天两夜的人员在及其疲惫的状态下继续坚持,不利于医疗安全,也不利于医务人员健康,更重要的是影响医务人员后期的工作效率。②妇产科必备的物资准备:要准备妇产科检查以及顺产接生急诊剖宫产等处理所需的所有物质,包括窥器、手套、消毒液、消毒巾、空针、输液器、消毒器械、产包、手术包、手术用耗材(各种线、刀片、尿管、引流管等)及消毒手术衣等,在地震发生后需紧急撤离的极短时间内,只有按照预案清单,才可能做到比较完善的物质准备,事实上第一例在门诊大厅门前推车上完成的卵巢妊娠急诊手术时,因为没有拿到可吸收线,是临时用丝线修补的卵巢。③完善工作纪录:详尽记录所有工作情况,根据平素执行的各种医疗制度,避免疏漏。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可用性很强的临时急救工作纪录表,不仅便于紧急状态的工作,也能满足后来的统计以及医学资料的总结。④无法克服的医疗困难危险及重要工作及时汇报:将工作中克服不了的困难及危险,或关消毒、院感及疫情等重大情况向院部及医疗行政相关部门汇报。

3.2 收治地震灾害外伤病员,服从急救医疗调度

在紧急情况下,妇产科的全体人员,在完成本专业工作的同时,服从统一医疗急救调度,我们在这次地震中收治了63例地震伤员,配合骨科医师圆满完成了急诊救治地震伤员的任务。

3.3 必须重视灾害救助的紧急预案的制定

我院妇产科在这次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很好的团队精神,无论对本专业的急诊处理还是地震伤员救助,都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在救援医疗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更加有序的工作,才会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救援效率,保障工作效果。这次地震,让突然成为地震灾区的医务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有的医务人员、医疗单位,都应该对灾害救助有一个常备不懈的准备,提高医疗救援反应速度和效率。这是我们职业的使命。要做到快速、有序和有效,必须作好灾害救助的预案,该预案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应包括各方面的准备。第一:人员分组及分工;第二:物资准备,所需物资的明细,负责准备及保管的人员,分类放置的顺序等;第三:平素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本专业应急急救和应对突然发生的灾害进行训练[1],以便应对各种灾害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做出快速的急救反应,减少慌乱,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急救效果,同时还应对跨专业的外伤急救知识进行必要地学习培训,才能更好的完成大灾难的急诊急救任务。

摘要:目的总结四川汶川大地震绵阳震区妇产科急诊急救工作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总结工作记录、临床资料,分析地震期间妇产科急诊急救工作中的特点,发现成绩、寻找不足。结果在临时搭建帐篷及临时工作区域内完成妇产科急诊宫外孕手术、急诊分娩、急诊剖宫产手术。结论作为灾区以及紧邻北川重灾区的大型医院,灾害发生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极为重要,应根据妇产科专业特点制定灾害救助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注重妇产科急救专业队伍建设及急救专业培训。

关键词:急诊,地震,医疗急救

参考文献

[1]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1-4.

上一篇:深井回采工作面下一篇:教师专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