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课程改革

2024-07-20

园林设计课程改革(精选十篇)

园林设计课程改革 篇1

2011年3月8日,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颁发“学位[2011]11号”, 正式把“风景园林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 “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 列在工学门类, 学科编号为0834, 可授工学、农学学位[1]。这标志着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 预示着风景园林教育春天的到来。园林设计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 其重要性已被认识和强调, 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尚未成熟,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2 园林设计课程的特点

园林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很多高校中, 作为学位课程强调其重要性,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园林专业的学生掌握园林设计的基础专业知识, 包括园林要素、园林设计的程序、园林各要素的表现手法, 从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去掌握一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全方位激发学生积极性, 培养高素质的园林设计技能人才[2]。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看, 园林设计课程涉及到各类场地的规划综合设计, 要求学生掌握美术、文学、历史、艺术、植物、建筑等相关课程的知识, 在场地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概念设计并把概念深化到场地设计中去, 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专业课的知识, 学会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场地的设计中, 对学生利用理论知识结合场地设计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园林设计课程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湖北工程学院园林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本科, 其前身是有17年办学历史的观赏园艺专业,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园艺专业教师大多偏向植物的栽培和养护, 虽然开设了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学等, 但对于植物如何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没有做深入的研究。该校园林专业培养方向以设计为主, 偏向植物配置, 因此该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园林专业开办时间较短, 在教与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3.1 学生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3.1.1 对专业缺少全面的了解

很多学生对园林专业缺少认识, 没有很好的了解园林专业的特征和需要, 对园林行业的社会形势了解和认识不够;园林景观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 不能很好把握步骤和设计要求, 因此, 没有形成有效率的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中目的性不强, 功能设计缺乏针对性, 没有完全掌握园林设计的工作程序和目标要求。

3.1.2 忽视专业基础理论

许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 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图纸表现上, 对于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却不重视, 认为把图纸画得漂亮就是好的设计。在设计中不能很好的运用基本的美学原则, 设计构图生硬、不美观, 不能准确的判断一个形态设计的优劣, 对形态设计缺乏敏锐性。在设计中, 图纸表现固然很重要, 但图纸只是设计理念的表现, 如果没有很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概念做基础, 图纸表现只会停留在表面。

3.1.3 设计表达能力欠佳

园林设计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包括对设计方案的场地特征、优缺点、场地的文化底蕴、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和独特性等方面的陈述, 俗话说:三分设计七分侃, 没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他人理解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将会大打折扣;书面表达能力包括了图纸表现和设计说明的书写, 这是基本功的最好体现, 不管是运用手绘还是计算机软件的绘图, 对于图纸的排版、色彩的搭配, 各类分析图、透视图的画法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学生有很好的绘画基础, 但没有在设计排版中体现出来, 具体表现为图纸表达不规范, 设计说明的书写口语化很明显, 专业词汇不够。

3.1.4 知识面过窄

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 除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只是停留在教材上, 在设计概念时往往无从下笔, 在设计上多对某个优秀方案进行模仿甚至抄袭。而现在很多园林建设投资者往往见多识广, 常常提出一些很高的设计要求。园林专业是一个综合学科, 结合了很多专业的知识。这要求学生除了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 还要广泛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 如艺术类、美术类、文学类等书籍,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3]。

3.2 教师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3.2.1 基本技能培养不足

学生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这个专业的基础, 如果基本技能掌握好了, 后面的专业课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反之, 由于后期大量的专业练习, 学生越学越累, 有些学生甚至对自己究竟是否适合做设计产生了质疑, 严重的甚至厌恶设计类的课程。该院园林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从职高上来的, 绘画基础相对薄弱, 对植物的运用缺乏相应的知识, 也缺乏园林美学的知识。加上部分教师死板的按照教材授课, 没有很好的引申和及时的课后指导, 这些基本技能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很多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慢慢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阻碍了后续设计类课程的学习。

3.2.2 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

园林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一个专业类别,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外, 还要求学生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具有很广的知识面。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园林专业教师, 只关注本课程的教学, 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学习课程之外的背景知识, 没有背景知识的支撑, 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不容易掌握。在专业课评图时, 由于时间紧迫, 部分教师过于武断, 没有耐心倾听学生陈述方案, 直接批评甚至否定学生方案, 造成学生不敢陈述自己的方案和想法, 长此下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 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没有得到锻炼, 惟命是从, 一到正式的汇报就紧张得语无伦次, 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

3.2.3 专业教师的沟通不够

高校的园林专业基本上都是几个专业教师固定上几个课程, 一来可以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 二来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但现在园林专业的教材良莠不齐, 各门专业教材很多内容都有重复, 课程之间衔接性不强, 这就需要专业教师选择相应的内容讲解并进行延伸。但大学教师除了授课, 还有很多科研的要求, 很多教师埋头苦干, 忽视了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 造成授课内容的重复, 学生听课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 兴趣降低, 教学效果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2.4 指导作业的责任心不强

园林专业的设计课程都有大量的作业, 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书以后, 学生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基址分析、概念设计, 并进行从概念到形式、总平、扩初、深化等步骤。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环扣一环, 如果其中某个步骤没有很好考虑, 后面的设计环节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但目前有的学生在接到任务书后, 没有及时完成设计进度规定的要求, 到快评图时夜以继日的赶图, 随便应付了事。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要求, 对于敷衍了事的学生一定要严肃批评, 指出其错误, 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重画, 决不能放任不管, 否则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往往会继续不端正, 影响了专业的学习。设计无对错, 只是合理否。有的教师按照自己多年的审美观点, 轻易否定一些学生具有创新的设计思路, 也不耐心听从学生的陈述, 对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究其原因, 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有很大的关系。

4 对策与建议

4.1 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了专业办学的定位, 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学位课程和课程组成,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现行园林专业教学计划所制定的课程体系, 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教学分段排列, 各课程自成体系, 缺乏应有沟通, 教学内容重复,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保证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课时的同时, 对园林美术、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史以及其他有关园林设计的原理和构造的课程要保证足够的课时。学生只有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设计方案才会有充足的文化底蕴, 才会出现设计创新。

4.2 合理设置锻炼图纸表达能力的课程

除了有好的设计思路, 良好的图纸表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图纸表达能力包括手绘课程和计算机绘图课程, 计算机绘图课程包含了AutoCAD、3DMAX、Photoshop、SketchUp、Painter等绘图软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这些绘图软件来弥补手绘能力的不足;手绘课程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学生具有扎实的手绘能力, 可以最快的、最准确的描绘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还可以保证学生创作的灵感不被浪费, 这是计算机绘图远远不能做到的一点[4]。在加大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同时, 要保证大量的手绘训练。

4.3 注重培养学生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的培养, 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广阔的知识面、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之外, 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锻炼设计思维。无论是任何场地方案的设计, 都必须建立在场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引导学生发掘场地特征, 捕捉学生设计的思想火花, 升华为设计的创意并以有序的方法表达出来, 锻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进步, 而不是简单看学生图纸表现能力, 图纸表现固然重要, 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非常好的表现基础, 图纸表现不好并不一定代表学生设计创新和设计思路不好, 所以设计中每个环节都必须重视学生的思路和表达, 培养思维的创新能力和设计理念远比学生简单模仿甚至抄袭优秀设计方案更重要。

4.4 注重实际场地的设计锻炼

在园林专业的教学中, 各门设计类课程作业的布置都是建立在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上, 不管是真实的场地还是虚拟的场地, 都要求在学过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解决设计场地的某些问题。其实设计的本质是更新, 只有在考察场地和场地周围的环境才能进行各项设计, 解决场地中存在的某些缺陷, 然后通过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布置设计作业时, 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周边的实际景观如本市的小游园、广场、居住区、学校内部的广场、学生寝室、景观水体等景观作为设计场地, 学生熟悉这些环境, 容易考察出场地的优劣、使用者的行为构成、人对场地功能的需求等, 根据对场地的了解和资料的查阅, 继而转化设计成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鼓励学生挖掘场地文化, 进行创新的设计, 满足使用者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的要求。这种实际场地的锻炼, 能给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更容易体现场地的实际需求, 能出色完成设计项目的学生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并且富于创造性。

5 结语

园林设计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在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出现若干的问题, 本文指出了园林设计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建议, 希望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能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也为园林专业其他设计类的课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绍刚.南京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3) :25~26.

[2]杨学成, 林云, 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3) :66~67.

数电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 篇2

红 外 遥 控 器

院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05电气(2)班 姓名:

学号:0520010221

目录

(一)概述………………………………(2)

(二)设计任务和要求…………………((三)元器件选择………………………((四)方案设计及其原理………………((五)总述及心得………………………((六)参考文献…………………………(2)3)3)5)6)

红外遥控器

一 概述

目前,遥控电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生活中,从电视遥控器到空调遥控器,从电冰箱遥控器到计算机遥控器,无一不把人们从以前的繁杂的手动操作解放出来,甚至是在我们现代生活平时最广泛的手机应用中也出现了遥控操作。不得不承认,遥控装置已经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更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对遥控电路进行研究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在此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中,我之所以选择了对遥控器电路进行设计,也正是由于遥控设备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突显出来,遥控电路的设计就目前我们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自我挑战的机会。而且,我一直以来都对遥控电路感兴趣,我相信这一定能够给我今后的学习更多的帮助。二 设计任务和要求

下面,我就对相对较简单的对一个电机进行控制的双路红外遥控器的电路设计的要点等进行一番阐述:

1.外遥控器电路设计要点:

一个性能良好的红外发射和接收电路需要考虑四方面要求。

第一,须具有良好的抗环境干扰性能,因为往往使用遥控设备的周围环境都是相对比较复杂的,这主要表现在目前遥控设备多作为家用,而家庭环境里各种复杂的电器分布密度是很大的,必须要考虑到其它电器设备的干扰。

第二,是能够进行遥控动作的空间范围达到5m以上距离。这样一来,遥控操作时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是避免不必要的误控制。

第四是良好的发射电路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接收处理电路。要达到这四方面要求就要对36—42KHz的方波信号对编码信号进行调制处理。由于这里设计的红外遥控电路只实现两路控制,所以编码信号采用频率单一的方波信号。

2.关于红外遥控系统

通常红外遥控系统由发射和接收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在发射电路原理框图中,方波发生器1用两个开关控制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方波,方波发生器2产生36—42KHz的调制波形。两个方波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红外管发射红外光。

如图2所示,在接收电路原理框图中,红外接收部分接收到红外信号后,通过译码电路译码驱动电机正转和反转。

三 元器件选择

在所设计的电路中,因为要涉及到编码、红外传输以及译码等环节,因此,在电路中,采用了四个二输入的与非门、不同大小的电阻电容若干、红外发光管、译码IC、电机等元器件,其中,在红外信号的发射电路中,不同的电阻电容的组合就产生不同的频率的方波,从而驱动红外发光管发出红外信号。四 方案设计及其原理

1.电路原理图设计及工作原理(1)发射电路原理图及工作原理

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设计思想如下:

由于所设计的红外遥控电路控制电机的正转和反转,所以要求发射和接收电路都要有两种工作状态,即要求发射电路能够产生两个频率发射出去,在电路图上用两个开关来实现的。20K的可调电阻辅助27K的电阻使发射电路产生36—42KHz的调制波形。

而发射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图3中,四个与非门采用集成芯片CC4011四二输入与非门。采用此集成芯片的好处是其外围电路简单,容易起振。CC4011与非门本身就带有与门电路,这样就克服了与门电路性能差的缺点。当合上开关Kl—2时,47O千欧电阻与2000PF电容产生大约310.lHz频率的方波;合上开关K2—2时,910千欧电阻与2000PF电容产生大约151.2Hz的方波,以上两个频率方波是通过F1、F2两个与非门实现的。F3、F4与外围元件产生36—42KHz的调制波形。两种波形通过放大电路后,即可驱动红外发光管发出红外线遥控信号。

如图3所示的电路工作在3v电源下,因此电源部使用两节1.5v电池代替即可,也方便延长遥控距离。而0.1uF的电容则起到滤波的作用,10欧的电阻则用作控制发射管电流的大小。

(2)接收电路原理图及其工作原理

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本电路采用LM567音频译码IC来进行设计,电路每接收到一次遥控信号,LM567的8脚就翻转低电平。但在未接到遥控信号时,由于LM567的8脚输出常态高电平,四个三极管的基极电位都为高电位,没有形成电位差,电机不会转动。而当电路接收到一路遥控信号时,被其中一个音频译码器选中,次音频译码器8脚为低电平,电流通过BG1和BG2,被BG4翻转成高电平,BG2不工作。另一个译码器没有接收到遥控信号,8脚为常态高电平,电流流经BG3、BG4后在BG4处翻转,BG3不工作,这样就使BG1和BG4之间形成电位差驱动电机转动。同理,当另一个译码器选中发射电路发出的红外遥控信号后,8脚翻转成低电平,使BG3和BG2工作形成高低电位差驱动电机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两个过程刚好实现了电机的正转和反转。五 总述和心得

在以上设计的电路中,它实现了遥控电路对被控对象的两种功能控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多路红外遥控器。

设计竞赛影响下的广告设计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设计竞赛;课程改革;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 J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28-2

1 设计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

1.1 优化教学情境,促进实践教学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在众多高校中教师还在沿用以往的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形式,没有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生被书本上的知识和课堂中的练习内容所局限,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练习作业缺乏实践意义,没有切实的实践项目以及及企业作为支持,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得到全面的开发。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单一,导致最终的评价也很单一。由于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需要,越来越多的设计竞赛受到了教师和学校的重视,成为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平台。2005年以来至今,越来越多的广告赛事在高校中逐渐普及且成熟,赛事通过向企业和社会征集命题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体验到企业的切实需要,给广告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然要将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等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因而在比赛的过程中,企业的品牌文化也得到了学生的认识,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得到良好的传播效应。通过比赛实现了学生企业二者的双赢。并且对促进广告设计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设计竞赛有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在准备和设计比赛作品时,为了能更好的给予学生意见和帮助,教师需要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且增强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事高校教育的年轻教师一般是来自高校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或是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刚刚接触教师岗位,在创作手段、设计能力方面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但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广告设计正在与时俱进地发展,教师对设计趋势的把握,对最新最好的广告案例的搜集影响着授课的质量。高校教师应该全面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与实践水平,将自己的体验和能力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保证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岗位需求。教师要提高对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在设计比赛中我们能够看到指导学生对于教师自身水平的要求更高,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才能够符合教学需要,提升自身职业价值,符合时代要求,以至于帮助学生制作精良优秀的获奖作品。

2 设计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

2.1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提升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师生在课堂上位置的互换,使学生处于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起到辅助的答疑解惑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以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实际演示为主,学生被动进行学习,学生的课堂兴趣难以保证,以竞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在开始就将任务布置明确,并且告知学生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参赛作品即作业,将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实践成果通过参赛的形式,拿到市场上去接受检验和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设计比赛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让学生认真努力制作作品,参与设计竞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觉地去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一开始有学生自动分组,进行策划方案的分析与理解,并且制订分工细则,确保每一步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而教师更多起到的作用是辅导与答疑,提供学生专业技法、思维方式等意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广告设计课程更偏向于实践,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意思维是该课程的培养重点。学生需要在该课程中消化以往的理论知识,并且综合已学习的各方面设计技能来进行学习。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使其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参与设计竞赛是一条捷径,因为设计竞赛中的选题大多为客观存在的,具有重要的参与价值。如第二十五届时报金犊奖中“永和豆浆”的广告设计,永和豆浆的传播目的是宣传永和豆浆品牌,增强在人们心目中环保健康的理念,并且使喝豆浆变成一种时尚而有趣的行为,学生在分析选题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以设计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保证学生从企业吸引消费者的角度去解读命题,从现有的目标受众中,分析出潜在的客户和目标客户,针对这些人群制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和策划活动。进行作品设计的全过程,会涉及到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参与到设计比赛的过程中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且要处理好小组中的人员关系。通过设计竞赛的参与,让学生加强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并且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加强了职业技能的提升。

2.3 扩展学生的视野

在参与到设计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宣讲会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设计名家和设计大师,也能够在往届的设计作品中汲取经验,提升审美水平和设计水平。并且设计竞赛经常涉及到多个省市区,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到各地方设计的发展状况,也能够通过现有的网络接触到更多的设计教师或者设计上志同道合的同伴,不但提升了学习水平,其社交能力也得到了综合的提升。

2.4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社交能力的提升。由于设计比赛的复杂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求较高,因而在进行作品设计时,学生需要通过分组的形式来完成比赛。这就给现在较为自我和独立的“90后”大学生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在参赛的过程中多方协调,取长补短,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合理发挥小组中每个人的能力,确保知识的共享和信息的沟通,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民主共融的学习氛围,使小组的能力最大程度得到发挥。

2.5 树立学生的竞争观念

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少有机会以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同学同台竞争一决高下,并且校园的竞争范围也较小,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少之又少。在校的学生就像被保护的象牙塔之中,导致学生在初入社会时,面临多方的竞争显得极为不适应。学生在校的竞争能力需要通过设计竞赛来提升,通过竞赛学生能够综合科学的分析自己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通过奖项的评比,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且通过比赛提升了他们的竞争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在社会上的残酷竞争。

2.6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广告设计教学的重点即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招募广告创意,也正是由于在大学期间,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和无拘无束,能够更具有创意性,从而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影响和收益。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弥足珍贵,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创意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3 结语

通过设计竞赛,学生可以在自己专业技能学习上找到方向,教师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的过程里,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吸取更多有益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引入竞赛的广告设计课程,满足了企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也提升了课程改革的进程,是一项对于企业、社会、教师、学校、学生多方收益的活动。

参 考 文 献

[1] 陈彦卿.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性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1(8).

[2] 叶军“.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5).

[3] 朱珉睿.竞赛在广告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艺海,2008(5):106.

[4] 李心峰.中国二十世纪学术视野中的“民族艺术”[J].民族艺术,2001(1):116.

园林设计课程改革 篇4

1 改革前园林植物环境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本身的问题

园林植物环境课程内容涵盖了土壤肥料学、植物与生理、气象学、生态学等课程的部分知识, 其内容多而杂乱。由于该课程中很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从本科类教材上直接选取过来的, 因此对高职类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1.2 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

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和其平行开设的植物类课程有园林树木与花卉识别, 后期相关联课程有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造景及应用、园林植物保护, 课程内容如何衔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3 理论和实践安排不合理

改革前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高职学生对过多的理论知识接受能力有限, 学完课程后很难真正理解。另外, 作为专业基础课, 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以后的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支撑, 而专业课中用到该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强度不是太高。因此, 大量理论知识的安排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考核方式不合理

改革前主要采取理论知识出试卷考核学生, 但效果不理想。因为课程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 按要求此类课程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考核, 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 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因此必须在改变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安排的基础上对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2 课程改革实施

2.1 改革思路

教高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 因此在课程改革前一定要明确思路。参考史小玲等[2]、聂磊[3]对此类课程的改革经验以及姜大源[4]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分析, 笔者认为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应该本着够用为度、适用为本的原则去改革。

2.2 课程改革前期调研

实地走访多家园林企业并调查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中的知识;通过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其需要的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中的知识;与园林技术专业其他课程的老师交谈获取其教授的课程需要的园林植物环境课程的知识;笔者去园林企业顶岗实习切身体会需要园林植物环境课程的知识以及参考其他院校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和相似课程的改革经验。

2.3 课程内容选取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该课程的特点, 笔者认为该课程应选取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园林植物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园林植物与土壤要素的关系、园林植物与营养要素的关系、园林植物与生物要素的关系以及园林植物设施环境与管理等六大模块的内容。

2.4 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安排

结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 笔者把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调整为1∶2,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并把园林植物环境改名为园林植物环境分析。每年安排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照度计及土壤温度计的使用、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处理、土壤密度的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土壤p H值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设施环境观测、土壤类型调查等实践内容的教学。

2.5 考核方式

根据教学的实践情况, 把理论考核改为过程考核。把相似的实践课程划为一个单元,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过程考核。开学初把过程考核的详细标准发给每个小组, 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考核的标准。

3 改革效果

目前, 改革后的课程已有2届学生, 从实际效果看,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了课堂压抑的氛围,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大多较短, 很多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和本科院校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的深入, 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建设的改革是必然趋势。课程改革必须在课程体系改革完成的情况下进行。

摘要: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教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对该课程的内容、理论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园林植物环境,问题,课程改革,高职园林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9-09-23].http://sgy.mca.gov.cn/article/jxgz/200909/20090900038657.shtml.

[2]史小玲, 顾建中, 乔乃妮.高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4) :144.

[3]聂磊.基于工学结合的植物生长环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 (3) :45-48.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5

课程名称: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MPRC3006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Di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2周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朱伟珍

课程负责人:朱伟珍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塑料模具设计的特点,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例,着重介绍了一般模具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模具设计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模具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指导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塑件模具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模具结构设计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概述(0.5天)(支撑教学目标2)1.1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1.2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1.4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2)熟悉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3)掌握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4)了解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3天)(支撑教学目标1、2、3)2.1 模具结构型式及注射机的初步确定 2.2 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 2.3成型零件的设计 2.4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2.6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7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8

排气系统的设计 2.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明确生产批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确定型腔数量、确定注射成型工艺的方法,初选注射机; 2)掌握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结构; 3)根据注塑件的结构特点,合理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脱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4)合理选择模架和标准件;

5)合理设计模具的排气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

3、模具装配图的设计(2.5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3.1 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2 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3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熟悉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及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合理绘制具体塑件模具装配图∆。

4、零件工作图的设计(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4.1 型芯(凸模)类零件工作图 4.2 型腔(凹模)类零件工作图 4.3模板类零件工作图 4.4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型芯(凸模)、型腔(凹模)、模板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方法; 2)

掌握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3)合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5.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2课程设计总结 5.3课程设计的答辩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 2)

从课程设计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

3)充分理解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启发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基础上,及时采用实验练习法,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主要内容,分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等5个模块,各知识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具体模具,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拓展,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说明如下:

1.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具体的模具设计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置明确的模具设计目标,训练学生完成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适当指导,及时强化教学内容。

2.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教学内容涉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顺利完成答辩。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现场教学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系统性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及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15%,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70%,答辩15%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伍先明.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

宋玉恒.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

李德群.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园林设计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11-05

引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1]。高校是创新人才的重要输出地之一,在高校展開教育改革责无旁贷。2011年风景园林专业成为全国110个一级学科中的一员,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2]。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人才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风景园林学科教学体系及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和领引作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训练设计的各项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在新形势下,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当前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探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是继风景园林导论开课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前导作用。通过往年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培养目标单一

原课程培养目标单一,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绘图表现能力,包括学生阅读理解园林图纸的基本能力,掌握平面、立面、剖面以及局部透视和鸟瞰图的绘制方法。同时掌握一定色彩表现方法,如水彩或彩铅、马克笔彩色渲染。显然,此培养目标与培养独具本校办学特点且兼具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人格(Quality/Personality)为目标的卓越风景园林师的差距相差甚远[3]。

1.2学时不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该课程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教学计划共48学时,包括理论学时8学时,实践学时为40学时,但不论理论学时还是实践学时,均不能够满足现代风景园林多元化的需求。

1.3教学内容重技巧轻人文

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模块和表现模块,过于强调表现技能。风景园林具有专业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双重属性,故仅仅注重科学与技术是不全面的,需要在哲学、美学、艺术和人文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1.4教学方法单一古板

横向对比后发现,教学方法较国内外先进院校有较大差距。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造性思维。惯性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匮乏、个体封闭式学习以及模仿与样式主义是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4];教学方式多以模仿范式进行;教学结果呈现机械化,流水式作业。而国外院校通过开放式教育如鼓励、启发、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通过现场调研、速写、测绘、摄影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景观环境的认知的理解;通过汇报、讨论、桌面辅导推进课程设计进度[6]。

2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改革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启动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值此契机,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专业技能。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目标多元化发展

2014年课程改革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此轮教改内容突破了往年单纯注重制图基础和技法表达作为授课重点的局限,将培养目标逐渐拓展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综合掌握基本制图方法和设计表现技法,如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制图规范、钢笔徒手表达、电脑软件及摄影基本知识、人体工程学基本知识、色彩及景观材料等内容,使同学们能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创意模型设计、风景摄影比赛、实地测量等实际动手环节训练,启发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环境感知能力,设计语言以及图纸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奠定较宽厚的基础。

2.2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完善

2014年教学培养计划调整了《风景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学年与学时。授课时间由大一下学期提前到大一上学期,分为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和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I,授课时间分别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总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调整到72学时,为教学内容的充实提供保障。

从课程内容总体设置上看,新一轮的教学内容中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基础(工具线条练习、仿宋字练习、景观小品平面、立面和剖面绘制、小型绿地透视图、鸟瞰图绘制、分析国内外景观设计师各一名及代表作品)与技能表达(钢笔徒手线条练习、中央大街建筑及环境钢笔徒手表现、“我眼中的东林校园”、小型绿地色彩表现如彩铅、水彩、马克笔表达)两个板块,拓展到环境认知(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实践创新设计(“景观印象”A4纸质模型制作、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及模型制作)及专项研究(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居住区环境调研分析、生态建设主题调研分析、家乡地域景观及文化调研分析等)的五个板块。将授课的内容由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拓展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现场调研、创意动手实践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2.3科学与艺术并重

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专业入门之始应培养学生具备素质。该课程注重技术知识的训练,如制图基本知识,钢笔徒手表现,景观材料分类与运用,等。同时,也将艺术教育引入到该课程内容体系中,并加入景观色彩入门基本知识介绍、摄影技术、电脑及软件介绍,等内容,与美术类课程及形态构成等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奖赏能力和创造力。

2.4实践教学多样化

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结合理论知识,通过设置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引导、鼓励、启发以及通过学生个人及团队协作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抄绘、描绘、自绘、测绘、速写、查阅、调研、分析、摄影、设计、制作、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素质。学生提交成果方式为图纸、照片、文字及图册、各类模型、PPT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成果的内容及形式的了解,为其日后设计课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彰显。如“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中,同学们对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设计作品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的造型新颖奇特,有的凸显地域特色,有的彰显文化魅力,有的体现可持续利用,作品呈现出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又如在“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中,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为面积为750m2别墅庭院做景观设计,最后通过A1展板展现模型。作品展现出学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图1~4)。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创意实践,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受到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发扬。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教学改革探索目标是更为行之有效且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从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个人与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1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通过比较得出,国外高校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在该课程中,尝试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专业情操,尽量避免填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如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第一堂课后布置的课程作业“景观认知——A4纸质模型制作”,要求学生仅利用一张A4大小的纸质模型设计并表达自己对景观的认识。通过教学成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彰显,作品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设计创意。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2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

在此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汇报、演讲等教学环节,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个人的A4纸质模型创意介绍、景观小品创意介绍以及寒假作业的专项研究的汇报,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整体对知识认识的拓展性,汇报的严谨性,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3现场体验式教学

由应试教育进入大学素质教育的大一新生,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感性化以及景观直观化是实施实践的有效途径[7]。现场的亲身实践对学生理解景观环境的景观构成要素、基本尺度、材质、空间限定以及意境的体会至关重要。该门课程通过设置环境认知模块(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让学生们通过实测参与到现场实践中来,具体为现场调研、尺度把握、材料认识等来加强对空间的理解,通过绘制落实为专业技术图纸,提高了学生对空间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制图和表达等基本技能。

3.4个人与团队分工协作教学

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制定学生的合作方式。个人设计有利于彰显个性特征、独立的设计思维和风格,而团队协作有利于加强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此课程中,景观设施尺寸测绘、小型空间模型设计及制作采取两人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课程设计进展顺利,又能够保证每位学生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结语

以上内容是《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试探性改革和实践的一点感想和总结,通过改革,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但这些探索在新形势下仅仅是一个开始,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衔接好课程之间的教学

首先,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如前导类课程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鉴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开设需具备绘图基础,因此该课程应安排在《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之后开设。美术类课程的《素描》《色彩》和构成类课程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的授课教师应沟通交流各自授课的重点,做到教学内容不重复叠加,针对课程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保证教学质量。

4.2调整好课程节奏

其次,由于该门课程教学任务量大且时间紧凑,容易导致学生负担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紧而不急的节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4.3不断完善教学与实践

最后,鉴于风景园林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当今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等联系紧密,因此,要结合风景园林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2] 杨滨章.“一级学科”光环下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园林,2012(6):12-17.

[3] 李瑞冬.论基于KAQP人才培养模式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专业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J]. 中国园林,2009(11):55-58.

[4] 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2):1-5.

[5] 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86-90.

[6] 林广思,袁静雅.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门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介绍与评析[J].中国园林,2015(5):17-22.

园林设计课程改革 篇7

DSP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DSP的硬件结构以及基本的工作原理, 尤其是存储空间结构、寻址方式和通用的目标文件格式, 此外还要熟悉DSP的相关指令系统, 了解DSP在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技术, 逐渐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DSP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随着全球性新技术革命的诞生, 使得DSP技术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之内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DS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是较晚的, 在我国很多的理工类高校当中还是属于一门较为新兴的课程。

(1) 硬件架构很独特

对DSP的学习重点来说, 除了CPU结构, 还有一个就是掌握存储空间配置的相关知识, 这些地方的知识和相对传统的单片机知识是有一定差异的。

(2) 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很强

对DSP的学习, 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基础, 因为课程与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所以只有在掌握数字信号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才可以去了解DSP架构, 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而且DSP的学习除了要学习硬件结构之外, 还会涉及到较多的编程, 因此还需要我们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

(3) 比较关注与实践应用

整个课程的教学方向就要偏重于实践这一块, 要对实验内容的规划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关注, 而我们的教学教师们除了要精通DSP的相关知识, 还要拥有良好的工程设计素养。由于DSP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发展的步伐。

2 DSP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DSP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的内容都要及时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同时还要能适应社会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 教学内容不是特别合理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的设置大都是32学时或者48学时, 但现在的DSP教材大多数都是以TI的官方芯片手册作为基准, 还增加了很多的应用实例, 这些实例的增加虽然能让学生对DSP课程在理解上不再那么困难, 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 如果教师将实例多了,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DSP课程教材部分的讲授, 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教材部分的内容, 对实例部分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参考的话, 那么这些实例就没有什么出现的必要了, 所以说这中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 现阶段对于这种情况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延长DSP课程的课时教学, 但是我们知道每一个课程的课时都是固定的, 如果想要增加DSP课程的课时, 那么必然会缩减其他课程的课时, 而且DSP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会受到影响,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改变会影响到学生对DSP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的不紧密

DSP课程是目前已知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 因此只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是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制定, 一般情况下, DSP课程的教学时间, 有百分之70左右都是理论课程, 剩下的时间为实验课程, 由于受到传统理论教学的制约, 使得整个教学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大部分的实验教学都是对理论性的验证, 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注重实验结果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算法方面的设计, 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缺乏的。

(3) 学生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各大高校对于DSP课程的课程设置时间并不是很长, 一般情况下都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下半学期, 有的学校会将其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 而很多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修满了学分, 对DSP课程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而且本科生毕业的压力是很大的, 所以说学生会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找工作, 这一情况会对大四的课程形成一种冲击, 也就间接地造成DSP课程的到课率下降。

3 DSP课程设计的改进

(1) 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

现阶段我国各道高校的DSP教材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 而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那些内容完整, 概念准确的, 教学的内容不要单纯的局限于教材中, 要根据自身教学的目标, 结合DSP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 此外, 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授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 而且随着DSP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的内容也要逐渐的更新, 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适当的给一些关键词, 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资料, 通过自身的这种做法来拓宽知识面, 还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2) 创新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不同于课程实验, 在课程设计的选题和操作上更偏重于实际的应用项目, 目前在DSP课程上采用课程设计的院校并不多, 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应用中的实际项目分解为课程设计题目, 例如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处理, 区别于课程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说明上对设计内容给出指导性意见, 不给出详细的说明,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8

《园林建筑设计》在园林专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大多数院校中, 该课程都被设置为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大量的设计制图, 使学生能够掌握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 学会设计风景园林中的各种建筑小品, 并能够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园林建筑的设计, 提高学生的园林设计能力, 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学生, 要求其必须有较高的绘图、模型制作等技能, 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 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1]。为此, 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的同时, 我们不断探讨和总结教学改革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设计园林建筑的能力。

1 理论教学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式形象、生动、直观,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 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 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如在讲解亭子的类型与特色一节, 利用多媒体技术, 讲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亭子类型,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各类亭子, 丰富学生创作源泉,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发挥学生设计构思能力。

2 实验课程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园林专业的要求, 本课程选编园林建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大量的课程设计作图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园林建筑的基本类型, 园林建筑造型等基本原则, 及古建亭、廊等基本结构和形式等, 并通过大量作图练习, 掌握运用各种绘图工具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等, 并学会处理好园林建筑与其它园林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 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延伸。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一些实测活动, 掌握一些园林建筑单体的尺寸, 加深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理解, 为以后独立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2.1 具体项目与理论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整个课程实验中, 结合实际项目,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有计划地安排设计题目,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如进行公园大门的设计时, 安排学生参观城市各个公园的大门, 根据公园性质与特征评价各个大门设计上的优劣性, 并对不符合公园性质的大门做出改造方案。因为是处于自己身边的实体, 学生都很有兴趣并积极地参与其中。

2.2 制作模型

模型设计制作是学习园林建筑设计的一种手段, 它通过模型来探讨方案, 相当于完成园林建筑的立体空间, 以实际的制作代替用笔绘画, 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园林建筑模型制作, 不只是表现园林建筑的单体造型, 同时也以三维的立体形式充分表现了园林中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园林建筑的模型设计制作, 还能够促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提高动手能力。制作模型还提高学生对比例的目测与缩放能力, 培养学生空间理解与想象能力, 并培育学生耐心细致, 团结互助的工作态度[2]。

亭台楼阁是园林建筑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形式, 为满足园林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制作亭台楼阁等模型。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廊等建筑, 由于其构件繁多, 单靠理论教学还不能使学生完全了解其结构。通过模型的拼接制作实验, 虽然使用的材料简陋, 制作工艺稍显粗糙, 但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轻松掌握该内容 (如图1) 。

2.3 讲解设计方案

一个方案能否得到认可, 除方案本身合理以外, 还要求设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才能够在方案汇报的过程中清楚地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方案。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做完一个设计, 就将自己的设计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上演示 (如图2) , 然后让学生评说一下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 提出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这样做, 既可以使他们彼此取长补短,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课程设计锻炼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设计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锻炼学生的理论综合运用能力。在该环节, 我们根据园林实际项目设置一个题目, 要求学生从基址分析到方案设计, 再到内部园林建筑环境的设计, 做出园林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 并制作园林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模型。这样一个综合训练的设计过程迫使学生频繁地翻阅资料, 大量地借阅资料、细心地观察周围一景一物的布置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4 小 结

通过实践证明, 通过教学改革, 丰富了课堂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通过课程设计结合园林建设工程项目, 真题实做,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学生作品设计构思与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 2001, (4) :15-17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9

1园林规化设计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要研究一门课程, 必须要把课程放在课程体系中进行研究。园林规划设计课是园林技术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本院的园林技术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为, 让学生成为设计师助理及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人员。因而, 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专业的核心课程, 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更多的职业技能及素养的培养责任。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本院分割为园林规划设计1、园林规划设计2 两门课程, 于第4 学期, 第5 学期开设, 前置课程有美术基础、园林手绘、制图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从前置课程的设计上分析, 美术基础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及抽象思维, 为学生的设计思维打下较好的审美基础。园林手绘、制图基础等等为学生的图纸表达能力都进行良好的技能训练, 也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AUTOCAD运用与设计、SKETCH UP运用及设计, 是园林规划设计开设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 只有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 才能更好地表达其设计思想。植物种植设计属于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前, 学生通过这门课, 对植物的种植、植物的属性已经掌握了很牢固的知识, 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这一部分内容。

与园林规划设计同步开设的课程分别有园林施工管理、园林概预算等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 教师间能有效地配合, 加强各们课程之间的衔接, 加强学生对园林项目工程各个方面工作的程序掌握。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是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所有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检视, 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本身就已经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性质, 因而它是毕业设计的一次提前的体验。

综上所述,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 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方向的一门综合性及总结性的课程, 其安排的授课时间、授课的秩序与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非常合理并具有逻辑性。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 因此, 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要符合职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 将“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 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能成为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的施工图设计员、植物配置设计员及规划设计助理等。

因而, 在课程的设置上,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实践为核心, 以真实案例项目为教学载体,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调研、前期分析及定位、功能与形式定位, 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深化等构建教学内容。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能力需要持续提升

大学教师是社会最前沿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新进教师为应届毕业生, 对教学的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 无暇顾及社会最前沿科学知识的更新, 更无法到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学习, 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如何在课堂上灵活植入企业实用技能, 教师需要时间需要机会条件去进行学习、转化。

3.2 学生的制图标准不一

每一个课程都有相应的制图标准, 但是这个标准目前由任课老师来制定, 任课老师在缺乏生产经验或者长时间脱离社会生产的情况下, 其标准或根据个人喜好, 或者模仿业内某个企业, 或者使用老旧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会使同一老师任教的同一课程作业混乱, 还会让学生在面对社会工作时无所适从。

学生的作业成果标准目前也存在以上的问题, 虽然任课教师已经对作业成果的图纸内容及图纸质量有一定的规定及指引, 但是这个标准如果不参照行业或企业的标准, 学生会对方案的图纸表达缺乏全面性, 及理解上的片面性。为缩短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期, 教师应尽力促进制图标准的统一。

3.3 重实践, 轻素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及重点, 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实践而忽略素质培养, 这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 人文文化的培养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给学生时间观念, 给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给学生职业道德标准, 而这部分内容却恰恰是学生最缺乏, 教育中最忽略, 学生长久发展最需要。

而人文文化培养的缺失, 学生的不重视, 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思考, 甚至经常出现“按照老师的想法, 我来画图”的情况。更严重的是使学生缺乏社会责任, 不探讨, 不理解文化背景, 不懂得如何去传承文化, 直接把自己限定为绘图员, 直接限定人生的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举措初探

4.1 为教师搭建教学平台

课程的主讲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应该以本课程为中心, 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1) 对本门课程的前置课程及后置课程的教师进行整合, 组建教学团队, 增强前置课程及后置课程的连贯性, 研究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制定好课程的教学标准, 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同时, 邀请企业一线专家, 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 (2) 促进校企合作, 教师深入企业内部, 分析园林公司的职业岗位, 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环境等, 分析整个园林行业的政策标准, 行业的发展趋势, 掌握适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技能框架, 并制定规划设计的课程标准, 编写校本教材, 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3) 与企业深度合作, 教师投身于园林规划设计的第一线, 参与实际项目实践的全过程, 逐渐让项目进入教学中, 教师作为校方项目负责人, 带领学生参与项目, 配合企业按质按量完成项目, 让学生更具有职业感。

4.2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作为教和学的标准

4.2.1 图纸标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用图纸表达设计思想, 图纸应该表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符合标准, 不应以教师个人的标准为标准, 应该以一线企业的行业标准为标准。一张符合园林公司要求的设计图, 应该是设计内容符合甲方要求, 同时也美观。地形、水体、建筑、铺装、园路、植物的表示方法和技巧, 图纸绘制的线型等应引用企业的标准到教学中。把政府部门审核图纸的相关政策规范、技术指标融合到项目完成过程中, 包括图纸所选用的图框等。

4.2.2 素质标准。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不仅是职业能力的需求, 更多的是职业素质的需求, 例如吃苦耐劳, 有时间观念, 以集体利益为先, 能否与同事进行良好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 能否为公司进行保密等素质企业首先看中, 它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顺利运行的关键。

4.3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在深入企业调研时发现, 学校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忽视设计的相关文化教育, 从而导致学生仅仅成为绘图员, 缺乏人文素养, 在这方面, 企业难以通过培训使员工所掌握。在实践教学中, 应以实践教学为主, 掺插历史文化教育。尤其在方案规划设计的调研阶段及方案设计初步阶段, 应引导学生全面调研分析项目当地的文化特征及文化背景, 了解人文历史、环境历史及当地文化的表达语汇, 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 具备文献查阅的能力, 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 掌握分析归类的方法, 能基本模仿前人的语汇表达方法, 做好文化的历史传承, 是一个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

4.4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设计课程改革 篇10

关键词:《园林植物设计》,教学改革,美术专业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唯一有生命活力的, 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最具自然亲和力与表现力的设计元素。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水石、雕塑等其他景观要素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景观设计图[1]。《园林植物设计》课程就是以园林植物为研究主体, 研究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应用, 主要包括植物的绘图特点, 植物的美学特征、设计表现与方法等, 是美术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必修课程。然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 虽然植物是园林植物设计课程的主体, 但是美学专业的学生在其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并不涉及与植物相关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主要的农业类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 缺乏关于植物自身生长条件、形态特征、生态系统与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正是《园林植物设计》课程必需的基础知识内容。景观设计综合效果与功能离不开这些知识的渗透, 其是考察设计者综合能力和设计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植物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标志, 植物在景观规划中不仅起到美学观赏功能, 而且是环境生态系统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中, 如何扭转美术专业学生只注重植物图面布置与美化, 而忽略植物特有的生长特征、环境因素、生态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发掘的局面, 是当前美术专业类师生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在景观设计的构图艺术中, 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美学特性相结合。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应用主体, 其首要功能就是满足景观构图、立意的需要, 表达出美的韵味和意境。景观美的展现是一个综合要素的表现, 绝不仅仅局限于植物, 但是植物自身具有的美感不容忽视。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对植物形态、特性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 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中存在难以理解、厌倦和被动接受的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植物的美多姿多彩, 包括远观, 静看, 树形、树姿、叶片、花果及茎根都是观赏的范畴, 远观时我们看的是植物的外形轮廓, 这个轮廓就是植物的的树形特征, 或高壮挺拔, 或娇小玲珑, 或富态风雅, 或纤弱扶风。植物树形的特征是植物选配构图的基础, 不同的表现手法, 展现的是不同的景观效果。叶片虽然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直观形态, 但是学生可能对叶片的季相变化不太清楚, 简单地应用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 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可使学生产生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植物的花果在景观构图中起的是点睛聚焦的景观效果, 人们对花果的视觉感应比对植物的其他形态特征如树形、树姿、根茎等更为敏感与喜爱,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入观花或观果的细致构思, 往往更能引人入胜。植物的根茎是植物生长的根本, 裸露在地面上部的根茎也能给人带来全新的美感与震撼, 纵横交错、盘旋纠缠的根也蕴含着蹉跎与力量。此外, 利用植物特别是粗壮乔木树干皮层的条状斑裂或凸凹不平的眼状皮孔的质感, 做景观局部的细化处理, 也是设计者可考虑的素材。

教师在讲授植物特性这部分内容时, 不应该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独立讲解, 因为这部分内容总体来说都是围绕植物的高低、树形、叶片、花果等进行分类的, 内容较为空洞和乏味, 而且传递的信息量很大, 即使是农业类本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都感到犯晕, 更不要说是没有这方面基础知识的学生。可将植物配置的布景与植物的美学特性知识相结合。笔者认为授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传授给他们一种观点, 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具有美感, 而且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多维美感的, 美无处不在, 缺少的就是发现的眼睛。此外, 可借用中国古代诗词或古典园林中植物布景的手法加深学生对植物美学的理解。

二、以植物配置的方法为纽带, 将生态学的概念与之融会贯通。

植物不仅是优美环境的载体, 而且是自然环境的建设者和参与者。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人类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原始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有害废气废液的污染,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富集, 空气中灰尘粒度增多, 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这些环境问题在不断考验人类的环境耐受力。这些问题, 通过植物的种植能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减缓。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除要遵循美学法则外, 更应该遵循生态学原则。在园林植物设计中所涉及的生态学的知识很少, 主要有群落的性质特征和环境生态学保护这两部分内容, 关于这两部分的讲解最好是放在植物配置的方式方法中阐述, 植物配置的过程就是人工植物群落组合的过程, 将二者结合起来讲述, 更形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群落就是不同植物种的群集, 由于植物是有生命的个体, 那么它们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竞争, 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环境因子的生存空间的竞争。在这个群体里面哪些种与种的配合优胜于其他种, 主要由所利用的环境空间范围决定。这里就需要引入生态位的概念, 如果生态位重叠, 就会产生竞争排斥, 因而在植物配置方式上, 要选择高低搭配, 如乔木与灌木组合, 灌木与草坪组合等, 就是为了避开生态位的重叠, 避免物种之间的竞争。此外, 合理布置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 也是从生态位的观点出发建立的, 因为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变大, 它们之间的生态位交叠的可能性就变小, 有利于避免植物的竞争。此外, 在植物配置方式上, 设计者会引入多种植物进行景观配置, 一方面满足构图美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印证生态位的另一个观点, 植物的多样性群落中植物的种类越多, 植物利用外界环境资源的效率就越高, 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发展。

此外, 植物群落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演替, 通俗地讲, 就是原始的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新兴的植物群落取代的过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产生稳定的顶级群落。关于这部分内容, 教师应该讲解得浅显易懂, 将理论简单化, 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否则, 一些学生可能对演替并不理解, 认为园林植物就生长在那里, 怎么可能被别的物种取代呢?其实, 演替理论是在几十, 甚至几百年的对同一区域的群落跟踪调查推导的, 演替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的改变有关, 例如突遇雪灾, 或者自然地地址灾害等, 原初群落就会消失, 新生的群落就会出现, 通过代代更替, 最终产生了适应环境条件的稳定群落。植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对园林设计者的启发就表现得比较明显:设计者选择树种时应该多考虑选用本地树种, 因而它们是经过了当地环境世代变迁后存活下来的宝贵的遗产, 它们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在景观设计时, 保留和使用地方品种进行植物配置设计, 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又是能源效益最大化的表现。

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加深对植物品性特征的理解。

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多进行实地调查, 不仅可以开阔视野, 而且有利于吸收与转化知识。针对不同知识, 开展不同实地的调查, 如要了解当地的植物种类, 可到当地的植物生态园, 植物资源保护区进行调查, 如对水生植物进行调查, 可到湿地公园等进行观摩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 会有较大收获。在实地调查中, 还可开展部分简单的实验测量, 如对野生的植被开展多样性的统计, 对荫下植物进行光合与光度的测定, 对土壤有机质、p H、湿度等的调查等, 这些环境的因素都是反映植物品性的重要特征, 只有基本把握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才能因地制宜地配置需要的植物。

四、引入园林植物新素材, 创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的种类繁多, 多为乔木、灌木、植被等多年生植物, 观赏价值各异, 但是由于一些树种的单价较高, 虽然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却因为预算成本费用高, 而制约了它们的应用, 如香樟、桂花等或一些名贵树木。近年来, 随着农业新品种的引种与选育, 一些外形新颖、造型奇特的观赏蔬菜步入了人们的生活, 并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美感。如羽衣甘蓝, 是由蔬菜中甘蓝种的变种选育出来的观赏植物, 由于其叶丛颜色里外不一, 外形似牡丹花, 被称为“叶牡丹”, 该种植物抗寒能力极强, 可适应的地域较广, 非常适合作为园林植物[2]。观赏瓜类也从农业可食用蔬菜中分离出来, 成为景观生态园的新宠。真正让人震撼惊叹的景观还是大自然的创造, 观察和发现大地蕴含的无限生机与美丽, 并将这些灵感应用到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中,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鼓励学生发现美, 并进行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专业方面出现的新方向, 园林植物新材料还在不断开发, 任何美的植物都可能是创作的素材。

参考文献

[1]金煜主编.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辽宁:2008:128-136.

上一篇:二次优化下一篇:旗县级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