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2024-06-12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1

所谓求异思维,它其实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可以不受习惯势力的羁绊,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直线性和平面性,以帮助人们摆脱思维的定势,从而使思想更具有流畅性与独特性。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例如:“雪”这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写“雪”的佳作举不胜举,但人们往往是“赞雪”。有学生却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贬雪”,批评“雪”的无原则,爱虚荣,不分青红皂白,将世界上好的,坏蛋,美的,丑的,甚至是最污垢的垃圾全都盖上了洁白的外衣;它残酷无情,使得万物萧条,它见不得阳光……可见,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首先,作文的命题要新颖,也就是说,作文命题应该是尽量用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题目。如给这样的材料作文: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成绩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心,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的反调文章,打破常规思维,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写作兴趣,点燃了智力火花,大家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有话要说,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颇具新鲜感。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应当是全方位开放,切忌先入为主,搞一言堂。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见。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例如,从话题作文《孟母三迁》论及环境选择的重要性自然可以,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求异思维的角度去批判孟母忽视了人对环境的反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再次,就是在作文的批改时,不要硬拿教师的“框格”去套学生的作文,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创造精神,那怕仅仅是一点微弱的星光,也要倍加珍惜。当然,在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还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例如,一次作文中,有学生提出了“不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不对呢?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不好。学生是针对世俗中,师长的话作为孩子一定要听的观点来写的这篇作文。所以,我在讲评作文的时候,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观点,指出当代中学生必须独立思考、不可盲从,因而作文具有合理的一面。但作文却忽略了今天的中学生同样要虚心听取父母、师长们的有益教导一面。通过教师的具体帮助,学生的求异思维才会更加的严密。

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反批作文,指导学生对老师或其他人批改过的作文进行横纵推敲,即在批改人认为好的地方,挖掘不合理的因素;在批改人认为错的地方,寻求合理的成分,反弹琵琶。这样让学生逐渐养成一个善于创造的求异习惯。

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 篇2

提要在作文教学中,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作者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从观察和立意入手,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创设求异思维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提供求异思维情境,训练必须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心理素质相适应。

***

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在立意或选材上下功夫。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避免千人一面而独具特色呢?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中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开卷有益”是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引宋太宗赵光义的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意鼓励读书,今天也用来规劝学习,认为开卷必有好处。然而有位学生却采用求异思维方法,想到了开卷的另一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那些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进修养,积累知识的书刊,的确“开卷有益”;而那些诱惑人们思想颓废,寻求刺激,意志消沉的书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强盗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加分析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该说,开“好卷”有益,开“坏卷”有害。另一个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要使读书受益,还必须学会善于读书。”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向深层次的发展。他举例说,《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并模仿宝黛之间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同是读马列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因而用它指导革命节节胜利;有的人只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因而长了教条主义的“毒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革命。所以读书要确立正确的目的,要为学习知识,吸取营养,提高素质,振兴中华而读,要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读。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换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意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许多学生按习惯思维写了以下一些内容: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乘车或买东西时,服务员态度极差,我真想发火;有人骑车碰了我,不打招呼,却扬长而去等等。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晚上,我正在自修,隔壁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我暗示了几次都没用,敲门进去,正想发火,她们却把我请进了屋,要我一道欣赏她们为瘫痪在床的奶奶快乐快乐而举行的家庭晚会。这样,“火”不但未发出来,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要多给人欢乐,少给人烦恼;为别人谋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事情虽小,但新鲜独特,有不同凡响之妙见。我请该生谈思维过程,她说:“我原先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只觉得这样写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后来,我转换角度,并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是从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尽量避开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观点,增强对比度,才想到现在的材料。”的确,“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语)。我们有目的地做一些以上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启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意换个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度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一定成文),并归类总结,进行评比,看谁的观点新,谁的角度新。我试着这样去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作文观点辩证,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构思新颖,雷同的题材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求异思维” 篇3

“求异思维”是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关联出发,分析概括出不同结论的思维方式。在写作的实际教学中,“求异思维”主要表现为独特性、扩散性和逆向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一、“独创性”强化学生写作的差异性,新颖性

写作教学中求异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中学生独特的个体思维活动而言。一个人的“想”不能用另一个人的“想”来类推。另外,求异思维的目的就是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想。这种感受与思想应该是新颖鲜活、前无古人的。中学生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知识积淀,文化熏陶以及个性感受,他们选择材料,探究问题的思路也会千差万别。

二、“扩散性”促使学生写作突破常规,超越自我

“扩散性”是指思维的过程非直线的、非常规的,而是常常伴随着对比联想、相似类比等复杂的扩散思维活动过程。“扩散性”表现在写作中就是对同一问题、同一材料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和分析,达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写作目的。

事情都有它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收获的观感也不同。学生常常不会从多方面观察分析事物,针对这种情况,我以“镜子”为题,启发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多角度立意:根据镜子能真实观照事物的特点,可立意为“实事求是,求真求实”;根据镜子的外观特征,可立意为“没有背后精心涂抹,就没有前面清晰地映照——成功来自长期的准备”;再根据镜子的容易打碎的特性,可立意为“变成碎片,仍是一个一个的世界——追求独立人格”等等。这种训练效果比较显著,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对事物有了多元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

三、“逆向性”促使学生的写作灵感穿越时空、纵横古今

“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同学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总是习惯地重视或肯定该问题的此一面,而忽视或否定该问题的彼一面。而很多时候对它们是可以一分为二看待的,如果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完全对立的概念、思想、观点辩证统一起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如果能自觉地运用逆向思维,从事物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常常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对一些流行的司空见惯的观点,“反过来想一想”,人扬我抑,人褒我贬;或人从正面落笔,我从反面入手;人从此地切入,我就彼处展开。这样就能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名人名言、成语警句,其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或警示,人们习以为常,有一种思维定势,实际上不少名言警句是就某一个角度而言的。中学生写作时,完全可以反其道而写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培养三法 篇4

佩斯泰洛奇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求异思维, 是指有创见的思维, 它能开阔学生思路, 启发学生联想, 让学生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思考问题, 选择出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注意用求异思维去解决问题, 思路宽, 建立的联系广, 尽性发散, 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运用求异思维也往往能够求得不同常规的方法或结论, 就能够有创见地解决问题, 而缺乏求异思维方式, 总是墨守成规, 有时甚至连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解决。由此言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对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进行了尝试。

一、鼓励求异

综观古今, 横观中外, 很多名人志士都鼓励求疑。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宋代的学者朱熹有句名言:“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意思是读书没有疑问的, 应当教他提出疑问;有疑问的却要他没有疑问, 到这时才算是进步。宋代学者陆九渊有言:“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意思是做学问最担心的是不能发现疑难问题, 能够发现疑难问题, 学问就会有长进。元代学者赵孟眺也说:“大凡读书, 不能无疑。读书而无所疑, 是盖于心无所得故也。”意思是一般说来, 读书不能没有疑问。读书提不出什么疑问, 大概是由于自己思想上没有什么收获的缘故。这些名言警语强调读书学习都要求疑。学习过程中, 问题的发现绝非偶然, 只有经过认真阅读思考后方能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 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想说就说。

二、善待质疑

对于学生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梳理:有些问题,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有些问题, 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后便可得知结果;对于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需要教师的引导方能解决。教学《飞夺泸定桥》时, 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 为什么飞夺泸定桥? (2) 课文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 同样是军队, 文中为什么先说是“长蛇”, 而后面又把它比喻成“长龙”? (4) 文中的插图是不是画错了?该不该铺木板?这么多的问题, 在课堂上, 我及时地进行了梳理:问题 (1) 可以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读书自学完成;问题 (3) (4) 可以联系实际、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读、议,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掌握。在读书、查阅资料、讨论、自悟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求知的欲望愈发增强。

三、激发多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善于思考、养成多思的习惯,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数学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追求“一题多解”, 但是它追求的答案只有一个。而语文教学鼓励的“求异思维”与此相反。许多问题的解决, 教师不应满足于参考答案, 标准答案也不只是一个。在思维的过程中, 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由习作, 要引导学生用多向思维、侧向思维方法解决、逆向思维问题,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 想一想, 还有其他什么办法。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在习作教学初期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写童话故事。这样,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定会开阔, 求异思维的品质也会得到提升。

求异思维集中体现了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各种实际活动, 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遇到问题并不局限于一个维度上的思考, 更不满足于一个得案, 而要广思多练、标新立异。求异思维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相信经过长期的训练, 定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开拓学生的思路,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摘要:求异思维, 是有创见的思维, 它能开阔学生思路, 启发学生联想, 让学生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思考问题, 选择出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求疑, 善于质疑, 激发多思、多想,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研究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刍议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刍议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紧锣密鼓掀起了教改的狂波巨澜,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而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和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就明明白白地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从目前的现状看,作文教学还是升学指挥棒的仆役,不少教师在升学命题下亦步亦趋。从本质上讲,还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樊笼,挣脱旧式教学的羁绊。传统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以削足适履,适应课堂传授的同一步调,这种同一思考的思维模式,很难使学生在司空见惯之处打破常规,赋予新意。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 一律。在社会需要高素质公民、时代急需创造性人才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必要。于是,教学的重点便从传统的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方向急转,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素质,就成为大家关心、探索的新课题。何为求异思维呢?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进程是立体式、跨越式和发散式的,亦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既是语言的训练,同时也是思维的训练,而且,后者更是主要的,古人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被动性思维向主动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过渡的,通过思维,学生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由一事物联想到它事物。譬如作文吧,通过他们的思维过程,就不会就事论事,拘泥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局限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粒之细,都会触动源源不断的文思,想象翅膀所到,大到宇宙,小到细菌,时无古今,地无中外,知识小品,谈天说地,风土人情,可以尽纳笔底,其结构布局,不以传统的写作左右,刻意求新,另辟蹊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首先,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在课外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活动。在作文教学上,几乎若干年一贯制。教师命题,或从课本上找现题,帮助立意、审题、选材,要求学生写出,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作文批改与评讲着重遣词造句、语言结构,以此为模式,一代代沿袭下来,似乎成了教师讲作文课的清规戒律,学生习作的固定章法。当然,我不是说这种传统的教法一无是处,而是说,不应把学生的思维和眼光局限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生活本身就是多层次、多色彩的,应当让学生的智慧在这个广阔的领域里得到发挥。把“遵命作文”变成“请命作文”,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改革、面向生活,去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的主题,帮助指导学生去写贴近生活实际、与改革开放密切联系的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杂文、新闻报道,还可以创作诗歌、小说,不定篇幅,不举一格,大胆尝试,这种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启发学生抓住命题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性民思维,展开多方联想。对于学生来说,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东西,是无法谈抽象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教师的命题要注意使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官,细致体味,在此基础上 ,通过启发、诱导,找出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触发写作灵感。比如“粉笔赞”这个题目,可以从颜色清白象征心地的纯洁,毫无杂念令人喜爱;形状的笔直象征直率坦白,刚正不阿,令人起敬;用途传播知识,启迪心扉象征人才的良师益友;精神的粉身碎骨,以身殉职,象征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第三、诱导学生从命题的不同角度挖掘主题,另辟新意。不同的思路,选择入题的角度也不同,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可以从中展露创造性思维的才华。比如对《眼睛》这个题目进行构思,由于入题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论点也大异其趣:1、从生理上的五种眼睛(近视眼、远视眼、表光眼、色盲眼、火眼)写到政治上的五种眼睛;2、写葛朗台贪婪的眼睛;变色龙势利的眼睛;康大叔凶残的眼睛;母亲慈祥的眼睛。从而表明喜爱的是怎么样的.眼睛,厌恶和是怎么样的眼睛;3、以“目短于自见”立论,说明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的意义;4、引用与眼睛有关的成语,如“目光短浅”、“目空一切”、“目不识丁”等,分析其语言,说明要有一双锐利和眼睛。第四、提供没有具体形象的命题,让学生展开跨越式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命题时,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使其创造想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命题为:《如果……》、《我在火星上作客》、《昨天、今天、明天》、《河》、《路》;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再造想象,如读了鲁迅的《故乡》后可命题为《水生的儿子回故乡》;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可命题为《于勒回来了》、《于勒之死》;还可以提供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去发挥。第五、“死题翻活”,从诘居聱牙的死记硬背中开拓新意。让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导致心灵的火花被熄灭,个性的棱角被抹平,独创的精神被扼杀。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定势,何言创造?我们何不众“死题”中找出表现明确的象征性、比喻性的作文来。比如,我们借用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这样一条思路:“从自然界联想到社会,从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光联想到蒸蒸日上的祖国前途,有了春风化雨,才有花团锦簇的美景,有了两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才迎来改革之花在城乡怒放;引导学生由自然界的春色,写到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精神文明之花,国强民富之花,科技成果之花,文教卫生之花”。这样,不就为学生搜集素材打开了丰富的宝藏么?第六、利用反寻法,启发学生从事物相反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的观点。“反寻法”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众多方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传统知识观念的束缚,其结果可能发现新问题、新理论。它完全重大成就适应于作文教学。比如:《弄斧必到班门》、《三个和尚有水喝》、《我为南郭鸣不平》、《做一天和尚理当撞一天钟》等。 “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我们语文教师就是在把“金针度与人”,把求异思维的方法和能力这根“金针”度给学生,使他们自己绣出鸳鸯来。・・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篇6

关键词:求异;思维;偏差;误区;对策

对语文教学变革一向很受关注,特别是教学改革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标准,特别是求异思维的培育,是教学工作者首要掌握的问题。以下剖析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一、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吸取更多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求异”程度的大小是由文化内容丰富程度影响着,例如儒家传统文化理念下的“知足常乐”,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对于准确地看到“知足常乐”的“不足”难度很大。假如引入资本主义下的竞争文化理念,对“知足常乐”反思,联想与“知足常乐”相对立的“不知足乐”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知足”与“不知足”这个话题被广泛地引入中学语文课本上,究其原因,是受时代观念变化的影响。新的文化内容的融入,一定会引起人们对问题从相反角度的思虑。

二、求异思维能力培养辨证思维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辨证思维,有助于培育学生利用语文课本开展认知问题、剖析问题。以上“求异”误区的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情形。例如,我们总听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一些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求异思维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有志者事未必成”,然而有些教师会觉得这样写出的文章是“反弹琵琶”,不合逻辑。但是,这不是“反弹琵琶”,是从相反的角度看待题目。相对没有志向的人来讲,相反,有志向的人“事竟成”这种说法是准确的,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目标,不一样的角度,结论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说其“反弹琵琶”不完全的准确。

21世纪的主题是创新,没有创新能力就不是人才,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杨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35).

作者简介:任艳丽,女,1984年10月,大专,就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培养。

剖析历史教学中的求异思维 篇7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辩证关系

教学一致性原则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各科教学或多或少都有求异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教学方法不得体。教师只有明确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辩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师的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辩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的求异思维。值得肯定的是,历史教学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它的内涵具有广博精深、多层次、功能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求异思维的外部环境,即它的语言美感情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信息反馈。历史教学求异思维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缺乏求异思维信息反馈,任何美妙的教学方法、全新的信息都不会发挥大的作用。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不仅需要有生动、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需要学生自我逆向性创造思维的密切协同配合。

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三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后”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的训练后才能准确地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受抑制的“休眠”状态,大大妨碍了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人的脑力劳动中最深奥的是创造,如果我们发展思维科学,那有朝一日我们就能懂得创造规律,能叫学生搞思想上的飞跃。”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大胆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学术、教育科研也会获得可喜的成果。笔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求异思维的信息反馈。笔者抓住这个契机,既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又对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给予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应是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后者微不足道,甚至认为只要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就行了,片面地把知识当成目的,讲求“积累”知识,使之变成“不能活动”和“不能进入周转”的积压物质“贮藏在学生的记忆里”。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篇8

一、在质疑中发展求异思维

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是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把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提出来,以使求异潜能得以发挥。探究性的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一个好方法,也可以进行沙龙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公布出来。即使是错误的,也可以在讨论中让这位学生认识到。经过讨论,就会正确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发展求异思维

语文充满情趣性,是一种有乐趣的学科。为了让课堂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可以采用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学生对课文内容会有充分的认识与体会。通过合作,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创造能力等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空城计》一文,主人公的人物个性非常鲜明,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机智。为了充分体现他的个性,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自编自演中学习课文,鼓励他们不拘泥于形式,大胆创新。有些小组的表演非常到位,运用各种道具, 有旁白、有表演、有动作,把多疑狡诈的司马懿和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的诸葛亮的形象表现得非常完美,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开发。

三、在逻辑分析中发展求异思维

事实证明,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与表现欲望,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时间与平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把别人的思维方法与自己的方法相比较,加强他们对问题的探索性思考,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样是一篇文章,在每个学生心中可能得到不同的解读,这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一个特点,如果他们把自己的解读与其他同学讨论与交流,则可以让他们对人生、对世界进行思考,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方法,而其他人没有想到呢? 让学生站在孙膑角度上看看他的思维过程,然后让学生再假设你是齐威王,发现了第二场孙膑的方法很好,有没有破解孙膑的方法。在同一材料中可以探求出不同的答案,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形成思维的多样性。

四、在讨论争辩中发展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求异思维,教学方法

当今初中物理教学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物理新课标也再三强调教学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这种求异思维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德国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求异思维是人生永远不会枯竭的财富,这种思维潜伏于每个人的身上,只要能被适时激发,就能在任何人的智慧中得到明显体现并获得进一步发展”。求异思维究其本质就是创新思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的高度发展,知识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不但能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更能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决定个人命运的不再是知识量拥有的多少,而是在于对知识的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新能力) 为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已有知识,着重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求异思维。简言之,创新教育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教授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去解决各种问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怎样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教学法入手:

一、实施激趣式教学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要激发其对物理的兴趣,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一切皆为空谈。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魔力”,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兴趣对于推动学生学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学生拥有了兴趣,他才会去钻研、探讨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常情况下,物理成绩优异的学生,对物理学科都非常感兴趣;但从反面来说,只要引导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他就会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大幅增加,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相应的,物理成绩也将直线上升。可是当前有些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缺乏必备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这对学习物理是很不利的,在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学习效率将极为低下,物理成绩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对任何学生取得的任何细微进步都要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并对物理产生“有趣、容易学”的好感,变枯燥的物理教学为“趣味横生”的师生“座谈会”。譬如在教学《动与静》一课时,我并没有开门见山给学生讲解“动与静”的物理知识,而是引用了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就此我向学生提问:“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老师不记得了,请同学们帮帮我”,立刻有学生说出答案:“轻舟已过万重山”,但也有不少学生质疑:“老师这是物理课,您怎么讲解语文课中的诗句啊?这和物理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我面带微笑的回答:“现在各学科都是相通的,谁说今天的诗句就和物理没有关系呢?”全班同学都感到非常惊异,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我就此问学生:“轻舟可以动?那么,大家从反面想想,万重山会动吗?”学生在惊叹一番之后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在学生的争辩中我对此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通过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

此外,在物理教学中,讲述语言不要过于专业化,而应幽默风趣,多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能对掌握的物理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譬如在教学《光的折射》一节时,我首先给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手浸泡在水中时会“折断”?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此问题顷刻之间让学生形成了强烈的悬念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其求异思维的培养极为有利。

二、实施实践操作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要培养学生在物理方面的求异思维,还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教学法完全符合初中物理新课标要求,新课标中强调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运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见,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须从动手操作入手。其实任何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的发展都是思维和操作的融合。所以求异思维的发展需要实践操作能力的支持,实践能力对人智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人的手和脑要结合起来发展,手使大脑变得更加完善,而大脑让手更加灵活,二者必须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创新 (求异思维) 的种子”。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以滔滔不绝的讲述代替学生的探索,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的求异思维获得长足发展以及整体素质得到“质”的飞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譬如,在教学《压强》一节时,我让学生自备杯子、一瓶水和一张硬壳纸,上课时我并没有首先就讲解压强知识,而是让全班同学把瓶中之水倒满杯子,之后让他们用硬壳纸盖住杯子,并让其把杯子倒过来,很多同学都会惊异地发现杯子中的水并没有倒出来,大家都感到很惊讶,此时我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压强》一节,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之后一定会茅塞顿开。”整堂课下来,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甚至有很多同学还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了新颖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我和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效促进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再如,在教授《惯性》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在公交车上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让一个作业本从手中自由落下来,看看作业本是落在公交车的什么地方。此问题一提,全班就像炸开了锅,兴奋地讨论着:有的同学说会落在原地,有的同学说会落在别的地方,此时我神秘地对学生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天你们去做实验,明天再讨论”。话音一落,全班鸦雀无声,但各位同学的心中却充满着探索发现的欲望。第二天上课时,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交给了我,并且还有很多学生各抒己见,就“惯性”提出了很多与众不同、新颖独特的疑问,经我启发和学生的主动思考,他们都理解了质疑的问题,此后,我通过测试考察发现他们对惯性这节知识点掌握得非常透彻。由此可见,实践操作教学法对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充满了神秘之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物理的学科特点,从生活的角度引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发展其求异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与途径、方法[D].首都师范大学, 2000.

[2]段永发.论中师物理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 2000.

语文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消除障碍,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精神。中学阶段, 正是一个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中学生爱独立思考, 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然而事实表明:那些创造力高、求异思维发展快、精力过剩的学生, 往往不受老师的“欢迎”, 有时甚至于被指责为“淘气”、不听话。而那些“五分加绵羊”的学生, 即使求异思维发展不快, 也会受到老师的“器重”。长此以往, 学生的求异思维就会受到压抑, 学生就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或者采取缄默的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 允许学生有 “奇特”的想法。即使学生有时候的想法是幼稚的, 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也应本着鼓励的原则给予肯定。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把自己的“奇思异想”毫无保留地“暴露”给大家, 课堂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二、巧妙提问, 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所谓“巧”, 即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当, 也就是说, 可以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如《故乡》中的一个句子:“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我先用投影打出这一句, 让学生反复朗读, 然后启发学生问:“在朗读中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什么?”我看见有学生欲言又止, 就用激将法问他:是不是有问题要问, 但一想到是大文学家鲁迅写的小说就不敢质疑了?这位学生红着脸, 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然后鼓起勇气说:“我觉得这句里写脸上同时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是不是有点矛盾了?”他这么一质疑, 大家的智慧的火花立即被点燃了。许多学生举手发言, 从不同角度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在我的引导下, 联系当时的背景和上下文, 大家终于弄明白:“欢喜”与“凄凉”表面看似矛盾, 其实并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看到了儿时的朋友, 而“凄凉”是因为他自己的景况不好, 与儿时的伙伴生活距离大了, 这是对闰土当时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由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和求知欲, 启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而且养成了学生在读书时细细咀嚼的习惯和探究精神。

三、鼓励创意,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 也叫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一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种多端, 产生许多联想, 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对一个问题可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思维要有创意, 要敢于“异想天开”, 或根据生活感受另辟蹊径,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开展辩论,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尤其是在问题探讨中, 常常会遇到学生对问题看法不一, 意见相左的现象。有许多争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甚至是影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由于课堂时空有限, 又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我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举行辩论会。课前提示学生根据观点自行组成小组, 合理分工, 去校内外寻找相关论据资源, 组织辩词, 推荐能言善辩者参与辩论, 这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奇妙的克隆》一课, 在讨论中, 学生对文章最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一句的认识发生了分歧。有学生认为此话是对的, 也有学生认为不正确,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如何看待科技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的认识。于是我开展了以“克隆人是喜, 还是悲喜交加”为正反辩题的辩论会。辩论正方认为, 人的器官坏死, 生命有了危险, 可通过克隆人来置换相应的器官, 使病人生命得以延续;反方认为克隆的人一旦被克隆出来, 他就有了生命, 同样需要保护…… 正反双方反复辩驳, 互不相让, 最后在聘请的法律专家综合评价和点拨之下, 大家取得共识:科技进步确实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克隆人可能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所以必须严肃对待, 文章最后这句话表现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由此便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有待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事实证明:教师引导得当, 敏锐地发现学生思维的苗头, 及时地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就是求异思维。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语文课堂人文教育下一篇:团队式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