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投资

2024-07-09

国际贸易投资(精选十篇)

国际贸易投资 篇1

本届投洽会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启动“金钥匙”为大会开馆。来自冰岛等国家的8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境外重要嘉宾出席了本届投洽会。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国台办主任王毅等98位部级领导出席了大会。

本届投洽会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全球投资合作交流踊跃, 展览规模再创新高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盛会, 本届投洽会在当前世界各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面复苏的背景下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据组委会统计, 本届投洽会共有144个国家 (地区) 的15581名境外各界人士参会, 境内参会客商人数达43187名。境外嘉宾包括39位正部级官员、60位副部级官员, 20余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和高级官员、300多位跨国公司高管、近50位国际资深专家学者和400多位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官员参加了投洽会系列活动。

本届投洽会展览面积6.5万平方米, 共设3214个国际标准展位, 比上届净增400个展位, 展会组织更加成熟。本届投洽会强化专业设展、突出行业招商, 以旅游 (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 、地产 (第二届中国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 、节能环保 (2010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暨新能源展览会) 等为重点行业, 表明投洽会在专业办展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步伐。本届投洽会上, 各参展单位在展位的布置上注重形象展示与对接洽谈结合, 强化了洽谈氛围, 提高了洽谈效果。

其次, 投资洽谈方式灵活多样, 论坛研讨、投资政策及信息发布更具权威性

本届大会正式开通了“网上投洽会”, 实现网络24小时服务功能, 突破传统会期和时间空间的局限,

与往届相比, 本届投洽会为世界各国 (地区) 参会者深化合作创造了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 参展参会客商洽谈更加踊跃,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统计, 大会期间各代表团共签订各类投资项目639个, 总投资金额224.1亿美元, 同比增加41.5%;利用外资192.4亿美元, 同比增加43%。在签约项目中, 合同项目484个, 总投资金额122.4亿美元, 同比增加39.3%;利用外资99.6亿美元, 同比增加22.2%;千万美元以上的合同项目265个。丰硕的签约成果表明, 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 仍然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首选地。此外, 本届投洽会上共签约“走出去”项目21个, 总投资11676.9万美元。

本届投洽会论坛高端务实, 内涵丰富, 实效提升, 组织形式新颖多样, 成为权威政策发布、信息交流与理论研讨的大讲坛。大会期间共举办以“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投资热点为主要内容的47场高水平论坛研讨会, 共有750位境内外嘉宾发表了演讲, 听众超过20000人次, 投洽会作为投资政策信息的“风向标”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大会期间, 商务部围绕投资热点问题共举办20场高端论坛研讨会。其中, “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政策说明会”、“对外投资促进国别报告发布会”等, 为已“走出去”和有意向“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进行了政策解读;“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研讨会”、“WTO多边贸易体制与企业发展研讨会”等论坛围绕WTO的相关议题展开讨论;“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研讨会”、“国际投资协定争端解决案例研讨会”及“2010企业对外投资与风险管理论坛”等会议, 围绕贸易摩擦和投资风险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此外围绕着反垄断法、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热点问题, 与会代表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大会期间, 美国、波兰、韩国、冰岛、芬兰、意大利、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了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北京、上海、重庆、新疆、河南、安徽等国内省市地区也纷纷举办招商推介会或说明会。台湾、山东等还首次举行了地产项目专场推介会。

第三、对台活动丰富多彩, ECFA再掀两岸交流热潮

本届投洽会的举办适逢海峡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和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一周年, 因而得到了台湾地区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

由商务部、国台办主办的“第五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围绕ECFA与两岸经济发展、两岸企业发展机遇和后ECFA时代两岸经贸关系等内容展开议题, 呼吁创建两岸全新经济模式, 开创两岸经贸合作新格局。

同期举办的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有效促进了两岸四地以及参展国家 (地区) 在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客源市场、宣传促销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台湾地区商品展区”则致力于推动两岸市场和贸易通道的建立;第二届中国地交会首设台湾馆, 以台湾土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台湾地产商首次组团在内地进行招商, 这在两岸土地合作上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两岸业界人士分别在“物联网交流对接暨产业发展趋势论坛”和“2010两岸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研讨会上研讨了两岸物联网和水资源开发等话题。台资企业、台湾农业企业以及两岸农产品项目对接与采购活动成功举办, 促进了两岸相关产业的对接。

国际贸易投资 篇2

1.名词解释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完善、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的矛盾统一体。

硬环境:能影响投资的外部物质条件。

软环境:能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各种非物质形态的因素。

冷热比较分析法:从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与成就、文化一元化等“热”因素和法令障碍、实质障碍、地理与文化差异等冷因素共7各方面对各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2.简述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决定因素

重要性: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一国对外资吸引力的大小。

决定因素:经济环境是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3.试总结各种国际投资环境评估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共性

基本思路和共性是将总投资环境分解为若干具体指标,然后再综合评判。4.案例分析

分别运用等级尺度法和要素评价分类法对英国的投资环境进行计分和评价

等级尺度法:1.货币稳定性(4-20分)2.近五年通货膨胀率(2-14分)3.资本外调(0-12分)4.外商股权(0-12分)5.外国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和控制(0-12分)6.政治稳定性(0-12分)7.当地资本供应能力(0-10分)8.给予关税保护的态度(2-8分)

要素评价法:I=AE/CF(B+D+G+H)+x 投资环境激励系数(A)城市规划完善度因子(B)利税因子(C)劳动生产率因子(D)地区基础因子(E)效率因子(F)市场因子(G)管理权因子(H)

5.试结合本章专栏3-1和专栏3-3,分析我国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和具体措施。

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是改善软环境和社会因素中的价值观念、教育水平、社会心理与习惯。

具体措施是降低贸易壁垒、提高私有财产保护程度、降低企业运行障碍、提高政府清廉程度、提高经济自由程度和提高法律完善程度。

本章小结

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完善、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一国对外资吸引力的大小。

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日本贸易摩擦

1什么是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它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国(地区)的居民实体(对外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的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这种投资既涉及两个实体之间最初的交易,也涉及二者之间以及不论是联合的还是非联合的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所有后续交易。

2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

2.1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从战后日本产业国际化发展历程来看,贸易摩擦往往成为直接投资的动因。总体上来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为化解贸易摩擦,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起初,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比较少。日本对东亚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这个地区廉价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换句话说,日本将其一部分出口能力转移到其他东亚国家,通过利用这些国家廉价的工业用地和劳动力而形成生产能力,再向欧美国家出口。在这个阶段中,197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为9亿美元,1973年超过了30亿美元,以后逐年增加。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代开始,由于日本对欧美市场集中大量地出口,致使欧美各国对日本产品实行进口配额、反倾销等严厉的贸易保护。为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和提高日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日本开始大规模增加对欧美各国的直接投资。日本增加了对美国的商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和地区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这个阶段中,198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约90亿美,1984年突破100亿美元。繁荣阶段:1985年,日本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国占76.8%,美国贸易逆差中日本占35.6%。特别是1985年日元升值,生产成本加大,为了回避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成本,巩固和提高日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日本对外投资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加,1986年到1988年3年时间对外投资累计1028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1989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441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68亿美元和英国的352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

2.2对外直接投资对日本经济的意义第一,弥补和解决了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问题。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其国内资源相对言比较短缺,这在经济发展上是个很大的瓶颈,也极大地限制了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比如向东亚国家投资,这些国家廉价的工业用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促进了日本生产能力的扩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弥补和解决了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问题。第二,对外投资有力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主要参考的是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投资国选择在东道国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产业部门(但对于投资国来说,是处于劣势的产业部门)进行直接投资,而在本国国内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有利于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直接投资,带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第三,有效回避了贸易摩擦,迂回发展了对外贸易。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直接在海外生产和销售产品,把顺差转移到海外的加工地,也就不会增加日本的出口。日本利用他国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而形成生产能力,通过这种“迂回”方式进行出口,有效地回避了贸易摩擦。

3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在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有实质意义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中国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3%。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呈高速发展的态势,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161亿美元。但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结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

3.1培养新的投资主体,扩大投资领域首先,虽然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直接主体虽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国有大型企业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应该改变,应充分发挥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优势,使直逐渐成长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其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在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资源开发投资占51%(采矿业48%,农林牧渔业3%),制造业投资占21%,两项合计占72%,其他方面投资仅占28%(批发和零售业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交通运输仓储业3%,建设业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1%)。要想真正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我国必须扩大投资领域。

3.2在保证增长趋势的基础上,扩大总体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海外企业盈利户数约占35%,亏损户数约占65%,海外投资整体效益较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少得可怜。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资料显示,中国非金融类海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为13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就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也容易在经营中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因而,我国企业要想在海外立足,,必须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相互关系探析 篇4

一、明确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意义

所谓的国际贸易, 也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它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活动所构成, 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总和。它起源于封建社会, 在第二次世界科技革命之后得到了空前发展, 直至今日, 演变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对于国际投资的定义, 主要是指投资主体在海外进行投资扩张, 特别是对自身所具有的资金或者产业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的资本, 以跨国越洋的投资生产, 来实现资本价值的保值增值过程, 对于那些急需新市场的跨国公司尤为重要。由此可见,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既能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影响。而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 国际投资大有取代国际贸易而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发展最主要动力的趋势。所以, 结合我国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深入研究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间概况

明确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含义, 对开展两者关系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属于国际贸易, 由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活动所构成, 即各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国经济形势演变成为当今大势所趋的全球一体化形态。国际投资定义为:投资主体的投资扩张在海外进行, 针对自身具有的资本、劳动力、技术、资金产业等各种资本, 通过跨国越洋来投资生产, 以此达到资本价值增值的目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 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演越烈, 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将由国际贸易变为国际投资, 结合我国当下国际贸易实际情况, 对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研究

(一) 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替代、互补、权变”关系。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应围绕“替代关系”、“互补关系”、“权变关系”等进行解析;其二者的替代关系表现为:阻碍国际贸易能促进资本流动, 而限制资本流动则会促进国际贸易。针对国际间贸易和投资间的互补关系, 是由生产税、市场要素、垄断市场的结构、外部规模经济等相融合后得出的, 如中美两国棉布和钢铁的贸易中, 可造成两国在不同要素的回报率上的差异。权变关系对于国际间贸易和投资可理解为, 其随着情境的发展而改变。即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间替代和互补关系依不同的条件会发生改变, 如投资的动机、类型、时间的长短都会改变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替代及互补关系。

(二) 中国的国际投资动因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家对国际投资多建立在各方面利弊的权衡之上, 做出的决定是在多种动因促进下产生的。国际投资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是最先需要寻求的, 且企业本身具有良好的生产资源, 基于这一优势, 成为众多国有企业或跨国企业在其地区进行投资的主要原因。除外, 中国企业的投资方式主要以扩大市场为目的, 跨国企业选择在经济有优势的地区发展, 集建厂、生产及销售为一体, 进一步提高出口额, 避开贸易壁垒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此外, 以电子产品为首的许多企业出现供过于求、滞销等问题, 急需寻找海外的市场平衡剩余的生产力。最后, 其不断凸显的战略资源地位, 推动了新一轮跨国并购来解决战略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更注重对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 并在国外建立稀缺资源供应基地, 同时带动国内生产的科学技术、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输出。服务型的企业对国际投资目标都是为了扩大自身贸易出口, 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一个对外投资国家而言, 创造业本身的创造效应都远大于贸易的替代效应, 由此说明了对国际投资进行强化的重要性。

(三) 利用国际投资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鉴于国际经济发展多变的新形势下, 我国应从国际贸易发展实际现状出发, 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积极鼓励和提倡在与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开发相关的领域开展国际投资, 重点放在有机食品和制造业方面,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国际投资中制造业对国际贸易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因其重点在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 而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在相关领域起的带动作用相当小, 深加工后则能达到预期理想。有机食品作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对象, 其发展空间是相当大的。有机食品在法国的迅猛发展, 为各国的资本融入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在政府及国家的关注和影响下, 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都有较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结合自身优势, 可以为我国食品企业及资本进入法国提供机遇。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加强和深化各国的贸易活动逐步得到重视, 各国间相互交流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解决就业问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用好国际的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这要求人们利用战略机遇, 加快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把握好国际投资具有全球化的规模、结构化的知识、集中化的地区、形式化的联盟等特点, 并注意国际投资方式和挑战, 以及相关的法律风险和投资风险, 做到充分地把握和权衡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间的关系, 才能走出一条与我国经济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何盈盈.试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相互关系[J].中国市场, 2013.46.

[2]张艳华, 玉荣.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 2013.36.

国际投资讲稿 篇5

1、设备租赁额占用一国(地区)设备投资总额的比例;

2、租赁额占一国(地区)GDP的比例。

鲁布革电站,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黄草坝街道)雄武乡和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罗雄镇)中山乡交界处黄泥河下游的深山峡谷中。具体位置,在兴义市雄武乡补作村,距兴义市市区约40公里,距罗平县城43公里。

鲁布革,布依语,意即山青水秀的地方。

鲁布革电站,1990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60万千瓦。业主为中国水电部鲁布革工程局,承包商为日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监理为澳大利亚雪山公司,在工程过程中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造成排水设施的增加,还引起过纠纷。

鲁布革电站,是我国水电建设中第一个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设备、技术和单项工程对外招标承包的水电工程,曾有8个国家的专家在这里参与建设。这里有世界上第二大输电斜塔,全部实现计算机程控,厂房和十几个工作层面都藏在山腹中,使人如入迷宫。

鲁布革电站,由中心枢纽、引水工程、地下厂房系统和泄洪系统4部分组成。电站大坝连接云贵两省,坝高103.8米,是国内第一个采用砂页岩风化料作防渗心墙的土石混合坝。电站水库库容1.1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74亿立方米。

对外承包工程根据《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承包工程是指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承包境外建设工程项目的活动。新签合同额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签订的合法有效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的金额。

对外承包工程根据《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承包工程是指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承包境外建设工程项目的活动。完成营业额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作量。

2004年7月7日,安徽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资产权益转让项目,这标志着有史以来国内通过国际招标而成功转让最大的TOT污水处理项目基本完成。经过为期3个多月的谈判,世界第七大水务集团——德国柏林水务国际有限公司和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力拔头筹,以4.8亿元高价,赢得王小郢污水处理厂23年经营权。亦称为“王小郢模式”。

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由于ABS是通过发行高等级投资级债券募集资金,这种负债不反映在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上,从而避免了原始权益人资产质量的限制。ABS的信用评级决定于证券化资产的质量和交易结构等可变因素,因此,ABS信用评级的灵活性较大。

信托部分:

商业信托是以商品、物资为信托对象,专门经营代客买卖、运输、保管商品或物资等业务,其办理机构有信托商店、贸易商行等;金融信托是以资金、财产为信托对象,专门经营贵金属或重要文件契约的保管,房地产的开发、保管或出售,证券、股票的代理购进或售出,国内外资金的筹集、运用与经营,债务的收取或催索等,其目的在于融通资金和进行财务管理,其经营机构主要是信托投资公司。

在国际信托投资业务中,其对社会的服务是多方面的。从业务范围来看,包括信托贷款、融资性租赁、各类代理业务、债务担保见证、经济咨询和债务发行等,内容十分广泛;从服务对象来看,国际信托投资既要为企业服务,又要为个

人服务,既可为公益服务,也可为私益服务。多方面为社会服务是国际信托投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信托业务的灵活性

在金融业务中,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同以信贷为主的银行业务相比,具有业务方式多样化的特点,这就使其在开展具体业务时,可以有针对的适应社会需要。它既可以运用贷款形式,也可以采用投资形式,还可以采用租赁形式;既可以采用直接金融方式,又可以采用简洁金融方式;既可以与客户建立信托关系,也可以建立代理关系;既可以经营本币业务,也可以经营外汇业务;既可以在国内开展业务,又可以在国际间开展业务。国际信托投资多样化的业务方式,大大增强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日本信托业为例,由于日本国际信托机构善于抓住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不断开拓和运用新的业务方式,以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其信托机构素有“财务百货商店”、“经济百货商店”之称。

我国信托业违约事件:中诚信托事件引发了行业大讨论,在各项政策措施没有准备到位的情况下打破刚性兑付,势必会引起巨大的行业震动,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张海云今日中新网金融频道时表示,中诚信托事件出现了不仅是兑付风险,而且出现了兑付问题。下一步行业里是否会出现本金本身损失事件,还不好说。投资者要学会甄别风险,仔细盘算自己是不是适合去投资这一类的产品。

张海云表示,中诚信托事件是信托出现兑付风险和兑付问题的第一例。最后解决的方式是投资者还是得到了本金,损失了一些利息收入。下一步行业里到底会不会出现本金本身损失的事件,还不好说。

至于是否会引发整个行业巨大的震动?他认为,“我想这个可能也和,兑付如果是说本金100%或者99%或者98%有多大变化,从量上来讲不是特别大的量,可能不一定引起多么大恐慌,因为实际上大家现在也逐渐在调整心态,既然已经损失了,损失了部分利息了,那下一步有可能要损失部分的本金。”

他认为,法律安排上,实际上信托产品的兑付是依赖于相关的资产,而不是依赖于信托公司或者相关销售的银行来去兜底。投资者要学会如何去甄别一些风险,仔细来盘算自己是不是适合去投资这一类的产品。

国际贸易投资 篇6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肖璞、侯俊军在201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发文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投资大国,开始由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要避免“大而不强”的尴尬,建设贸易投资强国,除了采取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等根本性举措外,还有一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获得标准竞争优势。标准竞争已成为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标准具有典型的网络外部性,其整体效用和价值会随着标准用户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同时,标准还具有技术锁定效应,一旦某项技术被确定为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在其有效生命周期内将被锁定在这项技术上,即使它并非相关领域的最优技术。而且,随着标准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从被锁定的技术转换到其他技术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我国具有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有利条件。获得标准竞争优势的前提之一是具有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是其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最大劣势。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获得标准竞争优势的另一个前提是用户基础。在技术水平等于或低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基于用户基础而获得更大的网络外部性是获得标准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国内消费市场巨大,是我国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巨大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对外贸易投资的发展而得到强化。

物价之惑 宏调之变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经济学博士、经济观察员胡敏在2011年9月14日的人民网发文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物价形势和通胀态势不容乐观。此次物价上涨,原因极其复杂,为国内因素和国际背景双重叠加,多因交织:其既有国际输入性通胀的牵引,又有国内结构性矛盾的累积;既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投资的集中拉动并伴随之的流动性泛滥,又有美欧债务危机引发的资产泡沫恐慌;还有国际经济治理的结构性失衡与生产者、消费者心理预期失衡的深层次影响,物价上涨最终形成了“棘轮效应”。尽管决策层综合使用一揽子宏观政策工具,似乎也难以隔断价格上行的各种因素相互传导和相互推动,宏观调控的难度非比寻常。

继续收紧流动性是控制物价涨幅的源头。政策的落脚点是加大力度,平抑大中城市房价的上涨,隔断流动性过剩引发资产泡沫、最终推升各类生产要素价格叠升的路径。同时,信贷政策又必须有扶有压,以保障房建设和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减缓上一轮去库存化后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下滑。同时要加快中小企业信贷改革。继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切实降低过高的流通交易成本,通过打击行业垄断,规范市场秩序,来平抑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既遏制住输入型通胀,也进一步扩大主权货币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网络团购亟须净化市场环境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红灿近日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指出当今网络团购市场出现的主要问题亟须解决。目前,消费者反映的网络团购的问题主要包括:货不对板、退换货难;服务注水、价外有价;高标低折、吸引眼球;线上诱人、线下限制;服务超售、兑现困难。当前,由于我国的消费环境还处于不断改善中,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加之网络团购涉及环节较多,暴露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与目前团购行业诚信意识的欠佳有关,还与监管和法规滞后有关。

网络团购环境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根据团购服务的特点,要从规范交易主体、保障知情权利、严把支付环节、完善售后服务、畅通维权渠道等方面加强规范和管理。2010年7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实施《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今年4月21日,国家九部门联合下發《关于进一步推进网络购物领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的通知》等。这些措施加大了对网络购物市场的管理力度,对于建设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参与网络团购的广大消费者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第一,了解信息,理性消费;第二,选好网站,安全付款;第三,交易证据,妥善保存;第四,权益受损,积极维权。

坚持“升华版”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2011年9月8日的《中国经济时报》发文称必须坚持“升华版”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不动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从根本上决定财政分配、社会生活、民生水平。当然不能就此落入“唯生产力论”和“完全的经济决定论”的极端。现在出现一种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张,论据和表述不一,直接背景主要是中国前些年“黄金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凸显,建设蒸蒸日上,但建设质量(增长质量)却滞后,社会福利增进赶不上人们心理预期的提升,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激发了大幅改善民生的普遍热望和不满情绪。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放弃、不应淡化、不可动摇,但必须“升华”或“升级”。有人提出,应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这在逻辑上是似是而非,是紊乱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件事情(过程)的内在要求,不可将两者对立起来,也不应简单化地提出只取其中之一的命题。关于反对 “GDP主义”、“GDP挂帅”,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决不能以GDP等同于经济建设进而否定后者的中心地位。理论上说,“GDP”并不等于经济建设,所以,改变“GDP挂帅”和“以GDP为中心”,并不等于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质量、安全,防范事故,决不应因噎废食,忽视发展这个硬道理。

中国企业提高外贸竞争力的四条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2011年8月31日《经济参考》报发文提出中国企业提高外贸竞争力的四条建议。中国的外贸有一些新的趋势,宏观角度上看有五个特点。其一,进口的增长大于出口的增长,贸易顺差减少;其二,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加工贸易;其三,对新兴市场的外贸增长速度比对传统市场快,但是因为基数小,在总体上占的比重也小;其四,传统出口产品的增长快于机电产品的增长,说明出口产品的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其五,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近两年增长比较快。

对此,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第一,外贸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要想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就要创造中国自己的品牌,让中国品牌走向全世界。现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仍然以低端产品为主,品牌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第二,进出口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加强对国际贸易知识,特别是有关国家的法律、贸易规则的学习和了解。第三,注意金融汇率带来的挑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从最初的8.7元上升到了6.4元,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出口企业要利用金融手段处理这些问题。第四,企业应注意优化整个供应链。现在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个别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企业要与上下家结成更紧密的联盟,这样走出去竞争才有获胜的希望。

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

国际贸易投资 篇7

由国家商务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 中国商业联合会、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共同主办, 天津市商务委、天津市商业联合会、天津市经信委等单位承办, 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等环渤海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和中粮集团共同协办的中国 (天津) 第十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七届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 (以下简称“津洽会”) 于2011年5月28日上午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津洽会”以“扩大招商引资, 推动经贸交流,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为主题,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深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开展国际间、省市间、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突出展览展示、项目对接、经贸交流和论坛研讨功能, 着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投资贸易交流平台, 搭建中外对接、东中西地区对接、环渤海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 吸引内外资投入和产业聚集,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 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与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 努力建设成为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品牌展会。

据组委会介绍, 本届展会总面积60000平方米、共设展位5700个, 各省区市参展团组36个, 以招商引资、商品交易和人才交流三大板块为重点, 划分为七大展区, 分别有国际展区、国内展区、天津展区以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展区、中国 (天津) 工艺美术精品展区、进出口商品展区、成长型企业展区。境内外参展大型企业达到200家, 其中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20家, 央企20家, 中国500强企业60家, 知名民企100家。沃尔玛、捷尔杰、科隆会展等一批跨国公司以及中粮、神华、南车、海南航空等大型国内企业参加了展览。

国际贸易投资 篇8

在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两大重要议题。随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日益明显。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学者的观点大致如此: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来看,如果母国OFDI的目的是为了规避东道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即所谓的水平型投资,那么O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往往表现为替代关系;另一方面,如果OFDI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将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生产环节分割开来,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即所谓的垂直型投资,那么OFDI与国际贸易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互补关系[1]。

1.1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效应

1957年美国学者蒙代尔 (Mundell)在“美国经济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投资与贸易替代关系的观点。 关于海外投资以及出口贸易的模型,他的文章中进行了十分详细的介绍,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归纳起来为两个国家、两个产品以及两个生产要素。[2]具体来说,在开放经济中,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存在差异,因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在国际贸易中,要想达到价格均等化,就要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国际流动这两条途径来实现。生产要素和商品其中之一的国际流动遇到阻力最小时,就能促进国际价格平衡。因此,当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障碍越多时,国际贸易总量就会不断减少,此时为抵消国际间的要素价格差,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就会不断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将替代国际贸易,这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效应。

关于替代效应理论观点,最有力的证明是香港和内地间贸易与投资额的改变。1997年以来,中国内地一直是香港直接投资的重要目标。从1997年至2005年,香港对内地的直接投资总额平稳保持在155至185亿美元之间。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受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香港对内地的直接投资迅速攀升,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截止2010年,投资总额已经达到606亿美元。随着香港对内地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内地从香港进口的比重却呈现减速趋势。1997年香港为内地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占比为4.9%。1997年以后,内地从香港进口量占进口总量比重迅速下滑,到2005年已经不足2%。截止2010年,香港在内地进口总额的比重仅为0.88%。显然,香港对内地的直接投资与内地从香港的进口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反向关系,换言之, 香港对内地直接投资极大程度上替代了内地从香港的进口。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编。

1.2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互补效应

在贸易障碍产生投资的情况下,资本主要是流入进口替代部门,产生了替代效应。然而如果资本的流动不是由贸易障碍引致,而且主要流入出口部门, 那么投资和贸易之间就将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在这种条件下,资本流动将导致进一步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扩大贸易规模。[3]20世纪70年代初期,佩瓦斯和史密兹等提出,国际直接投资可以提高东道国出口产品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东道国的进口;同时,国际直接投资也带动了东道国的出口,对国际贸易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后,小岛清教授在《对外贸易论》中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创造互补模型。他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不是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技术、资本、经营管理等的总体流动,进一步说明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4]

以中日机械制造业的FDI与贸易关系为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互补效应。选择机械制造业是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机械制造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机械行业基础差及开发力量薄弱等局限,其与工业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日本机械制造业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地位,因此日本制造业成为我国引入外资的主要行业。基于此,本文选取机械制造业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分析。日本财务省的数据表明(具体见表2),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这里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所以产生了互补效应,部分原因是日本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成本优势,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随之将产成品向国外市场出口的同时,也将一部分产品返销日本,使得中国对日出口额不断上升。日本对华FDI与双边进出口的互补关系符合目前日本在华企业从日本进口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主要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中国进行产品组装,并将部分最终产品返销日本的现状。[5]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整理编制。

2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上看,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并存,我国近十多年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国际贸易在全球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表面上看,两者共同增长,似乎存在着互补效应,但一国国际贸易所受影响的因素较多,我国的国际贸易增长是否是由FDI所带来的?为了分析这个问题,在收集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中国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2.1模型设定及指标选取

一国国际贸易情况往往是同时受汇率变动、国民收入、国民消费习惯、社会投资、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量的影响,本文通过构造进出口模型,分别将进出口总额作为因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国民总收入、通胀率、汇率与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自变量,得到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其中,Y为进出口总额,X1为居民消费水平,X2为国民总收入,X3为外商直接投资,X4为汇率,X5为通胀率,α 为模型的常数项,e为误差项。通过采取计量工具Stata11,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研究样本选取1985—2013年的数据(见表3),其中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水平、通货膨胀率、汇率及国民总收入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从表3可以看出,在1985至1998年期间,FDI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到了1999年,FDI下降了51.44亿美元,下降幅度 达到11.31%。故本文将 从1985—1998年与1999—2013年这两个阶段,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2.2回归分析

2.2.1确定模型

运用stata11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回归结果进行整理,得到1985—1998年的多元回归模型:

1999—2013年的多元回归模型:

2.2.2拟合优度检验

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表6、7可以得出:两个阶段的回归模型Adjusted R Square都接近于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优。

2.2.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对回归系数t值进行检验,可以判断回归系数显著与否。由表4、5可以得出,两个阶段中FDI的回归系数的t值都小于边界值,故回归系数都是不显著的。

2.3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1985—1998年期间,中国进出口总额与FDI之间是正向关系,FDI每增加1万美元,大约可使进出口总额增加0.000 2亿元人民币。故FDI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外资的流入非但没有限制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进出口。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这个阶段吸引外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该行业具有较高的出口倾向,产生巨大的直接效应,从而可以通过FDI企业自身的出口带动东道国的出口[6];再加上我国其他方面的成本优势及推行优惠的外资政策,使得大量外商投资主要分布在加工贸易行业,外资企业生产原料来自全球,加工生产后产品又销往全球,由此推动了我国进出口业的发展。从1985年至1998年期间,加工贸易出口额迅速增长,1988年加工贸易出口突破百亿美元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1996年加工贸易出口达到843.30亿美元,占全国货 物出口额 的55.83%,1997年增长到996.02亿美元,占比55.49%,截止1998年,加工贸易 出口已经 增长到1 044.54亿美元,占比高达56.87%。

在1999—2013年期间,中国进出口总额与FDI之间是反向关系,FDI每增加1万美元,使得进出口总额减少了0.008 3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与FDI呈现替代效应。其原因是在这个时间我国已日益重视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重视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功能,所以贸易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甚至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中国本土企业的进口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部分替代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从2005年至2013年这段时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大约为58.30%,到了2012年其比例下降为49.92%, 截止2013年,其比例只有47.25%。

但是,以上两个阶段FDI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没有非常显著。其原因是随着我国民族企业的不断复兴,中小型企业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促进我国进出口业的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力量更多地来自内资企业。而且近年来外资主要流入的是房地产行业或服务业,而不是出口制造行业,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房地产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金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止2013年,房地产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金额已达到2 879 807万美元。这些都使得FDI对我国国际贸易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3对策

从直观的数据来看,我国的FDI和国际贸易量均快速增长趋势,但通过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由前阶段的互补效应逐渐转换成目前的替代效应。所以我国不能再依靠外商来推动我国贸易发展。而投资和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三部马车”中的两部,外商直接投资又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调结构、促增长”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 和FDI两者均不 可忽视,针对上面的实证结论,本文认为:

3.1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投向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角度分析,贸易的替代效应超过了创造互补效应,也就是说,外资的流入限制了我国货物的进出口。故我国应该及时调整政策,将外资更多的引入服务贸易部门,而非商品贸易部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猛。但是由于起步晚等原因,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为保护国内服务类企业的发展,我国设立了许多服务贸易壁垒。这些都促使得外资流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因此我国要减少服务贸易壁垒,吸引外商投资我国服务部门。此外还可以通过减少服务业投资税收等刺激性政策,鼓励外资流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来拉动我国服务业的壮大,这有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3.2加大扶持出口经济

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融合研究 篇9

最近几年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中, 国际投资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 其投资目标日益聚焦、形式日益异化、手段日益丰富。这些以全新的形式存在的国际投资必将对国际贸易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两种投资的融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新形势下国际贸易领域中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融合的基本概况

在当前的全新经济形势下, 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不再是各成体系, 而是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相互融合, 建立起特殊的脉络。

在资本市场中, 资产的表现形式最基本的有四种: (1) 现金资产, 即各种货币形式的资产。 (2) 实体资产, 主要是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资料。 (3) 信贷资产, 就是各种债权与债务。 (4) 证券资产:具体表现为各种股票、债券以及商业票据和各种投资的收益凭证等证券。实体资产的国际间流动就是最本质的直接投资。而除实体资产外的其他金融资产的流动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间接投资。

当前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使得大量的国际投资既有直接投资的涵义, 又有间接投资的手法与特点。众所周知, 实体资本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转移必将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各类金融资产的流动和移交。例如一个跨国公司投资到中国的相关行业时, 它不仅需要把生产流水线、管理人员、相关的专利技术等转移到中国, 而是通过一些股权投资、信贷转移、长期的合同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完成投资的目的。

资本市场在高度地发展, 各种金融中介与金融工具也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在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下, 四种资产相互转化相互依托, 最终致使国际投资国家便利与快捷。

比如在这个开始阶段, 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性论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所谓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指的是投资主体在做出投资最终决策前, 对与投资项目相关的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方面的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特别是对可能拟定的建设或者技术方案进行充分的对比和分析论证, 科学、可观的对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最终得出项目实施必要性以及可靠性、适用性等结论。项目经济论证还包括通过相关的经济学指标对原料、设计、市场以及效益等相关调查资料进行经济分析和论证, 预测的指标有: (1) 对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的预测, 这是预测增加单位生产能力所需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指标; (2) 项目建设周期的预测, 这是在时间上对建设项目进度进行衡量的指标, 一般周期短, 相应的经济效益好; (3) 对投资回收期限的预测, 这是对项目建设以及投产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的指标, 一般而言, 投资回收期限短, 就意味着资金的周转快, 经济效益就好。通过上述三个指标, 可以筛选出最佳的项目方案。

二、国际贸易领域中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融合的具体表现

(一) 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在投资资金来源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是非常广泛的, 最基本的有以下四种: (1) 公司集团内部筹措的资金。 (2) 母公司利用其所在国市场获取的本国其他企业的资金。 (3) 投资公司利用投资东道国市场获取的资金, 或者从东道国中的合作伙伴处获取的资金。 (4) 利用一个或者多个第三国市场获取的国际资金。从第二种与第四种资金来源看, 我们很容易看出,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转换是非常容易的。很多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都是由其母公司所在国、投资东道国或者第三国的投资者们进行间接投资所支撑起来的。

(二) 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在投资资金回收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投资在资金的回收方面也与间接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国际直接投资就是利用间接投资手段进行收回的。而虽然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国际直接投资只需要通过海外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盈利收回, 但以当前资本市场的发达情况, 企业还可以灵活运用其他各种资产证券化、金融投资等方式来转移其风险、收回其投资。

(三) 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在投资形式方面是相融合的

一些国际投资机构进行的国际投资几乎都兼具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特点。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具备风险极大、技术要求较高的特点, 能在这个平台上拿出大量资金进行投资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商业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各种类型的基金会等组织机构的投资者。它们的投资一般都具备数额大、期限长、偏好通过投资的组合来降低风险等特征。而机构投资在传统的经济学领域被认为是一种间接投资, 但是由于它的投资规模极大, 为了保证国际投资的安稳性和高收益性, 通常在它们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建立非常密切的关联, 因此这类投资就具有直接投资的特色

(四) 几种兼具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特性的国际贸易行为。

活跃在当代国际贸易领域, 兼具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特色的国际投资方式非常多, 以下具体介绍两种典型的例子。

国际风险投资:国际风险投资以权益资本的形式向一些新兴的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提供创业的资金是一种直接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往往还未为这些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援助、经营方式上的输出

兼并收购:一旦国际投资者以兼并收购方式进入投资东道国市场, 货币资本支付给被收购企业, 同时连带将一些在公开市场上难以获取的被兼并或者收购的企业在商标、经营、管理、技术、关系网络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转移过来, 从这个角度讲, 这种投资方式就是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融合。

三、面对国际贸易领域中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融合的几个注意要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融合趋势反映了当代金融中介力量的壮大发展。没有金融中介在其中的衔接, 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是无法像现在这样密不可分的。在其融合过程中, 企业的收购、兼并、企业各项资产的证券化、企业信息的收集等都需要专业的金融中介来提供专业的服务才能使得这些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生产企业就更是如此, 金融中介需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顾问式服务, 在资金的融通、投资顾问等方面为这些企业提供最具备国际拓展性眼光的建议。

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从两者的融合中看到, 当代经济环境下要引进外资就必须加大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性。国际直接投资既然已经和间接投资密不可分了, 那么, 如果我们限制某些金融资本的流入必将也会对直接投资的进入产生障碍作用, 尤其在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在当代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的环境下。当然, 加大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迫切需要我们完善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防止一旦开放本国金融市场, 大量“热钱”涌入本国, 加大本国金融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 甚至是本国金融市场的崩溃。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开放化不断得到发展的今天, 国际贸易领域中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融合是非常普遍的。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 面对这些形式各异的投资, 我们一定要加强经济管理, 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维护本国的正当利益, 通过对理论研究进行强化、进一步的自主创新、加速海外投资、对品牌效应的建立、培育、营销等立足长远的措施, 增强出口商品的内在竞争能力,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有效地避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 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国际投资, 也进行更多以保证效益为前提的对外投资构建具备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融投资体系, 维护与繁荣本国的经济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忠标, 赵伟蔡.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概况[M].北京:中国金融经济出版社, 2006:

[2]、王志欣.开放经济下的跨国公司海外投资[M].北京:中国金融经济出版社, 2007:

[3]、沈红冰, 吴洋.当前国际贸易的大形势下国际投资的特征[N].北京:北京金融经济学院报, 2008-12-25 (10) .

[4]、伍伟锦.浅议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融合[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国际贸易投资 篇10

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很迅速,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了国别、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它是将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机制,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程,但是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隔离状态[4]。最早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是列宁,当时的列宁没有直接运用这两个词,而是用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概念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关系来研究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2];195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德尔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理论,该理论框架完美,论证推理严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替代程度与模型相差甚远[1];在1976年希尔施在成本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模型,该模型对投资企业在选择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分析选择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1];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观的进展,相关成果使得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关系方面的研究日益完善,而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仍是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

二、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主要理论模型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替代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的研究论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中,最早出现了“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替代模型”,主要阐述了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关系的生成机制,该模型分析主要是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的结构之下,对于原有部分不符合实际的国际贸易理论假定进行了放宽。如果A、B两国实行的是自由贸易,且这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报酬相对均等,当A国与B国实行自由贸易时,资本流动就是不必要的;当A、B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存在障碍时,生产要素报酬就无法达到相对均等,此时资本流动就可以跳过贸易障碍,使得生产要素报酬就达到相对均等水平,从而国际贸易被对外直接投资全面代替。从模型分析看罗伯特·蒙代尔的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替代模型显得非常直观,但是他的模型分析引领了该领域的研究新高潮,在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替代模型理论研究中具有深远意义。

(二)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互补模型[6]

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互补模型是马库森在分析罗伯特·蒙代尔的替代模型的局限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取决于流动与非流动要素之间是否存在互补的关系,当流动要素与非流动要素之间表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的时候,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互补充的,也可以是相互替代的。例如A国是流动要素密集型国家,主要生产流动要素密集型产品,而B国是非流动要素密集型国家,主要生产非流动要素密集型产品。A国既向B国出口流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同时又从B国进口非流动要素密集型产品,这会导致流动要素的需求增加,使得资本流入A国。而A国也会继续加大流动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非流动要素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减少非流动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样要素的流动就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一种互补的关系,反之,资本流入B国,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一种替代的关系。从模型看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互补模型,马库森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模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三)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授雷蒙德·维龙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该理论主要将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推断验证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力度与产品生命有着直接的联系,并进一步验证阐述美国在二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诱因选择。

维农的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是将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细化可分为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生命周期决定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及生产区位选择。在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技术水平也不相同,其产品生命周期理所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它们在时间、位移、时差、空间上有很大的差距,正是这些差距在不同国家的技术上表现更为突出,进一步反映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不同技术水平国家产品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很好的说明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动机和原则,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直接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并通过生产的区位决策论证,进一步挖掘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该模型的局限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3]。

三、基于古典生产函数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型应用分析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关系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的相关理论也是各有所异,如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对于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关系的理论虽说都是从各自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该领域的现象与投资活动作出自己的解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都无法沿用传统的国际资本移动理论来解释,大部分的学者都侧重于微观的角度分析,仅有少数学者在进行微观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宏观的研究,且大部分研究都涉及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效益、因素、条件、动机等问题[3]。本文主要是研究乔更森的投资模型,将新古典生产函数引入到对外直接投资模型中,在不否认前人的替代关系的基础上,将投资决定因素的价格要素与产出水平加入到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关系的理论界定。

新古典理论与古典理论不同,新古典理论认为决定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因素是不同国家的资本边际生产力(追加单位资本产出产品数量)差异和相应的利率差异,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单位资本产出产品数量降低,从而单位资本产出产品的价值决定资本要素的率息率,边际生产力越高,资本流动多发生的频率越高,所以资本流动多发生在发达国家[5]。资本在国与国(国际)之间流动,会使得资本边际生产力国际平均化,从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其具体表示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假设有投资国T和借款国J,投资国T在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约束下使将来期望收益的贴现与资本、劳动投入支出的差最大,资本存量M A在不受其他条件影响下生产了MEAC产品且价格调整到最佳水平,此时生产速度不再影响资本边际生产力CA,此时边际资本生产力DA低于J国,T国资本就会流向J国,使得T国和J国的资本边际生产力都为OB,所有的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在这里具有完备的竞争市场,涉及到生产、劳动市场、新资本品市场、旧资本市场等。资本流动使得T国的生产量调整为MEOB,J生产的产量为NFOB,变量的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没有不确定性,使得生产函数具有新古典性质。在这些假定下,有下列极值问题:

在式(1)(2)中,Qt为边际产品产出量MEAC、Kt资本存量MA、Lt市场劳动力投入力度CA;pt为产品价格、mt为资本存量租价、wt为劳动工资率[5]。

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得到极值存在的条件为:

在式(3)中,设qt为资本边际产品MECA价格;rt为资本边际利率;σ为不变的折旧率;为资本边际产品价格变化率;资本存量的总成本为:

在式(4)中,资本存量的总成本ct与资本存量租价mt相等,于是有:

在式(1)(2)(3)(4)(5)推导过程中,新古典生产函数选择C-D生产函数:

则在t时可得净收益为:

设利息率为r,则收益Zt的现值为:

在T国的整个投资时间内,0≤t<∞,预期净收益的现值就为:

其中,Kt资本存量MA与T国总投资It之间有关系式

求NW泛函的条件极值,可知使NW达到最大的K*应满足如下欧拉方程:

即:

式中,为边际单位资产的实际使用成本,边际产品产出量MEAC的期望资产存量下的产出:

由式:

可得:

从而则可得基于古典生产函数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型:

在该模型中,将古典生产函数运用其中,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同时着手,挖掘出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差异才是决定资本国际流动的要素,较好的阐释了资本流动多发生在发达国家的现象。基于古典生产函数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型引入边际生产力,从流通领域考察资本流动,将企业的最佳行为理论与投资理论结合起来,既具有投资分布滞后模型的基本特点,又考虑了资本费用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价值[5]。

四、总结

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参与国际经营的两种重要方式,其相关关系理论存在很多的交叉,但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存在着根本上的分歧[6],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分歧,我们需要迎接挑战,在联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差异化的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不断地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志成.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型关系——对芒德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的重新思考[J].经济评论,2001(2).

[2]赵春明,焦军普.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向铁梅.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及其中国情况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究,2003年03期.

[4]张晓涛.从替代、互补到交叉与融合——试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J].经济师,2004年01期.

[5]龚晓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及政策选择[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上一篇:冠脉内介入治疗下一篇:高职院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