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

2024-05-29

教育类(精选十篇)

教育类 篇1

庸众是怎么产生的?狂热是怎么出现的?当我们读了《乌合之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后就会明白, 当一个教育典型、一种教育模式出来后, 甚至一个教育官员的一声号令下来后, 我们为什么会跟风, 为什么会失去主见。这是因为具体的文化基因在作祟。“乌龟哲学”不让我们当出头鸟, 庸众心理使我们盲从。庸众总是崇拜英雄和领袖, 一旦有个领袖和英雄出头了, 我们便会一哄而上, 但是想让自己先“出头”一般情况下是很困难的。读了这类书籍, 当我们面对人流和风潮的时候, 就有可能会调动我们的第二系统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判断。

如果没有读《第3选择》《大连接》《人人社会》, 我就无法理解包容不只是对一方的要求, 包容不是妥协。过去我总认为妥协是为了更好地进步, 读了这些, 我才明白妥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最佳的选择是在双方认知不同的情况下碰撞出新的认知, 或者说在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当中, 形成新的观点, 所谓的创新就是这么产生的。我们动不动要求别人要包容, 那我们自己包容了吗?《大连接》《人人社会》谈的是社会网络链接, 从社会网络连接和影响的六度关系、三度影响来思考我们热衷的“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能慢慢地想明白这当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我没读这些书籍的时候, 只是凭直觉来看待其中的问题, 却弄不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果只读教育类的书, 就不可能从另一个视角, 在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我们的教育面临的困惑。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 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 再加上我们每个人所教的学科不一样, 我们人生的阅历也不一样, 就决定了我们阅读取向的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书柜, 形成自己的书单, 不要总是依赖别人给你推荐书目。适合别人阅读的, 未必适合你;现在不适合你的, 未必未来不适合。有些书必须精读和反复读, 有些书浏览一下放在那里, 什么时候遇到与其相关的问题了, 又可以找出来比对一下。天下的书很多, 我们不可能, 也没有精力把所有的书都读到, 所以, 一定要读经典。当然首先是教育经典, 其次是教育哲学经典, 再往上就是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宗教类的书籍了。

读书从读经典开始, 我们可以先从这些年影响比较大, 又贴近我们当下实际和我们需要的书籍读起。

如美国古得莱得的《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作者抽取美国不同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作为样本, 进行实地参观和问卷调查, 有近27000人参与了这场研究。这是一本对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教育问题进行非常客观、严肃研究的书, 书中观察到的事实和统计出来的数据, 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 书中所关注的大多数问题到今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美国教育咨询专家、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柯尔斯滕·奥尔森的《学校会伤人》,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呈现了大量对曾经在学校遭遇伤害的个体的访谈, 并将受访者遭遇的伤害做了归类, 第二部分介绍了对被伤害者的救助, 包括他们的自救, 以及他们离开遭遇伤害的学校后, 他们的老师、同伴如何给他们治疗让他们获得新生。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曾经的被伤害者怎样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才。

如美国瑞克·玻斯纳的《收获幸福的教育——一所从不考试的公立学校》, 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 介绍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杰弗森郡开明学校这所与众不同的公立学校。在这所学校里, 没有考试、没有学分, 提倡自主学习, 学生被鼓励去做、去追求他们喜爱且热衷的事情, 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规范化标准考试而做准备。作者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 对教育传统既没有妄自尊大, 也没有妄自菲薄。他认为“根据自己的心性去发展, 如此, 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道”。“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学以致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还有《教育与脑神经科学》等通俗读物, 其共同特点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十分贴近我们的学校生活。

慢慢地, 我们就可以读一点教育哲学了, 开始可以读一读《教育的哲学基础》《爱弥儿》《我们如何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 往后可以先读读《四十堂哲学公开课》, 进而去读读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慢慢地我们就可以读一点关于宗教的东西了。最好还要读一点心理学、逻辑学方面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学和艺术的阅读。关于这一点, 龙应台说:“如果说, 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 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 macht sichtbar, 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 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在这种现实里, 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 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 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比如我们读卢梭的《瓦尔登湖》时会对当下奢靡放纵的人类生活有所反思, 在这本书里, 卢梭用他的生活告诉我们, 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 所谓生活的舒适, 非但没有必要, 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我们在对大自然产生敬畏感的同时, 也会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过多开发给自身带来的危机, 进而反思我们的教育文化。我们阅读唐诗宋词, 体味的不仅是她的音韵之美, 更会从她们那里领略到登高望远、临山探幽的无限风景, 体会作者的雄才大略、悲欢离合、生活坎坷等。这些看上去似乎与教育无关, 但是细想起来哪一点又不关乎教育?

教师的阅读, 如果仅仅囿于教育类, 尤其是囿于“技”与“术”的, 我们就永远只可能处于被奴役被驱使的地位, 永远也不可能放开手脚去思考教育的应然与本然。

教育学类-人文教育专业 篇2

人文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技能,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胜任中学综合文科“人文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历史、中文、政治分科教学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人才。

培养规格

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条件。具体规格为: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乐于奉献的精神,道德高尚,为人师表。

45、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文明的生活习惯。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安徽省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新闻、秘书等其他社会工作。

主要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世界历史、古代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汉语、政治经济学、文学基本原理、史学理论与方法、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献教程、中学人文学科教学论、人文科学概论、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社会学、现代汉语、地理学概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论文写作等。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历史学学士

新:教育类信托 篇3

教育金储备压力大

据粗略统计,目前北京地区的孩子从入园到大学教育成本及这期间的生活费用在70万元左右,有的家庭甚至高达上百万元。为了给孩子“镀金”,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花费资金送孩子到国外留学(如图),近几年超过30%的工薪阶层家庭也开始加入出国留学的大潮。留学也意味着一笔不菲的费用,调查显示83.4%以上的家长感到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很大。

教育费用的增长率往往高于通胀率,并且没有时间和费用弹性,一旦准备不足则会直接影响孩子接受教育,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工薪家庭,想完成孩子出国留学的心愿,必须提早规划,做好充足的准备。

信托匹配储备需求

教育费的攀升,伴随而来的就是教育金规划的问题。教育信托投资大多数人还了解甚少,它指委托人将资金委托给信托机构,并签订信托合同,通过信托公司专业管理,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会有专门的子女教育信托,父母为子女设立专门的财产信托,并和受托人约定孩子进入大学就读时定期支付信托资金给受益人(子女),直到信托资产全部付完。

随着国内信托业的发展,信托投资也由于种种匹配教育金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关注。一是信托有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和监管,已是唯一一类和银行一样受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二是信托有约定的预期收益和投资期限,信托合同会约定相应的年化收益及固定投资期限,一般信托期限会在1~3年,作为父母可以根据信托约定结合子女教育金使用情况提前规划;三是固定收益信托预期收益也有绝对优势,现在市场上的信托收益基本在7%~12%的水平,收益完全可以跑赢通胀和学费增长率,并且具有复利效应;四是信托产品到期分配的利润,信托公司并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有一定避税作用;五是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财产有严格区别,一旦受托人被宣告破产或被撤销后,该信托财产不能被作为清算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托资产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同定投、教育金保险、银行理财等相比,更有利于教育金的积累。收益高、投资稳定两大特点也决定了信托在教育金规划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固定收益类信托更优

从国内信托发展来看,我国引入信托制度本身是为了国内融资的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主要业务是信托贷款。发展初期由于相关的法律监管缺位,信托业混乱经营严重,从1982年开始,国家对信托业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整顿,信托公司现在也仅有69家,自2007年3月1日起《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信托法律法规的完善也为信托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信托公司发展到现在也是唯一能够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市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托业务按收益率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浮动收益类信托,一类是固定收益类信托。

浮动收益类信托

浮动收益类信托投资方向主要是二级市场上的证券,如股票、债券、阳光私募等,一般封闭期为6~12个月,门槛100万元起,1%的认购费,其业绩取决于基金经理操作水平与市场环境。信托投资并不承诺保本保收益,一旦基金经理操作失误或市场大幅调整时有可能会面临损失本金的风险。因此对于较固定的教育金规划来说并不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有多余的闲散资金的投资者可以投资部分浮动类产品。

固定收益类信托

固定收益类信托多为贷款类信托,通常是融资企业通过信托公司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但融资企业需向信托公司提供一定的抵押、质押物或信用担保措施,以担保到期归还本金和收益,信托多会设定明确的投资方向。目前主要的投向是房地产、基础设施、矿产能源类、工商企业,也包括今年刚兴起的另类信托如白酒类信托、艺术品信托等。

固定收益信托没有认购费,购买成本较低,更适合做教育金储备工具。

鉴别各领域的投资风险

通过信托投资领域我们可以了解其现状。

基础设施、工商企业领域

一般投向基础设施、工商企业领域的信托品种风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类信托90%以上是用以投资市政工程、公共设施等方面,其中不少产品投资的是国家急需的大型项目,其融资主体也往往是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和企业集团,再加上强有力的担保,风险极低,收益也基本在7%~8%。由于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一些在建项目缺少后续资金,为了缓解政府压力,“政信”合作力度加大,平均年收益率也由上年的8.78%升至9.29%。此类项目多以地方政府财政做担保,但单纯依赖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太大,作为投资者仍要关注产品具体投向及有无实质性的担保和抵押等,并要结合国家政策投资。

房地产领域

房地产信托自发行以来收益就居高不下,今年平均收益率仍高达10.54%。自国家加紧楼市调控后,开发商多通过信托平台高额融资。但2011年5月银监会在要求控制地产信托规模后又出台“事后报备到事前审批”的信托监管制度,卡死了部分地产信托的发行,导致部分地产开发商资金吃紧。为避免信托到期难以兑付,上半年多款地产信托提前清盘,一部分出现延期兑付。虽然目前整体行业风险可控,但仍需警惕个体投资风险。另外国家对房市的调控政策,在较长一段时间不会放开,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仍会较高,风险较大,但有国家扶持的保障房项目,在风控严格的前提下可做投资。由于银监会对地产信托审批的限制,未来地产信托投资发展仍会继续向房地产基金项目转型。

矿产能源领域

矿产能源类信托,多投向煤矿、金矿等。矿产能源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在信贷政策过严时通过信托也是其融资的一项有利渠道,这也是继楼市调控政策下信托公司所找到的能够持续发展的项目。矿产信托今年平均收益高达10%,但由于矿产项目在矿产品质、储量等认定较为复杂,并且矿产项目多是用采矿权质押,控制人保证等做担保,风控相对较弱。如今年中诚信托发行的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因为融资方负责人涉及民间借贷被抓的法律风险,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运行,涉及金额30亿元,投资者700余人。

另类投资品种

另类投资信托,较火热的就是艺术品信托。截至今年6月份发行的17款艺术品信托平均收益高达10.41%,投资标的多以书画为主,也包括红木家具等。艺术品投资需要有专业的甄别能力,建议没有专业经验的投资者不要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购买。但就艺术品信托市场本身来看,在欧美发达国家,艺术品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西方大型金融机构和私人银行部门为高端客户提供的一项重要理财服务,但国内现在艺术品市场多是投机,真正发展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前景可期。

中澳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比较 篇4

(一) 中澳会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目前, 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高等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比较统一, 以几所211综合大学会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例 (见表1) , 几乎无不涵盖以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有较高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大部分的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也有部分大学制定的本科培养目标是希望毕业生能成为集科研、应用、教学为一体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样的培养目标与我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短短的4年相比较, 似乎是有一定难度。近年来, 很多高校也在不断调整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开始强调毕业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的知识结构。与之相比, 在澳大利亚, 高等教育具备很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每一所高校在自身的使命、教育目标、教学科研模式、教育计划的范围和内容上都具有较大自主性。但从几所澳大利亚五星级大学会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见表2) , 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呈现出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共识, 那就是除了注重会计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外, 还要求培养对象对市场及宏观经济形势、动态有很好的洞察力, 以便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然而, 这种洞察力的培养, 需要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作铺垫, 而这些知识不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就可以教授的。同时, 澳洲的会计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具备批判和创新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 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融入国际化进程的能力是作为澳洲本科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这在几乎每一所澳洲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有体现。在比较了我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的会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后, 不难看出, 相对我国高校要求毕业生具备能力和素质比较单一的情况, 澳大利亚高校在其会计类专业的描述中体现出了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多样性和全面性。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外, 更多地强调了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融入国际化进程的能力, 这样更加有利于毕业生长期的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

(二) 中澳会计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会计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板块:普通共同课, 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 一般涉及文史哲、数学、语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课程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其综合素质;专业共同课, 是某一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习科学技术, 发展他们的专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包括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及货币银行学等;专业课, 指高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其作用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 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包括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学、于专业选修课, 主要学生能达到学分要求, 课程选择上的限制是很少的。除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之外, 与我国强调会计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澳大利亚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对现实经济环境的模拟和提高学生经济环境中非结构化决策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税法及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然而, 澳大利亚在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 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为例, 其会计专业本科只有两门必修课,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他课程, 例如财务报表分析、高阶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公司治理、公司法等都是属注:资料分别来源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官方网站http://sydney.edu.au/business/currentstudents/undergraduate/curriculum_information/majors/acc ounting、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asb.unsw.edu.au/schools/accounting/aboutaccounting/Pages/default.aspx、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bcom.unimelb.edu.au/bachelor/majors/accountin g.html、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官方网站http://monash.edu/pubs/handbooks/courses/0169.html, 2011 (8) 。

(三) 中澳会计类专业本科人才教学方法比较

我国会计类专业本科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和课后答疑、辅导, 结合实验实践进行的, 大部分的教学是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但是随着高校扩招, 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会计专业, 使当前的会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边是高校毕业生“难就业”, 一边是企业“求贤难”, “两难”之间, 暴露了教育与市场的脱节, 反映了目前人才结构的失衡。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现有课程中广泛引入实验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 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动性。然而, 我国会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会计专业的手工模拟实验室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与企业的手工做账完全一致, 但缺少多样性、灵活性的业务模拟, 很多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加强, 学习效果不理想。澳大利亚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有四种:讲座 (Lecture) 、课程辅导 (Tutorial) 、研讨会 (Workshop) 和实验室练习 (Laboratory) 。这些教学方法的组织都会有课程负责人事先安排, 并在课程开始就会以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和课表的形式通知授课教师及学生。讲座一般是授课教师围绕一个主题, 进行简要的讲解, 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一般而言, 在讲座中教师会就某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演讲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或是小组演讲 (Group Presentation)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大量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案例以加深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这种引导式教学的思路和国内授课教师直接将知识以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相比,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习效果。课程辅导是与讲座紧密相连的教学环节, 一般安排在讲座之后, 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在这一阶段, 教师会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 主要的目的在于复习及检查学生对讲座内容掌握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和参加讨论的程度进行打分, 并计入学生的综合成绩。课程辅导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能够直接及时地反映教学效果和检查教学质量,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及教师的教学压力。研讨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或是教师给出一些经典案例或是新近发生的案例, 要求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在这个基础上, 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实验室练习与国内的实验实践环节比较相似, 都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机会。不过实验室的运用数据和模拟的业务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 使学生能够巩固多方面的知识, 效果比较理想。同时, 在澳大利亚高校里, 负责实验教学的是由专任的教师负责, 这样既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又大大减轻了任课老师的教学压力。

二、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改进建议

(一) 顺应会计国际化趋势, 重新定位会计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会计国际化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前提下, 要使学生具备融入国际化进程及适应环境急剧变化的素质, 作为对会计本科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调控及评价作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势必要进行重新定位。考虑到我国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特点, 制定培养目标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以全新的战略发展视角来重新定位会计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一名合格的会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 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外, 还应重视批判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时, 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融入国际化进程的能力也是必须的。最后, 作为一名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 结合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优化会计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重心是在财务会计类专业, 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自主性较低, 这对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会计类人才是不够的。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是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 除了少量的必备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之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来选择课程。同时, 在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 注重对现实经济环境的模拟和提高学生经济环境中非结构化决策能力的培养的课程是必须的。个人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是毕业生具备职业适应性并能在职业生涯中得到长期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 增加一些强化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道德培养的课程值得提倡。

(三) 提高教学质量, 丰富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的会计类专业本科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和课后答疑、辅导, 结合实验实践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课堂讲授占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课时, 由于安排的教学任务内容比较多, 教师很少会安排与学生的互动及其他形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 相对来说, 知识只是单方面从教师传递给学生。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后答疑和辅导是学生在学习上有问题了才去参加, 但学生并没有办法自己检测学习的效果, 全面发现问题, 这样, 很多课后答疑和辅导不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甚至形同虚设。在课堂讲授和课后答疑、辅导的教学环节, 缺乏师生之间的直接沟通, 没有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对于教学质量的自我检测不够, 学生也没有途径来了解学习效果。因此, 丰富教学方法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丰富教学方法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时有效地检测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澳大利亚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在课堂中弱化教师的角色, 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教师只需要提纲挈领地把知识勾勒出来, 学生应该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参与及课后复习将所学知识丰富起来, 转变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这些目的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演讲 (Presentation) 、小组讨论 (Group Discussion) 、论文写作 (Assignment) 、报告写作 (Report) 、在线练习 (Online Test) 、课堂测验 (In-class Quiz) 、辩论 (Debate) 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依据不同的课程进行安排和应用,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育类书籍 篇5

(一)、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第一辑)华东师大

1、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 杰 25.00

2、不跪着教书 吴 非 22.00

3、守望教育 刘铁芳 18.80

4、教育实话 陈桂生 19.805、教育所思 李镇西 19.80、教育的十字路口 张文质 22.00

7、师道实话 陈桂生 19.80

8、教育碎思 郑金洲 19.80

大夏书系·最佳华东师大

9、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张文质

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第二辑)华东师大

10、玫瑰与教育 窦桂梅 16.80

11、坚守讲台 商友敬 22.00

12、我的教育苦旅 高万祥 22.00

13、做一个书生校长 程红兵 19.80

14、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 22.00

大夏书系·名师课堂华东师大

1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窦桂梅 29.80

16、听袁卫星老师讲课 袁卫星 29.80

17、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李镇西 29.80

18、听韩军老师讲课 韩 军 29.80

大夏书系·教育讲座华东师大

19、走向优质教育 沈玉顺 28.00

大夏书系·教育反思华东师大

20、班主任兵法 万 玮 22.00

21、学校管理实话 陈桂生 20.00

22、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上官子木 25.00

大夏书系·教育走进发展华东师大

23、教师如何做研究 郑金洲 19.80

24、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王晓春 24.80

25、教师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王晓春 24.80

26、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 位优秀教师的案例 张万祥等 19.80

大夏书系·生命化教育华东师大、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张文质等 28.00、迷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 张文质等 24.80

大夏书系·教育观察华东师大、教育的国际视野 上官木子 22.00

30、我在美国教中学 方 帆 24.80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4、《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得国家图书奖

5、教师人文读本(上中下册)张民生等主编 上海辞书

6、基于新课程的教育案例(新课改教师必读)[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2.00

7、中小学校长通用管理100例 [干国祥等编] 四川教育 28.00)

8、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丛书)[杨全印等著] 教育科学 21.00

9、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李镇西教育文丛)[李镇西著] 四川少儿 20.00

10、小学语文教例研究 [方亮辉等主编] 宁波 20.00

11、学生第二 [李希贵著] 华东师大 19.80

12、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

13、不做教书匠(新教育文库)[管建刚著] 福建教育 18.00

14、互动---生成教学 [蔡楠荣主编] 上海三联 25.00

15、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董洪亮主编] 教育科学 16.80

16、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彭钢等主编] 教育科学 15.00

17、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万伟等主编] 教育科学 16.80

18、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周勇等主编] 教育科学 16.80

19、基于新课程的教育案例(新课改教师必读)[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2.00

20、中国教师缺什么 [黄燕编著] 浙江大学 20.00

21、当代学生课业评价 [蔡敏著] 上海教育 18.00

22、步入诗意的丛林(新教育新理念)[周益民著] 长春 25.00

23、破译教育的密码(干国祥)

24、参与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8.00

25、对话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5.50

26、教师科研有问必答 [徐建敏等主编] 教育科学 19.80

27、问题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9.00

28、我所理解的教育 [朱永新主编] 海南 19.80

29、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英语卷 [周成平主编] 中国科技 19.80 30、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数学卷(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丛书)[周成平主编] 中国科技 19.80

31、牵到河边的马(新教育新理念)[闫学著] 长春 25.00

32、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教育家成长丛书)北京师大 28.00

33、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 [张文质主编] 华东师大 24.80

34、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余文森等主编] 华东师大 20.00

35、体验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23.00

36、生成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6.00

37、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著] 福建教育 21.00

38、国际教育新理念(第2版)[顾明远等主编] 海南 23.80

39、互动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7.00

40、教师反思的方法(教师成长锦囊丛书)[吕洪波编著] 教育科学 15.80

41、开放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6.00

42、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 [周志敏著] 浙江大学 23.00

43、感受好玩的数学(如何教好新课程)[娄进等主编] 北京师大 16.50

44、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彭钢等主编] 教育科学 22.80

45、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 [王晓春著] 华东师大 24.80

46、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著] 漓江 24.80

47、做最好的家长 [李镇西著] 漓江 22.80

48、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校本教研丛书.第1辑)[沈大安主编] 浙江大学 15.00

49、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陈清容主编] 北京大学 25.00

50、、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深圳市南山区课堂教学全息纪录丛书)[梁祝等主编] 广东高教 9.60

51、走近徐斌(新教育文库·新生代名师课堂探索)[徐斌著] 福建教育 23.00

52、魔法作文营(新教育文库)[管建刚著] 福建教育 12.70

53、走近钱守旺(新教育文库·新生代名师课堂探索)[钱守旺著] 福建教育 21.00

54、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 [(美)克拉克著] 电子工业 23.00

55、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校本教研丛书.第1辑)[邬东星主编] 浙江大学 16.00

56、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王崧舟著] 山西教育 38.00

57、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窦桂梅著] 广西教育 22.80

58、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卷(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丛书)[周成平主编] 中国科技 19.80

59、教育101 [苏军著] 上海三联 29.80

60、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肖川著 岳麓书社 25.00 6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著 岳麓书社 25.00

62、松子评课 《小学数学教师》丛书 宋淑持著 上海教育 16.00 63、听名师讲课(数学卷)雷玲编广西教育 19.60 64、朗读手册

65、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郭声健著 上海教育 11.00

66、美术教育展望(学科教育展望丛书)徐建融编著 华东师大 24.00 67、文化与教育(钱穆作品系列)钱穆著 广西师大(沪)16.00 68、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 孙蒲远著 同心 25.00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一)教育学的产生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

在西方,教育学(pedagogy)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文艺复兴以来,对教育过程的研究,被叫做“教育学”,在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学校中传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如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撰写的名作《大教学论》开始算起的话,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我国最早于1898年在京师大学堂开始开设此课程,彼时的教育学教材基本上从日文转译过来。总体而言,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1、萌发期

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这样他就为所有人各安其位,并着力设计课程来培养他们。而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在本书中,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教师应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摹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创立期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概念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组织方面,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 F.,1561-1626)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科学的分类中,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

17世纪到18世纪是文化和思想的启蒙时代,教育上也出现了重视自然、遵循自然的科学精神。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的《大教学论》、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爱弥儿》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等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种时代精神。他们都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强调用广博而有用的知识教育儿童,注重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夸美纽斯的开拓性工作。其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指出,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①,从而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书中对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等,尤其是对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和量力性)的论述,十分详尽、丰富,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传授,最早出现在德国。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并四度兼任教育学课程,是最早的大学教育学教师之一。在其著作《康德论教育》(1803)中,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成为一门科学方法。”赫尔巴特更是接受了康德的教席,长期从事专门的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起了教育学体系的就是赫尔巴特。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的出版,被认为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他认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而要形成这样的概念和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学建立在相关的基础学科之上:“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①由此,他就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了,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因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初步形成。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也可称为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一些如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都成为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有关教育学的各种流派纷呈,并逐渐分化出许多二级学科,如德育理论、教学理论、美育、课程论等,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该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在其著作《教育论》中,他倡导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重视科学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W.A.Lay)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学流派之一——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拉伊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他们坚持科学主义的研究传统,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引入教育学的研究当中。此外,实验教育学还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学过程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等。这些论述都对教育学如何从研究方法到具体内容上走向科学化,提供了可资后人借鉴并且影响深远的见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则出现了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教学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等等。杜威(J.Dewey)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有人说:“美国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设想在前进中怎样才能够不通过杜威。”杜威的主要主张就是“儿童中心论”,核心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有关教育的四个基本命题中,即“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杨贤江于1936年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成为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1939年,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解放后引入我国,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还兴起一股批判教育学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等人,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使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并且使人们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缺乏意识。事实上,教育知识、技术与制度体系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都暗藏着阶级利益、权力意志和意识形态偏见,批判教育学就是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从而争取自身权益。

2、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教育学进入了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从教育学中分化出一些学科,而且由于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而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各门教育学科的分化和发展,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研究问题领域急剧扩大,分化出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等专门研究领域;(2)形成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如教育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等等;(3)加强对自身的反思。也正因为各教育学科发展的繁盛,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此外,这一时期美国的布鲁纳所发表的《教育过程》、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以及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对世界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我国,最初的教育学就是舶来品。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基于师范教育的需要,开始开设教育学课程,大量引介日本的教育学。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庄泽宣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石联星的《教育学概论》,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解放后,教育学开始了全盘“苏化”。与前苏联决裂后开始着力探索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但多是一些“教育政策汇编”。文革期间,教育学的建设也同样遭到破坏,大段引述马恩列斯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语录,是此时“教育学”的一大特征。十年文革结束后,教育学研究步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一生相伴的智慧》 [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 于海生译

戴尔•卡耐基

教育类 篇6

【摘 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提出高职化工类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师资构建方面有着本质相通的融合基础,应融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 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80-0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理论界关注的课题之一。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高职专业教育其目的在于让人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意识、职业思维和职业技能,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都致力于培养人的意识、思维和技能,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师资构建方面有着本质相通的融合基础,作用功能相同,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部分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中也摸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尝试融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体系中,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交汇点——实践教学的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学习延续性很强,即从课堂延伸到课余。在专业教育中,教育的一端连接着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另一端连接着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或经验、技能,中间是教材、校园、黑板、教育史等多种不同的教育元素,一起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它不仅教教师怎样提高教学水平,也需要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去接受教育,从中得到身体素质、道德素养、认知能力、情感、个性和文化素质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创业教育着眼于实践,有着自己的教育对象,如开办公司、企业和提供产品、服务的创业者,教育他们养成创业所必需的领导力、敏锐的市场意识、务实踏实的作风、锲而不舍的精神、组织运作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技巧,创业教育必须面对创业爱好者、市场消费者,他们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消费者决定了市场,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正如专业教育可以教会学生成为一个专业人才,创业教育也可以帮助不是企业家的学生理解创建新企业的技巧、智慧,教会学生关于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适用于专业教育的,同样适用于创业教育。首先有关创业和创业者,创业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实践经验,以及商业谈判、市场评估与预测、启动资金募集等技巧。其次,他们需要培育创业精神、分析创业机会、撰写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管理创业企业成长等,这些创业技巧本身不能产生新的企业,但无疑会为学生提供许多帮助。像专业教育一样,创业教育同样具有价值取向,由市场来决定创业教育的价值。连接创业教育两端的是不同的创业教育元素,有实用内容,如团队、市场、技术、资金等,也有理论内容,如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创业环境等,组成不同的创业课程与创业课题。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核心——课程设置的融合

课程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包括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是高职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是高职创业教育的活动载体,高职院校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其教育目的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必须通过教学活动体现,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与实施过程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促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强化专业性和创业性,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融合导向的课程思想,逐步从专业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高职教育。课程融合包括专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促成课程的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的组合体,瞄准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能力为主线对高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以融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基础素质能力课程、专业群能力课程和素质与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三大分流模块的组合得以实现。其中,基础素质能力课程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通过专业群能力课程的两个子模块即专业群基础能力模块和专业群核心能力模块得以实现,反映创业取向的特色在于素质与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开发。分流模块本身就体现了满足多元需求的功能,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创业生涯发展提供引导。三大分流模块之间既有侧重点,也有融合点,比如基础素质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基础素质的培养,也开设有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这门课程;而素质与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侧重点在于提供创业与就业的帮助,但也有人文素质、英语等素质培养的课程。

(二)课程设置的融合方式

课程设置的融合方式是高职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组合与重构的进程,是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重新组构、获取、分享与应用的过程,不是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如何将创业知识融入到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中,其目的是使创业知识、专业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取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根据课程融入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种互补性的课程设置融合方式:嵌入式融合与并列式融合。

嵌入式融合是指在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各课程的特点,在挖掘本课程应有的创业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业的教学内容,在传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的培养,而并不需要开设相关创业教育课程。比如,创业要素中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分类、创办基本流程等在管路拆装实训、化工单元过程实习、钳工实训、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实习、综合实践及顶岗实习等课程中体现;成本计算和控制、原材料消耗量、中间产品和产品的生成量等在化工计算、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中体现;项目策划书、财务报表、商业计划书等在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中体现。

对于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未涉及的创业要素,可以通过开设必修、选修、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课程形式,形成与专业教育并列的并列式融合课程,与嵌入式融合的课程相互配合,使学生从知识准备的角度掌握创业要素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如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如何根据不同政治经济形势识别、把握创业机会;开设绿色化工选修课,让化工类学生确立化工环保理念,推行工艺源头消减,优化集成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废物再利用与资源化,从而降低了创业成本与资源消耗,创建绿色家园;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使学生在工作中、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动,尤其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更是如此,拥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会比竞争者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这些可以通过开设人际关系学、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体现。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契合度——师资构建的融合

高职师资构建是否适应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趋势,取决于跨学科师资团队质量与相应专业中的创业教育的契合度,也取决于高职师资构建融合的程度。针对专业教育的学科专业性和创业教育的跨学科特性,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师资构建的融合。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和大学生教育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构建一支以校内老师为主、校外师资为辅,专兼融合的师资队伍。校内老师方面,选取有办厂开店经验或创业意识较强的专业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或者以校方名义为他们融资,扩大他们办厂开店的规模,或者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创业实践。对没有创业经历的老师,采取送他们到企业、商店锻炼,参加创业活动的实践培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而校外师资可以聘请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成功创业人士为客座教授,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践指导课,聘请本校毕业的创业成功者来进行专题讲座和进行创业模拟演练,聘请兄弟院校有创业经历的专家学者为兼职老师,形成一个专兼融合、专业优势与创业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杨楚欣. TAFE模式下高职院校中澳合作项目师资团队融合体系建设研究[J]. 职教论坛,2011(12)

[2]曹鸿涛,赵文蕾. 四维融合模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73)

医科类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分析 篇7

医学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主力军, 其神圣使命是治病救人, 其责任感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正趋向于全面市场化, 毕业生就业显得越发重要。当今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尤其是医学生, 目前虽然全国各地医院很多, 但随着每年医学类毕业生的增加, 就业竞争力剧增,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们应该思考医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在培养医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 通过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为自身就业寻求出路。因此目前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鼓励医学生创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主动融入社会的积极选择, 加强医学生创业教育是缓解甚至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切实有效的可行之路。

一、医学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1. 国家出台的针对扶助医学类毕业生的政策较少。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但是针对医学内大学生的还是相对较少。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基层去”“培训全科医生”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就业都很有利, 但是对医学类大学生的需求数量有限。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 也有部分自己创业, 更有少部分改行

2. 医学类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区别。

医学类毕业生因为专业特殊性而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医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多就业于医院和医疗相关机构或改行它就。然而创业方面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基础较弱, 很难在其他方面形成有力的竞争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医生职称评定有很多必备的条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需要经过3~5年的考核。医学生在毕业一年后才有资格考助理医师证, 有了助理医生证后才能从事相关的医学工作, 没有职业证是不能行医。这就导致部分正规医院不愿接收毕业生, 使得医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艰辛。

3. 医学生就业优势。

医学类基础知识和人体本身的健康息息相关, 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医学知识应该服务于生活, 社会需要大量的医务人才, 尤其是社区中因为没有人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 导致很多生命被延误。但是只有少数能够接受到医学知识的职业培训, 社区当中的医学知识普及, 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医学人才。抢救生命在于分分秒秒, 尤其是突发那一刻是生命延续抢救的关键, 掌握后对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有很大的帮助。

二、社会对医务工作的需求和要求

医疗事业是社会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服务业中光辉而具有使命性的服务全人类的行业。

1.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健康是社会的财富, 所以维护并恢复人类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 从心理、生理、社会、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去彻底了解其失调的原因, 然后再对症下药, 协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进而有效防范医患矛盾。

2. 医务工作者应如何适应和开创医务工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医疗工作更应与时俱进。各医院要站在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将医务人员的医德建设纳入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的医德教育制度。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 并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 认真执行各项卫生法规, 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3. 基层乡村、社区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

普及医学知识, 更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抢救生命, 更能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所以国家普及乡村医疗机构势在必行, 这样既可以达到普及医学知识的目的, 还能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 能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 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幸福指数。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医疗救护的突发事件较多, 常见的如急需马上做心肺复苏的人, 旁边好心人一般都是拨打120然后就束手无策, 往往错过生命急救的关键几分钟。

三、医学院校对学生就业创业分析指导

1. 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个好途径。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需求, 自主创业是新形势下的一条就业途径, 它有利于加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挖掘其潜能提供了人生大舞台, 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为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力量。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和严峻的就业形势,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就业的一种出路、趋势, 激活内在的知识创新能力, 它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从而促进高等教育。

2. 医学院校应该为医学生营造有利的创业条件。

医学生就业难是系统的工程, 医学院校医学生自身甚至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应积极地去营造有利的创业条件。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才可以有效缓解医学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 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等不够彻底。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有一部分是由于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和培训不够。然而, 学校应不能再局限于专业课的培训, 而把其他知识的课程总是作为选修的培养目标, 应兼顾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 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不是停留在“学医只懂医”的这种意识上, 要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培养“学医不一定从医”的意识, 这样,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就会更宽广。目前, 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重点放在“教学”和“就业”这两个环节, 也就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改进就业指导模式, 提高培养质量。

3. 医学类高校应该针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培训指导。

医学类高校要加大教改力度, 扩大选修课的范围, 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 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改革方面, 有条件的学校应大力推进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 着力构建教学大平台, 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选科、选课、选师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营造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医学人才的育人环境。大多数的大学生感到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重, 大多数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矛盾突出。普通的大学生拥有技能证书, 但工作经验不足。有些大学生就业信心较强、对收入的期望较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不够健康, 缺乏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意向, 择业期望值很高, 很多医学毕业生会选择到大医院工作, 而相对中小医院、偏远地区的医院却是无人问津。从而产生了矛盾心理, 希望自主创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医学院校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人就业方向, 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多创新, 为以后自主创业做铺垫, 多一个选择多一条生存之路。

4. 医学类高校应该积极联系社区提供创业平台。

围绕医院医疗过程而展开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工作, 包括对病人的心理生理援助、提升病人的自助康复能力, 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计划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 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专门知识、方法和技巧, 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资源, 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对健康的保护。医疗服务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 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 以提高医疗效果。

5. 积极引导学生用好用活国家优惠政策。

2009年2月15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 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 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对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 通知明确要求, 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 自筹资金不足的, 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 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 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除了国家贴息小额贷款政策, 目前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

对于创业, 大学生对社会的激情是不可估量的,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 坚持他们的独特创业愿望, 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让他们来学习前人的成功之路的同时无形中也积累了知识和意志品质, 为他们在创业方向铺平道路。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 科学程度低, 师资力量缺乏, 在搞好教学改革的同时, 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要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 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需要的就业指导模式, 推荐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 向“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变。

摘要: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们应该思考医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在培养医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 通过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为自身就业寻求出路。因此目前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鼓励医学生创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主动融入社会的积极选择, 加强医学生创业教育是缓解甚至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切实有效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医科类院校,学生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敏.探讨提高中专生就业率的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6, (6) .

[2]钟初森.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2) .

[3]林晓红.就业指导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4]温金英.试析高等院校就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0) .

如何有效管理教育类网站 篇8

一、教育网站的教育规划及定位

在教育与网络全面接轨的时代下,要迅速让教育资源与网络技术手段衔接,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工程建设规划。尤其在小学的教学资源基础建设上,必须在内容繁多的教学资源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投入,根据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需求,以小学课程、学科为契合点,进行教育组织开发建设。同时,小学教育资源网站要以现有小学课程信息为网络资源基础,在吸收新课改的道路上,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的网站建设,以先进、实用为特点的软件开发为资源内容,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点,为小学教学资源提供信息化的服务。

二、教育类网站的内容开发建设策略

1.教育类网站必须在栏目策划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

首先,教育类网站必须确定明确、适宜的网站主题,再以主题为指导进行教育分类:主栏目和其他栏目,凸现出主栏目的显要地位,加深大家对该网站准确、清晰的关注度,并遵循以体现需要求者关注的价值内容为主的编排原则,使网站能够快捷、迅速地为需求者提供教学信息。

2.教育类网站的教学信息设置

在主题网站的栏目建设之下,教育网站的信息是教学资源的重点内容。首先,要注意教学信息的有序性,由于教学资源信息内容较多,资源量较大,极易使需求者感到无从下手而失去搜寻的兴趣,因此要注意教学信息结合主题进行有序的策划,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失去网站的竞争力。其次,教育类网站教学信息建设要向品牌化发展,要树立自己独特的形象,以品牌名称和标志为教育类网站宣传要素,针对目标受众,系统分析其教学需求和心理,进行网站的准确定位,打造网站品牌。如:可以学生考试动态资料为主、以教育新闻资讯为主、以远程培训、在线视频和辅导为主、以教学课件资源为主等,教育类网站必须在消费者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精准地为其服务。

三、教育类网站的设计建设策略

教育类网站是面向广大普通教师的,目标是为了让教师都能够使用网站界面便捷、功能齐全、操作简易的资源数据库,掌握网站资源库的系统性操作。因而要对教育类网站的设计开发采取模块式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库主要涵盖软件库、教师备案库、学生学习库、科教研究库、自创资源库等,它必须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一体化,具有层次鲜明、结构清晰的设计特点。其各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1.教学资源模块设计

这一模块是包括教学资源的上载、下载、审核、查询和删除为内容的功能模块,在这些模块之中,具有不同的网络功能,网站通过上传和下载模块实现教育工作人员和需求者对资源的使用;在网站审核模块中,主要是由网络管理员对上载资源进行确认和评审,再对其进行发布;在查询和删除模块中,主要是实现用户对教学资源的关键字搜索以及网络管理员对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替换。

2.网络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这是以网站为对象的系统管理设计,由网络管理员对教学数据库系统进行初始化设计、用户的权限设置、网络安全设计等,并在安全性管理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升级与扩展。

3.教学资源用户模块设计

教育类网站是以教育为对象和目标的,它主要是针对教育类使用客户进行需求性设计,因而它也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了模块设置:在网站的上端,是网站系统管理员由其通过浏览器对教育类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在网站的中端,是系统教学资源审核管理员, 它对上载的教学资源进行资格确认和审核,并实施发布功能;在网站的下端,是教学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客户,包括教师和学生等,他们通过在使用权限内进行引擎搜索和查询,进行教学资源共享。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可以上载有关数学科学家的故事、自然常识等,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三类,例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领域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课例征集等;在“统计与概率”专题中,重点突出分类与统计的数据性概念,并研讨统计中的“可能性”问题,使学生在网络数学数据库资源的激发下,感受到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资源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管理

由于教学资源内容的庞大性,因而要做好教育类网站的日常维护与更新管理,可以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科目章节的顺序设计管理,也可以进行模糊查询,使数学资源与数据库进行属性链接,实现安全、快捷、快速访问的功能性管理;并对于支持网络直接播放的课件,进行超级链接制作,而对于不支持网络播放的大型课件,则利用Winzip进行压缩、链接。

同时,要注重对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更新管理,首先是教育类网站内容的更新频率要保证,建议进行轻重缓急的分批次更新;在网站的更新数量上,也要教学栏目进行更新,对于可有可无的栏目进行删除,对于访问量高的栏目则要逐步细化,确保教育类网站的更新质量;在教育网站的内容版权问题方面,对于搜集的教学信息, 要进行版权注明等。

教育类 篇9

1 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学生。由于艺体类大学生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独具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较大差异,更容易受到生活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中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引导学生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培养学生更加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坚强的意志品质。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完善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推动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加强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更加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艺术体育类合格人才。

2 加强和改进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1)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行深入教育,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努力积极引导艺体类大学生不断的追求更高目标。

(2)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积极引导艺体类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艺体类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与培育中国精神教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教育,培养大家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改革创新精神与能力,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与艰苦奋斗的作风。

(4)以艺体类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的教育,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与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积极促进艺体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3 积极推进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要求,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促使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以增强其实效性。

(1)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系统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如何针对当代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的改革是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以达到科学地、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的目的。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和政策实践结晶融会到教学中去,既要讲清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然性,又要有的放矢,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现实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不回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方面,除了按照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开课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根据青年学生渴望了解国内外形势变化,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特点,建立艺体类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经常为学生作形势报告,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2)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质量对学习兴趣影响很大。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快速变革和理论快速发展的需求,常常落后于时代,令人感到缺乏科学性,内容陈旧、知识面窄、容量小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性也是问题所在。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工作,认识到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05方案”以后,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教材,能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与基本经验的最新进展。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避免晦涩难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实践应用,增强可读性、可操作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改革教学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体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其思想呈现多样化趋势,艺体类大学生对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外在教育越来越缺乏热情。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们结合学生实际,作进一步深入研究,采用各种符合艺体类大学生的特点、教学规律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边讲边议、演讲辩论、角色参与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艺体类大学生的热情,摆脱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自己参与实践,并开展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例如,运用音像资料摆事实、讲道理;运用图表表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运用漫画分析哲学道理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艺体类大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与提高思想觉悟的教育目的。

4 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价值

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第一,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起到推动作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健全的工作体制和完整的方法体系。深入研究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它的发展状态,科学总结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使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第二,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可以回答和缓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中遭遇的现实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要使教育教学获得预期的成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个必要条件。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提高有效运用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如今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着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预设、内容更新和方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将有助于分析新情况、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提高有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代发展。

第三,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同时,会有力地促进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综合提高。

当代社会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同时人的发展出现了自主性、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的趋势,这些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与对象特点。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只是简单地沿用过去老套的做法,就不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只有不断的主动适应新情况,探索新的方式、新手段与新机制,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渗透力和凝聚力。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层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研究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并且提出应对之策,改革、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帮助艺体类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对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得以完善,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这就是大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伯项,孔祥宁.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政治理论课的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2]陈林元.农林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2).

[3]张孝宜.新世纪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春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刘峰,武星亮.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3).

[6]杨新宇,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7]余保刚.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J].学理论,2011(5).

教育类 篇10

一、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

从“豫教厅意见”中的“双导师制”只界定出了“双导师制”的主体、来源、任务、载体。但并未对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做较清晰的解读。我们认为, 要建构“双导师制”的模型, 必须系统梳理国内外“双导师制”的实践。

(一) 实践层面的“双导师制”

导师制最早源于中世纪巴黎大学, 15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予以继承和发展, 最终形成今天比较完善的导师制度。即学校为学生指定配备两位导师———学业导师 (Supervisor) 与品德导师 (Moraltutor) [1]。尔后即成为世界各大高校参照的“模板”。中国内地的导师制度源于原浙江大学费巩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的实践[2]———起初用于研究生培养, 2000年后在本科生中推行, 后来各高校相继推出双导师制、多导师制。相对而言, “高职导师制不仅推行时间晚, ……实行的是单导师制度”[3]。聘请的导师基本上是类似于学生的“生活老师”的校内专业教师。“最近几年, 大陆各高职院校纷纷推出了双导师制[4]。即给学生聘任两位导师:校内导师 (本校教师) 和校外导师 (非本校教师) 。我国师范生“双导师制”改革, 始于2007年免费师范生;2011年,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教师[2011]6号, 以下简称“教育部意见”) :“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 实行双导师制。”2012年以来河南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文件 (2) 。与此同时, 河南省教育厅在2012—2016年选择10所左右的高校进行持续试点, 试行范围目前已上移至工科研究生、下移至高职生。由此可见, 在“双导师制”发展历程中, “双导师制”有固定的来源、确定职责、特定的主体与培养对象、一定场域、一定的载体。同时, 其差异是很明显的, 详见下表。

通过我们以上的分析可知, 所谓双导师制, 是指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引下, (教育) 行政部门选择两个教育教学主体, 在确定的场域中通过一定的载体, 培养学生并实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一种教育机制。由此可见, 教育的目标, 教育教学主体、受体、场域、载体是双导师制的五个要素。双导师制有“3+2”“体”:教育行政部门及双导师, 三者需要通力合作, 缺一不可;其次“受体”要在“载体”的实现;另外, 教育教学的“场域”是决定双导师制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 政策层面的“双导师制”

“豫教厅意见”指出是“为贯彻落实‘纲要’和‘教育部意见’”, 查阅“纲要”仅有针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教育部意见”也仅对“双导”主体遴选、布局做了要求。由此可见, “豫教厅意见”所依据的文件对“双导师”及“教育类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也并未做出清晰地界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3) 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的三个主体———“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而“豫教厅意见”则从“两种机制”、“三种‘双导师制’制度”、“‘双导师制’”主体职责和实现载体等方面给予了论述。或许, “每一个判断都意味着回答某一个比较确定的问题……人们在争论哪一个定义正确的时, 就往往不能发现他们说的是不同事物, 他们要回答的是不同的问题”[5]。

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模型建构

我们认为, “系统分析是一个理智的工具, 可以用来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性的研究, 并还有可能提出一些用科学计算得出来的新的教育模式”[6]。下面我们依据上文的梳理对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进行建模 (见下图) , 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教育类课程的“双导师制”。

(一) 模型建构

这个模型很直观地呈现了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和任务及载体。概而言之,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模型是三个拥有“真包含”关系的三角形, 即一个等边三角形, 外围三角形的三个点“ (教育) 行政部门”、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 三者构成一个亲疏关系均长的循环结构, 两条“虚线的边”意味着期间不时直接指导关系, 而是通过“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发挥指导作用, 其重心是“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 (教育) 行政部门”与“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互指的箭头, 实线代表直接指导、监督实施, 虚线代表反馈、改进。次之的等腰三角形的三个点是“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 三者构成一个亲疏关系均长的循环结构, 其重心是“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三者合力协作。最下面是“学生”、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这三个点构成一个循环的等腰三角形, 意味着学生对与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不分内外, 需一样敬重。其次, 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对“学生”应不分你我“传道授业解惑”。最终促成施教主体———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和受教主体———“学生”这三者间的“择善而取、协同进步”。这个模型很好地诠释了“成功的教育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是教师靠个人单兵作战完成的。教师间的合作不仅可以使教师们互相学习、同伴间互相影响, 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教师群体的资源差异, 优势互补, 优化教育资源和环境, 协调教育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7]。

(二) 模型的两点解读

一是我们建构的“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模型比“豫教厅意见”中的界定多出两个主体———“ (教育) 行政部门”和“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 原因如下:

一是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是在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积极推动下试行、实施的, , 属于顶层设计的产物, 少了这两个主体的保障是万万不行的。其次, 最外围的等边三角形的重心一定是“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更好地诠释了“三个主体”间的牢固与紧密的协作的关系, 等长的距离联结意味着三者间无亲疏之别、贵贱之分;重心、内心、外心、垂心“四心合一”, 成为其“中心”。我们说“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是“重心”, 其实也就是“中心”, “三个主体”间的合力达到最大化一定是依赖于这一“中心”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由“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与“师范生、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所构成的等腰三角形亦可作同解, 只不过重心变为了“师范生”或“中小学生”。这一点是和美国的“PDS”、“为教师准备的实践模型”等模式是一致的:PDS学校工作的开展是通过工作组驻扎在中小学校来实施的, 我们的“高校—基地‘双导师’委员会”、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 (教育) 行政部门”、“师范生”、“中小学学生”就构成了一个工作组, 教育场域是中小学校、幼儿园。

二是我们把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最后一个中心落在“中小学生”身上, 这是基于这一师范生培养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场域中的实际受益者确定的, “师范生”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无可厚非, 但是“中小学生、幼儿”教育教学, 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 又有来自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而高校教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指导与在职专业化培训”也有利于“中小学生、幼儿”的成长。所以它是模型真正的“中心”, 这一点和“豫教厅的意见”的表述有关, 但认识的终点不同。这也是河南省教育厅出台的“意见”中对“双导师制”的界定似在有欠周全之处。

“在师范生单纯操练技术的过程中, 把‘只要掌握了技术, 就能有效工作’的假设也传递给了师范生……这样的教师培养是不可能造就真正有效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育者的”[8]。所以, 我们认为省教育厅仅仅通过加大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试点破解教师教育的思路是激进的, 因为职前教师课程培养体系有“三块板”: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 片面强调实践性教学之一———“教育类课程”显然是不够的。正如杜威早就指出的那样, “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 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以便学生能理解”[9]。同时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作为国家控制专业, 事关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渗透与国民素质的提升和民族语言文字乃至文化的传承, 所以应从国家政府层面给予立法保护。综上无论怎样, 我们基于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实践嬗变所建构的模型, 也许能为同仁探索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生成机制, 提供一种解读的方式与视角。

参考文献

[1]裘克安.牛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18.

[2]胡国富, 胡宝忠, 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2) :182-183.

[3]王文立.大学校园导师与学生互动关系之研究[D].教育部咨询委员会 (台北) , 1994.

[4]何进财.大专院校导师制度实施概况之调查研究[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 1998.

[5][苏]伊·谢·科恩, 著.佟景韩, 范国恩, 许宏治, 译.自我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1986:1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4.

[7]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7-18.

[8]王宇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03) :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类】相关文章:

教育类实践类论文题目05-03

学校类教育06-07

教育类电视07-21

实践类教育07-27

教育类游戏08-01

教育类课程08-17

教育类论文题目05-01

教育类论文范文05-08

教育类范文英文04-16

全国教育类期刊07-21

上一篇:经济利益问题下一篇:十年茉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