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药

2024-05-20

孤儿药(精选五篇)

孤儿药 篇1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宏建, 北京市政府副市长程红, 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以及北京市和昌平区政府相关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 并表示祝贺。

据记者了解, 拥有20多种治疗罕见病药物 (国外称之为“孤儿药”) 、在业内被称之为“孤儿药之王”的健赞公司此举, 系该公司对我国罕见病药物市场长期看好的一种标志性举措。

在奠基仪式上, 健赞公司总裁亨利·特米尔表示, 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全面发展中, 健赞在中国的目标是, 在积累发展经验和寻找发展机会的同时, 分享健赞公司现有的多元化技术平台和知识, 成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据了解, 对于罕见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之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目前, 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 约占人类疾病的十分之一。

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 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应有千万人之多, 健赞公司正是看准了这样的机会。健赞公司日本和亚太地区的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Michael·Glynn表示:现在中国还不是亚太地区的最大市场, 但将来会是。我们有3个目标:一是希望10年后有20个在不同疾病领域的产品在中国上市。健赞公司在北京的研发中心将进行这些关键项目的研发, 其中包括骨科、移植、免疫、癌症、内分泌以及心血管疾病。同时, 北京新基地大楼将以创新节能、环保设计为特色, 并将建设用于细胞疗法的生产实验室。二是希望10年后健赞成为亚太地区生物产业的“领头羊”。三是希望10年后健赞有第一个创新产品完全在中国研发, 新研发基地主要方向是应用性研究。

另悉, 健赞公司已经与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内的国内一些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据记者了解, 罕见病属于边缘医学, 病因通常十分复杂, 很多罕见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是一个谜。所以, 研制罕见病药物对于一家商业机构来说, 所面临的风险很大, 通常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会开发这类药物。同时, 由于患者相对稀少, 市场消费量有限, 成本的回收将比常规药物困难。目前, 罕见病药物在我国还处于呼吁、认识阶段,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罕见病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义。国内对罕见病药品的研发、引进、生产、销售等环节也缺少政策支持。国内罕见病药品制药产业出现空白, 只能依靠进口。然而, 海关、药监部门又没有罕见病药品进口绿色通道, 造成国内无药可治, 国外有药进不来的局面。同时, 医保目录、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没有涵盖罕见病的治疗和用药, 自费治疗每年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致使大部分患者都无力承担。如治疗戈谢病的“思而赞”, 其年均治疗成本为20万美元左右, 法布雷病治疗药Fabrazyme与粘多糖贮积症治疗药Aldurazyme的年治疗费用也分别高达17.5万美元与20万美元, 这样高的价格使“孤儿药”成为众矢之的。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孤儿药”通常没有对照治疗药物可比较, 加上患者稀少, 可供研究的样本数量极少, 像常规药物一样进行经济学分析“孤儿药”的性价比, 难度非常大。

对此, 健赞国际事务主席Sanford D·Smith解释说:“这些药物的研发, 平均成本是5亿美元, 研发时间大约需要12年。从这个角度来讲, 如果没有相对高价格的话, 我们不能回收成本, 也没有办法再研发下一个产品。”

孤儿药 篇2

“扩大基本药物目录,列一张单子很简单,但是对于列入其中的患病人数少、研发成本高、关注其研发和生产的药企较少的‘孤儿药’、血液和生物制品等,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血液制品、血浆都经常告急,这些药品很紧缺,能不能保证供应,我很担心。”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药监工作会议上表示,应当对基本药物中的某些品种,实施国家统一定点生产、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储备,从根本上保证供应。

温家宝:支持将艾滋病患者家庭纳入低保。

针对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的药品改头换面后价格大涨的情况,发改委近日正式发文规定: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品,不得以名称不同、包装材料不同等为由,制定不同价格,防止企业通过变换名称变相涨价。

我国将在2012年年底前在全国分区域(华中、华南、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4类共22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

不锈钢炊具餐具新国标2011年12月21日发布实施。与原标准比较,新标准铅、镍等金属迁移限量均比原标准严格,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健康。

一项调查显示,成年女性缺钙比率上升。专家认为,女性为追求美白,过度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遮阳、过分涂抹防晒霜)和减少户外活动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10年翻了近两倍,达9.7%,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高过世界平均水平的6.4%。同时,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在扩大,约有1.5亿人。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日前通报,自2011年3月1日公共场所控烟以来,共对48家控烟“问题”单位开出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控烟罚单,对6名违规吸烟的个人各处以50元至100元不等的罚款,罚款总额达12.06万元,处以警告并责令整改的单位6768家(次)。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已覆盖超过12.5亿人

截至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超过12.5亿人,成为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已达到8.35亿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96.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也分别达到2.34亿人和1.87亿人,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我国超过93%的人口。

66%受访者认为:保健品促销滥用“孝心”

日前,《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有66%的人认为,保健品在促销过程中滥用“孝心”宣传的情况比较多,有“绑架”消费者之嫌。

46.7%老年人希望有家庭医生

近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一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健康保健成为老年群体的首要需求,46.7%的受访老人希望有家庭医生。

“中国约有40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约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1/4,居世界之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透露,中国已将丙肝列为中国肝炎防治的重点之一,2012年开始我国将把丙肝列为十二个重点疾病之一。

数字

5226.8万吨——2010年,全国机动车共排放污染物5226.8万吨,排放颗粒物(PM)近60万吨。

1.3亿人——目前,我国超过20%的男性被男性型脱发所困扰,人数达1.3亿。

45%——挪威科技大学拉尔斯·埃里克·洛桑德博士研究发现,失眠不仅会导致睡不好觉,而且会使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45%。

2——上海市教委最近透露,经统计分析显示,小学生每天做作业时间适宜1小时左右,中学生每天做作业时间2小时左右,其学业水平明显高于基本不做作业和做作业时间过长的学生。

5——颈椎病、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这些原来成年人身上常见的疾病,如今却频繁地出现在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身上。据了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门诊部接诊的“玻璃少年”在5年内增长了3~5倍。专家指出,目前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各种躯体和精神上的疾病,成为“玻璃少年”,很多疾病的发病年龄都大幅提前。

6——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对5万多名女性进行的最新调查发现,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的母亲,日后患上高血压的风险较低。未哺乳女性患高血压的几率比母乳喂养6个月的人要高22%。

13.3%1.78亿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比例为13.3%,已经超过了7%到10%的老龄化国际标准。而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公开的预测,未来5年间,中国老年人口还将从当前的1.78亿增加到2.21亿,比例也将上升到16%。

科技

新抗癌疫苗可治七成癌症 面世或仍需10年

据《医药导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抗癌疫苗,或能治疗70%的癌症。不过,当前实验仅在老鼠身上进行,距真正应用于人类还需近10年时间。

牙齿咬合不好易患早老性痴呆症

据新华网报道:日本冈山大学的科学家森田学等人将大白鼠的臼齿切削掉一部分,使牙齿不能正常咬合。8周后,大白鼠脑内的贝塔淀粉样蛋白质总量上升至正常水平的4倍以上。这种蛋白质在大脑中过量积聚是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的重要诱因。森田学分析说,牙齿咬合情况恶化后,肌体会出现应激反应,刺激大脑中的贝塔淀粉样蛋白质增加。

儿时生活困苦多可导致老来脸部不对称

据《广州日报》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调查292名老人,希望弄清受调查者童年的生活状况能否通过他们面部或身体的对称性表现出来。研究人员发现,童年生活水平与面部对称程度间存在联系,童年生活越困苦的人,年老后脸部越不对称。

研究人员说,早期环境因素,如营养状况、疾病、父母吸烟与饮酒习惯都会影响儿童健康和成长,在他们脸上留下永久“印记”。就算成年后经济状况得到改善,这一“印记”也不会消失。

开怀大笑有助于缓解疼痛

据新华社电: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做了一组实验,请一些志愿者看电视节目,并在此前后测量这些人忍耐疼痛的极限值,如双手忍受冰冻的能力,或使用压力型血压计测量胳膊忍受压力的能力。结果显示,集体看15分钟的喜剧可以增加耐痛极限值上限,平均增加幅度约10%。而那些观看高尔夫球赛等普通节目的志愿者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研究者称,这可能是因为开怀大笑会导致人体释放一种名为脑内啡的物质,它具有镇痛效果。

日本:启用联网系统 老人点餐全国配送

据《医药导报》:情报通信技术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便利。以加强健康管理和食品安全为突破口,日本生活协同联合会开始为老年人提供晚餐配送到家新服务。从点菜、配送到收款都由联网电脑系统控制,成本大大降低。这为解决日本老龄化问题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的渊源 篇3

关键词:传统儒家文化,伏尔泰,传播,流变

在12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 先后出现了两部具有重大反响的悲剧作品: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作《中国孤儿》是以元代著名悲剧《赵氏孤儿》为蓝本的, 这部剧作无疑是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仰慕之产物。 在我看来, 我们更应重视这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变。

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启蒙时代的法国文化的影响

我们由这两部剧本的内容出发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 《中国孤儿》的故事框架是由《赵氏孤儿》发展而来, 其最终目的都是救孤, 因此不少国内外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 把《 赵氏孤儿 》 作为伏尔泰 《 中国孤儿 》 的源头, 据此他们提出看法:

(一) 文学作品与接收研究

“读者是参与创作的力量, 作品的意义要通过他 (读者) 的接受才能显现出来。 ”这一观点突出了文学研究中除作家和作品以外的第三个要素:读者的重要性。 接受理论的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 它特指“倡导的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接受的理论”, 它的提出是文学作品的研究过程表现出了主观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自产生于中国并辗转流传到法、英等一些西方国家, 并最终导致了《中国孤儿》的诞生,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出文学作品接受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孤儿》的产生正是接受研究在伏尔泰身上作用的结果, 因此这小说自然也包含了伏尔泰自身的主观性。

(二) 法国元素与中国元素的结合

在《赵氏孤儿》基础上改编的《中国孤儿》, 体现出伏尔泰启蒙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完美的结合。

《 中国孤儿 》 的副题是 “ 孔子的五幕伦理学”, 可见伏尔泰是在借此戏剧展示他对儒家文化魅力的向往。 而剧中的尚德就是伏尔泰心目中的孔子伦理学的完美承载者。 伏尔泰正是想借尚德这个人物, 向他同时代的西方人展示他所想象的儒家文化。

如果说尚德体现了儒家文化刚性的一面, 那么他的妻子伊达梅便是儒家文化柔性一面的代表, 或者说是刚柔相济的一面。 她对儿子一腔母爱, 她用自己的柔弱之躯和母亲的刚毅坚强, 保护处于生命危险中的儿子。不仅如此, 伏尔泰还通过她, 展示中国文化的尊严感。 尤其是对自由的维护, 表现出伊达梅的刚的一面。 伏尔泰为我们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内涵, 即自由是最为珍贵的, 高于一切, 而这无疑印上了鲜明的启蒙时代的色彩。

可见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孤儿》的成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启蒙时期的法国文化的结合, 即相通性。

正如比较文学研究者曹顺庆曾说过的这段话:“文化传播过程中变异性大于通约性, 变异的影响关系更具有意义, 文化传播中的变异会产生新生事物。 因此, 对于文本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求同’上, 而应该转向‘存异’比较文学研究。 如果同时考虑异质文化的相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从多个向度、多个层面来关注研究对象。 ”下面我们就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变进行阐述。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变

(一) 想象中的中国文化与现实中的法国文化———道德与理性成分的增加

《赵氏孤儿 》 这个戏剧的情节集中在忠义与人情这两者的冲突上, 纪君祥笔下的主人公舍生取义, 牺牲个人的情感以至自己的生命, 成就了“大义”。 既突出了戏剧的悲壮色彩, 又达到宣扬儒家道德的教化目的。

伏尔泰《中国孤儿》则对原剧中搜孤救孤的悲剧核心做了大胆的改动。他将原剧的主要戏剧冲突变为次要冲突, 并强化了本剧本所涉及的灵性与爱情的矛盾。而剧本中成吉思汗凭借贤明君王的形象化解矛盾冲突, 宽恕所有人的结局, 就成为伏尔泰崇尚自由和平等理想的最佳体现。

这两部作品的不同内容, 导致了两者不同的思想内涵。《赵氏孤儿》通过搜孤救孤的悲剧冲突, 主要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忠奸斗争。《中国孤儿》则主要通过深入发掘主人公内心深层次的感情与理性冲突, 强调理性与道德的力量。

让我们联系法国的社会现实:

18世纪是理性的时代, 因此伏尔泰想象中的中国文化成为它所崇尚的启蒙理想的承载者。 他维护中国文化即是维护启蒙思想。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 与其说《中国孤儿》以《赵氏孤儿 》为蓝本, 不如说是伏尔泰是借 《 赵氏孤儿》 的结构框架添入本国的文学因素, 以宣扬自己所崇尚的启蒙思想, 更确切地说:理性和人道主义。

可见, 中国的文化因素已经在传播的过程中无形的发生了变异。

(二)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爱情因素的增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现在, 来分析一下《中国孤儿》中新增的爱情因素———成吉思汗多次向伊达梅求爱, 未果, 但终被伊达梅与尚德之间真挚的爱情所打动这一情节。

回顾成吉思汗对伊达梅的态度, 似乎过于西方化, 因为他已完全不像是东方专制君主, 倒更像是西方文学中行侠、多情的骑士 (堂吉诃德) 。 而伊达梅也一改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大家闺秀的本色, 俨然法国宫廷里的贵妇。 她决心为自由慷慨赴死的壮举, 更为中国传统女性之罕见, 她无疑是作为伏尔泰本人启蒙理想的传声筒出现的。

伏尔泰笔下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有了更多的西方气质。 可见《中国孤儿》的产生, 及其呈现的面貌, 具有了伏尔泰对中国文化误读与想象的印记。

因此, 《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的流变并不是一个偶然, 它所体现的是各国文化在传播、交流、甚至于仅在自身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文化流变。

这种流变表明, 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接受要通过自身文化的过滤, 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移植, 取其所需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的追根溯源, 我们既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法国启蒙文化的影响, 同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变, 进而发现文化发展的趋势。

文化交流的过程是:接近, 交流, 碰撞, 冲突和融合。文化交流, 是以“我”为主的交流, 是文化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相信中国的文化必然在此趋势下不断完善, 走在世界的前方!

参考文献

孤儿药 篇4

关键词:赵氏孤儿,报仇,义士,可信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 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均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一.由“大报仇”到“不报仇”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剧本通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复仇主题, 宣扬了正义必胜的精神信念, 赞颂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作品也以隐喻的手法, 反映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剧作表现出震人心魄、催人肝胆的悲剧美。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乃“具有历史真实性及感染力的好剧”。

陈导曾说, 不再让赵氏孤儿报仇雪恨。此为明智之举。影片中赵武出征前程婴和韩厥告诉他他的身世, 赵武不相信。出征回来屠岸贾受伤快要死了, 赵武以要和干爹一起死逼程婴拿出解药。屠岸贾醒过来后赵孤回家, 程婴和韩厥再次给他讲他的身世, 赵孤终于相信了。程婴和赵孤一块儿去找屠岸贾。赵孤和屠岸贾打了好几个回合, 给人的感觉是赵孤不是屠岸贾的对手, 屠岸贾手下留情了。可赵孤说“我就要你的命, 给我爹报仇”, 这时程婴推门而入, 站在二人中间, 说“你该杀的人是我”, 屠岸贾说完“你还没尝到生不如死的滋味, 让开”后出剑, 程婴阻挡, 被屠岸贾刺中, 赵孤这时出剑, 杀死了屠岸贾。

陈导本想要表现“不报仇”的主旨, 影片中也反复出现“怎样才能没有敌人”的情节, 可却在影片中展现了报仇的情节, 看过影片, 让人感到很费解。

二.由义士的颂歌到对“舍身取义”的怀疑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以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义士为全剧的灵魂, 为了赵孤, 程婴舍子、公孙杵臼和韩厥舍命, 剧本借赵孤的故事成就了三人之“义”。

陈导对原作中表现的对义士的颂扬并不十分认同, 他在回答《瞭望周刊》记者的提问时这样说:“……纪君祥故事写得好, 但其中的意思我是不太同意的, 因为人会不会主动献死, 这是一个问题。戴着一个意识形态的帽子, 就觉得会, 但是这不可信。”

因为坚信“人不会主动献死”, 杂剧中的程婴舍子变成了影片中的程婴惜子。程婴的“义”是在被动中表现出来的。程婴很被动地献出自己的儿子救下赵孤;因为坚信“人不会主动献死”, 当程夫人告诉公孙杵臼“我把赵家的孩子给交了”时, 公孙大人说“换了我也不会交出自己的孩子”;因为坚信“人不会主动献死”, 程婴、韩厥讨论如何告诉程勃真相, 韩厥表示告诉赵孤那个替他死的孩子就是程婴的儿子, 赵孤不会相信时, 程婴说“那我的儿子不是白死了”;因为坚信“人不会主动献死”, 韩厥由杂剧中的舍己变成惜命, 他奉命来取孩子, 和庄姬好一阵争抢, 最后韩厥抢得孩子, 庄姬求他放了孩子, 他说“还给你, 我就是死路一条”, 抱着孩子跑, 恰巧踩到程婴放在地上的鱼, 翻了一个大跟头, 孩子也失手飞出老高 (幸亏被程婴接住) 。最后庄姬跪求, 且承诺自己以死换得韩厥交差, 韩厥才放走了程婴和赵孤。总之, 陈导的《赵氏孤儿》中义士的“义”大打折扣。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和“生死相托”的友情在当今很少被提及, 但并不是说这些精神“不可信”, 或者说这些精神过时了。“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孟子曰:“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 “义”高于一切。为了“义”,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 成为一代代不朽的佳话,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气节, 将永世受到人们的敬仰。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 “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张华为救落入粪坑的老人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汶川地震, 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不顾余震频发, 在废墟中搜救被困人员。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 这种奋不顾身、舍身忘死的牺牲精神感动着、感染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电影《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 直译即是“牺牲”, 而陈导是坚信“人不会主动献死”的, 这个英文片名跟陈导要表达的思想不是很矛盾吗?

三.追求“可信”, 实漏洞百出

早已有学者考证,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是虚构的。我们不追求历史上的真实, 但作为电影, 要追求艺术的真实, 这样才会打动观众。导演陈凯歌表示, 此次改编更注重“可信”。但看过影片, 你会发现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 都漏洞百出。

程婴太幼稚

表现之一:每次韩厥来他家, 都把赵孤关在一间能很清楚的看到外面情况的房子里, 韩厥担心赵孤说出去, 程婴说:“每次见完你, 第二天我都带他出去吃顿好的。”

表现之二:自己曾偷带赵孤交给公孙杵臼, 没被屠岸贾给杀了已是万幸, 还敢带赵孤投奔屠岸贾, 说“我帮大人杀了一个孩子, 还帮大人救了一百多个孩子, 大人欠我的”。

表现之三:屠岸贾吃他的药, 正像他自己说的“杀了他还不容易”, 可是他非投靠屠岸贾, 让赵孤做屠岸贾的义子, 说“等他长大了, 我要把他带到屠岸贾的面前, 告诉他这孩子是谁, 我是谁”, 目的是“要让他生不如死”。

屠岸贾太弱智

表现之一:程婴救“赵孤”交给公孙杵臼, 没有治他的罪, 反收门客, 且认程勃作义子。

表现之二:程婴和屠岸贾为程勃上学的事发生矛盾, 屠岸贾问程婴为什么一刻都不能离开这孩子, 程婴告诉程勃“你娘就是你干爹的兵杀死的”, 这时屠岸贾对程勃说:“你爹恨我, 你可不许恨我哦。”

幼年赵武太聪明少年赵武太糊涂

小时候一顿好吃的、大一点让他去上学就能使他守口如瓶, 知道娘是被干爹带的兵杀死的后, 在吃面时对程婴说“我不想当干爹的儿子了”, 程婴说“不跟干爹好好的学武, 以后长大了你也打不过他”, 程勃马上说“我不会把你和疤瘌眼叔叔的事告诉干爹”。

十五岁出征前, 程婴和韩厥告诉了他真相, 可他就是不信, 还说“可他不是我的仇人”。出征回来屠岸贾中了箭, 赵孤回家和程婴要剩下的唯一一丸救命药, 程婴不给, 赵孤以死相逼:“不给我, 那我就和干爹一块死”。

孤儿药 篇5

关键词:赵氏孤儿,改编经典,不同版本

一、舞台呈现各有千秋

两版《赵氏孤儿》, 无论是北京人艺的林兆华版, 还是国家话剧院的田沁鑫版, 其独特的舞台呈现都体现了两位导演对舞台艺术风格的不同追求, 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

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舞台场景有一种凝重感, 彰显出简约、大气的风格, 以重峦迭嶂的山脉为整个舞台背景, 观者放眼望去仿佛就是苍穹的尽头, 极强的纵深感营造出苍凉萧索、宏阔旷远的古意。为了表现古代的城堡, 岩石从天幕垂下, 四万余块粗糙红砖铺就的地面延伸到观众席, 形成一个巨大的舞台空间。华美、宏大的舞台布景营造出该剧的整体氛围, 而舍弃了剧情要求的具体场景。牵着真马上场和人数庞大的军队再现古战场的真实情境, 强调战争、动乱的背景环境。剧中结尾处约持续一分钟的瓢泼大雨, 有着实景的震撼力。全剧在整体上的现实主义风格追求中又含有表现主义元素, 如西域灵獒由人扮演具表现色彩。舞台室内陈设极为写意, 只有前部一左一右对称的两个石桩, 充分借鉴了戏曲舞台布景, 只突出剧中人物彼此对峙的空间, 而放弃还原生活场景。人物手中的宝剑、旌旗真实地挥舞, 但人物动作效仿戏曲舞台的程式化和抽象化, 如挥剑一指, 便人头落地。人物的服装造型、发型也并无时代定式, 如太后一身华丽厚重宫廷装, 典雅色彩夺人眼目, 秉承了服装本身的戏剧性。一头现代时尚的红色短发, 人物整体造型耀眼、闪亮。清音古乐不断回响于远古的时空, 灵动的音效造就了故事里的刀光剑影、格斗厮杀的意境。而观众对于舞台效果的整体认同以及对再现与表现相结合、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的接受, 不仅源于近年来先锋实验话剧的发展和人们不断受到电影艺术带来感官享受的影响, 还源于观众进入了导演营造的紧张戏剧情境中。作品叙事紧凑凝练, 人物命运紧扣观众神经, 人物语言紧俏利落, 情绪表现张弛有度。在表演探索中, 林兆华要求演员“以克制的表演方式来说台词, 用叙述直接表达内心情感, 用心去表演, 用极少动作精确诠释人物, 将现实主义的套路和表演经验全部抛弃, 以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诠释戏剧内容”, 这给中国的现实主义话剧表演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这种几乎没有任何形体动作, 完全靠台词和自己的情感来表演的方式一开始便遭到濮存昕、何冰等演员的抵触, 认为处理过于简单, 可最终却发现只有这样才适合该剧紧张的戏剧节奏, 更好地在没有丰富形体动作的情况下传达人物内心的变化, 最能看出演员的表演功力。语言着重强调一人一句的交锋, 对白快慢有序, 语速跟紧甚至叠加, 烘托氛围和人物心情。无大段独白, 打破常规把独白变成叙述, 使舞台上下形成交流。紧凑简略的台词只为表现情节, 直奔故事本身, 对人物内心活动几乎无时间交待和体会, 剧情展现如同电影一般转换自如, 精彩场面层出不穷。这些都使观众在观看中始终神经紧绷。舞美、服装、音乐、表演等实验性的创作思维, 为古老的赵氏孤儿传奇打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远古时空。现场观众感觉“信息之丰, 节奏之快, 张力之强令人目不暇接”, 如看电影大片, 既有商业性更有艺术性。

田沁鑫版的《赵氏孤儿》舞台风格充满了极致的华美、强烈的激情和古典的诗韵, 体现田沁鑫一贯自由奔放的艺术追求。舞台布景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和设计, 如黑纱幕布营造出“黑白底片”的古战场。舞美设计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 舞台后方是能翻转的黑色木板, 木板的翻转将带动整个舞台场景的转换。舞台上机关重重, 如自动开启的黑片隔离出的不同时空、自动升降的王座、绑缚人物的可遥控门板。通过机关的移动流转, 对视觉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视觉唯美, 气场强烈, 热力灼人, 追求极致。摄人心魄的鼓声营造出诡异迷离、杀气腾腾、剑拔弩张的舞台氛围, 多姿多彩的灯光将在黑木板上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整场演出不分“幕”, 只用灯光的变化来表示情节的变化。导演借鉴电影表现手法, 设置多个时空并存, 营造出时空变幻的超现实感。整场演出中自始至终有演员在台上表演, 强调姿态狂热和形象魅力的“残酷戏剧”表现手法。不少精心设计的武打动作表现中华武功的魅力和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改变以往传统式的表演方式, 形体、台词必须感性, 用温和的方式、友好的态度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 体现出对演员表演可能性的努力探索。程婴的理想主义诗人气质, 屠岸贾的诡异暴戾, 赵氏孤儿的迷惘, 庄姬的迷狂, 晋灵公的疯癫以及众武士势不可挡的气势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演员的表演有很强的造型感, 使内容既凝重又具有冲击力。人物语言追求整体抒情性、表现性, 带有欧化特色, 台词语调合辙押韵, 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性。服装造型上均以红、白、黑三种颜色在舞台上反复组拼, 呈现出人物性格的不同, 写意洒脱, 刻意求新, 色彩明亮, 对比鲜明, 如紫色头发、麻布衣衫、艳丽红裙等独特造型。道具具有象征意义, 玻璃材质的刀、剑和兵器, 象征手握刀剑本应顶天立地保家护国的男人, 而玻璃却脆弱, 易断易碎, 给人的心灵带来伤痛, 人人都是心灵的孤儿, 心灵和肉体同样疼痛。导演深受现代诗剧和现代先锋戏剧影响, 扎根于现实, 关注人文精神, 也善于将戏曲、电影、哑剧、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中的元素调动起来, 在舞美、形体、语言、造型方面尝试创新, 运用了表现主义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法, 令此剧具有鲜明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全剧弥漫着浓郁的抑郁与焦虑气息,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狂热的肢体表达, 让观者心灵震撼, 激动不已。

二、故事母本与历史关联

这两版《赵氏孤儿》的故事母本是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 原著全名为《冤报冤赵氏孤儿》, 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内容叙述了晋灵公时, 武将屠岸贾与忠臣赵盾不和, 设计陷害赵盾, 并灭其满门三百余人, 仅有晋灵公女儿庄姬公主怀有身孕得以幸免。不久, 庄姬产下一子, 为保留赵氏血脉, 将婴孩托付于常出入赵家的草泽医生程婴, 亦自缢而死。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 企图带出宫外投奔公孙杵臼, 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韩厥深明大义帮助程婴放走赵氏孤儿, 随后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 急欲斩草除根, 便假传灵公之命, 要将全国半岁以下婴儿全部杀尽, 以绝后患, 违抗者诛灭九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和所有婴儿, 决意献出自己的独子代替赵氏孤儿以保全赵家命脉, 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与亲生子一起赴死。而公孙杵臼坚决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罪名, 在屠岸贾面前撞阶而死。屠岸贾如愿除去了“赵氏孤儿”。因程婴“告密”有功收其为门客, 收其子 (赵氏孤儿) 为义子, 教他武功。20年后, 赵氏孤儿长大成人, 程婴将赵家之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 决意为舍生取义的壮士们和赵家满门报仇血恨。此时悼公在位, 早察觉屠岸贾图谋不轨, 便命赵氏孤儿捉拿屠岸贾报仇雪恨。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 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国语》、《左传》, 当中只略提及“孟姬之谗”, 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叙述。到了司马迁《史记》及汉刘向的《新序》、《说苑》则经历了从历史事件到史传文学的改写, 成为广泛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原型, 舍弃了孟姬之谗招致家族灾难的部分, 体现了忠孝节义、悲壮慷慨、义薄云天、舍生取义等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随后不同时代对赵氏孤儿文本都进行过改写, 忠奸二元对立的故事模式, 知恩图报、忠孝节义的思想追求, 推崇舍命救孤的壮举, 宣扬效忠皇权的思想, 都体现出儒家思想与伦理价值深入人心的时代特征。每一次改写都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都是以当下的需要对历史文本的重新阐释, 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三、情节与人物设置各有特色

两版话剧各自的改写都是对历史文本的再度阐释, 虽都以元杂剧《赵氏孤儿》为母本, 但在情节设置上也都参照了《赵氏孤儿》前史的某些记述。

在情节设置上, 林版的《赵氏孤儿》在故事开端设置了事件发生的前史——赵盾与屠岸贾家族之前的恩怨, 致使屠妻离世。屠岸贾与赵盾结下仇, 还原了历史原生态“春秋无义战”, 使全剧都沉浸在复仇气息之中。赵氏家族也不再具有从《史记》开始在道义、伦理上的优势身份。在舞台空间上, 赵盾、屠岸贾在位置上形成一左一右的对峙, 而晋王永远处于舞台中后部位置, 体现了赵氏与晋王、屠岸贾三者之间力量此消彼长、冲突制衡的政治纠葛关系, 因此原作中善与恶、崇高与卑鄙的对峙与判定不复存在。弱化人物个性、情感及心理, 强化情节的设置与气氛的渲染, 从而改变了元杂剧的忠奸对立故事模式和价值评判标准。16年过去, 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身世告诉了他, 希望他能刺杀屠岸贾为赵家报仇。而有自己价值观念的屠勃不能接受这个历史的包袱。程婴万念俱灰, 当着晋灵公的面, 将一切和盘托出, 而赵氏孤儿却放弃报仇。晋灵公考虑到王室凋零, 后继乏人, 将其带走。结尾处, 程婴与屠岸贾斟酒对坐, 百感交集, 大呼“真是大道无道, 大仇无仇, 世事无定啊”!孤儿放弃复仇是对传统文本的彻底颠覆, 也是本剧题旨所在。

在人物设置上, 程婴作为赵氏门客, 肝胆忠义, 以子殉主, 坚守复仇使命, 具有几千年来普遍深入人心的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 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事与愿违的结局让他和舍命救孤的侠士们成了真正的悲剧人物。屠岸贾为复仇大开杀戒, 险些酿成祸及全城的惨烈屠杀。他心思缜密、以怨报怨、凶悍阴郁, 从应被孤儿复仇的罪有应得形象转变为孤儿放弃复仇独自慨叹的老者。晋灵公被塑造成一位励精图治、深谋远虑的统治者, 他看似游离于政治斗争外, 却是其中最大的推手和赢家。赵氏孤儿身上的个体意识觉醒和对自身命运的自主抉择, 表现对个体生命自由选择的重视。赵氏孤儿由原作中不负众望、手刃仇人事件逆转人物转变为又一个悲剧的制造者。让我们看到编剧对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绝对化的不予认同。

田版的《赵氏孤儿》在剧作开端的情节设置上, 不愿在虚构上再进行虚构, 而是去寻找挖掘真实的素材, 采取了《国语》中有关“孟姬之谗”和赵门子弟弑君的历史叙述。春秋时代, 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残暴。相国赵盾之家世代忠良, 贵为国戚, 赵盾之子赵朔发现妻子庄姬竟与叔父通奸, 盛怒之下举剑刺死叔父, 指责庄姬是人尽可夫的淫妇, 引起庄姬任性诬告赵家谋逆。赵朔为保家门不得已弑君, 拥立景公继位。辅国将军屠岸贾趁机抄杀赵氏满门。庄姬生下一子, 草泽医生程婴受幡然醒悟的庄姬委托, 义无反顾携孤儿出逃, 随后产生了一系列救助孤儿的故事。

编剧将程婴设置为一个草泽医生, 而非赵家忠义门客。程婴只是在庄姬苦苦相托之下, 一丝善念决定救赵孤脱险;为了“纯粹”的诚信, 程婴说服妻子舍子, 用亲生子的性命换取孤儿的性命。演员大幅度的肢体动作由内而外地表现夫妻俩欲言又止、撕心裂肺的复杂情感。为了“纯粹”的诚信, 他眼见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 背负举国上下骂名来兑现他所作的承诺。他忍辱负重地生活就是希望抚育赵氏孤儿成人后可以报仇雪恨。韩厥是一个纯粹、真性情、有着侠义之心的将军, 他被程婴义举感动, 放行孤儿, 舍身成仁。公孙杵臼有勇有谋, 得知程婴义举后决定舍生取义, 将生留给程婴, 大无畏地选择死亡。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信义君子宁愿赴死, 用生命使赵氏孤儿虎口脱险, 体现了编剧所要歌颂和弘扬的“失义人心不在, 失信道义不存”的春秋大义精神。屠岸贾从原作的武夫奸臣形象变成一个受病痛折磨的“无能生养”的辅国将军, 他暴戾且自卑, 痛不欲生, 脆弱茫然, 歇斯底里。但他并非全无人性, 对孤儿体现了他浓浓父爱的一面。他本想逃避命运的制裁, 却适得其反地逃脱不掉命运的安排。他嗓音嘶哑, 涕泗横流, 雄风不再, 最终为自己灭赵家的罪孽而忏悔自杀。而赵氏孤儿在得知身世真相时, 迷茫“义父教我在世为人之勇, 父亲教我在世为人之道, 我不甘父亲的庸碌, 努力成为义父, 而一生骂名的父亲才是义薄云天的汉子——”在抉择关头, 他失去了判断能力, 陷入混乱迷惘, 四顾茫然, 这一刻起成了真正的“孤儿”, 令人不禁可悲可叹。

四、全剧结构形式迥异

林版的《赵氏孤儿》全剧结构分两部分, 上半部故事情节始终在叙事线上展开和向前推进。胸怀大志的青年晋灵公继位后, 为改变政治局面, 调屠岸贾从西域回京, 从而使屠岸贾与赵盾的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险些演变成一场祸及全城交织着公报私仇的大屠杀。导演用现实主义戏剧的表现手法架构剧本, 在观众面前复现真实世界, 主要表现“搜孤救孤”事件的过程。下半部主要呈现长大后的赵氏孤儿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 重点在于赵氏孤儿对待复仇的态度, 获知真相后对自己肩负的复仇使命决绝地说“不”, 上演了戏中人困惑迷惘、事与愿违的人生戏剧。整部戏的不足在于两部分过于头重脚轻。下半部中, 孤儿性格缺少生活细节的支撑和铺垫, 编剧突然借孤儿之口抛出一个观众始料不及的态度, 草率地直奔主题用“不能接受这个历史的包袱”轻松带过, 结尾突兀且出人意料的结局, 与观众心理预期背道而驰。这就造成原本上半部精心烘托营造的冷峻沉郁的气氛和观众紧张压抑的情绪随之戛然而止, 无处倾泻, 难以纾解。

田版的《赵氏孤儿》将原作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打乱, 剧情颠倒穿插。其叙事手法如电影般闪回展现。通过中心人物屠岸贾与程婴的回忆和梦幻来展示事件和人物, 比如用黑纱的幕前幕后划分区域代表人物所处时间的不同, 以达到现在和过去反复交替, 产生对照和变化, 使观众通过感官刺激进行思考。全剧以孤儿听程婴和义父屠岸贾讲述往事为主线, 上半部着重表现赵家世代忠良却被庄姬诬告, 不得不弑君谋反, 因此遭到灭门遗孤的背景;下半部则重点体现义士们的诚信与春秋大义精神。尽管舞台极致华美, 造型新颖绚丽, 语言古典诗意, 情感细腻真挚、激情奔放, 但全剧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一个思想清晰的叙事线路, 不惜牺牲情节来支持舞台场景的调度和呈现, 难以支撑过于浓烈迷惘的情绪渲染, 因对其产生背景和原因的铺垫不够, 难以唤起观众同样强烈深刻的情感。

五、主题思想截然不同

元杂剧《赵氏孤儿》在中国戏剧史上是最著名的悲剧, 也是闻名世界的悲剧作品。王国维曾如此评价:“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 而其赴汤蹈火者, 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亦无愧色也。”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 成为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 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这充分说明了《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经典的魅力和持久生命力。

元杂剧《赵氏孤儿》反映了中国悲剧那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抗争精神。作品描写了奸臣屠岸贾的奸邪残暴和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正之士冒死救孤的自我牺牲精神。屠岸贾为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 为搜捕赵氏孤儿而下令屠杀全城小儿, 揭露了权奸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忠烈满门的赵家遗孤是为赵家报仇的唯一希望, 他已然成为一种正义的象征, 义士们舍命救孤惨烈悲壮, 这就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此剧主题在“忠义”, 是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斗争, 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是建立在一种“血亲”基础的文化认同下, 在子子孙孙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实现的, 歌颂了维护正义, 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元代统治者实行的残酷的民族压迫, 必然需要一种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来唤醒民众, 因赵宋王室自认是春秋晋国赵氏后裔, “存赵孤”被赋予了现实政治意义, 也与反元复宋的民族意识和思想情绪相吻合。《赵氏孤儿》顺应了时代的呼声, 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历史即当下, 在当代的今天, 与元杂剧中的“赵氏孤儿”选择“复仇”相比, 当林版和田版两个“孤儿”面对“复仇, 还是放弃”这个激荡心灵的命运选择题时, 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即“放弃”, 但二者所传达的主旨却截然不同。

林版的《赵氏孤儿》关于复仇的现代诠释, 首先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看待个人恩仇。在开端刻意设置了前史即屠岸贾与赵盾家族先前恩怨使屠妻离世, 二者结恨, 所以屠岸贾回来复仇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剧中正义与邪恶的判定已不复存在, 改变了忠奸对立故事模式。如此, 无绝对的是非善恶, 更无道德评判, 即便最终屠岸贾毙命于孤儿的复仇, 也无关正义伸张等传统主题。

其次是对王权掌控个体命运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赵盾与晋王、屠岸贾三者之间, 此消彼长、冲突制衡的政治纠葛关系, 在尔虞我诈的宫廷权力斗争之中没有永远的强者。晋灵公, 一个被误以为易于掌控的谋略高手, 他要在臣子之间对权势的争夺中夺回权柄, 即使亲情也可以牺牲。赵家惨剧看似是屠复仇所为, 实则是晋灵公夺回王权的一步棋。若王室需倚靠其政治力量, 即便真有谋逆之心触怒王者, 他也不会贸然下手。赵氏被灭满门的屠戮, 若没有统治者在幕后的默许, 刚调回京的贬谪之臣即便有天大的仇恨也无法复仇, 屠不过是王权政治斗争棋盘中的一个棋子。由此推测两家的先前恩怨也并不仅仅是个人恩怨那么简单, 也是王室借赵氏削弱屠派势力而为。如今赵氏势力庞大, 晋王就要利用屠岸贾对付赵氏, 正如王太后对他说过“你借刀杀人”!机关算尽的屠岸贾本想将年轻的晋王当作棋子为自己报仇, 其实早已是深谋远虑的统治者手中的一枚棋子。当程婴说出真相, 希望孤儿为赵家报仇雪恨时, 晋王一句“这是你们的事, 不是孤的事”, 真是鹬蚌相争坐收渔利, 任何人都被玩弄于他股掌之中, 这里体现了编剧对王权本质的揭露和批判。

林版的《赵氏孤儿》最终“大恨无恨, 大仇无仇”的结局, 彻底颠覆了元杂剧复仇的传统主题, 展现了每个人物在生存困境下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命运选择。赵氏孤儿是屠岸贾要追杀的赵家遗孤, 而屠岸贾却对他视如己出, 养育长达16年。当历史的沉重后果要刚成人的赵氏孤儿一人承担时, 他难以承载个人命运且无法自主抉择。他发出了“个体意识觉醒”的质问“我凭什么就该活下来?您那孩子又凭什么就该死?”这就形成一个关于人性的思考。程婴作为赵氏门客, 以子殉主体现出其子和赵朔其子的生命有贵贱之分, 生命价值的不平等更体现旧时代血淋淋的主奴意识和愚忠愚孝思想。程婴身上具有几千年来深入人心的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 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努力必有结果的理想主义观念。而当屠勃选择不接受这个历史包袱、放弃上一辈的所有恩仇时, 程婴大呼“真是大道无道, 大仇无仇, 世事无定啊”!程婴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轰然倒塌。悲剧并不在于赵氏孤儿复仇与否, 而在于剧中人对自身命运的选择。于是, 无论是程婴、屠岸贾还是为复仇做出牺牲的人们, 都被磅礴的暴雨冲刷干净, 成了真正的悲剧人物。这一结局的设置, 是编剧与理想主义和价值普遍主义的对垒。新时期以来, 绝对价值体系逐渐瓦解, 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变为现实主义的价值观。林版的《赵氏孤儿》将当代价值观和古典悲剧融为一体, 在传统故事上具有了现代性思想内涵。

田版的《赵氏孤儿》努力发掘时代背景下不可忽略的人文共性, 春秋时代是纯真无忌的时代, 高洁人性中的“大义”, 并非简单一句愚忠愚孝所能概括。本剧以当下社会生活的一个热点问题——诚信为主题, 针对当下社会诚信缺失的现实和现代人遭遇的“信任危机”、“诚信危机”状况, 在剧中以震撼心灵的纯粹坚持唤醒人们。“彰善瘅恶”的传统主题被“舍命论道”精神和对“道义人心”力量的关注所代替。程婴因一丝善念轻轻一诺便为之出生入死, 展示着中华民族至真至纯的民族品格和精神, 让观众感悟到“在这浊乱的世上, 得见一真正信义君子, 亦无愧于在这乱世行走一遭”。该剧始终贯穿着“失义人心不在, 失信正道不存”的春秋大义精神。

田版的《赵氏孤儿》也着重表现赵氏孤儿对待复仇的态度, 赵氏孤儿得知灭门家仇的真相后, 他不堪复仇重负, 这使侠义之士的鲜血白白流淌, 沉痛无奈, 令人辛酸。屠岸贾和程婴两种人生观对赵氏孤儿的影响造成赵氏孤儿的道德困惑“我迷路了, 父亲、义父……我该向哪个方向走……”和“面对困境, 我要选择。我不想选择, 可我面对困境”的两难选择。孤儿在抉择关头, 失去了判断能力, 陷入混乱迷惘, 映射了当代人总是必须直面选择的困境。

田版的《赵氏孤儿》结尾处, 随着两位父亲的先后死去, 他哭喊着意识到“今天以前, 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以后, 我是——孤儿”。这一刻起成为了真正的“孤儿”, 令人不禁可悲可叹。这句台词更像是他的“青春结语”, 他告别青春决定上路了, 今后无论前面是坎坷还是坦途, 都要一个人独立去面对, 孤独使精神无所归属, 其实我们都是心灵的孤儿, 这在观众的精神世界里产生了强烈共鸣。

通过对《赵氏孤儿》两个剧作版本的对比分析, “当代赵氏孤儿”都放弃了复仇, 主题都超越了“复仇”而上升到“尊重个体生命”的高度, 否定了“血亲”的文化认同和映射了当代青年懦弱的思想状态, 体现了当下社会现状。但对于“赵氏孤儿”放弃复仇的理由的处理太过轻易草率。两剧院不约而同把《赵氏孤儿》这一古老题材搬上舞台, 旨在用当下的价值观重读经典的认同和全新诠释, 思考中国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现代的延伸走向。虽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但也反映出优秀剧本的缺失现状

参考文献

[1]金海曙.赵氏孤儿[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孤儿药】相关文章:

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03-11

孤儿泪06-06

艾滋孤儿06-05

《上海孤儿》06-19

心理孤儿07-17

雾都孤儿有感05-12

雾都孤儿简介05-31

孤儿帮扶方案07-22

《赵氏孤儿案》09-09

孤儿寡母09-11

上一篇:数学日记反思下一篇:小板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