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资本管理

2024-07-02

商业地产资本管理(精选十篇)

商业地产资本管理 篇1

1. 资本运作对企业有重要意义。

企业资本运作是以资本效益为核心的经营活动, 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营运的效益, 确保企业资本不断增值。资本运作作为众多企业的一种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战略和经营模式, 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高级形式, 它可以覆盖各类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方面, 尤其是对实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具有重要意义。

2. 商业地产公司需要运用资本运作改善产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

商业地产行业适合大规模生产, 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同期长等特点, 要求企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长期以来, 因体制等原因, 我国的商业地产企业, 形成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积压房产过多等问题, 商业地产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企业产业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从数量上看, 我国的商业地产企业已数量众多, 但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 房产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数量过多、生产分散、集中度低, 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造成了成本高、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所以, 商业地产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购并重组等资本运作的手段实现分散式经营向集团化经营的转变。其次, 盘活存量房产需要企业资本经营。存量商业地产闲置, 不仅不能实现其资本价值的增值, 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其成本。为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通过资本经营、推动企业产权流动、盘活资产就显得十分迫切。

二、商业地产资本运作的融资方式

从融资体制上看, 目前商业地产公司大都是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融资格局。而间接融资比例过大对我国商业地产业的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 有关人士也多次呼吁, 我国商业地产投融资体制亟待改革, 走多方筹资之路。

第一, 直接融资有利于商业地产业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不仅可推动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而且可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 有助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增强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对于逐步解决包括商业地产业在内的企业负债率过高、资本金不足等问题,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 政策的宽松使商业地产企业上市融资具有可能性。前些年, 国家有关部门把商业地产企业的上市作为限制范围, 目前在被严禁六七年之后, 商业地产企业上市已开始松动。商业地产企业上市, 使得符合上市要求、募集资金的投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发展后劲及实力较强的商业地产企业上市成为了可能根据国内外经验, 商业地产证券化的形式主要以下有六种:

1. 商业地产企业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

商业地产企业按照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 遵循对应的程序, 对应的部门进行了核准, 进行了改制, 成为股份公司同时进行股票的发行。

2. 商业地产企业买壳上市。

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 能够发行股票商业地产企业只是少数, 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间接进入证券市场, 在这方面, 我国一些商业地产公司做得较为成功, 如中关村重组琼民源、北京天创商业地产开发公司买壳控股贯华旅业、北京光彩集团入主南油物业等。对上市公司实施了收购与控股, 让它们进入证券市场, 这一行为提速了企业的资本运作过程。

3. 以基金为表现形式的房产证券。

对于投资基金来说, 其主要对投资者的资金进行汇集, 并把这些基金投资到商业地产上, 此基金往往不用直接参与到具体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之中;对于消费基金来说, 其主要汇集居民以住房消费资金积累为目的的住房资金;最后即为资产运营型基金, 它无需实施项目投资活动, 主要直接运作商业地产资产, 最终会带来经济收益, 将此收益当成基金回报。

4.“准商业地产证券”。

这是在某些发达国家开展的一种已具备权益关系但未用证券化方式表现的基金形式, 它们只要将权益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商业地产证券化, 可称之为“准商业地产证券化”。通常包括住房公积金这一形式, 另外还包括住房合作社的形式。有关调查表明国内累计住房公积金每年以上百亿元的速度增长, 有着很广泛的发展空间。

5. 以债券为表现形式的房产证券。

对于直接的商业地产项目债券来说, 其往往针对商业地产项目标的, 需要投资方或者开发企业委托金融机构进行发行。此作法在我国存在先例:深圳振业集团针对海悦以及翠海这些项目, 在这二个项目上发行了3年-5年期附权流通证券, 此处的“附权”主要为证券持有者能根据约定的价格购买房产的期限, 到期结算时, 投资人员能利用现金形式的还本付息, 还能使用事先商量好的的价格, 优先购买已进入销售阶段的本次所开发的房产;另外即为派生出来的债券, 就是把商业地产资产当成合适的担保, 靠该资产收益偿还的债券。

6.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

其为若干类机构针对住房抵押贷款实施有效的包装以及组合, 将一定数量的, 在贷款期限、利率、抵押范畴类型等方面具备共性的抵押贷款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 包括抵押债券及由抵押贷款支持、担保的各种债券。其让整个住房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有了直接的关联, 促使了金融机构进行住宅抵押贷款投资的减少, 融资渠道变宽了, 让投资人员有了更多的新的投资机会。商业地产的证券化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 其发育还很不充分, 法规也不完善, 但随着市场经济各种要素的培育和成熟, 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商业地产资本运作可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对于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来说, 其会经常受到企业内在价值的限制与约束, 资本运作和商业地产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商业地产业的内在价值发展需要通过资本运作来提升;另一方面, 只有企业本身具有了较高的内在价值, 才能较好地运用资本运作这种企业经营的高级形式。

1. 集约化经营, 实现企业规模效应。

中国住宅的发展方向是产业化, 商业地产的行业特点要求企业的发展趋向集团化、集约化。国家有关部门一直有意于支持一些有实力的商业地产公司发展成为规模更大、管理更科学、效率更高的集团型开发企业。由于商业地产市场不断慢慢地完善, 消费者同时一直提升住房的要求, 商业地产企业必然向规模化发展, 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

2.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 实现科学管理。

这是企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体现, 由于商业地产投资本身的特性, 所以投资决策要是发生失误, 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所以此行业的投资约束要比别的行业强大。目前, 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往往通过一些集资或者银行贷款的方式实施开发, 因为投资约束机制变弱了, 部分的商业地产企业从没考虑债权人的利益, 胡乱使用借债资金进行不合理的投资, 导致了商业地产投资结构非常不合适, 经营风险大大提高。要有效防止此类问题发生, 就必须深化商业地产企业的改革, 明晰产权关系, 通过建立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 使企业建立明确的权责体系、科学的决策机制, 规范运作, 防止投资的随意性。

3. 调整业务机构, 准确把握市场脉搏。

为规范商业地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商业地产市场的优惠政策都是针对居民住宅的。这就决定了在未来的相当时期内, 我国商业地产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只能是居民住宅。针对这种市场, 商业地产企业应改变物业开发的思路, 将所开发物业集中到有市场需求的居民住宅上来。把准了市场脉博。企业的经营效益、内存价值必然得到提升。

4.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的巨大源泉, 商业地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其科技含量。

在住房建造中加快开发和利用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 亦是提升商业地产业内存价值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孟昭莉.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分析报告[J].中国中小企业, 2009, (01) .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实施办法 篇2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权重法或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应当符合本办法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内部评级法未覆盖的风险暴露应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未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方法。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申请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提交申请时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应不低于50%,并在三年内达到80%。

前款所称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按以下公式确定:

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按内部评级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按内部评级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按权重法计量的内部评级法未覆盖信用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100%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3的规定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按照本办法附件4的规定对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分类,按照本办法附件5的规定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可以按照本办法附件6的规定审慎考虑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抵补作用。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可以按照本办法附件7的规定采用监管映射法计量专业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8的规定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9的规定计量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二节 权重法

第五十一条 权重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银行账户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与表外项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之和。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计量各类表内资产的风险加权资产,应首先从资产账面价值中扣除相应的减值准备,然后乘以风险权重。

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计量各类表外项目的风险加权资产,应将表外项目名义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到等值的表内资产,再按表内资产的处理方式计量风险加权资产。

第五十四条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风险权重为0%。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境外主权和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为基准。

(一)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政府及其中央银行债权,该国家或地区的评级为A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0%;AA-以下,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0%;A-以下,BB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50%;BBB-以下,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100%;B-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50%;未评级的,风险权重为100%。

(二)对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与对所在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相同。

(三)对境外商业银行债权,注册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评级为A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5%;AA-以下,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50%;A-以下,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100%;B-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50%;未评级的,风险权重为100%。

(四)对境外其它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五十六条 商业银行对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多边开发银行包括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投资基金、北欧投资银行、加勒比海开发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和欧洲开发银行理事会。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第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我国公共部门实体包括:

(一)除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以外,其它收入主要源于中央财政的公共部门。

(二)省级(直辖区、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

商业银行对前款所列公共部门实体投资的工商企业的债权不适用20%的风险权重。

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持有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一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

以风险权重为0%的金融资产作为质押的债权,其覆盖部分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三条 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一)企业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

(二)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

(三)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

第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个人债权的风险权重。

(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

(二)对已抵押房产,在购房人没有全部归还贷款前,商业银行以再评估后的净值为抵押追加贷款的,追加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50%。

(三)对个人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第六十六条 租赁业务的租赁资产余值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七条 下列资产适用250%风险权重:

(一)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未扣除部分)。

(二)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未扣除部分)。

第六十八条 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

(一)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

(二)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

(三)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其它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第六十九条 商业银行非自用不动产的风险权重为1250%。

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而持有的非自用不动产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七十条 商业银行其它资产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七十一条 商业银行各类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

(一)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二)原始期限不超过1年和1年以上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分别为20%和50%;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为0%。

(三)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为50%,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为20%:

1.授信对象为自然人,授信方式为无担保循环授信。

2.对同一持卡人的授信额度不超过100万人民币。

3.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年一次评估持卡人的信用程度,按季监控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若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商业银行有权降低甚至取消授信额度。

(四)票据发行便利和循环认购便利的信用转换系数为50%。

(五)银行借出的证券或用作抵押物的证券,包括回购交易中的证券借贷,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六) 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短期或有项目,信用转换系数为20%。

(七)与交易直接相关的或有项目,信用转换系数为50%。

(八)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资产销售与购买协议,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九)远期资产购买、远期定期存款、部分交款的股票及证券,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十)其它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均为100%。

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2的规定对因证券、商品、外汇清算形成的风险暴露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七十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可按照本办法附件2的规定考虑合格质物质押或合格保证主体提供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合格质物质押的债权(含证券融资类交易形成的债权),取得与质物相同的风险权重,或取得对质物发行人或承兑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质押的债权(含证券融资类交易形成的债权),受质物保护的部分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

合格保证主体提供全额保证的贷款,取得对保证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保证的贷款,被保证部分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

第七十四条 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的,质物或保证的担保期限短于被担保债权期限的,不具备风险缓释作用。

第三节 内部评级法

第七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分类,并至少分为以下六类:

(一)主权风险暴露。

(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三)公司风险暴露,包括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专业贷款和一般公司风险暴露。

(四)零售风险暴露,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和其它零售风险暴露。

(五)股权风险暴露。

(六)其它风险暴露,包括购入应收款及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

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公司风险暴露统称为非零售风险暴露。

第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未违约和已违约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一)未违约非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单笔信用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相关性和有效期限。

未违约零售类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单个资产池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相关性。

(二)已违约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商业地产资本管理 篇3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逆周期资本缓冲 中国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44—02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欧美等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重大制度性漏洞。各国监管机构和金融业专家经过协商和讨论研究出了符合当今金融业发展的方案,因此,在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这标志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确立了银行监管的新标杆。随着欧美各国实行新巴塞尔协议,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随之引入新巴塞尔协议,促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 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内容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的后期,经济衰退时违约率高速增长导致的银行业亏损严重。银行业的损失将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动摇,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在系统性风险快速增长时期银行体系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必要性。

1.1 逆周期资本监管概念的界定

所谓逆周期资本监管(逆经济周期资本缓冲)是针对最低资本充足率,在经济增长期银行信贷规模疯狂扩张的情况下提高超额资本充足要求也就是动态调整资本充足率,来应对在经济萧条期资本充足率下滑及违约率升高促使银行亏损的情况。逆周期资本监管是宏观谨慎的外延其核心思想是将资本充足率动态地同经济周期挂钩:即经济繁荣,资本缓冲要求上调;经济萧条,资本缓冲要求下降。

1.2 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对逆周期资本监管的规定

2010年9月提出的新巴塞尔协议中对逆周期缓冲资本的范围为0%~2.5%,由普通股和高质量资本构成。这一规定意味着银行在满足普通股充足率4.5%,一级资本6%,总资本8%,以及资本留存缓冲2.5%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这一规定将由2016年1月开始启用,并于2019年1月完全生效。由于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不同,具体实施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最低缓冲水平赋予了各国有权根据本身的金融状况,确定计提合适的逆周期资本。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的目的都在于提高银行业在经济恶化时期的恢复能力,弱化顺周期性带来的影响,且逆周期资本的实施比留存资本缓冲更加灵活。

1.3 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目标与监管决策指导原则

当初,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在处理顺经济周期问题的组织问题时,应采取一种搭积木式的方法,因此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同时确定了四个重要目标:(1)抑制最低资本要求中所存在的过多的周期性问题;(2)增加更多的前瞻性规定;(3)在单个银行和金融部门内预留资本,以建立可用于应对危机的资本缓冲;(4)在信贷过度增长时期,实现保护金融部门的宏观审慎广义目标。

为了提高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合理性,应遵循一套明确的原则。

准则一:逆周期缓冲资本应当实现其监管的目的,也就是当信贷过度增长并伴随有越来越多的系统性风险时,需要保护整个银行体系以免受其潜在损失。

准则二:在实施缓冲决策时,信贷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一个实用的参考指标。在监管者实施并解释缓冲决策时,它不需要在其利用的信息中发挥主导作用。监管者应当对其在制定缓冲决策时用的信息,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的原因加以说明。

准则三:在对包含信贷占GDP比和其它参数等信息进行评估时,应当注意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对评估结果产生误导。

准则四:在危机时期迅速释放缓冲资本有助于减少受监管资本要求所限的信贷的攻击风险。

准则五:缓冲是一种监管当局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工具。

1.4 逆周期资本监管相关的计算

巴塞尔委员会建议计算逆周期缓冲资本的核心挂钩变量为信贷/GDP,根据该指标对其长期趋势值的偏离度(GAP),确定是否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为何选择信贷/GDP指标,而不选其它指标?信贷的相关变量对金融危机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效果。信贷作为GDP的占比,该指标已经被经济总量去量纲化了,这意味着它不受一般性信贷周期规律的影响,该指标考虑了长期的金融深化趋势,它比差分变量更加平滑,并可最小化虚假波动。因此对于逆周期资本缓冲来说信贷/GDP指标最为合适。

2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逆周期资本监管规定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和金融全球化的洗礼,已经在迈向现代银行制度和体系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长足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实施新资本协议中的逆周期资本监管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受到政府的支持占绝对和主导的优势,而其它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任何优势,竞争不充分。我国银行业更多地具有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比如银行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充分的自主经营权;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过于依赖银行贷款,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做为金融市场的主角银行业跟国际大型银行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较高,系统性银行核心资本基本上能够达到9%,整个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2%左右,而且中国商业银行资本主要是普通股,吸收损失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在短期之内,新巴塞尔协议中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提出在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质量的影响都不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慢慢复苏,我国的经济也加速发展,信贷也随之“疯狂”地扩张,据有关部门从研究的领域来测算,在补充资本金的方面,我国几家系统性的重要银行近5年会有4000亿到5000亿元的资本的缺口。我国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长得比较快,随着贷款规模的增长,我国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比较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实现新巴塞尔协议中各项规定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国际性商业银行缩小差距,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我国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建议

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是通过鼓励银行在繁荣期增加资本缓冲,在衰退期相应减少资本缓冲,来调节银行业顺周期性行为,从而达到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可以看出此条款在我国是有利有弊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努力,克服逆周期资本监管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完成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各种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从银行自身制度的完善开始。

(1)面对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实行应该建立有关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的独立监管部门来分析和研究并披露最新的情况,此监管部门更应该与目前已有的银行监管委员会及中国人民银行来促进中国金融监管的完善。对于具体如何推行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监管当局应加强对态势的跟踪与应对,及时制定可行的资本管理规划,加强资本管理,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本的补充工具和渠道;在实施进程上,应充分考虑中国银行业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差异化;实施资本监管操作为主,多种宏观工具审慎并用的策略。

(2)积极有效的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其中包括上市筹资的同时要大力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还要在资本框架内建立对危机时期经济冲击的吸收功能,并缓解顺经济周期性。

(3)持续改进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相关规定,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继续参与国际监管规则改革工作,紧密结合国际最佳实践和我国银行业实际,进一步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Ⅲ的本土化,将良好的风险文化根植于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4)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行业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完善法律上的不足,并确保相关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商业银行资本困境与经济资本管理 篇4

资本管理问题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性问题。资本管理能力的高低, 决定了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那些能够持续的较低成本获取资本和较高效率运作资本的商业银行, 才能够在全面覆盖风险的前提下, 不断发展和完善合理的赢利模式和业务架构, 持续获取高于同行业平均的资本收益率, 从而获得市场认同, 最终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经济资本管理包括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 体现了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对商业银行在新公司治理下实施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本文将从参与银行业融资潮中选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 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分析六家银行的资本现状、资本构成等具体情况。

2.1 资本充足水平

六家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均远远高于8%。其中, 四大国有银行中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近几年相对较低, 而总体看六家银行中招商银行则最低, 此外, 中信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没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优势的情况下, 其资本充足率在2007年和2008年却在六家银行中居于首位。

2007年, 我国全部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8.4%, 首次符合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8%, 达到国际监管水平。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较好, 资本状况良好。

2008年, 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 六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比2007年略低, 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的数据在2007年的基础上均有增加,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则略有下降, 交通银行降幅最大。

2009年, 国家为刺激经济策划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砸下了9.59万亿元的天量信贷, 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下滑, 均值跌到11.48%。

2010年上半年, 总体来说资本充足率呈上升趋势, 但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仍继续下降, 连续四年的下降充分表明这三家银行资本状况不够良好, 风险抵补能力欠缺。

2.2 资本构成情况

从六家银行的年报及半年报可看出, 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来源中, 股本占较大的比例, 并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对于股本的依赖要小于国有商业银行。其中股本占资本总量最大的是工商银行, 达到43.96%, 招商银行的比例最小;另外, 六家商业银行的平均核心资本占资本净额的比重为76.70%, 也就是说附属资本占资本净额中的比重仅有23.3%, 并且从各银行的半年报可看出, 附属资本的构成相对单一, 各种风险准备占了近一半的比例。

3 银行资本困境的原因

第一, 资产拉动的粗放型扩张模式导致各家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权重和风险资产的占比非常高, 为了保持增长, 商业银行不得不在资本市场一再融资。

第二, 资本结构单一, 附属资本比重过低。

第三, 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

第四, 赢利能力较弱导致内源融资不足。

4 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及结论

4.1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运用经济资本的理念, 建立注重风险与收益平衡关系的风险文化, 正视银行经营中风险存在的必要性, 不断强化风险控制理念, 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用正确方式衡量风险。

4.2 注重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

经济资本计划决定信贷计划和综合业务计划, 使风险资产增长受到经济资本的有效约束, 从而引导和约束各项业务规模合理、适度增长, 使经济资本配置管理成为信贷计划和综合业务经营计划体系的核心。

4.3 优化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7 篇5

以风险权重为0%的金融资产作为质押的债权,其覆盖部分的风险权重为0%。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第六十二条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三条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四条商业银行对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一)企业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

(二)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

(三)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

第六十五条商业银行对个人债权的风险权重。

(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

(二)对已抵押房产,在购房人没有全部归还贷款前,商业银行以再评估后的净值为抵押追加贷款的,追加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50%。

(三)对个人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第六十六条租赁业务的租赁资产余值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七条下列资产适用250%风险权重:

(一)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未扣除部分)。

(二)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未扣除部分)。

第六十八条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

(一)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

(二)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

(三)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其它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第六十九条商业银行非自用不动产的风险权重为1250%。

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而持有的非自用不动产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七十条商业银行其它资产的风险权重为100%。

商业地产资本管理 篇6

【关键词】中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发展展望

一、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演变

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理念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在该阶段,计划经济下的银行基本上是财政的出纳,资本和资本管理的观念基本没有。在这一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垄断了几乎所有金融业务。它既是一个国家管理机关,又承办对工商企业和居民的各种金融业务。同时,在银行的内部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即基层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上缴总行,贷款则由总行统一核定计划指标,逐级下达,基层银行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第二阶段,1978年到1999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金融体制也开始松动,我国逐渐建立了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逐渐由被动的贷款规模控制向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概念演进,风险管理开始提上日程。1979~1992年,主要针对“大一统”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病,初步构建起新的金融体系。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首次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在此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门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建立或恢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了综合性、股份制的交通银行,以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此时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这一时期尽管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有所提高,银行同业之间、上下级之间、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借贷,但由于统一计划的存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仍然有限,仍然基本不具备资本管理的意识。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帷幕,以现代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银行的改革方向,是新一轮银行改革的主要内容。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先后建立,他们既是国家政策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的强有力的工具,更为国有独资银行剥离政策性业务、专门从事商业性经营以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国有银行改革加速和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资本约束强化,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上市、引进外资战略参股、次级债发行等作为重要的资本补充方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资本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这一阶段监管方面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3月银监会成立。2004年2月,银监会推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体现了对银行经营要素的综合评价,包括对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的评级,以及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后的总体评价。

二、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定位展望

(1)顾客定位—中小企业、工薪阶层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相对突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瓶颈”问题也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2)产品、服务组合定位。中小商业银行应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围绕现有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不同产品间的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力发展非信用、非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在简化手续、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定价政策和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3)企业文化定位、品牌定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内部如何生存发展,是以企业家群体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与其他企业的本质区别。由于银行服务具有无形性和可模仿性,银行服务差异化的创新,竞争对手可以模仿,而银行以高质量服务是建立员工素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其他银行短时间里无法模仿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型商业银行核心如何在竞争力占得一席之地,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小银行的内部控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2010

[2]王伟亮.我国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J].对外贸易.2012(9)

[3]李辛培.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J].经济师.2005(1)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探析 篇7

一、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含义和效用

要想加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提高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不应该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认识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更深层的去了解它,正确认识它的含义和效用,才能将经济资本管理的优势为我国所用。

(一)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经济资本管理就是指的商业银行的企业内部进行评审而产生的资本配置,给某项银行业务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也被称为风险资本。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具体来说是一个数据,是经银行内部管理层推算出来的,这个计算概念属于银行专用,所以,它能够代表商业银行在业务风险中需要支配的资金多少,减小银行业务的风险存在率,保障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转。

就目前世界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的运用可知,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使用相当普遍,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也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另外,在各国重要会议中指出将颁发一些有关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办法,让经济资本真正与世界经济相融合。这些重要决策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指明了方向。

(二)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运用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增强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让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逐渐与世界接轨,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经济资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为我国的商业银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下面,我将具体分析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经济资本管理的应用可以完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时,会将各个业务所需要的风险资金分别分配到相应的部门,让相关业务部门自行资金调配。当工作人员完成某项业务时,会向商业银行的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在这个过程当中,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收益率考核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且兼顾了商业银行业务所需承担的风险。就目前商业银行的管理状况来看,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时,很难考察到银行业务潜在的风险,所以,当前的商业银行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不能真正满足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需求。但是,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下,它可以弥补这一管理缺陷,将业务潜在的风险折算成成本,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时就有一个明确的指标,让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员工考核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2、经济资本管理的应用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资源。

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当中,资金的流动会很大,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内部的相关部门之间的流动。管理者为了满足业务的资金需求,会将所需的资金调动在相关业务的开展上面,这就最大程度实现了资金的合理配置。发挥资源合理配置的优势,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

3、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战略。

在经济资本管理当中,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类型对风险资金的需求也会不同,所以,这在一定程度避免了商业银行盲目的对外投资和风险担当,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扩张时,会根据业务的业绩和收益率作为投资参考,将业务的发展性和业务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充分进行考虑,让商业银行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由此可见,经济资本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者探索出正确的未来发展战略。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上的成效并不明显,其原因包括经济资本发展基础、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以及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自身存在漏洞等等。所以在经济资本探索初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脚步滞缓,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过于依赖经济资本的考核功能。

自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开始运用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取得了一定的一定的发展。也因为这样,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并没有采取辩证的角度看待经济资本管理,在经济资本管理一味的照搬,经济资本当中的员工考核功能也被他们视为包治百病的全能药方,对经济资本的考核功能坚信不疑,甚至将员工考核制度和员工奖励、激励机制混为一谈,其结果不但没有规范员工的工作态度,反而影响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正常运转。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2、对经济资本的理解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只是将经济资本作为银行业务风险控制的工具,停留在经济资本监管的层面,对于经济资本的理解还过于单一。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家间的利率增幅也在不断的变化,“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已经形成。所以,这就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提升企业实力,关注市场的风险和操作的风险。

3、经济资本考核制度的异常化。

经济资本考核制度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企业资金的流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综合实力等等。当前,有些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己的营业额,片面的追求利益,减少对员工培训、员工考核等等上的支出,将企业获取利益放在企业经营的首位,重视商业银行的眼前利益,却忽视了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这样一来,就将经济资本管理本末倒置,商业银行对员工的个人能力考核不重视,员工的专业能力提不高,银行业务操作的失误率大大提高,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发展亮出红色警示灯;同样,还有些商业银行过于重视经济资本考核制度,甚至将企业经营目标转换成员工考核目标,失去了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重心。也就是说,目前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考核制度与商业银行其他制度的关系的理解较为混乱,缺少对经济资本考核制度的理解。

(二)解决措施

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的误区不仅仅影响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安全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找到解决方案对国家与社会都相当重要。

加大对经济资本管理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国家、商业银行自身等等渠道进行宣传,让全员提高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视,加深对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认识;同时,加大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也必不可少,国家应大力提倡商业银行进行员工培训,商业银行管理者和经营者通过一些专题的学习和实际的培训,让员工正确理解商业银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理清经济资本管理工作和银行内部其他工作的关系,重视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市场风险和操作,科学利用经济资本管理方式,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诉,经济资本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弥补制度上的“空子”;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让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但是,出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应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要充分考虑国家实情和银行自身发展状况,科学的应用,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发挥极致。

摘要: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是控制、防范商业风险。为了最大化的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已经初步建立起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加强我国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比如:经济资本管理认识的偏差、管理上的本末倒置、考核制度的异常化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本文将总结归纳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概念和作用,加深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认识,再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探析

参考文献

[1]王炯.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比较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2)

[2]王建春,潘玉蓉.商业银行二级分支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论坛.2006(10)

[3]姜美华.三家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研究及启示[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09)

[4]于君,高建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进展:国外文献综述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11)

有效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思考 篇8

一、商业银行如何从内部加强对资本的监督管理

商业银行要想在短期内按照银监会要求的风险计量方法, 实现资本充足率目标, 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来加强资本金管理, 一是增加资本量;二是调整结构;三是建立以经济资本占用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1. 增加资本量

通过增加资本量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提高资本量的方法主要有内部方法和外部方法, 内部方法主要是通过增加盈利来补充资本, 外部方法主要是吸收投资和发行债券, 外部方法涉及到资本结构的问题, 这里主要涉及增加盈利, 盈利的增加要靠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核心竞争力是稀缺的、对手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 它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以替代性等特征, 是能够确保银行竞争优势动态持续的一种竞争能力, 它是银行竞争力的基础和来源, 它能使银行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 扩展市场份额。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出的不仅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资源能力, 如存贷规模、客户数量和层次、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与技能和银行所具有的硬件能力, 更表现出来的是商业银行的管理运作能力, 如组织存储能力、鉴别贷款项目能力、信贷动态监测和回收能力、服务产品创新的能力。所以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创新的力度, 如全方位的发展零售业务、有重点地发展批发业务;继续大力发展利润贡献率较高的项目, 如发展国际业务等。

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在短期内提高核心竞争力, 提高盈利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通过资本量的增加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效用是非常小的。

2. 调整资产结构

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到很重要的比重, 而中间业务相应的风险权重远较普通的贷款业务为低, 这实际上有效降低了银行的风险资产, 使银行更加容易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由此看来, 要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 首先要从结构上入手, 消除融资→规模扩大→资产充足率不足→再融资的循环饥渴症。

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涉到商业银行经营的各个角落, 主要包括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调整。

(1) 调整资本结构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 风险来源和表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相应地要求弥补风险的资金来源也应多元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规定重估储备、优先股、可转债、5年以上长期次级债务工具、一般准备等可以计入附属资本, 并且《办法》取消了一般准备计入附属资本的最高限制, 各种减值准备可以进行事前扣除, 鼓励商业银行审慎计提各种损失准备, 为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奠定了法规基础。这里主要介绍在我国现行阶段行之有效的调整资本结构的方法:

(1) 发行长期次级债。可以记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工具是指经银监会批准发行的、普通的、无担保的、不以银行资产为抵押或质押的长期次级债务工具, 并确定了在距到期日前最后5年里长期次级债务工具计入附属资本的每年累积折扣20% (从倒数第5年年底开始折扣) 。如一笔10年期的次级债务工具, 第6年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为100%, 第7年为80%, 第8年为60%, 第9年为40%, 第10年为20%。长期次级债务工具补充资本的最大特点是快捷和灵活, 可以迅速地为商业银行提供过渡性资本, 以满足在短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根据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 商业银行可以将不超过核心资本50%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普遍超过40%, 美、法该比例更是超过了80%。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商业银行现有资本结构中附属资本所占比例较低, 居民个人和投资机构的潜在购买力较大, 发行次级长期债券有很大的空间。2003年底, 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 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 并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资本, 这将推动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补充附属资本。

(2) 发行灵活性强的金融工具。优先股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给予投资者在收益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等方面优先权利的股票, 优先股比较适合于保守型、稳健型的投资者。引进优先股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筹集资本, 而且也符合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 逐步将国有股或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中的股权转变为优先股。

可转换债券是指商业银行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在一定期限内依据约定条件可以转换成商业银行普通股的债券。可转债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 因此发行可转债增加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空间很大。

(3) 通过资本市场操作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 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上市银行可以在资本市场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然后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推进人事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资产的质量和盈利水平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不良资产率就会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吸引境内外资本加入、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 是国际上大银行的共同特征。资本充足率的刚性约束, 将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与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同时, 与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合作, 还将促使国内银行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 进一步提高其业务开拓的能力, 以保证更快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环境, 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2003年12月, 中国银监会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最高比例由以前的15%提高到20%, 为商业银行吸引外资提供了更大空间。当前, 各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吸收民间资本, 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和资本总额的增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并不仅仅是为了筹资, 而是为了建立一整套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 强调投资者利益, 彻底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准官僚体制”, 改变“官本位”的经营目标, 通过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 将商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上市作为一个重要的步骤, 其关键还在于解决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来自其他部门的机关化约束的问题。

⑵调整资产结构

要提高资本的比重, 就要降低风险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 即风险资产减少了, 用来承担风险资产的资本就减少了, 风险资产的减少主要应从存量和增量上下功夫。增量上如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金, 而且为银行带来大量手续费收入和佣金收入可以转增资本。同时, 中间业务的风险非常低, 许多业务甚至是零风险, 所以, 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从分子和分母两个方面同时提高资本充足率。

3. 建立以经济资本占用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

经济资本计量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非预期损失, 因为预期损失已经在成本中列支, 所以经济资本承担着抵御银行非预期损失的重担, 即承担风险的能力, 所以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时要促进分支机构重视经济资本占用问题, 约束其不计资本占用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行为, 从而确保银行业务的均衡、协调发展。

二、外部监管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中的地位

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任何国家对资本进行监管不外乎三个目的:一是控制银行风险;二是保持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维持社会稳定;三是减少国家在银行身上所花销的成本。总的来说资本监管是银行体系安全与稳健的基石, 其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 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保护存款人利益。新资本协议中对资本的监管不仅强调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约束, 还补充强调了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和信息披露的市场约束, 这三者形成新协议的“三大支柱”。所以外监管不能仅仅从监管的目标出发设置监管措施, 而应当参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 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监管的范畴, 引导这两种力量来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 用一个过程来表示的话就是:

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目标→资本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政策→外部监管部门的风险评价 (内部评级) →资本实际需要量同商业银行已有资本的差额→监管的程度

银行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变, 而这种转变也需要全社会的配合。监管当局应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合理设计改革方案, 在有效控制道德风险的前提下, 由国家承担改革成本, 帮助各商业银行解决各种困难。早日实现外部监管资本和内部资本管理的趋同。

1. 推进实施新资本协议

银监会于2008年底陆续发布有关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监管法规, 修订现行资本监管规定, 银监会自2010年初开始接受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申请, 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 经批准可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 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可以说银监会在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付出了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 银监会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平台协调各家商业银行协同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对新资本协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降低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成本。

2. 继续严格资本充足率管理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我们注意到国外先进银行即使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 但是在应对重大危机事件时, 资本仍然不足以弥补损失, 所以在我国外部信用环境较差、未来经济发展走向难以确定、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情况下, 银监会应当适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特别是要提高高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 如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从道德风险的角度讲, 资本监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融资活动受到所在国的歧视性待遇和苛刻性监管;另一方面, 我国对在华外资银行及其经营活动也不能实行对等监管, 在它们达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后, 只能对其实行相对宽松的约束, 这势必大大影响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监管当局的责任是确保银行体系安全稳健, 确保管理银行的领导者能力强, 胜任工作。但监管当局并不是银行的管理者, 有关银行应对各种问题的决定, 应由银行管理者和董事会负责, 监管当局可与管理者对话, 促使管理者积极谨慎地行事, 并努力提高业绩。

参考文献

[1]李霁友: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科学出版社, 2004

[2]巴曙松王文强:次级债市场发展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调整.新金融, 2005

[3]陆晓明:美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4]艾迪-凯德著王松奇张云峰等译: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资本管理现状分析 篇9

资本管理是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资本的筹集、使用和分配,资本质量的优质与否是管理层制订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也与各项业务的具体实施、各职能部门的良性运转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地降低银行运营的风险,增加银行在经历风险之后对债权人的清偿能力,商业银行会保留一部分的风险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全球化的浪潮,风险资本在现代银行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风险资本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优化,也能够增强银行在面对风险时的抵御能力; 其次,风险资本管理是通过各部门的风险来调节绩效的,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后,风险资本管理能够根据不同产品的实际经营情况及时地调整收益率,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便是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商业银行对风险资本管理的研究较多。Mille( 1992) 认为风险资本管理不仅仅要重视对信用、操作等风险的量化分析,还应该加强对组合风险的测度; Sabat( 2010)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银行风险资本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缺乏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国内对风险资本管理的研究主要以加入新资本协定达标的大型国有银行为对象,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主要是对风险资本管理的理论、技术进行介绍,缺乏对具体实施的研究。唐国储、李选举( 2003) ,项俊波( 2008) ,马蔚华( 2008) 等人在分析国外先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资本管理进行了规划以及对实施条件进行了介绍; 刘睿、巴曙松( 2011) 以加入新资本协定并达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从标准选择、做法推广等方面就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资本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的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银行的资本的运行逐渐规范化,特别是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于2006 年12 月的正式实施,标志着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银监会的大力推广下,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建立起以风险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多家商业银行已经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了实践阶段,通过不断的加强对风险资本的管理,调整在各部门之间的风险资本分配系数,实现了风险资本由事后考核到事前配置的转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这是一个突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3. 1 对风险资本管理的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对风险资本管理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一种信贷手段,而不是把它上升到全面管理的层次,这就导致了管理层做出的决策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基层银行对业务的判断仍然习惯于主观意识,难以满足社会对银行多样化的需求,甚至会对银行的健康发展起阻碍作用。

3. 2 对风险资本管理导向性认知有误

风险资本管理对银行的发展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因为风险资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模拟经营风险,引导银行用最低的风险组织经营活动,从而实现银行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风险资本管理往往被认为是考核个人业绩的措施,这种错误的认识严重地削弱了风险资本管理对银行的导向作用。

3. 3 对风险资本管理的度量不精准

以风险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的是健全的经济理论、专业的从业人员、完善的监管体系、强大的数据支持,但是这些条件在我国并不成熟。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企业和银行数据的不对称等导致了银行对全部企业的信用评级无法完成、无法判断企业的违约风险,更无法对风险资本进行量化分析。

3. 4 对风险资本管理考核异常化

在风险资本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有些银行错误的将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格式化,导致潜在客户的大量流失,将考核与领导的职务挂钩,导致管理层花费大量的时间制订、测算考核目标,而忽略了风险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4 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

4. 1 构建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量化机制

计算风险资本的前提是银行能够对各个部门以及各项业务的运营风险进行识别并且量化,这要求银行根据业务的不同对风险进行区分,同时在量化风险时根据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设置期望值和误差范围。目前我国采用的量化风险资本的方法主要有基础内部法和搭积木法。基础内部法在国际上被广泛的使用,但是这种方法对信用体系、技术水平和标准制定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如果我国实行这种方法进行风险资本的量化,难以保证真实性,更不必说达到国际要求。搭积木法是适用于过渡期的一种方法,难以长时间使用,难以满足顾客对市场风险计量的精确要求。

文章介绍一种先进的风险度量方法———RAROC ( Risk Adjustment Return On Capital) ,该方法强调风险对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计算的公式如下:

RAROC将风险控制与银行的各项业务紧密地结合,改变了过去只看收益不看风险的传统运营模式,银行可以通过RAROC将具体业务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

4. 2 建立完善的风险偏好体系

风险偏好是银行在完成既定目前的前提下愿意承担的经营风险的最大值,它主要体现在银行对各项业务的贯彻落实上,是银行经营管理的 “方向盘”,适应市场的风险偏好能够帮助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本和风险的协调发展,所以对于银行而言,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风险偏好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该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对银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风险有明确的定位; 其次要综合考量银行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所能够承受的风险以及他们的风险偏好; 再次要在建立风险偏好指标体系,这就需要银行选取能够反映银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标; 最后要设定指标值,指标值的确定要以能够进行历史、现在和未来纵向对比和同行业之间横向对比为标准。

4. 3 建设信息通畅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

建立信息通畅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是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之一。建立该机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证银行对各项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够自上而下的有效地进行传达,同时基层能够自发地对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反馈,经过有效的沟通,管理层能够及时根据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对运行过程进行宏观调控。

4. 4 开展综合化、多元化经营

为了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降低运营的风险,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进行高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的局面,积极地拓展低资本消耗业务,实现业务类型的多样化。银行还可以发挥债券市场的作用,提高银行中介服务和理财服务的能力,同时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衍生产品的研发力度。

参考文献

[1]Miller Stewart R.,Arvind Parkhe.Is There a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in Global Banking?An Empirical Test of U.S.Banks'X-Efficienc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1):55-75.

[2]Patrick M.Wright,Gary C.Mc Maha.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5):126-147.

[3]Bamberger K.A..Technologies of Compliance:Risk and Regulation in a Digital Age[J].Texas Law Review,2010(4):669-739.

[4]唐国储,李选举.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新理念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3(1):46-54.

[5]项俊波.构建农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中国金融家,2008(4):36-37.

[6]马蔚华.实施新资本协议推进全面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家,2008(12):15.

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探究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善经济资本,管理问题

目前, 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借实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时机, 提高自身的经济资本管理水平, 试图根据资本约束业务的发展, 推进其经营理念、管理和其他方面发展模式的变化。然而, 建立完善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是不容易的, 它需要监管部门在宏观层面上对微观领域的支持和指导, 并逐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 加快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1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概述

所谓经济资本管理即风险和资本的先进管理方法之间的平衡, 帮助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管理, 实现对风险全面统一的管理方式。近年来, 中国银行业不断探索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 从而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2 商业银行总体经济资本管理

2.1 尚未形成经济资本管理概念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一直在追求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立, 但是管理理念主要停留在较高的 (即总部) 层面, 然而基层的银行对于此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经济资本管理是一项涉及银行各个业务单位的整体工作, 需要全体员工的有效合作来完成。理念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成功。

2.2 经济资本计量相对简单

一些商业银行对于经济资本计量, 主要是使用内部系数法, 通过内部经济所需资本的各类风险系数来进行衡量。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却难以把握对应设定的各资产风险资本系数, 因此大大降低了此种方法的有效性。同时, 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客户存在很大区别, 经济资本要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经济资本的计量亦是很难准确把握的。

2.3 管理信息系统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 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都已进行了大规模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但对于具体数据资源开采的数量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范围尚未明确。更严重的问题是, 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的过程不完整、不准确, 产生的数据本身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可靠的, 存在很大风险。因此, 无法提供所需要的准确信息, 也就无法为决策支持提供最大的贡献。

2.4 经济资本配置尚未形成系统

现阶段, 中国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应用程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在许多情况下, 还需依据经济资本配置的经验, 因此采取的方法就会不够科学, 而且也不够高效。此外, 资本和资源资产之间尚未建立起紧密的对应关系, 在这个时候, 资本的管理和分配所需要的经济资本不是实际持有的资本和资源, 仍然是对虚拟资本进行的管理。

2.5 性能系统不尽科学的经济资本

现今银行经济资本评估的方法仍然较为简单, 虽然开始使用经济资本绩效考核制度, 但执行得还很不到位。首先, 经济资本回报率 (RAROC) 和经济增加值 (EVA) 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 所使用的全成本核算管理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导致计算的结果相对简单。除此之外, 资本管理是基于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对于各机构、各部门, 尤其是每个员工的考核工作做得还不够科学有效。

3 中国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

3.1 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发展现代化的银行业务

经济资本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因此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作为后盾, 这部分人员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专家、工业和经济专家、金融工程师、金融分析师、计量分析师以及计算机开发工程师。中国的商业银行要进行成功的战略调整, 就应该吸收和培养一大批业务技能娴熟、经验丰富、品质优良的精通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人才, 由他们组成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团队。另外还应增加资本和风险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力度, 采用多种方式吸引风险投资管理人才, 提高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力度, 增加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 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人员能够熟悉和了解经济资本风险管理的计量方法, 并且要配置经济资本管理策略专家, 以加快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效性。

3.2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发行次级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 随着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如果忽视总量而单纯追求结构优化, 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信贷扩张的增长模式, 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快速消耗以及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因此, 能否建立符合监管要求和银行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 也是商业银行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的关键。商业银行将恢复对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 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的评价体系以及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激励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创造价值的举措之中。

3.3 完善基础数据, 并加快内部评级模型的发展

目前中国银行业在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准备阶段, 经济资本建模和应用推广也刚刚开始。经济资本管理模型设计需要大量不同的数据源, 计算程序更加复杂, 该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的有效性, 如此高效和准确的数据处理信息系统是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 没有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 再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都终将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资本分配和经济增加值以及增加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 必须实现信息基础质量的提升。

据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 经济资本管理一般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 如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集中的财务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处理与银行内部资本的分配问题, 也可以对预计收入水平进行调整, 以获得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 从而得出职业和经济资本回报。目前, 中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历史数据太短、数据没有标准化、缺乏高品质, 甚至一些商业银行如抵押品, 成本回收和其他数据值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而且因为国内商业银行在经济转型时期, 整个经济体系和法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历史数据的可用性不强, 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建立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时, 没有准确的数据作为基础。因此, 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尽快组织专业人才, 使得金融资源结合起来, 在研究业务数据和集中管理信息的实际情况后, 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库, 并逐步建立全面的数据系统;同时, 应继续熟悉和掌握各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 找到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实现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源整合, 并形成银行在经济资本计量的最佳状态和配置方法, 尽快进行有效的管理信息积累, 改变当前信息分散, 难以整合利用的低效状态。

3.4 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的动态调整

随着银行自身业务的持续发展, 风险的领域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商业银行应学习先进的国际经验, 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检测, 并且要定期检查、更新, 通过标准化的程序评估, 以确保系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廖小彪, 王晓梅, 刘金球.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企业经济, 2011 (4) .

[2]姜美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问题与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0) .

上一篇:网格计算技术下一篇:教师语言知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