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经济发展

2024-06-26

广西经济发展(精选十篇)

广西经济发展 篇1

冲向大海的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纪实

广西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专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章远新

八桂三农奏华章

专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

广西:从“引金入桂”到打造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来宾市:打造桂中经济新亮点

专访中共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

“陆路东盟崇左发展的前景美好!”

专访崇左市市长黄克

把凭祥市建成陆路东盟经济带的明星城市

专访凭祥市市长黄云革

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区——兴宾区的科学发展之路

专访来宾市兴宾区区长莫若锋

奋进中的象州:从“展翅”迈向“腾飞”

企业篇

广西农垦: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广西经济新增长极

专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工委书记、局长刘刚

“让桂林银行成为著名的商业银行品牌!”

专访桂林银行董事长王能

顾雄:与广西移动共同跨越

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供强劲动力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扎根桂东大地服务“三农”建设

史丹利化肥贵港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指出, 现在北部湾发展势头强劲, 但从广西全区发展来看, 还需要桂西、桂东这两翼飞扬起来。打造西江黄金水道, 实现江海联动, 有利于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连江通海, 这是广西的战略选择, 也是广西走向世界的必然, 将为广西的崛起插上翅膀。

如果说长江、黄河像两条万里巨龙横驱我国中原大地, 那么珠江就像一条彩带飘浮于岭南大地。她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 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长河。珠江水系, 河道众多, 总共大小干支流达七百七十多条, 其长度达三万六千多公里, 流域面积为四十五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不论从其长度、流域面积或者流量的大小比较, 均推西江为首。

千里西江, 发端于云贵高原红军长征经过的乌蒙山区, 悠悠东去直通粤港澳, 至广东省思贤滘, 一直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之一。西江流域内有34个地级市、4个省会城市、200个县区、1000多个城镇、34个少数民族。全流域有1万亿元以上的GDP, 也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第一大江。

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 就是南宁至广州航道, 享誉世界。

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指出, 现在北部湾发展势头强劲, 但从广西全区发展来看, 还需要桂西、桂东这两翼飞扬起来。打造西江黄金水道, 实现江海联动, 有利于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连江通海, 这是广西的战略选择, 也是广西走向世界的必然, 将为广西的崛起插上翅膀。

按照规划, 广西将实施西江航运干线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联动的水运整体发展计划, 广西将投资406亿元打造亿吨级西江黄金水道, 到2012年总吞吐突破1亿吨。西江水道逐步成为主动向先进生产力靠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黄金走廊。据有关专家测算, 这相当于修通5条通往粤港澳的铁路。这是一条具有巨大潜能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出海、出省、大通道。将实现连接黔、滇、桂、粤等省区的内河高等级航道与北部湾经济区沿海三大港口全面对接, 形成西部物资“通江出海”的立体水运交通网络。

提起广西, 人们就会想起千河万流的秀美、十万大山的雄壮、原始森林的神奇、无穷无尽的海洋资源、亚热带雨林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广西盛产水果, 被誉为“水果之乡”。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灿烂的文物古迹, 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壮乡文化、侨乡文化、边塞文化等特质, 使广西独具魅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 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 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 在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区聚居壮、汉、瑶、苗等民族, 是全国惟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广西分为北部湾经济区 (南宁市、北海市、钦州、防城港) 、西江经济带 (柳州、桂林市、梧州市、贵港市、玉林市、贺州市、来宾市) 桂西资源富集区 (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 , 形成江海联动、差异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格局。此举旨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 促进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通过三大板块的互补、叠加效应, 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开放前沿的构建与内陆腹地纵深的拓展的良性互动。

“十一五”时期是广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广西经受住了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 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2009年初的特大干旱灾害三个“百年不遇”的严峻考验, 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等12个主要指标翻一番以上,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2010年, 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02亿元, 年均增长13.9%, 比“十五”加快3.1个百分点, 比同期全国快2.7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 广西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作用更加凸显、影响不断扩大。有关专家认为: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是实现广西跨越发展的正确选择, 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进一步淡化行政区划概念, 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实现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各种资源优化配置、比较优势有机整合、发展潜力发挥充分;二是促成优势互补,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协作联动;三是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科教人才一体化, 使桂南、桂中、桂北、桂东、桂西五大经济区连成有机整体, 增强整体竞争力。

伟大的广西各族人民, 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 团结拼搏、砥励奋进, 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一极。

论述广西县域经济 篇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研究分析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成绩、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区所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我区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县域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发展特色明显,民营经济主导力量加强。而我区的县域经济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县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有较大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

2、县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面貌进一步改善。

3、招商引资成效好,推进了一批县域重点加工项目的开工建设。

4、县域工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水平进一步提高。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6、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全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

7、民营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8、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我区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区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区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财政普遍困难,城乡差别十分明显,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我区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障碍。

(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比较薄弱。近几年,我区县域经济从整体上看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与全国百强县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县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突出,县(市、区)之间发展差距大。

(三)县域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特色优势产业群体尚未形成。我区县域工业中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五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目前正面临国家不断加大的宏观调控压力;农业产业化潜力巨大,一二次产业之间互动乏力;一些县市主导产业尚未真正形成,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牌。

(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落后。

(五)产业调整未能深度发展,增长方式式粗放。

(六)经济实力仍然不够强,发展速度仍较慢。

(七)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支持乏力。目前县域工业主体仍然以小型企业居多,企业优势不明显,部分县区存在经济结构相似,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县域的工业园区建设比较滞后,增长方式也比较粗放,对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地方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各地正逐步地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针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展优势、机遇和挑战来探索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我提出以下促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工业化。一是科学确定产业导向,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多上工业项目。三是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一是创优环境。二是抢抓机遇。三是创新方式。四是把准对象。

(三)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县域投资规模,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大力争取争先信贷资金支持。二是加快引进和培育多元投资主体,盘活资产存量,扩大投资总量。三是在推

进区域合作中扩大招商引资。四是努力扩大利用外资。五是积极争取国债等国家各类资金支持。六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区域化。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三是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六)积极推进城镇化。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八)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县域创业环境。一是简政放权,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完善自治区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体制。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九)加强和改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一是加强班子建设。二是强化目标考核。三是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

广西经济发展 篇3

人才产业云:一种云平台+人才库+产业库的体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产生及应用已成为常态,大数据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因拥有成本低、云平台维护方便等优势成为了各国各地优先推进的一项大数据应用服务。我国广东省中山市在国内率先提出运用“云平台”打破壁垒,构建“人才产业云”体系。中山市倡导构建的人才产业云体系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横向的“人才群”与纵向的“产业链”联结为一体,通过“云平台”融合人才、资金、产业等,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线上、线下实时匹配对接,促进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集成,努力实现人才共聚、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发展共赢。可见,人才产业云主要是利用大数据的“多平台融合”等技术衔接人才数据库和产业数据库,使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匹配,以解决“人才如何为产业服务,产业又如何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等核心问题。据此,笔者认为人才产业云应包括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人才大数据库与产业大数据库的基础资源部分。二是人才与产业的数据存储、集成与交互部分。三是涉及数据的安全管控及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图计算等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部分。四是平台服务部分,提供数据可视化服务、人才、产业数据分析服务等。

人才产业云把大数据、人才及产业连成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主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驱动,创新驱动”已是时代趋势。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人才及产业是创新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大数据是创新的战略性资源,它的应用与发展有助于其他资源要素的增值和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而无论何时,人才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之魂;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无穷的创新源泉。产业则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主要“阵地”和“载体”。一方面,要实现大数据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价值必须依靠人才及产业的力量,人才推动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产业为大数据技术的创新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人才支撑大数据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大数据为人才工作、产业发展服务,而产业又为人才的成长提供空间。

彭清华在创新发展大会上提到,“国运兴衰,系于创新,创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广西发展的第一动力。”显然,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背景下,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广西发展的第一动力,须把创新的三大支柱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把它们连成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主线,使其协同发展、同频共振。建设广西人才产业云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大数据、人才及产业连成一条发展共赢的主线,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广西人才产业云平台的路径选择

建设广西人才产业云平台对于创新驱动广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建设,彭清华在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提供了基本思路。他强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一要着力振兴广西科技,夯实创新之基;二要着力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三要着力抓好人才,打造创新之魂;四要着力解放思想,增强创新自信自觉。”据此,可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抓好人才等路径着手建设广西人才产业云平台。

一要着力解放思想,树立大数据创新理念

彭清华强调,“推进创新发展,归根结底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仍然是制约广西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他指出,“广西创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敢创新,满足于有样学样;不想创新,安于现状,创新举措出不了台、创新政策落不了地;不会创新,不注重学习、不研究政策,面对创新大潮不知所措。”彭清华的讲话直中要害,指出了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是制约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且着重强调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理念对于广西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此,在如今大数据倒逼政府转变观念的态势下,建设人才产业云必须突破意识、理念、习惯、制度、利益的藩篱,更新工作理念,学会在人才工作等众多领域中用数据思考、用数据说话和用数据管理。即要在各项工作中树立大数据创新理念,把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人才工作、产业发展工作中,依托大数据的技术手段进行机制创新,以实现管理精细化、服务智慧化、决策科学化。树立大数据创新理念具体表现为:决策思维从感性的经验型决策转变为理性的数据型决策;管理思维从部门一元主导管理转变为多元合作的公共管理;服务思维从被动、普惠化的传统服务转变为主动、精准化的智慧服务。

二要着力深化改革,健全数据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

彭清华强调,“创新需要改革,改革也是创新,要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我区创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建设广西人才产业云也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破除数据信息公开与共享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需要健全人才与产业数据信息公开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藩篱。

nlc202309090050

数据资源是大数据发展与应用的基础,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更是能提升效率和创造新的价值,而前提是数据资源的公开与共享。当前我国在数据信息资源公开共享机制建设方面仍相对滞后,大数据大范围的开放共享一直是多年来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方面,政府出于安全顾虑,不便公开大部分数据信息,企业及其他机构出于利益考量不公开其数据信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各层级部门都在逐步完善数据信息公开机制,但彼此间不共享数据信息,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就造成了“信息孤岛”。

建设人才产业云涉及获取大量有关人才与产业的数据资源,建设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关键就在于这方面数据的公开与共享。为此,建设人才产业云体系必须健全人才与产业数据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制定出台人才与产业公共数据信息资源公开与共享管理办法,尽可能向社会最大限度地开放共享人才与产业方面的大数据信息资源。当然,由于人才与产业数据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涉及个人隐私及公共利益安全,公开及共享其相关数据信息需要注意厘清公民隐私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界限,更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为此,健全人才与产业大数据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还必须制定数据产权归属、数据采集、数据公开、数据授权应用等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数据拥有者、使用者、第三方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既能安全可靠地开放共享数据信息,又能保证公开与共享不“越界”、不违规违法。

三要着力夯实创新之基,建立人才大数据库和产业大数据库

建设人才产业云必须建立人才大数据库和产业大数据库,它们是存储海量有关人才与产业数据信息的大数据平台。这是一项工作量浩繁的巨大工程,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大数据时代是可以实现的。

首先要建立人才大数据库。当前我国人才资源的统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显得相对滞后。传统的线性人才资源统计(2010年我国开始首次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不是全口径实名制、动态化的调查统计,难以及时掌握人才的准确数据及变化情况。而且,未来人才工作的政策和决策更多基于人才大数据的分析与预测结果,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工作发展要求。因此,可考虑利用大数据“多平台融合”的技术建立一个完备的广西人才大数据系统。

其次建立产业大数据库。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正在逐步发展过程中,目前有地方产业数据库,如广东省产业发展数据库等;也有企业建设的产业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的中国产业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等。但多数产业数据库平台仍不具备促使产业数据、产业政策、技术、项目、资金等要素的有机融合,以及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线上、线下实时匹配对接的功能。因此,广西可考虑建立能够保证与人才大数据库完美衔接的地方产业大数据库,促使产业数据、产业政策、技术、项目等与人才精准匹配。

第三,以人才库与产业库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在建立人才库和产业库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技术使人才大数据与产业大数据集成、交互,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科学研判人才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而科学制定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定期发布《人才引进培养导向目录》和《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导向目录》等使人才政策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建立各个产业集聚地的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创业服务中心等使人才服务与产业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可谓以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精准匹配,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四要着力抓好人才,加快大数据人才的培养

彭清华指出,“广西要发展,最缺的是人才,最难的是留住人才。”同时强调,“必须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建设人才产业云需要大数据人才,管理与完善人才产业云体系更需要大数据人才。由于我国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大数据产业不得不面对大数据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和人才培养滞后的困境。目前我国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大数据科学家等领军人才十分稀少,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滞后会造成大数据人才缺口变得越来越大。学界及大数据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我国大数据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培养滞后,亟待政府加强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为此,广西现阶段可考虑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加快培养大数据人才,为创新引领广西发展提供源泉。联合培养主要是指政企产学等多个单位通过有机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协同培养。由于大数据人才是多学科交叉人才,是应用型人才,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符合实际,能够克服单一培养的局限性和提高培养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广西精神与广西跨越发展 篇4

一是如何提高广西精神在全区人民中的文化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在2011年11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一年来, 广西精神在全区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但它在全区人民中的认同度特别是文化认同度有多高、全区各族人民有没有深入的交流和激烈的交锋等问题都需要好好研究。因为只有经过交流、交融、交锋才能达到高度的文化认同。同时, 还要处理好地方精神与广西精神的关系, 要把地方精神融入到广西精神中去。除了广西精神之外, 全区各市也相继提出了本市的精神, 比如南宁市在广西精神出炉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 但它也是广西精神的生动体现。没有和谐的文化、奉献的精神、包容的态度, 帮就无从谈起。要帮得好, 达到帮的效果, 还必须要创新方法和方式, 这些和广西精神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 要认真处理好地方精神和广西精神的关系, 真正把地方精神融入到广西精神中去, 这样才能提高广西精神的文化认同。

二是要以富民强桂新跨越为要求, 赋予广西精神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经济指标是很明确的, 比如“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等等, 但文化的指标还不是很明确。富民, 不只包含经济指标, 除了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的增长外还要考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强桂, 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强大, 只实现经济指标而不顾及其他不能称之为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 但仍不被认为是世界强国, 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没有发展上去。跨越也是一样, 它不仅包括经济的跨越, 还包括文化等领域的跨越。我在2012年3月14日广西日报发表的《硬道理硬指标硬任务———关于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思考》的文章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要把文化发展指标纳入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的指标体系中去, 与经济指标一同部署, 一同规划, 一同督促, 一同检查, 一同落实,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富民强桂新跨越。

广西经济发展 篇5

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产基地,蔗糖产量已连续18年雄踞全国首位,产糖量已占全国食糖产量的60%以上,并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和印度第三大食糖主产区,蔗糖业已发展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农发行广西分行营业部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广西糖业企业的发展,并以实际行动为糖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日前,农发行广西区分行营业部开辟绿色通道,倾力为2011/12甘蔗新榨季生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2月1日,该部已向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放糖业贷款达57亿元,其中:已发放2011/12榨季贷款近18亿元。预计该部2011/12年榨季糖业贷款规模达6.7亿元,贷款将惠及全区60多万蔗农。

广西贺州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探析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贺州;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74-1

0 前言

随着工业化推进,资源和环境质量成为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本。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并打破了资源环境无价的传统观念。自2000年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并颁布了一系列包括《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内的法律法规来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广西贺州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唯有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按照循环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才能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快速发展,解决资源与发展、环境保护与破坏之间的矛盾。

1 贺州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

1.1 政策基础保障良好

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自治区成立了以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专抓示范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并把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列为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此外,贺州市决心建成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理念已写进全市各级各项规划中,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努力建成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1.2 积极筹集资金,致力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贺州市各工业园区积极争取自治区、市、县(区)财政给予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支持。以旺高工业园区为例,到2009年底,已完成开发面积3.85平方公里,并完成“六通一平”(即通电、通水、通路、通排污、通网、通讯、平整土地)建设,建成了标准厂房5万多平方米、11万伏变电站和220千伏变电站、供水量2万t/d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累计投入21.25亿元。

1.3 园区初成规模,易于延长产业链

贺州市工业园区发展注重规划布局,点面结合,呈组团式发展,功能定位突出。贺州市华润核心产业基地、信都工业园、西湾(平桂)工业区、旺高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已初成规模,园区内企业集中,易于企业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也易于延长产业链,从而为贺州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贺州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

2.1 物流业发展滞后,项目用地制约

虽然贺州实施了两轮六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东靠西连,南北贯通”的大交通格局即将形成,但物流业起步相对较晚,无系统管理的大型物流中心,道路运输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些制约了工业园区的发展。另外,由于贺州市长期以农业为主,能直接用于工业建设的土地储备少,新增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偏紧。随着贺州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量势必逐年递增。项目用地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2 产业规模小,投资融资难

贺州市生产总值较低,工业经济总量小,与发达地市和全区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全市17107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52家,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2%。另外,贺州是新设立的地级市,由于金融体制上的问题,融资渠道不顺,入驻贺州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资金链脱节,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同时,多元资金投入建设工业园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制约工业园区大规模建设,也制约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2.3 资源环境制约,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贺州多年来以资源开发型经济结构为主,产业中的小制造、小加工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粗放开发资源特征明显,浪费资源的情况比较严重,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如林地流转困难,石材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贺州市决心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但保障循环经济正常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出台,政策不够配套,法规、标准滞后。

2.4 人才欠缺,技术落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较差

贺州市人才储备不足,管理型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得不到突破。贺州是西部欠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城市,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环境负荷重,经济效益低。很多园区只是工业企业形式上的聚集,企业间没有构建产业链,可以构建产业链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障碍没有实现产业链的循环,园区内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资源和能源在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

3 展望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前提下,基于贺州属于资源利用型大市这一实际情况,市委在《中共贺州市委员会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動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定》(贺发[2010] 26号)中明确提出,“必须立足贺州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这一基本市情,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打造生态、环保、绿色的循环经济品牌,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走出一条具有贺州特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另外,贺州还必须在资源开采、产品制造、资源回收、污染物排放等环节建立适合贺州市实际的循环经济环境价格体系,并通过环境价格的杠杆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建立贺州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贺州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区际比较 篇7

广西与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比较

2001~2008年,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24%, 且最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2005~200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16%。2008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都不到, 占广西GDP比重仅为2.90%;而广西的GDP在2001~2008年期间, 年均增长为31.63%, 由此可见, 广西的海洋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广西GDP的发展速度,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从经济总量来看, 与2001年相比, 2008年海洋经济总量增长了两倍多 (扣除物价因素) 。

部分海洋产业不仅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国际市场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其中, 海洋渔业和海盐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沿海12个港口的吞吐量超过亿t, 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2008年造船完工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方面, 2001~2008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

广西的海洋经济无论从发展速度方面还是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方面, 与全国比较都严重滞后。

2 广西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比较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1:23:46, 调整为2008年的5:47:48, 海洋经济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而广西的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过重,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比重过低。

2.1 广西与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对比分析

从发展速度方面看, 2001~2008年, 广西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8.96, 且最近几年增速有减慢趋势;远远低于表5中所列出省份的年平均增速。其中, 浙江最高达到了32%, 山东最低还有18.7%。

从占GDP比重方面看, 近十年来,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广西GDP的比重总是在3%到5.5%之间徘徊;从表5中可以看出, 除江苏省外, 其他省份海洋经济占GDP年平均比重最低值都在10%以上, 海南省最高达到了22.1%, 远高于广西水平。

2.2 广西与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的贡献比较贡献率 (%)

分析表5数据,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广西海洋经济与国内其他发达省市的巨大差别, 广东的海岸线比广西长1773.1km, 是广西的2.1倍, 2006年海洋经济总产值 (4530亿元) 却是广西 (171.39亿元) 的26.4倍, 海洋经济贡献率为广西的2倍多, 人均海洋产值是广西的13.4倍;浙江省海岸线是广西的1.2倍, 其海洋经济贡献率为广西的20.2倍, 人均海洋产值是广西的21倍;天津和上海的海岸线比广西短的多, 只有广西的十分之一左右, 然而2005年经济贡献率上海却是广西的5.9倍, 天津则更高达17倍。

3 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区际合作, 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与技术推动广西海洋经济发展

在中国开放战略进入转型期之际,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并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这毫无疑问, 将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国家开放战略转型先行区, 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站到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潮头。广西应该抓住北部湾经济区构建这一契机, 加强国内外区际合作, 在引进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与技术方面下大工夫,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要拓宽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融资渠道, 确立企业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的投资主体地位, 发挥大型海洋产业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作用, 努力提高重点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 以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 实现全区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要加大对海洋科技能力建设的投入,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要重点支持对海洋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海洋生物、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利用、海洋监测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实施海洋人才战略, 加快培养海洋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 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 组织、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加快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搭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 尽快出台海洋经济的扶持政策, 支持鼓励海洋优势产业发展, 支持沿海港口、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建设;同时确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以新产品开发为目标, 以规模经营为带动的水产品深加工策略, 稳定发展第一产业, 重点提升第二产业, 带动第三产业。

3.3 加强科技的应用与创新, 提升海洋经济的附加值

积极推动海洋科技创新。通过制订和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兴海规划》, 大力推进全区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监测及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完成一批重大科技兴海招标项目, 建设一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

在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立足于资源优势, 不断扩展多元产业发展空间, 大力提升海洋经济的附加值, 充分开发利用生产要素禀赋条件;同时以陆地产业为依托, 以海岸带经济为基础, 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全区经济结构调整融为一体, 统筹兼顾, 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沿海城镇化和海洋经济集聚区的形成,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摘要:主要从广西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发展速度、人均海洋产值以及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展开分析, 并以全国和其他地区加以比较, 提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大力发展广西海洋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区际比较,对策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3月9日.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桂政发[2009]97号) 2009年12月25日.

[3]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1996~2008年.

[4]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洋年鉴2007》海洋出版社2007.12.

[5]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9电子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

利用平台经济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平台经济,广西经济,电子商务

现代经济已经进入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经济时代。平台经济的显著特征是打破实体平台时空限制, 使交易的时空无限扩大化。适应“快鱼吃慢鱼”的规则, 谁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虚拟平台, 改变落后的经营模式, 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或主宰的地位。

一、平台经济理论

平台是一种现实或虚拟空间, 该空间可以导致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平台经济学就是研究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垄断情况, 强调市场结构的作用, 通过交易成本和合约理论, 分析不同类型平台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机制, 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的新经济学科。因此, 平台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平台的存在是广泛的, 它们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 成为引领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经济体。

(一) 平台的分类和特性

1、平台的基本分类。

(1) 按照其存在的形式, 分为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例如:某服装品牌的门面店和网店就是典型的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

(2) 按照平台的性质分, 分为政治平台和经济平台。政治平台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经济平台是经济体 (经济集体和经济个体) 之间的交流平台, 在此平台上, 交易得以磋商和达成, 各方需求和利益得以满足。

(3) 按照平台的建造者可分为卖方平台、买方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卖方平台和买方平台是企业自建实体平台或虚拟平台。第三方平台是独立于买方、卖方和经济个体之间的中间平台, 既可以是实体平台, 也可以是虚拟平台。比如, 阿里巴巴即是一个虚拟的第三方平台。

(4) 按照平台连接的对象, 分为B2B、B2C、C2C等。目前的电子商务就是以这种平台分类为主的。B2B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交易, 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B2C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 比如天猫。C2C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 代表平台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

(5) 按照平台涉及的经济领域, 可分为贸易平台、金融平台、航运平台、文教平台等四大类平台。

2、平台经济的特性。

平台经济具有集聚辐射、专业独特、开放拓展、共享共赢、快速成长和生态系统等特性。

(二) 平台经济的作用

平台经济在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引领新兴经济增长、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变革消费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平台经济发展现状

广西平台经济从企业规模看, 以大型企业为主。数据显示, 2013年广西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00.93亿元, 占当年全部电子商务交易额的75.7%;小型企业交易额22.53亿元, 占比5.7%;中型企业交易额74.06亿元, 占比18.6%。从行业看, 则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2013年, 广西共有电子商务平台企业489家。其中制造业202家, 占41.3%;批发和零售业82家, 占16.8%;住宿和餐饮业103家, 占2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家, 占4.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家, 占3.5%。从城市分布面上看, 全区1 4市, 均有电子商务活动。其中, 南宁、桂林、柳州三市居前三位, 三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占全区48.3%、10.8%和9.0%, 占比较低的为防城港市, 仅占0.6%。

综合上述, 近几年来广西平台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 但是平台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 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平台产业体系不完善、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低、平台数量少、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少且不出名等多重因素都制约了广西平台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利用平台经济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一) 利用区位优势, 做大“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广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 北部湾诸港又是中国大西南连接东盟各国的出海大通道, 陆地与越南山水相连, 自贸区每年都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云集东盟各国及其他国家的客商。同时, 广西拥有丰富的华侨资源, 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因此, 建立综合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先天优势。

(二) 着力打造广西实体经济, 为广西虚拟经济打好基础

广西目前的实体经济依然相当薄弱, 产品的种类比较少, 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品牌知名度等也比较低, 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和民族特色等优越条件,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 扩大产品种类,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增加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 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 并以此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三) 建立若干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服务于广西中小企业

广西目前中小企业占比比较大, 政府应该结合本土实体经济特色, 在目前扶植资金短少的情况下, 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电子商务知名品牌平台, 立大旗, 种大树, 摒弃“小而散”的做法 (比如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平台就有七八个, 但却都难以做大做强) , 使万种广西产品乃至国内外产品集结于这些大平台上, 扩大市场和销路, 拉动实体经济增长, 必然是发展广西平台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 鼓励中小企业自建平台或挂靠第三方平台

广西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快鱼吃慢鱼”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 转变营销观念, 建立营销新模式, 及时“赶集触电”, 或自建平台, 或挂靠知名平台, 这样才能使得诸多不景气的中小企业得以“咸鱼翻身”。同时, 政府也应该在政策上加大扶植力度, 比如对企业平台销售部分给予减免税负的优惠政策、成立电商平台开发奖励基金等, 以此促进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五) 推行差异化战略, 实施“专而精”平台策略

这里的差异是指广西特有而全国没有的产品或者广西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产品。应该筛选出这些本土特色产品, 为它们建立特色网络平台, 使这些平台成为具有特色鲜明的大平台。比如, 利用世界闻名的桂林旅游, 建立“桂林旅游网”、广西特产网、“糖糖网” (白糖) 等等。

(六) 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作用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59.8亿元, 同比增速81.2%, 预计到2017年, 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 接近6000亿元, 移动网民将赶超PC网民, 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 移动端将成为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渠道。

因此, 应该从现在起, 积极开发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 各平台企业应该立即着手开发移动互联网交易软件并迅速应用于移动互联网, 否则, 广西的平台经济依然还会落后于全国的水平。

(七) 内培外引, 积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广西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信息化程度低, 给电商平台构建造成“短腿”, 拖累平台经济建设前进的步伐。企业开展平台经济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才, 就广西而言, 这方面的人才在大企业也不是很充裕。这就需要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 采取高校专业培养为主、社会培训和区外引进为辅的策略。

(八) 潜心打造政治平台为平台经济服务

发展平台经济不仅是企业的事, 更是政府的事。广西各级政府应该着手建设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和共享技术平台, 使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海关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法律法规透明化、公开化, 同时利用中央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定针对平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使广西政府成为一个开放、高效、法制、公正、廉明的政治平台。政府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大众传媒, 大造舆论, 传播平台经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包括放贷融资支持、财税减免支持、人才政策支持等。通过政治平台设置专门的平台经济研究机构, 观察、搜集、分析平台经济情报, 向政府提出平台经济建设的方法和依据。同时, 设立平台经济培训机构, 负责向社会, 特别是中小企业, 提供平台经济培训服务。

“平台制胜”已经成为一条越来越明显的竞争法则, 越来越多具有“平台经济”特征的企业正在不断地创造成功。他们通过价值网络为自己的产业配置了独特的平台, 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合作者建立联系, 扩大成长空间, 进而开拓新的价值网络。这对于那些没有处于平台上的运营商而言是无法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张慧.中小企业平台金融服务模式研究.西部金融, 2013 (7)

[2]陈叶军.平台经济为产业升级带来新机遇.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10月

[3]吕莱.“平台经济”魅力初绽.国际市场, , 2013, (4)

[4]刘海运, 黄少坚.平台经济理论研究动态李允尧.经济学动态, 2013 (7)

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研究 篇9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载体, 在当今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生态压力下, 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 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方式。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广西2012年出台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能起到桥梁作用, 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各县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工业和采掘业为主, 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具有低可持续性。而县域循环经济是以县为基本单元的循环经济系统, 其发展目标是为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差距, 而对于县域循环经济的讨论也还不够系统、深入, 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为了可持续地监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态势, 有效提高广西区内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水平, 本文在阐述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构建了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 并基于广西县域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广西各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总结出广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政策;二是对未来广西各县的循环经济走势进行预测, 预测出未来将成为阻滞各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有助于及时调整并改进该因素, 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未雨绸缪之效。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构建

1、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设计框架

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 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因此, 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内涵概括为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和无害化”的管理调控, 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包含:减少物质量投入,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再循环与再利用, 提升废物再循环利用强度;实施环境无害化处置, 减小环境污染危害。

本文将在以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预警系统。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就是用来预测某县域经济运行在现在和未来的可能状态是否偏离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目标原则, 以及其偏离的强弱程度, 并发出预警信号和提供排警决策的过程。

本文将该系统设计成具有三层预警功能的预警系统, 指标预警层、要素预警层及目标预警层。

(1) 第一层是单指标超限预警检验 (指标预警层) 。当某一项指标值极为突出时, 无论其他指标值处于何种状态 (良好或突显) , 都对该县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单位GDP污水排放量过大时, 造成当地污水处理成本大大增高, 提高了各个产业产品成本的同时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即这一指标超标的影响领域涉及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2) 第二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子系统 (要素预警层) 。根据循环经济内涵要求, 县域循环经济以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和谐统一为目标, 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同时, 同等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 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因此, 本文在构建预警子系统时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状况, 并兼顾结果考核及过程考核, 即将体现循环经济后果的社会、经济、生态状况和反映循环经济运行过程的节能减排举措综合考量, 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节能减排三个子系统。

(3) 第三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预警系统 (目标预警层) 。在各子系统独立预警的基础上, 我们还需对整个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预警, 监测其运行“轨迹”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整体目标的偏离程度, 以评价和预测一定县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

2、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技术处理

(1) 县域循环经济预警指标的选取。为使预警系统能简易操作, 并能有效地警示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需要选取独立性较好、循环经济内涵丰富、符合广西县域经济特点的指标构成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还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成分性、独立性基本原则和数据易获得性以及便于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原则, 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如下。

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 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值比重、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七个预警指标。其中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反映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的指标;第三产业值比重是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反映社会生活状况的指标。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 选取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五个指标, 综合反映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承载能力和耗损状况。

节能减排方面, 选取指标要反映区域经济对水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污染处理处置的能力。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个指标反映资源减量投入;选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四个指标反映污染减量排放;选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废物循环利用状况。

综合指数预警中的指标值并非是指标实际值, 而是一个体现指标偏离目标程度的相对值, 因此在运行系统数据处理前, 还必须确定各指标目标值。其建立是保证预警结果准确性、指导性的关键。主要考虑的是确保指标处在目标参照值时经济生产模式应尽可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规划目标是各指标目标值的最好选择, 这里目标值采用《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 (见表1) 。

(2)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三个预警子系统分别独立预警县域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三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当某一县域循环经济数据的全部预警指标进入各个预警子系统时, 预警子系统要实现预警功能, 主要是解决各要素的预警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 这涉及到如何对多个预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子系统等权的方法, 以体现三者均衡发展的目标。

(3) 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解决了各个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 预警系统的构建最后要完成的就是对各预警系统的警限和警级进行设定。

预警警限是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的目标值, 预警警级体现了三者与目标值的偏离程度。预警警限的设定工作主要是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 完成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 其它两个指数的警限可直接从各指数的计算法则求得。如上所述, 本文采用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

预警警级的设定首先要划定警区, 就是要确循环经济警情变量的警度范围。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中, 将警区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五个等级, 与自然现象的等级划分基本相似。采用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三者与期望目标值偏离度作为警区划分临界值。根据如此假设, 设定县域循环经济的预警警级图, 如图1所示。

三、广西县域循环经济预警系统实证研究

根据综合指数法的计算公式, 可以得出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综合指数, 以及其各子系统的指数。比照划定的警度区间, 则可以确定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警度以及其子系统的警度结果 (见图2) 。

根据系统预警, 得出了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的循环经济预警各子系统以及总系统预警结果 (见图3) 。从总系统来看, 2005年为中警, 2008年为轻警, 2011年进入无警区间。预警警度呈现出减轻的良好趋势。

从子系统来看, 经济与社会发展由重警逐步过渡到轻警, 节能减排由巨警迅速调整至无警, 预警程度呈现出减轻的趋势, 而生态环境安全一直处于无警区间。从具体指标来看, 经济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内部, 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指标虽有逐步向好, 但距离国家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 各指标数据均显示良好, 环境的安全性和承载力突出;节能减排子系统内部, 反映资源减量投入的单位能耗标准显示从2008年左右有所好转, 反映污染减量排放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指标在2011年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 广西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方案, 显著增加资金投入和工作督查力度, 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在工业耗水、废物综合利用率方面距离国家标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四、结论

本文从指标预警、要素预警及目标预警三层构建了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 并通过对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实现了对警情的量化分析, 从不同层次对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发现, 近五年来生产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进步凸显, 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展现了可持续的良好局面, 经济、社会、环境的均衡发展显现。

由于目前广西的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偏差,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数据的可靠性等许多方面仍需深入探讨, 拟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评价指标更全面的选择、预警警界的确定方面。

参考文献

[1]罗斌:县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时代经贸, 2007 (4) .

[2]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 2006 (4) .

[3]田金方、苏咪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J].决策参考, 2007 (4) .

[4]钟太洋、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 2006 (5) .

[5]严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 2007 (5) .

[6]蒋薇、何跃、魏仕强:基于GMDH方法和BP神经网络的经济预警模型[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10) .

浅谈广西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各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对城市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及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县域旅游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域空间, 依托县域旅游资源赋存优势,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 通过发挥旅游业的整合联动作用, 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 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 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 是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不仅依赖于资源本身的质量, 而且需要依托多种因素及多个产业的协调配合。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 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 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 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部门, 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 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意义在于通过改进、培养和提高县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逐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县域旅游经济水平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而且能够改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当地资源、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县域都根据自身特色优势, 选择某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实现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发展。其中不少县域通过旅游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实现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有效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2 影响广西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一, 广西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直接影响了县域旅游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第二, 政府支持帮扶力度不够。由于广西各地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有差异, 有些县域政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如阳朔县、北海;有些则作为服务者, 负责协调旅游开发中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行为, 如河池大化县等。第三, 市场需求掌握不够, 旅游信息基础建设不完善。县域旅游开发需要了解游客需求, 采取策略吸引客源市场, 才能形成竞争优势。第四, 旅游资源如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不高,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不足。第五, 区位环境多处于偏远山区, 县域地区距离中心城市和客源市场的较远, 与客源市场距离目的地的交通相对较远。

3 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主要类型及适合广西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

3.1 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是指在县域旅游发展中, 政府对资源开发建设、产品宣传营销、行业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强效的行政进行干预管理。优势主要表现在县域旅游开发初期, 政府能缓解当地旅游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提供政府支持, 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同时保障县域旅游业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快速增长并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但是, 县域旅游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水平后, 政府主导也有缺陷, 仅仅依靠政府主导会制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影响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效运行, 可能造成投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阻碍旅游开发进度, 并且不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主动积极性。如桂林市阳朔旅游的开发初期政府主导可以保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但是要做强做大阳朔旅游业, 后期的开发管理, 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 走精益化旅游管理, 开发自己的特色旅游, 不能单独靠政府的扶持。

3.2 市场运作型

市场运作型是指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作用, 对县域内优良资源进行招商开发建设来带动县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利用转让的企业经营权, 吸纳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开发, 带动县域旅游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竞争。利用内资吸引外资, 可以提高县域旅游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优势表现在县域旅游开发初期可以吸纳民营资本投入, 解决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 激活市场主体的竞争。但是完全依赖市场调节作用也存在不足, 主要是市场经济是无序、自发和事后的。仍然需要政府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来规范市场秩序, 防范投资者的各种经营行为, 保护自然资源与县域的环境质量。目前广西县域旅游并不是市场运作带动的。

3.3 资源优势型

资源优势型是指利用品位较高, 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来吸引并推动县域旅游经济的较快增长。这种模式要求旅游资源具有较高质量品级, 县域地区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特色进行准确定位, 整合资源开发配套的旅游产品,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相对竞争优势。广西地势多处于群山环绕, 自然风景区很多, 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 如印象刘三姐、北海银滩等。但是,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并不能永久, 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增长、游客消费趋势变化, 即便是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培育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 才能增强并打造长久的吸引力和观赏力。

3.4 产业协作型

产业协作型是指县域地区最初依靠第一、第二产业的优势力量发展县域经济并培育县域旅游特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资金积累之后, 当县域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 再转而以其他产业基础条件带动县域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其他产业与旅游业优势互补, 三大产业间优化互动的特色发展道路。广西柳州工业发达, 又是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古城, 同时也是国家甲级旅游城市之一, 也有很多旅游景点如三江侗乡、融水苗寨等, 开发柳州县域旅游可以依托柳州市第二产业的发展, 同时柳州工农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城市和县域旅游的品牌提升, 整合旅游优势, 开发出特色县域旅游。

4 提升广西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

尽管广西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面对今后的发展竞争, 仍存在一些问题:旅游内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 旅游品位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还较低, 缺乏科学的规划论证和整体效益;缺少上水平、上档次、高品位的旅游产品, 名牌效益、规模效益难以体现, 广西县域旅游经济开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转变旅游观念, 提高旅游认识

对于广西县域经济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及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都要形成共识, 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 树立大旅游的观念, 把发展旅游业与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与广西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解决下岗再就业, 繁荣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4.2 加大广西县域旅游行业扶持力度

首先, 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点是完善县域旅游景区配套的交通设施, 安全保障设施, 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其次, 可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 加大对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促销的经费投入;最后, 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4.3 全面提高广西县域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全面提高广西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旅游队伍的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和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同时积极推进县域旅游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广西区旅游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 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更为安全、便利、快捷的服务。

4.4 树立广西区县域旅游产品的种类

县域旅游可以通过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保护自然生态等前提下, 合理利用广西各县现有的古村古镇, 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 如桂林大圩古镇等。

4.5 利用地域优势, 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以大型国际展会如南宁博览会、重要文化活动如少数民族旅游节等, 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扩大旅游消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等, 同时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摘要:本文在县域旅游经济的定义及作用基础上, 分析了影响广西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探讨了目前广西县域旅游经济的几种基本模式, 为今后广西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

关键词:县域旅游,旅游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周霄.经济欠发达与发达地区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河南栾川和江苏常熟为例[J].江苏商论, 2007 (10) .

[2]钟睿, 姚治国.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 2010 (5) .

[3]秦朝钧, 王军.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述评[J].商业现代化, 2007 (22) :225-226.

[4]蔡坚, 龙潭.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11) :91-93.

[5]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5) :33-79.

[6]向东进, 谢名义, 俞伟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10 (4) :65-67.

[7]张建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博弈与出路[J].大理学院学报, 2005 (6) .

上一篇:地籍测绘应用下一篇:天津港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