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教学

2024-07-31

精读课教学(精选十篇)

精读课教学 篇1

一、五年高职学生分析

五年高职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考上国家普通高中而选择读五年高职。五年高职的学生年龄小,15岁左右,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掌握一门技能。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五年高职学生中不乏一些英语学习的佼佼者,但大部分学生入学成绩低,在初中阶段没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表现在语音知识欠缺、听说能力差、语法概念不清晰、词汇量小等问题上。因此要提高五年高职学生英语水平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努力、狠抓学生英语基础。五年高职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韩玉芬、费斯威,2005:3)。有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够把学习变为自己的兴趣和内在需要并且能够使自己保持在“我要学”的状态中;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较出色的成绩。有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认为学习无用,将来个人的生活好坏主要靠父母、靠关系,因而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不愿学习,逃避学习。

二、教学对策

1. 尊重个体差异,激励学生成长。

学习者学会某项技能所需的技能,有被定义为学习者学会该项技能所需花费的时间。时间越短,这方面的相关学能就越高。对于学习一门外语这样复杂而困难的技能而言,个体的差异主要并不表现在他们能否学会一门技能,而在于他们学会该项技能或达到某种熟练程度所需的时间长度的不同(顾伟勤,2008:6)。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1)尊重每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有些学生虽然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但内心却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2)激励学生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由陌生到了解进而上升为热爱。这样,目标越高,干劲越大。较高目标才能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借鉴新东方的激励教学法。

2. 应用ESA英语教学法,做好课堂导入。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杰里米·哈默(2000)首次提出ESA教学法。ESA具体是指课堂语言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投入(engage)、学习(study)、运用(activate)。投入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如音乐、游戏、讨论等引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参与。比如,一次在讲“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一课时,我应用音乐导入、会话展开课本内容的方式。在导入的阶段,我让学生听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并让会唱的同学给大家表演。通过音乐热身,学生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和兴趣。然后我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文内容:“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movie?Where did the‘Titanic’set out from?What sort of ship was she?Why was the ship named‘Titanic’?Did it collide with the iceberg?”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进行了语言输出,发展了语言能力。通过有效的课堂投入,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3. 通过激活原有知识,讲解新单词。

英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受图式理论影响。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方式和运用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激活”学生头脑中既存的知识结构,传授新知识,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丰富头脑中的图式内容。这条理论可以应用到精读教学中。比如,在讲单词时,我先从和该单词相关的简单有趣的内容入手。一次,在讲单词fantasy时,我用周杰伦的一个专辑引出。我问学生:“大家一定听过周杰伦有个专辑‘范特西’,它的英文名字就叫fantasy,我们来看一下范特西=饭特稀=粥=‘周’杰伦。”学生一听都笑了,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我接着问:“通过fantasy的中文意思‘幻想’,大家能想到什么?”在我的提示下,学生们积极回答,我引出更多的内容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pie in the sky;bubble;daydream等。通过这样一个头脑风暴,学生很快知道了fantasy的中文意思及其相关的短语并且记忆深刻。

4. 采用口诀法帮助记忆语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曹筱萍、陈旋,2006:5)。语法是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比较难的部分。如何让学生记住复杂的语法规则是令许多老师头疼的一件事。口诀帮助记忆语法是一个好方法。一次,在讲有些动词后用动名词作宾语有些用不定式作宾语时,我用了这一方法。那时刘德华结婚的消息被媒体炒得很热,我借助这个新闻编了个顺口溜:冒险坚持想念她,避免拖延承认她,否认思考不喜欢她。对应的英语单词分别是:risk insist (on) miss avoid postpone/delay/put off admit deny consider dislike/detest。学生们对这个顺口溜很感兴趣,通过这个顺口溜,学生较容易地记住了这几个常接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讲有些动词接不定式作宾语时,我借助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爸爸妈妈。与这些词对应的字母是WHWDEPPMMA,这些字母对应的英文单词是want, hope, wish, decide, expect, promise, pretend, mean, manage, agree。这样,学生也很快记住了几个常接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

四、结语

总之,就五年高职学生情况而言,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英语热情和积极性。这样不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而且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会得到拓展。

摘要:五年高职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先分析了五年高职学生现状, 从教学的角度探讨几种精读课教学对策。策略的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体差异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五年高职学生,精读英语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韩玉芬, 费斯威.高职学生学习动力问题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3) .

[2]顾伟勤.重谈语言学能——外语学习中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构成[J].中国外语, 2008, (6) .

[3]曹筱萍, 陈旋.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06, (5) .

[4]傅瑞屏.智能多元、学习风格和学能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福建论坛.

精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桥》及主题丛书“爱心永恒”模块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学重难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突出对比,营造氛围。【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将围绕主题“他们让我感动”来学习《桥》和《父与子》这两篇课文,来阅读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以《桥》为例,品读感悟

(一)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黎明当洪水袭来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

抓住这几个要素,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抓住文章的各个要素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叫要素串联法。像这类叙事性的文章都可以使用。谁再来尝试着说一说?概括能力的提高,一是要掌握方法,再就是不断地练习。

2.交流有什么疑问? 归纳预设:课文明明是写老汉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桥?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想法?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品“桥:

(1)文中出现的桥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 预设: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情况。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做批注。

(3)分享交流 2.悟形象(1)人们能顺利逃生,仅仅是因为这座桥吗?是谁在其中起到了最关键性的作用?(板书:老汉)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汉,他又是怎样指挥村民跨过这座木桥顺利逃生的呢?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出示:我们看到一个()的老汉。(3)全班交流。

预设:第一小组 沉着冷静 镇定如山

第二小组 爱民如子 大公无私

(三)聚焦表达,学法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全文才 513个字,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缓缓紧扣,动人心弦。不仅是老支书的崇高精神感动着我们,还原自于小说的作者富有特色的表达方法。你认为好在哪儿? 1.环境渲染出了肆虐的洪水,惊恐的人群。并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句子,一段,语言极其精炼,表现出紧张的气氛。

3.开头悬疑,结尾释疑。巧设悬念,情节跌宕起伏。

三、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一)依据提示,学生自学

《桥》这篇文章虽是悲剧结局,却给人以悲壮的感觉,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课前我们预习的语文主题丛书《父与子》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

1、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作批注,理解感悟文本

3、丰富语言积累,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二)讨论交流 1.课文内容的交流 2.理解感悟的交流

(三)领悟表达,拓展运用 1.对比《桥》和《父与子》,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课堂总结

《再见了,亲人》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金色的鱼钩》中的炊事班长,《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还有语文主题从中《回眸感动》这本书中那一个个足以让我们感动的事迹和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们„„感动不只是一节课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四、阅读拓展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朋友听。

精读课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精读课 教学模式

精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其着重培养学生的阅渎技巧,使学生通过对语言、词汇、语法,以及英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的学习,理解文章内容,巩固和扩展语言知识,拓展口语、翻译、写作和阅读能力。下面就高中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模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知识介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既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跨文化意识,减少阅读障碍。

二、读前活动

读前活动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在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理解文章、学习新知铺垫道路,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即设计几个与下一部分的阅读材料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预测和感知课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文章主题展开简短讨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读中活动

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是在读中过程中实现的。其原则是先整体处理,然后再细节讨论。在阅读之前,教师先把本课的阅读任务告诉学生,如把握文章大意、掌握主要事实、理解作者意图等,随后根据课文长、短、难、易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文章内容,完成阅读任务。在此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

四、读后活动

1.读后讨论。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潜在目标是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空间范围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读后检测。读后检测是检测阅读效果的必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来检测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如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信息词填空;排列主要事件顺序;写段落要点;给文章定主题;作者观点态度分析;以及复述课文、缩写课文等。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中的事实、情节等的表层理解,又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语言知识讲解

每个单元语言知识的讲解大致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讲解各单元文章中出现的重要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做到“精讲”,做到画龙点睛,使学生得到准确、清晰、深刻的概念。其次,教师还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较复杂的句子结构,使学生掌握掌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搞清楚文章的表层大意和深层含意。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完整、深刻地理解全文,进而巩固和扩展语言知识,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六、巩固练习

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中所讲的语言知识,以及重、难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在讲解之后,必须紧扣课文安排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全方位的操练。指导学生通过单项选择、词义辨析、介词填空、句型转换、造句、翻译、缩写文章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实际操练,做到讲练结合、以练带讲、寓讲于练,以达到启发思维、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目的。値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讲究分层设计,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全体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全方面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精读课教学模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效果显著。但是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学生应该进行大量的泛读练习,以开阔眼界。也只有把精读与泛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注重阅读策略和阅渎技巧的培养,才能最终实现英语阅读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俄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法探索 篇4

关键词:俄语,精读课,教学法

一、引言

俄语教学法是研究俄语教学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为依据, 通过教学实践, 探索、总结、反映俄语教学过程的规律, 从而指导俄语教学实践。成为一名合格的俄语精读课教师, 除了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精通俄语语言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探索和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二、俄语精读课的教学法原则

1. 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习单词、词组、句子时操练语音, 注重发音的准确性, 语调的标准性。讲解词汇时涉及到语法的词法知识, 顺便复习, 加强语法规则的记忆。在讲解课文内容时, 会涉及到句法内容, 复习巩固句法知识。

2. 教学过程交际化原则

把言语交际作为全部教学的出发点。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有目的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使学生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新的场合重新组织, 创造性地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社会功能。外语作为交际工具, 要通过外语交际活动和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因此, 外语教学要选择真实的语言, 真实的情景和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 把教学过程尽可能设计得具有交际色彩。

3. 听、说、读、写、译技能综合培养的原则

言语活动, 从其根本上说, 是一种交际活动。外语教学的目的既然是掌握外语交际的真本领, 那么通过带有交际的听、说、读、写、译言语活动来掌握这五会能力, 也就是外语教学最有效的主要途径。因此, 交际不但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而且还应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检查尺度。听、说、读、写、译不是孤立的, 它们是一种综合的言语活动。每种语言活动都应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不同方法, 同时注意使用的方法跟语言材料相协调。而且, 言语活动必须体现目标, 做什么学什么, 要根据目标确定五种活动的适当比例。

4. 反复实践, 形成习惯的原则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习惯的体系, 学习语言就是养成一种习惯。外语的习得, 同学习母语一样, 要靠大量的练习, 要靠反复实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正如布龙菲尔德所说:“学习语言就是实践, 再实践, 其他方法是没有用的。”

5. 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打基础要慢, 必须打好, 打好基础后才能快。在词汇教学方面重点教常用的、使用频率高的词汇, 以此为核心, 逐步扩大词汇量。在语法教学方面, 也要先教常用的和基本规则, 在熟练运用后, 再扩展和加深。

三、精读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重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语言材料的语境和实际的语境结合起来进行交际。理解比表达容易掌握, 理解要先于表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 注意发展其理解能力, 掌握理解能力是在缓慢地、不断地向掌握表达能力转化的。

2. 使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学语习惯

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学语习惯是正确的?哪些又是错误的?如从口语开始, 从通过听觉的吸收开始、通过句子学、力求直接去理解而尽量避免翻译等都是正确的;而依靠书本来学口语、离开文字符号便不知适从、孤立的死记单词、随时都要依靠翻译等等, 都属不良习惯。有经验的老师不仅要教好语言,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

3. 注重培养言语熟巧

外语教学活动的基础, 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 二是培养言语技能和熟巧。其中前者是教学的出发点, 而后者则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言语操作多次进行, 熟练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便产生言语熟巧。言语熟巧的基础是言语操练。熟巧的培养应在活的语流中进行, 用于活的外语言语活动中。

4.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仅仅要研究“教”的问题, 还要研究学生“学”的问题, 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外语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操练为主, 要让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大量的言语活动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不能局限于课堂, 还要在课外自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掌握外语知识, 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营造快乐教学的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而被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是一个人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当他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快乐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基于正确教学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思想。“快乐教学”的提出, 对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 创设愉快情景,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需要,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处理好不同语言文化差异间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常因为犯一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而导致交际困难或交际失败。因此, 需要重视与语言有关的外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教学, 帮助学生通过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所学习的语言内容。

四、结束语

经济有法则, 艺术有门道, 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如果说两个班级的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相当,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智力发展以及其他教学条件相同, 那么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 智能发展的强弱, 教学的成败, 关键就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因此,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就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Баронов М.Т. Методика лексики и фразеологии на уроках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2008.

[2] И.Б.Голуб.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Айрис-пресс, 2003.

[3]于永年.俄语教学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语文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的论文 篇5

纵观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渗透方法。

1.从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学完第二段,“眼前的场景”和“人们的回忆”以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结:“这样把眼前的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后,教师用一句话作归纳小结:“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人民失去总理、国家失去栋梁的悲痛情景”。学完全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作总结:人民为失去这样的总理而悲痛,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民永远怀念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怀念和崇敬之情。

精读课教学 篇6

关键词:“娱乐式”教学;日语精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91-01

对于初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经历了高中的题海疲劳战术,大多数学生会渴求一阵的轻松,但外语学习对于零基础的他们并不意味着安逸,所以刺激和培养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于日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这才是一条能让日语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的长久之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靠老师们培养出来的。

“娱乐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手段,运用这种娱乐性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创新思路,力求适应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带来的新挑战。

结合本人自身经历,无论是本科阶段的听课与研究生阶段的模拟教学,日语精读课程至关重要,而对于辅助日语精读课堂的“娱乐式”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于零起点的学生而言,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拙见。

第一,以夯实日语基础为目的,活用“娱乐式”教学模式。

语音教学:语音是日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对于初入大学课堂的日语学习者,由于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存在各自语音上的差异,本身母语发音就存在差异已成事实,学习日语程度更加是各不相同。例如来自贵州的学生,「ら」行音和「な」行音区分很困难,对于他们,排除母语和方言的干扰,正确发音是开展日语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可以使用“慢--快--慢”的方法进行教授,所谓“慢--快--慢”即是初初使用细致逐一讲授假名,务必让学生将假名的发音位置和方法掌握清楚的慢方法。接下来可以用练习快速朗读的策略,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是在认真快速读,而不是蒙混过关,可以试用练习日语绕口令,并且每个人学生脱口快速读,然后俩俩配对,同时脱口秀,看谁先读完,这样的“娱乐”教学不仅可以让课堂不仅可以充满欢声笑语,更是达到了练习的目的。最后教师再归类整理,配上相应的图片以及音频文件,让学生在脑海中努力搜寻与图像中的假名相匹配的声音记忆,并对学生发音困难的假名再一次详解。

词汇教学:“娱乐式”教学模式对于解决学生记忆困难的问题,可以起到些许帮助。在本子上重复写上数十遍甚至数百遍这种重复训练自然是记忆的好方法。但枯燥无味地死记硬背,硬性灌输有可能导致学生厌倦疲惫,产生反感情绪,对于新知识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零基础学生,教师可以尝试游戏,比赛等“娱乐式”学习方法。例如,在假名学习阶段,制作假名卡片,像扑克牌一样散开放在桌子上,老师念到某个假名,学生就抓哪张假名卡片,最后对抓到最多正确卡片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制作简易的头饰并进行点名游戏等。让学生玩中寻乐,乐中求学,才能百锤千炼,学而不厌。运用这样训练学生记忆与反应能力,也起到了夯实基础的作用。

第二,以适应实际应用与交际为目的,因材施教。大学生毕业后或择业,或晋升学习,教师应提前做好了解,日语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点是共通的,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基础教学中应做好定位,并贯穿到日语教学中去。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教学,例如组织学生模拟面试,帮助欲就业学生的提前适应环境和礼仪,也对考研学生的复试面试有所帮助。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所长,也传递给学生语言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日语学习不可与它所依附的国家文化剥离,比如日语中常用的谚语,寒暄语和惯用语,单纯依靠课堂讲解,学生很难把握具体使用环境和方法,也经常会导致望文生义。例如「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这种话在中国是很少使用的,在日本为什么经常使用,常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语意和使用程度等问题,都与日本的本土文化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使用课程道具,多媒体观看图片,录像片段和网络视频等形象材料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并更有兴趣主动学习,运用“娱乐式”教学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愉快学习,健康发展。

第三,“娱乐式”教学,必要“娱乐式”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转换思维,来个角色表演和互换,生动课堂,调节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都会大有帮助。大脑喜欢色彩,教师可以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道具,游戏或者竞赛等“娱乐式”教学模式,达到日语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习主体的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查缺补漏并获得领悟消化知识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和肢体语言等引导学生,对于初学日语的学生,最适宜接受的便是通过教师的演绎而模仿学习,让学生明确要独立思考,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明确自己要锻炼主动学习能力。一举多得。

第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利用好“娱乐式”教学的辅助作用。教育需要保持连贯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可以并驾齐驱,学习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例如可以开办日语角,请日本外教与学生交流探讨,讲授日本文化和特色;还可举办相关活动,例如料理餐会,让日本老师指导,学生自己亲手做日式咖喱饭,寿司,炸天婆罗等日式料理。这些活动都可以为学生课上积极主动学习日语提供助力。当然,“娱乐式”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大学课堂中所广泛使用的直接法和语法翻译法等授课模式不同,只是传统教学这一道盛宴的调味品和佐味料,可以使得教师授课更加入味。不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但缺少它的话,又不免变得平淡无奇,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应利用好这种“娱乐式”教学的辅助作用,互相补充,完善和改良。

日语教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在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下,在大学日语精读等基础课程教程过程中,能够将“娱乐式”教学有效地带入,并使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寓乐于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肤浅见解,只为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多元共生:后方法时代基础日语教学法的探讨》,岳喜凤,2014.8.

[2]《谈日语教学法的变革趋势---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转变》,钟俊梅,2008.6.

[3]《新日语能力测试下的公共日语教学法改革》,蒋斌,2012年第01期.

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对比法 篇7

1.词语对比

1.1英语词语的横向对比

在讲解形容词 (be) able与 (be) capable的区别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汇集工具书、参考书上的有关例证, 找出这两个词的区别:1) able后面常跟动词不定式to do sth., 而capable后面常用介词短语of doing sth.;2) 在词义上, able to do sth.常指人们有能力做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而capable of doing sth.既可指人们能做积极意义的事, 也可指人们能做出消极意义的事或坏事。这种词组之间对比的例子很多, 如:suggest doing sth.与offer to do sth.;spend与cost;incredulous与incredible;likely与liable, 等等。

此外, 我还提醒学生注意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用词和拼写上的区别, 如flat与apartment, colour与color, cheque与check, 等等。

1.2英汉习语对比

英语的习语非常丰富, 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很多学生不了解习语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有时很难用常识进行解释。例如:to keep an eye on sth (or sb.) , 这一习语中的eye是以单数形式出现的, 其含义当然不能理解为用“一只眼睛”看。对于英语习语中的这种现象应当怎样解释呢?我首先提醒学生们注意, 这里的eye已转义为an attentive look。然后, 我又提醒学生注意我们的母语———汉语中的一些成语, 有时也不好用常识进行解释。如汉语中的成语“乱七八糟”, 为什么这一成语要用“七”和“八”这两个相邻的数字, 而不用“六”和“七”或“八”和“九”这两对相邻的数字?这恐怕只好用“约定俗成”或“习惯用法”来解释。我进而告诉学生, 与“乱七八糟”相对应的英语成语是 (to be) at sixes andsevens。

接着, 我又和学生简略地讨论了一下汉语里含有数字的一些成语和习语。如:“一目了然”、“一不做, 二不休”、“三长两短”、“不管三七二十一”、“四分五裂”、“五光十色”、“六亲不认”、“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百孔千疮”、“千呼万唤”、“万古千秋”。并且指出, 汉语似乎比英语更偏爱用数字来构成习语。

2.英语传统语法与当代语法的对比

当代英语的发展较快, 词法、句法变化也较大。我们应提醒学生注意英语语法变化的一些新趋势, 如在口语中who已基本代替whom (who are you waiting for?) ;人称代词的宾格在某些场合可以代替主格 (“He speaks English better than me.”可代替“...better than I.”) ;某些介词和连词的省略, 如:

He spent a pleasant hour (in) talking with his friends.

We must stop her (from) telling them.

The statement was so clear (that) it couldn’t be misunderstood.

又如, 虚拟语气中的第一、第三人称单数作主语时, 动词were正逐渐被was所代替, 如:

I wish I was there.

He feels as if his leg was going to burst.

还有, 动词suggest后面跟随的宾语从句, 有时会出现与主句动词时态相一致的用法, 如:

I suggested that he saw a specialist immediately.

I suggest that he sees a specialist immediately.

向学生介绍传统语法与当代语法的区别, 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当代英语的发展趋势, 说明语言是活的、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教师也应明确告诉学生, 在英语学习中不可一心追求新奇, 而把传统语法和大多数词语的传统用法置于脑后, 更不可把俚语和非标准英语当作新的发展趋势, 那样极易将英语学习引上歧途。

3.中西习俗对比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三课讲述了幽默的威力和作用。文章讲到一位英国夫人举行家宴, 请社会名流吃饭。席间, 当妇人的小男孩上火鸡这道主菜时不慎被门一碰, 将火鸡跌落在地。这时, 男孩的双脚像生了根似的站着一动不动, 而客人们则注目凝视各自面前的盘子。我问学生:客人们为什么只注目凝视自己的盘子?他们为什么一声不吭?

这个问题涉及中西习俗方面的差异。上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中国, 客人们一定会起身帮助小孩, 有的会拾火鸡、擦地板, 有的安慰小孩, 有的安抚母亲。有的客人可能会说:“这孩子比我的孩子强多了。我的孩子每天要打坏一只碗。”也有的可能会说:“我早就吃饱了, 再上菜, 我只能看, 不能吃了。”有的客人甚至会对孩子的母亲说:“等我们走了, 你可不要责怪孩子。”

西方的习俗则跟我们不同。遇到这种情况, 为了减少主人的尴尬, 他们往往只看自己的盘子, 详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等到母子俩将一切收拾停当后, 客人们才会说些安慰的话。因此, 只有通过对比, 才能把中西习俗的区别讲解清楚, 才能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 更了解了说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民俗和文化。

4.文学作品内容对比

4.1作品内容的纵向对比

所谓作品内容的纵向对比, 是指同一作品中前后事件之间所进行的对比。这种对比有助于学生将课文内容融会贯通, 抓住线索, 把握要领, 弄清情节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

《大学英语》第三册的第六、七两课为一短剧, 剧本描述了美国一刑事法庭在审理一桩杀人案件时, 陪审团的十二位男子对此案的重大嫌疑犯进行秘密辩论以及多次投票表决的情形。我在讲解课文时, 把他们每次投票表决的结果列成表格, 进行对比:

又如《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八课《最危险的猎物》, 是一篇美国短篇小说节选。小说描写前沙俄将军扎洛夫杀人成性, 经常把人当作猎物来追杀取乐, 而美国著名的大动物猎手雷思斯福德不慎遭难, 落入扎洛夫之手, 不得不充当扎洛夫将军追捕的“猎物”。在随后的三天三夜中, 他俩共交手五个回合。如果用“V”表示取胜的一方, 便可将多次交手的结果列表如下:

另外, 这课中雷思斯福德被追捕的三个夜晚的睡眠情况也可作一比较:

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对比,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第一夜, 雷思斯福德之所以不能入睡, 是因为他对自己在这场生命攸关的游戏中能否取胜缺乏信心;第二夜, 他能稍睡片刻, 因为他已转败为胜, 使扎洛夫损兵折将, 心里踏实多了;第三夜, 他已为民除害, 将杀人魔王扎洛夫打死, 因而睡得很香。

4.2作品内容的横向对比

作品内容的横向对比, 是指将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创作手法与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创作手法进行比较, 尤其是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例如,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十三课是英国作家萨奇的短篇小说《帕克泰德夫人的老虎》。小说中有位梅冰小姐, 她受雇于帕克泰德夫人, 做她的陪伴。帕克泰德夫人想在印度亲手打死一只老虎, 以此一鸣惊人, 从而胜过对手罗娜·滨伯顿。结果, 梅冰发现这位夫人一枪将一只山羊打死, 而在老虎身上却找不到一丝枪伤的痕迹。后来, 她利用这一把柄, 狠狠地敲诈了一下帕克泰德夫人, 并用敲诈来的钱买下了一座乡间别墅。

在讲解完课文后, 我诱导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类似梅冰小姐的人物?回答是肯定的:曹禺闻名遐迩的话剧《雷雨》中周公馆的管家鲁贵, 就是因为掌握了周家的隐私, 及周家大少爷周萍与其后母繁漪之间的暧昧关系, 与繁漪巧妙周旋, 最终达到使自己被重新雇佣的目的。

接着我又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哪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小人物, 由于了解某个大人物过去的秘密, 非但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反而惹祸上身的呢?那就是《红楼梦》第四回里讲到的应天府的门子。他原先是葫芦庙的一个小沙弥, 知道应天府新任知府贾雨村当初寄居葫芦庙时穷愁潦倒的惨状, 后因庙宇被烧, 小沙弥蓄发还俗, 充当了衙门里的门子。尽管他对贾雨村忠心耿耿, 为他献计献策, 丝毫未曾有过什么非分之想, 但最终却被知府大人找了个茬儿, 落得个发配边关的下场。

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研究与探索 篇8

1 教学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

来华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进修生, 他们大多在本国学过2~3年汉语, 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 学过2000~3000个汉语词汇。他们的特点是:初小程度的汉语水平, 大学程度的理解能力, 记忆能力差, 分析能力强;来华时间短, 却希望了解尽可能多的知识, 渴望读书, 却对原版书或文章中的大量生词望而生畏, 不敢涉足;水平参差不齐, 文化迥然相异, 从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到受训方式都与中国人很不相同。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 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扬学生之长、避学生之短, 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1.2 交际性原则

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有助于语言学习和语言习惯的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 同时这些活动应该在语言输入、练习和交际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1.3 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 这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大障碍。因为这种模式的教学无异是把学生当作容器, 不管学生能否接受, 不管实际情况如何, 只管往学生脑子里灌, 不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去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造成课堂教学呆板毫无生气。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必须建立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 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提问老师, 也可以与教师争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

2 教学内容及方法

2.1 词汇教学

对外汉语精读课大多数教材每课都有生词表, 生词表较为集中地指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有针对性地讲解是必要的, 不应该忽略这个环节, 也不能浮光掠影地走过场。词语表采用的一般是对译形式, 如果处理方法过于简单或不讲解, 在这一初始阶段就很容易形成汉外词语“一对一”的印象, 留下母语负迁移的隐患;但如果不分主次地逐条讲解, 既不符合学生认知的层次性, 也不利于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应该找到合理的角度, 帮助学生梳理、归纳, 使其对本课生词的内容和形式形成较为鲜明的整体印象。以下是处理生词的一些方法。

2.1.1 按课文主题提示

课文内容不同, 词语的意义相对有所侧重,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词语, 再围绕这些主题词语适当扩展。这种围绕主题的提示, 可促使学生运用联想、全面把握的方式习得词语, 不仅便于记忆, 也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1.2 按词类及搭配特点提示

在一课的词语中, 可以理出某类语法功能较强的词语, 如动词或形容词等作为核心, 这类词与同一篇课文中出现的其他词语, 如名词, 容易构成某种关系, 可以让学生为动词配上宾语或为形容词配上中心词, 也可为名词加上常用的修饰词语。词语的这类整体形式从组合到聚合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 使全课的词语有机地结合起来。

2.1.3 按学生的掌握范围提示

让学生说出本课生词表中自己已经学过或熟悉的词语, 用解词或造句的方式加以说明。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了解得很充分, 尤其是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的学生, 他们在课外接触的语言现象同样是很丰富的,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已知的部分, 并有效地强化,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在其他课程中接触到的词语经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融会贯通, 加深理解, 这对当前教材的词语项目缺乏系统性是一个弥补。

2.1.4 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词语

生词表中的词语尚未跟上下文联系, 有的生词即使以前学过, 也不一定是本课中涉及的意义或用法。换言之, 生词表中呈现的只是词语的概念意义, 应该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 具体细致地了解词语的其他附加意义。汉语词语外在形态不丰富, 但词语的用法灵活多变, 要在多项联系中才能建立起理性认识, 并准确运用到语言中。

2.2 课文教学

对外汉语精读课教材一般是由词汇、课文、语法等部分组成, 其中课文是主体, 它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语境, 使语音进入语流, 使词汇得以活用, 使句子进入交际状态, 使所有静态的语言要素变为动态的具有交际意义的话语。语言知识的融会贯通离不开课文, 语言技能的精读训练离不开课文, 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课文。课文丰富多彩的包容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决定了它在整个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对于课文的讲解方法很多,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处理课文的方式。

2.2.1 慢速领读教学:适合于初学者

语言的初级学习阶段是建立新语言的习惯过程。这个过程的建立, 要靠反复慢速领读课文来完成。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刚由母语跨入陌生而特殊的汉语大门, 听、说、读、写的技能都很低, 所以在这个初级阶段中, 教师对课文做示范性的反复慢速领读是非常必要的。

(1) 教师示范朗读 (或放录音) , 学生自习聆听;

(2) 反复慢速领读, 使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言、语调以及说话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

(3) 学生自读, 教师纠正发音。

2.2.2 指导学生精读适合于有一定汉语基础者

精读是对课文读深、读透, 深入了解, 究其精髓, 融会贯通, 透彻内化。精度要求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精读过程中应具体抓好朗读和细读两方面的训练。

(1) 朗读:

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 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 很难体会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与层次。只有反复朗读, 书上的思想和情感才能灵动起来, 语言才能真正鲜活起来, 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们。一旦要用这些语言时, 它们便会奔涌而至。另外, 在朗读中, 教师还能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正音、正调、纠正语义切分上的错误, 解决语气不连贯、念不成句等现象。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 这是精读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 细读:

细读是一个复杂的阅读过程, 不可能一遍就完成, 教师一定要认真耐心地指导学生, 细读一般可分四步来进行。

第一步: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 教师一般应向学生适当讲解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扫除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引发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于新的内容上。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 教师可通过简介作者和本文的创作背景来引出新课。

第二步:让学生快速略读一篇课文, 目的是了解课文大意, 不要求对细节有很深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 要求学生回答。

第三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弄懂课文字面意义, 理清文章脉络。一般以回答问题或正误判断来助读。题句设计以表达明显的事实为宜,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机械重复课文中的内容, 使课文信息再现, 或阅读后让学生合上书本就课文内容做“正误判断”练习, 这样, 既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听力, 又为下一步的深层理解打下基础。

第四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 要求学生进行各种语言操练, 进一步理解生词、疑难句子和语法结构的用法, 促进对篇章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

2.2.3 其他常见的一些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 因为它不具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或若干个具体教学环节。它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 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2) 扩展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指导下, 学生借助板书、图片等形象化教学手段, 不断地由词扩展到词组、句子, 然后再由句子扩展到句群或段落, 最后由段落连成课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是一个互动过程。学生在扩展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每向前走一步, 都能从自己的现有水平出发, 把新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达到理解, 掌握;教师在扩展过程中, 把握着扩展的方向和难度, 并控制着扩展的速度和节奏。学生始终处于“临界状态”, 蹦一蹦就能够到果子。扩展式教学法通过师生的共同构建、重复、联系、复述等操练, 使学生能较快地把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并且能马上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其步骤是由点 (词) 扩展到线 (词组或句子) , 再由线生成平面 (相互关联的句子组成的句群或自然段) , 最后由几个平面构成体 (即由自然段形成课文) 。

(3) 角色表演法:

教师首先将课文改写为对话形式, 要求学生按不同的角色对话, 表演要运用知觉与情感, 以最直观、快速、生动的形象方式将信息输入大脑。该法利用了留学生好说好动, 模仿力强的特点, 既符合学习心理, 又符合第二语言教学兴趣性和积极性的教学原则, 在低年级学习中应大力提倡。但要注意做好组织工作, 最好进行评比或竞赛, 活跃学习气氛。

课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限于以上几种, 而且常常是几种方法互相结合、交相辉映,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教学。

2.3 语法教学

上语言课不教语法是难以进行的, 因为语法是语言的组成部分。现行的对外汉语精读课教材淡化了语法, 降低了对语法的要求, 但提高了对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 语法的编排不像老教材那样集中, 它主要是通过语境或语篇来呈现语法, 让学生首先听到和看到新的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 然后才归纳出使用中的语法类型。因此, 我们应重新给语法教学定位。不可把语法课搞成“满堂灌”。如果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好, 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 但是,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就根本无法理解和表达。语言运用能力是第一位的, 语法知识是为能力服务的。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语法教学中, 要重视创设语境, 帮助学生理解语法规则,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能提供较为集中的某语法项目的例句, 较自然地介绍语法结构和用法,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要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准确。当然, 并非所有语法规则的讲授都需要语境。对于一些规律性很强的语法教学, 仍可采用传统方法。如果学生不理解某个语法点, 就设法找出他们难以理解的原因, 必要时再解释一遍, 并提几个问题, 看看他们是否理解了。在某些场合, 可举几个不同的例子, 但不要做额外的、更复杂的解释。在学生大量语言实践的基础上, 对教材中出现的同类内容适时地进行归纳与小结, 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式, 不断拓展和加深学生对同一语法项目的认识, 提高其运用能力。

3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力求避免陷入“词海”

对外汉语精读课每课的生词较多, 所提供的搭配和例句也相当可观, 还有相当数量的词语例释、词语辨析, 所以词语教学占了很大比例。教师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处理词语上, 有时一段千字左右的文章, 要处理一百多词语, 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因此, 教师对词语的处理千万不能“全面开花”, 而是要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有种点滴讲解训练, 主要通过例句让学生领悟, 举一反三。

3.2 课堂上切勿唱“独角戏”

在实际教学中, 尤其是初涉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手, 常常存在一种心理:总担心学生弄不懂课文而花大力气去扫除障碍, 不厌其烦地讲解, 甚至在某些段落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把学生推到了单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的地位。课文的讲解应是画龙点睛式的, 教师的任务不光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提供给参加操练的学生,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其中。把学生对课文的一些疑问、模糊的认识、似是而非的理解等纳入到交际训练的动态过程中去完成, 而不孤立地、就事论事地解决难点。

3.3 慎用媒介语

有些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量使用学生母语 (媒介语) , 甚至要求学生用母语翻译课文, 以此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 这种把母语作为拐杖来学习汉语的方法, 其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当然, 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不是不能用的, 尤其对初学者来说, 完全用汉语授课是不现实的, 但随着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以逐渐减少母语的使用, 直至摒弃母语、实现完全汉语教学。

总之, 精读课的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外国留学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实际, 我们要把握合理的教学原则、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克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使这门课真正成为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源泉。

摘要:对外汉语精读课是留学生吸取语言知识和掌握言语技能的主要途径, 在词汇、课文、语法等教学环节中, 遵循针对性原则、交际性原则、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实施扩展式、启发式、角色表演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力争使留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提高汉语水平。

关键词:对外汉语,精读课,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忆民.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 (3) .

[2]罗青松.课堂词语教学浅谈[J].汉语学习, 1998 (5) .

[3]方晓华.论汉语精读课的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语言与翻译, 1997, (4) .

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 篇9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 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 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 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 组织结构

说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3. 写作目的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解释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例如:介绍某种操作程序,解释某种抽象概念,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等,其写作目的决定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段的使用。

根据以上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语篇模式的分析、说明文教学的描述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精读课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实践中,应该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文的语篇模式、组织结构、语言特点、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段。下面笔者根据大学专业英语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中出现的说明文体裁语篇模式,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三、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

1. 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和组织结构

不管说明文文章属于哪种语篇模式,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作者阐明要说明的问题;正文:呈现证据来支持其观点;结论: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

例如:第二册第九课“Quick Fix Society”和第三册第一课“Your College Years”属于“一般—例证型”(Generalization—exmaple)体裁结构,这种体裁结构模式符合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掌握和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其特点是先把要表达的思想概括成段落的主题句或全文的立证句,然后举例说明或交代细节。

在“Quick Fix Society”中,作者通过作者夫妇真实的一次度假来回路程上的经历,对比走高速公路去西弗吉尼亚和回来时穿越乡村走完全不同的路线而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感受,从而作者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美国已经在社会的很多方面成为一个追求快节奏的国家,这是文章的主题句。然后作者进一步从三个具体方面详细地阐述这种现象:“不等以后,只争现在”,“不要缓慢,只求更快”,“不求透彻,只重表面”。最后作者向美国的同胞发出号召,让大家放慢脚步去充分品味大自然和人类所创造的美好事物,让人们重新发现生活(茅风华、孙晔,2006)。

第二册第十五课“The Ridle of Time”属于问题—解决分析模式(简称PS模式),它是一种已被普遍讨论和采用的语篇分析模式。

作者先介绍了不同科学家对时间所下的不同定义,然后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所创造的不同计时方式,并对人体生物钟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作者以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及计时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结束全文(茅风华、孙晔,2006)。

2. 语言特点

在说明文体裁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宏观结构外,还必须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微观结构,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用为词用句准确、简洁,言简意赅,层次清楚。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也经常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段使文章生动有趣。

例如:“The Ridle of Time”是一篇科普文章,本文语言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在措辞上,除了个别专业术语外,文章没有什么晦涩生僻的大词难词,而是常用词;在句式上,也是简洁明了,而不像法律或专业科技文体那样句子冗长复杂(茅风华、孙晔,2006)。

3. 写作手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具体主要有定义法、分类法、解释法、比较法、比喻法、图表法、引用法和举例法等。

例如:在“Quick Fix Society”中,作者使用了对比法(comparison and contrast)和举例法(illustation)。在“The Ridle of Time”中,作者使用了定义法(definition):文章一开始作者提出了问题“What is time?”,然后作者列举了不同科学家对时间所下的不同定义。

4. 修辞手段

为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和富有说服力,作者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说明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有:修辞问句、重复、排比、对比等。

例如:在“Your College Years”中,作者在文章开始使用了三个修辞问句来引出所讨论的话题。排比修辞中包含了词语、词组、句子及从句的排列使用。另外,作者还使用了对照(antithesis)、转喻(metonymy)、对比(contrst)等。

通过以上对说明文的分析,为学生理清了此类语篇脉络,总结出了说明文的结构模式及语言特点、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写作技巧。

四、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散文教学教学效果评述

笔者认为,尝试说明文体裁教学会产生以下教学效果。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体裁意识,增强了他们对说明文体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提高了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通过说明文范文的阅读,学生能总结出说明文体裁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会运用头脑里已经形成的图式结构对此类体裁的语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掌握它们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和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三,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说明文类型文章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学生写作时,已经掌握的语篇模式会给他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了这种模式,学生大脑里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顺序。他们能够恰当地运用语篇架构,把内容组织得有条有理,使整篇文章读起来非常顺畅,写出的英语文章就非常地道。

第四,说明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其他体裁作品的阅读、欣赏和评论的能力。

第五,说明文体裁教学还改变了学生的传统角色。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取后,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英语说明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从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宏观结构,然后总结出说明文的结构模式及语言特点、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写作技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裁意识,增强了他们对说明文体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Yang Xuemei.A Study of Genre——Analysis in Teaching Exposi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D].Postgraudate Program Se-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nia Nomral University, 2006.

[2]胡倩.“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113-116.

[3]茅风华, 孙晔.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2课文辅导) [M].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 2006:242, 413-414.

浅析对外汉语高级班精读课教学 篇10

可是目前高级班精读课在教学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课堂的教学方法单一老套,还是以教师讲解生词和课文为主,违背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以至于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上比较被动。其二,课文的选取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课堂上学习过的生词在实际生活中基本用不上,以至于学生学过就忘,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基于以上的原因,结合该研究者的教学体会,对精读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拙见,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高级班阶段的词汇教学是提高汉语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具体有下面几个步骤。

1.1 课前预习生词

该研究者所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汉语精读课程》,基本上每一课的生词量都在60个左右,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精讲每一个生词,一是时间不够,二是这样做也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所学词汇,难免会让课堂气氛凝重。好在此教材的生词注释、近义词辨析句型讲解均比较详细,所以对于高级班的学生们来说,通过认真预习均能理解掌握大部分的词汇。

1.2 讲练结合

教过高级班精读课的教师都知道,词汇教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师讲解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的时间少了,又可能会使学生达不到真正理解和使用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设立讲练环节就极为重要。

在汉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造句、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预习阶段的学习情况。以此掌握学生对本课词汇的理解程度,然后教师重点讲解学生们不理解或理解有误的词汇,以及课文的难点重点词汇、近义词辨析等。教师在每一个词讲解完成后,都要留给学生时间去操练。该研究者今年所教的高级班学生人数较少,所以会让每个学生有练习使用这个词语的机会,我会通过让学生主动造句,或给学生设计好语境,让学生造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词汇的讲解有一定的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在词汇讲练环节,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具体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用词汇。比如,由教师把本课的重点、难点词汇以及重要句型写在准备好的纸条上,做成字词纸条,学生抽取纸条,然后由学生来讲解他所抽到的词语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者纠正。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点评。

1.3 听写

听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督促、帮助学生记忆汉字的好办法。今年我们班的留学生主要以欧美国家的学生为主,他们都反映惧怕听写,对写汉字没有兴趣。所以如何能够提高他们写汉字的兴趣,增强他们听写的信心,成了该研究者这学期主要思考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确定本节课要听写的生词。该研究者所使用的教材每课的生词量在六七十个,其中还有很多书面语很强的词汇,让学生们做到都能记住会写,难度较大,对欧美国家的学生来说更甚。给学生们确定本节课要听写的生词,可以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2)由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这些确定要听写的生词;还可以做一个“猜词游戏“,比如可以由教师说出一个生词的意思,让学生说出是哪个生词。当然也可以由学生和学生组成一组做这样的“猜词游戏”。

(3)听写生词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上讲台来听写,其他的学生写在各自的本子上。听写完后,可以让学生相互检查错字并修改错字。学生利用修改别人的错字的机会,可以再看一遍刚听写的汉字,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重点词汇的记忆。教师还应该在学生互改完之后再次修改和讲评。

(4)请一个学生上台来修改黑板上的生词,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再朗读几遍生词,再一次加强学生对本课重点词汇的记忆。

1.4 词汇的复习与总结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词,除了课后的词汇练习外,还要准备一些补充练习。练习以词语填空、近义词辨析、重点词语的造句练习为主。教师还可让学生轮流在课后总结课堂上所学的近义词、成语、惯用语等,并在上课前写在黑板上,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2 课文教学

2.1 课文导入

该研究者所用的教材中有一些比较生活化的课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题目给出学生一个话题,比如第十三课是《富人阿金》,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认为富人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富人,你打算过怎么的生活?”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再者,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比如《郑和下西洋》、《蔡伦造纸》等,可以向学生介绍郑和和蔡伦所生活的朝代,所处的环境,以及为什么下西洋,造纸等。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音乐、纪录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引入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比如《千年悬棺之谜》,该研究者在网上找了相关的视频资料,给学生播放,在学生对此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导入课文,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以利用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比如《“的哥”闯红灯该不该罚》,可以先让学生们针对题目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请学生列举一下他们国家的交通法规及对闯红灯的行为是怎么处罚的,然后请学生来预测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会是怎么的内容,会出现哪些观点等。

对于课文前面的“提示”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2.2课文的学习

在课文学习这个环节上,一定不能忽略朗读。因为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对生词的掌握程度;二是可以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上,我一般是采用学生自愿的方式。朗读完成后,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纠正,有时也会采取录音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己听,自己评价。另外,我还会利用每一节课的前五到十分钟给学生做示范性朗读,并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

朗读环节完成后,教师根据课文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是他本人不理解的课文内容,教师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内容进行回答。以此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有的放矢的,在讲解课文语言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和不理解的部分串讲课文。

课文串讲完成后,教师围绕课文,结合重点词汇、重点句式、语法难点,向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句子中理解词义。然后在学生弄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概括段落大意,给出一些关键词复述课文中的某一内容,以此指导学生去理解、记忆和掌握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对所讲词语的义项和用法进行归纳。

2.3课文总结与复习

在每一课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总结与复习所学习的课文内容。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可以通过制作图表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内容相应的填入图表中。比如《过年》这课提到了作者在异乡过年,去唐人街买年货,去了哪些店铺,买了什么年货以及买的年货的样子、颜色等做成了图表。

(2)可以给出学生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介绍或者复述课文内容,由教师指导多个学生和全班学生共同完成。

(3)在《袋鼠做妈妈》这课中,该研究者根据小袋鼠的成长过程给出学生一条时间的线,让学生描述刚出生的小袋鼠一四个月一七个月一三四岁等各个时期小袋鼠的样子、行为等。

3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周思源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包含两部分: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前者为汉语教学内容,后者为文化教学内容。而我们之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往往偏重于对语言知识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对文化的传授。汉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就比初、中级阶段有所增加,开始更多地以综合、完整、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文化背景知识”。对高级班的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可以更好的使他们加深对所学语言内容的理解。

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呢?该研究者认为应将词汇、课文教学等放在文化背景知识下讲解。

在高级班的词汇学习中,有很多有鲜明地方风格和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还有一些熟语,比如该研究者所使用的教材有一课就专门讲解熟语的来历,该研究者发现在按一般方法讲解了这些词汇后,学生往往会产生误解、误用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的情况,如果在对这些词汇进行讲解时导入文化教学,向学生传授其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利用中西文化的相同点,引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逐步进入到不同之处的讲解,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模拟出使用这个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深层次地理解词语内部的文化涵义,并掌握、学会正确使用该词语,而这正是我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教学目的。而且该研究者也发现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觉得词汇学习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文教学中,在该研究者所用的教材《高级汉语精读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涉及到了大量的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中国风俗习惯。比如郑和下西洋、蔡伦造纸、千年悬棺之谜、香格里拉在哪里、过年。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制作PPT课件、图片、音频、视频文件,这样可以使文化教学更直观、教学效果更显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电影、纪录片等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比如讲解千年悬棺之谜时,我就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纪录片,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就容易得多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文化知识的讲解时间,不能主次不分,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因为我们所讲解的毕竟还是语言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有所提高,文化教学只是辅助,辅助语言教学的,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只是简单地例举出了高级阶段精读课的教学方法。总之,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要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级阶段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其中精读课又是高级阶段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听说读写的教学功能。精读课教学包括词汇教学、课文教学、语用教学、修辞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写作练习、课文练习以及教学总结等基本教学要素和环节。该文联系教学实际,重点阐述了该研究者在词汇教学、课文教学、文化教学方面的一些教学经验,期望能对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高级班,精读,词汇教学,课文教学,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可心.板块教学法-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综合课的一种方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38-70.

[2]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3]王静.记忆原理对汉字听写训练的启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4]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上一篇:定西地区下一篇:贫富差距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