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2024-07-0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阅读开始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关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是放在学生的识字、写字练习上,到高年级阶段,部分教师开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上。但是,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尚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却没有足够重视,从而使得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缺乏阅读的意识和习惯,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升。

(二)阅读素材匮乏

当前,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多小学缺乏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例如图书馆,由于造价成本高,图书的搜集与整理成本也高,很多小学缺乏足够的实力建设图书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小学,很多硬件设施严重匮乏,更甭谈什么图书馆了。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有的阅读素材主要来源于家长的购买。如果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势必会使得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缺乏阅读素材的现状。如果是在农村地区,这样的现状更加的严峻。学生阅读素材匮乏是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而书籍则是人类灵魂的伴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加之学生的阅读素材匮乏,使得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素材积累的习惯。这样的现状,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以上,笔者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针对这些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通过怎样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又该通过怎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手段很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阅读活动和阅读竞赛,让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广泛阅读,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案,实现小学生阅读效率的不断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远比知识的灌输重要。同样的道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一些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局限于传统阅读、回答问题式的阅读教学策略,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广泛且具有启发性的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发表观点和见解,让学生体会作者更加深层次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尤其是对于阅读而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实现学生今后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从小就爱上阅读,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阅读当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阅读的任务,例如,每天阅读一篇文章,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阅读见解。学生在每日阅读之后,慢慢地,就会将阅读作为自己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总而言之,阅读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也许会有自己独有的策略和手段,但只要最终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可。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金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科技资讯,2014,(28).

[2]赵丽.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J].科技视界,2014,(21).

刍议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篇2

所谓“单元主题教学”,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通过参加研讨活动和自己的初步实践,我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形成了一点初步认识。主题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是“导语切入――收集资料――整体感知――探究文本――感情升华”。我用这种模式进行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的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做法。

一、导语切入,走近鲁迅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是这样教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导语的第一部分。

师:边读,边想:本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生: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

师:不错。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迅。

从以上的学习,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单元导语的内容和方法,为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收集资料,认识鲁迅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叙述事例离现在学生的时代久远,学生读起来不易理解。但如果我们让他们多去收集有关资料,那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我在教学本单元时,是这样做的:

1.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2.分六人一小组利用2分钟时间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

4.说说从搜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三、整体感知,了解鲁迅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新课标》规定小学高年段要学习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本组四篇课文中有三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均是篇幅很长的课文。如果学生无法达到快速浏览把握文章大意的要求,那么课堂的主要时间势必就花费在读课文上,这样其他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当中,我旨在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以提升他们在广泛阅读课外名篇时快速接受信息的能力。

2.读懂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1)(投影出示)从18、19及“阅读链接”中找一找,描写鲁迅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从中体会一下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问: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板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下面老师分配任务:第一组:找外貌,第二组:找语言,第三组:找动作,第四组:找神态。

(2)请同学们把找到的语句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你从朗读的片段中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下面,我们借助第18、19课介绍的事例,来熟悉鲁迅先生。问:

18、19课介绍了鲁迅生前的哪几件事?(投影出示)分配任务:①谈《水浒》,②谈“碰壁”,③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⑤一面之交。

四、自主探究,熟悉鲁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是这样教的:

1.(投影出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件事例大声地朗读,然后小组讨论从这件事中看出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汇报。

3.从这些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书上的一句话总结?(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五、感情升华,怀念鲁迅

1.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可是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人们都来追悼他,同学们,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呢?(伤心、悲痛)请同学们捧起书,用伤心、悲痛的语气齐读18课第一段。

2.过渡: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请同学们捧起书,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师范读)

3.引导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样?

4.请每组带着这种语气,在小组内设计朗读。

5.小结: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但已离我们而去,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心里话想对鲁迅说的?

6.回到现实,我们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怀念鲁迅呢?(学生各抒自见)

7.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再读这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其实是对所学、所搜集、所思考的内容的一个梳理和总结,在不断地看、读、思中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其人其事,从而达到本单元学习的真正目的――以我之心走近鲁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1-02

课堂阅读教学如果足够高效和活跃,就会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够坚持恒久,一定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改革热火朝天进行的同时,有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加以关注,发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改教学的目标。学习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开发大脑功能,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保证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之前,应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学习效率。首先从教师自身入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建立高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知识,收获成长。最后,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小学语文阅读侧重于形象直观的内容,如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等,以记叙文为主的文学作品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但以学生的经验能力很难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挖掘文章的内涵表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中心语句和中心段落,在脑海中形成文章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产生心灵的共鸣,触发思维的碰撞,从中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激发自主能动意识。导语导入法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教师惯用的手法,但要注意,导语不能无的放矢,要有侧重点,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要起到深化主题的效果,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可以采用介绍背景、设悬念、埋伏笔等方法,开头要达到“龙头”的效果,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活动中。例如在阅读《风筝》这篇文章前,借着秋天的到来,教师可以采取与学生沟通的导入方法:“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现在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你们想不想放风筝啊?谁能说说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风筝的发展历史啊?”随后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大家说的很精彩,风筝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风筝的世界吧!”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很快融入到文章意境中,导语起到了“揭题”的效果,深化了主题,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中心。

二、利用问题任务开展阅读教学

新事物是不断思考的产物,都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苏格拉底曾说过:新思想的产生需要问题的帮助。问题是思维的活化剂,激发人求知本能的动力。学生们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不定向性变量”,让课堂教学充实高效。大量的思维模块构成了语文这个整体,如构词、连句和组段,这些就好比程序中的代码,而解读代码的过程就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激活思维,就是激活阅读教学的魂,充分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拓宽思维空间,活跃思维灵敏度,启迪思维,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思维不是简单的思考解决问题过程,而是依据大脑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猜疑、想象、思考、推论解决甚至创新的过程,是种复杂心理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出问题,安排任务,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质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对文章有一定了解和概念之后,就要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再给予指导评论,深化理解。教师要精心设计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点,从文章重点、中心以及过度点处入手探究,让思维从这里向四周延伸,挖掘文章的奇点、矛盾点,逐步形成质疑——择疑——解疑良性循环,学生不再是问题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解答者。阅读思考的天空不会因为句号而终结,教师要挖掘更大的问题背景,让学生的思维驰骋在更广阔的问题空间。

三、关注阅读教学中的预设生成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加强教师、学生和文本教材间的对话沟通的教学理念。从一定程度上阅读教学就是对话教学。它的对象与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式教学的核心,学生都是在教师设定好的计划下开展学习,问题和答案固化特点极为明显,这直接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在关注预设的前提下,把生成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来抓,实现完美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这里所说的重视预设并不是要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应把教学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认识到它的不可预测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把重点放在生成的促进上。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互动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扮演教学组织和引导者的角色,更应该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生成。要善于倾听和捕捉学生间的对话与课文重点的相交点,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在碰到意外情况时巧妙应对,把课堂生成开展得更加完美。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并不断探寻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使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阅读本领,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5,(10)

[3]孙景华.彰显本体打实基础——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05(4)

[4]熊开明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4

一、创设有趣教学情境,激起学生阅读欲望

欲望是学习的有效动机,针对有极强好奇心、活泼好动、思想天马行空的小学生来说,老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迎合学生这些特点,竭力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进而达到激起学生阅读欲望的目的,为有效教学打好基础。比如,老师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大量海底生物图片以及西沙群岛情景,辅之播放具有海洋风情的音乐,在课堂之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灵动讲解,自己感觉身在其中一样,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阅读的独特魅力。

二、激励学生循环阅读,体会阅读素材趣味

一句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小学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多多进行文章阅读,通过循环阅读的教学方法不断扩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满足学生各类异样的需求。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室中时而响起的幼稚阅读童声不仅是对课文的阅读,更是学生学习知识状态的展现,并且从某一种意义层面来说,这种循环阅读的方式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和素材趣味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三、致力策划精品课堂,强化学生阅读感悟

课堂策划包含内容十分广阔,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包括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与内容提问等方面,以上内容的整体协调才可以帮助老师创设出精品课堂,才能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深化。就拿《画杨桃》这节课程内容来说,老师首先要规划好教学时间和课程进度,其次借鉴文章精髓于课堂上借用某一物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后开展提问环节等告知文章深意,进而强化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去索取书本去阅读,达到不用老师督促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的效果。

四、注重学生读后表达,升华阅读教学目的

经笔者研究发现,每一节阅读课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文章结构和深意,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是一个升华,也是保障阅读有效教学的方法。比如《七色花》这一篇小文章,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有一朵七色花的话,希望实现什么愿望?”等类似问题,小学生自然会回答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答案,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也在读后表达的过程中升华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为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总之,如今的课堂教学目的总是归结于有效教学,并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奋斗目标,当然对于小学老师也不例外,细细研讨阅读教学细节,发现其处于多元动态的状态之中,需要老师既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也善于运用优秀教学手段,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目的,希望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方略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张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适应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3.

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5

http://a.54261.com/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顔学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日常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这么说,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对课堂提问是重视了,也体现出了一些教育观的转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降低了教育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理解“启发式”,提问缺乏精心设计。

有的教师认为,不断地向学生抛制问题,以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回答即是启发式。这种情形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此种美其名曰的“启发式”,其实是另一种形式下的注入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也有的教师不是精心钻研教材重难点,课堂提问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二、片面理解“主体性”,提问缺乏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手中,简单地设计教学过程,粗糙地炮制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主要有两种弊病:一是滥答。学习中反复让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目的是想尽力体现以学生体会为主。当然,学生学习中的“悟得”是无可非议的,“学贵自得”嘛,但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点拨,没有将方法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堂课下来,看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比较突出,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学生学习中学到了些什么呢?二是乱问。有这样一种课堂表现:老师先让学生提问,后进行教学,呈现一问一答式。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问什么”、“怎么问”等提问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提问常常抓不住要点,问题提得杂乱分散。这两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貌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往往将文情并茂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且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极差的,是不可取的。

三、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缺乏普遍性。

教学中,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是心不在焉,久而久之,还会滋生优生骄傲自满之感、挫伤其他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非常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有鉴于此,要使课堂提问真正启而有发,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精心设计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打开学生的头脑。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什么叫启发式?„„我说,启,是启脑袋;发,是发动他的思维活动,并不一定他说话。”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启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去思考、去揣摩。

二、课堂提问应注重方法指导。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我们教师不应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如前文中提到的“你知道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或是学生的提问,均应“有法可依”。我认为,可以从词语入手进行提问,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要求(如抓住重点词语体悟文章情感),最终使学生能围绕重点深入提问讨论。以此形成序列,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水涨船高。

三、提问要具有普遍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

1、全体性。即提问应面向全体。新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

2、提问应双向互动。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我认为课堂提问也应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师生间互问、学生间互问),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问应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新课标中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上课中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的简单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6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頭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拨,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描述“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在雨雾中欢笑。”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创设情景播放有关杨梅树吮吸甘露的图景,启发学生由其意景美,下雨的声音,吮吸的样子,山林的景象,联想语言文字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道:沙沙沙,沙沙沙,春雨轻轻地下,山蒙蒙,树也蒙蒙,杨梅树醒了,它伸伸腰,笑容满面拌擞精神,咕咚咕咚,多甜美啊!你看它那贪婪的样子,像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吸得多欢啊!那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它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那些嫩叶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啊”!多好的再造想象,感受到物的美,景的美,语言也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不仅能读出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就通过领悟储存在学生脑中。

三、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读与其它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读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读说、读写??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的4、5、6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可见,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引导,给予浓墨重彩的强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课文中有些描写精美的片断,它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将这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进而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刍议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进行畅游, 在阅读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方法, 阅读他们喜欢的书籍。在积极主动的阅读过程中, 他们积累的知识越来多, 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时,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 规定他们读多少本书的方式。在这种强制规定下, 学生会把读书当成一种学习负担, 即使进行阅读, 也不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更别说通过阅读获得提高和进步了。因此, 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站到学生的角度, 从他们的兴趣出发进行指导, 使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 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由于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在进行阅读时他们往往把握不住阅读书籍的重点。还有的学生在阅读时不结合思考, 不能领会阅读的内容, 导致阅读效率低下。还有的学生喜欢阅读, 但是在阅读时毫无选择, 什么书都读, 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因此,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时, 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 要对他们的阅读活动进行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 使他们阅读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课外书籍, 通过阅读从书中获得做人的道理, 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阅读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让他们能在阅读过程中把握重点内容, 并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合理选择略读、精读、跳读的方式, 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

三、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地进行阅读, 增加语文知识积累, 促进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课外阅读活动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设计趣味性、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1.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大赛。在比赛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故事的内容, 这些故事都是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通过讲故事,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还能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信心,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通过故事大赛的感染, 能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热衷于阅读, 并从阅读中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不断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2.鼓励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这时教师要让他们及时把这些词句摘抄下来, 并进行反复阅读和斟酌, 分析好词好句的运用方法, 增加他们知识积累的同时, 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 教师要定期展示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 让他们在展示中获得激励, 对阅读充满兴趣, 不断进行主动阅读, 使课外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3.创办班级图书角。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拿到学校, 放到班级图书角中, 和同学进行书籍分析阅读活动。通过对书籍的分享, 学生能阅读到更多的书籍;通过学生之间的影响作用, 使每个学生都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在课外时间积极地阅读图书角的书籍, 有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4.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 他们喜欢的书籍也不相同。在学生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谈一谈自己读了哪本书, 在阅读中获得了哪些体会和收获。通过交流, 能让学生对其他方面的书籍产生兴趣, 使他们的阅读面越来越广, 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知识, 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 并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分析, 加深对阅读的体验, 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进行的阅读活动是通过对文字的分析和思考, 从其中获得认识和体会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深入的, 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逐步深入。通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进行阅读和思考, 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多种阅读心理因素, 并在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加强阅读认知, 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效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外阅读活动时, 要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规律和阅读心理特点, 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导和学生的认真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使他们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并从阅读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促进了他们语文能力的有效提高。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学生大部分的阅读时间是在课外, 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联合, 通过积极交流和共同引导, 对学生进行督导和激励, 使他们有效运用课外阅读时间,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为进行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8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 所以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基本特点即为人文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由此可见, 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是国家和社会都比较关注的焦点。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多选取具有文化内涵的材料, 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 不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即人本教育的思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蕴含人文精神的阅读材料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一) 了解文化背景, 感受人性光辉

小学语文的阅读材料范围广泛, 涉及内容较多, 每一篇课文都具有相应的教育意义。所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善于将阅读材料涉及的文化背景向学生介绍, 让学生充分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 从而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不管是作者, 还是写作背景, 都可以作为文章的背景知识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文化之美。例如, 在讲解有关抗日战争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简要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在学习抗战故事时, 了解国家的抗战历史,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让学生对抗战烈士深情缅怀。文化背景的介绍, 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故事的了解, 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 增加课外阅读, 拓展人文视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本教学内容上, 而应当通过网络、报纸、媒体等搜集与人文教育相关的阅读材料,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 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搜集相关阅读材料, 供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阅读材料, 如从书店、网络等增加阅读材料。教师搜集阅读材料的方式, 可以有效控制阅读材料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但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而学生自己阅读的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无论选用哪种方式, 都要注重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三) 举办阅读小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阅读活动的方式, 来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例如, 举办“我最爱的一个小故事”活动, 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中最喜欢的故事、最有意义的故事或者最感人的故事;学生讲述完以后, 教师要对学生所讲述的故事加以适当的总结, 如最感人的故事, 它感人在什么地方, 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等等。教师的总结, 能让学生加深对自己阅读的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同感和人文意识。另外, 通过学生的讲述,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人文价值观以及个性发展倾向等, 便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

(四) 诵读材料, 激发情感共鸣

诵读, 是一种激发情感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诵读, 来激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共鸣, 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 可以放松心情, 快速融入到文章情境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受到人文熏陶,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 小学阶段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当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不断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后超.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的冷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杨海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J].求知导刊, 2014

[3]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73)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9

一、阅读创新理解策略:培养学生探究品质

阅读是大脑对经由视觉摄入的言语符号进行感知、理解而获得意义, 同时进行情感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横向理解、纵向理解以及个性化理解。

(一) 横向理解,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横向理解即从事物、问题、情境等多种角度和各个方面延伸练习, 通过横向、横面的相关联系加深和开拓思维, 使阅读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同一个问题,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事物, 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人物, 可以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进行横向联系理解。如《凡卡》一文, 结构复杂, 既有以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在鞋铺里受到种种折磨这一主线, 又穿插了一条凡卡回忆过去的乡村生活的副线, 主副线交织在一起。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主副线横向联系, 主副线横向比较理解,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会发现, 凡卡的学徒生活是苦的, 凡卡的乡下生活也是苦的, 但相对于学徒生活, 乡下还有美丽的夜色, 还有和蔼有趣的爷爷……学生在横向比较阅读中就能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孤独悲惨, 认识到沙俄时代社会的黑暗, 领悟到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二) 纵向理解,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将问题从纵向的发展方向上设想推断出下一步的发展就是纵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 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 探究事物的起因, 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 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 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形成逻辑序列的问题。课堂提问环环相扣, 显示出明显的深刻性。训练纵向思维还可创设问题情境, 引而不发, 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余地。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 创设问题:为什么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呢?鸟的天堂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学生经过阅读讨论解决了问题, 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纵向思维。

(三)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 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 是个人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长期整齐划一的同化性训练会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扼杀个人独创性, 其结果也会削弱集体的生机。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如在教学阅读《将相和》时, 很多学生都说佩服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及顾全大局的品质, 而有一位学生却说他佩服赵王知人善用, 这是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化见解, 是多么创新的想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拥有这些理解。只有教师在阅读中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敢于有不同于教参的答案,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更强, 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极大提高。

二、课文阅读的批判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在阅读中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不敢于也不善于判断和评价读物的优劣和高下。他们往往对课本上和老师的说法, 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 而不敢另作新释, 推翻原说。这时, 教师就必须激励学生对现有的书本知识有一种审视的眼光, 敢于否定其错误, 敢于提出与传统观念不同的看法, 敢于超越作者, 批判作者, 只有批判性理解, 才可以进入创新的境界。

(一) 反向理解,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 没有逆向思维就无创新可言。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敢于别出心裁。如阅读《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 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雨来宁死不屈的地方表现在不管敌人怎样对他, 他都不说出通讯员的藏身之处。这样, 思维就被教材束缚了, 得不到拓展,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向思维, 拓展思路, 以反衬正, 反问:“如果小雨来动摇了, 说出了通讯员的藏身之处, 会怎么样?”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结合影视、书籍中看到的情景畅所欲言, 就会体会雨来是为了保护通讯员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泄密的。这样不仅对文中人物的精神感悟得更为深刻了, 而且在练习中也无形地引导着学生思考问题的反向性, 培养可逆向思维能力, 从而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思考问题时应根据情况, 要善于打破常规, 逆向思考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鼓励质疑, 敢于挑剔

怀疑往往是创新的开始, 敢于挑剔, 由此生疑, 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火花,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 因此应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 充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和提问。另外,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指导学生从文章言语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维感情方面去发现问题, 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阅读方法创新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的方法是整体性阅读:先整体感知, 再局部探究, 最后巩固内化。而现代社会信息量不断增大, 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个性创新阅读的方法。

(一) 跳跃性阅读

跳跃性阅读就是抓文中要点进行阅读, 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找标题、中心句、关键句段等搜索知识要点,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说明文的课文所采取的方法。如阅读《新型玻璃》一课, 可让学生采用跳跃性阅读抓住课文中描写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关键语句, 这样会很快地抓住课文的脉络和重点。

(二) 变序性阅读

变序性阅读就是改变课文叙述的顺序进行阅读, 可以采用直奔中心句或中心段阅读;直接阅读课文叙述的结果, 再寻找原因进行阅读;直接阅读过渡句或过渡段……如在阅读《月光曲》这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品读文章中具体描写“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 然后提出问题:贝多芬创作不朽名作的灵感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前面部分内容, 经过交流讨论, 归纳出:

听到琴声一点触动

兄妹谈话十分感动

遇到知音万分激动

月光清幽灵感涌动

学生在理解了内容和品味了语言的同时, 也体会到了一切伟大作品的创作皆源自生活的道理, 创新的思维也在教学中得到了锻炼。

(三) 比较式阅读

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式阅读, 即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比较, 同是写人物的课进行比较, 同样主题的课文进行比较。如都是写关爱方面的课文, 将《穷人》和《别饿坏了那匹马》以及《唯一的听众》进行比较阅读;运用同样写作方法的课文进行比较, 如《海底世界》和《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样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 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总分的写法, 为学生习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样文体的课文进行比较, 如同是说明文的《鲸》和《新型玻璃》进行比较, 学生更能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比较式阅读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理解课文, 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更为深刻了。

(四) 拓展式阅读

拓展式阅读可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作者、写法、内容、文体等方面扩展阅读, 如学习《观潮》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钱塘江的知识, 阅读潮形成的原因, 阅读李白的逸事等, 这样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阅读方法大有创新的天地, 可以让学生设想;可以教师提出多种方法, 学生进行选择性实践;可以让学生搜集各种新的读法进行尝试……

刍议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范畴

1.认读能力。 认读不是孤立地读出字音, 要伴随着初步的理解, 只发出字音或者仅仅看见书面符号不能说是阅读。教学认读必须做到逐字逐句地认读, 朗读要读准字音, 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 认真地读。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 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读, 而且包括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

3.感受能力。 在教学中, 常常会发现小学生简单地说:我喜欢这篇课文, 我讨厌这本书。 这些情感的流露,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 童心”, 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记诵能力。 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 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 通过熟读能够达到背诵。 背诵能提高记忆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 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

二、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创新的源头, 钻研的直接动力。 阅读兴趣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应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班抓起, 教师应注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逐步加以引导,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在低年级要经常利用一定的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他们爱听的故事, 并有意识地要求他们复述故事;要动员家长为孩子订阅一些有儿童情趣的小报小刊, 并指导孩子阅读;要经常指导学生认识事物, 说说事物的名称、特点、用途等;要利用活动课等时间, 教学生唱一些儿歌和背诵一些古诗。 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 阅读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2.把阅读的一般过程教给学生。 在初步理解阶段, 要了解文章内容的梗概, 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 写好注释, 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画出来, 然后力求把每个字读准确, 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 不读错字, 不丢字, 不添字, 不重复;在深入理解阶段, 要理解文章结构的脉络, 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 在此之后, 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 跟同学互相讨论;在最后的消化运用阶段, 要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吸收, 学用结合。

3.提供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要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 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 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上可建立图书角, 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购买图书架, 准备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另外, 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 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 培养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 这样,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和思考, 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养成阅读习惯, 学会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 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认真听话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和自我评价的习惯等等。 遇到写景物的课文, 要想想作者是如何选取观察角度的, 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按照如何的次序将景物写具体的;遇到写事的记叙文, 要想想作者是如何将一件或几件事写具体的, 是按什么次序记叙的;遇到写人的记叙文, 要想想作者是如何写人物的心理、外貌、神色、姿态和动作行为的, 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和人物相互间的联系等等。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 朗读时丢字加字, 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时走马观花, 不求甚解。 因此, 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低年级尤其要重视朗读训练。

5.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 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应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悟,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要转变观念, 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 大胆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 体会课文内容。 一堂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 如, 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上一篇:笼式电动机下一篇:PDA的应用及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