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教育

2024-07-21

合作社教育(精选十篇)

合作社教育 篇1

关键词:政府,合作社,合作社教育,自生能力

一、引言

国际合作社联盟 (ICA) 《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 (Statement on the Cooperative Identity) 中对于合作社的定义是:合作社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需求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改造社会的工具, 合作社经历了160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市场经济社会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弱势群体, 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 联合起来组织合作社减少被社会强势剥削的机会, 追求公平正义。合作社虽然不能改变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 但可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弥补社会制度的缺陷。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劳工组织 (ILO) 委托国际合作社联盟实施的研究显示, 相对于其他的经济组织模式, 合作社具有更加强大的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2009年7月4日, 国际合作社联盟第87届国际合作社日暨联合国第15届国际合作社日提出了“通过合作社企业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口号。社会只要存在强弱、贫富的差距, 合作社就有利用的价值, 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合作社普遍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 我国各类合作社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各级政府也纷纷采取多种策略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那么, 政府采用何种策略促进合作社发展更加有效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合作社的发展与政府的促进

政府具有对国家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义务, 行使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能。鉴于合作社具有平衡社会发展、缩小社会不公的作用, 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制度安排, 但其制度本身具有的弱质性所带来的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却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 促进合作社发展, 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支持性的环境成为大多数国家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 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的促进

1.合作社的弱质性

合作社是社会中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为维护自身的利益, 使自己摆脱经济和社会困境, 通过联合起来形成团体, 以互助的方式提高成员们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合作社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集合, 这些群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地位低下, 文化水平不高, 综合素质较差, 谋生能力较弱, 不具备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且不为其他经济组织所选择。

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 其运行的特点体现在目标相悖的两个方向:一是要维护民主和公平, 二是要保证效率和效益。作为合作组织, 要保障成员的权益, 维护合作社内的民主, 追求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作为经济组织, 要保证合作社的运行效率, 提高经济效益。这使得作为非营利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社在运行中一直在追求公平与追求效率的平衡中左右摇摆, 其竞争力必然大大弱于按照价格取向配置资源的营利性公司等其他市场经济主体。合作社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上的内在冲突, 使其作为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天然地处于劣势, 具有先天的弱质性。

2.合作社的公益性

合作社是一种组织方式, 是一个以发展经济为基本目标的自助组织, 它将社会弱势群体组织起来, 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凝聚合力, 对抗社会中的各个强势利益集团, 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们组织合作社的目的主要是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经济收入, 尽量缩小贫富差距, 尽可能地调节市场竞争的不平衡, 最大限度地弥补市场竞争给弱势群体带来的损害。由于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弱势群体可以利用合作社追求公平, 使自己尽量减少被社会强势群体剥削的机会, 所以合作社起到了缓解社会强弱主体之间的矛盾, 减少社会对抗, 避免社会割裂, 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可以弥补社会的缺陷,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合作社具有鲜明的公益性。

合作社是社员联合所有、社员民主控制、社员经济参与并受益的经济组织, 其唯一宗旨是为社员服务[1]。合作社虽然是经济组织, 但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合作社是一种人合的组织, 强调以人为本, 人们组织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成员满足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 其本质是劳动者合作的制度。合作社的经营活动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为提高成员的综合实力发挥着积极作用。合作社在性质上不以营利为目的, 在宗旨上以扶困济贫为目标, 在合作社的范围内充分实现民主公平, 保护和提高成员各种权利和福利, 具有组织、教育、扶持弱势群体的作用, 成为弥补政府管理社会不足的重要组织资源, 具有强烈的公益性。

(二) 政府促进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策略

1.合作社立法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护合作社的权益, 促进合作社的发展是世界上各国政府通行的做法。2002年6月20日, 第9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合作社促进建议书》 (Promotion of Cooperatives Recommendation) , 向世界各国政府系统地提出了支持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与立法建议, 其核心是建议政府给合作社提供一个支持性的政策与法律框架。目前, 全世界已有150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合作社法或者合作社的示范章程,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 都在其民商法体系中纳入了合作社法的内容, 并大多制定了专门的合作社法[2]。各国政府通过合作社法在各方面充分地保障了合作社的正当权益, 严格地规范了合作社的发展, 有力地保护了合作社的各项活动。

合作社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明确合作社在本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 确立合作社的性质、组建及破产原则, 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第三, 确定合作社的经营领域、经营原则、收入分配比例;第四, 规定了合作社处理对内、对外经济关系的准则以及合作社的教育、培训基金来源、培训方法、培训机构[3]。政府以立法的形式, 用国家的意志为促进合作社的发展营造支持性环境,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行政规范管理

设置专门机构对合作社进行指导与服务是许多国家政府重视和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手段。加拿大政府设有合作社秘书处;美国政府设有农业部农业合作社管理局;日本政府明确农业部门为农业合作组织的行政管理机构;泰国政府设有农业合作部, 负责合作社事务。对合作社进行法人注册登记, 既是各国政府对合作社的行政认可, 也是政府指导、服务和监管合作社的一种手段。由于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普遍实行经理聘用制, 为了使合作社成员能够有效地监督和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并使董事会和监事会能够更好地管理合作社和控制经理, 有些国家建立了合作社强制审计制度。

德国规定, 合作社必须加入一个合作社审计协会, 由该协会对合作社的机构、管理制度、业务活动、资产状况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定期进行审计。在法国, 合作社要受农业部监督, 农业部长可以将自己的意见通知合作社董事长或直接通知审计师, 审计师负责向股东大会报告审计的情况;另外, 合作社还必须应财政监察员及财政管理官员的要求, 出示财务账簿及必要证据供其检查[2]。专设的政府部门可以对合作社行使日常的监督、指导、规范等行政服务职能, 能够更真实地了解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情况, 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规范合作社行为, 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3.财政税收优惠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活动, 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凭借公共权力, 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财政税收措施是政府调整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国家每年都要从财政经费中拨出一定经费支持合作社的活动, 为其提供贴息贷款、减免税款等优惠经济政策。

法国政府通过制定《农业指导法》将国家对农业的扶持资金大部分用于扶持农业合作社, 对于合作社购买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设备所需资金也给予一定比例的无偿资助。

德国政府对合作社用税后利润进行投资的部分免征所得税, 支持信贷合作社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 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财政支持。

日本政府对农协的补贴条件比其他法人更加优惠, 在税制方面也推行不同于一般性营利企业法人税的“减税措施”, 规定农协各种税收均比其他法人纳税税率低10% 左右, 各都道府县也都有为促进农协健康发展而实施的补贴项目;另外, 政府为支持农协开展信用事业, 还给予贴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以确保农协的资金来源[5]。作为重要的经济调节方式, 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在促进合作社发展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合作社教育

合作社教育具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训练技能的功能, 对合作社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前导性的作用。针对不同对象, 合作社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不同的。对合作成员进行教育, 应以合作社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 重点对他们进行合作社的性质、宗旨、作用、成员权利与义务、自己在合作社可得到的利益等方面的教育。同时, 还要对成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技术教育, 以此调动他们参与合作社业务的积极性, 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对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要加强合作社基本知识、经营业务知识以及世界合作社历史、现状和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对涉及合作社事务的公务员, 应该以合作社基本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 使他们能够运用适当适度的手段, 按照合作社特有的规律办事,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及广大民众要进行合作社常识的普及宣传教育[6]。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视合作社教育工作, 一般通过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 在各类学校和一般教育课程中加入合作社的内容等措施支持合作社教育。

三、政府促进合作社发展策略分析

合作社是一种内生性极强的自助性经济组织, 成长发展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政府应深刻认识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深入分析各种促进策略的作用, 准确研判各种促进策略引发的结果, 在促进合作社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一) 改善外部环境加快合作社发展的进程

由于组织成分和制度设计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先天的弱质性, 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先天不足, 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弱者, 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鉴于合作社本身所有的公益性特点, 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工具, 而公平公正是公共产品, 其供给是政府的责任, 是政府必须向社会提供的。既然合作社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了公平, 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于替政府工作并付出了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 那么, 政府就有义务将其与其他经济主体区别对待, 给合作社的发展以特殊支持, 从而改变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7]。

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立法支持、行政规范、财税优惠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善合作社的外部环境, 以达到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目的。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通过合作社立法,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和鼓励确定下来, 可以用最强的效力充分保护合作社的权益。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对合作社进行具体的登记、指导和管理, 了解合作社的情况, 反映合作社的诉求, 规范合作社的行为, 协调各个政府部门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可以使政府与合作社之间充分沟通, 最大限度地维护合作社的利益。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调节工具, 财政税收的优惠措施将会使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得到有效的增强。世界各国合作社运动的历史经验显示, 政府通过合作社立法、行政规范管理、财政税收等手段为合作社营造的外部环境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合作社自身的发展效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良好的外部环境会加快合作社的发展进程。

(二) 增强自生能力保证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对于组织的发展而言, 外部因素只能通过影响内部因素的变化来加速或是减缓其进程, 决定组织兴衰的关键是其内部因素。对于经济组织的合作社, 决定其兴衰的内部因素是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合作社的兴衰, 强大的自生能力是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证。自生能力理论是由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来的。

林毅夫教授认为, 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 那么, 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 否则, 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8]。林毅夫教授进一步将“自生能力”的概念扩展到拥有多个行业的经济, 他认为行业之间也存在劳动相对密集或资本相对密集的差别, 只有按照该经济的资源禀赋特征来配置资源, 该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是具有自生能力的。尽管合作社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它毕竟是一个经济组织, 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 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 其活动是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 因而自生能力理论同样适用于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经济组织实力的强弱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 只有增强自生能力, 壮大合作社实力, 才能有效地促进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自生能力的增强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所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认为,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正常利润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既定的产量或价值, 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就取决于企业是否选择了与整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合的方式[9]。合作社是民主管理、民主控制的经济组织, 是典型的人合组织。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要素禀赋理论, 合作社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特殊的治理结构和成员自身的素质, 因而合作社的自生能力的增强来自于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合作社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 过度的直接支持阻碍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作为成员联合拥有和民主控制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自治是合作社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国内外合作社运动的历史表明, 合作社要想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 政府支持必须适当、适度, 否则会阻滞甚至破坏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国合作社发展历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充分说明了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重要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以政府的意志代替合作社的意志。合作社是公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的民间组织, 合作社本着为社成员服务的精神组建, 其精髓是“合作、自愿、互助、民主”, 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合作社身上, 违背了合作社的原则。第二, 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手段简单化, 采取直接拨款补助的方法, 导致政府的很多资金支持没有效率。第三, 在合作社的组建过程中, 直接以政府的名义组建, 对组织形式和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严格的控制, 使合作社实际上成为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10]。因为合作社不是借助外力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慈善组织, 是依靠成员自己的力量来创造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自助组织, 自助是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合作社必须建立在成员的共同需求和共同意愿的基础之上, 并且以成员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合力, 使自己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所以, 用行政命令和物质激励手段人为地发展合作社的行为大多以失败而告终[7]。政府过度的直接支持大大改变了合作社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 越俎代庖式的发展策略使其对政府的支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长此以往其自生能力将会渐渐弱化, 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将会因此受到阻碍。

(四) 政府促进合作社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政府规范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肩负着维系全社会稳定、和谐、公平与正义的责任, 在促进合作社发展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民主平等原则。政府在促进合作社发展过程中, 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合作社的意义, 充分肯定合作社对于政府管理社会的辅助作用, 尊重合作社的价值观, 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姿态处理与合作社的关系。第二, 协调一致原则。政府促进合作社发展策略框架的核心应该是协调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协调合作社与产业界、金融界的关系, 使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谐起来, 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10]。第三, 间接引导原则。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政府的作用是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以维护各竞争主体遵守正常的竞争秩序, 政府在促进合作社发展时的手段应该是符合市场原则的, 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强行改变合作社的组织原则和管理机制, 直接插手或干涉合作社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 只能采用检查、指导、督促等方法。第四, 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于合作社的政策倾斜应该以不损害整个市场经济竞争体系的公平、公正为标准, 不应该以损害市场经济秩序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代价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7]。

(五) 开展合作社教育是政府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理性选择

合作社是由社会弱势群体自愿联合的经济组织, 是依靠成员自己的力量来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的, 自生能力是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外部推动力量的大规模直接介入无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高合作社的自生能力是保持合作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提高合作社的自生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总结了世界各国合作社发展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后,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指出, 政府应在创造合作社所需外部环境总体框架方面起作用, 要强化合作社的自治、自我财力支持和自立;政府不应干预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 对于合作社事业的推动只有通过合作社成员自身的努力才会有效;政府若要影响合作社对成员或成员对合作社的行为只有间接地通过合作社教育进行[7]。理论的分析和合作社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外部环境的改善可以加快合作社发展的进程, 自生能力的强弱才是决定合作社兴衰的关键因素, 而政府过度的直接支持则会阻碍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根据政府促进合作社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开展合作社教育是增强合作社自生能力, 推动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有效手段, 是政府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唐宗焜.中国合作社政策与立法导向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43) :2-23.

[2][4]夏英.全球视角下的政府与农民合作社[EB/OL].http://tel.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85&id=183893.2007-05-25.

[3]璞石.论世界各国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 (上) [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1992, (4) :39-41.

[5]曾淼, 刘发志, 曾磊.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比较及其启示[J].金融与经济, 2007, (9) :75-78.

[6]乔为.中国式合作社教育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4) :170-172.

[7][11][13][14]国鲁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 2006, (6) :4-11.

[8]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J].经济学, 2002, (2) :269-300.

[9]林毅夫.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1869.2010-11-09.

教育合作协议[模版] 篇2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达成以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双方权责:

1、甲方授权乙方挂牌,挂牌名称:

2、乙方自行出资在XXXXX建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人员招聘。

3、乙方按甲方招生简章代理成人教育、自考、职业(执业)培训招生与咨询工作。

4、甲方负责学生报考,乙方负责把学员报考所需相关证件或复印件提供给甲方,提供乙方代理报名学生录取信息的通知,并负责学生入学后管理至毕业及后续工作。

5、乙方不得以甲方的名义从事其他的业务,如有,后果自负。

二、报名费及学费的收取:

学生的报名费按相关部门规定由乙方代收后转到甲方指定对公账户,学生被录取后学费由乙方代收后转交给甲方,由甲方开出正式收款收据并加盖财务专用章。

三、代理招生提成。

见附件:招生代理提成方案

四、招生提成付款方式:

甲方收到学生学费后一个星期之内以现金或者银行转账方式付给乙方。

五、违约:

1、甲方未尽到责任发生的事故,由甲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乙方违反约定,自行承担法律及相关责任。

2、其他方面分歧,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协商不成可以采取法律途径方式解决。

甲方(签字盖章):

签字人身份证号:

常驻地址:

情感教育与合作精神 篇3

情感教育包含了很多方面,例如,教学生关心他人,体察他人的情绪,对他人产生同情心,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和合作,能正确积极地评价自己,有信心去面对工作,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能承受一定的压力等等。在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智力发展的同时,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传授人们知识和技术,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为社会做出贡献。既然社会需要的是有合作精神、有健康的心理、能自信的面对竞争的人,情感智能的培养,特别是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当今的教育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只会读书,不闻天下事,不交朋友的人常被称为“书呆子”,而他往往只需要埋头读好书就可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社会上轻而易举的生存。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也在全球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竞争激烈的同时更讲求彼此合作。于是一个孤立的、不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书呆子”在社会上就显得寸步难行了。例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在学校数一数二,但当同班同学向他请教学习问题的时候,他显得十分保守,不愿意帮助别人,生怕教了别人以后反被赶超。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的学业有成是不成功的,他缺乏关心别人的心,缺乏合作意识,缺乏健康的心理,这些都将成为他以后走向社会独立面对挑战的绊脚石。在当今社会中,合作能带给人更多的想法,更广的思路,在合作中,人们互相了解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互相学到对方的长处,互相激励彼此的斗志,还互相带给对方信心。

由此看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课外活动中,多给学生创造小组学习或工作的环境,鼓励他们在友好的氛围里和同龄人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这个过程包括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如何领导小的团队;组织能力——如何给团队成员分配任务和调整进度;交流能力——如何自信地用言语和肢体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如何有礼貌地聆听别人说话;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自我控制冲动,协调好和同伴之间的矛盾;同情心——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如何向别人提供帮助,如何体察别人的情绪等。研究表明,在小组人数上,6个人为一个单位最佳,学生既能够接触到能力不同的合作伙伴,又可以有充分的机会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模拟到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担任的角色,也能切身体会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矛盾,这使得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合作——这项重要技能。

目前多数学校还是大班制,教学方式也是整班教学很少分组,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和实践合作,情感教育有一定空白。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尤其需要合作精神的培养。我们应该通过改变教育方式和创造有力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促进他们情感智能的健康发展。

关于农业院校开展合作社教育的思考 篇4

截至2013年11月底, 全国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95.07万家, 实有成员7221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27.8%。覆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并扩展到农机、植保等农业服务业。2013年, 财政部安排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18.5亿元, 支持各地农民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对成员开展服务等;安排9.96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扶持农民合作社项目;农业部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资金增至6000万元, 安排2000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

从数量上讲, 农民合作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问题严重存在。农民合作社的不规范性, 不仅直接影响到公共财政对合作社支持, 而且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对农民合作社的评价, 甚至影响合作社健康发展。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这既有我国合作社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因素, 也与我国缺乏合作社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很少开设有关合作经济的专门课程, 即使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合作经济知识也知之不多。高校合作社教育的不足, 导致基层政府和社区的官员、合作社管理者以及农民对合作经济基本知识的缺乏, 可能会制约我国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发展。针对农民合作社教育滞后问题, 要借鉴国际经验, 利用农业院校教育资源, 构建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

一、合作社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伴随着农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关于合作意识、合作社知识、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教育的缺乏与滞后日益凸显出来, 发展合作社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合作社教育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

源于1844年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后在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 (ICA) 成立时被确认的“罗虚戴尔原则”, 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提出的“合作社原则”,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100周年大会提出的“合作社原则”, 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合作社教育。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中指出:“合作社要为社员、社员代表、经理和雇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以便他们更有效地为合作社的发展作出贡献。合作社还要向大众, 特别是向青年和重要的传播媒介宣传合作社的性质和优越性。”

(二) 合作社教育有利于形成“有效组织”, 缩短“认知时滞”, 从而影响农民组织制度选择

第一, 合作社教育影响社会的一定意识形态, 有利于形成有效组织。合作社教育是减少不同个人、不同集体分歧的重要方法, 能团结最大力量参与合作社运动中来, 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第二, 合作社教育改变了个体和集体学习的速度, 缩短了认知时滞, 进而改变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速度。合作思想教育可以改变个体和集体学习的速度, 缩短认知时滞, 进而改变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速度。第三, 合作社教育通过改变主体获取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 从而影响人们对农业和农村组织制度的选择。合作社教育通过改变主体获取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 从而使更多的人选择参加农民合作社。

(三) 合作社教育是进一步发展农民合作社的现实需要

农民合作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甘愿为农民服务和懂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大量合格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是农民合作社“平稳运行”的基础, 合作社教育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因此,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开展合作社教育, 尤其在合作社事业的起步阶段, 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是合作社教育的直接推动者。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合作社快速发展时期, 更需要国家加大对合作社教育支持, 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国外及台湾地区合作社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 国外及台湾地区合作社教育的经验

1. 美国联邦农业合作推广局的合作社教育

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局专门负责合作社教育的开展, 编制各种培训资料发给合作社, 并与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 由联邦政府、州政府直接提供合作社培训项目, 开展农民合作社教育工作。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合作社的独特原则、组织结构、合作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如何给社会带来利益的。

2. 德国合作社研究院的合作社教育

德国合作社研究院持续不断地更新合作社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 提供广泛的合作社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长期运行的多模块化管理课程、大学课程、研讨课、讲习班以及量身订制的培训方案等。2009年以来, 研究院制订了培训课程和大学课程之间全面互认的规定, 这样学员既节省了现场学习的时间, 又降低了学习的成本, 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3. 印度的合作社教育培训网络

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合作社教育培训网络, 有全国合作学院和培训中心、联邦合作学校和培训中心以及地区合作学校和培训中心。印度合作社非常重视对社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倡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

4. 台湾大学的合作社课程

台湾大学开设了《农业合作》课程, 作为大学部二、三、四年级选修课, 计3学分。《农业合作》把合作思想、理念及运作原则应用于农业产销及农业金融领域。课程介绍称:“农业合作”实质上是研究如何以合作社组织, 有效执行农业生产、农产运销、农业劳动、农村消费, 及农业金融等业务的一个学门。所以它是一门“实务”重于“理论”, “制度”与“经济”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11个部分: (1) 合作社理念与合作制度; (2) 合作社思想与合作社运动; (3) 合作社与农业合作组织概论; (4) 农业生产合作与合作农场; (5) 农产运销合作; (6) 农业信用合作; (7) 农业保险合作; (8) 农村消费合作; (9) 政府合作行政及合作社法规; (10) 世界各国之合作事业发展; (11)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合作问题及未来愿景。

(二) 国外及台湾地区合作社教育的启示

虽然各国及地区合作社的产生背景、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但从各国农民合作社事业的发展来看, 合作社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综合起来, 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 合作社教育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 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和培训。这些教育和培训使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具备了专业的管理知识和营销经验, 从而保证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政府重视是开展合作社教育的重要保障。各国政府都把合作社教育作为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切实增强农民合作社自身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有的政府甚至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用于开展合作社教育。

第三, 大学与研究机构是合作社教育主要渠道。各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存在差异, 但都注意到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大学与研究机构现有资源, 建立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

三、利用农业院校教学资源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

合作社教育有多种合作社教育资源可供利用, 包括农业大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应整合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 以大学主要依托进行合作社高层次人才培养, 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开展合作社职业教育, 以农业管理干部为主对在职干部进行合作社的继续教育, 构建覆盖大学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干部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合作社教育体系, 加强合作社教育保障条件建设。在整个合作社教育体系中, 农业院校是合作社教育的“母体”, 除了自身培养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外, 还需要为其他教育机构输送师资。

(一) 大学教育中的合作社教育

目前高校专业目录中关联最为紧密的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在我们收集到37所高校 (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11所, 省属农林业大学19所, 地方综合性大学6所、地方财经类大学1所)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 开设“合作经济”相关课程的只有5所学校。建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合作社”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 目前有少数高等学校设置了“合作经济”研究生招生方向, 如中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在合作社研究基础较好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学科, 可以设“农村合作经济”研究方向, 以支撑本科教学。

(二) 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社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 他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一线, 合作社教育不能仅限于农林管理类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农村行政管理) , 而是应当对农科类所有专业开设“合作社”方面的选修课。据个案调查, 合作社教育在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几乎处于空白阶段, 农业大学应当为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培养提供支持。

(三) 农业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中的合作社教育

各级地方党委或政府中合作经济主管部门领导负有对本区域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领导责任, 县乡镇合作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负有辅导任务。通过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 可以提高他们的农村合作经济事业管理水平。

(四) 合作社教育的条件保障

产学合作教育 篇5

为了使这个暑假过的更加充裕,经人介绍的我进了一家外企(雀巢应用水有限公司)而工作也是从最基本的客服人员开始。而首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而作为客服人员,这是一个服务性质非常强的行业并且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忍耐和宽容,忍耐与宽容是面对无理客户,是一种美德,需要包容和理解客户。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拥有多少呢?为了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地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我来到公司将近两个月。回想一下,在这些天里面我虽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我也一直在努力适应着这种压力,虽然曾经有放弃过,但是我昨天晚上想了一夜,既然已经来了,就要做到最好,受一点委屈算什么,如果这一点委屈都受不了,那根本就不用出家门,直接呆在家里天天靠父母好了,经过了跟韩琳姐,还有陈敏姐以及同事们一起工作和交流,我找回了自信心,虽然现在不会,现在会犯错误,但是只要我每天都努力了,每天都有进步了。那就是收获。

其实可能还是我不太熟悉和了解吧,所以出现错误的机率就会比较多一些,而且以前一直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仔细想想,这个一点都不难,像以前我在学校的时候,要背许多东西,相比起来在这里已经算简单多了。

客服,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为客户服务,一切为客户着想,当然这得确保在不损公司利益的情况下,如果想做好一个客服,第一,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态,第二,要学会如何与客户沟通,第三,要学会如何向你的上司反应客户的种种问题。最一开始我的心态还未完全的从一个在校学生转变到一个客服人员的心理,老是犯错误,没有一点信心,结果后面出错的机率越来越多,连最基本的首次注册都花了好多时间,结果还是没有把顾客教会,而且还有客户好心的提醒我已经超格了,实践让我知道世上没有专门为你设定好的工作,永远只有你去适应工作,而不是让工作来迁就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虚心向同事请教,最忌不懂装懂。多听听人家的意见,多看看人家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多主动思考自己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并付诸行动,少谈论他人的是非及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对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做到最好,应该想着如何提高工作的质量而不是如何给自己减轻负担。只有这样才能算作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俗话说: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心态没有放好,现在我想通了,如果我再这样下去,我真的对不起彭珍姐和周静姐。她们对我说,错误出现一次就尽量不要出现第二次,反省一下为什么出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下就会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就比如一个人骑车走在路上,他原本并不知道那里有个洞便一直往前走,结果掉下去了,下次,他就不会再走那条路了,因为已经吸取教训了,就像彭珍姐说的,犯第一错没有关系,第二次错如果还犯的话那就是自身的问题了,而且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提出来,不要私立自解决,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这些天来,虽然付出了不少汗水,也感觉有些辛苦,但从中我意志力得到了不少的磨练。我开始明白;大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摆正心态,正确定位,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与用的人。

我觉得品德是评价一个人的关键,更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德才兼备才可称为真正的人才。小到关怀备至、乐于助人,大到虚怀若谷、大义凛然,都体现着品质和德行的光芒。其次是求学。社会的进步靠人才,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但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呢?我们怎样才能成才呢?首先是修身。其次是求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是为才。所谓真才实学,求学才能成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积累中坚持不懈,坚毅自强。最后是扎实。实践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具体越深刻,在我心中激起阵阵涟漪,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把每件事做到具体细致才能刻骨铭心。

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合作教育探析 篇6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育;合作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学体育课在贯彻“健康第一”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而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中学体育教育的要求,从整体上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大部分项目是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其对相互合作产生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中学生积极地与人沟通交流,掌握合作的技巧,相互之间建立起宽容、友爱、信任、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

一、中学体育教育推行合作教育的意义

1.推动中学德育教育建设。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对中学生的个人行为、道德规范以及相互关系进行提升,使中学教学活动的德育功能大大强化。而体育课作为一种实践为主的教学环节,其教学过程是在各种活动项目中进行的,这给合作教育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实践环境。通过在体育课堂上安排各项互动游戏、比赛、训练等培养中学生的协作精神及团队合作能力,促进相互的交流,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生能相互增加理解、宽容,对其个人人格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2.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中学体育的合作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学生积极主动地相互合作,例如在篮球、足球、排球等团体性项目练习中,相互合作的效率对于整体的成绩和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协调好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和体育教学的效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合作教育的应用途径

1.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教育更多的是从心理层面对学生灌输“合作”的理念,使其形成主动地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合作精神,然后在教学环节中利用实际手段和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掌握合作技巧。因此,一定要从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来消除学生的不正确心态,培养合作意识,为合作教育的应用提供保障和基础。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教育是由师生间共同努力才能进行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与人合作交流没有太大兴趣,甚至待人冷漠,在与人交往中缺乏积极性,这种心态对于合作教育的开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例如一些学生不喜欢运动,也不喜欢交流,性格孤僻,在体育课上不参加体育活动,遇到集体游戏、比赛等活动都尽可能逃避。对这些学生要及时发现和沟通,疏解其压抑情绪,鼓励他们多与人交流,培养多样的兴趣爱好,使这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合作中。

其次,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行为。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宠爱有加,因此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不考虑他人且具有很强的占有欲。在合作学习中,这样的心态很难与他人相互配合协调,而且不愿听从安排。体育教师要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开导,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合作类活动,使其明白团队合作的好处,感受通过相互合作取得胜利的喜悦,在与人交流中多为他人考虑,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不急躁。

2.采用合作教学方式。合作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合作教学,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密切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合作教学主要从教学任务、合作过程以及合作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设置合理的合作任务。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通过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的,体育教师应基于合作教学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以团体性任务为主,让学生在任务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并掌握知识、技能。而每一个学生的失误或者不协调都会使任务无法完成。例如,多组织一些集体性游戏和比赛,将每节课的学习放在团体中,接力赛、体操团体表演、排球对抗赛等。

其次,创设合作环境,丰富合作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多样性、民主性的特征。在合作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创造丰富多样的合作机会,学生以分组形式、集体形式等完成合作任务。例如在篮球课上,在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后,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队,采用正式篮球比赛的计分制,各队相互淘汰,最终胜利者为冠军,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心理,通过相互之间对战术的商量磨合,技能的练习提高,合作能力也随之增强。

3.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合作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然而相互合作不同于相互竞争,教师在布置合作任务时一定要明确合作的目的,学生间的合作应建立在共同协作、互帮互助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合作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素质和体育教学的效率,通过消除学生的不正确心态,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推动师生间、学生间建立积极健康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霞.论合作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之开展[J].武魂,2013(05)

2 马僡军.浅析中学体育的合作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3 徐微珍.合作学习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3(11)

校企合作教育 篇7

1. 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教育指的是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 抓好教育质量, 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的一种教育。因此,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开展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的应用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运行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能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益机制, 既促进了学校教学的发展, 又推动了企业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校教学发展的难题。

2. 关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问题

目前, 我国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三种:

第一, “学校主体型”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独立制定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学校要求, 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现场实践场所。这是我国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教育使用最多的一种模式。

第二,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学校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学校以外, 还有企业的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依托行业发展, 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 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企业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 同时还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与学校确立了紧密型关系。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 学生在实习前就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 使企业感到接受学生实习不仅不是负担, 而且能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 获得了实惠与利益。

第三, “企业主体型”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常出现在企业自己出资建设的技校、中职等一些民办院校。这种模式的教育, 一般是订单式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员, 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种合作教育模式的真实写照。企业给学校提出相对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则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形式等。这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高校进行试点。实践证明, “企业主体型”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3. 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分工

分工明确才能运作成功, 这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校企合作, 要想获得成功, 关键在于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必须建立在对双方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对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 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 并为在读的培养对象提供更深入的企业文化培训和现实学习条件, 以得到学生的认可;而高校如果希望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可以要求企业在科研课题和经费上给予支持。

在青岛啤酒管理学院教务长史传珉看来, 培养方案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切忌出现“企业越来越像学校, 学校越来越像企业”的现象。“两者最好的切入点在于将学校的基础课程、企业的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融合起来, 即实行‘双师制’,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分工明确”的观点得到了诺华中国大学负责人李豫京的认同。他表示, 在诺华与外部商业院校联合培养中高层管理者的过程中, 诺华中国大学和院校方承担着明显不同的角色 (见下表) 。

4. 关于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 且更新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例如, 我校前几届学生所使用的采掘机械维修教材中的实例仍然以老式采煤机为例进行介绍, 而许多大型煤矿企业已综合国内外薄煤层采煤机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具体国情而设计的新型大功率薄煤层双滚筒采煤机, 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现代采煤技术。针对上述问题, 学院聘请了煤矿企业的一些专家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工作,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 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实习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的工种, 制定相应的实习大纲, 对不同岗位、不同阶段规定明确的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 学院通过座谈会、实习答辩等形式认真进行总结, 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

5. 关于争取政府的支持

政府是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直接动力, 在合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在这方面, 西方国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一些国家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支持力度非常大。目前, 我国对合作教育也比较重视, 在教育部、省市、部委的支持下, 教育部将合作教育的探索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并决定在少数学校进行试点, 使我国合作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指出:山东省每年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就是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对中等职业学校逐步确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开放性是技能大赛的最大亮点, 也必将引导全省职业教育更好地达到其目的和意义。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能工巧匠进职校, 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 促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 实现双赢。

二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建议

1. 发挥好政府导向作用

政府作为权力机关, 作为唯一具有制订规则和执行能力的主体, 对校企合作的构建与完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方面, 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 加拿大与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可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法规, 设立各类“基金”、进行舆论宣传、组织和实施校企合作计划, 并提供政策与技术咨询等措施来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从国外先进经验可知, 政府参与构建一种全民职业教育体系, 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 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 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

2. 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 个性常常被忽略。而从根本上说, 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 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可以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因材施教。

3. 打造校企合作的最高形式——校企一体化

有发展潜力的技工学校要占领技术的制高点, 把学校变成现代技术的练兵场。鼓励青年教师创业, 在创业中提高学校教育的技术含量。在创业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创业, 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 可以提出设计思路和发明设想, 由学校交付校办企业进行实施。学校对青年教师在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协调解决, 争取所办企业成为学校的附属企业, 形成学校自身的产业群, 成为学校和企业一体化, 形成职业教育中教育和生产的双轮驱动、双翅腾飞。完成校企合作的最高模式——校企一体化, 使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三总结

我国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 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欠缺, 因此我们要“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努力推进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梦虹等.美、加合作教育及其对我国合作教育的几点启示[J].石油教育, 1998 (9)

[2]张炼.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

[3]少梅、杜学辉.校企联合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究[J].学术交流, 2008 (12)

合作教育模式探索 篇8

一、我国高职教育提出合作教育的缘由

我国提出合作教育模式, 是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的, 我们国家目前这种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实施体系, 在教学内容、实训实施、专业师资上, 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第一, 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 但是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 总有距离;第二、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 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 总有距离;第三, 不管学校的专业师资的双师素质如何到位, 但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专家、操作能手相比, 总有距离, 这些“致命缺陷”怎样解决, 只有靠合作教育才能克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教育, 只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 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 深化合作教育力度, 才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的出台, 极大地激发了各个高职院校发展的积极性,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的实际, 提出了服务浙江制造, 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方向, 走合作教育之路,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二、合作教育模式内涵与运作

1. 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模式, 形式多种多样, 有一年分为三个学期, 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 它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 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 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 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 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并给予相应学分。

工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提供了学生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同时也为许多贫穷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

在工学结合的初期, 首先要解决的是合作企业的问题。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浙江省经济中三个经济产业带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情况, 主动与企业联系, 建立产学合作站, 与不同产业带的企业合作, 使学生在目标上比较明确, 不仅如此, 学院还积极发动学生家长的力量, 使学校、企业、家长三方互动, 为学生找到适合的顶岗实习的岗位。在方案上, 学院选择了工学交替, 能力递进的方式, 即每一学年都有工学结合, 但方式不同, 时间不同, 要取得的效果也不同。能力的递进包括认识、了解到能够顶岗实习再到与就业结合, 使学生经历从基本认识入手, 从掌握技能开始, 到逐渐能够承担岗位任务的过程, 其目的是找到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在这个过程中, 要培养技术品质、企业思维、职业意识在内的整个职业素养, 形成校企一体化的职业素养教育, 还要带动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等等一系列的改革, 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的培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 滑铁卢大学的做法给学院提供了借鉴, 他们设有专门的合作与职业服务部, 且具有明确的责任, 包括监控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统计学趋势;鉴别符合要求的工作岗位;帮助学生准备工作学期的相关事项;保持和加强与现有用人单位的联系;发展新的工作机会;为学生建立工作档案;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在工作学期内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成绩评价等等。

2. 将用人单位引入学校, 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互为教学和实训基地, 做到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这包括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以产品为纽带等多种方式。第一,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强化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联系, 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 逐步提高生产性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院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实训教学, 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 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 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第二, 企业进校, 企业的文化、管理、课程、设备、技师、员工进入学校, 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 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结合, 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 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教室、实训室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第三, 以产品为纽带, 力图做到三真, 即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学院无法把所有企业原封不动地搬到学校, 但是完全可以应用学院的人力和设备资源与企业共同生产产品, 产品是直接面向市场的, 这个层面的对接使得校企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

3. 实行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力资本的竞争, 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越来越具有战略眼光。特别是对于新增劳动力, 很多企业由被动选择转向了主动开发, 即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 新生到校后由学校和企业签订联办协议, 明确培养目标, 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劳动者。订单式培养强化了学校的市场意识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促使其更加重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也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 订单式培养使企业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信任, 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订单式培养是由企业提出需求, 培养自己的员工, 所以他们非常关注人才的培养过程和质量, 提高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重要的是,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的, 学生就业有意向协议, 就业比较稳定。

前几年, 浙江电力紧张, 众多中小企业投资建设电力设备, 水电设备制造人才十分缺乏, 学院及时了解企业需求, 与企业联合开办了“双富”电力设备订单班, 解决了企业的用人急需, 毕业生也得到了较好的就业。目前与企业的订单办学已经逐渐增多, 成为学院与企业合作的良好渠道。同时, 学院也认识到, 订单式教学是职业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一项改革, 所以在实践中, 学院既要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开展教学, 又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 必须解决好在实践中的矛盾, 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方面都应当有所改革。

4. 进行产学研合作和教师队伍培养的合作

这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教科研水平。这个合作可以包括:委托研究, 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即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遇到的技术难题委托给对方, 并支付一定的费用, 由高职院校解决技术问题后应用于实际的生产, 这种合作形式在中小企业比较受欢迎;合作开发, 即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研发实力和研发条件的限制, 通过联合高职院校, 双方互相利用科技资源, 实现最优目标;技术转让, 科研部门在市场中寻求技术承接方, 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 共同组建研发实体;共享利益, 共担风险, 即由合作双方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 通过形成利益共同体, 保证双方的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等等形式。

几年来,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多项省、市级的与企业横向合作课题, 成立了浙江汉博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7个研究所, 主动将学院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不仅取得了多项成果转化,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尤为重要的是, 教师也在科技合作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尝到了与企业合作的甜头。

摘要:文章对构成合作教育模式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阐述了建设大职教观下的合作教育模式, 希望能符合中国的国情, 探索出一条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合作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陆纪坤.产学研结合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 (11) .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 2007, (4) .

合作社教育 篇9

一、借助高校资源改革中小学办学模式,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虽然南开教育整体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布局不尽合理,地区间的差距较大,特别是南开区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们的中小学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思维固化、体制机制固化、囿于传统的特点,不能适应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有着丰厚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观念前沿、信息资源广泛、人才优势明显。充分有效地借助天津师范大学的资源优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创新并实践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导向,无疑会帮助学校焕发新的活力,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为了解决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薄弱的问题,我们以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和南江小学为依托,与天津师范大学共建天津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中由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担任校长,全权管理学校各方面工作,并主导规划学校未来发展,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教职工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内涵发展和外延扩张,积极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模式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打造和提升,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为这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谋求了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小采取“协同沉浸式”合作模式,附属小学由南开教育局和天津师范大学协同共建,南开教育局负责附小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办学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由南开教育局委派的校长负责。天津师范大学派一个固定的专家团队,主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特色建设、课程开发、教研组织、教学改革、教师发展、质量监测、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专家团队进入半年以来,传承发展原南江小学的办学特色,形成“合力教育”的发展理念,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通过借力天津师范大学的资源优势,我们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使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成为南开西部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实现南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从根本上改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的现状。

二、借助高校资源搭建区校合作研究平台,助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的主要任务,也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随着以改革高考制度为龙头的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基础教育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涉及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这个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之下,以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南开外国语中学以及中营小学等为代表的一些学校纷纷借势与天津师范大学开展了深入合作,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教学优势学科,发挥学校办学特色,请专家团队采取“蹲点”指导的方式进驻学校。专家们以学科组为着力点,通过参与集备、联合教研、听评课等形式和教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点对点的教学研究,从“示范引领”和“整体优化”等路径提升学校的课程质量和水平。各校借助天津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符合本校校情、教情、学情的特色品牌,同时也为拓宽师生视野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展示平台,进一步推进南开区中小学的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助力南开区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攀升。

三、借助高校资源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等师范院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完善的培训模式,是培养优质师资的摇篮。如何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创新师资培训培养模式,是我们一直研究、思索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在与天津师范大学的合作中及时取得了师大专家团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逐步形成了“抓住两头,带动中间”的师资培训基本思路,创新了“一二三四五+n”的培养模式。

“一”是指树立“跨界发展,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理念”;“二”是指打造兼(专)职培训者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三”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面的“三全”体系;“四”是指探索培训、科研、教研、信息技术部门“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五”是指实现“专家引领与协作研修相结合、协作研修与自主研修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问题解决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案例研讨与成果分享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混合式培训目标;“n”是指拓展出n个南开教师培训课程,目前已和师大专家团队合作开发了包括新课程理念、教师修养、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教学基本功、班主任专业发展、信息技术等八个类别的培训课程,为南开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长足发展做足了的储备。

四、借助高校资源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推进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管办评分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发展中如何评价教育质量,始终是一道难解的课题。长期以来,教育管理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往往是自管自评,看不到发展中的问题,造成了自以为是、缺少发展动力的局面。教育评价是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只有在这个体系框架下去思考和实践,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回归教育评价的本源,才能落实好“管、办、评”分离的具体要求。因此,我区教育督导部门在师大专家的指导下,借助师大的资源优势,初步制定了南开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并积极探索第三方介入评价的途径和方式,为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为配合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与教育综合评价、学校年度绩效考核的有机融合。

合作社教育 篇10

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颁布的《综合行动纲要》倡导“就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作而言, 应采取措施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显然, 各国普遍认为, 在当今社会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 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 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 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 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儿童接受教育的渠道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扩展到多方位的影响, 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

一、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现实需要

当前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认可, 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 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 家园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 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 要求家长配合, 较少考虑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家长处于被动位置;其二, 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 教师仅仅白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到家长园地, 以单向的讲授为主, 没有留给家长思考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结果使得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更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 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 教育资源浪费。这种资源浪费既有幼儿园现存师资、设施设备等, 也有家庭与社区中物质、自然和人文资源。

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说:“生活很少以自然的安排为基础, 而是以在文化上被塑造成的形式和惯例为基础。我们已历史地获悉不存在自然的人, 甚中至最早期的人也生活在文化”。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他生长的社会群体而独立成长。儿童教育也就必须从儿童在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关系出发, 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力量, 家校合作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必然作用, 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 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0世纪后半叶, 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一些有识之士 (在教育中) 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和配合。上世纪美国提出了“家庭开端计划”, 该方案是在家庭中为儿童及其家长服务, 家长是方案的实施者, 又是方案的对象, 对美国的儿童教育他起到了很好的并影响到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儿童教育, 是家长参与儿童教育的典范。而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就是一个由幼儿园和社区共同组成的“教育社会” , 大家都把对儿童的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 儿童教育成了社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联合国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这项工作 (指学前教育) 中我们应该挑选和培植家庭与社区联合这种最积极的形式。一切可利用的手段, 包括常规的与非常规的手段, 都应该用来发展基础教育。”因而必须把学校与家庭、孩子周围的人们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协调起来, 这是当前世界幼教的发展趋势。

三、正确理解家园合作的内涵进行有效的家园合作

1.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

心理学原理表明, 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学校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 家长的合作愿望和热情会更高, 态度也会更积极。鉴于教师在合作中的领导地位, 我们认为, 教师有责任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合作的态度。

在家园交流中, 老师很多时候处于主动地位, 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家长。我们必须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耐心、虚心、诚心、真心真意、一心一意, 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 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同时教师可通过多种活动表达对家长的尊重之情。如“三八”妇女节日为妈妈做一件事, 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制作一件小礼物等, 激发家长参加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引导家长认识到, 孩子既是自己的子女, 也是国家的未来, 自己有责任与教师合作共同培养孩子。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和工作的责任感时, 自然就会信任老师, 并愿意与之沟通和合作。

2.家园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 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活动。

家园合作的活动大致可以分成以幼儿园为核心和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两大类。其目的就是家长教育水平提高, 儿童的发展以及教师的自我成长。

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表现, 同时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 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主要有: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接送交谈与家访、参与管理、为幼儿园教育提供资源保障等。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活动是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进行指导, 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活动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园地、家教现场指导活动、家长沙龙、家庭互助组、社区教育基地等。以上两类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区分, 家园合作创设多方面沟通渠道, 最终都要落实到儿童的发展上。

3.整合善用教育资源, 实现优质的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教育, 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各种教育的功能。

第一幼儿家长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成功育儿经验是幼儿园有效的教育经验资源;家长的不同知识和职业背景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知识来源和教育内容来源;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和参与管理活动则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第二社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生产生活作为教育资源, 能让幼儿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使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和本土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总之, 在教育愈来愈强调生态化的今天, 幼儿教育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教育机构应将家园合作视为重要工作之一, 使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功能, 使幼儿得到更全面发展。

摘要:中国素有重教育的传统, 家庭生育率的下降和独生子女的增加, 更加强化了家庭的抚育职能:即从一般抚养向优质抚养转化, 家庭的抚养方式必然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轻父母往往能给其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 亲子关系趋平等化。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同样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那么如何做好家长工作, 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合力的作用下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 本文在此主要讨论幼儿阶段家校合作对儿童成长的现实需要以及开展实践活动途径。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校合作,实践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解读) .

上一篇:自动挤压下一篇:全国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