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2024-09-02

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精选十篇)

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1

关键词:老年健身服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以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 面向所有老年群体, 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 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面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 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强化老年健身服务是对社会基本养老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从而丰富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 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

一、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1、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多, 导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足。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 占总人口的13.26%, 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在我国, 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短、速度快、人数多, 这加重了我国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有限的基本养老服务资源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因此加快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2、我国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 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使得社会对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而我国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基本制度不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还存在着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问题频频发生, 加重了社会对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满。因此, 发展可持续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任务十分繁重。

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度。

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在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 老年人口过快的增长将加大社会养老的经济压力。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就是在国家“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发生, 社会存在着薄弱的经济积累与过多的基本养老服务消费的问题凸显。同时, 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且民间投资规模有限等情况下, 投资社会基本养老的经济压力尤为突出。因此, 在健全我国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制度的基础上, 加快经济建设, 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4、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加速了社会对基本养老服务的需求。

自古以来, 我国是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 多子多女是这种养老模式的基础。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为控制人口过速增长,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家庭人口结构势必发生变化, 家庭规模的缩小, 空巢家庭不断增多。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及生活节奏加快, 中青年一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繁重的家庭事务与经济压力制约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家庭养老能力力不从心。因生活年代的不同, 父母子女之间不同的观念诱发家庭养老危机。所以, 社会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与日俱增, 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社会基本养老服务。

二、老年健身服务在我国基本养老服务的影响

1、积极开展老年健身服务, 增进老年人科学健身水平。

老年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民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旨在保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有效开展, 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 增进身体健康。“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已经得到社会普遍共识, 在一些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有效论证。老年人健身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老年人健身可增强免疫系统, 提高心肺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 推迟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衰退和老化, 从而延缓老龄化程度, 减少疾病的发生。在现阶段, 通过科学健身这种简单且实用的方式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增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 来缓解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对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压力。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与发展是对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加强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推动老年人科学健身是对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 是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社会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

2、大力发展老年健身服务, 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水平提高。

人口老龄化必然对社会经济、保障等制度的提高增加难度。随着年龄的增大, 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减弱, 进入了疾病的多发期, 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随之增加, 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这负担不止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大开支, 疾病的后遗症同时也给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带来沉重压力。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社会基本养老制度不健全。因此,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给基本养老制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因身体原因所带来的社会负担, 还可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 促进老年健身服务的建设, 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因此, 发展老年健身服务, 推动体育产业, 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健身服务, 提高老人精神生活质量,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老年人身心健康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退休后老年人的活动由社会范畴缩小到家族范畴、社区范畴, 随着空巢老人不断增多, 老年人的不良情绪需要有途径去宣泄, 运动健身成为了老年人闲暇生活中重要内容。因此, 针对老年人的特点, 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服务, 组织老年人进行健身活动, 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也为老人的交流提供了平台。老年人通过参加集体形式的体育锻炼,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老年体育文化活动, 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等各种不良情绪。老年健身服务的开展, 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老人保持良好心态, 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是老年人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保障。

三、我国老年健身服务体系现状

老年健身服务是社会民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逐步成为是我国体育人口的主力军, 据统计在我国体育人口中老年人约占40%。老年人参与健身运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 建立健全老人健身服务体系是提高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同时, 我国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 健身制度还不健全。首先, 社会对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的不重视, 健身环境的不足。老年健身宣传没有开展, 老年健身管理、条例、法令措施还有待提高;政府对于老年人运动干预较少, 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足。导致我国老年人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缓慢;其次, 体育工作者意识不够, 组织措施不到位, 缺少专业的体育健身管理人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匮乏, 都远远不能适应老年健身工作的需要;第三, 老年人健身意识较差。老年人的文化素养、身体状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 在锻炼动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老年人健身目的在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但大部分老年人缺乏科学健身意识, 且健身锻炼还处于形式上的参加, 科学健身还没有引起老年人的重视。

因此, 积极发展老年健身服务体系, 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科学化水平, 培养老年人的健康观念和健康意识, 积极投入健身运动。不仅能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同时对我国经济、保障、文化、医疗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发展老年健身服务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老年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使我国老年健身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从而丰富我国基本养老制度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2011]60号.

[2]刘玉海, 蔡继云.城市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研究[J].人民论坛, 2012.12.

[3]王立国等.全民健身中心多元化老年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研, 2010.2.

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2

平顶山市社科联课题申报表

课 题 类 型: 一般课题

课 题 名 称: 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主 持 人 姓 名:梁利端 主持人所在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通 讯 地 址: 河南城建学院数理学院 填 表 日 期: 2016年6月

平顶山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目录

摘要............................................................................................................................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3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3 2.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意义......................................................................................6 3.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7

二、国内外老龄人口养老的现状................................................................................8

1.国外养老现状......................................................................................................8 2.国内外养老现状的区别....................................................................................11

三、农村养老何去何从..............................................................................................15

四、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15 1.发展社区养老....................................................................................................15 2,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18 3,社会福利状况对人口养老的影响....................................................................21 参考文献......................................................................................................................23

摘要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成本是由享受养老金的离、退休、退职人数和人均养老金给付水平决定。截至2005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5亿人,其中4367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4040亿元人民币。从人均养老金水平来看,1986年为1001元,到1998年上升为5972元;同期职工平均工资从1329元上升到7479元,平均每年增加15.5%,人均养老金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从人均养老金占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即工资替代率来看,1986年为75.3%,1998年上升为79.9%,1992年为84.8%。1990年代以来,随着工资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仍保持80%左右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工资替代率。1990年到1999年,我国离退休职工数由3201万人增长到3727万人,年均增长5.5%;与此同时,养老金支出由396亿元增加到2421亿元,年均增长22%,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由1990年的13.4%上升到1999年的24.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被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也将迅速上升。1978年,我国退休职工数与在职职工数的比例为1:30.3,1999年上升到1:3.7;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4,2050年达到1:1.8左右。根 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下,我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年左右开始出现收不抵支.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的政策和行动。澳大利亚在管理老龄化人口中重视政府的作用。瑞典作为社会福利型国家,历来重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不仅制定了养老、敬老、助老的长远计划,还出台了与政府计划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养老、敬老、助老配套政策。曾被世人赞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对社会养老、敬老、助老十分重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人口问题,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养老、敬老、助老的方针政策。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研究和重视社会老龄化问题,这些国家的政府把养老、敬老和助老作为重点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人口问题而加以高度重视。巴西政府制定出台了社会救助养老保险计划,以此来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巴西社会面临的养老、敬老和助老问题。阿根廷、南非等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具有国家行为的社会救助养老保险。

养老问题问题对中国的影响,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较大,在1949~1958年和1962~1973年的两次生育高峰和实施计划生育后的出生率锐减,使得这两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时,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在其它时间段内,人口老龄化速度又开始放缓。由此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时间上呈现出不规则性。外国老龄化人口管理对我国的启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同时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人口老龄化,对 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难题。但是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严重滞后,要全方位地作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时间十分紧迫。国外发达国家在老龄化人口的管理上觉悟早,发展时间长,对我国的老龄化人口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项目创新点如下:1)发展社区养老的必要性,2)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3)社会福利状况对人口养老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 必要的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只是凸显了这些压力。目前,这些压力还只是初现端倪,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些压力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2)、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 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2.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科学技术进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期望寿命延长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更多的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又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加严峻,不加以认真对待,必将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全世界都在为老年事业积极地努力。因此,本文以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元素的相互影响为出发点,试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相关领域做出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寻找老龄化社会的经济规律和特征,为全社会更好地适应人口老龄化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己经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己达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5亿,占同期总人口31.27%,届时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的口益严重,我国需要赡养和照料的老人数量持续增加,造成家庭和社会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和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会有一定幅度下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一定隐患。另一方面,城乡愿意到养老机构长期居住的老年人总量增加,而目前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当前,在我国,由于城市政府在养老中的定位不清,导致承担的养老责任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公共财政能力 不相适应,城市政府在养老中存在明显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致使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很不完善,难以应对口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于城市的管理、发展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应对老龄化对城市发展的冲击。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与日俱增,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青壮年一代面临着较为繁重的赡养老人的压力,建设并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显得意义重大。人口老龄化使得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减少,城市发展的大力日渐不足。同时,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使得大量的财政资金流入到了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投入方面,这必将使得城市发展所需的资金减少。探索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这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完善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2)、有助于城市调整人口政策,储蓄自身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实现城市人口管理转型。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吸引与汇集城市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各种人力资源。城市人力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基本前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程度在在一定程度受到人力资源存量的制约;同时,城市人口作为城市消费的主体,为城市消费的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创新城市人口管理方式,适时地调整城市人口管理政策,进而不断推进人口管理由传统的“管理”向“服务”转变。

3.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 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老龄人口养老的现状

1.国外养老现状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发达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2%。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

由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比较强,老人大多不采用家庭养老方式,法律也不规定子女对老人负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 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该种模式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闲暇时间、照顾精力和照顾意愿的老年人。

2),居家养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它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

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

3),机构养老,即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老年人可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从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再分级,日、德分成六级。不同级别的老年人入住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主要 有以下几类: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

4),其它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养老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模式:

(1).互助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还有的地方安排了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由大学生照顾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

(2).以房养老: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它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房产蕴含的价值提前变现,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来源。

(3).旅游养老:国外很多老人退休后,喜欢到各地去欣赏秀美景色,体会不同的风土民情,从而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养老。旅游机构也乐于为老年人服务,并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周到服务,使老人免除游玩中的后顾之忧。

(4).候鸟式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国的佛罗里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韩国的济洲岛都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迁徙”目的地。

(5).异地养老: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费用标准等的差异或利用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差别,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如美国就建立了大量的“退休新镇”、“退 休新村”,吸引老人移居养老。

(6).乡村田园养老: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国外一些喜欢大自然的老年人退休后会选择在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日养花弄草、游山嬉水,颐养天年。2.国内外养老现状的区别

1),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2)老龄化发展迅速。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3)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4)城乡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1900万人。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2),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1)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 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2)一床难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虽然是必然的现象,尽管如此,养老机构床位像如今如此紧缺也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以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像我们这样的老龄化水平,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的5%~7%。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无法都逐一去探究,但是我们可以从最突出的现象着手。公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满足部分人需求,民办的养老机构更趋向于利益。国家资金与资源的投入毕竟有限,解决这一难题难免要靠民办的养老机构。民办的养老机构需要的是一个可持续经营,如果没有国家的鼓励与扶持,但就地皮这一块就够呛。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实施建设,就要考虑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扶持措施,使他们保持微利并且可持续发展,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参与,才能逐步解决一床难求的问题。(3)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趋凸显。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关怀。三年一代沟这句话不是没道理的,年轻人并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是空虚、孤独的。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学、银发旅游也越来越火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关怀,也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爱老敬老助老的宣传,营造一个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是必要的。

三、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近年来,国家提倡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就中国的养老现状而言,居家养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差、配备单

一、服务水平差、资金有限等诸多问题。而这种居家养老概念还忽略了一类人群,那就是农村居家养老。中国老龄化严重,其中农村老年人占60%以上,而农村养老虽然有低保、医保。但是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为老服务机构基本没有。空巢,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青壮年外出打工使“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即使出外打工的青壮年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留守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让人不禁想,农村养老该何去何从。

农村老年人养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政府组织医疗、法律、敬老爱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意识与法律意识。

四、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1.发展社区养老

为适应社区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在继续搞好社区老龄工作的同时,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形成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网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现就搞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工作思路,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构筑以市场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2),工作目标

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保障特困高龄老人基本日常生活、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出发点,社区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标准规范化。

3),服务对象和内容

服务对象:一是居住且户籍均在本社区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或属于低保对象且子女同时享受低保待遇无赡养能力的老人,可申请享受居家养老免费日托服务。二是居住且户籍均在本社区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的“空巢”或社会老人,可申请提供有偿、低偿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项目。

服务内容:

1、提供日托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餐炊和娱乐项目,含中、晚餐及午休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休闲健身活动服务。

2、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主要服务内容:①帮助老年人搞好个人卫生护理工作;②上门为老年人做(送)饭菜、进餐、喂药等;③帮助打扫老年人住宅卫生;④陪同老年人就医或外出活动;⑤陪同老年人聊天、读报等心理疏导活动;⑥其他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

3、提供文娱活动的主要服务内容:①棋牌室、图书室等休闲场所;②组织老年人书画、演唱等业余团队;③老年人健身活动场 所。

4),工作措施及要求

要积极配合,发挥职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牵涉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与辖区内的医疗、家政、维修等服务网点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网络。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配合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健康教育等服务,普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社区服务站要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维修、中介等优质、优惠的服务。要设立求助热线,发放服务指南,建立网上服务平台。

要组建队伍,加强管理。一是要明确专职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职人员以2名为宜,原则上优先低保对象、下岗工人,并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二是要组建志愿者队伍。要将社区党员干部、爱心居民和辖区内学校的学生等方面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服务。三是要加强管理。要规范老年人服务项目,并按照适当收费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

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益性岗位专职人员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配置,并由社区统一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帐目清楚、专款专用,严禁挪作它用。社区监督委员会要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定期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

6),社区对所有各类老人都要登记在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特别是重点需要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上门服务,做到有人问、有人管。继续采取志愿者与空巢老人、低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帮扶结对子的形式,定期上门无偿或低偿服务的形式;社区干部包片负责的形式,左邻右舍互相关照的形式,60岁左右的老人 帮助70岁左右老人的形式,“4050”人员与老人定期、定时、定点帮扶结对子进行有偿服务的形式。

7),要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明确专人负责,精心组织实施,要按要求建立健全老年人档案和服务网络,及时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相关信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活动,使居家养老服务真正惠及广大老年人。要加强宣传,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组织运作”的工作机制,争取吸纳民间资本和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要加强管理,确保居家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2,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1),走出对老年人口再就业的认识“误区”,消除“老年歧视”现象 1999年国际老人年,联合国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原则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而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方面。但事实上,社会上对老年人口就业存在歧视。其中一个误区是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会与青年人争夺就业岗位,影响了年轻人就业;另一个误区则表现为过低估计老年人的思维和工作能力,把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由此导致比较严重的“老年歧视”现象。我们要通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促使老年人为社会继续做出可能的贡献,而不应把他们看作是社会或家庭的负担,从而最终消除“老年歧视”。2),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保障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安排。要做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规划工作,为其提供政策保障。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相当部分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办法措施,确定开发的基本原 则、基本政策、基本途径,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作为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研究规划。对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一些规定要及时修改完善,对一些政策空白点要认真研究补充。

3),适时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

中国目前的退休制度呈现的是一种“早进早退”型与“晚进早退”型并存的退休模式,即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的文化素质不高的低龄劳动力,迫切的需要安置工作岗位,而一些年富力强、有多年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作者,受到“早进”的压力,迫于现行退休制度在年龄上的硬性规定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界限,符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潜能发挥的基本原则。中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而在这个年龄段中,他们的大多数依然身体比较健康、精力比较充沛。如果退休年限推迟4-5年,平均达到60岁左右,则养老时间会减少4-5年。若每个职工多工作而少消耗5年,就相当于为社会和家庭多做10年的贡献。此外,可以考虑对老年人口就业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如以每天8小时工作制为上限,每周20小时为下限,使他们可以适时调节工作节奏,保证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的产业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需求、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促进老年人就业、把老龄化的压力变为动力的良策。老年人有其自身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晶化智能”。有些职业由于其特点,越老越能体现其优势,如书画家、医生、法官等。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要适当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劳动的有关产业,如老年家政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饮食业、咨询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等产业。5),提倡和鼓励离退及“二线”人员再度创业

离退及“二线”人员虽然已经或者将要进入老龄阶段,但他们之中不乏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经验丰富、有继续从事劳动的能力和条件者。因此,要努力开发老年人的潜力,支持他们继续劳动,或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来领办、创办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事业、企业,不仅顺应了老年人的物质及精神需求,使他们能够发挥余热,夕阳增辉,同时也是减少社会消耗、增加社会财富的有效措施。6),努力发展老年教育,大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老年人口主动、自觉、持续的学习,既是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也体现知识社会特征的重要标志。要健全老年教育网络,完善老年教育内容,探索老年教育管理方法,使老年人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科技的发展,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门要以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改变对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年龄限制,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形成不受特定年龄阶段限制的开放式入学制度,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

7),有效利用国外的成功模式,全方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日本在东京设有银色人才中心协会,各都、道、府、县设有“银色人才中心”总数600多个,形成严密的组织网络体系,是具有半官半民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社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日本的老龄化比较严重但是未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太大的阻碍。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立足实际,由政府牵头形成一个网络状体系,连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全方位有系统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组织设置服务机构,负责处理老 年人才的一切事宜,使老年人才的开发利用尽快提上日程。8),制定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就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又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是劳动人口再就业行为规范化、有序化,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制定保护老年人劳动权利的再就业法,禁止以年龄为条件歧视或禁止老年人口再就业。以立法形式保护退休人员再就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任何单位不得寻找借口扣发或者减发再就业人员的退休金。再就业所得报酬达到纳税金额的应照章纳税,不能巧立名目额外收费。老年人口再就业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用人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为老年人口再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3,社会福利状况对人口养老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是对社会福利特别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它不但增加了政府社会福利的开支,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至今我国尚有500万甚至更多贫困老年人口,需要社会的救助。而且,城镇中由于一些企业违规、破产等不定,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都十分困难,需要社会保障给予救济的老年人与日俱增。由此引出的社会福利的改革迫在眉睫。社会福利改革,不是盲目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必须把清脉搏,对症下药,以引进市场机制为突破口,以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将潜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以形成社会福利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为有福利服务需要的社会成员服务。在政府宏观控制下,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国内的社会团体、企业、社区、个人,积极参与兴办老人福利服务机构,逐步推动形成一个行业、一门专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则需要对全社会的老人的需要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出发 展规划,并用经济手段按照规划来调整布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定服务机构分类分级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标准,同时要成立监督机构和组织,建立完善的服务机构的效益和效率的评估制度,对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协助政府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种种弊端,真正使我国的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我们整个社会迈向老龄而不是迈向老迈,永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英:“论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黑河学刊》[J],2006

[2] 张绍合、贺建林:“从抚养比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政策取向”,《 当代经济管理》,2007(4)

[3] 万克德、夏国强:“中国老龄在业人口状况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82、1990、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 [5] 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4 Revision and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3 Revision, http://esa.un.org/unpp.[6]潘锦棠.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六十年[J].马克思主义与现

宜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3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养老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和全社会日益关注的大事。

1 养老模式及分类

1.1 根据经济来源分为:一是社会养老,即养老所需服务由社会提供,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及相关社会养老补贴。二是家庭养老,养老的经济来源由家庭或子女提供。三是自我养老,养老的经济来源由自己提供。

1.2 根据住所分为:一是居家养老,老年人居住在家生活。二是机构养老,老年人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生活。

下面从经济来源、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三个角度,我们可以将几个养老模式做一简单比较,如表1所示。

2 宜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为了解宜春市老年人现状及思想,我们以社会服务志愿者的身份,把XX小区作为对象,对该小区的所在的社区服务进行调查,针对家中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100份问卷调查并走访,主要涉及以下问题:①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③是否为空巢老人?④老年人的娱乐生活怎么样?⑤老年人对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需求?⑥老年人对现医疗机构有什么需求?⑦社区是否有服务机构?

2.1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对问卷进行收集和整理:该小区家庭有60-70的岁的老年人占80%,70岁以上的占20%,大部分经济来源是退休工资、社会保险,生活自理,其中20%为独居老年人,只有6%为生活不能自理,需看护。

2.2 老年人对生活的需求,追求高质量和幸福感。老年人的工作繁琐涉及到各个方面:生活的照料,精神上的抚慰,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身体每况愈下,需要及时的医疗护理。有些居家老人要求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定购生活日用品,打扫卫生、尤其是一些失独和空巢老人还需求精神慰藉等。如表2所示

2.3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公办的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年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办的养老机构在不断的完善硬件设施:建立文化长廊、娱乐室、特教中心。但是养老对象除了提供生活照料、陪护看病、娱乐健身、还有精神慰藉、亲情关怀、临终关怀等有更多更高的迫切需求。

2.4 居家养老服务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初始阶段,以民政、老龄等部门等推动为主,政府、社会、全民的工作合力有待形成,社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特别是建设各种服务平台的场地和资金落实难度大。在走访过程中,在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下,老年人重视家人,亲情感重,一般愿意生活在熟悉环境中,家庭在老年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是政府和社会无法取代的。所以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但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社区各项设施不到位,就医和康复中心、娱乐服务尤其缺乏。

2.5 原有养老是公益事业和微利行业,对社会资金、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专业老年护理服务人才紧缺。从事老年人服务行业大部分一些下岗人员、无业人员,都未经任何专业培训,且年龄普遍偏大,综合素质和收入待遇偏低,志愿服务队伍处于中年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要补充新鲜血液。养老队伍建设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3 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政府加大力度,建立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急速加快、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规划、政策、资金、市场、环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加快不断加大扶持和资金投入,切实将政府扶持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落到实处。

3.2 尊重老年人的权益,针对不同需求导向,设定具体服务项目。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之前和运行中,要对本辖区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摸底,针对需求设置餐饮休息、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洗衣购物等各种服务项目。

3.3 培养专业人才,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人才保障。开设医学护理、生理、药学、心理等课程,从业人员完成课程学习后,还需在岗实习得到认可,才可取得其相关的资格证进行老年人护理。

3.4 服务是一种商品,应该有其价值。作为从事养老服务设立行业人员,也要保证个人的经济收入并体现其价值,也只有重视专业人才,才能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服务。建立盈利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保证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三支队伍,即专业服务队伍、义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3.5 构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年龄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建立信息数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子女也可通过信息平台了解老年人身体,生活和精神等情况,减轻子女的照料负担,从而全力投入工作中,有利社会的发展。

日益发展的老年人群体对生活照料及各种护理的需求,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老年人消费和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就业的有效途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老年群体养老问题、有利社会和谐及稳定的发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道路。“百善孝为先”,居家养老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完善老年服务行业及医疗机构,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共同探索建立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

2015年)》的通知.

[2]民政部11日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3]袁缉辉.养老问题浅析——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行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6(6):49-52.

[4]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7(10):123-125.

[5]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

[6]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7]管静娟.城市高龄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5.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4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约有1.32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0.3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当前社会经济水平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都使养老问题变得急迫而险峻。目前社会上流行两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就我国而言,居家养老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与认知,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以及左邻右里的情感都令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成为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主要模式。而国家和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合理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前提就是构建切合实际的、符合老年人真实需求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

2 养老服务需求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应在养老服务上,则会产生物质类、医疗保健类和精神类三种需求。

根据文献查阅及课题调研,我们发现老年人对于物质类、医疗保健类的需求普遍较大。与子女同住的老年群体相比不同住的老年群体更能得到子女的照料与慰藉,这些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高于与配偶生活的老年人,但也低于独居老年人。同时,在基本满足以上两类需求的情况下,老年人还会适度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

3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现状

3.1 政策供给不足

前文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我国的老年人相对而言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模式,但政府在现有的政策方面却没有给出强有力的保障。大部分地区承担服务对象仅限于特困、特殊老年群体等。比如上海市,根据上海市发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的标准为:60周岁及以上,低保、低收入的本市户籍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按属地化原则,可享受服务补贴。8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享受服务补贴。再比如青岛市,根据青岛市发布的《青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为:户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60岁以上“三无”、低保老年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情况下,可向其户籍所在的社区提出申请并经综合评估审批后,确认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都会被政策排除在外,不能享受自身迫切需要的服务。

3.2 养老服务需求供给普遍单一

当今社会老年人在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都有着各式各样的需求,例如我们所调查到的,很多高龄独居老人出行时需要有人帮忙搀扶,而目前的大多数的养老服务中并不包含这一类;有些老年人希望可以得到更高级的专业护理而不仅仅是打扫卫生和解决三餐问题;有些少数民族的老人可能还会需要一些本民族特殊的照料。济南市所发布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三大类,细分下去有:送餐、洗澡、巡诊、康复锻炼、陪送看病、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电话接访、陪老人聊天、法律援助等。但从老年人所接受的真实有效的服务来看,服务类型主要还是打扫卫生和洗衣服,在精神层面上的服务并未得到有效的照料。

3.3 养老服务提供标准过于简单

根据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主要参数项目评判为: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及视觉。这些标准涵盖范围太广,而不同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种类千差万别。有些老人需要全天多方位的照料,而有些老人可能只需要有人帮他做饭而已。有些老年人年龄较大但生活可以自理,反而需要精神慰藉。如果评估标准只是一味地根据既定的指标来提供养老服务而做不到个性化与量身定制化,那么对于养老服务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4 构建良好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4.1 细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标准

政策在居家养老中是战略性的存在,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其责任应该是为居家养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更为详细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标准。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特征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尽量做到个性化。

4.2 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反馈体系

如何才能保证一个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我们认为在满足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种类提供之后,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系统。具体监督环节可以分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优良。让老年人对获得的服务进行内容上、质量上的评价与打分,以此督促各种社会力量提供规范的服务,使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政策得到落实,发挥最大的作用。

4.3 拓展服务内容,多方面满足老年人需求

社会不断发展,使得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更趋向多样化,传统的三层次服务并不能全面的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政府要将传统的三层次服务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养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还要针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提供特殊的服务,或者是服务提供的频率适当增加或减少,比如为年纪大的空巢老人提供更高频率的谈心服务,为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提供更多的出行陪伴服务等。

5 结论

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其核心应当为老年人,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起引导作用,鼓励发展养老失业并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社区作为载体,要做好协调工作,细化服务项目,认真落实服务工作。致力于满足老年群体多种养老需求,不仅要尽力做到服务种类多样化,还要做到服务质量优良化。这样才能真正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到需要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效益才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张晓峰.浙江启动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J].社会福利,2010(8).

[3]高灵芝,刘雪.供需适配角度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2(28).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篇5

德国发展养老护理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目前人口约830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23%,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9%。预计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下降到约7000万,超过50岁的人口将超过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德国总人口的35.5%。

从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德国步入老年化社会,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护理体系与制度,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根据德国社会发展需要及制度基础,德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体系。

一是从养老护理机构来看,已形成了多元化机构并存的发展格局。2013年底,德国养老机构总数25775所,其中养老护理机构有13030所,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50%;在养老护理机构中,私立机构5349所,约占41%;教会及慈善机构7063所,约占54%;国立机构618所,约占4.7%。

德国从事居家上门服务的机构有12746所,其中私立机构8140所,约占63.8%;教会及慈善机构4422所,约占34.7%;国立机构184所,约占1.4%。

鉴于德国的社会制度及市场化程度高,其养老护理机构主要以私人机构与社会化的教会及慈善机构为主。私人养老院收费最高,主要服务对象是富人。一般而言,私立养老院的设施更为先进、齐全,娱乐项目更丰富,护理水平更高。

公立养老院收费最低,接纳的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因此,只具备基本的设施、提供最低标准的服务。而慈善组织的养老院价格居于两者之间,其设备和服务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公立养老院床位有限,而且入住的条件有严格限制,所以多数人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慈善机构或社会组织办的养老院。无论是哪种养老机构,政府均提供相应的补助,每个床位给予16000欧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二是从从业人员来看,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要统一接受专业培训,队伍建设稳定发展。德国很重视养老护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从业人员都要接受统一的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入门严格,因而队伍比较稳定。

2013年,德国护理从业人员有1005524人,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养老护理机构68544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68.2%;居家上门服务机构32007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31.8%。

三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已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与职业护理机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模式。根据法律规定,德国人67岁退休。由于德国生活费用不高,而养老金相对丰厚,因此退休后的老年人较为富足。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工作压力,也不需要承担抚养儿女的责任,日子过得比较滋润、放松。一般到了75岁,德国人开始选择如何养老的问题。

事实上,去养老院安度余生的老人只占75岁以上人口的33%。多数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也就是老年人自己在家中居住,靠养老金和存款度日,他们依旧居住在自己原有的居所内,依靠周边的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并提供日间护理中心和短期托老服务。另外一种形式是“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方式则居于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之间。老年人搬离原有老旧住所,入住社区内居家服务公寓中,公寓整体采用无障碍化设计,另附加许多老人服务硬件设施,如电子信号器等,相比原有的住所更适宜老人养老,并且也提供相应的上门护理服务。

社区养老的好处是,老人生活在社区之内,不脱离社区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在社区内组织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如今,这样的社区养老形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认可和欢迎。

2013年,德国共有260万人接受护理。其中,家属亲友居家养老约45%,机构养老约占30%,职业护理机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约占25%。

(二)养老护理服务已纳入法制化轨道▼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的法制化应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1974年德国老年救助委员会发出一份鉴定书,该鉴定书从那些生活在养老院中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出发,对老年保险系统要确定老年人从业时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功能提出质疑。于是,如何立法保障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以及他们的家属,成为德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1980年联邦政府委托成立的专门小组在认真考察各种不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将护理需求作为应对新的生活风险纳入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立法目标。在此背景下,1985年《护士执业法》得以出台。该法对护理的任务、职业标准、教育训练、护士的职业资格和权利、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1994年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护士执业法》和《护理保险法》是德国护理事业的奠基石。特别是《护理保险法》实施后,对德国的养老护理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为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提供了法律保障。据保险公司估算,法规为护士增加了两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也为护士建立自己的家庭护理机构铺平了道路。该法颁布前,德国护理行业也并不吸引人就业,这与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低与工作辛苦有很大关系。

护理保险法保证了护理费的来源,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收入;同时,由于护士人数的增加,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德国护理保险的广覆盖性(法定护理保险覆盖92%的人口,义务性的私人护理保险覆盖人口约占7%)也客观上要求有一支庞大的护理队伍为之配套服务。目前,德国护理行业从业人数高达100多万,雇员人数超过德国汽车工业雇佣人数(70万人)的总和。

二是对护理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护理人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保险法》对德国医院护理管理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定医院要设立护理院长或护理部主任,只有接受过护理高等教育和管理专业训练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护理人员除护理院长(主任)外,还有护士长、高级护士、注册护士、助理护士4个级别。

注册护士以上资格的护理人员才能直接护理患者,助理护士只有为护士或医师做一些准备和协助配合工作。同时,对住院护理的3类护理患者的护理时间及护患比都提出具体规定,如规定2、3类患者的护患比为1:4,1类患者的护患比为1:2.5(或3)。三是对护理管理的监控系统提出要求。为了提高护理的效率,法规对护理机构的管理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各病区都要有终端与主机联网,护理院长或主任每天都要审阅各科室的护理信息;还可随时开通监控电视系统观察各科室护士的工作情况;并能与各病区双向交流,能应病区护士长要求及时调配护理人员等。

(三)护理保险是养护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主体▼

护理保险是德国“第五大支柱”险种。

按照“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但国家公务员、法官和职业军人由国家负责,他们患病和需要护理时有专门人员负责并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之外的所有公民则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但对于工作时间最长不超过两个月的人,或者每星期工作不足15个小时,且在原联邦州月工作时间仅为15小时、月收入在610马克以下或在新联邦州月收入520马克以下的人,不用交纳保险费,学生的临时性工作也不必交纳这种保险费。

保险税税率的确定按照投保人的收入计算,1996年税率固定为1.7%,在原联邦州(西德)每月税费为6000马克,在新联邦州(原东德)每月税费为5000马克;1999年西德和东德分别为每月税费6375马克、5400马克;保险税一半由投保人支付,另一半由雇主支付。德国法律赋予德国养老企业双重任务,即养老护理和医疗护理。养老护理采用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并按护理级别给予补贴。

护理保险补贴又分为居家养老补贴和机构养老补贴。

居家养老补贴(护理保险)分为四级,即:0级,231欧元/月;1级,468欧元/每月;2级,1144欧元/每月;3级,1612欧元/每月。

机构养老补贴(护理保险)分为四级,即:1级,1064欧元/每月;2级,1330欧元/每月;3级,1612欧元/每月;4级,1995欧元/每月。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年痴呆症(失智症)的老人,每个级别的补贴金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护理保险补贴只承担基础护理和家政服务。医疗护理费用由医疗保险100%承担。此外,德国政府为扶持养老护理企业,还对其实施免征营业税和消费税的优惠政策。

(四)护理教育多元化与高质量▼

德国的护理教育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目前,德国的护理教育有3个层次:中专、专科培训、大学本科。德国的护理教育以中专为主,现有公立护士学校943所,接受护理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完成10年的基础教育,入学年龄为17周岁。德国的继续护理教育,也称专科培训,主要是为临床培养专科护士,其资格由地方政府予以确认。

全德国有50所护士学校开设了继续教育有关专业,所设专业主要有重症监护、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等。德国的大学护理教育起步较晚,1992年开设了护理科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的学士专业,但发展比较快,目前有8所大学招收本科生。

Agneskarll护理研究所是德国一个可以招生、培养护理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人员的研究所。为保证各个层次护理教育的质量,《护士执业法》对护士生的学制、学时都有明确规定。中专护理教育的学制为3年,课时不少于4600学时,其中理论课1600学时、实践课3000学时。

专科护理培训根据各州有关法律要求,可脱产学习2年,也可在业余时间学习3~4年,学时3000课时,其中理论2200课时、实践800课时。

大学水平的学位课程为全脱产4年制,非大学水平的学位课程为全脱产2年制。护理教育考试大纲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统一制订,考试分笔试、口试、实践3部分。

其中实践评分占重要比例,主要是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能力、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等。如果某一项考试不及格,允许有第二次补考机会;若仍不及格,就取消继续学习的机会,不容许再学护理。

论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篇6

关键字:居家社区养老;现状;问题;完善对策

成都市中心城区(五城区加高新区)现有人口301.8万人,60岁以上人口48.8万人,占16.2%。面对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成都市对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主要探讨了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这几个方面。

一、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原因

(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1.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

隨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挑战,需要找到一个家庭养老长处与社会化为老服务共存的新模式。据统计,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2.“空巢老人”问题严重

在成都这座现代化城市中,“空巢老人”问题相当严重,据成都市老龄办2006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有14万老人独守“空巢”,比例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以上,所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

(二)机构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老人们虽然是群居,但依然有66.67%的老人反映养老院活动太少,并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机构养老活动少,家人探望次数也少;子女怕被“不孝”罪名,在成都选择把老人送入机构养老的不足0.5%;老人怕耽误子女工作或影响子女生活,“被迫”留在养老院。

二、成都市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低

从目前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对象仍然主要是独居、孤寡、困难、残疾和高龄五类老人,一般老人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扩大服务范围,即不仅为“五类”老人提供服务,也要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既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二)没有考虑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成都市广大农村老年人目前大多数是靠家庭养老,即在家里居住,同时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与城镇居家养老模式比较而言,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已经具备了在家居住的条件,但是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并非是成都所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没有对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服务

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就业无论是对自身和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予以支持。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踏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老年人才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工作年限在不断延长,所以对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服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成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

三、完善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宗旨不仅仅是解决部分特困老人的问题,而且还面向社会为全体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应不断完善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为一体的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二)切实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的重点、难点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长期以来,如同全国情形一样,成都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依靠家庭居家养老,因此农村老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在农村,首要的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政府应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样,逐步完善并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农民养老的责任。其次,发展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形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农村养老相互促进的机制。

(三)加强老年群体就业制度建设

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政府会运用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度性约束,比如: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制度,对工会组织在法律上的确认以及对垄断和歧视的限制等。由此,在鼓励老年人进行积极就业的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如可以具体采用以下措施保障老年人再就业:大力宣传、消除偏见、更新观念,树立老年人才观;就业制度要兼顾老年人口;制定老年人再就业保障机制等。

参考文献:

[1]朱宝安.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现代财经,2009,(2).

[3]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4]沈瑞英,胡晓林.浅析中国城镇养老模式——居家养老[J].前沿,2009,(1).

[5]高利平,孔丹.山东省老年人口居家养老调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2).

构建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7

一、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养老保障制度保障水平较低, 覆盖面窄,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尤其突出。

受收入水平及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 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模式仍是居家养老, 目前的居家养老尚缺少公共服务支撑。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合作医疗存在参合者“拿药费用高, 检查项目多, 合理医药费报销困难”的现象, 半数以上农村老人认为“看病难, 看病贵”, 有病往后拖, 医不起, 此种情况已经成为促使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农村敬老院大都是乡建乡管, 规模小、设施差、入住率低。

(二) 养老机构发展水平低。

经调查, 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度日艰难, 原因在于“三低”状态的存在:收费标准低、工资标准低、服务条件低。这些养老机构仅凭自身实力无力再改善条件、扩大规模, 全市养老机构急需资金和政策扶持。

养老服务体系专业化程度较低, 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滞后。在农村, 除敬老院外, 其他养老服务组织基本空白。大部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较差, 不符合养老机构建设标准, 尤其一些小型养老机构, 房屋档次普遍低, 空间小, 通风、采光条件差, 公用附属设施不配套, 专业化管理无从谈起。

(三) 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 服务人员缺乏严重。

调查过程中发现, 由于护理老人脏、累、收入低, 面临“招工难”。且现有服务人员年龄偏大, 队伍稳定性差, 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培训, 从而导致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下。

(四) 养老资源供求失衡。

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弱。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养老的预期, 选择家庭养老的占71%、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占16%、选择养老机构的占13%, 有61%的老年人希望提供社区上门服务、28%的人希望提供社区日托服务。目前, 保定社区养老工作还处于试点阶段, 全市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只占老年人总数的1.36%, 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完善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 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依托财政建立适度普惠的家庭养老补贴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养老服务设施, 形成村级养老服务活动中心, 为农村老人提供较完善的养老服务场所和精神家园。根据农村现状, 可以由村委会组织有爱心的妇女成立“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小组”, 定期上门给邻居老人开展家政服务, 实施“邻里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

(二) 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养老机构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医疗、救护、营养等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就业, 加强对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改变目前医疗服务机构集中于市中心以及片面求大求全的局面, 开展医疗服务“进社区”、“下乡”活动, 实现从“有病去医院”到“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转变。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和建立“时间储蓄银行”等方式, 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敬老服务。

(三) 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

要积极制定落实扶持政策措施,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 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 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保险公司及个人等社会力量, 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注重结合医疗服务资源, 突出“养医结合”等特点, 可以将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部分的10%用于补充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为保证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安全, 政府采取行政措施, 帮助养老保险基金获得较好的增值收益率。在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 要探索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 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养老发展需要。

(四) 不断探寻养老服务新模式。

目前, 保定市的养老模式, 尤其农村地区, 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父母养育子女, 子女赡养父母, 天经地义。调查显示, 在机构养老模式中, 老人离家集中居住, 由于与中国传统的“叶落归根”思想不一致, 容易使老人产生亲情背离感、孤独失落感。而家庭养老模式, 当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 需要长时间的悉心照料, 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介于家庭照顾和社会机构照顾之间, 指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 以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为依靠, 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居家养老充分运用社区资源, 使老年人能在其熟悉的环境下安享晚年。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孤独失落的问题, 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

社区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可以建立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老年人服务机构, 对家庭抚养、照顾有困难的老人以及独居老人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服务, 不但能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且对于减轻家庭压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www.hebmz.gov.cn/inner/shownews.jsp?newsid=10174.

[2]打造为老服务网络平台.实现政府企业多方共赢群众受益.保定市民政局信息来源:保定市民政局, 2012.4.13.

完善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8

一、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核心,以社区为基本单位,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将各种养老服务引入到社区,使社区内的老年人在家中享受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石家庄市社区养老工作开展的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石家庄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不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等,这些举措可以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安享晚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石家庄市的养老问题。但由于受观念、年龄、学历和人员结构等因素影响,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 社区养老方式参与程度不高。

受中国“养儿防老”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养老问题应该由子女来完成,子女也认为照顾老人是儿女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到位,加上石家庄市社区养老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各种设施体系及服务还不完善,与此同时,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优越性宣传重视力度不足,也没有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因此,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和活动参与率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 社区养老服务缺少资金投入。

社区养老服务属于国家公共事业,应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以社区为载体,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减轻政府负担。目前发达国家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占资金构成的50%以上,而中国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不到30%,石家庄市对社区养老的投入更少。随着社区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大,政府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需求,资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比较单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老年人会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据调查显示,石家庄市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内容多样化,例如:社区医疗服务、家政服务类、精神文化类、护理保健类和应急呼救等,但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却只能提供相对单一的读书看报、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和一些日常的娱乐文化活动等服务,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4. 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模式正从家庭养老转向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广大人民没有意识到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偏见,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从而导致服务人员缺乏。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大都是岁数较大的下岗女工,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不了解专业的医疗、服务知识,只能提供一般的照料和看护服务,而且这些服务人员劳动量大,工作任务重,收入待遇较低,从而导致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大大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5. 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短缺。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石家庄市社区养老场地有限,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全,档次偏低,医疗网点条件差,不能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例如,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的健身设备,没有专门供老年人使用的食堂和浴室,就连基本的医疗服务也没有全部普及,更别说心理咨询服务和生活护理了,甚至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只是口号,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石家庄市区与区之间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同区的社区老年人享受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不相同。

二、完善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探讨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养老模式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能够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问题,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完善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宏伟目标,对于构建和谐石家庄、幸福石家庄有着积极意义。

1. 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很少,这就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无章可循,造成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随意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标准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等。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传统文化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包括服务内容和标准、责任主体的明晰等,石家庄市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国家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出台石家庄市相关政策,明确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地位,使得石家庄市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政府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应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力度,除了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外,还应该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资金和设施资助,并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形成“重视社区养老、支持社区养老、发展社区养老、享受社区养老”的良好氛围,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来。

2. 加大财政支付力度,拓宽社区养老服务筹资渠道。

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社区养老服务顺利、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社区养老是福利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具有非营利性,政府的财政投入必须占主导地位。然而,我国目前政府财政状况还不富裕,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十分有限,要想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必须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保障事业的积极性,从而拓宽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的来源渠道,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比如:社会投资、慈善捐赠等。

3.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丰富服务内容。

从国外经验来看,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是推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十分缺乏,基本是下岗职工或外来务工人员,不具备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的质量。为此,必须塑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首先,政府应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社区养老的重要性,改变人们对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偏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薪酬体系,提高他们的待遇。其次,加强政府与当地教育机构、卫生院校合作,设置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学等相关专业,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再次,对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本保健、老年护理、康复知识、心理辅导和服务理念等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不断提高其素质水平。最后,扩充志愿者队伍,减轻社区养老服务压力。通过加强社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根据志愿者的特长,结合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让志愿者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摘要:伴随着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养老应运而生,成为现代社会老年人比较认可的养老模式。本文就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对策建议,以期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对构建和谐石家庄、幸福石家庄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石家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元刚,等.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冯爱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4(01).

[4]陈俊.我国城市居家养老中的社区服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05).

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9

(一) 课题意义

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下, 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服务制度不完善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而寻找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或者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则成了眼下最紧要的任务。在众多老龄化问题中, 怎样建设好养老服务体系的问题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著名老年学研究者邬沧萍的观点代表了当下老年学研究的主流观点, 其大部分作品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个过程的机制、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我国在对养老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较为全面的, 通过对其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 但也有诸多现实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现有相关成果关于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福利制度模式、养老服务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正确的选择我国的养老模式等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界定

目前, 国际上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做出的普遍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有超过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 或者是有超过7%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 由此可以断定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总人口数量当中年轻人逐渐减少、老年人逐渐增加, 由此造成了老年人口数量比重增加的过程。

2.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体系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统。不仅包括家庭所能提供的服务, 也包括社会、政府提供的关于服务的制度、形式、政策、机构等条件;一般不包括物资和经济供养内容, 主要指政府和社会对养老服务方面有着支持意义的各种政策、制度、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该体系在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趋弱化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

(二) 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内容

在我们通常研究的老年学领域, 养老的理论意义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以及享受上的需求层面。其中, 如果将养老从生存需求层面来看就是对丧失基本生活能力以及无法实现其生存基本需求的的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上的保障,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维持其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当我们考虑到发展需求层面时, 养老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不仅仅是满足其日常的基本生活, 更重要是保证其实现个人价值。享受需求是老年人生活需求层面上最高的等级, 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完善, 需要我们一致追求的更高级层次, 这一层次包含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体悟;情感体悟, 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得到完整的“受用”。

1. 家庭养老

我们国家将这种道德规定体现为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 其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而自古以来, 中国的老年人也一直期望在自己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时候, 可以安度晚年, 希望能够尽享天伦之乐, 有生活上的保障等。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养儿防老”就是最为直接的体现。

2. 社区照料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原则上提出的养老类型, 指在社区内建立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可理解为: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居家养老虽然是一种传统的养老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是最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老年人更加适应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而非居住在养老院。在这个养老体系中, 不同属性的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老年人是主体, 家庭则成为的载体, 亲属因为负责照料的责任成为无形的但是最有力量的部分。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使老年人维持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 还可以得到亲人家属的的照顾, 最为主要的是还能让其尽享天伦之乐。

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一种家庭、社会和国家三者结合行为。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是社会福利事业内容之一。国家养老机构的支出很多来自于国家财政的资助, 近年来老龄化问题的加重, 我国的国家养老机构无法消化日渐庞大的人群, 经济改革之后, 许多民办社会养老机构出现, 这类机构的费用较高, 需要家庭或者老人自筹的方式支撑。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代际伦理关系理论

“代际伦理关系”, 是“人类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和规范的总称”。代际间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代际互动的变迁”和“代际冲突”。人口结构的变动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动, 致使“代际互动”存在于经济、文化和情感三个方面, 进而影响到代际关系代际互动变迁必然会带来“代际冲突”, 可以说这一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家庭是养老等社会保障的主力军, 代际关系如何发展,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代际间的奉献是家庭养老的一个主要的途径, 在这个途径下能让老年人从家庭中得到物质上的满足, 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2.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多元主义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来自于西方国家, 经历了70年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后, 西方经济进入了低迷期, 国家的高福利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福利多元主义中, 主要强调了政府角色在福利服务中的角色的转变, 通过发挥其主导和约束作用来促使其他部门进行相应的服务。同时, 在国家社会福利领域中也需要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弥补, 进而发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效应。

3.积极老龄化理论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不断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不仅仅是对老年人能力上的承认, 并且要保证在这种承认的过程中, 为其“健康”做保证。所以说, 参与建设是最终的目的, 但是没有健康的保障, 就不能称之为积极。他们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 也适用于人群。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 积极老龄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老年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实现其自我价值, 更重要的是在其为社会和家庭建设的过程为其权利进行一定的保障。

三、巴彦淖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一) 家庭养老仍是社会主流

我国老年人都是选择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根据相关统计可以看出, 我国城市有高达75%的老年人依靠在家庭养老这一方式安度晚年。在我国许多大城市进行了一项抽样调差, 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老人更喜欢在自己家里养老, 数字高达90%。他们认为, 就算养老院里面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再好, 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 还是自己家最踏实和安逸、自由。

(二) 机构养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机构养老指的是由敬老院、老年公寓以及其他福利机构为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 包括了卫生护理、食宿照顾等。老年人的所有生活都是在机构之内进行, 属于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城市老年人中, 选择以机构方式为主体的养老模式的只有不到10%的人。从2000年起, 我国也开始重视对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的投资和建设, 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 主要是面向社会资源与民间资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来为社会养老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 社区养老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构建科学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不仅可以有效弥补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先天不足, 还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老年人脱离家庭产生的孤独、失落情绪, 是未来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具有增速较快、范围很广、基数极大等鲜明特点, 对现行养老保障制度承载能力和社会稳定发展提出极其严峻考验。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巴彦淖尔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

巴彦淖尔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在市内落实情况较为理想。当前, 巴彦淖尔市“四二一”家庭数目相对较多, 并且这一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 空巢家庭也是日益增加。这样, 家庭养老问题也变得相对困难和复杂。

2. 机构养老发展受到多方面限制

(1) 政府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目前, 虽然有些文件提出要使养老服务得到更好的重视, 但是大多数都停留在表面, 具体相应的政策很少。

(2) 养老机构资金来源少。调查的养老机构中大部分都属于自筹资金, 养老机构普遍认为缺少资金, 规模不够, 无法产生规模经济, 制约养老机构的发展。

(3) 服务项目单一。护理之家的服务是比较简单的, 项目是相对简单的, 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老人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等都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

(4) 医护人员少。由于内部资金不足的养老机构, 养老院工作人员工资低, 无法吸引专业人士。

(5) 机构内管理水平低。由于养老机构的管理标准学术性不强, 并且专业性教育不足, 使得养老机构内部的管理水平不高, 这样的管理水平难实现高效率, 系统化。

3. 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巴彦淖尔市的养老护理人员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很多社区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的, 也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的专业培训, 对一些社区设施不能进行充分地利用, 进而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要。社区老年护理, 助老会的服务, 除了专业的工作人员, 应该有志愿者服务队, 为他们提供支持, 但是, 在社区中, 志愿服务队数量较少, 或是根本就没有也没有接受过相对专业的教育培训, 相应的知识掌握也不够。

(二) 巴彦淖尔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养老服务也是一种政府提供给相应组织的退休金的“公共物品”。但是, 如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未富先老”现象较为明显, 人口老龄化走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 这都导致了政府养老服务的购买力较弱, 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生活设施简陋, 导致文化娱乐活动难以开展, 同时也不能够给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 所谓的社区养老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

2. 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

当前巴彦淖尔市的养老保险政策和法规相对来说都不够完整。尤其是在社区家庭护理以及养老机构中的政策、法规更是缺少, 这样就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体系上的支持。如, 众多非营利组织仍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 其社会地位也未被确认 (如登记是有限的) , 针对其的法律法规也较少, 或是不够完善。这样, 就不能促进支持非盈利性组织的发展, 不能为其提供政策上的帮扶等。

3. 社区养老机构专业性不强

巴彦淖尔市现有的社区养老机构中, 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 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或是训练的, 要么就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 这样的工作人员构成, 使得服务规范难以提供康复护理, 更不能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甚至连每天的日常科学护理工作也较难开展和实现, 社会化养老开展的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可以说, 在当前的培训机制相对不够完善, 这一问题急需解决。应该说, 护理服务的质量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关于护理人的态度, 但是更为主要的是服务人员的护理能力, 这才是其服务水平的最好的体现。

4. 养老机构发展偏离市场化

如今, 在市场上还缺少相应的养老机构, 并且其提供的服务相对单一。而这样, 在新的市场多元化情况下就不能有效满足相关需求。同时, 可以提供给老年人所需的商品的商店很少, 所以, 目前这种情况很难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投资养老事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其发展情况, 影响到其发展空间的提升。

五、对策与思考

(一) 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

在“未富先老”的客观背景下, 巴彦淖尔市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业困难显见。如今, 普惠的福利制度逐步推进, 同时巴彦淖尔市内的老年人的数量也是逐年攀升, 这样其具体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式下, 巴彦淖尔市政府的财力资源相对来说较为紧张, 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此外, 市内人口年龄不断增长, 这样就就造成了其购买能力同养老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 而这一矛盾用市场手段并不能有效解决。巴彦淖尔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服务性质上, 要实现政府保作为基本, 要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要工作过程中实现非营利行, 将之进行整合;而在服务方式上也要以居家养老作为其基础, 发挥社区服务的依托作用, 要实现机构服务的骨干带头作用等。这样才能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突破, 才能实现其快速的发展。

(二) 健全相关政策制度

首先, 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就应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建立一系列政策体系, 以此来约束或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完善其配套的养老制度等。其次, 加强监督力度, 保证政策实施。政策的制定是容易的, 政策的良好实施是困难的, 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出政策的同时要加强监督政策能够有效的实施, 保证政策能够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落到实处。

(三) 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扶持力度

首先, 加大财政投入。今后一个时期, 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将以养老服务和社区建设为重点, 但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 确实需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地方政府要统筹地方各项事业, 并要深刻的认识到事权远远大于财权, 规划利用好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财政资金。

其次, 加强政策支持, 广开筹资渠道。如果想更好地、可持续地来解决老年人的问题,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 政府和社会要从根本上重视和鼓励其发展。要采时刻取阶段性和长期性这两种时间维度相结合的策略来制定政策。

(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才培育机制。

这同时也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需要一支更加职业和专业化的队伍, 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心里素质, 也要同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此, 这就需要充实队伍, 加大吸引人才力度, 强化培训、提高素养。

2. 完善人员培训和服务标准。

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关键还在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上, 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入职标准,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这同样是提高养老院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且必经的途径。另外, 还要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要根本上改变养老机构内服务人员这种普遍的文化水平素质低的状况。

3. 提高养老服务产业从业者综合素质。

面对我国逐步老龄化的社会现状, 政府和社会在做出努力的同时, 作为培育专业护理人员的教育机构, 也同样要加强医学基地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 不仅要重视护理人才的教育, 还要加强和重视老年医学教育, 尽快提高社会人员的知识层次, 使得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护理人员能够尽快上岗。

六、结语

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10

一、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民间资本介入的必要性

(一)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虽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备一定基础,但是对应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缺口。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提升,并呈现出极速加剧的趋势。据调查,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12亿人,65岁以上老人达到1.38亿人,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市场容量或将突破7.7万亿,老龄人口的增多会促使老龄人群的服务需求增多。总体而言,老年服务基础设施现状与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不相适应,数量、规模、水平、质量均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不相适应。表1显示了浙江省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及养老床位分布情况。

当前,我国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运行情况非常不好,据统计,浙江省有60%以上养老机构的运行出现资金紧缺问题,社会养老机构举步维艰。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养老服务政策,但是没有切实的优惠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比如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建设补贴、运营补贴。

(二)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需要赡养的老人也在增加。距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县的养老机构已经出现入住饱和的现象,迫切需要扩建或者新建养老院,民办性质的养老机构数量仍然较少。虽然,政府越来越重视养老问题,加大了对养老行业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政府垄断产生的腐败、浪费、低效等现象仍然无法避免。此外,又因为建设与运行养老机构的成本高、投资回收时间长、护工难请等原因,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一直受到制约。因此,财政投入的有限性、养老服务业的多样化需求都要求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产业,这也是解决政府投资有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民间资本发展及介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可行性

当前,我国公办养老院中床位紧缺,一位难求的现象频繁出现。虽然公办养老院能获得的政府补贴较多、床位费用较低、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是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简陋。但是,将民营资本引入养老服务行业后,在合理定价的前提下,它能分担一部分公办养老院的人流,从而缓解公办养老院床位供不应求的压力,还能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将民间资本引入养老服务行业是明智的选择。目前,公办养老院存在着很多弊病,例如服务功能单一、管理机制僵化、资源分配不合理等。产生这些弊病的原因在于公办养老院较为行政化、市场活动较弱。而公办养老体制不仅能降低投资的风险,还能增强养老机构的市场活动性。目前,养老地产的增值空间比较大,是最吸引民间资本的地方。

三、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的障碍

(一)政策落实难

养老服务体系是面广、量大的建设性工作,虽由民政部主管,但还需要住房城建、文化、卫生教育、国土资源等多种部门的协同工作。目前,国家虽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很多原因,导致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打了折扣。比如很多养老机构处于建设用地落实比较困难的局面,尤其是城市的中心地区,很难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资金统筹难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资金回收期比较长,利润也较小,再加上其民办非企业的性质,难以申请商业贷款,导致了融资困难现象的出现。另外,该机构的床位可以享受政策补贴,但与前期投入相差太多,致使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呈现亏损,不能正常运转。所以,统筹资金是阻碍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的很大障碍。

(三)专业人才不足

主要指的是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和护理人员较大的流动性。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是大龄妇女。由于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感低以及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等原因,护理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表2显示了浙江省8家民办养老机构服务队伍情况,可见其专业性和数量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养老需求。

(四)扶持政策不实惠

以大多数养老机构的发展政策是由财政补助、用地支持、水电气等税费减免等构成的。实施时具有明确的分类分层制度,其中对公办机构的扶持力度最大,对非营利性的民营养老机构扶持力度较小,对营利性的最小。但是公办机构是由国家投资、财政拨付管理人员工资,总体上是零成本竞争,为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体系带来消极的影响。表3显示了浙江省8家民办养老机构实际享受到的扶持政策情况,足以体现出扶持政策不实惠。

(五)监管体系不完善

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监管不完善,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其一是不科学的规划布局,走入了建设规模大、设施全的误区,忽略了老人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了重复建设、低标准等消极现象的发生;二是政府实行管办一体的制度,阻碍了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使民办与公办机构不能进行公平竞争,民办机构处于养老服务行业的从属低位。

四、建立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的长效发展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

制定政策得以落实的具体措施,并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优惠扶持政策具体落实情况的监管。政策实施的有关部门一定要建立政策落实的联动机制。加大对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保障初期发展时民办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行。比如,当前的按床位补贴的形式是否可以变更为按入住老人数的方式进行。另外,在加强资金性质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落实各项非资金性质的支持政策。比如,若租赁房屋的养老机构由于房屋不能享有居民家庭用电、水、气价位的政策,可以与相关单位进行协调,仍然没有结果,应该提供相应的变通方式。

(二)为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在管理运行机制、财政补贴、价格体系、机构性质等方面,为民营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提供联动、宽松的先决条件。首先,公平对待营利与非营利性质的民办养老机构,明确责任、保护它们的产权,为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法律基础。特别是在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初始阶段,不能对营利性质的民营机构进行过度的约束。其次,加大力度建立养老行业的相关协会。对国外的调查研究显示,民间组织的联合有利于引领民间组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增强民间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政府适当放宽政策,比如不宜管理过多、过严,也应取消没必要的评比与检查制度,但是应该根据协会制定的标准,加强良性竞争、约束以及管理,争取实现行业自治的制度。第三,打破传统的养老资源差别配制的体制,在提升公办、民办机构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其进行公平的竞争,达到促进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良性发展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还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养老服务资源短缺和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的矛盾日趋突出,而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突破口,也是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一个必然选择。

摘要:伴随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养老问题已经发展成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只依靠政府的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养老服务发展的需要,而引入民间资本将是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浙江省实地调研的数据,详细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行业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同时分析了将民间资本引入养老行业的困难之处,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资本,养老服务体系,有效发展机制,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顾松.以民间资本助推南宁市养老服务业大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4):86-92

[2]马庆堃,魏彦彦.浙江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3):6844-6848

上一篇:板图教学下一篇:农业经济垂直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