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2024-09-01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精选十篇)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篇1

核心竞争力是一定制度框架下,企业所拥有的、基于独特知识技术积累的一种竞争能力。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对手所难以模仿和获得的素质,如独特的经营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风险控制措施、市场开拓能力、服务体系、市场定位等,唯有在这些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增强竞争实力。

一、调整和优化经营结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提升发展能力

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坚持走低风险、资本节约型的发展道路。一是由以信贷资产为主转变为信贷资产业务和非信贷资产业务并重,合理控制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以降低筹资成本为核心,加强对负债替代型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新,通过加强与证券、信托等客户的合作,推动联动创新,扩大交叉代理销售范围,把负债尽可能转换成收入,提高综合收益。二是在维护好既有的优质信贷生产的同时,本着有进有退的原则,主动压缩一般加工企业的流动贷款,加快个人信贷业务的营销力度,丰富和完善个人信贷业务品种,大力增加优质个人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比重;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和贸易融资业务,提高收益水平。三是加快营业机构的整体结构和布局体调整,尽快完成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中心、理财网点、金融自助中心的建设,实现客户分层、功能分区、服务分类、业务分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服务。四是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高客户市场的细分能力,按照客户规模以及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建立不同价值含量的差别服务体系;对既有持续稳定增长能力且综合贡献度大的中高端客户,提升个性化、高技术含量的增长型的金融服务;推进客户分类分层营销体系建设,落实服务责任制。对部分管理水平高、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分支行,加大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尽快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不断提高风险掌控能力,稳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加强精细化管理,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内涵的信贷风险文化,完善对各类业务和各项经营活动全过程监测考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信贷资产质量。一是实行全过程的信贷风险控制,强化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构建省行、二级分行、支行上下互动的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开发易于量化的可操作的风险预警功能,提高风险监测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二是不断推行由重准入管理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建立多层次的贷后管理机制,提高贷款监督的管理层次,及时准确识别贷款风险。进一步完善大额贷款、重点客户的定期分析制度和新增风险贷款的责任评议制度;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贷款后管理分层责任制。三是实行重点行一把手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挂帅清收不良贷款大户制度,制定清收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处置成效。四是进一步增强风险和资本观念,,形成自觉控制风险的工作习惯和文化氛围。加强贷款分类偏离度和不良贷款迁徙律的监测考核,加大分类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保证结构调整的效果。

三、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增强竞争力的源泉和动力。

目前我国银行在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最为迫切和关键的一步。首先通过组织制度创新,以股份制改造,解决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问题。通过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银行制度,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相对分离和互相制约,保证各级管理者能以及时和负责任的方式维护所有者的利益,所有经营活动都能体现资本的意志。其次要建立竞争制度,打破金融机构垄断地位,允许各金融机构在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公平竞争。第三要创新监管制度。金融业开放以后,我国监管机构要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国际金融业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上都应进行创新,建立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和金融监管的工具体系,完善风险评估系统和提高对风险进行及时反应的管理水平,将金融监管的重点从资本充足率转向以风险管理为主,并授予审慎监管者足够的资源和法律权力。

四、以抓执行力为重点,始终不渝地抓好内控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努力巩固和保持银行内控案防的良好局面,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是在业务发展、市场开拓过程中,始终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办事,坚持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在每位员工中树立风险防范的理念,将风险防范的措施贯穿到每项业务的全过程,切实做到从严治行、规避风险、健康发展。二是优化业务流程、落实好“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结合对重要经营管理事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逐个流程、逐个岗位、逐个环节对现行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科学拟订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和风险控制方法,切实增强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强化对各项经营活动的制度约束;三是围绕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加大检查力度,切实发挥专业部门、内控检查辅导和监督监察部门的三道防线作用,确保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四是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案件防范工作制度,努力形成责任明确、全员参与、协调联动的案防工作长效机制;实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建立问题限期整改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落实内控案防责任制,加大责任追究工作力度,实现以人为本与从严治行的和谐统一,促进各项经营活动依法合规健康发展。

五、抓住人力资源这一关键,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观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来构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达到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战略目标。当前,大量国外的银行进入中国,基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必然要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股份制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利用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用人机制灵活,因此,国内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源已受到很大的冲击,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何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一是转变观念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清醒认识的一种资源,他客观上要求企业要将企业全部的人力视为一种实行企业目标的必备资源,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当作一个内部利润中心来对待。二是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根据行业特点,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行员级别体系,与行政级别彻底脱钩。三是突出实效,注意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完善人力资源动态管理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竞聘上岗,讲究层次性。让所有干部职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在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选择、竞聘录用,弥补由员工带来的差异性,从而达到有效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便于团队的和谐和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四是进一步完善酬薪分配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不断提高人均效益的同时,使员工收入协调增长,从而激发和保证员工在工作中持续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尊重员工权益和自我价值,满足员工不断上升的成就感,进而完成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的任务。五是发现有人才和合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相并举,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分级管理与分类培训相衔接,网络培训和现场培训相补充,计划调训和自主择训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同时不断完善员工行为守则,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一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奋进的员工队伍,积极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环境,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与企业发展的和谐共进。

六、以服务创新作为突破口,产品创新为驱动,全面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强化优质服务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大支撑,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和解决服务的制约因素,把客户资源特别是中高端客户当作全行经营管理赖以生存的基础,把服务客户看作是银行服务的重要一环。一是以客户感受为中心,积极改进业务流程,从客户体验的角度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加快网点装修改造,亮化美化营业网点,加速服务渠道的整合升级,建设以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中心为主体的中高端客户专属服务体系,构建方便快捷、功能齐全、形象统一、布局合理的自助银行网络,提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自助机具的覆盖面,实现物理网点、虚拟网点的协调发展,努力给客户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满足客户日益提升的需求层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完善营销服务体系,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营销资源,建立有效的营销协调机制,完善链式营销模式,促进各类客户与各项业务的联动销售,显著改善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三是努力培育和形成先进的服务文化,在领导作风、业务流程、后台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通过理念的转变和服务的改进,促进基础客户群的壮大和加快优质客户的发展步伐,以有效的客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带动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四是依托产品创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推进产品创新;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调查机制,及时掌握客户对产品的评价和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创新产品和服务;借助先进的信息科技平台,开发研制不同客户层次的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市场。

七、找准市场定位,及时调整客户结构,确保业务快速发展。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是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首要工作。一般来说,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存在较多的选择:以批发业务为主,还是以零售业务为主;以发展传统银行业务为主,还是以发展现代银行业务为主;是发展金融超市,面向所有消费者,还是选择某些客户群,量体裁衣;是重点发展机构网络服务,还是发展计算机网络服务,如网上银行;是重点发展综合化服务,搞全能银行,还是突出优势领域,发展专业化服务。因此,面对市场,银行应实事求是,扬长避短,不盲目追求“大而全”。立足市场竞争,寻求差异化策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以期实现“规模适度、效益一流、声誉卓著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在市场中培植和发展自己的客户,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一是在巩固现有的重点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和培育潜在的优质客户和优质市场。分层落实营销和维护职责,并加强对他行优质客户的渗透营销,最大限度地抢占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二是结合市场热点与自身特色选择市场定位,不能“一刀切”,避免盲目合作,充分估计风险,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力求收益最大化。既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环境、金融业务发展的空间,也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确定重点服务或者合作对象;既要重点与大的优质企业合作,或者重点与高科技企业合作,甚至与加工企业合作,也要有选择地与优质中小企业合作。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健全内控体系等,要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培植优质客户群,通过增强内、外合力,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2006. 竞争力与企业成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2008. 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 《金融论坛》

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业生产日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乡镇农业竞争压力逐步增大。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这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调什么,怎么调,这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增强调整工作自觉性,减少其盲目性,在制定调整方案时,我们有必要以现代经济理论作指导,注重机会成本,把握比较优势,锁定规模经济,从而使农业结构调整收到预期效果。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行企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融合,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产业优势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经营规模狭小的农户与国内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规模经营形式,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一、三管齐下,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种植养殖习惯不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发展的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决不能搞行政命令,一个模式一刀切。

2、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现实利益做引导,用成功的事例做示范,农民才有可能围绕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效益优先的原则。实行产业化经营也好,调整农业结构也好,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切实调动起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政府服务的原则。农业产业化源于农民的启动,龙头的带动,市场的拉动,科技的推动,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助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支持产业化发展,促进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资金、技术、人才向农业产业化方面投入。

二、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工业化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资本积累不足,政府扶农支农财力有限,农业基础不够牢固;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工商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总的来说,最难解决、影响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产业内部的问题,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用工业理念抓农业,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提供可靠的保证。农业是弱质产业,突出表现在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靠农业自身的积累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而政府支农扶农力度的大小依赖于财政实力的强弱,财政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我省之所以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能取得巨大成效,关键就在于我省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财政实力,增加了农业投入。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业得到工商企业反哺创造有利的条件。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的积累,而此时的农业也只是传统的低效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工、农业发展开始迈入工农互促、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阶段,而此时的农业也就发展成了现代的高效产业。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它们的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工商企业参与农业投资经营。从国内省内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也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能够达到“企业增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多赢之效,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实现途径。近两年来,浙江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势头强劲,已有近140亿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拓展广阔的空间。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

业。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通过创办乡镇企业,既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强。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是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WTO后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调整行业之间劳动力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而且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

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为形成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一)狠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1.更新观念。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必须更新观念,在政策指导上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农民消费异地农产品。克服过去把农产品的销售全部定位在城市的旧观念,让农民既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其余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农产品的比重,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

2.区域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区域要选择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加以发展,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对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有所不为,而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有所为。不能要求一个地区所有农产品都自给自足。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新突破为基本构架,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结起来,重点发展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1、以市场为导向。对加工业的扶持,要以市场为导向,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筛选,重点扶持一批产品适销对路,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加工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对有些企业通过对现有加工能力进行改组改造,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新设备。

2.政府支持。在发展加工业方面特别是农产品方面,由地方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就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我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2.积极建立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当地实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总结提高,坚持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运作,加强引导,加快推进,使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沟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带领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

3.明确政府职能,提供市场导向。近年来,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龙头企业,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活不起来,主要是忽视了市场导向。市场是龙头企业的“龙头”,而龙头企业要洞察市场走势,必须由政府对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提供近期和中长期市场行情,龙头企业才能“以需定销,以销定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明确的市场经济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规律构建主导产业,进行商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竞争力。

4.培育有特色的支柱农产品,关键是提高产品的优质率。只有优质农产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农产品是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优质农产品的质量除了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之外,必须是有市场,卖得掉。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一是积极开展育种攻关和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优质农产品的技术要点在于品种,要以建设种子(苗)基地为基础,以良种提纯、扩繁为重点,推进良种化进程,促进育繁推销一体化。二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我镇的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系列食品,创地方品牌优质农产品;根据我镇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具有旅游特点的名牌农产品;根据我镇山区的特点,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名牌农产品。三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农业进行国际营销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将生产品种、生产工艺、加工工艺、生产规划等分别制成与国际惯例兼容的统一标准并实施,使我镇农业生产尽快与国际接轨,为创国际名牌农产品奠定基础。

(四)发展三高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

我镇是一个产粮大镇,又是余姚市杨梅生产的主产区。然而三七市也面临着实现弱质农业向强势农业的转变。走推进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对于三七市来说,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首要工作。

1、培育优质农产品基地。三七市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发展土特名优新品种和特色种植业,上规模、上总量、上档次。在种植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重点发展一批更具特色的种植业基地;在养殖业方面,突出抓好草禽、畜禽养殖业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在加工业方面,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要下大力气精心组织农产品的加工,要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规模、强带动的农型龙头企业。

2.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

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指示,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实施产业化经营,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七市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纳入培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继续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龙头工程来抓,按照“水利标准化、农田林网化、品种纯良化、栽培模式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把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打牢,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三、千方百计、坚忍不拔地推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化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篇3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中铁科技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优势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全面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全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加强科技管理,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大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

五年来,全公司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依托、以专业研发中心为骨干、以技术中心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联合搞攻关、开放搞科研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作模式,搭建了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体系保证。一是搭建了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高端技术研发平台。凭借建设高速铁路过程中积累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中国中铁成功主办了“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唯一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承担了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专项课题三项、重点项目七项;凭借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形成的专业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成功申办了“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占领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与专业装备制造技术的制高点。二是搭建了代表中国中铁科技发展水平的专业技术研发平台。全公司创建了桥梁、隧道、电气化、轨道、机械、工程材料及检测技术六个专业技术研发中心,负责六个专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归口管理,形成了全方位的创新平台。三是搭建了代表子分公司科技发展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公司拥有19个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基础性技术开发平台,承担了全公司95%以上的科研项目,形成了具有中国中铁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多途径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五年来,全公司高度重视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了四级专家评审制度,出台了科技管理专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拔尖人才等评选办法,把技术创新纳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先后培养了一批院士、国家级专家、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和科技拔尖人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起了高级专家技术人才梯队。目前,全公司共有专兼职科技人员131 88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人,国家级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13人。同时,公司创新产学研联合开发模式,注重吸纳并发挥社会科技资源作用,先后与西南交大、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三一集团、北方重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并围绕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在理论基础、设计标准、施工验证、成套设备研制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大大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结合重难点工程实施科技攻关

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修建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公司结合中国首条无砟轨道铁路——遂渝无砟轨道试验段,研发了多种型式的无砟轨道结构,解决了基础沉降控制、线路刚度均匀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大跨桥上铺设无砟轨道的世界纪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成套技术,为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结合京津、武广等高速铁路,公司先后攻克了大吨位箱梁制运架技术、无砟轨道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自主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吨位架桥机、CA砂浆搅拌车等关键设备,全面系统掌握了高速铁路修建技术,成功建成了时速350公里的京津、沪宁城际铁路等高速铁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时下,以自主创新为标志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标志着我们具备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实力,从而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高原冻土铁路、重载铁路修建技术取得重大成果。针对青藏铁路施工面临的“高原缺氧、高原高寒、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公司积极开展路基、桥梁、隧道冻土设计施工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医疗保障等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在高原冻土环境下的冻土路基修筑、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通风、隔热保温施工工艺等关键施工技术难题,为高原铁路和冻土铁路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建成的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标志着我们完整掌握了高原铁路冻土施工成套技术。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公司继续开展线路位移监测、实时环境监测等技术研究,结构物经受了恶劣环境影响,保证了冻土路段时速100公里安全运营。“青藏铁路工程”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结合大秦二期工程,公司开展既有线重载扩能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牵引供电技术、运输组织技术、GSM-R技术研究,攻克了路基、桥梁加固、编组站扩能、牵引供电等难题,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单元列车载重量突破2万吨、年运输能力达到4亿吨的大秦铁路,标志着公司全面掌握了重载铁路修建技术。

桥梁修建技术实现新的跨越。结合国内首座外海桥梁——东海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世界载荷最重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跨钢桁拱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公司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深水基础整体浮运锚墩定位技术、海上多跨长桥整体运架建造技术与装备、铁路钢桁梁整节段架设成套技术、超长钢梁多点同步顶推技术、三索面三主桁斜拉桥跨中合龙等新技术,解决了大直径钻孔桩施工、大吨位钢梁整体拼装、提升和架设等一系列施工技术难题,保证了重点桥梁建设的顺利进行。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获国际桥梁协会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东海大桥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跨径钢箱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海上长桥整孔箱梁运架技术及装备”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跨江、跨海特大型桥梁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中铁桥梁建设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依托“亚洲第一长隧”——大伙房输水隧洞,研究掌握了深埋特长隧道大直径敞开式TBM长距离掘进综合施工技术;依托“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研究掌握了水下隧道大断面泥水盾构施工技术;结合国内首座采用钻爆法施工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攻克了海底隧道突泥涌水防治技术难题;依托国内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取得了液压台车钻注一体化预加固技术;依托水下特长盾构隧道——广深港狮子洋隧道,研究掌握了长大水下高速铁路隧道盾构相向掘进、江底对接修建技术,荣获国际项目管理大奖——银奖;依托广州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研究掌握了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结合深圳地铁国贸——老街区间工程,研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单洞双层隧道,攻克了地铁隧道超近距离穿越高层建筑群基础、减少对周边的影响等施工技术难题。这些重大复杂地质、穿江越海、城市地铁隧道工程的成功修建,促进了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进步。“地铁重叠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软硬不均地层及复杂环境隧道复合盾构的研制与掘进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中国中铁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电气化铁路修建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结合京津、武广、郑西等客运专线的建设与运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公司全面掌握了350km/h设计技术、弓网受流技术及评价标准,以及350km/h接触网安装、调试、检测技术及验收标准;同时,在“四电集成”方面,自主研发了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及其配套零部件,掌握了350km/h牵引供电RAMS/EMC技术、同步数字传输(SDH)技术和数字集群技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列化技术标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速电气化铁路用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及其配套零部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结合大秦扩能改造工程,公司全面掌握了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技术和扩能改造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施工技术。中国中铁的客运专线电气化铁路修建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重载电气化铁路修建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地铁二号线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建立了架空刚性悬挂弓网受流系统理论,攻克了超低净空隧道安装技术和接触网少维护的技术难题;首创了DC1500V三轨供电靴轨受流系统理论及DC1500V供电制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的新型方式。

房屋建筑技术得到大幅提升。结合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北京南站、大连诺德大厦等重点工程施工,中国中铁围绕大吨位、大面积屋架整体提升、节能环保等施工技术难题开展了科技攻关,攻克了万吨级大型钢结构整体提升和250t重型吊机走行平台支撑加固技术、车站大跨度刚架及屋面施工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热电冷三联供技术、污水源热泵节能环保技术等,掌握了大型铁路旅客车站、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和民用建筑修建技术。

勘察设计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围绕设计关键技术、工程技术标准开展科技攻关,公司取得了新突破,全面掌握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重载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成套勘察设计技术,通过研究,在复杂山区铁路综合选线、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布局、隧道工程安全风险控制、毫米级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大跨度桥梁铺设无砟轨道、CRTSⅢ型新型无砟轨道结构、高墩大跨桥梁、跨海深水桥梁、复杂地质环境隧道等设计技术领域,确立了国内领先技术优势。同时,公司自主开发了数字化航测制图、可视化选线、桥梁、隧道、路基辅助设计、站后系统集成、交通枢纽运输组织优化等勘察设计系统,提高了勘察设计水平。中国中铁铁路综合勘察设计技术国内领先,居国际先进水平。

装备制造技术得到明显提高。为满足高速铁路建设以及铁路大提速需要,公司在高速铁路道岔、特大型桥梁施工专用装备、隧道施工专用设备等制造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高速道岔制造技术方面,公司成功研制了系列高速道岔、提速道岔和GLC(工联岔)系列道岔,解决了AT尖轨机加工、跟端扭斜、模锻电加热、特种断面翼轨模锻和整组道岔试铺平台等技术难题,攻克了高锰钢辙叉高致密铸造、与钢轨焊接和表面爆炸硬化等制造技术,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锰钢与钢轨焊接中间介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在桥梁施工装备制造技术方面,先后研制出提升能力达3 000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天一号”起重船、适应桩长达95m的海上打桩船、起重能力达700t的大型钢桁梁架设专用装备、大跨度钢桁拱架设的爬坡架梁吊机;在隧道施工专用装备制造技术方面,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样机----“中国中铁一号”盾构机,提升了公司重大隧道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目前,公司的高速道岔、盾构、900吨架桥机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实现了产业化。

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公司坚持信息化建设与改革改制相结合,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相结合,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通讯、统一企业信息门户、统一系统管理、统一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自主开发了工程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和协同工作平台等管理系统,并在全公司推广应用,重点工程项目实现了可视化现场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分析(CAE)广泛普及,解决了施工生产管理技术难题,实现了资源共享、数据谱系化、信息集成化、组织扁平化、管理网络化,有效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篇4

1 我国化工行业标准化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化工标准化在标准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化工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化工标准已成为对化工现代化生产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权威, 化学工业的发展要求从技术上、管理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广泛的协调, 化工标准化则是实现这种统一和协调的手段。化工标准在我国化工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化学品环保、安全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化工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已成为规范化工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和依据。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覆盖各专业面的标准体系, 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体系, 基本满足化工行业发展的需求。

1.1 化工行业标准化现状

1.1.1 管理情况:

2001年撤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以后,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分别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委托, 负责化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包括:在化工行业中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组织制修订化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技术归口单位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管理;对已发布的标准进行宣贯和监督检查;根据企业和市场需要指导企业制定企业标准等。石化协会又按照原国家石化局期间的分工, 委托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归口管理化工产品标准;委托中国化工装备协会归口管理化工装备标准;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归口管理化工行业中的化工工程建设标准。

1.1.2 标准数量:

截止到2008年9月底, 化工行业共有现行标准4493项, 其中:国家标准2047项, 强制性标准295项, 推荐性标准1750项, 标准样品2项;行业标准2446项, 强制性标准359项标准, 推荐性标准2087项。根据统计, 化工产品标准约占全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量的10%以上, 有关化工产品的国际标准 (ISO) 也占其总量的10%以上。

1.1.3 涉及专业:

化工标准涵盖了基本化学品、农药、肥料、涂料、染料、橡胶、塑料、胶粘剂、化学矿、非金属、橡塑机械、工程建设等20多个专业。

1.1.4 技术机构:

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的有关规定, 在标委会换届及调整委员

过程中, 不断发展壮大委员队伍, 扩大服务行业的范围, 使委员会成为由龙头企业为主体、覆盖质量检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较为全面的队伍, 使标准制修订工作具有更广泛的基础性、代表性, 更好地服务于行业, 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目前, 化工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共计106个, 其中全国性标委会20个、全国性分标委会54个、行业标委会6个、工作组26个。

1.1.5 采标情况 (包括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 :

到目前为止, 化工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国家标准1412项, 占整个化工国家标准的69%;化工行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国家标准905项, 占整个化工行业标准的37%。

1.1.6

2006年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推荐的奖励项目共获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13项。同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5项, 其中一等奖1项, 二等奖12项, 三等奖12项。

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 标准的适用性比较差, 针对安全、环保、节能、人体健康和规范市场方面的标准还不太多, 目前标准仍是以产品标准为主, 管理型、贸易型标准比较少;标准的结构较单一, 产品标准中仍是以主含量为主, 而以安全、环保为主, 规定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比较少。

1.2.2 标准水平不高, 由于国家标准经费严重不足, 加上综合类、基础类标准企业不感兴趣, 缺乏支持力度, 标准经费的缺乏, 使得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开展, 标准的技术内容得不到技术更新, 正常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不能参加, 采标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高级人才不愿从事标准化工作, 甚至使得标准化工作机构和标准化工作者面临生存问题, 直接导致标准水平偏低。

1.2.3 标准的制修订周期还较长, 与市场需求有一些脱节;现有的标准平均标龄超过5年, 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又不能及时制定, 制修订标准的平均周期3年, 出现了标准化工作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的现象。

1.2.4 标准化人才匮乏,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能够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寥寥无几。

1.2.5 企业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 对标准战略所蕴含的竞争力认识不足。近年来, 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等方式, 为我国企业增设了新的贸易壁垒——标准壁垒。在各种贸易壁垒中, 标准壁垒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压制技术不发达国家以及获取垄断超额利润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企业由于缺乏核心专利技术以及标准战略意识, 而被隔离在“标准战”的游戏规则之外。

2 我国化工行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

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更加重视, 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标准化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十一五”期间,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时期, 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标准化工作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又存在严峻挑战。

2.1 标准化工作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议程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有十几个地方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化工作是《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表明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标准化工作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 明确提出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 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 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在《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对行业标准化工作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2 标准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技术基础

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关键在于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标准作为技术积累、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台, 作为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随着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 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 对标准化工作需求更加迫切, 标准制修订任务更加繁重。

2.3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不断提高标准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发达国家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作为新的高增长产业, 将承接国际石化产业转移进而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石化基地。但与此同时, 要通过实施高水平的标准, 提升产业转移市场准入门槛, 力求避免被固化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危机, 限制过度接纳资源消耗大的加工业的转移。同时, 以标准为技术平台, 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高水平的产业群, 推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形成专业化协作、分层次竞争的产业结构。

2.4 经济全球化将标准化工作推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偏低, 且国际贸易摩擦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是必由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具有竞争力标准的支撑, 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技术含量高的先进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等途径, 促进出口产品的更新换代,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增强国际竞争力。在2008年10月16日的第31届ISO大会上, 中国正式成为了ISO的常任理事国。这是我国自1978年加入ISO三十年来首次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层的常任席位, 它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成为ISO常任理事国的大好契机, 进一步大力推进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步伐, 进一步夯实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巩固并提升在ISO中的地位, 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抓好资源节约工作,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行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做好今后的化工标准化工作, 就要牢牢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强化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全面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3 今后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重点

3.1 深入贯彻实施化工行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做好《“十一五”化工标准化发展规划》、《化工行业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 《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食品消费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体系》项目的落实工作;围绕行业需求,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认真做好标准制修订工作。一是在结构方面重点抓好化学品安全、消费品安全、公共安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有毒有害物限量、传统产业改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二是在质量方面主要解决标准水平仍然不高、相对滞后的问题。加大采标力度, 更多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努力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成果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三是在速度方面标准化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要解决跟得上的问题。要加快标准制修订速度, 缩短标准标龄, 标准的数量要满足需要。四是在效益方面, 要围绕提升我国产品、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依靠企业制订产品标准, 国家标准突出抓好通用性、基础性、强制性标准和管理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

3.2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化工标准体系

化工标准体系表是九十年代初制定的, 目前已有近二十年, 已不能完全适合目前标准化的形势需求, 亟待修订。在修订过程中要加强对有关知识产权、技术贸易措施标准的研究, 加快制定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 建立符合WTO/TBT协议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互配套、结构完整、设置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 制定的标准要重点覆盖安全、环保、节能、人身健康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领域;调整标准的结构, 使标准的适用性大大提高, 满足市场的需要;形成涵盖国家、行业、企业标准, 覆盖所有化工专业, 系统完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工标准体系。

3.3 加快采标步伐 全面提升标准水平 促进化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立足长远, 把采标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二要加强研究, 努力做到科学采标、合理采标;三要进一步加大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 增强采标工作主动性。到“十一五”末, 我国标准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85%, 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体系, 实现我国标准总体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提高采标工作的有效性, 必须坚持科学采标、主动采标、以企业为主体、国际国外并重的原则。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采标力度;完成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和相应检测方法标准3个100%的采标目标。

3.4 不断加强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技术支撑体系

深化改革,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相结合, 提高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加强化工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技术支撑体系, 促进化工标准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细化化工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体系;鼓励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任务较重、制修订标准数量较多的标委会更多组建WG, 以充分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做好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标委会应以企业为主体, 由来自企业、科研、检测机构和用户等方面的代表组成。涉及产品或与市场结合紧密的SC或WG, 鼓励国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承担秘书处。加强对批准筹建的标委会、分会和工作组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开展对新委员、起草人标准化导则、国家标准化政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标准化专业水平, 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提高标准计划的有效性和完成率;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完成好化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各项工作, 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

3.5 加强重点标准化领域的前期研究, 提高标准技术水平

科学性是标准的重要属性, 标准与科研相结合, 有效地促进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有效地推动标准水平的总体提升。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标准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 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标准实施的三个关系;大力促进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技术标准研制模式, 加速技术标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结合行业的热点、难点开展标准的前期研究;如化学品危险性的测试和评估、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等研究, 以促进国际化学品贸易, 传达化学品危害信息以保护人类和环境, 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危害。

3.6 增强市场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决定着市场的控制权。谁的技术成为标准, 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 谁就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 市场竞争标准先行的特征尤为突出。通过标准与专利的融合, 实现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 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 故有“二流企业卖产品, 一流企业卖专利, 超一流企业卖标准”之说。由此可知, 标准竞争已成为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 又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二十一世纪, 标准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唯有加紧完善以专利和技术标准为依托的自主创新体系,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篇5

随着行业的不断推进 完善和发展 手机行业中 店铺与店铺间的成本差距越来越小 手机品牌越来越多 各个手机厂商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眼下智能手机四分天下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一个手机销售终端企业怎样生存 以及良好的可持续的生存下去 将是眼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我们旺达数码城而言也同样面临着危机 在惠州我们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硬件设施上我们占有优势 但是软件设施呢全面提升店面的综合实力 除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宣传以外 最重要的应该是让消费者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我们的服务那么如何去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呢 我个人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 服务的专业化

随着手机的不断发展 手机已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沟通工具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须品 手机功能方面的不断更新 手机的智能化和功能上的变革 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的学习相关知识 更好的适应当今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 怎样才能做到服务专业化呢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相应的技能 对现在的产品有更深一个层次的了解 要从以前得会买手机 转变为每一部手机都能真正的会用 同时教会消费怎么使用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就必须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 才能更好的服务顾客 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对我们旺达的认知程度。

对于服务专业化方面 我们应采取的方法可分为;

1每天例会必须详细的讲解一款特色的手机 由各个分店店长选机 并提前一天通知相关人员准备 讲解尽可能的详细 坚持做下去在日积月累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还要不定时的抽查 以提高每个员工的重视度

2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 整理相关的素材 供每个店员阅读和

学习使其获得专业知识方面的提升

3组织个别员工参加厂家培训和新款上市机型的培训 并组织全员进行学习对于新款机型网上都有相关的培训教程 下载后给他们讲解 以加深记忆 提议新款机型找店内专业知识比较强的人员讲解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售后人员要不定期的在例会上讲解日常遇到的一些手机问题 以及一些症状的处理方法 使每个员工都能掌握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提高每个员工接待售后和处理售后 解决顾客疑难问题的能力 使每个员工在不断的学习中真正得到成长。

5也是要着重强调的 *实际操作性*许多员工往往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听的很多 笔记记的很多 可是留在脑海里的并不多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对相关功能做实际的操作 没有亲身体验一下 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 说起来好像什么都清楚 但真正用起来 一大堆的问题就来了 最终即使培训的再多也依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所以专业知识的提升重中之重在于实际应用

引用当时拓展时钟廷挥老师讲的一句话 要想让他们学会就应该{讲给他们听,做给他们看,让他们做做看,找出其不足 改正其缺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培训的效果

二 服务的细节化

全员赛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篇6

“赛课”是教科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搭建了老师研究课堂的平台,在进行课例分析研讨的过程中,在老师课堂教学过程的展示中,它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推动老师们钻研教材,形成了研究风气,从而提高了老师们的素质。同时,通过赛课活动可以发现和选拔人才。因而,各级各类的“赛课”如火如荼地举行着。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赛课”活动是一小部分老师展示才华的舞台,它成就的是数量不多的部分老师,而更多的教师则因为缺乏展示的机会而失去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动力,从而因循守旧,或用旧有的教学经验来讲一堂堂毫无激情的课,或用非本学科特色的教学环节演绎出了哗众取宠的课堂。这样的课是缺失了生命色彩的课,它将会贻误一批又一批的受教育者。为了杜绝这样的危机,我们将为所有老师创设一个平台,让老师们在这个平台中切磋自己的教学艺术。

【目的】

1.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和评比,让老师们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从而让全体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得到提升。

2.通过“全员赛课”这一平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老师专业素养,使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要求】

平实,是课堂教学所追求一种品质,它要求课堂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扎实而有效的。面对这种品质,我们学校的赛课活动围绕着“让课堂呈现常态,让常态创造有效”这一主题展开,我们的目的是让新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让这种素养外化为常态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宁可要规行矩步但务实有效的原生课,也要坚决杜绝新意百出但哗众取宠的作秀课。我们强调:

1.我们的课堂要注意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这两个维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既不可以偏废,又不可替代,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它能使有效参与很快进入状态,是有效参与的良好开端,而有效参与则是最终目的,二者必须和谐

统一。

2.我们的教师要站立出“用教材教”的姿态,学会创造性地用教材,在教材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能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得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3.我们的教学手段要科学,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定要适量且适宜,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反思和表述状况,使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应更加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的课堂应更加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和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我们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应更加注重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使设计的问题更符合学生,符合新课程,符合教材本身要挖掘的内容;我们的教学手段应更加地理性,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简约而实在,使久违的粉笔字又开始在黑板上舞动着动人

的身姿。

【过程】

一、“全员赛课”以教研组活动为基本载体,构建“五课”

這“五课”指:教学能手评比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最满意一堂课、见习期教师上岗课、新教师汇报课。

1.“教学能手评比课”要求教龄满5年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

的教师,或教龄不满5年但在学校“最满意的一堂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的教师参加,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师必须参加自己所在教研

组的赛课,由本教研组的教学调研小组择优推荐1~2名参加学校

评比。

2.“骨干教师示范课”的参加对象是中学高级教师,获得县级及以上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学科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获得县优质课一等奖以上的教师以及获得校“教学能手”荣誉称号的教师,有教学任务的学校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开学初,教务科研处公布所有必须参加这一赛课活动的人员名单,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安排出各教研组具体的赛课时间,每个教研组必须在赛课的前一周向教务科研处上报每位老师具体的上课安排,教务科研处向全校师生公布示范课的具体安排。教务科研处组织听课教师以群众评委的身份参与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老师们的评价结果作为以后评优、评先、评职的参考依据。

3.“最满意一堂课评比”的参加对象是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先在教研组内进行赛课,然后由教研组的教

学调研组择优1~2名参加学校评比。

4.“上岗课”的参加对象是见习期的教师,见习期教师需在指导师的指导下开设上岗课,开课之前要请教指导师,认真备课,并将教案送交指导师审阅,经其同意后才可以开课。它的评价由指导师给出书面评价内容,并将评价存入个人档案,作为以后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

5.“新教师汇报课”参加的对象是教龄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开学初,教务科研处列出所有必须开课的新教师,并要求他们必须在指导师的指导下开课。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由开课教师的指导师给出具体的书面评价,作为学期末“优秀徒弟”评比的参考,并将评价存入教师个人档案。

二、“全员赛课”以一年为一个活动周期,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1.“赛课”活动在一个学年中进行,第一个学期举行的是“最满意一堂课”评比和“见习期教师上岗课”,第二个学期举行的是“教学能手评比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两个学期都举行。

2.“赛课”活动分教研组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根据老师们不同程度的专业素养分为不同的层次举行,全校性的评比活动是“教学能手评比课”和“最满意一堂课”的评比,教研组的评比是“骨干教师示范课”“见习期上岗课”和“新教师汇报课”。不同层次的评比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教学能手评比课”学校给获奖教师颁发“教学能手”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优先推荐参加县级各类赛课;给入围第二轮评比的其他参赛教师颁发入围奖;“最满意

一堂课评比”确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若干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一等奖获得者优先推荐参加县级以上各类教师基本功评比。

在行走中回顾已走过的赛课路程,全员赛课看似工程浩大,但一学年下来有条不紊,而且大有方兴未艾之势。我们感受到了一路上留下的收获,也感受了行程中的艰辛和挫折,但前方的路我们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因为我们相信前面会有更多的感动和震撼。

(作者单位 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高级中学)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篇7

该部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针对系统循环水装置夏季超负荷运行的难题, 该部充分利用前期当前季节气温低、装置负荷较低的有利时机, 提前对大型循环水装置进行水线清理, 对循环水系统的凉水塔所有风机按计划进行全面维护、检修, 并对系统内所有冷冻机及空压机进行全面清洗, 以保证循环水系统设备及冷冻和空分空压系统设备在夏季高温季节来临前处于最佳备用状态。实现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该部大力推行成本费用目标管理责任制。该部不断加强监督考核和奖罚力度, 层层分解指标, 层层落实责任, 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开好经济活动分析会。深化班组成本核算工作。不断完善计量监测手段, 不断提高核算质量。将计量准确、台帐齐全的消耗指标, 全部纳入成本经济责任制考核内容, 实现核算的规范化。从严控制一切非生产性开支和各项管理费用。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的作用, 进一步严格合同管理工作, 层层把关, 进一步降低可控费用。围绕年度效益目标, 加强成本预算管理, 认真编制月度、季度预算, 提高预算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 严格控制成本。确保本年度降本增效目标的全面实现。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篇8

1 充分认识加强学风建设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意义

1.1 深刻认识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学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学风体现在学校的治学方针和指导思想中, 包括教师的治学精神、教风和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精神面貌;班级的学习气氛, 教研室、研究室的学术气氛等。学风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学习氛围, 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风建设是全校师生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 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

1.2 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学风建设与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共同的主体, 他们联结的最关键因素是学生成才, 实现顺利就业。笔者认为, 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反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反思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服务于培养目标,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学风建设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要把研究应用于实践, 把成果的价值发挥出来。只有这样, 才能通过加强学风建设, 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其提供重要保障。

2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

加强学风建设是学校各级领导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 是和教风、校风建设整合的工作, 关系到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只有坚持齐抓共管、标本兼治, 才能真正取得学风建设的实效, 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2.1 注重思想教育, 设计模拟就业场景, 拓宽就业渠道。

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教育, 对高校学风建设有着基础性意义。新生入学后,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入学教育方法。通过开展调研活动、始业教育、心理讲座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 启发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及早确立就业观念。对毕业班学生主要进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诚信意识。

在加强学风建设的过程中, 要积极找寻拓宽就业渠道的方法, 指导学生灵活就业。组织模拟人才供需洽谈会, 设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场景;加强校企合作思路, 与企业建立、保持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 广泛开展“定向培养”;模拟人才中介机构, 探寻向外地输送人才的途径;积极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树立毕业生从基层干起的理念。

2.2 完善学风制度设计,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锻炼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加强学风建设, 使学生树立“学生以学习为主”的思想。在日常管理中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抓好职业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要建立职业指导工作机构, 详细制定可行的职业指导方案, 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并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教育工作。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系, 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 找到自己的目标, 实现发自内心的学习的转变。

同时, 我们还要结合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专业教育,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 加强吸收和巩固专业知识, 让学生在职业规划选择过程中坚定信心。引导学生不断扩大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除了要精通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广泛涉猎其他知识, 尽可能的开阔视野。在学习对象方面, 要向所有有利于学习的人和事学习。

2.3 整合课堂教学主渠道, 加强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

高校要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的要求, 充实专业中的骨干课程, 加强社会急需专业建设。要深化教学改革, 转换教学机制,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要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削减不合时宜的学时, 根据社会需求, 增加一些实用型、技术型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就业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要加强教风建设, 强化教书育人, 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就业指导中的主导作用。要明确教师职责, 不但要传授知识、培养大学生能力, 更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4 整合校园文化, 为学风建设营造氛围, 为就业导航。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它透射出的独特感染力和强大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 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资源和平台。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 建设优良学风, 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培养竞争就业能力的平台。

校园物质文化是加强学风建设的硬件条件。“花园建立在校园中”, “在校园中建立花园”, 让环境来陶冶人, 激发学生刻苦求学、奋发向上、求真敬业的精神风貌。

校园制度文化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需要有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是推动优良学风建设的关键。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一些警示学生、烘托学校气氛, 格调清新高雅、大方美观的名人名言标语牌,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鼓舞和激励, 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 不断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 增加必要的公共设施, 增强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基本建设, 我们应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学术带头人、学院领导、机关干部、政治教师等人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走近学生工作, 以学生的导师、长者、朋友的角色扮演影响和教育学生, 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 意识到良好的学风的形成必将在今后的就业中乃至终身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勤奋求实, 一专多能,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季秋.对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新闻天地, 2008 (5) .

[2]王丽杰, 赵靖, 钱彬.如何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0) .

[3]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S1) .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篇9

一、诚信经营, 助推企业经营状况健康发展

1. 强化施工生产管理, 确保项目诚信履约。

作为施工企业, 确保项目履约, 强化施工生产管理, 就是诚信的最直接体现。一方面, 要高度重视企业专项施工能力的提升。通过长大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 形成地质超前预报、超前地质钻探, 处理软弱围岩、涌水、突泥、大变形、高瓦斯等复杂地质的施工能力;通过特大桥及众多专线桥梁的施工, 形成复杂水情条件下的桥梁桩基施工能力、各种复杂梁型的制架能力等。另一方面, 不断加大工装设备投入, 形成满足各类施工的、科学合理的要素配置。

2. 强化企业经济管理, 规范企业经济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内对外的经济活动是最能检验一个企业诚信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企业, 只有始终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 依靠科学理财、积聚财力, 才能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健康运转。对内要做到:坚持稳健、均衡、集中的理财原则, 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健康运转。稳健, 就是始终坚持量入为出, 努力实现当期收支平衡;就是高度重视债权债务管理, 严格控制银行贷款, 始终抓紧抓好应收款变现, 防止债权债务双增。均衡, 就是始终坚持兼顾各方利益的经济政策, 厘清各级经济关系, 防止内部债务链纠缠不清。集中, 就是始终坚持集权型的财务政策, 确保财力适度集中, 资金从下而上聚集, 以确保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对外要做到:突出抓好外包队伍管理工作。坚持严管与善待相结合, 合理确定外包单价, 力求实现外包队与企业“双赢”。坚持先签合同后上场制度, 经济合同的签订均统一审核把关;坚持及时验工计价付款制度以及工资代发制度, 有效地避免各种经济纠纷的发生。

3. 强化质量管理, 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 加强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诚信建设的根本。一个企业, 只有始终坚持“以质创誉”方针, 对在建工程从严管理、从严控制, 建立健全并真正落实施工测量复核、施工设计图纸审核、材料进场检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技术资料管理、工程质量奖惩等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

二、诚信立企, 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理念

1. 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价值观打造企业经营理念。

要坚持以“诚、信、精、实”为核心价值观, 依靠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来赢得市场。所谓“诚”就是忠诚于党和国家、真诚于业主客户、坦诚于职工群众。所谓“信”就是讲政治信仰、有必胜信心、守企业信用。所谓“精”就是在管理上精耕细作、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在理财上精打细算。所谓“实”就是讲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只有在这种以诚信为基础的理念指导下, 才能在市场开发、施工生产等诸多方面形成一套独特的做法, 如在市场开发上注重先做人后做事, 讲究“依靠实力、实绩立足市场”, 通过点点滴滴诚信行为, 建立与市场环境的和谐互动。

2. 严格遵守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强化依法经营意识。

坚持依法管理、依法经营是确保企业健康运行的关键。只有坚持以《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施工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等一系列企业的规章制度, 才能使企业生产经营及各项管理都处于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3. 强化职工诚信理念教育, 牢固树立企业诚信意识。

一是利用反面教材, 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如以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为反面教材, 使经营者、管理层和员工真正牢固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诚信理念和信用意识;二是建立和完善各类宣传阵地。充分利用一机一网一窗一栏的宣传阵地功能, 大力宣传企业诚信理念, 规避信用风险意识;三是建立诚信培训机制, 经常通过以会代训或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灌输信用及信用风险知识, 有效引导员工的诚信行为。

三、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诚信管理制度

1. 明确组织, 切实将企业信用管理落到实处。

一个企业, 要想让企业信用管理落地, 就必须设立由主管领导亲自挂帅, 相关部门参加的诚信管理专业委员会, 下设企业诚信管理办公室,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负责制定、完善和监督执行企业各项信用管理制度。

2. 完善制度, 建立企业资信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记录和严格管理。通过对商业伙伴的信用情况评估, 切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二是建立雇佣调查备案制度, 如对资信不合格或信用较差的分包队伍和劳务作业队伍, 采取黑名单制度。三是建立内部授信制度。对企业工程项目部的信用状况始终保持密切关注, 加强对各种资信证明文件、投标保函、履约保证金的审批。四是制订和完善相关资产和财务制度等, 完善债权保障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五是制订《合同管理办法》。对企业各类合同均做到事前评审、事中控制、事后总结。

3. 强化执行,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制订相关措施, 明确员工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广大员工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真正将“信誉至上、质量第一”、“诚信履约、兑现承诺”落到实处。同时, 突出强调广大员工必须牢固树立“忠诚、敬业、责任、守信”的职业精神, 做到精细管理、规范施工、保证质量, 巩固和积累企业信誉优势。

四、真诚奉献,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 积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一个企业在抓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抓好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一要杜绝拖欠员工工资现象, 保证员工“六险一金”足额到位。二要建立特困员工家庭档案, 健全员工互助合作保障体系, 深入做好对特困员工的帮扶救助工作, 及时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并做好安抚工作。真正落实“绝不让一名员工看不起病、绝不让一名员工子女上不了学、绝不让一名员工生活在当地贫困线以下”的要求。三要采取技能转换培训、安排轮流上岗等多种措施, 不让一个职工待岗失业。四要完善职代会和企务公开制度, 加强基层建家建线、员工权益维护和女工工作, 为维护企业稳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五要按照国家政策做好退休退养老同志各项待遇的落实工作和伤病残员工及员工遗属的抚恤工作, 体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2. 强化服务社会意识, 做服务社会的典范。

随着企业担负各地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 还必须要积极参加各地的抢险救灾工作, 一旦遇到灾害事件, 要积极派人、派机械参与救灾抢险和灾区重建工作。

3. 注重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热心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活动。

一个企业在施工过程中, 必须全面落实文明施工, 保护环境, 做到施工不侵扰附近居民, 作业不污染周边环境。同时, 还必须与工程所在地的各级政府机构建立和谐关系, 力所能及地参与城市和社区建设, 为社区提供办公场所, 帮助社区配备小型娱乐设施、健身器材。

一个国有大型施工企业, 唯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诚、信、精、实”的经营理念, 进一步加强企业诚信自律, 强化内功, 心系社会, 才能加速企业发展, 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迎秋, 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J].经济论坛, 2005 (12)

全面提升发展竞争力 篇10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的互动, 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 是各高校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华东交通大学近几年坚持以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为牵引, 着力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 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互动机制, 取得了较好的就业效果。

一、研发信息管理系统, 构建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互动机制。

为了研究人才市场的变化, 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学校自主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含就业市场管理、毕业生信息管理、签约过程管理等大量信息, 借助软件提供的统计数据可分析学校各专业的就业现状、前景, 存在的问题, 架起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桥梁。借助该信息系统学校建立了就业监控预警机制, 开创了教学改革与就业互动新局面。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有关职能部门、学院, 借助软件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研讨, 分析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教学改革措施, 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教学成果。

1.借助互动机制, 开展传统专业改造, 突出行业特色, 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1) 开展双专业教育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借助该系统提供的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其他各类数据, 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有关职能部门、学院进行针对性的研讨, 针对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针对基层用人单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在不同岗位的适用能力, 学校在一些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传统专业开展双专业教育 (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修读会计学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 从历年的统计结果看, 其就业率达到主专业的2倍以上。同时鼓励学生修读我校铁路行业急需专业 (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修读铁道工程方向) , 既解决了铁路行业的急需, 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2) 在全国率先开设5年制“音乐学+文秘”专业。根据就业数据统计的结果并广泛调研, 针对基层单位和城市社区需要大量从事基层群众文艺活动的骨干, 而这些人在基层往往还要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的情况, 我校对传统专业进行大胆改造, 在全国首次开设了5年制“音乐学+文秘”专业, 与专业艺术院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实现错位竞争。近2年, 该专业的就业率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始终排在第一。

2.借助互动机制,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凸显就业优势。

以铁路行业需求为导向,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软件工程+工程背景专业”。该系统可全面提供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各专业就业进展等各类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学校可较迅速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打造就业优势。我校软件工程就业率长期以来一直偏低, 但铁路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 通过充分调研, 了解到铁路建设部门急需具备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工程背景知识软件编程人员, 根据此信息, 校领导亲自带队调研, 教务处经过多方研讨最终开设“软件工程+工程背景专业” (如“软件工程+桥梁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 与一般的软件工程专业有所不同, 它注重软件的应用背景, 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 更可在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工作, 且后者更具优势, 由此全面提高了软件学院的就业率。

3.借助监测预警, 实施就业分类指导, 化解学生的就业困境。

多年来文科生、体育类毕业生、女生及贫困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通过该管理软件可以及时准确地甄别统计出就业困难的学生, 进而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分类指导、针对性推荐和帮助, 化解就业困境。例如, 在校园招聘期间, 学校通过系统信息选取部分专业对口的就业困难学生作为用人单位联络员, 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服务单位的同时实现自我就业。

二、创新就业教育, 制订培养计划, 提高学生求职择业能力。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仅限于专业教育, 而现代社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此我校拓展人才培养内涵,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将就业教育系列课程《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专业导论与就业前景》等与各专业课程密切配合, 使其完全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几年的努力, 不仅在教学改革取得了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等一系列教学成果, 而且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重塑就业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求职择业能力。

随着大学生就业直面市场, 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我校于2000年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其后又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等选修课, 但由于该类课程没有明确的隶属学科, 难以得到学院的重视, 课程建设的薄弱使其难以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指导作用。鉴于此种情况, 学校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 聘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专长的教师和校外职业专家, 通过师资整合培训, 打造出省内最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具备了重塑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 创新重塑了从大一至大四的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 并融入了学校教学计划的全过程。

2.重视就业教育课程建设, 获多项教学奖励。

就业系列课程得到学校的重视, 目前已实现多媒体教学、情境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网络学习与讨论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 在校园网上设立网络课堂, 现已出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两本教材, 分别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二等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优化就业管理和服务,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架构就业信息系统网络环境, 建立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

通过开发及推广应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架构就业信息系统网络环境, 建立起由学院到学校职能部门、省就业办、教育部的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 实现各学院和学校招生就业处毕业生信息实时共享, 就业信息与教务处毕业生学籍及成绩信息互相导入, 各高校与省就业办的就业数据的实时传送。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的有效建立, 是全国首创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从微观层面看有利于学校开展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动态管理, 进而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从宏观层面看有利于省和国家每周统计、实时掌控就业数据, 为创新就业工作措施, 出台就业工作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形成就业工作“全校抓、全力抓、全程抓”的良好局面。

学校建立了就业管理绩效评估机制, 将就业管理绩效作为各学院年度工作、学院领导和辅导员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学校把就业工作作为系统工程抓, 达成了就业工作“全校抓、全力抓、全程抓”的共识, 完善了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上下联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营造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的良好氛围, 开创了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为就业服务, 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紧扣就业市场需求, 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全面提高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 2004, (4) :42-45.

[2]陈春法.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互动体系的构建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5) :34-35.

上一篇:二孩家庭下一篇:青少年竞技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