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艺术服装设计

2024-05-11

编织艺术服装设计(精选十篇)

编织艺术服装设计 篇1

关键词:纤维艺术,编织语言,拓展应用,艺术呈现

一、纤维艺术概述

“纤维艺术”是艺术家以纤维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介, 以传统纺织技术为依托, 以现代艺术观念为主导, 具有较为强烈的观念性、创造性、实验性和现代审美特性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纤维艺术设计是近年来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极为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 以其丰富的材料运用、多样的表达形态、强烈的视觉表现、独有的审美语言, 成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在作品中实现自我表达主要在于材料的丰富运用, 并诠释和激活材料的语言和可能性, 以体现作品的含义。

现代纤维艺术的核心精神在于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特点, 用最适合的制作手段表现出特定的线性肌理质感, 将自身对于编织精神的理解运用到纤维艺术形态的创作中去, 完整的呈现出饱含丰富质感和精神寓意的作品。

二、编织语言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拓展与艺术呈现

1、编织语言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表达与延伸

随着纤维艺术的迅速发展, 编织语言的表现形式在突破二维平面界限之后继续着革新的步伐, 艺术家们在材质和体积上不断尝试突破, 探索新的可能性。那些由树脂、青铜、粗厚的麻布、各种化纤材料等做成的大型软雕塑群、大型壁挂组合再一次革新传统观念。大多放置在公园里、广场上、私家院落里, 甚至田野里、山谷中, 成为了新型的景观雕塑。这些新型的景观艺术完全不同于用大理石、铜、铁等坚硬而冰冷的传统材质制作而成的传统景观雕塑, 丝丝缕缕的纤维彼此交错、缠绕很富有肌理感。

除此之外, 纤维艺术还将山川、大地、河流以及宏大的建筑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这些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一般都为柔软、垂顺、易于覆盖且较不易腐蚀的纺织品或类似于纺织品的化工材料, 如薄膜、尼龙布等。纤维材料本身轻薄、垂顺、易于覆盖的特性为大型室外景观艺术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视角, 呈现出了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气势磅礴的新型景观形式, 这样的景观艺术形式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大地艺术”。

2、编织语言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表达与呈现

一般来说, “编织”给人们的固有印象主要还是那些柔软、轻薄的织物形态以及纵横穿插或缠绕形成的肌理感。然而, 人类的无数创造活动已经证明来自于编织技艺的线性建构规律

的启发早已使编织语言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一般的形态界域, 且广泛渗透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艺术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装饰上发掘编织语言的建构思维和美感形式的表现与延伸。

建筑中的编织语言的应用着重于挖掘建筑的基本建构原理与编织的线性建构规律之间的联系, 而非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用藤、竹等传统编织材料“编织”而成的编织建筑。由绳结的建构发展而来的编织物具有牢固且坚韧的物理特征, 建筑的建构工艺就是从编织物的不但牢固且具有极佳延展性的建构形式的启示中诞生的。建筑中连接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节点”好似编织材料之间交接处的“结点”, 把材料与材料通过受力关系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系统。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承重构件“斗拱”的多向榫卯搭接的结构与“绳结”的力学、美学性能极为相近。“绳”的线形形态使其具有韧性和抗拉性能, 绳与绳通过相互穿插咬合紧扣在一起形成了“结”, 绳与结统一成稳定的整体。斗拱的榫卯搭接形式层层叠叠、纵横交错, 这与反复穿插勾连组合而成的绳结造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极具装饰美感。编织思维的运用为建筑物带来了纵横交错联结而成的稳定结构以及优美和谐的韵律美感。

3、编织语言在社会其他领域中的拓展与延伸

手工编织的基本建构原理的扩展应用不仅体现于建筑设计上, 还体现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其他的领域。如平面设计、材料科学、计算机虚拟视觉、坐标系统图表等方面都应用到编织的线性构成原理。编织语言体现在平面设计中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用来辅助排版设计和图形设计的“编织网格”, 是一种借助理性的方法来开拓设计思维的途径。运用编织经纬交织的纹理特点设计出一组字体, 再将版式设计与编织中的飞数概念相结合, 探索出新的版式设计艺术表达方法。

“编织”出来的物品还具有超乎想象的强韧性, 体现在航空工业领域对“编织复合材料”的应用和研发中。编织复合材料的基本工艺类似于传统的“编织”技法。通过科技手段“编织”而成的复合材料的纤维之间为有机的整体, 显示出很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如剪切强度、抗冲击性、损伤容限、断裂韧性、可靠性等性能均优于传统的层合复合材料”,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航天工业中。电子计算机上图像的形成与织物上纹样的形成亦有着相似的构成模式。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显示的图像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方形小点 (像素) 构成的, 这些颜色接近的小方块连接在一起排列形成的图像, 其清晰度、色彩明艳度都与单位面积内的小方块的数量有关。单位面积内颜色接近的小方块数量越少则图像越黯淡、粗糙、模糊;反之, 则显示的图像颜色就越鲜艳、真实, 图像就显得清晰、细腻。

三、结论

通过对编织形式美感成因的分析可知, 纤维材料建构而成的肌理形态之美的感触更为细腻而深刻。有益于我们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把握材料的语言, 将自身对于线性肌理的理解转化为创意的源泉, 创作出富于个性和思想内涵的全新的纤维艺术形态。在平面设计、建筑、景观、材料、计算机图像等领域中, 编织语言以隐喻的形态元素藏于其中。可见, 编织艺术在建构思维和审美演绎方面向社会其他领域产生的辐射能量。

参考文献

[1]任倢, 从社会秩序到文化含义:传统与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纤维艺术[D], 中国美术学院, 2014.

编织艺术服装设计 篇2

关键词:编织艺术;室内设计;美学价值

现代室内设计已经逐渐走出单一仅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的局限,在追求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同时,更加追求塑造变化丰富且具有美学价值的空间布局与装饰形式。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将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品质的诉求也提升到新高度,同样,室内的陈设、家具设计作为提升室内品质与氛围的重要手段,也会给处于室内空间中的人们带来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应。而编织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其自身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且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甚为广泛。完全具有作为室内装饰的美学价值。本文将从编织艺术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美学规律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作为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够发扬与传承编织艺术文化。同时,力求探索室内设计在空间与装饰上新的设计手法,寻求编织艺术和室内设计的契合点。

1 编织艺术自然美与室内陈设设计

编织艺术起源于上古时期,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其纯粹、古朴的技艺手法与制作材料的质朴自然和肌理美感都充分体现了编织艺术的自然美。将编织艺术的这些自然美感应用于室内空间中,能够有利于营造舒适、柔和的氛围,其中应用编织装饰所流露出的自然美也能够漫溢于整个空间,使得整体室内空间中散发出自然美的味道。

我所理解的艺术中的自然美,自然景色在视觉上形成的美感与心理感受到的壮美情怀是一部分,而人类在远古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制作生活产品所创造的自然、质朴的技术方法同样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生产美与自然美。编织工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技法,无论是远古社会简单质朴的编织手法还是随着编织工艺的发展出现的以编、结、织三类为大致方法的编织技术,运用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编织技法,制作出的各种陈设工艺、家具装饰在室内空间中,都展现出了编织技术淳朴的自然美。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运用植物等的茎或叶编织绳索、渔网等,现代编织艺术的材料也多采用竹、藤、毛、麻、麦秸等源于自然的物质来制作。现代室内设计中,表达田园风格、乡村风格的室内环境时,藤制与竹制等编织家具能够贴切地表达出该种装饰风格的特点,且这种未经过过多加工的材料所制作的编织家具,能够展现出室内环境的清新、恬静的氛围,表达出了自然美的设计语言。

编织物取自天然的原材料通过编织工艺编织而成的肌理带给人们丰富的触感。丰富的肌理和触感,是编织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搭配编织工艺品时要注意选择与整体环境匹配的编织材料,相对应的编织材料的加入,能够提升了室内空间的品质感和装饰性。编织艺术无论从工艺技法的淳朴还是材料的来源与质感在视觉与触觉上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编织艺术的自然之美。

2 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美

(1)色彩的应用。编织艺术材料多来源于自然,竹、藤、麻等制作的家具工艺品色彩多是材质本身所固有的天然质朴的颜色。應用于室内空间中,能够充分展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气息与纯朴之美。同时,也可采用染织技术丰富编织材料的色彩,使之能够应用于各种风格的空间中。例如,羊毛材质经过纺线染织后,多样的色彩通过巧妙地搭配,可合理应用于不同色调的空间之中。突显编织工艺的色彩艺术美。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编织工艺,须合理掌握编织材料本身以及编织装饰物色调与室内环境之间配色的方法。常用的配色方法有:同类色搭配、近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相对色搭配。同类色的协调应用,可以起到把握室内风格主题,快速定位室内整体色调的作用。近似色彩搭配运用,可以是原本视觉上零散的室内空间达到统一整体的效果。而对比色彩搭配则色彩鲜艳明快,运用于室内空间可以起到强调重点,突出视觉中心的作用。相对色彩搭配其效果比对比色搭配更为强烈。根据室内空间的风格,将色彩合理搭配,丰富层次韵律。变化与统一互相融合,充分展现了编织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单纯化、丰富性与多样化的艺术美特征。

(2)图案的应用。编织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取材广泛。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的发展,有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表达等等。无论哪种题材,编织物图案的选取都要与室内设计主题风格相协调,要注意图案形式的在不同地域与民族的艺术特点。例如,在主题为东南亚风格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芭蕉叶、象、棕榈树等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动植物纹饰符号的编织挂毯、沙发靠垫等进行装饰。再如,我国藏族地区的编织艺术有自身很强的民族特点,动物纹饰多用藏族原始图腾演变而来的牦牛、猕猴。以及来自于汉文化意识的龙、凤、仙鹤、蝙蝠等,尤其是龙凤纹样用得更是居多。将编织有这些图案的唐卡、壁挂放置于室内局部,也可以提炼其元素运用到具有藏族特色的室内环境中,在室内织物、装饰品上体现室内风格的民族特色与艺术特征,对室内风格的定位起到立竿见影的装饰效果。

(3)形式的应用。编织物独特的艺术美感从根源上来自于线形纤维材料所建构而成的独有的表面组织纹理的形态和结构。编织的形式多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组织形式,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3 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社会美

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局部空间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编织艺术的家具及套件也多应用于室内的软装饰之中。编织产品作为家具主要采用竹、藤等材质制作。织物套件,主要用于沙发的坐垫、抱枕或床上用品,在起到装饰实用的功能时又起到对家居用品的保护作用。随着现代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编织工艺品也多用于装饰餐具、餐桌,等室内设计的细节之处。精致细腻的图案纹饰,制作精益求精的技术工艺,展现了现代人对居住空间品质的追求和对高雅生活情趣的向往。

从古至今,编织被称为经天纬地,常用一个抽象的盘长结来象征天长地久,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望。所以,织物是人生的隐喻,而这种隐喻就体现在经纬线的交织过程当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编织时,人的思想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移入编织之中了。因此,也可以说编织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当经纬交织时展现的是时间过程,但最终在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形态,从而凝聚了人生的缩影,留下生命活动的印记。手工编织艺术承载了人类的回忆,蕴藏我们梦想,改善和强化了人类的生活品质。所以,编织艺术的真正目的是要把某个地方转变成真正满足人的生活与情感需要的场所。也就是转变成能使人领悟到其自身存在的具有一定意义和特征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敏.藏族编织艺术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2014.

[2] 郭耀先.光与影的编织[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2.

[3] 陆洋,管伟君.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上海:科技世界,2014.

编织艺术服装设计 篇3

一、编织艺术来源

编织艺术在我国的历史十分久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特色。在唐代,编织喜爱飘逸之风,在宋代,编织偏爱秀雅之风,到了明代,编织略显拘谨,而清代则是强调华丽感。不同的编织赋予了不同时代服装特色,彰显了艺术的美感。尤其是在新世纪,手工编织衣物更是随处可见。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编织凝聚了大量的劳动力、创造力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源源不断的内涵融入,才使编织文化得以流传和发展。

二、编织艺术与服装设计

服饰品的内涵就是服装挂件,主要对服装设计起到了一个点缀的作用。根据服饰品的具体功能,可以分为帽子、鞋靴以及花饰品。在服饰品种合理运用编织艺术,可以有效地传递出交错、缠绕以及各种触觉肌理,确保服装有更多的特色体现。编织艺术在服饰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被分为不同的类别。首先,花饰品。当下花饰品被广泛地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人们在手腕、颈部以及身体各个部位佩戴花饰品,都有着一定的寓意。大多花饰品都是利用编织工艺完成的,例如应用钩针编织在秋冬季节的服装上完成装饰,可以获得不错的审美效果。第二,鞋靴。在当下的鞋靴设计中,编织艺术主要在凉鞋、拖鞋上利用结或编的形式实现对皮革的加工,让其拥有一个镂空的斜面,不仅有清凉的效果,且美观度甚好。利用皮革条编织出一些具有较强光泽感的鞋子,可以彰显出一种都市风格。利用磨砂皮编织可以达到一种原始和粗狂的风格。采用麻、腾等料子,实现对厚底坡跟加工,充分地展现出特色的民族风格。

三、编织艺术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创新思路

(一)创新设计原则。

我国的编织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设计理念也有所创新。近些年来,服装设计行业普遍乐于追求民族风,在其作品中有效地借鉴了中国元素,例如流苏和卷边等等,都充分地体现出了趣味性。对于编织的应用来说,其发展和创新是离不开的,设计者应该积极研究我国民族风格中可利用的设计元素,并融入相关的理念,充分地展现出民族文化,实现拓展设计。长此以往,传统元素和时代接轨,在现代思想的包围下,更进一步地提升现代审美的体验需求。在实现对传统元素的创新上,设计者需要保持着整体性、和谐性的原则,确保传统元素可以得到有效运用。

在遵循整体性原则下,确保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处理。不仅如此,还需要考虑色彩、意境的协调性。在遵循和谐性的原则下,注重搭配是否和谐,不同服饰元素间的位置与要素的组合是否达到了最优的效果,让设计出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二)实现创新思维的运用。

通常情况下,创新的思维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非理性思维,另一个是逆向思维。非理性思维,可以运用在编织设计的方方面面。在对服装进行设计时,要打破常规的理性思维,实现对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并将不同的部分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而逆向思维,则是一种打破定向思维与传统视觉习惯的思维模式,它在编织艺术材料选择、设计以及颜色搭配上,都可以被巧妙地利用。利用逆向思维实现对编织艺术的创新,可以增强设计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加深刻的审美内涵。在设计创新中,只有不断利用这种表现形式的非理性方式创作,才能够突破组合上的局限,达到更进一步的创新。

四、结语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是提升服装设计的有效思路。只有不断丰富、壮大我国的装饰文化,才能够使得民族特色得以传承。我国的编织手工有诸多种类,用法也各不相同,通过编织工具巧妙地编出更多的工艺品广泛地流传在民间,供人们欣赏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思考编织艺术与我国未来服饰发展的融合方向。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服饰品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审美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了编织艺术的来源,并进一步分析了编织艺术与服装设计的有机联系,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介绍了编织艺术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编织艺术,设计,服饰品,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宇刚.浅谈编织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纺织报告,2015,(04):66-68.

[2]杨梅,陈晓玲,柴颂华,赵晶.服装装饰工艺与现代刺绣艺术风格之比较[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4,(02):70-73.

编织工艺在纤维艺术中的发展和运用 篇4

“纤维艺术”一词最初由“Fiber Art”演绎而来的,这个概念是由一些美国艺术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到80年代才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关于纤维艺术的概念目前的国内并没有相对明确的界定,被人称之为纺织艺术或编织艺术等。著名纤维艺术家林乐成教授,他认为不管从材料属性还是艺术形式上,“纤维艺术”这个称谓更加适合这种特殊的艺术。一般的纤维艺术通常借助于天然动植物纤维或人工合成软性纤维材料,拓展了材料、形式、颜色等表达方式,同时吸收了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特征。纤维艺术首先使观者从色彩、形式和造型等方面吸引观众的注意,进而从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上给观者带来强烈的震撼。

手工钩针编织工艺概述

大机器生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传统手艺逐渐从实用领域退出,于此意义上来说,传统手艺确实成为了一种遗产,都市化的生活使得人们的节奏加快,在工业社会中人们从心底更加渴望回归自然。而手工钩编艺术一般是将线、绳或者带,通过钩针编织形成一种疏密不同、凹凸不平等的织物的质感,这是一门自成一格的手工艺。传统的手工钩针通常用于整件针织服饰或者局部造型。它们的色彩设计不受任何拘束,编织出来的花纹清晰优美、立体感强,并且能任意的设计出不同形状的花型,可以单独的钩织出一个独立的花型然后组合在一起,也可以连续的钩织出组合花型艺术形态。

手工艺的完成需要依赖传统的手工方法和技艺,过程是感性和体验,能够最大程度的突出设计师的理念和所要表达的观念。这种纯手工性的艺术表达方式,还没有一种机器能代替人手来引发我们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在现在,当今已经出现了动作精细的可以胜任医疗手术的机械手,这种手工艺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在当下大机器生产中显得弥足珍贵。

1.手工钩针编织工艺的种类

手工钩针编织工艺在不同的气候、地理位置条件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逐渐演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钩针编织工艺。一种是欧洲花边钩针,另一种是阿富汗钩针。

阿富汗钩织一般认为起源于近东,它与棒针编织在很大程度上相似,通常是在一根长长的钩针上,首先圈出整个织物的宽度,然后经过钩针的反复钩编后,从而成为紧实的编织物。另一种花边钩织,可以被定义为用编织的方式将很多孔连接在一起,主要发展国家为爱尔兰,花边钩织相对其他钩针手法来说更为复杂,在其花边上一般布满各种复杂排列的花枝树叶,表面效果立体而又独特。

2.手工钩针编织工艺的特点

手工钩针编织工艺一般简称为“钩编”,是以钩针将线构成线圈结构的编织工艺,而手工钩编组织结构可塑性较强,对作品规格无限制,也可随意设计款式和花样,这种手工艺是任何机械生产都代替不了的。通常,钩编的组织结构比较适合表现镂空的艺术效果,镂空部分衬透出背景,与钩编部分相互衬托,形成独特的肌理效果。针法的疏密同样可以改变作品的形态,较稀疏的针法,作品则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通透性,若是针法较密,则作品具有致密紧实的风格。 钩编是软性纤维材料织品种中最独特和柔软的,所织出来的实物的花样唯美而又细致,可以钩织出单纯的、多样的、平面的、立体的等等无穷的变化。编织的手法也是纤维艺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编织手法在纤维艺术中的运用

传统编织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促进作用。有分析称,现代纤维艺术的基础就是传统的编织工艺,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语言的表达也是它的魅力所在。现代纤维艺术要想获得发展,首先要不断地学习那些流失的传统的编织工艺,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借鉴和吸收传统编织所具有的的民族精神和其文化内涵。

纤维艺术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它是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手艺存在于人类的造物活动中,是直接促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形态。工艺来源于生活,编织的天地,纤维艺术作品,用质朴的材料构筑起变换多样的梦想,用形与色勾勒出或抽象或具象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纤维艺术作品在本身的物理功能的基础上,现代艺术家逐渐的关注与艺术的观念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使得这门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艺术结合软性材料,真正的介入大众的生活空间,将织物艺术作品作为美化环境和陶冶情操的一种表达。

编织艺术服装设计 篇5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东部, 上承九河, 下注渤海, 总面积366平方公里, 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被。白洋淀是北方芦苇的主产区, 其分布面积约有6000平方公里, 年产量高达70多万吨。丰富的储量为芦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淀中有蒲柳多霞苇”, 这是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对白洋淀的描述。这里的芦苇加工历史悠久, 淀区农民除了养鱼、种荷之外, 大多掌握芦苇编织技艺, 打鱼用的鱼篓、盖房用的苇席、以及农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各种各样的篓筐等多为芦苇、蒲草编织。淀区农民农闲时多以芦苇加工为业, 养家糊口。芦苇加工一直是淀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众多的芦苇民间加工艺人为白洋淀的芦苇艺术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另外, 白洋淀的芦苇皮薄、节长、韧性很好, 又有古朴的色彩、自然纹理秀美, 是优良的艺术品和纪念品的制作材料, 在材料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尽管淀区的芦苇加工在民间历史悠久, 初具规模, 但大多只是作坊式的, 简单初步的加工处理, 如苇草和民间建房用的苇板、苇席。虽有部分企业和个人进行一些诸如芦苇画、工艺苇席、工艺苇编加工等产业探索, 但其规模较小, 这样简单的手工加工模式不足以形成芦苇艺术产业, 更谈不上对芦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生态化开发。芦苇艺术产业是芦苇艺术产品 (如芦苇艺术编织品、芦苇画、芦苇艺术装饰品等) 符合了市场规模化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 是一种文化艺术上的产业化。而“芦苇艺术深层次的开发”既包括改良品种, 进一步提高芦苇的质量, 更包括拓宽艺术加工、利用渠道, 根据芦苇的特性, 进行编织艺术、芦苇艺术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深入研发。

为此, 笔者认为在白洋淀芦苇文化产业开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 在白洋淀芦苇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挖掘、保护、传承芦苇传统编织工艺。因为, 淀区的芦苇编织艺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加工工艺技术和艺术审美特征, 是整个芦苇艺术产业化开发的文化基础。同时, 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新的, 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芦苇、蒲草编织艺术, 以巩固芦苇编织产业开发的基础地位。

其次, 通过对新芦苇艺术加工形式的开发, 巩固初具规模的芦苇文化产业。芦苇画是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工艺美术的一个新品种。它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绘, 展现了白洋淀浓郁的水乡风情, 是将白洋淀芦苇艺术产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开始。白洋淀杨丙军艺术公司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了河北大学芦苇艺术研究所, 对芦苇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挖掘传统艺术内涵的基础上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 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既拓宽了芦苇艺术的表现题材, 对民间文化保护和维护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又将芦苇这种自然资源与民间艺术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机结合, 形成文化艺术产业开发的健康模式。相信随着芦苇艺术新形式的研究开发, 芦苇会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同时芦苇、蒲草生态方式的开发利用必将为白洋淀芦苇资源找到更环保、更良性的开发模式, 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目前白洋淀芦苇艺术已经初步形成市场, 随着芦苇艺术产业化的进行, 将继续深入探讨芦苇以及蒲草等白洋淀自然资源与传统艺术、现代设计艺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有机结合的生态型开发, 芦苇行业必将成为白洋淀湿地生态开发的支柱产业。同时, 也必将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芦苇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提供健康的模式。

另外,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必须符合市场运作规律, 就是要求白洋淀芦苇艺术加工作坊以企业经营的形式发展;同时要进行市场化的合理运作, 和其他企业一样,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对产品进行创新, 从而不断壮大白洋淀芦苇艺术企业实力, 使之成为具有规模的文化艺术产业。

同时还要强调白洋淀传统芦苇编织艺术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避免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只重视经济开发, 而忽略文化资源自身的发展, 破坏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对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民间芦苇编织艺术造成毁灭性的开发。

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篇6

1 编织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编织工艺的历史十分悠久, 大约十万年前, 远古人类就开始运用麻类植物的茎皮编织渔网、绳索及衣物。历史资料记载在《易·系辞》谓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 以佃, 以渔”。在考古发掘中, 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编织物也充分说明了传统的编织工艺起始于网罟及筐席。在历史的进程中, 人类从“手经指挂”完成了“织纴之功”, 编织工艺不断完善, 从而产生了灿烂精美的丝织、毛织、棉织、织绣等编织工艺, 随之纷繁精致的编织工艺品、服饰品应运而生。编织工艺成了艺术、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而现代的编织艺术则进一步超越了传统编织艺术在形态上的变化及艺术语言上的丰富, 加入了更多的现代艺术气息、艺术理念和艺术美感。

2 编织工艺的分类

编织工艺经长时期的发展演变, 根据选材不用、技法不同, 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 从而营造出不同的风格、意境。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编、结、织三个类别。

编是指绳、线之间相互缠绕, 不打结, 只是通过挑压、扭绞、编辫的方法组合在一起。其造型灵活, 既有秩序感、节奏感, 又能通过其疏密、色彩、图案等变化表现出丰富感及灵动性。结是指绳、线通过打结的方法形成错落有致的编织效果。其来源于古人结绳记事的方法, 且每一种结都表达了不同的寓意, 如“盘长节”意寓盘结围绕的情意, “方胜结”意寓吉祥如意的祝愿。按不同地域, 结可分为中国结、西洋结, 种类较多且可以单独使用的中国结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品设计中, 编织成手绳、脚绳、项链绳等等装饰品, 既时尚又美观, 且寓意深刻。比如用红绳编结成装饰品, 寓意趋吉辟邪、转运保平安, 深受大众喜爱。织则是指借助于编织工具, 使绳、线形成线圈互相串套, 编织出连续不断的图形, 如钩针编织、棒针编织等, 在针织服装上被广泛运用。如上是基本编织方法, 可单独也可按需求结合使用, 编织工艺的方法在不断创新中不断发展。

3 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 材料的选择

服装面料多种多样, 风格各异, 根据服装面料本身的柔软、硬挺、悬垂、厚薄、轻重等特性, 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编织材料, 使造型更为丰富, 个性更为突显。如柔软型面料———丝绸、雪纺等, 搭配细软而富有弹性的羊绒、兔毛等编织物, 飘逸而又具有亲和力。厚重型面料———各类呢绒、绗缝织物等, 搭配温暖厚重的编织物, 使设计更为丰富、空间透视感更为强烈。相对应的编织材料的加入, 提升了服装的品质感和装饰性。

3.2 色彩的搭配

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编织工艺, 要掌握好编织材料本身以及编织材料与服装面料之间配色的基础知识和配色方法。最常用的配色方法有:同类色配合、近似色配合、对比色配合、相对色配合四种。其中同类色配合一般用作零星的装饰;近似色配合色彩变化不大, 一般用于生活装, 给人温和协调之感;而对比色配合则色彩鲜艳、明快, 在演出服和创意服装上运用较多;相对色配合其效果比对比色配合更为强烈, 根据服装本身的风格, 一般可以加入中间色, 使层次感更为丰富, 变化与统一互相融合, 突出设计风格。变化而又能统一的配色规律, 充分展现了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单纯化、丰富性与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当然服装领域一向是崇尚流行意识的, 在配色中要注意结合流行色, 满足人们对时尚的需求。

3.3 图案的设计

编织图案种类繁多, 风格各异, 取材广泛, 有传统的、现代的、具体的, 抽象的等等。无论哪种题材, 图案的设计都要与设计主题、风格相一致。如儿童服装, 加入一些动物图案、卡通图案更能体现儿童的可爱及童趣。从编织技法分析, 不同的编织方法表现出来的编织纹样是不同的, 不同的纹样所体现的服装风格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编织纹样, 如休闲类服装, 编织纹样应简单明了, 而对于服装某些部位的装饰纹样, 则整齐、精致为好。

4 编织工艺运用于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编织工艺从古至今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和形式语言存在着, 它有着一种自由的生命力,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美好的精神品质。

4.1 人们对个性品味的追求促使编织工艺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服装设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衣着的要求不仅仅是蔽体御寒, 同时也是对精神面貌的一种追求, 人们都希望能购买到满足自己个性品位的服装。尤其年轻人, 希望通过服饰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突出自己的个性, 展现自己对时尚的理解。设计师们为了满足现代人自我表现、求新求变的消费心理, 便会寻找新的领域, 创造新的艺术语言, 而编织工艺产生的各种特殊肌理效果, 新颖独特, 变化万千, 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设计师青睐的设计元素, 并随着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将在服装设计中得到不断沿用及创新。

4.2 编织工艺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服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编织工艺与生俱来的艺术风格,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根据所用材质、工艺方法的不同可以创作出柔软、粗犷等各种肌理, 满足各种风格的需要。如现今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大量的结合使用, 既柔软、贴身、穿着舒适, 又能达到外形挺括、塑造和美化形体的功能, 如此美观性、舒适性兼而有之。编织工艺可用材料的广泛, 也给服装设计带来了新的创意。如日本当代著名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特别追求面料的与众不同及性格特点, 因此他的设计总是具有独创性和超前性。1983年他在巴黎展示的服装系列中, 因选用鸡毛编织的面料而轰动了巴黎时装舞台。编织工艺的独特魅力给服装设计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飞跃。

4.3 高科技的发展会进一步完善编织工艺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编织工艺已经从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为效率较高、工艺精致、品种齐全、花样繁多的高科技编织工艺。相信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未来, 人们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编织材料和编织技法, 充分展示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成为设计师灵感表达和创意创新的手段之一, 在服装设计的领域里展现其无穷的魅力。

编织工艺变化无穷, 耐人寻味, 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 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编织工艺的运用, 为服装设计领域提供了更为精彩的设计理念, 同时也开拓了编织艺术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编织工艺会一直活跃在服装设计的舞台上, 成为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并促使服装产业向多元化、艺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走在时尚前沿, 展现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杨俊申, 秦明.纤维艺术设计基础[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4) .

编织艺术服装设计 篇7

本人在课堂教学研究和深入一线的教学实践中, 结合新课程培训中的专家分析, 采用教学五线方式设计教学活动,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有效促进了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

一、以建构主义思想统领课堂教学五线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以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和传播理论的研究为基础, 依据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来计划、安排教学的全过程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学的管理和评价) , 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学生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不应只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 在体验中获取经验, 并进行知识的建构, 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统领课堂教学的五线设计, 就是要按照建构主义思想, 让课堂教学的五条基本线索都围绕学生参与、体验、获取、形成进行设计和展开, 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以三维目标达成作为课堂五线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与落实过程中, 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及生活资源, 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从未知到已知, 建构知识, 形成能力。但是, 如何将三维目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三维目标中涉及的一些具体要求, 如参与、体验、获得、学会、形成、树立等如何才能整体、全面、系统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从五线角度理清教学思路, 搭建教学框架, 从整体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课堂教学的五线设计

1. 课堂教学五线设计的基本内容及含义

促进课堂三维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五线包括:知识线、认知发展线、活动线、问题线、情境线。

(1) 知识线

知识线即课堂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内容, 它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是学科教学的基础, 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 包括本堂课的学科知识内容和技能, 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的具体内容。知识内容深浅的确定一是考虑教学需要, 如是否为教材中的内容, 是否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 是否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等。二是要考虑学生能否学会, 表现在难度控制上。过难的知识, 学生的自我建构难度太大, 即使有教师的引导帮助, 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理解, 在课堂上难以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所以, 控制难度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保证。

例如,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作为高一年级必修课, 受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课标要求的限制, 只能将学习的知识点确定为“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而不必在必修阶段过多拓展关于原电池的知识, 如原电池形成中的盐桥作用等有关知识点。

(2) 认知发展线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它们是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在学生的学习阶段, 一方面, 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 如果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最终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知识建构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 发展认知能力的良好途径就体现参与、体验、获得、形成等过程中, 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的达成中, 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

例如, 在必修Ⅱ《化学能与电能》中,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 观察图表和演示实验来理解火电站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会如何在阅读与观察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有用信息、建构知识。又如借用联想比较方法, 从铜锌原电池、不同材料组成的原电池以及多种原电池的组成中抽象概括提炼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使学生学会应用有效的思维方法去获取知识。

(3) 情境线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以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发展智能为目的, 把情感活动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使学生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 促进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即用情境引入新课:兴趣、衔接、启示、导入等;在情境中思考并产生问题:观察、发现、思考、形成;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 在必修Ⅱ《化学能与电能》中, 针对抽象的理论教学,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的有效策略。

(4) 问题线

解决问题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学习以问题为驱动,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 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活学生的自主思维, 而问题的解决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 更能维持学生的持久学习兴趣, 并成为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但是, 一节课要提多少个问题?问题的深广度如何把握?需要谁来提出问题?特别是多重问题设计的层次和递进策略,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进行思考。

例如, 在必修Ⅱ《化学能与电能》中, 根据教学的需要, 可以尝试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在课的引入部分, 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兴趣, 如从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 你了解哪些电能的获取形式?在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形式中, 以问题引发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哪几种方式?”“火力发电中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这些问题既能引领学生进行教材阅读, 也为讲解原电池是一种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最简单装置做铺垫。

(5) 活动线

建构主义学习提倡“在活动中建构知识”, 新课程理念提倡体验性学习, 都说明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中过程体验的具体实现。教师设计教学有效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建构知识、形成方法。活动的类型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阅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

例如, 在必修Ⅱ《化学能与电能》中, 可以尝试组织三次学生活动来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建构知识。

一是阅读活动。在火力发电工作原理学习中, 组织学生阅读、观察教材P40图2-8, 并要求学生按照燃煤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对图片进行划分, 找出每一个阶段所对应的主要工作流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培养观察、分析图表的能力, 加深对能量转变形式的认识。

二是观察活动。在原电池形成原理的学习中, 对于教师所作的演示 (2-4) , 通过学生对记录的三种不同现象 (锌与稀硫酸反应、铜片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以后插入稀硫酸) 的分析, 在自主思考与小组讨论中形成结论。特别是对第3个实验现象的分析, 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等, 学生会出现多种假设, 这些假设既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 也是学生集体讨论的话题, 还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思维的知识载体。

三是实践活动。在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学习中, 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总结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原电池。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需要将前面所学的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迁移到这个设计中进行应用,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材中提供了三种金属, 镁条、铜片、铁片, 以及三种水果汁, 选择哪两种金属做电极?两两组合都行吗?有几种组合方式?再加上三种水果汁, 共有几种组合方式?电子如何产生?电流如何流动?由于材料有选择性, 学生在设计中又会出现新的认知冲突, 当冲突出现时, 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寻找解决方案, 这样学生对原电池的构成要素理解得更加深刻。实验后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 通过不同设计方案的演示, 帮助学生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建立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 而不是教师给出的答案中, 学习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增强。

2. 课堂教学五线设计的基本思路

(1) 确定五线地位

在上述五线中, 本人认为, 知识线与认知发展线是教学设计的主线, 解决课堂上“教什么”的问题。而情境线与问题线、活动线则是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获取知识、形成方法的辅助线索, 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首先要确定具体的主线内容, 如要学哪些知识, 需要促进认知发展的策略是什么。为达成上述目标, 需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组织几次有效活动等, 需要在教学设计前进行整体思路的构思, 搭建课堂教学主要框架。

(2) 融合五线关系

课堂教学五线是课堂建构的基本思路,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共生的。知识与认知能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如果说知识像一副骨架, 支撑起一堂课的框架, 那么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灵魂, 课堂因其而灵动有活力。而问题、情境、活动线索也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借助情境激发兴趣、生成问题、活化思维, 在活动中也可以形成问题、解决问题, 而情境创设也可以借用问题或活动的形式。另一方面, 问题、情境、活动也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形式, 与知识和认知发展也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探究 篇8

一、编织艺术的种类

(一)编

编织的基本方法就是“编”,是用绳或线相互挑压、扭绞、编辫和缠绕等组合在一起编织成图案和服饰的过程。但是通过这些方法编织出来的编织物难以固定在一起,所以在编织时要注意在边缘和结尾用打结的方法固定。挑压法编织出来的编织物可以展现多种形态,平纹、人字纹、菱形纹等,然后再结合不同颜色的线绳进行编织,可以使图案更具有立体感和色彩感。

(二)结

结是指打结,在绳和线之间打结,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编织效果,结编织工艺具有结实耐久不易散开的特点。结编织工艺最为出名的就是中国结,中国结外形美观,形状对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结的编制分为编、抽、修、缝等步骤,在编织时可以自行增减绳线的数量,藏好线头线尾,最后结出一个精巧细致的作品。

(三)织

织可以分为棒针编织和钩针编织,借助编织工具棒针和钩针,使绳线相互嵌套,编织出连续不断的图形。棒针编织和钩针编织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棒针编织图形比较规则,而钩针编织可以随心所以的编织,且具有不易丢针的特点。棒针编织图案展现更为丰富,甚至能够展现出镂空图形,在编织时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二、传统编织工艺时尚创新应用

(一)传统编织工艺在丝绸材质中的时尚创新运用

丝绸是一种品质较高的布料,具有轻柔、透薄等特点。将传统的编织工艺和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所呈现出的是兼顾传统工艺和创新特点的完美作品。为了增强整体服饰的立体感,可以运用不同材质底料和不同颜色的条纹进行编织,其差异性造就了立体感,而且丰富了色彩效果。

丝绸面料可以代表东方味道,更多是在服装中进行应用。丝绸与西方现代服饰设计技巧结合在一起,能够展现出柔和兼并优雅,又不失档次的材料气质。有些设计师在设计时将丝绸裁剪成长条,根据人的身体结构进行编织,让其自然垂落,营造出一种层次丰富的效果,时尚感呼之欲出。

(二)传统编织工艺在皮革材质中的时尚创新运用

皮革材质具有质硬、造型感强等特点。皮革材质在服饰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传统编织工艺的理想材料。编织工艺在裘皮材质方面也有很多应用,用银狐、水貂皮草作为主面料,搭配蕾丝等细沙材质面料作为辅助材质,穿插搭配,设计出疏密结合的,色彩分明的服饰,展现出极强的层次感。将编制与皮革材质结合在一起能够营造出特殊的浮雕效果,展现了传统编织工艺创新的设计理念,让皮革的厚重感在编织工艺的“冲击”下呈现出浓郁的时尚感。

(三)传统编织工艺在针织材质中的时尚创新运用

针织材质运用编织工艺最为广泛,针织服饰具有舒适的手感,新颖的设计,因此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在针织材质编织过程中,它的主要运用方式为机械编织和手工编织,或者机械和手工编织相结合,而手工编织与机械编织结合的方式能够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对其编制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编织过程中大量运用更为丰富的色彩表达方法如刺绣,能够创造出更出色的作品。同时针织材质的服饰还可以添加时尚的配饰作为点缀,选用针织的围巾不仅体现出更美的意境,还能体现温暖舒适的感觉,展现了针织织品简约大气的风格。

三、结语

时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将其与传统编织工艺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时尚元素新的内涵,更加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编织工艺的融入为时尚创新设计增添了新的元素,因此,设计师要注重编织工艺与时尚创新设计的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编织工艺展现出新的色彩,让时尚呈现出新的“编”化。

摘要:我国传统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工艺魅力。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对传统的编织工艺进行研究,深度挖掘传统编织工艺的精华部分,使得其技术不断传承发扬。本文主要阐述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包括编织工艺的种类和传统编织工艺时尚创新应用,以期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编织工艺,时尚创新设计,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海燕,吴东利,齐爱民.编织工艺在现代女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皮革,2014,(4):118-121.

[2]叶海莲,楼丽娟.针编织服装创新设计研究[J].丝绸,2011,(2):50-52+61.

编织艺术服装设计 篇9

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儿童在追求幸福、健康成长的同时,不仅要求生活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中,而且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家居装饰与每个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因此“轻装修、重装饰”的家居装饰理念深受人们喜爱。

手工钩针编织是创造织物的一种方式,透过一支钩针可将一条线编织成一片织物,进而将织物组合成衣着或家饰品等。手工钩针编织具有丰富的肌理、多变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同时,它既可以美化家居展现生活艺术,又能满足儿童家居的装饰性、环保性和实用性。本课题主要研究手工钩针编织在儿童地面铺设类装饰品中的应用。

地面铺设装饰品是指铺设在地面上的织物,包括地毯、地垫等。它不仅具有防尘、防滑、隔热、保温、吸音、挡风及弹性好等特点,而且铺设后可以美化居室环境。

手工钩针编织儿童地面铺设类家居装饰品设计的影响因素

手工钩针编织家居装饰品设计不只是停留在图案、色彩、造型的形式美要素的技术处理上,还要充分了解产品的功能效用、制作材料工艺与文化属性等系列相关的因素,是一种物质与观念、技术与艺术、审美与文化的整合创意过程。针法、纱线、色彩、图案等是影响儿童地面铺设类家居装饰品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针法的选择、纱线的选择、色彩的设计、图案的设计和造型的设计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装饰效果,从而满足儿童对手工钩针编织家居装饰品的渴望与需求。

a.手工钩针编织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针法的选择

儿童起居室中铺设的地毯织物主要功能是舒适性和保温性,而手工钩针编织针法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家居装饰品的装饰功能和使用功能。主要功能与织物的厚度、密度有很大的关系。

钩针编织针法主要包括基本针法和花式针法。基本针法包括:锁针、短针、长针、引拔针。花式针法包括:变化短针、加长型针、枣形针、玉米花针、贝壳针、结粒针、十字交叉针、里引、表引、萝卜丝针等。

铺设类装饰品因为要显得厚实耐磨且保暖,因此要选择比较密实的针法。基本针法短针和锁针组合钩出的织物紧密厚实;长针和锁针组合可以钩织片状织物、网眼织物。花式针法如萝卜丝针法发挥了它厚实保暖的性能,是手工钩编儿童地毯的做好选择;枣形针发挥了其厚实耐磨的性能,是手工钩编儿童地垫的最佳选择。也可将基本针法和一些花式针法相结合,根据图案将各种针法紧密排列,避免出现大的空隙。

b.手工钩针编织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纱线的选择

对于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这种实用性大于装饰性的织物而言,它在使用中经常处于摩擦和按压状态,因此要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起毛起球性以及防滑性。同时铺设类装饰品直接与儿童的皮肤接触,要考虑纱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化学纤维钩织的装饰品耐磨性、弹性都较好,但易起球,起静电;天然纤维钩织的装饰品柔软舒适、保暖透气性好,但弹性较差、易起皱;毛织物装饰品弹性好、保暖性好,但手感不适,接触皮肤有刺扎感,易起球。而将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使钩编的织物更加符合铺设类装饰品的功能要求,同时混纺纱线色彩鲜艳且富有光泽、易打理、抗皱、耐用,既满足了儿童对铺设类家居装饰品的需求也增添了室内居住环境的装饰性,为儿童的心灵世界增添了几份色彩。

c.手工钩针编织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色彩的设计

随着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室内设计从单一的空间设计过渡到色彩及软装饰设计。色彩搭配在手工钩针编织家居装饰品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设计的焦点,常常赖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艺术上的享受。

色彩设计首先要考虑色调,它是整个画面变化和谐的总基调。在儿童家居装饰品的色彩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色彩的主调,色彩对比、色相、明度、纯度等都服从于主色调。在主色调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色彩的积极作用,更有力的展示色彩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盛宴。没有统一色调的色彩,是视觉上的“噪音”。

色彩可以给人带来“轻与重”的感觉,场景不同选用的色彩就不同,有华丽的色彩、朴素的色彩;积极的色彩、消极的色彩等。以暖色组成的暖色调,给人热情奔放、激情澎湃的感觉;以冷色组成的冷色调,给人安静、沉稳的感觉。但是只有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色彩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家居装饰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不同,色彩运用也有所不同。在儿童家居铺设类家居装饰品的设计中,针对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科学地运用色彩搭配来改善孩子的居住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幼儿期的孩子而言,儿童对红色、橙色等鲜艳的颜色非常敏感,选择比较活跃的颜色作为铺设类家居装饰品可以培养儿童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创造性;对于少儿期的儿童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对居住环境也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在铺设类家居装饰品设计中,应避免跳跃和对比强烈的颜色,男孩应选择淡蓝色或米黄色等轻快的色彩,女孩应选择粉色系等优雅活泼的色彩。

d.手工钩针编织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图案的设计

图案是一种既古老有现代的装饰艺术,是对某种物象形态经过概括提取,使之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的组织形式。图案是家居装饰品设计中必须的艺术语言,它是修饰和美化家居装饰品的关键。

在设计家居装饰品时除了注重装饰图案的审美性外,要考虑图案的从属性和工艺性。图案并不是最终的产品,而依附于家居装饰品对其进行装饰而体现美感的,所以它具有从属性。图案的选择要服从家居装饰的整体风格,要满足儿童的心理生理年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家居装饰品装饰图案的格局。除此之外,图案实现的工艺性也要考虑到,手工钩针编织工艺对图案设计既是一种独特魅力,又是一种制约。手工钩针编织图案的表现不同于绘画,因此它不能将想象中的图案直白的表现出来,首先要将图案进行变化处理,然后结合钩针编织针法表达。不同的钩针编织针法会使同样的图案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设计图案时要把各种针法紧密排列,避免出现大的空隙。因此,在设计家居装饰品的图案时,必须结合手工钩针编织的针法,从而达到对图案设计的理想效果。

图案造型规律也是家居装饰品设计时必须把握的要点,设计时要使家居装饰品图案与儿童家具装修风格相协调,使之呈现和谐的整体设计效果。对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而言,动画形象、童话世界、大自然纹样深受儿童的喜爱。由于手工钩针编织工艺的特殊性,只能将图案纹样抽象的表现出来。

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的设计,它既是一种工艺的整合,又是一门艺术的挑战,是编织和审美的结合。通过对儿童家居设计及手工钩编工艺的系统研究与分析,手工钩针编织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与一般儿童家用铺设类家居装饰品在形式美法则设计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区别在于手工钩针编织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的制作工艺和图案适应性不同。

总之,手工钩针编织儿童家居装饰品既满足了家居装饰品的装饰效果,其装饰效果不亚于其他材质或工艺的装饰品,同时满足了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本应具有的功能性。研究手工钩针编织在儿童铺设类家居装饰品设计中的应用,必须结合纱线的特点及手工钩针编织针法的特点,了解两者结合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及功能性,然后再根据儿童的爱好进行铺设类家居装饰品的图案及色彩等相关配套化设计,在设计图案时,要考虑到手工钩针工艺的可行性,只有将图案、色彩、纱线、工艺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展现出儿童家居裝饰品的整体外观效果和设计水平。

横编格类花型设计与编织工艺研究 篇10

针织毛衫是针织服装中最具代表的服装,所用的组织结构变化较多,肌理效果表现丰富,它相对其他针织服装和机织服装,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设计方法、设计元素和工艺设计等方面都有其独自的体系,且其原料范围适应性较广。将原料结合组织的变化就可以设计出肌理丰富多彩的花型图案,可以拓展设计师的思路,开阔其视野,因此对针织毛衫花型组织设计和编织方法研究,已成为设计师的重点课题。

格类花型源于神秘的魔方、规整与不规整的方格与棱形,轮廓清新,色彩分明,立体肌理效果明显,是一种具有再创造和再设计的几何图案,适合应用在各种毛衫设计中。

1 格类花型设计构思与编织工艺

近年来电脑横机的出现与发展,其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编织系统多,织物品质好,花型变换快,不但可以实现电子选针和三功位编织,其编织的组织结构变化较多,能编织提花、集圈、浮线、嵌花、空气层、移圈和绞花等组织,结合移床、翻针、接圈、停止编织、局部编织和吊针等动作,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格类织物。

1.1 集圈线圈设计法

集圈是在针织物的某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封闭的线圈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悬弧的花色组织,其设计方法是在正面线圈或反面线圈的基础上按照花纹设计要求配置单针单列、单针多列或多针多列集圈线圈及不同的色彩和性能的纱线,利用集圈线圈的特性而形成具有闪色、孔眼及凹凸肌理的格类纹样。集圈效果的棱形格设计效果花型设计制版图、实物图效果见图1所示。

图1中展示棱形格是在纬平针基础上按花纹要求单针单列集圈与正面线圈一隔一配置,相邻线圈横列之间集圈错位一针,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带有网眼效果四边形二方连续的棱形格效果。

1.2 浮线线圈设计法

浮线线圈是在编织过程中某些不垫放纱线针不成圈,纱线呈浮线状浮在不编织的针的后面而成。

其设计法是在纬平针正面线圈或反面线圈的基础上,按照花纹设计要求配置浮线结合不同的色彩和性能的纱线,利用长短不一浮线而形成具有凹凸肌理的格类纹样。浮线效果的棱形格设计效果花型设计制版图、实物图效果见图2所示。

该棱形格的边是由浮线加相邻二横列之间相对的针对翻而成,上一横列一隔一浮线先将后床的线圈翻至前床再在前床编织,相邻的下一横列与之对应的针先在前床编织再翻至后床形成凹凸棱形格,其棱形边呈现机织物的效果。

1.3 单双面线圈设计法

单双面线圈是在单针床或双针床上编织的,其设计思路是利用单双面织物的厚度和密度不同结合纱线的颜色和不同纱线的性质来设计不同的格类图案。单双面效果的棱形格设计效果花型设计制版图、实物图效果见图3所示。

图3中展示的棱形格,凹纹边是由后针床单面编织,凸出的棱形是由前后针床编织的空气层组织,凸纹与凹纹交界处应将双面线圈的前床线圈翻至后针床再单面编织。

1.4 添纱线圈设计法

添纱组织是指织物上全部线圈或部分线圈由两根纱线形成,该组织中一个单元添纱线圈中的两根纱线的相对位置不是随意的,而且确定得相互重叠,并在一起形成双线圈。其设计思路既可以由单线圈和双线圈按照花纹要求结合色纱来设计,也可以由垫纱组织加正反线圈设计来形成格类花型。添纱线圈加正反线圈效果的棱形格设计效果花型设计制版图、实物图效果见图4所示。

该格形的边可以是正面线圈,也可以是反面线圈,格形边的大小按设计要求定,在编织中采用二种颜色的纱线且同时所用一把宽纱嘴,一把窄纱嘴,二把纱嘴同时垫纱,要严格调整垫纱横向、纵向角度以防编织过程中出现反丝现象。

1.5 局部编织设计法

局部编织是指在编织时,部分织针暂时停止编织,一部分织针则进行往返编织并结合不同色纱的配置,从而形成各种凹凸效果的格类花型。这种方法设计的凹凸效果与编织的选针数和局部编织的横列数有关。局部编织效果的棱形格设计效果花型设计制版图、实物图效果见图5所示。

该设计由二种色纱来编织,色纱一按格类形状编织反面线圈,色纱二按格类形状编织正面线圈,而且正反线圈局部编织方向相反,反面线圈从左到右编,正面线圈从右向左编,为了达到更好效果,在局部编织导纱器转向时要加一针集圈线圈。如果需要凹凸效果不太明显,可只在正面线圈或反面线圈上编织而形成一种朦胧感的格类花型。

1.6 吊针(停止)编织设计法

吊针编织主要按照格类花型要求选针,某些针停止几个横列不编织,形成拉长线圈形成花型,再配合色纱和其他编织形式就可以设计丰富的格类织物。吊针编织效果的棱形格设计效果花型设计制版图、实物图效果见图6所示。

其效果是通过后床隔针集圈和前床隔针成圈编织一个横列后,连续编织几个横列的反面线圈,再错位前床隔针成圈编织和后床隔针集圈编织一个横列,后连续编织几个横列的反面线圈,在编织正面线圈横列之前要将上一横列的正面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后针床,这样通过吊针的方式形成棱型格效果,其高度由挂线的横列数确定,宽度由二针正面线圈距离确定。

2 结语

毛衫时装化、多样化的发展对其面料、组织设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格类花型这种肌理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一种具有再创造和再设计的几何图案。其设计手法表现多样,可以通过点、线、面和体的组合,结合提花、嵌花、挑孔、局部、吊针、绞花、毛圈、添纱和翻针等编织技术设计出平面效果的格型图案,也可以设计出立体感突出的格型图案,既能给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也能开阔设计师视野,启发设计灵感。当然,在格类花纹设计中应当考虑织物编织效率和工艺整体性。如何做到在工艺不复杂,又能表现丰富的肌理美感且能与毛衫整体效果相统一,还需设计师不断探讨和研究。

摘要:基于电脑横机各种新颖的编织技术,结合毛衫组织设计流行趋势,依托江苏金龙科技有限公司龙星牌电脑横机编织系统对格类组织成形方法进行创新设计及编织工艺的研究,开发出多种风格具有市场潜力的格类织物

上一篇:中国电影歌曲的经典下一篇:数据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