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

2024-06-25

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精选十篇)

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 篇1

1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环节中的因素

(1) 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饲料霉烂变质、含有毒性物质、被药物污染, 或饲料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量都会影响肉品的品质;饲料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通过动物性食品的富集作用使人中毒。其中引起饲料霉变的黄曲霉素B1对人类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食入极少量即可致癌。 (2) 滥用兽药或过量使用兽药添加剂造成药物残留。动物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尤其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同样是造成动物性食品不安全的一个因素。而且动物的疫病极为复杂, 为获得经济利益, 对动物进行治疗或预防性用药是必然的。动物发生疾病时滥用抗生素, 或大量使用人用药物, 可造成药物残留。畜禽屠宰前或畜禽产品出售前需停药, 但一些养殖户不按规定执行, 一直到畜禽出售前仍饲喂药物或含有药物的添加剂饲料, 这是造成药物残留的最主要原因。 (3) 使用违禁药物现象仍然存在。虽然农业部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一系列的规定, 但个别养殖业主或饲料生产商, 为了追求非法利润, 私自添加违禁药物, 从而导致违禁药物残留在动物产品内, 经食物链进入人体, 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2 加工和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

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 导致大量微生物、寄生虫孳生, 造成食物中毒。人食用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畜禽肉品后, 极易被感染、发病, 使得动物疫病流行, 尤其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也有一些人为了追求暴利, 把患病的畜禽上市销售, 不但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 而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地威胁。

1.3 检测手段落后, 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级政府对畜产品安全检测的经费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不配套, 动物防疫监督和兽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的基础设备薄弱、手段落后、人员不足, 加之饲料兽药生产厂家众多, 监督管理难以到位等, 都会影响到动物食品的安全。

2 加强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生命与健康, 制约我国动物性食品的出口创汇, 阻碍了我国动物性食品进入国际市场。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源头采取措施, 实行全程监控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

2.1 提倡科学安全养殖

安全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不是检测出来的, 而是科学饲养出来的, 所以重点要抓好养殖环节, 加强对养殖场 (户) 的监管。以预防为主, 做好重大疫病的防疫工作, 减少畜禽发病的机率, 减少用药次数。选择安全优质饲料, 科学饲养, 合理利用防病治病和促进生产并对人体无害的饲料添加剂, 如氨基酸、维生素等。应选择生物制剂, 如乐酶制剂、酸制剂、中草药制剂、微生物制剂和益生素等, 增强机体自身抵抗力。合理选用兽药, 按用药规则使用:绝对杜绝国家禁止使用或已淘汰的药物,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或其它物质。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措施, 不使用任何违禁品, 使动物产品药物残留控制在安全范围, 饲养出安全的食用型动物, 才能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2.2 加大加强产地检疫力度

产地检疫工作是动物和动物产品从产地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 检疫员到场、到户或定点检疫的过程中, 可以及时发现疾病,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并有效地对动物免疫情况进行监督, 凡是检疫不合格的, 不能进入流通领域, 确保出栏畜禽的健康品质, 是畜产品卫生安全的前提, 可以把好畜产品安全第一关, 可以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喝上“放心奶”。

2.3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执法效率

严厉打击销售违禁品和违规使用兽药行为, 对检测出动物产品含有违禁药物、添加剂或药物残留超标的案件及时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的, 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将查处违法案件情况进行通报, 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 使生产、经营和使用违禁品的企业和个人得到警示, 受到全社会的监督。

2.4 广泛宣传, 提高对畜产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健康 篇2

摘 要: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兽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流行。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动物源性食品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动物源性食品,才能确保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

动物来源的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从营养的角度看,它们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而且蛋白质的质量高,属优质蛋白。肉禽鱼蛋奶等食物在营养上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蛋白质量多质好

2.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 3.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4.无机盐含量比较齐全 5.维生素含量丰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在人类食品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需求量的不断增多,拉动了动物食品业的快速发展,动物食品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动物食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显得突出,有的已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

一、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兽药残留超标近些年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兽药品种不断增加,兽药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激素药已被人们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促进畜禽的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饲料利用率及促进母畜同期发情等方面。然而兽药广泛地使用带来的不只是畜牧业的繁荣,还有由于兽药残留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危害人的健康问题。

兽药残留超标引起的危害: 1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2引起急性中毒。3 引起人的过敏反应 产生耐药菌株和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 促性早熟。

2、动物疫病流行 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蔓延传播直接影响着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据最新资料报道,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350余种,其中约100多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病。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已达40余种,并且绝大部分证实为人畜共患病。

3、环境污染物在动物食品中残留严重近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对工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不严,造成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有毒重金属(硒、铜、砷等)和非重金属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在畜禽和水产动物体内富集,致使动物性食品中环境污染残留严重(如垃圾猪),也影响到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4、我国畜禽屠宰加工卫生条件差 目前,我国畜禽屠宰加工企业的建筑设施水准较低,屠宰加工运输也不规范,卫生管理工作较差,所以屠宰的畜禽胴体污染严重,尤其是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在肉品中的检出率较高,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说到动物性食品的问题,就不得不说说鸡啦。与猪肉相比,鸡肉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而且,翻开营养教科书,你很容易找到类似的说法——鸡肉(禽肉)是白肉,其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猪肉(畜肉,即红肉)低,且获得同样多蛋白质时,养鸡比养猪更节约能源,所以,吃鸡肉比吃猪肉更健康更环保。可是,这种说法真的准确吗?

就拿最著名的肯德基来说:备受大家亲睐的肯德基,近几年却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今年3月13日 在湖北,顾客在汉堡中吃出塑料盖

今年3月18日 在上海,顾客在鸡米花中吃出肯德基工作人员工作服布料

今年5月15日 在南京,顾客吃到生的黄金猪扒饭

今年3月6日 在湖北,顾客在汉堡中吃出塑料

今年4月2日 在浙江,新奥尔良烤鸡腿堡吃出干虫

去年12月13日 在北京,顾客汉堡中吃出陶瓷片

去年7月12日 在广东,肯德基工作人员自曝店内的豆浆都经是用豆浆粉冲制的

去年5月12日 在北京,发现汉堡边缘存有霉点

去年8月8日 在深圳,肯德基工作人员自曝店内用于炸鸡的油4天才彻底更换一次

2005年 在悉尼,7岁女孩吃到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肉卷大脑受损并导致残疾

这么一个有着孩子心中向往的地方,却也频频发生问题,到底是怎么啦?鸡肉,真的安全吗?饲料添加剂、滥用抗生素和监管不严让我们对鸡肉难以放心食用。对于饲养方面,虽然养猪或其他畜类也都有加药防病治病的问题,但通常不如养鸡严重。与作为哺乳动物的猪不同,鸡不但身体较小,体温较高,而且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差,很容易成批成批地因各种鸡瘟死去,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养殖户总是预防性地在鸡饲料中添加多种抗生素。致使鸡肉,尤其是鸡内脏中抗生素较多。与此同时,为加快肉鸡的生长速度,缩短存栏时间,一些养殖业主还要在鸡饲料中添加激素类药物。抗生素+激素,无疑是最致命的毒药。另外,最近十余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开展了所谓“放心肉”工程,对生猪的集中屠宰、猪肉的检疫及销售渠道等都有细致的规定。整体而言,对猪肉安全问题的监管要稍好一些。而在很多地方,鸡肉没有纳入“放心肉”工程管理范围,或监管措施缺失。故鸡肉的安全隐患更大一些。

综上所述,虽然就营养而言,鸡肉属于白肉,比猪肉(属于红肉)更好一些。但是,目前看来鸡肉的安全隐患远大于猪肉,其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问题不容乐观。因此,鸡肉(能确保肉品安全者例外)不宜常吃多吃,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由此可知,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中国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安全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到底应该怎么去做?

1、加大饲养环节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1.1 制定兽药的休药期,严格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1.2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控体系。1.3 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 1.4 制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标准方法。1.5 努力做好从“农场到餐桌”避免残留的科研工作。

2、加强动物卫生组织体系建设,理顺兽医管理体制

3、改革传统的畜禽饲养生产方式

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动物福利问题在我国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所谓动物福利就是使动物在无任何痛苦、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的安适、康乐状态下生活和生长发育,保证动物享有免受饥渴,免受环境不适,免受痛苦、伤害,免受惊吓和恐惧,能够表现绝大多数正常行为的自由。

由于我国多数人动物福利意识淡薄,没有动物福利概念,缺乏动物福利知识,并且动物福利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洁饮水 2饲养拥挤3长途运输 4粗暴屠宰5滥饲乱喂6野蛮饲喂7私屠滥宰8环境不良9畜禽混养

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 篇3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禽类、肉类市场环境,确保让广大城乡人民吃上放心肉。

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监管 确保禽类食品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畜禽类动物食品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质量上,而是对其食品安全、卫生、营养成分和健康越来越重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家禽和家畜的肉类制品又是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动物食品的安全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畜牧防疫作为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就需要从源头上把好关。下面,就如何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检疫,促进肉类食品安全,谈以下几点。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依法防疫检疫的意识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动物防疫法》的颁布实施,按照市、县政府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动物防疫定点屠宰作为提高广大城镇居民菜蓝子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黑板报、专栏、发宣传材料、电视、会议、标语、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高浓度”、“大密度”地宣传,力求做到面向社会宣传,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面向经营部门宣传,使他们能够懂法、守法经营;面向消费者宣传,使他们懂得怎样消费才能确保自身健康和安全。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守法意识和依法治疫的意识,认识到动物防检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争取得到社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畜牧兽医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立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鼓励职工参加在职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学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打造一支理论过硬、技能过硬的基层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开展送科技入户活动,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开展农村防疫员培训、家畜养殖改良技术员培训、农民养殖技术培训。使禽类养殖户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观念,贯彻预防为主、养防并举的思想,重点抓好免疫工作。做好动物疫病的控制和防御,降低人畜共患病发生的机率。规范饲料生产和养殖,切实实行食品安全制度。严厉打击兜售假药、囤积饲料畜产品、养殖生产中滥用抗生、违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防止疫情传播

首先,建立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坚持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求,努力降低重大动物疫病风险,切实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对养殖过程、畜禽防疫、兽药使用、饲料喂养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各种跟踪类档案以及销售都要进行全程监控,要规范建立生产、免疫、饲养、饲料添加剂、兽药使用、诊疗、消毒、防疫监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养殖档案和记录,完善免疫档案管理,做到一村一册、一畜一档;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应严禁使用假劣兽药、违禁兽药及兽药添加剂,严禁使用人用药品,严格执行休药期;保证出场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等均为合格品。其次,在确保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的基础上,加强散养动物的产地检疫,坚持到场、到户临栏检疫,此外,还必须保证畜禽规模化饲养场产地检疫率、消毒率以及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都达到100%。严格执行凭免疫标识和免疫证明出具产地检疫证明的制度,凡没有免疫标识的一律不出具产地检疫证明,严禁未经检疫或逃避检疫的畜(禽) 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对逃避检疫、拒绝强制免疫造成疫情流行的行为按《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从严处理。从源头上控制病害及无检疫证明动物进入流通环节,形成全过程管理链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强化溯源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畜、禽肉质量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加强动物疫病的检测工作力度 确保畜禽肉类的食品安全

近年来,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也时常在局部地方发生,畜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防疫、检疫形势,种类、次数、难度增加,防控、检测任务繁重。为切实搞好动物疫病检测工作,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我们全面贯彻“防疫先行,预防为主,依法治疫”的动物防疫工作方针,落实“五强制,两强化”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把产地、屠宰检疫关,加强生产、屠宰环节监督管理,规范检疫点的责任和行为,严防疫情传播。重拳打击使用瘦肉精的违法行为。确保博兴县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为保证动物疫病检测的质量,严格按照“四禁止”的要求:第一,禁止收购、宰杀无耳标和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动物;第二,禁止运输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运输消毒证明、疫病检测证明的动物;第三,禁止让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运输消毒证明、疫病检测证明的动物流入市场;第四,禁止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动物出饲养场所。与此同时,联合公安、工商、交通、卫生、新闻等部门联合执法,各司其职,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贩卖病死猪肉的违法行为,确保动物检疫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五,依法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的管理工作,强化定点屠宰企业监管,坚决提高肉品质量安全;铲除私屠滥宰生存土壤,切实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继续开展回头看拉网行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禽类、肉类市场环境,确保让广大城乡人民吃上放心肉。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篇4

1.1 非法使用, 有害物质大量残存

1.1.1 非法使用兽药与违禁药品

最近几年来, 非法使用兽药与违禁药品, 导致动物性食品内的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畜牧业呈现商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态势, 饲料添加剂与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使用中应用非常广泛, 动物死亡率降低、生长周期变短, 推动了动物性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与动物性集约化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然而, 因为非法使用兽药与违禁药品, 导致动物体内存在大量的药物残留。人们在食用了超标动物食品后, 在人体内大量蓄积, 能产生畸形、过敏、癌症等不良后果, 甚至会危及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我国已经制定了有关兽药和药物添加剂方面的标准, 对相关残留设置了最大限量, 然而, 其没有实现有效、全方位的落实。有些饲养者、生产企业以及经营者, 为了能牟取最大利润, 无视国家法律, 非法使用兽药与违禁药品, 大大加大食用动物性食品致病的概率。

1.1.2 重金属及生物性有害物质大量残存

重金属有害物质在动物体内大量残存, 也对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如汞、砷等多达400多种, 这些有毒的重金属物质通过人食用超标的动物性食品而中毒。并且在动物性食品的运输、生产以及包装的整个过程中, 还会受到污染或者是使用病禽、病畜来制作食品, 会在这些食品内存在大量的霉菌、细菌等, 极易导致出现食物中毒情况。

1.2 法律法规不严谨, 标准制定不科学

我国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有着明显的部门色彩, 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不一致, 进而出现了一些法律很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在进行动物养殖、动物产品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 各项标准有的先进, 而有的则比较落后, 相互之间差别比较大, 在进行标准的协调方面, 难度相对较大, 所以, 标准制定与执行方面存在很大难度。

1.3 管理上比较混乱

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并且即便是同一个部门在不同地区或者是上下级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的情况。为了确保本单位、本地区经济方面的利益, 往往疏于管理, 在管理方面不负责任的情况是实际存在的。此外, 法治与人治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尤其是在涉及到有关动物食品安全问题方面, 权大于法的情况也是实际存在的。

2 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并注意加大对兽药、重金属残留监控力度

对当前的兽医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采用立法的方式创建兽医官制度, 实现与国际有序对接。大力培养合格的兽医官并且做到与市场相符, 国家支持构建现代兽医服务系统, 并且明确兽医的资格认定与具体职责范围;创建完善的兽药、重金属药物残留与检测体系, 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了真正实现兽药使用的科学化, 需要支持兽药生产企业研究并开发低毒、无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并做到在兽药使用对象、使用剂量以及保质期等进行明确的规定。杜绝使用违禁兽药与未获生产资质企业生产的兽药, 切实从源头控制好重金属的残留量。

2.2 完善立法, 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动物性食品法律存在的实际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 并形成涵盖生产、销售、流通以及消费等多个领域的食品安全法律系统。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构建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和执法机构, 加强检测和执法工作, 打击违法行为。此外, 还需要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际上, 动物性食品标准化工作能大大提升动物性食品质量技术基础, 是实现动物性产品外贸出口、规模化生产的重要保障。要制定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还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动物性产品安全标准, 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做到质量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

2.3 建立联动性强的安全管理系统

强化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 强化动物性食品的监控, 是当地管理部门、食品生产者、食品供货商的共同责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因为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是多部门协调

要预防和消灭禽流感等传染病, 不仅是要做好全社会的公共卫生, 还需做好饲养家禽的防疫和防疫监督。因为禽流感是人和动物相互传染的病, 来势凶猛, 传染速度极快, 死亡率大, 每个养殖场都要按《动物防疫法》规定的进行无害化饲养, 规范防疫接种程序, 实行饲养防疫免疫档案管理, 控制传染病的传染途径, 保证养殖场无传染病发生。免疫档案的管理是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 具体的内容是饲养经验

进行, 并未建立互相协调的机构, 出现效能低、分工不明确的情况。所以, 要建立动物性食品质量检测系统、饲料监测系统、动物防疫监督系统、兽药疫病检测系统与质量检测系统, 实现这几个系统之间的密切结合, 构建联动性强的安全管理系统, 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总之, 做好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需要政府、生产企业、动物性食品使用者等各方共同努力, 构建严密防控体系, 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的总结和记录, 需要认真的对待。

1入舍的时间

要记载的内容包括每批雏鸡入舍时间, (年、月、日) , 引进种鸡、青年鸡的生长日龄、产地、品种、初生重、毛色、数量等基本信息。

记录每个时期的饲料标准, 饲料来源, 吃得好, 长得好, 肉品香, 实行分段养殖法, 饲料价格, 添加剂的种类及添加的方法都要记录备查。

免疫接种是主动预防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养鸡、特别是育雏期, 要及早地选择适合当地的免疫程序, 按免疫程序各自生长期接种所需的免疫疫苗, 按标准方法进行接种防疫, 按高标准选用优质的厂家生产的疫苗。

从育雏参考程序是:1日龄开始接种马立克疫苗 (种鸡场操作) , 4日龄接种肾传疫苗, 7日龄接种新城疫传支H120二联疫苗, 10日龄接种法氏囊疫苗, 15日龄接种大肠杆菌疫苗, 21日龄接种禽流感疫苗, 28日龄接种鸡痘疫苗, 5周后再依次接种鸡痘和肾传支疫苗, 新城疫传支H52疫苗, 法氏囊、禽流感疫苗、传喉疫苗。2月龄时注射新城疫1系疫苗, 120日龄接种禽流感新城疫、减蛋综合症疫苗。

用药记录有三个好处, 一是方便计算成本;二是记录药物敏感度, 用药量、有没有抗药性;三是有没有药物残留, 留出休药期, 要记明兽药的出厂日期, 生产厂家, 包装规格, 含量, 使用方法, 投喂的日期和投喂的时间及投喂的效果。

发生疫病时要记录发病时间, 舍号、发病数量、发病率、发病特征、死亡数量、诊断方法, 用药情况, 用药过程, 用药反应, 用药来源, 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临诊人员诊断结果, 病原体特性, 消灭措施及处理结果和

记录出栏的处理方法、正常出肥还是淘汰处理, 情况要记清, 在防控禽流感时期, 要慎重选择淘汰时间, 运输淘汰鸡的车辆走南运北, 常是传染的工具, 应做好消毒再进厂, 对所淘汰的鸡要进行哪些项目的检疫检验, 采了多少只检样, 检疫结果如何, 淘汰运送到哪些地点等相关的事项都要

要把预防消毒放在议事日程中, 用药记录起到选择什么样的药品方便, 对碱性消毒药, 中性消毒剂, 酚类消毒剂, 要轮换使用, 防止抗药性产生。

记录监督检查参加的人员、检查的时间、检查取样的种类, 检查项目的内容和检查的方法, 都要一一的记清楚, 防止争论时的备查。

总之, 经过监督检查可以提升养殖户规范养殖的自觉性, 提高畜牧兽医职能部门的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 畜牧业的岗位是艰苦的, 认真作业需要起早贪晚, 减少与家人团聚时间, 也就是敬业心情操的磨练, 培养敬岗敬业是每个在岗人的职责和职业道德, 做好饲养监督检查关系到餐桌文明的大事, 关系到控制传染病的大事。

摘要:畜牧业发展呈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 但是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在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使用, 在动物性食品运输过程中的污染等诸多问题, 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成为动物性食品产业安全发展的关键。

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 篇5

http://www.foodmate.net/news/guonei/2007/03/63001.html 动物福利问题与动物性食品安全

发布日期:2007-03-23 来源:中国农贸网 浏览次数:559近几年来,世界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频频发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尤为突出,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2003年发生“食人鲳事件”以来,动物福利问题在我国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动物福利问题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

所谓动物福利就是使动物在无任何痛苦、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的安适、康乐状态下生活和生长发育,保证动物享有免受饥渴,免受环境不适,免受痛苦、伤害,免受惊吓和恐惧,能够表现绝大多数正常行为的自由。

动物福利问题不仅考验人类的道德与文明,影响动物的安适和康乐,而且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粗暴屠宰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按照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屠宰食用动物必须采用人道的方法,动物要单个进入屠宰间,用高压电迅速击晕,然后再进行屠宰,以避免或减少动物的恐惧、痛苦与刺激。研究表明,在屠宰食用动物时,如果采用人道的方法使动物无恐惧、无痛苦的死亡会大大提高肉品的质量。从生理学角度讲,如果动物在屠宰过程中受到较大刺激,包括目睹其他动物被宰杀的过程,听到其它动物被宰杀时发出的惨叫声,就会使动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出现免疫力下降、胃溃疡、疲惫、组织出血、坏死、突然死亡等症状,同时,产乳量下降、诱发产生PSE肉(即苍白、多汁、柔软的猪肉)和DFD肉(即黑色、坚硬的牛肉)。人食用了这样的肉品,则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1.2 滥饲乱喂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动物福利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给动物提供符合营养需要的饲料,饲喂的饲料不能影响动物的健康。滥饲乱喂会使动物处于非正常生长状态,甚至是中毒状态。如滥饲高剂量铜、锌、铁、砷等制剂、抗生素和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添加剂,都会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和肉品的食用安全。人食用了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肉品容易发生中毒,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多有发生。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超标也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药物残留已经成为影响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和卫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欧盟决定在2006年1月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1.3 私屠滥宰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私屠滥宰不仅不能采用人道的方法屠宰动物,屠宰方法粗暴落后,使动物处于恶性刺激状态,而且有些人利欲熏心,给被屠宰的动物大量注水,以增加重量。近几年来,这种严重危害动物福利的现象已经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曝光。被注水的动物不仅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而且注入污水废渣,对肉品造成直接的污染。给被屠宰畜禽注水对动物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与虐待,也影响了肉品的安全卫生质量。

1.4 长途运输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长途运输也可以给动物造成动物福利问题。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动物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食物饮水供应,常常给动物造成痛苦、损伤或疾病。猪经过长途运输后到达一个新的环境里,会产生烦躁、惊恐等应激反应,引起体内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大量分泌,同时还会造成大量失水,屠宰后肉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大幅度下降。1.5 不良环境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饲养动物的环境一般指与动物关系极为密切的生活与生产空间以及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动物健康的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动物环境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可能成为动物疫病发生与传播的诱因。在我国农村,许多农民都是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进行小规模饲养,基本上是圈舍民居相连,人畜共居一处,卫生条件差。有些饲养场毗邻交通要道、其他畜禽饲养场、畜禽交易市场、动物医院和屠宰场,这样的生产环境,极易造成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由于

饲养环境不良,防疫条件不好,引起包括禽流感在内的许多动物疫病都可以直接影响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20世纪中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出现了蛋鸡笼养的饲养模式。母鸡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不能自由活动。实行笼养后不久,人们便发现在这些母鸡中普遍发生了一种被称为“笼养产蛋鸡疲劳症”的疾病,患鸡表现消瘦,容易发生骨折,甚至死亡。所产的鸡蛋味道差,蛋清浑浊,蛋黄色泽不正,煮熟后蛋白有不规则纤维。瑞士于最近通过立法禁止蛋鸡笼养和出售或进口由笼养而生产出来的鸡蛋。欧盟规定,从2005年开始,市场上出售的鸡蛋必须在标签上注明是“自由放养母鸡所生”还是“笼养母鸡所生”。我国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动物福利意识和动物福利工作落后,特别是畜禽等食用养殖动物主要饲养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动物福利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不洁饮水

给畜禽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是畜禽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干旱落后地区,人往往都得不到清洁卫生的饮水,畜禽就更加难以保证了。在畜禽饮用的水中常可检出致病的微生物、超标的有害金属元素。有人调查,在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由于畜禽饲养环境的水源遭到污染,约有70%的畜禽得不到清洁卫生的饮水。2.2 饲养拥挤

动物福利要求应当为畜禽提供足够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使畜禽能够自由的表现其正常行为。但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畜禽常常采用高密度饲养的方式,造成畜禽拥挤,活动不便,没有自由,不能表现其正常行为。特别是在笼养蛋鸡中表现尤为突出。笼养蛋鸡上架后直到产蛋周期结束,一直被关在狭小的鸡笼中,只能吃喝下蛋,不能自由活动。

2.3 长途运输

活畜禽长途运输是畜禽流通的一种主要方式。如吉林省的供港活牛从饲养场运到深圳口岸进入香港,汽车昼夜兼程要走5天5夜。一辆加长汽车装20头牛,这些牛一头挨一头并排站在汽车上,5d站立,不能活动,无法休息,蹄部浸泡在粪尿中,经常发生蹄底蹄冠腐烂发炎,牛被碰伤、挫伤现象时有发生。在运输途中牛不仅受尽颠簸之苦,而且有时饲喂饮水不及时,运到目的地时已精疲力竭,膘情大减。活猪长途运输在我国也比较普遍。猪往往被装在笼中,猪笼上下叠放,不仅拥挤,而且上层的猪粪尿直接排放到下层,掉在其他猪的身上。2.4 粗暴屠宰

我国动物屠宰行业发展落后,大多数畜禽都是在定点屠宰场屠宰的。这些屠宰场大多数水平低下,设施简单,管理落后,仍沿用“一把刀,一口锅”、用尖刀刺进心脏放血的原始落后方式进行粗暴屠宰,特别是用木棒粗暴驱赶,让猪见到同伴被宰杀,听到猪在被宰杀时发出的哀叫嘶嚎声。诸如当街勒狗剥皮、现场杀鸡褪毛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2.5 滥饲乱喂

一是滥用或过量饲喂矿物质、微量元素、激素、抗生素等饲料添加剂。二是随意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2004年“五一”前,北京市对市场进行检查发现盐酸克伦特罗检出率仍有1.2%。三是给畜禽饲喂营养成分不全的饲料或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要的饲料。四是使用未经处理的城市泔水生产“垃圾猪”。2.6 野蛮饲喂

为了生产鹅肥肝,强行给鹅灌喂超过生长发育需要的饲料,使鹅的肝脏肿大6~10倍。在北京鸭的饲喂中也采取这种强迫灌饲的方法。不仅违背鹅、鸭的生理规律,而且也给鹅、鸭带来极大的痛苦。为了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仔猪断奶的时间越来越提前,违背了猪的生长规律,容易使仔猪感染疾病。2.7 私屠滥宰

虽然我国明令禁止对畜禽进行私屠滥宰,但是,受利益驱动,许多不法商贩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仍违禁私屠滥宰畜禽,不仅驱赶、屠宰方法粗暴,甚至为了增加重量,向畜禽体内

大量注水生产注水肉。私屠滥宰使大量病死畜禽肉流入市场。2.8 环境不良

动物福利要求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畜禽能够安全、舒适的生活。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农民进行小规模分散饲养,畜禽的饲养环境大多数不符合动物防疫和安全卫生的要求。畜禽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畜禽与人接触密切,缺乏良好的动物防疫条件,使各种畜禽疾病不断发生。2.9 畜禽混养

在我国畜牧业中,猪、鸡等畜禽混养比较普遍。畜禽混养容易引起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在我国一些地方,鸡舍就设在猪圈之上,鸡的排泄物直接掉到猪的食槽中。研究表明,猪容易受到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感染,猪感染流感病毒后可以传播给鸡,特别是禽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发生变异后可以传染给人,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解决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势在必行

重视并认真解决我国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势在必行。这不仅因为重视动物福利是人类文明和道德水平提高以及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还因为许多动物福利问题于是我国畜牧业落后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从加快畜牧业发展和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要求,也应当加以解决。3.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动物福利意识

由于我国多数人动物福利意识淡薄,没有动物福利概念,缺乏动物福利知识,提出并解决动物福利问题一时还难以理解和接受。应当通过广泛深入宣传有关动物福利的知识,让人们了解什么是动物福利?为什么要提倡动物福利?怎样维护动物福利?以及国内外动物福利发展动态和动物福利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动物福利意识。3.2 加快立法进程,为动物提供福利保障

我国在动物福利法规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关于动物保护的总括性法律。保证动物福利不受侵害、解决动物福利问题还无法可依。目前,我国制定动物福利

法律法规不仅是客观要求,而且时机也已经基本成熟,应当把制定动物福利法律法规纳入日程并加快动物福利立法的进程,尽快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法律法规。3.3 明确福利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

要在畜牧业中积极推进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在制定动物饲养、运输、屠宰标准时,应当明确动物福利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对蛋鸡笼养、强制换羽、断喙、长途运输、鹅肥肝生产、北京填鸭饲喂以及仔猪早期断奶等要认真进行研究,改变不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做法。

3.4 加强监督管理,防止侵害动物福利

要加强对侵害动物福利要求的饲养、运输、屠宰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要严格查处私屠滥宰、给畜禽注水、滥饲违禁添加剂等既侵害动物福利又威胁人体健康的不法行为。应当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充分发挥动物福利保护组织的作用,由动物福利保护组织如动物保护协会对有关动物福利的问题进行处理。3.5 密切关注发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克隆动物食品能吃吗 篇6

早已进入食物链

其实在美国宣布克隆动物食品可以安全食用之前,它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人们的食物链当中,尝鲜者大有人在。日本作为一个对转基因作物非常保守的国家,2007年初在其主办的世界动物胚胎移植大会上,主办方用来招待各国科学家的第一顿晚餐就是克隆牛的肉。主持人说:“当你们还在对克隆争论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克隆的牛肉放到了餐桌上。”

被誉为“克隆牛之父”的美籍华人生物学家杨向中2000年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这些克隆牛除了一部分用于研究外,还有一些牛的肉和奶在公众不知情和未经官方审批的情况下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有分析认为,几乎所有克隆的牛羊在被送进屠宰场之前可能已经提供了多年的奶产品,估计有超过30万公斤的肉和200万升的奶已进入了消费市场。这些克隆食品和非克隆食品混在一起被人们食用。杨向中说,目前尚没有数据显示吃过克隆动物食品后人类健康会受到影响,因此任何关于克隆动物食品不安全的论述都仅仅是推断。

担心缘何而来

“克隆食品是安全的,营养和口感也都和非克隆食品一样,可以大胆地吃。”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陈大元说。

那么人们对克隆动物食品安全性的担心从何而来呢?杨向中认为,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使克隆动物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还存在很多缺陷。克隆动物常见的问题包括:分娩成功率较低、胎儿过大以及畸形、水肿、产期死亡等。不少人认为,在人类科技尚达不到相应水准的情况下,贸然推广克隆动物食品,也许会造成人类所无法预估的、严重的健康后果,所以人们一直不敢掉以轻心。此外,许多传统派人士从道德和伦理层面对这种“不算动物的动物”所转化的食物持保留态度,也让克隆食品在全球范围受到很大争议。目前,除欧盟和美国之外,包括中国、日本等国家都未出台与食用克隆动物食品有关的任何规章制度。

与非克隆肉无明显区别

美国宣布对克隆动物的肉类和奶制品销售解冻,引起了全球性反响,但科学家公开公布风险评估草稿称,长到6-18个月的克隆动物和正常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包括杨向中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对比了克隆动物和非克隆动物的肉、奶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性质,一系列研究都表明,克隆动物肉、奶的成分参数均符合现行食品工业的标准。

动物性食品污染及安全性评价 篇7

1 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

动物性食品污染, 是指肉、蛋、乳、水产食品及其制品受到有害的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的污染, 致使食品的卫生质量下降或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1 分类

动物性食品污染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性质复杂, 生活中一般按污染物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

1.1.1 生物性污染

指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1) 微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病毒三类。 (2) 寄生虫污染。主要是能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体, 如猪囊尾蚴、牛囊尾蚴、旋毛虫、棘球蚴、肉孢子虫等。 (3) 昆虫污染。主要指在肉、蛋鞥动物性食品中的蝇蛆、酪蝇等。1.1.2化学性污染 (1) 兽药残留。由于兽药的广泛应用所致, 主要包括: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等不符合用药规则;未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在休药期结束前屠宰动物, 用于食品消费;以未经批准的药物作为添加剂饲喂动物;药物标签上的用法说明不当, 用药后造成药物残留;饲料加工、贮藏设备受过药物污染;肉用动物饮入含有抗生素等药物的废水或污水。 (2) 农药残留。农药的广泛使用后对空气、水、土壤等的污染, 间接污染畜禽饲料, 最终在动物食品中残留, 危害人体健康。 (3) 工业“三废”。工业“三废”中排出的汞、铅、镉、砷和多氯联苯等污染畜禽的生活环境, 导致动物性食品被污染。 (4) 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造成有还物质累积, 污染动物性食品。

1.2 危害

动物性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除了急性损害和慢性损害外, 还具有“三致”作用, 即致癌、致畸、致突变。

1.2.1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主要在于可引起人类的感染性疾病或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还可引起动物性食品的腐败变质。

1.2.2 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化学性有毒物质的危害根据其种类及污染量的不同, 对人体产生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作用。

2 动物性食品安全性评价

动物性食品安全性评价指对动物性食品及其原料进行污染源、污染种类、污染量的定性和定量评定。

2.1 动物性食品卫生质量评价体系

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与ISO9000系列标准和食品法典委员会与国际食品标准。

2.2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GB15193.1-1994) 进行。

2.3 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评价指标

2.3.1 细菌菌相

指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存在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2.3.2 菌落总数和细菌总数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常采用菌落总数。

2.3.3 大肠菌群

常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

2.3.4 致病菌

按照现行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

2.4 动物性食品化学性污染的评价指标

2.4.1 安全系数

由于人和试验动物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 所以由动物数值换算成人的数值时, 缩小100倍就是安全系数。是根据种间毒性相差大约10倍, 同种动物敏感程度的个体差异大约10倍。

2.4.2 日许量

即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健康不产生可察觉有害作用的剂量。

2.4.3 最高残留限量

指国家允许在食品中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量或浓度。

2.4.4 安全界限

一种药物在批准用于食品动物以前, 生产部门应向药品管理机构提交充分的科学证据, 证明产品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食品动物。在估算安全界限时最重要的是药理作用与剂量关系。

2.4.5 休药期

是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期。国家对食品动物应用的药物均规定有严格的休药期。

3 小结

浅谈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控制 篇8

一直存在的寄生虫污染和致病微生物是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些化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例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兽药的使用和农药的残留、霉菌毒素、人为制假等新的影响因素可使人致畸、致癌、致突变。

1.1 动物自身特性

作为人类的美食之一, 可食用动物肉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营养元素, 同时也是微生物良好寄生体。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离不开动物肉中的水分、脂肪以及蛋白质含量比。动物肉的组织结构疏松, 含有大量的肌间结缔组织, 特别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动物体内有多种酶, 一旦动物被屠宰死亡, 各酶类的拮抗作用就会终止, 分解酶和酵解酶开始发挥作用, 迅速分解有机体。这些因素极易造成动物肉腐败。

1.2 防治动物疫病

不健康动物及其产品带有致病性寄生虫和微生物, 人们食用后会感染寄生虫病和传染病, 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世界上已发现的人畜共患病高达200多种, 其中有30多种疾病是通过动物性食品传播的, 例如最近引起轰动的口蹄疫、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 以及囊尾坳病、旋毛虫病、布病、炭疽、弓形虫病、结核、丹毒等。

1.3 控制化学品

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化学品。造成化学污染的含有霉菌毒素、天然毒素和海产毒素等。在加工食品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物 (如亚硝酸盐类、多环芳烃等) 及人工添加的化学品 (如防腐剂、苏丹红、亚硝、香精等) , 食品存放环境污染物 (如汞、铅、二恶英、放射性物质等) 。这些化学品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1.4 兽药、抗生素、激素类物质的副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畜牧业中滥用兽药、抗生素、激素类物质的现象愈加严重。兽药使用不当、抗生素及生长促进素在饲料中添加过量, 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逐渐增大。虽然把抗生素作当饲料添加剂使用具有良好的增产防病效果, 但是抗生素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有害副作用, 同时也导致了抗生素对人的医用疗效日渐消失。人工合成激素已被发现对人有严重的危害 (如发育失常、致癌) , 瘦肉精已引发多起食肉中毒事件。

1.5 农药残留

20世纪50~60年代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的使用, 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是这些农药难于被生物降解, 会在动植物体内和环境中逐渐累积, 长期残留就会危害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

除上述主要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因素外, 最近几年频发一些人为造假的行为, 例如白条鸡注水、屠宰动物前灌水、肉类注水、染色黄花鱼, 牛奶掺水等一系列降低动物性食品安全的行为。

2 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控制

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关联到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 是从饲料、养殖、环保、加工、包装、销售到餐桌的全过程的监控, 涉及农业、畜牧、卫生、商业、环保、质监、工商等多个部门, 做好动物性食品安全监测和控制, 应采取综合措施, 多部门齐抓共管, 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产安全体系、监控检测体系, 建立和启动“食品性安全工程”。

2.1 主抓根源

动物的饲养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保证可食性, 就必须从这方面着手, 主要针对饲料和饲养环境2方面开展工作。动物性食品安全隐患的根结在于分散的畜禽饲养场、户, 所以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第一关就是饲养环节的监控。

2.1.1 确立行政领导责任制

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 尤其是领导层, 应该重视畜产品安全, 及时掌握其发展状况, 做好本职工作,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妥善的指挥和协调各阶层的工作, 切实做好这一跨行业的系统工程。

2.1.2 做好宣传和科普工作

做好疫病的防治工作;完善动物产地的检疫工作, 防范并杜绝不合格动物流向市场或食品生产。

2.2 建立高效的监控网络系统,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监测体系

有效的制止市场上的非法销售药物的情况, 对于一些滥用和非法用药的人, 依据事情的严重性进行相应的惩罚。经常对饲养场和农场进行监督管理。实时监控饲养过程的用药以及宰杀之前停药后残留的药物含量。

2.3 建立和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以促进绿色食品的开发和使用

严格区分出通过食品安全认证和未通过食品安全认证的畜产品, 时刻监督已经通过认证的畜产品, 不能掉以轻心, 要让消费者吃的放心;将认证不合格或未认证的畜产品逐出销售市场。

2.4 完善现有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 推动动物性食品的法制建设发展

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及合格检测方法和评定程序;根据《动物屠宰法》, 提高畜禽屠宰检验检疫技术的评判标准, 来规范动物检疫和屠宰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定和完善养殖业、饲料工业、种植业、渔业等产业的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

2.5 做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细节

对于大量造成多氯联苯、重金属以及二恶英等有毒物质的生产企业进行整顿管理甚至关闭;管理好农药和兽药的生产企业, 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药品, 拒绝生产和销售, 针对那些违规者, 要严肃处理。

摘要:目前我国动物食品安全成为广大消费者关心的重要话题, 所以, 无论从动物的饲养到最终生产食品的安全, 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 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本文主要就动物的安全饲养进行研究。

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 篇9

1 超市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几个薄弱环节

1) 缺乏台账管理制度。

由于缺乏台账管理制度尤其是进货管理制度, 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无依据可查。如此一来, 可引起诸如食品尤其是畜禽产品及水产品是否经过检疫、品质是否合格、具体产地在何方、储藏条件是什么、保质期是否已过等一系列影响质量追溯的问题发生。

2) 缺乏储藏设施管护制度。

超市销售的动物性食品一般以冷藏或冷冻的方式储藏。然而, 部分超市缺乏对储藏设施的检查、维护制度, 导致储藏条件发生变化, 引起动物性食品变质或保质期缩短等。例如畜禽产品的冷冻要求为-18 ℃以下, 因此储藏设备应置于相应条件下连续工作, 不得停机, 并有明确的温度显示;假如出现停机或温度上升的情况, 就会对畜禽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甚至会使畜禽产品发生变质。

3) 超市自检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 目前格尔木市所有超市均没有设置农产品农残检测岗位, 也就没有开展农产品农 (兽) 药残留检测工作。虽然部分超市为了应付检查配备了兼职食品卫生安全人员, 但他们也都未经培训, 业务知识缺乏, 工作中易出现漏洞。

4) 产品明示制度不健全。

超市比起农贸市场, 虽然做到了价格的明码标示, 但是对动物性产品的产地、检疫检验结果、质量等级等能让消费者充分了解该食品质量的信息大多没有公示, 超市则没有主动承担起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健康消费的社会责任。例如应当向消费者明示“常温并不是指室内温度, 特指20~25 ℃”, 因为夏季气温较高, 很容易超过这个范围, 使一些应当在常温条件下储藏的食品发生变质等。

5) 卫生清洁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超市内消费者聚集, 室内温度较高, 放进购物筐的肉类等冷冻动物性产品容易化冻、流汤, 从而污染购物筐。如果不能及时清洗购物筐, 直接将其循环使用, 就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6) 从业人员卫生健康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 由于格尔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资源匮乏、竞争激烈以及劳动报酬相对较高, 超市为减少员工流失带来的损失, 只对兼职的长期固定员工进行培训和健康检查, 而对直接参与经营的短期、不固定营业人员基本上不开展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然而, 经过培训和健康体检的兼职人员忙于主要工作事务, 对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无暇顾及, 形同虚设。

2 解决超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措施

1) 形成台账管理的长效机制,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溯源工作有据可查。一要建立健全台账。台账内容主要涉及产品种类、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检疫合格标示 (或证明) 、品质检验报告、储藏条件、进货日期、注意事项等。二要建立验货制度。对于每一批进货, 均要组织食品卫生安全员、营业员、保管员及管理层代表等按照建立台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验货, 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准予接收入库, 不符合规定的拒绝接货。三要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供货商的选择, 要考察其生产供应能力, 以及生产、储运设备是否齐备, 营业执照、动物防疫合格证和检疫检验报告等手续是否齐全, 履约信誉度是否可靠。

2) 制定储藏设施管护制度, 确保各设备安全高效运转。配备专职检修人员, 定期对超市冷藏或冷冻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同时开展经常性除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维修, 确保储藏设备在符合工作要求的条件下连续工作, 保证储藏的食品不因温度发生变化而变质。

3) 建立超市自检制度, 切实担起食品安全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 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经营生鲜食品的单位, 应配置相应的检测设施, 配备专职食品安全检测人员, 对其销售的生鲜食品进行自检。经检测合格的食品, 才能上市销售, 并登记检测结果, 存档备查。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单位, 应委托相关部门进行抽样送检, 确保店内销售的产品质量安全。

4) 建立农畜产品信息公示制度, 真正做到使消费者明白消费、经营者透明经营。超市不但要做好商品的明码标价, 还要对农畜产品的产地、检疫检验结果、质量等级等内容进行张贴公示, 主动承担起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健康消费的社会责任, 增强经营者透明经营、责任经营、安全经营的承诺意识。超市不仅有义务明示商品中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信息, 还应该努力向消费者推荐卫生安全食品。

5) 落实卫生清洁制度, 做好经营环境、用具等卫生保障工作。安排专人及时清洗购物筐、擦洗冷藏 (冻) 柜、铲除冷冻柜内的冰霜以及洒落的食品残渣或腐败变质的粘物等, 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或交叉污染。

6) 加强从业人员卫生健康教育, 坚持落实持证上岗。由于食品卫生安全是当前影响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 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 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3 建 议

1) 超市作为当前消费者首选的食品采购场所, 应当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 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制度, 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店、出售, 坚定过期、变质食品立即下架的责任意识。配备经培训合格的专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全面负责超市的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2) 加大食品安全相关设施的投入, 确保储藏设备能够符合规定运行;同时, 加强自检设施配备, 并积极委托检测机构开展第三方监测, 提高公信度。

3) 加强超市食品保质期的控制, 从主要供货验收、食品储存、商品陈列出售等环节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监管档案。

4) 所有食品加工、销售人员上岗前, 均需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培训合格证明后, 方能上岗。按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建立健全培训考核记录。定期检查个人卫生情况, 使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食品从业人员健康及卫生管理制度》相应的卫生要求。

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些思考 篇10

食品安全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结果是引起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并且是经济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在世界许多地区, 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从一系列恶性食品污染事件, 至各国之间由于食品安全质量而引发的贸易纠纷,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使众多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无论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越来越重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各国政府正竭尽全力改进食品安全, 寻求并推广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20世纪60年代提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体系作为科学、经济、实用的预防性仪器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引起了国际上愈来愈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是目前最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方法。HACCP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预防性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是建立在良好生产规范 (GMP) 和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SSOP) 基础上的。对食品安全的管理, 不仅要将重点放在对产品的监督及对环境污染物的控制上, 而且更多的是重视从程序上、生产过程中规范食品卫生行为, 采用科学的控制食品危害的方法进行管理, 避免单纯依靠检验进行食品安全控制的缺陷。简单地说食品安全就是一场人民战争。要打好这场战争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

强调从农场到餐桌的内在制约和连带关系, 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分布, 以及饲料的生产、供人食用的动物的喂养中, 要严格制定对环境和饲料的要求, 特别是供人食用的动物饲料的生产和使用要求。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幅圆辽阔, 许多动物都是以散养的方式进行, 养殖者如何进行饲养是很难跟踪的, 又极难控制的。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宣传教育, 让他们深切地体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让其自觉地实行科学的饲养方式。他们需求的饲料是根本的控制途径, 所以必须严控饲料的质量关。现在市面上销售添加剂的情况不容乐观, 农村许多的养殖户都在自购、自配。大多数人是跟着感觉走, 没有根据科学的需要, 而是仅仅追求生长速度。有了疾病有时也没有很好地防治, 尽量减少成本, 使用了一些违禁药品也是常事。更不会去注重什么科学管理了。所以针对我国的实情, 要加强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散养动物饲养活动安全的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散养监督管理体系, 才能为我们提供安全放心的动物源食品。

2 以科学为基础

实现科学的危害评估体系, 保证国内市场正常运转。对一些有争议性的科学问题提出建议, 慎重做出危害管理决定, 确保食品和饲料安全。任何标准的采纳和废除都应该以科学为依据。任何一个新饲料产品的批准销售和使用, 都应该基于危险性评估基础上的。首先要获得其功效及其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危险性的证据, 还要有获得推荐的使用剂量是达到预期效果的最小剂量的资料证明。对人、野生生物和环境的副作用应处于可接受水平。一旦被批准使用, 还要继续运用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不可预见的副作用, 可以在无新的副作用资料报告时进行复核。新的产品只有在具备足够证据证明对健康不产生不可接受的危险性时, 才能被批准使用。在批准一个新产品前, 必须消除危险性评估中的不确定因素。

市场上许多的饲料产品很少有这方面的实验报告, 许多只是遵守了生产工艺标准。许多的产品都是根据经验、生长速度和性价比产生的。科学性的标准要基于管理的现代化、科学进步、危险性评估等方面, 不断进行更新和修订。

3 可操作性

在执行某一项具体的食品卫生标准时, 技术要求与法律法规保证融合在一起。不同的食品种类, 都应要求有专门的食品标签与标识方面的规定。尤其是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应当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追朔制度。对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性食品建立切实可行的检验制度和检验手段, 大力推广简便科学的检测技术, 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4 集中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要避免多个部门的重复管理、交叉管理及管理过程中造成的空白区, 采取集中管理模式, 提高监管效力, 尤其是大众的力量。统一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管理是最佳的选择, 可能也是唯一的选择。

5 建立良好的危害分析和预防体系

危害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应独立、客观、公开。危害管理应针对危害评估的结论进行。当只进行科学的危害评估不能为危害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时, 还应当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如社会、经济、传统、道德和环境因素。

当危害评估后, 识别某种因素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但从科学的角度又不能完全证实时, 可以在指定人群中采取危害管理措施。在采取措施时, 要注意其均衡性, 即不能只为了单纯提高对人群的保护, 还应考虑到技术、经济因素, 以及合法性等方面。且采纳措施后, 还应观察一段时间, 判断对危害因素控制的结果。

不受不相关因素干扰的危害评估和积极稳妥的预防体系建立, 才能有正确可行的危害管理措施, 才不会出现错位的和亡羊补牢式的挖补方案, 才能对家庭、国家、社会不产生较大风险。

6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要充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防止错误或欺骗性行为、掺假食品和其它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尤其是一些新技术生产的动物性食品。在经济效益与消费者的利益相冲突时, 应该首先选择人的健康权利的保护, 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7 信息公开

在讨论、评价和制定食品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应时刻本着公开的原则进行, 多举行有实质意义的听证会。当食品、饲料可能对人体或动物健康造成危害时, 应进行相应的控制、采取相应的步骤, 及时让消费者了解危害因素及对人健康的影响, 掌握识别方法和预防措施, 从而减少或消除危害。减少一味的堵和哄骗。以诚肯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去解决问题和规避风险。尤其是要发动广大科研院校和科研工作者的作用, 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 使整个世界处处充满和谐、责任感、使命感。将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减少对社会和人的身心危害, 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人口素质。

总之, 针对我国的实情, 养殖情况复杂多变, 必须建立集中的管理体制和进行良好的危害分析和预防体系建立, 从源头抓起,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和体系。畅通信息渠道,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研制、开发和推广简便快捷的检验仪器和方法, 这样才能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可靠, 才能使我们这个养殖大国的动物性食品誉满全球。

摘要: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要合理膳食, 人们的生活就离不开动物性食品。如何使生产的动物性食品最安全是人们关注的大事, 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 而且关系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关键词:动物食品,安全性,思考

参考文献

[1]、梁勇, 李巧苏.关于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张雨梅.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及药物残留监控.江苏农业科学, 2001 (6) ;

[3]、李凯年.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及其控制对策.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3, 19 (3) ;

[4]、吕桂霞, 刁有祥, 许胜勇.建立完善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势在必行.中国兽药杂志, 2002, 36 (9) ;

上一篇:移动电话欠费对策下一篇:河北省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