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国际贸易

2024-08-17

中国产业国际贸易(精选十篇)

中国产业国际贸易 篇1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面对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挑战、新形势, 中国国际贸易面临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对今后的竞争行驶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 各种不利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因素在不断滋生,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道路仍然崎岖、坎坷。

1. 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 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 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 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 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 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 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的形式。

当今国际经济中, 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不断推进的同时, 贸易保护主义也以各种新面貌涌现。国家之间的竞争开始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结合起来, 从而使得国际竞争格局变得愈演愈烈。新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打着保护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保障全球共同利益等旗帜, 利用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对发展中国加进行变相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于这些新型的保护政策, 其中, 适用的最多的就是“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 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沉重的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出口企业, 其影响不亚于“反倾销”案件的影响。自从中国加入WTO后, 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加严峻, 同时受本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中国还没用能力主动利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企业。因此, 绿色壁垒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极大。技术壁垒主要是信息壁垒的应用, 在国际贸易竞争中, 发达国家经常性的对一些技术规则、制度或标准进行修订, 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上的落后、信息不畅等原因, 往往在出口使遭遇技术壁垒, 损失惨重。对于中国, 目前遭遇技术壁垒最多的出口产品是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和医药产品等。

3. 新经济潮流呈现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新潮流, 这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流入为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及后备资源。通过网络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新的经济运营和管理机制也相应的成立, 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信息密集型产业, 或开发“信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信息—劳动密集型”产品, 从而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分工机制, 发展新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 参与国际及地区分工, 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 中国一旦没有抓住这一机遇, 也就必将使中国经济在新的国际或地区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况。

4. 国家干预与自由贸易化同步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贸易自由化也不断的迅速发展, 世界各国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呈现出自由化发展的趋势, 可调节的有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在此时已成主流。但在同时, 世界主要国家 (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 的政府越来越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去, 要么公开的, 要么秘密的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 从而达到扶持和保护本国的企业的目的。世界各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上的博弈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位。

5. 外贸企业的竞争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1世纪以来, 国际并购潮流盛行, “新寡头经济”形成, 许多行业都开始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各国大型企业的全球性战略眼光突显。但现在, 中国企业与外国的跨国公司的关系仍处在争夺中国市场的合作阶段。跨国公司不断的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 使得中国已成为他们全球战略思想中的一部分, 他们将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同步发展, 从而促使中国经济更迅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使得中国外贸企业面临极其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同时, 经济利益关系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政策协调能力失利, 也加剧了中国外贸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 使得国内企业很难做到“一致对外”。再者, 中国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贸易结构的不断重组以及利益结构的多元化, 从而导致中外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控制, 使得中外企业之间“敌友难分”。

二、中国国际贸易政策选择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 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 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 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 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 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 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 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 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中国已是WTO成员, 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 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 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 (2) 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 (3) 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 (4) 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 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 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 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 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

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 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 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 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 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 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 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 因此, 中国必须制定实时的贸易政策来应对各个方向而来的保护主义攻击。如:利用争端解决机构 (DSB) 保障自身的权益、建立反倾销应对机制等。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框架下, 国际上贸易政策的本质都是具有保护性的, 并且在WTO框架下的保护更具系统性、进攻性、合法性, 更难应对。中国加入WTO后, 首先, 必须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法律体系, 以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第二, 由于国内各产业之间在中国加入WTO后各产业的利益分配存在冲突, 因此, 必须维护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 促使社会的平稳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制定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措施。

3. 构筑中国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在倡导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 对非关税壁垒的使用作了诸多禁止性规定。可是它的思维模式则是用规则、规范来消除贸易中存在的障碍, 但同时它的规则、规范还允许在贸易中进行合理的保护。这些保护的手段主要就是非关税性壁垒的措施。比如反倾销、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等。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这些非关税措施的应用。因此, 中国也应该在WTO框架范围内, 巧妙地利用这些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 构筑起除关税外的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

(1) 加强对非关税壁垒保护措施的研究。要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对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的内容、结构、特征、出台时机、相互配合以及透明性等, 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当前特别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的建立和实施, 严防外国不合格产品、污染产品以任何形式进入中国。 (2) 加强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措施的协调和配合。随着关税税率的下降, 非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外贸体制中关税和非关税的协调手段比较少, 而且中国传统的非关税措施已不能适应目前的保护要求。必须抓紧时机制定既为世贸组织所允许、又起到对本国特定商品进行保护作用的新非关税保护措施。在这方面, 政府采购、反倾销法等是切实可行而又极为必要的。

三、结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过去, 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为应对世界各国贸易保护政策的攻势, 中国必须结合国际竞争环境和本国实际国情、把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质和方向制定一套正确的、有效的国际贸易政策, 从而促进中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自中国加入WTO后, 国际经济竞争逐渐激烈, 贸易自由化的同时, 国家保护主义也呈现出新的形式。面对各国对中国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攻击, 中国必须制定一套正确的、有效的国际贸易政策, 以维护中国企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 (1-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王允贵.趋于中性化——加入WTO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影响与贸易政策体系重构[J].国际贸易, 2001, (7) .

[3]刘崇仪, 丁任重.WTO与中国经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论文 篇2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外贸进出口额日趋增加,其占我国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银行运用资金的有效处理方式,具有利润高,收益明显等等特点。一般而言国际贸易融资是现代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和进出口贸易结算的有关放款。我们在文中着重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在我国的运用,结合我国银行的现状和特点分析我国在对外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进出口 银行

1 国际贸易融资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以国际贸易为服务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完善,国际贸易要求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融资重点往往放在各种常见的贸易融资操作流程和贸易风险、贸易欺诈等等表面的问题上,并未根据我的基本国情和相关银行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且依据客观分析去确定融资对策,不断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作为一项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和进出口有关的融资活动,首先它具有综合性效益,收益率高,利润丰厚,是现代银行有效运作资金的理想方式之一;另外它也有效的解决了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作为国家贸易传统意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在广义上是指外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所有融资活动,即狭义的常规贸易融资,也包括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狭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外汇银行在为进出口商办理汇款和信托的结算业务时,对进出口企业提供的与结算相关的融资便利,其基本方式包括出口项下的打包放款、押汇、票据贴现,进口项下的`押汇、信托收据、提货担保等等。

2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由于贸易融资涉及多方面的风险,并且我国的银行在外汇业务相关处理程序上比较落后,而且国家本身也缺乏相关的健全的风险监控机制,所以造成了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方式简单,不同于发达国家繁多的贸易融资方式,在我国,就实际应用而言,各银行的业务范围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为主,主要是信用证结算和融资相结合为主,而对于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复杂的业务涉及范围有限;其次是我国国际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这源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体制,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往往成为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这就意味着,非国有体制的企业则相应的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进一步完成企业的国际化转型。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距,这和我国从事国际贸易融资的时间相对较短有关。同样的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作为国际贸易融资的一方,也同样面临风险缺乏有效防范,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问题。

作为政府方面,一方面我国并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环境,而且,我国的进出口信贷体系并不完善。这都是我国当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中应克服的问题

3.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面对日趋复杂与国际化的国际贸易融资,考虑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我国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为了紧跟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处理风险信息,建立国家级别的风险信息中心,完善风险信息发布机制,即时公布信息,以作为银行和企业的参考标准,防范于未然。

3.2 不断创新改革融资手段

由于我国当前融资形式单一,业务素质落后,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国情不断拓展业务,提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融资方案,扩大保付代理、福费廷等国际主流业务,以满足企业的融资要求,推动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业务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多方面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监管。要切实调查相关单位的资信状态、企业经营能力、盈利状况等等,同时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方,实行贷后监督跟踪调查等等,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降低金融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应建立相关体制培养通晓国际惯例,熟悉技术操作,精通信贷业务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队伍的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

3.4 健全法律体制

由于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这会让本来就存在很大金融风险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无法可依,会加剧风险的不可控性,同时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专业商务平台

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发展的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代理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与资金成本,也规范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也规避了金融风险,并且可以实时更新与交流经济信息。

4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际形势不断完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东北财大博士学位论文..

[2] 周海平.国际金融与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3).

[3] 关平安.国际商务新操作.中信出版社.1994(1)

[4] 梁琦.国际贸易与融资.南京大徐出版社..

中国产业国际贸易 篇3

近年来,我国出版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版权输出的品种进一步增长,输出引进比例进一步优化;二是随着对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对走出去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也在日益加强;三是中外出版机构对我国出版走出去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方法不断创新。

内容是源,出版是流。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未来,不光是出版之间的融合,更是出版与新技术的融合。我国出版业需要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开展合作,交流。本专题将从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策略评价、竞争分析、专业出版的路径选择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世界创意文化产品国际贸易蓬勃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2003-2012年,世界创意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在10年间从2237.95亿美元增长至4737.91亿美元,总量增长2499.9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09%。中国出版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如何,应如何把握国际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传媒产品出版规模不断增长,整体份额仍需提升

10年间中国传媒整体的国际市场份额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03年的2.07%增长到2012年的6.01%,增长了近2倍,但是整体上中国传媒的国际市场地位并不高,整体市场份额仅有6%。

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在10年间增长3倍多,由2003年的40.4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89.99亿美元,增长370%。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自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其中2007年同比增长101%,除了2009年出口有一定的滑落外,10年来一直呈正向的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55%。

在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结构中,新媒体产品占据绝对优势,比重超过2/3,并且在2003-2012年10年间其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出版物产品比重超过视听产品和音乐产品,从2003年至2006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2007-2008年有一定下滑,直到2010-2012年比重开始重新攀升。

二、出版物产品增长速度较快,国际竞争力逐年提升

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额在10年间增长近3.5倍,从2003年的6.5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29.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9.3%。在2009年之前,出版物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较快,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在2009年之后速度逐步放缓,但每年依然有两位数的增长。总体上10年间出版物产品出口取得长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出版物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优势并不明显,其占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快,2003年其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而2012年增长为7.67%,10年间国际市场份额增长了近4倍。10年间其增长趋势为持续上升,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数据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在逐年提升。

中国出版物产品在10年间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贸易顺差额从2003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8.6亿美元,增长速度较快,在10年间贸易顺差额增长了近6倍,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其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长。

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结构以图书出口为主,其出口比重占到60%以上,而报纸期刊类在大多数年份不足10%,其他出版物比重占l/3左右。总体上图书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报纸期刊自2009年以来下降速度较快,到2012年不足1%,而其他类出版物的比重在上升,这一趋势可能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技术变化有关,电子媒体的兴起,导致纸媒的衰落。

10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港澳台市场比重达到50%,而北美和欧盟市场比重合计为40%,说明2003年中国出版物产品主要销售港澳台的华文市场。而2012年,北美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比重达到30%,欧盟市场比重也增长至23%,同时其多元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市场区域分布更为分散,2003年市场比重达到2%以上的仅有港澳台、北美、欧盟、日韩,而2012年市场比重达到2%以卜.的有北美、港澳台、欧盟、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ACP、南美和其他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扩大,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三、多项指标全面评价,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

市场份额、贸易差额等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足以真实、全面反映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到各个指标的不同缺陷,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本文将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Indcx,TCI)、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Advantage,RCA)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NetExport Revealcd Competitive Advantage, NXRCA)指数等综合性指标来测量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

中围出版物产品的TCI在10年间一直为正数,并一直在0.2到0.6的区间变化,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具有并不明显的竞争优势。在10年间TCI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的0.26,到2012年的0.46,其间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总体上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竞争优势在缓慢提升。

从RCA指数评价看,中国出版物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10年间均小于0.8,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仅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从RCA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增长趋势明显,从2003年的0.34增长至2012年的0.69,其间起伏较小,其增长幅度比TCI的幅度大,这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上升。

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10年间一直保持为正数,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一直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其变化趋势来看,上升幅度较为缓慢,2003年NXRCA指数为0.06,2012年为0.08,其提升的幅度低于TCI和RCA指数的增长幅度。NXRCA指数的趋势线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缓慢上升。

参考TCI、RCA、NXRCA各项指数的表现,总体上中国出版物产品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优势并不明显。同时虽然中国出版物产品国际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在10年间,其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

四、三步走三战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中国出版“赶、平、超”三步走出去战略

尽管中国出版产业出口规模在10年间增长较快,但是国际市场份额依然不高,其他综合性指标也反映其国际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出版产业出口已从“赶”发展为“平”,竞争力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下一步中国出版产业应以进口与出口并重,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从而最终实现超越的走出去战略。

2.三大战略并举提高中国出版业规模经济效应

尽管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发展较快,但是版权类贸易服务发展相对较慢,因此中国出版应以“产品与服务并举”,大力提升出版类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尽管中国出版在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产品方面发展迅猛,但是世界范围内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电子媒体的兴起导致传统纸媒的没落,因此中国出版还需“新、旧媒体并举”,抓住新兴电子出版的新机遇;尽管10年间中国出版出口的市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出版在北美的出口市场扩大迅猛,但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较快,因此中国出版还应“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市场并举”,进一步提高出版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3.聚焦中国文化锻造中国出版产业链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才是中国出版竞争力的源泉。中国出版应聚焦中国文化,锻造出版产业链,从历史遗产、艺术创作、传媒、出版功能应用一直延伸至出版服务,并实现各个产业链环节间的融合。

4.技术驱动与受众需求双轮驱动

中国产业国际贸易 篇4

(1)以共生理论指导构建国际关系体系。金应忠研究员在《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一文中强调,“‘共生’不仅是国际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夏立平教授在共生思想的启发下又提出以共生系统理论来指导“一带一路”建设,在《论共生系统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建设》一文中,他认为要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共生整体系统,并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来推进。

(2)从中美博弈的角度分析,一些美国的智囊团强调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为了反制美国重返亚太。他们强调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其本质是为了与美国寻求海上及陆上战略空间的权力分享,甚至是势力划分;还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目的就是中国为了将东盟海洋空间划归到自己的太平洋水域势力范围;强调中国要在东亚地区之外打造以自身为中心的经济圈,是为了应对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中国造成的挤压,进而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的围堵和遏制形成有效的反制。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举一动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同的学者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本人从中国、美国、中东的三角贸易为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发展。

1 中国、美国、中东的三角贸易现状

1.1 中国与美国的贸易现状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主导着世界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亚洲迅猛发展的新兴工业主体,并以“中国制造”著称,其发展已经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事实证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己本国利益也正在试图改变国际贸易的规则。然而中美贸易发展仍在如火如荼进行。2014年,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得益于国际油价的下跌,2015年中国首次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注:单位/亿美元;参考国别报告网中中美贸易的商品种类。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尽管中美之间贸易增速缓慢,但一直呈增长态势。中国始终在美国进口国中稳居第一,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特点和优势。从表中也可看出,美国在中美的贸易中一直处在逆差地位。为什么美国还一直能处于经济协调状态?是因为美国长期在资本项目上保持顺差,资本项目的顺差大大弥补了经常项目的逆差。

1.2 中国与中东的贸易现状

中东地区资源、能源丰富,尤其是原油、石油产量堪称世界之最。随着中国的发展,在向世界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的同时,其自身对于资源、能源以及粮食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也日益依赖国际市场。与“中国制造”和中东石油的交换相伴随的,是中国与中东间日益兴起的资金、人员流动,二十一世纪以来,正式基于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商品、石油、人员、资金流动,中国与中东地区沉寂数百年的“丝绸之路”才会再次兴起。

据历史记载,在古代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时代,中国的丝绸、瓷器与中东的香料、珠宝、犀象的双向流动是当时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在当代,中国与中东现代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是以“中国制造”和中东石油的双向流动而展开的。古今对比可以发现,古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东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即中东地区出口的始终是资源性商品,而中国输出的始终是生产性商品。而且,如果说古代中东地区对丝绸、瓷器的依赖超过中国对香料珠宝的需求,那么在当代中国对石油的依赖远远超过中东国家对“中国制造”的需求。

1.3 美国与中东贸易的现状

中东丰富的资源、能源,以及优越的陆上地理位置也吸引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垂涎。尽管美国已经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但是美国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对于中东地区的争夺。TPP协议的制定便是美国为了重返亚太地区而发起的。

就目前来看,欧美国家能源的“非中东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就美洲而言,美国与其他美洲国家互为最大的石油进出口伙伴,2013年,美国石油进口(原油+石油产品)的第一大来源地区是美洲,占比58.7%,其中墨西哥和加拿大占比41.4%,中南美洲占17.3%,而中东地区则下降为第二大来源,占20.7%左右,北非和西非共占8.4%。可见,美国的石油进口已经形成以美洲为核心,中东和非洲为补充的格局。而且,随着美国的页岩油、加拿大的油砂和巴西的深海石油的开采,美洲正在逐渐成为能源供应版图的“新中东”,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中改变全球的能源分配版图。

中国、美国、中东是典型的生产国、消费国、资源国。作为生产国的中国向美国和中东大量输入中国制造的商品,同时从资源国的中东进口石油,从消费国的美国引进资本、人才和科技。美国从中东进口部分石油,而向中东输入资本、人才和科技。这种三角贸易的结构特点是:一方面,美国在经常项目表现为逆差,在资本项目上表现为顺差,并且这种顺差弥补了逆差,使得美国对资源国和生产国的剥削更为隐秘。由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与原材料的直接交换,逐渐被中国对原材料的进口和制成品的出口所取代,消费国与资源国的贸易联系也变得相对间接,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中国队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极度渴求,以及不得不为此而付出高昂的政治、经济和道德代价。美国、中国、中东是世界和国际贸易中典型的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研究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和贸易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国、美国、中东的三角贸易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与中东的“现代丝绸之路”是在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的格局下进行,这种三角贸易结构不合理

首先,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中,是由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掌握着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定价权,大宗商品的定价方、购买方、供应方三者是分离的。其次,美元是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系的主导性货币,承担着全球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三大职能。第三,近代以来由西方主导的海洋贸易仍然是当今国际贸易的基本形式,海上运输是贸易往来的主要形式。由于美国在以上三方面中占据绝对优势,主导着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规则,因此中国与中东的“现代丝绸之路”已经不是古代丝绸之路中各经济体处于一种大致平等的交换关系。

2.2 美元、石油和“中国制造”的三角关系不对等,三者之间的流动极不均衡

美元在国际贸易具有定价权和或货币结算功能,因此,美国、中国、中东的三角贸易集中表现为石油、美元和中国制造的贸易。美元换石油,美元换中国制造,石油美元换中国制造美元,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储备了大量的中国制造美元,中东拥有大量的石油美元,当拥有较多美元的中国和中东在本国无法消化大量的美元时,最终美元又会以资金、购买等各种形式流向美国,成为美国的银行存款、股票、国债等金融资产,从而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平衡。简言之,美国在经常项目上用美元交换外国的实物商品,资本项目上又用虚拟的金融资产凭证换取外国美元,从而实现了美国的金融产品与外国的实物商品之间的循环流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式货币化的中国制造和中东石油支撑着美国的经济运转,且进一步巩固着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2.3 中国的外贸形势持续低迷

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各经济体依然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各国的外贸需求下降,全球贸易量出现萎缩。在全球需求疲软、结构失衡的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也出现下滑,现阶段进口和出口均出现负增长。另一方,由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与原材料的直接交换,逐渐被中国对原材料的进口和制成品的出口所取代,消费国与资源国的贸易联系也变得相对间接,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中国队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极度渴求,以及不得不为此而付出高昂的政治、经济和道德代价。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贸易结构的转型

3.1 一带一路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提供了出路

在能源进口急剧攀升的同时,当前中国也面临着产能和资本双重过剩的压力。“一带一路”的建设,首先有利于中国向沿线国家出口中国制造的商品,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其次,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档次。第三,除了产能严重过剩之外,作为拥有全球最大外汇储备的国家,中国也日益面临着产能过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寻求多元化的资本流通和增值渠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利于扩大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的规模,有利于中国在沿线国家推行人民币的国家化。

3.2 有利于实现中国的进口多元化和能源安全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在于区域协调和海陆全面开放,一带一路既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路线,同时也是海路和陆路分别将东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相联系起来的新图景。具体而言,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中南三线,西部地区可以与整个欧亚大陆相结合,一路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亚、蒙古、俄罗斯、西亚、南欧、中东欧和西欧等沿线地区。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部沿海地区则可以与太平洋、印度洋相结合,一路通往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亚丁湾乃至地中海国家。在于沿线各国打通的情况下,首先,在不改变中东是中国石油进口重要来源的背景下,可以积极拓展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油气合作,有利于实现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其次,在海上运输仍将长时期内发挥主要作用的背景下,通过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修建陆上油气管道的方式,绕过马六甲海峡,实现能源进口方式的多元化。第三,在美元仍将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交易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的背景下,以能源合作为突破口,有利于推进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的本币化或人民币结算,实现能源进口定价权和结算货币的多元化。

3.3 带动了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对于沿线国家更是一种机遇。首先,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消费国,且具有长期、持续、不断攀升的进口需求。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丰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是其主要的出口商品,因此,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资源领域的供需方面存在高度的互补性。其次,中国是目前在世界上拥有最多资金储备的国家,除了极少数富有的中东产油国之外,大多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问题,因此,双方在资金方面的供需存在高度的互补性。第三,中国目前在高铁、通讯、船舶、核电等技术和装备制造业领域都达到了世界了领先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经验。相应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资源、交通、电力、通信、港口、民生等领域,普遍存在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因此,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供需方面存在高度的互补性。

3.4 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良性发展

首先在经济方面:目前的世界格局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强势塑造形成的西方———非西方的“中心———边缘”的二元结构。反映在国际贸易中,即是不同的国家在经济贸易中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国际贸易关系呈现出结构性和从属性。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得中国与沿线国家重新强化了彼此之间受近代西方日益冲击而走向没落的经济联系,重新建立起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合作关系,使得国际贸易结构朝着扁平化、多元化、平等化发展,使得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在都可以经济贸易中享受公平的待遇。

其次在政治方面,在经济贸易背后隐藏地其实是深深地政治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主导当今世界的经济贸易秩序,其实是其强大的政治地位和秩序在其保护作用。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国之间只有逐渐改变经济格局,才能逐渐重塑世界的政治格局。而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经济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的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0).

[2]金应忠.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J].社会科学,2011,(10).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贸易实务试题 篇5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象征性交货方式下,卖方是凭()交货,买方是凭()付款。

2、卖方承担责任最小、负担费用最少的贸易术语是()。

3、在DEQ交货条件下,卸货费由()承担。

4、采用EXW贸易术语成交,卖方的交货地点是在()。

5、EXW代表了在商品的()或()的交货条件。

6、F组贸易术语的共同点是主要运费由()承担。

7、C组贸易术语的一个共同点是:从交货地点到目的地的运输事项均由()负责办理。

8、按C组贸易术语达成的交易,风险均在出口国的交货地点由()转移给()买方。

9、采用FCA贸易术语,货物运输契约由()订立。

10、在进口国内地交货的贸易术语是()和()。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2000通则》将贸易术语归纳为(b)种。

A.11 B.13 C.14 D.16

2、《2000通则》中,卖方承担的责任、费用最小的贸易术语是()。A.EXW B.DDP C.DDU D.FCA E.CIF

3、《2000通则》中,组贸易术语包括()种。

A.1 B.2 C.3 D.4 E.5

4、最早制定的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是()。

A.《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B.《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C.《1936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D.《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5、就买方承担的货物风险而言,()。

A.E组最大,F组其次,C组和D组最小 B.D组最大,F组和C组其次,E组最小 C.D组最小,E组其次,F组和C组最小 D.E组最大,F组和C组其次,D组最小

6、属于顺汇的付款方式是()。

A.银行保函

B.信用证

C.托收

D.汇付

7、T/T是()。

A.信汇

B.电汇

C.票汇

D.汇票

8、支票上的受票人是()。

A.存款客户

B.收款人

C.银行

D.债权人

9、信用证的开证银行是()。

A.第一付款人

B.第二付款人

C.最后付款人

D.担保付款人

10、出口业务中,如果国外进口商开来支票作为支付凭证,为防止对方开立空头支票,可以要求对方出具()。

A.划线支票

B.记名支票

C.保付支票

D.一般支票

11、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较常采用的不可抗力事故范围的规定方法是()。

A.概括规定

B.不规定

C.具体规定

D.综合规定

12、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规定,仲裁的裁决是()。

A.终局性的B.可以上诉的C.可以更改的D.无约束力的

13、以下()不是检验证书的作用。

A.作为证明买方所交货物的品质、重量(数量)、包装以及卫生条件等是否符合合同规定

9、买卖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一般适用于()。

A.卖方延期交货

B.卖方交付数量不足

C.买方延迟开立信用证

D.买方拒不付款

E.买方延期接运货物

10、在对外索赔和理赔过程中,除妥善保护好受损货物外,()是很关键的问题。

A.必须在合同订明索赔的权利

B.想法核实对方的财产 C.收集好索赔的依据

D.掌握好索赔的期限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2000通则》适用于运输方式。()

2、《2000通则》适用于“有形”货物,也适用于“无形”货物。()

3、《2000通则》是一套国际贸易惯例,但它也可用于国内货物买卖。()

4、保兑信用证的保兑行只有在开证行不履行付款义务时,才履行付款义务。()

5、《UCP7000》既适用与跟单信用证,也适用于备用信用证。()

6、出口商采用D/A30天比采用D/P30天承担的风险要大。()

7、在国际贸易中,一旦发生了合同规定的不可抗力事件,就只能解除合同。()

8、仲裁协议一定要在争议发生前签订,否则仲裁机构将不予受理。()

9、引起不可抗力事故的原因包括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引起的所有灾害和意外 事故。()

10、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一项有效的发盘必须载明有效期。()

五、问答题(每题4分 共20分)

1.在凭买方样品洽谈业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何为包装标志?包装标志有哪些?制作包装标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为什么要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规定数量机动幅度条款?数量机动幅度是如何规定的?

4、合同的装运条款主要包括哪些?

5、国际多式联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六、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30分)

1、我某公司以CFR条件出口一批瓷器.我方按合同的规定按期在装运港装船后,及时将包括提单在内的全套单据通过银行寄交买方并要求买方支付货款。此时,因为货物在运输途中因海上风险而损毁,买方闻之,随来函向我方提出索赔。问:(1)如果我方已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我方能否拒绝买方的索赔?(2)如果业务人员由于业务上的疏忽,忘记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我方能否拒绝买方的索赔?

2、我某外贸企业与新加坡A商签订一份出口合同,付款条件为付款交单,见票后45天付款。当汇票及所付单据通过托收行寄交代收行后,A商在汇票上履行了承兑手续。货抵目的港时,汇票付款期限尚未到期。由于A商用货心切,故出具信托收据向代收行借得单据,并提货转售。待汇票到期时,A商因经营不善,失去偿付能力。代收行以汇票付款人拒付为由通知托收行,并建议由我外贸企业直接向A商索取货款。对此,你认为我外贸企业应如何处理?

3、我国某出口企业以CIF纽约于美国某公司订立了200套家具的出口合同。合同规定12月交货。11月底,我企业出口商品仓库发生雷击火灾,致使一半左右的出口家具烧毁。我企业以发生不可抗力事故为由,要求免除交货责任,美方不同意,坚持要求我方按时交货。我方经过多方努力,最后无奈之下于次年1月初交货,美方要求索赔。试分析(1)我方要求免除责任的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2)美方的索赔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即算完成交货。因此,其装运条款主要有装运时间、装运港、目的港、是否允许分装与转船、装运通知以及滞期、速遣、装运通知条款等项内容。

5、(1)多式联运经营人与托运人之间要签订一份多式联运合同,以明确承、托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和豁免。(2)、必须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连贯运输。(3)、必须使用一份包括全程的多式联运单据(multimodal transport documents, MTD)(我国使用C.T.B/L)。(4)、必须由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总的责任。并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负责。(5)、必须是国际间的货物运输。(6)、必须是全程统一运价,一次收取。其中包括全程各段运费的总和、经营管理费用和合理利润。

六、案例分析

1、(1)如果我方已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那么货运途中的风险概由买方承担。因为:按《2000通则》解释,卖方负责在合同约定的装运港装运货物,装运后要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运通知以便买方及时办理保险手续,买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后的一切风险。因此,对于货运途中因遇风浪而遭致的货物损毁,应由买方承担损失,我方可以根据相关的国际惯例向买方索偿货款。

(2)如果业务人员由于业务上的疏忽,忘记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那么我方即卖方应承担运输途中遭致的货物损失。因为:根据惯例规定,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遭受损失或灭失,是由于卖方未及时发出通知而使买方漏保,那么卖方就不能以风险在船舷转移为由而免除责任。由此可见,在本案中,是否发出装船通知对能否收回货款至关重要。

2、我外贸企业应通过托收行要求代收行承担付款责任。因为我方对外签订的合同条款是付款交单,见票后45天付款。而代收行凭A商的信托收据就将单据借给了A商,这是代收行自己向进口商提供的信用便利,而与出口人没有关系。A商失去偿付能力,代收行应对我出口企业负全部责任。我企业不能接受代收行要我方直接向A商索款的建议

3、(1)本案中,我方遭受了出口商品仓库发生雷击火灾,致使一半左右的出口家具烧毁,属于不可抗力事故,我方可以发生不可抗力事故为由,向对方提出延期履行合同的要求,但不能提出解除合同的要求。

中国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 中国 国际贸易 贸易摩擦 问题

一、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

我国自加入世纪贸易组织以来,一直与国际市场进行着深入的合作,在国内市场中,对外经济贸易所发挥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中的国际竞争力逐渐显示出了它的发展动力,不断提高着我国的经济收入与整体经济发展实力。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是国际各国对中国经济发展与贸易的不同认识造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公平待遇,许多国家以各种形式阻碍我国贸易正常化发展,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开始持续增加,一些国家不断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以及质量、技术、卫生、环保等标准对中国出口设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些年来,中外贸易摩擦不断产生,造成了很多贸易稳定发展的问题,我国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与正常化发展的严重问题,当前我国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我国贸易摩擦的事件不断增加,导致了全球贸易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物价飞涨,制造成本增加,影响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常水平,相关数据显示,从 1995 年至2002 年 6 月,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 1,979 起,反补贴调查147 起,保障措施案件(截至 2001年底)114 起。1995~2003 年,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共立案 275 起。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从最初的与美国开展的锦纶六切片和针对肉鸡的双反调查一直到现阶段的汽车贸易摩擦战与欧美的香蕉贸易摩擦大战,一直都是采用强硬态度对待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制裁与摩擦对峙,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积极采用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纷纷上诉国际法庭与我国法院,其中很多案件赔款额度之高达到了25亿美金。

第二,贸易摩擦的对象呈扩大趋势,以前的中外贸易摩擦一般都发生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可近年来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的摩擦也在增加。主要与发达国家发生摩擦的具体表现为我国每次与外国发达国家之间所发生贸易摩擦时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多,而且次数也很多,因为很多情况下经济摩擦的发生都是由外国发达国家所造成的或者是与发达国家相关联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石油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政策决定的,因为我国在过去的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要对象就是发达国家,可是岁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经济摩擦也就出现不断增加的状况。仍以反倾销为例,根据 WTO 统计,1995~2003 年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量为 226起,占中国所遭受反倾销立案总量的 63.5%,而同期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量为130 起。这说明,使中国出口屡屡受挫的反倾销壁垒主要不仅来自发达国家,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

二、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

在2010年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9年多时间里,一直保持着稳定发展和和谐共进的原则,但是国际社会担心中国威胁论的理论演变为真实现象,纷纷采取手段制裁中国出口贸易,让中国贸易发展由绝对出超变成了平稳出超,让外贸大量额度的外汇收入变成了平稳外汇收入,降低了我国的生产能力,带来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倒闭与员工的失业。WTO总干事拉米曾经在一次谈话中判断,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与本国贸易保护的意识至少还要持续2-3年才会结束,这就证明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际贸易遇到发展障碍已经是无法躲避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国国际贸易对外政策将面临更为坚决的选择,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发展环境,才能够选择好未来的发展路径,作者认为当前国际贸易不断产生摩擦的原因主要为:

1.贸易保护主义横行

贸易保护主义是19世纪政府强行干预经济发展,保护本国经济稚嫩企业发展,强行干预国际企业对其的伤害,这种贸易保护可以防止本国企业的崩溃与瓦解,帮助本国企业实现经济收益与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贸易保护的目标就是使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而我国现阶段在国际各国的出口数量巨大,对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小家电和生活用品都由我国制造和出口,出口的数量惊人,抢占了其他国家的市场,相反考虑,每一个国家都希望拥有自我独特的对外贸易出口产业,而不是让中国抢夺自我的市场份额,在自我产业处于劣势的状态下,该国家宁愿选择贸易保护方式故意制造摩擦,防止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般会采取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以及卫生、防疫、市场秩序等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肯定会产生激烈的对撞,产生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肯定会产生很多关于国际贸易的矛盾问题,一些国家限制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采取新借口来制造摩擦,减少出口量,限制中国出口,比如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滥用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等措施。这些贸易保护政策必然会引发相应的国际贸易摩擦。

2.外贸依存度过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简记为 FDI)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2 年流入中国的 FDI 达到了527.43亿美元大关,成为全世界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其中,2004 年是这几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迅速增长的一年。1~10月的海外直接投资已达538亿美元,同比上升了23.5%,超过了上年全年535亿美元的水平。1979~2004年中国累计吸收FDI 达 5,014.74 亿美元。

三、中国国际贸易摩擦的对应解决措施

1.积极参与到国际组织中,开展区域合作经济发展

积极参与到国际组织和贸易组织中,寻求一定的国际贸易保护,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横行的现阶段,必须要拥有更多的贸易伙伴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进行周旋,以便于争取时间,也可以在区域经济中寻求到新的发展机会,从而更好的将本国出口商品进行销售和出口,获得外汇收入,提高本国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的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可以达成一些多边谈判的共识,帮助我国提高在国际友人心目中的地位,获得稳定的收益,而且在国际经济摩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完善自由贸易制度中可以限制本国经济肆意发展的措施,提高物品质量和商品的附加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渠道,而起还要不断提高品牌化价值,改善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模式的质量。

2.完善对外经济政策

我国在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对外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国际因素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向结合,来制定相关的政策,不断的扩大进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坚持加强提高“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战略目标,为促进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做法为:稳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进行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等,加强互利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缓解贸易摩擦。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商的技术、专利、销售网络和品牌,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以返销的形式进入其国内市场,使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转变为外商所在国具有国际合作性质的国内行为,避免贸易摩擦。

3.我国要调整对外经济战略决策

调整我国国际经济对外经济的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再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动力,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足,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是“出口扩大,扩大出口”的思想,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强,喜欢用廉价的劳动力换取外汇收入,更喜欢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国际市场需求刚好是低廉劳动力成本,数量为主的一些小型商品,这就造成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受到了我国的外贸冲击,从而引起了摩擦。我国制药转变陈旧思想,将“独赢”思想转变为“共赢”思想,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胜利,淡化出口发展,适当选择进口,提升国际市场需求,扩大国际贸易各国合作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合作科技与经济.2010.9:70-72.

中国体育国际贸易学研究热点综述 篇7

一、体育国际贸易研究的文献资料概述

我国体育行业长期处于计划体制运作之下, 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形成也只是近几年的事, 因此, 即便体育行业国际贸易实践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但一直没有被提上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唯一一本有专章介绍国际贸易与中国体育产业的书籍是由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李荣日副教授编写的《体育产业概论》。该书第七章名称即为《国际贸易与中国体育产业》, 主要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与中国体育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的关系, 最后提出了国际贸易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体育产业组织角度看, 该书主要介绍了WTO所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奉行的非歧视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指出随着我国全面参加多边贸易体制, 获得在多边贸易组织中的发言权, 我国的体育产业组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产业机构的角度看, 该书主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资机构、需求结构的影响, 提出了依靠国际贸易活动调整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建议。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 该书主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影响。总的来看, 本书此部分内容采用了文献综述方法, 将产业经济学只是嫁接到体育国际贸易领域的分析之中, 言之成理, 自成体系。但是其考察重点局限于WTO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二、体育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

尽管如此, 我国体育国际贸易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 主要研究热点分布在以下四个领域。

1. 加入WTO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等) 。

如刘可夫认为, 加入WTO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有利于加强体育产业的经济基础, 有利于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市场体系发展, 有利于扩大体育市场消费, 等等。周道平等认为, 入世后我国体育产业将面临众多挑战:体育产业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滞后, 不能适应入世的需要;对现有的体育外贸专业公司形成冲击;对体育出口产品结构形成冲击。上述分析与我国绝大多数幼稚产业面临的问题相似, 其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没有新意可言, 泛泛而谈没有实质作用。实际上, 我国体育产业本身就很不成熟, 原来的产业集群大多数也是基于外资或者中外合资的, 产业内容大部分是来料加工或者进料加工, 既无独立知识产权也没有资本控制权, 完全成为劳动密集的配套行业, 其外贸行为显然是一种产业内贸易, 甚至很多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成为跨国公司转移成本、逃避税收的工具。至于专业体育外贸公司, 除了少数涉及体育类期刊杂志的出口行为外, 其他的基本不成型, 大部分停留在加工体育装备阶段, 价格低、质量次, 不具备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2.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过体育用品出口的影响。

如刘明辉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体育用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指出: (1) 目前国产体育用品在标准、技术、质量、成本以及规模效益和管理理念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加之我国体育用品业起步晚、经营规模分散、市场经验不足, 没有真正形成一大批经得起考验的民族品牌, ”入世”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国产器材与洋货将会在不平等的条件下竞争而取于劣势。 (2) 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虽逐年有较大的增长, 但其中大约有50%是属来料加工, 40%属一般贸易, 真正以国产品牌打出去的只是凤毛麟角。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平均价值不及国际品牌的1/10。入世后, 门槛降低, 体育用品的进口量会急剧增加, 而民族品牌出口总额则会大幅度下降。 (3) 入世后部分无开发能力的粗放型经营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4) 入世后随着我国关税的降低, 国产体育用品的价格优势会很快消失, 市场上国产体育用品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

上述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 但是正因为我国民族体育品牌不成熟, 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 因此所谓冲击说显然比其他封闭行业轻的多。所以机遇应该是多于挑战的: (1) 国产品牌在强大的洋货冲击下, 将促使其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思路及管理方式, 要迅速地按国际标准体系和市场要求, 更合理地进行产业调整和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条件下的联合和重组, 并充分利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 迫使一些企业面对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而迅速确定外向型经营观念, 主动到境外去开辟新的领域。 (3) 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的、更宝贵的学习机会, 尽快找出不足, 使其积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 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立足长远的发展规划, 振兴民族品牌, 逐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4) 有利于规范、净化国内市场。随着洋货的进入, 国外市场的监理工作也将在国内启动, 国内一些凭”拿来主义”生产产品的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这对净化、规范国内市场和从另一角度促使国产体育用品升级换代, 将起到建设性作用。 (5) 有利于扩大就业。大量的国外订单进入国内后, 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和原材料资源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诸多的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办厂, 会大量吸纳我国的剩余劳动力, 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 加入WTO对我国体育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影响。

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体育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中, 加入WTO对我国体育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影响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实在与大部分研究领域和常规的研究角度相悖。但是研究的深入细致倒是显得鹤立鸡群。这大概与体育院校研究人员对于本职工作更为熟悉和关注而相对地缺乏国际贸易方面知识的缘故。陈宁研究了WTO有关教育服务的规定, 认为加入WTO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中国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投资市场逐步放开。因此,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高等院校发展就要有相应的对策, 即:更新办学观念, 拓展服务范围, 突出办学特色;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大学发展, 打造优势学科;强化运动训练体系, 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 融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办学水平;加大国际交流力度, 联合国外同类高校办学。上述研究和分析高屋建瓴很有创新意义和宏观指导价值。又如吴美丽等提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影响, 指出:加入WTO后, 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渐进的, 不是突然的, 但是, 很多也是现在可以预见的。短期内负面的影响可能会多一些, 但从长远看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 加入世贸易组织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 它意味着我国要在真正的“自由贸易”的环境中经营、竞争。我国要认识到加入WTO后给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 更要充分了解到其带来的挑战, 从而做好“与狼共舞”的准备。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但是本文对上述观点存在疑问, 首先对高校体育产业与加入世贸的关系存在疑问。高校体育产业本身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其本身最初是依托于专业院校的场地和人才服务优势创办的, 到目前为止仍然属于学校经营管理的附属, 即便其收益在高校运做收益中占有一定比重, 但是显然不属于主流, 而且从目前体制看也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主体, 因此, 目前讨论高校体育产业与国际贸易和WTO的关系就显得比较牵强。

4. 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贸易发展。

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 最为接近国际贸易学研究主体内容的应该是部分专家、学者从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贸易发展的联动作用进行的研究和分析了。这类文章主要运用的还是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如曹可强研究了上海市体育产业如何应对WTO规则促进自身质量的提高, 指出:在WTO规则内, 上海市体育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主要表现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上。同时, 要执行WTO规则,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小效率不高, 因此政府要充分运用WTO“保护幼稚企业”规则妥善保护和扶植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而体育服务业更是有较大差距面临竞争压力, 主要表现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处境窘迫, 西方职业竞技体育冲击上海体育市场;体育健身娱乐业势单力薄, 受到舍宾等泊来健身企业的挑战;体育中介服务业步履维艰, 特别是体育经纪人和体育金融保险行业将很可能被国外巨头垄断。据此, 提出了以下对策: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内, 制定体育产业的保护政策;根据体育产业资源比较优势, 实施有所侧重的发展战略;组建体育产业集团, 提高体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又如吴声光等研究了如何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体育产业的有机结合, 提出了我国应该在自贸区实施的体育产业策略:打造中国-东盟体育产业交流平台;从教育开始树立开放的产业观念;抓住建立自贸区的契机, 拓展体育旅游市场;加强运动训练的交流与合作。范纯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与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指出了发展前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东盟旅游合作的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契机。上述研究和分析作为目前真正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体育国际贸易探索,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研究展望

除了上述四个研究角度, 有关体育国际贸易的研究散见于部分文章的某一部分, 如张金桥等研究了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及要素禀赋评价的基本理论, 运用国际贸易的要素禀赋学说讨论了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相应策略,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因此, 未来我国体育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从国际贸易学的理论宝库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补充到体育产业研究中去, 促进体育经济与体育产业研究的深入拓展。未来体育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是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的进出口贸易实务内容, 作为新兴行业, 体育外贸的发展方兴未艾, 肯定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理论和实务问题, 特别是如何在国际贸易规则下灵活运用付款、租船定舱等术语和方式成为很重要的问题。而理论研究在这些方面目前还是盲点。但是可以预见的是, 体育国际贸易或者国际贸易体育必将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新热点, 这从国际贸易法等交叉学科的兴起过程中可见一斑。

四、小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当前我国体育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不足之处和发展前景。认为, 目前我国体育国际贸易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 研究领域狭窄, 研究深度不够, 相关研究者对国际贸易知识特别是国际贸易与体育的关系缺乏了解。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第一版, P229~268

[2]刘可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年第5期, P8~12

[3]周道平刘少英张天成:入世对我国体育产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02年第4期, P21~22

[4]刘明辉:我国体育用品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年3月第2期, P173~175

[5]陈宁:入世与中国体育院校发展的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 P8~11

[6]吴美丽孔垂辉任保国:加入WTO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年4月第4期, P452~454

[7]曹可强:上海市体育产业应对WTO规则之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P5~7

[8]吴声光李朝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体育产业结合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5年5月第12卷第3期, P31~33

[9]范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与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J].体育学刊, 2006年5月第13卷第3期, P29~31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 篇8

1. 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

一国的贸易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 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贸易结构层次的高低。根据钱纳里的研究表明, 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化的规律, 即由轻工业部门向重工业部门转移, 而这与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是相一致的。

2. 国际贸易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

根据GDP=C+I+G+NX可知, 国际贸易的增长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以往的数据, 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起飞和走向发达阶段, 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经济发展可以视为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的质和量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由于非均衡发展规律的作用, 经济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扩张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演变。

二、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形式

根据NX=E-M可知, 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 所以我们在分析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时, 可以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是以某一产品的进口为起端, 借助于这一进口产品来开拓国内市场, 引发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当该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时, 再利用本国某些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 出口该产品, 并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 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以进养出是指利用国外原材料和技术加工生产成品再出口, 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 挖掘技术潜力。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

二是面向出口的形式, 即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 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带动整个工业结构调整。首先在国内开发新产品, 形成国内市场, 以此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 便开拓国外市场, 扩大出口。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 进一步出口有关技术和输出资本。当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之后, 再把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打回本国市场, 以此促进国内这一产业的收缩, 乃至转向其他新产品的开发。通过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该国的产业结构便不断发生变动, 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这种形式一般为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所采用。

三、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产生的效应

1. 国际贸易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

根据非均衡理论, 产业对经济的影响遵循木桶原理, 一个木桶由若干块木板条所组成, 如果这些木板条长短不一, 那么组装成的木桶究竟能够盛多少水, 不取决于较长的那些木板条, 而只能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条。短边的存在是制约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关键, 因为短边的存在使生产要素只可能按低限的要求进行组合。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只能利用国内现存资源来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生产要素之间的互补, 即以长补短;二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即实现结构成长效应。然而这样所带来的产业结构成长效应必然是有限的。如果把国内生产要素之间的互补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称为“存量调整”的话, 则通过国际贸易, 借助于由国际分工形成的国际产业关联引入国外资源, 则可以称为“增量调整”。在结构开放的条件下, 国内产业中出现的瓶颈制约与某些产业生产能力的闲置, 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得到调整和缓解, 促进产业结构成长。当在本国出现某一产品的产能过剩而另一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 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引入短缺产品, 并输出过剩产品。这不但可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减少国内过剩闲置造成的损失, 而且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如果相对于最终需求而言, 国内闲置的产品并不过剩, 其之所以闲置完全是由于中间产品短缺造成的, 是相对于短缺产品而成为长线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国际贸易进口国内短缺的产品, 弥补产业缺口, 将使闲置的长线产品重新得到利用, 从而满足既定的最终需求。更为重要的是, 结构开放对产业长期平衡起着积极作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引入, 能普遍提高产业素质, 使其相互之间更为协调。同时, 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引入, 也将促进产业相对地位变动的协调, 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产品循环和雁行理论, 发达国家对于处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阶段的产品, 一般不会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直到该技术进入到衰老阶段时, 才会选择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使发展中国家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实行工业化, 从而减缓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有时, 国际贸易还会恶化产业结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在贸易自由化框架下, 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本国相对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 从而使本国在这些产业的生产上进一步得以强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比较优势, 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通过国际贸易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经济增长会激励发展中国国家进一步扩大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就会导致生产要素会进一步流向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本国产业结构中比重进一步的加大, 从而使产业结构出现了低级化的趋势, 遏制了产业结构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过程。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日本及韩国产业发展的经验, 通过政府与贸易市场的协调, 并采用在不同阶段发展不同产业的重点扶植的产业政策, 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而不断的产业升级乃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能充分发挥一国的资源优势, 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国际贸易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国际贸易时间效率与对策研究 篇9

1中国国际贸易便利状况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交易需要多种运输方式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套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各部门的协作水平对于国际贸易的时间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时间效率,合作部门之间的高效配合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国际贸易节约时间,增加货物和自己的流动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便利性成为未来影响我国国际贸易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首先,国际贸易手续繁杂势必会造成货物出港的等待期,再加之港口作业、海关作业所消耗的时间都会对国际贸易时间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综合而言,中国总体的商业环境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而国际贸易的时间效率很大程度上又受商业环境影响。2011年我国经济在世界中的综合排名为91位,这与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国际贸易全球领先的大国地位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国界贸易各项指标的排名中甚至落后于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指标更是相差甚远。就国际贸易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也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最低端,虽然我国正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努力通过知识经济的整合实现高端制造业。但这个愿景的实现尚须一定的时间历程。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制造还是我国对外国际贸易中的主流。这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各种社会生态问题不断显现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压力正在逐步加大。

2时间对国际贸易量的影响

国际贸易成本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关税成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时间成本等。其中,时间成本对贸易流程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生产商在选择国际贸易业务时首先要考虑贸易流程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例如农产品企业所生产产品对时间的要求较高,产品的保质期内应当尽量缩短货物在贸易流程中耗费的时间,如果时间太长有可能回到这这类企业改变国际贸易战略,对于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分不利。而且时间成本给企业造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据美国企业家协会研究数据表明,美国国际贸易中,时间成本每增加一天,生产商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就下降1.5%。由此可见时间成本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影响远不仅限于农产品国际贸易。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些生产商宁愿在其他成本上多投入一些经历也不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3改善中国国际贸易时间效率的对策

3.1加强国际贸易双边合作,优化减免一些繁杂的业务流程。国际贸易本质上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其效率当前也受到进出口双方国家的国际贸易流程影响。因此加强双边贸易合作,不断优化和完善合作流程,对于一些不必要的审核条件适当删减是提升国际贸易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点已经收到众多国家的重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早在1994年就签署了《茂物宣言》,其根本宗旨就是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该宣言的产生直接受国际贸易流程繁杂,时间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流程对时间效率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最大限度的实现区域内经济交流的自由化,该宣言制定了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成员国内部之间经济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当前全球国际贸易的区域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3.2完善国际贸易硬件基础支持。运输条件也是影响国际贸易时间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空运、海运是中国国际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两种运输方式的实效性又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航线规划、港口工作效率等等。增强运输过程的实效性首先需要国家加大对这些配套系统的支持力度,建设提升现有港口的进出货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另外,我国港口建设现在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港口建设一直以支持东部地区经济优先发展为主要方向。在长期的发展中,东部港口的发展也呈现一头重的现象。这种战略选择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迅速崛起,但是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完善起来。其中很大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中西部货物运输和主要支持港口的建设力度进展缓慢。这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参与国际贸易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导致中西部潜力不能有效释放出来。因此在未来国际贸易发展中应当首先做好中西部国际贸易的支持工作,为该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便利。

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 篇10

1我国贸易摩擦的特点

1.1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日益增多

根据WTO统计, 在其成员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例中, 大约每7起案例就有一起涉及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1997年~2004年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起700多起针对我国的“两反一保” (反倾销, 反补贴, 保障措施) 案件调查, 其中反倾销案件将近650起, 涉及商品4100多种, 且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的要案、大案居多, 其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持续居高, 10年来累计达3100多亿美元, 其中美国和欧盟地区形势最为严峻。

1.2贸易摩擦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 形式多样

一方面, 我国不仅与美国, 欧盟, 日本,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而且与印度、南非、墨西哥、东南亚等相关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另一方面, 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领域不仅包含货物贸易, 而且涵盖相关的服务贸易, 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诸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标准产品质量认证、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检疫标准等。

1.3贸易摩擦从单个产品的倾销与反倾销日渐扩散到针对某些产业的贸易摩擦, 甚至涉及政策和制度层面

国际贸易摩擦从微观经济层面扩散到宏观经济层面, 投资摩擦, 政策制度摩擦, 技术性贸易摩擦手段日益隐蔽化, 显然在今后贸易摩擦的处理问题中, 不仅仅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谈判, 而且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创建等方面主动配合, 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1.4反倾销, 反补贴, 保障措施, 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主要类型

由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WTO规定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 属于合规贸易壁垒,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浪潮下成为各国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反倾销依然是构成我国贸易摩擦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针对我国的特别保障措施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其独有的隐蔽性、有效性、灵活性、歧视性为各国纷纷采纳, 成为对外出口难以逾越的障碍。

2我国贸易摩擦的原因

2.1各国之间体制、习惯、风俗、文化价值观及其对贸易理解的不同引起摩擦

由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不同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容易导致贸易摩擦, 比如韩国与日本, 日货在韩国易遭到排斥, 法国、加拿大倾向于抵制美国的文化商品进口, 广大发展中国家防范抵制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渗透, 积极发展本国文化产业。一些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造成部分国家对我国的恐慌, 排挤抵制我国产品出口, 从而高筑贸易壁垒。

2.2 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相关条款的模糊性和缺陷增加了贸易摩擦的机会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虽然相比GATT更具统一性、效率性、强制性, 但是仍然存在规则内容太过粗略, 相关条款过于模糊, 操作性不强, 由于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导致有关进程和操作程序拖延, 案件审理期限过长, 相关专家组设置, 案件审理的公平性、透明度有待提高, 发展中国家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话语权等诸多问题有待改进。

2.3企业的政治经济行为和利益相关集团的竞争引起贸易摩擦

工会、行业协会、产业群体、行业组织等作为一个个利益共同体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联合起来, 借助其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维护自身利益, 打压对手, 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2.4贸易自由化趋势下进行贸易保护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自由化浪潮不可逆转, 这要求各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但由于工业化进程速度各异,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他们的民族工业和制造业竞争力相对薄弱, 为促进本国出口, 增强出口竞争力, 发展民族产业, 进行更为隐蔽的贸易保护成为必需, 新贸易保护主义应运而生。各国利用反倾销等合法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的经济贸易利益与经济安全, 营造公平的贸易竞争环境。

2.5我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出口相对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以15.7%的速度高速增长, 迅速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并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2002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57亿美元。2004年贸易顺差为319.8亿美元, 2005年达1019.17美元, 2006年贸易顺差高达1774.76亿美元。我国长期的贸易增长和贸易顺差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纷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从我国进口商品, 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成本, 削弱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且我国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美、日本、中国香港、东盟等国家或地区,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出口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所以一旦主要的出口市场发生各种不可控的变化, 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内经济稳定产生严重打击。

2.6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的创新能力不强, 各项技术认证体系与国际标准仍有差距

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低, 各类企业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盲目扩大出口, 低价竞销, 恶意竞争, 同时, 行业协会功能尚不健全, 对违规企业的约束惩罚机制欠缺, 再加之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国内的相关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技术标准、环保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由于发达国家主宰当今国际经济体系, 负责制定“游戏规则”, 包括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知识产权等众多领域, 导致我国低附加值, 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出口容易遭到国外的抵制。

2.7我国经济体制、市场体制、外贸体制等存在不足,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在各个方面向世贸组织规则不断靠拢, 但仍然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出口领域低了价竞争、恶性打压等企业运行不规范, 经营秩序混乱的情况, 这不仅降低了我国出口经济的效益, 同时极易引起外国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 反补贴。此外, 我国在WTO框架中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 这使得各国更容易对我国随意按照第三国 (替代国) 标准计算产品的正常市场价值, 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生产条件、经济技术水平、资源等要素价格、劳动力价格相差甚远, 使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 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待遇。

3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

3.1政府层面

(1) 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防止美欧等发达国家频频以我国产品不符合其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环保标准为由抵制我国产品出口, 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我国政府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 加大对外交涉力度, 积极参与国际公约谈判和多边贸易谈判, 让更多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

(3) 政府应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整顿外贸出口秩序。建立完善相关的竞争法规, 合理控制出口价格, 出口数量, 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增加产品附加值, 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共同抵制低价竞销的恶意竞争行为。

(4) 政府应建立双边救济、多边救济、区域救济、国内救济等多层次贸易救济机制, 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5) 建立完善我国的贸易摩擦争端解决机制,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以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为主体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和频繁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中, 政府作为对外贸易的主管部门, 必须正确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借助政府力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企业作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更要迎难而上, 迎接风险和挑战, 与此同时, 也要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组织建设, 团结一切力量形成完善的贸易摩擦争端解决机制。

(6) 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针对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 出口市场集中, 坚持扩大内需, 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 加大中西部投资力度, 这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潜力和巩固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分散风险, 从长远来看, 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避免可能出现的“产业空洞化”现象。

(7)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创新能力。

3.2企业层面

(1) 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 转变经营战略, 提高产品的技术环保标准, 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尤其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方面, 企业更应该自觉使用国际技术标准, 环保标准, 质量保准, 以此, 更新生产设备, 改良工艺流程, 进行全程的环保和质量控制, 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的外贸出口模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另一方面, 加强技术研究,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贸易品牌, 实力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2) 企业应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外贸出口战略。一方面, “引进来”即企业积极大胆引进外资, 合资经营或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国际合作, 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 减少贸易摩擦。另一方面“走出去”即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就地生产销售, 降低成本同时有效绕开贸易壁垒。

(3) 企业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应诉。

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国际贸易协议相关条款等, 积极与发达国家磋商谈判, 阻止发达国家滥用绿色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进行贸易保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致力于修改不平等的国际条约。

(4) 企业应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 积极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善于经营、精通管理、有能力解决贸易争端方面的国际化优秀人才, 建立优秀国内外人才储备机制。

(5) 企业正确运用补贴政策, 制定合适的定价策略, 避免不符合WTO规则的各种补贴。

摘要:自我国入世以来, 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密切, 但由于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更加频繁。对此, 本文将对我国贸易摩擦的现状特点、成因、应对措施加以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特点,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丁黎.国际贸易问题[J].经贸论坛, 2005 (11) .

上一篇:中西医治疗羔羊痢疾下一篇:美国频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