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之合作学习

2024-08-14

自主学习之合作学习(精选八篇)

自主学习之合作学习 篇1

关键词:学习方法,教育方式,新课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 小组讨论释疑为前提, 以所学教材和社会生活为基础, 以学生的耳闻目睹、社会生活实践为参照, 扩大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的个性通过多种形式得到充分彰显, 将自己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强调学生独立探究的主体地位, 强化合作探究过程, 注重实现知识的迁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教服务于学”为指导方针, 以“我会学善学”为核心目标。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 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引领者。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主动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达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创境设问, 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所传授知识的内容, 精选背景材料, 采用设疑激趣, 启发讲解、以旧引新等方式, 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唤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对新授知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强。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性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应始终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亲近和谐的师生问答, 贯通古今的知识联系, 合作探究的班级氛围,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别具一格地设计一些启发性、探究性、联系性、扩展性题目, 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前后矛盾,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 为“合作探究”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

比如在教《海燕》时, 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高尔基。” (1) 高尔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你了解高尔基的生活经历吗? (3) 读完课文后你有何感受?使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作者。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为课文的深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激发探究的浓厚兴趣。

二、营造氛围, 体验乐趣

阅读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纽带, 也是营造学习氛围的必要步骤。它是语文教学中独具特色的亮点。阅读可以把课文内容由无声变为有声, 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使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去, 在润物无声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故而阅读是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方式, 是激发情感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藤野先生》, 我提示学生抓住本文“弃医从文”关键后, 让学生自主探究: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呢?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课文的最后一段, 你认为应该怎么读?集体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通过朗读, 学生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现当时的情境, 真切地体验鲁迅的喜怒哀乐, 另外也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并深有体会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提供方法, 创造条件

在《雪》一文的教学中, 我的设计方案是:同学们认真读一下课文, 你认为哪部分内容写得最精彩, 各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然后组长轮流汇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还可以查找有关雪的图片资料尽情地读一读。几分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分别进行展示。有用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江南雪的“滋润美艳之至”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北国雪的“如粉”图、“如沙”图;还有的同学到前面展示预习时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教师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广阔空间, 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 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条件。

四、尊重个性, 促进创新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就必须把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彰显个性, 认识自我, 以便达到体验创造的目的。设计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你读完课文后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请根据课文结尾续写故事情节, 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精彩等等。设计的问题, 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课堂小天地, 生活大课堂”。语文学习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 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相接,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之我见 篇2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之我见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可是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在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的权利,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考试成绩不理想。于是,有的教师常态课上“不自主”,公开课、优质课“充分自主”。通过本次学习和平时教学实践,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

初中体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初中; 体育; 自主;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54-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提出,自主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提出的运动参与目标是:“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一、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1.先进科学的互动观。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合作学习教学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拓展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综合性互动。这一交流方式的利用,充分开发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2.全面均衡的目标观。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它既强调各类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也重视学生情感领域目标的实现,还期望学生的社会技能目标得以获得。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指出,在教学目标上,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与传统教学论相比,合作学习的目标观的确是一种进步。因为它不再是一种单一取向的目标观,而是一种全面而均衡的目標观。在肯定智力目标的同时,也重视和强化了非智力目标在教学中的作用。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发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

3.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认识的特点出发,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教师充当“设计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精心设计、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解决学生旧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促进-参与”的关系。把充足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在互动中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逐渐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二、建构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率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教学对象和内容而产生或构建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群体动力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创设合作情境,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素质及情感的积极发展,以团体成绩及个人进步和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为评价标准。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近年来,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已有较多研究,结果发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学习兴趣、记忆保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参与到教学中与学生一起“玩”,有的学生只觉得好玩而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时,教师就应加以启发引导,或交流讨论切磋技术,或通过讨论一些同学的动作技术好坏来明白“好玩”的道理,明白学好基本动作的重要性,达到更好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成为朋友关系,情感交流就越来越充分、自然了,使学生对教师既尊敬又喜欢,并感到教师的亲切与激励,形成课堂合力,师生互相配合默契,在轻松自然的良好课堂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在体育教学中提供条件给学生,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和不同需要的同学组合或若干个友伴型的小群体进行练习,使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亲切和谐,使本来是枯燥单调的练习做得生动、活泼、有趣,激发了学生创造进取的动机。

四、解决合作问题,完善合作教学

1.选择合适课题,做好课前的准备。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它的开展,我们应该有所选择,选择适合合作学习实施的体育课,让合作学习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开展,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合作形式,学到一定的体育知识。比如,篮球运球上篮、广播操等课程就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学形式。因此,在上课之前,我们应该做好课前的准备,根据学生和课题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才会游刃有余。

2.加强全面调控,细致实施合作过程。在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适时发挥教师的有效调控作用。有很多教师让学生自己自由实施合作学习,以为布置了任务,分了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实施了。其实,他们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调控作用。只有教师调控得当、落实到位,学生之间的合作气氛才会和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充满魅力的教学模式,它的正确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学业成绩。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该不间断地传授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们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京诚等.合作学习理论与体育合作学习实践,首都体育学院,2002(3)

[2]邵建勇.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9)

[3]朱应明.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四川体育科学.2004(2)

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 篇4

一、激励参与,让学生体验自主之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各类游戏、竞赛、背诵大赛、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心灵自由、更多的参与机会。如在教学《咏鹅》时,我采取了朗读、表演和绘画比赛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具体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让男女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朗诵形式,展开朗读比赛,比一比谁读得好, 奖给读得好的学生一面小红旗或一朵小红花。在学生读得比较有韵律时,我又采取让学生“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大白鹅头饰,可以同桌互相表演,也可以配乐朗读进行自创表演,还可以毛遂自荐进行表演。再由学生评议, 选出“小小表演家”。在完成朗读、背诵任务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看谁是我们班的小画家。学生的热情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他们全神贯注地画,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要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必须做到“三自主”。

1. 学习进度学生自主确定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学目标既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有的课,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这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 学得快的可以拓展阅读大量课外材料, 学得慢的能“保底”就行。

2. 学习方式学生自主选择

“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又如,在学古诗《泊船瓜州》后, 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选择的幅度就更大。

3. 学习过程学生自主监控

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对 “元认知”的研究。“元认知”主要表现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为发展“元认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重视互动,让学生体验合作之乐

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互动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互动,是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更多地从学生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老师应当将互动性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1. 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互动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互动,合理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与学生一道探究,合作学习。课前预习中,我鼓励学生乐于发现,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而后小组交流,并在课堂上提出小组最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解决,或整个班共同讨论解决,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气氛。 一名学生这样评价小组讨论“:一块钱和一块钱交换,你也只能有一块钱,但一个问题和一个问题交流,你就有两个问题!”

2. 生生互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其学习效率不高。在教学中,我们更多采用相互依存的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具体做法是:

(1)小组成员分工。如在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员、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

(2)小组成员按基础编号。把学习任务按难易切分排列,如1号任务最容易, 2、3、4号难度逐步递增。每位同学“对号入座”,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全组“组装” 和交流。

(3)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如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安排了四项学习任务: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阵图;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同学练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同学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这样,小组成员扬长避短,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3. 互动合作,体验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并在学习中体验合作之乐。 例如,在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 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地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 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在讨论汇报中,有的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团体协作和交流。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引导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之乐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种活动, 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适当疏理其中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查阅资料,解决疑难,获得新知,使学生体验在知识的险峰中不断探索、不断攀登的乐趣。

1. 让学生有探究的主动权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作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应提供各种条件,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如何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形式改写文章或写出感想,如学习《秋游》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可以改成一首诗、一篇日记等,由学生自己选择。又如学了古诗《山行》,学生可以根据古诗的意思和自己的想象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画笔表达出来。 再如《沉香救母》一课,学生可以把课文内容说给父母或同伴听……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乐于参与探究学习。

2. 让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要创设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言、争辩、探究。一旦学生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就会产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教学《会走路的树》时,让学生质疑,“树会走路吗?你见过会走路的树吗?课文中“会走路的树到底指什么呢?”针对这些有价值问题,学生就有了探究学习的目标,因此,接下来的时间, 我就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些问题,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研究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好。又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让找出本课有疑问的问题:“大自然这本书中到底都有些什么呢?”对此,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谈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阐述了自己的理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对课文也感受体会得更加深厚、透彻。

3. 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篇5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理念;机会;学习环境;交流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58―01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我校实施“问题教学法”两年多来,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认识在不断深入,逐步由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学习小组的灵魂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源在于教师对学习小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所以,亟待提高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点。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二、增加学生展示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以往的课堂上,学生之间讲话,往往被认为是“捣乱”、“干扰”或“小动作”。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实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在组内应该自由交流、大胆对话,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轻松、自主,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发挥、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中,满足了内在需要,激励了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业成绩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原来不爱学习不善思索的学生来说,通过小组内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其他成员一道体验、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在内心的驱动下参与讨论、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合作精神让一个班级变得更加团结,变成一个温馨而且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学生喜欢自己的班级时,他们会学得更多。”如果学生从心理上恐惧和厌恶班级,他就想远离、逃避班级和老师。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愿景和共同目标的学习。在小组成员的鼓励和指导下,人人都喜欢学习,人人学会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学业成绩就会大面积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观点不断碰撞融合。小组中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善表达,有的善于归纳他人意见,有的善组织活动进程……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到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是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合作交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学生成人后的社会化能力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之合作学习 篇6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智力性格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使用预习卡,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要学的内容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自己理解的是哪些,不理解的是哪些,对于不理解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认真思考,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或者把记在预习本上,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出有关比较的问题,复习基本的数量关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前做好了充分的知识、经验准备。从低年级开始就着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包括学具的准备、布置针对性、趣味性的预习作业,并做好指导、检查,树立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我还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家长帮助督促学生预习。通过先扶后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认真倾听习惯

认真倾听既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生刚入学,就对学生倾听的姿势给予指导,为倾听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听讲的姿势是:身体坐正,两脚平放于地面,腰杆挺直,两手叠放于桌面,目视前方,神情集中于一点。让学生明白倾听的作用和好处,然后要求学生专心听清别人说的每一句话,不随便插嘴,听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别人发言有错时,要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时刻提醒学生“在别人说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是否一样。”“他的方法你能听明白吗?”等等。我还常常激励表扬孩子倾听,“你的小耳朵真灵”“老师欣赏踊跃发言的孩子,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你听得真认真”“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这时候,往往是表扬一个受益一片,表扬、鼓励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乐于表达习惯

从学生刚入学就注重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低年级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会用三句话表述一个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中年级时引导学生达到较有条理地表达,会补充他人的发言;高年级能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表达,做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例如,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清晰条理地表述算理,完整地表述计算方法、过程,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清晰条理的表述解题思路,在教学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清晰表述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时刻重视培养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习惯培养落到了实处。

四、独立思考习惯

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方面,我的做法是:首先,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中,提出富有思维含量的“大”问题,减少“打乒乓球式”的你来我往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展开思考。例如,在教学《方程的认识》时,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题,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用”等重要问题,让学生展开学习,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

其次,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方式上就要开放,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生是经过独立思考的,问题问得有价值,又恰恰反映了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我的做法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后进生采用“诱”的方式,多一些鼓励和启发,安排一些简单的“热身题”,放慢脚步、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再次,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看到一个问题先不要急于解答,先弄清信息和问题以及信息和问题间的联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制定解题计划,交流时,通过学生质疑、争辩,释疑,思索其原因,回顾反思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畅谈学习收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结方法。

最后,培养学生长时间专注思考一个问题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从审题开始,到提出解题策略,再到有条理地阐述解题过程和反思,完整地思考一个问题,将新知识和以往的知识沟通,使学生从关注一个问题到关注一类问题,获得专注思考的经历和良好的思考过程,另外,还要注重渗透一些思考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表、举例、列举等。

让合作学习贯穿于小学英语学习之中 篇7

关键词:团结合作,自主学习,英语课堂

一、课前合作, 抓住课前的预习, 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

每次新课之前, 都会有一项必做的回家作业, 那就是“预习”。预习可以说是一项很有效的活动, 既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对所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 也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样, 学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里搜集好一些对上课学习有帮助的知识内容。在了解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后, 学生也就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判断出哪些是自己掌握的, 哪些事上课时需要特别关注做笔记的。上课时就能很有针对性的去听课, 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 带着问题去听课, 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课堂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交流, 互助合作。英语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对话, 讨论的方式,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 它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改善课堂内的沉闷氛围, 创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环境,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课后, 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将课堂上所学的交际用语与新知识运用到真实情景当中去。比如, 在学习完unit5 How are you? 这一单元之后, 鼓励学生学会关心家人, 在爸爸妈妈遇到身体不适时学会关心他们, 关怀他们, 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教育。同时也可以教会学生运用所学交际语来进行交谈,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切实将所学置于所用, 培养和提高学生有意识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用知识, 学会自主自觉的学习与生活, 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小组合作, 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情景, 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营造和谐气氛, 让学生动起来。孩子将“动中学, 学中动”有机结合, 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 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 1A Unit6 On the farm在教学动物单词时, 通过我边教边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这样的形式,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I am a cow, moo, moo. I am a duck, quack, quack. I am a pig, oink, oink. I am a cat, miaow, miaow. I am a dog, woof, woof.”在Unit8 Happy new year中, 为了积极响应新教材Ticking time板块,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检测的能力, 我将这个课设计成出示学习目标, 完成活动, 及时自我评价和检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三、小组合作, 巩固新知

我在课堂上,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 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这时, 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比如在3B Unit5《Look at me》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首先是Warm up环节, 师生进行Free talk, 教师在对话中渗透句型Look at my…以及赞美语等等新知。接下来一起来听一首歌曲《Clothes song》, 一是在课前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今天上课的主题。用歌曲内容自然引出今天的话题clothes。整节课我主要通过创设“小熊Tommy去参加时尚派对, 我们帮他去买衣服”这样一个情景导入今天新知识的学习, 一步一步进行新单词和新句型的学习。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 按小组来完成任务, 不同的组完成相同的任务, 并给每个组的活动打分。学完单词句型后, 通过Play a game: Train, train, go away、magic eyes、chant等对新授单词和句型进行巩固和操练。在读中环节中, 学习课文, 对课文进行初读和精读, 主要运用了看动画, 听, 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系列的练习, 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最后, 再对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入到读后环节, 创设了“小熊穿上了新衣服, 我们一起去参加时尚派对”这样一个情景, 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表演。通过情景会话, 让学生来模仿、表演, 逐步达到自然交流与真实运用。最后Summary总结今天的新授内容, 强调重难点。在教学5B《What can you do》A部分单词sweep the floor, cook the meals, water the flowers, clean the bedroom, empty the trash的时候前四个词组要求学生四会的词组, 因此, 我教学完这几个词组的发音后, 就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写一下这几个词组, 并要求学生把这四个词组分别写在每名学生提前准备好的四张纸上, empty the trash这个词组是要求学生会听说认读的词组, 我让两名学生以竞赛形式做倒垃圾的动作, 其他的学生边拍手鼓励他们边读这个词组, 学生也学会了, 不过这个词组我也让学生在纸上写了一个, 这样一来, 五张写有词组的纸就组成了学生操练时合作的材料, 学生就会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巩固, 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 篇8

一、观察操作,明确算理

在学习数学概念、算理时,我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学具进行观察和操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达到自主明理的目的。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例1:34+2教学片段:

1.引导观察,感知算理。

先出示投影片,给出下图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①图中先出示几根小棒,再出示几根小棒。

②图中一共有几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

③图中“6”表示什么?

2.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①引导学生先摆3捆零4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如图)

②边摆边想,先把单根小棒(4根和2根)合并起来,然后再和3捆小棒合并起来,一共是36根小棒。

③根据算式尝试算理:34 + 2=36。

学生在观察,操作这一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算式,尝试口述算理:把34分成30和4,先算4加2的6,再算6加30得36,然后根据口述计算过程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先加个位数再与十位数相加,这样经过学生自主观察、操作、思考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明白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二、展示过程,自主探索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数的组成”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们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如在教学6的组成时,我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要分成两堆怎样分,要求同桌分法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

然后,让学生边议边摆,把这三种分法有规律地找出来,这为学“数的组成”打下了基础。

三、讨论交流,自主发现

在数学教学中,凡是具有正迁移效应的知识,应尽量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去发现新知,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

1.复习两位数加法的三条法则:

2.计算80+10、65+19、72+20

3.讨论交流

①计算两位数加法时,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

②以上三个算式中哪几个是进位的哪几个不是进位的,为什么?

③从已学过的加法计算中,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直接相加?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树立起只有在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相加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中去发现这种规律。80+10和72+20,学生很快会算出来。65+19把同学们难住了,主要是个位5加9,已满十,怎么办?根据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个位相加满十,应向十位进一的规律。这样的讨论,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知识的空间,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

四、开放教学,力求创新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实行开放式教学,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条件不全,学生补充。例如:有22只小船……还剩多少只小船?让学生看图讨论发现,缺少一个条件需补充,经看图后学生很清楚地补充第二个条件“划走了7只”这样这道题的结果就迎刃而解了。

2.问题不定,发散思维。对于相同条件,不同的问题也就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小华和小军跳绳,小华跳了28下,小军跳了40下……?显然这道题缺少问题,怎样提问:同学们各抒己见:

提法一:小军比小华多跳了几下? (用减法计算)

40-28=12(下)

提法二:小华比小军少跳了几下? (用减法计算)

40-28=12(下)

提法三:小华小军一共跳了几下? (用加法计算)

40+28=68(下)

通过多种提法的训练,学生发现提法一和二有不同的问题却有相同的算式。这说明“多多少?”“少多少?”都用减法计算这一规律。从而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下一篇:自制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