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

2024-06-20

自私(精选十篇)

自私 篇1

自私的员工几乎在任何一个企业里都存在, 他们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得失、与同事相处表现的过于精明, 有话不爱当面讲、背后爱说闲话、缺乏个人长远规划, 做任何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而不顾及旁人感受或者公司利益, 个人理由非常多, 不能够从公司大局出发,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当然, 自私的员工也有他的优点, 那就是能够严格执行公司制度, 什么罚款, 一般是与他沾不着边。

在这样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生活节奏非常快的现代社会, 自私的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到底如何管理, 一家营销策划机构通过10多年的用人经验, 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企业员工团结

自私的的员工一般不敢开诚公布地在大家面前讲话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性格比较内向, 在公司召开的例会上, 他一般不会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发表个人见解, 但是在背后、会后, 总会发表一些影响公司、影响员工团结的个人观点, 尤其是喜欢评论某个人, 甚至给老板做总结, 总结老板的言行、特点, 然后四处发布, 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这样的员工不仅容易引起员工之间的团结, 同时也影响老板与员工关系, 影响老板的工作情绪;

第二:影响公司团队协作

自私的员工做任何事总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先考虑自己, 然后再考虑公司或者其他人利益, 不能够从公司大局出发, 缺乏团队意识, 有时候甚至影响整个大局甚至计划的执行。蒙虎营销策划机构2007年时就有这样一名员工, 做任何事首先从个人利益考虑, 公司损失多少我不管, 但是我个人的利益绝对不能损失, 一次公司举办的大型活动万事俱备, 但是就在即将实施前, 这名员工却退出活动, 最后由于他的个人行为导致活动流产, 公司损失较大, 更让公司可气的是, 事后他居然没有任何愧意, 像没那回事, 认为自己想不想做是自己的事, 而与公司无关, 试想, 这样的员工哪家企业会欢迎?

第三: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有人也许说, 自私的员工怎么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呢, 我们都知道,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动力, 没有优秀的人才, 一个企业是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的, 而自私的员工往往是弊大于利, 因为他的个人行为会直接影响其他员工在企业的团队行为、思想的统一、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工作的落实、制度的执行、公司战略的实施等。

自私的员工如何管理、如何任用?

我不再自私作文 篇2

记得几年前,表弟到我家做客,他看到我桌子上的那瓶泡泡糖,垂涎三尺。我从瓶子里拿出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给他几块,可他接过后又伸出手,“真贪。行了,”我大声叫道,他看到我雷声大作,只好用哀求的语气说:“姐姐,好姐姐,再给我一块吧?”我很不情愿地又给他捏了一块,他拿到糖后给我作了个鬼脸,一边说:“哼,真小气!”我看到他这样对我,气不打一处来,忙上前几步,把他手中的糖夺了回来,心里暗暗想:再说我小气,你一块也捞不到。表弟手中的糖没了,他“哇哇”大哭,这时正好妈妈下班回来,发现我与表弟争吵起来,责怪我说:“家里有这么多糖,多给他几个又有何妨?你又这么大了,吃这么多糖没好处的,也不看看你的牙齿。”从那以后表弟再也没来过我家玩。

我现在已经快十岁了,我已经长大了,我不再自私,不再小气了。

几个星期前,我去表弟家玩,手中拿着一盒泡泡糖,一进他家家门,我就给表弟说了声:“Iams。rry!”我双手举起手中的一盒糖给表弟,并邀请他有空到我家去,还承诺现在想要姐姐的什么东西,姐姐都会满足你,因为你小,我是你姐姐。表弟双手接过糖,很有礼貌地说道:“谢谢!”我觉得表弟也很懂事了。

自私 篇3

“闺蜜来电话,说二胎生了。”

“哟,喜事。”

“说是二胎,却是三个。”

“三胞胎?那得包多少红包?”

“她没要红包。她哭了。”

“啊?”

“二胎是试管,做了两次,第一次放进去四个没成,第二次又来,还是放四个,活了三个,三个男孩。现在全家抱头痛哭。”

“就是说她有四个孩子了。”

“对。其中一个才三斤多,要在温箱里躺一个月,一天1500元。这还不算什么,她哭着说:‘在上海,生一个男孩,就等于背上了500万元的债,我现在背上了1500万元的债。’”

“真是血淋淋啊——私人订制变批发。”

这是另一段八卦。女人还真是一点同情心也无,人家越生活得人仰马翻,八卦起来越觉得热闹。不看热闹还能干什么呢?祝福这位一女三子之母,不要步上甜蜜的后尘?

生育是个重大命题,其中包涵的社会文化、宗教、政治因素复杂,尤其在这个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长达数十年的国家。从“双独”到“部分单独”,政策逐步松动,被管控了几代的人们,为一线“生机”而兴奋,其实是管制催生的逆反心理。又,张艺谋等明星、名人的“超生”新闻屡屡曝光,似乎在向大众做出某种暗示,将“多子”与“实力”“特权”画上等号。身处这样的生态环境,“更多子女”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话题。

我在聚会里问女人们对“二胎”态度如何。她们回答如下:

A.能生当然要生,喜欢孩子,没有儿子(女儿)怎么都是遗憾。

B.不生,养不起(身体受不了)。

C.生吧,老公(公婆、父母)想要,朋友同事也说还是多要一个好。

D.不知道,生了麻烦,不生可惜。

四大选项,人数均等。选“生”的,大多有性别要求(与已有子女相反),而坚决“不生”的仅占四分之一(其中一位已有两子的,还打算尽快孕育老三)。

聚会女人阶层狭隘,无人考虑“养儿防老”,“养儿背债”倒是共识。事实上,每多一个子女,就是一次家庭关系和生活品质的改变,所有家庭成员都被牵扯其中。父亲可能变得更自豪、更有责任感,也可能倍感压力、烦躁不安;第一个孩子可能变得成熟、包容,也可能认为“爱转移”而孤独、叛逆;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准可能保持原状,也可能明显下降;日常生活的节奏与气氛可能更紧凑愉快,也可能混乱紧张。除此之外,身体的付出,职业、娱乐、社交的停滞,生活节奏的变化,性体验与情感的变化,则只能由女人独自埋单,毫无公平可言。所有这些事可能带来的困扰,远远超过想象。所以,除非你够强悍,或下定决心变得更强悍;否则,不要凑这热闹。

强悍的意思,包含由内而外的自我修复,也包含应付骤然倍增的事务的能力。还有更重要的,它意味着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再一次壮大,因为每个子女都要带着你的这些东西去成长,枝叶延展越多,责任就越重大。如果女人自身的成熟度能与子女数量成正比,如果每次生育都激励自我提升,那“二胎”也好,“N胎”也罢,都是你的福音。如果反之——但愿别像甜蜜那样。生育是最私人的事务,仍要自私地处理,但愿承受的同时,也能享受。

每个女人的老后:请勿纠缠,请予尊严

老美人儿若多生几个,多几个人照料她晚年,多好。老美人儿的男人若不是比她年长11岁早早离去,能老来做伴更好。老美人儿若自己管得了自己,那才最好。

身为孙女,这样说话可算自私到家。不过这不是我说的,是老美人儿自己。看,就算是这黏人的美人,对世事人情其实也一清二楚。人生前面的大半段,小宇宙一层层丰盛,人与事与物,谁没经过些热闹;而后面小半段,越接近晚年,越一层层剥离,剥到最后只剩一个自己——最好自己管得了自己。

日本女权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也这样认为:“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是一个人。”她撰写的《一个女人的老后》,是一部很有前瞻和预警性的作品,谈到了女人的生老病死,也谈到了货币通胀、社保制度,以及不婚、离婚、失婚种种情况下的“老后规划”,值得女人们一读。书中描述的日本社会现状,与我们在文化、意识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他们的社会保障机制比我们的要合理、坚实得多。所以对女人们来说,老后的挑战,更为艰巨。

我们能做些什么?维护保养,延缓衰老?有效理财,谨慎节蓄?选好养老机构,购置墓地?在还不算老时周游世界、尽情恋爱,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培养某种娱乐习惯以便“老有所乐”?预设某个项目以便“老有所为”?还是像作家六六说的,“一切学习,都是为老年做准备”?

都很有必要。一个自私的人必得做好这些准备,才能像赞·多吉说的那样“在满足与保障中老去”。但这还不是全部,还有一句“在尊严和祥和中辞世”。尊严,是我认为走到生命尽头时最重要的东西。就算我们做好了种种保障,也未必能实现真正的尊严。

我在八卦的人生里,看了太多没尊严的例子,其中一例是我家族女性尊亲。这位传奇夫人,一生奋斗在某港口城市,是外贸界风云人物,盛年时才干容貌俱佳,每日客商如云络绎不绝,也不乏裙下之臣簇拥。家中先生资质平平,脾性倒是好的,4名儿女承蒙荫庇,也算各有小成。传奇夫人中年患上糖尿病,晚年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大约有8年卧床不起,体重200余斤,全无自理能力。但是,她的意识始终清晰,时时强调“少年夫妻老来伴”,叫先生不得嫌弃。先生任劳任怨,天天与轮值的子女合力搬抬她沉重肉身,一把屎一把尿地照料,后来先生在她卧床第六年的某天,毫无征兆地猝然离世。此后每天改为两名子女共同轮值,她还叨念“久病床前无孝子”。病得形容骇人、气味恶劣,她认为是别人故意害她。有人来看望,她谈起旧事长吁短叹,无人来看望,她斥骂人都不记恩典,边骂边扫一眼床前孝子,满满的警告意味。

nlc202309042141

她过世那天,儿女对视一眼,不约而同长吁一口气。

所以,我想说,真正的尊严是:放开怀抱,不要纠缠。

首先,要放开过去的一生。花容月貌、丰功伟绩、浓情蜜意……时光的琥珀已经封存了它们,就不要再没完没了地翻出来,打碎弄脏。

其次,要放开一切关系。亲密盟友也会老死,子女另有他们的人生,至于一生中路过的人,曾经交集,就已尽到缘分。

最后,放开对老、对死的一切执念。看一切变得丑陋笨拙,一切渐渐脱离控制,不必惊惧,接受就好,越是挣扎抵抗,姿势越是难看。

一切放开之后,就不会无谓纠缠,不会强拉硬扯一个已经散逸的小宇宙,勉强尴尬运转。

一个人静静的,可能相当寂寞,但别担心,不会太久的。你会成就泰戈尔所说的“秋叶之静美”,以尊严的姿态。

燃烧吧!自私小宇宙

一位八卦女主角在聊天时说:“你讲了太多反向的东西。”

“反向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要什么什么’。”

“哦。”

果然是这样。写到这儿,差不多也都是“反向”的。许多问题、“不自私”“矫枉过正”“绝对化”“高地”……都不要。这可能和潜意识有关。我总觉得活到一定年纪,该发愁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固执的习惯太多、错误的见解太多、无聊关系太多、非必要的事务太多。所以,先做减法要紧。

虽说很难,多余的东西总会渐渐摒弃干净,自己做不到,时间也会替我们洗清。在越来越简单的内心,完善新的逻辑,让你自私得理直气壮。现在,就让我们来做这件事:画出你的自私小宇宙。

小宇宙的核心——你——一个清楚知道“我是谁、要什么、怎么做”的自我。这些问题没那么哲学,它们是提醒你换一个方式去关注自己,不要纠结于外来的价值观和琐碎的情绪,而是更直接、理性地自我观照,做出总结。等你变得更善于总结时,你会发现自己同时也变得更清晰坚定、更具有影响力。不断地认知、接纳、发展自我,唯有如此,你才能积极运转你的小宇宙。

紧密围绕你的,是性关系。这一排序也许与你、与这个社会的习惯相悖。中国传统伦理遵循“百善孝为先”,以“事亲”为第一要务;当前的大部分家庭,往往将“亲子”作为首要关系。殊不知,这都有违自然。因为通常情况下,只有基于稳定、健康的性关系建立的组合(其中,婚姻是最重要的形式),才是生命周期一致、能够共同成长的组合。想想看,谁由我们自主选择而来、有可能与我们共度最长时间、发展频率同步、给予彼此最大的利益支持?父母、子女或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只有你在性关系中获得的伴侣,才有可能。

我们强调性关系的稳定、健康,这样的关系经过契约公示,就是婚姻。婚姻是人类最神圣、最具保障意义的关系,不仅基督教认为“夫妇成为一体是基督和教会的象征”,在整个社会学体系中,婚姻(与之相关联的家庭)也是基本单位。村上春树在给朋友千金的结婚贺词中写道:“结婚这东西,好的时候是非常好的。”确实如此。如果可能,最好每个女人都获得美满婚姻。但不可回避的是,婚姻和性取向等,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与限制,所以我在这里、在小宇宙的这个圈层中,不写婚姻而写性关系。每一个具有性能力的女性,都应该在适当的时期建立、发展良好的性关系,吸引并保持吸引,尽量形成长久、平衡的能量与利益互动,它不仅是一种保障,也令人生愉悦。当然,你知道,炮友和滥交绝不包含在内。并且,当你的性关系缺失或不足时,不要试图在其他层面进行补偿,那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或许会造成另外的悲剧。

接着是亲缘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的不可选择与不可替代,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它是最重要的。这也没错。我们为一生的发展考虑,将更具功能性的性关系置于亲缘之前,并不代表对亲缘关系的轻视或忽略。血脉贯穿,是我们存在于世的线索,而与之关联的抚养、赡养等家庭、家族事务,也是我们的基本责任。但我认为,在这个层次更需要关注的是“模式”,包括一个家庭或家族内的人际结构、运作秩序、合作与分享的方式、情感表达的方式等。在我们的人格养成和生活建设中,原生家庭的模式往往有着“先入为主”的影响力,我们甚至会把它照搬到自己的生活中。所以我的建议是,在规划你的小宇宙时,可以暂时从温情中跳出来,去察觉“模式”对你的影响,尤其在探讨“我是谁、要什么、怎么做”的时候。那些令你感到舒适、合理的,请继续传承,而不适合的,你要尝试脱离,虽然这并不容易。

资源关系被画在最外层,它主要指“后天”建立的、为满足你的创造与体验而发展的关系。之前曾用过“利益关系”的说法,但客观想来,“利益”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一层,还是“资源”更准确。职业、事业、兴趣、社交……女人们的聚会?当然也是其中一种。资源整合的程度,直接关乎人生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通常对这个层次十分热衷,不断为之努力,想让它变得更大、更厚、更丰富。我们也经常沉浸在这个层次的热闹或艰难中,忘了它的本质:既然是最外围,那么随时可以充盈,也随时可以剥离。再了不起的资源,我们需要的也只是动脑子合理运营,而不是倾注情感。

曾有女人问我,怎样才能“经营好所有关系,赢得所有人的认可”。这个问题和“幸福”一样过于庞大,没法一举解决。像这样画张图,你就会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结构,掌握其中的关系和关键,再庞大的问题也自会脉络分明。

小宇宙什么的,就是为你提供一个结构。结构中的每个层次都具有自己的能量,层次之间有时也会出现交叉和融合,但大体上,这个结构是稳定而具有区隔性的。它的价值不在于以上写出来的部分,而在于你长期的对应。如果你有兴趣,把你想解决的问题、遇到的困扰、觉得麻烦的人与事,一一填进每个层次,回答自己:这是我的重要关系吗?涉及眼前还是长久?是我必须坚持的吗?在从里到外的“优先次序”里排第几位?是我可以放弃的吗?在从外到里的“放弃次序”排第几位?所以,我该用何种方式、何种心态对待它?

自己回答自己。你会发现取舍决策轻松了很多,合理的分配方式,会减少你时间与心力的浪费。而“所有”的关系与人,并不需要你刻意取悦,只要在各自的层次得到适当的对待,他们都很妥帖。

去试试这件事吧!构建你的自私小宇宙,让它尽情燃烧。一切都将围绕你运转,自私的你、清晰坚定的你、懂得掌控的你——是一切的主宰。

学生自私自利, 教师怎么办? 篇4

追本溯源 探寻成因

富裕县职教中心学校管静:初看这件事, 像是错在学生:不爱劳动, 斤斤计较, 没有集体意识。其实不然, 我觉得这是学生平等意识的觉醒, 是在拷问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公平度。如今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他们渴望平等, 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当然他们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也许是分配劳动任务的不均衡, 触动了他们潜意识中主观平等的那根神经。

泰来县六三中学程谊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 在家里别说做家务了, 有的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容易产生自私的心理。况且现在学校、家庭都会特别重视成绩, 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杜蒙县胡吉吐莫中心学校赵宏军:可能是老师平时就以“上级”的身份对学生呼来唤去的, 不是让学生做这个, 就是让学生做那个, 然后激励机制又没有跟进, 学生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赖一个样, 老师也从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感受, 所以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他山之石, 现身说法

案例1:拨动心弦———转变学生的态度 (安徽省芜湖县保沙中心学校庄华涛)

我曾经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 吃过一次“闭门羹”。

那是报名注册的第一天。教室里的垃圾很多, 我便想先将班级卫生打扫一下, 就顺便找了一下, 看有没有学生可以帮忙。结果, 我只看到一个刚刚报完名的男生在外面玩。于是, 我便叫他帮我一起打扫教室。没想到那男生丢下一句:“我是来报名的, 不是来值日的。”转身就跑了。

独自一人打扫好教室后, 我回到办公室, 满心都是失落。心想这孩子是怎么回事, 怎么可以这样!但转念又安慰自己:算了, 可能是他有什么事急着回家吧。再说, 这确实不是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后来的日子, 这个男生依然如此———除了他应该担负的值日任务外, 其他班级事务仿佛都与他无关。我一直告诫自己, 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至于其他的, 还是暂时不要求他吧。

就这样, 又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有一天, 我骑摩托车回家时, 发现这男生推着自行车走在路上。虽是初秋时节, 放学后的太阳还是很毒, 孩子的脸上挂满了汗珠, 衬衫也湿了, 看样子他走得还挺费力。于是我停下车问道:“怎么了?”

孩子一看是我, 低着头答道:“链条掉了, 装上去就掉。”

于是, 我帮他装上链条, 并从摩托车的后备箱里取出工具, 将必要的几颗螺丝紧了紧。之后对他说:“现在试试。”孩子骑上车走了。我正准备上车离开, 他忽地兜回来, 冲我大声说了句:“谢谢老师!”又高兴地骑车走了。

后来的日子里, 我发现这男生渐渐有了变化。除了对我分配的任务不再推辞外, 还能主动承担一些其他的班级事务。看着他的变化, 我知道我的静待有了最好的结果。

由此可知, 当学生表现出个性行为时, 教师一定不能急于指责, 也尽量不要强制他们, 而是应该寻找点点滴滴的机会, 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影响他们。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 每一个教育措施必将在孩子的内心留下痕迹, 都可能会成为影响学生性格特成的因素之一。作为教师、作为成人的我们, 在寻找教育契机的同时, 应该保持一颗宽容的心, 平和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 才能让孩子在转变的过程中保持心灵天空的明亮、蔚蓝与纯净。

案例2:激发内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泰来县蒙古族学校张君茹)

2012年的冬天寒冷雪大, 校园内和学校分担的清雪任务都很重。我们以分担区责任制的形式把任务分到各班。一次, 我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个班级的进度特别慢, 而且人还少, 就问班主任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都请假上厕所了, 还没回来, 偷懒不愿意干呗!”我早就听说她班的学生劳动态度一贯如此。我对一个学生说:“去叫他们, 就说我要和他们比赛, 问他们敢不敢。”

可能是怀着好奇心吧, 学生们陆续回来了。我说:“咱们比赛呀, 看谁清得快?”到底是孩子, 一听比赛兴趣就来了, 其中一个平时最不愿意多干活的男生说:“主任, 你是女的, 和你比赛等于欺负你!”我说:“那到也是, 你是男子汉, 比我有劲, 那你说怎么比?”他的豪爽之气尽显:“把我班两个女生借你, 我和你们3个人比!”我说:“好!既然是比赛就有奖惩, 如果你赢了, 我们就出个节目;如果我们赢了, 你要在以后的清雪劳动中当队长, 带头干!”他很不屑地爽快答应了。我也对其他同学说:“我们大家和其他班级比, 看看能不能比其他班清得快。”

分好任务后我们开始了比赛。其他同学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不知道是谁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 大家也都不约而同地跟着一起唱起来, 歌声在我们清扫过的路上回荡着。最后的结果是, 我们女生赢了, 伴随着女生们的欢呼, 那男生却很不服气。我说:“既然不服气, 你平时就多参加劳动, 多锻炼。下次再有清雪任务给你个翻盘的机会!”他攥着拳头大声喊:“好, 我期待快点下雪!”

虽然腰背酸疼, 衣服湿透, 但我的心里却甜甜的。

案例3:外力驱动———奖出学生劳动习惯 (江苏省建湖县沿河中心小学胥加洲)

学校平时检查比较多, 再加上我校比较重视卫生常规, 所以突击打扫更是频繁。临时被指派到的学生总是怨声载道, 自然积极性也高不到哪里去, 我说一下, 他们才动一下。很多时候, 任务分下去后, 再过一段时间来看, 还是原样。说他们, 他们反而振振有词:“不是打扫过了吗?”没办法, 很多时候我只好亲自带队, 一是做榜样, 二是指挥、监督。

我平素喜爱读书, 一有新到的杂志, 总是第一个去翻阅, 如有适合学生阅读的, 就会带到班上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每次学生都争抢着阅读。有一次, 我把一叠杂志放在讲台上, 学生争抢着要看时, 碰巧政教处通知打扫卫生, 准备迎接检查。我刚要点名指派, 学生们霎时安静下来, 个个低着头, 生怕被点到。我扫视了一下全班, 也有点无奈。突然, 我看到讲台上的杂志, 灵机一动, 说:“主动参加劳动并验收合格的同学, 奖励杂志一本!”

学生们一听, 个个来了劲儿, 竟然还有几个学生站在椅子上, 高举双手抢这个机会。我给他们简单分工后, 刚到办公室坐定, 就有学生跑过来, 说:“老师, 你去看看我们干得行不行。”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打消, 我跟着学生走了一圈, 美其名曰“验收”, 发现的确与以前不同, 尽管有点瑕疵。我刚一指点, 学生就赶紧跑过去打扫, 然后热情地问怎样。最后, 按照协议, 学生如愿地得到“奖品”, 高兴地翻阅起来。

一本杂志就有这么大的魅力?也许不是学生不爱劳动, 而是我们引导有问题。过分强调劳动最光荣, 学生却体会不到光荣, 反而感到脏和累;更何况还有一些教师把劳动当做一种惩罚手段, 更让学生的价值观有了偏移。

如何让学生劳动有所得, 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快感, 也许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后来, 我除了设置“奖品”来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之外, 还特别在常规劳动中注重公平, 划分区域按照小组积分优先选择;在突击劳动中, 将相应的劳动任务按照招标形式用相应的分数来表示, 纳入到小组积分中去, 最后小组积分与调座位以及评比等挂钩。

减少空洞的说教,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从杂志奖励到形成制度, 这办法很有效!

真实情景再现

———拨动那根“懒惰”的琴弦

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中学李冬芹:下课了, 我习惯性地去洗手, 却发现水盆空空。恰巧田小辉 (化名) 走过来, 我便叫他去打水。他看了看盆, 又看了看我, 很不屑地说:“凭啥呀, 我又不是值日生。”“你……”我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我知道, 单纯的说教对他没用。想到这儿, 我立马多云转晴, 笑意盈盈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吧, 如果你不愿去打水, 老师去打吧!”然后我拿起水盆直奔水房。水哗哗地流着, 我的思绪也宛若这哗哗的流水很不平静, 这样做好吗?田小辉会不会认为我输了?同学们会不会觉得我太软弱?想着想着, 忽听一声:“老师, 我来端吧!”回头一看, 是班长。“不用, 孩子, 还是老师端吧。”“老师, 我端, 我端!”好几个孩子像小麻雀一样边说边“飞”过来。大家一起端着水回到了班级。

第二天恰好有节班会课, 我便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大家讨论:老师都很忙, 有时会忙得忘记值日。如果你是办公室里的一位老师, 当你发现办公室无人打扫时, 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各抒己见。当有人说“不是我值日, 就不该我打扫”时, 一个女同学站了起来, 她说:“我告诉大家咱们李老师是怎么做的吧。我去办公室送作业时, 好几次都看到李老师在打扫卫生。开始, 我还以为是李老师值日。可后来我发现不是她值日的时候, 她也在打扫。”全班一下子安静了, 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我。“孩子们, 我尊重你们的观点和理由, 我不想说谁对谁错, 只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其实在打扫的过程中, 我扫去了心灵中的自私自利, 收获的是‘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快乐;在劳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筋骨, 又收获了‘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的满足;在劳动的过程中, 我体验到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自豪。你们说, 这活儿该我干吗?”我话音刚落, 全班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 始终一言不发的田小辉从后面跑了过来, 给我鞠了一躬, 哽咽着说:“老师, 对不起, 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我的眼睛也潮湿了, 教室里又一次掌声雷动。

一个故事, 一份思考。教育就是用心灵感应心灵, 用情感感化情感, 用行动感染行动;教育绝不是“叫”育, 身教重于言教, 老师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是最直观生动的教育!

当事者感言

———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

自私的母爱作文 篇5

我不这么认为,从我记事起,我就没有感到一丝来自母亲的爱。每天早上,早早起来为我们准备早餐的是母亲(我想象中的)。从来没有吃到过母亲为我准备的早餐,一直都是父亲在做。如果遇上父亲不在,我那“自私”的母亲连被窝都不可能离开,只是轻轻的弱弱的叫几声我的名字,然后我只能自己起来做早餐,收拾好一切在去上学。放学回到家,母亲见到我才开始做饭,还需要我打个下手;有时我回到家她依旧在被窝里睡着,我只有放下书包自己做饭,吃完收拾才写作业,差不多半夜才可以上床睡觉。

“自私”的母亲从来没有放学接过我,在我还上学前班的时候她就不接我了,更不用说小学、中学。看着同学们在母亲的大手牵小手中高兴的回家,而我只能在漫长的路上独自一个走回去。

我那“自私”的母亲,很早就要求我衣物自己洗,起初是自己的袜子、内衣,有时还要洗她的。后来就是自己所有的衣服都自己洗,从幼儿园开始,从七岁开始,她变的“自私”,在她身上没有一丝母爱。

母爱在那里?

直到有一天家里来了好些客人,谈话间我才知道,母亲的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只是我没有懂得。从母亲让我独自回家开始,母亲就一直在我身后偷偷地远远的跟着我,直到我上五年级才不守护我了。从我洗第一双袜子开始,她总是等我睡熟后把我认为洗干净的袜子、内衣重新再洗一遍,让我一直认为自己洗的很干净。从我独自开始做饭起,母亲就一直在门后看着我,即使做糊了母亲总是笑着说好吃。

母亲,是我误解你了,你的爱一直在我身边伴着我成长,是我没有发现。母亲,对不起。你的爱不是自私的,是伟大的,是为了让我更早的学会独立。

母爱是伟大而无声无形无处不在的。

女儿的自私 篇6

一天下班回家,女儿拉我到书房悄悄说,妈妈买回三只蛋糕,我们每人一只。同时强调,吃时别让表哥他们看见。书桌上果真有三只蛋糕,一只已被吃去一半。女儿把房门关上,继续吃剩下的那半只。我打开抽屉准备放东西,却看见里面还有几只,便说:“乖女儿,拿过去给哥哥弟弟吃”“我不去。”女儿一口回绝。我明白,女儿其实知道抽屉里藏有蛋糕。但为了贯彻太太的“精神”而说谎。

我不由得想起,自从家中多了两位成员以来,类似的场面已经不下三四次,我也暗示过太太几次,可她还是小肚鸡肠。平时我常教育女儿要与表哥表弟玩,好东西要分享,然而这些说教不及太太的“教育”力量大。结果,女儿的思想行为越来越不健康了,这令我非常担忧。

周日小舅子带儿子来玩。女儿竟把小舅拎来的苹果全搬进房里。太太见状赶忙叫她拿出来,可她只挑了很小的两三只拿出来,这使太太尴尬不已。事后,太太狠狠批评了女儿一顿。

当晚,借着太太对女儿的“不满”,我当面指明她的小肚鸡肠严重误导了女儿:“明知家中有三个小孩,可你却教女儿背地里吃东西,这不是刻意培养她自私吗?”“你妹妹将两个小孩寄养在我们家,生活费却一分不给,我当然生气了。”“那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把他们当二等公民对待吧?再说你的这些思想和行为对女儿影响多大,今天你自己也看到了。”终于,太太不说话了。她知道了我们的教育步调必须一致,否则女儿学坏容易学好难。

第二天,太太特地买回两袋糕点,让女儿拿些给表哥表弟吃。儿女不情愿,还有点奇怪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拿给他们吃,以前不都是我们偷偷吃吗?”“偷偷吃东西不对。你给他们好吃的,下次他们也会给你好吃的呀!对吧?”“这样啊,我知道了。”女儿答应着,虽然不是很乐意。

自私 篇7

感知无线电[1]是一种无线电系统, 它能够自动地检测周围的环境情况, 智能地调整系统的参数以适应环境变化, 在不对授权用户造成干扰的条件下, 从空间、频率和时间多维地利用空闲频谱资源进行通信。根据接入技术的频谱共享, 感知用户主要有2种接入方式:overlay模式和underlay模式[1]。在underlay模式下, 次用户和主用户同时使用相同的频段, 主用户将使用同一频段的次用户视为噪声信号, 次用户能够使用授权频段, 频谱利用率相对较高。

为了解决自组织无线网络的节点自私行为, 引入了博弈论中的2种方式来分析用户的交互行为并且激励合作:信誉机制和定价机制[2,3,4]。定价机制根据对等网络中的每个节点的服务引入价格因素, 每一次交易成功后, 根据既定的价格给该节点相应的报酬, 激励节点为了获取报酬而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易。

1系统模型

在感知无线电ad hoc网络, 假设每个节点都是自私的, 它们的目标是使得自身的效用函数最大化。由于为其他节点转发数据包会产生一定的费用, 如果不支付一定的报酬, 中继节点将没有激励机制去为它们转发数据包。

由于ad hoc网络的多跳特性, 当一个节点想到发送数据到目的节点, 需要请求一系列中间节点帮忙转发数据包。路由请求之后, 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会产生多条转发路由。每条路径为源—目标节点的转发服务而出价, 源节点选择一条出价最低的路径LCP来传输数据包。源节点支付给所选路径节点的报酬应该使得没有节点会选择背离该均衡策略。

满足接收信噪比 (SNR) 的最小发射功率:节点i以功率Piemit发送到j, j接收到的功率为Ρi, jrec=ΚdαΡiemit, j根据i的发送功率Piemit、接收功率Pi, jrec和满足接收信噪比的最小接收功率Pminrec估算出节点i的最小发送功率:

Ρi, jmin=ΡiemitΡi, jrec*Ρminrec。 (1)

2定价博弈模型

2.1模型建立

把感知无线电ad hoc网络中次用户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由建立过程建模成一个博弈。博弈参与者是网络中的次用户。每个参与者具有只有为自己所知的私有信息ti称为它的类型 (type) , 类型是指节点单播情况下传输一个数据包的开销。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集有{发送节点, 中继节点, 目的节点}。每个用户的目标是使得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发送节点要在最小花销的路径上传输数据包。中继节点的效用函数定义为该节点转发获得的收益减去所要花费的开销。中继节点获得的收益不仅要能够包含转发开销, 更要使得额外收益越多越好。

2.2开销定义

干扰代价:在感知无线电ad hoc网络underlay频谱共享下, 由于主用户和次用户共存共同使用同一频段, 必须保证次用户对主用户的干扰不超过主用户所能承受的最大干扰值。

干扰代价可以定义为:

f (i, j) =giPi, jminwf。 (2)

式中, gii到主用户的信道增益;Pi, jmin为满足接收信噪比的最小发射功率;giPi, jmin为对主用户的干扰值, 如果干扰值大于主用户的干扰阈值, 该节点直接不参与路由;wf为单位干扰的代价。

能量代价:由于ad hoc节点都是能量有限的, 把节点的能量系数定义为节点的最大能量和剩余能量的比值, 剩余能量越少, 链路度量就越大, 节点就越不适宜进行数据转发。

节点i到节点j的能量代价定义为:

e (i, j) =BitBirΡi, jminwe。 (3)

式中, Bit为节点i的最大能量;Bir为节点i当前剩余能量;Bit/Bir可以定义为节点i的能量系数bi;we为单位能量的代价。

节点i到节点j的开销可以表示为:

c (i, j) =αf (i, j) + (1-α) e (i, j) = (αgiwf+ (1-α) BitBirwe) Ρi, jmin=ti*Ρi, jmin (4)

式中, ti=αgiwf+ (1-α) weBit/Bir, 是每个用户的类型, 为用户的私有信息。根据用户的偏好选择比重α, 0≤α≤1, α=0表示选择剩余能量最大的路由 (适用于无线传感网最大化网络生存时间) , α=1表示对主用户干扰最小路由。

路径k上的总能量开销等于经由该路径的所有节点链路开销之和,

Lk=∑c (i, j) =∑ti*Pi, jmin。 (5)

3报酬

目的节点根据收到的请求信息生成有向带权图G= (V, E, W) 表示自私无线ad hoc网络, V为节点集合, E为边集合, W为边的权值。目标节点收到来自源节点的多条路由之后, 计算每条路径的开销, 选出一条从源节点S到目标节点D的最短开销路径 (Lowest Cost Path, LCP) , 记S, vσ (1) , …, vσ (n) , D。将LCP上的总开销记为|LCP|, 为了计算分配给LCP上每个中继节点的报酬, 引入VCG报酬机制, 目标节点同时要计算从源节点S到目标节点D不经过中继节点vσ (i) 的最小开销路径LCP-σ (i) 及其开销|LCΡ-σ (i) |, 中继节点vσ (i) 的VCG报酬可以定义为:

pσ (i) =|LCΡ-σ (i) |-|LCΡ|+c (σ (i) , σ (i+1) ) 。 (6)

pσ (i) 分为2个部分, 第1部分|LCΡ-σ (i) |-|LCΡ|表示如果中继节点vσ (i) 不存在, 从SD的开销相较于LCP的差值, 第2部分对应节点vσ (i) 产生的开销值。

目标节点选出最小开销路径LCP并计算出给每个中继节点的开销之后, 会创建一个ROUTE REPLY数据包, 包括LCP的各个中继节点vσ (i) , …, vσ (n) , 每个节点所需的最小发射功率Pσ (i) , σ (i+1) min, 以及需要支付给每个中继节点的报酬pσ (i) 。ROUTE REPLY数据包沿着路由发现的反向路由回送给源节点, 至此路由寻找过程结束, 开始数据传输过程。

4低开销诚实能效路由步骤

路由建立过程如下:

① 源节点:当源节点想要发送数据, 检查路由表中没有找到合适的路由的时候, 广播路由请求RREQRREQ中包括:请求分组序列号、源节点、目标节点、节点类型和发送功率。

S→* <RREQ, s0, n, 0, n, P0emit, t0>

② 中继节点:收到路由请求分组后, 查看之前的路由请求分组里面是否有序列号相同的请求, 如果有, 丢弃该路由请求;如果没有, 把自己的类型值和发送功率添加进去, 估计上一跳节点的最小发射功率Ρi, jmin=ΡiemitΡi, jrec*Ρminrec, 替代原有发送功率, 并广播该数据包。

vi→* <RREQ, s0, n, 0, n, P0, 1min, t0, 1, P1, 2min, t1, …, i, Piemit, ti>

③ 目的节点:收集所有信息形成有向带权图N, 选择最小开销路径LCP, 根据VCG计算出分配给该路径上每个中继节点的报酬:

pσ (i) =|LCΡ-σ (i) |-|LCΡ|+c (σ (i) , σ (i+1) )

发起ROUTE REPLY, 沿着LCP的反向路由发给源节点。

上述路由算法中, 路径的选择不是基于简单的最小跳数, 而是考虑感知无线电基于对主用户的干扰和节点自身剩余能量, 及最小发送功率, 选择一条开销最小的诚实能效路由。

5仿真分析

仿真模型:50个节点随机均匀分布在100 m*100 m的区域内, 节点的通信范围为30 m。假设节点的最大能量为1, 剩余能量是0~1之间的随机数。每个节点初始发送功率相同, 根据接收到的功率估算出最小发送功率。为了简化起见, 设主用户位于原点 (0, 0) , 源节点和目标节点分别位于 (0, 100) 和 (100, 0) 。节点对主用户的干扰与发射功率成正比, 与到主用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信道增益使用简单的路径损耗模型g=G/d2。

首先比较不同权值下的最小开销路径LCP和最短路径路由SP, 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

计算结果显示当α=1时, 只考虑对主用户的干扰, 所以路径的选择离主用户越远越好;α=0时只考虑剩余能量, 所以只跟节点当前的剩余能量有关;α=0.5时综合考虑节点对主用户的干扰和剩余能量;最短路径路由SP只考虑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最短路径。

接下来取次用户数量从40~100个 (每次的节点剩余能量和节点位置随机产生) , 分别仿真LCPSP对主用户的平均干扰值和节点平均剩余能量值, 平均干扰值定义为该路径节点对主用户的总干扰值除以节点数, 平均剩余能量值定义为该路径上节点的总的剩余能量除以节点数。仿真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最小开销路由LCP相比于最短路径路由SP, 选择的路径对主用户的干扰更小, 节点的剩余能量更大, 因此获得更好的性能。

6结束语

针对感知无线电自私ad hoc网络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干扰和剩余能量的低开销诚实能效路由算法, 将路径的开销定义为对主用户的干扰和节点剩余能量的函数, 目的节点选择一条最小开销路由。

利用VCG定价机制给LCP上每个中继节点以报酬, 促使节点为了追求最大报酬积极合作, 并证明VCG机制下节点真实的反应自身的类型是一个占优策略。仿真结果表明, 该路由算法有效实现了感知无线电自私ad hoc网络的诚实能效路由, 与最短路径协议比较, 该协议所选择的路由对主用户的平均干扰更小, 并且平均剩余能量更大。

参考文献

[1]HAYKIN S.Cognitive Radio:Brain-empowered WirelessCommunications[J].Selected Area in Communications, IEEEJournal on, 2005, 23 (2) :201-220.

[2]LUZI A, STEPHAN E.Ad hoc-VCG:A Truthful and Cost-EfficientRouting Protocol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with Selfish Agent[C].Proceedings of the 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2003:245-259.

[3]EIDENBENZ S, RESTA G.COMMIT:A Sender-centric Truthfuland Energy-efficient Routing Protocol for Ad Hoc Networks withSelfish nodes[J].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Symposium, 2005 (13) :239-248.

[4]ZHU J, WEI Y.A Gam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DynamicPricing-Based Routing in Self-Organized MANETs[J].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IEEE Journal on, 2008, 26 (7) :1 204-1 217.

[5]KAUSHIK R.CRP:A Routing Protocol for Cognitive Radio AdHoc Networks[J].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IEEEJournal on, 2011, 29 (4) :794-804.

自私 篇8

在传统观念中, “自私”是具有毁灭性的词。在通常用法中, “自私”是罪恶的同义词, 是只想满足一己私欲或冲动而不顾他人利益的奇想。在利他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看来, “自私”就是个人漠视他人, 远离社会, 毁灭世界的根源。因此, 在他们看来, 要想挽救人类文明的重重危机, 拯救道德衰落, 就必须摒除人类的“自私”本性。他们声称:为他人的利益而采取任何行动都是善的, 任何关心自己利益的行为都是恶的, 不管这些利益是什么;并且自私的行为只会对行为者本人有利。因此, 谁是行动的受益者就成为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利他主义不仅看到了利己之私的恶, 而且主观地认为“无私”才是唯一的善, 忽视了“自私”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积极意义———维持生命、促进生命。

“自私”的本义是指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这句话本身并不包含任何道德意义, 它没有告诉人们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善还是恶。而且, 我们必须确证, “自私”并不意味着“损人利己”。由于大自然没有给人类提供自然生存下去的方式, 人类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生命的延续, 因此, 如利他主义所言, 关心自己的一切利益是罪恶, 那么就意味着人渴求生存的欲望也是罪恶。诚然, 自私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会导致不必要的恶果出现, 但是, 作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 自私本身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是一种理性自私, 是生命本性赋予了它存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大自然在创造万物的同时慷慨地赋予了万物能够维持生存的能力, 作为宇宙之最高级的生物体———人类, 虽然在自然生存本能方面, 如迅捷的速度、坚韧的利爪、敏锐的感觉等都不值得向动物炫耀, 却拥有自然界最高的天赋, 即理智思维。正是这一天赋理性, 使人类拥有获取知识和创造一切的无限潜力, 并使人当之无愧地成为现实世界的统治者。

动物对眼前的世界只是被动地接受, 在自然法则的运行下, 动物可以凭借“特定”的天然器官进行捕获、躲避和繁殖。它们对于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没法选择, 只能一代又一代地重复已经成为生存之必要的生存手段。相对于动物而言, 人类是“未特定化”的, 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该做什么。饥饿的感觉让人知道自己需要食物, 这是生命本能的使唤。但是, 它却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食物, 也不能帮助人类辨别哪些食物是有利的。除了理性的创造潜能, 以及实现潜能的物质以外, 上天没有给人类任何东西。人类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动物那样仅依靠本能行动, 凭借知觉的引导去生存, 因为自然不能确保自己生活的安全和舒适。人需要或欲求的每一件东西都必须依靠他自己通过学习、发现和创造, 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和努力来获取。人类意识不能自发地进行认识活动, 人类没有自动的生存规范。[1]人的“未特定化”驱使人们互相依赖, 协助合作, 认识并改变现成的生存环境。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 运用理性, 发掘创造潜力, 去获取一切生命允许获取的东西。

理性自私应该关心和追求与生命及其价值相关的利益, 只欲求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因此, 理性的自私就意味着人作为人而生存所需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私, 就意味着他无视自己的生命存在, 也就失去了他“人之为人”的本真意义。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无私”在道德上就是对生命的“恶”。“自私”本身是非善非恶的, 它之所以被指责为一切混乱的根源, 是因为人们没有运用理性正确地认识“自私”的内容, 没有使用正当手段满足必要的私欲, 反而主观地、非理性地夸大“私”的界限并导致罪恶的发生。

二、“理性自私”对“牺牲”的限定

人生来就是社会性的存在物, 社会之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 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总是存在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打着“社会之善”的幌子招摇撞骗, 认为善就是社会所希翼的事物, 并把自己的意志和欲望鼓吹成是上帝的命令或社会要求, 从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虚伪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正是凭借这一本性, 为宣扬个人“自我牺牲”寻找合法性借口, 主张他人或集体的任何价值比个人的价值来得高级, 个人应当为了他人或集体而牺牲自我利益, 也只有这样的选择和行动才是道德的。这种“自我牺牲”过度强调他者的利益, 贬损自我利益, 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是由他人的利益需求决定的。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是由独立精神的个体有机组织的产物, 社会之善与个人之善是一致的, 更无视价值等级序列的自身决定因素———生命。在自我利益诉求的时代, 这只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同情毁灭, 将他人的存在视为自我利益的威胁。在理性人和理性社会中, 不存在着利益与事实的冲突, 也不存在利益之间的冲突。因为理性者知道所有的利益都是通过努力创造出来的, 什么利益是他应该追求的, 并且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实现, 所以, 他们只追求或期望得到与自己的努力所获相等的东西, 绝不会追求经过努力也无法获得的东西, 更不会欲求不劳而获之物。只有在理性的自由社会中, 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才可能一致, 个人才有可能从彼此的行动中获益。

所谓“牺牲”应该是指为了较小的价值或者无价值而放弃较高的价值。[2]在某些人看来, 只要是自己的欲望受挫, 就是自我利益的牺牲, 而他们对某物的欲望, 并不能说明此物就是善的, 也不能说明获得此物在事实上就一定对他有利。生命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只有生命及其价值能够决定其他价值的大小, 决定“牺牲”在何种范围内才是值得追求的。

因此, 在实际生活中, 要实现亲情、爱情和友情, 就要将相关者的幸福———理性幸福———融入自己的价值等级体系当中, 然后依照各人的价值层次而采取理性行动, 使自己付出的 (时间、金钱、努力) 与关系到自己生命幸福的价值成正比。就拿“拯救落水者”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对于一个落水的陌生人, 只有当施救者的生命所受威胁最小时, 他才应该去施救;如果危险随时可能威胁到施救者的生命, 那么, 保存施救者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并且是无可指责的。如果落水者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或相识之人, 那么, 施救者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施救, 冒险的程度是和落水者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的, 甚至可以为了自己最爱的人而放弃生命, 因为此时在他看来, 其生命价值就体现在让自己爱的人活着。

在理性人看来, 为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或物有所付出, 即使遭受何种的物质损失或肉体伤害, 也都是值得的。因为“价值”就是一个人的行动所要获得或保持的东西, [3]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是生活的道德目标, 如果一个人没能实现该目标是因为自己没有努力和付出, 不忠实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不采取积极行动而丧失幸福, 那么他在道德上就是有罪的。所以, 关心自己所爱之人的幸福是人的理性私利, 为了自己所爱之人的利益和幸福而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是牺牲———只要在他的价值等级体系中, 而是一种诚实的美德, 即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价值的高尚品质。[4]

自我生命利益的关照并不意味着对他人就漠不关心, 漠视他人的生命;这只意味着自己的生活不需要服从他人的福利, 不需要为了他人而无辜牺牲自己。基于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 我们应该根据他人的潜在价值, 给予一般人应得的尊重和善意, 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应自觉自愿地给予必要 (自己能力范围内) 的帮助。因为危急是人无法选择和不可预料的, 它甚至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制造出人类无法生存的灾难, 在此情况下, 人首要的是逃避危险, 与灾难抗衡。

但是, 危急时刻总是偶然的、短暂的, 如持续下去, 人类就将遭到灭亡。所以, 人类生活的常态是相对稳定的, 适合人类生存的。在此环境下, 人必须追求自己的目标, 并依靠努力去追求和实现目标, 不可以随意受到他人遭遇的任何不幸支配, 阻碍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 有些行为准则只适合于人类无法生存的特殊情况, 却不能用这种准则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5]减轻他人的痛苦不是个人首要关心的, 更不是他应尽的义务, 给予他人的帮助是出于同情心的一种慷慨行为, 而不是出于道德责任。

三、生命价值的“理性”实现

没有生命的物质, 其存在是无条件的, 而生命的存在却是有条件的。目的论认为, 自然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向一个不存在的目的前进, 是不可能的。只有终极目标, 只有自身的目的, 才能使价值的存在成为可能。在形而上学中, 生命就是唯一以自身为目的的存在, 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连续活动才能获得并持存, 因此, 生命是一个自立、自生的过程。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使一切价值成为可能, 没有了生命, 一切都毫无意义。因此, 对于任何一个活的生命体来说, 其价值及终极价值就是它的生命。

生命存在所需的条件是由生命本质决定的, 个人能够选择的就是是否会发现这种本质, 能否抉择正确的目标和价值。人不能免除现实规律对他产生的作用, 要生存下来, 既不能依靠武断的方式和盲目的冲动, 又不能依靠偶然机遇或幻想, 而是要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一切知识都可以归结为能够辨别善恶和真假的知识, 来认识自身及外在世界。人若自由地选择状态, 就必然会遭受随意选择所招致的惩罚。因此, 作为理性存在的人, 其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理智活动”, 这是自然赋予人类能够获取知识和创造价值的理性能力。

人是理性的生命体, 其生命是连续的过程, 不仅关注当下, 而且总结过去, 瞻望未来。因此, “人作为人而生存”就应该着眼于一生来全盘考虑, 正确分析生存的所需条件, 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生活目标和价值。

高尔特曾说:“人类曾经被称为理性的生物, 但理性涉及选择。人类的天性为他提供的抉择是:要么做理性的生命, 要么自取灭亡。通过选择, 人必须成为人;通过选择, 人必须学会维持生命;通过选择, 人必须让自己的生命具有价值;通过选择, 人必须发现生命所需的价值并实践其美德。”[6]既然人需要的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发现和生产才能获得, 那么, 适合理性生命的生存方式就需要思考和创造性工作, 人类的一切利益和价值都是理性创造出来的。

世界上有两种人总是无视自己的理性而选择非理性的生存方式。一种人是选择不思考, 从不努力理解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是重复和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这种人就是所谓的“精神寄生虫”。他们不懂得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异的, 一个人必须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长久地生存。另一种人是依靠自己的受害者而生存, 即试图通过武力或欺诈或掠夺或奴役那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来生存。这些掠夺者也许能够暂时实现他们的目标, 却是以毁灭为代价, 毁灭他者和自己。正如生命自身就是目的一样,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目的。人要遵从“人是目的而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这一原则, 不能像动物那样只依靠牺牲其他动物维持生存。

人不仅要活着, 而且要活得好。换句话说, 就是要活得有意义, 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 以达到自我内心的满足。这就是一种幸福状态, 即成功行动后获取价值的情感回报。因此, 人要想有意义地生存就必须发现生活的乐趣, 释放生命的激情, 正确发挥理性功能, 奋发向上, 忠实于自己的理智及其判断, 忠实于自己的价值, 获得现实的肯定。这样, 他才能成功地应对现实, 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满自信, 在享受获取成就的喜悦时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生命本性迫使人们急需愉悦, 然而, 只有运用理智的愉悦才是纯粹的、持恒的愉悦。在现代社会中, 又有多少人是享有这种愉悦呢?看着那些为生活奔波而满脸疲惫的人, 他们没有从工作和生活中体验到劳动的愉悦及实现价值后的成就感;看着那些对现实不满而自甘堕落的人, 依靠酗酒、嗑药等行为来寻求刺激, 麻痹自己, 透过他们歇斯底里的言行只能看到被掩藏的无助和虚空, 虚假的笑容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些人过着杂乱无章的生活, 心中早已丧失生存的意义, 只求活在当下, 活在自我毁灭中。

活着和有意义地活着, 即维持生命与追求幸福, 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前者是从存在论角度来说, 追求理性目标的行动就是维持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行动;后者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这种行动的结果或伴随物就是幸福的情感状态。要想获得持久的幸福, 就必须理性地克制欲望。因为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只是一瞬间的, 满足之后就是无限的空虚和无聊, 生命就会陷入欲望和欲望满足的痛苦循环中。只有把“人的生活”当作自己的首要目标, 并且追求实现这种目标所需的理性价值, 采取积极正确的行动, 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摘要:一直以来, “自私”都被片面地误解为是“恶”的同义词, 是一切社会灾难和秩序混乱的根源。然而, 生命存在及其价值实现必须以自私的理性运用为前提, 认为只要与维持和发展生存相关的利益就应该努力争取, 这是人之为人必须有的自私。作为理性之人, 只有通过理智思考的生活方式, 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 才能成功应对现实生活, 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及意义并获得内心的幸福感。生命价值是自然界的终极价值, 因此, 个人应该遵从生命价值等级体系来进行活动, 决定是否“自我牺牲”。

关键词:生命价值,“理性自私”,“牺牲”

参考文献

自私 篇9

P2P (Peer-to-Peer) 网络采用了分布式结构[1], 能够较好地实现负载均衡, 较充分地利用带宽, 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P2P网络环境中, 所有节点间的交流都不需要通过中央节点的管理, 并且节点都可以自由地加入系统或者退出系统。P2P网络中节点的独立性决定了每个节点都可以自主决定是从网络中获取资源或服务还是为网络中其它节点贡献资源或提供服务。没有中央节点的集中管理、各个节点之间关系平等的特点, 使P2P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

1 P2P文件共享系统的节点自私性问题

在P2P网络环境中, 并非所有节点都积极响应其它节点的服务请求[2]。节点在P2P网络中的平等地位, 没有从属关系, 每个节点都实行自我管理并且自主决定是否响应其它节点的请求。节点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 会全力索取资源和服务, 同时尽量减少资源的贡献, 这就是节点的自私性行为。在文件共享系统中, 每个节点既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提供服务, 也可以获取资源和消费服务。因为没有有效的资源共享激励机制, 节点完全凭自身意愿决定是否进行资源共享, 使得很多节点只获取不贡献, 由此导致了搭便车、洗白和公共悲剧等一系列问题。

(1) 搭便车 (free-riding) 。是指大部分 (超过70%) 用户只获取资源而不共享任何文件, 整个系统资源来自于少数用户。

(2) 洗白 (White-Washing) 。指节点完成了某些恶意行为后为了避免惩罚而退出P2P网络, 而后以其它身份重新进入。洗白问题的本质就是自私节点在P2P网络环境中只获取资源而不贡献资源, 达到目的后为了逃避惩罚退出网络, 然后用新身份重新进入网络, 并进行恶意行为, 成为恶意节点, 如此恶性循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洗白是合作策略、背叛策略等多种策略的集合。

(3) 公共悲剧 (Tragedy of Commons) 。是指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被大多数用户无节制地使用, 导致资源请求过多而造成网络拥塞。

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网络中缺乏好的节点贡献激励机制所致。自觉贡献资源和服务的友好节点不但没有得到奖励和回报, 反而开销很大。P2P网络的基本特点, 如没有中央服务器的集中式管理、节点进退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等, 是出现节点自私性问题的根源。这些问题使得少数友好节点负载过大, 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直接影响P2P文件共享、资源共享, 甚至导致P2P网络的阻塞或崩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此问题, 并在如何加强P2P网络中的信任关系、促进节点间合作、使系统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化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2 常见节点自私行为解决方案

目前已有多种针对节点自私性的解决方案,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解决办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2.1 基于全局信任度的安全模型方案

这类解决方案基于全局信任模型, 比如EigenRep[3], 任一节点的信任值是通过整合整个网络对某节点的信任评价计算得来的。通过对网络中所有节点间的相互信任值进行迭代计算得出其全局信任值, 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节点信任值是最准确可信的。这种算法的缺点是需要整合整个网络的信任评价值, 开销太大。

2.2 基于权值的节点鼓励策略

文献[4]提出了SLIC (A Selfish Link-based Incentice Mechanism) 算法, SLIC算法是一个利用权值调整和能力分配的反馈系统。在每个周期内 (如每一分钟) , P2P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有对邻居节点的请求服务进行响应的能力。为了区分出好的邻居和坏的邻居, 一个节点U必须对每一个邻居V记录权值W (U, V) , 其中0≤W (U, V) ≤1, (权值1表示一个好的邻居, 权值0表示差的邻居) 。每个节点响应其邻居节点服务请求的能力是根据权值来分配的。如果节点U的邻居节点权值较大, 则节点U响应其服务请求的能力也就越大, 并且邻居节点的权值会随着操作的进行而不断更新。如果某邻居节点提供的资源和服务超过预期, 该节点的权值就增加, 反之, 该节点的权值就会减少。由于服务质量是频繁波动的, SLIC使用了一个几何级数的衰退级数来更新权值。SLIC算法中, 前一段时间的权值用W (U, V) 函数表示, 下一个时间段的权值用W’ (U, V) 函数表示, 这段时间邻居节点V的服务质量用I (U, V) 函数表示, 则有W’ (U, V) =W (U, V) + (1-) I (U, V) , 0<α<1。

2.3 基于历史交易的分布式信任机制方案

基于历史交易的分布式信任机制是一种以历史交易信息为基础的信任机制算法, 用来计算节点的诚信度, 该诚信度分别用买和卖的全局信誉值来描述, 用户可以通过信誉值来判断该节点是否为一个具有良好信誉的节点, 并由此决定是否要打交道, 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减少恶意交易的目的。

该算法的计算时间间隔较短, 因此其不需要迭代计算 (每轮计算仅需1次) 。在相同的计算和通信开销前提下, 该算法的计算时间可以缩短到1/5~1/3之间, 所以该算法能够较快地显示实际信誉值的变化, 并且该算法不需要同步, 这使得它的复杂度大大降低。该机制以历史交易信息为参考, 计算节点的信誉值, 用户参考节点的信誉值来避开恶意节点, 减少恶意交易。

2.4 基于惩罚的 (Payment-Based) 激励策略

文献[5]提出了含有惩罚因子的激励机制, 该机制可以有效地限制节点频繁加入或退出网络, 大大提高了P2P网络的稳定性, 减少了网络带宽的浪费, 最终达到抑制节点自私行为、提高网络利用效率的目的。

类似SLIC这样的激励机制, 其自私行为抑制机制在项目执行方面存在诸多优点, 比如节点效率计算不需要系统的全局信息, 只根据单个节点行为的历史记录就可以进行计算, 比较容易实现等。但是基于自我测量方法的激励机制仍然面临以下问题:激励机制过于严苛, 有自私行为的节点自动退出网络, 导致网络中节点数量过少等。特别是在商用P2P网络系统中, 用户数量是影响整个网络系统存在的关键因素, 用户数量过少将导致商业运营的失败。可是如果不采用严厉的激励机制, 就无法实现对友好节点的鼓励和对恶意节点的惩罚, 所以如何在实际网络中使用激励机制, 并与用户数量达到一个均衡, 值得深入研究。

本节列举了几种常见自私性解决方案, 人们在此领域的研究远不止于此, 比如有的学者提出一种双重信誉度方案, 该方案为了区分出恶意节点, 对新加入的节点采取既惩罚又鼓励的策略, 仿真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抑制洗白现象, 在分布式信誉度的维护中适用性较强。还有学者提出了使用微支付方案来解决P2P网络中的节点自私性问题, 并对该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深入分析。PPay和Fileteller等系统也采用了微支付方式, 它们共同的缺点是采用了第3方认证和安全身份认证, 增加了网络开销, 并且违背了P2P组网的核心思想。

3 结语

本文介绍了P2P网络的特点, 对P2P网络自身特点导致的搭便车、洗白等一系列节点自私性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了这些问题的弊端以及给P2P系统带来的危害。对目前常见的P2P自私性解决方案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分析, 对多种激励机制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梳理。如何解决P2P网络中的节点自私性行为, 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自私性解决方案被开发出来, 在该领域还有很多后续工作有待探讨。

摘要:在文件共享系统中, 一些节点只获取资源而不贡献资源或服务, 这导致了搭便车和公共悲剧等问题。首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然后对以促进节点合作、减少节点自私行为为目标的激励机制进行分类研究。

关键词:P2P,文件共享系统,自私性,激励机制,节点合作

参考文献

[1]马新新, 耿技.对等网络信任和信誉机制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 2007 (8) :76-79.

[2]周亚建, 杨义先.与P2P技术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 (5) :2-6.

[3]LEE S, SHERWOOD R, BHATTACHARJEE B.Cooperative peer groups in nice[M].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FOCOM, 2003.

[4]AXELROD R.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M].Basic Books, 1984.

自私 篇10

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维护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权, 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是政府应尽的一项职责。根据我国政府间职责划分标准, 中央政府将保障房供给的具体落实任务委托给地方政府, 市县政府负责建设用地的无偿划拨与大部分建设资金的筹集。然而, 在当前分税制、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问责制等激励与约束机制下, 地方政府不断进行保障房供给行为的适应性调整, 除了实施与中央政府利益一致的合作性努力 (皮建才, 2010) [1], 更有激励实施与中央政府利益不一致的自私性努力 (皮建才, 2007) [2], 使得保障房供给效果不甚理想。因此, 探究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供给过程中实施的不同努力及其根源, 对于构建保障房有效供给的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保障房供给的制度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既有文献看, 研究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的文献并不多见, 少数学者考察了地方政府轻视住房保障的倾向。比如, 高波 (2010) [3]研究认为, 地方政府普通存在“重发展, 轻保障”的倾向, 住房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对政府的住房保障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对政府住房保障缺乏硬约束, 地方政府为了加速经济发展而忽视了财政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投入, 地方政府在提供住房保障方面严重缺位, 致使保障房供给严重不足。贾春梅 (2012) [4]研究认为, 地方政府为了增加预算内外收入而产生“重市场、轻保障”倾向。发展住房市场可以带来可观的营业税及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内外收入, 而无偿划拨保障房用地丧失土地出让金, 丧失商品房建设的各类税收, 并且还要使用其他来源的预算内收入来承担保障房建设成本, 因而, 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自然是发展住房市场。上述研究描述了与经济发展相比或者与住房市场相比, 地方政府表现出的“轻保障”行为取向, 同时也揭示了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轻视住房保障的成因, 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 遗憾的是, 其一, 既有文献主要关注了财政收入对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的影响。然而除了财政收入, 其他激励机制同样影响地方政府行为, 比如地方官员晋升。另外, 约束机制也会影响地方政府行为, 比如问责制。其二, 既有研究考察的是某一时间段内的行为取向。事实上, 从1998年住房保障制度实施以来, 随着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变化, 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一直进行着适应性调整, 即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存在一个变迁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首先梳理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的变迁过程, 考察引致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次, 本文将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供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区分为合作性努力与自私性努力, 并将两种努力、不同的激励约束机制共同引入改进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考察激励约束机制与地方政府两种努力之间的关系。最后, 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保障房有效供给的长效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二、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变迁分析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分权改革, 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变化不大, 地方政府仍然需要承担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 (李学文等, 2012) [5]。于是, 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等程度加深。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分税制默许了地方预算外收入的存在。另外, “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也赋予了地方政府一些相对独立的权力, 这就为地方政府追求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外收入、热衷于发展辖区经济提供了制度基础, 也成为增长型地方政府①形成的外在激励条件。

中央政府将保障房建设的具体实施任务委托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供给保障房将同时减少地方政府的预算内收入与预算外收入。具体而言, 其一, 保障房建设用地需要地方政府无偿划拨, 在年度土地供给总量既定的情形下, 挤占商品房建设用地, 丧失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外资金;其二, 失去将土地用于商品房开发带来的各类税收等预算内收入, 并且还需要地方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因而, 地方政府供给保障房不会给其带来任何财政收益, 换言之, 地方政府缺乏供给保障房的财政激励。

在现行政府治理架构下, 地方政府官员对上负责, 地方官员的政治地位变迁由上级政府根据绩效考核决定。因此, 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成为影响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底之前, 中央政府对保障房供给的重视度不够,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保障房供给上心照不宣, 造就了住房保障严重滞后于住房市场的发展失衡。2007年底之后, 中央重新重视保障房供给, 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 但地方政府依然消极应对保障房供给 (张双甜等, 2010) [6]。保障房供给未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之前, 地方政府未有动力供给保障房, 地方政府表现出“既不重视保障房供给数量, 更不重视保障房供给效果”的行为取向。其后, 中央政府推行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 陆续将保障房年度开工量、竣工量等数量目标任务纳入考核范畴, 并实行问责制, 地方政府随之表现出“重目标数量任务完成, 轻供给效果”的行为取向。

(一) 激励与约束机制均缺失时, 地方政府表现出“消极应对保障房供给数量与质量”的行为取向

20世纪80年代之前, 上级政府单纯以政治表现考核下级政府, 据以决定下级政府官员的政治地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发展战略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官员政治变迁的考核标准由过度强调“政治表现”变成了多维度的考核。但是, 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GDP、FDI、税收上缴量等容易识别的指标上, 形成了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政绩考评机制, 造就了地方官员“以经济绩效为主”的政绩观 (周黎安, 2004) [7]。于是, 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 其理性选择是尽可能促进任期内的经济增长。

在此制度背景下, 地方政府缺乏保障房供给激励。原因在于, 其一, 保障房供给不能快速促进地方官员任期内的经济增长;其二, 当保障房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未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之中时, 保障房供给数量多少和供给效果如何几乎不影响地方政府的政治绩效。因而, 地方政府表现出“消极应对保障房供给数量与供给效果”的行为取向。

在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的上述行为取向下, 保障房供给绩效表现出“数量严重不足、供给效率极其低下”的特征。其一, 对廉租房供给情况考察后发现, 2008年以前, 廉租住房供应量严重不足, 建设规模难以满足居民需要 (见图1、图2) 。就全国廉租住房资金投入情况而言, 1999—2007年的10年间资金投入总计仅为164.8亿元, 几乎仅为2008年全年廉租住房资金投入额的一半 (见图1) 。就廉租住房每年新增户数而言, 在1998—2006年, 全国廉租住房保障户数仅为32万户, 2007年新增68万户, 2008年新增153万户[8] (见图2) 。其二, 对经济适用房供给情况考察后发现, 2008年以前, 经济适用房投资占住宅总投资的比例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可得, 1998—2008年, 经济适用房投资占住宅总投资的比例最高为16.6%, 最低为4.3%, 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长率在2002年、2004年、2005年均为负值, 2005年经济适用房投资下降率高达14.3%, 而同期住宅投资增长率却高达22.9%。此外, 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占比、销售面积占比的情形与投资占比情形近乎一致 (见图3) 。

资料来源:巴曙松, 《1 000万套保障房的推进进程与宏观影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c652f01017ace.html。

数据来源与说明:1998—2008年数据来源于顾建发 (2009) , http://money.163.com/09/0604/08/5AUU7URC002534M5.html, 其中前9年的每年数据为作者根据1998—2006年新增户数总和平均而来, 每年数据为实际新增户数;2009—2011年数据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关于印发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的通知》 (建保 (2009) 91号) ,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407891.htm, 每年新增户数为计划新增户数。

数据来源与说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与“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自行计算出“新开工面积占比”、由“住宅投资额”与“经济适用房投资额”自行计算出“投资额占比”、由“住宅销售面积”与“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自行计算出“销售面积占比”。

(二) 对保障房供给数量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后, 地方政府出现“重数量完成, 轻供给质量”的行为取向

2011年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代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 与各省区市签订了次年住房保障工作的目标责任书, 将保障房目标任务的完成数量情况 (主要包括新开工面积、投资额、销售面积) 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之中, 并实施考核问责制。对建设资金与土地不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建设进度缓慢地区的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区, 监察部、住建部等部门要视情况对其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②。2012年又将保障性住房的竣工量纳入考核范畴, 对保障房竣工量目标任务完不成的市县政府主要责任人处以行政处分、降级, 乃至免职等严厉处罚。在对保障房供给数量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之后, 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上级政府分解下来的保障房建设目标数量任务。而保障房供给质量因为难以识别、不易计量等原因不易与政绩挂钩, 保障房供给质量与保障效果仍未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之中, 并且难以问责, 因而,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失;公众对保障房供给效果与供给质量的发言权不大, 保障房供给的公众满意度并不影响官员的政绩, 因此, 公众对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样缺失。上级政府难以对保障房供给效果与供给质量问责, 公众更无法对保障房供给质量问责。于是, 地方政府表现出“重数量完成, 轻供给质量”的行为取向。

在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的上述行为取向下, 保障房供给绩效表现出如下特征:保障房建设数量突飞猛进、年度建设数量目标任务完成较好, 但是, 闲置、凑数、错配、选址位置偏远、配套设施不全、挪作他用等异象凸起, 保障房供给质量与保障效果不尽如人意 (陈立中, 2010) [9]。就供给数量而言, 2012年绝大多数市县政府均对外公布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上级政府下达的年度建设数量目标任务。比如, 2012年1-9月, 江苏省新开工保障房31.6万套, 竣工14.1万套, 即仅用9个月的时间, 江苏省已超额完成了中央和省政府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10]。比如, 2012年, 阜阳市也对外公布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11]。再比如, 截至2012年6月底, 宝鸡市共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734 1万套, 仅用半年时间就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7%[12]。就保障房供给效果与保障效果而言, 审计署公布的保障房审计结果 (2012年第33号公告) 显示, 部分保障房分配不够严格, 依然存在部分保障对象不应准入却准入、应退出却未退出等保障房错配现象, 依然存在部分保障房被违规销售、挪作他用或半年以上闲置等保障房供给失效现象。

(三) 结语

基于“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 本文描述了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的演化路径, 考察了引致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变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发现随着激励约束机制的变化, 地方政府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有不断进行着适应性调整的趋势。

三、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努力与保障房供给行为取向

本部分构建改进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Bolton, 2005) [13], 考察不同激励约束机制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供给过程中实施的不同努力, 以及不同行为取向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 “多任务”概念的理论界定

本模型中的“多任务”概念类似于皮建才 (2010) [1]曾给出的界定, 即多任务并非指委托人委派给代理人在形式上的多任务, 而是指代理人在执行中央政府委托的任务时私下增加自利任务, 从而使形式上的单任务变成了实际上的多任务。对保障房供给而言, 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将保障房供给这一任务委托给地方政府, 但是, 地方政府在落实该任务时, 既会增加保障房供给, 付出与中央政府利益一致的合作性努力, 也会在此过程中“偷工减料”, 付出能给自己带来私下收益、而给中央政府带来外部成本的自私性努力。于是, 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带来的后果是:不注重保障房供给质量, 选址偏远、配套设施不全、建设质量监管缺失等。

(二) 地方政府付出的努力的概念界定与区分标准

现实中, 准确区分地方政府供给保障房而付出的努力属于合作性努力, 还是属于自私性努力, 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方便研究, 本文采用如下三个标准对合作性努力与自私性努力加以区分:其一, 是否给中央政府带来外部成本?其二, 是否给地方政府带来正常收益?其三, 是否给地方政府带来私下收益?基于此, 本文把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正常收益但不能带来私下收益、并且能给中央政府带来收益而不带来外部成本的努力称之为合作性努力;把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正常收益但能带来私下收益、不能给中央政府带来收益却带来外部成本的努力称之为自私性努力。中央政府无法直接控制地方政府付出的合作性努力与自私性努力, 但可以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地方政府的合作性努力, 运用约束机制减少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

(三) 地方政府的合作性努力带来的收益与成本

假定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供给过程中付出合作性努力e1带来的收益为:R=e1+ε1, e1反映合作性努力e1带来的确定性收益③, ε1是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冲击, 是外生的不确定性因素, 即客观风险因素ε1~ (0, σ12) 。e1和ε1的许多组合均可以产生相同的R, 较高的合作性努力可能会被较差的运气所抵消, 而较低的合作性努力也可能会被较好的运气所掩盖。

假定地方政府付出合作性努力而获得的正常收益为s R, 0≤s≤1, 是地方政府供给保障房的激励强度 (可能是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等财政激励, 也可能是地方政府官员晋升激励) 。那么, 中央政府获得的收益则为 (1-s) R。假定地方政府付出合作性努力e1为其带来的成本为c (e1) , 参照皮建才 (2010) [1]的做法, 成本的表达式设定。

(四) 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带来的收益与成本

假定地方政府付出自私性努力e2给保障房有效供给带来的负面影响为f (e2) , 地方政府获得的私下收益为B (e2) , 相应的风险为σ22, 付出的成本为c (e2) 。为了简化分析并得到显式解, 参照皮建才 (2010) [1]的做法, 假定, θ>0表示外部性强度, f′>0, f″>0。地方政府的私下收益B (e2) ④的表达式设定为:B (e2) =lne2, B′>0, B″<0。同时, 成本c (e2) 的表达式设定为。

(五) 合作性努力的激励机制存在、自私性努力的约束机制缺失情形的考察

遵照政府间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与代理人风险偏好的标准假设, 本文假设委托人 (即中央政府) 具有风险中性型的风险偏好、代理人 (即地方政府) 具有常数绝对风险规避 (CARA) 型的风险偏好。所以, 其效用函数形式为u=-e-ηw, 其中η是绝对风险规避系数, , w是地方政府的等价货币收入。地方政府付出合作性努力后获得的正常收益为s R, 付出自私性努力后获得的私下收益为B (e2) , 地方政府付出两项努力带来的总成本为。

于是, 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为:

那么, 地方政府的确定性等价收入 (certainty equivalence) 为期望报酬减去风险金, 即:

地方政府最大化期望效用函数Eu=-Ee-ηw等价于最大化上述确定性等价收入。

假定地方政府的保留等价收入为0, 那么, 只有地方政府的确定性等价收入大于等于0, 地方政府才愿意接受委托代理合同。因此, 地方政府的参与约束为CE≥0, 即:

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约束 (IC) 为:

中央政府风险中性, 其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入, 于是:

此时的规划问题为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s.t.式 (2) 与 (3)

对式 (3) 中大括号中的部分对e1求导, 并令导数等于0, 得到:e1=s。

对式 (3) 中大括号中的部分对e2求导, 并令导数等于0, 得到:e2=1。

将e1=s, e2=1, 以及取等号的式 (2) 带入式 (5) , 得到:

式 (6) 对s求导, 并令导数等于0, 得到:

进一步地有:

由此可以得到如下两个结论:

结论1:信息不对称下, 地方政府的合作性努力水平取决于地方政府供给保障房受到的激励强度, 对地方政府供给保障房的激励强度越大, 地方政府实施的合作性努力水平越高。

结论2:信息不对称下, 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的约束机制缺失时, 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恒等不变, 不随外部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六) 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存情形的考察

假定对保障房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给予一定的惩罚, 使其在付出自私性努力后, 不仅得到私下收益, 而且负担一定的惩罚成本。参照皮建才 (2010) [1]的研究, 假定地方政府所受惩罚的函数表达式与自私性努力带来的负外部性的函数形式一致⑤, , β为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受到的惩罚强度, β≥0。

于是, 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变为:

地方政府的确定性等价收入变为:

式 (10) 对e2求偏导, 经整理可以得到:

结论3:存在自私性努力的约束机制时, 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水平与对所受的惩罚强度存在反向相关关系。即对自私性努力的惩罚强度越大, 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水平越低。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改进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考察激励约束机制与地方政府供给保障房时付出的两种努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其一, 在保障房供给过程中, 地方政府的合作性努力水平与其受到的激励强度正相关。其二, 约束机制缺失时, 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努力水平不随外部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存在有效惩罚机制时, 自私性努力水平与受到的惩罚强度负相关。

有效规制地方政府行为, 增加保障房有效供给, 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 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地方政府的合作性努力水平。对地方政府而言, 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财政激励和晋升激励。 (1) 在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下, 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成比例、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转移支付激励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供给过程中实施合作性努力。 (2) 在中国现有政府治理架构下, 地方官员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政治人”而非“经济人” (乔坤元, 2013) [14]。从这个层面上说, 晋升激励似乎比财政激励更有效。因而, 提高地方政府的合作性努力水平, 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官员晋升激励机制。通过完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将保障房供给水平、供给效果与政绩挂钩。同时, 将辖区居民对保障房供给的满意程度通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集中后, 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之中 (葛扬等, 2011) [15]。

上一篇:科学记者下一篇:经营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