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财务造假

2024-06-18

IPO财务造假(精选十篇)

IPO财务造假 篇1

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目前在IPO市场上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由于造假企业上市之后没有足够实力来维持之前所包装的利润, 最终会导致企业经营业绩大幅缩水,待企业完成上市,其业绩的本质也就暴露了出来,从绿大地到新大地,再到万福生科、天能科技等,不断有企业被曝IPO财务造假。 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通过对IPO财务造假动机、手段及危害进行研究,进而为治理造假行为提供一些可行的措施。

二、IPO财务造假的动机

(一)满足较高的IPO门槛。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必须达到一定的门槛, 即上市公司在近三年中的经营成果可靠真实,并保持连续盈利,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为了达到IPO的门槛,一些企业铤而走险对财务数据进行造假。要将自己近三年来的财务报告粉饰得完美,企业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业绩和丰厚的利润。 因此上市公司会尽可能地将企业的利润做到最大化,以达到上市的标准。而企业造假的成本,相比较上市后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企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造假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企业谋取更多更大的利益。

( 二) 巨大的利益驱使。 IPO会为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很多企业都趋之若鹜。 再加上地方政府、 券商、 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推波助澜,导致了造假现象的严重。 无论在新兴市场的国家,还是在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 企业通过支撑自己的股价可以更大程度地套取现金,再加上现在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且存在漏洞, 企业便有了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的可能和动机。 由于上市后,企业便可以公开地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募集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盈利,对于一些想要做大做强、但是缺乏筹资渠道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便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为此,一些企业便通过财务报表造假来达到上市的要求。 企业在上市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的中介机构,例如:发行人、承销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等,发行人财务造假很难同时逃过保荐人、 注册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等多领域专家的法眼,但事实上,这些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处于同一利益链条上。 即便是知道企业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有些会计师、律师也不会揭穿,甚至会帮助企业调整账户,使上市更有利,也使自己能够得到更丰厚的收益。

(三)造假成本较低。 监管部门管理存在漏洞,监管机制薄弱给了企业可乘之机。而且,目前我国对企业造假的处罚相对过轻, 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企业通过对财务报表造假来达到上市条件的目的。 另外,我国对包括发行人、注册会计师、 保荐人等的处罚力度过轻和违法的低成本导致了相关利益方不惜铤而走险。如果上市成功,企业将募集到大量的资金,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也会分得到可观的收益。所以,当企业面对上市后巨大收益的诱惑,便会舍弃较低的造假成本,联合相关中介机构,把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得完美无缺。 这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造假的另一个原因。

三、IPO财务造假的手段

(一)虚增收入。收入是利润的来源、公司得以存续的基础,是决定公司能否上市的关键因素,虚增收入即虚增利润,因此几乎所有的财务造假公司都涉及虚增营业收入,进而达到虚增营业利润的目的。以万福生科造假为例,其2012年营业收入中的虚增额达到18 759.08万元,由此带来虚增的净利润额达到4 023.16万元。而在天能科技造假案中,通过伪造工程结算书和虚构销售回款等方法,公司共虚增收入8 564万元,虚增利润3 815万元,占当期利润的53.18%。

(二)虚减成本。 成本费用是影响利润的另一重要项目,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直接提高毛利率,因此利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费用成为很多企业IPO财务造假的手段。 公司巧用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减少对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以万福生科为例,万福生科原材料绝大多数是粮食,易于发生霉变,交易价格也易受到国外粮食交易价格波动的影响, 很可能未来遭受损失。 但对于1亿多元的粮食库存, 万福生科似乎并未关注风险,2008—2010 年均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使其每年少计损失几百万元。新大地公司也是采用了虚减成本的方法来造假。其招股书显示, 新大地2010 年、2011 年生产了大量的有机肥,而用于生产有机肥的茶粕占比仅为2.54%、1.28%, 远低于45%的最低工艺标准。

(三)虚增资产。 企业往往通过虚增资产来配合收入的增加,同时也满足了监管部门对上市净资产的要求。 在虚增收入、虚减成本之后,必然要有对应的资产配合造假。 例如,胜景山河虚构大量的存货。从2007 年的12 480 万元增加到2010 年的31 174 万元,短短3 年的时间里,胜景山河的存货就增加了近2 亿元。 到2010 年,胜景山河的存货甚至占到总资产的76.62%。 在绿大地造假案中,绿大地公司虚构荒山使用权、灌溉系统以及土地改良工程等资产共计7 011.4 万元。

四、IPO财务造假的危害

IPO财务造假总体表现为企业出具不真实的财务报告,向社会公开虚假的会计信息。 IPO财务造假不仅给企业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 也给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危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给涉及事件的机构和人员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对企业本身的危害。 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 而上市公司据此而进行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将偏离预定轨道,使决策失去了可靠性。财务造假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掩盖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在上市后业绩大幅滑坡,削弱了公司的竞争力,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败坏公司的商业信誉,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同时,财务造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容易被监管部门查处而受到惩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会面临强制退市的风险。企业的经理人员、财务人员也会面临着法律的制裁。 同时, 一旦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被曝光,公司形象无疑也将遭受致命的打击。

(二)对投资者的危害。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广大中小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 很容易受到企业虚假财务信息的蒙蔽。投资者选择这些造假上市的企业进行投资,面临着很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被骗的血本无归。 可以说,企业造假影响最大的就是广大中小投资者。

投资者根据企业发布的财务会计信息了解其财务状况,企业所披露的内部信息是所有错综复杂信息的纽带。企业所披露财务信息本应可以真实反映一个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保护社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正常运行。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私利,蓄意操纵会计信息、掩盖其存在的经营风险,虚报经营业绩。 投资者在虚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股票申购, 财务造假的公司在上市后由于不再粉饰报表,导致其财务业绩极速下降、股票价格剧跌,如果财务造假事件不慎被公布于世,还有可能导致企业股票一度跌停直至停牌, 使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受损。 随着时间的推移,IPO财务造假事件频繁发生,对投资者的信心也会造成巨大的打击。

(三)对相关机构的影响。 在企业造假过程中,券商、会计师以及律师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对企业推波助澜。 一旦造假东窗事发,这些相关人士都将面临着严肃的惩罚,轻则失去从业的资格、面临着巨额的罚款,重则受到刑事处罚。

多数公司在IPO财务造假被发现后, 很难再正常经营下去,甚至遭遇破产,这不仅给权益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失,且银行作为其主要债权人也很难再收回其贷款,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 IPO财务造假还涉及到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由于财务造假很难同时隐瞒多家中介机构,因此大多数的IPO财务造假都与中介机构密切相关。 即使在财务造假的过程中没有中介机构的辅助,其也难逃失职之嫌疑。 对于保荐机构,不但相关人员的证券从业资格、保荐人资格会被取消,单暂停保荐资格3—6 个月,就会使保荐机构失去很多现有客户,更严重的是会使保荐机构失去市场信誉。除了保荐机构以外,对会计师事务所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被查处严重失职后,很可能导致事务所分崩离析。

(四)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企业IPO财务造假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合理秩序。 近年来频频曝出的造假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信誉和形象, 危害了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证券改革迫在眉睫。

证券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证券发行人、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和证券投资者等, 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健发展与这三者密不可分,但是IPO财务造假会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诚信道德失去信心,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再加上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 使得投资者成了孤立的被欺骗对象。 逐渐地,投资者会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最终演变成不再投资,这不仅导致了其他企业的上市融资难度增加, 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今众多IPO财务造假公司存在的情况下,证券市场难以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功能。

五、IPO财务造假的治理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查处造假行为有法可依。 有关部门查处企业财务造假往往没有恰当的法律依据,各地处罚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些都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另外应尽快出台投资者保护相关法律,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投资者在面对造假企业时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而此时,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加大对责任人的惩罚力度。 处罚力度太轻,造假成本过低是企业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 对于发行人的财务造假、利润操纵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而目前,被查出的造假企业依然堂而皇之地保留着上市资格,并没有被强制退市, 这也说明了惩处力度过小。 完善退市制度,将造假企业清除出市场,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是治理造假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其他企业的有效威慑。

中介机构在企业造假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为企业出谋划策。 对于参与造假的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和相关人员应予以惩处,追究其责任,增加其违法成本。目前我国对于中介机构的处罚主要还集中在罚款、没收收入及暂停业务等方面,必要时应增加刑事处罚,这样才能大大震慑中介机构,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三)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治理财务造假现象,应该从企业自身做起。 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财务造假风险。目前我国企业中的监事会、独立董事等职位往往成为摆设,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职位由大股东把持,无法为广大中小股东发声。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应该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高管行为的监督作用, 而不是仅仅将监督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此外,还应当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从财务信息的记录、审批到公布,都应当建立完善的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在问题暴露时也方便追责到人。 只有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够从根源上遏制日益猖獗的造假行为。

(四)推行注册制发审方式。 企业之所以在IPO时进行造假,原因在于无法达到上市所规定的要求,而注册制恰恰规避了这一问题。 为了达到监管部门对于利润、 资产的要求,企业往往会对财务数据作假,以求顺利上市。 而在注册制下,IPO对于企业资产规模、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不再硬性要求,只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所有的企业都有机会上市,这样也就使企业失去了造假的动机。当上市资格不再是稀缺资源时,企业便不会绞尽脑汁伪造数据。发审制度的改革是治理企业造假行为的一个有效手段。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执行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企业在IPO时造假,往往是注册会计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 甚至有些时候注册会计师还亲自上阵帮助企业造假,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瞒天过海。其实企业造假的手段有时十分拙劣,例如万福生科虚构客户、虚构收入,只要审计时稍加注意便可发现。注册会计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帮助造假代价之大,在审计时保持谨慎性和职业道德,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财务造假之风。

六、结束语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证券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信息披露真实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证监会严厉惩罚造假的企业产生了很大的轰动。 企业IPO造假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如果能够从造假案例中汲取足够的经验和教训, 由此有效地发展和完善我国各项法规制度, 提高对于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 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不仅仅是上市公司攫取利益的场所, 更是广大投资者投资的可靠渠道, 那么, 对于IPO造假的研究就是值得的。

摘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公司上市当年就出现了大幅的业绩下滑,不得不让人怀疑上市之前即存在财务造假。为了通过审核成功上市,上市公司在保荐人和中介机构的包装下,虚构出业绩不断增长的假象。证券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信息披露真实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IPO财务造假的行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有效治理IPO财务造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净化市场环境进而推动股市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IPO造假,虚构业绩,中小股东利益

参考文献

[1]周琳.基于IPO的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4).

[2]张祥建.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1).

[3]咸康希.IPO造假的审计责任问题思考[J].商业会计,2014,(19).

IPO 财务造假(本站推荐) 篇2

近期连续多起的IPO财务舞弊案例中,从作假的规模和恶劣程度看,万福生科应是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谈起作假起因,其董事长自白:“错误理解包装是正常的上市步骤”,“当初为了迎合上市的财务指标得造一些,但没想到真是做得太多了”。

在IPO实务中,“包装”上市的说法大行其道,“做得太多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造假上市”。IPO过程中的财务舞弊,有其内在的特定逻辑。

一、IPO舞弊以虚增报表利润为目的

财务舞弊的目的,主要有侵占资产和编制虚假报告两大类,两类舞弊对报表的影响是不同的。

1、侵占资产

侵占资产,指管理层或员工利用公司的内控漏洞或通过串通,非法占用公司资产。侵占资产主观上不以编制虚假报表为目的,但客观上也会带来报表的不真实,体现在报表上,可能是少计了收入或高估了费用;也有可能会造成账实不符,资金或实物短缺所形成的相关损失未予记录等。

2、编制虚假报告

编制虚假报告的目的主要虚减业绩和虚增业绩两类。虚减业绩多出于偷漏税款的考虑,非上市公司中常见的“两套账”,即大多是通过“外账”少计利润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不同公司虚增业绩的目的各种各样,但对于IPO公司而言,虚增业绩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上市审核的财务指标以及提高发行估值。

无论何种目的舞弊,客观上都会伤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IPO中的财务舞弊往往直接以虚增利润为目的,是一种主观故意,对报表真实性影响最大。

二、内控程序无法解决IPO舞弊

以侵占资产为目的的舞弊,实施主体可能是管理层,管理层能够通过不正当的交易安排侵占资产;也可能是员工,员工可以通过串通合谋侵占公司资产。而以编制虚假报告为目的的舞弊,无论是从动机和还是从能力上看,只可能是管理层实施的。

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目的是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内部控制存在两个“天敌”,一是员工串通,一是管理层超越内控。对于员工舞弊,不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只要增加足够多的控制程序,是可以做到防范舞弊的;但对于管理层舞弊,从根本上是源于公司冶理结构的缺陷,任何内控程序都是无能为力的。

IPO舞弊,显然是管理层超越内控的行为,是无法通过完善内控程序予以解决的。

三、IPO舞弊多属于经营活动造假

从方法上,财务舞弊可以分为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1、会计方法

所谓会计方法,是指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在IPO过程中,通过会计方法实施舞弊不可能是主流,一是因为会计方法的运用是比较直观的,IPO期间内的滥用很容易被发现;二是会计方法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将业绩前后移动,并不产生真正的虚假利润;三是会计方法的运用,多数涉及到估计和惯例的问题,所以即使IPO过程中有滥用的迹象,一般也难以界定为舞弊。

2、非会计方法

所谓非会计方法,是指通过业务活动的作假来达到虚增报表业绩的目的。业务作假往往是系统作假,即先设定目标利润,再虚构业务流程,通过会计系统最终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相对于会计方法,非会计方法是从业务源头造假,虚假业务与真实业务具有同样的业务流程,过程隐蔽,且更容易大规模虚增业绩,故IPO舞弊多属于经营活动造假。

四、经营造假的主要手段

经营活动造假,主要手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类,每一个具体造假事件都是三种手段的单独或结合运用。

1、内部经营文件或经营数据造假

整个业务流程中,排除与外部发生关系的采购和销售两端外,通过编造、篡改内部的生产、研发、人工及建设等过程文件或数据,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常见的有降低生产单耗、虚增存货、延后转固、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等。

2、通过关联方或关联方交易造假

通过关联方造假,目的是通过关联方输送利润。除按各种规则应予公开的关联方,更为重要的是已进行非关联化处理的背后的关联方。对于已公开的关联方,多是通过隐匿与其非公允交易的方式,如代为支付工资,代为支付费用等;对非关联化的关联方,则通过编造虚假的交易,或隐匿真实的交易来达到输送利润的目的。

3、与交易对手之间的交易作假

交易对手,主要指销售客户和供应商。交易作假,一种情况是在交易对手不知情,公司单方面编造、篡改、隐匿交易文件或交易数据。这种虚构交易多发生在交易对手多而分散,难以一一核实的情况下;更主要的另一种情况是公司与交易对手的合谋,即公司为交易对手提供利益交换,交易对手根据公司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交易文件或证明,以及配合资金流动。

IPO财务舞弊,实务中多是内、外结合的系统舞弊,往往涉及上述三类手段的综合使用。

五、IPO中的舞弊和粉饰

再回头看看万福生科的自白,其所从事的“包装”是虚构众多个人客户,控制若干个银行账号进行自买自卖,此“包装”绝不是正常理解的“包装”,而是严重的财务舞弊。

“包装”应该理解为粉饰报表的通俗说法。从原则上,粉饰与舞弊都是管理层实施的对财务报表的操纵,都属于管理层超越内控的行为,这是两者相通的地方。但粉饰并不等同于舞弊,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差异的核心就是“业务的真实性”,具体的理解:

1、财务舞弊

财务舞弊操纵的是虚假的业务,通过内部经营数据和文件的作假,或内外串通作假,产生虚假的业绩。

2、报表粉饰

通过不正常的安排,改变正常经营活动,产生被管理的业绩,本质上操纵的是真实的业务,即内部和外部的经营文件和数据都是真实的。常见的粉饰手段举例:放宽信用条件促进年底出货;延期付款增加现金流;为提升业绩,阶段性压低员工工资;推迟广告等非刚性费用的发生。

在实务中,舞弊和粉饰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过度的“包装”也会无限接近于财务舞弊。在IPO过程中,财务舞弊是绝对的禁区,但粉饰业绩亦会对管理层的诚信,内部控制的严肃性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识别

1、虚增收入,粉饰报表

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收入确认时点为开具销售发票时,而有些企业为了在当期增加利润,确认收入时实际上并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这种寅吃卯粮的舞弊手法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容易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判断,属于欺骗投资者的舞弊行为。国内提前确认收入的“典范”当属“屡罚不改”的天津磁卡,经证监会稽查,天津磁卡2000年虚增利润6370万元,主要的舞弊手法就是提前确认收入。

伪造收入一般是在企业年底完不成目标利润时的常用手法。上市公司通过与其他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伪造出库单和运输凭证,然后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但实际上既不发货也不收款。北亚实业2002年报告披露的运输业务收入为22,210万元,通过虚构未发生的业务虚增收入21,145.30万元;2003年报告披露的运输业务收入为7,981.90万元,通过虚构未发生的业务虚增收入7,200万元。

2、隐瞒费用,虚增利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长期资产的购建而发生的利息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资产的成本,投入使用后,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少企业就利用资本化终止时间的弹性来进行报表粉饰。中国证监会管理委员会在[2010]15号处罚公告中披露,2001年至2003,科苑集团均存在将未入账借款利息虚构为在建工程的行为,其相关报告相应内容均有虚假记载。其中,2001少记财务费用251.15万元;2002少记609.91万元;2003少记582.76万元。对有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企业,每年都要计提折旧或摊销,但有的企业为了隐瞒当期的费用不进行折旧或摊销的计提,金荔科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2006年未对其广州分公司的账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未对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导致2006年报告中损益表少记费用2,227.49万元,虚增利润2,227.49万元。

3、利用关联交易

与其控股母公司或控股子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占到大多数,可以看出关联交易给企业进行财务舞弊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关联交易进行会计利润操纵已经成为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流。在2009年受证监会处罚的52家上市公司中,10家公司的舞弊都涉及到了关联交易,占总数的19.23%,如迪康药业、酒鬼酒、荣华实业等。陕长岭2000年年报显示,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随后以8元/股的价格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了关联方美鹰玻璃实业公司,获投资收益7000万元,占该年利润总额的52.40%。经中国证监会稽查并于2010年1月6日发出公告的丹化股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3年至2006年期间,丹化股份向其关联方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厦门华纶纺织贸易有限公司支付大笔资金,共涉及金额150,954.33万元,而资金划转均没有通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

4、掩饰交易或事实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一般不会掩饰收入,因为上市公司作假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虚增利润,进而提升股价。掩饰交易或事实的常见作假手法有隐瞒诉讼事项;未披露或中期报告;不公开对外担保等。四环药业在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间,因对外担保和借款纠纷等共存在七起诉讼,金额达19982.91万元,公司隐瞒了该事项;上市公司报告、中期报告必须对外公开披露,但是很多公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进行披露或延迟披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营,给投资者带来很大损失。不公开对外担保信息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手法。锦华化工集团2004年全年对外担保额共计34500万元,其中5笔共计19500万元的对外担保未经董事会审议;2009年1至7月,公司对外担保额共计17850万元,其中10650万元对外担保未经股东大会审议;2009年2月12日,为其他单位提供了20000万元质押担保。对于以上担保业务公司均未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5、以个人名义买卖证券

我国《证券法》第八十条规定“禁止法人非法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第二百零八条规定“禁止法人以他人名义设立账户或者利用他人账户买卖证券”。所以对于法人而言,利用他人账户进行证券买卖是违法的,是不被认可的。东鼎投资2006年11月24日至2006年12月22日,利用资金账户5206188下挂的个人股东账户交易“S天一科”股票,实现盈利559.15万元。2007年1月15日,东鼎投资才将该资金账户5206188销户。同样深圳物业在1999年至2007年11月间利用个人账户申购新股并卖出,共获利人民币25.08万元,且深圳物业违规借用其他法人账户买入B股股票,其间共获利港币854.47万元。

6、挪用客户资金、保证金

我国《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期货交易所向会员收取的保证金,属于会员所有;期货交易所除用于会员的交易结算外,严禁挪作他用”。但是挪用客户计算资金、保证金的事件屡屡发生。中科证券在成立前已经存在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违法行为,在成立时通过临时拆借资金将挪用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填平。在2002年6月24日至2006年2月24日期间,中科证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累计27笔,共计631,980.88万元。截至2006年2月24日被托管清算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数为132,128.24万元。又如三隆期货在2003年11月至2006年9月,先后通过报备的工商银行26407户、01729户、06394户、农业银行2313户和交通银行1466户等5个保证金账户,以直接或间接划款的方式,挪用客户保证金供三隆集团周转使用,累计发生额27,670.04万元。

7、利用内幕交易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证监会等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对打击内幕交易进行了全面部署,2010年重点开展防范打击内幕交易专项工作。1至10月,证监会共受理内幕交易线索114件,立案调查内幕交易案件42起,因内幕交易对16名个人、2家机构做出行政处罚,将15起涉嫌内幕交易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证监会对内幕交易的执法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以来,证监会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内幕交易犯罪案件(线索)29件,包括黄光裕案、刘宝春案、中山公用案、上海祖龙案、宏普实业案、管亚伟案、高仰才案等一批内幕交易大要案和典型案件。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提示,所有接触内幕信息的人员不得泄露内幕信息,不得进行内幕交易;广大投资者应增强法律意识,拒绝内幕信息。

8、虚增资产

有些公司也常常利用虚增资产来提高公司价值,如丹化股份2004年公司年报中披露银行存款余额为48,961.46万元,经调查核实,其中虚假的银行存款金额为47,926.15万元。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借款时,企业往往通过各种方法影响评估者,使得多数资产确定为评估增值,从而达到增加企业的资产总额,改善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的目的。另一虚增资产的手法是将应计入费用的资产予以资本化。这些公司往往利用“待摊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进行调账。如把当期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递延资产,将本该记入当期费用的利息资本化,都可以达到增加资产价值、虚增利润的目的。

9、私设“小金库”

实际业务中有的企业为谋取暴利,逃避税务工商部门的管理,将超出企业经营范围的业务反映在“其他应收款”账户,并以此作为企业“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有的企业将期间费用直接转入“其他应收款”,例如陕西煤航数码测绘在2001年报告中将已经发生的期间费用挂在“其他应收款”中,造成少计亏损881.74万元。在对外投资的业务中,也很容易产生舞弊现象。有些企业经常不将企业购入的有价证券入账,从而形成企业的“小金库”;还有些企业则利用对外投资或联营的名义,将企业的资金、资产转出,然后从接受资金、资产受益方收取的利息或投资收益不入账,不确认投资收益。家喻户晓的郑百文家电分公司于1996年将3644万元资金投入证券市场,共获投资收益4504万元,以上投资及收益郑百文均未对外披露。

10、利用资产创新

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在2001年证监会相应规定出台前,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剥离模拟法规来约束,时至今日相应的会计准则也没有出台。因此就方便了企业为了凑足上市指标的需要,随意划分资产和业务的归属,这一剥离和模拟的过程本身就是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但是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的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所以说剥离与模拟表面上看似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实际上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它被广泛用于粉饰财务报表,通过资产创新让一些上市公司死而复生、扭亏为盈。

11、利用企业重组

新会计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除了债务重组,企业重组的其他形式也是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用手法,如通过收购盈利公司的股权或优良资产将其实现的利润纳入上市公司或者将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赶在决算前高价出售以调节自身年报利润。上海梅林公司1999年12月24日将持有的上海市食品开发公司33.87%股权转让给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获益9998万元。2009年2月11日,鲁北集团与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将鲁北化工5台热电机组计12万千瓦以9600万元人民币转让给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预计将产生9600万元收益,该非经常性收益对公司2009年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

12、地方政府援助

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忍目睹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有些地方政府越权给上市公司税收返还政策或者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更有甚者地方政府通过一些手段对上市公司拖欠的银行利息给予核销减免。如重庆万里蓄电池公司1999年底共欠国有资产租赁费602.94万元经国贸局批准全部豁免,同时获补贴收入399万元,财政贴息58.50万元。

财务核查旨在驱离IPO造假 篇3

因为有被官媒多次赞誉为极其擅长调控艺术的证监会在此镇守关隘,有IPO“核准制”的打死也不言放弃,不论寻租生意多么昌盛、欲进入IPO“围城”的队伍有多长,监管当局都不可能让“堰塞湖”的险情发生。其实,只要IPO“核准制”一天不改变,业界有关“堰塞湖”高危险性之后果的种种揣度与臆测,不过都是人吓人的忽悠而已。

去年10月和11月先后登陆A股的洛阳钼业和浙江世宝,在上市初期被游资爆炒,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新股极受二级市场欢迎,且新股不会对二级市场形成抽水效应。但这是一个假象。官方对此有一个还算是客观中肯的评价:叫做新股是宏观上供大于求,微观上求大于供。

“堰塞湖”就是宏观上供大于求的最好证明,也的确给证监会带来巨大压力。其要想方设法分流这些源源不断排大队的企业,并开出各种药方。比如降低赴港股市场以及海外上市的门槛与要求、鼓励部分公司先去新三板及各省市的股权转让市场、还有去债券市场集资等。但很显然,对这些久候多时的待审企业而言,分流药方对其大多缺乏吸引力和兴趣。监管当局之前同时还提供了其他几条出路,但几乎难以撼动IPO排队企业离去的决心。

出于无奈的下策,监管当局这一次或许是不得不祭出“辣招”,采用财务核查的办法,几乎就等同于公开的强行驱离。证监会在上个月底就专门发出对其“财务报告专项检查的通知”,重点的内容就有12项,包括:以自我交易的方式实现收入、利润的虚假增长;发行人或关联方与其客户或供应商以私下利益交换等方法进行恶意串通以实现收入、盈利的虚假增长等。

到上周末,已经有7家正在排队申请IPO公司识趣的“主动下场”。分别是:遵义钛业,主板排队企业中的福建安溪铁观音、浙江华正新材料、山东海力化工,以及创业板排队企业中的北京电旗通讯、深圳华北工控、大连路明发光共六家公司撤回申请材料,以规避财务核查风暴的洗礼。后面六家企业均为2012年申报上市,分属消费品(茶叶)、新材料、化工、信息技术设备及信息服务等行业。

其实,遵义钛业的IPO运程实在太差。该公司的IPO上市工程曾被贵州省在2007年就被列为全省金融计划重点工作之一,喊出了“力争2007年底上市发行”的响亮口号。在2008年4月29日,其IPO发行申请已顺利过会,但当年9月因遭遇全球金融危机,A股IPO全面暂停,公司上市遂进入停滞阶段。2009年IPO重启,但该公司因年报披露不及时未能赶上“首班车”。从当年顺利过会到今天,历时已近5年,创下A股IPO市场“过而不发”耗时最长的纪录。

根据规定,申请上市的公司需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纯利均为正数的“上市条件”。遵义钛业在等待正式发行的过程中,应该并未达到上述条件。否则,该公司已经拼搏了5年,怎么可能说撤就撤呢?有爆料指该公司“主营产品价格变化剧烈,海绵钛价格急跌之后一直未能回暖,加之遭遇环保检举和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等因素,导致公司上市失败”。

拟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形成“堰塞湖”现象,还显示出,A股对这些拟上市公司而言,就是一个难得的集资福地。容易圈钱、尤其容易多圈钱,且各种监督、制约与压力,包括在企业财务数据粉饰与造假等方面,A股都要比港股和海外市场容易得多,宽松、方便得多。包括很多拟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完全以内地为主,与海外丝毫不搭界。如果改为到海外上市,恐怕连看其作秀的观众都不会轻易给出掌声。

IPO财务造假 篇4

一、IPO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一) 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产能过剩带来的冲击, 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深层次的原因。万福生科IPO财务造假, 实际上就是隐瞒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技术进步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 产能过剩又找不到有效解决途径, 最终就会在报表上反映。有些公司可能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 再加上公司发起人股东持股流通套现的压力, 导致少数上市公司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二) 巨大的利益驱使。股市IPO发行、再融资、限售股解禁为企业高管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回报。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板造就了129位亿万富豪, 到2009年资本市场再现创富神话, 三大途径造就十亿级富豪。到2011年我国很多企业高管通过股票上市成为亿万富豪, 仅河南省就有86家企业实现海内外上市, 造就20多个十亿元富豪, 近百个亿元富豪。股市中巨大的暴富效应及风险极低的示范效应刺激着大多数已经上市或者未上市企业高管们的神经, 绝大多数企业想方设法争取上市融资。但是很多企业内动力不足, 为达到中国证监会对上市的要求, 多数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三) IPO门槛太高。我国证监会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33条规定,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要符合相应的条件, 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 000万元, 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 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对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规定, 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 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 000万元, 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 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 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 000万元, 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IPO上市门槛过高, 企业为了上市, 就会包装自己、美化自己、以次充好。

(四) 资本市场监管机制比较弱, 财务造假成本过低。资本市场监管机制比较薄弱是导致IPO财务造假的重要诱因之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监管主体权责模糊、主体监管意识较为薄弱、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力量较为薄弱、监管组织基础薄弱、监管协调不足等方面。另一方面, 我国A股市场之所以IPO造假屡禁不止、内幕交易横行, 处罚力度过小、违法成本过低是重要原因。根据我国《刑法》,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 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但实际操作中, 我国对IPO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过轻, 比如对绿大地IPO财务造假案的罚金比银行利息都低。与此同时, 在我国弄虚作假的成本又太小, 被发现弄虚作假的概率基本不到50%, 监管法规定IPO财务造假最高对公司罚款500万元, 按照50%的概率算下来, 弄虚作假理论成本也就是250万元。处罚力度过轻和违法的低成本导致了相关利益方不惜铤而走险。

二、IPO财务造假手段

(一) 粉饰报表。通过调节营业外收入、骗取虚假补贴、调节公允价值、虚增应收账款等方式虚增收入粉饰报表。贵州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10日公告称“主动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材料”, 成为A股IPO过程中“主动”撤回第一例。遵义钛业退出IPO竞逐的主要原因是四年来业绩下滑以及财务数据上的巨大变更。可见上市前业绩步步高升, 一旦上市就出现变脸, 这样的财务报表大多是经过粉饰的。

(二) 夸大募投项目前景。通过买通调查机构制造假研报、虚报产品定价、虚报市场地位和市场需求等方式夸大募投项目。2011年11月14日, 绿城水务IPO申请因募集资金投向问题遭到发审委的否决。该募投项目投资总额为10.33亿元, 当中8.77亿元用于污水处理项目, 但是公司污水处理收入是根据自来水用水量及物价部门核定的污水处理费单价确定, 该部分募投项目不仅不能带来收入及利润的增加, 反而可能导致短期内经营业绩下滑。

(三) 故设关联交易迷宫。通过与关联公司或隐秘的关联公司进行交易, 以不公允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产品, 调节收入或支出报表。苏州通润IPO案例中, 公司故设关联交易让人无法看透财务真实性。

(四) 故意瞒报内控事故。隐瞒内部控制混乱、管理落后甚至安全事故等问题骗取上市资格。千禧之星2008-2010年加盟店收入分别调减2.45亿元、2.24亿元和2.59亿元, 后来公司声称系部分加盟店未使用公司品牌开展经营或同时经营其他品牌所致。证监会发审委认为, 经历如此重大的调整, 千禧之星加盟店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难以判断。

(五) 隐藏实际控制人。通过复杂的股权转让、分散股权设置和极度分权的董事会, 达到隐瞒实际控制人的目的。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申报上市因为管理层的重大变化而被否。同济同捷股权结构分散, 无实际控制人, 持股超过10%的只有3名股东, 而公司在整体变更之前董事会成员13名, 变更之时董事会成员为9名, 3名独立董事, 只有5名原任董事留任。董事会成员发生重大变化, 不符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在首发两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规定。

三、IPO财务造假防范对策

为防范IPO财务造假, 需要从资本市场环境、监管、中介机构、发行人角度等各方面采取措施。

(一)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资本市场规则, 特别是对涉及证券市场命脉和基石的问题, 应当机立断抓紧解决。建立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机制。这种评定并不局限于盈利能力, 而是着重于上市公司的公众信誉, 其中包括上市公司是否真实使用募集资金、信息披露是否有公众疑点以及中介机构保留意见出现的频率等。在查处欺诈上市问题上, 无论是《证券法》还是《刑法》都存在一定短板。因此, 我国必须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欺诈上市的退市和投资者索赔制度, 提高违法成本。美国安然欺诈事件, 不仅安然倒闭, 而且几乎所有的公司高管都被起诉并被判以重刑。其中安然前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基林被判入狱24年零4个月, 承担上亿美元的财产追偿。为安然公司服务的五大国际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也因此倒闭关门。

(二) 从严监管和惩处IPO财务造假者及相关责任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 对于发行人的财务造假、利润操纵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并对负有责任的相关中介机构和相关人员予以惩处。同时, 监管部门应建立IPO公司相关中介机构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并纳入统一监管体系, 形成监管合力;根据各相关中介机构不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 分别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行政监管措施;构成违法违规的, 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 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追究刑事责任。上述不良行为记录及有关监管措施记入诚信档案。

(三) 增强保荐机构责任。重视保荐代表人责任的同时, 进一步增强保荐机构的责任, 发挥保荐机构的整体作用, 推动实现全程有效内控, 夯实保荐项目基础。保荐机构应当健全保荐业务内控制度, 提高保荐项目质量;建立对保荐代表人和项目组成员的问核制度, 督促相关人员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完善对保荐项目的持续追踪机制, 避免保荐项目执行过程失控;保荐代表人和项目组成员在《发行保荐工作报告》中说明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工作, 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保荐机构责任, 可以从源头上保证上市公司质量。

(四)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 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虚位问题。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 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风险。在制衡代理方和大股东在会计信息上的权力上, 除建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外, 还应加快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会计造假的机会;当然, 净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也相当重要, 特别是要强化风险意识, 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

参考文献

IPO财务核查风暴启示录[EB/OL].[2013-03-08].

上市公司IPO财务造假分析研究 篇5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而财务造假的问题一直贯彻始终。上市公司为了好的业绩,在证券市场上募集更多的资金;拟上市公司为了成功上市,也有着相同目的的财务造假问题。本文通过对IPO财务造假的分析,通过为投资者提供IPO造假的渠道来让投资者拥有识别IPO财务造假的能力,也使证券市场朝健康高效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IPO财务造假;海联讯;动因

一、IPO财务造假相关概述

所谓IPO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者说新股上市,就一个募资的过程。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当创业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及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

IPO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及其存在的漏洞,通过种种财务造假的手段,掩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向公众呈现利好的会计信息的行为。

二、海联讯IPO财务造假案例回顾

(一)公司概况。公司前身为海联讯信息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市高新技术园。2008年5月30日公司整体变更为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2日,拟登陆创业板,但受限于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上会被否。2011年7月,再次启动上市进程,详细披露了红筹架构形成和解体过程。2011年7月22日,由于主营业务突出,业绩连续五年持续增长,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

(二)造假过程与结果。海联讯的这场“危机”,曝露于2013年3月21日的一则简单公告。2013年4月27日,海联讯一口气发布了32份公告。其中,两份“会计差错”公告掀起海联讯涉嫌财务造假的冰山一角。经过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立案调查,2014年10月21日,深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对公司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公告中称,公司2010-2012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存在虚假冲减应收账款以及营业收入确认和费用分摊不符合准则规定的情形。调整后,公司累计调减营业收入5222万元,调减净利润5946.9079万元,调增负债14700.5856万元。

(三)后续追踪。证监会对海联讯给予警告,并处以822万元的罚款;对控股股东章锋处以1,203万元的罚款。对保荐人平安证券给予警告,没收保荐业务收入400万元及承销股票违法所得2,867万元,并处以440万元罚款。海联讯将出资设立专项补偿基金,补偿适格投资者损失,补偿金额8882.77万元。所有罚款及补偿投资者损失约1.14亿元,可谓史上最重处罚。海联讯开创了A股公司由大股东主动出资运用市场机制补偿投资者的首个案例。

三、海联讯IPO造假手段

2013年3月21日,海联讯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同年4月27日,海联讯发布了《关于对以前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对其存在的外包成本、年终奖金、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一)虚增利润。海联讯自爆2011年上市当年虚增净利润2278.88万元,从6273.23万元调减至3994.35万元,虚增部分为实际利润的57.05%。从公司发布的《关于对以前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中2011年收入调减1592万,净利润调减2279万;2010年收入调减1051万,净利润调减889万。

(二)虚假冲减应收账款。为实现发行上市目的,解决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过大的问题,海联讯采用由股东垫资或向他人借款方式,在会计期末冲抵应收账款,并在下一会计期初冲回。在2009-2011年间,海联讯分别虚构收回应收账款1,429万元、11,320万元、11,456万元。公司调整2010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113,201,995.25元;调整2011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调增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133,067,772.08元,总计调整虚假应收账款总额2.46亿元。

(三)年终奖金和外包成本推迟确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当期发生的业务或者经济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也就是说,海联讯的年终奖金正常应年末计提,实际次年发放时才确认成本费用,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要求。海联讯应调整2011年跨期确认的年终奖金,即调减2011销售费用145,468.90元,调增管理费用1,825,775.88元,故调增应付职工薪酬4,887,239.68元。

(四)虚增营业收入。2011年上半年,海联讯虚构6份合同,虚增营业收入1,335万元,其中虚构与当期前十大客户签订合同4份,即:虚构与当期第二大客户山西省电力公司签订合同1份,金额为288万元;虚构与当期第五大客户广东电网公司签订合同2份,金额分别为193万元、196万元;虚构与当期第六大客户河南省电力公司签订合同1份,金额为265万元。在上述虚构的6份合同中,有4份合同收入确认时间发生在“三年一期”期末的2011年6月29日、30日。

四、海联讯IPO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一)由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某种不正当联系造成。平安证券作为海联讯当时上市时候的保荐机构在这次造假案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平安证券的不尽职,导致没有看出其中的端倪所在,没有严格认真进行前期调查,没有核查海联讯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致使海联讯使用虚假或者模糊语言成功获得了平安证券的保荐。在本案的证据中显示出,在三年中,在海联讯涉及的不合规的勾当里,平安证券都有迹象主动参与其中。

(二)处罚力度不够。仔细分析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IPO不断出现虚假行为,难以抑制并逐渐蔓延成整个行业行为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太轻,以及违法成本太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资本市场的规范性不强,对于违反法规的行为处罚成本不高,这就造成了行业间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由于处罚力度不够,也让财务虚假、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很难得到遏制。

(三)缺少完善健全的制度来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海联讯的成功上市展现出的是证?恢贫饶诘母?败和其体制的不规范。发行新的股票会遭到很多限制,这时企业一般会提升股票发行时的价格来提升自身的资金拥有量。上市之前的利润会影响上市企业发行股票的价格。在我们国家,由于有很多制度的限制,企业一般都会用非整体的方式上市,企业制定价格时,通常会制定一个虚拟的主体,然后对该主体模拟,经过对分理处会计主体的利润进行计算定价。这样的定价模式不符合相关规定,也违背了会计主体与会计期间的一般假设,很多公司因为这个原因在上市之前拥有了投机的方式,对财务包装找到了机会。(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从IPO财务核查看股市新政 篇6

IPO财务核查效力几何?

首先,IPO“堰塞湖”得到缓解。自2012年10月浙江世宝完成发行申购后,新股发行已事实上暂停,但拟上市公司的IPO申请却有增无减,高峰时有近900家企业同时等待审核,形成了A股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堰塞湖”。在中国股市连续三年“熊”霸全球、投资者闻IPO色变的背景下,IPO在审企业犹如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压力。截至2013年5月底,IPO财务核查自查阶段正式收官,经过5个月的风暴洗礼,IPO在审企业数从高峰期逾900家锐减至666家,共有268家拟IPO企业终止审查。

其次,业绩水分悄然蒸发。体量巨大的IPO“堰塞湖”固然让投资者心生忧虑,但真正的恐惧还在于部分拟上市企业为达上市目的不惜粉饰业绩、弄虚作假。万福生科、绿大地、胜景山河等造假丑闻无不触目惊心。新股业绩“变脸”呈现出范围越来越广、幅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的特点。经过此次IPO财务核查,一些打肿脸充胖子的拟上市企业知难而退、主动撤单,这无疑是业绩水分悄然蒸发、企业逐渐回归真实的最好注解,对净化资本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运动式执法治标不治本

但中国资本市场的病根是制度性的,在发行体制没有实质性变革的情况下,IPO财务核查充其量只是技术环节的修补之举,虽然可取得立竿见影的一时之效,但运动式执法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从IPO核查的效果来看,此次核查固然吓退了一批胆小的南郭先生,但排队在审企业仍然有660多家,IPO“堰塞湖”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上监管部门第二阶段抽查的比例只有5%,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必然有一批怀着赌博心理的企业顶着头皮上交自查材料,试图蒙混过关。如果不能形成长效治理机制,IPO财务核查的成果就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从体制机制入手,正本清源,方能化解中国股市困局。

正本清源重塑健康股市

无论是IPO“堰塞湖”还是包装粉饰、业绩造假之风,治本之道在于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监管部门的自我革命,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说:“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这也正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面临的困境,监管部门唯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中国股市才可能焕发新生。结合此次IPO核查,笔者认为股市新政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监审分离、下放发审

我国股票发行虽有核准制之名,但本质上还是发审委在行审批之实,证监会内部要经过四个环节,最后由发审委投票决定,发审环节过多、程序冗长。但如此繁琐的审核程序之后,面对层出不穷的造假丑闻,监管者总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习惯性的将板子拍到发行人和保荐人、承销商身上,只字不提审核环节自身的责任。万福生科在发审会投票上以7:4 轻松过会,但惊天丑闻曝光之后,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哪7名发审委委员在为其开绿灯,更别谈追究其责任。

因此,发审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监审分离、下放发审”。证监会将审核权下放到交易所,自身专司监管职责。而对交易所来说,也应淡化对拟上市企业盈利性和业绩增长整齐划一的要求,将审核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上来。只有将选美的职能归还给投资者,才能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2、做实保荐、连带券商

中介机构作为拟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道看门人,本应通过尽职调查为企业背书,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却存在保荐人“只荐不保”的怪像。保荐人、承销商拿着高额的保荐承销费,却不用承担责任,直接助长了资本市场粉饰造假之风。IPO核查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惩处力度,对未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甚至协助造假的保荐人、承销商,一旦发现就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只有建立权责利相一致的体制,才能推动各方归位尽责,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3、推行股票打包发行

“饥饿营销”是导致资本市场“三高超募”的罪魁祸首,在IPO“堰塞湖”高企的背景下,应减少发行频率,加大发行规模。可以考虑引入打包发行的方法,让多家公司的股票集中发行上市,一次发行50家甚至100家,以平衡供求抑制炒新,用同样的资金支持更多企业上市。

4、组建中国债券交易所

浅析IPO企业上市费用的财务处理 篇7

近几年,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日趋完善, 尤其是2009年10月创业板的开启,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在上市过程中, 企业需聘请一些中介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相应的也会产生一些费用, 如会计师费、律师费、保荐费及承销费等。这些上市费用应如何进行财务处理, 目前企业的做法并不统一, 有的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有的在发生时作挂帐处理待募集资金后再冲减发行收入。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会对当期的利润产生影响, 尤其很多创业板的企业每年利润有限, 将上市费用费用化处理, 会给企业利润造成很大影响。挂账处理, 可以缓解企业的利润压力, 但将上市费用作为一项资产列示在报表中是否合适又存在争议。究竟哪种处理方式更恰当, 除了费用的性质是否还应考虑费用发生的时间阶段等其他因素, 下文我们将试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会计准则的角度, 和对纳税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二、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费用财务处理的规定

中国证监会会计部, 在2010年6月发布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10年第一期, 总第四期) 》 (以下简称《问题解答四》) 问题三中规定, “上市公司为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承销费、保荐费、上网发行费、招股说明书印刷费、申报会计师费、律师费、评估费等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新增外部费用, 应自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收入中扣减, 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有溢价的情况下, 自溢价收入中扣除, 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无溢价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扣减的情况下, 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行的广告费、路演及财经公关费、上市酒会费等其他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2010]25号) 第二部分第七条也作出了相关规定, “企业为发行权益性证券 (包括作为企业合并对价发行的权益性证券) 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交易费用, 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但是, 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生的广告费、路演费、上市酒会费等费用,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上述《问题解答四》与财会[2010]25号文件对因发行权益性证券而发生的有关费用的财务处理规定一致, 即应区分两种情况处理, 直接归属于发行权益工具的新增外部费用从发行收入中扣减, 其他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但实际操作中, 企业IPO历经时间较长且需经过多个阶段, 如股改前中介服务阶段、股改阶段、申报受理阶段、预审及部务会议阶段、发审委审核通过阶段, 最终进入发行上市阶段。会计师、律师、券商等会根据业务约定书在提供各阶段的服务后分别收取相应的费用, 这些费用是否都属于“直接归属于发行权益工具新增外部费用”, 《问题解答四》与财会[2010]25号文件中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企业上市费用在IPO不同阶段财务处理的分析

(一)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阶段

本阶段是指企业为IPO目的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或者自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此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通常包括律师费、评估费、审计费、验资费等中介机构专业服务费。

前文《问题解答四》中提到“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新增外部费用, 应自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收入中扣减”, 着重强调了与发行直接相关。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阶段明显是没有发行行为的并不符合与发行直接相关的规定, 因此该阶段的相关费用应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 IPO申请未获得证监会核准前

与设立股份公司阶段可明确判断不同, 企业已经提出上市申请但尚未获得证监会发审委批准前这个阶段的财务处理有些分歧。这个阶段似乎已经与发行相关, 但也有观点认为提出申请并不意味会获得批准, 并最终成功上市, 与发行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在此阶段上市费用的处理, 形成了作挂帐处理待募集资金后冲减发行收入和费用化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在IPO申请尚未获得证监会核准前已发生的发行费用, 可以视IPO进程的进展情况, 暂在“其他流动资产”或者“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中挂账, 待上市后冲减发行收入。

首先, 我们来分析这种支出作挂帐处理, 列示为一项资产是否合理。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 需要符合上述资产的定义, 并且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具体到企业已经发生的上市费用, 只有在能成功上市并募集到资金的条件下, 才符合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定义和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上市申请在发审委审核通过后就能进入最终阶段并成功发行。但在发审委审核通过前的阶段, 对于能否通过审核并不确定, 即成功上市的几率只有50%, 只是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 因此本阶段发生的上市费用并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

其次, 分析是否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相一致。与设立股份公司阶段相同, IPO申请尚未获得证监会批准前这个阶段的上市费用支出是真实发生的, 并不因最后是否可以发行而改变。也即:不发行, 该支出也会发生, 与《问题解答四》中强调的与发行交易直接相关相悖。

最后, 我们来看挂帐等待募集资金后冲减发行收入是否符合谨慎性原则。企业IPO能否成功不仅受到发行人自身业绩状况影响, 还会受到市场宏观形势、监管机构的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企业很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实现IPO, 只能放弃或推迟IPO计划。又可能IPO申请未能获得发审委通过或被中国证监会作出不予核准决定等, 因此企业的上市申请在获得发审委的审核通过前, 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IPO的失败。这时上市费用挂账处理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已经挂账的发行费用也应立即转入当期损益处理。

因此, 把发审委审核通过之前发生的会计师费、律师费及保荐费均作挂帐处理, 待募集资金后冲减发行收入, 并不符合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第二种观点, 将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才是合理的处理方式。

(三) IPO申请获得证监会核准后

企业上市申请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后, 如无特殊情况, 均能进入最终阶段并成功发行上市。此时发生的上市费用, 按《问题解答四》等相关规定处理即可。

四、上市费用财务处理对纳税的影响

从税收层面上看, 上市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与挂账处理, 对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利润负担, 但同时也会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挂账处理则没有此优点。具体哪些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可从下面相关政策、法规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29号) 第二条规定“企业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的手续费及佣金不得在税前扣除”, 但对除此以外的上市费用, 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 (国税函[2010]148号) 第三条规定,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精神,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时, 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 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不明确的, 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 暂按企业财务、会计规定计算”。

因此,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上市费用除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的手续费及佣金外, 均可在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相关上市费用如作挂帐处理是不能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 因此费用化的处理不但更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及会计准则的要求,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负, 对企业也是有益的。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IPO企业的上市费用应根据其所处上市进程不同阶段分别处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及上市申请尚未获得证监会发审委核准前阶段, 因与发行行为尚不存在直接关系, 上市费用如律师费、评估费、审计费、验资费、保荐费等应计入当期损益。且其中除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的手续费及佣金外, 均可在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上市申请获得证监会发审委核准后阶段, 此阶段因如无特殊情况均能成功发行上市, 符合《问题解答四》与财会[2010]25号文件与发行行为直接相关的规定, 所以此阶段直接归属于发行权益工具新增外部费用如承销费、保荐费、上网发行费、招股说明书印刷费、申报会计师费、律师费、评估费等应从发行收入中扣减。广告费、路演及财经公关费、上市酒会费等其他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并可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10

[3].中国证监会会计部.《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10年第一期, 总第四期) 》

[4].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2010]25号)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29号)

IPO财务会计及相关问题探讨 篇8

企业首发上市涉及的关键问题多达上百个, 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特定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诸多的财务、税收、法律、历史沿革等等的历史性遗留问题, 而且很多问题在后期处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因为这个原因, 企业在完成前期评估的基础之上, 并且在上市企业财务会计的协助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处理好相关财务问题是相当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而作为企业IPO会计这个职位在经济市场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也更加的引人注目。企业在申请IPO上市的过程之中, 财务会计都有相关部门的严格的审核指标, 例如: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收入、坏账烂帐的处理等都是有关部门审核的重要依据, 正因如此, IPO财务会计这个职位在企业当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地位十分重要。

2 企业中IPO所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

2.1 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

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基本上是每个IPO企业财务会计都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申请在创业板IPO的企业一般都具备了高科技、高发展性的特点, 所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研发费用的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 对于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之间的比率、资本化的金额占当期利润的比率, 不适用于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 否则可能由于会计处理的不当而导致最终被否。此外, 如果发行申请人存在较大金额研发费用资本化, 该地区的有关审核部门就会扣除该企业资本化相关研发费用, 扣除相关研发费用的标准是用净利润指标针对相关研发费用来进行扣除,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会重新严格审核该企业的净利润指标, 如果此时企业的会计想利用增加该企业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方法, 来调整企业的净利润增长, 这种方法是不宜使用的, 被有关部门查出后会导致企业IPO的失败。

2.2 会计管理模式落后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我国现在经济局势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经济现状目前仍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但是私营企业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当大一部分的企业是属于个体性质, 所以在私营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一部分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是以独裁式经营管理整个企业, 这一特点, 从实质上来讲并不利于企业IPO的进程, 再加上某些相关管理层人员自身对企业PIO进程中的会计问题并不够了解, 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 并且没有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研究会计管理创新, 所以会计的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 会计的作用也并没有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 这一短板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企业资金实力薄弱, 具有强烈的避税的侥幸意愿, 加之其财务会计水平较低, 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所以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完善对企业本身的发展而言极为重要。

2.3 收入确定和盈利问题

企业申请上市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国家对于发行人在申报期间内的收入和盈利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二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毛利;三是企业的受众客户量。由于收入是操纵利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因此有关审核部门会对企业的收入的审核较为严格, 在对企业的反馈意见中, 经常会有关于收入方面的问题, 所以对于申请IPO的企业, 尤其是一些很多新型创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 应该在明确收入的确定性同时结合自身的经营模式之上, 尽可能充分的满足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规定。

3 关于企业中IPO所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研发费用资本化, 可能是新会计准备为IPO企业奉出的最大福利, 也将是衡量会计政策是否激进的明显的动向风向标, 遵循会计准则来进行资本化处理, 合理合法的提升企业业绩, 是IPO公司不能被剥夺的权利。作为能够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开发对象, 首先要具备“创新性”, “创新性”是资本化对象的本质特征。研发目的如果只是改良和升级产品的功能和版本, 很少能具备真正的“创新性”, 在这种状况之下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很难让人信服, 但是对于某一些科研项目和想要申请IPO的企业, 进行资本化处理, 与其经营项目和科研状况是明显相符的, 比如某些行业, 像网络游戏公司、制药公司等。在关于研发费用处理的过程之中,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化的条件的同时还要保持合理的研发费用和资本化之间的比率, 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金额所占的当期利润的比率都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以内, 这样的话才会比较容易通过相关审核部门的审核。

3.2 会计基础薄弱落后的应对策略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财务管理全新机制, 更新财务管理陈旧理念, 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企业在上市过程中, 需要IPO的会计整理好相关内容的财务报表, 标注清楚每项数据的核对结果, 这样才有可能获准上市, 并且当企业上市的时候, 还需要整理一份新的财务报表上缴给中国证监会审核, 证监会会将原始的数据和现有的数据进行对比, 但是如果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薄弱, 不能熟悉的掌握国家对于IPO企业上市的财务部分的规范和要求, 就会导致企业IPO失败, 企业就不能上市。财务会计应该在整理好原始财务报表之后先不要急于向当地的税务部门报送, 一般的报送时间均为所得税清缴时间, 在这个日期之前, 做审计的企业会计要做好企业上一年度的审计工作, 对于税务部门不会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对外报送的时间只需在规定时间内上缴即可, 财务会计要用这些时间把新的财务数据整理好, 而且要根原始财务数据核对无误之后, 即可上交当地的审核部门;统计部门的要求的时间就相对严格了, 一般时间都相对靠前, 经过和统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协商完毕, 然后送上未审计的报表, 留存台账, 审计完毕之后可再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操作起来, 便会使企业申报的财务报表和原始的财务报表数据保持一致, 不会在这个方面造成审计不能通过的负面反馈意见, 进而增加IPO通过的概率。

3.3 收入确定和盈利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于企业本身来说, 想办法解决企业IPO来自多方面的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是对企业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IPO的过程过, 既能帮助企业完善相关管理结构, 还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上市本身, 对于企业某种意义上而言, 是促使工作效率的提升, 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是企业形成规模化的经营方式。

盈利问题是企业在申请IPO时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之一, 申请IPO企业应该是国家鼓励并且支持的行业, 在企业细分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的状况下, 增强盈利能力, 企业的市场权威性越高, 竞争优势越大;提高毛利率水平主要通过保持产品的销售价格, 但是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来实现, 毛利率的提高会提高企业通过审核的可能性。毛利率高于同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话, 说明该企业在行业之中的实力较强, 通过IPO的可能性就越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许多企业和公司通过IPO上市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频繁, 但是在申请操作IPO的整个过程中还有诸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很难通过IPO的审核过程, 其中财务会计这个环节的问题尤其突出, 为此, 从IPO过程中常见的会计问题的角度出发, 解析企业的会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IPO的企业和公司制定更合理实用的发展计划创造条件。

关键词:企业,IPO,会计问题

参考文献

[1]涂翔宇.IPO造假的中介机构责任与监督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08) .

IPO财务造假 篇9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即首次公开发行, 指的是股份公司股票由私人持有转向公众持有, 并且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产生股票的市场流动的过程。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 具有财务门槛低、发行规模小、对投资者要求高、投资风险大、制度设计与中小板不同等特点。

在创业板上司的公司, 涉及医疗器械、电子通讯、互联网、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纵观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企业, 虽然大部分已经过了创业时期业绩的不稳定期, 但高发行价和高发行市盈率远超过当年中小板24家IPO公司。这28家公司平均发行价25.43元/股, 其中高发行价的有红日药业60元/股, 神州泰岳58元/股。而当年发行的24只中小板公司平均发行价为18.88元/股。2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 (摊薄) 55.7倍, 发行市盈率最低的上海佳豪市盈率也达40倍。

二、影响公司IPO定价的内部财务因素

(一)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 也称为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 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 净利润越高, 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与发行价成正比例关系。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一般有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

(二) 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 (包括本息) 的能力。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 可以考察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和风险, 有助于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预测。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主要的偿债能力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理论上, 偿债能力与新股发行定价正相关。

(三) 规模能力

规模能力是反映企业规模大小的指标。这里将总资产、每股净资产、总股本、IPO发行股本等指标归为规模能力。每股净资产与新股发行价格应成正比关系。

另外, 总股本大, 而且非流通股本小, 发行价就不会过高;相反, 总股本小, 而且非流通股本相对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 那么股价就可能会被快速拉升。

(四) 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 也关系到投资者未来收益和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发展能力是企业未来价值的源泉。反映增长能力的指标一般有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 它们与公司股价也成正比关系。

三、影响创业板公司IPO定价内部财务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2009年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公司的股票数据作为样本。在选取样本数据时, 一般采用样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一年完整会计年度的数据。对于部分特殊数据, 采用样本公司三个会计年度的平均值。

(二) 变量的设计与数据来源

由于影响新股发行价格的因素非常多, 要全面、精确地衡量这些因素非常困难。为了便于取得数据, 本文选取了部分影响股票价格的内部财务因素。对数据值较大的因素, 如发行后总股本, 资产总额等, 进行了取以10为底取对数的处理, 以减少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避免掩盖其他因素对IPO价格的影响, 导致回归结果与实际相背离。本文所采用的基本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

1. 相关显著性检验

表1的上半部分是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 矩阵中存在比较高的相关系数, 如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未分配利润达到了0.9以上,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8以上。表1的下半部分是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p值, 其中有不少小于0.05的值, 这些都说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具有进行因子分析的必要性。

2. 因子分析

(1) 因子分析初始结果。表2给出了原始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变量共同度反映每个变量对提取出的所有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从表2来看, 大部分的变量共同度都在80%甚至90%以上, 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因子提取比较理想。

(2) 因子提取。表3给出了因子分析各个阶段的特征根与方差贡献表。

(3) 旋转因子。表4给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从表中可以看出, 经过旋转后的载荷系数已经明显地两极分化了。

因子变量F1基本反映了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收益的情况;

因子变量F2基本反映了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的情况;

因子变量F3基本反映了资产总额、发行后总股本、IPO股本总额的情况;

因子变量F4基本反映了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情况。

(4) 因子得分函数。表5给出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表中的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就可以计算每个观测值的各个因子的得分。现将各个原始变量用X1、X2···X10来表示, 旋转后的因子得分表达式可以写成:

表6是因子得分的协差阵。根据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因子得分的协差阵应该是单位矩阵, 表6证实了这个结论。

(三) 回归分析

1. 选择模型变量

从表7可以看到, 模型1为将所有的变量都引入方程, 模型2依据给定的判别标准剔除了F4因子。系统默认为当某个解释变量的偏F统计量对应的p值小于等于0.05时引入该变量, 当p值大于等于0.1时剔除该变量。

由于F4因子的标准化回归系数Sig=0.906>0.05, 在0.05水平上不显著, 不能被引入回归方程。表8为被剔除变量F4的相关数值列表。

2. 回归模型确立

表9给出了模型2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估计值的显著性检验以及容忍度 (Tolerance) 和方差膨胀因子 (VIF) 。模型2中的两个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且容忍度达到了1 (越大共线性越少) , 方差膨胀因子也达到了1 (越小共线性越少) , 说明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几乎不存在, 模型十分理想。

根据表9的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关于IPO发行价格的多因素模型:

F1、F2、F3是因子分析后的因子变量, 基本涵盖了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收益、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发行后总股本、IPO股本总额等信息。

3. 回归结果检验

(1)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表10是2个模型的拟合优度的评价。可以看到, 模型2的调整拟合优度 (R2) 为70.7%, 说明该模型从整体上来看是比较显著的。

(2)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是检验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是否可以用线性模型来描述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则回归方程显著, 即可以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

从表11可以看出, 模型2的均方误差较小, F统计变量对应的p值为0, 小于0.05, 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四) 回归结果分析

从多因素回归模型可以看出, 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收益、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发行后总股本、IPO股本总额对IPO定价有显著影响;另两个的财务指标对IPO的影响比较小。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变量进行了拟合, 可见, 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都不是单一作用的, 很多情况下都是几个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现在普遍采用的市盈率定价方法其实是有一定缺陷的, 它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因此, 在IPO定价中要充分关注这些影响因素, 这样才能使定价更准确地反映公司实际的价值。

回归方程中因子变量F1、F2、F3主要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效益能力。其系数都为正数表示IPO与因子变量的变动呈正相关性, 即F1、F2、F3越大的股票, 其IPO价格就相对就较高。回归结果标准化后的系数中, F1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大, 主要代表每股收益, 每股未分配利润和每股净资产。可见, 公司的盈利能力对IPO价格起决定性作用。目前的定价中, 承销商与公司都会比较关注内部的财务因素, 特别是公司的盈利能力, 而盈利能力也是投资者投资时特别关注的因素。所以, 这与实际情况还是比较相符的。

因子变量F4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其未进入回归方程主要是因为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普遍规模较小、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经营业绩不够稳定, 经营能力不被市场上的投资者看好。

从上述的回归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到, IPO定价的影响因素众多, 现今普遍采用的市盈率定价方法其实是有一定缺陷的。这种只考虑每股收益和市盈率的方法并不能充分反映一家企业真正的价值。我们可以借鉴国外IPO定价方式, 结合中国国情, 努力寻找更加高效、合理的IPO定价方法。

摘要:中国创业板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 股票高溢价发行一直是个普遍现象, 创业板公司IPO更是如此。高发行价格导致股市泡沫, 使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IPO定价过高的原因, 并以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公司为样本, 采用因子分析、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构建模型, 并分析IPO定价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IPO,创业板企业,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赵俊强, 胡文伟, 李湛.创业板市场IPO定价效率研究——来自香港市场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 2006 (7) .

[2]杨永光.股票定价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1 (9) .

[3]牛凯龙, 李永军.我国IPO定价的实证分析[J].金融市场, 2003 (7) .

[4]丁玫.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标准研究[J].财会通讯.2009 (9) .

[5]蒋忠成.现行询价制度下我国A股IPO定价效率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 2009 (9) .

IPO财务造假 篇10

一、设立时出资问题

《公司法》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 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公司法》还规定,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 核实财产, 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上面只是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但是从实际来看, IPO的中小企业多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而来, 这就要求注意在整体改制时的入账问题。在进行改制时, 中小企业应聘请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也要聘请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在入账时应该按照审计后的净资产折合成股份, 而不应该按评估价格折合。按照规定, 若按照评估价格折算, 公司的存续期间需要重新计算而按照审计后净资产折合则可以连续计算存续期。当然, 公司以土地、房产、设备等实物出资时, 还应当进行产权转移等手续。

如果公司历史上存在未足额出资或出资方式不符合相关规定, 涉及金额占当时注册资本比例较高, 对经营有影响的, 视轻重程度要求公司运行1年或3年。

二、日常财务处理问题

(一) 财务规范问题

企业上市后要在阳光下经营, 置公司行为于大庭广众之下, 接受证券机构的监管和其他各方的监督, 规范运作成为强制性的要求。拟IPO的中小企业应当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账簿、报表等都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设置, 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账务处理。

(二) 资产减值的处理

当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历史成本时, 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 该资产就发生了减值, 即资产减值是历史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现时的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利益的评估值。资产减值的处理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提取、存货减值准备的提取、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等减值准备的提取。

资产减值需要进行估计, 而企业利润对会计估计具有高度敏感性, 会计估计不当, 则资产减值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 从而虚增或虚减申报期利润。上市财务审核对资产减值的关注, 一是资产减值是否客观、公允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 是否少计资产减值损失, 以虚增资产账面价值, 从而满足上市条件;二是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确定是否合理, 减值准备计提是否稳健, 与同行业相比是偏低, 还是偏高, 是否符合行业惯例;三是资产减值政策是否保持一贯性, 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随意调节利润的情况;四是资产减值, 尤其是重大资产减值产生的原因。报告期发生大额资产减值, 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还是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 收入费用的处理

一是收入的确认。收入确认方法要能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应当对照合同的条款的规定, 判断跨期收入的确认是否有平滑业绩的嫌疑, 完工百分比法的使用时, 百分比确定的依据是否充分等。同时, 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完工进度, 尤其应当需要外部证据来证明期末进度的准确性, 如发包方的确认、第三方的验收证明文件等, 若存在差异, 需要有合理的解释。二是研发费用的处理。为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新准则规定满足一定条件下的研发支出可以资本化, 藉此为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财务环境。然而, 正是这“一定条件下”, 使得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无所适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开发阶段的支出, 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 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三是成本费用的处理。成本费用能否准确、合理归集, 直接影响申报财务报表盈利水平的真实性, 同时能够反映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 进而影响上市审核。成本 (这里的成本, 有时也称生产成本、营业成本或销售成本) 是指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与产品或劳务直接向联系, 而费用通常指期间费用, 不与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直接相关, 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企业应当合理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的界限, 期间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成本应当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提供劳务的存货价值, 随着产品销售或劳务提供结转至当期损益。

(四) 关联交易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10年版) 》, 对关联方的认定进行了重新规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的, 构成关联方。受同一方重大影响的企业之间不构成关联方。证监会对关联交易的审核, 并非要求公司不能有关联交易。若有关联交易, 则要说明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及关联交易额度的大小、定价的方法等。

摘要:本文通过对IPO过程中被否决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提醒即将IPO的企业对有关财务问题进行关注, 为企业确保IPO顺利通过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IPO,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上一篇:输卵管异位妊娠下一篇:加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