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2024-07-24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精选十篇)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符合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1], 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40~65岁, 平均 (47.23±7.56) 岁;病程3个月至20年, 平均 (7.62±1.89) 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48.2±5.48) 岁, 病程3个月至19年, 平均 (6.36±2.31) 年;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47.8±6.52) 岁, 病程5个月至20年, 平均 (6.86±2.54)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口服脉管II号胶囊 (由水蛭、全蝎、莪术、赤芍、牡丹皮等组成) , 每次4粒, 每天3次。并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蕲蛇酶0.75万单位静滴 (时间≥3h) 。对照组患者仅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蕲蛇酶0.75万单位静滴 (时间≥3h) 。两组患者均以16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嘱患者忌烟酒, 注意卧床休息, 防止足部破损, 注意下肢保暖。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肝功能 (ALT、AST) 和肾功能 (Cr, BUN) 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水平, 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中关于ASO的疗效评定标准, 结合临床总疗效指数, 设立以下评定标准: (1) 肤色苍白紫绀:正常0分;时有苍白1分;苍白或苍黄2分;皮肤呈紫绀3分;紫黑或紫褐斑4分; (2) 肢体皮肤体温:正常0分;时有发凉1分;持续发凉或加厚衣服后能缓解2分;持续性发凉或加厚衣服后仍感发凉3分;加厚衣服后冰凉4分; (3) 烧灼感:无症状0分;有时有烧灼感1分;白天或夜间有烧灼感2分;持续烧灼感3分;持续烧灼感无法忍受4分; (4) 肢体麻木:无症状0分;增大活动量后有麻或木各1分;时有麻或木各2分;持续麻3分;持续木4分; (5) 肢体酸胀:无症状0分;增大活动量后肢体有酸或胀1分, 时有酸或胀2分;持续酸或胀3分;酸胀难忍4分; (6) 间歇性跛行:行走1 000~1 500m时无不适症状0分;1 000~1 500m时有局部不适1分;500~1 000m有不适2分;100~500m有不适3分;<100m即有不适者4分;活动即出现不适者5分; (7) 静息痛:无症状0分;疲劳后有静息痛1分;时有疼痛2分;疼痛能忍受3分;疼痛不能忍或彻夜不眠4分。以上均为平卧位时评价。

疗效指数=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 疗效指数下降≥90%;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 70%≤疗效指数<9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改善, 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 疗效指数下降<3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总显效率为8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s)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IL-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IL-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s, PG/mL)

在治疗期间,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无明显不良反应, 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目前, AS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常见的理论解释有平滑肌增殖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等[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炎症过程在ASO及其并发症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IL-1参与ASO病理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促炎症反应。IL-1是重要的促炎因子,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之一即为过度炎症反应。肢体缺血后, IL-1的大量表达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1) 和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 (ELAM-1) , 从而释放多种炎性介质, 加重炎症反应; (2) 通过激活内皮细胞产生多种组织因子, 如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素A、IL-6、Ⅷ因子、Ⅸ因子等。尽管这些因子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完全相同, 但反映了缺血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再缺血这一循环的存在。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传统中医中“脱疽”“脉痹”的范畴。《灵枢·痈疽篇》称其为“脱痈”, 指出:“发于足趾, 名脱痈, 其状赤黑者, 死不治”。其病因病机为脾肾阳虚, 水湿运化失调, 气血凝滞, 瘀阻脉络, 湿郁久化热, 热灼血结而瘀[4], 故热、瘀为ASO致病之主邪。脉管II号胶囊以君药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臣药水蛭、莪术破血逐瘀, 佐使药全蝎、蜈蚣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全方共奏清热活血、化瘀通脉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赤芍具有较强的抗炎、镇静、镇痛、镇痉等作用;牡丹皮具有抗炎、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利尿、抗溃疡等作用;水蛭可缓解动脉痉挛、消炎解毒、抗凝血、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抗癌等;莪术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抗血栓、抗炎、抗病毒、抗早孕、抗菌、保肝、抗银屑病、抗纤维组织增生等作用;全蝎具有抗凝、抗血栓、促纤溶、抗惊厥、抗癫痫、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 其强大的通络作用不仅对血管阻塞、血液黏稠凝聚、动脉硬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而且对长期高血脂、动脉硬化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蜈蚣具有抗真菌、镇静、抗肿瘤、止痉等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脉管Ⅱ号胶囊治疗ASO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IL-1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抗炎作用等有关, 是临床治疗ASO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1]侯俊杰, 李国信, 吴泰相, 等.中药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 (9) :1110-1117.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03-607.

[3]LI JJ.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may he related to inflammatory response[J].Med Hypotheses, 2004 (62) :252-256.

[4]张建福.奚九一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经验[J].中医杂志, 2007, 48 (11) :975-976.

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 篇2

⑵、超过正常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宜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酒、蔗糖以及含糖食物的摄入。

⑶、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脏、脑、肾、肺等内脏,鱿鱼、墨鱼、鳗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于油、可可油等。如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

⑷、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警惕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3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粥样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的症状,称为动脉闭塞症。好发于下肢,又好发子60岁以上的老年,所以又称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进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华东地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为0.76%,已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老年病。

此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叫“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会儿觉得小胴疼痛无力,休息一会儿又好转。如此反复发作,行走距离越来越短,甚至不能行走。患肢常感到发凉、怕冷、麻木,大热天也不敢脱掉棉毛裤。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患肢自发性疼痛,其特点是白天不痛或疼痛较轻,夜间休息时加重(医学上叫“静息痛”),严重时可出现肢端溃烂、坏死,有的甚至需要截肢。由于早期症状轻微,又常常间歇发作,病人往往不在意,多认为是年老体弱所致;医生对此病缺乏认识,也常常发生误诊,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其实,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并不是十分困难。老年人如果有上述症状,可以先自我检查一下,办法是触摸足背动脉。足背动脉位于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用手指轻轻触摸,即可摸到动脉搏动。两侧对比,如发现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该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彩色超声扫描、光电血流仪、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甚至损失性动脉造影检查,可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此病的预防,戒烟是非常重要措施,包括主动和被动吸烟;注意营养平衡,减少甘肥食物摄入,避免高血脂和高黏血症;坚持有氧运动;如合并糖尿病,必须早期治疗;注意肢体保暖,勿受风、湿、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很有效的预防办法。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8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13例, 女15例。28例均有明显的急性动脉缺血症和体征。症状持续1 h至9 d, 平均9.75 h。病变长度1.5~21.0 cm, 平均8.7 cm。病变累及上肢动脉5例, 腹主动脉下段1例, 下肢动脉22例, 其中单段血管8例, 2段动脉14例, 3段动脉病变6例, 心房颤动伴动脉栓塞17例, 动脉硬化伴血栓形成6例, 闭塞性动脉管炎3例, 动脉针刺伤1例和原因不明1例。

1.2 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健侧seldinger法股动脉插管, 若股动脉插管困难, 改用肱动脉入路。先行胸、腹主动脉造影, 了解主动脉及肢体动脉的病变情况。再用cobra或yashiro导管行选择性病变肢体动脉血管造影, 了解病变的位置、形态和范围。根据病变情况决定采用溶栓治疗还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溶栓治疗一般用尿激酶 (UK) 20万~50万IU局部血栓旁或血栓内溶栓, 观察30~60 min。若导管能通过血栓, 并动脉直径大于3 mm者用球囊导管扩张, 逐渐加压到6~8 atm (atm即标准大气压, 1 atm=1.01×105Pa) 维持2~3 min。若直径小于3 mm, 则采用导丝和7 F直头导管直接机械性扩张血管开通后, 立即向闭塞血管内注入肝素3000 IU和UK 20万IU, 并保留导管继续抗凝溶栓治疗1~3 d。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不大于正常的2倍。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血尿和皮肤注射部位出血等。术后1~3 d造影复查拔管。口服噻氯匹啶和阿司匹林泡腾片1~3个月。

2 结果

采用UK溶栓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28例, 再通成功24例。4例治疗不满意者, 2例为股动脉栓塞伴腘动脉闭塞, 股动脉PTA治疗成功, 但腘动脉需采用外科取栓术治疗成功;1例股动脉于旋股外侧动脉开口处栓塞7 d, 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动脉内充满血栓, 足趾皮肤已有部分坏死, 闭塞段血管深入插管困难, 改为手术取栓, 术后第二足趾仍然坏死;针刺伤腘动脉闭塞者, 溶栓和球囊扩张疗效差, 改用手术取栓, 但术后6个月复查仍然腘动脉完全闭塞。经术后4个月至1年临床观察, 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0%、急性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0%, 总血管再通率为85.7%。

3 讨论

急性肢体动脉闭塞属临床急症, 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全身溶栓疗法、外科手术取栓与血管旁路疗法和血管内介入疗法三种[1]。前者因疗效不理想已被淘汰, 后两种方法报道较多。我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闭塞动脉总再通率达到85.7%。介入疗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少的特点, 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 有一整套严格的操作方法, 其抢救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的成功率很高,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关于动脉闭塞的诊断

一般急性肢体动脉闭塞都有典型的动脉缺血症状和体征。部分腹主动脉下段栓塞症状不典型, 可误诊为神经系统病变, 应仔细检查, 了解有无足背动脉、腘动脉及股动脉搏动, 若怀疑动脉闭塞, 应尽快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抓紧时机治疗。

3.2 关于适应证

一般认为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治疗时机越早越好, 但实际上患者早期来到医院有困难。肢体动脉闭塞的治疗时机, 时间不是主要因素, 关键应看有无足趾或手指坏死。只要没有肢体坏死, 应积极抢救治疗。

3.3 关于方法学

(1) 插管技术:上肢动脉病变, 一般从右侧股动脉入路。下肢动脉闭塞, 应选择健侧股动脉插管, 并做低位腹主动脉造影了解患者股动脉情况。再用cobra或Yashiro导管做患侧股动脉插管, 若血管插管困难可改为经肱动脉插管。 (2) 再通血管:一般用弯头或直头导线直接穿过血管阻塞部位, 将导管跟进, 并向病变远端血管腔内注射UK 20万IU和肝素3000 IU, 软化溶解血栓。再抽出导丝更换260 cm交换导丝, 沿交换导丝置入适当大小的球囊导管, 行逐段PTA治疗。选择球囊的直径与正常段血管直径比为1∶1, 最好球囊长度大于40 mm, 球囊导管长度大于100 cm。当使用的球囊较短时, 应从远端开始扩张, 避免从近端扩张压迫血栓后无法深入插管。血管开通后, 再向血管腔内注入肝素3000 IU抗凝和20万UK溶栓。保留导管1~3 d继续溶栓抗凝治疗, 并造影复查后拔出导管[2]。

3.4 关于疗效问题

(1) 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动脉闭塞主要有血管内UK溶栓、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三种方法, 本组病例主要采用PTA技术即球囊导管扩张术取得85.7%的血管再通率, 其中多段血管闭塞也达到80.0%的疗效。 (2) 血管闭塞介入治疗后, 如有血管内膜损伤和残存血栓, 必须保留导管继续抗凝溶栓治疗。我院的方法为保留多侧孔导管微泵持续灌注药物;UK 40万IU+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 微泵注射4 h, 每日2次;肝素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 微泵注射8 h, 每日2次, 两者交替使用。术后应给予扩容输液、利尿、激素、甘露醇及碱性药物治疗, 并注意保护肾功能[3]。 (3) 适应证与疗效:有血管内膜破裂者不宜行PTA治疗, 应尽快外科手术修补取栓治疗。已有足趾或手指坏死的病例介入治疗虽然不能挽救已坏死的肢体, 但可了解血管阻塞平面, 积极治疗可有效降低截肢平面。部分肢体动脉闭塞伴有肢体肿胀的病例, 提示有静脉回流功能障碍, 应积极行局部静脉抗凝溶栓治疗, 并注意回流静脉血液的毒性问题, 需适当静脉灌洗。 (4) 与外科Fogarty导管取栓比较, 介入疗法更适用于动脉硬化血管内膜增厚、管腔形态不规则患者, 骼动脉栓塞或腹主动脉分叉部闭塞患者和外科取栓意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需置入导管抗凝栓患者。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血患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体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 经术后4个月至1年临床观察, 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0%, 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0%, 总血管再通率为85.7%。结论 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是一种有效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参考文献

[1]吴庆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和介入治疗适应症的选择[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5, 11 (2) :126.

[2]戴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5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7, 23 (9) :87-88.

脚底发白,或是动脉闭塞症 篇5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常见于老年人,好发于某些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患肢疼痛、麻木,感觉、运动障碍,皮色发白、皮温降低、间歇性跛行和趾(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编者注:平时应注意触摸足背动脉,如果发现足背动脉跳动无力或不跳动,提示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及时到医院外科检查治疗,等到已出现运动障碍再去医院就晚了)。治疗主要以外周血管介入为主,如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腔静脉闭塞介入治疗、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等。

(摘自《大众卫生报》)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 男13例, 女4例;年龄52岁~78岁, 平均年龄67岁;病程7个月~5年, 平均病程2.2年。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 行走距离小于100 m即出现下肢疼痛, 均有下肢发凉、麻木, 下肢夜间静息痛。所有患肢足背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 皮温较正常明显降低。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术 (CTA) 检查, 闭塞的髂股动脉有良好流出道, 髂股动脉闭塞长度在5 cm~12 cm。其中一侧髂外动脉闭塞7例, 一侧髂总及髂外动脉闭塞合并同侧股动脉节段性狭窄4例, 一侧髂总动脉合并对侧股动脉闭塞1例, 一侧股动脉闭塞5例。主要合并症有高血压冠心病9例, 高血压、糖尿病4例, 高血压、脑梗死后遗症4例。

1.2 介入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引导下操作:治疗前3 d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口服。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别行同侧或对侧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置入5F血管鞘, 先行血管造影显示闭塞段位置、长度, 邻近有无重要侧支循环;全身肝素化后, 在路径图引导下先用超滑导丝采用钻挤技术从闭塞段近端开通血管导管, 接着跟进越过闭塞段直至流出道, 对侧患肢血管闭塞可采用翻山鞘技术开通。考虑有血栓形成, 给予尿激酶30万~50万U导管溶栓后进行。撤出导丝经导管造影确认导管进入血管真腔内, 更换超长加硬导丝, 退出导管, 根据病变范围, 沿导丝插入适宜规格的球囊 (选择球囊的直径与正常段血管直径比1∶1, 最好球囊长度>40 mm, 球囊导管长度>100 cm) 缓慢行球囊扩张2~3次, 压力6~8k Pa, 维持2~3 min, 球囊扩张时从病变远端开始, 相邻扩张位置重叠0.5 cm。球囊扩张后, 插入猪尾导管行患肢血管造影, 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范围以选择适当支架。送入适当长度和直径的自膨式Wallstent血管支架 (血管金属内支架) 。支架释放后应长于病变两端各0.5 cm~1 cm, 如支架长度不够, 可采用连接方式。支架置入后再行血管造影观察开通情况, 造影显示血流通畅, 血管腔完整。术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 U/q, 12 h, 共5 d~7 d, 常规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d, 共6个月。口服华法林片治疗, 使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保持在2.0~3.0。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2 结果

本组17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段, 并行PTA及支架置入术, 共用自膨式Wallstent支架35枚。1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 术后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 患肢皮温升高, 跛行及静息痛肢体缺血症状消失。1例患者术后14 d出现患肢疼痛, 皮温降低, 行患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支架内血栓形成, 再次经导管溶栓后开通, 术后加强抗凝溶栓药物治疗, 临床症状改善。随访1年, 本组患者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日常饮食结构的变化, 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发病率逐年升高。ASO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因素有关, 内科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扩血管、抗凝、改善微循环和干细胞回输等方法, 有一定疗效, 但有限, 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动脉硬化狭窄。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 选择手术适应征要遵循以下原则: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及长期不愈的缺血性溃疡。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都应争取手术, 挽救肢体。间歇性跛行是相对手术适应证[1], 行走距离100 m以内, 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者应积极介入手术治疗。100 m以上及症状轻者应根据患者意愿及流出道情况决定是否介入手术治疗, PTA支架置入术与传统下肢动脉旁路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围术期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作为老年体弱或伴其他疾病患者的首选。PTA的基本原理是加压的气囊压迫粥样斑块, 使斑块壳受压破裂而扩张管腔, 管腔扩张后血流增加, 狭窄改善。但PTA可能导致血管夹层撕裂和弹性回缩, 而支架置入通过挤压斑块和压迫管壁, 克服了PTA的两个主要缺陷。TASC根据病变严重程序及范围, 分为A、B、C、D 4型, 其中C型、D型病变是目前治疗的难点, 动脉旁路转流术对患者有较大创伤, PTA因其可重复操作是目前较广泛应用的微创技术, 具有较好疗效[2]。本组患者术中经尿激酶导管溶栓治疗, 可由TASC的C型、D型转为A型、B型, 扩大腔内介入手术指征。PTA+支架置入术能迅速重建肢体血流, 改善供血, 一般认为PTA适合于主、髂动脉, 股腘动脉等动脉的短段狭窄, 闭塞性病变。但由于操作技术日益成熟, 对于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PTA) 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PTA) 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 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成形术,球囊,支架置入

参考文献

[1]吴庆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和介入治疗适应症的选择[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5, 11 (2) :97-100.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10年3月经笔者所在医院彩超共检查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80例,男64例,女16例。年龄51~78岁,平均66.1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跋行45例,静息痛35例,其中21例足趾部坏死,足、踝部坏死2例,合并足趾部溃疡11例。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ALOKA5000S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百盛Mylab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线阵探头及凸阵探头,线阵探头频率7~12 MHz,凸阵探头频率3~6 MHz。

1.2.2 方法

患者检查时取仰卧位、侧卧位及俯卧位,分别对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后、足背动脉血管进行检查。患者下肢外展外旋,于腹股沟内下寻找股总动脉,然后由上向下滑动探头,纵行检查。常规应用线阵探头扫查,如果患者下肢粗壮或皮下脂肪较厚时可结合凸阵探头扫查。先用二维超声观察动脉内膜是否光滑,有无内膜中层钙化以及粥样硬化形成。CDFI观察管腔血流充盈程度,有无狭窄引起异常血流信号,至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较低时可用能量多普勒观察有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观察血流频谱、检测收缩期峰值速度、反向血流的存在等。

2 结果

二维声像图显示:血管内膜增厚、管壁回声增强、血管内膜粗糙者49例,占61.2%,且病变常表现为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均受累,尤其以血管分叉处表现明显;具有血管内膜增厚、管壁回声增强且合并管腔狭窄者23例,占28.7%;具有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回声增强且合并血栓者8例,占10.0%。彩色多普勒表现为:无狭窄处的血流通畅、充盈良好,频谱呈三相波形,血流速度小于1.0 m/s,管腔轻度狭窄者显示血流变细、流道边界不平整,重度狭窄可显示流道明显变细、迂曲,或呈断续状,血流颜色呈五彩镶嵌状,频谱多普勒显示轻、中度狭窄时流速曲线可增宽,曲线仍呈三相波,收缩期峰值流速可增至近端流速的30%至一倍以上,严重狭窄时狭窄处流速增加至2~4 m/s之间,流速曲线呈单峰,反向血流消失;合并血栓者血管内无血流信号或呈星点状血流信号。

3 讨论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四肢血管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临床诊断并不容易,该病的诊断以往靠典型的临床症状外,多以DSA (X线数字减影造影)作为下肢动脉闭塞症诊断的金标准[2],但该方法为创伤性检查,且易导致并发症。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DFI及CDE的应用,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更准确、可靠。

CDFI与血管造影相比具有的优势:(1)无创、无放射性、快捷、价廉、可重复操作;(2)阻塞动脉的远段及近段显示清楚;(3)对血管壁的层次、结构、内膜厚度、腔内有无血栓、狭窄程度可详细观察,对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位置、类别、有无出血、溃疡形成和脱落可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尤其较易观察动脉闭塞性病变远端的血流的状态及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以上几点CDFI明显优于DSA。

当发生严重狭窄时,CDFI可检测到管壁正常结构消失、僵硬、回声增强,内膜及中层不规则增厚,凹凸不平,并可见形态各异回声不均的斑块,造成管腔内径狭窄;彩色血流显示腔内血流信号明显变细,甚至消失;多普勒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明显增高,频谱增宽,狭窄远端流速明显减低,波形圆钝,反流频谱消失,甚至测不到频谱。在降低血流探测量程的情况下及联合CDE,可将重度狭窄血管腔内的血流信号显示出来。硬化血管二维超声图像改变结合CDFI血流技术的应用,很容易检测出动脉闭塞血管段。同时,CDFI可以确定病变的解剖学改变,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综合判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可重复检查。在发现斑块后,通过彩色多普勒定位最大流速部位,并测量最大流速。

与其它检查相比:(1)动脉造影:是评价下肢动脉疾病的标准方法,但有创伤性,并有一定并发症,检查过程相对复杂,同时无法显示闭塞动脉远端的动脉,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于筛选和随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应用。(2)多层螺旋CT:具有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微创或无创、成像速度快、可实现大范围容积扫描等优点,其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真实再现下肢动脉血管解剖,走行及形态学变化几乎达到和DSA同样的效果[3]。且可从多个角度对病变血管进行观察,对管腔狭窄程度、狭窄范围、血管周围软组织病变等,均可进行准确评估。然而,CTA不易显示远端血管,无法判断血管狭窄及腔内斑块,X线辐射量大,不易重复操作,检查费用高,特别是CTVR(容积重建)对管壁钙化明显或有内置支架时则对血管的评价相对困难,另外对小血管分支及侧支循环的显示亦有限度[4]。(3)核磁共振(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属无创性血管检查,可选择成像方法相对较多,对大血管检查效果满意,且没有放射损伤易于被患者接受。但成像原理复杂,要求检查机器配置要高,不易普及,费用昂贵。

总之,CDFI检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无创性、便捷性,可定位血管狭窄的部位;并能够重复检查,其作为一种先进非侵入性检查技术,能清晰显示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类病变,为临床提供早期的诊断依据,从而降低血管并发症的病死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测方法。如果能把CDFI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有机结合,在较复杂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同时应用,取长补短,将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并为临床保留该病治疗及预后较完整的影像依据。

摘要: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价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表现特征,并用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80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动脉管壁、管径、内膜以及有无斑块、彩色血流变化、血流频谱形态及性质。结果 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回声增强者49例,占61.2%;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回声增强合并管腔狭窄者23例,占28.7%;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回声增强目合并血栓者8例,占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具有其独特性,为临床对其进行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参考文献

[1]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25-138.

[2]郭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中国医师杂志,2003,3(5):381.

[3]亓俊霞,白人驹,孙浩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价值.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5(2): 252—255.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8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住院经下肢彩超和CTA确诊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例, 均为男性, 年龄78~91岁, 病程1~5年, 呈渐进性发病过程, 均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病史, 合并糖尿病者3例。所有患者均有吸烟史, 经系统的抗凝、溶栓、扩血管等治疗, 效果不佳, 5例中有1例患者外科建议截肢治疗, 患者拒绝截肢, 自愿接受微波深部热疗治疗。

1.2 微波深部热疗机理

采用基于固态源PC技术无扰测温的系统方案, 通过透镜式波导天线, 对微波进行聚焦后辐照病灶组织, 有效加热深度可达10~20cm。控制微波源输出功率的大小,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病灶组织加热到有效治疗温度, 通过无扰测温通道实施实时测量、控制治疗部位的组织温度。当病灶处温度达到40~43℃并维持一定时间后, 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细胞膜通透性高,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 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1.3 临床症状分级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症状分级标准按Fontame分级法:I级患者下腹有发麻、发凉感觉, 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或稍有减弱;Ⅱ级患者有间歇性跛行, 行走时感觉双腿无力, 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Ⅲ级患者有静息痛, 行走困难,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下肢发麻发凉症状, 间歇性踱行, 静息痛消失, 或Ⅲ级患者症状降为Ⅱ级。好转:间歇性跛行距延长50m以上, Ⅱ级患者临床症状降为I级。无效:所有观察项目无改善。

1.4 方法

所有患者院后进行血尿便常规, 出凝血时间, 肝、肾功能、心电图、彩超、下肢动脉CTA的检查。筛查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且不能介入手术患者,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者皮肤温度参数。然后应用诺万微波肿瘤热疗系统行病变下肢肢体体表照射, 每次照射时问为45min, 10次为1个疗程,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 复查血液,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者皮肤温度参数, 并评定疗效。

2 结果

5例患者中, 4例患者临床症状取得显著疗效, 治愈率为20%, 3例患者症状好转, 好转率为60%。1例患者未见明显疗效, 无效率为20%, 治疗总有效率达80%以上, 如2例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明显延长 (>500m) , 静息痛消失, Ⅲ级患者症状降为Ⅱ级, 2例小腿或足部皮肤溃疡2周左右愈合, 1例足趾干性坏疽。微波深部热疗治疗AOLE1个疗程后, 下肢皮肤温度明显改善,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肢皮温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热疗前, 两侧下肢平均温差2.1℃, 热疗后, 两侧下肢平均温差1.0℃。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OLE) 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血管性疾病, 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 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特征是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以及下肢发麻发凉, 感觉异常等症状。AOLE发展到后期, 主要动脉严重闭塞, 常规药物治疗很难使其恢复, 使用介入或血管旁路移植手术, 远期疗效也多不理想, 可导致干性坏疽和溃疡, 若继发感染可变为湿性坏疽, 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故本病截肢率高, 部分患者甚至危及生命。治疗应该按照个体化原则, 不同阶段的AOLE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措施可供选择, 常见的有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动脉重建术。对于高龄患者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而采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也可同时采用微波深部热疗,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病灶组织加热到有效治疗温度, 通过无扰测温通道实施实时测量、控制治疗部位的组织温度。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细胞膜通透性高,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 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能有效地增加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下肢血流, 使患者疼痛得到了快速而显著的改善, 溃疡逐渐愈合, 最终成功地挽救患肢。同时还有解痉、止痛、促进炎症浸润吸收消散等作用。微波深部热疗照射治疗下肢血管病变足一种简便、无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 它简单、安全、有效、无创以及操作简单, 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容易被患者接受,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76.

[2]崔艳峰, 祖茂衡, 徐浩,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多层螺旋CTA的诊断与介入治疗[J].当代医学, 2009 (29) :538~539.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并发症的护理新探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 男26例, 女10例, 年龄最小35岁, 最大92岁, 平均年龄66.8岁, 所有患者均经动脉多普勒血管多功能检查仪检查, 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或DSA或MRA下肢动脉造影检查确定诊断。

1.2 并发症

36例中伴吸烟30例 (83.3%) , 伴高血压20例 (55.6%) , 伴冠心病21例 (58.3%) , 伴脑梗死8例 (22.2%) , 伴糖尿病15例 (41.7%) , 伴血脂异常患者10例 (27.8%) , 其中胆固醇 (CHOL3例 (8.3%) , 三酰甘油 (TG) 4例 (11.1%) , 低密度胆固醇 (LDL1例 (2.8%) , 极低密度胆固醇 (VLDL) 1例 (2.8%) , 高密度胆固醇 (HDL) 1例 (2.8%) 。

1.3 治疗

36例患者中保守治疗20例 (55.6%) , 动脉重建术 (动脉转流术、取检、经皮腔内支架移植血管成形术) 16例 (44.4%) 。同时进行合理的护理, 包括戒烟、防寒保暖、运动锻炼、低脂饮食等。

2 结果

经过合理的护理与治疗后, 本组36例患者恢复良好28例, 恢复不佳导致截肢6例, 死亡2例, 治疗有效率为83.3%。其中外科治疗患者的肢体供血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明显比保守治疗迅速, 并且效果明显。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之一,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变,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发生于老年人,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对我国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达79.94%, ASO的发病日益增多。据有关调研资料估计, 45岁以上ASO的发病率为250/10万人。1990年孙建民等报道50岁以上ASO的发病率为0.074%。吸烟是该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多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脑梗死等疾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下肢的凉、麻、痛、间歇性跛行, 缺血严重时可出现下肢的坏死最终导致患者截肢。本组截肢6例, 死亡2例, 其中3例患者都是由于经济原因或对本病认识不足延误诊治, 或者误诊、误治和护理不当所致。如能早发现, 并进行及时治疗, 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截肢。

在治疗中, 护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其主要包括绝对禁烟 (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 , 防寒保暖, 运动 (以慢步行走为主) , 减肥降脂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吸烟是心脑血管病独立的, 也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吸烟可使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 引起血管痉挛损伤内皮细胞。烟雾中的CO与血红蛋白结合后, 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低氧血症又会加重内皮细胞损伤, 有利于AS和血栓的形成。长期吸烟能增加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增加血小板活性和延长其生存时间, 抑制PGI生成, 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纤溶酶原的含量。另外, 吸烟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和LDL水平增高, 明显降低HDL和HDL-C抗AS形成的作用。长期吸烟可导致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的活化,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有人报道吸烟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是可逆的。最近有研究认为吸烟促使动脉硬化有蓄积作用, 且不可逆。虽然二者研究的结果有差异, 但都说明吸烟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适当慢步行走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增加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 以不出现跛行症状为标准, 对卧床的恢复期患者可以进行Buegrer运动。同时血浆胆固醇水平和心血管病 (CHD) 危险之间的可预测的相关性已被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合理使用降脂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最近Guodl等人对包括4 s在内的8个多中心研究, 用他汀类降低胆固醇的临床效益进行分析发现, 所有实验均揭示胆固醇的降低可明显降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且不增加非动脉硬化闭塞症死亡率。胆固醇每下降10%, 动脉硬化闭塞症死亡率下降15%, 总死亡率下降11%。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多运动、减肥等。

参考文献

[1]谷涌泉, 齐立行, 郭连瑞, 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5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8 (20) :687-688.

[2]陈以宽, 孙建民, 罗文军, 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8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5, 20 (7) :456-457.

[3]王爱林, 刘丽, 刘军, 等.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分析[J].中华普外科杂志, 2002, 17 (1) :55-56.

[4]王荔.重度吸烟冠心病患者的精神心理表现[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8) :3545-3546.

[5]沈小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0) :4573-4574.

[6]王玉琦, 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07.

[7]辛绍伟, 王婵娟, 张睿, 等.综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2 (6) :757.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10-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化的主要肢体表现,是一种易见且多发的病症[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老年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病率也随之增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糖尿病患者晚期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轻则发生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与足及趾溃疡或坏死等,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重点探讨了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方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90例,男109例,女81例,年龄36~92岁,平均年龄65.76±8.7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9.4±6.9年。67例患者有患肢发冷、麻木感,103例患者发生间歇性跛行,20例患者足及趾溃疡或坏死。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5例,53例行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其余患者均为保守治疗。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所述:(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担心病症难以治愈、手术疼痛或手术会遗留后遗症等,非常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适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知识、手术必要性、手术流程与相关注意事项[2-3],帮助患者正确认识与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2)饮食护理: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食刺激性与高脂肪不容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进食新鲜水果与蔬菜,注意保温,禁止用热水泡脚,会引起下肢缺血,造成病情严重。(3)疼痛护理:疼痛不是很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嘱指导下服用一些血管扩张剂、中药等,对于有强烈疼痛感的患者,必要时可以采用麻醉性镇痛药,如果疼痛还难以忍受,可以联用硬膜外阻滞法进行止痛。(4)病情观察:取适宜体位,患肢自然平放,预防关节过屈使人工血管扭曲。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应卧床静养月2周。自体血管移植者若愈合较好,可以适当减少卧床静养时间。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血肿等现象,一旦发现有上述现象,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慢性缺血的肢体在血运重建以后,经常会发生肢体肿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组织间液增多以及淋巴回流阻塞。术后将患者患肢抬高及给病人穿中等压力的弹力袜,通常肢体肿胀可在几周内即可消退。观察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做好病情总结记录,保持患者体内体液平衡。观察患者患肢周围的皮肤颜色、温度,查看是否有血管受阻现象。假如动脉重建术后发生肢体肿胀、强烈疼痛、麻木、皮肤颜色发紫、皮温下降,应考虑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继发性血栓、栓塞形成,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或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工作。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后主要应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做好抗凝护理。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保持引流管畅通,保持有效引流。卧床制动病人,根据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引导其在床上作足背伸屈活动,有益于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保护患肢,预防患肢创伤,注意保暖,但禁止局部加温,避免组织缺氧坏死加重,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针对已经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温热络合碘浸泡后,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手术切口感染主要是由于多伴有血肿、皮肤坏死、淋巴管瘘或移植血管污染等。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观察伤口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还可发生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可发生败血症。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护理人员应注意人工血管感染。一旦发现人工血管感染,立即切除感染的人工血管。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血管感染、人工血管材料缺陷、吻合口缝合技术效果差、吻合口张力过大、自体动脉病变脆弱等。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吻合口局部有无搏动性包块,可闻及血管杂音,发现感染时,还伴有红、肿、热、痛等,采取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粗糙、汗毛脱落、肢体溃疡或坏死等。肢体缺血的病人一般主要由于患肢疼痛无法入睡,食欲降低,必要时应遵医嘱服用止痛效果优、止痛时间长与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止痛,并且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催眠药物用以辅助睡眠。患者应食用低胆固醇低盐的食物,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压,注意患肢保暖与肢体锻炼。药物治疗是治疗下肢缺血的有效方法,是没有手术机会病人唯一的治疗方法,并且也是手术治疗的有效支持与补充。特殊药物治疗主要为抗凝、血管扩张、止痛与溶栓等,主要是用于预防血管血栓形成,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患者出院回家休养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引导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饮茶,有利于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不要长时间站立或卧床不动,应注意保持血糖的稳定,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的几率是非吸烟者的9倍,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中几乎90%以上是吸烟者。因此,戒烟是减少发病的有效措施。患者应该适量的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就很好,这样可以放松精神,缓解紧张情绪;通过理疗、手法按摩使皮肤温度升高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辅助疗法,无论是锻炼还是理疗,重要的是它们都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可以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降脂药物、降压药、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如有动脉血栓形成,可使用溶栓药物。目前所应用的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患肢的侧支循环,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恢复,同時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水平,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施敏.李桂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217-218.

[2]邵光辉.王希香.许秀敏.老年糖尿病人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进展.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129-130.

上一篇:方言:必要性下一篇:克林霉素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