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不稳定性骨折

2024-07-09

胫骨不稳定性骨折(精选十篇)

胫骨不稳定性骨折 篇1

本组43例, 男28例, 女15例。最大年龄65岁, 最小年龄20岁, 平均年龄43.5岁。12例经1次以上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失败。陈旧性骨折中开始接受本法治疗最短时间3周, 最长时间5周。43例中左侧骨折16例, 右侧骨折27例;均为闭合性胫骨中下1/3骨折, 其中8例合并腓骨骨折 (横断型3例、斜型5例) 。新鲜骨折34例, 占79%;陈旧性骨折9例, 占21%。骨折类型:螺旋形骨折23例 (陈旧性7例) , 占53.5%;斜形骨折15例, 占34.9%;粉碎性骨折5例 (陈旧性2例) , 占11.6%。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皮肤准备并消毒保护。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以骨折处为中心在小腿前外侧作4~6cm长弧形切口, 暴露、清理断端, 不剥离骨膜。以三爪骨折固定器紧贴骨膜操作, 临时固定并检查骨折端复位情况。先在胫骨上、下两端向骨折方向闭合穿入克氏针 (其粗细根据髓腔大小确定) 各1枚, 保证钢针必须置入在包括各断骨的髓腔内, 长度要分别超过远近断端最少4~5cm。再根据骨折类型或断端斜面长度, 选择2~3枚螺钉从不同方向固定两骨段。再用钢丝环扎 (根据需要确定钢丝环扎道数的多少) 。再次检查钢针并将针尾剪短后折弯。缝合切口, 包扎伤口 (腓骨骨折穿克氏针单纯固定) 。

2.2 本法注意事项

(1) 手术操作应精细, 不剥离骨膜, 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要求解剖复位 (包括粉碎骨块) , 否则稳定性差;钢丝捆扎不要进入骨折线 (包括螺钉) , 钢丝捆扎尽量靠近螺钉, 以防钢丝从粗骨向细骨方向滑动。至少有1枚螺钉应与骨干方向垂直, 应通过骨折块;螺钉应从外侧置进, 如果从内侧进, 内侧皮瓣大范围游离牵拉易导致缺血。 (2) 术毕小夹板固定。置放小夹板错过切口及钢针入口处, 固定时要注意调整好松紧度, 过紧时容易压伤皮肤或造成组织缺血, 过松达不到固定目的。 (3) 露在皮肤外的克氏针要剪短折弯固定好, 防止松脱失去作用, 又减少针道感染。

2.3 术后处理

术后立即摄X线片证实手术效果, 伤口按时常规消毒和更换敷料。固定期间不负重, 适量进行髋、膝及踝关节功能锻炼, 随时观察并调整小夹板松紧度。术后14d、28d、其后每月1次X线片观察, 并检查固定钢针有无松动。

3 治疗结果

本组43例骨折均获解剖复位。经12~14周随访, 骨折处未发生再移位和内固定松脱现象。复位切口均一期愈合折线, 切口感染为0, 钢针针眼周围感染2例, 占4.7%, 拔针后换药2次治愈。43例病人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愈合时间10周;12周内者36例, 占84%;12~16周7例, 占16% (陈旧性骨折4例, 陈旧粉碎性骨折2例, 粉碎性骨折1例) 。膝、踝关节伸屈功能无障碍。

4 讨论

4.1 处理胫骨干骨折的最重要原则仍然是复位与稳定

骨干骨折后, 易发生重迭、旋转和成角移位。如果骨折的类型为螺旋形、斜形或粉碎性, 骨折端更加不稳定, 在治疗上骨愈合慢、固定时间长、关节僵硬等问题处理棘手。胫骨干骨折同样具备这些特点, 故首先采取切开复位闭合穿针加钢丝捆扎和上螺钉简单内固定, 术后再用外固定, 以此达到复位与稳定的目的。

4.2 闭合穿针加钢丝捆扎和上螺钉简单内固定比安放钢板的优点更加突出

本法切口小、手术时间短, 操作简便、固定牢靠、不剥离骨膜, 如此手术创伤小, 有效地保护了骨折端血运, 使愈合与功能恢复快。“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采用钢板内固定术, 常行骨膜切开、剥离骨折端环周骨膜, 骨膜下安放钢板。这种方法破坏了骨折端的血液循环, 术后常导致切口感染、骨延期愈合及骨不连接。不切开及不剥离骨膜, 完全保护了创伤部位不再因手术操作对血循环再次破坏。此法可降低切口渗出, 保持创口正常的吸收及回流能力, 减少切口水肿现象, 达到近期防止切口感染、远期防止骨延期愈合及骨不连接”[1]。

4.3 小夹板外固定比石膏外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又不影响关节功能

小夹板固定方法简单、灵活, 固定可靠, 可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 膝关节、踝关节功能不受影响。有效地解决了石膏固定限制关节活动、不利于功能锻炼、容易造成关节僵硬等问题。“石膏外固定, 经长期广泛外固定后, 易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压迫溃疡等并发症, 夹板的外固定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固定, 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是以动制动适应生理要求的, 符合外固定生物力学原理的, 受到普遍的肯定”[2]石膏与小夹板都是针对克服成角弯曲趋向, 矫正畸形和维持复位后的位置不变, 但用小夹板固定力来抵消骨折端移位的倾向力, 同时让病人有节制地活动, 促进血肿吸收、骨痂生长, 这些作用决非石膏所能获得。

参考文献

[1]高吉昌.柱桥式限制接触钢板骨膜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J].中国骨伤, 1999, 3.

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查房 篇2

时间: 2013.10.3 地点:

指导老师: 参加人员:

病史汇报 一般资料

床号:9

姓名:

性别:女

年龄:80

婚姻:已婚 住址:

职业:务农

社会支持系统:车祸,子女和护工轮流照顾

现病史

入院前2小时患者被摩托车撞倒,当即感到左膝部剧烈疼痛、肿胀、不能活动、伴头痛、气促、呼吸困难、无头昏、恶心、呕吐无昏迷史,当即到XX医院就诊,行膝关节X片检查。提示:“左胫骨骨折伴脱位,来我院,以左胫骨骨折、头皮血肿”收入我科,小便正常、大便未解、无其他阳性体征。辅助检查:x片提示;左胫骨骨折伴脱位。即往史

即往体检,否认食物过敏史,否认其他重大外伤史,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其他重大疾病史。个人史

生于XX,当地长大,否认疫区居住史。家庭史

否认家族遗传史,否认过敏病史。入院护理检查

T:36.2℃

P:72次分

R:20次分

BP:16077mmHg 治疗过程

入院后即予患肢骨牵引抬高制动,静脉予补液、消肿(甘露醇)、止痛(高乌甲素、)及口服布络芬缓释片及肌注曲马多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积极术完成相关检查,拟择期手术。

109:诉下腹胀痛、排尿困难,予保留导尿。139:诉腹胀、伴恶心、呕吐,予肌注胃复安。

159:诉腹胀伴排便困难,予潘泻叶导泻、开塞露塞肛 169:患者空腹血糖10.2mmol/L,予测三餐前、后血糖

279:术前各指标也调整至手术耐受状态,患者能积极配合术前准备。

289:在全麻行左胫骨平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予持续心电监测、吸氧、静脉予补液、抗炎(头孢米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纤溶酶),同时配合双下肢气压泵及伤口TDP照射等对症支持治疗。

现在护理评估 患者现精神状态较好,食欲可,睡眠较好,无压疮,引流管已拔、伤口无渗出、四周无红肿。尿管已拔,二便正常。诉伤口痛疼能耐受,其余无特殊,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护理措施 术前:

1、疼痛:与骨折有关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进行各项护理

操作,治疗的时候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2)、安置患者舒适的体位,局部制动,抬高患肢处于动能位。

(3)、转移病人注意力如听音乐与家人聊天等。

(4)、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剧烈程度,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若疼痛不能耐受时及时予口服布络芬缓释片缓解疼痛,口服无效时肌注曲马多。

患者术前疼痛减轻,可耐受。

2、尿潴留:与排尿习惯改变、疼痛致不能用力排尿、紧张等有关。护理措施:1)评估引起尿潴留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2)作好心理疏导,给予细心解释和耐心安慰,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时提供排尿的适宜环境:关闭门窗,屏风遮挡,使视觉隐蔽,以保护病人自尊;适当调整治疗、护理时间,使病人安心排尿。

3)调整体位和姿势: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病情允许应尽量以习惯姿势排尿,如扶助病人坐起或抬高上身。对需绝对卧床休息或某些手术的病人,事先应有计划地训练其床上排尿,以避免术后不适应排尿姿势的改变而造成尿潴留,增加病人痛苦。

4)诱导排尿:利用条件反射,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以

导排尿。

5)上述措施均无效,遵医嘱予保留导尿。患者下腹腹痛缓解。

3、便秘 与环境及排便习惯改变、饮食有关。

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腹胀的程度,排便的习惯、饮食性质和量。

(2)提供隐蔽环境,协助病人采取最佳的排便姿势,以合理地利用重力和腹内

压。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顺结肠走行方向作环行按摩,刺激肠蠕动,帮排 便。

3)上述措施无效,指导并协助病人正确使用开塞露通便。4)同时指导病人正确使用缓泻剂,但应告之病人长期使用缓泻剂的危害,即会使肠道失去自行排便的功能,甚至造成病人对药物生理、心理上的依赖。

(5)鼓励患者进食,指导患者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和充足的水分摄入。

患者便秘症状改善,不适感减轻

4、知识缺乏:与信息来源不足有关。

护理措施:

1、做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

2、根据评估想患者解释术前准备的必要性,介绍以往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信心。

3、告知患者术前相关检查的重要性。

评估:患者了解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能正确运用术前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潜在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症

护理措施:1)损伤早期(一般为48h内)可局部不同部位交替冷敷,以减少渗出和局部组织的出血或者充血,从而达到减轻骨筋膜室间的压力,阻止肢体肿胀的发生

2)抬高患肢 抬高患肢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同时做患肢的肌肉被动或者主动收缩运动,有利用肌肉舒展以及收缩功的能,从而促进血液回流,这样可防止肢体供血不足,并且有助减轻肢体肿胀。但要控制抬高时间,时间过长,可以引起体位性供血不足,从而加重缺血。

3)行骨牵引术,使骨折断端复位,减轻筋膜室的内压,以利血循环的恢复,减轻组织水肿。

4)静脉滴注甘露醇、七叶皂苷钠减轻组织肿胀,消除水肿,缓解压力。

5)密切观察患肢血循环、感觉运动、肿胀情况及有无足趾的被动牵拉痛。有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

潜在并发症:压疮

1、协助患者翻身或抬臀,每两个小时一次。夜间可4小时一次,防长期受压

2、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

5、加强巡视,严格皮肤交接班

6、鼓励患者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术后:

1、出血:与手术切口有关。

护理措施:

1、了解术中情况及出血量,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

命体征,及尿量。

2、术后24小时内患者局部制动,冷疗减轻术区出血,观察伤口出

血量、(尤其是6小时内)。

3、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评估:患者术后当天渗血较多请示医生给予换药,以后伤口无渗血液,生命体征平稳,现愈合良好。

2、疼痛:与手术切口疼痛有关。

护理措施:

1、评估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性质、频率。

2、教会患者正确使用镇痛泵,遵医嘱采用多模式镇痛,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时评估镇痛泵效果。

3、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减少刺激,运用放松技巧。

评估:患者疼痛能忍受。

3、潜在并发症

(1)、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 ⒈ 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防止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血液阻滞,以免影

响小腿深静脉血回流。

2.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有规律的进行患肢的运动,健侧下肢

也要进行抬高运动和膝关节伸曲运动。

3.指导陪护给予患者正确进行按摩,准确有效的给予抗凝药物每天

一次。

4.给予双下肢气压泵治疗每天两次。

5.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6.经常观察术后患肢血液循环状,如出现肢体疼痛进行加重,皮温

升高或肢体肿胀明显,提示有血栓形成的可能。

7.定时翻身,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一般没2小时翻身一次。

评估:患者未发生深静脉血栓。(2)骨筋膜室综合症

护理措施见术前的1、2、4、5 潜在并发症:伤口感染

1、术前严格准备皮肤。

2、术后严格无菌换药,注意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炎性分沁物,三天后注意有无不明原因的发热现象,有异常时告知医生。

3、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固定稳妥。如有渗血渗液体液浸渍时及时通知医生换药。

4、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作相关辅检。

5、注意营养搭配,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指导老师提问

1、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定义及原因

陈佳:筋膜间隔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筋膜间隔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杜圆圆:筋膜间隔综合征是由于筋膜间隔内压力增高所致,因有:

1.筋膜间隔容积骤减:

(1)敷料包扎过紧,如绷带、石膏、小夹板等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如地震时肢体长时间被重物挤压。

2.筋膜间隔内容物体积骤增:

(1)缺血后水肿。

(2)软组织严重挫伤、烧伤。

(3)小腿的剧烈运动。

(4)出血:发生于筋膜间隔内的出血。

2、患者术后的饮食指导

张月: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避免进食高 脂肪食物如肥肉,墨鱼,动物内脏等,因为高脂肪食物内含大量的脂肪,可使血管内皮变得毛躁,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产生血栓,不利于恢复。而且患者高龄,消化功能弱,更不利收,易致腹胀等不适。

3、甘露醇是怎么起到消肿作用的呢?

陶玲:甘露醇能明显减轻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皮肤水泡形成明显减少。高渗甘露醇静滴后,因其不易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因而提高了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运,从而使组织脱水,减轻水肿,降低压力。另外,甘露醇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清除氧自由基,增加氧利用率,促使组织功能恢复。

胫骨不稳定性骨折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3年7月~2008年4月收治胫骨下1/3骨折患者37例,男30例,女7例;年龄19-63岁。骨折按A、B、C分型,A型19例,B型12例,C型6例。

治疗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以骨折点为中心,去前外侧弧形切口,尽量减少骨膜的剥离,于踝关节上方胫骨外侧放置解剖钢板和骨折处骨弧度相贴,螺丝固定。根据小腿肿胀情况做小减张口,置引流管。

结果

本组37例,平均时间为60分钟(50分钟~120小时)。37例术后获3~22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1例切口感染,Ⅱ期愈合。1例术后2个月,再损伤后出现钢板断裂,再次手术后愈合,无钢板裸露。

讨论

胫骨不稳定性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9例, 男7例, 女2例, 年龄16岁~49岁, 平均年龄32.5岁;车祸伤5例, 高处坠落伤2例, 砸伤2例;左侧5例, 右侧4例;开放性骨折6例, 闭合性骨折3例。9例骨折均为新鲜骨折, 按照Schatzker分类, 胫骨平台Ⅱ型骨折2例, Ⅲ型骨折1例, Ⅴ型骨折3例, Ⅳ型骨折3例;胫骨骨折按照AO分类, 均为C3.3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2例, 其中1例行切开减张术;伴有腓总神经损伤2例;Ⅰ期清创采用外固定支架4例, Ⅰ期清创使用跟骨牵引5例;3例清创术后皮肤坏死, 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外露, 均待感染控制后, Ⅱ期行局部皮瓣转移术。9例患者均在Ⅰ期处理软组织恢复良好后, Ⅱ期行LISS板内固定术;2次手术间隔时间16 d~34 d, 平均30 d。

1.2 手术方法

对有严重皮肤和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采用仰卧位, 硬膜外麻醉, 大腿根部上止血带, 在彻底清除污染和挫伤严重的皮缘和肌肉组织后, 用3%双氧水浸泡, 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C臂机透视监控下, 手法牵引大概闭合整复骨折端复位, 力线良好后, 给予夏和涛外支架固定 (见封三图1) , 伤口在张力不大的情况下, Ⅰ期缝合;如果皮肤张力大或者皮肤软组织缺损, 则Ⅰ期局部皮瓣转移覆盖创面。对于闭合性伤或者伤口不大干净的患者, 则在病房行简单的清创缝合, 再给予跟骨牵引术, 术后定期在透视监控下, 调整牵引角度和重量, 以保证骨折断端对位和对线良好。术后严密观察局部肿胀和末梢循环变化情况, 随时调整脱水药物。1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 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理想, 肢体肿胀不断加重, 及时给予切开减张, 待肿胀消退后, Ⅱ期缝合伤口。所有患者均在皮肤软组织恢复良好后, 行LISS板内固定术, 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弧形切口约3 cm, 通过外侧半月板下横行切开暴露关节面, 直视下通过“骨折窗”整复关节面复位, 并且在C臂机透视监控下, 确认膝关节面平整光滑后, 将LISS板沿着胫骨外侧肌群贴近骨膜插入骨折远端。在C臂机透视监控下, 观察接骨板和胫骨的伏贴情况, 根据透视骨折对位对线情况, 再给予牵引、点式复位钳挤压继续调整骨折断端情况直到满意。在LISS板体外专用瞄准器引导下, 分别打入远近端锁定钉, 一般远近端分别用4枚螺钉固定 (见封三图2) 。

1.3 术后处理

本组病例术后常规给予抬高患肢、使用脱水药物, 同时密切观察肢体肿胀及末梢循环情况, 并根据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处理, 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如出现伤口渗出增多或者局部红肿明显, 则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根据结果给予相应敏感抗生素的抗感染治疗, 同时配合行肢体受伤局部的臭氧治疗, 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次手术行LISS板固定后, 术后3 d即使用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行患膝屈伸功能锻炼, 术后5 d鼓励患者下地扶拐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术后12 h即开始半量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或钙,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Wulff的疗效评定标准, 优为膝关节完全伸直, 屈曲>120°, 活动时无疼痛;良为膝关节可完全伸直, 屈曲活动范围90°~120°, 无或者偶有轻度的疼痛;差为膝关节的活动范围<60°, 经常发生疼痛或者持续性疼痛。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4个月~24个月, 平均14个月。Ⅰ期清创有3例出现皮肤软组织不同程度的坏死伴感染, 皆经过定期换药感染控制, 伤口新鲜后, 行局部皮瓣转移, Ⅱ期LISS板内固定, 伤口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骨性愈合, 愈合骨折时间4个月~9个月, 平均7.5个月。按照Wulff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 良2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8.9%。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是创伤骨科的难题之一。严重碎裂移位的骨折块和关节面, 给切开解剖对位带来很大的困难, 以往我们采用双侧切口广泛暴露骨折端, 对碎裂的骨折块逐一对位, 并用克氏针、拉力螺钉或者持骨钳固定维持复位后位置。但由于胫骨近段解剖板和高尔夫板与患者骨骼形体的差异, 往往在放置钢板、拧紧螺钉后, 造成复位后良好的位置再次丢失。广泛的骨膜剥离和对骨折块解剖对位的要求, 使得骨折块创伤后残存的血运完全丧失, 严重迟滞了骨折的愈合, 甚至出现不愈合;广泛的暴露和剥离骨膜, 又加重了原本挫伤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造成术后大面积的皮肤和软组织坏死骨外露, 往往需要巨大皮瓣转移闭合伤口, 结果迟滞了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时间, 增加了关节强直发生的概率。

微创内固定系统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AO在总结以往为了追求解剖对位, 而广泛地暴露和剥离骨膜, 造成大量患者出现皮肤坏死、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后, 提出来“生物学固定”的理念———保护骨折局部的血供和弹性固定, 又不破坏骨生长发育的正常环境。LISS板是在基于微创原则, 同时结合了髓内钉、外支架和生物接骨板的技术特点, 设计出的具有创伤小、闭合复位、成角固定和固定牢靠等特点的骨折内固定系统。

3.1 瞬间稳定

在牵引、手法整复骨折断端达到功能复位后, 将LISS板通过平台外侧小切口, 紧贴胫骨骨膜通过骨折端插到骨折远端, C臂机透视监控下, 经皮通过定位瞄准器拧入锁定钉后, 就立即获得了瞬间稳定。由于LISS板具有外支架的特点, 不需要钢板和骨质的良好伏贴, 这样就避免了使用传统钢板时, 因拧紧螺钉而致复位良好的骨折端发生再次移位的情况。

3.2 保护骨折端残存的软组织血运

间接复位、小切口插入钢板的设计理念, 术中不暴露骨折断端, 极大地保留了骨折断端残存的血供, 给骨折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学环境, 利于骨折愈合。LISS螺钉与钢板锁定以后, 钢板只是贴近骨面, 而与骨面无直接接触和压迫, 避免了传统钢板贴骨压迫造成受压区出现的放射状骨缺血坏死。

3.3 角稳定性

LISS螺钉与钢板锁定后即可起到内支架的作用, 且螺钉与钢板并不垂直, 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螺钉固定后呈立体三维犬牙交错状, 把持较强, 具有良好的角稳定性。特别适用于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有很好的防止螺钉拔出的功效。

3.4 损伤控制理论 (damage control, DC)

以往人们认为, 任何外科疾病的首次手术治疗是进行确定性修复或重建的最佳时机, 但严重创伤患者术后惊人的病死率, 逐渐使临床认识到死亡的原因并非手术失败, 而是由创伤及手术后的内环境紊乱、生理功能障碍, 最终导致的创伤三联症———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所致。从此逐渐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 选择最佳手术时间, 减少患者术后病死率, 产生了损伤控制学说。其颠覆了过去严重创伤患者一定要在首次手术时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概念, 取而代之是更注重创伤后的临时生命救护和控制病理生理改变, 最大限度地保全患者的生命。本组病例均采用分期治疗, 在受伤初期给予跨越式外固定支架或者骨牵引治疗2周~3周,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局部软组织恢复良好后, Ⅱ期行小切口、闭合复位加LISS板固定手术治疗。

4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4.1 本组患者均涉及到胫骨平台关节面的不同程度的损伤, 在Ⅰ期处理时就要给予高度关注, 在安装外固定支架或者牵引过程中, 要在C臂机透视下尽可能地手法整复, 使关节面的平整性得到恢复。Ⅰ期处理若残留关节面不平整或者局部塌陷>2 mm, 则在Ⅱ期手术时可依靠膝关节外侧小切口, 做半月板下缘切开或者平台下开窗, 配合透视行关节面整复或局部塌陷撬拨和植骨。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临床体会 篇5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解剖支持钢板;植骨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25-1

胫骨平台骨折为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常伴有局部软组织损伤,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半月板损伤。治疗目前方法很多,存在争论。治疗不当,常有膝关节功能障碍。我院采取胫骨上端内、外侧支持钢板及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0例,效果满意,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车祸19例,压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5例。骨折根据Schatzker[1]分型,II型8例,III型6例,IV型5例,V型6例,VI型5例。

1.2治疗时机

手术时机根据骨折类型和全身情况而定。对于开放骨折有血管损伤,发生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病例,若全身情况允许,应急诊手术。而其它情况下可在积极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行手术。为准确评估伤情,术前均应行CT,MRI检查,判断半月板及韧带结构损伤情况,以利于手术时修补。

1.3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连硬或联合组织麻醉。根据骨折情况选择手术切口,II.III型选择胫前内侧和外侧髌旁切口,IV-VI型骨折采用AO[2]前正中切口。充分显露胫骨上端及平台,检查关节内的情况,观察骨折移位及关节面塌陷情况,撬起塌陷的关节面,根据情况植入相应的异体骨或自体骨,力争使关节面光滑。复位时可采取临时固定的方法,复位满意后于胫骨前内侧或外侧上解剖支持钢板,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并坚强固定拉力螺钉的松紧度应适中,如过度加压会导致平台变窄,使关节面拱起,影响正常的应力分布。伴有半月板、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损伤者同期给予修复。术后常规关节内引流48小时。

1.4功能练习

术中固定牢靠者,术后石膏制动1-2周,拆除石膏后开始CPM机功能锻炼,若粉碎严重性骨折,石膏托固定4周后行CPM机锻炼,两者术后第一天就开始股四头肌功能练习。术后3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锻炼。

2结果

所有患者经4个月至4年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根据膝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行走步态以及膝关节稳定程度,按Merchane[3]标准评定,结果临床效果达优2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66%、两例均由于过早负重,关节面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对治疗要求高,治疗方法多。传统的手法复位或牵引复位石膏外固定只适合I型和II型骨折,如果骨折治疗不合理,易发生关节疼痛,不稳定,活动受限等不良后果。因此,现在大多数专家主张手术治疗,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4],其治疗标准为关节准确复位,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可靠的固定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临床上早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获得满意的复位;骨折碎块不稳定;内固定难;骨折在移位;退行性改变等。因此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评估尤为重要,根据情况实施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胫骨平台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足量的植骨,膝关节稳定的重建[4]。准确的对合关节面,牢固的内固定,早期活动,防止或减少膝关节粘连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基本原则。

我们通过应用解剖支持钢板加植骨附加螺钉治疗平台骨折,能达到良好的复位、骨支撑、抗旋转、抗塌陷的作用。术后使膝关节能够早期功能锻炼,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Schatzker J,Mcbroomm R,Bruce D.The tibia plateau fracture[J].Clin Orthop,1979,138:94-101.

[2] 荣国威,翟桂华,等,译.骨科内固定(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6.

[3] Merchant T C,Dietz F R,Long tenm follow-up after,fractures of the tib ial and fibu lar shaft[J].Bone Joint surg(Am),1989,71:599.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分析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0例, 女25例;年龄在18~65岁, 平均40.5岁。其中30~50岁占60%, 左侧45例, 右侧20例。受伤原因:交通伤43例, 砸伤8例, 坠落伤11例, 其他伤3例。

根据Schatzker分类:Ⅰ型5例, Ⅱ型10例, Ⅲ型7例, Ⅳ型23例, Ⅴ型6例, Ⅵ型4例。本组病例均为新鲜骨折, 开放性骨折8例, 合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25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保守治疗10例, 手术治疗55例, 对开放性骨折先行彻底请创并处理关节内血肿及碎骨块。检查半月板, 韧带, 尽可能予以修复。如半月板损伤严重则予以切除;骨折用撬拨矫正的方法复位, 使平台尽可能平整。骨缺损复位后植骨。Ⅰ型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及钢丝固定。Ⅱ-Ⅳ型骨折采用解剖支持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8周, 患肢负重依骨折愈合情况而定。

2结果

本组患者65例, 随访12个月~5年, 全部骨折愈合良好, 5例因软组织损伤严重致膝关节功能受损, 二期行松懈手术, 优良率为87%。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长合并半月板, 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的损伤。治疗不当易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及创伤性关节炎。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 有效地内固定和早期关节功能练习为治疗原则。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我们主张植骨加支撑钢板内固定, 力争解剖复位, 纠正畸形。对于复杂的平台骨折, 术前应摄双侧膝关节X片, 必要时行MRI检查, 有助于伤情制定手术入路选择和骨块的定位。同时螺钉不能拧的过紧, 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指导复位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 男3l例, 女8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34岁。左侧24例, 右侧15例。致伤原因:交通伤22例, 高处坠落伤1l例, 重物砸伤6例, 按Schatzker分类, Ⅰ型骨折4例, Ⅱ型骨折11例, Ⅲ型骨折8例, Ⅳ型骨折8例, Ⅴ型骨折7例, Ⅵ型骨折l例。合并有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损伤者20例, 其中内侧副韧带损伤11例, 半月板损伤6例, 外侧副韧带损伤2例, 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 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受伤入院时间2~10h, 均为新鲜骨折, 无开放性伤口, 21例有皮肤擦伤, 膝关节明显肿胀12例。手术时间5~14d, 平均8.5d, 用松质骨螺钉固定6例, 15.3%, 支持钢板固定33例, 84.7%。自体骨植骨17例, 43.5%。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外麻醉, 仰卧位, 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及合并症采取不同的手术切口, 多为前外侧直切口或前内侧直切口;Ⅰ、Ⅱ型骨折行外侧直切口。Ⅰ型骨折整复骨折后上1~2枚松质骨螺钉内固定。Ⅱ型骨折在压缩区下方于干骨后端皮质骨处开窗, 顶起塌陷骨块, 使之复位, 骨缺损区自体骨移植填充, 再根据楔形骨折或压缩骨折的程度选用加压螺钉或“L”“T”型支持钢板内固定。Ⅲ型骨折前外侧直切口, 压缩骨折处理同Ⅱ型骨折, 但均采用支持钢板内固定, Ⅳ型骨折采用内侧直切口, 骨折整复后先用克氏针暂时固定, 前内侧放置合适的“T”或“L”型钢板, 钢板顶端孔上2~3枚松质骨螺钉, 一枚平行于胫骨平台关节面至外髁, 另外一枚垂直于骨折线;Ⅴ、Ⅵ型骨折要充分暴露, 在选择外侧直切口或内例直切口主要切口的同时, 往往要加小切口, 为防止皮肤坏死, 切口间距离要长, 一般要超过6cm, 皮肤剥离在深筋膜层。在内固定时, 有时也借助C臂X线机, 整复骨折对塌陷骨折下方开窗植骨, 对多个骨折按由里到外、由后到前方法逐一整复, 克氏针、尖嘴复位钳暂时固定再用支持钢板内固定。骨折处理完后, 对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所发现的11例内侧副韧带断裂, 2例外侧副韧带断裂, 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 3例后交叉韧带断裂, 进行修复。4例半月板边缘撕裂用可吸收线予以修补缝合。2例半月板损伤严重予以切除。

2 结果

本组39例随访35例, 随访时间6~24个月, 平均12个月, 骨折均骨性愈合。按KDLMERT膝关节功能恢复标准, 优良者30例 (85.7%) , 可差者5例 (14.3%) 。

3 讨论

3.1 术前检查及MR在诊断上的价置。

胫骨平台骨折是通过关节面极其严重复杂的骨折, 手术前对损伤程度、类型及合并症诊断应尽可能准确。熊伟芝等是采用四维重建技术。笔者采用X光片及MRI相结合的方法。X片检查无疑是基础的检查手段, 它提供了胫骨平台骨折类型、整体移位的方向。而平台为松质骨构成, 一旦骨折多为塌陷粉碎, 常伴有骨缺损, 对于老年患者尤为明显。所以X线检查对内外髁骨折粉碎程度、骨缺损的情况以及后关节面的骨折情况常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MRI检查通过多层面的水平面, 矢状面及额状面的扫描对骨折的粉碎程度、碎骨块的位置、骨缺损伤情况等在图像上清晰的显示出来。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术中准确的复位、牢固固定提供了可贵的客观资料, 保证了手术的成功。同时MRI的特点对交叉韧带, 侧副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的诊断较X线片、CT有明显优势, 但任何的显像学检查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同时本组也有一假阳性病例, MRI检查报告有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 但术中探查未见异常。本组20例合并伤, MRI发现损伤17例, 术中证实14例, 阳性率为82.3%, 所以笔者认为:术前检查要借助MRI等检查手段, 但不能完全依赖它, 物理检查还是必不可少的, 患者来院时因为疼痛、肿胀或软组织的损伤物理检查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笔者的做法是: (1) 病人入院后疼痛开始缓解, 肿胀开始消退时再次检查, 甚至在手术麻醉后无痛时又再一次检查。 (2) 改变一些检查方法, 如前十字韧带断裂的病人, 在膝关节屈直角多半不会出现异常向前滑动。一般清醒的病人也不允许实行这样的检查, 但屈膝10°时可证实胫骨在股骨上向前异常滑动。这种方法可使病人产生轻度不适, 但却能发现异常有助于病情的诊断, 报告为阴性的病人。笔者在物理检查中发现异常并得到手术证实。

3.2 手术指征及时间。

治疗方法上的争议由来已久, 近年来随着手术及内固定物的进步, 对移位骨折多主张手术复位, 王亦璁认为凡在X线片上能显示有塌陷的均应予以切开复位。王蕾等认为胫骨平台塌陷分离大于5mm为绝对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介于二者之间, 即塌陷分离>3mm则手术复位。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均在5~14d, 平均8.5d, 原因: (1) 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往往有膝部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皮肤擦挫伤。术前先行石膏托或跟骨牵引外固定, 待软组织条件允许情况下施行手术; (2) 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除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有损伤外, 还有其它部位骨折或脏器损伤, 本组占5例 (12.8%) , 在此时间内可观察发现其它损伤, 便于确定治疗手术方案。

3.3 有关手术方法的问题。

对不同的骨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手术的关键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恢复胫骨平台的完整性, 重建关节相互吻合的关系, 恢复胫骨的对位, 以及对损伤的韧带及半月板的处理;对于Ⅰ型骨折整复后1~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 对Ⅱ、Ⅲ型有塌陷性骨折的, 在其塌陷骨块的下方开窗, 将压缩骨部软骨连同松质骨顶起, 在开窗口植骨, 上支撑钢板内固定。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植骨及支撑钢板的重要性。本组有2例因病人不同意植骨, l例因塌陷骨折较轻没有植骨, 也没有作支撑钢板内固定, 在随访中发现有再塌陷, 至膝关节功能差的情况。在实行的植骨及作支撑钢板内固定的病例随访中均未见有再塌陷、移位的情况;对于Ⅳ、Ⅴ、Ⅵ型复杂型多骨块移位的病例, 笔者是采用2~3个切口, 尽可能充分暴露, 采取由里到外、由后到前的原则, 将多个骨块逐一整复, 用克氏针、尖嘴复位钳暂时固定, 再用螺钉和支撑钢板内固定。为防止皮肤坏死, 剥离时在深筋膜层, 切口之间的距离>6cm, 必要时借助C臂X光机定位固定。为防止关节不稳, 对于合并伤均应修复, 半月板边缘损伤尽可能用可吸收线修复, 严重损伤的才予以切除。

3.4 功能锻炼。

平台骨折是关节面的骨折, 膝关节又是负重关节, 术后宜“早活动、晚负重”关节活动有利于加速关节滑液的循环, 有利于营养物质扩散到软骨最深层, 同时机械的应力可促进骨祖母细胞向软骨组织细胞的转化, 有利于肉芽转变为透明软骨, 术后2~3d伤口出血基本停止, 引流已拔除, 除嘱患者行股四头肌收缩外, 即行CPM锻炼, 对减轻术后膝关节粘连僵硬, 扩大膝关节活动范围有良好的作用, 但要注意活动范围应根据病人术后骨折的稳定情况, 韧带修复的情况,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渐增加CPM活动范围。绝对禁止出现过早下地负重行走, 骨折愈合后也不宜立即负重行走, 一般骨折不严重, 固定牢固者也不应少于3个月, 严重者在6个月后, 这样可使骨痂由编织骨状态向排列有序的骨小梁转化, 避免骨小梁压缩使关节面塌陷, 造成创伤性关节炎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Schatzker J, Mcbroom R, Bruce D.The tibial plateaufracture.The toronto experience 1968~1975[J].ClinOrthop, 2008, 138:94.

[2]熊伟芝, 郝敬明, 胡春艾, 等.螺旋CT三维及四维重建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19:655~668.

[3]金惠生, 朱汉章, 编译.杨克勤, 等审校.膝关节外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77.

[4]王亦璁, 主编.膝关节外科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71.

[5]王蕾, 陆宸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J].骨外医学:骨科分册, 2003, 24 (2) :114~116.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 男11例, 女7例;年龄30~69岁, 平均51.5岁。按Schatzker分型, Ⅲ型8例, Ⅳ型5例, Ⅴ型3例, Ⅵ型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 侧副韧带损伤3例, 交叉韧带损伤3例;合并骨盆骨折2例, 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 脑挫裂伤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开放伤3例, 其中2例急诊手术, 另1例因软组织损伤严重, 待皮肤条件成熟后手术。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行膝关节X线片及CT检验, 以了解骨折部位和骨折移位情况, 怀疑有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的行膝关节MRI检查。麻醉完成后常规先行侧方应力试验及前后抽屉试验, 以进一步了解关节的稳定性, 切口缝合后再行上述检查, 如关节仍明显不稳, 则考虑重新缝合或石膏固定。麻醉方法:全麻2例, 其余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Ⅲ型骨折采用前外侧弧形切口, Ⅳ型骨折采用前内侧弧形切口, Ⅴ型骨折采用内外侧联合切口。尽量做到皮肤皮下及深筋膜一次切开, 必要时用线缝合几针, 以防皮肤皮下分开, 从而保护软组织的血运。切开半月板冠状韧带, 于半月板下探查平台骨折情况。有塌陷的, 在塌陷的骨块下方用骨刀撬起塌陷的关节面, 取自体髂骨或金世植骨灵植入骨缺损处。用克氏针于关节面下方平行关节面穿过, 作临时固定, 其他骨折块复位后也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用C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关节面平整后, 用解剖钢板固定, Ⅴ型骨折可用内外侧双钢板固定。前交叉韧带断裂1例, 采用髌韧带骨-腱-骨重建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于胫骨平台撕脱3例, 用钢丝穿过后自胫骨平台前下方穿出后固定。侧副韧带损伤3例予以修复。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 1例因半月板损伤严重无法修复予以切除, 1例用可吸收线缝合。术后置负压引流, 48h内拔管。侧副韧带及交叉韧带损伤共5例, 于术后3周后行CPM功能锻炼;脑挫裂伤2例, 于神志清醒后行CPM功能锻炼;其余12例术后3d开始行CPM功能锻炼, 视不同情况于术后10~13周逐渐负重。

2 结果

本组18例, 因其他疾病死亡1例, 失访2例, 其余15例获8个月~

2 年随访, 骨折全部愈合, 无感染病例。

2例切口皮肤坏死, 钢板部分外露, 经换药后愈合, 优良率83.33%。

3 讨论

本组18例中, 开放伤3例未能行CT或MRI检查, 其余15例除常规行X线检查外, 均行CT检查, 部分关节不稳疑有韧带或半月板损伤者行MRI检查。这样在术前能够尽可能详细地了解骨折及韧带损伤的情况, 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 作到有的放矢。麻醉生效后, 在手术台上常规行侧方应力试验及前后抽屉试验, 以进一步了解关节的稳定性。术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切口, 仔细复位、植骨及钢板固定。骨折复位后先用直径1.5mm克氏针临时固定。术中透视尤为重要, 除伸膝位透视外, 屈膝位透视也不应忽视, 这样能发现关节活动后骨折块有无移位。植骨一定要压紧, 以防术后再塌陷。钢板必要时要塑形, 尽量作到帖服, 德国Link公司的解剖钢板设计非常合理, 术中操作很方便。

胫骨近端前方软组织覆盖较少, 而手术切口正好在此部位, 故保护局部软组织对手术成败意义重大。除开放伤外, 如果软组织肿胀明显, 一般不急于手术, 经3~7d消肿后, 再行手术治疗。切开时尽量减少对皮肤皮下组织的分离, 对侧副韧带损伤要修复。本组2例因切口皮肤坏死而钢板部分外露, 经长时间换药才愈合, 这种钢板外露的情况有潜在感染的危险。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6 例, 男性41 例, 女性15 例;年龄18~68 岁, 平均38.9 岁。藏族42 例, 汉族14 例。致伤因素:车祸伤48 例, 高处坠落伤5 例, 重物砸伤3 例。左侧23 例, 右侧32 例, 双侧1 例。其中多发伤8 例, 多发骨折13 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 Ⅰ型16 例, Ⅱ型12 例, Ⅲ型8 例, Ⅳ型5 例, Ⅴ型8 例, Ⅵ型7 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17 例, 半月板损伤19 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35 例患者给予石膏外固定、骨牵引、卧硬板床休息治疗, 石膏固定3个月复查根据情况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21 例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中进入关节腔内首先探查, 了解胫骨平台、半月板及交叉韧带损伤情况, 根据受伤情况做相应处理, 然后将骨折块逐块复位, 充分植骨后用螺丝钉, “T”型、“L”型、高尔夫板分别做骨折固定。术后骨折外固定2周, 根据情况早期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

2 结 果

本组56 例, 随访时间6~36个月, 平均10.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 无内固定断裂、骨不连发生。Hoh1膝关节评价方法[1]评估疗效, 其中42 例达到优良, 优良率达75%。并发症:术后感染1 例, 创伤性关节炎9 例, 关节僵直2 例。

3 讨 论

3.1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法比较与选择

对于移位或轻微移位、无压缩或轻微压缩、无明显合并伤的单侧或双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石膏托外固定, 具有满意的疗效;对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采用骨牵引术加早期活动;对骨折不稳的塌陷骨折,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因此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3.2 保守治疗的主要原因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的是获得患侧下肢良好力线、稳定的关节以及无痛的关节活动, 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本组35 例采用保守治疗。从致伤因素分析, 车祸伤仍然是此类骨折的主要因素。西藏道路陡险, 此类骨折发生逐年增多, 加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原因, 骨折一般不接受手术治疗。

3.3 各型骨折的手术整复及固定方法的治疗原则

对于复杂的粉碎骨折, 应先复位大的、移位小的骨折块, 修整关节面, 用螺丝钉、“T”型、“L”型板固定。胫骨双髁骨折复位后, 于外侧同时放置高尔夫钢板, 以支持两侧骨折的关节面。钢板手术为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固定, 防止骨折移位及膝关节力线改变, 同时有效地减少了切口及软组织的并发症, 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3.4 合并韧带及半月板损伤的治疗

周振宇等[2]认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切除半月板对于平台软骨面不利, 应尽量避免切除半月板。对于有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 均在骨折复位切口的基础上予以一期缝合修复, 手术后短期石膏外固定 (2~3周) , 可取得良好效果。

3.5 术中植骨

对于关节塌陷严重需用骨填充缺损的患者, 取自体髂骨植骨填充, 牢固固定, 以保证骨折手术的效果。

3.6 并发症的预防

本组12 例并发症中, 保守治疗由于石膏外固定时间长, 膝关节功能早期锻炼无法进行, 并发症相对较多。手术治疗相对恢复较好,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正确掌握手术指征, 术中尽量使骨折达到良好复位和坚强内固定, 术后及时适当的功能锻炼, 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关键。膝关节长期制动是导致了关节僵直的主要因素, 术后早期正确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是防止术后膝关节僵直的有效方法[3]。

随着外科技术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 作者认为积极的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首选方法。在西藏高原地区由于人们的信仰不同, 一般不同意手术。在接收此类患者时, 应耐心解释病情, 使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 可减少此类骨折的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高原特殊的缺氧环境对此类骨折愈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石永常, 俞强, 王宝.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J].北京医学, 2001, 23 (6) :34.

[2]周振宇, 季波.螺丝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伤, 2001, 14 (10) :622.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胫骨骨折 篇10

【关键词】弹性髓内钉 治疗 儿童胫骨 骨折

【Abstract】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is a common one, for thestable fracture by manipulative reduction and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For the unstable tibial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should take operationtherapy. Our hospital used open reduct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in 2013 July, has a good curative effect. But the operation trauma, intraoperativeperiosteal stripping and easy of epiphyseal injury, fracture healing and epiphyseal growth. In 2013 July ----2014 year in July, our department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unstable fracture of tibia with satisfied effect of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the traditional use of compression platefixa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this method has the features of small trauma,simple operation, less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中圖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048-02

临床资料

一、基本资料

本组患儿共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8岁。其中横行骨折4例,短斜行骨折4例。左侧3例,右侧5例。所有患者均在外伤后出现小腿肿痛,活动障碍,体格检查可触及骨擦感和异常活动。

二、手术方法

根据髓腔的直径选择合适的弹性髓内钉,其直径要求达到髓腔最小直径的1∕3,长度从近端干骺端到远端干骺端,将所需弹性髓内钉预弯成“C”形,使其弧度达到髓腔直径的3倍。弧度的顶点应位于骨折端。髓内钉的斜面钝头端折弯至45°左右以便于穿过骨折远端的皮质,利于骨折复位。2根髓内钉的直径、长度及弧度均相同。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儿仰卧于可透光的手术床上,取胫骨结节内外侧下方0.5cm处分别作一小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和深筋膜,显露至胫骨骨膜,C臀透视证实进针点在距胫骨近端骺板远侧1.0—2.0cm处,垂直骨皮质用开口器扩口,逐渐向远端进入,直到和胫骨长轴成45°角,将预弯好的弹性髓内钉用持钉器导入髓腔,C臀机透视监控下,通过旋转的方式将髓内钉打入到骨折端,复位移位的骨折端。继续打入髓内钉,C臀机透视证实髓内钉至距胫骨远端骺板近侧1.0cm左右处,C臀机透视检查确认骨折复位良好且钉的位置后,留钉尾于骨皮质外约1.0cm,多余的可剪除。

结果

8例患者,7例闭合复位成功后内固定;1例闭合复位困难,在胫骨前予小切口辅助复位。术后予超膝关节长腿石膏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加强膝、踝关节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定期摄X线片复查,2周后骨痂生长理想后逐步负重活动。

平均手术时间45min,所有患儿经过6个月—1年的随访,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8周。随访过程中所有病例骨折端均临床愈合: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显示骨折端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行走30min,并不少于30步,达到上述愈合标准并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骨折端临床愈合后取出髓内钉,平均取钉时间为24周。术后无感染,未发生骨不连和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少;功能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 楚明,刘炜,李凌宇,马刚,甘泉,普伦庆. 微创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7)

[2] 黄海彬,王忠,金国华. 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03)

[3] 李阳,孙军,袁毅.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体会[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05)

[4] 韩庆. 微创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J]. 医药论坛杂志. 2009(22)

上一篇:中职体育中的思想教育下一篇:医院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