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服务体系

2024-08-01

人才服务体系(精选十篇)

人才服务体系 篇1

1 内涵特征分析

人才公共服务是一种公益性的公共产品,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础,利用公共权力资源,为社会人员提供平等性的服务。因而市场和社会是人才公共服务的基础,公益性、公共性是前提,优质的服务是去工作核心,社会公众满意是其工作目标。综合分析,人才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均等性、开放性以及针对性。

人才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五方面工作内容,即人才信息共享、资源配置服务、人才评价、人才管理以及权益保障,其体系从本质上分析即支撑人才公共服务工作的框架系统。是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纵横结合,全面渗透,多方位、全天候、广覆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 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2.1 理念的转变

理念是工作的中要知道,只有正确合理的理念指导才能保证人才公共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管理理念到服务理念的转变。人才服务机构以及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服务理念,在各类人才管理工作中,摒弃“管理”概念,而应当以服务为先、服务为本,将服务理念贯穿到各类工作中,以为人才服务为荣。

(2)均等化理念的树立。社会各个领域均有人才,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利益要求上也具有差异,人才公共服务只有建立起多元化、开放、公平的利益协调、表达机制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更好地实现服务的公共利益性。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困难群体以及弱势群体进行特别关注,调整、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改善弱势群体人才的利益。通过资金投入以及补贴的方式,将低收入群体以及基层群体纳入免费服务范围。

(3)以人为本的理念核心。人才公共服务工作是为社会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的,因而人始终是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在工作中只有以人为本,通过合理的制度开发人才能力,激活各类人才个性才是人才公共服务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有保证人才评估体系以及激励制度能够有效实现人才自身价值,才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人才资源中,中低层次人才数量庞大,高层次人才稀缺,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流动人才的作用,发挥积压人才的价值,并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从而令我国人才资源储备更加完善。

(4)强化法治理念。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因而法治成为了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的基础前提。只有在服务中树立法制理念,构建完善的法规制度,规范服务程序手段,才能有效保障人才的权益,令公共服务有法可依,明确服务人和被服务人的权责,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以提升。

2.2 基础服务平台的建设

(1)设立多元化、专业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竞争平台。应改变单一的人才市场模式,设立多元化、专业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

(2)建立高效便捷、个性化的人才公共事务服务平台。首先,应依托电子政务、政务大厅和窗口,实现网上提供政策信息、工作动态,网上审批、查询、交费、办证、投诉、求助等项目服务,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定、人才流动、各类专家选拔、毕业生接收等诸多业务“一站式”服务、“一门式”服务和“一条龙”服务。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功能,提供个性化人才服务。

(3)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应建立集政策发布、供求信息交流、咨询指导、远程网络教育服务为一体的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和人才信息数据库;编制人才开发目录、引导人才培养和就业方向;建立远程教育网络,整合资源,规划建设继续教育网,为各类人才提供职业培训。

(4)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评价服务平台。应充分发挥人才协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业内认可的行业评价标准和社会公认的评价组织,运用人才评价、人才测评的最新研究成果,采取“实战评价”“成果评价”等办法,为各行业各种单位提供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服务,为用人单位甄选人才。

(5)建立人才权益保障服务平台。应依托现有的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机构,整合人才权益保障服务资源,加强服务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办事程序和规则。

2.3 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应当明确政府职责,拓展服务领域,同时创新服务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体制,从而有效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体系建设的完备。

(1)职责的明确。依照人才公共服务内容的不同,应当对人才公共服务进行划分,例如:将人才的招聘、推荐、评价、培训、继续教育等划分到市场经营性服务中,依照市场需要进行企业化运营;将人才的档案管理、登记、就业指导等非经营性内容归属到政府公共服务范围中为人才进行免费服务。只有合理划分人才公共服务,明确政府职责,才能有效提供人才公共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拓展服务领域。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具备人才,因而在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必须令服务体系专业化。通过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拓展,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新兴产业以及新型阶层中,更好地服务各个阶层的人才。并且服务领域的拓展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除此之外,服务机构还应当通过定点服务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具有需求的地点开展流动服务,进一步延伸人才公共服务范围。

(3)服务手段的创新。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合理整合人才市场,建立起联通的服务平台,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全天候、全面性的优质服务,从而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4)加强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在人才公共服务工作中,应当经常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为人才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对从业资格管理进行完善,提高公共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创新服务方式,从而适应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并对服务手段、领域进行改进拓展,对服务标准进行强化,为人才提供高质量服务;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各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5)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国家对人才公共服务经费投入应当予以保障,确保其公益性,并采用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促进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例如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购买社会人才中介服务,从而促进人才中介机构发展。

3 结语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人才提供动力,一个国家只有做好人才力量储备才能真正全面发展。虽然目前我国人才公共服务建设体系仍旧存在诸多不足,但是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努力下,其必然会越来越完善,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摘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是目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仍旧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文章主要针对我国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简要论述,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够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伍梅.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探讨[J].社会科学,2010(9):18-21.

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服务现代社会建设 篇2

一、深化改革,不断探索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新模式

**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人才服务中心坚持改革,坚持创新,不断推进人才中心体制改革和人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创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人才机构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和新的管理运作模式已初步建立。**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市人才交流中心成立至1998年前,实行一块牌子(人才交流中心)、两种功能(市场功能、人才公共服务功能)、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统一运作;第二阶段,1998年**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成立至2003年,实行两块牌子(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市场)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分别运作;第三阶段是2004年以来,根据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推进人才市场体制改革,采取了放权、脱钩、搞活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实行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两种功能,分别运作,分别核算,统一管理。人才服务中心从事人事人才公共性服务,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收费上缴财政。人才市场从事经营性社会化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经费独立核算,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为公共人事服务和人才市场的运作带来了明显的效应,人事公共服务不断拓展,满足了社会对人事公共服务的需求,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调节供求关系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项目不断扩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特别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独立核算的人才市场体制的改革创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与时俱进,努力构筑多元化服务体系

**市人才服务中心是**最大的人才社会化服务机构之一。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现代新**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模式,初步构筑起多元化人才服务平台。

一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市人才中心从成立之初为少量辞职流动人员服务扩大到了目前的为各地、各层次、各类人才全方位服务,并逐步实现了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融会贯通。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信息、职业培训、猎头服务、就业指导等业务内容快速发展,心理咨询、人才选拔、人才派遣、人才资源开发、HR设计、业绩诚信等新项目不断纳入。三是服务方式不断改进。近年来,根据人才资源供求特点,结合人才中心实际,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互补充,综合型市场与个性化市场相互配合,专业化服务与精细化服务相互衔接,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四是打破地域界限,延伸扩展服务平台。本着市场主导、开放自主、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与西南地区各省会城市人才服务中心共同组建了由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拉萨、云南农垦人才中心六市七方组成的“西南人才联盟”,使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互为窗口、互设平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加强了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完善了人才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促进了西南地区人才工作的共同发展,构筑了区域性人才服务大平台。五是大力发展无形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的建设。“**人才网”自2004年重建后,形式、内容、速度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年参加网上人才交流会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次,网站年访问量已近400万人次,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专业人才网站之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网上交流平台。六是积极完善中心内部的信息网络服务功能,自主研发了《**人才市场营销系统》、《**人才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人事人才考试远程报名系统》等软件,初步实现了人才中心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

三、内强素质,提高人才中心职工的整体服务能力

“种子”体系优化服务资源 篇3

航天信息自1994年便开始承担国家“金税工程”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研发及推广工作,面向众多企业用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个协作紧密、业务熟练的服务体系。

据航天信息新闻发言人介绍,近来,随着航天信息业务线从政务信息化领域向企业信息化、个人信息化等领域的拓展,越来越多的新业务被纳入到7×24小时不间断的信心服务中,并不断摊销各条业务线的服务成本。借助呼叫中心建立起的企业服务档案,可以有效帮助各服务单位实现精准营销和精细化管理,增强客户黏性。

眼下,为兼顾服务规模化与本地化的发展需求,航天信息正在内部展开一项名为“种子工程”的培养计划,即:将服务单位的服务骨干作为“种子”进行培训,再将“种子”撒向全国,培训好各地服务团队。通过对服务资源的优化,航天信息有效提高了本地化服务的水平,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更为新业务的拓展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和保障。

在对人员的“种子”培养计划基础上,航天信息为了提高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还对先进服务单位的工作经验汇总提炼,开发出了供各服务单位使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系统形式的“种子”向广大服务单位传播优秀服务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服务单位的竞争力。

从依托金税业务为基础建立起的“信心服务”体系,到着眼于新业务线拓展的“种子工程”培养计划,覆盖全国的航信服务网实现了服务的个性化、本地化与规模化。

人才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 篇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业余文化队伍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人员辅助人员。

1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现状

1.1 是年龄偏大。

就文化站而言, 80年代初, 乡镇文化站通过考试招收了一大批文化工作者, 经过多年的文化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现都已进入中老年, 由于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增加编制很困难, 缺少年轻工作者接班。

1.2 是文化程度偏低。

文化事业单位大学毕业生比例很小, 特别是文化馆站, 有一大批文化工作者是从演员岗位下来的, 普遍都是初中毕业生, 有的甚至是小学生, 虽然这些年都参加过大专、或本科的进一步进修学习, 文化基础还是很薄弱。

1.3 是专业不专。

有不少人员对文化工作无兴趣, 专业也不对口, 因文化事业单位是铁饭碗, 还是通过走门路进入文化队伍。

2 基层文化人才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为服务于群众, 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多出优秀人才。特别是广大的基层文化组织, 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环节。

2.1 基层文化人才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的主体。

没有专业人才, 任何服务工作都无法实施。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省、市、县、乡镇四级文化网络, 广泛分布于县、乡镇一级。伴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走过了蓬勃发展的30年。30年来,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沿着改革创新的道路前行, 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战斗在一线的文化部门专业人才的辛勤劳动。2.2基层文化人才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关键, 服务的质量的程度取决于人才的素养。就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对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认识更加深化。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的新生事物, 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从无到有, 包括演艺、娱乐、音乐、艺术品、网络、动漫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然而,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文化市场管理人才队伍。基层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人才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业务技能、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职业道德等都非常必要。各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培训学习, 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一是基层文化专业人员, 要加强学习自觉性, 积极参加相应的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二是业务部门,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 对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 通过专家学者的讲授, 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三是组织一些实际操作方面的技能比武等。通过技能比武, 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与运用, 促进执法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通过模拟取证操作、办案演习, 增强执法人员间互相学习、探讨与提高。使我们的基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为净化、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保驾护航。

2.3 基层文化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的实施者。

发展才是硬道理,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而创新的基点就着眼于人才的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是在管理人才协调下, 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在工作中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然后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引导、培训, 把新的文化理念文化程序向广大群众传播, 同时, 经过被管理者、业余队伍的参与配合, 共同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向发展, 走向完善。

大服务打造现代纳税服务体系 篇5

2009-11-27 08:14:46 作者: 来源:咸阳日报 浏览次数:470 网友评论 0 条

今年以来,咸阳市国家税务局以“纳税服务年”为契机,改造硬环境,提升软实力,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使全系统纳税服务上升到新的台阶。市局机关连续4年获得政府行风评比第一,2006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连续7年获得市级“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称号,连续3年获市级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称号。

新思路建立纳税服务新格局

全市各级国税机关牢固树立“大服务”观念,摒弃以征管职能简单切分为导向、以税务机关自我为中心、以推定所有纳税人等可能存在税收问题为征管工作基本出发点等传统思维,把纳税服务融入到所有工作职责当中,在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形成全方位服务、多层次服务、全员参加、全程服务的工作格局。

按照国家总局《纳税服务工作规范》、《陕西省国家税务局纳税服务规范》要求,制定了《咸阳市国税系统规范办税服务厅方案》,在全系统推行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实行“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形象设计、统一功能设置”的整体规划和“统一标识、统一名称、统一色调、统一装修标准、统一功能布局、统一服装”的分项标准,根据税收征管业务要求和纳税人办税需要,科学合理划分办税服务厅区域,设立办税服务区、自助服务区、公告休闲区、导税服务区、商务区等五个功能区,通过这些服务,极大方便了纳税人办理业务,减少了办事流程。全市国税系统已累计投资367.5万元,对17个办税服务厅进行了规范改造,建设、改造面积达3531平方米,为办税服务厅更新了性能先进的计算机、打印机214台,办税厅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了功能集优化和人性化,营造了和谐、人文的办税氛围,为纳税人创造了功能齐全、服务便利、优美舒适的良好办税环境。

大举措拓展纳税服务新空间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挖掘税收管理联系面广、贴近纳税人的潜在优势,该局持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新方式,不断拓展和深化纳税服务新空间,搭建了全方位、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纳税服务平台。

该局联合相关部门各单位,与工商银行咸阳分行、兴业银行咸阳支行建立了税银联网,推广税库银联网、POS机刷卡等方式,实行缴税电子化,全面实现网上申报直接扣款、双定户批量扣款、大厅实时扣款等业务,减少纳税人的往返缴税次数。截至10月底,全市纳税人应用网上申报、银行申报、批量扣税、实时扣款等电子办税平台申报9342户,累计申报金额52267.44万元,电子缴款入库金额2459.71万元。同时,他们大力拓展网上办税业务范围,提供网上申报、认证,发布税收政策信息、税法知识宣传、办税服务指南、下载税务表格等服务,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发布,纳税排行榜、信用等级、办税指南、欠税公告等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该局推行税务短信服务,提供多样化的涉税事项服务,帮助纳税人及时了解税法速递、纳税申报提醒、催报催缴等信息,为解决北部山区县局实行城乡一体化模式下的纳税服务工作,开通流动办税服务车,为纳税人提供申报征收、发票预约发售、税务咨询等涉税服务。今年10月1日,该局在全市范围内开通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提供信息查询、申报纳税、办税指南、政策咨询、举报、投诉等服务。

重教育打造纳税服务新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强化服务队伍思想道德、业务技能教育和培训,市国税局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强化优秀团队建设,打造国税纳税服务品牌。

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人性化服务”、“如何服务”建言献策大讨论和“假如我是纳税人”换位思考等活动,教育税务干部树立服务就是责任、服务就是管理、服务就是素质、服务就是形象的理念。开展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增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开展“超越自我奉献国税”读书活动,提高职业责任感意识,增强个人职业塑造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奉献精神、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开展技能比武及纳税服务优质竞赛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办税厅及基层管理服务岗位人员700多人次,通过强化税务干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了咸阳国税纳税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了税务干部在税收执法和服务工作中的语言规范、着装规范、举止规范、纪律规范及廉政规范,形成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能熟练、作风纪律严谨、执行协作力强、务实高效创新的纳税服务优秀团队,塑造了执法为民、公正公平、廉洁自律、诚信服务、文明效率的咸阳国税机关形象。(记者

人才服务体系 篇6

国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基层一所所学校的实践与推动。但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与教育现代化尖锐对立的应试教育却依然搞得轰轰烈烈,突出表现如下。

学校办学定位偏离教育本质。以高考升学率取代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对学校办学的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使得办学行为不规范。

课程设置畸形,实践教学环节被严重忽视。只开设高考科目,综合实践类课程、选修课程流于形式,实验教学也变成了死记硬背。

教学组织形式陈旧。课堂教学全部按行政班级授课,因材施教难以落实。

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人灌加机灌,填鸭式满堂灌,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动力与潜能等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与培养。

“重分数,轻全人教育”的现象普遍。只盯分数,教学资源不丰富,劣质、重复性学习资料泛滥成灾,学习时间被任意延长,剥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以分数论成败、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轻实践的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使得广大青少年成为了应试的机器。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决心针对应试教育这五大弊端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彻底纠正应试教育不良倾向,开展以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现代教育实验,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学校开展实践探索的顶层设计,形成《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自2011年9月开始,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学校组织力量从矫正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出发,制定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4月初,邀湖南师大附中参加实施方案讨论;2012年5月和7月,省教育厅党组先后两次召开扩大会议,深入讨论,通过了《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师大附中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实施方案》[1],并以文件形式向全省发布。

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各项目的研究者都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负责人,问题的探索与工作的推进紧密结合。

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教育教学资源不丰富,实践教学环节被严重忽视等问题,重点探索硬件设施的改造和现代课程资源的建设;第二阶段主要针对不顾及学生基础和追求的差异性而全部按统一标准组织教学的问题展开探索,为促进个性发展主要采取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制、首席教师负责制、周期排课制等策略;第三阶段主要针对班主任难以全方位深度指导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全员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实施成长导师制;第四阶段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满堂灌、气氛沉重等问题进行探索,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充满活力的课堂。

1.形成正确的办学定位与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通过探索,我们认为现代教育应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以人为本,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个性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把学生视为发展中的有个性的人,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特殊性,能从每个人的不同潜能出发,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充分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健全体格、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身心完整且协调发展的生命创造体。

学校的质量目标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办学定位,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质量追求的终极目标;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校教育人材观是“四看”,即“看基础,看素质,看后劲,看发展”,“敢于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育人应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不能简单地只看分数,不能以一时一事的优劣高低来论断青少年的未来。学校从严要求,多加赏识鼓励,让所有学生的心里都充满阳光和希望,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管理自治的人。这种办学定位与教育质量观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2.实施分层选课制、周期排课制,创造现代教学组织体系

实施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制。学校的分层教学选课走班,是指在保留行政班的前提下,同一年级多个班级同一时段开设不同层次的同一课程,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原有学科基础和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习。首批进行分层教学实验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均分为A、B、C三个教学层次,各层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譬如,数学、物理、化学三科A层次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度加快学习进度,加大学习难度,拓宽知识面,尤其强调学科思想、方法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个层次侧重满足于有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类专业发展倾向或有志于向该学科及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分层走班后课堂纪律松弛、跑班费时等问题,学校采取了有效措施:一是年级组通过不定时巡楼等方式加强宏观管理;二是授课教师增强管班的责任意识;三是调整课表确保绝大多数学生一个单位时间内(上午或下午)在一栋教学楼或实验楼中减少跑班。随后,又针对少数学生学习能力与所在教学班不匹配的情况进行微调,使之所选层次的教学更适合其发展。

实施周期排课制。针对分层教学频繁走班费时这一问题,学校提出部分课实行两节连排的解决方案,但是出现了在一个星期有限的课时内一些课程安排不下等新问题。于是,学校打破星期制惯例,按照10天一个周期来排课,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在,语文、数学、英语都安排了适当的连堂课,美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也安排连堂课,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跑班所花费的时间,又能满足一些学科长课时的需要,有利于实现教学赋值的最大化。

3.实践“先学后教,以问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先学后教”恢复了课堂学习的本来面貌。“先学”,指一堂课首先是学生直面文本,有目的地自学或训练。“后教”,就是教师在学生自学或训练后再适当地点拨。“先学后教”是对过去“先教后学”、“先教后练”模式的颠覆,虽然只是简单地改变一下顺序,却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问定教”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或训练中所暴露的问题,或学习进程中真正的疑难问题、阻力所在,进行透彻的点拨与深入的导学,要多途径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带领或启迪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再次动手实验,再次尝试突破。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每一位学生要通过自己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要通过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架构。

“合作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有益补充与深化,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积极互助,相互启发,共同开展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等活动,不断向探究的目标推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增进交往,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启智慧。

在“先学后教,以问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中,“先学后教,以问定教”,着眼于教师,强调要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再教,有的放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着眼于学生,要启发、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转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

学校采用编写导学案的方法,把这一运行体系加以落实。譬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思辨能力,历史教研组依据课程标准用每课一主题的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编写导学案。导学案一般包括六个部分。“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对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如主干知识的填空、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用表格进行知识归纳对比、经典的选择题等等。“合作共享”根据课本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体验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成果。“探究交流”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针锋相对的观点,或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组织材料进行辩论,有思想智慧的交锋,能引发更深的思考。“巩固自测”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形式,主要检测基础知识是否落实,能力训练是否到位。“拓展推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著作或影视作品。当然,为了课堂环节的简洁,也可以把“合作共享”“探究交流”“巩固自测”结合到一起。在这些环节中,问题的提出也在逐渐地交给学生,以提高其质疑能力、思辨能力。

这样,借助导学案组织课堂学习,教师重在点拨、开启思维,提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材料、角度、方法,释疑解难,拓展视野;学生重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接受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教学环境,丰富现代课程资源

学校已建设了一批区别于传统教室、其学科特征更为鲜明的功能教室,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学生分组实验室、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室、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室和高端实验室,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譬如新的化学实验室宽敞明亮,水电到桌,引入了立体化的通风设备,实现了实验室60人同时操作实验无异味的标准。在化学功能教室内,设计了新颖的八边形课桌,使得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的讲授教学都能得以完美实现,同时功能教室中通风橱的设置、创新实验室中各种高、新、尖端化学仪器的引入,更使原来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变成了现实。现已建成理化生、技术、艺术、心理学等9个学科39间功能教室。自2012年新高一第一学期起,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体育、心理学等都在功能教室上课。

自2013年7月开始,学校用5个月左右时间,已初步建立了一个集优质上课视频、课件于一体的教育云资源中心——“长沙市一中云资源平台”(网址http://yun.hnfms.com.cn)已录制上传了80多位教师的400多堂课,在校内全体师生都可以免费点播,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另外,学校已与美国、韩国、法国、泰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6所中学签订了友好协议,在美国Sewickley Academy、法国蒙达尔纪森林中学等地建立了学生国外学习生活基地,为学生搭建了感受异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

5.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

学校坚持从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出发,构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这一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学校制定了成长导师制度,编制了《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包括《导师制度》、《辅导学生基本情况汇总表》、《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工作记录表》、《家校联系记录表》和《学期工作总结》等内容,既能指导教师系统地开展成长导师工作,又能全程、全面地记载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目前已经在高2012级走班班级中铺开。每位教师大约指导10名学生,学生自主选择导师,最后由年级组统筹;导师每月至少与每名辅导学生个别交流一次,每学期与受导学生家长交流一次,每学期对受导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评价。

学校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实验,已完成两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学生学习不断进步。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明显地感觉到,分层走班教学、分层作业、个性化学业辅导等,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而且所教所练内容针对性更强,更适合自己,个性化辅导能帮助自己把没弄懂知识学好学透彻,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由于分层不完全固定,便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可喜局面。新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的主动性更强,综合素质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第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两年多来,学校广大教师自觉地学习新课程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搞好分层教学工作,他们常常深入研究学生现状,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他们常常会为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而组织教学团队讨论,群策群力解决难点。教师参加省市和全国级的赛课活动,都认真贯彻“先学后教,以问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课改理念。初步统计,已有40余人次在全省全国各级赛课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教师还积极总结课改经验,撰写教学论文。《风景这边独好——析“综合探究”教学》、《构建有生命价值的课堂》、《中学生物室教室改造的基本原则》等2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其中《教学随笔:透析特别的成长体验》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关于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等20多篇论文在全国或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

第三,校本教材得到好评。《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09-2013年优秀教学改革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湖湘文化》一书被列入湖南省农家书屋指定用书,在全省发行。这些教材既有助于中学生从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湖湘文化的熏陶,而且能指导中学生身体力行,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焕发蓬勃的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反思所开展的现代教育实验,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层级班额偏大、分层幅度较小,分层教学效果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分层教学的针对性还有待增强,分层评价还没有及时跟上;成长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有效解决导师跟踪指导工作。

下一阶段,学校决心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把着力点放在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先学后教,以问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探索上,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参考文献

[1]http://www.hunan.gov.cn/xxgk/szfzcbm/tjbm_ 6677/tzgg/ywtz/201207/t20120710_485962.html.

人才服务体系 篇7

为切实做好对青海省湟中县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湟中县农机管理站成立了调查小组, 分别对川、浅、脑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中, 农机服务组织将分散的有机户组织起来, 开展社会化服务, 解决了有机户作业难与无机户用机难的矛盾, 实现了小生产经营与服务大市场的对接。

1 基本情况

湟中县有农业人口43万人, 耕地面积5.5万hm2, 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7, 是西北地区农机大县。截至2008年11月底, 湟中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4.80万kW, 全县农机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4.49亿元, 农业机械拥有总量达到87 348台 (部) 。

农机服务组织有, 县级服务组织3个、乡镇级15个、村级服务组织22个。2009年3月26日, 湟中县成立了首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湟中县宏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带机入社、共同经营、共担责任、收益按资金、人力及作业效率等综合因素分配。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432个, 从业人员540人, 农民自行组织的农机大户主要分布在川水地区和脑山地区。

据统计, 在432户农机大户中, 上规模、有影响及有实力的有40余户。拥有联合收割机, 中型拖拉机及配套耕、耙及播机具, 小型手扶拖拉机及与之相配套的耕、耙及播机具。各类机具各显其能, 跨区进行耕、耙, 播、收及脱等作业, 年收入在2万~6万元。也有的农机大户抓住秋收季节秋雨多、农户虎口夺粮心切的心态, 又在浅山地区地块小, 大、中型收割机进地收割难, 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 无人秋收的情况下, 购置中、小型脱粒机进行跨区脱粒作业, 年作业收入达2万~3万元。服务组织内机械作业效益较好, 仅成立后的2009年春播, 单机收入就在5 000~8 000元, 散机由于作业的盲目性等其他原因, 单机收入一般在400~600元。

2 主要特点

(1) 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多、种类全。湟中县农机服务组织县级3个、乡镇级15个、村级43个、农机大户432个, 农机服务组织虽然不能完全满足全县农机化发展实际需求, 但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县所有乡 (镇) 村, 农机大户基本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服务组织种类包含农机作业综合服务类、单项专业服务类和中介服务类等。各类服务组织能够根据农民不同的实际需要, 开展优质、高效的农机服务, 满足当地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

(2) 农机服务组织联动性好。县、乡及村级农机服务组织既有能充分发挥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密切联系群众、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项目的优势, 又能通过不同级层的服务组织加强政府、农机部门与农机户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加强政府对农民购机、开展机械化作业的引导与调控, 保持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3) 农机服务组织作业收益高, 示范带动效果突出。农机服务组织在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对接中,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示范带动效果突出。一是开展跨区作业。60%以上农机大户辗转青海省内农、牧区开展跨区作业, 实现跨区作业收入2万~6万元/年。二是农户协议订单作业。在春播秋收前, 各农机户利用亲友提供的线索, 积极考察作业市场, 签订作业协议, 开展农机订单作业, 有效减少了农机的盲目流动, 提高了农机利用率, 增加了机手效益。三是开展一条龙作业服务。县级农机服务组织有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45台 (套) , 由于农机数量多, 配套结构合理, 可有效开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曾先后进行小麦、油菜的机播、机收, 马铃薯播种、挖掘等一条龙作业服务, 示范带动效果突出。

(4) 地方政府部门重视程度高, 发展势头良好。一是青海省农机局在认真调查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现已建立11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二是把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列为全年农机化工作重点, 纳入全年考核内容。三是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县的经验与做法, 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步伐。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服务组织建设不规范。全县400多个农机服务组织中, 在工商、民政部门注册的共计3个, 县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注册1个。多数农机服务组织保持在自发组合、自由经营状态, 农机经营收益相对不高, 有的服务组织虽然暂时取得较好收益, 但下一步发展前景不清晰, 急需进一步规范与引导。

(2) 乡镇间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不平衡。受地区经济条件、地块大小、文化程度及科技意识的影响, 全县农机大户相对集中在川水和脑山地区。全县400多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中, 脑山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占全县总量的45%以上, 川水30%, 浅山相对较少。县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严重不平衡。

(3) 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资金缺口大。农机服务组织多由农民自发组建, 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服务组织进一步发展需求, 资金缺口较大。同时, 由于受文化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农民自发组织的服务组织都有很大盲目性, 对服务组织进行规范与引导, 使农机服务体系发展步入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 也需要一定量资金的投入。

(4) 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 涌现出了许多村级农机大户, 他们本地作业、跨区作业, 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 造成农机作业无序流动, 盲目性大。突现出了农机中介组织发展较慢, 农机行业协会和农机经纪人等组织数量还比较少。

4 建议与对策

(1) 加强对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引导。农机管理部门要在对农机服务组织深入摸底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服务组织的实际情况,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及企业化的发展要求, 以强化服务功能, 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管理模式, 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生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制定科学的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政策与分类引导方案, 帮助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和完善组建模式、运营方式, 使其逐步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 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一是联合工商、民政部门根据农机化发展实际需求, 控制农机服务组织各类型数量比, 优化服务组织构成结构, 增加服务组织整体作业效益。二是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管理人员及成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管理和业务水平, 推进农机服务组织走市场化、企业化发展的路子。

(3) 推进各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均衡发展。积极宣传引导和鼓励社会多渠道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投入, 在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民个人兴办农机服务实体基础上, 积极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 以扶持有潜力、有影响的农机服务组织, 帮助他们更新设备, 扩大规模, 提高服务水平, 以示范带动农机服务体系发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对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较差的乡镇实行政策倾斜, 鼓励和带动落后乡镇加速发展、推进各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均衡发展

(4) 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 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资金扶持力度, 加强对服务组织的宏观调控与引导, 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 完善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为最终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 建设现代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农机服务体系发展研究 篇8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开展了一场以改造、改良、革新生产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运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 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 粮食和农林牧副业的产量和收益得到促进。在农村地区, 一大批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得到培训和锻炼, 为农业机械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 中央连续出台了10多个1号文件, 紧紧围绕富裕农民、富裕农村, 解放农村生产力, 制定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 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科教兴农、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农业机械购机补贴、良种补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一系列惠农政策, 使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 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1 我国农机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工艺相结合, 农业机械化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个体系涉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而且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如何进一步大力推进新的农机科技革命, 加快农机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 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年来农业机械的科技攻关、科技示范普遍得到重视, 但推广应用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现行的农机服务体系已不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存在许多不足。由于经费不足, 大部分县、乡 (镇) 的农机管理服务站, 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 严重制约了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广泛应用。

2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

当前,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 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要求不断完善区域农机服务体系。从目前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看, 现行的农机服务体系已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了使农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必须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实践表明,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 有利于农机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 有利于提高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减少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提高农户的市场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使农民减少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机科研发展方向与重点调整, 使科研选题与农业生产、市场紧密结合。

3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的措施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 主要应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目标,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农机科技服务为内容, 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推动、市场化运作、示范推广等方式和途径, 充分整合资源, 依托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 加速推进农村农机新技术, 尽快转化为现实技术生产力,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 要加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 分层次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尽快培养出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驾驶、操作人员, 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 必须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 既是促进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 又是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 密切农机管理内部各环节和养机户之间的联系, 配合协作服务的纽带, 也是使农村农机化发挥整体效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化信息服务, 逐步提高农机作业领域,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 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基本需求为导向, 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方针, 改变以前的农机管理服务重管理轻服务的现状。农机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机作业现场, 帮助养机户解决农机化生产中的难题。要加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 深入开展科技培训和实地指导,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采取巡回指导、现场答疑、播放农机技术资料片、发放农机技术资料等方法送科技下乡入户。逐步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以乡 (镇) 为骨干、以村和农机大户为基础的农村农机服务网络。为发展生态效益农业, 降低生产成本, 解放农村生产力,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条件。逐步在种子处理、深耕整地、复式作业、精少量播种、植物保护、施肥、收获、栽植、粮食烘干、饲料加工、秸秆利用、精深加工、储藏保鲜等方面, 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3,4]。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实行倾斜政策, 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结合工作实际, 认真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要在资金物资、人员等方面给予倾斜, 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保证其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

摘要:介绍我国农机服务体系的发展概况, 强调完善农机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并提出发展措施, 以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机服务体系,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辽阳县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农业装备, 2010 (12) :50-52.

[2]冯舟.开展农机标准化工作.促进垦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J].现代化农业, 2010 (5) :37-38.

[3]王社和.基层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农机:学术版, 2010 (5) :17, 22.

人才服务体系 篇9

1. 建设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背景

20世纪末, 西方各国相继发生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他们在公共服务领域都面临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政府财政压力、政府提供服务的低效率和垄断性, 另一方面是人们反对政府放弃过多的公共服务。为解决上述问题, 西方国家开始实施以“新公共管理”为导向的行政改革。由于公共服务市场化方案以其能较为有效解决政府供给能力有限和社会对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 各国在这场改革中普遍选择公共服务市场化。例如, 英国所实施了公共服务决策与执行分开的“执行局”改革, 发起了公共服务承诺制的“公民宪章”运动和对公共服务市场检验的“为质量而竞争”运动。美国进行了“引入竞争机制, 以顾客为中心”的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改革。除此之外, 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等国也推行了不同程度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从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浪潮。[1]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为其他各国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一种示范性效应。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 公共服务市场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我国也顺应潮流, 迈出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人才服务也不例外。1999年10月, 国家人事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建设工作会议, 提出“全力推进人才资源市场配置进程, 实现资源配置由计划和市场并存向市场化基础性作用转变;全面提高人才中介社会化服务水平, 实现市场中介服务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强人才市场的法制管理, 实现人才市场由政策规范向法制规范转变,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的工作思路。在这一基本思路的指导下, 全国人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人才服务开始由政府推动, 全面转向市场化发展, 人才服务开始进入市场化发展与国际化竞争阶段。《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 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 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建设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2.建设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意义

(1) 有利于人才服务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人事管理方式和人才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和就业竞争激烈这样的环境中, 人才资源供需结构性过剩与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人才就业和择业面临了更加困难的局面。同时, 随着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 就业压力更加凸现。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军转干部以及各类下岗工人等群体都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的困难, 这就需要政府在促进毕业生、留学生、军转干部以及下岗人员就业方面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长期以来, 我国公共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加上存在“政府失败”, 导致政府在人才服务供给方面质量低下、效率不高, 它常常会忽视某些方面的人才服务需求, 造成人才服务供给的不足。单靠政府单一供给已经难以满足各类人才就业、择业、创业、再就业和充分发挥价值的需求。社会力量往往能在政府不能起作用的地方发挥服务优势, 弥补了政府人才服务供给的不足和缺位。[2]人才服务市场化可以利用市场交换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人才服务的水平。

(2) 有利于人才服务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长期以来, 我国人才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政府垄断现象突出。政府包揽过多的人才服务, 导致了政府权力的过大, 并成为官僚主义繁衍滋生的土壤, 影响和制约了人才服务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发育和发展。人才服务市场化的实质是政府职能的市场化, 它反映了政府职能在人才服务供给领域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 从而有利于人才服务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

(3) 有利于区域人才质量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的跨地区、跨部门流动日趋频繁, 流动规模加大, 各类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人才个人的公共服务需求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各地人才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服务, 那么高质量人才会通过“用脚投票”流动进入当地, 从而提高该区域的人才质量。

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是指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 打破人才服务领域的政府垄断,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为了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而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在内的多组织人才服务供给复合体系。[3]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主要有三个特点:

1. 人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市场化改革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 打破了政府一家独大、唯一提供公共服务的格局, 各种第三部门、企业和政府组织通过竞争的方式, 都能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事实上,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社会的发展及演变经验已经告诉人们, 市场和政府是左右手, 离开了谁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在人才服务的供给中各具优势和不足, 三者作为独立的人才服务供给者, 在特有的范围和空间内的供给是有效的, 离开了这些范围和空间, 三者都会“失灵”, 导致供给无效。政府在人才服务中的政策服务、制度安排、协调多方关系、建立关系网络、保障公平、合同监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但在具体服务供给上行动迟缓、缺乏回应性;人才服务企业拥有极强的运营能力、颇具开拓性和创新力、服务效率高、适合完成产生利润的任务, 然而其贪婪的赢利行为则需要通过政府力量的规制及第三部门的积极监督予以约束;第三部门极具同情心, 善于处理公益性、慈善性事务等社会问题, 但它的“类官僚化运作”及“二政府”行为也必须通过政府的制度监管和市场力量的竞争加以规范[4]。

2. 人才服务的市场化

我国人才服务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 根本在于放松或者取消政府对非政府市场主体的管制, 促进非国有市场主体的生长和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打破人才服务的体制壁垒、地区封锁、部门垄断, 最终促成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不仅要求用市场标准配置公共资源, 评估公共服务生产者和供给者的效率;还强调服务过程以结果为本, 重视企业管理经验的借鉴, 消费客体可以在多元竞争主体之间进行自由选择。

3.人才服务的产业化

人才服务产业化, 就是人才服务机构按照产业的模式经营开发人才服务事业, 通过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面、系统、优质的人才服务, 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社会、经济的规模效益。[5]人才服务产业化不仅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的客观需要, 还是人才服务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

1.积极促进人才服务形式多样化

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性带来了服务提供形式上的多元性。为谋求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 公共服务提供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政府在人才服务多元供给的体制中占主导性作用。对于政府在人才服务供给中的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作为人才公共服务的安排者或提供者, 就是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服务管理者, 负责设置公共服务过程的根本规则, 承担规划、融资、组织、安排生产、管理、评估、监督的角色;另一方面, 是提供人才公共服务所需资金, 为企业和第三部门组织从事公共服务付费。企业是人才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引入的主体, 在人才服务中的行为主要是经营性活动。其主要提供那些具有拓展性、特殊性、个性化、高端化及成本较大的人才服务。人才服务中最容易市场化的部分主要包括人事外包、人才派遣、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测评等服务。从我国的实际来看, 第三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参与人才服务供给改革, 提供服务:一是代替政府直接参与人才公共服务供给, 如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为政府、社会、人才提供人才公共信息等。二是作为人才行业协会, 可以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人事政策法规;为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多项特色服务, 包括战略咨询服务、寻找合作伙伴、法务服务、代理保险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出台行规行约, 为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环境支持;加快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为人才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培训支持等。三是作为民意组织。例如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对人才公共服务价格、质量等提出意见, 作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的参考。四是作为志愿组织。与政府和企业合作, 做共同主题营销。例如开展公益人才招聘、人才就业培训等活动。

2.大力培育服务主体

公共服务市场化, 主张把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引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需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予以有效转接, 而我国所经历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市民社会不发达。尽管非政府组织在不断地壮大之中, 但社会力量的总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不成熟的自我管理与自治能力, 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能还不能进行一次性转移, 所以人才服务市场化要顺利实现, 就需要培育一批成熟、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都较强的社会组织。政府要适当分离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 引入多元的专业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生产者, 按照规定的成本、时间、绩效标准, 采取如委托给第三部门、委托给私人企业、政府财政补贴、公私合营、签约外包等多种模式, 负责承担服务的生产、输送任务, 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或项目, 满足人才需要。政府要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 发挥其在市场化改革中的经济、政治作用, 不仅要培养社会组织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力, 还要引领其发展方向, 避免其偏离自身轨道。这是我国人才服务市场化的要求, 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3. 完善促进人才服务市场化的政策法规体系

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活动的产物、政府体制的函数, 是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作为一种对全社会价值作权威性分配的方式, 任何社会的经济繁荣、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 都离不开一定的合理的公共政策的指导和调控。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有效建设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服务市场化的政策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这是市场经济内在的本质要求。如果没有法律, 市场经济就不能保障其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主体间契约的可信度以及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制成为调节市场主体与市场客体之间, 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政府作为制度与规则的制定者,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担负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市场法律机制的重大责任。另外, 政府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总结我国多年来人才市场建设的经验, 同时结合新时期政府部门在人才市场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对人才市场发展的未来走向进行准确定位,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加快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步伐, 实现人才市场从政府推动向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转变, 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

4. 强化政府对人才服务市场环境的监管

市场并不总是高效的, 因为使市场高效的完全竞争的环境并不存在, 所以会有“市场失灵”。如竞争失效、外溢性问题、信息不完全、偏好不合理及公平分配问题等。人才服务市场化使“市场失灵”的危险日益突出, 加之法律法规的上的缺失与不健全, 难以使人才服务市场化过程遵循“规范, 透明, 公平, 竞争”等原则, 人才服务市场化可能产生诸多问题, 如服务质量下降、公共责任、社会公平公正、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 必须由政府对此加强监管。监管的主要内容有: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对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严格查处不正当竞争、虚假招聘、乱收费等扰乱市场行为等等。

参考文献

[1]徐冬蓉.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共服务改革[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2]贾凌民.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4) .

[3]伍梅.建设广西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 2010 (9) .

[4]吕恒立.论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主体趋势[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人才服务体系 篇10

一、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创建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1. 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要求。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2010年6月7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科技创新将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知, 将不断丰富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全民的创新兴趣, 推动形成科学理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 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 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这都为当前和今后我们进一步提高公共科学服务质量、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完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 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支持。

2. 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科学”本质上应该是指面向全体公民, 尤其是普通公众的科学。因此, 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也就是面向全体公众、服务全体公众的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其基本目标是让科学走进人民, 让人民知道科学、认识理解科学、共享科学的成果;其终极目标是让绝大多数人民热爱科学、运用科学, 共同营造一个科学创新型的文化学习氛围。其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面向公众提供科学方面的公共服务;二是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代理者利用公共资源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服务。这2种理解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内涵。一方面,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科学的需求, 政府有义务支持与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 如与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的科学研究, 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科学服务。另一方面, 科学研究是公共事业, 需要政府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支持者, 这既包括为科学研究提供经费支持, 也包括建设科学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等。

3. 创建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意义。

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是当代公共文化的关键因素, 体现着当代文化体系的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形成有利于科学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是公共科学服务的重要使命。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创建与完善, 不仅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 也能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 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我国科学研究相对滞后的状况, 有效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支撑和谐社会建设。

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措施

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 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把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创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机制。

政府公共服务的属性, 决定了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角色和责任。责任意识是人们行为的先导, 尤其是作为提供公共科学服务的政府, 其行为更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为先导。保障公共科学服务的供给, 最基本的条件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强化自身的服务与责任意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就是要求政府有一种公共服务职责的文化自觉意识, 不断增强其公共服务创新能力, 把公共服务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应把公共科学服务的内容纳入“十二五”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科学服务项目, 以便有效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科学服务。

3. 优化多元的参与机制。

一方面, 在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充分地参与基本公共科学设施的建设。要使公众对科技发展有更多的知情权, 并能参与科技发展, 监督科技服务。参与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依法参与, 也可以是公民通过组成民间社团等非营利性服务机构的社会组织形式, 合法地、有组织地进入公共领域, 形成公共科学服务的共同治理结构, 实现公共科学服务体系中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 参与公共事务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 既是现代民主精神的体现, 更是公民履行公共义务的重要表现。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 公民参与性原则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理论强调的善治的概念。所谓善治不同于传统的统治, 其本质区别主要在于统治的权力向度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运作过程, 而善治则是多元的上下互动的过程, 它通过合作协调及对共同目标的确定等手段达到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从社会融合的角度来看, 公民参与性原则可以增强公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树立公民在和谐社会中的主人翁意识、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从而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公共科学生活的积极性, 并激发其无限的微观活力和创造力。因此, 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科学服务职能, 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创新公共科学服务体制, 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从而保证基本公共科学服务性资源的有效性。

4. 建立公共科学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绩效评估是检验战略和目标的执行情况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把公共科学服务内容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之列, 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 应建立公共科学服务的效果监测评估机制, 并强化领导问责制, 建立公共科学服务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以确保公共科学服务体系、机制的良好运行。

上一篇: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下一篇:促排卵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