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

2024-07-25

生产技术(精选十篇)

生产技术 篇1

一、整地与施肥

1. 合理轮作。

谷子宜轮作,忌连作,群众中有“谷要好,茬要倒”的提法,这都说明了谷子轮作倒茬的重要性。

2. 整地。

谷子多属于北方旱作,春季风多雨少,土壤干旱,并且谷子种子小,芽鞘短,出土力弱。因此,必须对种植地块深耕细整,做到地平土碎。只有这样,在墒情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全苗。

3. 施肥。

在旱作条件下,追肥受降雨条件影响,有时难以实行,因此施足基肥对谷子高产尤为必要。在追肥季节如条件允许,追肥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谷子高产丰收。

二、品种选择

针对建平县十年九旱积温较低的情况,种植谷子应选择生育期较短、耐瘠薄、耐旱品种。

三、合理密植

谷子的密度,因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种植早晚而定。一般肥水条件较差时,宜稀;反之,应密些。本地区适宜的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万株左右。

四、播种

一般谷子土层5~10厘米地温上升到12~15℃时可作为适宜播期。建平县的适宜播期在5月下旬。一般都采用沟垄种植法。播深为5厘米左右为宜。

五、田间管理技术

1. 苗期管理技术。

谷子比一般春播农作物播期晚,同时籽粒小,播种浅,而春季又干旱多风,播种层常水分不足,播后镇压是促进种子早发芽、早扎根、出苗整齐的重要措施,一般要镇压2次。谷子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选留均匀一致、无病残的壮苗。结合间苗、定苗的同时,进行中耕3次,起到促根、培土、并消除杂草的作用。

2. 中后期管理技术。

谷子从拔节到抽穗为拔节孕穗期,是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决定谷子穗大小及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需水需肥最多最迫切;谷子从抽穗开花到成熟为抽穗成熟期,以抽穗、开花、授粉、灌浆为重点,是建成籽粒、提高结实率和争取穗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谷子中后期应加强水肥管理,科学施肥,合理排灌水,争取植株健壮,穗大粒饱,防止早衰,并配合必要的中耕措施,消除杂草和病虫害,使谷子获得高产稳产。

六、收获

生产技术部门安全生产职责 篇2

一、编制或修订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对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

二、在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编制单位技术措施计划和进行技术改造时,应确保安全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措施项目上,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安全技术设备项目和挪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

三、负责组织工艺技术方面的安全检查,及时改进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四、负责本系统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安全装备。

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模式 篇3

关键词: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0-0065-02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农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剧增、农作物品质下降、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是将当代高新的物理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产物,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生活环境,促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抗生素等化学品的依赖以及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高产、优质、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物理农业技术已成为当前我国的迫切需求,是实现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近几年,我国已开发研制出了系列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及产品,包括植物声波助长仪、空间电场防病促生系统、种子磁化机、等离子种子处理机、电子杀虫灯和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等,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探索及创新,物理农业技术从过去的单一技术应用形式趋于向集成化发展,因为单一的技术应用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生产应用的需要,必须采取综合性的物理农业技术措施。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就是农产品安全的保障模式,其诸多环境友好型农业应用的生产技术及生产模式,均可由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装备提供。当前,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模式主要有无毒优质果蔬生产模式、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生产技术及模式和磁化处理种子技术及模式。

1 无毒优质果蔬生产模式及技术

目前,绿色有机农业生产都会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即病虫害防治问题。由于反季节生产温室内湿度大、空气不流通,以及轮作期限的缩短、连作,适宜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持续建立,导致温室土传、气传病害传播频繁。

设施栽培中植物全生育期病虫害的全方位物理预防体系,从种到收全程物理保护,包括对土传病虫害、气传病害及飞翔类害虫的物理控制,即对看不见的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和能够看到的微小害虫、大型害虫实施系统的物理控制。1) 土传病虫害的控制主要包括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大丽花轮枝孢菌引起的黄萎病等通过土壤、灌溉水、施肥引起的植物病害和根结线虫病。采用的物理技术装备为3DT系列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2) 气传病害的控制主要包括植物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锈病、黑痘病、白粉病、炭疽病等通过气流传播的真菌、细菌病害。采用的物理技术装备为3DFC系列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3) 微小飞翔类害虫的控制主要包括白粉虱、蚜虫、斑潜蝇、蓟马等害虫。控制设备主要是3DJ-2A型介电吸虫板/筒,表面包括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4) 大型类飞翔害虫的控制主要包括食心虫等果树害虫,小菜蛾等蔬菜害虫,以及蝼蛄、金龟子等地下害虫。控制设备主要是3DS-15型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和防虫网。

品质调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长调控。采用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利用空间电场和二氧化碳增施技术的配合使用可获得产量倍增效应。二是成熟度控制。在果实类蔬菜生长接近常规商品质量时可采用声波技术进行促早熟控制。通常采取的技术及生产模式为: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温室电场除雾防病促生系统+介电吸虫板+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声波仪。该技术及生产模式中,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的作用是控制土传病虫害;温室电场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的作用是控制气传病害,以及提高植物的低温吸收(钙、磷)与合成营养(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补光灯的作用是补充提供必要的光照;多功能静电灭虫灯的作用是控制飞翔害虫;声波仪的作用是控制植物的成熟度。

2 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生产技术及模式

疫病预防是养殖业的生命线。据调查,在已发生的疫病中,有40%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另有40%多的疫病是通过流媒接触传播的,近10%的疫病与粪便高度关联;而在突发的烈性疫病中有70%多与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所以控制空气安全和粪便安全就能控制住50%以上的疫病发生。为此,提出和强调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的概念、设计及建设是极为必要的。环境安全型畜禽舍是一种可以自动防疫而且无臭的畜禽舍,其关键之处在于采用了整体空间的空气净化技术,即上层空间设置了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粪道则采用了粪道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器或粪道等离子体除臭灭菌系统。因此,进行畜禽舍物理保护、空间电场防疫、牧场无臭化建设,主要目的是降低病死率、粉尘与氨气浓度。可采用的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生产技术及模式有两种:一是每栋布置300型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和粪道等离子体或臭氧灭菌除臭机;二是每栋布置内循环空气净化消毒机和空间电场自动防疫系统。

畜禽舍空间电场防病防疫系统可对畜禽舍的粪道及粪尿出口、地面至屋顶的空间、进气窗、排气窗、操作间等部分,进行气体的粉尘净化、病原微生物的灭杀、有害气体的分解与抑制。试验证明,此项技术在温室可有效去除空气病菌40%~90%,降低空气湿度5%~20%,除雾50%~99%,使室内空气清洁无异味,对生物气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达70%以上。对畜禽舍内有害气体的分解率为硫化氢(H2S)50%~80%、氨气(NH3)40%~75%、有机臭气72%~98%,可防止高浓度氨气、硫化氢引起的畜禽呼吸道系统、消化道系统、眼结膜、眼角膜炎症等病变的发生,增强了畜禽对疫病的抵抗力。

nlc202309020311

3 磁化处理种子技术及模式

种子处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种子处理可以减少在生长、收获、贮藏过程中所造成的种子活力下降,使种子的活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另一方面,种子处理能杀灭种子所携带的病菌,防治苗期病虫害,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加幼苗营养,促进生长发育,实现苗全、苗齐、苗壮和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常规的种子处理方法有包衣、拌药、化学脱绒、药剂浸种等。但化学处理方法存在易产生药害,破坏土壤环境,某些防治病虫的药剂不能与根瘤菌、植物生长调节剂同时用于种子等问题,并且化学处理不能真正提高种子本身适应环境的整体抗病、抗寒、早熟等性能,而这些效果可以通过以光、声、磁、电、热为代表的物理技术处理种子的方法达到。种子经过特定的物理技术处理后,除了可以减少或杜绝农药化肥的使用,改善并提高农作物品质外,种子自身的发芽率、发芽势也得以明显提高,后期表现为出苗齐、苗壮、叶厚,抗病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辽宁地区磁化处理玉米种子,增产幅度为10%~24%;磁化处理水稻种子,增产幅度为12%~26%;磁化处理蔬菜种子,增产幅度为5%~25%。

参考文献

[1] 杨成才,周志翔,罗曼.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与生产技术概况[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4 969-4 975.

[2] 李显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J].世界农业,2004(7):7-10.

[3] 封超年,周桂生,陆建飞.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趋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4-7.

[4] 刘力,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1):41-45.

[5] 郭文龙,程琪,党菊香,等.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其施肥技术发展概况[J].陕西农业科学,2005(1):64-65.

Abstract: Green organic agriculture is a new production mode combining modern high technolog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domestic organ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mode of present main green organic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increasing the competitive force in agricultural market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echnology; mode; development

生产技术 篇4

1 无菌技术发展简介

1865年, Lister发现受伤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 而碳酸能够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外科医生穿着便服进行手术, 手术室有一张木质的很难清洗的平台作为手术台, 手术室内的空气也是没有经过过滤的。外科手术手套从19世纪开始使用, 同时期还出现手术用长袍和口罩。手术室被设计成密封的, 可清洗的。19世纪40年代, 医院开始使用空调和过滤空气。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 向下气流产生的封闭效应使得髋部的手术感染率从10%下降到1%, 由此带动了该技术的发展。

从工业角度看,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 隔离技术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并应用于原子弹研究的Manhattan计划和在新墨西哥州Sandia实验室进行的生化武器开发。封闭操作器将操作者与核物质分隔开。高效空气过滤器 (HEPA) 和快速传递口 (RTP) 用来防止核物质的泄漏。HEPA能过滤掉99.97%的0.3μm大小的粒子。这项技术和室内的可清洗设计技术 (倒圆角和不渗透材料) 在二战后公开, 并运用于工业。1961年, 单向的或者说层流洁净室的概念发展起来并且被工业快速运用。

随着HEPA过滤器在单向流洁净室的应用, 1961年一部由美国空军颁布的有关洁净室设计的标准 (T.O.0025-203) 产生了。紧接着, 1963年被认为是ISO 14644-1基础的联邦标准209颁布了。0.5μm粒子被作为基础, 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综合控制风速限制 (50~200 ft/min, 即15.24~60.96 m/min) , 管理上规定:仅有1人时风速为50 ft/min (15.24 m/min) , 多人时须控制在90~100 ft/min (27.43~30.48 m/min) , 一般洁净室风速规定在90 ft/min (27.43 m/min) , 并作为标准。

2 无菌制剂制造技术

图1所示为过去无菌制剂制造的状况, 其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产品产生污染。医药产品从手工操作开始, 如果要提高产量, 便会有更多的工人加入。

无菌制造技术使用HEPA过滤器的正压洁净室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针剂灌装时, 洁净室洁净度控制在100级, 允许1/1 000的污染率。洁净服、面具、防护镜、手套和防护靴都是操作人员与产品和关键区域之间的屏障。许多公司对要控制1/1 000的污染感到头疼。许多人认为这是无菌工艺最终极的条件。另一个方法是使用非无菌单元可能性 (Non Sterile Unit, 缩写为PNSU) 为0.001。

在这个时代, 许多批次的药物在按药典规定的实际无菌测试中损失。20世纪90年代早期, Carmen Wagner与支持者La Calhene和Amsco建立了隔离技术使用者协会 (ITUG) , 旨在促进隔离器的使用降低无菌测试中废品率。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一些生物浮质研究显示了一定时间内给定开口大小的容器在一定浓度污染物中被污染的可能性。这项工作激发了快速工艺、减少暴露时间和降低污染风险的研究。该研究表明:机器会产生颗粒物, 但目前大多数的污染物由人产生, 而这些污染物还包含活性的微生物。吹灌封 (BFS) 是最早结合利用这项技术的设备之一。

人是洁净室中最大的污染源已经是公认的了。洁净服和其他防护配件都不是完美的。人越多, 动作越多, 速度越快以及更多的说话都增加了生物载荷。Whyte的研究表明行动是如何影响洁净服上>0.5μm的颗粒脱落:静止时, 每分钟500 000个粒子;头部、手臂和身体的运动, 每分钟1 000 000个粒子;在2 m/s的速度下行走, 每分钟5 000 000个粒子。

20世纪70年代, 灌装小瓶 (60瓶/min) 的洁净室中有12个操作者是非常普遍的。制药企业拥有自己的设备设计部门, 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改变无菌工艺。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 在洁净室中, 300~600瓶/min的生产线只有1~3个操作者。直到这时, 工业才能满足PNSU=0.001的无菌要求。

如果药品能承受工艺温度, 能最终灭菌是最好的。产品最初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药品, 而转折点就在于更多的疫苗和生物工业的发展, 这些产品都具有热不稳定性, 而且都是任何污染物的繁殖介质。

1985年, Baxter建立了数条带隔离器的IV溶液的工艺生产线。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有其他人偶然使用隔离器, 但使用隔离器的趋势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的。

3 隔离技术及其特点

安装隔离器的目的就是将屏障安置在设备上而不是安置在人身上, 也就是说对于灌装设备和使用者都进行隔离, 这样干涉就不会产生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 这个最初的概念仅仅是对灌装机加一个箱子 (隔离器) 。图2显示了隔离装置的几种形式。

其中a) 和b)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RABS系统, a) 为被动式RABS, 主动式RABS通常又被称作o RABS, 目前在国内制药企业的运营已经较为普遍。图c) 为隔离器, 虽然现阶段国内使用正在起步阶段, 但随着新版GMP的实施, 其无疑是中国未来无菌制药行业发展的趋势。目前东富龙公司已有基于冻干制剂生产线而制造的隔离器, 如图3、图4所示。

现代的隔离器多用不锈钢框架支撑窗、手套、转移站合格通风空调系统以及高效过滤器。气流像一个活塞从上向下推进, 又从隔离器底板被抽出。FDA允许气流速度满足ISO 5级所要求的颗粒物和生物负载要求, 而其他标准要求其速度达到90英尺/min (0.45 m/s±20%) 。既然隔离器内不会有人类脱落的皮肤颗粒物, 而且隔离器特有的开启操作 (如鼠洞) 在每立方英尺的范围内只有2~10个>0.5μm颗粒物的环境下进行, 传统的洁净室一般都是在每平方英尺100个颗粒物以上的环境。但一些特殊的工艺如粉体灌装操作最好是在低空气流动速度下进行。隔离装置内部通常会在关键点放置粒子计数器、微生物采样器等装置, 实时对隔离器内部环境进行监控, 如图5所示。

4 隔离器的灭菌系统

灭菌工艺需要寻找到最佳的循环时间。许多生化去污剂都曾被使用过, 目前92%的隔离器用户都使用H2O2作为灭菌剂, 优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系统温度曲线, 寻找冷点和热点; (2) 化学指示剂测试, 检测蒸汽是否已经到了所有地方; (3) 生化指示剂测试, 验证隔离器和设备上微生物减少103。常用脂肪嗜热芽孢杆菌, 产品接触部分减少106。

图6为H2O2灭菌示意图及其灭菌曲线。

总之, 隔离装置运用与制药行业的历史并不长, 但对于现代化制药产业无疑是重要的技术之一, 尤其是无菌针剂的核心生产工艺, 其是保证药品安全、操作人员和最终使用药品者安全的必要保障。

摘要:从无菌技术发展简介入手, 介绍了无菌制剂制造技术, 阐述了隔离技术特点及其灭菌系统。

酒精生产技术 篇5

名词解释:

1酒精饮料:凡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品和饮料均称作酒精饮料

2发酵酒:使用酵母进行酒精发酵后所得的发酵液,可直接饮用或过滤后可饮用的酒 3蒸馏酒:将发酵酒进行蒸馏所制得的酒。

4配制酒:以发酵原酒、蒸馏酒、食用酒精或纯化果汁为酒基调配以一定量的花香、果香、药香和其他呈色呈味物质和食用添加剂经特定工艺和方法进行加工、调配而成的一种新酒。5汽油醇:无水酒精与汽油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6、淀粉的膨胀:淀粉分子遇水后,水分子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渗入淀粉颗粒内部使淀粉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增加。

7、淀粉的糊化:在适当温度下,淀粉粒在水中吸水膨胀,彼此接触,形成均匀半透明的淀粉糊,这个过程称为糊化。(吸热过程)

8、淀粉“反生”(老化):糊化后放室温甚至更低,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

9、淀粉液化:是在淀粉酶作用下完成的。淀粉酶能水解淀粉分子内部的1-4葡萄糖苷键,生成糊精及低聚糖。链越短,黏性越高,流动性越高

10、淀粉糖化:利用糖化酶将淀粉液化产物糊精及低聚糖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11、液化力:1g曲在30度每小时能液化淀粉的克数,单位:g淀粉|g曲*h

12、糖化力:1g曲在30度每小时能糖化淀粉生成葡萄糖的毫克数,单位:mg淀粉|g曲*h

13、深层通风培养:将曲霉菌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通风培养使它长菌体和产酶的过程;含酶培养液称为液体曲

14、填充系数,指发酵罐填装糖化醪和酵母菌菌种的总体积与发酵罐容积之比,一般为0.8左右。

15、接种量,酵母菌菌种数量与发酵用糖化醪(包括其他营养源)数量之比,一般为1:10

16、发酵周期,从发酵罐开始加入酵母菌至发酵完毕,开始排放发酵成熟醪的时间,一般为3天

17、发酵间隔时间,指发酵罐开始排放发酵成熟醪至排空的时间、发酵罐清洗时间、加糖化醪时间、灭菌时间和降温时间总和。

1、酒精生物学性质 1杀菌剂

2对人的生化作用

3、葡萄酒有抗氧化作用,对身体有益。

2、酒精的主要用途

(一)燃料酒精

(二)配制蒸馏酒

(三)医药化工方面的应用

(四)酒精工业的副产品

3、酒精生产原料选择原则

1资源丰富;2便于收集与运输;3少含杂质,富含糖、蛋白质、采用非粮食原料(成本低)

4、常用原料

1淀粉质原料2糖制原料3纤维质原料4其他原料

5、辅助原料

1酵母培养和糖化剂制备所需的营养盐 2无水酒精制备用的脱水剂 3酸类

4消毒和洗涤剂 5消泡剂

6、淀粉质原料生产酒精的特点 1原料要粉碎使淀粉游离 2高压蒸煮,进行糊化,液化 3生产和使用淀粉糖化剂

7、流程

蒸汽 糖化剂 酒母 蒸汽

(杂 醇 酒)

(成品酒精)原料→预处理→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醛酯馏分)

(酒

精)CO2(优质的,食用级的)

8、原料的清选目的 杂物破损机器,降低原料的粉碎度和过筛效果;

在液化糖化工序中,导致淀粉不易被转化为可发酵性的糖,发酵中易产生泡沫,升酸幅度大,发酵不能正常进行。

2杂质在蒸馏塔中沉积,易使塔板和溢流管堵塞,还会使醪泵、管路阀门等堵塞或损坏。3缩短管道的使用寿命,对连续发酵产生不利影响,易堵塞管道,影响发酵醪的冷却

9、原料请选的工艺 1流程一:

吸风除尘 吸风除尘

↓ ↓

玉米→地井→提升机→振动筛→埋刮板机→提升机→粮仓→提升机→振动筛→吸风除尘

净化后入粮仓←埋刮板机←比重去石机←比重去石机

(1)该工艺的主要优点

① 旋风出尘效果好,比较干净; ② 除尘机会多,杂质去除效果好;(2)缺点

① 埋刮板输送机输送物料时易断,维修困难,对生产影响大; ② 玉米有干净粮仓和未除杂粮仓,建设费用大;

2流程二

玉米→提升机→贮箱→自动秤→分离→杂物

磁力分离→贮藏→粉碎机

↓ 铁块、铁钉 优点:①流程简单,除杂较彻底;

便于自动控制和自动操作; 3流程三

玉米→皮带输送机→旋转分离筛→皮带输送机→永久磁铁→斗式提升机→粮仓→皮带输送机→提升机→比重去石机→比重去石机→皮带输送机→斗式提升机→永久磁铁→风选风送→粉碎机

优点:

1、除杂机会多,分工细,且除杂彻底;

2、二次除铁装置,不但可以出去原料中带进来的铁块、铁钉等,还可以出去运行设备脱落的螺丝,螺帽等;

3、二次比重去石机虽然去除杂质比较彻底,但仍有同玉米颗粒大小相当的石子、土块未去除,经过风选风送时容易去除

4、采用皮带运输机运输物料,维修简单

10、液化程度的控制目的:①淀粉经过液化,长链变短,大分子量的淀粉逐渐减少,黏性下降,流动性增强,经糖化酶作用提供有利条件 ③ 消耗能量糖化酶难以作用,葡萄糖产率下降; ④ 经验值,控制葡萄糖在10-20间较好

液化温度降低,程度高;高温,程度低

液化到终点,需要对液化液进行灭酶处理,一般升温至100度,十分钟即可,再降温。

11、淀粉液化方法

升温液化法(操作简单,液化效果差)、高温液化法(调好PH,Ca2+,加酶;缺点:受热时间不同,液化后,尚需热处理)、喷射液化法()、分段液化法

12、液化、糖化的主要工艺特点

1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便于连续操作; 2节约了拌料用水,还节约了了大量蒸汽。。。

3可减少液化糖化工序前半部分的设备投资(酒精离心液及部分工艺水的加入)4减少了污染的可能性

5使原料浆中的可发酵唐得以充分利用 6保证进入发酵工序中的糖化醪的质量

7螺旋板换热器的使用,节约了大量冷却水,同时减少了占地面面积,也减少了糖化罐的死角,使刷罐彻底、方便

13、酒精离心液回流优点:

1节约拌料用清水还节约加热用蒸汽(离心液温度变化为80度)2减少了DDGS生产设备的投资,改善DDGS外观质量 3降低了干燥器进料的粘度,减少了干燥器内结垢机会 4稳定和平衡了生产

14、开机停机操作及故障排除

(一)开机前的准备操作

1检查蒸汽系统阀门的开启状况 2检查工艺水系统阀门

3检查冷却水系统的开启及供应能否正常

4检查电动仪表或气动仪表的电源或气源能否正常 5按工艺要求检查各电器、仪表、机械

(二)开机操作

1拌料水+CaO水溶液+耐高温淀粉酶(计量泵加)+NaCl(调整PH)2启动液化部分,打开加热蒸汽,使之循环到工艺需求的热度; 3加入适量H2SO4,调整醪液的PH,使PH由6.5降到4.5; 4冷却酸化后的醪液,由80度降到58—60度; 5加糖化酶;

6抑制糖化醪的液位,保证糖化时间;

7开启螺旋换热器,使液化醪温度由58度降到30度,将糖化醪送入发酵液

15、液化、糖化常见问题

1醪液黏,液化醪液位升高,输送困难;

解决方法:a醪液的配水比是否正常

b检查液化酶质量及计量泵的工作情况; c检查醪液的PH;d检查CaO计量泵工作情况; e检查醪液温度;

f检查醪液位置控制器及相应的仪表的工作情况; g检查送料泵的打液量是否正常; 2真空闪蒸罐的真空度达不到要求

解决方法:a检查醪液液化质量;

b检查闪蒸罐冷凝器的工作情况; c检查真空泵的工作状态 3糖化醪质量如温度、工艺指标达不到要求

解决方法:a检查醪液PH;

b检查螺旋板换热器的工作是否正常(有无结垢或两端垫片是

否腐蚀);

c检查糖化醪质量,细菌数是否超标;

d糖化酶质量,糖化酶计量泵的工作情况,糖化酶加入量是否正

常;

16、液化糖化工序的停机操作

1首先停止向液化糖化工序提供原料;

停止供应液化酶(二步法液化应该先停前段),同时停止供应NaOH或氨水,停止供应CaO溶液;

3使该工段的仪表处于手动状态,醪液罐从前到后排空; 4停止供应糖化酶和H2SO4等辅料; 5停止蒸汽的供应;

6排空各设备后用工艺水清理; 7用5%NaOH清洗设备;(包括罐、加热器、螺旋板换热器和盘等)8用清水清洗该工段各设备地面; 9处理好该工段所有工作

17、酒精酵母对酵母的要求

1高的发酵能力,能快速将糖转化为酒精; 2繁殖速度快;

3据有高的耐酒精能力,浓醪发酵、糖化醪发酵浓度控制在15---18%,生成酒

精8—9%(体积分数)

4抵抗杂菌能力强,耐有机碳能力强 5对培养基适应性强,耐温、耐盐、耐干;

18、成熟酒母质量指标:1酵母细胞数 2出芽率3酵母死亡率4耗糖率,5酸度 影响酒母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接种量与成熟酒母细胞数的关系

酵母菌总数取决于培养基的成分,不是接种量,一般接种量10%左右;

(二)接种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接种量大,培养时间缩短,接种量在10%左右的话,培养时间在10小时左右

(三)接种时间

生长繁殖旺盛期接种

(四)酒母培养温度

适宜温度范围内,高温》低温,繁殖,发酵快,衰老也快。培养温度:28—30度,发酵温度:30---34度

(五)通风培养酵母

通风培养:呼吸型酵母;嫌气酵母:发酵型酵母

19、酒精发酵作用:酵母菌把可发酵性糖,经过细胞内酒化酶的作用生成酒精与CO2,再通过细胞膜将产物排出

20、酒精发酵中酵母体内的酶: 1水解酶2酒化酶:

21、酒精发酵机理

(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2)1,6-二磷酸果糖分裂为两分子的磷酸丙醛

1,6-二磷酸果糖→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4%--5%)

磷酸二羟丙酮(95%--96%)→3-磷酸甘油醛(3)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3-二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2-磷酸烯酮式丙酮酸(+ADP)→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4)酵母菌无氧条件下

丙酮酸→乙醛+CO

2乙醛→乙醇

总反应:C6H12O6+2ADP+2H3PO4→CH3CH2OH+2CO2+2ATP 22、决定甘油产量的主要因素a菌种;b酵母细胞;c发酵液性质;d特殊物质;e发酵条件

23、生成醋酸原因:1乙酸胺的水解;2氨基醋酸被还原;3醛类氧化;4酒精氧化(醪液被醋酸菌污染)

24、连续发酵的优点:a提高了设备利用率;b提高了淀粉利用率(无菌要求高);c省去了酒母阶段;d便于实现自动化

25、影响酒精发酵的因素:a稀释速度,稀释速度太快,营养条件好,繁殖快,但是易被冲走,不积累;b发酵醪PH;c发酵温度 酵母生长27—32度,预发酵罐30—32度,主发酵罐32—35度;d发酵醪的滞留和滑漏(间歇的不存在该问题)f连续发酵中罐的数量;g醪液的浓度,稀,利于酵母的代谢活动,提高出酒率;稠,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但浓度不能任意提高;g缩短发酵时间,选用优良酶,水解1,6-糖苷键,提高糖化醪DE值,通入无菌空气、营养盐等; h螺旋板换热器的应用:特点:传热系数高,不易堵塞,结构紧凑,加工简单等;优点:a无死角,便于清洗,杀菌;b节水明显;c便于自动化操作控制;d便于维修检查,易操作;e增加罐的有效容积,提高设备利用率;

26、固定化酵母工艺流程

玉米或薯干

酵母菌种 粉碎

↓ ↓

菌悬液 蒸煮 PVA复合液→↓ ↓

包埋 糖化

↓ ↓

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细胞发酵→蒸馏

27、方法

(1)固定化酵母细胞制备;(2)增殖;(3)发酵

28、杂质的分离

1蒸馏---挥发杂质与不挥发杂质分离 2精馏---乙醇与挥发性杂质的分离

29、酒精蒸馏基本原理

一 拉乌尔定律---酒精蒸馏基础 二酒精的挥发系数

30、挥发性质的分类

头级杂质—挥发性强,沸点低;

尾级杂质—挥发性弱,沸点高;

中级杂质—与酒精相近;

31、杂质挥发系数

A/a=KA就是酒精的挥发系数

三个规律:。。。。。杂质精馏系数

k《1杂质不易挥发

单塔蒸馏(适合对成品质量和浓度要求不高的工厂)两塔蒸馏

(1)气相进料两塔蒸馏,费用低,一般淀粉质原料酒精厂使用(2)液相进料两塔蒸馏,成品质量好,适用于糖蜜原料酒精厂 三塔蒸馏(直接式、半直接式、间接式)

32、酒精蒸馏中的问题

1醪塔顶部温度迅速升高,来醪部畅;

2醪塔进不了料,顶部温度低,底部压力大、温度高; 3醪塔溢塔;

4醪塔顶温度超过正常; 5醪塔顶温度过低 6醪塔底部逃酒; 7精馏塔残液逃酒;

8精馏塔中部温度过高; 9精馏塔中部温度过低; 10排醛塔逃酒;

11精馏塔顶排醛不好,酒精中醛含量不合格;

12酒精成品浓度不合格,氧化时间短,有时醛酒多,有酒汽带出; 13酒精中浓度过高;

14酒精中酸、醛、甲醇含量高; 15杂醇油分离不好; 16蒸馏效率完不成;

33、糖蜜酒精发酵的特点:

1工艺过程和设备都比较简单,周期较短; 2糖蜜必须稀释才能进行酒精发酵; 3糖蜜需经过灭菌或酸化处理;

4调整至微酸性PH4-4.5进行酒精发酵;

5糖蜜中含5-12%的胶体物质,是酒精发酵时产生大量泡沫的主要原因,因而降低发酵罐的利用率;

6糖蜜中灰分含量很大;

7糖蜜中重金属离子能使酵母受到抑制;

8选育和驯养强壮且耐高温,耐高酸,耐高浓度的菌种; 9糖蜜酒精发酵中应适当添加营养成分;

10糖蜜酒精发酵产生酯醛头级杂质及杂醇油较多,含醛类多,蒸馏泡沫多,易产生积垢;

34、稀释的方法:间接稀释法、连续稀释法

35、糖蜜连续发酵酒精生产工艺流程:

水酸 防腐剂 营养盐 酒母CO

2↓↓ ↓ ↙ ↙ ↙

原糖蜜→稀糖液制备→稀糖液发酵→蒸馏→(成品酒精、头级杂质、杂醇油、酒糟)可分为四个工序:1糖蜜发酵原处理;2酒母醪的制备;3稀糖液的发酵;4成熟醪的蒸馏与精馏;

36、甘蔗糖蜜和甜菜甜蜜的区别:

甜菜糖蜜 甘蔗糖蜜 转化糖含量 极少 较多

酸碱性 PH7.4,微碱性 PH6.2,微酸性 氮含量 1.68-2.3% 0.5%

37、酸化的目的:防止杂菌繁殖,加速糖蜜中灰分与明胶物质的沉淀,调整酸度,适于酵母的生长;

38、澄清的方法:1加酸通风沉淀法(冷酸通风);2热酸处理法;3机械分离法

葡萄无核生产技术 篇6

一、合理负载,营养充足

叶片数与果穗数的比例是葡萄合理负载的数量指标,叶穗比例适中,则穗整齐、果粒大、品质高。实际做法是:1米主蔓留5~6枝,其中2~3枝为结果枝,其余为营养枝,不留穗;结果枝从基部长至6~7片叶时掐尖,时间越早越好,因花前的叶大,坐果率和无核率均高;营养枝留9~10片叶,达到平均20~25片叶养1.5串果穗,各类枝上着生的副梢要全部抹除;花穗从穗尖掐去全穗的1/4~1/3,卷须和副梢应早抹除。

二、管好肥水,果实质优

要求整个生长期施肥水5次,第一次在萌芽前用农家肥和水浇灌定植沟,水肥比例为5∶1;第二次在开花前10天沟灌农家肥和化肥,每株增施0.1公斤钾肥;第三次在开花后10天内灌农家肥和化肥,水肥比例为10∶1;第四次在花后30天施农家肥和化肥,促果实膨大;第五次在花后40天果实转色前,以农家肥为基础,增施钾肥每株0.1公斤。每次施肥后均应浇水,开始着色后应控制给水,以有效地提高果实商品率。

三、几种无核剂的使用方法

葡萄无核剂适用于多类葡萄品种,如四倍体或无核倾向较大的二倍体品种“巨峰”、“先峰”、“藤稔”、“黑奥林”、“红富士”、“商黑”、“泽香”、“享玉”、“康贝尔”等及井川系列中的“马奶子”、“玫瑰香”、“沙巴珍珠”、“白香莲”、“吉香”,按下面的配方配药施用即可。几种无核剂的具体施用方法如下:

1.葡萄消籽灵处理术

(1)消籽液的配制方法:每667平方米(1亩)用10克消籽灵加酒精250毫升,搅拌溶解5分钟,再加入750毫升40℃的温水,待全部溶解后注入液体活性剂,共配制成1000毫升原液。施用时,应再加入清水29公斤。

(2)使用方法:整个生长期只需用药2次,第一次在植株开花后5天内施用,第二次在开花后15天施用,将配好的药液采用浸、喷、涂、蘸等方法,直接施于果穗上。

(3)注意事宜:用药应选在晴天,以提高坐果率和应用效果;药剂应施用均匀,不能留有空白粒、穗,以使整枝整穗统一成熟上市,也对统一管理有帮助。

2.用“九二○”处理

果穗用“九二○”处理,也可使有籽品种的葡萄90%以上无核化,提前15~20天成熟。

(1)每667平方米取有效浓度为4%的“九二○”液25毫升或25克,用少量酒精溶解,加水20公斤。

(2)用口径20厘米、深20厘米的塑料桶,在葡萄始花期10~15天和盛花后4天内,将花穗浸入药液里2~3秒钟,也可用喷雾器对花穗均匀喷施。

3.用细胞分裂素浸穗

可在盛花前14天用赤霉素溶液浸果穗1次,在盛花后10~15天用5~10毫克/公斤的苯基脲类细胞分裂素和25毫克/公斤的赤霉素混合液浸果穗,同样会使巨峰葡萄无核化,提早成熟上市。

4.喷洒葡萄优果剂

(1)主要功效:能使有核品种葡萄变成无核,无核率平均在95%以上;提高坐果率6%~19%;促进着色,着色期提早10~21天,且着色度更浓;提早成熟收获15~30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2%~5.6%,甜度提高2度。对无核品种可促进果粒膨大,提高产量。

(2)使用技术:用药时期:开花前5~7天,将药液盛于广口高桩的杯子或塑料瓶中,把花穗浸入药液中轻轻震动后提出,使每个花蕾均匀附着药液;盛花后3~5天,因果穗长大而使蘸药液困难,可用手持喷雾器喷洒,但必须使所有果粒均匀喷上药液。用药量:每667平方米花前可用10~18公斤清水,将0.3克A-5-2倒入水中搅匀,之后再将15毫升A-5-1倒入该液中,即可用此液剂蘸花穗;花后可用20~24公斤水,将200毫升B-3倒入水中拌均蘸穗。

(3)注意事宜:用该药处理前5天内避免喷碱性农药,本剂也不宜与其他药剂混用;稀释好的药液应当天用完,不可久放;配制及盛药液的器具用前要用清水洗净;在花前、花后若遇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不宜使用本药剂;适期施药,着药均匀,才可使果实成熟期一致,果穗整齐,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四、喷稀土微肥使无核葡萄稳产、优质、早熟

在葡萄发芽前10天、生理落果和果粒变软初期,各喷施1次0.05%~0.1%的稀土溶液,可使坐果率提高24.8%,产量增加1.6%,含糖量增高1.5%~2.5%,提早成熟5~7天。

标准生产函数的建立与生产技术分析 篇7

生产函数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实践中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很难得到真正理论意义上的生产函数。考虑到技术无效性的存在,Farrell建议利用非参数分段线性技术或参数型函数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1]。Charnes等采纳了Farrell的第一个建议[2],Aiger和Chu采纳了Farrell的第二个建议[3],由此形成了目前最流行的两类生产函数的建立方法。一类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非参数方法;一类是基于前沿生产函数的参数方法。

由于非参数方法没有明确的函数表达式,因此这种非参数形式既不能用于预测,也不能作为结构方程嵌入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但可以用于各种生产效率包括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等的评价。生产函数的早期表现形式是Cobb-Douglas(C-D)型的。尽管这种生产函数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但它的诸多前提假设和“经验性”不断遭到经济学界的质疑和批判[4,5]。

为了解决C-D生产函数的替代弹性绝对为1的问题,Arrow等引进了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6],接着Sato和Hoffman又进一步引进了可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VES)[7]。在估计C-D生产函数时,常常假设规模报酬为1,即各种投入的产出弹性之和等于1, Durand却认为规模报酬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这应由样本数据决定[8]。这样决定的规模报酬是全体生产单元的平均状况,不能做到像非参数方法那样可以判定每个单元的规模效益情况,因而Soskice又引进了点规模报酬生产函数[9]。一个更具一般性的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是Christensen等人提出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10],这种生产函数可以认为是任何形式生产函数的二阶Tayler近似,并可以用它来检验生产单元的要素替代弹性是否为常数。而所有这些对生产函数表达式的拓展都没有解决生产函数的“经验性”问题,即生产函数形式的决定因素是投入产出数据。这种经验性使得投入产出数据组的微小改变都能带来生产函数形式的变更。即使是同一投入产出数据组,统计估计方法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也是导致利用参数型生产函数测评各种生产效率所得最终结论不同甚至相悖的主要原因之一[11,12]。

本文从投入产出数据的结构出发,通过某种符合经济学含义的变换使数据结构具有固定的表现形式。再由固定的数据结构确定生产关系,并从这个确定的生产关系出发,讨论实际生产的技术关系和各种技术系数。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2 投入产出数据的投影变换

及其分段Cobb-Douglas性

设第i个生产单元的K个投入和一个产出分别是xi1,xi2,…,xiKyi(i=1,2,…,N)。若yi是该生产单元的最大可能产出,常用的C-D生产函数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建立的是lnxi1,lnxi2,…,lnxiK和lnyi之间的线性关系或二次函数关系。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判别yi是否就是这个单元在一定技术水平下最大的可能产出。因此,我们不得不采用类比的手段来寻找它的相对最大产出。Toshiyuki Sueyoshi在研究截面数据的生产绩效时借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直接利用投入产出数据(xi1,xi2,…,xiKyi)寻找每个单元的相对最大产出φy(φ≥1)[13]。本文将选择另外一种方式, 即利用同样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对数投入产出(lnxi1,lnxi2,…,lnxiK和lnyi)下的相对最大产出φilnyi,其中φi≥1,且是如下线性规划问题(1)的解:

maxφis.t.r=1Νλrlnxrjlnxij,j=1,2,,Κr=1Νλrlnyrφilnyi(1)r=1Νλr=1,λr0;φi1

线性规划问题(1)可以直接整理成如下形式:

maxφis.t.r=1Νxrjλrxij,j=1,2,,Κr=1Νyrλryiφi(2)r=1Νλr=1,λr0;φi1

若令

yi*=yiφi

则称数据组

(xi1,xi2,,xiΚ;yi*),i=1,2,,Ν

为关于产出的投影数据。它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和相对指数最大产出数据组。

引入松弛变量,模型(1)可以写成

maxφis.t.r=1Νxrjλr=xije-Sij,j=1,2,,Κr=1Νyrλr=yiφieSi(4)r=1Νλr=1,λr0;φi1Sij0;Si0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的理论结果,经过松弛变量进行矫正的单元将是DEA有效的。即:(lnxi1-Si1,lnxi2-Si2,…,lnxiK-SiK;φilnyi+Si)完全处于DEA前沿上。在单产出的情形,产出的“松弛”不存在,因而有Si=0。可以认为Sij是投入的冗余,也就是说,与生产有效的单元相比,如果将第i个单元第j个投入量的对数减少Sij(投入量缩减为xije-Sij)或将第j个投入量减少(1-e-Sij)×100%,这个单元仍能够得到相对指数最大产出。

定理1 若投入产出数据组的前沿点都在同一C-D生产前沿上,经过松弛变量矫正的投入与相对指数最大产出数据构成分段C-D生产前沿。

证明 若仅仅考察资金投入(K)和劳动投入(L),则N个生产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为(Ki,Li;Yi), i=1,2,…,N. 设第s个生产单元的投影点为(Ks,Ls;Yφs),根据数据包络分析原理,它应该是将该单元的对数产出投影到p单元与q单元的连线上的结果(见图1)。经过松弛变量矫正的s单元其投入与产出分别为Kse-SK,Lse-SLYsφ.

此时,由(4)有

Κse-SΚ=Κpλ1Κqλ2Lse-SL=Lpλ1Lqλ2Ysφ=Ypλ1Yqλ2

λ1+λ2=1。

p单元和q单元都在同一C-D生产前沿上,则有

于是

A(Κse-SΚ)α(Lse-SL)β=(AΚpαLpβ)λ1(AΚqαLqβ)λ2=Ypλ1Yqλ2=Ysφ

即(Kse-SK,Lse-SL;Yφs)仍在同一C-D生产前沿上。证毕。

定理1说明:将过于“拥挤”的投入量除去之后,“标准”的生产本应该是C-D型的。为此,将净化后的投入(Kse-SK,Lse-SL)与产出(Yφs)所构成的生产称为标准生产。称由净化后的投入与产出数据生成的函数为标准生产函数。由于这种生产是最优的(投入最少、产出最大),因此,它也是常规意义下的生产前沿或最佳生产实践。

3 基于标准生产函数的生产技术分析

对仅有资金和劳动的投入产出数据组(Ki,Li;Yi), i=1,2,…,N,由定理1可以建立形如(5)的标准生产函数。

YφY=A(Κe-SΚ)α(Le-SL)β(5)

经过整理可以将式(5)写成:

YφY=AΚαLβe-αSΚ-βSL(6)

考察下列一类一般化的C-D生产函数:

Y=AKαLβeαK+βL,A>0,α′<0,β′<0(超越生产函数)

YecY=AKαLβ,c≥0(Zeller-Revankar生产函数)

Y1+clnY=AKαLβ,c≥0(Nerlove-Ringstad生产函数)

将这几个生产函数形式与式(6)进行比较, 发现它们都是式(6)的特例。比如:若在式(6)中令φY=1且SK=K, SL=L,则式(6)具有超越生产函数的特征。若令SK=0, SL=0且将φY写成1+(φY-1)=1+g(Y),则式(6)就具有Nerlove-Ringstad生产函数的特征。而式(6)与超越生产函数、Zeller-Revankar生产函数和Nerlove-Ringstad生产函数的最大区别是它的理论性,而其他生产函数仅仅具有经验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当用投入产出数据组拟合的超越生产函数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且通过各种统计检验时,才能说明生产的超越性,否则必须转向其他类型的生产函数模型。而若投入产出数据组的前沿点满足定理1的技术条件,理论上,拟合标准生产函数则不需要进行假设检验。

3.1 基于标准生产函数的产出弹性

对式(6)两端取对数,有

φYlnY=lnA-αSΚ-βSL+αlnΚ+βlnL(7)

为了计算资本的产出弹性,对式(7)两端的K求偏导数,得

φYYYΚlnY+φY1YYΚ=-αSΚΚ+α1Κ

于是,资本边际生产率是:

YΚ=α(1Κ-SΚΚ)φYYlnY+φYY

从而,资本的产出弹性是:

ΚYYΚ=α(1-ΚSΚΚ)φYYYlnY+φY(8)

同理可得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此时,实际生产的产出弹性不再是不变的常数αβ.影响产出弹性的量包括产出量(Y)、产出的相对最大指数(φY)、相对最大指数关于产出的变化率(φYY)、投入(KL)以及松弛变量关于投入的变化率(SΚΚSLL)。因此,正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实际产出弹性对不同的生产单元来讲是不尽相同的。

3.2 基于标准生产函数的替代弹性

在C-D生产技术下,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是1。这种不合理的假设使人们转向其他类型诸如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CES)、可变替代弹性生产化数模型(VES)的研究。那末替代弹性究竟具有何种形式?可以从“标准生产函数”的墩数形式(7)出发,将替代弹性计算出来。

劳动边际生产率与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比就是边际替代率:

R=YLYΚ=βα1L-SLL1Κ-SΚΚ(10)

于是,两要素的替代弹性为:

σ=dln(ΚL)dlnR=dlnΚLdlnΚL+dln1-LSLL1-ΚSΚΚ(11)

由式(11)可以看出,替代弹性是资本、劳动以及松弛变量变化率的函数。只有当松弛变量的变化率都为0时,替代弹性才是1。由此可见,实际生产的要素替代弹性要比VES模型中假设替代弹性仅仅是ΚL或时间的线性函数要复杂的多。

3.3 基于标准生产函数的技术进步

考察由式(10)所确定的边际替代率,可以将其写成:

R=YLYΚ=βαΚL1-LSLL1-ΚSΚΚ

ΚL不变时,技术进步前后的边际替代率是松弛变量关于各投入变化率的函数,只有当松弛变量的变化率都为0时,技术进步才是Hicks中性的。因此,对不同的生产单元,技术进步的性质是不同的。对那些松弛变量的变化率不全为零的生产单元,技术进步是非Hicks中性的。

3.4 基于标准生产函数的技术效率

技术效率反映了一个生产单元偏离生产前沿的程度。若Y为一个单元的实际产出,而Y*为该生产单元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所能够达到但没有达到的最大产出(它是生产前沿上的值),那么,这个生产单元的技术效率为:

η=YY*

η=1,则称该单元是技术有效的,否则为技术无效单元。

为了测量技术效率,首先要明确生产前沿上的产出值是多少。由于标准生产是C-D的,由式(6)可以看出,在实际投入为KL时,前沿产出值是AKαLβ=YφYeαSK+βSL.根据定义,生产单元的技术效率为

η=YYφYeαSΚ+βSL=Y1-φYe-αSΚ-βSL(12)

4 我国2005年的标准生产函数与各地区技术效率

为了具体估计2005年我国的标准生产函数,本文使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各省区2005年的GDP作为原始产出(Y),并将其按2000年的GDP指数进行折算;资本投入(K)是按张军等人提供的方法所估算的2005年各省区的资本存量(按2000年价格指数)[14]; 劳动投入(L)是2005年各省区年底的职工人数。

首先,利用模型(3)计算每个地区投入的冗余量和产出的相对最大指数,并由此对各地区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调整以获取最佳生产实践。各地区产出的相对最大指数(φY)、资本和劳动的冗余值(SK,SL)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对数资本投入除了山东多出0.031亿元以外,其他地区均无冗余。劳动投入有冗余的地区包括:山西、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和陕西。冗余量最多的是黑龙江,其次是山西。第二步,利用净化了的投入产出数据(消除冗余)估计生产函数。若用K*和L*表示净化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用Y*表示相对指数最大产出,则生产函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lnY*=-1.0129+0.7545lnΚ*+0.3884lnL*(0.069)(0.0182)(0.0191)

其中, 括号中的值为估计系数的标准差。决定系数和调整的决定系数都达到了0.9994。由此可见,从估计的角度来看,标准生产函数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由式(12)计算的各地区技术效率见表1中的η. 技术有效的单元是那些投入无冗余(SK=0,SL=0),实际产出已经达到最大(φY=1)的地区。这些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西藏和甘肃。从而,他们具有标准生产特征或处于生产前沿上。技术效率最低的是四川,其次是陕西和新疆。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普遍偏高,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普遍偏低。

5 结论

生产函数表达式的不确定性以及经验性使人们对由其获得的结论产生诸多质疑。在很多情况下,有关生产函数的经济计量模型以及基于模型下的分析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只能发现一些问题,但却不能解释问题,更不能预测未来。本文摒弃了传统的先定义模型再由投入产出数据拟合生产函数的方式,而是首先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按照最优的生产关系(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改造投入产出数据并使其具有固定的C-D标准生产结构,然后从不同的侧面刻画实际生产的技术关系和技术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某些C-D的一般化形式就是本研究结果的特例。另外,正向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各生产单元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不全相同,而且某些生产单元的技术进步也可能是非Hicks中性的。

本文实质上提供了一种研究生产者行为的新思路。无论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量,还是基于成本最小化的考量,我们都可以按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数据转化为固定的结构,在固定的函数形式下,讨论不同生产单元的生产者行为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定理1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要求所有的生产有效单元都在同一C-D生产前沿上。若违反这一假设,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可能产生偏差。因此,在使用该方法之前,应该对这个假设进行必要的检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前沿生产单元应具有同质性,即它们具有同等的广义技术水平、相同的产出弹性和固定的替代弹性等。从统计建模的角度来讲,标准生产函数应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有机果品生产技术 篇8

1 有机果品生产要求

1.1 生产环境要求

有机果品的生产过程必须远离城镇、交通干线、垃圾处理厂等有污染源的地区,而且生产基地的空气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有害物质。

1.2 生产观念要求

发展有机果品的关键在于人,人的创新意识是重要的。生产观念指导生产实践,这是不变的真理。只有摆脱陈腐观念、传统意识,不断加快农民观念更新,提高农民搞好有机生产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迅速树立起质量效益型果业经济观念,才能解决当前有机果品生产中的诸多技术问题。

1.3 产品质量要求

有机果品的标准比绿色果品更高,被人们称为“纯而又纯”的果品。它从生产到加工过程都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质,而绿色果品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我国将绿色果品分为A级和AA级2个等级,其中AA级绿色果品就是有机果品。有机果品追求的是果树天然、自然的成长,不是像绿色果品(A级)那样注重最终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而是严格控制果品生产、加工、贮藏的全过程远离污染。

2 有机果品生产关键技术

2.1 选择抗病、抗虫品种

有机果品生产一项重要控制措施是选择对当地流行病虫害有抵抗力的果树品种。选择抗病、抗性品种是提高果树健康的栽培措施,包括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并对主要害虫、杂草和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的高品质优良果树品种。

2.2 土肥水管理

2.2.1 土壤管理。

果树有机栽培中土壤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土壤的地力,提高土地自身的机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利于根的旺盛生长,防止病虫害侵入。土壤管理的基本技术是尽量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条件下,疏松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创造正常的物质循环系统和生物生态系统,保证果树健康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与品质。目前,国外的有机果园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能达到5%~7%,而我国许多果园的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菜园土在1%~2%。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表明其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都较好,能有效减轻果树病虫害的发生,只有在好的土壤上才可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有机果品。

2.2.2 肥料使用。

常采用EM发酵有机肥料,也可以利用EM发酵农家肥和秸秆及所有的无害生活垃圾等,并与秋季采果后落叶前配合等量的贝化石挖坑施入。另外,在5、6、7三个月用EM粉剂及EM活性液作土壤表层施入和表面喷洒。同时在有机果园推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时,只能用含氮丰富的人畜粪尿来调节碳氮比。

2.2.3 灌溉水标准。

有机果品生产灌溉用水水质必须符合GB5084—92《农业灌溉水标准》,其限值在地表水标准III类至IV类之内。提倡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2.3 杂草管理

覆盖是有机果园有效的杂草管理策略,可通过应用厚层覆盖物来控制树盘杂草,这也为有益节肢动物创造栖息地。覆盖材料包括麦秸、稻草、玉米秸、干草、树叶和锯木屑等。含有机质的覆盖物具有提高果园团粒结构和保水能力,覆盖也是最好的果园地面保湿管理制度,有机覆盖物通过改良土壤质量,向有益菌虫改变,对树体生长产生积极的效果。覆盖物通过减缓土壤温度变化,减轻植物胁迫而对果树有益。同时,有机覆盖物为土壤的长期健康和肥力提供缓慢释放的营养物。行间种植三叶草、草木犀、禾本科绿草等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减少蒸发,保护天敌,培肥土壤,防治病虫杂草等。当草长到30cm时留2~5cm刈割,割草时先保留周边1m不割,给昆虫(天敌)保留一定的生活空间,等内部草长出后,再将周边草割掉。割下的草直接盖在树盘周围的地面上,这样既可减少水土流失,又降低物质投入。

2.4 整形修剪

合理修剪,合理负载,增强树体抗逆能力,是有机果树栽培中树体管理的重要原则。除了剪掉徒长枝、密生枝、重叠枝、断垂枝和病虫枝外,要按照改良的树体结构及不同树龄,进行大改形。对幼树注意培养树体骨架结构,选留好各级骨干枝,对辅养枝长放或轻短截;对结果树要调节好营养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利用辅养枝结果,适时适量回缩。注意更新复壮枝组,稳定树势,使树势趋于缓和中庸,稳定产量。同时注意“稀化”果园,对密植园一定要进行间伐,使树体通风透光,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

2.5 病虫害综合防治

生姜早熟生产技术 篇9

一、播种前准备

1. 栽培地块的选择。

生姜最适于在地势较高、无污染、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的中性偏酸性土壤中生长。

2. 选择合适良种。

目前市场上生姜品种可分三大类:一是山东莱芜大姜, 二是凤阳中姜, 三是当地小姜。根据近几年市场情况反映, 中姜、小姜很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也更适合于大棚栽植。

3. 整地。

大棚栽培生姜一般在2月中下旬开始, 1月先将腐熟的农家肥约30吨/公顷均匀撒于地面, 深翻混匀。

4. 建棚。

建棚高2.5米, 棚宽8~10米, 选用透光性和质地较好的薄膜做棚膜。

5. 起垄。

耙地平整后起垄, 每垄之间间距60厘米, 垄高30厘米, 垄宽30厘米, 工作沟内留备用土。

6. 杀虫。

为防地下害虫 (小地老虎) , 可人工捕捉或毒饵诱杀, 药剂选用辛硫磷、速灭杀丁等拌毒土撒入穴内, 用锄头翻匀。

7. 姜种处理。

播种前20~30天将姜种从窖中取出, 在背风向阳的平地或草席上摊晒1~2天, 但不可曝晒。

二、定植

1. 掰姜种。

一般中籽姜每手分出13~15片 (一般将姜种掰成50~70克) , 每穴株距15~20厘米, 每片种姜上只留1个粗壮嫩芽 (少数姜种也可保留2个壮芽) , 其余的幼芽用手抹去。

2. 浸种处理。

为预防姜种自带病菌发病, 播种前用1%的波尔多液浸种20分钟, 或用1%的石灰水浸种30分钟后取出晾干待播。

3. 定植。

在姜种伤口处蘸草木灰后下种, 下种时将姜芽与行向垂直平放于播种沟内, 做到姜芽上齐下不齐且在一条直线上, 以保证苗齐苗壮, 然后在姜种上面覆1层4~6厘米厚的细土, 再覆盖农家肥。

三、田间管理

1. 控制好大棚内温度。

大棚种植生姜在农历2月下旬和3月初, 定植期间室外温度较低, 定植后扣棚不需放风, 出苗后, 如天气晴好, 温度较高可适时 (中午) 少许放风。

2. 化控除草。

播种后2~3天, 用丁草胺或乐福灵等进行喷雾或毒土处理除草, 注意要按照喷施要求配比浓度, 喷施时姜田土壤要保持湿润, 齐苗后若垄上有杂草应进行人工拔除。

3. 追肥。

生姜生长期长, 需肥量大, 在施足基肥的同时, 中后期需肥约是全生育期的80%, 施肥上一般采取分期追施氮、磷、钾等肥料。弱苗、小苗, 苗期施用追赶肥, 宜采取少量多次。

4. 水分管理。

生姜喜湿润而不耐旱, 幼苗前期, 以浇小水为主, 保持地面湿润。

5. 中耕除草, 适时培土。

生姜的幼苗生长处在高温多湿季节, 要及时中耕除草, 防止植株早衰。

6. 扒老姜。

在中后期中耕培土时, 可根据市场行情, 在生姜的旺长期扒出老姜出售, 以提高经济效益。

7. 揭膜与遮阳。

一般在出苗后7天就可揭去顶棚, 为防夏天强阳光照射, 选用遮阳率70%的遮阳网覆盖棚顶, 以减少强烈阳光的照射。

四、病虫害防治

生姜病虫害种类不多, 但危害严重, 生姜病害主要有茎部病害和叶部病害。如不及时防治, 损失严重。

五、适时采收

茶园生产技术规程 篇10

一、基地选择、规划

1. 基地环境条件

基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20-2004的要求。土壤p H值4.5~6.5之间, 有效土层60cm以上, 养分丰富且平衡, 0~4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5g/kg, 有效氮含量≥120mg/kg, 有效钾含量≥100mg/kg, 有效磷含量≥20mg/kg, 镁、锌等元素不缺, 地下水位100cm以下, 年降水量1000mm以上, 10℃以上积温>3700℃, 常年相对湿度70%以上。

2. 基地规划

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 维护茶园生态平衡, 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 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3. 道路和排灌系统

(1) 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 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 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 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 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2)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 做到能蓄能排, 有条件的应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3) 茶园离公路20m以上。

4. 茶苗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 种苗质量符合GB11767-1989中规定的1、2级标准。

5. 茶园生态建设

(1)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 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 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 梯壁坎边种草。 (2) 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 遮光率控制在20%~30%左右。 (3) 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 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4) 新建茶园时, 坡度大于25℃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6. 完善管理措施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 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它栽培管理措施。

二、茶园种植

1. 茶园开垦

(1) 茶园开垦对应注意水土保持, 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 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2) 坡度为10~20°的缓坡地应等高开垦, 修建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3) 开垦深度在40cm以上, 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 (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 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

2. 设隔离沟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3. 条栽种植

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 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 底肥深度在30~40c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cm左右, 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

三、土壤管理和施肥

1. 土壤管理

(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 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和作物秸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3) 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 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 树冠覆盖度大, 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4) 幼龄或更新后茶园, 宜间作豆科绿肥, 培肥土壤、控制草害和防止水土流失。 (5)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 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要求符合NY/T5020的要求。

2. 施肥

(1)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 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 实施茶园平衡施肥, 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 (2)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 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 提倡施用茶树专用肥。 (3) 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 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允许含量规定。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T227要求。 (4) 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 沟深20cm以上, 一般每亩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kg或农家有机肥1 000~2 000kg左右, 根据土壤条件, 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追肥可结合茶树生长发育规律施用多次, 以氮肥为主, 在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肥, 沟深10cm左右, 追施氮肥每亩每次施用量 (纯氮计) 不超过15kg, 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kg, 施肥后及时盖土。根据茶树生长状况, 可结合施药或单独进行, 可使用经农业部登记注册的专用叶面肥, 叶面施肥应在采摘前10天使用。

四、病虫草害防治

1. 病虫草害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 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 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 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2. 农业防治

(1) 在前作是烟草、花生、菜园等植物的地上种茶, 要采取措施预防茶苗根结线虫病的发生。 (2)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 应选用对病虫害等抗性较强的品种。 (3)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 抑制茶小绿叶蝉、半跗线螨、茶蚜虫、绿盲蝽、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趋嫩危害的病虫害;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cm, 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 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4) 秋末宜结合施基肥, 进行茶园深耕, 清除茶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 或埋入茶行间, 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减少病虫害的来源。 (5) 加强茶园肥水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茶树的抗病虫能力。

3. 物理防治

(1) 人工刮除蚧类蜡壳, 摘除蓑蛾类害虫护囊, 捕杀刺蛾类幼虫, 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 (2) 采用频振杀虫灯。 (3)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4. 生物防治

(1) 注意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草蛉、七星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食蚜蝇、寄生蝇等有益生物, 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 如微生物农药 (BT乳剂等) 、动物源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印楝素等) 。利用以菌治虫, 用粉虱真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 用白僵菌防治茶小绿叶蝉。 (3) 从外地引种时, 应按规定申请植物检疫, 不得将危险性病虫草随种苗带入。 (4) 摘除蓑蛾类害虫护囊和茶毛虫块要注意保护天敌。

5. 化学防治

(1)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 应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要求。 (3) 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 把握防治适期, 实行统防统治, 提倡合理混用农药和轮换使用农药。 (4) 严格按照GB4285、GB/T832l的要求控制施药量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 (5) 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矿物源农药。 (6) 茶叶的卫生指标应符合NY5017-2001的要求。

五、茶树修剪

1. 修剪方式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 培养丰产树冠, 复壮树势。

2. 重修剪和台刈后

建议使用波尔多液处理枝干, 以防制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3.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

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 保持茶行间20cm左右的间隙, 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发生。

六、采摘

1. 适时采摘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 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 按照茶类采摘要求, 适时采摘。

2. 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

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 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 不宜捋采和抓采。

3. 选择机采

如果条件允许, 对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 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4. 及时运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产技术】相关文章:

生产技术05-01

生产部-生产技术员07-01

茶叶生产技术04-09

酱油生产技术05-04

生产技术管理08-05

生产技术水平05-14

配套生产技术05-16

烟叶生产技术06-06

绿色生产技术07-09

采煤生产技术07-09

上一篇:呼叫中心管理系统分析下一篇:热注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