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

2024-08-12

基于文本(精选十篇)

基于文本 篇1

(一) 教师首先准确解读文本

刚拿到赛课课题《寻找疏勒河》,首先感到很茫然,在此之前对“疏勒河”这个名字毫无认知,百度搜索,仅是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和介绍疏勒河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关于《寻找疏勒河》这篇文章的资料佐证几乎没有。于是放弃资料搜索,下定决心,从文本解读入手,展开探究。

第一次执教,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阅读1-3小节,划出表达作者“心情”的词句。

2、作者没有见到汤汤的疏勒河,他写了哪些内容?

3、文章结尾2段有什么深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带着学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理解课文,学生能紧扣住“自有我的趣味所在”———“心头不免惘然”———“我踯躅在空荡荡的荒滩上”这样一个情绪的线索,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满怀欣喜地想见疏勒河却不得的失望之情。紧接着,师生继续讨论:冰天雪地之中未曾见到汤汤流水,作者却没有转身离去,心有不甘之中,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围绕这个问题,逐步梳理出行文思路:第4小节写了冰山的晶莹高洁、引弓待发之势,第5小节写了疏勒河哺育的精灵、宠儿、尤物,第6小节作者联想到疏勒河在历史长河中的声名赫赫、坚韧内力,第7小节写了一个走失的女人和这条走失的河流,第8节写了梦中的疏勒河解开冰冻后的美好景象,第9小节写了牧人们冬夜的生活画面,第10小节是很有深意的一个结尾。

应该说,整堂课按照预设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但是气氛越来越凝结,前半篇文章理解的时候还比较顺畅,到了第7小节往后,明显感觉学生云里雾里,课前预设里面,要针对结尾2段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设想会出现个性化解读的场面,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情况是学生因为对于后半篇文本解读不到位,所以在结尾探究时并没有出现观点“交锋”的场景。反思这堂课,前面几个小节花费的解读时间过长,整整用了20分钟,并且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上应该没有很大难度,重点难理解的是7-10小节,但是反而那部分没有能给足解读的时间。环节设计包括时间分配上都没有能关注重点、难点段落。学生没有能由浅入深,产生深刻的阅读感悟,教学内容的思维力度未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未能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所以课堂井然有序却了无生机。

(二) 选好课堂解读的切入角度

课后进一步细读文本再备课。随着对文本细读的深入,第二次执教,主要环节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看似内容散,作者想到哪写到哪,但细读之下发现文章还是有清晰的行文思路的,笔者将文本划分为四个板块:寻找自然的疏勒河;寻找历史的疏勒河;寻找心中的疏勒河;寻得疏勒河。文本解读准备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1、1-3小节这部分属于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的,通过简单的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把握:“作者见到了他期盼中的疏勒河了吗?”“他期盼的疏勒河是怎样的?”

2、4、5两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所写内容与疏勒河的关系:冰山是它源头、精灵是它哺育。

3、第6节,思考历史中的疏勒河有怎样的特点。

4、第7节,为什么要写“走失了的女人”?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疏勒河的品质。

5、8—10三个小节,作者在心中寻得了疏勒河之后,“继而,我幡然警醒”,他悟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第二次执教的过程,笔者的感受是,教学思路比之前清晰了许多,围绕四个板 块进行解 读 , 配合PPT课件,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明确了许多。但是第7小节始终给人“鸡肋”之感,学生解读到这里总是囫囵吞枣,反正信息词的特征很明显,能删选出能体现品质性格的词汇,例如“质朴”、“不喜卖弄”,但是这段文字为什么存在?内在的深意……都被忽略了。笔者在备课时的阅读发现是,这个小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这个小节的理解是文本结尾处升华的解读关键,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地品出精华:这个走失的女人和这条暂时封冻的河流之间的本质联系。

(三) 巧妙设计难点的有效提问

课后反复斟酌,觉得还是所提的问题引导性不强,并且会出现捆绑式提问,例如,问“第7节围绕这个走失的女人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个走失的女人?”“这个女人和疏勒河是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轰炸式地扔给了学生,学生恐慌,笔者心急,追根究底,是问题的提出没有能够准确地引导学生解读到点子上。所以再备课的重点就放在了第7小节的具体提问上,考虑过几个方案,都觉得太过繁琐,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最后决定,从解释望日莲的花语 (沉默的爱) 和青纱帐的深意(思念的家乡),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句“如同这隐去形迹、蓄丰涵美的汤汤流水”中三个定语的含义,找出女人和河流两者的共同点:“汤汤”的意思:水势浩大的样子,奔腾、雄伟,和这个女人英雄的故事呼应吧。这是一个共同点,第二个共同点“隐去形迹”,女人在这里走失了,河流在这个时节封 冻住了。 第三个共 同点 ,“蓄丰涵美”,这是个年轻的女人,青春活力,有温馨的梦、有爱恋的人,有着丰富的爱恨情仇,疏勒河,则是蕴含了多样的品性和精神。接下来,特意提出被大部分学生忽略不计的“勘探队的一片温暖的灯火”,引导学生解读出:写温暖的灯火是为了突出清冷的石碑,而这个女人的清冷的石碑,让作者想起了质朴的疏勒河不喜卖弄的品性。这样,将这一小节中的几个难点拎出来,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借写这个女人来写这条河流。这个女人走了,但是英雄的故事、可贵的精神留下了;这条河流封冻了,但是它的精神一直存在。这样,第7小节在全文中的地位就明晰了,后文也就更好理解了。

牧人们冬夜的生活画面,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描绘活动分析出:男人阳刚的个性、女人的柔情、热爱生活的性格、坚韧的生活态度……笔者适时引导:“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有这些都来自于疏勒河。疏勒河的精神浸润在了人们的血液中,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习俗、文化,可以说,疏勒河给予了人们精神的滋养,疏勒河是他们精神的摇篮。此时,疏勒河不仅仅是一条河了,它是人们的精神之魂。这样设计之后,第三次执教过程效果就明显好多了。

(四) 个性化解读,师生共鸣

让学生个 性化解读 最后一段 :“月光下,大地安宁如斯,积雪下那条古老的河流圣婴一样地睡熟了。”有学生理解“古老”体现出疏勒河坚韧的内力,有学生理解“圣婴”“熟睡”象征新生和希望,此时的安然熟睡其实蕴藏着更大的力量,有一天会苏醒、会壮大;也有学生这样理解,受着疏勒河精神滋养的人们,也在守护着这条河,正如呵护婴儿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和河实现了完美统一。课堂真正出现了“思想交锋”的生成场景。到了这个阶段,笔者适时地完全呈现出课堂板书 (按照河流的形状设计):

课堂的最后,要求学生,学完了本文后,围绕“心中的疏勒河”这个话题,写几句话。学生的表现给了笔者太多惊喜,例如,有学生这样写到:“疏勒河,冰天雪地封冻了你的血液 , 却冻不住 你跳动有 力的心脏!”最后笔者也展示了自己的下水文 (诗作《永远的疏勒河》),借用这首诗对整堂课进行了总结提升,师生之间达到了最佳的思维共鸣状态。

附诗:

永远的疏勒河 (龚毅)

巍巍祁连山,

茫茫戈壁滩,

汤汤的疏勒河,

从天地的远处走来,

然而,冰封千里、白雪皑皑。

壮美的疏勒河呵,

莫不是被凝固了?

莫不是昏昏睡去了?

我在雪地上游走,

我在苍穹下呼唤。

巍巍祁连山,

茫茫戈壁滩,

汤汤的疏勒河,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泛动着生命的层层波澜,

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响,

我看到了戍关将士在你的怀抱里濯衣,

我听到了边塞诗人在你的光影里吟唱。

壮美的疏勒河呵,

永远在历史长河中流淌,

滋润着河西走廊的绿洲水草,

滋润着华夏各族人民的心田。

巍巍祁连山,

茫茫戈壁滩,

汤汤的疏勒河,

从我的心灵深处走来。

那是一条含蓄的河流,

质朴刚健、深沉内敛;

那是一条坚韧的河流,

雄性奔放、生命顽强;

那是一条高尚的河流,

晶莹高洁、无私奉献。

壮美的疏勒河呵,

永远在我的心头流淌,

滋养着我的心田。

综观三次执教的主要环节,随着教师对于文本解读设计的契合程度的逐步深入,教学一次比一次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解读的有效性,从而深化阅读的感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也是一次比一次投入,解读一次比一次细致、深入。通过这堂课,笔者真正体会到,基于文本解读的课堂提升,不论从文本独特的切入角度入手,还是从问题提出的具体、有效入手……点点滴滴,都是需要进行精致化的加工。

基于文本 篇2

城西小学英语课题组

[摘要]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都配有多幅插图,这些插图生动、精美,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情境。同时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所以要利用这些插图来为写作训练筑路、搭桥。

[关键词] 小学英语文本插图写作训练

一、问题提出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偏重于“听”、“说”、“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写”的训练。语言学家研究证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于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束缚、缺乏写作素材等原因,写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更应该从小有目的、分步骤地培养其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写”是英语学习中难度较大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所要达到的 “写”的要求是:“学生能模仿范例写句子;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必要的写作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组织大量的听说活动,而忽视对写的有效训练;现在的教材在重视听说训练的同时,对写的内容安排很少,而且缺乏相应的指导。另外,教师中仍存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写作教学和训练过于费时,影响教学进度;写作作业难批改;写作教学枯燥,易降低课堂的活力;英文写作对小学生而言太难了等等。因此,怎么在有限的课时内,利用各要素把英语写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呢?怎样才能做到老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轻松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寻。

此外本课题的研究是建立在课题《小学英语口语情境交际研究》和《小学英语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的结题基础上。在前两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写作训练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利用插图,积累写作素材;分类插图,进行基础练笔;巧用插图,扎实写作训练。从精心挑选插图,复习已学知识;灵活选择插图,创编小组对话和慧心提炼插图,再现课文内容来阐述积累写作素材。从1.Let’s learn;Let’s talk和Read and write等三方面基础练笔;围绕看图填空;据图质疑和看图叙述扎实写作训练;同时开展多元化评价以达到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目标。

(二)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多地积累英语知识。能在实际情 1

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体验运用英语的喜悦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3.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4.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短文;

5.促使我们教师深入研究,让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评价研究法、个案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掌握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运用行动研究,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扎实而大胆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及时深刻地进行反思,总结,最大限度地实践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通过评价研究来检验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理、正确。运用个案分析法,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实验的方法与策略。

(二)研究的具体措施

特级教师张云鹰提出“习作作为语言的输出,需要有输入这一前提。阅读积累是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基础,所以习作教学的重点首先应让学生产生丰富的体验,引导学生的经验参与,让学生有表达的冲动,然后引导学生恰到好处的表达”。因此,写作应该由大量地阅读作为输入,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灌输给大脑,从而让阅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基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自然延伸。

1.利用插图,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英语写作能力的强弱,与大量而有效的口语的输入息息相关,大量有效的口语的输入是形成笔语的关键。要想下笔成文、立文成章,从而达到思维张弛有度、语言材料运用自如,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语言素材的有效途径就是读、背。如果让学生只是机械地背对话内容,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扼杀了。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来背诵重点句子和段落。

(1)精心挑选插图,复习已学知识

(2)灵活选择插图,创编小组对话

(3)慧心提炼插图,再现课文内容

2.分类插图,进行基础练笔

PEP教材的编排一般是每单元分ABC三部分,每部分的内容都分为三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和Read and write.每一部分的插图也都是根据不同课型而安排的,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的插图类型,来进行练笔。

(1)Let’s learn

在词汇课中渗透读、写教学就是利用学生新学的词汇,结合已学的句型,培养学生对句型或文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通过读写进一步巩固新学词汇(林新事,2008)。教材中形象、生动的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词汇,而且可以用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素材。教师要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插图,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Let’s talk

此部分的插图是根据课文内容而安排的,一般每一幅插图都对应一段话,可以利用重点段的插图进行基本框架的训练。在新授新课文之后,我通常会要求学生找出稳重的关键词,然后根据插图来说一说。

(3)Read and write

此部分的插图一般都是比较大,画面比较丰富,文本的内容就紧紧围绕这一幅图画而展开的。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把文本的主要内容挖空,然后让学生根据插图来补充对话。

3.巧用插图,扎实写作训练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pep小学英语课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文插图,这些插图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分布在各单元中,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插图配合英语会话写作训练,不仅能寓枯燥的说教于多彩的画面之中,而且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画面,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情感。

(1)看图填空

看图填空是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课文插图,用学过的单词来填空。这种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有效途径。老师可以出示一幅文本插图,把一些单词省略,学生对一些插图会特别感兴趣,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2)据图质疑

插图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有较好的辅助功能,更是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载体。挖掘插图内蕴,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性的问题仔细观察插图,能帮助学生快速抓住图意所在,将文本内容化繁为简,化模糊为清晰,有助于学生根据情景吸取课文中的语言。

(3)看图叙述

看图质疑答问是练笔前的热身环节,老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以句子的形式输出语言,这时输出的语言是真实、鲜活的,但也是零散的。看图叙述则是学生变词句为段、变段为篇内化课本对话的语言输出过程。学生通过转述,一方面有选择地借鉴课本语言,另一方面糅合自己原有的语言储备,使语言输出更完整、更富有个性。

4.多元评价,丰富评价形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掌握程度选用恰当的、科学的评价方法。我们将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让教师、学生、家长共享评价成果

(1)提供舞台,分享成果。

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检查学生的英语写作成果。例如进行“英文好句知多少”有奖问答、“妙语连珠”手抄报制作及“看谁用得最妙”等活动,既可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展览,使学生树立了学习自信心,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知名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写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2)互评共享,共同提高。

考虑到范文不可能把各种表达方式都包括进去,况且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安排学生同桌互改作业。批改者对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互相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更正。若有争议的问题,可当场请教老师。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心里总是挺高兴的,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会提高。这种学生之间的互评共享,有利于语言的的规范和借鉴,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有利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学习环境下积极参与了英语的写作实践。

(3)与家长分享

虽然学生家长当中很少人懂英语,但可以让家长们试着参与评价,并提出意见。当学生在写作方面有进步时,发给家长一封表扬信,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让学生在家长面前可以神采飞扬。在这过程,让学生和父母一起成长,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人员分工及步骤

(一)研究人员分工

顾问:

江瑾琦城西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指导课题研究。

组长:

陈微城西小学英语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成员:

吴海斌城南小学教师,小学一级,负责写作素材积累的研究;

林雅三星小学教师,小学一级,负责基础练笔的研究;

王英城西小学教师,小学一级,负责写作训练的研究;

庄韵城西小学教师,小学一级,负责评价形式的研究。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012年12月

收集有关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文章,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①填写“温岭市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表”。

②制定相关的研究措施及召开课题成员工作安排协调会。

③查阅资料、购买书籍、订阅杂志,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1)第一阶段(2013年1月—2013年4月)

①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英语写作素材积累进行了解;

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2)第二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月)

①开写作教研课、集体评课、上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着重反思本课的优劣之处。

②多方收集本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案例及反思论文,为课题研究积累原始资料。

③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每位教师撰写反思文章并由专家评点。

④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整合研究成果。

⑤组内教师开展结对活动,定期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小组内反思,力求找到解决的途径并坚持填写反思表。

3.结题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①课题组教师撰写相关论文,争取发表或获奖。

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③收集、整理材料,迎接课题验收。

六.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顾问江瑾琦校长,教学理论水平较高、事业心强,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在课题研究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给予我们及时有效的帮助。

本课题组负责人陈微,虽然是一位青年教师,但对教育科研充满了热忱,自工作以来,一直担任教研组长。有十多篇教学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其中论文《浅谈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优化教学元素 成就精彩课堂》、《文本插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获台州市英语学科论文评比二等奖,《积累-英语学习的基石》获温岭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奖,《开启小学英语单元复习的新窗》获温岭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本科组的年轻教师,上进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热心参与本课题研究,科研时间有保证,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基于文本,拓展延伸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基于文本;拓展延伸;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着重对文本的分析,忽视了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特点,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视野的开阔。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的内容,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基于文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拓展延伸

1.新课导入拓展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开端,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为学生适时地拓展延伸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课文《长城》时,我就先以“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等故事导入,然后为学生介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势,学生都充满了攀登长城、登顶长城的欲望与决心。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文的内容,怀着饱满的热情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文内容拓展

课文内容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进行续写、改写等,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提升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思考。例如,在教学了课文《皇帝的新装》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想象发散思维续写课文,将皇帝游行结束回宫后所发生的事情描述出来。有的学生说皇帝回宫后缉捕并严惩了两个骗子,并重重责罚了老大臣;还有的学生说皇帝吸取这次的教训,不再爱慕虚荣,成为励精图治的明君。这样的续写活动,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推测故事剧情的发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活化文中的人物形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主题思想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明白课文的主题思想几乎是每一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并不是很全面透彻,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主题思想进行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张籍的《秋思》时,学生很难体会到诗人的秋思情怀,我就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写一篇小练笔,着重对诗人的心情与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在反复的思考与讨论后,学生很容易理解秋思的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其他有关秋思的古诗,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虽然学生很难将这些古诗的内容全都掌握,但是他们通过类比与联想就很容易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主旨,从而实现了主题的有效拓展与延伸。

二、联系实际,在实践生活中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丰富学生的体验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在课下仔细观察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事物,有的学生观察了慢慢发芽长出嫩叶的柳树,有的学生观察了努力搬家的蚂蚁,还有的学生观察了在石头下顽强生长的小草,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与动物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通过对这些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观察,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与顽强,使他们对于生命充满了更多的敬畏与爱护。

2.结合教材,提升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学生的情感拓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学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就让学生思考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并让学生回家之后帮助父母做一些事,如给父母洗脚、捶背等,让父母体会到孩子的爱。体验了这些事情后学生都成熟了很多,他们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中父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还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品德,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心理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为其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7).

基于文本阅读学习语言表达 篇4

一、学习语言表达,从课题入手

课题往往能流露出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课题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课文《起死回生》的课题既是一个成语,又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关键词语。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根据字面上的意思理解“起死回生”。我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起死回生”的近义词“死而复生”,以及与这两个词语有关的两个人物扁鹊和虢国太子,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而且对“起死回生”和“死而复生”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使用,有了感性的认识。最后,我以课题中的死和生展开,以“太子到底是真死还是假死”这条线索来进一步解读课文。

二、学习语言表达,从对话入手

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也就是说,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由此发现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很值得推敲。

例如,《爱迪生孵小鸡》一课有个特点,就是人物的对话贯穿全文。一般在处理对话教学时,除了学习提示语前、中、后不同位置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如何在提示语中通过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那么,这篇课文除了复习标点符号外,再揣摩什么呢?通过细读文本,我发现课文第4、9、10小节的人物对话是没有提示语的。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几句话是谁说的?”第4、10节由于人物语言的本身就指向分明——第4节“妈妈,妈妈”,第10节“我正在孵小鸡”,学生马上就明白都是爱迪生说的。但第9节的人物对话前出现了两个人物一爸爸和妈妈。那么,到底是谁说“孩子,快回家去”的呢?我鼓励学生读书,从文中找理由证明自己的想法。通过研究,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的对话都需要提示语,有些人物的语言是有承接的,有前后联系的,只要直接出现对话即可,烦琐、重复的提示语只会画蛇添足。

三、学习语言表达,从标点符号入手

说明文本阅读讲解文本 篇5

文体常识

(一)、说明文概念: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或说明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对象:指说明文中被介绍、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抽象事理,包括事理的本质、性质、规律、内在联系等。

(四)、说明文的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根据语言风格:分平实型说明文和生动型说明文。

3、根据写作目的:分实用性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

(五)、说明顺序:

(六)、说明方法

(七)、说明文的结构:

1、时间结构:依照时间先后为顺序安排。

2、空间结构:依地点(空间方位)转换安排。

3、逻辑结构:总分式(总分总、分总、总分)和递进式。

(八)、说明文的语言: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最重要的特点。说明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考点类解

考点题型一

概括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全文或语段的主要说明内容或要点;(2)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方法思路:

(1)概括说明内容

①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

可从三方面入手:一看题目——分析题目中的有效信息;二看全文的文首段和文尾端——提炼关键信息;三看重点语段的首尾句——提炼关键信息,加以综合。

答题模式: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②拟定说明标题

此类题目实际上是概括说明内容的另一种形式。拟题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接以说明对象为题,二是“说明对象+特征”式,三是设疑式:说明对象+疑问+特征。③分析全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准确把握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明白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原理)。其次,分析说明的角度或方面。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说明内容“聚焦”的事物即是说明对象。同样,事理说明文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说明内容“聚焦”的事理即是说明对象。注意:很多说明文的题目中就包含有说明对象。

准确把握对象特征:一是从标题中修饰语中寻找,二是从文首段和文尾段中提炼,三是从文中关键词句(重点段的段首句、段尾句和过渡句)中概括。

2、典题例解:

(1)2007年·广东题: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例文此略

【解题思路】

此题要求拟标题。借用上述方法,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很容易判断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头发”,说明内容是变白的“过程”和“原因”,以“原因”为主,把二者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标题:“头发变白的原因”或“头发为什么会变白”。

考点题型二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从文中筛选、概括指定的信息或要点。

1、方法思路:

(1)从找关键句(中心句)入手:特别关注文首句和文尾句、段首句和段尾句、过渡句等。说明文大多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整篇文章和主要段落都可能如此。一般会有“总领(起)句”或“总结句”或段落,另外进行内容转换时还会有过渡句。它们在文章中或概括内容,或总结规律,或直接点明被说明对象的本质……应尽量把它们找出来,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归纳。

(2)从分析每个句子入手:如果语段没有总起句和总结句,就逐一分析每个句子,提炼主要信息,加以综合。

(3)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价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一归纳概括。

2、典题例解:

(1)2005年·广东题:根据③④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出来。A、鼻行动物最大的特征是();B、鼻行动物另一特征是()。

《奇特的鼻行动物》节选 „„

③鼻行动物的最大特征是 ______。有的只有1个奇怪的鼻子,有的有4个鼻子或更多的鼻子。它们的鼻子千姿百态,有的像根柱子,有的像个喇叭,有的像只蜗牛。其鼻子也有多种功能,不但可用鼻子爬行、跳跃,甚至能用鼻子捕捉虫子:鼻子在它们的生活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动物学家给它们的鼻子起个名字叫“鼻子步行器官”,简称“鼻器”。所谓“鼻器”,只是一种功能性概念,而不是形态学上的概念。它们的鼻子决不可与象、猪或其他动物的鼻子同日而语。

【解题思路】

此题要求填写说明对象的特征。从分析第③段入手,第二句说明鼻子数量,第三句说明鼻子的形状,第四句说明鼻子的功能,第五、六句说明鼻子的命名,第七句运用比较法说明鼻子特殊。每一句都说明鼻行动物鼻子的特殊或与众不同,由此得出第一空的答案:鼻子极为特殊。依照此法可概括出第二空的答案。

考点题型三

分析说明顺序

1、方法思路:

依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特点分析,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

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上所述等词语。

2、典题例解:

(1)2010年·临沂题: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

③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过去—— 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 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 和谐美好的家园”。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

④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⑸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⑥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解题思路】

此题要求分析说明顺序。从文章可以看出,第③自然段先总体介绍山东展馆所包括的三个展示板块,第④⑸⑥自然段再逐一介绍各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属于典型的先总后分的结构,由此可知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考点题型四

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方法思路:

1、根据说明方法的特点判断所用的说明方法,避免张冠李戴。

2、根据语言标志判断说明方法。

(见本节第II级——“

六、说明方法”中的表格)

3、掌握说明方法的作用,结合语境分析,运用答题模式回答:

2、典题例解:

(1)2011年·江西题:文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

太阳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次活动高峰年,会向外面抛出很多物质,就像“打喷嚏”一样,这让离它1.5亿万千米的地球也“感冒”。其实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建立的高科技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效果。根据说明方法的特点和语境判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再对照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就能组织出答案: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地球“向外面抛出很多物质”比喻成“打喷嚏”“感冒”,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使人易于理解,也增添了情趣。

考点题型五

品味说明语言:①根据语境,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②根据语境,理解代词的指代意义或内容;③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1、方法思路:

(1)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点答题。格式:该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①表态:可以或不可以。②解释原词的意思或作用。③解释所换词语的意思或作用。④结合语境分析换后语意发生的变化。⑤说明与实际是否相符,说明是否准确。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①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②结合语境分析该词的作用。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分析删去后,语意发生的变化和后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太绝对,是否准确)。④说明该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分析。

①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找能体现准确性的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表示数据的词;②找表示限制性词语的词,如主要、一般等。

②结合语境分析所选词语的作用:该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2)理解代词的指代意义或内容

一般在代词所在句的本身或前后语句中查找,由前到后、由近到远。值得注意的是:代词指代内容,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可能不在一个完整句子中,而是“零散”地隐蔽在整个几个句子,甚至语段中,比较复杂……要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归纳、改编、整合,最后再“代入验证”。

(3)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根据语境理解(解释)词语:①理解语境;②抓关键词语组合。

给指定概念下定义:①理解语境,理解概念的内涵;②运用下定义的格式表述:概念+是+种差(与临近概念的区别)+种属概念。

(4)品味整篇文章的语言特点(风格)

①着眼全文语言风格;②明确一般说明文语言特点:具体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③列举原文例子说明;④运用答题模式表述:这篇文章语言具体准确或生动形或简明平实。例如“……”就具体准确或生动形或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特征)。

2、典题例解:

(1)2011年·资阳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得非常准确,为什么?

它们(蜻蜓)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

【解题思路】

此题属“类型1”。解答方法:根据语境,直接分析即可。示例:“主要”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蜻蜓的食谱中这些昆虫占绝大多数,也不排除捕食其他昆虫。

考点题型六

判断文中观点:根据题干要求判断文中观点(说法)对错,并发表看法。

1、方法思路:紧扣文本,仔细分析,确定对错,发表看法或阐明理由。

2、典题例解:

2011年·重庆题:第①段中写到:“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他们真的是异类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例文《揭开害羞之谜》(此略)

【解题思路】

此题要求对文中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首先,仔细研究文本,搞清楚作者的观点;然后,作出判断,并依据作者观点发表看法。答案示例:从文中的2—5自然段可以看出,害羞是一种先天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从第6自然段可以知道,害羞是可以改变的;从第7自然段可以看出,害羞者有很多优势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它们更容易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将害羞者看成异类。

考点题型七

知识运用:运用文本说明的知识或理论(观点)解决实际问题,谈认识或提建议、方案。

1、方法思路:

①先从文本中归纳出与解决题干中要求解决的问题的知识或理论。

②运用文本中的这些知识解决题干中的实际问题。

③根据文意谈认识,实际上是归纳文本中说明的观点(内容、知识、理论等)。

④所提建议和方案与文本介绍的内容有关,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

★温馨提示:此类题目,和记叙文、议论文中的“谈认识或启示”之类的题目不同,答题时要区别开。

2、典题例解:

(1)2011年·义乌题: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例文《我们身边的辐射》节选(此略)

【解题思路】

此题要求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提到具体防止辐射的有效措施,但文章写了各种辐射源及危害——转换思维:远离“这些”辐射源就是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的有效措施——再结合平常自己积累的防辐射知识,就可以找到答案:不佩带异常光彩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房屋装修后不马上入住,不在燃煤污染严重的地方停留,劝诫吸烟者戒烟,不随便做CT检查,少看电视,少用电脑等。

考点题型八

选择题:涉及的考点面广,几乎涵盖所有考点,但都可以运用本部分列举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1、方法思路:

(1)牢记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2)具体方法和步骤:

①阅读题干,明确要求:选择指向?选对错?选几项?

②细读选项,弄清观点(说明内容):例如先读选项A,弄清观点,进入下一步③,再到下一步④……

再回到选项B。注意:不是把选项从A到D全部读一遍,再依次进行。

③回到文本,找到出题点(与选项内容相关的句段),分析观点;

④认真比照,判断对错:把选项说明内容和出题点说明内容进行仔细比对,找出相同或不同点,判断对错。

⑤综合结论,作出选择。

2、典题例解:

2011年·广东题: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选文见本节下文第IV级“典题评改”部分:2011年广东省题《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解题思路】

追寻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 篇6

杨绛想通过《老王》告诉我们什么?也许这样的发问不是非常准确。换个问法,隐含在《老王》字句之间的意旨究竟是什么?前一问,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预设,后一问,是追寻作家的创作结果。就语文教学而言,对后面一问的探究,是更有价值的。

关于杨绛《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苏教版必修四)一文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以教参为代表,认为本文对以老王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物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天性的讴歌,是一篇人物的颂歌。第二种认为是人物的颂歌,更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杨绛历尽磨难而不悲观,虽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始终怀有一颗宽容温暖的心,着力表现人性的闪光点和人生的情趣。第三种观点认为抒写了“我”和老王彼此理解、相互关怀的人间真情。

以上种种解读,大多还是从解读者自身的理解出发,只能说是一种读者意义的解读;真正的文本解读,更应是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的解读。

按照文艺批评的基本观点,文本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实际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呈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是作者意义和文本意义的合一。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同于一般消遣性的文本阅读,它具有教学的独特性。首先它要求教师通过文本细读。揣摩作品字里行间所呈现出来的意趣:然后探寻作者的表达欲望,并将其与文本加以印证。到此。我们获得的是“一种意义”。这是作者的、文本的。是需要每个读者审视和面对的。在此基础上,生发文本的读者意义。这是“种种意义”,是每一个读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审美情趣,获得的属于自己的意义解读。我们要说的是,一种意义”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核心。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呢?文本解读有许多关节可言,而情感的错位处,常常是进入文本情感迷宫的一把钥匙,它对于我们把握“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是很有裨益的。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老王》的情感错位处有二:“我”落魄之至为何又说自已是“幸运者”?对老王关怀有加的“我”,为何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后还生发“愧怍”之情?

“我”落魄之至为何又说自己是“幸运者”?文本中的几处细节可以解开这个谜团。“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默存不知怎地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大瓶的鱼肝油”,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了,而“我女儿”就有;“我们楼下”,可见“我”住的是楼房:“代他请了假”,说明“我”先生是有组织有单位的人。再看看老王:“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那只好眼也有病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几间塌败的小屋”,似乎一一都与“我”恰成对照。

是啊,与老王相比。杨绛的确应该要幸运多了。但为什么我们却往往以杨绛为大不幸呢?那是因为我们是从现代社会的正常视角。去审视一个声名显赫的作家在一个不正常年代的遭遇,于是杨绛和家人所遭受的迫害自然就比一个普通人的不幸更让我们动容。也就是说,我们有意无意地用过去的“我”和今天的“我”(假设推断的)对比,这是一种纵向的历史比较。但就作家而言,她也许确实存有今昔对照的感慨,但更多的应该是以当时的“我”和当时的老王相比,“我”还是章运的,这是一种横向的现实的比较。

然后我们再来探究第二个情感错位。首先,“我”对老王确实关爱有加,我们可以从多处细节中感受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他钱。”“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从常理来说,“我”和老王非亲非敌,而且自己正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却能够这样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身体,已经是仁至义尽。如此说来,想起老王,“我”应该感到无愧,以至宽慰。但是细细琢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错落,即“我”眼中的老王的不幸,和老王心中的老王的不幸,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可以透过杨绛对老王所做的几件事来探寻。“给他大瓶的鱼肝油”。“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他钱”,“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捎了”,这些细节里,不难看出,“我”当时予以关注的老王的不幸。仅仅是物质上的不幸,因此对他的关心也就只是物质层面的关心。但是,“我”眼中的不幸是否就是老王自视的不幸呢?“老王常有一种失群落伍的惶恐;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我不是要钱”。脱离单位的孤寂,旁人的恶语揣测。人格尊严的缺失,这些当时“我”关注过但却无能为力的,或者说是当时的“我”未曾关注过的老王的不辜,而这恰恰是老王自视的不幸,或者说是老王自视的大不幸。

落魄的“我”,居然还不解潦倒的老王真正的不幸,如果“我”是一个幸运者,恐怕就更加无法体会老王这样的底层不幸者的内心感受和需要了。但是。无论如何,在老王的世界里,“我”是和他走得最近的人,于是老王生前一直想在“我”面前做一回真正的人。这也许可以解释老王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为“我”做点什么。解释为什么送冰减半收费,解释为什么送钱先生不收钱。但“我”竟然一直不给他机会,一个权且以“我”为朋友的机会。一个投桃报李的回报的机会。特别悲哀的是,老王居然是带着“我”给他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老王在生命结束的前几天,送“我”香油鸡蛋,显然不是为钱而来,因为对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而言,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哦知道”,但“我”知道什么?“我”知道老王的心愿吗?“我”知道老王送“我”香油、鸡蛋只是要享受一下帮助他人的滋味吗?“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老王一辈子屈从于命运的摆布,更何况今天是“我”的摆布。于是他便带着“我”留给他的生命缺憾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样说来,我们是否可以说:最亲近老王的人,又是最伤害老王的人?

要认真探究《老王》的一种意义”,还有一种途径,这就是文本的特殊结构方式。就《老王》而言,逆转的情感结束,是我们绝对不可疏忽的。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入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对于文本的意义是什么?它在情感上似乎只是一种逆转,是由正文的友善到结束的愧怍的突转。但在它又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关注隐含在正文字里行间的愧作,这是真正地发自肺腑的愧怍。因为即使像“我”这样不幸的人,也不能理解老王的不幸,即使像“我”这样善良的人,也不能体会老王的善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被忽略的恰恰就是人类的根本的需要—平等与尊严。

这不由让我们想起孔子面对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而告诫子贡“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经典对话。钱穆先生对此作过这样的解说:“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贫能无谄,富能不骄,此皆知所自守矣,然犹未忘乎贫富。乐道则忘其贫矣。好礼则安于处善,乐于循理,其心亦忘于己之富矣。故尤可贵。”(钱穆《论语新解》)当年的“我”虽然不为富。但对于“我”和老王的界限却分得很清楚。“我”是可以帮助他的人,他是需要“我”帮助的人。“我”的心中凸显着“我”。今天的“我”,已经心中无“我”,“我”可以帮助他,他也可以帮助“我”。因此,今天的“我”回想昔日与老王的相处,愧怍之情当然也就油然而生了。

基于文本解读的问题设计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问题设计

多角度、深层次解读文本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应该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关键的、恰当的、集中的、紧扣文本的问题, 问到点子上, 问到学生心中去。从文本解读的角度, 我们该从哪些地方优化我们的问题设计呢?

一、巧借课题 (标题) 设计问题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我们的男子汉》时, 就巧借标题展开教学, 他先让学生思考“我们家的男子汉”和“我家的男子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并且让学生感受一下标题加上“!”后能读出什么感情, 等等。紧接着在文章的小标题上做文章:品味语言, 理解“男子汉精神”的特点和文章标题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 我们来看一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章的每一部分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合适的人物语言作为标题。从最后一部分开始。谁先说?

生1:我找的是“外婆, 你不要我了。”

生2:我找的也是这句, 我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想法, 用这句话做标题能感觉到小孩的天真。

师:这个同学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理解相打通, 很好。

(接下来师生共同完成剩下三个标题的改换任务)

师: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换成人物的语言作为标题, 有什么好处呢?

生 (大多数) :使人物的特点更突出。

师:的确如此。现在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文, 根据课文对人物不同角度的描写概括“我们家”的这位男子汉的特点。

生:好吃, 崇拜父亲, 向往独立, 不爱落泪。

师:“好吃”有点贬义色彩, 就说是“能吃”罢;不爱落泪也就是坚强。老师简单板书一下。 (教师板书“能吃”、“能干”、“独立”、“坚强”)

二、抓住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教学重点包含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是课堂上必须着力解决的, 是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上不易越过的坎, 教学重点中的难点更是整堂课的焦点。能否解决重点、攻克难点不但影响整堂课的教学, 更关乎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因此在研读文本时, 我们要认真确定教学重难点, 并在此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三、找准文章细节巧设问题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主旨, 常常会在一些关键地方推敲用词, 也会在不经意处埋以伏笔, 或在文章结尾作以留白等, 这些地方往往是为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教师在破译了这些“密码”以后巧设问题, 往往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读懂“密码”背后的真正含义, 还能更快地与文本、作者形成深层的对话。尤其是一些经典篇目,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在这些地方设计问题, 带领学生反复品味,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笔者教学《故乡》一文, 在讲到闰土外貌变化时就带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大师鲁迅的遣词魅力———

师:鲁迅可是位用词讲究的语言大师, 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番, 在描写中年闰土外貌的时候, 作者用了两个比喻句, 请大家找出来, 说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 (思考) :第一个写到他脸上的皱纹很深, 用“石像”来比喻很贴切, 也能表现出中年闰土的迟钝。第二个写他生活的苦, 但是生活已经很难改变, 像木头人一样, 写出了他的麻木。

师:是有点不同。同学们再结合“石像”和“木偶人”的特点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喻体来写闰土。

生2:我觉得作者用“石像”侧重表现闰土外表的沧桑、生活的日益窘迫。“木偶人”是受别人控制的, 作者用“木偶人”想表现闰土因生活的压力精神上变得麻木、没有自我!

师:鲁迅写中年闰土从外表写到内心, 从生活写到精神, 作者笔下的闰土正经历着身心的双重折磨!同学们, 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就要像这样琢磨他的用词, 语文学习就需要咬文嚼字。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理解一下作者刚才写中年闰土脸部的时候用“灰黄”这个词的妙处。

作者从外表到内心、从物质到精神写眼前的闰土, 如此大的信息容量, 就在“石像”和“木偶人”两个词的比较理解中;同样, “灰黄”不仅表其外在更透其内心。这几处细节是我们一线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应该要注意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停下来品一品。

四、发现文本关联设计问题

基于文本 篇8

基于文本的写作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进而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增加学生阅读的深度,因为要写出思想,写出精彩,必先读出质量,悟出真味;基于文本的写作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然后知不足,会激励学生去博览群书。

在“立足文本,以写促读”教学过程中,除了应用“基于文本结构的仿写、基于文本语言的改写、基于特殊文体的读写整合视角:创写”[2]等写作活动外,笔者还依托文本,以“写”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拓展阅读,进而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一、话题写作:围绕核心话题,以智慧写作带动快乐阅读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英语教材是以话题为纲的,故笔者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前,常常要围绕单元话题设计出写作话题,而这需要考虑:

1.如何把单元的阅读话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结合起来生成一个有意思的写作话题?

2.如何让写作话题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3.如何让有意思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乐读、乐写?

在学习NSEFC Book 2 Unit 5 Music之前,笔者结合教材,给学生布置了这么一个任务:What ismusic? 请以“This Is Music!”为题自由写文章一篇。

这个话题一抛出,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显现出来了:有的沉思,有的同学间相互讨论,有的翻阅课本……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他们主动阅读了整个单元的所有内容,希望能从中找到最佳答案。当他们读后觉得答案还是不可得或思路还是不明朗时,他们就会去课外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以便理清思路,写好文章,在写作交流课上有出彩的表现。

在摸索如何写好“This Is Music!”的过程中,学生查阅了音乐的定义:The art of arranging and combining sounds able to be produced by the human voiceor by instruments;他们欣喜地读到了Jules Combarieu对音乐的理解:Musicisthe artofthinkingwith sounds;学生读了音乐的类别以及特点(即Warming up的内容);学生读了音乐的作用(即Workbook上的听力内容),了解到音乐有助记忆的Mozart effect。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明白了音乐就是生活中的一种神奇东西,就像Linkin Park在他们的经典歌曲“The Messenger”中所唱的那样,歌曲会成为“yourguide back home”“This melody will bring you rightback home”。总之,写作活动促使学生去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功夫没有辜负有心的学生。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收获在写作交流课上精彩地呈现出来了。

王同学取music的各个字母为首字母,总结音乐的五类特征:magical, universal, sentimental, intelligent和clear。叶同学从“音乐是不可数名词”这一说法引出“音乐对一个人而言是情感”“对两个人而言是友谊”以及“对群体来说音乐是生命”。董同学则认为“音乐是一种感官享受,它可以听,可以看,可以品,可以好好感知”。孙同学觉得“Music is acolor of our life”,它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可见,智慧写作不仅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更是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意识,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深入思考,使其有所感悟和发现。而这种苦苦思索所得的感悟和创造性的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一定能转换成学习的动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力。

二、预习报告:围绕文本,以报告式写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倡导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强调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2。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报告,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体验、探究、感受和领悟文本。

具体而言,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之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写一个阅读报告,可以是对该文本主旨大意的提炼写作,也可以是读后感。

比如在阅读NSEFC Book 6 Unit 2 Poem中Using language部分那首Rod Mc Kuen的“I’vesaved the summer”时,笔者提醒学生,运用Reading部分学到的诗歌知识,对此诗歌进行探究性阅读,做出自己的文本解读,写好预习报告,可以是诗歌解读,也可以是读后感。

张同学预习后写了对此诗的解读:

It might be a poem written to the writer’s child.The poem is brimful of the writer’s love. I can getwhat the writer wanted to convey. He loved his childvery much and he wanted to help his child very muchand he wanted to help his child on his or her way, buthe didn’t know how. He became a bit upset. What hecould do was to support his child by giving his loveselflessly to make his child feel happy at least.

就像张同学在文中所说,阅读后他“get whatthe writer wanted to convey”,他也确实通过阅读、思考,理解了诗歌内容,辨认了诗人的身份,并基本抓住了作者的表意。

而邱同学写的则是她的读后感:

When I first read this poem, I thought it might tellreaders something about love. After I read it again andagain, I know I was wrong. This poem maybe waswritten by a father to his daughter when the girl was ateenager. As we know, teenagers are full of curiosityabout everything and the parents are worried aboutthem and so are my parents, actually ... Through thepoem, I feel a lot of love and care. The poem remindsme of the song Tears in Heaven. This song was writtenby a father whose son dropped from the tall buildingand died. He didn’t often sing this song because hewas so sad and guilty.

In a word, maybe sometimes the parents say a lotand don’t allow us to do this or that, but it’s becausethey love us so much. And if we have a need forsomething, our parents will give us all they own.

邱同学的再三复读,让她品出了味道,读出了内涵,并由此诗联想到了含有同样意蕴的歌曲“Tears in Heaven”,进而联想到了生活中的自己。短短的诗就这么内容丰富起来了,意味深长起来了。

学生经过预习,撰写预习报告,完成了由感知到赏识到内化到表达的过程,经历了语言的体验和思维的训练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去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真切,理解更加深刻。这样,在无形中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观点论述:针对疑点,以思辨式写作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3]1,而基于阅读的思辨式写作训练,不仅需要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学习了NSEFC Book 2 Unit 1的“In Searchof the Amber Room”后,笔者提出:假如有一天Amber Room这一文物被人找到了,那么它该归谁呢?请写一篇文章,论证它的归属问题。

为了搞清楚Amber Room的归属问题,学生又回过头反复阅读文本,了解Amber Room的有关史实。他们也读了Using language部分,了解关于Amber Room的种种传说。他们努力理清它的来龙去脉。接着,他们又回头思考了Warming up中探讨过的问题:到底什么才算文物?文物的功能和归属又是如何呢?怎样做才对文物更有利?

学生在反复阅读此单元的内容,深入思考后,写出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坚持应该让发现者持有,比如金同学是这样写的: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should serve as their rewards. They found it by spending much money andtime. Even if they found it by accident, it was theirluck. They should get it. Otherwise, I think it unfairfor those who found the valuable relic. After all, theyhave made efforts. That is what they deserve. If theycouldn’t be paid back, nobody would be willing tomake efforts to look for the missing cultural relics,which would affect th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ng run.

从金同学的观点中可见文物搜寻工作的辛苦及对文物搜寻工作予以肯定的必要性。

而梅同学则认为该物归原主:

I think returning it to Russia, its real owner, is themost suitable way. Of course, the Russian governmentshould give them a reward in return. As you know, theAmber Room belonging to Russia is a fact. Whateverhappened to it, it was a cultural relic of Russia. It’sdishonest to take things that don’t belong to you. Besides, only the government can rebuild it and keep itwell. What’s more, if I give it to the government, Iwill feel happy and relaxed.

I think highly of those who find it and return it tothe government.

从梅同学的表述中可见,梅同学读出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及物归原主的人生价值观。

夏同学的观点更是与众不同:

In my opinion, the Amber Room neither belongsto the Russian people only nor just one person. TheAmber Room is a great gift which is given by thegreat past. It helps us know our history better andteaches us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So it belongs toall the human beings instead of just one person or onecountry ... In this way the Amber Room is not only acultural relic, but also should be a symbol of ourpeaceful world. Therefore, it should just be put into amuseum to be shown to everyone.

夏同学的评判表明她读出的是文物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文物体现的不仅是过去,是历史,它更引领人们走向未来;它不属于某人或某国,它属于全人类,它体现文明,它应引领和平。

可见,这个写作话题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独立思考,并让他们学会做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分析和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论说。在作品交流活动中,他们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在对作品的欣赏、评析中他们进一步明确了这单元的大标题———Cultural relics的真正含义和它的意义所在,也让他们领会了如何合理取舍。思辨式的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独立思考、严谨分析和正确决策,也让学生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并最终形成评判性思维能力,学会探究性学习。

基于遗传算法的文本分类技术 篇9

关键词:文本分类,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

人们需要从海量信息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文本分类在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信息组织与管理、内容信息过滤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现在主流的文本分类方法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此方法首先使用训练样本进行特征选择和分类器训练,然后把特征形式化,待分类样本输人到分类器进行类别判定,最终得到输人样本的类别。文本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Rocchio方法[1]早就提出了、K-近邻(K-Nearest Neighbours)方法[2]早就提出了、贝叶斯(Naive Bayes)方法[3]早就提出了、而且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4]、还有决策树(Decision Tree)方法[5]和以及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方法[6]等都已经有了。

文本分类中的许多问题,如果进行适当的转换,可以看作优化问题。本文将遗传算法引入文本分类的过程中,在种群的初始化、适应度函数和遗传算法的停止标准等方面进行优化,得到更好的文本分类结果。

本文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文本分类技术,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实验与结果分析部分,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将来的工作。

1 基于遗传算法的文本分类算法

文本特征表示时经常是采用向量空间模型方法来表示文本,对文本的特征进行刻画。文本特征权重计算的前提是进行文本特征抽取。

相似性的计算公式有相关系数法,还有距离函数法等。本文相似度仍然采用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来计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用遗传算法进行分类时,要考虑遗传因子、适应度函数和遗传算法的停止标准等关键因素。

在种群初始化的时候,我们并不采用随机数生成算法,而是通过随机选择样本点,避免了随机数生成法必须人为确定随机数上下限的缺点。

如果类中心已经确定,那类的划分算法可以采用最邻近算法进行计算。

我们将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定义如下:

选择策略对遗传算法的效果有比较重的影响。第i文本Indi可以按照概率Ps(Indi)选择出来,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适应度。第i文本Ps(Indi)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遗传算法中,当文本类别划分不再发生变化,或者是迭代次数达到最大值时停止。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使本文提出的文本分类技术得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本文将Naive Bayes分类方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引入,进行对比实验。

Naive Bayes算法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假设在某种语境环境里,文档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令di为文档标志,该文档di包含于文档类别集合C={c1,c2,…,ck}中间的某一个类别cj里面。根据Naive Bayes算法有下面公式: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计算在di已经知道的情况下的条件概率,取最后概率值最大的类别作为di所在的类别,也就是:

采用多项式模型进行计算,则在文档类别情况已经知道的情况下文档di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但是,上面的概率可能会出现0,所以使用+1平滑技术对其进行处理。

几种常用的文本分类评价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measure,用这三个参数对系统进行客观评测,这三个参数具体含义如下:

准确率的定义。对于一个文档集i和一个分类j,假设N为在文档集i中属于类别j的数目,M为文档集i中所有文档的数目,则准确率P定义为:

召回率的定义。对于一个文档集i和一个分类j,假设N为在文档集i中属于分类j的数目,K为分类j中所有文档的数目,则召回率R定义为:

准确率P衡量的是所有被分到类别j的文档中,正确文档的比率;召回率R衡量的是所有实际属于类别j的文档被分到该类别中的比率。只用其中之一进行评价可能有失偏颇,F-measure指标是上述召回率和准确率的综合,能正确反映文本分类在召回率和准确率平衡方面的效果,其具体计算公式可以表达成:

对于中文语料的实验,我们从新浪、腾讯等网站上下载了2000个网页,从中提取出2000篇文档,根据语料主题分为10类:军事(200篇)、体育(200篇)、政治(200篇)、环境(200篇)、交通(200篇)、艺术(200篇)、医药(200篇)、经济(200篇)、教育(200篇)、健康(200篇)。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3 结论与将来的工作

文本分类是文本挖掘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应用非常广泛,针对常用的文本分类算法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引入遗传算法,在编码方案、种群的初始化、适应度函数和停止标准等方面进行优化,得到更好的文本分类结果。通过三种文本分类算法的对比实验,本文提出的算法效果最好。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不同环境下适应度函数的合适表达方式,同时,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选择策略,让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Joachims T.A 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the Rocchio Algorithm with TFIDF for Text Categorization.Proc of ICML'97,1997.

[2]Yang Y.Expert network:Effective and efficient learning from human decisions in text categorization and retrieval.Proc of SI-GIR'94,1994:13-22.

[3]Baker L D,Mccallum A K.Distributional clustering of words for text categorization.Proc of SIGIR'98,1998:96-103.

[4]Cortes C,Vapnik V.Sup of event models for naive port vector networks.Machine Learning,1995(20):1-25.

[5]Lewis D D,Ringuette M.Comparison of two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text categorization.Proc of SDAIR,1994:81-93.

基于SVM的网络文本分类 篇1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Web的全球普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涵盖于网络信息资源中,这就引发了网络信息过载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免需要这些信息,但信息的数据量过于庞大,这样往往效率极低。经研究分析,处理如此海量数据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先将它们自动分类。这样不但能够将网络文本根据类别信息分别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提高中文搜索引擎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而且可以建立自动的分类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分类信息目录。

1 文本分类

1.1 文本分类概述

文本分类是将一个未知样本分到几个预先已知类的过程。用数学公式表示为:f:A→B。其中,A表示未标明类别的待分类的文本集合,B表示分类体系中已确定的类别集合。

1.2 文本分类预处理

1.2.1 文本分词

传统的文本分词缺点:中文分词涉及到词性标注、未定义词识别、语言特例以及分词等多个因素,大多数系统经常采用的模块组合方式是耦合法,这样缺乏统一的处理方法,不能准确有效地表达千差万别的语言现象。

本文基于中科院计算所汉语分析系统ICTCLAS,应用层叠马尔可夫模型,创新了分词算法,将中文词法分析的所有环节统一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中,获得最好的总体效果。优秀的ICTCLAS系统的特点是中文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文字识别,并支持用户词典N--最短路径算法。本文运用此系统进行文本分词,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对切分词还进行了词性的标注、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识别。

1.2.2 去停用词

停用词大致为如下两类:1)并不能够表征文本的语气助词、副词、介词、连接词等一些虚词;2)应用十分广泛的词,这些词没有区分类别的能力,不仅无法保证能给出真正相关的分类信息,还会降低分类的效率。

本文在网上下载一份中文的停用词表来作为去停用词的参考,若分词得到的文本词集中的词与停用词表的词匹配,表明该词为停用词,则从文本词集中删除;若不匹配,则保留。

1.2.3 传统的特征选择方法及不足之处

文本训练集经分词处理后,形成了一个原始特征词集T={t1,t2,t3,…,ti},用来表征文本类。其中i为特征词集总量。这一特征词集的维数一般都比较大,最坏情况下可能相当于抽词词典的规模。若直接采用T于后续的分类系统,无论是时间的复杂度或者空间复杂度都将无法承受,另外无法界定该特征集中各个表征词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降维处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特征选择,二是特征抽取,本文对特征选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特征选择指从特征集T={t1,t2,t3,…,ti} i个总量中选择一个真子集T={t1,t2,t3,…,ti}',而s'≤s(其中s为原始特征集的大小,s'为选择后的特征集大小)。通常是基于特征项对分类作用的大小而选择的,用一个统计量来度量。本文对其中的TF-IDF、IG、MI/以及CHI等四种方法及不足之处进行简单阐述。

(1)频度/逆文档频度法

该方法非常适合海量文本的特征表示,典型的是TF-IDF权值计算方法[1,2],如式1所示。

W(t,d)为词t在文本d中的权重,而tf(t,d)为词t在文本d中的词频,N为训练文本总数,nt为训练文本集中出现词t的文本数,分母为归一化因子。

该方法的缺点是:上述公式并无考虑文本的结构特点,会对特征项权重产生影响。

(2)信息增益

信息增益采用统计某个特征项在一篇文档中出现或不出现的次数来预测文档的类别。IG计算公式如式(2)。

表示一篇文档属于类别ci的概率;pr(t)表示特征项t在一篇文档内出现的概率; 表示特征项t不在一篇文档内出现的概率; 表征t在属于类别ci的文档内出现的概率; 表示特征项t不在属于类别ci的文档内出现的概率;m是文档那个类别数。

(3)互信息及其改进算法

随机变量的依赖程度是由互信息来衡量的,两个随机变量的依赖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其值的高低。当特征存在负值时,互信息对分类的影响是传统的互信息算法所没有考虑的,因此削弱了这些特征在分类中的作用。本文应用改进后的互信息算法[3],通过对特征t和类c的互信息量I(t,c)取绝对值来克服以上缺陷。改进后的算法如式(3)所示。

其中,p(t)表示特征t的概率;p(t│ci)表示特征在类ci下的条件概率;p(ci)表示第i类的概率;I(t,ci)为特征t与类ci的互信息量。

(4)CHI(x2)

很多时候,特征项在类别判别的作用也会是反面作用的。若特征项t与类c反相关,则表明含有特征项t的文档不属于c的概率反而要大一些。CHI基于此原理,来计算特征项t和类c的相关性,如公式(4)。

A为t和c同时出现的次数;B为t出现而c没有出现的次数;C为c出现而t没有出现的次数;D为t和c同时没有出现的次数;N为训练集中的文档数。

1.2.4 改进的特征选择算法--权值算法

综上所述,四种方法皆存在其不足之处。在本文中的实验中,基于各种方法的优点在保证时间空间复杂度的前提下,采用“综合权值”法进行特征选择和权值计算。算法步骤:

输入:抽词结果库;

输出:投票法权值计算的特征向量库;

Step1:抽词结果库的类内词频统计;

Step2:抽词结果库的类间词频统计;

Step3:基于四种权值计算方法的各权值计算;

A)TF-IDF,生成w-value/w-value2列集合(分别存储特征权值及排序后的序号,下同),

B)MI,生成m-value/m-value2列集合,

C)CHI(x2),生成c-value/c-value2列集合,

D)IG,生成i-value/i-value2列集合,

Step4:计算序号均值,生成value/value2列集合;

Step5:根据设定阈值,生成最终向量分分类矩阵知识库。

选取训练集中的国家安全类作为样本,在SVM分类器上对频度/逆频度、信息增益、互信息的改进方法、CHI及综合权值五种特征选择算法进行对比实验,我们取维数1000,采用相同的加权函数和分词算法。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2 简介几种文本分类方法

在几年的发展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文本分类方法,下面简介一下朴素贝叶斯方法和K-近邻方法。

2.1 朴素贝叶斯方法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利用类别的先验概率和样本的数据信息来计算未知文本属于某一类别的后验概率[4]。文档Di表示为(w1,w2,…wn),(w1,w2,…wn)为特征项集,则文档Di属于Cj的概率为:

缺点:该方法是基于统计思想的一种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存在诸如分类模型对样本具有敏感性、分类精度难以提高的不足之处。

2.2 K-最邻近分类方法

KNN方法是一种基于实例的文本分类方法,它把样本表示成n维空间Rn中的点。任意样本X表示为特征向量:X=(x1,x2,…,xn),xi表示样本X的第i个属性值。给定一个未知的样本,发现训练样本集中距之最近的K个训练样本,根据训练样本,来确定未知样品的类别。对于两个样本点X=(x1,x2,…,xn),和Y=(y1,y2,…,yn),我们用欧氏距离来计算其距离:

缺点:分类速度与训练文档的个数有关,因此K需慎重选取。再者,K小则待分类文档的所有内容特征无法用选择出的相关文档来表现;K大,该算法会为待分类文档选择出一些不是很相关的文档,从而超出待分类文档的内容特征。

3 基于SVM的网络文本分类

3.1 SVM及其算法

支持向量机(SVM)是Vapnik等人根据统计学习理论中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提出的。发展至此,它不再单纯使用内积运算,而是考虑用核函数替换。在SVM算法中,少数的支持向量即可决定决策超平面,实质是求解一个带约束条件的凸二次规划问题,能够保证找到的极值解就是全局最优解[5]。

SVM方法适合文本分类这种大样本集的分类,将降维与分类结合在一起。我们假设线性分类面的形式为[6]:

其中,w为其权系数向量,b为分类阈值。令│g(D)=1│,即 …,N。yi是样本的类别标记,yi=1时,样本属于c类,yi=-1时,样本属于其他,Di是相应的样本。我们的目标是使样本的分类间隔2/‖w‖最小,由此定义Lagrange函数:

其中, 乘数,将上式对w和b分别求偏微分并令其为0,原问题转换成如下对偶问题:在约束下对 ,n下对ai求解下列函数最大值:

如果,a*i为最优解,再由公式

得出最优分类面的权系数向量。为判断某个样本是否属于C,计算如下最优分类函数:

若f(D)=1,D就属于该类;否则就不是属于该类。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已经提出许多针对大规模样本级的SVM训练算法,有Chunking算法、分解算法、SMO算法等。大部分基于分解迭代的思想,即在每一步的迭代计算中,都要把训练数据样本集分解为两个子集合B和N,只对工作集B中的数据样本进行优化,不处理另一集合N中数据样本。

4 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语料库的设计

在本文实验中,从天涯论坛摘取1200个帖子组成本文语料库来进行分类测试实验,共分为七大类:国家安全、金融经济、精神文明、日常生活、社会稳定、政府执政、资源环境。在本实验中,训练集随机选取2000个文档,测试语料选择了700个文档,且没有重叠。各个类别中进行训练和测试的文档分布如表2所示。

4.2 实验及结果

在本研究中,把Matlab7.0作为仿真软件。在训练阶段,对训练集按照上述步骤进行预处理:分词、去停用词、得到特征空间,然后选择合适的参数构造分类器,直到分类器具有较好的分类能力。在测试阶段,测试集中每个文本按相同的预处理和特征转换步骤形成新的样本矢量,输入分类器进行测试,用构造好的分类器去评估测试训练集,正确率达到88.9%,但是按上所述,这种决策策略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文本分类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映射过程,评估分类系统性能的标志是映射的准确程度和映射的速度。在这里我们就采用准确率和召回率两个性能指标来评估该分类系统,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二者反映了分类性能的不同方面,必须同时综合考虑,因此选取两者综合测试指标F,其中,

4.3 KNN与SVM不同分类器训练的比较

本文主要对比两种分类器的分类效果和分类时间,分类效果统一为7个类别分类的平均F1值。其中KNN分类器中的参数K取10。其中,两者统一用改进的投票交集法进行特征选取,对上述7个类别进行训练,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5 结束语

上一篇:发展的注意事项下一篇:小儿呼吸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