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

2024-07-23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精选十篇)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 篇1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规划,分析

1 引言

现今, 随着各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对能源的需求与短缺紧张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会极大的消耗各种能源与材料, 所以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也不容忽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对建筑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这就导致建筑行业的整体能源消耗占据的比例逐年的增加, 与以往的建筑行业消耗能源相比, 现今的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占据我能源总消耗的30%以上, 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会只增不减, 虽然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长远目光来看, 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如此之大, 必然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制约的反作用, 因此如何做好建筑行业的节能施工成为现今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建筑施工设计与规划时, 合理的应用一些节能技术与方法, 从而降低建筑行业施工消耗的能源与成本, 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从而朝着节能建筑的方向发展是新时期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在建筑设计与规划时, 实现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方案研究, 提高建筑的节能性。

2 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对建筑节能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会对建筑行业的施工建设带来不同的能源消耗, 不仅会在施工过程中直接的消耗能源, 还会导致施工后的能源消耗问题, 以下就对建筑规划对建筑节能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2.1 建筑规划方案对施工过程的能源直接消耗分析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规划的过程中, 我们在对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使用时的设计与规划会对施工的直接消耗造成很大的影响, 比如在施工规划方案中, 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不同, 就会造成不同的材料与能源使用,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来说, 影响着整体建筑质量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在进行建筑施的规划设计时, 我们要综合的利用施工现场的环境资源减少对建筑能源的消耗, 从而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 实现节能建筑施工的目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我们应该多使用一些节能材料进行施工, 从而保证建筑节能的目的。建筑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 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条件对施工方案进行改善, 根据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变化对施工方案进行分析, 研究如何利用较少的能源与材料实现质量较高的建筑水平, 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建筑规划方案对施工后的能源使用消耗分析

建筑行业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的知识, 要想实现对建筑行业的节能目标, 要从最初的建筑施工方案设计到具体的施工, 以及建筑施工后的运行管理等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以往我们只注重对建筑过程中的成本以及能源的节约, 却忽视了建筑使用与运营阶段的能源消耗等, 这些状况会导致建筑行业的节能效果并不理想, 现今我们要从整体建筑的方面进行理念的规划与设计, 根据建筑使用的年限以及效益进行节能方案的优化, 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要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资源, 优化建筑的使用材料, 对一些外墙等部位选择节能型的环保材料, 再设计规划时, 要对施工使用的能源消耗进行模拟计算, 计算各种空调等设备的能源消耗状况, 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案, 有些新型的节能环保设备能够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 提高对能源的利用。因此建筑规划的使用运营阶段也会有能源的消耗问题发生, 我们要做好建筑规划设计, 考虑到各方各面的节能问题, 实现良好的建筑节能目标。

3 建筑规划中的相关建筑节能的技术与方法

建筑规划与建筑节能之间具有互相影响的作用, 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要研究相关的节能技术的应用, 从而实现较高的节能建筑目标, 以下就对建筑规划中的相关节能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

3.1 对建筑规划中的整体环境条件进行节能方案的设计

很多时候, 建筑的节能规划设计要从建筑的整体环境与外部条件决定, 我们要综合考虑整体的设计理念, 在进行建筑规划与设计时, 要配合能源的使用、环境的分析、设备材料的节能效果以及建筑结构的材料使用等, 从而保证建筑规划与外部的自然环境相结合, 尽量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提高对建筑施工与现场环境的协调控制, 根据建筑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进行建筑室内的环境规划与调节, 从而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实现节能效果。

现今建筑行业最注重节能目标, 在规划设计的时候, 要重视到节能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以建筑节能作为基础规划的核心内容, 从而指导着建筑的规划设计, 利用自然条件与资源, 实现对建筑整体的节能目标, 对建筑的整体进行节能规划设计影响着人们的居住质量。

建筑居住的环境主要是阳光与风流, 所以在进行建筑的总体节能设计时, 必不可少的要对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我们应该在建筑施工规划时, 降低阳光的辐射能量, 提高建筑的通风状况, 从而提高对建筑的整体节能设计与规划。规划好建筑之间的距离以及建筑的基本朝向, 还要联系好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这是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措施, 在满足基本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 要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实现节能的目标。

3.2 对建筑整体结构空间规划设计的节能方案研究

建筑物的基本朝向会极大的影响着能源的消耗, 因为阳光具有辐射作用, 阳光的作用会导致制冷与制暖的能源消耗问题, 所以在规划设计时, 要设计好建筑的整体朝向, 满足最低的能源消耗, 既要舒适也要节能。其次建筑的总体面积也会影响到能源消耗的大小, 我们在规划设计建筑时, 要尽量减少外部的建筑面积, 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 实现节能目标。只有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才能够在满足基本的建筑使用功能外进行节能效果的研究, 对整体的建筑结构进行规划设计, 适当的隔离, 可以改善室内的环境, 降低能源的消耗, 整体结构在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对空间结构的设计, 考虑到空气的流通。

选择节能建筑材料也可以降低建筑能源的消耗, 实现建筑行业的经济、环保、节能与高效目标, 做好建筑节能设计, 研究并应用新型的保温节能材料, 从而提高建筑节能的目标。

4 结束语

总之, 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的节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我们要在建筑规划时全面考虑到建筑的节能, 研究节能新技术, 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降低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陈宇强.试论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设计[J].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5, 11 (5) :13~26.

[2]史海运, 王巧燕.试论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实现建筑节能[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3, 02 (7) :22~36.

[3]李雯, 荆方.试论如何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实现建筑节能[J].建材与装饰 (旬刊) , 2011, 06 (12) :22~35.

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设计的关系 篇2

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节能建筑规划设计以及节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节能建筑;项目管理;规划设计;存在问题;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建设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

规划设计中的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循环利用等。

同时,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设定各种参数,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现在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高层建筑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探讨

1、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期间,高层建筑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之下,大量涌现出来,这些高层建筑具备了造型新颖、功能丰富的有优势,并且这类建筑的修建也充分的反映出了一个城市的繁荣以及一个国家的进步,给予城市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但是高层建筑由于自身过高的修建楼层,对于整个城市所呈现出的格局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景观环境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一个城市的发展并非是一味的求快、求繁荣,而是要保持协调,做好布局,只有具有空间协调性的城市,才能够持续的繁荣。下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的规划以及建筑设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2、高层建筑规划分析

高层建筑在城市中修建期间,所表现出的规划以及布局,对于整个建设工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也同样对于整个城市所表现出的布局以及城市氛围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规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从美化城市结构、丰富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和规划,要重点避免建筑对于城市结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1)超高层建筑数量。

城市中所呈现出的高层建筑,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繁荣的象征,但是这类建筑本身不能够大量存在。对于城市来说,超高层建筑本身在收益、效益方面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主导型,并且其所表现出的体系、高度等对于城市所造成的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对于周边居民的采光来说。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针对超高层的建筑数量加以掌控。

2)高层建筑的密集程度。

高层建筑的合理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所表现出的用地压力,进而使得空间得以更好应用,但是如果说高层建筑过多的密集在一个区域,那么就必然会导致环境、交通等受到恶化影响,无论是办公、生活都会受到干扰,还会带来交通的拥堵。例如,现代城市所出现的光污染现象,便是由于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对于高层建筑布局进行掌控,避免过于集中,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3)建筑与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在商业发达,地段繁华的区域,其特殊的客流量造成本身交通荷载大,而高层建筑会更加影响该地段的交通,因此,要控制该地段的高层建筑层数和数量,在规划设计时要与街道和其他建筑相互协调统一,必要时扩大街道的通行能力。

3、高层建筑设计分析

1)高层建筑主体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现目前,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开始朝着更加新颖形式的结构和方向进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建筑所表现出的机构形式越发的复杂,尤其是其中的平面形态、竖向形态等所进行的布置和衔接也更加的复杂。在这一状况之下,大量不规则、非常规形式的建筑平面开始被应用到了高层建筑结构之中,这主要是缘于计算机技术使用便利型,才为各种建筑形式的应用带来了理论分析以及支撑依据。此外,不断发展的材料技术,也同样为高层建筑建筑的设计起到了推动作用。

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在当前社会越发重视绿色、经济、节约、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对于城市本身所表现出的环境和生态稳定带来了影响,还对于周边居民的日常说话带来了干扰。那么在绿色建筑执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引起重视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以人为本,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需要全局的参与,并非是高层建筑中对于某项绿色技术加以使用那么就转变成了绿色建筑,而是需要在前期的策划、后期使用等时期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技术推广;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南北方温度、气候不同,人文条件、文化差异,会造成同一风格的高层建筑在北方可行,但是在南方就不可行,所以不能盲目的照搬建筑风格和类型,需要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当地气候、风土人情,做到设计因地制宜。

3)建筑尺度设计。

高层建筑的尺度设计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物不同于人,体积庞大,内部结构复杂,需要各部分相互的协调统一。要做到尺度的设计,需要从以下尺度关系入手:第一是与城市尺度的关系,高层建筑体积大,建筑高度高,是城市的重要组成,也直接影响城市的景观,因此,建筑的尺度离不开城市的尺度,要与城市尺度协调统一;第二是建筑尺度,即建筑本身的尺度,设计师做到均衡,需要从建筑的组成来调节,高层建筑由主体、裙房和顶部组成,这三部分的尺寸需要一定的比例来均衡建筑的整体尺度,然后就是各个组成的细部尺度,层次、等级划分要细致、协调;第三是近人尺度,这是容易被人们所观察和直接看到的,比如出入口的尺度,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尺度要适宜;第四是道路尺度,也是近距离的感知,需要考虑行人的舒适度来确定尺度。

4)重视节能设计。

高层建筑的数量和密集度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设计时往往忽略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建筑节能,意识淡薄,往往造成高投入,低回报,高耗能,低效益。对于建筑节能设计应排在第一位,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筑的朝向和位置设计,要满足日照要求,建筑的南向开窗面积要大,北向东向的面积要小,这样才能采集更多的光线;第二,提高建筑的保温功能,屋内的一部分热量从窗户消耗掉,一部分从墙体散发,在选用窗体材料时要选择隔热性强、导热系数低的材料,而墙体材料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层或者对墙体材料进行加工,用一些保温性能强的材料做复合墙体,这样才能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

5)高层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防火、抗风、配电、电梯、防雷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建筑内部设计要通畅,便于逃生,应急照明系統的配置可以在发生火灾时给人们帮助,防火门、安全分区的设计也是很有必要的。建筑越高,水平荷载越重要,风荷载是影响水平荷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高层建筑的防风设计。配电系统的设计要求两套供配电,且两个电源由两个电厂供应,还要来自两个不同区域的变电站,一个来自于建筑所在区域的变电站,一个来自自配发电设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本身作为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其所表现出的主体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所表现出的协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严格的遵守生态、绿色、安全、节能、合理等几个方面的原则,并且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之后。也就是说,高层建筑本身的设计工作,要和规划工作之间密切配合,进而达到科学合理,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沈瑞宏等.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J].工业建筑,2009

[2]曹丽新.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关于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析 篇4

1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建筑规划就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规划。通过对建筑物各种功能的布置与连接的规划处理, 增加建筑物的利用价值。建筑规划主要以建筑物的功用为出发点, 根据建筑物形体以及区位特点等要求, 挖掘出建筑物其他方面的潜在的使用功能。建筑设计指的是以建筑规划为基础, 建筑设计师通过现有的建筑资源和建筑技术, 结合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把建筑使用者的设想及某些意见进行充分的整合, 进而完成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

建筑规划从宏观的方面确立了建筑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 影响着城市的总体规划, 从建筑物自身来说, 建筑规划制约着建筑设计的方向和风格等。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 建筑规划对于建筑师和开发商来说, 既避免了反复修改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消耗, 又能够很好的控制开发成本, 明确了投资目标, 为投资效益提供了保障。

建筑设计能够实现建筑物的社会功效、个体功效、效益功效, 是建筑物的最终设计。一个建筑物能否实现其社会价值, 被用户认可, 给投资者和开发商带来效益, 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于建筑设计。一个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其销售。

2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统一于建筑物中, 是不能分割的, 它们在设计的知识层面是相互交叉的。在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它们是相互渗透的, 属于设计的两个阶段。

首先, 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建筑规划人员在进行建筑物规划时, 应当具备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建筑规划应当属于前瞻性的工作, 这就要求建筑规划人员不但从当前局势需要出发, 还应当考虑建筑规划为建筑的后期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能够预见建建筑物在开发利用阶段可能存在或发生的各种问题, 实现建筑物功能的拓展性、预见性。对于拟建建筑物的前瞻性, 应当根据建筑设计的进度来展开, 逐步深化、逐步清晰。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 应当立足于建筑规划, 利用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方法及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 将建筑过程中不相关或者矛盾的地方结合起来, 实现建筑物的最佳功能。

其次, 建筑设计应当体现建筑规划的功能。建筑设计不但需要体现建筑物的应用性能, 还应当体现建筑物的社会性能。协调好建筑物内部各个环节间的关系, 同时还应当处理好建筑物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建筑设计应当满足建筑物在施工、建筑物理、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建筑设备等方面的要求, 满足其一般规划功能。此外, 建筑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之外, 还应当体现建筑物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利用建筑设计, 展现当地的区域习俗与民族特色, 实现建筑物的文化功能。

最后, 建筑规划以建筑设计载体。对于一般建筑物而言, 其建筑规划应当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 而建筑设计是通过建筑物实体来实现的。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都涵盖了对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不是简单的对建筑物的功能布局做出规划或设计, 而是应当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通过进一步的整合布局, 完成建筑物的外在和内在的设计。对建筑物布局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色彩的渲染。

3 金属结构的合理规划与设计

金属结构在建筑物中的运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 金属结构仍然在建筑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建筑业中, 金属结构具有的较好的强度、较高的韧性、较大的弹性等特点。但是, 在金属结构产品在生产和设计时也有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开采和加工金属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而且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此外, 随着塑料、陶瓷与木材等加工领域的发展, 给金属结构产品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时候, 应当充分考虑更高强度、更轻重量的钢材或其它合金建筑结构。目前, 金属泡沫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建筑金属结构主要包括钢结构、门窗幕墙、建筑五金、采暖通风、建筑给排水、建筑节能、光电建筑应用、新技术与新材料、标准与技测、实验研究、施工技术、装饰与设计等一系列的元素。建筑金属结构在建筑物的外观和质量上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具体的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时候, 应当充分考虑金属结构因素。既要规划好金属结构的位置、功效, 又要设计合理的金属结构产品, 以降低资源的浪费, 实现合理的利用资源。具体的产品设计技术有:基于Socket系统的建筑金属结构的设计技术、基于原型的建筑金属结构产品的设计技术等。中国北航体育馆的成功运行有效的见证了金属结构在当代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2008年,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令世人震惊的不止是中国举办奥运会这一盛举, 更让人震撼的是鸟巢、中国北航体育馆等建筑。这些建筑都以合理的规划, 高品质、可持续的设计, 合理的利用和发展了金属结构技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对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重要性、相关性的分析, 指出在规划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金属结构元素的应用。只有在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考虑到金属结构的运用, 才能实现规划的合理性, 设计的完美无缺, 达到建筑物的最优化, 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 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

摘要: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有目共睹, 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要求的提高, 关于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开始分析, 重点探讨了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在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金属结构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规划,建筑设计,联系,金属结构

参考文献

[1]李宙英.浅谈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2) .

东莞幸福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说明 篇5

1.1区位

广东省东莞市,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重头发展基地,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厂商,被誉为“投资热土”。

本项目基地位于东莞市南城、莞城、万江交汇处——坝头地区,紧邻城市新中心区,隔运河相望,通过城市主干道鸿福路可方便达到新的行政中心。

1.2外部景观资源

基地西南侧临城市主干道——鸿福路,西北侧临城市主干道——东江大道,东南侧和东北侧临规划城市次要道路。具有良好的城市资源和景观资源,西北部为景观丰富的东江支流,东南部为东莞运河。周围有着良好的城市绿化,周围多为低矮的商业、公共建筑和农民房,视野开阔。

1.3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标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JGJ37-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54-95。国家及东莞市其他相关现行规范、规定等。

1.4发展定位

基于本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定位为集合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美食城、写字楼、公寓、高尚住宅区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物业,成为整个坝头地区的休闲消费中心和标志性建筑群体。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建筑思想,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绿色、健康、阳光三大特点:

绿色—创造回归自然的生态居住环境。

健康—在区内充分设计体能测试设备,以及羽毛球场、室外游泳地、室外健身器械、漫步径等体育运动场所,满足住房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阳光—强调邻里交往的空间设计,给住房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休闲的社区空间,从而引导一种充满阳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1.5设计目标

实现良好的、开敞的正向积极的外部空间关系。倡导一个富有生机和简约的现代优质生活环境。住宅获得最佳景观朝向,良好的空间关系。使住宅获得最佳景观、朝向。

保证住宅设计的良好通风、日照、开阔视野和方正实用的空间。

1.6工程规模

基地呈不规则形,北侧两块用地为商业用地,面积分别为66883.919平方米和5384.595平方米;南侧用地为住宅用地,面积为121221.554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193490.06平方米。扣

扣除港口大道和银丰路延长线占地后,北侧商用部分实际用地合计61103.491平方米,容积率为2.5,可建地上建筑面积为152758.73平方米;南侧住宅部分实际用地合计113589.875平方米,容积率为2.0,可建地上建筑面积为227179.74平方米,居住人口约4850人。

综上所述,地上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以实际用地面积174693.36平方米计算,平均容积率2.18;以红线占地面积193490,6平方米计算,平均容积率1.96。

2.规划构思

2.1规划布局

由于基地被道路自然划分为两大一小3个地块,根据3个地块不同的特征和规划的要求,确定了3个地块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北侧较大地块主要安排了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美食城、写字楼、公寓等公共功能。北侧小地块主要安排了为酒店服务的员工宿舍和少量商业。

南侧较大地块主要安排了高尚住宅、办公、商业功能。沿城市道路为商业区,会所位于小区中心地带,靠近主入口,提倡资源共享,同时对主入口形成视觉对景,隔离内外功能不同的两个空间。住宅类型1——位于基地西边和南边,围和式小高层住宅,底层有一层商业网点。拥有亲近的比例尺度和良好的生活气息,拥有相对独立的内部景观。住宅类型2—高层点式住宅,为17+1层,一梯五户,位于基地南部,视线开阔,有良好的外部景观环境、内部庭院环境和南部城市景观。住宅类型3——基地北部曲线连排小高层住宅。拥有北部城市景观和外部环境景观

2.2形态布局

建筑以点、线形态布局,以尽量保证住宅视野开阔和减少对视为布局原则,点式建筑的间距最大化、线型建筑曲线化,在让布局显得宽松的同时,营造活泼、动感空间,空气对流顺畅,是“均好性”的最大化体现。

在用地范围内全面综合考虑了布置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体、景点等内容。同时顺应基地特点,作好用地规划,安排不同的建筑类型适应不同位置的需求.2.3交通组织

2.3.1车行

住宅车行入口安排在基地北侧小区路上,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出入口,保证车流出入在基地范围内的均衡性。

道路规划充分体现了快捷、方便、安全的宗旨。交通组织与城市道路衔接,设计了快捷、方便、安全的交通路线;做到人车分道,车流一进入小区就驶入地下车库,把车辆对住房和安全及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少。

停车采用半地下停车的方式,居民可就近停车。半地下车库利用基地地形和内部庭院微地形来设置,车库上方设采光通风用天井和光顶,有利于车库自然采光及通风,使车库更人性化,也降低了成本。

2.3.2人行

人行主入口位于基地南侧,次入口位于基地东侧,分别设置入口广场,主入口为金棕榈广场,宽40余米;入口广场结合空间设计,积极地引导人行,使住户即能快捷、方便地到达入户大堂,又能在行进中有良好的景观。

建筑首层架空,设计了遮风避雨的风雨漫步径,贯穿大部分的住宅入户大堂。

基地内的步行街,贯穿起4个人行入口,同时统领起整个小区的步行系统,协调着各活动场,使步行系统有序、便捷,形成丰富的步行体验和感受。

2.3.3消防

消防环路的设计充分利用人行街道和各个活动广场,作为限制性路来满足消防要求,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庭院人行的影响,尽量多的安排绿化和活动设施。规划中楼与楼之间宽松的布局也充分考虑了消防间距。

2.4空间设计

小区空间层次明确,位于基地南侧中间的主入口公共空间,向城市开放,它联系基地内南北休闲庭院空间,同时与会所相隔呼应,是一个半围合的以运动为主题的空间。小区的四个主空间相互响应、联系,在布局上既注重了围合感,又相对放松,保证通透的空间感。

小区外商业空间沿城市道路展开,基地西南角的商业广场、西北侧开放的小型入口广场丰富了商业沿街空间形式,利于人们形成不同的空间体验。

竖向设计上充分利用地形,半地下停车库既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又节省土方。同时微地形的营造也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

3.结构说明

3.1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2结构设计概况和方案

本工程由42栋高层商住楼组成,层数最高为17+1层。基地北、西、南临街塔楼下一层作商业,为满足上部住宅使用功能,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设结构转换层。基地内部塔楼一层架空,为配合架空层空间的通透,同样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设结构转换层。

由于地形高差的变化,为了节省土方,车库为半地下,位于基地东北部,面积14000平方米。基础拟采用高强度预应力管桩基础,桩柱为400至600。

4.给排水说明

4.1给水系统

市政管网两路进水,接至地下室的贮水池。根据市政水压力,确定地下层至地上四层同市政管网供水,其它部分用水由地下室外泵房内的变频调速泵供水,超压的楼层设支管减压阀。

4.2消防给水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由市政给水管供给,室内消火栓系统由地下室泵房内的消火栓加压泵供给,自动喷水系统同地下室泵房内的自动水泵供给,初期火灾所需水时由屋顶水箱供给。发电机房的消防采用气体灭火系统。

4.3污水系统

卫生间污水经管道汇合排至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室外污水管。其它洗浴废水经管道汇合后直接排至室外污水管,餐厅、厨房含油废水经隔油器处理后排至室外污水管。

4.4雨水系统

屋面雨水排至室外雨水管;地下室的地面排水至集水坑,再用潜水泵抽至室外水管。

5.通风、空调说明

5.1设计依据

《采暧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19-87(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4-9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放火规范化》 GB50067-97。国家及东莞市其他相关现行规范、规定等。

5.2通风系统

地下室设备用房设排风和补风系统; 公共卫生间.电梯机房.设排风; 商场.会所等设排风; 住宅部分的通风由用户自理;

5.3防排烟系统;

地下车库.库房等设排烟兼排风系统,并设补风系统; 地下室设备用房,长度>20M的走廊设排烟和补风系统;

商业用房每个防火分区内竖向设排烟系统,为二次装修后出现的>100M2的房间>20M的内走廊排烟;共享空间上部设排烟系统;

消防电梯和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设正压送风系统.

5.4空调

商业的裙房部分设中央空调.中央空调采用直燃制冷机组,空调制冷机组及发电机组均采用轻柴油为燃料,需设置15吨油罐3台埋于地下,设油泵房一间。冷冻机房设在地下室,冷冻采用2台离心式冷水机组和蔼台螺杆式冷水机组(大小搭配).冷却水泵,冷却塔设在裙房屋面上.

末端设备:大空间的为风柜,小房间为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住宅部分空调由用户自理.

6.电气说明

6.1概述

本工程为住宅区工程。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地上最多17+1层、地下一层。其中的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和部分重要负荷属于一级负荷。其余作为三级负荷。

6.2设计范围

电源及变配电系统、动力照明系统、设备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强电消防措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话及计算机综合布线系统等。

6.3供、配电系统

由市电网引来两路10KV电源,用高压电缆埋地引入地下室高压配电房。供电方式为双电源进线,单母线分段。

6.4变电所

变配电所设置在地下室。地上用电量为2050KVA、地下室用电量为50KVA、设备用房用电量为20KW,总用电量为2120KVA。

为此,选用两台1250KVA环氧树脂浇注变压器作为变电设备。设应急柴油发电机机一台300KVA。

6.5低压配电系统

380/220V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C系统。配电方式为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

6.6消防系统

本建筑设置一套消防报警装置。消防控制室设在一层。所有消防用电设备均由双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

防雷接地系统:本建筑按三类防雷设计。利用建筑物桩基和基础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利用建筑物混凝土凝墙及住内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天面避雷带加装20X20米方格网,使每栋建筑物形成一个等电位法拉第笼。强电、弱电共用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6.7火灾消防自动报警系统:

本工程属一类建筑,在一层设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的门直通室外,消防控制室内设报警主机,消防联动柜,消防广播柜等消防投警设备。

6.8火灾报警系统设置范围

设备用房,病房,医疗用房,公共走道,前室,电梯机房等。

设置内容:火灾感温及感烟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水流指示器,消防广播,消防电话插孔,疏散指示灯等。火灾时消防控制室接到信号后,根据情况启动消火栓泵,喷淋泵,防排烟风机等消防设备,开启消防广播。消防设备除事故照明负荷外,为双路供电末端自动切换。事故照明负荷由事故母线供电。6.9电话系统

中小型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探讨 篇6

关键词:小城镇建筑;中小型建筑;规划

前言

中小型建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目前,中小城镇中该类建筑种类繁多,且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因此中小型建筑总量随之增加,建设好中小型建筑,需要对其规划和设计进行研究,对提升其建设设计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主要对建筑的空间构造和单体建筑的设计特点进行了阐述。

1.建筑主体空间构造和单体设计之间的联系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建筑布局和要求,但是按照建筑群建设特点,一般公共型建筑,如商店、电影院、校区、行政建筑或者部分民用住宅等,都会选择在城市主干道的两侧或者宽阔的广场旁实施建设,人们在广场上开展日常活动,事实上就是处于建筑群相结合的空间构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建筑群选择联合的方式,逐渐建设成一个整体的流动性空间建筑,从而形成了以建筑群为主的新时代城市风貌;做好建筑设计规划工作,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街道、广场或者某一个地段上建筑群的建设格局;而相对于大城市来说,城镇拥有的建筑物数量较少,且属于小型面积的建筑,因此对中小型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加入具备观赏性的建设,因为中小型建筑物在人们视力范围之内,对建筑的整体形象要求较高,因此对建筑的空间格局建设也有一定要求[1]。

城镇中单体建筑的规划建设具有体型小、结构简单的特点,但是只要将建筑单体进行合理规划,保持一致性,并将街道和绿化带进行合理地设计和规划,也能给人们带来宁静、整齐的印象;相对的,如果对建筑群的建设缺乏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就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面貌;从而改变城镇的建筑风貌,需要对单体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并对建筑体之间的格局规划引起重视,具体的改进内容为:

1.1提升城镇建筑规划管理水平

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城镇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是最为薄弱的工作内容之一,加上规划水平有限,城市面貌及建设水平愈加低下,主要表现为:街道的两侧、面积和长度之间相差过大,且建筑群之间缺乏规划,建筑主体整体无观赏可言,也无法进行空间构造,因此,提升城镇建筑规划管理水平,要求建筑规划和设计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群格局的布置[2]。

1.2以城镇发展特点为基础,实现建筑群的多样化建设

对城镇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规划管理力度,还要提升城镇的整体面貌,改善建筑规划格局的设计。城镇的建筑群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特点,不需要与大城市的建筑一样统一布局,沿着街道两侧建设的建筑也不需要控制在红线位置,而是需要在建设前,实行统一的设计规划,并结合城镇功能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实现建筑群的多样化建设[3]。

例如,道路交叉路口处的建筑,不一定选用传统的建设方式(传统类型是中间高两边低),而可以选择绿化带进行布置,不仅可以利用栽植行道树的方法,还能够选择在道路两侧交叉位置,布置长形的绿化带或者安装建筑雕塑;在主体建筑前面,选择栽种低矮的观赏性草木;建筑的层数应根据不同的地段选择适宜的高度,一般以3至5层为宜,外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设更高的建筑,同时起到丰富城市建筑面貌的效果。总的来说,城镇的中小型建筑规划和设计,格局不需要追求高大气派,而是应以朴实、自然和谐且多样化的特点为主[4]。

1.3要求单体建筑的设计与整体格局相宜

对单体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建筑地区的周边环境,包括地质、自然环境等,通过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考虑,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单体建筑,建设出适宜的建筑类型、体积和颜色等,不仅需要满足建筑自身的协调性,还要与整体建筑群格局相宜;同时要求建筑群的整体建设以简单化为主,不需要过分突出其独特性;如果建筑群的外形种类繁多,则尽量选择中轴对称的方式进行建设。

2.单体建筑的规划和设计

2.1单体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当前中小型建筑群的设计中,追求形式化的趋向较为严重,形式化的建筑实用性不强,且不利于建筑群整体的空间规划和布局,导致单体建筑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特性,主要表现为:①模仿大建筑的建设模式,导致整体建筑的建设效果较差,尺寸比例不协调,形式缺乏美感;②正常的建筑设计顺序为:确定立面、设计主题形式,最后才规划出平面格局,然而大部分建筑在规划时却按照相反的思路进行设计,导致单体的建筑规划和设计不符合建筑规律;③单体建筑设计人员过分注重自我感受,并以建筑的形式主义进行设计,导致建筑的设计与四周的建筑难以协调[5]。

由此可以看出,不以建筑所处环境特点作为基础的建筑规划和设计缺乏实用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使用和技术能力,过分追求形式化的建设,或者模仿大型建筑的设计,会导致小型建筑的建设缺乏独立的特质和风格,设计理念过于僵化。因此,对独立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建筑的使用功能、自然环境和机构布局等内容加入设计理念,才能保证建筑空间的设计具有多样化特点。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建筑的使用功能不断提高和创新,同时也对建筑结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根据建筑群所处环境的特点,转变设计理念,才能丰富独体建筑空间布局和建设形式的多样化。

2.2中小型建筑空间布局和建设形式的特性

2.2.1简单化设计

中小型建筑的建设要求主要为:使用功能简单,建设成本投入低,同时应该合理就地取材,根据建筑群所处环境的特点和技术要求,规划和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空间格局和外形,要求建筑的立面设计以简单化为主,才能有效保证整体建筑的设计具备经济合理性,从而达到真实、自然和谐和简朴的建设效果。

2.2.2自然和谐与简朴的建筑建设

中小型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不能脱离资金投入和功能使用要求等实际问题进行设计,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建设者的经济能力、拥有的建筑设备和施工条件,争取利用最小的投入、简单的材料和设备、便捷的施工方式建设出较好的建筑效果。自然和谐与简朴的建设风格符合中小型建筑的设计要求,应该将其应用在建筑的建设当中,以达到事半功倍、层次分明,简朴中带有多样化的建筑效果。如某总工会办公楼的建设,建筑的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处于重点规划的建设位置,要求所建建筑多于4层,该办公楼的建设具有建筑体积小,使用功能简单等特点,因此应该选择简单的一字开平面设计,并对立面的入口位置采取重点处理,达到突出建筑格局建设关键部分的目的,达到令人感受自然和谐,又不浮夸的效果。

3.结语

中小型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除了需要结合上述内容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建筑建设所需的物质技术,选择因材设计,以普通的建筑材料达到多样化的建设效果,才能有效地提升建设效果,满足更多中小型建筑用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晓春,陈新庚,李明光,黄鹄,林亲铁.城市生长管理与城市生态规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17-132.

[2]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13(04):87-104.

[3]沈清基,傅博.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J].规划师.2012(11):158-174.

[4]曾光明,焦胜,黄国和,王玲玲,何理,曹麻茹,朱舟,周建飞.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18-231.

浅谈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关系 篇7

1.1 规划的内容

建筑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建筑物室内外的功能要求, 对功能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以提高建筑物使用周期内的功能价值。建筑规划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建筑物使用功能, 而规划的过程就是以建筑区的区位分析、形体要求和风格定位为切入口进行建筑物的建设。

1.2 规划的作用

建筑物通过规划, 其体现出来的价值不仅是功能目标的实现, 也是建筑物顺利完工的前提条件, 这一点体现为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之上。建筑规划为设计提供基础条件, 一方面是为了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能够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为了建筑物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与设计的宗旨同出一辙。规划的作用主要有:

首先, 是体现建筑物功能的前瞻性,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属于规划设计前后两个不同阶段, 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一个好的规划师在进行建筑规划时要有发展的眼光, 是一种需要有预见性的工作, 不仅要考虑眼前的需要, 最主要是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这样就使建筑物的功能既具有前瞻性, 也具有拓展性, 要预见到拟建建筑物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这种预见, 往往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清晰、逐步深化的。建筑设计师在规划的基础上, 运用建筑技术手段, 借助于其他专业知识, 如美学艺术、人文文化等, 将许多毫无关系, 甚至矛盾的因素完整地结合起来, 使其成为完美的建筑作品。

其次, 是良好的规划方案能够节省设计的费用, 开发商开发的项目, 通常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师, 招投标过程费钱、费力, 从前期的招标宣传开始, 到正式委托设计, 中间必然产生报名接待、资质筛选、发出标书和设计提案四个环节的费用, 而且在招标环节上一般只考虑设计师的成本要求, 将产生较高的费用, 而建筑设计的宗旨就是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实现建筑物最大的功能, 因此, 建筑规划能够为其最大限度节省设计费用, 譬如建筑规划师提交一个规划方案之后, 开发商对建筑规划的思路和创意进行审核, 同意后即可直接委托设计, 将繁冗的传统设计招标流程简化, 直接从“规划”跳转“委托设计”, 为设计节省大笔的费用。

最后, 是建筑规划能够规避建筑设计的风险, 前面已经谈到传统“招标委托”设计的方式, 这种方式风险较大, 因为招投标的时候双方无法了解彼此的状况, 设计师没有提供自己的规划设想, 只是简单说明自己的专业能力, 但建筑规划是提供规划方案之后, 让对方对规划者的思路和创意有所理解, 才决定是否进行委托设计, 这样一来, 意味着建筑规划能够最大限度规避建筑设计的风险。

2 建筑设计的内容和发展, 以及存在的问题

(1) 建筑设计要完成建筑物的社会功能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它的实用功能, 还要重视他的社会功能即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 也要处理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要素的要求, 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

(2) 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建筑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将地域、文化特征融入建筑中, 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 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 将建筑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 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 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在体形、体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 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 再结合功能, 整合、优选、融会贯通, 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3 协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方法

建筑设计师以建筑规划为基础, 综合建筑技术、规划创造力、想象力、业主的要求、业主的设想, 对建筑物的平面进行布局和空间进行构筑, 它是规划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 通过它实现建筑规划的期待使用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 必须协调好规划和设计的关系, 其具体方案如下几方面。

3.1 正确认识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关系

首先, 建筑物的实体是建筑设计目的的最终体现, 而实体包含的功能是规划所预期的, 也就是说, 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的载体。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都有对布局的设计, 两者都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的分析, 对功能布局做出调整和实现, 其中包括建筑形体设计和色彩渲染, 也就是说, 没有建筑设计的综合过程, 建筑规划不过一句空话。其次建筑物功能的实现, 实际上受到社会经济、建筑技术和人文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譬如某个楼盘的定位, 除了要结合周边的配套和交通环境, 还要对所在区文化范围的考究, 让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 并且反映出地域的特色和文化艺术的时代特征。而建筑规划一般都体现某种特定的民族特点和习俗, 设计实现了规划的建筑物功能, 每一个设计的环节都充分考虑区域的特点与和谐,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3.2 建筑设计主要解决规划的点和面问题

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门集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于一体的实用性综合学科, 因此, 无论建筑设计, 还是建筑规划, 其基本原理和方法都是关联在一起的。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筑规划的点和面的问题, 所谓的点和面, 就是结合建设任务的要求和建设技术条件, 进行全面设想, 并根据预期功能, 对建筑物空间组合形式、详细尺寸、构造和材料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建筑设计通过外部、内部和景观的设计, 恰好是满足以上点和面要求的准备阶段。总之, 设计与规划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也存在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设计反映了建筑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于建筑功能结构和布局的合理安排, 以及建筑空间环境的塑造, 建筑设计都与建筑规划不可分割, 前者指导后者的目标实现。建筑设计只有与建筑规划结合一体, 才能发挥其规划空间的塑造能力, 才能实现设计的价值以及规划作品到实用主体的转变。将两者统一, 不仅完善了规划对建筑物整体的把握, 还符合建筑规划发展的实际要求。

3.3 建筑设计要服从建筑规划

建筑物属于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也有人将其视为城市的象征, 这是因为建筑物出色的地理位置和艺术造型等使然。而建筑规划结合的建筑物所处区域人群的功能需求, 属于城市规划中考虑的一个因素。建筑设计就是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规划和谐一体的过程。建筑设计师要考虑建筑物与大环境是否融合,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注重周边环境的协调, 以最简单的设计换取最好的效果。另外, 建筑设计要求具有人性化、综合化、多元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的特征, 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 协调建筑功能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着眼点偏向于建筑整体平衡。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改善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质量, 以定性和定量的图文结合方式, 直接引到具体建筑的规划施工。

4 结语

总之, 每一栋建筑物都是应使用者的功能期望而建设的, 在满足使用者功能需求的同时, 受到了城市规划、地域环境和人文文化的制约, 要实现建筑物的鲜明个性、独特风格、完美功能, 就必须将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完美结合, 一是正确认识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关系, 实现规划的点和面问题;二是对于建筑功能结构和布局的合理安排, 以及建筑空间环境的塑造;三是建筑设计只有与建筑规划结合一体, 才能发挥其规划空间的塑造能力, 才能实现设计的价值以及规划作品到实用主体的转变;四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 协调建筑功能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实现建筑的整体平衡。

参考文献

[1]姚润明, Koen Steemers, Nick Baker, 等.能效建筑规划设计方法[J].建筑学报, 2004 (8) :63-65.

[2]秦遇成, 李根怀, 王文达.建筑规划设计中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1999 (1) :16-17.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篇8

1 解析城市空间

1.1 空间:

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 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 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 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 成为城市空间。

1.2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 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 周围环境作底, 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 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 这便是空间。

1.3 城市空间:

城市中的空间, 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简言之, 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 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研究城市空间, 必然要对其分解, 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 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 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 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 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 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 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 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 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 “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2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 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 (或土地利用) 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 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 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从广度来说, 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条件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 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 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 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 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 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2.1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 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 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

2.2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 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 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 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 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 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 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 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 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 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 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3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 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 (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 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 尤其是建筑物 (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 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 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 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 (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绿化景园设施 (绿化、景园小品等) 、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 (工程管线) 的详细设计。

(1)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 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 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 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 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 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3) 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4) 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 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5) 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 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其中, 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 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3.2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

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 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 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 应该注意两个原则:a.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b.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1)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 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 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 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2)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 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 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板材效果良好, 直接、明了、轻巧。

(3) 理性。承传历史文脉, 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 体现一定秩序, 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 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 比如:曲面玻璃, 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医院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 篇9

医院建筑总体布局模式的演变

十九世纪中叶, 源自南丁格尔的护理理念, 医院的规划布局渐渐拥有了自身的特点, 南丁格尔式护理单元的病房是长矩形的, 病床在两侧靠墙布置, 通过高大的窗户保证采光和通风;厨房和被服间放置在走廊的尽端, 卫生设施通风良好。这是现代医院的首个规划模式, 当时被大量医院所接受, 如美国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就是由一系列的单层南丁格尔病房组成 (图1) 。

十九世纪后期,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 混凝土钢结构、电梯设备、空调技术的出现使医院集中、垂直发展成为可能。1942年, 美国Charles Neerdard设计了双廊式的护理单元, 即护士站、公共设施和治疗室均位于中间, 采用人工照明和人工通风。从此, 医院建筑开启了集中化、高层化的模式。但医院集中式的总平面布局和高层建筑的应用带来了以下问题:全空气调节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 使建筑物的运营成本升高;当灾难发生时, 病床和轮椅将无法使用电梯进行有效疏散;功能科室受限于一定的结构空间中, 不具有扩展性;过分依赖机械通风, 人工环境对医护身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利于自然采光与通风的多栋组合的布局形式, 以及有医疗主街的村落式组合模式, 成为医院总体布局广泛采用的方式 (图2) 。

发展与变革对医院总体规划设计的影响

医疗技术装备的发展更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方式的变化等, 对医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医院总体规划设计就是要应对这些发展变化,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高适应特性。

*新技术与新设备的运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 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从最初的X光影像技术到如今的微创腔镜、血管造影和放射性同位素技术, 这些新型检验手段和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医院七项指标用房的建筑面积比例。尤其是医技科室的发展最为迅速, 其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在院区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

物流传输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改变了医院各部门间的联系强度和频率, 常用的有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轨道式物流传输系统和AGV自动导引车传输系统等。特别是物流联系较多的部门, 如药剂科、检验科、手术部、中心供应室、病理科等, 位置上的紧密联系不再至关重要, 新技术为医院建筑规划布局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医院社会化协作水平的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院的后勤保障及院内生活服务逐渐具备了市场化、社会化协作的可能。如:被服清洗及手术器械的消毒, 已经有专业化公司可以外接, 医院无须建设洗衣房甚至是中心供应室;即便是医学检验这类医疗功能, 在少数大城市也有专业、独立的第三方机构, 医院可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集中力量发展特色科室, 增强竞争力。

*运营与护理注重高效率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患者住院康复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对医院床位数的需求也慢慢降低, 但对精细护理的需求则不断增加。比利时德鲁教授 (Jan Delrue) 针对如何提升护理效率提出了“护理层”的理念, 其主要内容是把同层的护理单元类别化和系统化。比如当四个护理单元放置在同一楼层时, 四个护理单元或两两护理单元可以共享物资供应、协调护理人员配置及夜间管理, 提高护理效率。

2.护理层理念

3.伦敦洛什维克公园医院总平面布局

医院总体规划与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医院总体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提倡生态保护和节约能源的生态化医院;二是适应发展变化或具有可改变的生长特性的高弹性医院。生态化医院关注对医院所处环境的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 在此不加赘述。如何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 使医院具有可生长的特性, 是在医院总体规划与设计阶段, 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日本建筑师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英国卫生部提出的Nucleus体系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德鲁教授提出的Meditex体系都是关注医院建筑动态发展的理论, 分别从结构体系、模数化建造、通用空间、科室可扩展性和自然通风采光效果层面探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可生长性

20世纪, 人们逐步意识到医院发展的不确定性, 医院不是一次建设就能达到完美的。英国建筑师John Weeks认为医院初始的功能需求并不是医院设计的基础, 建筑师不应以建筑与功能的一时匹配为目的, 而是应该设计一个能适应医院未来功能变化的建筑。而医院和村镇在功能和社会学意义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正如村镇中的房屋, 医院各科室是相对独立的, 但所有的科室一起运作便使医院成为一个整体参与到社会的医疗服务当中。因此, John Weeks将村镇地理学理论应用到医院总体规划中, 即围绕一条主轴将各栋建筑单体结合起来, 散而不乱, 扩建灵活, 形成有机整体, 便于分期扩建, 如伦敦的洛什维克公园医院 (图3) 。

*功能模块化

功能模块是指以单一或复合功能作为医院总体规划的基本构成单位, 通常以门诊诊区或住院护理单元作为模块的为多, 以统一的模块变化出不同的医院总平面发展形式。

英国卫生部的Nucleus体系仅有一种十字型的功能模块, 每个模块约1000m2, 由一个科室或几个小科室加上服务和设备区域组成。与此同时, 一个或几个十字型模块形成一个功能部门, 满足门诊、医技、住院等部门不同的功能需求, 内部调整灵活 (图4) 。与其类似的还有德鲁教授Meditex体系的灵活T字型功能模块, 它由标准化柱网构成标准化模块的医院总平面体系, 且具有比Nucleus体系更好的可扩展性 (图5) 。

4.Nucleus功能模块

5.Meditex功能模块

6.山西某地级市医院住院模块变化方案

在我国, 医院的总体规划中往往同时存在门诊模块和住院模块, 两种模块分别发展。门诊模块以块状拼接或梳式布置为主;受我国护理人数编排及护理需求的共同影响, 住院模块通常由一至两个标准护理单元组成, 每个护理单元为30~50床, 形成的住院模块可以有多种变化形式。如在山西某地级医院的投标方案深化中, 住院模块可以变化为流线型或折线型等, 为医院总体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及造型的丰富提供了多种可能 (图6) 。

7.Meditex体系空间模块柱网尺度

8.比利时Gasthuisberg医院总平面布局

*空间模块化

国外医院的结构形式多为钢结构, 因此Meditex体系使用的模块基本采用7.2m×7.2m柱网为模数, 走道为3.6m宽, 核心筒放置在模块的短翼尽端。这是一个钢结构、轻薄隔墙合理的跨度区间, 且易于形成适合门诊、医技、住院等多种功能的通用空间 (图7) 。通过设计优化, 能尽量减少特殊房间, 减少房间的尺寸模式和技术装备模式。同时, 通用空间可在不同时段用于不同的使用功能, 在部门调整时也可避免或减少重新修建房间。在国内, 医院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较为适宜的柱网模数为7.8m、8.1m或8.4m, 可使2~3人间住院病房满足舒适度的需求。

*交通组织网格化

无论医院未来如何发展, 都依赖于有效的交通路线联系各组建筑, 开放式的交通组织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顾及医院发展的不确定性。开放的交通组织呈现网格化, 其优点是:网格可以向任意方向生长;每一个科室的发展都直接作用于主要交通网格;网格使各科室与医院建筑的其他部分有更大程度的关联;网格比其他交通组织方式更加便捷。

*尽端开放化

医院总体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一些重要的有发展潜力的主要部门, 应该尽量设有独立的尽端, 特别是与医疗技术发展、医疗设备更新密切相关的医技部门。而且在这些部门开放式尽端外要预留足够的发展用地, 尽端内预留交通线路和技术网络接口。

*案例

浅谈医疗建筑规划与设计 篇10

1 医院的更新改造成为新时期医院建设的重点

1.1 注重改扩建工程。

21世纪, 我国医院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医院发展以改扩建为主, 部分医院需要新建和翻新。据1997年统计, 我国人均占有病床、医生数及一些现代化的大型高档医疗设备已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消费水平却还远远落后于中等发达国家, 医疗消费水平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 医院建设将更注重如何提高原有医院的工作效率与医疗品质, 改善及规范医疗环境, 适应医院现代化的要求, 改扩建项目将成为医院建设的重点。

1.2 旧医院的局部更新建设。

我国许多医院由于早期建设的观念所限, 缺少总体规划与发展构想, 医院建设一直处于见缝插针的状态, 使得医院布局凌乱, 功能不完善, 难以满足新时期医院现代化的要求, 许多医院采取更新重建的方式, 进行局部新建, 改善医疗条件。为完善医院规划, 整合建筑环境, 单体建设之前, 必须进行远期规划, 分期建造的设计。

1.3 建设前的可行性预测。

目前大多数医院对要新建与改建的项目没有进行建设前的可行性预测, 而医院建设必须有比较周密的准备分析论证阶段, 对要建项目的实用性、可行性、经济性、前瞻性以及用地指标、建筑规模、建筑层数、建设 (改造) 模式, 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 克服我国现代化医院发展的盲目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疗建筑设计发展的历程, 虽然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 但医院建设急剧发展亦带来规划建设上相当的盲目性。如不顾实际情况, 盲目扩大规模、盲目追求高标准、高层数、大气派等现象, 建设观念上的误区需要辨清。

2.1 盲目扩大规模。

根据医疗保健需要和卫生资源的配置, 我国医院实行分级定编, 其规模由小到大分不同的等级, 国家政策也是向部属和省属大医院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两头倾斜, 而中间层次医院在国内数量多, 办得好坏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 完善医疗体系, 促进两头发展, 提高医疗质量意义重大。

我国医院建设经过建国以来数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 与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已达到供过于求, 造成目前一些医院门诊人数减少, 病床和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因此, 对于医院建设, 如果规模预测不合理, 盲目扩大规模, 就会使机构臃肿, 人员超编, 效率不高, 加重病人的负担, 也势必造成医院业务的萎缩。因此, 医院的规模应立足于我国国情, 根据疾病发展趋势和人口发展变化情况, 预算今后10~20年全社会的医疗服务的需求量, 以及按功能、技术特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 确立其在三级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地位、任务和服务范围, 充分发挥资源效用。

规模的预测, 需综合考虑经济基础、人口增长、服务半径等多种因素。在对其进行前期研究的过程中, 综合考虑地区及周边环境因素, 制定合理发展规模, 避免其不顾实际地盲目扩大规模。

2.2 盲目建造高层。

大医院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由于城市用地紧张, 迫不得已采取集中式的高层或超高层建设模式。这就使得许多建设方以为高层即现代化。高层、全空调成为现代化的标志, 产生认识上的误区。高层医院难以解决安全自救、隔离传染、高造价、高维护等问题, 而且对许多医疗业务而言, 水平联系较垂直联系更方便快捷。医院设计任务书中20年不落后的要求, 不应体现在建筑的高度上, 而应体现在设计的科学理念与功能上的现代化。

2.3 盲目追求气派。

现代化医院建设应避免部分地区出现的追求气派的奢华风气。应真正以病人为中心处理好医院各部分的空间布局。下述设计倾向不可取: (1) 门前追求大广场气派, 占用医院仅有或少有的空地, 忽视了医院的功能要求。 (2) 形体上追求标新立异, 迎合业主口味或宣泄设计者的个人设计激情, 而忽视了医院使用的合理性。 (3) 将医院建设成城市的标志, 医院不同于其它公共建筑, 不应也不可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2.4 盲目引进医疗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三级医疗服务网内具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改革开发以来, 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 逐渐被竞争关系所代替, 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和医疗市场上的无序竞争, 造成了资源的重复配置、低效率使用、费用上升等问题。医院建设, 不应贪大求全, 盲目引进先进设备, 没有优化配置, 就不能有效利用。医院应按其规模、功能、技术特长和所处的地区环境来确立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体系, 使医疗资源配置与利用趋于合理与平衡。

3 我国医院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化医院应表现在医院医疗技术装备的先进性, 管理的科学性, 护理素质的高层次, 以及医疗服务与建筑环境的有机结合等方面, 缺一不可。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医院是我国医院建设的必由之路, 片面追求高标准, 医院养不起, 病人住不起。现代化医院应加强如下建设:

3.1 医疗装备的先进性。

医疗装备是否先进, 是否达到世界水平, 是衡量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具备快速、准确、数字化的诊疗设备, 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 实现彻底无胶片放射科和数字化医院, 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趋势。

3.2 洁净标准的严格执行。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生物洁净技术在医疗部门的逐步推广, 为创造洁净、高效的医疗环境奠定了基础。我国医院建设应严格执行洁净标准, 成为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

(1) 手术、ICU、烧伤、血液病房等, 设计时应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 进行空气净化、恒温与给湿。对目前经济较落后地区, 没条件达到规定洁净标准的医院, 设计时应做充分预留, 以便资金充足时进行改造完善。 (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循环系统, 避免医院内感染。据统计, 全国每年住院病人约5000万, 有480万病人发生医院感染, 而医院死亡病人中, 有约1/3到1/4直接死于医院感染。现代化医院应倍加重视使用有效的消毒灭菌设备与技术。如对病人使用的床、床垫等用具进行处理、消毒, 杜绝病菌的传播。

3.3 采用科学合理的医疗运作模式。

采用科学合理的医疗运作模式, 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提高现代化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如门诊实行信息化管理, 电话挂号预约, 减少挂号、交费、取药手续, 流线组织便捷, 缩短病人的往返距离与时间;等候时采用电子显示叫号, 病人就诊一次到位, 不必再采取二次候诊形式, 减少等候面积, 改善病人等候环境。

3.4 设计概念更新。

设计概念更新体现在功能环境、卫生环境、空间环境、人际环境的设计, 如: (1) 总体布置适当集中, 以利于发展、节能、交通与管理; (2) 争取良好朝向, 应以自然通风、采光 (能采取自然环境的, 不取人工环境) , 避免暗室出现, 建设新时代的绿色医院; (3) 外部简洁内部舒适考究, 注意色彩运用, 环境雅致, 空间宜人, 营造家庭气氛; (4) 选用适当的建筑模数, 护理单元规模化, 建筑设计具有通用性, 为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准备。

3.5 开放型, 社会化发展。

社会化发展是我国医院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强调的是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互动。如医院间的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 可方便病人降低医疗费用, 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避免恶性竞争。医院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是医院后勤管理改革的方向, 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然趋势。

上一篇:加工螺纹下一篇:农村饮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