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2024-07-25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精选十篇)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篇1

会上,对近5年来表现突出的“两优一先”进行了表彰并颁奖;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代表分别进行交流发言;近两年新入党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全体在场参会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借此鞭策党员不忘初心,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前进!

会上,该行党委书记、行长周洪源同志以《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立足岗位,做合格党员》为题,为在座的党员讲党课并要求全体党员:一要回顾过去,不忘初心,点燃“做合格党员”的激情;二要谋划未来,看到不足,严明“做合格党员”的标准,并明确指出,“做合格党员”是从严治党向基层的延伸,要把当初为什么入党,落实到言行上来;“做合格党员”不是“及格”那么简单,不要偏解了“合格”二字,认为合格就是“及格”,自我降低标准;“做合格党员”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关键保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争做一名“合格党员”,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求各位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守“四条底线”,做到“四讲四有”。三要知行合一,立足岗位,践行“做合格党员”的承诺。

最后,该行付连晔纪委书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强化党性锻炼,充分发挥好党员和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勇于担当作为,为推进最好银行建设提供坚强有力地思想组织保证。三是要认真开展好“两学一做”工作,抓出成效。四是要切实转变作风,把党建融入业务发展,广大党员要勤于思考,主动应对,用创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指导实践,努力在实践中寻找新的突破。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篇2

同志们:

今年是2021年,再有半年的时间,我们就要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以什么样姿态、拿什么样的成绩来为建党100周年献礼,是在座每名党员干部必须思考的内容。在我看来,党员干部要从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中坚定初心使命,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积极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以“党员干部要从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中坚定初心使命”为题,为大家上次党课,和大家一起从两个方面回顾光辉历史、坚定初心使命。

一、重温党的100年光辉历程,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

一个政党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着这个党“是什么、干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贯穿我们党近百年奋斗历史的重大主题,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懈奋斗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近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始终坚持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不惧流血流汗,乃至牺牲宝贵的生命。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10名委员和候补委员中,8人为党英勇献身,没有一人叛党投敌。

得民心者得天下。红军长征出发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甚至寿材,几乎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用来搭设了浮桥。在淮海战役66个昼夜的战火中,543万群众奋勇支前,男女老少齐上阵,仅小推车就动员了88万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理论探索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顺应这样的形势任务而诞生和成长。近100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一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是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从1840年以来追寻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近100年艰辛探索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72年接续发展中走出来的,这条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今天,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自我革命、勇立潮头的自身建设史。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

大革命时期,国民党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危急关头,党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作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由此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党开展了延安整风,全党同志系统学习党的历史,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近100年来,我们党一次次勇敢地拿起手术刀革除自己的病症,一次次依靠全党同志的努力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任务。

(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严明纪律、反对腐败的艰辛创业史。

我们党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现在成为领导14亿多中国人民,有9100多万党员的大党,靠什么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始终有铁的纪律,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和胜利的保证。

我们党成立伊始,就强调立规矩、讲纪律。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共15条,900多字,虽无纪律专章,但涉及纪律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重。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陷入生死存亡之境,叛变者有之,不听招呼者有之,消极动摇者有之,在党内另立派别者也有之,1927年4月,党中央在武汉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党的监察委员会。1932年5月9日,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在江西瑞金伏法,这是我党反腐败历史上枪毙的第一个“贪官”。毛泽东很关注谢步升案,他力主严惩,并指示说:“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做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内的腐败现象也有所增长。1949年11月,中央就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50年代严厉惩处了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腐化堕落分子。公审刘青山、张子善之前,有人向毛泽东说情,他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受到了党内外、国内外的高度赞誉。著名作家二月河评价:“我们党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的。”

从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看,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党内各唱各的调、各弹各的琴,不要说夺取全国政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恐怕我们党早在革命初期的白色恐怖中就消亡了。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巨大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尖锐而严峻,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我们要自觉做党的纪律的坚定执行者和忠诚捍卫者,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二、践行初心使命,必须担当作为

党员干部必须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才有资格、有底气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经得起磨砺、顶得住压力、打得了硬仗”的要求,讲政治、练内功、提素质、强本领,成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员。

(一)要不忘初心勇担当。作为党员都要首先在初心上找差距,认真思考和回答自己入党的初心是什么、对不对、变没变?决不能掩盖、回避这些问题,决不能轻描淡写、大而化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情与法、亲与清、俭与奢、苦与乐、得与失等八对关系,首要的是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工作作风、工作成效等外在表现,归根结底都可以从这个问题上找到答案。97岁的老英雄张富清,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出生入死,和平时期淡泊名利、扎根大山,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我们要学习这种胸怀境界,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个人得失就看得淡了,就能心无旁骛努力工作。

(二)要狠抓实战提能力。党员干部既要有敢担当的意识,又要有能担当的本领,还要有会担当的水平。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如饥似渴学、对照结合学、联系实际学,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尽快补齐短板、夯实底板。要注重提高专业化能力,不断积累专业素养储备,以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来支撑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专才”。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淡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

(三)要聚精会神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不干,半点理由也没有,半点威信也没有。我们要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新时代的疾风劲草、烈火真金。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选准目标、集中火力,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要严守纪律作表率。党员干部不是一般的人员,而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服务员。因此,要坚持做到“五个更高更严”:队伍素质标准更高更严、纪律作风要求更高更严、工作规范化水平更高更严、工作质效标准更高更严、社会形象更高更严。我们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表里如一、对党忠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严守工作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加强请求汇报,做到严细深实;严守群众纪律,依规依纪依法开展群众工作;严守保密纪律,决不跑风漏气;严守廉洁纪律,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在行使权力上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

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 篇3

鸠山由纪夫前首相在致辞中指出,日中著名学者齐聚一堂让鸠山会馆蓬荜生辉。鸠山会馆有90多年的历史,是见证了日中友好交流的重要场所。祖父鸠山一郎在担任日本首相期间,改善了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自己的理想是努力发展日本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关系。从这一点出发,在鸠山会馆举行两国学者探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研讨会,意义重大。日本应当加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携起手来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此次研讨会就是两国开展学术交流一次非常成功的案例。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参赞汪婉代表使馆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承蒙鸠山由纪夫先生的好意,中日学者齐聚鸠山会馆举办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尚属首次。中日两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五四运动以及日本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影响,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她还就晚清中国留日学生探索革命路径等主题发表了观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蔣丰表示,中日两国学者在日本东京坐下来共同探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话题,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第一次。中日两国8位著名学者就这个话题提交论文汇集成双语学刊,在中日学术交流史上也是第一次。这两个“第一”,应该是都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

在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周恩来,中日学者分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林从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与毛泽东的关系入手,一方面阐述了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毛泽东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介绍了时任中共中央委员长的陈独秀把毛泽东调到中央工作,与其共同主持日常工作的史实。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名誉教授横山宏章以五四运动前陈独秀与孙中山的关系为切入点,说明留学日本并且经历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如何追求“国家解放”的革命理论。中国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霖探讨了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提出的以中西文化融铸中国国民道德修养的主张,认为其崇德高标在中共党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爱知县立大学副教授川尻文彦以“李大钊——在日本的经历与新文化运动”为题,叙述了李大钊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中国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良明提交了《略论恽代英独立探索建党的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指出恽代英不仅是湖北地区的五四运动领导者,更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日本爱知大学教授砂山幸雄追寻了日本研究恽代英的足迹,指出恽代英以最大的热忱实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受挫以后,他抱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确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砂山幸雄教授强调:“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的有志青年里,恽代英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中国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行探讨了“周恩来的留日历程与思想转变”,指出周恩来留日之初曾经比较过佛教的无生主义,探讨过教育救国主张和军国主义理论,但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后,特别是在日本看了大量宣传社会主义的书刊后,开始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名誉教授矢吹晋从周恩来《19岁的东京日记》入手,指出“周恩来的革命意识是在日本萌芽,而五四运动则进一步促进了他的觉醒和觉悟”。

日本中央大学名誉教授、中共研究专家姬田光义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做总结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群星灿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时候应该怀念他们。正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才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率领民众走向现代化大国今天的基础。与会的原横滨市立大学校长、日本近现代史专家加藤祐三教授则表示:“时至今日,人们不应该忘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史上做了一种路径选择,中国民众则对中国共产党做了一种党派选择。饮水思源,所有这些,都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加藤祐三教授还表示,“以往,日本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大多去中国参加过学术研讨会,但他们没有在日本与中国学者们进行过中共党史的交流探讨。这次在日本举行的有关中共党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中共党史研究走向国际的一个新起点。”

中国学者在日本期间,还到位于东京日比谷公园的“松本楼”参观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之地,在早稻田大学追寻陈独秀、李大钊的学习之地,在东京爱全公园的周恩来诞辰百年纪念碑前、周恩来当年留学期间常去的中餐馆“汉阳楼”以及位于京都岚山的周恩来诗碑前缅怀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

责任编辑 余玮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篇4

一、“中国模式”的由来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新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2004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份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独立自主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的提出,无疑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回应,同时雷默把“北京共识”的重点放在了与“华盛顿共识”的反冲功能上,但这一点没有得到国内学界的认同。所以,“北京共识”在国内的影响也远远不如国外,国内学者很快用“中国模式”的概念取代了“北京共识”。

当前,国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主要原因,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而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去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较快的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二是中国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长期以来,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国际舆论界一种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的格局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空间活动,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举国体制”所显示的巨大威力,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肯定和赞扬。三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特别是随着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人们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事实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30年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进行冷静反思,开始认真探究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理论上看,“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桥梁。“中国模式”在国外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谓,成为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我们要让世界理解中国,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逻辑解释自己的事情,从别人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事实上,“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独创,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这个模式,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发展中大国来说是最适合的,同时它增强和丰富了发展的活力和多样性,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模式”的特点

所谓“模式”,在此指的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中国模式”,在理论上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坚持走自己的路。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走自己的路”,是一个内含着深刻历史辩证法的命题,它强调了历史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能动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走不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照抄照搬人家的一套,走人家的路,它就丧失了历史主体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模式,既不同于前苏联模式,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模式,更不是西方势力所期望的资本主义模式,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寻常的30年,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模式”。

(二)坚持实践出真知。

实践性,是中国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一个鲜明特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都将我们党在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实践经验,也即“中国模式”,概括为“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充分说明了“中国模式”所具有的实践性,表明我们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坚持改革创新。

“中国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现了我党非凡的创造能力和强大的活力,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一,准确把握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等论断,把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发展进步与世界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中国模式”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其二,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映。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开拓“中国模式”的新局面,根本动力仍是改革创新。

(四)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模式”的价值目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事物,积累了许多新经验,这正是“中国模式”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的每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每一个重大理论观点,每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无不与激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创造活力密切相关,而这些举措的成功,又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结果。“中国模式”是凸显人文关怀、饱含民生情结和执政为民理念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普遍幸福的社会主义模式。

(五)坚持民族特色。

“中国模式”立足于中国实际,扎根于民族沃土,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要求有机结合,并深深熔铸在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充分显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我们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向世界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深刻说明了“中国模式”与世界文明成果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共生共兴的关系。

(六)坚持对外开放。

开放性是“中国模式”的本质要求,没有开放性,就会因缺少新思想、新见解、新要求而丧失生机和活力。“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向丰富多彩的实践开放、向日新月异的科学开放、向深刻变化的世界开放的动态过程。这个模式绝不拒绝而且还要继续汲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着眼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中学习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成果,吸纳百家之长,内不失自己固有的血脉,外能适应世界浩荡之潮流,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达到新境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永葆“中国模式”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模式”现在虽被世人热议,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如何缩小城乡收入的“剪刀差”,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如何加快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如何完善公共财政,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何促进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个个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难关还等待我们攻克。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党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发展模式。其中,以下战略选择在未来发展中变得日益重要:

一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迅速增长,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社会安定、文化教育等相协调,最终促进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作为执政理念和总体战略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全面进步或协调发展的战略策略。

二是必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

效率和公平都是发展所要追求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两者不可偏废。在改革初期,为了打破绝对平均主义传统,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策略有其合理性。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将效率与平等放在同等地位,对困难群体和落后地区实行必要的政策性倾斜,避免财富和权利在人与人之间造成分化,避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在“中国模式”下,公平与效率至少应当具有同等地位和价值。

三是在全面推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同时,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化过程。政府既要推动以法治、参与、人权、透明、稳定为目标的全社会的民主治理,也要推动以分权、效率、责任和服务为目标的自身民主治理。政府要担负起在全球化时代实现现代化的重任,成为民主的表率和创新的表率。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章 篇5

设计理念(纪念章选图描述)

纪念章共同正面图案:庆祝建党90周年的标志性图案和喜庆配图(喜字形纪念章还有中国金币logo),并刊材质、重量等要素(扇形银章套装无)。

圆形单枚金、银章背面图案:党徽与欢庆建党90年场景的组合图案。

扇形银章套装背面图案: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历程和所成就丰功伟绩的图案,并刊材质、重量等要素。扇形银章(9枚)

1、由嘉兴南湖红船、中共一大会址组成。

2、由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组成。

3、遵义会议。

4、延安宝塔山。

5、西柏坡。

6、由天安门、华表组成。

7、大庆油田。

8、三峡水利工程。

9、由国家体育场、中国馆、和谐号列车组成。

喜字形银章套装背面图案:以10年为跨度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历程和所成就丰功伟绩的图案。

喜字形(9枚)1、10彩印部分:嘉兴南湖红船

10浮雕部分: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 2、20彩印部分: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20 浮雕部分:延安宝塔山 3、30彩印部分: 西柏坡

30浮雕部分:天安门、华表4、40彩印部分:齿轮麦穗

40浮雕部分:大庆油田 5、50彩印部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50浮雕部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6、60彩印部分:敞开的大门

60浮雕部分:经济特区剪影(建筑、港口)7、70彩印部分:箭头

70浮雕部分:35周年大庆场景 8、80彩印部分:神州五号

80浮雕部分:三峡水利工程9、90彩印部分:盛开牡丹花

90浮雕部分:国家体育场、中国馆、和谐号列车

铜章套装背面图案:

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历程和所成就丰功伟绩的图案。铜章套装(2枚)

背面1 :由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延安宝塔山、西柏坡、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局部雕塑、盛开牡丹花组成。背面2 :由工农业建设场景(大庆、农业丰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特区剪影、三峡水利工程、中国馆、国家体育馆组成。

镀银铜章套装(5枚)

1、开天辟地

彩印部分:由党徽、嘉兴南湖红船组成。浮雕部分:中共一大会址。

2、烽火岁月

彩印部分:由卢沟桥和石狮子组成。浮雕部分:壶口瀑布。

3、新的纪元

彩印部分:天安门。浮雕部分:礼花。

4、建设改革

彩印部分:由特区剪影、大庆油田组成。浮雕部分:三峡水利工程。

5、走向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篇6

1竞赛题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判断题,第三部分为画图题。所有题目请按照题目序号,选出正确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将在本刊第六期上登出)。

2在答题卡上要填写:姓名、所在学校、通讯地址等,待全部填好后,把答题卡沿边框剪下放入信封,于2009年7月31日前寄到: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学与玩》编辑部(邮编100035),并在信封的左下角注明“中国少年先锋队知识竞赛” (使用复印的答题卡无效)。

3参加活动的同学可以自己邮寄,也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邮寄。

判断题

1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入队誓词: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准备着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

2直接领导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组织机构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

3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作风是诚实、勇敢、活泼、团结。()

4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提出的“五爱”,其内容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家乡。()

5“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是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崇高荣誉,由中央电视台授予。 ()

6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每三年评选一次。 ()

7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对犯严重错误的队员的处分有:警告、留队察看、停止队籍3种。()

8超过14周岁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应该离队,人数较少时可以不举行离队仪式。 ()

9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共有2段,词作者是周郁辉,曲作者是寄名。()

10中国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可以与其中队或大队的其他活动合并举行。 ()

11未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少年儿童不能参加少先队活动。 ()

12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在升、降国旗,出、退队旗,拜谒烈士墓、献花,接受奖励等场合要敬队礼。()

13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的标志可以用队徽来代替。()

14我国最早的革命儿童组织叫安源劳动童子团。()

15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在队里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对队的工作和队的活动提出意见和要求。()

16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的主人是少先队员。 ()

17旗手执旗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左手在前,右手贴腰在后。()

18红领巾的样式是等腰三角形的红色布条。()

19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在天气炎热、参加体育活动、生产劳动或在家里休息时,可以不佩戴红领巾。()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篇7

《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在致辞中说,光明日报作为党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着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书画艺术领域众多名家大家的支持与厚爱。齐白石、李可染、高剑父、刘海粟、关山月、吴冠中、张仃,以及冯其庸、欧阳中石、沈鹏、冯远、刘大为、张海、杜滋龄等书画名家的作品和学术思想,都曾通过《光明日报》向海内外读者做过生动详尽的介绍与推广,同时,他们也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为本报和广大读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积累。

本次展览辟出专馆,从光明日报社六十余年来的八百多件收藏作品中精选出八十余件参展。不少作品是首次面世,其中有齐白石的《喜上梅梢》、蒋兆和的《春光明媚》、李可染的《铁骨红心迎来天下春》、叶浅予的《高原舞姿》、陆俨少的《新安佳胜》、关山月的《梅花》、吴冠中的《太湖之滨》、白雪石的《芭蕉山水》、周思聪的《打场》、刘文西的《夏荷》以及林散之和启功的书法作品等,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也代表了几代艺术家与《光明日报》心连心的深情厚意。

当代多位知名艺术家为这次大展专门创作书画作品三百余件,这些作品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充分结合,凸现了传承中华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彰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当代艺术创新的风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品位高、艺术造诣深、具有历史价值的新收藏。参展书家、《美术观察》主编李一指出,许多时代精英是在读《光明日报》,在《光明日报》发表真知灼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光明日报》更是艺术家的良师益友,在宣传老艺术家扶持年轻艺术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多年来,书画界的朋友对《光明日报》有着很深的感情。正因此,当得知《光明日报》举办这次书画展的消息后,艺术家们积极响应、及时奉献了精品。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篇8

程东红希望这次庆祝会能够成为推动我国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动员大会, 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科普、关注科普研究、加入到科普研究的队伍中来, 希望广大科普研究工作者带头弘扬科学精神, 树立优良学风, 做科学道德的模范, 为净化学术风气做出贡献。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对建所30年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 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任福君介绍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在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总结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等方面作出的成绩。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篇9

2013年11月15日至18日,“中国建筑研究室成立60周年纪念暨第十届传统民居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钟山宾馆隆重举行。大会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合作主办。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中国大陆各地的专家学者、文物局领导等共200余名代表出席参加。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长吕舟教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原会长陆元鼎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陈同滨所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汪孝安总建筑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开幕式致辞,纪念先贤、弘扬精神。致辞后,全体与会人员在江苏省会议中心南草坪处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主要就中国建筑研究室的发展历程及贡献、传统民居理论、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摘要如下:

一中国建筑研究室发展历程及贡献回顾

1953年,“中国建筑研究室”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创立的建筑历史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1953-1964年),此后,在刘敦桢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室通过资料整理、调研发掘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对中国民居、园林、殿堂等古建筑的历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是中国建筑研究室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诸多辉煌的成果,如1957年出版的《徽州明代住宅》和《中国住宅概说》两部堪称经典的著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次会议上,东南大学刘叙杰教授、原中国建筑研究室成员叶菊华女士、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教授作了此方面的发言。

刘叙杰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建筑研究室自1953年至1964年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中国建筑研究室对中国古建筑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将中国民居研究作为重点,认为民居是一切建筑发展的根本,编写了《中国住宅概说》和《徽州明代住宅》两部关于中国民居的经典著作;二、开展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三、进行规模而系统的古建筑调查,包括保国寺大殿、华林寺大殿等著名古建筑的发现;四、中国建筑史和建筑图集的编辑;五、东方建筑史的研究;六、南京瞻园的修复与扩建。

二传统民居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自营造学社时代既已开拓,五十年代成立“中国建筑研究室”后,传统民居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术研究可以说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通过几十年的研究,传统民居的研究,无论在学术交流、论著出版,还是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尤其在学术交流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已举办多届。今年,恰逢第十届传统民居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李先逵、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计划研究所李乾朗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其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延续作用不言而喻。建筑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深入研究。正因如此,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本次会议,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也是重要议题之一,日本东京大学副校长西村幸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常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黄汉民等,分别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各个方面,就历史建筑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与发展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此外,会议期间,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女士和东南大学出版社社长江建中先生主持举行了《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刘敦桢与瞻园》二书的首发式。东南大学建筑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周琦教授、陈同滨所长、汪孝安总建筑师、瞻园代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代表、口述者代表及采访者代表受邀参加并接受赠书。

大会学术报告之后,由陈薇女士召集举行中国建筑研究室纪念圆桌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陆琦先生召集举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圆桌会议。17日,会议进入分会讨论阶段,设三个分会场,分别就“史学史/民居与建筑创作”、“非地域化的地域性”、“民居遗产保护的问题与策略”等主题展开讨论。

刘叙杰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建筑研究室自1953年至1964年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中国建筑研究室对中国古建筑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将中国民居研究作为重点,认为民居是一切建筑发展的根本,编写了《中国住宅概说》和《徽州明代住宅》两部关于中国民居的经典著作;二、开展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三、进行规模而系统的古建筑调查,包括保国寺大殿、华林寺大殿等著名古建筑的发现;四、中国建筑史和建筑图集的编辑;五、东方建筑史的研究;六、南京瞻园的修复与扩建。

作为中国建筑研究室成员之一的叶菊华女士作了题为“瞻园实践”的报告。她通过回忆刘敦桢教授带领组织的瞻园修复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中国建筑研究室的工作细节和刘敦桢教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并着重讲述了瞻园南假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反复修改的建筑草图,不断推敲的修复方案,老一辈建筑学者的学识和学风令我等后辈肃然起敬。

赵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保国寺的被发现见‘中国建筑研究室’及刘敦桢的学术思想。”他首先从发现保国寺、研究保国寺等方面,点明保国寺大殿的被发现是“中国建筑研究室”的重要成就,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再从保国寺被发现的过程和细节等方面,说明保国寺被发现的“偶然性”;最后从保国寺的发现、研究及其他“中国建筑研究室”成果等方面阐述刘敦桢的学术思想。

李先逵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川渝山地民居聚落空间环境景观特色。”他在分析川渝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品格的形成因素后,将川渝民居的建筑风格概括为“薄透、轻灵、秀雅、朴素、飘逸”五大基本特点,并将四川盆地内各地区的地域差异概括为“川东更多俊俏灵巧,川南更多通透开敞,川西更多平和素雅,川北更多敦实粗犷,川中更多精细秀丽”。之后,他又从聚落场镇的选址原则、布局方式、发展演变过程等方面对川渝地区的聚落场镇作了深入剖析。最后,通过归纳川渝地区民居的六类三式十八种营建手法(即“山地营建十八法”),阐述该地区民居建筑的形象特征。

何培斌院长作了题为“构建民居建筑的三度空间”的学术报告。《易经系辞·下》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何院长将《易经》中的天道、人道、地道与民居建筑的三度空间联系起来,从天道所指的泛中华文化圈,人道所指的个性选择和地道所指的地理与地域文化三个角度,结合福建培田村、下梅村、江西十都村、浙江石仓村等实例,深度探究民居建筑的空间建构。

李乾朗教授作了题为“台湾古住宅的两性空间”的发言。发言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儒家礼制影响的角度阐述台湾传统住宅空间的演变。第二部分,通过对台湾古住宅实例的形制分析,指出其传统住宅空间的性别意识与经纬交织特质。“经过许多住宅实例的比较分析,可发现住宅空间主要为纵向进深的仪式轴与横向面宽的生活轴交织而成。”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台湾传统住宅私密空间划分的设计方式。“在一座整体性建筑中如何划分公共与私密空间?如何分别内外亲疏层次?若从比较的视角来分析建筑设计的技巧,最常用的是屏风与围墙,最隐性的设计是花罩。”第四部分,以台湾古住宅现存实例深入分析其清代传统民居的两性空间。

西村幸夫教授作了题为“His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Japan—with emphasis on Urban Conservation”的学术报告。报告首先阐述了“文化遗产”一词的产生及其含义的深化过程,然后就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作了简要叙述,并通过横滨、京都、东京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实例说明日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所作的努力。最后展示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未来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陈同滨所长作了“用遗产的眼光看,从文明的角度论(二)—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2007-2013”的发言。陈所长先从国家软实力建设、边疆或地区稳定、民族身份认同感、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等方面阐明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后通过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07-2011)、元上都遗址(2010-2012)、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2011-2013)三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分析论述其申报的价值,并指出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在于突出普遍价值。最后谈了她的三点体会,一是用遗产的眼光看,从文明的角度论一建筑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国际视野=人类·文明·文化+过去·现在·未来;二是遗产研究与遗产保护—基于价值的遗产保护=一个硬币的两面;三是当代学术研究特征一信息时代+当代科学研究趋势=个人/团队。

常青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历史可以再现吗—对建筑遗产保存与修复的外延思考”。“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即保守与激进的平衡发展即保护与更新的协调发展即维护修复的前提”、“维护修复受制有限干预受制法规约束受制保护底线受制价值理性受制传统哲学的影响”是常青教授本次发言的两个引子。之后,他在对比中国传统营造观、修缮观和西方古今修缮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疑问:一、遗物修复,是唯美还是存真?二、废墟处置,是维护还是完形?三、遗址重建,是想象还是逼真?并通过实例的分析阐述存真与续新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把握的尺度。

黄汉民总建筑师的发言与福建土楼有关,题目是“重新定义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曾是福建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然而近些年,由于各地“土楼”的兴起,人们对于福建土楼的概念及建筑特征有模糊化趋势;并且,由于保护不当,福建土楼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基于此,黄汉民总建筑师通过对福建土楼的建筑形制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指出“福建土楼是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那种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采用夯土墙与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巨型建筑”。针对福建土楼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他通过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逐一给出了解决的方法或参考意见。

结语

本次会议气氛热烈,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主办方将学术探讨与实践探索结合,相映成趣。会上,嘉宾的精彩发言赢得阵阵掌声;会下,学者之间的交流频繁而深入。值得一提的是中外学者的交流也十分生动有趣。以上几点促成了本次大会的圆满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篇10

此次展览以历史档案图片为主, 场景式地追溯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发展的历史脉络, 生动再现了党领导黑龙江各族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 图文并茂地展示了90年来党领导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丰功伟绩。

展览主题突出, 格调鲜明, 内容丰富, 布局合理, 分为龙江建党, 革命兴起;奋勇抗日, 迎来解放;创建根据地, 支援战争;崭新时代, 全面建设;非常年代, 曲折前进;改革开放, 再创辉煌六个部分, 展出历史档案图片590余幅, 其中的档案图片内涵丰富, 历史照片生动直观, 具有较强的历史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而且有很多档案图片属首次展出。

《黑龙江红色记忆》展览, 作为省直机关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得到了主办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组织好展览, 省档案局、省直机关工委联合下发通知, 介绍展览内容, 提出观展要求, 并详细安排了展览日程。为筹办好展览, 省档案局提前安排部署, 精心组织筹划, 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多次召开筹展工作会议, 在方案制定、布展招标、专题划分、稿本撰写、对外协调等环节反复研究商定, 力争打造一个集经典性、时代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档案展览精品, 向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礼。

90年风云激荡, 90年辉煌伟业。《黑龙江红色记忆》展览带领我们穿越90年历史时空, 回望黑龙江沧桑巨变, 饱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黑龙江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图景, 聆听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回声。同时, 也使我们从中体会到, 以档案展览的形式宣传红色文化, 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档案部门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中职秘书教育下一篇:住院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