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施肥技术

2024-08-09

作物的施肥技术(精选十篇)

作物的施肥技术 篇1

1 合理施肥原则

1.1 以农家肥为主, 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

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施用。这是多年来合理施肥的经验总结。农家肥有许多优点, 但是也存在不足, 而化肥也有它的长处和短处。为此, 两者配合施用可以缓急相济, 取长补短、即利于土壤培肥, 又能保证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 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1.2 因土施肥、看地定量。

作物生长的过程, 就是作物从土壤中不断吸收养分的过程。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多少, 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在施肥过程中, 应根据土壤的肥力条件和计划产量指标, 决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1.3 根据作物种类、品种施肥。

作物不同, 对养分的需要数量和种类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种作物, 由于品种不同, 对肥料需要也不一致, 施肥时, 根据作物需肥特点, 定肥料种类;根据作物的需肥多少, 定施肥数量。

1.4 掌握关键, 适期施肥。

基肥、种肥、追肥, 这是施肥的三大环节。对于有机肥和磷、钾肥来说, 应以基肥和种肥为主。对氮肥来说, 则应根据作物生育时期, 把基肥、种肥和追肥结合起来。为了充分发挥氮肥的增产作用, 必须了解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掌握时机及时攻关, 这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实践证明, 冬小麦施种肥和冬前追肥是施氨的关键时期, 玉米施种肥、拔节肥, 特别是“大喇叭口”期是施磷肥的关键时期。

1.5 深施肥料, 保肥增产。

“肥料施入土、一亩顶两亩”。这是农民积累的宝贵施肥经验。实践证明, 不论是农家肥还是化肥适当深施都是必要的, 以挥发性较强的碳酸铵为例, 深施可以通过土壤覆盖, 减少氨素损耗;同时深施还可以通过土壤的吸附作用, 减少氨素淋溶;此外, 适当深施还能将肥料送到作物根部, 利于作物直接吸收。

2 施肥方法

作物施肥包括基肥、种肥和追肥, 三者是密切关联的一般在作物施肥总量中, 基肥占50%~80%;种肥占5%~10%;追肥占20%~50%。

2.1 基肥在播种或栽植前, 结合耕种措施, 施进土壤

的肥料称基肥, 主要以厩肥、堆肥、绿肥为主, 也适当配合一些磷矿粉或过磷酸钙等。基肥主要有三种施法:一种是全层施入, 将大量有机肥料均匀地撒施田间, 然后进行耕翻, 耕后结合耙地使肥料均匀、分布到整个耕层;二种是分层施入, 将肥料均匀撒在田间, 用铧式犁耕翻, 耕后进行耙地, 这种施法肥料分布在不同层次;三种是条状施入, 先将肥料条施到垄沟里, 然后川垄破旧合成新垄, 也就是是进行的破垄夹肥和深松施肥。

2.2 种肥在播种或移栽同时, 在种子或秧苗附近施用的肥料称为种肥 (又称口肥) 。

种肥的作用是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种肥的作用是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种肥多用化学肥料或质量高的农家精肥。

2.3 追肥在作物生长期间, 根据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需要特点所施用的肥料称为追肥。

追肥的目的, 是补充基肥和种肥不足, 及时地、充分地供给作物生长发育需要, 追肥主要速效性化肥。

追肥方法:一般有撒施、条施、穴施、和根外追肥等。

3 施肥与病虫害关系

正确合理施肥能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肥料使用不当, 过多或过少, 会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抗逆性减弱, 促进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

3.1 使用没有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因为粪肥中的虫卵和

病原菌多或没有杀死, 容易使作物发生病虫害, 如稻类黑穗病、蛴螬、地蛆等。

3.2 氮肥施用过多, 使作物茎、叶浓绿, 组织幼嫩, 不但容易贪青晚熟, 而且易使作物发生病虫害。

如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在氮肥过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3.3 施用肥料少、植物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受阻, 作物

农作物无害化施肥技术农科论文 篇2

1.1人粪尿含氮较多,氮素是尿素态,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是一种速效性肥料。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随水灌溉或对水3~5倍泼施。在施用前人粪尿应经过 5~15 d的充分腐熟,以杀死粪便中的病菌和寄生卵。

1.2畜粪中的养分主要是有机态,分解,比较慢,是迟效肥料。畜尿中的尿素等比较容易转化成速效态。畜粪中的有机质及氮素含量多,磷、钾较少。畜尿中含氮、钾多,含磷少。

厩肥是以家畜粪尿为主,加上各种垫料混合积制而成的肥料,也称栏粪或圈粪。厩肥经过堆积和熟腐,可以促进养分释放,并能消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厩肥大都用作基肥,充分腐熟也可用作种肥和追肥。

1.3家禽粪是鸡、鸭、鹅、鸽粪的总称。家禽粪中的养分高于家畜粪尿,其中氮素以尿酸态为主,不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并且对作物根系生长有害,因此在作肥料时应先堆腐后施用。家禽粪多施用于菜地和经济作物,每667 m2 50~100 kg,混入2~3倍土施用,也可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

1.4堆肥和沤肥都是利用作物秸秆。杂草、草皮、树叶、垃圾等为主要原料,加入人畜粪尿和土堆制或沤制而成。堆肥和沤肥二者的积制方法不同,沤肥是在淹水条件下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制成的;堆肥是在通气条件下以好气性分解为主制成的.。堆肥肥效缓慢而持久,宜作基肥施用,优质腐熟的堆肥还可以作种肥和追肥。沤肥一般用作稻田基肥,也可用于旱地。

1.5凡是用作肥料的植物绿色体均称为绿肥。专作绿肥栽培的作物叫绿肥作物。绿肥除具有一般有机肥的特点外,对农业生产还有重要的意义,如改善田间小气候、净化环境、消灭农田杂草等。

2 无害化作物生产基地的选择

根据不同品种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以及控氮、增磷、补钾、补素的八字方针,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方法,实行以有机肥为主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在农作物无害化标准生产基地建设中应选择在生态良好、大气、土壤、水源符合农业生态环境要求,远离多种污染源,空气和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日平均的浓度限值≤0.15 mg/m2,灌溉水中PH值在5~8,总铬镉汞砷铅和氟化物含量等符合《无公害产品灌水质量标准》。

3 农作物无害化基地土壤管理

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质加大农家肥的投入量,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减轻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发挥农作物良种的特征特性,便于田间各生长期管理,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保护和改善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每年在春秋前后进行一次土壤肥力水平的检测,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和土壤改良,同时采取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和绿肥间套种。

4 农作物无害化肥料投入品管理

农作物平衡施肥的原理及技术要点 篇3

为了让广大农民便于掌握农作物平衡施肥的技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1 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一般确定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三条标准:

1.1这种营养元素是完成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1.2缺少这种营养元素的作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状,唯有补充这种元素时才能恢复正常生长。

1.3这种元素在作物营养上能起到直接的作用,而不是只起到改善环境条件的间接作用。

根据这三条标准,目前已确定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等16种。前面的9种在作物体内约占干物质总量的百分之几十至千分之几,常称它们为大量元素和中量营养元素。后面的7种在作物体内约占干物质总量的千分之几至十万分之几,常被称为微量营养元素。除此之外,如钠、硅、硒、钴、氟等对某些作物的生长发育或增产是有益的,但并非必需,这些元素常被称为“有益元素”。

由于这些营养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殊功能,构成了作物活体的结构物质,从而保证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2 各种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规律

农业生产上经常强调氮、磷、钾三要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的营养元素就不重要了,而是同等重要,相互之间不可代替。

作物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不论它存在的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元素对农作物来说都有它的特殊的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这就叫营养元素的同等和不可代替规律。

作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差别可达十倍、百倍、千倍,甚至十万倍,但是其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如作物缺氮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黄绿,易早衰,产量低;棉花缺硼会造成大量的蕾铃脱落;玉米缺锌时,会出现白化苗或者心叶白化;油菜缺硼时出现花而不实;大豆缺钼时造成结角不结籽等等。作物因缺乏任何一种元素时,都会出现不同的缺素症状,对产量影响很大或者绝收,并导致品质下降。

作物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并且谁都不能代替谁。如磷不能代替氮,钾不能代替磷,氮也不能代替锌、锰、硼等。那么缺磷的土壤只能靠施磷肥来解决,缺钾的土壤只能靠施钾肥去解决。同理,作物缺乏任何一种元素,只能靠补施缺的那一种元素去解决。因此,在作物施肥时,必须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要求,需要啥给啥,缺啥补啥,缺多少就补多少,才能达到平衡施肥的效果。

3 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也称最小因子律,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一种或几种必须营养元素供应不足时,按作物需求量来说,最缺的那一种就是最小养分,最小养分能限制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只有增加最小养分的数量,才能恢复正常生长和提高产量。当养分得到供应能满足作物需要时,这种养分就不再是最小养分了,而其它最缺乏的养分就成为最小养分了。

最小养分律对指导正确施肥和正确选择肥料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则,盲目施用肥料会使土壤养分失去平衡,既增加了投资,又达不到高产。如目前农业生产上的施氮肥,用量过大所造成的小麦倒伏,贪青晚熟,籽粒秕瘦,棉花裂棵,大量的蕾铃脱落的现象。

50年代,氮肥是最小养分,每千克氮肥可增产粮食达5千克左右。而如今由于氮肥用量大,而忽视了平衡施肥,出现了农业施肥的报酬递减现象。说明施肥的数量在增加,而施肥的效果在下降。

4 影响作物平衡施肥的主要因素

4.1 养分含量单一的肥料多,数量大,肥料配比费工费时,技术难以掌握,给平衡施肥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4.2 配方合理,养分含量低,达不到平衡施肥的标准;有的养分配比不合理,工艺流程不加调节;有的造成养分含量等同,无形中造成某种养分的浪费,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造成土壤污染和化学固定。

4.3 有毒物质超标

有些复合肥料,不是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选用配料,而是追遂高额利润,哪种原材料能多赚钱就选用哪种原料,难免有些产品有毒物质超标。如磷肥中的三氯乙酚,尿素中的缩二脲,还有氮、钾肥中的氯离子等等。如果你施用的是这些有毒物质超标的肥料,轻者造成土壤污染,重者可使作物死亡。因此,买肥料时,一定要重视肥料的含量、配方和其它质量标准,以免造成损失。

4.4 当前施肥现状不合理的表现

4.4.1 化肥用量在增加,有机肥比例在下降,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的比例失调,有些边远地块因常年施不上有机肥而成了“卫生地”。其不知,按作物营养学,土壤中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的比例保持在1∶1.2时,作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经测,目前土壤中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的比例仅为1∶0.53。这是目前我国黄淮海地区土地肥力下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根本症结所在。

4.4.2 化肥施用以氮磷为主,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失调,导致了最小养分限制其它养分的吸收,造成化肥施用的浪费。

4.4.3 由于氮磷肥投放多,钾元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呈亏缺状态。

4.4.4 高肥区肥料报酬递减现象明显,农业施肥的效果在下降。

4.4.5 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显著上升。

由于早期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导致作物旺而不壮,抗逆力下降,易受病害,长势弱易倒伏,产量低而不稳。

5 作物平衡施肥的方法

建议根据不同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和土壤养分含量基础,在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基础上,补施作物缺少的微量元素。为了避免配肥的诸多麻烦,科研部门和企业联合推广的测土和配肥相结合的“集成”平衡施肥技术,研制出了有机无机互补,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互补的长效平衡肥料——丰壮肥料和平行肥料。农民用肥料不需配这配那,只需把买来的丰壮肥料或者平行肥料往里一撒,就可达到平衡施肥的效果。即使是不懂施肥技术的人施用,也能达到相对较高的产量。既高产高效,又省工省时。是目前实施平衡施肥和培肥土壤的最好、最快、最有效的途径。

6 丰壮肥料和平行肥料的特点

6.1 有机肥的长效

丰壮肥料和平行肥料内含的氨基酸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可给作物提供丰富的有机养分。

6.2 化肥的高效

丰壮肥料和平行肥料内富含高浓度氮磷钾等高效养分。

6.3 微量元素的全效

内含有硼、锌、锰、钼等作物所需养分。

6.4 内含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有较好的抑制病菌、钝化病毒的作用

6.5 可提高肥料利用率

内含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对土壤中的硝酸有抑制作用,可直接提高尿素的利用率10%~30%;同时还能增加磷的代换量,延缓磷的钝化,从而提高磷肥利用率10%;氨基酸复合有羧基、氢基、甲氧基等多种活性基团,这决定了它有较好的亲水性和阴离子交换性,可有效防止或减少土壤养分的化学固定,促使土壤中难溶性养分转化为可溶性养分,从而提高钾、锌、锰、钼等多种微量元素利用率5%以上。

薯类作物施肥技术 篇4

1、薯类作物的营养特点

薯类作物需肥量较大, 尤其是对钾的需求远多于禾谷类作物, 是喜钾作物。一生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 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产1 000kg块根或块茎, 约需吸收氮 (N) 4~6kg, 磷 (P2O5) 2~3kg, 钾 (K2O) 为10.5kg, 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为2.5:1:4.5。

薯类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因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 各生育时期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在生长前期, 由于植物生长量小, 对养分的需求较少, 生育前期30~40d的养份吸收量约占全生育期的25%左右, 以后随植株生长量的增加, 对养分的需求逐渐增多, 至块根、块茎膨大期, 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达到高峰, 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 生长后期对养分的吸收逐渐减少。

虽然生长初期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少, 但却十分敏感, 缺肥会严重影响茎叶及根系发育, 从而影响块根、块茎的形成。块根、块茎膨大期, 是地上、地下生长最旺盛时期, 需肥最多, 是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是施肥的关键时期。

2、薯类作物的施肥技术

薯类作物施肥应掌握“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的原则。化肥的用量应根据肥料种类、土壤肥力、产量水平、肥料利用率等综合确定。一般磷、钾化肥的基施量占总量的70%~80%, 甚至更高, 氮素化肥的基施量占总量的50%~60%, 追肥占40%~50%。

1) 基肥的施用。强调施足基肥, 增施有机肥, 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是薯类作物获得高产、高效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基肥的种类以圈肥、土杂肥、草木灰等为主, 同时加人过磷酸钙、速效氮肥及钾肥或施用复合肥。

我国各地的高产栽培经验汇集如下:施用大量腐熟的秸秆或杂草沤积的土杂肥作基肥较理想, 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1 500~2 500kg, 氮素化肥如尿素每亩10~15kg, 过磷酸钙50kg或磷酸二铁10~12kg, 硫酸钾8~10kg。在肥源充足的情况下, 可结合耕翻整地全面施肥, 采用深层施肥与分层施肥相结合。粗肥深施与细肥浅施相结合, 缓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的方法。氮、磷、钾化肥以施于根系分布层25~35cm深为佳, 这时肥料的利用率最高, 并要施于粗肥上层, 有利于根系吸收, 减少损失。在肥料较少的情况下, 应采取集中施肥的方法或作种肥施用, 将有机肥与化肥混合进行沟施或穴施, 这样施肥有利于培育壮苗和提高肥效, 是一种经济有效地施肥方法。

2) 追肥的施用。应根据土壤肥力、基肥用量及生长情况, 适时早施, 增产效果较好;追肥越晚, 则效果越差。追肥应氮、磷、钾配合, 可追施多元素复合肥, 每亩10~15kg, 氮肥用量不宜过多。早熟品种在苗期追肥, 中晚熟品种重点在开花以前施用。

化肥的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过量施用化肥反而会造成减产。各地应因地制宜, 确定合理的施肥标准, 达到既不浪费肥料, 又能充分发挥肥效的目的。

黑龙江省农作物施肥现状与改进方法 篇5

【摘 要】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农作物目前施肥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科学的改进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作物;施肥;科技人才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施肥量也逐年增加,经济合理施肥与提高肥料利用率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们采取推荐施肥法进行作物施肥,使传统的施肥经验向现代施肥技术迈进一大步。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技人员及肥料生产厂家技术指导不到位而造成施肥方法不正确;生产厂家不去做产品售后跟踪以便使产品进一步改进;肥料利用率低等等。黑龙江省的肥料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部,属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有松花江、嫩江、黑龙江3条内河从境内穿流而过,地理环境独特;夏季“雨热同季”的气候优势可促使一年生作物迅速生长、短期成熟;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150万公顷,主要土壤类型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风沙土、盐碱土等;常年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蔬菜等,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每年使用化肥的数量在460万吨左右,而化肥利用率仅在160t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的300万吨化肥被白白浪费掉,同时还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化学污染,还导致耕层质量劣变。据了解,20年前肇东黑土层有50cm厚,而20年后的黑土几乎薄了一半,颜色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如果再不调整施肥习惯,势必引起土壤表层有机质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黏土,这种土几乎无法生长农作物。全省土壤中,每年流失掉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有上百万吨,因水土流失导致粮食减产20亿~40亿千克。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3种:一是肥料配比不合理;二是化肥利用率不高,最重要的是推广者指导不到位且盲目施肥;三是不重视有机肥的投入。

目前我国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长期大量的使用化肥造成肥料残留,对作物造成肥害,导致土壤板结、偏酸偏碱严重,使作物烂根、死苗、僵化苗、玉米粗缩病、大豆火龙秧子等,致使农民种地成本增加、土地营养元素失衡、农产品品质下降。就目前黑龙江省测土配方施肥的现状来看,一方面,测土配方施肥还存在误区,如重化肥、轻农肥等养分投入失衡;化肥增加幅度大于粮食增产的速度;忽视微肥;不用菌肥;施肥方法不当等等。另一方面,测土配方施肥还面临着科学指导供肥的难题,全省一线农业技术人员不足4000人,技术跟踪不到位;一些化肥经销商及生产厂家业务人员只会卖药不会开方,造成了农民施肥的盲目性。改进措施

由于黑龙江省土壤状况较为复杂,而且种植模式的多样、农户施肥习惯不一,为准确把握农户施肥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2.1 正确进行地力评价

要对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及农户以往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比如:克拜地区以及齐齐哈尔、龙江等地黑土层较薄、土壤有机质匮乏,且该地区土壤中氮、钾相对含量较低,且土壤漏水漏肥较严重,在配肥比例上应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当添加有机质、调整氮钾比例;大兴安岭、黑河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相对含量较低,应适当调整磷钾比例。

2.2 强化科技人员素质,实施专家行动工程

建立专家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人才、信息全方位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定期发布最新的市场动态,传递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解决技术成果与农业生产应用“一公里”的问题,实现科研成果推广一步到位。

2.3 及时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组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实际情况,生产厂家应结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及时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培养出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参加培训的农民都能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的代言人。鼓励有代表性的农户、农村经纪人和种植大户配合厂家组建科技示范基地,以基地带动周边,通过基地培养农业推广者与生产者,将基地建成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区,这样既掌握了当地施肥规律、锻炼了技术人员的实践技能,又促进了产品的推广。

施肥模式及使用方法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状况及作物种类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由厂家业务员、售后技术跟踪人员及当地经销商反馈到企业,以便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配方,从而做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确定最佳施肥方案。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者,首先要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科技水平,使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技术引领者。我们不仅仅要推广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做到“农民有所问,能对答如流;农民有所学,能以身示范;农民有所难,能就地解决”,这是农业推广者的硬指标,也是评价我们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对此,我们可以定期搞些企业内部人才培训、农民科技培训,我们把培养方向直接定性在培养直接生产力的承担者或转化者;培养规格定位在应用技术型、实践技艺型的人才,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成为农业生产的引导者和领航者;充实新农村科技致富力量,提高农村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简论农作物无害化施肥技术 篇6

1.有机肥料的种类

1.1人粪尿含氮较多,氮素是尿素态,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是一种速效性肥料。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随水灌溉或对水3~5倍泼施。在施用前人粪尿应经过 5~15d的充分腐熟,以杀死粪便中的病菌和寄生卵。

1.2畜粪中的养分主要是有机态,分解,比较慢,是迟效肥料。畜尿中的尿素等比较容易转化成速效态。畜粪中的有机质及氮素含量多,磷、钾较少。畜尿中含氮、钾多,含磷少。

厩肥是以家畜粪尿为主,加上各种垫料混合积制而成的肥料,也称栏粪或圈粪。厩肥经过堆积和熟腐,可以促进养分释放,并能消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厩肥大都用作基肥,充分腐熟也可用作种肥和追肥。

1.3家禽粪是鸡、鸭、鹅、鸽粪的总称。家禽粪中的养分高于家畜粪尿,其中氮素以尿酸态为主,不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并且对作物根系生长有害,因此在作肥料时应先堆腐后施用。家禽粪多施用于菜地和经济作物,每667m250~100kg,混入2~3倍土施用,也可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

1.4堆肥和沤肥都是利用作物秸秆。杂草、草皮、树叶、垃圾等为主要原料,加入人畜粪尿和土堆制或沤制而成。堆肥和沤肥二者的积制方法不同,沤肥是在淹水条件下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制成的;堆肥是在通气条件下以好气性分解为主制成的。堆肥肥效缓慢而持久,宜作基肥施用,优质腐熟的堆肥还可以作种肥和追肥。沤肥一般用作稻田基肥,也可用于旱地。

1.5凡是用作肥料的植物绿色体均称为绿肥。专作绿肥栽培的作物叫绿肥作物。绿肥除具有一般有机肥的特点外,对农业生产还有重要的意义,如改善田间小气候、净化环境、消灭农田杂草等。

2.无害化作物生产基地的选择

根据不同品种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以及控氮、增磷、补钾、补素的八字方针,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方法,实行以有机肥为主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在农作物无害化标准生产基地建设中应选择在生态良好、大气、土壤、水源符合农业生态环境要求,远离多种污染源,空气和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日平均的浓度限值≤0.15 mg/m2,灌溉水中PH值在5~8,总铬镉汞砷铅和氟化物含量等符合《无公害产品灌水质量标准》。

3.农作物无害化基地土壤管理

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质加大农家肥的投入量,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减轻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发挥农作物良种的特征特性,便于田间各生长期管理,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保护和改善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每年在春秋前后进行一次土壤肥力水平的检测,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和土壤改良,同时采取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和绿肥间套种。

4.农作物无害化肥料投入品管理

首先按照肥料使用必须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保证有机质和无机质肥料,不造成使用对象产生和积累有害物质,禁止使用硝态氮,城市垃圾和污泥保持作物的营养味道,品质和植物抗性,农家肥必须高温发酵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的病原菌,杂草种子,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对各种作物追肥最后一次必须在收获前30d进行,如造成土壤、水源污染,要停止使用并向专门管理机构报告。

5.主要农作物无害化高产施肥技术

5.1玉米作物 在春秋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全部磷钾2/3氮肥作基肥施入的原则,坚持深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尿素做种肥施用时,必须肥料与种子隔离7~10cm,以防烧种,每公顷施腐熟农家肥,5000~6000kg,每公顷配合施入尿素80kg,磷酸二铵200kg,钾肥150kg,硫酸锌23kg,玉米作物追肥可采用前轻后重的施肥方式,在拔节前施入追肥每公顷150~300kg。

5.2大豆施肥 应以经济有效的原则,坚持采取配方施肥,农机农艺相结合。要以磷、氮、钾、钙、钼硼等营养元素为主,每公顷基肥使用3000kg,配合使用尿素80kg,磷酸二铵150kg,钾肥90kg,坚持种肥隔离,以免烧种苗,微量元素可使用喷施方法在苗期或采用按2~6g钼酸铵/千克种子的用量溶解稀释冷却后拌种,掌握在大豆开花结荚期,每公顷用8kg尿素,3~5kg磷酸二氢钾兑水700~800kg进行叶面喷施,实现花期补氮钾提高籽粒饱满度和产量的目的。

农作物科学施肥技术要点 篇7

b.按作物看苗施肥。不同作物需要的养分种类、数量和时间有所不同, 如水稻、玉米、小麦、白菜等需要较多的氮素肥料;豆科作物因其根部有根瘤菌, 能利用空气中的氮, 所以大豆虽然需肥较多, 一般不需要施用大量的氮肥, 而需施用较多的磷钾肥。土豆、甘薯、甜菜等淀粉和糖料作物需用较多的磷素和钾素肥料, 特别是钾肥对提高土豆、甘薯的淀粉含量和甜菜的含量有重要作用。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之间所要求的养分数量、耐肥能力也有差异。有的品种比较耐肥高产, 有的品种不耐肥, 耐肥力强的品种多施肥可以多增产, 耐肥力差的品种多施肥不能按比例增产, 甚至倒伏减产。

c.掌握作物各生育阶段特点进行施肥。施肥时, 必须考虑作物各生育期的营养特点。为了满足作物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 除必须施用较多的迟效性肥料作底肥以外, 还要用速效肥料分期追肥, 而重点是把肥料用在增产的关键时期。如水稻幼穗分化期, 玉米大喇叭口期 (抽穗前10d) 是整个生育过程中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养分充足与否, 对作物产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农作物叶面施肥技术 篇8

1叶面施肥的优点

a.叶面施肥可快速补充作物生育期间所需养分, 对作物某些缺素症或因遭受自然灾害需要及时补救有重要作用。

b.叶面施肥可增强作物体内的代谢能力, 促进根吸收养分, 特别是在作物生育后期, 根系老化, 吸收能力弱, 及时叶面施用, 可避免作物脱肥早衰所导致的减产。

c.叶面施肥不受土壤因素影响, 肥料利用率高, 为土壤施肥的6~20倍。

d.施肥量小, 既经济又高效。叶面施肥一般用量为土壤施用量的10%~20%。其肥率却比土壤肥率高数倍, 可大大减少用肥投资。

e.叶面施肥可避免土壤中因大量施化肥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2应掌握的技术要点

2.1最佳喷施时期

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最佳喷肥时期, 喷早了, 苗小、叶面积小, 吸肥少, 浪费多, 效果不理想;喷迟了, 叶片褪黄老化, 吸肥功能低, 有些作物喷迟了还会造成贪青晚熟, 影响产量和降低商品价值。根据多年的经验以采收子粒为对象的作物, 如大豆、水稻、玉米、油菜等, 以始花期至灌浆期为宜。以茎叶为采收对象的如白菜应在开盘期, 芹菜、大蒜等应在上市前25~30d为宜。瓜、球、荚、果类作物以膨大期喷肥效果为佳。

2.2确定合适用量和浓度

不同的作物种类, 其叶面喷肥数量和喷施的浓度也不相同。据生产试验对比, 子粒类作物喷液肥浓度1%~2%, 茎叶类喷液肥浓度0.5%~1.0%, 喷施次数为2~3次。

2.3选择好喷施的天气与时间

叶面追肥效果的好与差, 与喷肥的天气 (温度、风速) 、时间有一定关系。根据作物叶片这一生理习性, 喷肥时间应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上午, 或下午4时后, 避开中午高温强光照射, 以免液肥蒸发过快, 影响吸肥效果, 另外在喷肥后2h内遇雨应补喷。

2.4叶面喷肥方法

叶面喷肥无论是以人工喷肥还是采用机械喷施, 都要以叶片正面反面喷透喷匀为标准。

2.5最佳混喷

各种叶面肥之间混合喷施, 或肥料和农药混喷, 能起到一喷多效的作用, 但混喷时应先弄清肥料的性质和农药的性质。

2.6叶面追肥的季节

叶片吸肥强弱与气温高低密切相关, 一般高温天气吸肥多, 低温天气吸肥少, 甚至不吸肥。从季节上看, 叶面追肥主要在春初至秋末。从作物生长阶段来看, 主要是营养生长旺盛阶段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2.7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

如何做好农作物施肥技术的几点思考 篇9

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化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科学施肥的重要性, 掌握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等技术, 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 已经习惯于靠传统的经验去种植农作物, 往往缺乏对于科学使用化肥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加强科学施肥的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尤为重要, 只有让他们在思想意识里打下科学使用化肥的深刻烙印, 才会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去使用, 让他们逐步掌握平衡施肥, 配方施肥等最新的农业施肥技术。我们对于农民进行科学的培训, 让他们真正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能够了解植物在不同时期机体缺少什么元素, 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人们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施肥技术, 才会真正用于生产实践当中, 才会取得更大的效益。

2. 重视土壤检测工作, 逐步建立施肥土壤指标体系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各地土壤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施肥, 达到“肥足不浪费”及“应缺补缺”的效果。

因为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地域的土质千差万别, 差异性比较大, 就是相同的地域, 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也不尽相同。针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重视土壤的检测工作, 逐步建立起施肥土壤指标体系。测土配方施肥不失是一个好的方式。对于环境而言, 我们要充分考虑环境所能承受多少, 对于农作物而言, 我们要知道作物需要什么元素, 需要多少, 土壤中含有什么元素, 含有量是多大, 只有掌握了这些, 我们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才可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作业, 才能够做到不浪费肥料。

3. 推广钾肥的使用, 促进农作物对氮、磷和其它营养成分的吸收,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种植习惯, 广大农民朋友往往只重视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 而忽视钾肥的使用, 植物因缺少钾肥, 不仅造成农作物对于氮、磷和其他营养成分因缺少钾元素不能够充分吸收, 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 大量的高浓度复合肥料涌入市场, 由于复 (混) 合肥料的养分比例固定, 给合理施肥带来一定的难度, 也造成肥料有效养分的浪费。同时, 低浓度肥料可以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磷资源优势, 以及大部分地区农民有施用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习惯的优势。利用好低浓度肥料中非养分部分的营养作用, 即不记入养分含量的营养元素、硅、镁和钙等, 也是低浓度肥料的优势所在。因此, 推广钾肥的使用,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作物生长发育营养不均衡的现象的发生, 可以更好地提高其它化肥元素的利用率, 使得农作物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4.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增施有机肥, 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

近些年来, 由于化肥的大量普及使用, 又由于它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使得广大农民朋友逐渐撇弃了有机肥料的使用, 随着化肥使用年限的增多, 土壤中有机质却在逐年减少, 土壤板结现象大量发生,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不利情况的发生呢?只有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成分, 才会根本改变土地板结的发生。其实方法很简单易行, 我们对于土壤缺少有机质, 我们就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料, 使得土壤有机质得到很好地补充, 可见秸秆还田这一技术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好技术。

5. 实施轮作、套种, 提高施肥效果

化肥效率的提高, 不仅需要改善土质, 增加土壤中所缺乏的元素, 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耕作技术。实施农作物的轮作、套种, 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不仅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 而且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促进化肥的高效合理使用, 有利于化肥利用率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农业再次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虽然我们和世界先进的农业生产国有很大差距,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 只要我们正视现实, 找到不足, 努力开拓进取, 赶上世界农业先进水平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作物的施肥技术 篇10

关键词: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建议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 是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骨干课程。设立本门课的目的, 就是通过对施肥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掌握几种作物的合理施肥技术, 进而应用施肥原理解决农业生产的施肥问题。该课程是一门适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笔者在多年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特点

据统计, 化肥占整个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的52.23%。[1,2]《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阐明施肥对产量、品质、地力、环境的影响问题;阐述玉米等作物的施肥特点及具体施肥技术。[1,2]该课程的核心是合理施肥问题, 涉及的基本原理有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等;施肥技术包括配方施肥的技术养分平衡法、土壤肥力指标法等;涉及的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1,2]该课程涉及的学科和知识面广泛, 概括起来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作物栽培、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点。因此,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 知识点丰富, 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应用广泛的特点。[3]自课程开设以来, 对培养我国施肥专业人才和推动我国农田施肥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的教学现状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化学及农学等专业开设了《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课程。该课程在教学中最初选用的教材是1983年陈仑寿教授主编的《农田施肥原理与实践》, 现在所用的教材是1998年我们自己编写的一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校内教材, 课程的内容包括施肥的基本原理、确定施肥量的基本方法以及主要作物的施肥技术。该课程总共48学时理论和一周的教学实习, 学时数不是很多, 而且教学实习是集中进行, 在每年4月末到5月初进行。教学实习的内容是主要作物施肥量的确定及施肥试验;实习地点农化培养场。

(二)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本学校《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与其他院校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比, [3]笔者认为, 本校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 教材中没有食用菌的营养与施肥, 农作物营养诊断中缺乏先进技术的介绍, 而且实例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数据;教学手段不足, 比如在植物营养诊断中没有养分缺乏的新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感性认识不强, 教学效果差;土壤肥力指标法的指标确定等需要田间试验数据, 学生没有实践, 所以记忆不扎实, 达不到教学效果;现行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实习模式虽然能培养学生的实际生产操作能力, 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实习基地条件需要改善。教学实习时间少, 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有的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全部进行。

三、教学改革创新与建议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

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措施, 加强梯队建设, 构建具有较大优势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保证至少有2名教师可以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 更新教学内容, 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把教材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 解决目前教材内容较陈旧的问题。

(二) 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首先, 在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制作植物营养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学的电子教案, 进一步完善教学素材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增加课程的网络建设, 争取实行网落教学;其次, 加强教师间交流沟通, 建立植物营养资料室, 建立植物营养缺素图库、试题库, 实现在线测试;第三,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走上讲台, 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三) 探索新的教学实习模式

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 可以通过长期技术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式, 构建企业、农户、学校及学生之间一种新的教学实习模式, 让企业、农户、学校及学生都能通过这种模式达到“四赢”的效果, 从而开发与利用更多的隐性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以学生自己为主的分散式教学实习模式, 教学实习不集中在作物播种的季节, 而是分散在整个作物生育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自己设计试验, 选择作物种类, 然后进行分组, 组与组之间让他们自己进行交叉学习, 以保证学生对每一种作物的生长发育中的施肥方法与时期都了解掌握。

参考文献

[1]高强, 刘淑霞, 陈丽荣.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M].吉林农业大学, 1998.

[2]谭金芳主编.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 .

上一篇:教育与学生的自信下一篇:管道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