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探讨

2024-06-14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探讨(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探讨 篇1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一) 生源质量下降

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 加上生源数量的减少, 致使高等职业院校录取学生的分数线越来越低, 生源整体素质下降。部分高职学生与考入名校的往日同学相比, 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而社会和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则更会给高职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 致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对学习和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有学生没有适应从中学依靠被别人督导学习到职业教育自主学习的转变, 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或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不明确, 产生厌学情绪, 还往往伴有其他不良嗜好。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学生自我意识突出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 由于家庭过多的关爱照顾, 使他们集体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极其注重自我感受和个人好恶, 不顾集体利益、不考虑他人感受。[1]再者在校学生正处于性格发展成熟期, 受外界影响, 很多学生性格出现了不良表现: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轻视体力劳动;花钱大手大脚, 盲目攀比;思想偏执, 易冲动, 情绪不稳定。这些非常有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

(三) 网络引发的诸多问题

网络作为现代化的交流工具, 方便快捷。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弱, 使用网络不当, 并由此带来了令人关注的问题。比如学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沉迷于网络、网恋, 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有的还因此上当受骗, 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网上有害信息严重腐蚀学生的心灵, 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带来思想混乱, 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要充分建立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特别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并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教育学生先学做人, 再学做事, 促进高职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2]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从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 科学的引导学生把个人成才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统一起来, 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

(二) 明确定位,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新生入学初期的专业引导教育, 帮助学生及时正确认知高职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高职校园生活, 清晰职业定位, 客观把握自己, 树立自信。即用具有高职特色的办学思想引领学生, 通过积极的宣传与教育强化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和认同。[3]

根据高职学生好动特点, 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学科兴趣小组、学科社团活动等,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汲取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提高学习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职业素质的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开设各类辅导, 满足学生升本、自考、求职等需要,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丰富课外生活,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高职学生的课外生活作为高职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适应社会, 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十分重要。有益的课外活动如专题讲座、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等活动, 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也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由归属感到认同感, 由认同感到荣誉感, 逐渐找到除了学习以外新的奋斗目标或发展方向。

(四) 加强疏导,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是社会对他们的客观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以学生为主,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集体意识。开学之初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学生手册》, 明确在校期间哪些不能做、违反后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要求学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 做好岗前培训, 做好老师学生管理中的助手, 保证学生管理有序进行。比如在学生的公寓化管理方面, 我们采用“星级寝室”的评比方式激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 思想教育、学习生活、课外生活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 有益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 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视野得到开拓, 知识得到延伸,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从而真正使他们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 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根据当前形势, 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学生的现状, 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嘉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83-85.

[2]赵源源.当代高职学生管理探究[J].China's ForeignTrade, 2010 (Z2)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探讨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予以尊重,使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市场经济和时代接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此外教师应注重从多角度进行创新,包括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管理与观念等。通过积极打断的创新与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自由予以充分的尊重[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掘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创新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培养手段上应重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技能充分结合,使其实践能力富有创造性,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技术人才。

3.2重视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实践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专业技能,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即为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先进行社会调查,对相关行业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后,编写出具有针对性的实习手册,从而使学生掌握实践课程的要求与规范。其次,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出满足学生要求的实训环境。最后,为了防止实践课程形式化,教师应告知学生按照实习手册上的要求开展各项操作,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以身作则,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3]。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进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职业道德素质专题讲座。学生在倾听行业名人讲述创业故事或从业经历后,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注重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坚定职业道德信念。

3.3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建设

近年来,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影响。而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的目的性、组织性与计划性。为实现这一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当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状况时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学生因抑郁、焦虑等心理引发不良的后果。其次,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改善校园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精神风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拓宽学生的思想境界。同时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3.4创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式

首先,应将案例教学应用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之中。多数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与社会相关热点事件紧密相连,将新闻媒体的报道加以运用,并进行合理分析,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针对性地分析与解答,指导学生明辨真假,使其职业判断能力不断提升[4]。此外通过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从而产生深刻的教育意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进而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其次,通过实训课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市场环境的方式,使学生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中完成职业任务,从而提升其辨别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的相关制度。此外在模拟市场环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再次,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对职业道德课程的兴趣度。在教育的过程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通过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进一步认识道德问题,并学会进行辨别。教师应指导学生感悟职业道德的作用,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4结语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与能力,使其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同时,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创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银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01):135~141.

[2]吴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35):59~60.

[3]于红岩,于明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05):21~2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228-0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已经由以往单一的政府办学发展为政府主导办学与社会参与办学并举的多元化的新形式。各级政府部门将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自主权,将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分开,把高职院校逐步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同时,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己经发生转变,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正因如此,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职能也由“管理” 转变为“服务”;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固定学制转变为弹性学制;困难学生资助也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和困难补助转变为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这些变化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学生班级管理体制。在新时期如何走近学生的生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索出高效务实,的学生管理对策,这是我们每一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 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服务意识

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培养人文精神, 也尤其渴求得到人文关怀。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教育、管理意识。

第一,要树立服务意识。过去传统的办学理念主要注重的是严格规范的学生管理,学校各个部门担任的主要是管理者的角色,其结果往往产生与学生在情绪上的对立。所以,要更新传统上把学生管理工作看做是“管理学生”的错误理念,把管理学生变成为学生服务。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培养服务意识,管理上要从学生利益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迫切解决的学生面临的问题。

第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校提出的“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在学校里享有的权利和不可忽视得应承担的义务,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把被动接受管理变为自我主动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还应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管理意识,使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得从属或被动的地位变为主导和主动的地位,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中的以学生处为指导、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导、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相对独立自主的管理模式。当这种角色的主体地位发生转换时,学生不仅会大大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还能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2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开创“开放式、全方位、发展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开放式”就是建立开放型的学生管理服务新体制,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与世界教育接轨。比如,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学和求助的需要,建立学生管理工作咨询和指导工作。咨询工作主要有学生的心理咨询、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咨询;指导工作主要有学生的生活学习、助学贷款服务、求职技巧和保险服务的指导。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咨询和指导工作,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还可以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所谓“全方位”指的是在教学、管理、后勤和社会各个方面,由大家来共同关心并探讨学生的管理工作问题,逐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上的不足之处,达成共识,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力争做到全方位的依法治校、科学管理。随着高教改革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日新月异、逐步开放,已经成为没有“围墙” 的校园。高校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和日益复杂,这些都给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需要我们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去调节和规范学校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理念,还要逐步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迫任务。

“发展型”就是建立新型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生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启发、引导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内在层次的管理;通过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学习素质等基础素质,并且注重引入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专业人才

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与快速发展。从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所以,要建设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有效地分析与研究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的办法和措施。不少高职院校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只有教学科研才需要高级人才,而学生的管理只要做到有人管理就可以,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参差不齐。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门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培养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为了在新形势下加快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向人性化、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建立责权明确、分工清晰、分工合作有序的管理体制,围绕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作风正派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总而言之,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既要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又要改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将教育、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将学生渴望成才、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持之以恒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燕青.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权利意识探究[J].教育探索,2009(4).

[2]嵇小怡.从学习型组织看构建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3]曾维菊.底线伦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4]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5]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1.

[6]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再思考[J]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4):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4

一、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 教育方式大多数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较少注重或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几年的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掌握的很好, 但设计到专业的具体操作就不知所措。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不能让学生很好的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为此就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1.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加深专业理论与职业实操相结合的职业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的学习是为了以后职业的发展需求,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而且还能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以便更早地融入社会。

2.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面对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 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 以便学生更好的成长。

3.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 很好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知自律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在以后的职业岗位上, 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观。

4.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做好职业生涯的设计。一个人的发展, 在于能够做好自身的设计, 我们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单纯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 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为完成职业所需的多方面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二、对职业能力的内涵的理解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它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 也不是一个个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它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一种超越具体职业、可广泛迁移、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跨职业的能力, 也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认清了职业能力对高职学生的意义和职业能力的构成之后, 我们要制定出几点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 改变教育观念, 确定职业定向

我国多年来一直是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 重文凭、轻技能。加之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体系建设尚未完善,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导致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不明确, 人才培养特色不显著。因此, 高职院校全面、科学地理解和认识职业能力, 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 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成为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优化教师结构, 构建“双师型”队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出现两头重的现象:一是年轻教师比例过大, 中级职称的教师偏多;大量的年轻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 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这种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要求。我们必须优化教师结构, 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 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同时还应当建立一支相当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 合理设置专业, 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应以职业为中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现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 从而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 院校应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出发,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设置特色专业, 深入企业调研, 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其人才需求的变化, 确定各专业教学计划, 精选教学内容, 同时可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使专业布局更趋合理, 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龙头专业、以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开展“订单培养”, 与校外实训基地、人才供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四) 加强实践教学, 建设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一定的实践环境中, 通过实验 (试验) 、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顶岗实践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式。

(五) 实行产学研结合, 走校企合作道路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专业取向, 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总之,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清形势, 改变教育观念, 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课程改革, 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规划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适应社会的需求, 真正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摘要: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就业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要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积极改变教育观念, 确定职业定向;优化教师结构, 构建“双师型”队伍;合理设置专业, 大实践教学力度,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 走校企合作道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参考文献

[1]马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策略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1.

[2]曲永春.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商场现代化》, 2011.22期.

[3]李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7期.

[4]阎晓宇.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新职教, 1999年12期.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探讨 篇5

根据学院统一的安排,在网上学习了《教育规划纲要》对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这段时间的学习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实践,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接受教育的一系列实际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它是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大众化发展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规律,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而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和内涵,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征与规律,总结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的现状 1983年10月,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的通知》,掀起了新一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参与实践的社会实践热潮。此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也出台了实施意见,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具体措施落实不够完善,且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配套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学校角度来讲,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大部分高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以及校园基本建设等“显性指标”方面,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不足,缺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考虑,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建立。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方法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是收益最大的一个群体,社会实践的开展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更早地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的适应社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该从自身着手,提高社会实践的自我认识,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以更适应自身发展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方式由主题式向专题式转变 原先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是围绕上级部门确定的活动主题展开,而现在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主要是针对相关的专题开展,各专业的专题主要针对实践服务的不同对象。这种专题式社会实践主要强调的是在职业院校大学生专业知识为背景下满足具有针对性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组队方式 早期的社会实践组队方式大多数是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的综合性实践团队或按学生社团、兴趣爱好组成的社团服务队。目前职业院校更多提倡按专业组队,解决实际中的专业问题;有按项目需求设置的项目团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按学生生源地组成的生源地实践队,为特殊的区域服务;有按企业需求组

成的具有实习性质的专业服务团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不同的组织形式,能使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

3、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实践教学的体系中 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中,充分调动起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一支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得专业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实践教育软弱无力的状况。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以充分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充实到知识框架当中去,使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成本,按照课程化管理的方式来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实践内容、方式、方法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健康有序地开展。

4、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要积极做好教育引导、搭建平台、典型激励工作,充分调动大学生在新形势下成长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打造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参与社会实践的企业可以在开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引导他们知企、爱企,摆正位置,融入集体;可以依据大学生所学专业、能力专长和工作表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让他们的“才”得以充分发挥,做到“能为匹配,适才适岗”。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完善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对策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学生管理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管理模式。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管理制度上欠缺等原因,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反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为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不断地显露端倪:忽视学生权利,只强调其义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讲究方式与方法。在以往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把学生看成是不断制造麻烦、不断需要纠正的问题制造者,学生管理工作者为了即时完成任务,往往采取容易操作的管理方法,这样就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管理方法不当。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完善对策

2.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中具有基本法地位的是200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它是我国高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管理的依据,也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服从、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遵循教育规律,完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要依法建立相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自我约束机制形成的基础。由于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了自主管理权,即从法律上赋予了学校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理的“自由裁量权”,那么,学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蓝本和学校管理学生的依据。国家要加快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以尊重学生权利为限,以法律具体规定为尺度,自觉约束滥用学校权力的冲动,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2.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新形势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以人为本出发,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本主义教育观(Humanist Pedagogy)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即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学校要强化学生工作的引导功能和服务职能,变防御管理为发展管理,变服从管理为导向教育,探索加强学生管理的新经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完善自身制定的学生管理章程制度,使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发挥作用时,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当规范和完善对学生的处理程序,通过正当程序控制学生管理,规范权力的运行程序,并对学生合法的知情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诉权等程序性权利予以保障。

2.4借鉴国外高校学生管理经验

在美国是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管理学生,学生宿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阵地,美国学生参与管理的程度很深。加拿大高校非常注重学生工作队伍学历层次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是获得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专家。我国高职院校各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管理隊伍参差不齐,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因此,建立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培养学生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

3 结论

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由原来单纯的说教变为各方的积极参与,样式将会更灵活,形式将会更多样。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业务进修。高职院校要完善各项管理规定,使高职的各项改革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尽快推动依法治教,促进高职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宗海.试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模式的导入[J].现代教育科学,2005,(5):96.

[2]刘云兵.谈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J].文化建设,2005,(9):79.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探讨 篇7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1. 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入党动机复杂化。

首先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 大学生不断接受新思想, 同时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入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其次受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他们把入党作为增加自己评优评奖、择业竞争砝码的手段和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入党动机不纯, 表现出党性原则不强, 受社会上明哲保身等风气影响较为严重, 政治分辨力不强, 党员先进性体现不明显, 甚至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损害了党的形象。

2. 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力度薄弱。

目前在高职院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入党前考察培养、轻视入党后教育管理现象。高职院校党组织在学生入党前, 通过上党课、举办各类党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 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政治信念与热情。但是入党后就认为培养任务已经完成, 忽略入党后的再教育管理, 使得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解决。

3. 学生党员数量少、分布不平衡。

相对于本科院校, 高职在校生党员比例偏低, 高职学生党员发展现状表明, 党员发展工作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且高职院普遍存在各年级阶段党员数分布不平衡, 出现学生党员断层现象。高职院校学制目前是三年制, 与普通高校相比, 客观上造成三年级 (毕业班) 党员数量较大, 但三年级学生又即将毕业, 一旦毕业班级学生离开学校, 学生党员的这种分布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低年级党员数量少, 对同学的号召力、影响力不够, 不利于创造和培养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而三年级学生实习期间被分散在各地以及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 特别是受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种种现状导致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生当中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 学生党建工作力量不足,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政工队伍不稳定, 人员不足, 加之各方面工作量增大, 现有的学工队伍通常把工作重心放在常规管理上, 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队伍严重不足, 而且党建队伍中的教师大部分由年轻教师兼任, 他们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加上本身年龄、党龄、政治理论水平及阅历的限制, 对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明确的工作目标, 同时对新形势下的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也不够深入。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探讨

1. 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 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

在发展党员过程中, 要坚持原则性、政策性、规范性, 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 制定出培养、教育、考察等各环节的业务规范。紧紧围绕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身心变化规律, 通过党课、党校培训班、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念教育, 加强新党章学习和经常性的入党动机教育, 解决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教育, 多层面、多角度考察, 进行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考察, 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情理交融, 让入党积极分子在情感体验中牢记党的宗旨, 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考察和评价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根本标准。

2.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管理并形成长效机制。

做好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工作, 对党员严格要求, 对于提高党员素质、永葆党员先进性非常重要。首先建立再教育、再培养、再锻炼的结构模式, 分阶段、分层次对已经入党的学生开展后续教育, 通过党支部组织活动加强党员的政治学习, 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 增强党性素养。通过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等形式的活动, 使党员看到自己的不足,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提醒他们处处要做群众的模范, 时时起到先锋带头作用, 促进学生党员自身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 更促使学生党员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克服入党到站的心理。其次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也是加强党员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学生党支部要制定、完善工作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做好党员的监督考核工作, 它可以帮助学生党员从思想素质、政治立场、学习态度、工作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自我要求, 体现党员先进性。最后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做好毕业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现状表明, 他们中许多预备党员来不及在学校转正为正式党员, 就面临实习或者毕业, 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教育, 且高职类毕业生大多数在企业就业, 这就形成高职学生流动党员分散性、流动性强, 教育、管理难度更大, 问题更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成立流动党支部、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网上党校等方式延伸学校党建工作, 拓宽学生党建工作的空间, 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的档案管理模式等都是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创新举措。

3. 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合理调整学生党建结构分布关系。

随着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的日益增大。高校党组织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推荐党建工作, 在保证党员质量为基础的前提下, 加大党员的发展力度, 不断壮大学生党员的队伍, 使学生党员的比例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快在低年级中发展党员的步伐。在低年级中发展党员, 能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达到发展一个党员, 带动一批党员的效果。这样有利于保持在校生党员数相对稳定, 避免学生毕业后在校生党员数大量减少的弊端。因此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低年级, 建立“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早使用”的创新工作机制。党支部、团总支要充分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的机会, 通过开设党课、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启发引导、增强学生向组织靠拢的决心和信心, 使他们尽快树立入党意识。按照党员条件,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尽早吸收大学生入党, 便于他们在组织中受到更及时、更直接的教育, 便于他们早日接受党外群众的批评与监督。这样才能有利于做好党建的延续工作, 使得高职党建结构分布更合理, 力争开创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党建新局面。

4. 充实和提高基层党务工作队伍。

基层党务政工干部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骨干力量, 因此, 必须抓好党务工作者的配备和使用, 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严把入口关, 选配党性强、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知识、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同志作为党务工作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党务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习、考察机会, 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 打好理论功底、拓宽知识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创新本科院校的模式, 挑选优秀的年轻党员教师担任团总支书记并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党总支加强指导支部工作, 这样有利于促进党建和团建的和谐发展, 发挥团的助手作用, 避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脱节, 努力开创学生党员发展新局面。同时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党建队伍的待遇, 从政治、经济和职称方面着手, 使党务工作者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把党建工作做细、做实, 真正做到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既面临机遇, 也面临挑战, 我们党务工作者要不断丰富和改建学生党建工作,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抓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不断探索实践, 努力开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习近平.在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8.

[3]张伟.浅谈当前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4) .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探讨 篇8

(一) 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的不良现象

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 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 社会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这就难免这样或那样地影响人们的入党动机。我们应当看到, 目前在大学校园中, 广大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的主流是好的, 但在入党动机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和需要加以引导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学生入党不是为人民服务,

也不是为了理想, 而是怀有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好处的功利性想法, 他们认为在大学时入党对找工作有利, 把入党看成一种“筹码”、“跳板”或是某种“通行证”、“优惠券”, 如果自己不是党员, 将来会在使用、提拔上受影响, 不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 施展自己的才华。特别是近几年来, 连外企、私营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时, 也青睐党员。于是, 他们申请入党是为了以后安排一个好工作、获取更多提拔和重用的机会。

2、有些同学没有真正明白入党的

意义和目的, 因为父母或是亲朋的推动而“被动”的递交入党申请书, 整个过程处于“朦胧”状态, 没有对加入光荣的共产党有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3、有些同学怀着投机取巧心理的

入党要求, 看到不少同学申请入党一年多时间即被吸收入党, 或者听别人说在大学期间入党相对容易, 只要学习好或工作好, 多拉拢同学, 多接近老师, 就可以入党,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投机心理递交了入党申请。此类学生对待申请入党的问题往往缺乏认真严肃的态度, 他们争取入党的行为往往有始无终。

(二) 培养对象考察标准不一致

由于每位学生所学专业和所在的系部不同, 在培养和发展中各系部的党组织掌握的标准不一致。考察时的严格程度不同、深度不同, 也会造成在某些考察内容上标准掌握的不一致, 这样容易挫伤学生入党的积极性。

比如有些时候在考察培养对象时, 重活动表现轻学习成绩。大多情况下, 学生是通过参加学院系部集体活动才得以接触院系的老师。换句话说, 院系的老师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各种活动才了解学生。这使得在发展某个学生入党时, “参与活动”的成份要比“学习成绩”的成份重些。这样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比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高, 使个别学生党员成为“活动党员”, 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党员。

(三)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机制不健全、形式单一

一般情况下,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由学院业余党校进行集中培训, 周期短, 内容简单 (学习党章或观看党的知识纪录片) , 缺乏多样性, 导致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兴趣, 甚至是为了应付党课考试而学, 起不到用党的知识武装头脑的作用。

(四) 党务工作者方面

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专职人员较少, 业务水平不高, 存在对党的知识掌握不够精通, 对发展党员程序掌握不清楚, 平时工作中对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不够深入, 在选拔重点培养对象时, 情况不太了解等情况。

(五) 客观上培养考察期过短。

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制, 与普通高校相比, 在客观上造成培养、考察时间过短。当各系部党组织观察到某位同学“可以重点培养”的时候, 或者当有的学生意识到要向党组织靠拢的时候, 他 (她) 已经是三年级了。按照党员培养考察的时间要求, 已经来不及了。这往往导致培养教育环节上的工作得不到落实, 新党员的质量难以有效的保证。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 夯实团的组织生活基础, 端正学生入党动机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团的组织生活是否正常, 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严格而正常的团组织生活是大学生正确入党动机的有效养成机制。所以要严格团员组织生活, 强化团员政治教育, 树立大学生团员意识。采取措施使团的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对接, 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和组织生活, 严格团员考核, 使团的组织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一个连续过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未入党前, 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团员。通过发挥政治理论课、团组织生活的主渠道作用, 向他们灌输党的基础知识, 帮助他们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现代化中国的道理, 引导他们追求进步,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做好“培养关”、加强“考核关”、严把“入口关”

党员的发展, 在“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的基础上, 发展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 要注重对积极分子的早期培养。系部党的基层组织应根据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档案资料和第一学期的表现情况, 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培养, 及时的发现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要建立量化考核制度, 可将考察的内容具体化和量化。如每个学期参加公益活动或集体活动的参与率、上课出勤率、各门课程平均成绩、党校培训的情况等等, 用量化指标在《考核登记表》中加以记录, 供上级党组织在审批时参考, 以便统一掌握党员发展标准。按照“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的原则, 把好“入口关”, 对政治素质不过硬、学风不正的坚决不发展。

(三) 完善和丰富党课培训内容和形式, 创新结业办法

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时, 《党章》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形势与政策的学习, 使学生的知识掌握丰富化, 全面化。在培训形式上, 可以采用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除了集中培训, 还可以指定学习内容, 通过自学上交思想汇报;建立由学生党员为小组长的学习小组, 带领入党积极分子通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以党的知识为内容的团课的形式, 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兴趣和识记能力。还要注重专题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注重围绕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或党建工作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 可以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 强化学员的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在结业考试中, 也不应一味的以考试成绩为主, 应该让集中学习、自学、社会调查及参加党团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比例 (如:60%、20%、10%和10%) 综合评定, 综合考评通过者方能颁发结业证书。这样就能提高和增强学员的自学和开展社会调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 重视党务工作者的培养、提高党务工作者能力

重视对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教育,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和主动渗透意识。党务工作者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准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一方面加强对他们进行党务工作的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 要积极鼓励他们开拓信息领域的党建工作, 开创信息时代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改变被动的工作局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深刻影响的现实, 让网络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载体。作为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 探索新方法, 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的局部性和相对封闭性, 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马列主义意识形态, 使网络为学生党建服务。另外, 新时期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 作为党务工作者要不断改进工作思路, 完善工作方法,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摘要:新时期,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群体。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之党团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职院校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 如何加强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 是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

[2]管军:《对高职院校中共党员发展工作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年。

[3]张建明、李遵清:《高标准严要求, 把好“入口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1年第3期。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探讨 篇9

一、“两学一做”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学生难招,学生就业难或者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而这些都是事关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各种现实工作压力下,学生党建工作逐渐弱化,甚至在日常工作中只有学生党员发展这一项,教育培养工作也都是围绕党员发展这一项来进行。学生党建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流程缺乏监督性,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提出和开展,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有着很深的现实工作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要建立学生党建培养学习的长效机制

党建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目前的党建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教育方式单调,内容也比较枯燥且不能做到差异化和精准化,因此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两学一做”要求将党员教育经常化、常态化,我们对于学生的党建教育也应该更加的全面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一)在学生群体中要开展“普”学。

学生对党的基本知识认识模糊、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入党动机不纯等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入党宣传教育多集中在进校初期,且内容也比较单一。要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就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对于学生群体的党的基础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贯穿学生的在校期间,教育内容应该以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同时也要辅以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党的了解,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初步了解党的宗旨和入党条件,对于自身的入党目的和需求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应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和通讯工具,丰富形式,提升教育效果,达到党建普及性教育的目的。

(二)对入党积极分子须要求“深”学。

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培养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加入党组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但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化教育。形式上可以以专题讲座、参观、集体讨论等集体学习方式为主,应该积极发挥院系党校的作用,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党的理论知识讲授。内容上则可以以党史、党的大政方针等为主,目的在于让他们明确党员的标准和权利义务。

(三)对学生预备党员要强调“精”学。

学生预备党员是我党的新鲜血液,是党的未来和希望,但他们各方面的经验都不足,需要对他们加强党的理论修养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要深入进行党史以及党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学习,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于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是保证我们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和举措。此外,也需要引导学生预备党员关注国内外时政,要学会思考,以理性和正确的态度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党员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能不忘初心,坚守初衷。此外,也需要健全学生预备党员的组织生活。

三、健全组织生活,培养合格的学生党员

要培养合格且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除了需要保量保质的教育和学习,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实践,以学带做,以做验学。因此,健全的组织生活制度和丰富的组织生活形式有助于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的自我教育和成长。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而其校外实习期间也往往正是对学生党建教育的巩固、检验的关键时期。为此,在建立健全高职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手段,主动联系校外实习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督促和帮助其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的党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主动与实习单位沟通,对方有党组织的应该及时与对方党组织做好学生党建教育培养的交接工作,没有党组织的也应该向用人单位主动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做好培养和教育记录,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党建教育的最后一步。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受制于高职院校的学制和环境等因素,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提出和倡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注重长期和有针对性的党建教育和培养,努力夯实基础,才能培养出合格且素质高的学生党员。

关键词:两学一做,高职院校,学生党建

参考文献

[1]方守江.对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探讨 篇10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来源于图书馆素养 (Library Literacy) , 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相关技能与知识, 并以此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信息的提供已经不再局限于图书馆,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

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 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谢立虹认为:“信息素养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 人们所具有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的各种能力或技能, 包括信息搜集 (开发) 、鉴别、综合分析的能力,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积极的信息心理和良好的信息道德。”

综上所述,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于文化内涵的个性心理品质, 是使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获取、评价、善于利用和创造信息的综合能力。

1.2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

基于信息素养的内涵 (见图1) , 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 (1) 掌握信息社会性质的知识; (2) 学习信息查找和利用的知识; (3) 识别信息需求和完成确定、检索、评价以及综合信息所需过程和能力的知识; (4) 培养高水平的交流技能, 包括与同事和信息专业人员交流所需能力的知识; (5) 识别和评价各种信息源的知识; (6) 掌握各种管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的知识; (7) 熟悉和掌握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的知识[2]。

2 我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对一些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的一项调研表明, 我国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尚显不足。如信息素质教育始终只局限在如何利用图书馆和开设文献检索课等这样狭窄的范围内, 而对于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的重要课程, 如文献学、信息学等开设的高职院校则寥寥无几[3]。

2.1 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 但学生的信息素养仍然普遍较低, 具体表现在如下[4]。 (1) 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学生的专业信息知识主要来自课堂, 其缺乏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2) 获取信息的技能差。许多学生不懂得使用图书分类方法, 不会利用网络检索工具获取信息, 不知本学科本专业有哪些可供检索使用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 不知有哪些电子资源以及这些电子资源收录文献的范围、查找的方法和途径。

2.2 学校和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仅仅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 根本谈不上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很多高职院校把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培养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培养。近年来在校学生在网上散布病毒、私闯校园网及图书馆防火墙和盗用他人电话号码、账号、信用卡等现象频繁出现。

2.3 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图书馆集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信息教学等于一体, 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重要场所。但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还没有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 在馆藏建设、硬件设施、信息化建设、师资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所需, 不能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2.4 教师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正确的认识

目前, 大多高职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层次不分, 简单地通过课堂传授信息检索知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对于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在网上查查即可,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信息素养教育, 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信息素养教育。

3 高职院校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5]

3.1 信息社会需要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 使得人们不知道从哪里能快捷地发现和选择所需信息。信息爆炸、信息泛滥、信息垃圾、信息失真、计算机病毒等问题的出现, 干扰了人们的思维, 使得人们查找、筛选信息难度增加, 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压力。

3.2 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 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职业技能只能满足一定阶段的需要。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 新技术、新经验层出不穷。因此, 学生毕业后学习新知识、新经验, 完全要依靠自己去发现、搜集选择所需信息。

3.3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信息素养

据报道, 我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 与实际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表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了供求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 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而创新人才除了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 还必须具备搜集、判断、利用信息的能力。

3.4 现代社会要求具备信息道德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扰乱了信息资源的健康发展, 如剽窃他人的技术成果、侵犯知识产权、发布虚假信息等。所以,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促使他们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道德与准则, 并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自觉抵制违法获取、使用、传播信息的不良行为。

4 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进校到毕业, 能否做到趋利避害, 有效利用信息, 他们发掘信息的意识如何, 利用信息的能力如何, 在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表现如何以及要接受哪些信息素养教育, 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等, 都与高职院校信息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

4.1 改革创新,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6]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技能培养、忽视理论素养;强调专业应用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必须转变观念, 把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转变为长远的素质教育上来, 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信息素质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之中。

4.2 加强建设, 完善信息素养培养的物质基础[1]

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 而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了解及运用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为此, 高校应努力提高校园网络化、信息化水平, 力争将学校建成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4.3 转变教育理念,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教育管理中[1]

加强信息素养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 既可以利用信息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促进其自学能力的提高,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突出能力培养, 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任务驱动和交互式教学,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将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水平, 促进教学理念的革新, 也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4.4 重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全体教师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的信息素养[4]

各高职院校应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图书馆的人才优势, 逐步配备一支以文检教师为主, 相关学科教师为辅的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 就要求教师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原有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与现代自动化、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并存, 这就要求从事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传统文献学知识, 而且要能胜任新兴的信息技术工作, 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应用技能[7], 因此,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合格的信息素质教育师资已迫在眉睫。

4.5 重视校园网建设[6]

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是为了满足广大师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需求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高职院校发展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校园网既可以实现校内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 又可接入Internet和CERNET (中国教育科研网) , 实现全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8]。

4.6 注重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 绝大多数为英文信息, 而一些前沿性、实时性的知识和信息基本上是用英文发布的。所以对于英语是非母语的人来说,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障碍不仅包括技术和技能方面的, 而且还包括语言方面的。

4.7 营造丰富多样、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9]

(1) 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 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应重视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的建设和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络中心或计算机中心) 应优化资源, 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 (3) 加大投资, 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 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4.8 加强信息素养理论研究, 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信息素养测评的依据, 它的制订和使用, 能够形成对人们信息素养水平的定性和定量描述, 科学而客观地呈现人们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不仅是阶段性的培养目标, 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网络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 以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心理控制能力和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的能力, 使学生在求知中与信息世界互动, 只有这样, 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王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研究[D].同济大学, 2007.

[2]马丽华, 陈文勇.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理论探讨[J].情报科学, 2003, 2:138~139.

[3]郑建明.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J].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9, 4:36~38.

[4]谢蓉.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63.

[5]马玉华, 苏晶.浅议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 2002, 1:120~122.

[6]周刚.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001, 3:62~64.

[7]郑松辉.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J].图书馆论坛, 2000, 2:20~21.

[8]杨忠.重庆大学图书馆网络环境建设[J].图书馆杂志, 2000, 3:28~33.

上一篇:探究与批判下一篇:高级工具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