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菌

2024-07-26

血液细菌(精选八篇)

血液细菌 篇1

1 标本采集

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尽快抽血做培养。对间歇性发热, 应该在寒战或估计体温高峰时间到来之前采血, 因为细菌流入血流与寒战发作通常间隔1 h, 在发热时血液中可能没有细菌。但事实上, 血培养通常在寒战或发热后进行。由于细菌很快会从血流中清除, 因此在寒战或发热后应尽快抽取血培养。原则上在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抽取, 对已用药物而又因病情不能停药的患者, 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1]。

样本采集必须在治疗前且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掌握最佳的采集时间、部位、频率和血容量。双瓶接种, 有10%菌血症常常不是单一微生物引起, 厌氧菌血症占菌血症的5%~15%;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血中可呈现L型细菌;免疫低下患者可发生真菌血症, 所以推荐每次送检血液培养至少作两种血培养瓶的培养 (两套) 。需氧和厌氧或需氧和L型培养。所用培养瓶必须仔细检查有无变色或浑浊, 变色和浑浊表示有污染可能, 应立即与临床细菌室联系, 更换后再作处理。严格防止标本次序混乱, 按一人一瓶一单原则, 每做一患者培养立即将化验单边条贴在培养瓶上或将可撕条码贴在相应化验单上, 同时应在化验单上标明准确采样时间;严禁多个患者同时采样, 流水操作的工作方式, 因为采样错误将会导致医生错误诊断,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2 标本处理

采血后的血培养瓶或采集管应立刻送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如因某种原因不能立即送检时, 应将已接种血标本的培养瓶放在室温, 切勿放冰箱存放。因为某些培养菌在冰箱温度中会死亡, 使培养阳性率下降。

3 细菌培养

3.1 伤寒杆菌的培养

疑似伤寒时, 则应将血液注入胆汁肉汤培养基内, 于37℃温箱培养。每日或隔日移种血琼脂平板。如有可疑细菌生长时, 按沙门菌检查法进行鉴定。如无细菌生长, 至第5~7天即可报告阴性。

3.2 脑膜炎球菌的培养

将疑似脑膜炎患者的血液接种肉汤培养基或含0.2%葡萄糖的肝浸汤中, 也可作血平板倾注培养。如无生长, 连续观察5~7 d, 作出结论。

3.3 厌氧菌的培养

将血液接种疱肉培养基或硫乙醇酸盐肉汤中, 置37℃培养。有细菌生长时, 划种血琼脂平板2个, 分别作厌氧及普通培养, 对比两个平板上的生长情况, 对分离出的厌氧菌进行鉴定。

3.4 布氏杆菌的培养

将血液接种肝浸汤或胰脲肉汤, 放37℃及10%CO2下培养, 每3天向固体培养基移种一次。若无细菌生长, 培养1个月始能报告阴性。

3.5 真菌的培养

应当注意, 血液的细菌学检验 (主要是培养检查) , 对菌血症和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血液内培养出任何一种细菌或多种细菌 (复数菌感染) 时, 特别是当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有日渐增加的趋势, 更应结合临床仔细加以分析, 不可草率作出污染或致病菌的结论。

4 结果的报告

手工血培养系统肉眼观察微生物生长的可视信号尤为重要, 一旦出现如前所述信号, 立即行革兰染色并立即口头报告患者的主治医生, 报告的日期和时间以及接受报告人的姓名应记录在患者的报告单上。仪器血培养系统当仪器出现报警应立即取出培养瓶, 涂片革兰染色并立即口头报告患者主治医生, 报告的日期和时间以及接受报告人的姓名应记录在患者的报告单上[2]。标本转种时, 注意吸取明显的沉淀物或颗粒物, 可用吸液管轻轻地吸取肉汤的深处, 让管尖从瓶底移出肉汤表面。若患者抽血前已用抗生素, 在转种的培养皿上滴上阳性肉汤, 停几分钟, 然后再分区画线, 这会使抗生素吸收到琼脂内, 画线区内的细菌易生长。手工培养法, 无论何时发现肉汤浑浊, 一定要做及时转种培养。

参考文献

[1]徐英春.临床细菌学血培养操作规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2) :124-126.

血液细菌 篇2

【关键词】细菌鉴定;血液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56-01

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各种细菌的耐药性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变异,增加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困难。不同和细菌有不同的抗药敏感性,因此,采用合适的测定方法准确测定出引起患者疾病的细菌及其抗药敏感性,对临床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细菌检测检验方法有常规检验、直接药敏检验、血清學凝集检验、镜检等。本确定采用常规检验、直接药敏检验两种细菌检验方法检测血液中细菌的抗药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接收治疗的发热合并全身感染的患者300例。观察组患者男168例,女132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34.5±6.6)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前48h内未接受相关治疗或服用任何药物,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也无严重肝、肾、心等器质性病变,且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以无菌操作对所有患者在发热或感染的高峰期时采集阳性血液标本300份。每人采集20ml,每位患者采集一次。采集好的血液样品尽快送至检验科,并进行冷藏保存,并对每份样品同时进行直接检验和常规检验。

1.2.1常规检验,将所有阳性样分别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在35℃5.0%C02下孵育18~24 h后,取菌落涂片并进行革兰染色。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酶。采用Walkaway 40系统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2]。

1.2.2直接药敏检验,将所有样本直接接种于全自动血培养仪中,进行自动培养和检测。当系统检出阳性时,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阳性样品进行密度分离细菌,于离心机中以1500r/min离心5min后,取其上清液。将所得上清液继续以3000r/min离心15min后,去其上清液。将剩余液体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细菌。所得液体用PBS洗涤沉淀两次后重悬。

取20μL悬液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于显微镜下倒置观察:若发现呈链状G+菌,则进行药敏初试验(MH平板)。按药敏结果选择酶,并配配菌液浓度至(6.2×108)cfu/L, 接种菌液1~2滴于NC21综合板上进行细菌药敏测定。若为一般菌种(真菌例外),用无菌拭子将菌液均匀涂抹在MH平板上,贴上药敏纸片[2]。

1.3观察指标

观察药敏试验与细菌鉴定,判断敏感、耐药和中度敏感[2]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直接药敏检验后,300份样品中检出185份阳性样品,菌种检出率中,埃希氏菌、克雷柏杆菌及沙门菌等肠杆菌属的检出率最高,总的检出率达85.6%,在细菌抗生素敏感度的检出符合率的比较中,运用两种方法的药敏检验结果总的符合率高,其中检测G+球菌敏感、中度敏感、耐药符合率分别为96.2%、92.0%、96.8%;两种方法检测G-杆菌敏感、中度敏感、耐药的符合率分别为96.8%、93.3%、99.2%两种检测方法间敏感度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临床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且耐药性出现比较大的分化。在临床感染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引发患者全身感染的病例占绝大多数。因此,在临床上采取及时、高效地检测方法对致病细菌进行鉴定与药敏性测定,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的关键。临床检验血液细菌的方法多为药敏检测,但是这些传统的方法鉴定细菌及其药敏性所需的时间一般需要二至三天,甚至有些细菌在常规的细菌检验中无法得出确切的检验结果,从而导致误诊或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期。因而临床上迫切需要既能准确地鉴定细菌及耐药性同时又能够快速得出结论的细菌检验方法。

从本研究采用的直接药敏检验与常规检验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采用直接药敏检验G+球菌及G-杆菌的检出率和符合率均很高,符合率均超过90%,两者检验方法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采用直接药敏检验对G+球菌及G-杆菌的鉴定与药敏性测定均有好的效果。直接药敏检验对肠杆菌属的检出符合率达100%,表明直接药敏检验对肠杆菌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从检验所需的时间上看,直接药敏检验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0h左右,其所需的时间远远小于常规检验,为患者的及时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直接药敏检验在操作上较常规检验更为简便, 操作所耗材料更少。

总而言之,直接药敏检验具有多重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祖新.临床血液检验中的两种不同细菌鉴定法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6):185-186.

[2]李文华,谢桃,余玲玲等.临床血液检验中两种细菌鉴定法的应用评价[J].健康之路,2014,(2):360-361.

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控制 篇3

1 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

1.1 献血者菌血症

近期有皮肤破损或处于细菌感染恢复期的献血者可能存在短暂的菌血症, 但仍可能被认定为合格的献血者。细菌存在于献血者的血液循环中, 所采集的血液就会带有细菌。

1.2 皮肤消毒不严

血液采集过程中, 污染表皮的细菌有两类:一类为短暂居住的细菌, 不能固定在表皮繁殖;另一类为可残留的细菌, 可以固定寄生在细胞上、细胞间、细胞碎片或皮肤脂质中。由于采血前皮肤消毒不严格, 可能使这些细菌在采血过程中经采血针进入血液, 献血者小块皮肤亦可能经采血针而进入血液, 这些细菌在血液体外保存期间就可能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内毒素, 如果输入体内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1.3 采血器材的污染

采血器材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或在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操作者未遵守操作规程导致热合口渗漏, 血袋出现微小破口等都有可能导致血液的细菌污染。

1.4 血液在储存运输过程的污染

血液储存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变化可导致细菌污染, 血液冷藏保存可以预防可能存在的细菌繁殖。血小板的室温保存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 故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明显增加。

1.5 其他原因

如血袋破裂或血袋内长菌, 冰冻血液制品在水浴融化过程出现细小渗漏等均可导致细菌污染血液。

2 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控制

2.1 严格筛选献血者

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GBl8467-2002) , 加强献血者筛选过程中的问询, 排除处于菌血症状态的献血者。

2.2 改进献血者的皮肤消毒

献血者静脉穿刺部位消毒对防止血液污染非常重要。因此, 规范采血过程的无菌操作和采血前的皮肤消毒可以减少采血过程中细菌进入血袋的可能性。

2.3 去除原始血液

排除采血过程中最初采集的少量血液, 目前已专门设计出带有附加袋的塑料采血袋, 最初采集的10~20ml血液进入一个小血袋内, 作为检测用血, 这样可有效降低细菌污染风险。

2.4 采血前加强采血器材的检测

严格采血操作规程, 采血器材必须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部分) 、《原辅材料质量标准》检查, 无热原质、无细菌生长,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在采血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 防止血袋热合口渗漏、导管破裂。

2.5 血液制备储存与运输

运输过程中保持冷链运转, 严格对血液实行冷藏或低温保存, 保证从血管到血管的冷链控制, 抑制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细菌生长。血小板20~24℃震荡保存5 d会经历储存损伤, 同时该条件又利于细菌生长。Rivera等[3]配制了一种血小板保存液, 将血小板储存在4℃不振荡, 既延长了保存时间, 又减少了细菌污染。

2.6 血液出库时要进行常规检查

血库工作人员将血液 (全血、红细胞悬液等) 发出前, 要物理观察, 肉眼判断, 避免细菌污染的血液发到临床。

2.7 加强血液细菌污染的检测

开展血液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灭活、输血前检测细菌是降低相关细菌性输血反应风险的重要潜在方法。由于细菌易污染血液制品, 人们逐渐意识到病原菌的灭活策略, 这些方法包括利用光化学方法即8-甲氧基-补骨脂素, 加长波紫外线照射, 灭活高浓度的广谱病原体。

2.8 滤除白细胞

血液的各种成分中细菌和病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主要分布在白细胞上, 滤除白细胞能减低血液制品的细菌污染率。

2.9 提高临床输血人员对血液细菌污染问题的认识

临床输血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细菌污染的危险性, 血液细菌污染率远高于目前许多已知病毒相关的输血感染率。临床输血引起败血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污染菌的种类、输入量、受血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同时接受抗生素治疗。部分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抗生素治疗, 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品不一定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由于败血症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症状十分相似, 因此很多轻微的败血症性发热反应不为临床所识别, 即使很严重甚至致命的输血所致败血症, 也很可能没有识别其与输血有关。

总之, 要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临床输血医务人员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控制等相关业务技术培训, 最大限度地保障输血安全。

摘要:细菌污染的血液输注后能引起受血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 因此血液细菌污染成为输血医学的重大问题。现就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及预防控制作一简述。

关键词:血液,细菌污染,原因,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高峰.必须重视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 2004, 17 (4) :221.

[2]金振良, 严力行.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2, 4 (2) :71.

血液细菌 篇4

1 细菌污染的发生频率

随着无菌静脉穿刺技术和无菌密闭采血袋的发展, 极大地降低了细菌污染的发生率。然而仍还有细菌污染所导致的严重并且常为致命的病例报告, 特别是血小板制品, 其细菌污染的发生率为1/1000-1/3000单位[1]。由于血小板制品在室温保存, 因此其中的血浆成为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细菌污染所导致的输血反应比病例报告要高出许多, 而且其严重性表现不一, 从一过性发热、畏冷直至败血症休克。输血不良反应监控系统的出现, 使我们能够将由于细菌污染所导致的输血反应和死亡与输血的其他危害诸如输血传播的残留风险进行比较。尽管细菌污染所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存在报告率低以及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的困难, 但大量的病例报告均证实了细菌性败血症是输血死亡的一项重要原因。

2 细菌污染的机制

血液制品细菌污染的可能机理包括献血者菌血症、采血过程、采血袋和血液加工过程。在与血小板输注相关的非致死性和致死性不良反应中, 属于皮肤正常菌群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所导致的分别占65%和23%[2]。另外, 在皮肤上可发现通常不属于皮肤正常菌群的其他许多细菌。这些皮肤常居菌或暂居菌可以在进行皮肤穿刺的时候进入采血袋内。尽管处于细菌感染无症状潜伏期或恢复期的献血者较少见, 但已和多起细菌污染相关。存在于血袋外表面或者皮肤穿刺过程进入到采血袋中。如果采血袋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那么细菌就更会进入血袋。

最初的细菌接种量很低, 约为1~10CFU/ml。刚献血后的血液中所存在的细菌, 可能会被新鲜血液中的抗菌防御因素诸如补体结合货吞噬作用所杀灭, 因此在血液贮存过程中, 细菌不一定能够存活和繁殖。但是, 如果细菌确实能够存活下来, 那么在血小板贮存期末, 细菌浓度可高达109CFU/ml[3]。在保存3 d以上的血小板制品更常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 这可能反映了经过数天的贮存, 产生了高浓度的细菌, 以及革兰氏阴性细菌污染时积累了高水平的内毒素。

3 避免细菌污染

3.1 献血者的选择

大多数菌血症患者都有临床症状, 不会来献血。许多国家规定, 献血者献血前的体温必须低于37.5℃。在常见的内科和牙科诊疗后能发生短暂的菌血症, 因此对刚进行多诸如拔牙这类侵入性牙科治疗的献血者可能要延期献血。自体贮血的献血者存在引起菌血症的潜在疾患的可能性较高, 因此对于患有与血液成分制品的污染有关的活动性皮肤溃疡、骨髓炎和其他感染的献血者不要让其献血。

4 皮肤的准备和穿刺

既然献血者的皮肤是常见的细菌污染来源, 那么优化的消毒程序对于减少细菌污染就显得非常重要。除了所使用的消毒剂外, 消毒剂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对于达到最佳消毒效果至关重要的。另外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5 隔离最初采集的血液

尽管对皮肤表面进行了最佳的消毒, 细菌仍有可能通过经采血针进入的小皮片污染血液。当采血针头被污染时, 大多数细菌存在于流经采血针的前几毫升的血液中。当最初采集血液转移后, 可以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降低30%~50%[4]。

6 细菌的检测

细菌检测颇具挑战性。一是最初的细菌接种量很小, 二是可能存在的许多种类的细菌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 三是在取样时候可能造成血液成分的污染。BacT/ALERT自动血液培养系统用于最短到采集后24 h的成分样品的检测时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在BacT/ALERT系统, 大多数的阳性培养结果出现在培养瓶接种后的24 h内。一些比较不敏感的方法如染色技术、PH值的测定和检测葡萄糖的尿试纸条等, 可以再更接近输血时采用。因为在血液贮存期间, 细菌经过繁殖后, 其数量已经提高。然而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理想。还有其他检测方法正在研发包括荧光和固相细胞计数的方法、检测细菌细胞壁抗原的方法和细菌的核酸检测。

7 病原体灭活

正在发展中得几种病原体灭活方式均能很有效地杀死众多种类的细菌。病原体灭活技术的使用可能最终解决细菌污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Stroncek DF, Rebulla P. Platelet transfusions. Lancet, 2007.

[2]Gold JS, bayar S, Salem RR.Association of Streptoccus bovis bacte-remia with colonic neoplasia and extracolonic malignancy.Arch surg, 2004.

[3]Stramer SL.Current risks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agents:a re-view.Arch Pathol Lab Med, 2007.

血液细菌 篇5

关键词:基层医院,血液透析液,细菌超标

细菌监测为透析室污染程度的检测标准, 具唯一性。其结果可反映透析液污染因素、程度等。为加强医院对透析室污染防治力度, 笔者对2011年1月-2012年9月抽取的透析液标本进行检测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期间每月不定期采集的我院透析室透析液标本, 每次采集10.0ml, 注入灭菌大号试管待检, 共120份, 合格112份, 不合格8份, 样品合格率93.3%。透析用水采集24份。样品合格24份, 样品合格率100%。

1.2检测方法

无菌吸管抽取1.0ml透析液加入盛有营养肉汤培养基的试管内摇匀, 各取1.0ml分别放入备好的2支灭菌平皿内, 均匀涂布血琼脂后置入35℃孵育箱中培养48h。鉴定并计算每毫升标本中细菌菌落数目。

1.3计算公式

每1ml标本中细菌菌落数 (cfu/ml) =平皿细菌菌落数×5。

1.4评价标准

遵照卫生部办法的《血液净化操作规程》中, 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

2结果

2.1细菌种类检测结果

在透析液中检测到大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其次是不动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放线菌等。

2.2不同位点细菌监测结果。

见表1。

上表可知, 2012年7~9月份透析液合格率最低;与其它组相比, 透析液的合格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讨论

3.1透析液细菌超标原因分析

3.1.1种属细菌超标分析:本次检验表明, 透析液的污染细菌大部分为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最高的为枯草芽孢杆菌, 这与其在空气、水中生存力较强有关;不动杆菌具有较强的粘附力, 多粘附在各类医用材料上[1], 不动杆菌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 因此在透析液中的检出率也比较高;标本中检出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 对化学消毒剂和抗生素均有较强的耐受能力[2]。

3.1.2细菌超标原因:从检测结果来看, 血液透析液主要为细菌超标。而引起细菌污染的原因较多, 大致总结如下: (1) 水源污染。在配置透析液时, 大多应用自来水, 因此推断细菌可能源于自来水[3]。 (2) 水过滤系统污染。水过滤是水源处理的关键步骤, 也是防止透析液受污染的主要措施。 (3) 水处理仪器污染。目前, 医院所用的水软化器、离子交换树脂无法清除水中的内毒素, 这就在无形中加重了反渗装置的工作量。作为水处理当中唯一能够处理内毒素的工序, 反渗透装置大负荷的聚集量会降低除菌效率。 (4) 运输管道系统。水处理系统管道直径的变化和长度都会对流速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宽的径口和过长的管道会降低水流的速度, 增加细菌停留的几率。 (5) 配置器皿污染。在配置溶液过程中, 所使用的器皿都有可能成为导致液体细菌污染的原因。 (6) 透析液未在配置的有效时间内使用。 (7) 配置桶、滤芯、透析管入、透析机等需要的消毒环节未按血液透析消毒标准规范完成。

3.2控制污染的措施

3.2.1加强细菌监测工作:细菌监测是透析室污染程度的唯一标准, 通过每次的细菌监测结果能够体现出透析液的污染程度, 以进一步修正以后的工作。我院坚持每月对透析液进行标本采集, 结果显示2012年7~9月份透析液细菌超标最严重, 2011年1~3月、2011年10~12月、2012年1~3月的透析液合格率均为100%, 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建议医院加强对透析液入口处的细菌学监测[4]。

3.2.2严格透析室消毒规范:消毒作为透析室污染防治的关键工作对透析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从根源上直接消除感染的可能[5]。笔者认为, 医院应当完善院内透析室的消毒规范, 工作人员须加强监测并进行消毒隔离工作, 严格按照每次监测的细菌种类给予相应的消毒措施。医院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出适合医院的消毒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 左素清.血液透析室透析液细菌污染检测与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 (02) :109-111.

[2] 孙焱, 高虹, 任维宁, 等.血液透析液细菌污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010, 33 (07) :22-23.

[3] 蔡水波, 林香玉, 曾玉辉, 等.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即透析用水细菌学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 2010, 03 (02) :123.

[4] 钟明思, 冯凯芬, 梁艳仪, 等.血液透析液细菌污染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09, 05 (11) :99-101.

血液细菌 篇6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 全部患者均存在全身感染及发热症状, 对全部200例阳性血液标本的采集, 时间为患者全身发热初期或者高峰期, 每人采集20 m L, 共计200份。对血液样品进行冷藏保存, 并进行检验。所选患者入院前不得接受药物治疗或者其他治疗,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2 方法

对血液样本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直接药敏试验进行检测, 对药敏符合率以及细菌鉴定结果进行对比。 (1) 常规检测:在麦康凯平板、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中接种血液样本, 并于温度为37℃的恒温箱中进行孵育, 时间为20~24 h, 对生长菌落涂片革兰染色经验, 并进行氧化酶选择, 确保选择的适当性, 药敏试验和细菌鉴定需根据Walkaway40系统进行。 (2) 直接药敏试验:在Bactec9240系统中置入血液样本并进行自动培养检测, 若检测结果呈阳性, 则收集10 m L阳性样本, 并将其注入到无菌试管中,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阳性样本。离心分离速度为1500 r/min, 持续分离5 min, 将上清液去除, 然后提高离心分离速度为3000 r/min, 持续分离15 min, 分离完成后进行洗涤, 所用洗涤剂为无菌生理盐水, 重复洗涤2次, 然后冲悬并取沉淀, 对沉淀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可于MH平板上进行一般菌种的接种, 应用无菌拭子进行均匀涂抹, 然后将药敏纸片贴于其上, 对细菌耐药性和敏感度进行观察, 所用诊断标准为2005NCCLS。若革兰炎性球菌 (G+球菌) 检测结果为链状, 则进行MH+5%羊血平板初检, 并进行氧化酶的选择, 确保选择的适当性。将菌液浓度进行调整, 使其浓度为6.8×108 cfu/L后于NC21板上进行接种, 并行药敏检测以及细菌鉴定。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软件为SPSS13.0, 采用百分率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细菌鉴定结果

全部200份血液标本中阳性血液标本共计122份, 22份G+球菌, 100份G-杆菌,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17份G+球菌, 85份G-杆菌, 一致率分别为77.27%和85%, 两种方法总一致率为83.61%, 见表1。

2.2 两种检测方法药物敏感度符合率比较

两种检测方法药物敏感、中度敏感以及耐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抗生素在临床上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抗生素滥用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造成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导致细菌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并引起抗生素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 使检验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1]。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需要进行相关检测, 血液检测通常应用药敏试验, 对阳性血液样本进行常规检测, 由于药敏检验和细菌鉴定速度较慢, 能够对临床给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造成不良影响。临床检测的方法包括镜检、常规检验、血清学凝集试验和直接药敏试验等。现在, 大部分医院在临床中都是以常规药敏检测为主要检测方法, 对实验要求不高, 致使临床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而且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往往2~3 d后才能出结果, 再次诊断治疗, 只能通过临床症状和医师经验进行判断, 使患者不能及时正确的治疗, 错过最合适的治疗时间, 引起病情更加严重, 另外其在检测中出现误差的情况比较多, 误差跨度在上下2 mm之间, 然而排除误差后, 检验准确率达到95%以上[2]。

本次研究中, 直接于平板上接种血液标本进行直接药敏试验, 并将抗生素贴片贴于其上, 进行孵育后结合抑菌环大小进行药敏试验并进行鉴定, 相较于常规方法, 直接药敏试验使分离培养的操作得到省略, 能够使药敏试验结果得到更为简便和快捷的呈现, 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依据, 保证给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全部200份血液标本中阳性血液标本共计122份, 22份G+球菌, 100份G-杆菌,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17份G+球菌, 85份G-杆菌, 一致率分别为77.27%和85%, 两种方法总一致率为83.61%, 采用直接药敏试验对阳性血液进行检验, 能够使G+球菌和G-杆菌获得有效检测, 常规检测与直接药敏试验两种检测方法药物敏感、中度敏感以及耐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 对血液样本进行直接药敏试验能够有效缩短间的时间, 并快速获得检测结果, 能够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获得有效改善和优化, 对于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施琛.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2) :5-6.

血液细菌 篇7

关键词:细菌鉴定,血液检验,药敏试验,常规法,直接法

适合的血液细菌鉴定方法,有助于患者进行临床上进行细菌检测,能够较准确、快捷地鉴定出引起患者疾病细菌的类型,同时检测出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以便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目前临床常用的细菌鉴定法主要有常规检验、直接检验、血清学凝集试验、镜检等。本组研究应用常规检验与直接检验两种方法,签定血液中的细菌,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的血液阳性标本340例,患者均因发烧并伴全身感染而收治入院。其中男182例,女158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5.3±2.8)岁。每位患者采集一次,每人采集20m L。采集血液样品均尽快送至检验科,冷藏保存。排除标准:患者在入院前48h内未接受相关治疗或服用任何药物;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无严重肝、肾、心等器质性病变。将3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方面比较,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40例标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70例。观察组给予直接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法。均为送药监部门进行检测。

1.2.1 仪器全自动血培养仪(北京北极星辰科技公司)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美国Dade-Berhing公司出品),API鉴定板条(法国梅里埃公司),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G+和G-)的菌鉴定及药敏综合板(PC11、NC21)、MH干粉、药敏纸片(英国OXIOD公司),麦康凯平板、巧克力平板、分离用血平板(广州乐通泰公司),检测所使用的一次性无菌试纸以及10m L无菌针筒(美国BD公司)。

1.2.2 直接药敏试验将样本直接接种于全自动血培养仪中自动培养和检测。

当系统检出阳性时,抽取10m L阳性样品置于离心机中,1500r/min离心5min后,取上清液。将所得上清液继续于3000r/min下离心15min后,将上清液弃去。剩余液体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细菌。所得液体用PBS洗涤沉淀两次后重悬[1]。取20μL悬液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倒置观察:如果有呈链状G+菌,则进行药敏初试验(MH平板)。按药敏结果选择酶,配制菌液浓度至(6.2×108)cfu/L,取菌液1~2滴接种于NC21综合板上。若为一般菌种(真菌例外),取菌液1~2滴接种于MH平板上,用无菌拭子将菌液涂抹均匀,贴上药敏纸片。药敏试验与细菌鉴定判断敏感、耐药和中度敏感[2]。

1.2.3 常规药敏试验将阳性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平板、巧克力平板、分离用血平板,在5.

0%CO235℃下孵育18~24h后取菌落涂片并进行革兰染色。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酶。采用Walkaway 40系统进行鉴定细菌与药敏试验,操作按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上的说明书进行[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检出符合率比较340例样本中检出阳性样本132例。检出符合率如表1所示。

2.2 药敏检测结果分析

两种方法的阳性药敏试验结果总符合率高,两种检测方法间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8,P>0.05)。

3 讨论

与细菌有关的感染有术中、术后感染、全身感染、院内感染。细菌性感染近年逐年增加,由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加,耐药性差异较大,即便是同一菌株的耐药性也有较大的差异[4~6]。传统细菌检验方法主要有扩散法、纸片稀释法、抗生素浓度梯度法,鉴定速度较慢,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往往需要2~3d,甚至有些细菌常规鉴定几天也无法确定结果,不能符合临床及时治疗的需要。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即准确又快速的细菌鉴定方法,以便在明确细菌类型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治疗[7]。本研究应用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此方法能够对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连续测定根据鉴定结果判断微生物增殖情况,从而确定感染细菌类型,在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快速可靠[8~9]。

直接检测方法是近年出现的一种用来检测血培养阳性的新方法,24h内即可得到阳性指标,相对于传统血液血菌鉴定方法,采用了双相血培养瓶,能够使鉴定结果明确时间减少1~3d。细菌培养基中加入了促细菌生长因子和中和抗体及抗生素物质,需检测浓度可调整,提高检测准确度,提高了血培养阳性率,只需根据阳性标本涂片染色后的镜检结果来选择相应的鉴定板型,调整合适的菌液浓度直接上机进行检测。在确定纯培养和染色镜检结果后,无需再进行转种具有操作简便的优势。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采用直接检测系统其检测时间可缩短至10h,其检出细菌的阳性时间明显较短[10]。直接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检出阳性菌样中,然后对临床常见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其检测结果与常规方法检测结果相比,两组的总符合率均比较高,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对于临床诊治败血症以及菌血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蒙美平.直接药敏试验法在涂阳肺结核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7;7(2):262~263

[2]崔艳芳,朱敏,刘瑾,等.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变迁临床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3):114~117

[3]任光,虎凤侠.切口感染23例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3):181

[4]何土强.院内感染监测及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9):1764

[5]朱小妮,沈红良,肖红,等.API鉴定系统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4;zl:295~296

[6]骆珉,张晓香,潘金凤.手术科室感染监测的前瞻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53~3154

[7] James E,John A.W.Compariso of Direct and Standardized 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Positive Blood Cultures[J].Antimicrob AgentsChemother,2006;10(2):211~214

[8]傅仁宇.审视瑶函[M].郭君双,赵艳,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0~212

[9]黎海东,谢文锐.细菌鉴定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5):955~957

血液细菌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00例发热伴随全身感染患者, 男360例, 女240例, 年龄2~68岁, 平均年龄 (32.62±2.18) 岁, 患者发热初期或高峰期, 在无菌环境下采集阳性血液标本, 每位患者接受1次采集, 20 m L, 共600份标本。冷藏保存样本后, 及时送往检验科。患者样本采集前2 d均未使用可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 同时亦未接受任何治疗。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常规药敏实验法:阳性标本分别与麦康凯平板、巧克力平板及血平板上接种, 在5%浓度二氧化痰下孵育, 35℃下持续约20 h, 取出菌落涂片后, 革兰染色, 根据检测所得结果选择酶, 药敏试验及鉴定采用walk-away4.0系统进行。

直接药敏实验法:采用BD公司生产的BACTEC9240系统对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及检测。血样为阳性时, 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阳性样本10m L后, 注入无菌食管内, 之后离心分离细菌密度梯度, 1500 r离心5 min后收集上层清液, 3000 r离心15 min后去除上清液。采用PBS进行两次洗涤沉淀后重悬。将20μL悬液涂片, 革兰染色, 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G+菌表现为链状, 则采用血琼脂平板 (MH+5%脱纤维无菌绵羊血) 对血液标本进行初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酶, 调整菌液浓度为6.2×108 cfu/L后, 接种NC21综合板, 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在MH平板上滴2滴左右菌种 (不含真菌) , 用无菌拭子均匀涂抹后, 将药敏试片贴于其上。细菌敏感度、耐药性及中度敏感度均参考2005NCCLSI的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果显示, 直接法与常规法对血液细菌鉴定中, G+球菌敏感度直接药敏法及常规药敏法符合率为87.5% (280/320) ;G-杆菌直接药敏法及常规药敏法检出符合率为80% (52/65) ;克雷伯杆菌直接药敏法及常规药敏法检出符合率为80% (46/55) ;大肠杆菌直接药敏法及常规药敏法检出符合率为88.9% (32/36) ;葡萄球菌直接药敏法及常规药敏法检出符合率为90.9% (20/22) ;不动杆菌直接药敏法及常规药敏法检出符合率为93.3% (14/15) ;变形杆菌直接药敏法及常规药敏法检出符合率为83.3% (15/18) ;假单胞杆菌 (45株) 、沙门菌 (12株) 直接药敏法及常规药敏法检出符合率均为100%。

2.2 两种检测方法抗生素在G+杆菌、G-杆菌的检测中, 耐药性、敏感度及重度敏感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抗生素药物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 感染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有效提高了患者存活率, 然而抗生素滥用、误用等现象的存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 同时细菌自身发生的变化导致感染类疾病治疗难度明显增加[2], 患者生存质量及治疗效果明显下降;院内感染亦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 多重耐药菌感染下患者可出现败血症、全身感染等细菌性疾病[3],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并明确分类, 对于临床用药有着显著的指导意义。临床在血液检验中常采用药敏试验, 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检测方法较多, 同时不同检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利弊。常规检测阳性血液标本较为准确, 然而药敏试验及细菌鉴定速度均较慢[4], 不利于临床尽快指导用药。本次研究中采用直接药敏试验将血液标本接种于平板上, 并将抗生素纸片提上, 在一定温度赋予下, 通过抑菌环大小进行药敏试验鉴定, 无需分离培养, 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能够尽快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5], 因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分别采用常规法及直接法对600份阳性血液标本进行鉴定, 结果显示在细菌检测中, 总一致率为87.9%, 由此可见, 在细菌检测中, 直接法检验准确率较高, 能够有效鉴定细菌, 尤其是对G-杆菌和G+球菌;在阳性血液样本的药敏试验中, 两种检测法对G-杆菌和G+球菌的耐药、中度敏感及敏感度的符合率均比较高,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知, 直接法在对抗菌药物敏感度菌检测结果与常规检测法基本相同, 准确率高, 同时操作方便快捷, 能够及时反馈检测结果,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血液检验中两种不同细菌鉴定法的使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00例发热伴随全身感染患者阳性培养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对所得600份阳性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观察两种检测结果所得与药敏结果符合率。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在G+球菌敏感度的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种检测结果在G-杆菌耐药性、敏感度及重度敏感等方面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常规药敏试验与直接药敏试验检验符合度较高, 直接法在细菌抗菌药物敏感度检测结果与常规检测方法基本一致, 操作更加方便, 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临床血液检验,细菌鉴定法

参考文献

[1]叶明, 杨喜民, 王刚, 等.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细胞菌的产酶及联合药敏试验[J].东南国防医药, 2011, 13 (2) :135-137.

[2]任光, 虎凤侠.切口感染23例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25 (23) :181.

[3]赵硕, 朱以军, 单小云, 等.576株血液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9 (14) :218.

[4]彭代智, 刘小玲, 刘智勇, 等.烧伤患者2748株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 2012, 2 (6) :28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血液细菌】相关文章:

细菌教案04-09

《细菌》教案06-20

病原细菌04-30

细菌培养05-25

细菌鉴定05-27

肠道细菌06-05

细菌计数06-24

细菌检验07-18

细菌群落08-01

细菌防控08-03

上一篇:帮困扶贫下一篇:健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