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

2024-06-20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精选五篇)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 篇1

近年来, 随着钢铁企业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和组织结构日趋复杂, 大企业集团日渐增多, 会更频繁发生内部相互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业务。为了分清责任, 正确评价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营业绩, 使各单位的业绩考评建立在客观而可比的基础上, 必须根据各单位业务活动的具体特点, 正确制定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

安钢根据企业自身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目标, 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内部转移价格制度。内部转移价格的科学制定, 在深化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保障了安钢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原则

安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遵循了以下四项定价原则:

1. 全局性原则。

采用内部转移价格的各单位从属于一个企业, 企业总利益是一致的。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只是为了分清各单位的责任, 有效的考核评价各单位的业绩。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要从全局出发, 使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协调统一, 力争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2. 公平性原则。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应公平合理, 防止某些单位因价格上的缺陷而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或损失。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交换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 高质高价、低质低价。如果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不合理, 就会影响各单位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3. 自主性原则。

高层管理者不应干预各个单位经理 (厂长) 的决策自由。在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各单位有一定的作出决策的自主权, 如生产权、技术权、人事权和理财权等, 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必须为各方所接受。

4. 重要性原则。

钢铁企业需要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对象成百上千, 甚至更多。如果事无巨细, 都制定一个详细、准确价格, 不但不必要, 而且很难实施。因此, 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可对那些品种比重小, 但价高量大, 耗用频繁的对象, 尽可能地科学计算, 从严定价;对一些品种比重虽大, 但价低量小, 不常耗用的对象, 可以从简定价。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形式

目前, 安钢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计价基础, 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 市场价格。

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基价的价格, 是假定企业内各单位都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可以自由地决定从外界或内部进行购销。该法将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机制, 引入到企业内部, 给“买卖”双方提供了主动权。“买方”在价格相等条件下, 可以从外部选择质优量多的, 而舍弃内部产品;同样, “卖方”也可舍内而求外, 以期获得更高收入。采用这一定价方法,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当卖方愿意对内销售, 且售价不高于市价时, 买方有购买的义务, 不得拒绝购进。 (2) 卖方售价高于市场价格, 买方有转向市场购入的自由。 (3) 当卖方宁愿对外界市场销售, 则应有尽量不对内销售的权利。

2. 协商价格。

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经过相关单位负责人协商所确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协商价格的上限是市价, 下限是单位变动成本, 这是由于产品或劳务在内部转移可以节约销售费用, 减少税金, 降低风险的缘故。这种定价方法保留了市场定价的优点,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由于竞争所带来的冲击和震荡。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协商定价的过程要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二是协商定价各方往往会相持不下, 需企业高层领导裁定, 这样, 弱化了分权管理的作用。

3. 成本转移价格。

成本转移价格就是以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为基础而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广泛的成本转移价格有三种: (1) 标准成本, 即以产品 (半成品) 或劳务标准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它能够排除各单位间因实际成本变化带来的相互影响, 免去了成本核算中的相互等待, 便于各单位加紧成本控制和提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2) 标准成本加成, 即按产品 (半成品) 或劳务的标准成本加计一定的合理利润作为计价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 要想确定一个令“买卖”双方都满意的加成数额或加成比例是相当困难的, 一般认为, 成本加成接近于外部市价的内部转移价格是较合适的。 (3) 标准变动成本, 是以产品 (半成品) 或劳务的标准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该法能够明确指示成本与产量的依存关系, 便于考核各单位的工作业绩, 有利于企业和各单位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运用

经过近几年的规模扩张和产业重组,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工艺和组织形态都更为复杂, 不可能采取单一的内部转移价格, 应根据自身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目标, 制定和调整公司的内部转移价格规范政策。

安钢在多年实践基础上, 经过多次完善而逐步形成了现行的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制度,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 在由多家分厂组成的子公司内部, 主要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 这是符合公司组织结构特点的。因为分厂都是成本中心, 从生产工艺流程来说, 它们是上、下道工序的关系, 而且, 以成本为内部转移价格, 可以随时计算中间产品的成本, 便于成本管理和存货管理。

2. 各个子 (分) 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主要采用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 这样有利于在公司内部培育市场机制, 各个子公司以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分公司模拟子公司运行, 均按市场运作的方式确定内部转移价格;有利于保障子 (分) 公司的市场经营权不受公司总部的干扰, 更充分地发挥它们的积极主动性, 激励各个分部的生产经营。当然, 在必要的情况下, 特别是当出现子 (分) 公司的行为有损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整体效益时, 公司总部应该具备一定的权力来进行有效干预。

浅议内部转移价格的理论和实践论文 篇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分权管理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日益频繁,内部转移价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产生基础制定原则具体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企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的分权管理应运而生,本文重点从产生基础、定价原则、具体运用等方面探讨作为分权管理核心要素的内部转移价格。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产生基础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和进行内部责任结算所使用的计价标准。企业内部转移理论的出发点是市场不完全性,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各种交易障碍,使得出现了很多附加成本,企业在此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防止各种竞争优势的流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化,同时为满足某些特殊产品交易的需要,追求规模效应,企业就有动力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内部交易,这也是内部转移价格产生的基础。

从内部转移价格带来得影响来说,其对各个责任中心和整个企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影响:

一是影响业绩及考核。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买卖双方的利润和成本,进而影响其投资报酬率,EVA等经济考核指标。如果定价不准确,不合理,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且不能实际的计量出生产经营成果,进而使得各项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公正、客观的进行。

二是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利润。各个责任中心会对市场价和内部转移定价进行对比,在内部定价优势不强的时候,很可能会选择外部产品或服务,这样会增加整个企业的成本;同时,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还会影响到所得税费用。

三是影响责任中心的自主权。分权制下的企业集团,各分公司实行了责任会计制度,通过内部定价,相互间按照外部市场一样进行买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和成本的控制意识。但是内部控制价格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如果定价的过程不公平合理,那么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自主权被破坏,责任会计的基础更无从谈起。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原则

笔者认为,制定原则是整个内部转移价格实施的根本依据,也是确保各责任中心之间顺畅合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法理基础。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全局性原则。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必须明确企业的.整体利益高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利益。在各个责任中心都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中,企业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要从全局出发,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协调统一,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是公平性原则。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应当公平合理。它涉及到内部买卖双方的利润,影响到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如果制定的不合理,就会影响到各责任中心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营。

三是自主性原则。在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下,只要条件允许,应当由各个责任中心自主竞争或是讨价还价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真正的实现外部市场的内部话,高层不应当干预过多。

四是重要性原则。企业需要制定内部价格的对象有很多,不可能每一项都能制定一个详细、准确的价格,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很难实施,应当体现“大宗细致,零星从简”的要求来制定。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具体运用

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上,可以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规模,市场的竞争,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组织环境,责任会计模式以及财税政策等。因此,为合理确定转移价格,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制定合理高效的方法。

一是市场价格法。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基价的内部转移价格。这适用于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但是应该注意,存在外部市场,可以按照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但是并不一定要将市场价作为内部结算价,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因为外部售价包含了很多在内部销售中不涉及的费用和税费,在制定内部价格时应当予以扣除,否则在业绩评价时,只会表现出销售方的经营成果,购买方没有任何额外的好处,不利于调动各个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二是协商价格法。在正常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由企业内部责任中心通过共同协商所确定的价格。协商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会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往往会固执己见,最后需要高层领导干预来做出裁定,弱化了分权管理的作用。它适用于中间产品有非竞争性市场,生产单位有闲置的生存能力以及变动生产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三是双重价格法。针对供需双方分别采用不同的内部转移价格而制定的价格。如当某种产品有不止一种的市场价格时,供需双方采用不同。这种方法能较好的满足交易双方的要求,但是容易高估责任中心的业绩,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有外界市场,供应部门有剩余生产能力,且单位变动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条件。

四是成本转移价格法。主要有三种类型:

(1)标准成本。即以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一般而言,凡是成本中心之间提供产品或服务,应以标准成本与预计费用分配率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这样比较公平合理。这样既不会是销售方将高成本与低效率转嫁给购买方,也不会把销售方形成的节约和高效率免费让购买方来共享。有利于调动供需双方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2)标准成本加成。即按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加计一定的合理利润作为计价的基础。这个方法有利于分清责任中心的责任,有利于成本控制。但是在确定加成率时,应由管理当局妥善制定,避免主观随意性。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 篇3

摘 要: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价值增值成为企业在经营各环节最重要的追求,价值链管理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但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文章从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出发,以价值链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内部产品在转移过程中给企业的价值创造带来的不确定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方法,最终达到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值的目的。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价值链;风险

在科技社会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竞争趋于白热化,出于扩大生产,提高效益的目的,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也愈發强烈。面对有限的系统资源,企业被迫参与激烈的竞争——“开源”——在市场上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更迫使企业关注内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节流”,实现价值增值。资源在母-子公司、同一企业各部门、各责任中心中进行流通转移,会对内部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产生不同影响,带来风险。在对价值链进行分析的同时,充分注重风险的预测及控制,达到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的畅通。

一、 价值链风险与内部转移价格

(一)价值链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价值链上参与者多主体、跨时间、跨空间、多目的、多环节等特征,会使价值链受到内外部两方面不利的影响,从而形成价值链风险。从控制目的来考量,价值链风险是利用价值链系统本身的脆弱性,给从而价值环节的增值带来不确定性。

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分类,可将其分为横向价值链风险和纵向价值链风险。前者受到企业内部各环节因素的互相摩擦的影响;后者主要是受到价值链外部环境因素或者是与外部紧密联系的因素的变而化产生的风险。

(二)内部转移价格内涵

在企业内部交易中,资源(商品)所有权只是在母—子公司、各部门中移动,由此产生的调拨产品,结算商品的价格就是内部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带来的价值链风险

(一)内部价值链风险

1、基本活动风险:产品制造风险。

针对不同的利润中心,半成品从上一个生产部门流往下一个部门,其转移价格已经给了上一个利润中心一定的利润空间。对于下一个利润中心,若转移价格高于其制定的生产预算,此时有两个选择:一、若中间产品和劳务由外部市场,在市场上购买替代品,前提是市场价格与购买费用之和低于转移价格。反之,购买内部转移商品,以高于预算的价格购进。最终影响产品的制造,或者不能够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或者产品存在质量和缺陷问题,对价值链上产品制造环节的价值增加产生负作用。

2、辅助活动风险:财务风险、人事管理风险、技术创新风险。

财务风险体现为资金流风险,价值链中资金的流动需要稳健的财务状况做保障,内部转移价格过高,对责任中心而言,若没有及时的资金补给,陷入资金危机之中,造成资金流的中断,使整个价值链处于“债务链”困境中。

人事管理风险。对于下游中间产品或服务的接收方来说,更乐于接受较低的转移价格,但内部价格有一个的滞后性,不可能马上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在各方转移定价不如意的情况之下,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从而对内部转移品的敌视态度,产生管理危机,不能为价值链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影响价值链环节的增值。

技术创新风险。主要体现在创新的难度及企业本身的实力和能力的方面。若无外部市场,企业对于创新的要求就更为迫切,内部资源的转移,如原材料、半成品等在价值链上的流动,能够为创新资源的获取提供相对的便利。

(二)外部价值链风险。

1、材料采购风险

采购部门是企业的消费部门,购置生产必须的原料产品,为了自身利益,采购人员很可能会收取供应商回扣,以高价购进质量较次的材料物资;当这批物资进入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上游供应部门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绩效而制定较高的转移价格,有可能在企业价值链环节上产生价值的减损。

2、市场销售及存货积压风险

内部转移价格很多时候已经加上了各责任中心的有形的或者是隐形的收益。假设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其产品的生产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价格为100元,若以该价位为转移产品进行定价,则第一环节无利润。但事实上为了追求部门效益,将转移价格定为150元。第二环节价格为100元,同样为了追求50元的部门利润,面向市场时,定价为300元。在销量相同的情况下,内部转移价格的高低不会影响公司整体的利润,但是原本是只需要200元的成本,在价值链上人为的提高了生产成本,丧失了100元的市场竞争优势,成本领先的优势不能体现,销售量会因此产生缩减,达不到预计的销售量,产生存货积压风险。

二、 风险应对措施

1、技术创新与资金风险控制

树立风险意识,认识风险存在的必然性,有些风险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减小损失的程度,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组建强有力的研究队伍,专人保证研发条件的完善,所需物资的及时到达;针对转移价格带来的资金流断裂的威胁,设立专门的风险备用金,及时补偿不足的资金,减少“债务链”的产生。

2、产品制造风险控制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部门合理协商,进行合理的转移定价,在各部门或责任中心留有一定利益的基础上,避免恶意竞争。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市场预测,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和进度。

3、人事管理风险控制

任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还要充分重视转移价格在在企业生产中资源配置和正当竞争中的作用,全局观好,眼界长远,综合素质强;建立完善的个人业绩评价体系,适当进行奖励和惩罚措施。

4、材料采购与存货积压风险控制

针对材料采购风险,明确每个岗位上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权责明晰,建立监督措施以及处罚规定;对于大宗的物资采购可以实行公开招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系,业务往来有明确的文书证明。采用ERP系统实时监控生产物流,对存货及物料设立库存警戒线,定期查询,及时预警,加强计划的实施流程,物料投入与产品生产相衔接。

5、 市场销售风险控制

在生产环节保持合理的转移价格,降低成本;同时在市场上采取适当的优惠措施来开发新客户;建立分销公司,利用网络、媒体等,对于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销售模式;及时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调节转移价格,改变生产模式和状态。

三、 结论

企业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相互协调和联系。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转移价格作为双刃剑,不仅是衡量各责任中绩效的重要工具,同时也能带来各方面对价值链不利的风险。企业必须建立基于转移价格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以此来预测认识和预测价值链中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减少风险对于价值链环节增值带来的破坏,同时进行防范。这样才能在安全经营的基础之上,降低成本,提高价值链的相互协作,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月友,张斗胜.企业价值链风险管理与控制(J).管理世界.2011(5)

[2] 冯光.离散型零部件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风险控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2011(2)

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纳税筹划 篇4

内部转移价格纳税筹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经济利益联系的经济实体为共同获得更多利润而在经营活动中进行的价格转让 (即以高于或低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进行的交易) 。它普遍运用于母子公司、总公司与分公司及有经济利益联系的其他公司之间。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方或部门提供给集团内其他关联方或另一部门产品或劳务等内部交易进行作价时一般不决定于市场供求, 而只服从于集团整体利润的要求。为了实现集团经营的整体效应, 企业集团往往以内部交易为手段, 通过制定适合的内部转移价格将利润集中转移到享受纳税优惠的子公司, 从而降低集团企业整体的税收负担, 取得纳税筹划收益。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商品定价逐步变为企业自己的市场决策, 这为通过互惠定价开展纳税筹划提供了条件。但是, 企业集团在采用互惠定价法进行纳税筹划时, 对于互惠定价的确定, 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和价值规律。现行税法明确规定, 关联企业间的交易应按独立企业间的交易进行, 否则税务机关将进行调整。采用互惠定价有一定技巧, 需要在商品价格波动的合理范围内进行, 并且有充足的理由。通常在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利用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进行纳税筹划。

一、企业集团在融资环节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法

企业集团为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的抵税效果, 可通过企业集团内部集资、内部关联方之间拆借资金、金融机构贷款 (金融中介贷款) 、自我积累的方法以及利用设备租赁的方法进行纳税筹划。

(一) 通过企业集团内部关联方之间拆借资金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

企业集团内部关联方之间拆借资金, 这种融资行为涉及的人员和机构较多, 容易寻求到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抵税效果。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关联方中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大量融资, 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信誉较好, 比较容易从银行获得成本较低的信贷资金, 再加上为集团公司担保, 使其成为企业集团的融资窗口, 这样上市公司通过向集团其他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 一方面可增加上市公司的赢利, 另一方面又使集团其他企业获得了所需的资金。并且关联方之间资金往来的资金占用费以及借贷的利息费用, 可按照协议利率、定额利率和同期银行利率收取, 这样较好地达到了企业集团纳税筹划的目的。

(二) 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贷款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

利用金融中介贷款能够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抵税效果。金融中介贷款, 又称联结贷款, 是指在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时, 先将足够的资金存入国际金融机构, 再由金融机构向国外子公司贷款, 在还本付息时, 先由子公司偿还给中介机构, 再由中介机构偿还给母公司。企业运用金融中介机构贷款进行纳税筹划, 可以规避国家对关联方之间交易的限制从中获得税收收益。因为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国税发[2000]84号) 规定:“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 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 不得在税前扣除。”企业集团如果通过金融中介贷款就可以规避对关联企业之间借款利息的限制。尽管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贷款的方式也可以达到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抵税的效果, 但是需要通过金融机构甚至是国际金融机构, 比较烦琐, 因此较通过企业集团内部关联方之间拆借资金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成本较高。

(三) 通过设备租赁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

从一般企业集团内部看, 在对机器设备租赁方面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双方 (出租人和承租人) 属同一利益集团时, 租赁可以使它们之间直接、公开地将资产从一个企业转给另一个企业。同一利益集团中的一方出于某种税收目的, 将赢利较好的生产项目连同设备一道以租赁的形式转租给另一方, 并按照有关规定收取相对足额的租金, 最终可使该利益集团的税负降低。

例如, 现阶段国内企业集团间还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先卖后租入使用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 购进设备投入生产后, 即可提取折旧。如将投产不久的设备先出售给关联的企业然后再租回使用, 这样买卖双方对同一设备都可享受首年折旧免税额, 租用设备的承租方还可享受在利润中扣除设备租金的优惠, 使同一机器在购置的当年就能获得相当大的折旧额。

更重要的是, 租赁关联交易过程中的纳税筹划对于减轻上市公司的税负具有重要意义。集团公司内部关联方的上市公司 (以下简称上市公司) 利润水平不理想时, 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 或者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集团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租金再转租给其他关联公司, 形成上市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 向上市公司转移利润。

二、企业集团在投资环节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法

投资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投资环节, 集团同样可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投资行为获得明显的纳税筹划效果和政策收益。

(一) 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固定资产购置行为进行纳税筹划

如图1所示, 假定高税地关联方公司以低价采购低税地关联方公司销售的固定资产, 从而使企业集团可以获得相应的纳税筹划收益, 这是企业集团关联方之间在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的常用做法。

首先, 在增值税方面取得的纳税筹划收益。因为购入固定资产方所纳的增值税是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中, 这样高税地的关联方公司由于资产购置成本的降低, 每年所提的折旧所计入的管理费用则相对降低;低税地的关联方公司以低价销售产品会在缴纳增值税时, 由于销项税额很低而进项税额不变, 从而降低了税负, 最终达到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目的。这样节税所得就会最终转移到企业集团的财务报告中。

其次, 按照同样的道理, 企业集团的营业税、消费税等一些基础税目的税收都会降低。这样企业集团就最终达到取得纳税筹划的收益。

为了鼓励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机械设备, 我国税法规定, 按照合同规定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合营企业以投资总额内的资金进口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以及经审查批准, 合营企业以增加资本新进口的国内不能保证供应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利用这一法律规定, 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具体做法是企业集团通过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来进行纳税筹划, 如企业集团需要从外方购进一项高科技设备, 金额为100万美元;如果直接以集团的名义向该外商购买这个设备, 该外商应按销售额对该项销售的所得缴纳预提所得税20万美元, 企业集团也同样因为引进了该设备缴纳了计入成本的增值税, 其计算公式为:外商, 100万美元×20%=20万美元;企业集团, 100万美元×20%=20万美元。但是如果双方变为合资的关系, 则这项设备购置可改为该外商以该项设备作为投资入股100万美元, 则可免缴20万美元的预提所得税。这样企业集团就达到了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的效果。

(二) 通过关联企业之间无形资产转让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

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 采取不收报酬或不按常规价格作价的方法, 转移收入和利润, 实现纳税筹划的目的。因为无形资产价值的评定缺乏可比性, 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为企业集团转移收入, 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假设企业集团欲投资兴办一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需要从合资外方购进一项专利权, 金额为100万美元;如果以该合资企业名义向外方购买这项专利权, 该外商应按转让该项专利权的所得缴纳预提所得税20万美元, 其计算公式为:100万美元×20%=20万美元。如果改为外商以该项专利权作为投资入股100万美元, 则可免缴20万美元的预提所得税。

三、企业集团在经营环节利用内部转移

价格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法

企业集团在经营环节中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主要是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来实现。其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关联企业之间销售行为进行纳税筹划

在关联购销中, 交易价格的定位是实现交易目的的关键。关联企业的内部交易价格往往高于或低于市场价, 其目的就是通过主要利用转移价格的选择降低税负。集团内部关联方的公司在购销活动中利用地区性税负差别在低税区设立分支机构, 将货物调到分支机构销售, 通过转移定价减轻税负, 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由于集团内部企业实现了资源和利益共享, 利用高税率区与低税率区的税率差别, 在集团不同企业间制定可行的内部结算价格, 提高高税率区企业的成本, 减低其利润;而使低税率地区保持较高利润, 确保了企业集团的整体税负最低。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方法有市场价、以市场价为基础的协商价、变动成本加成转移价及全部成本转移价等。一般来说, 高税率区主要采用市场价;低税率地区则以全部成本转移价为主;这样可使企业集团在不同地区的利润分配比较合理。上市公司亦可以利用与其关联方在税收待遇上的不同, 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由高税负企业向低税负企业转移, 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税负。一般的做法是, 集团母公司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关联方企业提供原材料, 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关联方企业的产品, 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关联方企业转移价差, 实现利润转移。有些实行高税率增值税的企业, 在向其低税负的关联企业购进产品时, 有意抬高进货价格, 将利润转移给关联企业。这样既可以增加本企业增值税扣税额, 减轻增值税税负, 又可以降低所得税税负, 然后, 从低税负的关联企业多留的企业留利中多获得一部分。最后在提供劳务方面, 关联企业之间还可以通过提供劳务不计报酬或不按常规计收报酬, 转移收入, 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

(二) 通过关联企业之间分摊费用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

集团公司的关联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效益状况, 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 增减费用分摊。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在公司集团内部转让交易中采取来料加工方式时, 压低子公司的缴费。这样当其中一个关联方企业本身效益较好时, 另一个关联方企业承担费用;同理, 当其中一个关联方企业效益不好需要增加利润时, 就可以由集团母公司来负担各种费用。在实际费用摊销法、平均分摊法、不规则摊销法三种费用分摊方法中, 平均费用分摊法是最佳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减轻税负, 达到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双赢”。

四、企业集团在利润分配环节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法

所得税纳税筹划是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纳税筹划最关键的环节, 通过关联方之间制定互惠价格和缩小所得税税基是最常见的方法, 然后配合会计技术中递延税款项目来进行纳税筹划。

互惠定价法作为集团企业间一种颇为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法, 一般有以下两种具体做法:如集团内部各纳税企业税率存在差异时, 比如有A、B两企业, A企业适用的税率高, B企业适用的税率低或处在免税期, 当A企业销售产品给B企业时, 应低价销售;相反, 当B企业销售产品给A企业时, 应提高价格。例如, 银河集团总部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 其一子公司长江公司, 由于采用的是中外合资形式并从事福利医疗器械的生产, 按照当地政府规定该企业可免予征收3年企业所得税。银河集团总部把成本8万元, 可以按12万元作价的一批货物, 压低到10万元销售给长江公司, 长江公司最后以14万元的价格出售到集团之外。如果该集团按12万元作价直接销售, 银河集团应负担的税收为 (12-8) ×33%=1.32万元;而按互惠价格作价, 银河集团实际税负仅为 (10-8) ×33%=0.66万元。采用互惠价后, 银河集团可以实现节税0.66万元。再如集团内部各纳税企业盈亏存在差异时, 比如有C、D企业, C企业处在高利润期, D企业处在亏损期, 通过互惠定价可以转移利润。

综上所述, 企业集团在投资、筹资、经营、分配各环节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的纳税筹划, 其本质就是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度和利用有效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取得纳税筹划效应。但由于企业集团规模庞大、机构复杂, 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有时会不畅通, 所以可能会出现各纳税筹划方案之间顾此失彼的现象, 或者出现各纳税筹划方案互相矛盾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在企业集团中设立专门机构或利用现有财务中心来协调各纳税筹划方案与企业战略决策之间、各纳税筹划方案之间、各纳税筹划方案与企业的政策之间的配合。这样企业集团的关联方子公司、母公司及母子公司之间的纳税筹划收益将会达到1+1>2的效果。具体做法由企业集团在核心控股公司设立专门机构或财务中心。由于集团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税收课征的范围和税种存在差异, 税率高低不一, 还可能存在减免税优惠的企业等。这样核心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该专门机构或财务中心对集团财务决策和战略进行调整, 平衡集团税负, 降低集团整体的税负水平。在各纳税筹划方案与企业战略决策之间、各纳税筹划方案之间、各纳税筹划方案与企业的政策之间配合方面, 企业集团的专门机构或财务中心都要及时地把企业集团的各种纳税筹划方案进行统计与分析, 对企业集团的战略领导层进行及时整合并汇报。这样, 关联方子公司纳税筹划方案就可以及时地与企业集团的总体决策规划配合, 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大明.论税收筹划的原理及其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2, (6) .

[2]陶学伟.浅析税务策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经济师, 2003, (3) .

[3]张彤, 等.如何做税收筹划[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方卫平.税收筹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2001.

[5]张中秀.纳税筹划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王泽国.避税与反避税大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7]王泽国.企业节税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

[8]王泽国.纳税筹划案例点评[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 篇5

所谓内部转移价格 (Interdivisional Transfer Price) ,又称“调拨价格”,指的是有利益关系的各企业之间、企业集团或公司内部各利润中心之间调拨产品或商品的结算价格。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的是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方面。一般而言,进货价格、流通费用和利润三部分构成了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其主要特点是不与一般消费品一样,通常情况下不和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通常只反映公司内部或者整个企业集团各个利润点之间的业务联系,并且不作为各种差的计算基础以及比价的依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集团化企业的内部交易主要采取的方式有实物商品转移、劳务服务转移、无形资产转移、资金拆借转移交易和租赁转移。内部转移价格虽然对集团化企业而言不影响其整体利润,但会对其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转移价格必须按照目标一致性原则、独立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进行制定。集团化企业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有利于使经济责任得以明确,预防转嫁责任;可以使集团内部的业绩评价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有助于充分调动集团内各部门的生产积极性,并客观公众地反映出各个部门的经营业绩;其作为一种价格引导机制促使决策层明确各项经营决策,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利润最大化。因此,探究适合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管理体系,对集团化企业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宏观经济整体发展低迷的背景下,我国集团化企业在价格控制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需建立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机制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基于此,本文对此研究方向进行初步的探讨。

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管理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结论和看法。国外对内部转移价格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起步较早且趋于成熟,而国内的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对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相对偏少,大多数学者未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为探究适合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管理体系,本文将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不同理论,对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促进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与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为集团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可采用的方法分析;第三部分为集团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为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管理体系;第五部分为总结与讨论。

2 集团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可采用的方法

市场价格和与成本是决定如何进行拟定内部转移价格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因两种决定转移价格的因素适用情况相异,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及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2.1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考虑到市场价格对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方面的影响,在对企业的中间产品进行价格的拟定时,应该尽量选择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定价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买卖双方的公平,减少因价格问题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还能促进企业内部的优化和管理,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然而,仅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对企业内部产品进行价格拟定也是不全面的,因为市场价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间产品不一定都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没有绝对的市场价格,这样就无法避免自然因素进入企业内部,影响企业的业绩考核,对企业的利润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该方式的使用时,应充分考虑对企业广告费用和所纳税收。

2.2 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定价方法

协商价格就是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在经过买卖双方彼此之间进行一定的商榷之后所制定的价格。拟定的协商价格一般都低于市场价格,但是肯定高于商品的成本,协商价格都是在成本与市场价格的范围内进行拟定的,具有一定的浮动区间。进行交易的两个企业以内部协商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可以实现双赢。本方法就是在市场价格模糊不清的产品或者存在多个市场价格等条件下进行使用,且协商价格还取决买卖的双方各自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完全自主权。

2.3 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2.3.1 完全成本法

该方法在操作中的应用往往是标准成本系统,也就是说转移价格在总计出产商品的全部消耗的基础上进行拟定。应用此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产能的变动对商品价格产生的影响,还能杜绝部门之间的低效率和浪费。另外,部门还能利用缩减成本的方式增强部门对商品成本的掌控能力。该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就是简单方便,大多数情况下,该方法可以直接使用供货方的成本数据。该方式通过与变动成本相比,对供货方不存在利益损失,对供货方的技术变革要求严格。

2.3.2 变动成本加固定费用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单位变动成本来完成中间产品的转移定价,并且,由于中间产品是通过低价取得的,应该向购买单位索取一定的费用进行弥补。因此,通过这种方式生产部门就有可能利用定期的费用来得到利润。而相对于购买单位而言,除了定期的支付一定数额的弥补费用之外,只需支付变动成本,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与完全成本法相较而言,该方法的价格拟定既能从企业内部获得中间产品,使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最大化,因该方法涉及业务量和成本的问题,还能方便管理者对商品成本与销量的掌握,以提供企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 集团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理论分析

为了深入挖掘适合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机制,将结合著名学者赫希利弗 (Hirschlelfer) 于1965年提出的Hirschlelfer.J.模型对其进行研究。赫希利弗在《关于转移定价的经济学》中提出了在不同的两种市场下转让定价的两个不同情形:存在竞争性外部市场和不存在外部市场,并分析了制造和销售分公司的成本与利润、中间产品等问题。

现分析第一种情形即存在竞争性外部市场。根据需要假设企业集团W有两个子公司,分别负责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分别用1和2表示,并假设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处于完全竞争市场,需求曲线D1和边际成本曲线MC1为投入子公司的曲线;曲线D2代表产出子公司的需求曲线,其边际成本曲线对应价格P (D1) ,NMR2的是产出子公司的边际收益曲线,如下图1所示。

根据厂商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可知,该集团化企业的产品若按照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制定转让价格,则子公司2利润最大化所对应的产量是Q2,而子公司1利润最大化所对应的产量是Q1,在此种情况下,需求曲线D2所对应的产量存在Q2减掉Q1的缺口,这就需要产出企业在商品市场中按照市场价格买入与此数量相当的相关产品补充这个缺口。该企业必须采取此种方式才可以使利润达到最大化,而三角形ABC就是为此所付出的额外成本。

然而,在通常情况下,集团化企业实行中间产品的形式进行内部产品的转让,它们有的完全没有外部市场,有的则不完全。如下图2所示,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对应着Q1点。此种情况下,该企业的内部转让价格水平可以进行如下确定:把边际成本曲线MC1看做属于子公司2,其作为供给函数就可以确定子公司2进行购买的转让产品数量;边际收益曲线NMR2看成是子公司2的,则就可以确定该子公司所对应的产出水平的需求。其从子公司2得到的内部转移价格只要高于MC1,子公司1就会不断地将产出规模扩大,直到该企业集团和两个子公司的利润同时达到最大化为止,此时,对应下图中的A点。根据赫希利弗的观点:若外部市场不存在,则最优的内部转移价格就是边际成本。

4 合理运用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机制

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的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定价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利润操纵;利用商品交易、利用原材料和零部件交易、利用机械设备交易、利用无形资产交易、利用租赁业务、利用贷款业务、利用管理费用筹划等方面。鉴于目前尚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漏洞,以及上述对内部转移定价的相关分析,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合理运用。

4.1 企业应增强对内部转移定价的监管

如何增强对该定价机制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步:第一,应该遵守有关交易双方的如何合法交易的法律法规以及所相关的各种准则的前提下,对转移定价的透明性做出具体且有效的约束方案,并且使企业对交易转移定价的关键要点进行详细的显示,并要具有相关政法单位签发的关于交易公正问题的声明。对于会对企业的商业竞争造成影响而绝对不能向企业外部泄露的信息,在对原料费的利益进行考虑后,认为披露不符合原料费效益原则的,能够申请证券监管机构或其他机构的披露豁免。但是在关联方交易丧失公平并对企业的营业和财务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下是不能获得豁免的。第二,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惩罚,对于有意隐瞒重大关联交易的,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的,证券监管机构在应进行严厉的惩罚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地鼓励投资者诉讼该企业,对其民事和刑事责任进行追加。

4.2 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合理选择

关于转移定价机制目标的设立要在综合看率协调目的和控制目的的基础之上。企业转移定价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统一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目标;对代理人的营业成果进行评估;放宽代理人的决策权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以上三方面往往不能协调统一,若以企业整体最大利益为目标时,集转移定价管理就会加强对代理人权利的管理,但是若便于营业状况的评估和放宽决策的权力的转移定价机制,因为各个部门的管理者热衷于使用对本部门效益最大的转移定价方法,所以又会降低企业整体营业利润。

4.3 转移定价方法适用性的评价

在对某种转移定价方法应用效果的标准进行评价时,主要考虑该方法能否充分激励分部,促使其对于企业整体利润应用正确的经营方式。通过对现有的几种定价方法的比较,根据我国大多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因为以市场价格为决定因素的转移定价方法能够对分部交易的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映射,杜绝了人为操作的交易中不公平情况的发生,也不会致使相关机关进行价格的强行制定,所以该定价方法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另外,在经过企业内部商榷之后自行决定的一般原料费加成定价法也是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的另一种转移定价方法,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方法不仅能够在中间产品市场中完善度欠缺和市场价格体系没有健全的现有条件之下,能够有效地缩减分部协议定价的商品原料费。但是,在一般原料费加成定价法的运用过程中,针对分部交易定价中的原料费的增加份额,应该在对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能力和发展空间等多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再想对应的进行制定。

5 总结与讨论

本文以上对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首先探讨了集团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可采用的方法,并结合Hirschlelfer.J.模型对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分析,并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机制,以期为我国集团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于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优化和完善适合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问题亟需理论和政策指导,本文仅是对其做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集团化企业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 有利于使经济责任得以明确, 有助于充分调动集团内各部门的生产积极性, 其作为一种价格引导机制促使决策层明确各项经营决策, 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利润最大化。基于此, 本文对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 首先探讨了集团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可采用的方法, 并结合Hirschlelfer.J.模型对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分析, 并基于以上的分析, 提出了适合我国集团化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的机制, 以期为我国集团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集团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安索夫, 曹德骏, 范映红, 袁松阳.新公司战略[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庆成.基础财务管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双才, 于增彪, 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陈高生.企业内部市场的转移价格及其制定方法[J].经济管理, 2008 (1) .

[5]刘卫民.浅议内部转移定价策略的应用[J].财会通讯, 2009 (10) .

[6]李瑞峰, 康秀梅.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与选择[J].中国物价, 2010 (1) .

[7]胡汇.公司转移价格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 2004.

[8]郝英.关于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探讨[J].会计师, 2009 (9) .

[9]宋微.关于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5) .

[10]申兵.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9 (3) .

[11]Weitzman M.L.Efficient Incentive Contraets[J].TheQuarterly Journal of Ecemomics, 1994 (4) .

上一篇:CMV病毒感染下一篇:新担保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