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2024-07-15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精选十篇)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篇1

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研究背景

(一) 社会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如何让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内涵式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问题。一方面, 随着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诸如食品、交通费等方面价格的上涨, 势必会引起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人员出差成本的提高。因此, 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市场激励机制, 首先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差旅费管理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办法。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逐步走向市场, 其办学效益开始与成本、质量挂钩, 市场经济成分在办学体制机制中所产生的效应日趋明显, 如学生收费标准问题、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收费制度、采用什么样的收费手段和怎样落实收费的配套政策来削减开支、减员增效等方面, 都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因素。

(二) 国家政策规定

近年来, 财政部门相继出台政府采购、集中支付、综合预算、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涉及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长, 增长幅度也相对较快。同时, 财政部门对经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越来越严, 审计、物价等部门对高校财务监督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高校财务部门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 使财务管理的工作“面面俱到”, 实现内涵式跨越发展。财务管理制度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制度建设, 是财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 高校自身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校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客观上为学校盘活资金创造了条件, 但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高校在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人才工程时, 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做支撑, 为保障这些工程资金被科学合理的使用, 必需强化和细化票据、经费卡、借款以及差旅费等诸多财务管理环节, 而这些环节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内涵不断丰富与完善, 才是财务工作精细化发展的基础。

财务问题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充裕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办学效益是高校可持续协调发展、落实国家人才战略、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院校差距的重要保障。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是财务问题落实解决的重要保障, 也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课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理论基础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 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 并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属于公共行政的范畴, 应重视自身的服务产出, 调整好上级部门、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关系, 注重挖掘财务管理的市场服务内涵, 提高服务产出与质量。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

20世纪90年代之后, 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治理和战略管理等方面, 成为了识别和分析一个组织行为影响的既定框架。高校利益相关者群体, 如: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大众、政府部门、社区、校友等, 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就是要求高校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权利, 以高校和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研究高校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内涵式发展创新提供新思路。

(三) 内部控制理论

对于高校来说, 内部控制是高校为确保会计的质量而有意识设立的一种有效管理体系, 该体系由高校内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组成, 目的是保护学校财产的安全完整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过多强调财权运用, 权力与责任“两张皮”

在校长负责制下, 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各分管校领导和职能处室之间分块负责掌控的, 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 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张皮”现象, 在履行审批支出权力的同时, 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等方面的义务, 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这就造成了高校办学资金的极大浪费, 不利于我国高校财务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

(二) 财务制度陈旧, 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受挫

近几年物价上涨、出行成本提高, 原规定存在报销标准过低、报销内容未体现新形势、措辞不严谨、解释不全面等问题, 没有及时关注高校出差人员的最新财务报销需求, 导致出差人员自己出钱为学校办事, 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甚至诱发假报虚报的现象, 不利于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工作局面。

(三) 内部控制管理不统一、不严格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中, 普遍存在只重视财政资金管理控制、轻视财务预算和外部资金管理控制, 只重视收支账目的管理控制、轻视往来账款的管理控制等问题。此外, 部分高校在基建工程项目和大额采购项目中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增大了高校的投资风险, 使其面临资金损失威胁。

(四) 过多强调经费投入, 忽视成本效益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 高校的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过多强调经费投入, 忽视成本效益。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 加强收支管理, 实行成本核算, 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应着眼于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一方面要对各项经济活动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合理使用经费, 严格支出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 建立科技与产业效益有机结合的机制, 使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问题原因分析

(一) 外在原因

主要包括: (1) 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市场化的进程, 对学校管理成果的要求日趋重要。但是按照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 只核算收入支出, 不核算成本, 不计算损益,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2) 不适应资金来源多样化的现状。除财政投入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以外, 学费收入、科研收入、捐助收入、经营收入等方面收入已经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是, 我国高校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基于单一的财政投入资金模式的, 这与当前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趋势不相适应。

(二) 内在原因

主要包括: (1) 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目标应该是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不仅要考虑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还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高校作为微观办学单位, 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从而没有强烈的节约成本、追求效益的动机, 致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受到限制。 (2) 现行内部控制环节薄弱。首先, 我国高校内部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比如在财务风险方面, 仍然存在新校建设引发的债务问题, 缺乏应有的风险评估机制;其次, 在对外投资中, 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而未对资金投入进行可行性、风险性和收益率的详细分析。例如, 举债办学一度成为缓解高校资金压力的重要手段。然而, 举债必定存在风险, 加之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 致使风险对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 内部控制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失。 (3) 不重视高校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权力。高校教职员工、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大众、政府部门、社区、校友等, 作为高校的利益相关者, 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一些规定, 往往忽视一些基本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比如:学生在毕业之前才可得知再修费用, 一方面造成学生学费在毕业之前要缴纳很大一笔;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得知自己再修学分信息, 不利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五、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进策略

(一)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会计法》、《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对高校财务行为有严格规范。一方面, 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努力学习最新财经政策, 并且结合学校当地财政、教育等部门的要求,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革新工作;另一方面, 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 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以落实国家财务法规。高校应首先由学校财务部门制定校内通用财务规章制度, 相关职能部门 (教务、科研、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人事、资产、后勤、学生管理、外事、信息化建设等部门) 应与财务部门联合制定校内特殊规章制度。

(二) 强化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

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考虑执行力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实施, 制定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为了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 要求学校管理者有较好的管理能力和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内部控制环境。有一些高校领导者认为, 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只是财务管理人员的事, 与其他人员没有关系, 所以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 很少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 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差, 一方面是由于制度制定中缺乏对学校教学科研的现实情况, 执行起来有较大难度,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得不到必须的支持。事实上高校财务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师生员工, 客体是学校所有的资产 (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 以及资产流动过程中形成的财务关系。在高校生存和发展中,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的效率效果, 从根本上取决于管理主体。因此, 要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学校发展和建设的热情,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使他们为学校聚财、生财、用财出谋划策, 形成全员式理财格局, 从而使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处于良好的状态。

(三) 注重成本效益,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报告体系

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是高校与其他高校进行竞争的重要支撑之一, 经费使用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若经费投入浪费大, 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那么高校也就失去竞争力了。因此, 必须用好每一分钱, 注重成本效益, 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内涵建设。一方面, 要对固定资产实行提取折旧制度, 包括对专用基金实行收支分开核算制度, 按长短期限对借入款项建立借款考核评价制度, 按长短期限与债券种类对对外投资科目建立明细核算制度等;另一方面, 应增设现金流量表, 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情况表、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附加报表, 并不断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 建立高校财务报告的鉴证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学忠:《高校财务管理具体环境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2]马东亮:《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3期。

[3]金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 《江苏高教》2003年第1期。

高校户籍管理制度 篇2

为加强我院教职工、学生集体户口登记管理,按**市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生户籍迁移办理 1.户籍迁入

(1)迁入原则:自愿原则。

(2)被我院录取学生,凭录取通知书自愿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办理迁移证。迁移证上的迁往地址应按入学通知书上的地址详细填写。新生入学时户籍迁入学院所在地派出所。

(3)新生入学报到时,凭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并在指定时间内将户口迁移证交到辅导员处,后由辅导员审核统计后交至各系户籍负责老师处。各系对新生的户口迁移证逐一认真核对相关信息并按照要求制作表册,主管领导签字并加盖系公章在指定时间内将户籍迁移证和统计表册上交院户籍主管部门(院团委)。表册一式两份。户籍主管部门(院团委)对全院入迁户籍整理统计后交由火车站派出所进行入迁手续办理。

(4)新生户口迁入后,户籍科到派出所取回“常住人口登记表”,并对照登记表,核对姓名及人数,确认无误后返回各系指派专人进行保管。各系需开出一式两份收据(一份由户籍主管部门保管,一份由系部保管)。

(5)在审查过程中,学生迁移证出现问题的,由户籍科从派出所领回,并及时通知各系领回,由所在系通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到派出所进行补办。补办手续完成后学生应将常驻人口登记表交至所在系统一保管。由于通知不及时所造成的后果由所在系负责;由于学生本人延误所造成的后果,由学生本人负责。

(6)户口迁移证遗失,凭本人补办申请、登报遗失声明、单位证明及所在地派出所开具的未予落户证明到原迁出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补办。

2.户籍迁出手续

(1)学生毕业时办理户籍迁出手续。

(2)持择业通知书的毕业生,需持《择业证》、《毕业证》复印件及身份证、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到派出所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办理户籍迁出手续。系部和班主任必须和毕业生取得联系,告知相关事宜,办理后《迁移证》必须由毕业生本人领取。

(3)持报到证的毕业生,有两种办理方式。一是户籍迁往就业单位的,必须由毕业生本人持《报到证》、《毕业证》复印件及身份证、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到派出所办理,不得代办。二是户籍迁往生源地的,必须由毕业生本人持《报到证》、《毕业证》复印件及生源地《准迁证》、身份证、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到派出所办理,不得代办。

(4)常住人口登记表在保管过程中遗失的,由各系部开具证明,说明原因,学生本人持本人身份证、2寸照片一张到户籍主管部门(院团委)办理遗失证明,持证明到派出所办理迁出手续。

(5)学生退学或被开除,带上退学或开除证件到所在系领取本人常住人口登记表,并到火车站派出所办理有关手续。

(6)学生转学凭省教育厅转学批复,到所在系部领取本人常住人口登记表,并到派出所办理有关手续。

(7)现户籍资料由保卫处户籍科管理的,需由本人到户籍科领取常住人口登记表,若常住人口登记表遗失的,由系部出示证明,再由户籍科开出遗失证明。原校毕业生,由本人领取常住人口登记表,他人领取须有委托书。

(8)毕业生暂缓户籍迁移的对象:①应届毕业生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②接收单位仍在考虑试用而尚未签署接收意见的;③毕业生自主创办企业、公司暂未获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

(9)户口存留期限为一年(从毕业之日算起)。一年内仍未落实单位的,将其户口关系转回生源地,但需由学生本人返校办理有关手续(学院不负责邮递),逾时不迁的,按公安机关规定处理。

3.学生户籍一经迁入我校,在就读期间除被开除或退学两种情况以外,不得以任何原因迁出。

(二)教职工集体户口的管理

1.凡在本市没有住房的新进教职工均可将户口迁入我校集体户口;教职工新出生子女(父母双方均为集体户口)可按相关规定随父母入户。新进教职工持学院人事处的相关证明和户口迁移证、报到证原件等资料在指定时间(一般在每年9月)到户籍主管部门(院团委)办理。

2.调离我院的集体户教职工,需在1个月内将户口迁出我院。半年后仍未迁户口者,按照公安机关的有关规定处理,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本人负责。

3.教职工集体户口由保卫处户籍科根据公安机关要求,定期对集体户口进行核查、清理。教职工需使用本人户口时,可凭本人的有效证件办理借用手续,使用后须及时归还。借用时须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或损毁。

(三)办理居民身份证的规定 1.迁入我校集体户的学生需更换身份证。更换身份证由保卫处户籍科按照派出所的要求,统一组织办理。办理后交至系部分发学生,并办理交接手续。

2.身份证遗失,需持学生证和登报声明到系部开具证明,凭系部证明到保卫处户籍科开具补办证明,最后到派出所补办。

六、本制度未尽事宜以国家和公安部门关于户籍管理的相关规定为准。

何建设及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 制度建设 创新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86-01

一、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指管理体制过程中规范的整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就是对培养计划、开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并在研究教学管理方面逐步形成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体制,建立和健全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

在教学管理中,坚持对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和管理,保障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学年度工作计划,到组织和引导各院系各专业教研室进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等都要有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制度、院系领导听课制度、教师相互之间观摩听课制度、特聘督导专家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与反馈制度、期末考试管理制度、毕业实习与管理制度等。通过强化教学制度管理,对教学状态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保证高校教学高质量稳定运行。

二、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考核”管理机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加强对教学状态的全面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全面的教学过程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只有将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结果和教师奖励、考核、评聘、晋升职称挂钩,奖优罚劣,才能使教学管理工作、组织管理更合理、更完善。高校只有在管理体制形式、组织结构和分配关系上,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既是激励和约束体制互补,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建立健全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制,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环节、课程考试等质量标准,为严格监控和正确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建立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应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应包括授课质量管理制度、领导听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评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讲课大赛制度、教学质量诊断制度,毕业生座谈会制度等等。

如对全校的课堂教学状态质量进行评价,是运用听、评、考、查等形式和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动态监控。按照执行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状态和教学成果四项内容进行考评;将领导、同行专家、督导专家和学生对教师上课效果评价打分综合确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建立党政领导听课制度、同行专家听课制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采用随堂听课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风、教材使用情况、学生课堂纪律、学风情况、教师批改作业、答疑等教与学状态进行检查。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教师实行“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制度,由学生填写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则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秩序、课后辅导、能力培养7个方面。课程总体成功度评价反映的是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印象。

积极推进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体现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拉开收入差距,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加大学校的人事改革步伐,强化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教师岗位聘任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签约管理”的原则,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是以管理者为主体,从管理基本职能出发,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变化和重组,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并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的活动总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是研究和探讨教学组织及组织内部资源有效配置,强调的是对师生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中,着重强调的是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它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以改革创新激活教学管理,激发起师生中教与学的热忱。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教学艺术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教师在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后,安排有进修和科学研究的时间。同时,确立教学是一门学问的观念,克服只重专业科学研究成果,忽视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偏见,鼓励教师认真总结有规律的教学经验,并使之理论化,从制度和政策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学术研究。

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大力倡导“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学风,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充实最新成果和代表当今社会发展前沿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从教学管理队伍出发,提高教学管理的艺术和能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既懂得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懂得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熟练地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具备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技能,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管理,建立网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涉及教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培养计划、开课计划、教学任务书、学生成绩、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师资管理、排课、选课等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持。使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有序、高效地运作;建立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考试、任课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占用情况等;建立教师的教学管理业务档案,包括教师的基本资料,如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参加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情况,获得的教学奖、科研奖、教学效果等方面。

高校管理创新既是管理方式、方法应用中的创新,更是对传统管理的革新与扬弃。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会有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因而具有更大的难度,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就是破除旧制度、建设新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的过程,没有制度的建设和创新,难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01)

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 篇4

关键词: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 群防群治”的方针, 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 防火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防火安全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 把防火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做得扎实细致, 需要建立防火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 全面实行学院、部门和系 (院) 、师生员工“三级”教育责任制, 经常性对师生员工进行防火安全意识教育, 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消防法规、学院消防安全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有关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报警、扑救初期火灾、自防自救的知识技能等消防知识。

2) 凡新生入校、调入的教职员工需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学习、培训。

3) 学院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及安全管理处要经常组织利用广播、板报、专栏、标语、网络及消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火安全教育, 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消防安全意识。

4) 安全管理处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师生员工进行消防知识教育、培训和考核, 组织进行灭火技能操作及火灾预案演习, 提高广大师生员工战斗能力, 达到“四懂四会”的要求。

2 防火安全检查制度

根据《消防法》的要求, 为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以及消防管理的问题, 把火灾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确保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建立防火安全检查制度。

1) 学院防火责任人或消防管理人, 安全管理处及有关部门每月在学院范围内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各部门、系 (院) 每周对所辖区域的防火安全工作进行一次自查, 并按学院巡查制度做好检查记录。

2) 安全管理处坚持消防安全日查工作, 特别是重点防火部位, 着重对电源、火源、电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设施、器材、以及安全值班情况等进行检查, 发现违章行为及时制止, 发现隐患及时处置, 当场无法整改的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3) 每年四大节日及“119消防宣传日”、署假、寒假等安全活动前由安全分管领导带队对学院所辖区域进行一次大检查, 对重点防火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并指定专人负责, 由安全管理处作详细的检查记录, 备案待查。

4) 各级防火负责人在检查中发现事故隐患, 须及时制订消除隐患的措施, 并加以整改, 同时作好安全检查记录。重大火灾隐患除在安全管理处备案外, 须报学院办公室及上级消防部门, 整改后及时报告整改情况, 不留后患, 对一时无法整改的火灾隐患, 必须增加相应的防范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

5) 对限期整改的火险隐患到期要组织检查, 对火险隐患措施拖延不改的将按学院有关规定对各级责任人实施处罚。

3 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整改火灾隐患是预防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为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需要建立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1) 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和安全值班人员在日常安全自查和安全巡查中发现火灾隐患, 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无法当场整改的应及时通报学院领导和职能部门, 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以保障整改前的安全。

2) 学院安全管理处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 应责成隐患部门人员当场整改。无法当场整改的, 应填写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隐患部门限期整改, 隐患部门负责人应签字认可, 隐患整改完后安全管理处应将复查情况上报学院防火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签字确认并存档备查。

3) 对重、特大隐患, 安全管理处和隐患部门应向学院防火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汇报情况, 并提出整改意见。学院领导确定整改措施, 期限和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及整改资金。必要时在整改之前应将危险部位予以停用, 以保证安全。

4) 对公安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整改的火灾隐患, 应当在限期内改正并向公安消防机构报送整改复函。

4 防火安全值班制度

值班守卫人员担负着维护学院集体财产和人员安全的重任。为规范值班人员的行为, 明确职责, 及时发现、制止案件及火灾事故的发生, 确保学院安全, 需要建立防火安全值班制度。

1) 值班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思想, 坚持“谁在岗, 谁负责”的原则, 坚守岗位, 履行职责。

2) 安全管理处是学院安全值班的总负责人。一旦发生应急事件, 应全面负责指挥和处理突发应急事件。

3) 各部位的安全值班责任人, 在检查巡逻中, 要做到以防火为中心, 以防盗为重点, 特别要加强对火源、电源及电器设备的检查, 对所辖区域要进行全面的认真检查, 不留火源、电源隐患, 确保学院安全。

4) 安全管理处值班人员要对学院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清查, 对查出的火灾隐患, 盗窃隐患, 必须及时整改并作详细记录, 如不能及时整改的应上报部门领导, 同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保证安全。

5) 各级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并作好值班记录, 值班用具不得丢失损坏。

6) 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值班制度及规定, 严禁迟到、早退、睡岗、脱岗、酒后值班。

5 用电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学院用电的安全管理, 预防和减少火灾的隐患, 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 需要建立用电管理制度。

1) 安全用电

(1) 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发现设备电、火险情及隐患, 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学院领导和安全管理处报告。

(2) 学院各职能部门、系 (院) 用电线路等需调整改造, 必须由所在部门、系 (院) 提前填报审批表, 并连同用电方案等报学院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后, 方能施工, 不许随意增加负荷。

(3) 严禁各部门未经学院批准, 随意加插线板, 增加用电设备, 增大用电负荷;严禁乱拉乱接, 擅自搭保险或用铜丝搭接保险。

(4) 学院内的各类电器设备发生故障, 必须由学院后勤能源中心负责, 严禁外来人员私自装修、施工搭电。

2) 计划用电和用电管理

(1) 部门、系 (院) 增添设备、照明等须提前同学院相关部门联系, 落实供电方案。未经同意自行安装私拉乱接, 一经发现立即停止使用, 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 节日彩灯, 新增灯箱等装饰性、宣传性用电, 统一由能源中心负责, 并经安全管理处审定同意, 落实安全措施及责任后在实施。

(3) 做到人走灯灭, 人走断电, 各教学楼、办公室等, 严禁开长明灯;做到安全用电, 节约用电。

3) 处罚

凡违反安全用电管理制度有关条款, 由相关部门实施罚款或索赔, 触犯刑律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高校新进教师管理制度 篇5

为了抓好新教师培养工作,使新教师能迅速提高教学水平,掌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尽快适应并做好教育教学本职工作,成长为忠于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师德和坚定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以及教学艺术与技能的合格教师,特制定以下管理条例: 1.新老教师结对子,实行“传,帮,带”制度。(1)专职一线教师由教研室主任担任或指派指导教师,无教研室主任的部门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担任或指派指导教师。

(2)由学生科根据新生班级情况指定新进教师担任1-2个班级的兼职班主任。

2.每年召开一次新教师座谈会,定于进院后的第二学期。

(1)了解新进教师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情况,对重点问题和普遍性问题予以指导、帮助。

(2)了解新进教师的思想状态,对特殊问题或个人困难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帮助。

(3)听取新进教师对学院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3.新进教师第一年参加学院课堂教学督导1-2次,参加学校课堂教学督导1次,并根据督导结果及时自我修正。4.实行新进教师院办坐班一年制,协助院办处理党务、院务、教务、科研等方面的工作,熟悉日常院办与教学的相关工作流程,接受院领导的不定时检查,检查情况作为最后考核依据。

5.新进教师每学期定期接受教研室主任或分管教学副院长各类项目的检查。

(1)日常教学项目:教案、讲稿、PPT、学生花名册、和教材教具。

(2)教学管理项目:课堂教学过程记录表、试卷、成绩、各班考试分析。

(3)个人成长项目:听课记录本、科研/教研论文、科研/教研课题、教材著作、参加学院/教研室活动情况(尤其是重大项目申报)。

6.新进教师公开课。在进院后第一学期内举行,内容为本学期教学内容。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硕导等参加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7.由教研室主任对新教师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打下扎实基本功。如教学常规制度、教学计划的撰写、新教案的撰写、课堂教学基本技巧(课堂导入、知识过渡、教材处理、双边活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跟踪辅导等)、课堂驾驭技巧、有效教学基本理念、评课、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平台操作等。

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 篇6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大学生犯罪;制度化建设

一、高效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高校校园日益“社会化”,各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校学生总规模达2700万人,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1]。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Trow)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我国已初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高校扩招,一方面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毋庸置疑,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经济文化价值观念也会趁机侵蚀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造成部分在校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据调查,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2]。与此同时,伴随着在校大学生犯罪数量的增加,在校大学生犯罪社会危害性增加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在校大学生犯罪不仅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不利于我国在高速发展时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的要求,当然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面对日趋严重的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当前高校安全管理还存在的不足,在制度的落实和实施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囿于各个高校的情况不同,在构建的安保机制上也有差异。本文系统的构建高校安全管理制度。

二、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原则和特点分析

(一)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

实践中各个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有着不同的处理办法。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依法处置原则

现代社会无论是对犯罪的打击还是对犯罪的防控都必须坚持依法处置。同样作为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构建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机制时也必须坚持依法治理的原则。首先,依法治理原则强调了制度的规范性及预设性,防止了防控工作的随意性,维护了防控机制的正当性。其次,依法处置原则使防控机制成为成熟的、技术化的、普遍适应的制度。这对促进和保持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机制得正当性、合理性,为今后有效、合理地应对同类问题的处置可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案。最后,坚持依法处置原则可以防止因犯罪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和加害人对处置工作的不满和对其公正性的怀疑,避免在处置过程中损害政府和高校的形象。

2.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原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有适当的比例。比例原则着眼于法益的均衡性,以维护和发展公民权为最终归宿,是行政法上控制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项重要原则。法学上比例原则是贯穿立法、执法等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司法机关判断行政机关是否公正、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原则。构建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机制时,我们也必须坚持比例原则。它既是实现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立法目的的有力保障,又是监督高校和相关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在校大学生权益的不容忽视的、积极有效的手段。高校和相关部门在防控的行为、目的及手段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防控目标的实现和在校大学生权益的保障,避免无谓的侵害,使犯罪防控工作具有监督性、节制性和针对性。

3.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新时期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工作要制定正确的处置策略,即做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在防控机制的制度构建上应坚持以下三点:首先是常规预防。所谓常规预防是指通过常规力量、常规渠道的预防[3]。一般是指在应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时必须坚持由学校宏观牵头,学院全力配合,保卫部门主要处置的原则。其次是技术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高校在应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时需要技术化的处置和技术条件的支持,使其能够有效运转。如情报信息系统应當健全,以便能够迅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最后是分层预防。分层预防是指高校在应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时,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预防主体的职责。各预防主体应按照职责分工要求积极开展犯罪防控工作。将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其他人员的矛盾或者各种可能导致在校大学生犯罪的诱因解决在基层、控制在局部。

(二)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特点分析

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特点就是系统性,这一特征表现为体系内的各构成要素分层次排列组合,互为联动,整体运作,并不断完善,促使整个体系持续、稳定、有效地发展。它又包含整体性、协同性、层次性与开放性四大系统性特征。

1.整体性。任何系统都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防范工程,高校在建立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机制时,更应该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优势。构建防控体系的目的是要将学校的保卫力量和教师力量以及学生骨干力量,按照系统优化原则组建成一个经济(少内耗)、合理(能够互补)的高校防控力量体系,以极大地提高高校各机关、各部门的整体效能。

2.协同性。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分工的多样性。近年来,受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了地方政府机关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政府各部门与高校相互协作,高校内部保卫干部、校卫队员、教师和学生骨干等多群体配合联动的工作格局。在维护高校和谐稳定这一基本价值目标的统领下,各部门、群体应统一起来,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相互配合、协作,确保信息畅通,充分体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当而且必须具有的协同性。

3.层次性。根据系统学原理,系统是否有效以及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划分层次。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体系是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加强系统的层次化建设,实现职责和权力的平衡与统一,形成合理、高效的职责分工与权力分配。因此,高校在构建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机制时既要保证信息、指令的迅速传递,又要科学、合理地考虑管理的幅度和效果。

三、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

目前,关于高校校园安全保障和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方面相关的主要立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些地方为了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根据本区域特点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如《浙江省学校安全条例》、《宁波市学校安全工作条例》、《深圳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对促进在校大学生犯罪防控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已制定的法律法规在适用的对象上来讲相对较为狭窄,大多侧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所制定的又多是一些程式性的规定,内容上缺乏实体规范的支持,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当前,校园安全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明确校园安全主体,建立健全校园各类安全机构,确认他们在校园安全管理活动中的职责与职权。实践中上海和江苏等省份已有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二)构建犯罪防控预警机制

目前高校涉及在校大学生之间的信息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一方面,对于犯罪的在校大学生的犯罪动机在没有外化为行为之前根本就不容易觉察,只能是外露些许痕迹,且这些痕迹也只能是少部分身边的同学才可能发现;另一方面,高校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缺少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信息处理不明确,收集的渠道和体系也有待扩展和完善。因此,高校要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高校和高校后勤服务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络机制,搭建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学生骨干等组成的统一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协调平台,通过开展学生身心普查、学生状况调查等方式,了解掌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生活中的现实表现。促使此类学生改变一些不良的倾向,防微杜渐,将他们的犯意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健全犯罪防控疏导机制

现实生活中,一般在校大学生自尊心较强,具有较强的个性特點,但由于个体性格、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会在大学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疏导,他们的人格就可能会慢慢发生扭曲,一旦遇见不顺心的事情,他们就会莫名地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在别人的身上,引发各类案件。因此,高校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挫折教育等形式,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整体心理水平,增强他们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促使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

(四)加强和改进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是培养人的机构,它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场所,更是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境所在。高校要积极探索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自身素养。首先是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学生思想动机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是专兼职结合、有技术保障、师生共同参与的队伍。一方面需要他们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行为的引导和监控,另一方面需要他们能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相关信息,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创建新型的高校安保机制

高校的安保机制是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制度,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安保的预防机制:第一,重视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保卫工作队伍。加强对高校保卫干部在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校卫队在岗位执勤和校园巡查中的生力军作用,做好校园动态治安巡检工作;通过校园“110”建设,科学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明确高校各职能部门安全管理的职责与处置程序,及时掌握各类事件、案件的苗头,使各类矛盾和纠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先期处置,预防和控制各类案件的发生。第二,加大投入,增添设备,提高管理能力。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作为防范措施的“三铁一器”,即“铁门、铁窗、铁柜、报警器”,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治安防范形势的需要,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高校要舍得花钱保平安,配备必要的安全监控装置,通过在相关部位安装监控摄像装置,提高破案效率,打击和震慑校园违法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延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EB/0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22/info123105103205

4322.htm,2009-3-14.

[2]张丽萍.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防范[EB/0L].http://www.lunwentianxia.com/,2008-9-25.

[3]顾培东.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J].中国法学,2003,(3):15.

[作者简介]叶卫树(1973—),男,硕士,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保卫处干部,研究方向:教育学;李茂久(1981—),男,硕士,助教,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刑法学。

高校体育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篇7

高校体育部是学校管理体育工作的专门机构, 是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而体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立体的、综合的、全方位的工作, 涉及到方方面面, 工作千头万绪。但是,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部日常管理中,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体育部管理者基本是出自体育专业的教师, 在体育上他们是专家, 但是涉及到体育管理时, 往往力不从心, 缺乏管理能力, 依法科学管理的能力不强, 人治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滞后, 教师责任心不强, 教学事故频发, 学生体育权力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 还是因为体育部日常管理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执行、监督力度不够。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体育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需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做到依法依规管理, 靠制度管理。

2、高校体育部管理制度的法律属性

高校制定规章制度, 是为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更好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高校规章制度不是法律法规, 也不是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 但是, 普通高校基于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授权, 在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制定活动, 应视为一种准抽象行政行为, 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范畴。这就要求高校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目前, 我国普通高校在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现在章程缺失、规章制度的体系不完善、规章制度同法律法规相抵触、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正当、规章制度的形式不够规范科学、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够公平合理等方面。高校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由学校依法并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师生员工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以及办理学校事务的学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法律上讲, 学校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没有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力, 各部门、各院系可以有自己的具体工作制度, 但是不应包括在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范围内。否则就会出现主体不统一、层次混乱的问题。体育部制定的制度性质是内部管理制度, 只对内部成员适用。

3、高校体育部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岗位设置及人员管理制度建设

体育部应当根据所在高校规定的建制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科学设置岗位, 制定管理制度。主要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管理岗位、二是教师岗位、三是工勤人员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是为体育部日常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也是体育部的领导机构。由体育部书记主管党务工作, 确保政治思想领导;主任、副主任主持体育部日常行政事务工作, 主持体育部的教学、训练、科研、群体、体侧、场馆等工作, 另外, 还有体育部办公室、各职能科室等日常工作部门, 实现体育部的使命;教师岗位是体育部完成其本职工作的主体, 一切日常行政事务工作都是为其服务的, 也是人数最多的主体。工勤人员岗位是为了确保体育部的工作完成而为其提供物质和技术劳务保证的岗位, 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教学秘书、器材场地管理人员等。还要建立体育部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工会等群众组织, 负责体育部其它工作任务。

3.2、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 体育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学工作最基本的活动。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工作, 不能像其他学科对知识结构的拓展和精神领域的丰富。而体育教学涉及的面较广, 包括日常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体育教学参与的人员较多, 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过程, 体育教学管理是依据体育管理的方法和理论, 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目标, 对体育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的一个管理过程。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师日常教学、教案、考勤、个人规范的管理制度建设, 使体育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利义务。二是体育课程的设置、大纲、考核等制度建设, 使体育课程设置符合科学性, 体现教育的意义。三是体育教学的评价和督促制度建设, 确保体育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 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国家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3.3、大学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建设

大学体育运动训练工作涉及到普通运动队和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 做好管理制度建设关系到运动的训练水平和比赛的成绩。首先, 要建立运动队员的选拔和训练、比赛、奖惩制度, 确保队员选拔的科学性, 保证日常的训练、比赛工作的落实。其次, 要做好各项目教练员的选拔、考核、奖惩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 要建立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学生运动俱乐部活动的开展、落实和管理制度, 使课内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4、大学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引领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社会职能, 现代大学特别重视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体育教学工作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体育科学研究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重要手段, 做好体育部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建设意义重大。其一, 要做好体育科研奖惩制度建设, 按体育教师的职称确定一定的科研任务, 大力奖励科研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使科研气氛浓厚。其二, 要做好体育科研规划制度建设, 明确体育部科研工作的任务、前景, 使体育科研工作与教学、训练等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其三, 要做好体育科研管理、统计制度建设, 使工作制度健全完善, 体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好。

3.5、大学体育场馆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 是体育教学、训练、课余竞赛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高校体育场馆应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有效利用现有场馆, 充分利用早晨、午间、晚上和休息日体育场馆的使用时间, 尽可能对普通大学生开放体育场馆, 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提供物质保障。首先, 要建立体育场馆日常使用管理制度, 使用分为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对外开放等几块, 合理配置体育场馆资源, 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资源的保护。其次, 要建立场馆维护保养检修制度, 使场馆的使用寿命符合预期。再次, 要建立场馆市场开发运作制度, 发挥场馆的最大使用率, 自给自足。最后, 要建立场馆值班管理制度, 人尽其责, 维护场馆的正常运转。

3.6、学生体质测试方面

教育部于2002年推出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草案) 》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已有11年了, 2013年又开始实施新的《标准》, 国家将更加的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随着《标准》的推出, 相关文件从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度、测试的保障、实施约束等方面上制定了许多相关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部分学校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重视不够, 造成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边缘化地位;部分学校测试者态度不严谨, 出现虚报数据的情况;也有的学校只测试、不反馈, 健康测试没有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应及时采取改善措施。一是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程序, 使测试工作不是走过场, 而是真正落实到实处,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二是要建立体质测试工作的人员管理制度, 使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符合体质测试工作的要求, 认真负责, 遵守测试制度, 避免数据造假。三是要建立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整理和上报制度, 确保数据统计的客观真实性。

4、普通高校体育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与执行

4.1、体育部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法定原则

法定原则包括内部规则内容的法定、程序的法定、执行的法定等部分, 这就要求体育部制定内部规则时, 应注意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我们认为要保证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 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法律优位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和规范自由裁量权原则。制定的制度必须合法, 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相抵触。为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秩序并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有必要对体育部现行的制度予以清理, 凡是与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应予以废除,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与各种上位法相一致的规则体系。

4.2、体育部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程序正当原则

程序正当原则是西方违宪审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基本规则。在体育部管理过程中引进正当程序有助于贯彻依法治教, 有助于更好的维护师生合法权益.高等学校作为法律授权的行政主体, 享有对学生的管理权, 同时有权制定合法的内部规则, 但高校体育部应该依法定程序制定和执行内部规则。

4.3、体育部管理制度建设要规范自由裁量权

要保证制度的合理性, 重点应该在规范自由裁量权上下功夫。规范体育部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行为, 使高体育部管理部门的行为受到规范约束, 这是体育部实现自身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部“自由裁量权”加强控制外, 主要是高校自身要强化。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和控制。高校自身对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与控制, 主要三个途径:一是民主参与.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 要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要建立必要的听证制度、公示制度。二是制定规范体育部自由裁量权的实施细则。

5、结论

5.1、加强高校体育部管理制度建设, 使其管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要改变过去在学术科研所轻视的体育领域, 利用高校内部和体育相关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和体育相关专业等资源, 从不同角度对体育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研究, 改变体育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使高校体育由过去单纯的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运动训练等功能方式, 逐步向体育研究、服务社会大众的方向转变。

5.2、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高校体育部规范运作机制的先决条件

首先要确定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 目标对体育管理工作有着指向和激励作用, 管理者接着要对组织目标进行分解, 转变成各个部门及各个人的分目标, 管理者再对分目标的完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高校体育管理的分目标可以根据体育组织中的体育教学、群体工作、课余训练、竞赛工作、体育科研等方面来开展和制订。

5.3、高校体育部管理制度建设要符合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原则

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 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又要维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要确保制度建设的程序符合规范, 使制定的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和执行。

参考文献

[1]申素平.法制与学生利益学校规章制度必须尊重的两维[J].中国教育报, 2003, 11.

[2]陈敬根, 马海英.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内部规则与法律保留[J].航海教育研究, 2004, 3.

[3]朱振林.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 3.

[4]朱汉清.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创新理念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

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制度化建设浅析 篇8

关键词: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制度化

目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校建设及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为进一步实现自身高水平教学目标, 各高校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力量和有效资源, 以期促进自身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已逐渐认识到校友资源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 我国多数高校在校友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信息分散、缺乏规范性与制度化的缺点, 因此, 实现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制度化管理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四川大学校友工作为参考, 通过查阅文献及问卷调查, 对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制度进行分析研究, 并以全国高校校友工作培训 (天津) 为契机, 与其他高校校友工作者积极互动, 共同探究高校校友信息工作制度化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校友、校友信息管理制度化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校友主要是指曾经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或进修的同校生, 现代校友有更广泛意义, 不仅包含往届学生, 同时还包括曾在校工作的教职工。

高校校友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学校校友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一目标采用而科学化管理手段及方法, 遵循信息使用规律, 对校友信息进行相应的组织与规划[1], 实现对其的有效管理。其中, 有效管理的手段之一, 就是进行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人类适应环境发展采取的必然措施, 制度主要包含人类日常行为习惯及规范化行为方式表现形式, 具有极强的约束性与强制性, 一般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及政策建设实现操作。制度化的产生可减少社会中不良行为等的产生, 有效促进社会的有序与健康发展。对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实现制度化管理, 就是要通过对校友信息分类整理, 对各个环节以规范的制度加以限制, 为校友信息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当今高校校友信息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建立哈佛大学校友会对校友信息进行管理, 在该项管理中, 哈佛大学创办了三个管理委员会, 日常信息管理中相互协助、相互制衡从而形成合理完善的管理系统。

我国高校校友信息管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及教育系统的不完善性, 使得很多学校对校友所发挥的作用几乎没有合理认识, 因此其信息管理也未得到相应重视。随着高校校友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校也逐渐开展相应校友信息管理, 并不断的完善。目前, 国内多数高校建立了校友会, 制定规范的章程进行管理, 并尝试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校友信息管理系统, 进行管理。根据调查问卷反馈, 在调查的47 所高校中, 有98% 的高校校友工作有专门部门管理, 但是其管理在组织模式、管理形式、人员配置等方面均存在相应不完善, 没有建立规范的校友信息管理组织网络, 管理模式的建立多流于形式, 影响信息管理的有序发展。具体统计见下表:

从调查表中, 我们可以看到, 校友信息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校友信息更新不及时, 占到93%。校友信息不完整和校友信息采集制度不完善, 分别占到70% 和68%, 这两方面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此外, 多部门交叉管理等, 也造成了校友信息管理的混乱。

三、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制度化的设计理念

全局性。制度在对个体行为习惯及信息管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规范作用, 因此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制度化必须从全局出发, 兼顾信息资源, 实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 否则, 制度在建立完毕后, 虽然其较为合理, 但是还是无法真正使其实现功效。故高校在进行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时, 必须从系统全局考虑, 实现信息整合。

根本性。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从学校的利益考虑实现对规则及系统的建立, 因此学校在对制度进行设计时, 应该根据学校的相关发展目标及校友资源优势, 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2], 使信息尽量公开以使其得到最大效用, 促进学校的发展。

稳定性。制度是某一事物发展的基本坐标, 是长远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 学校在对自身校友信息管理制度进行建立时, 需要根据长期发展原则进行建立, 该制度必须可以长期对其进行完善与应用, 不能朝令夕改, 因此学校应保证其稳定性。

发展性。制度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学校校友信息发展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具有相关性, 因此学校应注重信息环境的发展性,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信息自由及个人隐私问题进行相应的建设与有效管理[3], 并对其根据学校发展及社会发展进行相关创新及发展。

四、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制度化的具体措施

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 当前高校校友信息管理, 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1 制定校友信息收集制度, 扩展校友信息收集途径多样化

根据学校自身网络资源及优势进行校友网站的建立与信息的发布, 在学校网络版面的主页上, 建立校友资源网, 将信息点击等选项放置在最显眼位置, 校友们可对其进行点击, 后通过浏览网页及登陆页面等形式对自身最新信息进行更改, 例如工作状态与联系方式等等, 并可对其他校友的最新情况实现即时了解。高校校友毕业后均在世界各地分散工作, 因此自身学校网站资源的建立可使校友快速实现对资源的了解并及时了解校友动态[4], 对学校所需进行的相关项目及教育资源的予以关注, 这样不仅可使学校校友资源得到扩充, 同时还可节省双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4.2 制定信息公开与共享制度, 实现信息使用规范化

高校校友信息资源应在确保相应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尽量公开与共享。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其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

信息公开制度。高校校友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方便学校与校友双方实现对信息的阅览。因此必须保证信息的相对公开[5], 而对于学校而言, 校友相关信息具有相应的复杂性与信息提供途径的多样性, 因此为保证信息的公开性与准确性, 学校应建立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 严格划分保密资源与公开资源, 对保密资源划分层级, 分级管理;对公开资源, 尽量使校友也了解其相关内容, 提高利用率。

信息共享制度。高校校友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可有效实现学校与学生及校友对相关信息的满足, 因此校友信息共享制度应对共享主体、共享内容及共享程序进行系统规定, 尽量消除信息的公开滞后性, 构成学校、校友之间的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 促进高校建设与发展。

4.3 建立校友工作专人化管理制度, 实现信息整理高效化

目前, 多数国外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校友工作机构实现与工作队伍, 实现对校友日常信息的管理, 从而使校友回馈母校有了制度保障。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 建立校友会, 主要负责对校友档案及跟踪等信息进行建立, 举行相关会议, 实现学校与校友之间的及时交流, 增强二者之间的感情[6], 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其工作人员除了可建立专职人员外, 还可使用大量兼职人员, 实现工作开展, 并安排学校领导阶层人员去看望校友, 增强校友心理感情值, 促进联系与发展。

4.4 建立学校与校友信息沟通交流年会制, 实现信息管理常态化

学校与校友信息沟通交流年会制, 是指学校和校友定期举办全球校友会会长、秘书长年会, 围绕校友会的工作、校友信息的收集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地沟通交流, 互相学习。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 传递校友信息, 探索校友工作规律, 提高校友工作水平。

建立学校与校友信息沟通交流年会制, 需涵盖校友工作负责人学习培训、列席会议、调研考察、提案提议等方面, 形成全球校友会会长、秘书长年会制的基本制度框架, 确保学校校友会年会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行, 打造高校校友工作品牌。

五、高校校友信息制度化管理的积极意义

高校校友信息制度化管理可以有效保证校友利用信息系统对个人信息进行注册、修改等情况的保密性, 同时其还可将校友信息管理、统计及查询等业务进行相应规范, 实现公共信息的准确性, 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 还可使校友信息的日常维护与跟踪变得更加系统化, 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发布具有价值性的校友信息, 推进校友系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与信息化。

日常校友信息管理中, 学校未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因此造成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相对混乱状态, 因此制度化建立可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设置专门负责信息管理的专职人员, 对其工作内容进行具体分工, 这样可节省信息管理时间, 实现信息管理的高效性, 不断提升校友信息管理的有序性发展。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校友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 各高校开始逐渐对其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展开研究与分析。由于我国现代高校校友信息管理意识发展较国外发达国家晚, 因此其在发展中还存在相应不完善地方。以上对信息管理制度化内涵等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相应信息管理模式探究措施, 来不断促进我国高校校友信息管理的完善, 促进高校进一步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娟.网络对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2]王朝平.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3]祁卫东.高校校友工作管理的实证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2.

[4]江晓花.基于逆向工作模式的高校校友运作体系的设计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 2012.

[5]刘莉.井冈山大学校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云南大学, 2015.

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探讨 篇9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管理权力化现象严重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管理机构存在着严重的权利倾向, 在教学管理中, 过分的强调管理机构的权利, 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开展管理工作, 这不仅不利于管理效果的实现, 还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 教学效果无法很好的实现。[1]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是为了实现高校的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管理效果的组织, 应该采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方式, 充分调动高校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共同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来, 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二) 教学管理制度过于陈旧

当前,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大部分都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缺乏创新和改革的精神, 面对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无法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教师没有机会进行教学改革, 学生的主体性也的不到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高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地方, 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脉络, 不断创新管理制度, 使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 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性不强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不强, 管理工作大部分依靠以往的经验, 为了完成管理任务而管理, 管理工作缺乏目的性, 这都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管理制度缺乏明确认识的表现, 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高校的发展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使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

(一) 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对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完善教学管理的理念, 不断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努力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促进教职工共同发展。要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刚性管理是具有权威性的硬性制度, 柔性管理是以情感和精神来感染人, 这是实现高校教学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 也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2]同时, 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 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要实现良好的发展, 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还应学会合作, 在健全竞争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高校各级人员之间的合作, 从而做好管理工作。此外, 教学管理制度应坚持民主管理, 加强教师、学生等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 不断提高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 优化教学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环境的建设, 有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管理制度的实现也就变为可能。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首先全社会都应积极树立教学管理的意识和观念, 为高校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 高校本身也应积极不断改善校园的生态教育环境, 为教学管理制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资源, 高校应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建设, 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 管理工作应逐步向开放式转变。此外,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也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因此应逐步健全法律法规, 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依据, 使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 提高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服务意识

以往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控制、管理学生、教师等的行为、工作、学习, 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硬性管理。而当前,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下, 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就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学生, 控制学生的行为举止, 也应把服务学生作为新的管理内容, 为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 学生不是被管理的对象, 而是被服务的对象, 高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 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这种服务意识不仅仅是理念上的, 要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 建立完善的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

完善的监管和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是为了找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监管和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显现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 而且也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保障。建立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时, 应遵循客观性的原则, 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做出真实、科学的反馈, 保证教师、学生等管理效果的实现。此外, 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也要满足高校发展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 以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为指导开展工作。与此同时, 高校的教学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仅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 也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便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学质量的实现。[3]

三、结束语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创新和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应认识到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确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从而促进教学管理工作实现更好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日益发展, 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水平和质量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高校的扩大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关系着高校的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因此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 高校应努力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 创新管理方法, 使人才培养更加规范、科学, 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探究优化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妤.关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之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3.

[2]隋军.浅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J].科学管理, 2013.

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 篇10

关于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本科教师团队建设, 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毫无疑问, 加强高校口译教学团队建设是口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是培养高质量口译人才, 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的重要举措。

建设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首先, 目前高校口译

教师的现状要求必须建设教学团队。一方面, 高校教师之间较少有机会互相沟通。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加大, 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除此以外, 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很多, 所以大家很少有时间见面, 进行交流。久而久之, 陌生感与隔阂感就会产生。这种情况很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目前高校口译教师多由原来的英语教师兼任, 他们的英语水平毋庸置疑, 但口译技能或实践方面的经验就相对贫瘠。这样就限制了口译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 很有必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来互通有无。

其次, 建设高校口译教师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口译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现代学科发展呈现知识分支化及综合化趋势,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 更要具备知识的广度。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 优化他们之间的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内容。同时, 口译的特殊性也要求一个真正高水平的译员必须是“杂家”。要懂得尽可能多的百科知识, 所以与相关专业老师的合作也是提高口译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 就有利于帮助这些口译教师在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丰富相关专业和边缘学科知识, 使自己成为专家的同时也走向大家。

第三, 建设口译

教师团队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上文已经提到目前大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较少, 大家很少见面, 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而团队精神又是高校教师, 特别是口译教师提高的重要因素。口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口译教师之间必须有很好的沟通, 才能够互通有无, 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才能及时掌握最前言的信息和知识,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和教学水平

建设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

树立共同的目标——教师和教学共同提高

只有树立明确并且有价值的共同目标才能够使团队的内每位教师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从而凝聚在一起, 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口译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是这样, 应该在最开始阶段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高校口译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一方面要考虑它对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当然是要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口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实践性很强, 一个会讲口译课的老师不一定会是一个高水平的译员。而一个口译教师自身口译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对口译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这个目标当中一定要考虑到口译教师自身的发展,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实践, 去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 愿意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做奉献, 为之努力。团队的目标才能实现。

2.培养团队精神——团结人、鼓舞人、吸引人、激励人

团队精神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 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 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因此, 必须要要用团队精神才能培育适时、适势, 能够团结人、鼓舞人、吸引人、

激励人的教师团队。

3.有效的激励机制——赞美、肯定

这个团队的成功, 目标的实现, 还必须要有有效的公平的激励机制。

人总是渴望被表扬与赞美, 更喜欢被肯定。激励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是金钱, 而是精神。虽说钱不是万能的, 人们更看中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精神上的激励, 但也不能忽略金钱激励的作用。但同时事实证明精神上的激励往往金钱的激励更有效。当团队成员取得了成绩的时候, 一定要积极地肯定和赞美。这样可以使团队成员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 进而产生为团队奋斗, 奉献的意愿。同时, 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欣赏, 相互激励。例如, 口译教学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同一篇材料的口译实战, 对表现好的教师进行表扬, 从中教师互相之间也可以学到很多。

4.温暖的互帮机制——互帮互助、共同前进

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道前进。教师之间要相互沟通, 相互帮助, 加强交流, 互通有无。三人行, 必有我师。口译教师之间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互相

交流, 既增加了同事之间的互相了解, 增进了友谊, 又可以实现内部知识的小循环, 使不同人拥有的不同的前沿知识流动起来, 实现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5.积极的学习心态——开阔眼界、互通有无

通过加强与外单位的沟通, 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动态;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得到及时的学术信息, 实现外部知识的大循环。对于口译这个学科来说, 更应该如此。实现上述目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积极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积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对教学实验进行观摩学习, 取长补短等等。

加强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 是促进口译教师发展, 提高口译教学水平, 培养高水平口译人才的有效途径, 它将会带来一个多赢的结果。从学校的管理层到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投身于其中, 形成一个团结向上, 合理高效的口译教学团队, 为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做出一点贡献。

摘要:加强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口译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口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是培养高质量口译人才, 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必要性和建设途径两方面论述了高效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 以期对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口译人才的培养有所思考。

关键词:教学团队,口译教学,必要性,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 .哈洛德﹒季宁.G理论[M].台北:荣泰出版社, 1986.

[3] .王毅然, 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3) :20-23.

上一篇:太阳能热水地板采暖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