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三个建设

2024-06-03

校园文化的三个建设(精选十篇)

校园文化的三个建设 篇1

“十二五”已经开局, 怎样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 把企业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是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工作者都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提出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特别关注的三个问题, 供大家参考。

一、围绕建设幸福企业的目标,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今年三月, “幸福”二字成为两会热议的关键词。“幸福中国”、“提升幸福指数”、“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话题, 很快从两会传遍神州大地。“十二五”发展规划绘制的宏伟兰图, 使全国人民开始告别对GDP的崇拜, 走向建设幸福中国的阳光大道。建设幸福中国, 企业是当然的主角。建设幸福企业, 是一个崭新的理念, 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是全国各类企业的共同追求,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用“建设幸福企业”这个理念反思当前的企业文化, 发现与幸福企业的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有些甚至相差太远。

在崇拜GDP的年代, 一些企业高层领导把企业文化当作鞭策员工完成GDP指标的一种手段, “创一流”、“站排头”、“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等等成为许多企业的口号和理念。管卡压罚是旧管理用以控制人的手段, 也是旧管理的特征。而有些企业却打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旗号, 去强化管卡压罚, 甚至辅之以下岗相威胁, 目的就是实现对员工的管控, 广大员工对这种企业文化建设当然不认同、不支持、不参与。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我认为, 只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员工幸福指数, 让员工幸福快乐, 满足员工幸福需求的文化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在《幸福企业浅探》一文中说, 什么是幸福企业?从广义上讲, 幸福企业就是能够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企业。狭义地讲, 幸福企业就是能够满足员工幸福感的企业。满足员工的幸福感, 就是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正当需要。因此, 简单地讲, 幸福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形象地讲, 幸福企业就是充满微笑的企业。具体地讲, 幸福企业就是和谐友爱、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敬、健康长寿的企业。怎样建设幸福企业?卢俊卿提出了六条标准:第一, 建设一个和谐友爱的企业。第二, 建设一个快乐工作的企业。要让员工快乐工作, 就要建立一套快乐工作的机制, 最核心的是任人唯贤、多劳多得、公平竞争。第三, 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的企业。在欧洲一些国家, 很多企业的员工工资占企业成本的50%左右, 最低的也占40%, 而中国的员工工资平均只占企业成本的10%左右。因此, 中国企业必须注意, 公司发展了, 员工待遇一定要水涨船高, 员工薪酬增长速度最起码要与公司利润同步增长。第四, 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企业。第五, 建设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企业受人尊敬, 最重要的是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具有实力、富有爱心。第六, 建设一个健康长寿的企业。如果企业不健康, 就很难长寿, 就不能给员工安全感, 就很难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卢俊卿认为, 以上六个指标的分值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幸福程度。

让幸福落地, 就要让企业文化落地, 让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当前, 企业喊企业文化建设的多, 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少。企业文化研究专家王长根提出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六看”:一看主张——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还是其它是最宝贵的财富;二看行动——为员工做了什么, 还是要求员工做什么;三看制度——引导员工追求卓越, 还是强迫员工绝对服从;四看评价——正激励诱导, 还是与利益挂钩;五看风气——崇尚进步, 还是落后保守;六看领导——言行一致, 还是口是心非。我觉得, 只有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 才能建成一个真正幸福的企业。

二、从中国企业的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化的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照搬照抄西方企业的经验是不行的, 必须从中国企业的实际出发, 借鉴西方企业的经验, 认真解决企业文化的中国化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化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企业文化建设涉及许多问题, 但最为根本的还是文化精神问题。企业文化专家司马云杰教授指出, 所谓企业文化中国化, 最为根本的是贯通中国文化精神。他认为,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 皆有自己最根本的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中国化, 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中自始至终贯通中国文化根本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与界定, 但最为根本的就是天道义理精神、仁义礼智精神以及《诗》、《书》、《礼》、《乐》精神。企业文化的中国化, 就是用这种精神贯通中国现代企业发展与管理, 使人的思想与品格得到涵养、扩充、大化, 建设起中国现代化的新“王道”经济, 而不是“霸道”经济。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中华传统文化用于现代的管理中, 并开始付诸实践, 这无疑将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质的改变。

三、企业的持久竞争力靠的是体系化的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体系化?专家们认为, 所谓企业文化体系化, 是指使企业文化各构成要素自身系统化、规范化, 由此使企业文化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 进而使这种有机联系的企业文化体系渗透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中, 成为企业基业长青的基因和动力。

企业文化专家罗志荣认为, 我们之所以提出要特别关注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问题, 一是因为企业文化建设在许多企业里支离破碎, 没形成体系。二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各种理念之间、各种制度之间、各种行为规范之间、各种评价考核之间缺乏通盘考虑, 逻辑混乱, 自相矛盾。三是加强体系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和企业经营管理和谐统一, 也有利于推广、遵守和应用。四是实现企业文化体系化可以减少随意性, 有利于企业文化自身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罗志荣提出的问题很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我们一定要明确, 企业的持久竞争力靠的就是完整的、优秀的体系化的企业文化。

三个典型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 篇2

案例一:完全委托

甲公司准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息发出后,多家咨询公司参与了项目争夺,甲公司的企业文化部在经过了形式上的竞标后,聘请了老板知名度较高的一家咨询公司,该公司项目建议书中,开列了包括该老板在内的多名知名专家和一名据介绍有十年咨询经验的知名学府MBA(以下称为A君),但在这些名单后包含了一个甲公司没有注意的“等”字。

甲公司付出首付款后,项目组一行七人浩浩荡荡进驻了甲公司,七人中包括了名单中的老板、一名专家和那名A君,余下四人都是年轻人。项目组进驻当天咨询公司的老板、专家、A君和两名助手对甲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分别进行了各90分钟的访谈,次日,按计划,召开了“甲公司企业文化项目启动誓师会”,由专家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专题报告,咨询公司老板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讲座,据甲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讲,两位的报告内容他已经在不同场合听过多次。午餐过后,因有其他要务,专家和老板启程奔赴机场,A君和其他四个年轻人继续访谈。

接下来,企业文化部不断得到对咨询人员水平的质疑,部长开始坐不住了,经过旁敲侧击,私下交流,很快部长得知,留下的五人中A君是32岁,在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时,参与了一个小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实施,工作五年后考取MBA,毕业后进入咨询行业,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咨询,所谓十年咨询经验是从毕业设计开始计算的。其他四人,两人是新的MBA毕业生,一人是人力资源专业在读研究生(那位专家的研究生),另一人是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

部长开始着急了,频繁和咨询公司老板联系,希望调整咨询人员,但被老板告知,一线人员只是收集资料,初步分析,结论还是专家和他自己把关,让部长安心,配合好项目组工作。

一个月后,诊断报告出来了,公司的问题点说得很清楚,得到董事长肯定,部长开始有些欣慰,特意请咨询组去当地的名胜旅游了两天。

又一个月过去了,项目组提交了一份企业文化体系报告,部长拿到这份报告后又开始头痛,看着这份文字华丽、引论古今中外的企业文化体系,感觉怎么也和自己的企业联系不上。

体系在讨论、修改、提交、再讨论、再修改、再提交中反复了多次,部长感觉项目组的每一次修改其实只是按照意见在动文字,对于一个新的价值观能够在企业中带来什么反映,和企业的生产实际是否联系的上似乎没有考虑。

部长开始催问项目组:“老板和专家什么时间来”,A君一再表示,每一次的修改稿都是经过老板和专家肯定的,并开始暗指甲公司不懂企业文化。

部长也和咨询公司老板通了电话,老板感觉了部长的不满,委婉表示:最近公司业务很忙,许多知名公司都主动找他们做项目,自己对甲公司项目的关心不够,但专家一直在关心,希望甲公司能够相信专家的意见。部长又和专家沟通,专家讲:我在开会,我的学生在项目组,请部长将意见通过学生转达。

此时,部长开始明白,所谓每次修改都有老板和专家审定是A君的谎言。

项目开始三个月后,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还没有确定,甲公司董事长在和A君进行了一次交流后决定终止项目。

案例二:独立自主

乙公司在决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后,成立了由公司党群工作部、宣传部、市场部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小组,开始独立自主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小组首先在全公司开展了大规模的企业文化问卷调查,并派出了多批人员参加各类企业文化培训和论坛。在经过了半年的工作后,小组向公司高层提交了企业文化体系草案。

公司高层都很认真的研究了草案,书记、总经理等八位公司班子成员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修改建议。拿到这些建议,党群部部长开始头痛了,意见都提得很具体,特别是书记和总经理在一些关键理念上理解还不一致,很难统一。

第一次修改历经了三个月,修改稿提交后,有五位班子成员向党群部要自己上次的修改意见来对照,总经理还专门找党群部部长谈了一次,最后汇集的意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矛盾更加尖锐,部长向书记建议,是否班子开会时研究一下,书记当即表示:“意见没有统一,怎么研究”。

时间一天天过去,第三稿还是没有出来,企业文化小组已经不再开会了。

案例三:内外结合

丙公司是一个长期注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企业,公司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了很厚重的精神文化积淀,公司改制后,董事会决定进行系统的企业新文化建设,成立了由公司多个部门和基层单位,老、中、青年三代中层、基层干部参加的企业文化建设小组。董事长(书记)任组长、总经理任副组长,一个副总经理负责具体工作,经过调研,企业聘请了一位对行业比较了解的企业文化业内专家担任小组顾问。

首先顾问对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和主要领导、主要部门单独进行了交流访谈,协助小组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根据顾问建议,企业文化建设小组实行分散工作、集中封闭讨论的工作方式,由顾问主持先后两次集中,制定完成了企业文化体系初稿。并根据新的理念,逐一从企业中挖掘出相应的案例故事,用以支持说明。

小组成员根据初稿在公司各二级单位分别召开座谈会,征询意见,顾问主持了部分基层和公司总部及高层的座谈会。座谈会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目前公司文化表现,新文化导向等几个方面,综合介绍了小组前期工作和成果。由于有案例配合,讨论会都开的很热烈,与会人员参与性高,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小组成员在汇集意见后,迅速采取封闭方式拿出了二稿。并根据一稿讨论记录,邀请发言踊跃的部分人员召开了二稿小范围座谈会。座谈会后,小组将会议总结和二稿一起向公司主要领导进行了集体汇报,听取了高层意见。

在二稿基础上,由专家执笔,完成了三稿,确定了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小组成员历经了企业文化理念调研、提炼、讨论的全过程,对新文化的理解都已非常深刻。以这些成员作为基础,经过专家培训后,他们做为企业文化宣讲员,对所有二级单位进行了企业文化培训,新文化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同,迅速成为公司上下的关注焦点。

随后,在专家主持下,公司各口全员行动,对现有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了广泛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员工普遍加深了对文化理念的理解。

廉洁文化建设的三个均衡 篇3

利益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共赢

反腐倡廉工作以及廉洁文化建设,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个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与组织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组织利益的行为。基于此,建设廉洁文化,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必须积极引导个体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怎样才算廉洁,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问题上,廉洁文化应当如何协调,将从个体和组织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图一所示,从利益的角度看对组织存在“有利”、“不利”两种情况,对于个体亦如此,于是出现了四种组合模式。其一,对个体不利,对组织不利,称之为双输区域;其二,对个体有利,对组织不利,称之为损公肥私区域;其三,对个体不利,对组织有利,称之为克己奉公区域;其四,对个体有利,对组织有利,称之为双赢区域。

显而易见,在利益协调上的最佳选择就是双赢,这是廉洁文化所追求的境界,实现了个人与组织的和谐统一。双输的情况,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一般不会落在这个区域。损公肥私是反腐倡廉必须坚决抵制、严惩不贷的行为,也是廉洁文化建设重点防范的区域。焦点在于克己奉公区域,廉洁与克己奉公之间能否划上等号,即要廉洁就必须克己奉公。通常情况下,谈到廉洁容易联想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词汇,让普通的个体在行为上有些望而却步。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作出牺牲个人利益维护组织利益的抉择是能够实现的。但是,把克己奉公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要求,必定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廉洁文化的定位应当在双赢区域。廉洁文化不是把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让人清心寡欲,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廉洁文化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相反廉洁文化会形成保护个人利益的氛围,引导个体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他人利益以及组织利益,寻求双赢或者多赢。廉洁文化是利益上的一种均衡,共赢是廉洁文化的常态,克己奉公是非常态。

收支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高效

理性的经济人在做事上面会考虑投入产出、收入支出等问题,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从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如果个体的理性不加合理引导,往往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出现集体行动的逻辑。那么廉洁文化与效率、效益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廉洁就一定高效吗,廉洁文化如何克服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将从资金和事情的维度进行分析。

如图二所示,从资金的角度可以分为公家资金和私人资金,从所办理的事情看可以分为公家事情和私人事情,于是出现了四种组合模式。其一,用私人的钱办私人的事情,结果既节约成本又讲究效益;其二,用私人的钱办公家的事,结果只顾节约不管效益;其三,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结果不管节约只顾效益;其四,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益。

廉洁容易让人辩解,只要公家的东西没有往自己兜里放就可以了,至于公家的东西怎么用,用多用少与廉洁无关,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不属于廉洁的范畴。其实,反腐倡廉工作不仅仅是反对贪污、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铺张浪费也是一种腐败,廉洁文化建设与铺张浪费是水火不相容的,节约高效应当成为廉洁文化的题中之意。

显而易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私人的钱办私人的事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也是廉洁文化所追求的目标。用私人的钱办公家的事情,与图一克己奉公区域是对应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只顾节约不管效益,从这个角度也可以佐证廉洁文化不应当界定在该区域。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是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坚决抵制和惩处的内容,与图一损公肥私区域是对应的。

廉洁文化建设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界定,即公家资金只能办公家事情,不能办私人事情。个人资金办事则没有限定范围,但也不能过分要求利用个人资金办公家事情,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必定会导致消极、负面的结果。焦点在于廉洁文化如何规范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实现既讲节约又讲效益的目标,如同使用个人的钱办个人的事。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就是,个人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紧密相连,即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双赢,只有实现组织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组织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否则即便有再严密的制度进行约束也难以实现。同时,也佐证了廉洁文化是利益共赢的必然性。

建立在利益共赢基础上的廉洁文化,由于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共生,可以规避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非理性的表现,朝向效率、效益的目标前行。因此,廉洁与高效是一对孪生兄弟,廉洁文化是一种高效,是收支上的均衡。

监督均衡:廉洁文化是一种同构

按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有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理念传播是必要的,但还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加以规范约束。制度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必定会存在漏洞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尤其是在监督乏力时。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形成不愿腐败、不必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链条,切实有效的监督成为关键环节。监督工作是廉洁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屏障,如何跳出“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怪圈,成为廉洁文化制度设计的核心。

监督从字面上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监视”,即有能力知晓不廉洁的行为;二是“督促”,即有能力纠正不廉洁的行为。当然这种不廉洁行为指处于苗头、轻微状态,严重的贪腐败行为则延伸至法律制裁领域。“监视”是前提,“督促”是保障。根据“监视”与“督促”行与不行,可以组合成四种模式。如图三所示:其一,既不能监视又不能督促,称之为盲区,如下级监督太难;其二,能监视但不能督促,称之为左眼区,如平级监督太软;其三,能督促但不能监视,称之为右眼区,如上级监督太远;其四,既能监视又能督促,称之为可视区。

“监视”与“督促”的分割与分裂,则会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廉洁文化建设在制度上要规避“监视”与“督促”的分离,使二者能够统一、整合,真正起到建立防线的作用。因此,廉洁文化是监督上的均衡,是“监视”与“督促”的同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规范约束作用,从而实现反腐倡廉的目的。

校园文化的三个建设 篇4

关键词:开展,丝绸文化教育,促进,三个文明建设

一、开发丝绸文化教育课程, 为丝绸文化教育提供优质教材

1、编写《盛泽丝绸文化讲座》, 对社区居民进行丝绸文化教育。

《盛泽丝绸文化讲座》这一教材由盛泽镇退休干部沈莹宝负责编写。为了编好这一教材, 沈莹宝同志花了大量精力, 对盛泽镇历史上形成的丝绸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挖掘、整理、研究,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达数万字的《盛泽丝绸文化讲座》编写任务。《讲座》主要介绍了盛泽镇源远流长的丝绸产业、巧夺天工的丝绸品种、流芳百世的丝绸文化遗产、名扬中外的丝绸精英、全球闻名的丝绸市场。

《讲座》编写好后, 沈莹宝同志不辞辛劳, 对广大居民进行丝绸文化知识教育。首先是利用镇广播电视中心宣传面广的优势, 进行电视讲座。其次是深入基层上课, 宣传丝绸文化知识。通过丝绸文化知识讲座, 新老盛泽人都为盛泽有如此深厚的丝绸文化积淀, 有如此辉煌的丝绸发展史, 有如此优质的丝绸品牌, 有如此众多的丝绸精英而感到骄傲, 从而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感情。

2、编写了丝绸文化教育校本课程, 对本镇各学生进行丝绸文化知识教育。

盛泽的丝绸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是盛泽的先辈们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丝绸文化教育, 对于继承这些宝贵财富, 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的感情, 培养他们为发展地方经济作贡献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搞好对中小学的丝绸文化知识教育, 盛泽镇各中小学校都组织人员编写以地方丝绸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如盛泽中学编写了《盛泽丝绸文化史》, 第二职业中学编写了《绸都赋》, 盛泽实验小学编撰了《丝绸文化校本课程》。

各中小学通过丝绸文化知识教育,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盛泽丝绸文化的丰厚底蕴, 探究丝绸文化遗产, 发扬家乡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 让学生了解了丝绸纺织品的生产过程,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深入开展丝绸文化教育

1、每年举办丝绸文化节, 宣传盛泽丝绸历史、地位、荣誉, 反映盛泽的发展成果, 展示盛泽新气象。

我镇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要举办丝绸文化节。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届, 今年即将举办第十一届。为了搞好丝绸文化节, 镇党委、政府成立丝绸文化节领导小组, 负责丝绸文化节的组织、筹备、实施工作。宣传部门在广场、布置展板、营造丝绸文化节气氛。文化部门排练文艺节目在镇上和基层单位演出, 其中有许多节目都围绕丝绸文化。广电中心则举办丝绸文化节专题节目, 宣传盛泽丝绸的历史、地位、荣誉, 宣传盛泽丝绸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领军人物的业绩。学校则举办丝绸文化讲座, 对青少年进行丝绸文化教育。其他各部门、单位也相应开展一些活动。

2、组建多支业余文艺团队, 开展多类文艺活动, 弘扬丝绸文化。

盛泽镇现有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红梨书画会、绸都文学会、戏曲协会、花卉盆景协会、诗词协会、文物钱币协会等特色文艺团队。这些文艺团队长期活跃在盛泽民间, 扎根在各社区。他们配合党委、政府、街道、社区的重要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丝绸文化教育活动, 培育、建设了一大批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教育资源, 陶冶了居民的身心,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形成了社区教育的良好氛围。

例如绸都文学社成立十多年来, 长期开展文学创作、研讨活动, 既培育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 又创作了大量文学精品。其中有许多作品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文学征文赛中获奖或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歌颂了绸乡的光辉历史、发展变化和新人新事, 弘扬了绸都的丝绸文化。

三、加强丝绸文化旅游基地和丝绸工业德育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其在丝绸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先蚕祠作用, 抓好社区丝绸文化教育。

先蚕祠又名蚕花殿或蚕王殿, 清道光年间盛泽丝业商人公建, 已经有170余年历史。我国向有祭祀祖先和行业祖师的优良传统。先蚕祠就是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 它还是盛泽丝业公所的办事处。如今江南各地的类似祠庙俱已消失, 盛泽先蚕祠可以说是硕果仅存, 现已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先蚕祠中还有一个丝绸小戏台, 每年的农历4月25日在这里都会有长达10天的戏剧表演, 在当地已成为一种节日。吴江丝绸陈列馆也在祠内, 馆内浓缩了吴江千余年的丝绸发展。

盛泽镇各社区年年组织居民和中小学生到先蚕祠参观游览, 对他们进行盛泽的丝绸历史教育, 使他们得益匪浅。

2、加强丝博园建设。

丝博园位于盛泽镇坛丘社区, 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也是一些中小学校的德育基地。该景区向游客、居民、学生展示的是一粒茧子进厂到丝绸服装出厂全过程。在参观游览中, 使人了解到实际生产的各个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丝与丝绸的专业知识、科普知识。近几年来, 丝博园已经开始发挥丝绸文化的教育作用, 并将随着基地扩建与完善, 从而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的三个建设 篇5

普智经盛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形成了以生产为导向,以安全为核心的行业文化特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成本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电力企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这对电力行业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作为一家在亚太地区享有盛誉、在企业文化咨询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咨询公司。普智经盛管理咨询公司多年来通过广州恒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文化建设、天津国华盘山电厂文化建设等项目的开展在电力文化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众多成功案例,我们总结为电力企业文化“三个四”特征。

一、电力行业文化“四”大特征

1、“责”任当头

电力行业作为能源行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承担着对职工、对企业、对社会和对国家发展提供动力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就是一种责任感,它要求电力企业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注重责任的意识的培养,无论大到电力集团,小到地方发电厂无一不在企业文化中强调责任意识,它包含了对职工培养的责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对国家奉献的责任等。

2、“安”于现状

“安”一方面体现了电力行业对安全的重视,是其立企之本;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电力企业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是以生产为导向的特征。由于电力行业高稳定性和人员的低流动性,电力企业行业缺乏竞争意识,易造成其职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缺乏激情,自我感觉良好等现象。致使企业盈利能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所以,电力行业文化在注重安全有余而对效率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3、“计”、“律”严明

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半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状态,所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强调计划性和纪律性。由于电网分离,电力一直是由供电营业机构统,其一方面降低了电力企业发展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加强了其并网供电的计划性,它要求供电企业有明确的生产计划和严格的操作标准,确保职工按要求执行以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有序运行。

4、“党政”浓重

电力企业一般是由国家主管部门任命,且领导班子通常由党组成员担任。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基本上都是由企业的党政部门牵头,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然与企业的党政文化建设相互联系,如大型电力企业的网站一般都开辟了诸如“思想政工”、“企业党建”、“廉政文化”此类的专栏。可见,党政工作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力行业文化建设“四”大现状

1、侧重传统行业特点

电力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注重安全、环保、技术等传统的电力文化因素。因为电力行业安全事故点多,事故危害性大,所以安全文化一直是各大小电厂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同时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对电力行业,尤其是对火电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向社会提供清洁能源。这也是对电力行业技术提升的必然要求。所以,电力行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仍侧重于传统行业特点。

2、与市场经济相脱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文化不排斥功利性、竞争性、甚至国际性。然而,长期以来电力行业一直是垄断行业,在企业中存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因此容易导致电力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

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培养,这种“文化短视”行为最终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灵活性和适时性,从而失去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甚至竞争力。

3、对企业文化理解片面

在文化建设和宣传方面,部分电力企业和职工普遍存在下列模糊认识: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企业文化一成不变。这些不确切和不系统的认识必然导致企业文化在建设和传播过程中失去目标和方向,降低职工的参与程度,造成企业无意义的活动浪费。

4、地域性文化建设明显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基本按照工作辖区划分,各个电力企业只面向本辖区内的电力用户提供服务。这就决定了电力企业所处环境的有限性,也决定了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意与企业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因此,近年来,电力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体现和凸显地域性特征,这也是各电力企业体现个性特征的关键要素。

三、未来电力行业文化建设“四”大方向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逐步开放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必然促使电力行业从以生产为导向向以市场为导向转型。普智经盛咨询认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要求其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入市场、服务、效率、效益等因素,树立职工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率意识,从而加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盈利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就需要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用人机制、绩效机制、流程和组织结构以支撑企业的巨帆,使其在世界经济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2、注重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文化是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化但相对稳定的精神纲领。电力行业的企业文化的改革直接与企业所处的环境相联系,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提升融入新的要素和衍生出新的内涵。目前,在总体经济环境和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堪忧的情况下,电力企业主要将成本、管理、发展等主题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在以安全、环保等文化要素为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于企业实践为企业全体职工导航。

3、重视文化与具体管理实践的结合优秀文化的体现,必然是体现在企业的行为上和经营管理中的策略、制度和价值取向上。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不能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关心职工业余生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形象。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转变工作方法,真正从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特别是围绕企业的各项机制与制度入手,建立与企业文化配套的制度体系。如BI,人力资源制度协同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4、强调职工参与,激发职工活力

践行“三个代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6

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先进文化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教育是基础,学校是关键。校园是知识密集、思想活跃的地方,是新技术、新观念、新价值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沿。健康向上的、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专门人才、拔尖人才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认识

校园文化主要指除学校教学、科研之外的所有课外文化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文化交流、文化氛围、文化环境、文化建筑、文化阵地和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及其文化环境的总和。它以其特有的超前性、形象性、感染性、审美性和较强的吸引力、渗透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直接或间接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

从积极的一面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富有感染力、影响力、创造力的先进文化思想、观念在校园不断涌现,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这些先进思想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唱一首好歌曲、看一部好电影、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陶冶情操,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校园中活跃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在严谨、文明、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知识,抒发情感,开发智力,锻炼体魄,弥补了第一课堂教育的不足。

从消极的一面看,在社会的转型期,难免会有一些落后、迂腐的精神产品渗透到校园,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汇,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客观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净化校园环境,治理校园文化场所,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机制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必须加强工作研究,形成有效运行的机制。

一、目标激励机制。所谓目标激励机制就是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文化活动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发展要素,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并将之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五育”工作之中。学校要注重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精神,发挥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使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深入人心。

二、教育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系统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师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同时,要发挥校园教育优势,把握传播规律,用多种形式让校园文化工作更广泛、更生动地深入到师生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深邃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抓紧研究小康社会对校园文化的新要求,研究信息网络飞速发展情况下校园文化的新对策,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园文化工作遇到的新矛盾。当然,研究校园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关键是人,努力造就好专业队伍尤其重要。

三、载体牵制机制。课余时间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要制定规划,强化管理,加强指导,有计划、有目标、有载体地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和富有实效的活动,占领课余文化活动阵地。要有效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开展学习小组、读书会、文学社、演唱会、知识竞赛、文学沙龙、英语角等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炼品质。要通过拓展知识领域,创建学生学术交流、科技活动、学习咨询、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的立交桥,形成浓厚的学术科研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给不良思想和行为以传播的时间和空间。要注重青年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交友,学会生存,培养公正、宽容、理解、诚信的心理品质。围绕教育目标,全体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找准学生的难点、热点、亮点问题,“在意”“有序”“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

四、源头管理机制。健康向上的校园思想文化作品对净化人的灵魂,造就美好情操,振奋人的精神;对师生情绪和情感、自我观念,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品格和社会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的源头管理,积极引进、宣传健康优秀的作品,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需要。同时,整顿和清理活动阵地和公共场所的书刊、杂志、影视片,消灭污染源,从源头上确保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纯洁性。

品牌文化的三个支点 篇7

一、用智慧发掘品牌文化内涵

在品牌文化塑造中, 需要用营销人员的智慧发掘品牌的文化内涵:一种是自然沉淀, 另一种是人为策划。

自然沉淀的过程, 是指预先没有任何人刻意地去设计和营造品牌的文化内涵, 在品牌发展过程中, 经历的事件、故事和趣事逸闻成为了品牌联想的一部分, 在后人的记忆中, 这个品牌成为了某种文化象征, 进而具有了文化内涵。

如美国著名的Levi’s牛仔就是典型例子。Levi’s植根于早年粗旷的美国西部生活, Levi’s牛仔是自由和个性的体现, 它是独立、民主理想、社会变迁和富有情趣的象征, 同时也是最为经典的牛仔品牌。对外国人来说, Levi’s是美国文化的象征, 穿Levi’s牛仔裤有一种异国风情。李维斯品牌的上述文化就是来源历史的积淀。一个聪明的公司一旦发觉品牌有了历史积淀的文化内涵后, 会精心呵护并把它发扬光大, 李维斯公司就是这样做的。这是品牌文化最原始, 也是最自然的来源。但这种方法太慢, 历史机遇少见。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品牌的发展历史是很有价值的, 对历史悠久的企业, 均有必要在企业成长、品牌发展的历史中发掘充实品牌内涵。

品牌文化内涵也可以通过人为策划运作而形成。通常由策划公司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策划人员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公司一把手或创始人的品牌运作想法进行提炼和提升, 并进行艺术化地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把某种文化内涵赋予这个特定的品牌。一旦这个刻意设计的品牌文化内涵为目标市场所认可, 在品牌与特定的文化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想, 这时品牌就有文化内涵了。用这个方法取得巨大成功的经典例子就是“万宝路”。万宝路在20世纪50年代前作为女性香烟的品牌, 运作了30多年, 始终默默无闻。后来, 对品牌重新定位, 并赋予了品牌类似于李维斯牛仔的品牌文化后, 万宝路才开始了其成功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 品牌文化的策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公司高层的意见, 但更多的是策划人士的想法。因此, 公司如果认可策划人士赋予品牌的文化, 在实施时公司管理成员首先要吃透并认同, 尤其是公司的高层管理成员一定要对此坚信不疑, 并全力支持, 而且还必须坚持传播相当长一段时间。

二、品牌文化应体现品牌个性

个性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被用来表述人的性格差异。将个性概念用到品牌上, 就形成了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对一个品牌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及其存在形式, 以及企业将这种独特价值在向消费者传达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独特表现方式与风格所作的人格化的描述。品牌个性能将本品牌的特别优势以独具一格、令人心动的方式展示与传达给目标消费者, 从而使其能迅速排除其他品牌信息的干扰, 认出并牢牢记住符合自己个性的品牌。

在品牌文化塑造过程中, 要处处体现出品牌个性的特征。品牌个性一般是以品牌定位为基础的, 品牌个性反映品牌定位,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 它又体现着对产品定位的深化。但无论如何, 品牌定位如不准确, 品牌个性建立将失去基础。根据营销大师科特勒的定义, 品牌定位就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定位不是对产品采取什么行动, 而是主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 就是要把品牌自身所具有的和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向他们传达, 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认知, 并能在他们心智上占据与众不同的有利位置。显然, 品牌的准确定位对品牌个性建立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联合利华的力士香皂, 是国际上风行的老品牌, 长期以来, 定位不是清洁、杀菌, 而是美容。相对于清洁和杀菌来说, 美容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心理满足, 这一定位巧妙地抓住了人们的爱美之心。通过打影星牌, 力士又很好地把品牌独特优势传达给消费者, 最终建立起“美丽、华贵、滋润、成功”的品牌个性。

要通过突出产品情感性功能与自我表现功能来建立品牌个性。品牌对于消费者的价值, 包括功能性、情感及自我表达三方面的利益。在物质产品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们对品牌的功能性利益逐渐漠然而对情感性及自我表现性利益则越来越关注。这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与质量有关。消费水平与质量越高, 消费者的情感与自我表现的诉求越强烈。当一个品牌发现并准确地切入消费者的某种情感与自我表现的需要, 并恰当地注入情感与文化因素, 品牌就能向消费者提供独特的精神体验和表达某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品牌个性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自然形成了, 这种个性的形成与完善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李维斯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 最后确定让501牛仔裤这一品牌体现“年轻、性感、叛逆、雄健、智慧、喜欢受崇拜”这些个性, 以此让消费者穿出极为青春、自我、叛逆、酷的感觉。可口可乐不是仅仅着眼于卖好的饮料, 而是把这种饮料当作文化卖, 即让可口可乐给世人带来美国精神、美国文化———开朗、快乐、自由、诙谐、爱与和平。

三、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都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品牌文化的作用是为了打造企业的品牌, 主要体现的是营销管理的职能。应全方位的引进企业形象管理方法, 即企业文化中的CI方法, 在对消费者分析的基础上, 辅以足量的宣传和促销, 引导和说服消费者, 树立企业产品高大和可信赖的形象, 从而使名牌企业拥有最广泛的消费者基础。企业文化很大的一部分则能够体现出品牌文化的内涵。对于企业来说, 是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制度和行为, 这个文化的核心, 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打造品牌的过程, 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 消费者接受了品牌, 也就接受了文化。海尔集团在品牌经营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文化气质。质量方面, 海尔产生了“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的认识。服务方面, 海尔认为“服务始于销售的开始”, 创立了海尔星级服务体系。这些管理措施上的创新之举, 是海尔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组成部份, 体现着海尔品牌文化的鲜明特征。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一定是与某种文化思想、文化现象相联系的。一种产品或一个企业一旦被客户群体拥戴为品牌, 那么这个品牌一定呈现出了它独有的丰富文化内涵, 能够向人们展示良好的品牌形象, 使人们在得到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品位和精神享受, 从而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

所以,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必须一致。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文化是动感激情、富有个性, 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也必然不能脱离激情、创新, 很难想象一批守旧沉稳的人能够领导可口可乐公司。海尔品牌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优质、真诚和负责, 其企业文化也是以真诚、创新为核心。联想并购IBM笔记本事业部, 可以说是其创业精神的完美体现, 同时, 这与其品牌“只要你想”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红塔集团原来的品牌口号是“天外有天, 红塔集团”, 现在改为了“山高人为峰”, 这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一致的, 而且更凸现出了人文气息。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发现,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都不能脱离公司的产品和经营, 都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因此, 其核心含义应该是一致的, 或者是相通的。但是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在概念、作用、着眼点和建设方法方面又有明显不同。两种统一于一体的文化又针对不同的群体宣传, 所以在营销中应该予以恰当的区分使用, 即品牌文化是面向现有或潜在的目标消费者, 而企业文化大多是面对企业及行业或相关群体作宣传。

快乐企业文化的三个支点 篇8

一、快乐生活是前提

企业招进员工不仅是为了让其做企业想要他做的事,同时也要为员工创建快乐成长的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做好三件重要的事:

1. 明确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企业使用员工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做事,员工要做好份本的事才能做另外的事。企业关注员工做工作以外的事,这也是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

2.不论何时候都要尊重失败,给员工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员工要做事就存在着失败的可能,不要怕失败而就禁止员工做可能会失败的事。尊重失败就是要将失败视为正常,认可其存在的合理性,不为失败所怕,相信失败是成功的一种需要。国网吉林省农安供电有限公司的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其尊重失败。国网吉林省农安供电有限公司倡导要尊重员工的无心之过,就是在给予员工一个被信任、可以无压力的工作平台。因此,在国网吉林省农安供电有限公司公司工作的人从不惧怕失败,但凡对企业怀有感恩之心,对岗位充满热情的员工或领导干部,都会以“三严三实”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刻苦勤勉。员工们只要每遇到失败时,接踵而来的不是批评、评估损失或绩效考核,而是对失败原因及过程的细致剖析,查找问题所在,并制定措施及时改正和补救。他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其作为走向成功的基石,这不仅是对失败的尊重,也是对成功的负责。

3.为员工的个性护航。包容员工,就要包容员工的个性,尊重员工的个性。对于特别有利于员工个人发展或能促进企业的员工个性,企业应通过各方面鼓励其个性的发挥,让突出的员工个性成为榜样的力量。

二、快乐学习是保障

“快乐学习”是积极求知、理性学习的热情体现,是快乐享受学习所带来的知识更新、观念进步的乐趣的精神境界。谋事在人,成事在人,企业的兴衰系于人。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科学、系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惟有好学,创新的起点在于求知。求知好学,享受快乐,才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更新观念,不断进步和发展。

首先,要明确员工学习的内容是与他所从事的业务紧密相关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理论能指导实践。从而为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业务技能培训。诚然,企业在员工的学习计划中不单单限于其专业和管理技能,还要给员工360度的空间,让他自己主动地了解自己目前的能力现状,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设定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目标。

其次,企业要通过培训、座谈会、班组大讲堂等活动方式,为员工搭建一个能够分享工作经验与交流、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员工提升自我素养和技能。在员工个人学习工作中“孤立无援”时,或者没有方向时,企业要有辅导计划,通过企业相关的部门领导充当导师和授课人,及时与员工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与他们分享心得,给出对员工的发展建议,让员工随时得到企业关怀和帮助。

再者,我们要注重内部的信息释放,不能将企业内部信息当成一种权力或者私有财产。要学习国网吉林省农安供电有限公司,实行民主厂务公开制度,无论是何种专业,何种岗位,都尽可能实现将自己的目前工作状况、工作思路、计划实施、遇到的问题等信息公布出来。这样有利于企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同时也促进了员工内部的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和相互协助。

三、快乐成长是根本

员工要想快乐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成长空间,即在企业中获得必要的物质利益和自我提升的平台。只有让员工真切的了解、感知到这一点,员工才会为此付诸行动,真正的从实践中成长。具体方面在于:

第一,企业要有针对性地给每个员工做一份职业测评,详细地了解员工的工作能力、情商和价值观等;然后再根据测评的情况对个人进行深度访谈,从而对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状况做进一步评估。

第二,根据评估结果和岗位试用,对员工进行专业岗位能力检验,为其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中要明确体现,只要员工能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的任务,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他们就会有机会得到晋升,竞争企业管理层职位。

第三,通过竞争,有些员工获得了职位,有些员工通过努力达到了普升的各种条件,因职位的数量限制及优劣再细化无法普升,企业也要通过其他方面给予补偿。

第四,坚持用人两个原则:一是你干得好,企业现在认可你,虽然没有职位给你,但你可以向更高的职位进军,当你完全具备了更高职位的条件时,你其实已经将原先你所追求的职位上的其他人挤掉了;二是你干得好,那是你在本职工作上应尽的责任,这是应该的。你的进步属于你自己,别人带不走,不要因一时没有晋升而泄气。普升的机会就是为你这样的人准备的,只不过时候未到而已。

摘要:许多人或许都知道,如果在将一群螃蟹放在一个竹篓里,即便不盖上盖子,螃蟹也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身上,是把它拉下来,以致最后没有一只能够爬出去。这种“螃蟹文化”在企业里也是存在的。企业里常有一些人,处于妒忌,暗自搞小动作,无相拆台,而非见贤思齐。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治理,就会像病毒一样,在企业中迅速蔓延,腐蚀员工意志和信念,破坏企业的健康管理机制。久而久之,企业里将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和进取心的“螃蟹”。因此,企业里要杜绝“螃蟹文化”,否则不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如果要想不断壮大,在业界中具有强大竞争力,需要的应是一种积极向上,能促进企业和员工共成长,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快乐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第2版)[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杰斯帕·昆德.公司精神[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创建学习型校园的三个“支点” 篇9

校园文化氛围不能只停留在醒目的宣传标语、怡人的亭台花坛和校园广播这些方面,还应当把学习型校园的创建作为核心内容来抓。这样,才会真正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教育者榜样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感召人、熏陶人的过程。如果学生处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里,时常被师长热爱学习、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染,时常被师长高深的学养、文明的谈吐、敏锐的思辨所熏陶,那么,他们能不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吗?这样,久而久之,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力就会真正形成,创建学习型校园也就水到渠成了。

纵观各个名校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倘若没有学者专家型的历任校长和勤奋学习、学识渊博的众多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众多出类拔萃的学子,就不可能成就他们今天的辉煌。

任何目标的落实,必须付诸切实可行的行动才能得以实现。想要通过创建学习型校园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学习型领导是创建学习型校园的引领者

学校的兴衰成败跟学校领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知识型领导,才能高瞻远瞩地对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办学目标的贯彻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作出科学的决策,引领学校一步步走向辉煌。当然,学校领导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认识水平,与时俱进。学校领导的认识提高了,就能够高屋建瓴地制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够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学习型教师是创建学习型校园的实施者

教师是创建学习型校园的重要力量,在学习型校园的创建活动中,教师处于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学习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几乎所有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习。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溪水”,这一溪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

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更新知识。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时常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使自己永不落队。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引导学生会学、乐学并学好。

学习型家长是创建学习型校园的支持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习型社会当然需要学习型家庭作为基础,学习型家庭需要学习型家长。它要求家长改变过去粗放式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把家庭教育当成一门学问来看待,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庭教育行家。这是社会对学习型家长的要求。

但是,在社会转型而引发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大变化的今天,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简单机械的教育方法,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支持点。学习型家长是学习型校园创建的关键支持者。家长首先要做孩子的榜样,因此家长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方式。

促进家长学校建设的三个策略 篇10

关键词:家长学校,结合,落实,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学校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密切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办好家长学校, 能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那么, 我们应该采取何种策略, 促进家长学校建设呢?

一、以“两个结合”促进家长学校建设

1. 单向教育与多向教育相结合。

多年来的家长学校形式单一, 大多把家长请到学校来, 由学校去思考一些家庭教育问题, 然后对家长传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觉得以学校主动思考问题为主, 家长配合为辅的单向家校合作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 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家长主动参与进来的“多向教育”。一是学校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途径征求家长意见, 倾听他们对学校管理工作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家长参与家长学校工作, 并作为某一次活动的主讲人, 来介绍自己成功的育儿经验, 共其他家长分享;三是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班级建立家长QQ群, 相互之间主动联系, 互相交流;四是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 如家长委员会成员参加行政会议, 家长志愿者参与路队护送等。

2. 系统教育与树立典型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征。学校应该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我们的家长作一些家教指导,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 有的放矢地教育引领孩子成长。为此, 每学年我们家长学校都认真制订教育计划, 分年级段组织安排授课、研讨等活动, 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老师、家长担任家长学校任课教师。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 有的放矢地、系统地进行系列培训活动。同时, 我们还把树立典型列入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来抓。工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是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的, 但缺乏教育方法, 我们就在家长中树立典型, 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交流育子经验, 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现身说法, 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每学年结束, 还在家长中开展“家长学校优秀学员”评选活动。

二、以“三个落实”促进家长学校建设

1. 落实组织领导。

自家长学校成立以来, 我校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 由校长、分管校长、德育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学校领导小组, 负责年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落实。市妇联、关工委、教育局领导组成家长学校督查小组, 不定期的检查我校家长学校工作开展情况, 并及时加以指导。由各年级、各班推荐出来的年级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 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 献计献策, 通力合作, 形成共识, 提高效益。

2. 落实规章制度。

我们始终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 每学年制定好家长学校工作计划, 每学期部署家长学校具体工作内容。学校应有一套家长学校的工作章程、工作制度、考核考勤制度以及“优秀家长学员”评选标准等。各种规章制度健全, 档案管理齐全。明确教学课时, 保证授课时间。

3. 落实一流师资。

家长学校的主要课程由本校校长、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行政领导、部分优秀教师进行授课, 也有校外聘请的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国家心理咨询师及教学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来自北京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屈开妈妈、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家教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咨询活动;邀请了来自南京的知名学者、家庭教育专家马建强教授教授等来校讲学、作报告。

三、以“四个提升”促进家长学校建设

1. 提升家长学校形象。

首先, 大力宣传建立家长学校的目的, 让每位家长最终都能自愿成为其中的学员。其次, 认真组织家长学校各项活动, 把每次活动办成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真诚了解交流的平台, 办成家长能够向相关专家、教师学习家教知识并获益匪浅的平台。同时家长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建立网上家长学校, 建立QQ群, 设置邮箱等, 方便、实用、高效地为家庭教育服务。

2. 提升家庭教育效益。

由于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把家长组织起来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培训, 增强了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 纠正了教育孩子单纯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观念, 特别是部分家庭教育专家的精辟理论, 有经验的教师、家长的经验分享, 使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 教育子女理念得以更新, 教育子女的方法更为科学, 教育子女的成效显著提升。

3.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家长学校的建设, 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配合。每一次学校活动开展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 教师之间相互取经, 相互提高。同时也促进教师更好地去全面了解学生, 以便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 这样的良性运作过程, 使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近了, 教师全面了解孩子, 教育工作有的放矢, 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断改进, 教育效果越来越好。尤其是班主任更是受益匪浅, 自身的教育理论更上了—层楼, 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 收到名师效益, 为我校的名师工程锦上添花。

4.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上一篇:女性科技人才下一篇:喷油泵凸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