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发展趋势

2024-08-28

高校课程发展趋势(精选十篇)

高校课程发展趋势 篇1

在有关教材中, 关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分为两类, 一类是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另一类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功能、调节人体功能、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一、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

对于教育功能而言, 笔者在这里所谈论的是狭隘的教育,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时期, 大学体育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提高方面, 作为体育而言, 现在大学体育的改革更多的看重的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但是很多教师都坦言, 我们可以通过轻松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来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身体素质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但是我们却很难能够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为很多学生在谈到体育的作用时, 学生对于体育的意义和体育的功能, 甚至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都很清楚, 但是说到属于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时, 很多学生都坦言, 因为各种因素, 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是很少的, 而且自己主动的去参加锻炼少之又少, 这就说明, 在我们学生的意识当中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上还是存在诸多不足, 试想一下, 学生在学校期间参与体育的机会都不能很好的保障, 今后走向单位和社会又如何能保证自己的体育锻炼呢, 如果在大学期间, 我们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不单纯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体育的意识, 更多的应该是要把这种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 在生活当中, 当某一类活动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 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就不坚持和持续下去, 笔者认为这才应该是真正的体育教育。

二、大学体育的德育功能

德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其经济价值的大小一般限制于德育内化的程度, 不是所有社会个体实施相同的德育内容都能产生等同效果, 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前期教育、个性特征、思想品质等状况密切相联。认识德育的经济功能有利于转变现代人的意识, 把德育从独立的政治范畴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 研究德育经济功能的特点, 则有助于人们澄清是非观念, 明确任务和方向, 科学运用德育功能, 为完善市场经济服务。

高校校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殊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在高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 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所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当中的德育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德育教育的习惯, 通过课堂教育来帮助学生在合作、吃苦耐劳等方面能有所渐长, 而对于高校而言, 高校有自己的体育文化, 这种体育文化时刻在影响着每一个在校的学生, 所以营造自己的体育文化特色并使其成为一种特色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发展有更好的推进作用。

三、大学体育的团队协作教育

团队协作是高校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帮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的重要环节, 在很多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当中, 许多体育教师都在给学生灌输着体育的协作意义, 随着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体育教育在延续着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作用,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当中, 我们应该继续追寻中小学体育对于学生培养的初衷, 要求学生学会协作, 因为任何一个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 都不可能单独的生活在社会当中, 在任何事物处理中都会和同事或者合作伙伴交往,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与人相处, 所以大学体育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和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放弃在在工作中自己的中心位置, 学会换位思考。

四、大学体育的社会教育功能

任何一门课程可能都有自己的社会教育功能, 这种教育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成熟认识, 大学的教育在于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 是为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 大学体育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该积极努力的去帮助学生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勇于在今后走入社会之后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那么在体育教育中, 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是一个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去思考的问题。

五、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

从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来讲, 笔者认为今后的发展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会有所改变, 首先是课程设置上, 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上, 学生和教师的双向选择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 尤其是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和潮流项目, 需要我们的老师努力的学习。其次, 在教学模式上, 今后的社团体育和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可能会逐步的取代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为在高校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学校和社会合力办学旨在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那么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可能会更强, 最后就是考核形式上, 在高校体育的考核方式上, 逐步会减弱现有的单纯的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体育成绩的做法, 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以及体育态度可能会逐步在考核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但如何数字化衡量需要我们努力去思考。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高校落实和培养学生全面参与体育运动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过程, 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功能和发展问题是我们讨论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 笔者在这里就相关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功能,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阎智力, 顾渊彦.实施新课程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体育学刊, 2004 (03) .

[2]何元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进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4) .

[3]吴昊.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 2004 (01) .

[4]陈家刚.对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8) .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2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校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从终极目标的角度看,高校中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高校的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第一,高校行政管理主体的专业化。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也有不同于其它管理工作的特点。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大量的专业性管理工作,比如教学、科研、人事,甚至物资、总务等部门。这些管理部门,一方面承担着指导、组织、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评价、。如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质量的监控、评估;对科研成果的筛选、鉴别;购买设备、资产的选择等,这些工作都对高校行政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专业化要求。第二,高校高层管理主体的素质较高。高校各级管理干部往往具有双重职务: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而且行政职务越高,对需具备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也越高,尤其在选拔校级管理干部时,一般都明确要求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许多高校的校长由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担任,这种不成文的选拔标准就是对高校高层管理主体素质的要求,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评估较困难。按照Bernardin和Beatty(1984)对绩效作的定义:绩效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在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上生产出的结果一记录〔幻。因为高校对行政管理者管理结果的绩效考评没有比较硬性的指标,所以对高校行政管理者绩效的评估从结果或行为的角度均很难做到统一的标准,难以评定。

高等学校在21世纪获得大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国家间的竞争,也变成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则是高校的竞争。高校的竞争力,则与其行政管理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学校,如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等,都有一套合理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而我国高校主要依赖计划经济的模式,在管理体制_L出现迟滞,影响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目前国家正在改革高校的行政体制,国家、院校、干部师生都在探索高校行政改革的道路。人们要求高校改变管理机构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目标不明确、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效率低下、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信息传递不畅、管理手段落后、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要求高校切实树立正确的管理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队伍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形象。高校行政管理的很多问题,成因是复杂的,解决也是艰难的,但是,对于管理效率、信息公开等诸多方面,通过管理手段、方法、流程等方面的改进,是可以较大幅度改善的。近年高校引进网络技术、推广电子校务,解决了很多管理问题,受到师生欢迎,但也有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浅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高校

全面实施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办学目标的具体需求,更是确保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身心,和谐心灵的需求。高校应本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在促使学生知识增长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更注重锻炼和发展身体的体质。

一、体育课程设置的背景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升学、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体育的任务决定的,学校培养目标和体育任务的不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是不同的。

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部分,但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有很多不合理。首先,在课堂类型,只有少数高校建立高校体育选项课和体育健康课,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都是根据期末考核的课程设计,剩余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其次,学生的体育教育课时有限。很少高校开设四学期的体育课,大多数学校仅有三个学期的体育课。再结合天气,节假日,个人问题等因素导致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照此态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较难实现。

(二)课程内容设置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仍以竞技体育教材为主,竞技体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占了太大的比例,不但反复重复中学所学内容和运动项目,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课程可以说是每个学期都在变,惟独体育课没有变,学的是这些内容,练的是这些内容,考的也是这些内容。好多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了好几遍,考了好几遍。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此时强迫学生学习的方式也使学生产生极大反感,不能给学生以愉悦舒畅的感觉,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和体育潜能以及学生的积极性,更没有注意以个性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改革虽然在体育指导思想、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改革举措及场地设施的建设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找出不足,探讨高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推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促使高校体育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增强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加强体育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有持久力,未来将成为真正的体育锻炼者。新颖和有趣的体育教学模式,才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体育实践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校体育实践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学生可以产生一种成就感,教师必须让每一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成功经验,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其次要创新,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使学生从分体验体育运动的千变万化及乐趣,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创新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新奇的有乐趣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像好多高校模仿《奔跑吧,兄弟》就是很好的试点。提高运动过程中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再次,应减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始终快乐学习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高校体育活动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在通常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虽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但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运动能力培养,无法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对学生的培养水平的层次上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丰富高校体育活动形式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活动形式不仅要把早操,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更要尝试增加新兴形式,如将俱乐部和社团的形式融入进来,不断扩张体育运动的能量来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完整性。从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培养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完善体育教学

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认知体育课程改革的科学认知实践发展观,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创造高校体育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丰富与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元化教学的趋势,使体育教学具有实效性。

四.总结

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将会注意素质发展和全面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应得到很好的保证。体育教学不但能是一个能够锻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还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是培养综合性素质后备人才的需要。而实施创新性教学,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将会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治平.探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商.2014(11)

[2]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高校课程发展趋势 篇4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比较清晰地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高校体育工作的本质, 表明了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健康行为说认为:“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相关行为, 是预防和保护性行为, 是有利于健康的、外显的、基本的促进健康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明确了“发展人类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使体育运动的发展为人类进步服务”的任务。因此, 依据我们推崇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确信“体育不但有助于人的精神恢复和思想发展, 而且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所以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要达到的显现目标, 学校体育成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有效手段, 实现“人人享有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

2.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在未来的社会条件下“不仅要切实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更主要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原则下、学会求知、做事、做人、共处等, 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 在终身体育的理论模式中, 高校体育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它不再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活动, 而是要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了。终身体育的核心应在于使体育贯穿于人的一生, 所以, 坚持终身体育思想, 应强调从终身的视角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 “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 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 个性发展指导思想。

未来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坚持个性化的教育思想, “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 熔成最复杂的合金”, 加强体育课程的个性教育,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主体地位。

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加强教学内容的健身化

改革。大学阶段体育教育是体质、素质和技能的教育, 是加强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方法及终身体育的教育。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 主要的任务是增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熟练地掌握多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为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要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就必须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材内容, 改为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为中心的健身内容, 即教学内容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和实效性, 引导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学会通过体育锻炼调节心情, 以及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强调以人为本, 淡化竞技, 注重健身, 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

2.“三自主”教学授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

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应实行网络上的学生“三自主”教学, 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授课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 也有利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自主”教学授课是目前高校体育改革的新趋势。

三、结论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人为本”和

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5

闽台机械1002班 黄哲 3108601211 网球是一项优美、激烈、健康、高雅的运动项目。网球运动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并渐渐走进高校,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

一、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网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发展水平基本取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网球运动于1885年传人我国后,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阶段

这个阶段,网球运动由英、法、美等国商人、传教士和士兵相继传入中国,在旧中国,网球运动只限于少数有钱人的圈子里,被称为“贵族运动”,在旧中国的网球竞赛开展的较早,从1910年的第一届全运会开始设立网球比赛,第三届开始开设女子比赛。1915年至1934年,男子参加了第二届至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女子参加了第六届至第十届的运动会的网球表演赛。在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以邱飞海、林宝华为主力的中国对获得了团体冠军。1924年,中国人首次参加网球四大公开赛,邱飞海打入第二轮。并于924年首次参加戴维斯杯网球赛。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于1953年成立了网球组织——中国网球协会。1957年,我国第一次派网球队出访。以后,中国网球运动员曾先后同3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参加过不少大型的国际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阶段群众性网球运动也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经济不发达,网球运动未能成为主要的体育项目,组建了专业网球代表队,国内赛事增多,但为融入国际的重要网球活动。3.改革开放以后阶段

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个阶段,中国的网球运动员与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发展速度迅猛,体制和运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举办赛事上有新的突破。在1986年的第十届亚运会上,结束了中国在亚运会上没有网球金牌的历史,中国第一次获得亚运会网球金牌。而在1990年和1994年两届亚运会上,潘兵蝉联男单冠军。自2004年孙甜甜和李婷获得雅典娜奥运会女子双打冠军后,我国便掀起了网球热。2004至今的北京网球公开赛和2005至2008年上海大师杯的成功举行,2006年郑洁、晏紫获得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女双冠军以及近几年中国运动员在世界各大型网球比赛上取得的好成绩,更是将网球这一运动推向了高峰。

二、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网球运动于1885年传入中国,首先在教会学校中开展。1898年,中国最早的校内网球比赛在上海圣约翰书院举办。20世纪初,北京的汇文学校、协和学校、清华学校、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沪江大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组织了校际间的网球对抗赛。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网球运动在高等院校中发展迅猛,参加网球运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网球运动成为当前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1994年,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成立,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发展有了新的起点。上海大学的王永在《议网球发展的学校之路》一文中,分析了国外网球运动发展的经验,并借鉴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的网球发展之路还很漫长。他明确指出我国网球运动没有普及就很难有较大的发展,而在我国要推广普及,就离不开学校这块沃土,学校是个中间环节,发展校园网球文化,是普及网球的重要途径,普及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竞技网球的发展,越接近世界水平。

三、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目前高校网球场主要是硬地、其次是塑胶地、沙地很少,没有草地网球场。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网球场,网球场地少,收费较高。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落后于现代网球发展的需要。江苏科技大学的季国山、徐杏玲在《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一文中从高校网球运动的场地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国高校网球运动正处于起步阶段,提出要全方位、立体式地发展网球运动,才能使高校网球运动得到健康、快速、全面地发展。

语文课程发展趋势及特点 篇6

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内容,它往往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理念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我以为,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全面的提高。

要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

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这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因为语文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交际工具,如果让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传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与生活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

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必须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由于教材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自足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绝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许多时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并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这主要表现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上。“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而新教材在编写中也力求体现出跨学科这一特点。

高校课程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高校,舞蹈编导,课程考核,改革

人类情感自我表达的渠道不一而足, 除却语言与文字等日常性的交流方式之外, 还包括音乐甚至是肢体等。而借助于肢体来表达的核心方式为舞蹈。舞蹈艺术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瑰宝, 而采用舞蹈的方式能够凸显并深化人类深厚的情感, 优质的舞蹈作品源自于舞蹈编导的创作, 怎样紧随时代的前沿, 不断地创造出与现代人的审美观相吻合的舞蹈佳作?这需要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所涉及到的课程考核加以改革。

一、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的考核现状

1. 考核方式及其目的的误区

传统的高校舞蹈编导课程考核所关注的是理论维度知识的测试,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形式上则类似课程结束的考核。从教师的角度而言, 课程考核即采用考试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一个评估的成绩;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考核即获得分数、拿到毕业证实即可;教学管理部门只是将考核视为界定学生升级与毕业的方式, 至于考核所应该达到的促教、促学与促管的目的并不或者很少关注。1在如此应试教育环境下, 孳生了“教为考、考为学、学为证”的错误理念, 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其提高, 导致当下的“高分低能”的畸形后果。

2. 考核手段的单一化

当下的舞蹈编导课程的考核手段比较地单一化, 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几点:闭卷考试偏多, 开卷考试较少;以笔试为主, 口试、答辩等其余的考核方式较少;以一次终结性的考试为主来界定学生的成绩居多, 教学整个流程中多元与多次的考核综合评的成绩不多;突出唯一性标准答案的试题偏多, 开放性答案的研究考题较少;理论考试较多, 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同时, 突出期末考试成绩为核心考核的单一化模式, 忽略了学生具体学习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平时松懈、考前紧张, 考时作弊与考后遗忘”的不良学风, 从而导致记忆力变为考试是否成功的一个核心因素, 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在期末之前临时抱佛脚, 或是舞弊的不良习惯, 目的在于获得及格即可。因此, 学生实际的舞蹈编导能力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 只是纸上谈兵甚至流于一种形式主义而已。

3. 忽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因为课程设置及其考核的单一性, 因此, 高校舞蹈编导并没有很好地顾及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甚至是更为长远的创业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舞蹈专业实际上有广泛的就业市场, 因此, 并非要求全部的高校舞蹈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必须到中小学开展有关艺术方面的教育工作, 这并不现实也不科学。在最近几年中, 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来鼓励高校生进行自主创业, 但在化解舞蹈毕业生的就业方面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功效。其原因是上述政策对于舞蹈学生而言作用并不明显, 在校时并未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 在毕业后发现自己只是在模式化教育机制环境中所培养下的思维方式相类似的“大众化人才”。2还有高校学生无法编舞, 不会跳舞, 甚至也不懂得怎么教舞, 在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又没有创业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 毕业即失业。

二、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考核改革趋势的探讨

1. 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 强化针对舞蹈编导教育者的专业性考核

舞蹈编导教育者是进行舞蹈编导主要的教学引导群体, 也是关键的参与主体, 教学队伍水准可以直接地确定舞蹈编导的教学质量优劣。优质的舞蹈编导教育者, 除却若干基础的身体上的舞蹈素质以外, 最为核心的是应拥有不错的舞蹈情感表现能力、舞蹈艺术鉴赏水准与良好的舞蹈编导教学功能, 考核舞蹈编导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能力, 可以对外引进优质的编导教学人才, 目的在于确保整个舞蹈教育团队的高水准, 进而保证舞蹈编导的质量。

2. 加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训练, 突出编创舞蹈的考核维度, 通过练的方式来促编

良好的审美水平会直接地影响艺术的欣赏、追求和创作结果, 同时也会挖掘出当今人群的内心情感。因此, 欣赏舞蹈艺术可以让学习者基于舞蹈自身所包含的情感展开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激发学生编创舞蹈的思维火花, 并周期性地加以考核, 从而提升学习者更加细腻地表达自己对舞蹈的情感体验。舞蹈艺术融入了身体语言与音乐语言, 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范式, 优秀的舞者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自身的舞台艺术之美, 同时也能够把自我充实的内在情绪经过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 也必须在舞蹈的艺术内涵及其精神维度加以一定的创新。在开展舞蹈的编导教学过程中, 须针对性地凸显出舞者的创新能力, 甚至以考核的形式加以强调, 从而真正地凸显舞者的艺术创新能力, 切实地取得教学效果。

3. 强化实验创作的考核地位

可以对课堂的教学时间加以精简,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创作时间, 根据具体的所要表现的中心, 紧密地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编导技术技巧, 创编出体现自我个性的舞蹈作品, 并大胆地将作品展现于舞台上, 教师将其纳入考核的范畴中。此环节完全是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舞蹈技巧应用在舞蹈的实践中, 是把学转变成用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

4. 对实习与实践二者结合的考核

在和社会市场相紧密结合实践时, 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并以考核的方式展开。譬如, 一场商品促销、一场晚会以及一场公益活动等演出, 当然, 具体的活动演出内容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舞蹈表演, 还包括整台活动的预期性筹备、中心的设置、舞台演出与节目的调整和调度、会场的组织与主持等相关的工作项目等, 均应纳入到考核的范畴中, 从而调动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也许在这些活动中会碰见不少舞蹈编导课程上所未遇到的问题, 而考核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势必会培养高校学生的现实综合能力。3

三、结语

作为人类艺术文明发展的结晶, 舞蹈所具有的价值功能主要是人类基于物质世界的一种自我感悟与抒发, 而舞蹈编导正是完成舞蹈艺术的外化过程方式, 即向外界传递肢体艺术的内在情绪及其美学含义, 因此, 必须培养高质量的舞蹈编导人才, 优化培养与考核的方案, 通过对考核趋势的改革, 完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系统方案, 树立领先的舞蹈编导教学观念, 如此才可以真正地完成教学和实践相整合的考核任务, 替社会输送质量更优的舞蹈编导人才。

注释

11.李玲琰.舞蹈编导教学论——教师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J].教学研究, 2014:87-91.

22 .袁海海.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的探析[J].四川戏剧, 2015, 5 (137) :41-46.

高校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篇8

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服务于高校管理的需要, 通过内部审计, 保证高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及时性, 揭露违纪违法行为, 便于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便于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是整个管理链条中的一环, 是不断揭露管理缺陷, 提出改进意见, 促进管理深化、细化、现代化, 提高办学效益, 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一环。但现实中的高校内审现状并不乐观, 高校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我国很多高校都存在的问题, 这对于高校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l、长远看来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是发展趋势

随着以市场取向为主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逐步走上通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多渠道筹资办学的路子, 由以国家拨款为主, 转变成为国家拨款、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并存。在国外, 还有高校采取债券发行、扩大招收国外留学生、利用科研专利等经费筹措方式。各种渠道的筹集资金到位后, 利益相关方都要关注学校对投入资金是否规划合理, 是否使用有效, 是否能到期还本付息, 高校是否有个长远的发展空间。这个筹资结构的变化趋势对高校本身来讲是新的挑战。筹资渠道增多, 可使用资金量增加, 那么高校对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的责任加大, 高校管理层开始关注如何能从制度上对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 如何能从资金的开始投入, 到中间运转, 到最终的产出进行全程监督, 这也就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高校贷款风险凸显, 需强化监督

近年来, 各个高校为了适应扩招需要, 大都扩大建设规模, 投入大量的资金。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全国高校总数从1998年的1022所, 增至2004年的173l所, 在校生规模则从1998年的643万, 增至2006年末的2500万人, 但政府对于高校的投入并没有随后跟上。2005年, 财政性教育支出资金占GDP的比重越为3.12%。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使高校筹资的眼光投向了银行和各社会渠道。一份名为《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2000亿元之间, 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继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的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高校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 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到来和还贷能力的有限, 巨额本息的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 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银行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

在目前高校贷款较高的普遍情况下,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贷款不仅要保证被有效使用在学校的关键环节, 而且要保障能如期还本付息, 如何监督, 如何作好财务预算, 高校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担子很重。当且仅当贷款被有计划、有效率的投入, 并产生正常的回报, 才能使如期偿还本息不是一句废话, 将学校置于适当的财务风险之内。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如前所述, 高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 关于如何从审计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建议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方面是高校的内部审计, 从如何让内审充分发挥作用, 不断提升审计质量, 从而为捉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下手;另一个方面是借鉴国家对上市公司的年度审计办法, 采用注册会计师对高校的年度审计, 并公布其审计报告, 做到最大程度的透明。

(一) 提升内审质量

1、改进内审机构设置

目前, 有些高校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 也有些高校尚未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 或是与纪检监察机构合并, 或是附属于财务部门, 各种形式上的或实质上的不独立都会影响到内审工作的开展, 制约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纪检是党纪监督, 监察是行政监督, 而审计是经济监督, 各自的工作对象、任务、目的及其手段与方法不尽相同, 将其捆在一起, 势必影响各自职能的发挥, 这样情况设置的内审机构必然造成审计机构专职不专。

内审部门只有隶属于最高领导, 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得以体现。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 高校必须设置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之外的专门内部审计机构, 高校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领导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直接领导层次, 独立性越强, 权威性越大, 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2、优化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是落实审计制度, 促进审计工作持续开展和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审计队伍既需要重视经验的积累, 更应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理念。从长远角度考虑, 应推进人才战略, 大力培养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Gertified International Auditer, CIA) , CIA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 又是目前世界各国唯一共同认证的职业资格。它与外部审计在审计的范围、侧重点、工作深度和作用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尤其是高校获得这一资格的内部审计师不多, 而高校有得天独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因此, 广大高校内审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CIA考试, 使自己加快更新知识结构的步伐, 为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二) 采用注册会计师年度审计

如同公司一样,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 不断加强内部运转合理性的机构, 但它毕竟是作为内部部门, 在工作中受限于学校的管理层, 考虑其他部门的利益, 难免有其制度上的缺陷, 甚至因受到学校管理层的干预而失效。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审计名义上是受学校管理层直接领导, 并且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是相对独立的, 但实际上, 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及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它既要对有关处室和人员进行监督, 又要避免与他们发生严重冲突。因此, 独立性在开展实际工作时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所以, 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因此, 引入独立的第三者来对学校的财务状况及贷款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就十分必需了。只有经过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第三者的审计监督, 教育投资的各利益相关方才能明了资金的使用情况, 确保投资的有效性。

为了解决内部审计的制度缺陷, 和客观的管理需求,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有的学者提出应实行部分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即实行某些专项审计项目的外包, 但外包项目的选择、外包单位的选择、外包程序的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外包审计质量也难以保证, 影响审计效果。还有学者提出可实行高校联合审计, 联合审计一方面充分利用审计人员, 另一方面发挥审计效率, 促使了高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促进了高校内部管理和控制,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高校审计工作。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是联合审计需要组建一个临时的审计部门来具体操作, 由高校的上级部门统一规划。但山于相互了解程度有限, 抽调的审计人员执业能力水平不等, 从而使这个临时机构的执业能力和敬业水平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当然, 引入外部审计力量也可以考虑国家审计。虽然国家审计每年都会以一定比例审计高校的收费情况、财务状况或其他特殊事项, 但国家审计要顾及的范围很广, 力量又很有限, 不可能对所有高校都进行专项审计。因此, 对高校财务及贷款的外部审计任务责无旁贷落在了注册会计师身上了, 我们相信发展日趋成熟的会计师事务所完全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及资本市场的形成应运而生,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 高校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计师事务所汇集了大批复合型的专业人员, 他们既懂会计、管理、法律, 同时又具有不同单位审计的经验,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不仅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 还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 因此具有较强的可信力。

国外和港台地区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香港的大学是政府支持比较多, 所以政府要求各个大学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 然后公布出来。公布年报也是美国及其他国家大学的例行做法。如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都是定期公布年部, 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大学资金很多来自校友的捐助, 他们需要将资金的运用情况向这些校友公开, 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国内典型的例子当属汕头大学了, 2002年开始, 汕头大学每年都以年报的形式公布其财务状况,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对其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阅。由于汕头大学并非是上市公司, 因此其年报没有固定格式可循。于是, 其年报是参照香港几所大学的年报公布方式形成, 主要是对学校收支、资金的运用结构、资金来源的结构进行披露。值得一提的是, 汕头大学实行的董事会制度对采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可以说, 汕头大学的做法对国内高校的审计工作是个成功的探索, 但毕竟如果推行高校的注册会计师年审制度, 在教育界和注册会计师行业都还有很多深入的工作需要去做, 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可见, 只有内强外引, 审计工作才能在整个高校管理的环节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才能不断促进高校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也希望本文能对高校的审计工作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2004.4

[2]、曾令如.高校审计公告制度构建的设想.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3]、杨柳.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6

[4]、汝信等.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5]、黄小伟.汕大:一所没有负债的大学.南方周末.2007.1.12

浅议高校后勤物业发展趋势 篇9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校发展对后勤服务需要的日益增强, 服务市场不断扩充,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目前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主要还是由学校后勤集团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经营, 人员由学校分流人员及聘用临时工组成。与此同时, 社会很多专业物业管理企业开始注视并逐步渗透, 把高校作为一个广阔而有潜力的市场进行开发, 高校已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展开激烈竞争的重要市场。这样, 一方面学校从安排人员, 减少成本等因素考虑, 占据着高校物业管理的大部分市场, 而另一方面, 社会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为了抢占市场, 拼命想挤进来。

二、高校后勤物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难以与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模式真正接轨。学校后勤集团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由于在用人机制、制度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健全, 难以真正达到专业化、企业化的要求。

2.缺乏服务意识, 服务水平低下。目前高校物业管理人员普遍还停留在值班员、保洁员的身份上, 服务意识弱、水平低、办事效率差, 缺乏统一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3.物业管理队伍知识老化, 年龄老化问题严重。高校物业管理者中大部分是从学校各部门分流的人员, 没有系统学习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而大部分值班员、保洁员来自招聘的年龄偏大民工, 本身素质较低, 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这样必然造成管理上不去, 服务不到位。

4.高校物业公司盈利能力低, 缺乏造血功能。大多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费用还是靠学校拨款, 物业管理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广大师生观念没有转变, 没有从福利型服务观念转变成有偿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服务水平差, 达不到师生的要求。

以上几个方面相互影响, 造成了目前高校虽然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 但离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目标还相差太远。

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随着社会上物业管理的发展应运而生, 但管理方式相对滞后, 阻碍了高校物业管理职能的发挥, 近几年, 各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物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趋势也应该与社会物业管理同步。

(一) 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在多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 许多高校都做出过很多努力, 但其成效并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间的责、权、利不清, 遇到问题和责任相互推委, 而有利益时又相互争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实现高校物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首先, 高校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可明晰产权关系, 明确产权主体, 是实现高校社会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其次, 高校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可明确资产管理和经营责任。实现政企分开, 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保障。

(二) 物业管理的市场化

高校物业管理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 脱离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 实行有偿服务, 从职能型管理转到经营型管理, 走市场化道路。根据高校物业服务项目, 服务标准的要求, 以及师生的消费层次, 开展多元化、专业化、多层次的经营服务。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只有按照企业化运转模式加强管理, 才能保证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而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 物业管理社会化

高校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 必须扩大规模, 逐步走向社会。首先要稳固自身发展的基础———高校, 学校市场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生存之本, 只有切实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优价和良好的服务, 才能扩大规模, 谋求更大的发展。开拓市场时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 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抓住时机, 大胆走向社会参与社区物业管理, 努力壮大实力, 为自己争取和创造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高校物业管理企业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实施品牌战略, 注意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 物业管理的专业化

社会大分工中剥离出来的物业管理是一项专业化极强的行业, 高校物业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有许多项目专业性很强。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和高科技爆发的集中地, 其办公教学用房内的各种设备、设施日益先进, 这些设备和设施维修难度大, 需要专业的管理维护人员和必要的工具设备。因此, 要想做好高校物业管理, 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就必须引进一批专业化物业管理企业招收一批专业人员进行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的专业化也是高校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

(五) 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首先作为高校的物业管理企业要依法经营, 要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 接受审核;其次高校物业管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 以确保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各项服务是否制度化是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再其次高校物业管理要主动接受学校相关部门包括纪检、审计、财务部门的监督, 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最后高校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 制定具体的适合高校自身物业管理发展的《高校物业管理办法》, 使高校物业管理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六) 以人为本, 共建和谐校园

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探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探究

目前,龙舟竞技运动已在世界各国大学广发开展,同时龙舟竞技运动也是各国相互交流学习的枢纽。而高校龙舟竞技运动现在也已得到我国体育系统以及教育系统的广泛重视。同时研究龙舟竞技运动的学者队伍也逐渐壮大,所研究的方面主要有龙舟文化、生理特性、相关产业进程、体能素质、机制研究、训练方式等。不过,单纯以竞技角度去探究龙舟竞技运动的学者却少之又少。

当今高校龙舟运动正处于发展阶段,那么要怎样提升高校龙舟竞技水平,是相关人士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文章将以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 高校龙舟运动的现状.

现在国内高校龙舟运动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包括:(1) 经费问题,经费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高校龙舟运动的进程。一般来说龙舟运动为高投入、高回报的体育竞技项目。而龙舟运动的开展要有其特色,同时要在相关赛事中获得好成绩,从而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这都从根本对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而一支高校龙舟队要拥有较高的竞技能力与良好的社会形象, 所以对经费是有一定的需求的, 而一些竞赛所必需的装备、训练、等费用, 每年至少也需要几十万。如此高昂的费用对国内一些高校来说是不小的负担。(2)训练场地与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不相匹配。龙舟运动的开展会依附于江河及湖泊。在国内很多南方地区,尽管湖泊及江河较多, 不过高校多位于大中城市,因此不得地利,这也为龙舟运动的训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缺乏一支有实力的教练队伍。最早的龙舟运动只针对于民间,且运动形式较为松散,但是目前龙舟竞技运动已成为世界性质的、有组织的当代体育竞技运动,不过在这方面,国内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就像近年来在国内某大城市召开的中国龙舟协会技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所指出的:国内龙舟运动近年来的发展与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且进程迅速,同时在世界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不过与其他项目相比较,国内的龙舟发展正处于缺乏人才、传承难的阶段,而针对龙舟的竞技技术的理论报道更是少之又少。从而,一些龙舟运动开展时间较短的高校,此问题更为显著。

2 高校龙舟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龙舟运动已成为亚洲运动会、我国农民运动会、国内体育大会以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一个比赛项目,而且在未来也可能被纳入到更多国际或国内的体育大赛中。由此我们得知,龙舟竞技现在已被国家、相应体育部门以及省、市所高度重视。现在国内的很多省、市都在筹划构建自己的龙舟队,从而参加相关赛事,同时努力获得理想的成绩。由于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内很多数省、市都没有一只专业的龙舟队伍。要解决这一问题,寻找符合实际的处理方式,现在还存在不少阻滞。高校有较为固定的人才资源,其中有教练以及运动员,而高校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若省、市将有限的经费投放到高校龙舟竞技队伍,同时和高校一同构建龙舟队,那么这只龙舟队就能够代表省、市去参加一些赛事,同时也能够代表本校去参加高校类的相应赛事,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国内的上海海事大学以及广西民族大学都借鉴了此发展体系,经实践证实,有较强的可行性。

一些聪明的企业家以及商人,都会将文化和体育当成是一种资源进行发展,从而以赞助的形式去塑造城市与企业形象。龙舟竞技发展态势如此之快就是得益于此。很多高校龙舟竞技运动都是通过龙舟搭台,依附于经济的运作体系。通过实践也证实了近几年在我国龙舟月活动中,此运作体系产收益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高校要全面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的与相应企业合作,从而深化校企合作的龙舟运动发展体系。

3 相应的对策

就高校龙舟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一定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途径,同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未来发展的态势。比如,可以让高校龙舟队与地方有实力的企业协同合作,当地政府也要对其予以经费上的帮助,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保护措施,促进高校龙舟队全面的走入基层,与群众互动,从而渗透龙舟运动的文化,而且可与群众进行交流、宣传以及战术指导等活动,从根本加强群众对龙舟运动的支持与认可。

高校龙舟运动要深化自身构建,同时要全面依附于新校区建设之机自行构建龙舟训练基地,还可以和各省、市一起构建龙舟训练场。高校要加速龙舟高水平教练及裁判员的培训,从根本提升裁判及教练的工作能力,且按时开展高校龙舟运动讨论会。

上一篇:电化学检测技术下一篇:废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