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观察

2024-08-03

语文课堂的观察(精选十篇)

语文课堂的观察 篇1

一、观察与随感

片断一:笔者根据新《课标》“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 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漫话“探险”的写作指导进行了创新。把写作教学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中。在试教时, 我设计了“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会”的活动, 模拟生存的环境参考了教材中的“高山”和“荒岛”。我让学生设计好两个环节, 分别是说服家长和面试。课堂中围绕这两个环境的写作指导, 学生们的回答都不太令人满意, 好多学生面对这两个生存环境都无话可说, 整堂课气氛非常压抑。经过思考, 我发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症结在于课堂中所设计的两个生存环境离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们既缺乏探险经历, 又对探险的环境缺少感性认识。于是, 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想去探险的地方。学生们提出了位于学校周围的“相岙山洞”和“鸡鸣山”。我想, 环境是学生自己推荐的, 这次他们的发言一定会很踊跃, 课堂气氛也一定会很好。因此, 我在课上提出以下问题:1.你去过这两个地方吗 2.你想参加这次“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活动吗?问题一出, 我随之高涨的热情被学生少之又少的举手消退了。课堂气氛又出奇的冷。究其原因, 这两个生存环境缺乏代表性, 这两个地方其实有好多人都没去过, 让学生说探险经历也是勉为其难。

片断二:在教授《荒岛余生》节选部分时, 我用歌曲“真心英雄”导入新课, 并提问如下:1.鲁滨逊在荒岛上是怎样生存下来的 2.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 只要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学生应该能够回答。但在课堂中大家的回答只停留在文章层面, 仅仅讲到要解决吃、住、行等问题, 精神上怎样去面对却很少提及。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只包括勇敢、坚韧不拔等内容。学生们面对提出的问题都有些无从下手, 课堂气氛自然不会活跃。接着, 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走进鲁滨逊, 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鲁滨逊的性格, 并从文中找出理由。这个问题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 回答异常精彩。于是, 我抓住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 提出了第二个开放题:假如在生活中碰到了危险, 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会怎么去做?学生们都讲到要像鲁滨逊那样坚强而又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危险, 但能从精神内涵上分析的人很少。面对学生们发言不积极的现象, 我提出一个新问题:当我们面对危险的时候, 我们应怎样选择?学生们都讲到了要像鲁滨逊那样百折不挠, 不轻易被困难击倒。

片断三:一堂校际间的教学展示课, 内容是多角度立意的写作指导。由于所上的班级是外校临时抽调的, 师生之间都是陌生的。这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知道的同学请把这个故事讲一下。”这个故事学生们非常熟悉, 我指定其中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把故事讲出来, 然后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用故事形式导入教学,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课堂气氛。进而, 我紧扣多角度立意的写作要求, 设计了一则当堂训练题:阅读文言文《马价十倍》并从中提炼观点, 对材料中出现的四个角色进行分工。这个材料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从材料的内容来看, 找出观点本身就有难度, 我很担心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然而, 学生们分工以后, 都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二、分析与探讨

良好的课堂气氛指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 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 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绪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新课改强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如何挖掘作为教学主体者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了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就成了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中之重。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1.创设课堂情境, 激活课堂气氛。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具体的场 (教室环境) 、景象 (课文文境) 、境况 (学生心境) 等,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 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要激活课堂气氛,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情境应贴近学生实际。如片断三, 教师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了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们对这个故事应有好多话好说。这一教学情境还很好地抓住了学生们的实际能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表演欲, 活跃了课堂气氛。 (2) 教学情境应富于情感性。语文课的教学更侧重于人文性, 学生们情感自然的流露得力于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饱含了自己的情感。教师将特设的场境教学内容和自身的语言、情感, 结合成一个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情感的心理场, 以此带动学生的认知活动,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如片断二中, 教师用歌曲“真心英雄”导入课文, 这是情感的渲染, 让学生感悟到真正的英雄来自平凡的生活, 为下文引出鲁滨逊作了铺垫。学生们对鲁滨逊的感动在于他的性格, 因此在分析其性格时学生们都很积极主动, 讲得还有一定的见地。这是学生们在教学情境中得到了情感愉悦的原因。

2.开展和谐的师生互动, 协调课堂气氛。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以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真情感动学生, 学生对教师会逐渐产生信任感。在教师的努力下, 学生们也会逐渐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 能主动和教师进行配合, 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 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在片断三中, 课堂气氛活跃的原因在于教师很好地处理了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师生之间都充分地参与到了教学中, 教师没有高高在上, 而是和学生一起在探讨“龟兔赛跑”的故事, 学生们的回答都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分组合作, 通过合作来发表自己的想法, 小组间又有一定的竞争, 生生互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整堂课中, 教师和学生对话时能做到谈笑风生, 师生间毫无拘束, 畅所欲言。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切忌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又要考虑到知识的重点, 详略得当, 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应答能力。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并能紧扣教学内容, 提问中应加强师生互动, 用启发式提问来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才能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片断一中, 笔者在教学中提了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 直接问学生“怎样写探险这类文章”, 能回答上来的学生很少, 课堂出现了冷场现象。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设计:“你能说说第一次的探险经历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片断二中, 教师问:当我们面对危险的时候, 我们应怎样选择?其实教师可以这样问:遇到危险时我们应怎样自我保护?这样提问更接近学生实际,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精心的呵护, 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问题应多提倡, 而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或者是要求极低的问题应舍弃, 否则同样会减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提问就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现有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的愉悦中接受知识。

参考文献

[1].欧阳芬、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 新华出版社。

对初中语文课《春》的课堂观察。 篇2

观察的重点: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策略

观察提纲:(1)阅读对课文的感悟。(2)阅读的种类运用。(3)怎样进行精读教学? 观察对象: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王老师。

观察记录: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点。在《春》教学中,授课教师抓住了“朗读—感知”这一环节,通过声情并茂的课文阅读,从而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进而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有所感悟,“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把感受抒发出来,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

学生抒发感受后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朗读)。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先分组自读,然后用比赛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先推荐一位朗读出色的学生站出来,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感情。然后进行了女生男生分别朗读比赛。团体比赛后,个体学生进行挑战阅读比赛,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学生们参与阅读的气氛空前高涨。

接着是精读练习。以精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春的特点,一位平时在班中不爱发言的男生也在教师和全班同学的感染下,积极踊跃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差异性教学策略。然后进行了探究性阅读。在这一环节,授课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学习,他们四人一组讨论着,兴趣很浓,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也在这一环节得到解决。

观察后的感悟:

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创设了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学效果优秀。本节课由于与学生配合默契,师生共同投入,也造成在同一个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过多,在时间把握上还有些欠缺。

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呵护学生的表现欲望;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注重面向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尽可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言需求,渴望在课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由此,我们应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节课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有着明确的目的,即阅读教学策略,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主要以听课的形式观察他人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的观察 篇3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实效性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6-0107-02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课内而忽略了课外

虽说入选教科书中的文章大多是意义深刻的名人佳作,但是教材只不过是某一种类型的代表,是为了举一个例子给学生,并不代表学生只要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就足够了,而是要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其他方面。所以教学过程中课外知识的延伸和链接是不可或缺的,要注意相应的拓展。

2.偏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采取了许多极端的方式,比如拖堂或者压缩教学内容,而不是思考怎么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来构建实效性课堂

1.通过角色的转变,在平等的交流中进行观察

通过课堂观察来构建实效性语文课堂,就要注意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开始课堂观察时转变自身的角色,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并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同时提升教学,充分建构起实效性语文课堂。

例如某堂课上,教师在讲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根据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性格。学生分析了文中“母亲”对“叔叔”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她自私、势力的的嘴脸;然后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们归纳中心思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出的结论就是课文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并且势力的关系;同时老师要求学生将中心思想“升华”为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跟资本主义没有关系,现在的许多人和人之间都是这样。学生此言一出,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老师也有点不开心,其实这位学生只是单纯地提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见解,虽然教师是在根据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但是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丰富的,不应该仅仅被局限在一个标准答案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要能听的进去不同的声音,同时也听见学生的心声。

2.组织多向互动合作学习,丰富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固有的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情况,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然后观察学生的表情现况,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观察并且告诉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怎么去挑选有意义的问题等。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两种具有差异性的问题,第一种是学生自己明白,用来考别人的问题;第二种是学生自己也不太明白的问题或是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其他同学或者老师。面对这两种问题,教师都不要急于去表态,而是与学生一同商量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思考余地,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可以得到启发,不断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什么都依靠老师来完成的,师生双方都是学习者,学生也可以掌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和重点等。

3.观察学生口常的表现并系统化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制作一份属于他的档案,里面收集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制作并且分析其个体成长曲线,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学生的成长历程。同时在教学中除了观察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况,也要观察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转变,在重视整体发展的情况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进行纵向评价而不是横向的比较。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收集的信息来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活动中成为一个组织者,还要利用好信息时代的长处,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例如:学习课文《皇帝的新装》时,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安排工作,比如擅长写作的同学就写剧本,善于表演的同学作为演员,懂乐器的同学伴奏,绘画能力强的同学制作演出的道具和服装等等,这种人人皆可参与的集体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语文教师所发挥出的作用和意义也绝非传统的语文教师可比的。

结束语:

课堂观察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实效性,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弊端,并且在观察中也要注意方法,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星宇.从技术到艺术——浅谈课堂观察提升语文课堂魅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3,(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 篇4

1.合理设置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观察师生交流的过程, 更要注意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置, 其不仅包含整节课的教学目标, 还包括语言训练和重点词句的训练目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及年龄特征, 结合语文教材的实际内容, 设计有教学价值的教学专题, 围绕教学专题设计教学目标, 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教学活动。 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理解能力, 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动力和热情,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在讲解贵族挑衅哥伦布的这一情景时, 要引导学生是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嫉妒他, 从而对哥伦布进行语言的攻击, 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体验当时的情景, 把握贵族的心理。

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可以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工具性,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在阅读中学生的感情体验与教学目标有很多关联, 学生首先要充分理解这段话, 然后体验当时的情景, 用贵族那种带着挑衅的口吻, 读出这段话, 体验贵族无理的挑衅。 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注入了情感, 并且在探究文章过程中感受到了贵族屋里的挑衅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壮举。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去表达、去体验、

2.开展有效的语言阅读训练

阅读从本质上来说, 是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 是主动探索文章内涵的过程, 同时也是掌握运用语言技能的过程。 对小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对语言进行深度研究, 而是要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基础方式, 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更好地滋养学生, 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使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实践和运用的能力, 已经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问题。 教师在课堂观察中一定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否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及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文章的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 充分理解文章中出现的创举和壮举, 从文章的语言运用中体会到发现新大陆这件事的不平常, 重点研究贵族的话, 并且从贵族对哥伦布的挑衅中再次领悟这件事的不平常。 通过重点句的朗读及重点词的理解, 学生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景及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并且为哥伦布进行辩护,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语言阅读训练, 体现教学的完整性。

学生通过阅读优化了自身的语言, 培养了良好的语言素质, 逐渐将语言积累转化为了语言实践和运用的能力, 提高了处理信息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上述例子中, 教师给学生补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资料, 让学生运用相关资料为哥伦布进行辩护, 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哥伦布的伟大, 而且运用精练的语言提炼出辩护的证据和观点, 不仅培养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而且提高处理语言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促进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体提高。

3.进行良好的师生交流和沟通

新时期下, 课堂交流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注重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观察学生是否充分理解教材内容, 教师的视界、作者的视界及学生的视界是否产生碰撞, 学生有没有产生较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课堂交流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 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对话, 是富有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对话,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 虽然学生说的话不同, 但基本都立足教材, 都是在对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后进行充分的思考、激活思维, 并且运用反问、比较等方法说出切身感受。学生仿佛真的看到文章中的场景, 和主人公共命运、同呼吸, 这时候的情感体验是动容的、真实的及饱满的。

教师不能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态度, 放下教师的身份, 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真理、说真话。 通过课堂观察还可以发现, 在教学互动中, 教师的适当介入和总结, 既来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 不仅指向教材的本质, 当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学识阐述文章见解, 例如用精练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这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及需求,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及思维活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筱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观察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23 (7) :79-80.

[2]明显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校本改进策略研究——以K小学为个案[D].西南大学, 2014, 09 (26) :126-127.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以转变教学思想、接收、融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为目标,立足教材实验,深化学科教研,着眼课堂教学,力求尽早尽快地让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适应新的课改要求,达到深化专题研究的效果。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校继上学期语文学科开展的“诊断式听课”后进行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教育叙事以及案例教学等校本研究方式,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探究意识、能力培养的作用、意义和策略等进行实践研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取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三、主要工作

①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形成共识,获取经验;

②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通过经验交流,研究课指导,互动交流,深化研究;

③征集专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然后筛选经验、整理推广; ④形成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

四、研究小组

五、分月工作安排

9月

拟定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实施方案,9月16日开展语文教研活动,发放表格一即“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之提出问题”。10月

总结9月工作。每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组内教师互相听课,不得少于两节,发放表格二“语文教学片断记录”。

11月

总结交流10月工作,教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反思,发放表格三“比较分析表”形成完整教学案例。

12月

11月工作总结,筛选经验、整理推广,每位教师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完稿。1月

语文课堂的观察 篇6

一、落实“三定”,瞄准问题行为

在课堂观察的具体操作中,应该重点落实“三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和定方向,尤其是“定方向”,必须具有针对性。通常情况是备课组核心成员在每次观察活动实施前开一次碰头会,大家可以说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难点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说说自己平时与组内教师随机交流后的感想、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的实情分析、学校“六认真”教学检查后的思考或前次课堂观察还未解决的教学问题等等,在充分讨论后,与会教师确定课堂观察观察的将是何种教学问题。这种教学问题可能是“教”的方面的,也可能是“学”的方面的,但它们都是针对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的,所以把它们作为课堂观察的方向来开展观察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使备课组活动不再是“纸上谈兵”。

例如开展“教师有效理答与学生有效回答”课堂观察的课前会议,其缘起是:在一次以“教师有效提问”为方向的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被观察者的提问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度也很高,所以单就那次观察的方向而言,被观察者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有效”。但我们在回顾被观察者的教学片段时发现其提示语过多的现象: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3分钟时间内教师的提示有6次,第2个问题提出后有8次提示,也许这正是学生的回答如此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这引起了我们的一系列思考,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应该怎样去候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应该怎样去理答?带着这样的思索,备课组确定了接下来跟踪观察的观察方向是“以学论教,有效理答”,希望通过对被观察者提问后如何理答进行观察与深入研究,使全体组员从促进学生学的角度找到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的路径。

二、设计量表,提供诊断依据

对观察表中的观察项的设计应突出预设并注重细化。我们需要结合每个观察项充分展开思考,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预计观察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境。如在关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观察表中,就“任务布置”这一观察项,某教师就课堂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进行了一定的预设:任务布置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用时多少?难易程度怎样?是否关注了中、差生?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任务的提示是否有效?是否参与了学生的讨论?练笔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基础?……这些预设为课堂观察的有序实施以及后续行为中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改进建议作了充分准备。就“指导学习”这个观察项,某老师对原先设计的“讲解”、“启发”、“答疑”、“板书”这几个观察项提出质疑,她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板书”这一项还和“呈现形式”中设置的观察项重复了。大家就此进行商讨,最后确定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方法指导作为观察项。可以说,商讨观察表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碰撞的过程,非常有利于整个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对观察表的设计还宜突出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偏于定量的课堂观察是基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的,而偏于定性的课堂观察则是基于解释主义理论的。无论是定量观察,还是定性观察,它们都是课堂观察科学性的基础。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往往对有关数据的统计,采用定量观察的方法,而对“情景描述”则采用以开放的文字记录为主的定性观察方法,这些文字记录使我们即使事隔很久也能够较清晰地回忆起课堂中的细节,十分有助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补学习和行为跟进,弥补了单纯数据记录的不足。

三、再度观察,指向问题解决

通过一次观察,被观察者和观察者可能都能发现几个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进行一次排序,比较一下,看哪个问题最突出且必须解决,哪个问题最有价值,讨论后共同确定某一个问题,然后大家对此提出建设性意见,被观察者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自行解决此问题,接着可以由被观察者提出再次观察或备课组决定组织第二次观察活动,瞄准此问题,与前一次的课堂观察情况比较,对比此问题在该教师身上有多大程度的改进。如果课后会议上,大家觉得该问题已得到解决,就不再进行课堂观察;反之,可以再组织针对此问题的的第三次跟踪观察。

二次观察指向的是问题的解决。开展二次观察对事不对人,目的在于教学行为得到跟进。以下是某次有关“有效理答”的二次观察后观察者的反馈要点:1.A老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追问引导”和“提示指向”,这两类的理答能帮助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找到答题的要点和方向。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2.A老师的理答中还有属于“点拨思路”的方式,教师的思路点拨能帮助学生及时拨开解题过程中的重重迷雾,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A老师除了采用言语理答的方式外,还采用了非言语理答的方式,比如老师面带微笑期待学生的回答,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如“简单重复”、“明确告知”等低效理答的情况,这种理答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兴趣;“不置可否”这样的无效理答也偶尔出现,说明教师还未能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为此,笔者向A老师提出如下修正建议:1.充分预设。预设学生的疑问和答案,课堂上才会有更多智慧的理答,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2.注重对有效理答策略的研究,从而让课堂理答真正起到评定、反馈、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可见,二次观察是非常实在的,对被观察者来说也是非常有收获的。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活动促使备课组每一个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和不断改进。以课堂观察为抓手,探索如何改进语文备课组建设,不失为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

语文课堂的观察 篇7

“有效教学理念, 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 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 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1]“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2]正如台湾林进材教授所说, 有效教学是指如何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上成功、行为上具有优良的表现, 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活动实施、课程与教学实施、教学评量实施成效, 塑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以进行教师成功的学习与有效的教学, 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这是比较合理全面的有效教学的定义,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由此可知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

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是呼唤语文教学效益意识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全面性、整合性;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独有价值;体现了在单位时间内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思想。

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3]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 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 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 (R..F.Bales) 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 其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 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从某种程度上说, 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 (N.A.Flanders) 于1960年提出“互动分类系统”, 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 (coding system) , 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 分析、改进教学行为, 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课堂观察法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 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 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 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 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 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本课题从教师教学的维度来构建课堂观察框架, 以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教师教学维度中, 我们教师的时间分配、呈示、对话、指导和机智维度来进行课堂观察, 其中呈示维度包括教师讲解效度 (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动作 (实验/制作/示范动作) 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对话维度包括教师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机智维度包括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 (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 ?结果怎样?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通过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观察, 对观察结果进行量化, 反映出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具体表现是:

(一) 教学目标片面化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及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笔者采用课堂观察法, 通过对教师教学维度的观察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从而片面重视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没有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依旧坚持以前的教学模式, 偏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对课文的讲解面面俱到, 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此目标的教学, 有的教师就在课堂上针对课文找几个学生抒发一下个人感受, 没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加以教学。因此,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学目标片面化现象。

(二) 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时间少了, 把大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让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 到最后, 学生为了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答案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 答案往往与问题脱离, 整堂课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教师角色的淡出使学生们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对是错, 也不知道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这样表面上看起来自主的语文课堂其实已经游离于课文的内容, 没有达到文本解读的目标。

(三) 教学评价简单化

有效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如果一节语文课上完学生没有收获或者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这节课就是低效的语文教学。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经常出现否定学生的行为,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以鼓励、表扬和肯定, 不能一味的否定,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建议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并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但就在表扬与鼓励呼声高涨的同时, 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即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出现了简单化现象。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 很多教师的评价往往就是简单的几句“很好”“不错”“很棒”等笼统的表扬, 对没有回答正确的同学则是不予评价,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分析和反馈, 告诉同学们对在什么地方, 错在什么地方。语文课堂缺乏了客观公正的分析评判, 课堂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还有些教师在提出后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答案, 没有进一步加以引导, 而是找一个语文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直接得到想要的结论。

四、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以得到不断充实和改进。笔者通过对上述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总结出一些实现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4]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不仅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即新课程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结合。但是, 明确教学目标并不是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每节课都面面俱到地把三维目标都当做重点,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有所侧重。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具体细化, 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具体要掌握哪方面的知识, 避免宽泛, 凡是小说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凡是诗歌就是“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同样, 对于学生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目标也应该明确。

(二) 有效教学调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有效地对教学进行调控。把握适度教学速度, 适中的教学密度和适当的教学难度需要教师精心的思考。

语文课程的性质使得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自主地发表想法, 敢想敢问敢说, 但前提是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 这样才可以保证在课堂上教师真正地进行讲授, 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 教师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交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完全淡化出课堂, 使课堂教学失控。相反教师要在学生自主表达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了解学生的心理, 调控讨论的时间和难度, 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评价反馈, 使讨论的问题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使课堂形成一个师生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还要与学生分享对问题的思考、理解, 把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告诉给学生并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想法, 在此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 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 而不是鉴定或选拔, 因此, 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找成绩好的同学快速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 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得到鼓励及成功的体验, 从而产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教师应采用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准确、详实的反馈, 既要关注学生回答的答案本身, 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既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又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本身进行评价, 使评价升华, 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评价的目的, 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得到提升。一味评价“很好”“很棒”只是使学生知道自己回答对了问题, 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合适, 是否走了弯路。相反的, 没有正确地回答出问题的学生也要及时、一针见血地纠正其思考方法出现的错误。

教学评价虽然提倡以鼓励、激发为主, 但与此同时教学评价也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即该表扬的表扬, 该批评的批评, 不能因为要遵守激发原则而忽视对学生的批评指正, 有效的教学评价并不排除适当的批评。

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一项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 它给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做好这一研究, 可以有效地指导一线语文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希望能给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 为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推进到了“决战课堂、聚焦教学”的关键阶段, 这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成为学校教育和相关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主要运用“有效教学”理论, 结合课堂观察法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 从而探索出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上) [J].人民教育, 2001 (06)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上) [J].人民教育, 2001 (06) .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上) [J].人民教育, 2001 (06)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上) [J].人民教育, 2001 (06) .

[3]沈毅,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4.[3]沈毅,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4.

语文课堂的观察 篇8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备受关注,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得到广泛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1)教师缺乏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积极性,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要任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并不关注课堂情况,导致教学反思缺乏实践基础;(2)内容单一,教学反思应涉及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仅侧重某一方面,导致观察与反思内容单一,并未形成整体效果;(3)形式缺乏创新性,丰富多样的反思形式有利于增强反思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采取反思日志的形式,制约了反思教学中应有的深度与价值。

二、中专语文教学中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有效措施

(一)转变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中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为前提,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启发和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把握文章极富哲理且全文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的特点,并结合以往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先为学生阐述本篇课文的背景及主旨大意,要求学生进行诵读,以此熟悉故事梗概及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站在触龙的角度,另一组站在赵太后的角度,针对触龙如何说服赵太后开始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但必须紧密围绕课文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发散思维。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讨论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实词含义及文章主旨大意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后进行反思性研究,设计合适的解决方案,在后续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二)注重写作教学,以“读后续写”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写作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堂观察与反思教学应用到写作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扩宽知识层面并积极观察周围事物,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雷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话剧中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题思想向学生介绍清晰,并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话剧相关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雷雨》故事梗概为参照,对该故事进行续写,续写体裁、具体内容不限,只要符合原文行文特征和内在逻辑即可。这样的续写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既可扭转故事情节,周平并未自杀,鲁大海也没有出走,将整个故事推向其他发展方向。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评价,以此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并且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三)合理设问,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日渐提高,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教学观察与教学反思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保证其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课文讲解—课后习题作答的模式,而是在系统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并提出“读完课文,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分,请结合自身理解说说原因”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够激发其阅读兴趣,并使得阅读具有侧重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较为灵活,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想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进行探究,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感悟。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相辅相成,将其应用于中专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蔡芝清.从观察中感悟在反思中升华:基于高中语文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堂观察分析 篇9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教师引导作用的不足

目前,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 由于过于倡导学生自主性的学习, 很多教师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学习过于自主化, 从而导致课堂逐渐成为学生的自习课。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基本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迅速阅读, 之后就让学生进入讨论等环节, 由于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堂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 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很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打击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信心。

(二) 教学方法的欠缺

目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段落大意———掌握文章内涵———提升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 从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和规则化, 使得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失去探究、品读的兴趣, 进一步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 创设教学情景

文章不是无情物, 化作情景更有效。实际上, 在小学阅读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文章主旨, 并且有其固定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因此,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意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从而帮助情景的建立, 还有各种实物和教师的正确描述等。引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在课堂上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 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例如, 在《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 文章对丹顶鹤的美丽进行大量的文字描述, 仅靠这些文字上的描述学生可能无法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因此,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丹顶鹤的野生环境视频, 设立一个真实存在的丹顶鹤情景, 将学生融入到丹顶鹤的生活习性中, 从而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二)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对阅读内容理解不全面, 对新的阅读知识消化不了的现象。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深层分析与理解, 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 从而指导并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帮助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 使得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方法中, 教师要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在《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中, 此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狐狸看到了乌鸦嘴里有块肉, 非常的想要得到, 于是使出了一个计策, 让乌鸦嘴里的肉掉了下来, 从而得到了乌鸦的肉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狐狸是什么性格?乌鸦的羽毛和声音美妙吗?待学生回答后, 让学生熟读课文, 并提问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有了教师前面的启示和引导, 有利于学生后面的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内容主次分明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 阅读文本中的内容知识量很大,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期待更为全面性的教学模式, 尽可能讲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面对丰富的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往往难以取舍, 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 没有主次性, 学生面对着大量的知识点难免无法理解, 从而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 在新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划分和分层, 明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使得教学内容精而简。并在课堂教学中, 要及时观察学生的课题反应和教学反馈, 从而了解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情况, 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堂观察的分析, 让我们知道了小学阶段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并为学生语文能力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但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 教师引导作用的缺失和教学方式的缺失。因此, 小学阅读教学要创新教学方法并加强教学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从而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李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规避策略——对某示范性小学的观察报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02:116-119

语文课堂的观察 篇10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 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也许有人会这样认为, 课堂观察不就是我们平时的听课评课吗?其实, 课堂观察更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 以往的听课评课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环节和目标的达成度问题, 所以说, 课堂观察更能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差异性、有效性。课堂观察的目的不在于给某节课评出个等次, 而是在观察记录的数据和事实中进行反思, 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 改进课堂教与学。

二、进行合作学习课堂观察的主要策略

随着课堂改革在番禺区的全面铺开, 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常态化地出现在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但是, 作为一种课改, 学生固然很难评判这样的课堂是否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授课教师也会因“身在山中”, 并且由于初步实践阶段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来, 课堂变革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但是, 一种理念只有在到达学生层面时依然理想, 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理想的教改理念。课堂观察为我们对合作学习课堂有效性的判断和优化提供了帮助。

1.看课堂目标预设的效度

无论是合作学习课堂还是独立学习课堂, 课堂目标的预设都是十分关键的。作为课堂观察者, 我们可以选择目标预设角度作为观察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般应从语文课程标准、本课内容、本班学生原有学科认知水平出发。比如, 本人在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的预设目标中有一个是“通过文本中‘鲜美’‘交通’等古今异义词的学习, 掌握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并学会用‘代入法’进行准确翻译。”课堂观察者可以从课程标准有关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学习的要求、本课有关古今异义现象学习的要求、授课教师任教的班级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水平上去收集观察信息, 然后作出合理的分析, 判断其目标预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于合作学习的预设目标还有其特殊的特点, 那便是预设的目标中任务是可以分解而又互相关联的。合作学习成员有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同时又关注群体达到目标的情况。例如, 七年级下册中《木兰诗》一文的目标设计中:结合诗歌内容, 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此目标的设计,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可以观察组员能否围绕问题解决为焦点进行分工合作, 交流整合观点。

2.看课堂合作交流的效度和深度

合作学习的课堂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心和核心。课堂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外显化, 使不同层次的观点产生碰撞,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而产生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当学习者开始清晰表达某个知识时, 他们才真正学会了。作为课堂观察者, 怎样才能得到客观的信息和数据, 进而准确分析课堂合作交流的效度和深度呢?

(1) 确定课堂观察点。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小组作为观察的对象, 对该组的课堂交流进行细致观察记录。适宜坐在小组最近的地方, 可以观察到组员的表情、交流的语言和组内讨论情况。

(2) 观察关键学习点的落实情况。每一节课都必定有课堂关键学习点, 每一个合作环节也必定有关键学习点。课堂观察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学生间合作是否聚焦于问题的解决?是否产生了有深度的争论?这些争论与问题的解决间有何关系?例如, 一名教师在教学《散步》一课时, 抛出一个合作探究的问题:阅读课文, 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加以赏析。本人结合课堂观察量表做了以下的记录:

(3) 观察学生间的同伴关系。合作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形成一种学习文化, 让每个人都为增进集体理解而努力。但是, 合作学习课堂容易出现“搭便车”“社会漂浮”和“防卫性小团体”现象, 这三种现象的出现都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交流的深度。课堂观察者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观察记录: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吗?有学生被排斥在外吗?在互动过程是否有人际间的冲突或争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观察学生交流的语言色彩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从他们言语的色彩可以推论组内是否有相互依赖的个体情感。例如, 组内产生不同观点的时候是否可以畅所欲言地聚焦问题的关键进行积极争论。对组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是一种等待和鼓励还是排斥和鄙视其发言。

(4) 观察授课教师课堂实施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合作学习时, 教师是否巡回指导了所有小组?当学生遇到问题求救教师时, 教师是给出正确答案还是引导小组讨论, 还是给出回答问题的支架?当小组讨论不积极或不深入时, 教师是否有相应的问题或言语加以引导等现象。

3.看课后检测的达成度

一般情况下, 我们日常教学比较注重“后测”而忽略了“前测”。其实, 没有了“前测”的比较, “后测”的价值会大大减弱。所谓“前测”, 是指学习新内容之前的检测, 前测的结果着重用于确定学生的关键学习内容;“后测”则是指课堂学习后的检测, 后测内容体现的认知水平要与前测相当, 但具体题型要改变, 目的在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检测预设目标的达成度。也许可以这样说, “后测”与“前测”之间的差度, 可以看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是否产生了有意义的课堂学习。

三、合作学习课堂观察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模式, 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反思。当前围绕这个教研问题进行听课评课也比较多。但是, 当前的听评课较多地处于低效散漫状态, 这是因为教师不清晰自己“依据什么”听评课, 并且不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听评课。而课堂观察则给了我们一个“抓手”。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的关注焦点转移到课堂上的现象, 在具体的事实上做出正确的分析。

1.课堂观察有助于改善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课堂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更高, 在合作学习课堂中,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学既是教的出发点, 又是归宿。但是,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课堂作用的削弱, 一味地迁就学生只会使合作学习课堂走向低效无效。课堂观察中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是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 二是观察教师课堂行为, 而终端目的是改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生成。例如, 观察合作学习课堂教师这个维度, 就教师的理答艺术作详细观察, 可以结合数据进行课后分析教师该怎样提问, 当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或者答案不正确时可以怎样进行引导。

2.课堂观察有助于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后观察者的汇报基于教学改进提出建议, 强调针对性、实效性, 一切推论均基于证据, 属于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面对一堂合作学习课堂, 可以选择的观察点很多。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观察点, 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上课教师的需求选择观察点, 还可以就本学期语文科组的教研话题进行合作式观察。在课后的分析交流中, 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数据和事实逐一分析, 彼此互相补充改进, 这样, 课堂观察就会让上课者和听课者都受益, 不断提高自己和科组的学科教学能力。

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倘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研究不够,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理解小学 (中学) 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相信学生具有发展潜力, 乐于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合作学习必定会成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模式, 这种课堂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 形成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课堂观察将为课堂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效途径。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 这种学习方式希望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建构和良性的社会关系, 从而获得深度学习。如何通过解构合作学习课堂, 探索其有效性问题, 从而进一步优化这种课堂学习方式, 最终改善学生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深度呢?课堂观察为教师对合作学习课堂的分析提供了“支架”。通过课堂观察, 既可以改善学生的合作学习, 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并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文化。

关键词:课堂观察,合作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毅,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会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下一篇:替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