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比较

2024-06-23

汉日比较(精选五篇)

汉日比较 篇1

上述“品”字研究主要是从字形的角度考察“品”字的文字结构、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影响。然而,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品”字是否曾表示“物品”意?日语“品”字的“物品”意怎样形成的?是否受到汉语“品”字的影响?日本在翻译西洋语言时,“品”字又是怎样成为“某一种类物品”的最佳译语?其又是怎样影响汉语“品”字的发展?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梳理汉日“品”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其读音、意义、词性的变化发展,探讨汉日“品”字的关系以及中日词汇的渗透问题。

一、汉语中的“品”字

1. 汉语“品”字意。

《说文解字》作“口,苦后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品,丕飮切,众庶也。从三口”(《说文解字》“口”与“品”字词条)。即“品”字是由三个表示言或食的“口”组而合成,最初解为“众多的”,具有形容词功能。关于古汉语“品”字,《汉语大词典》所列“品”字的其他用法及意义有:(1)名词:品性,品格;标准;琵琶、月琴等弦乐器上的弦枕木,亦称“柱”;物品,物件;(2)动词:品尝,体味;评价,衡量;按一定的标准、等第安排;演奏乐器;(3)形容词:相同的,等齐的;三“口”合成“品”字,故常作“三”的隐语;(4)词尾语素:事物的种类;等级,等第;中国封建社会官吏的等级;佛经的篇章(《汉语大词典》上卷“品”字词条)。

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品”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古代基本相同,但本义“众多的”、“标准”、“弦枕木”、“安排”、“佛经篇章”等五个意义已经基本不再使用(《现代汉语大词典》“品”字词条)。另外,“品”字作词尾表示“某一类物品”已广泛使用。

2. 汉语“品”字的发展。

古典汉语的“品”字意主要是:(1)本义“众多的”,如:“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易·坤》);(2)“品性,品格”,如:“请问品善之体何如?”(《新书·卷八·道术》);(3)“种类”,如:“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说苑·政理》);(4)“封建社会官吏的等级”。如:“制爵五等,禄士三品”(《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虽然古汉语的“品”字亦表示“物品”的概念,如:“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礼记·郊特牲》),但并不如“物”字表“物品”广泛,此从用例“《春秋》理百物,辨品类,别嫌微”(《春秋繁露·玉英》)中便可窥视一斑。另外,作为词尾语素的“品”字也并未表示“物品”。

到了现代汉语,“品”字多用于表示(1)“某一类物品”,如:“作品”、“商品”等;(2)“品格”,如“人品”、“品德”等;(3)“封建社会官吏的等级”,如:“九品芝麻官”等。

二、日语中的“品”字

1. 日语“品”字意。据《全译读解古语辞典》,古日语“品”的常用音有“しな”和“ほん”两种。

“しな”音“品”字是来自“信濃(しなの)”、“更級(さらしな)”、“山科(やましな)”等表示地形的词,主要是用于描述高低,然后转义成表示序列、等级、差别、好坏等意思(《日本国语大辞典》第10卷,“しな”音“品”字词条)。此读音的“品”字一般单独作为名词使用,具体表示种类、差异;身份、地位;段、等级;品格、品位;立场、事情、事情发展的趋势;趣味;做法、方法(《全译读解古语辞典》“しな”音“品”字词条)。

“ほん”音的“品”字主要用于佛经的翻译,且多为词尾。此读音的“品”字一般表示:皇室亲王地位的称呼;官位、身份、阶级;佛经等典籍中表示篇、章、段(《全译读解古语辞典》“ほん”音“品”字词条)。

现代日语中,“品”字的读音一共有三种:“しな”、“ほん”、“ひん”。

“しな”音“品”字的意义有:物品、东西;商品、货品;种类;品质(《日汉大辞典》“しな”音“品”字词条);“ほん”音“品”字的用法与古日语相同,且由于其专业性,一般只出现在佛经等古代典籍中。

“ひん”音“品”字的主要词性及意义有:(1)名词:种类、品种、物品;品格;品质;(2)量词词尾:用于计算样数或件数的量词,多用于点算食物;(3)名词词尾或词头:物品;价值、好坏、等级;种类、各种各样的(《日本国语大辞典》第17卷,“ひん”音“品”字词条)。

2. 日语“品”字的发展。

古典日语中,“しな”音“品”字常用意主要是:(1)种类。如:“およそ吟詠するもの、品あり。歌は基なり。”(《去来抄》);(2)地位。如:“人の品たかく生まれぬれば、人にもてかしづかれて、隠るること多く、自然にそのけはひこよなかるべし。”(《源氏·帚木》);(3)等级。如:“御階の中の品のほどにゐたまひぬ。”(《源氏·若菜·上》)(《全译读解古语辞典》“しな”音“品”字词条)。“ほん”音“品”字常用意为:(1)律令制中贵族的官位。如:“一品親王”、“品位田”、“無品”;(2)佛经等典籍中表示篇、章、段。如:“普門品”、“品数”、“品題”(《全译读解古语辞典》“ほん”音“品”字词条)。“ひん”音“品”字并未普及。

古典日语中,当表示“物品”意时则一般由“物(もの)”字来表述。如:“何も何も、小さき物は、みな愛し”(《枕·うつくしきもの》)(《全译读解古语辞典》“物(もの)”字词条)。

到了现代日语,“しな”音“品”字表示“物品”的意义已被普遍使用。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江户时期的作品,《大藏虎明本狂言》中“十二のしなで縫ふたるがたがた物ただ一まい”的“しな”,以及《南总里见八犬传》中“尤些少の東西(シナ)なれども。此度の路費を資るのみ”中的“東西(シナ)”(《日本国语大辞典》“しな”音“品”字词条)xiv。“ほん”音“品”字在现代日语中已经很少使用。“ひん”音“品”字则吸收了“しな”音“品”字的“物品”、“种类”意以及“ほん”音“品”字的词尾词性开始在现代日语中普遍使用。尤其在近代西洋语言翻译中,将“a work,works”翻译成“作品”,“imported article”翻译成“舶来品”等(《汉语外来词词典》55页,411页),“ひん”音“品”字广泛使用。

三、汉日“品”字比较

古汉语“品”字从本义“众多的”出发,逐渐衍生出“种类”、“等级”等重要意义。古典日语“しな”音“品”字是一个纯粹的训读日语词,因为其“等级”意而选用了汉语“品”字作为其汉字标记符号,而此正是由古汉语“品”字本身的含义决定的。

古汉语“品”字虽有“物品”意但并未广泛使用,而日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等中虽开始使用“しな”音“品”字表示“物品”,但也并未完全普及。《南总里见八犬传》是19世纪江户时期的日本读本,其故事构成深受中国古代经典《水浒传》和《封神演义》的影响,因此,现代日语中广泛使用的“品”字“物品”意,并非由日本人所创造,而是深受古汉语“品”字“物品”意的影响。

佛教经典传入日本,“品”字产生了吴音“ほん”,“品”字作为词尾也开始普遍使用,为后来“ひん”音“品”字的发展做了充分准备。

最后,“ひん”音“品”字吸收了“しな”音“品”字的意义表“种类”和“物品”,以及“ほん”音“品”字的词尾词性后,开始在现代日语中普遍使用,并重新返回并影响了汉语“品”字的主流意义及词性。

四、结束语

在汉语发展历史中,“品”字虽表示“物品”意,但并未广泛使用。日语“品”字受到中国经典著作里古汉语“品”字表“物品”的用法影响,从江户时期开始表示“物品”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品”字在日语中的分工渐渐明确并固定下来:“しな”一般作为名词使用,表示“物品”和“品格”。“ほん”只作为佛经等古代典籍中的专业术语,表示“官位”和“篇章”。“ひん”则作为字音语素,与其他语素组合,表示“……的物品”、“……的品格”、“多种的……”等意义,并在日本翻译西洋语言时,以其完备的发展及强大的能产性成为了“某一种类物品”的最佳译语。然后再通过近代翻译作品回归汉语,与汉语“品”字的“物品”意及词尾用法成功糅合并广泛使用。

汉日语境下茶语言文化比较分析论文 篇2

2.1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相传,茶是炎帝神农氏所发现的,当时茶被当做一种解毒药草。后来,人们发现茶水还可以提神醒脑,有着多种神奇功效,于是人们开始饮茶。但是,先唐时期饮茶人群都是小范围的,比如从王公贵族到后来的人文雅士是当时的主要饮茶群体。茶从最开始的奢侈品转变成一种可以愉悦人心的“雅事”。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生产力水平的增强,茶叶种植效率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茶叶流入市面。一直到唐代,饮茶活动开始成为社会潮流,茶叶得以进入千家万户,饮茶活动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茶文化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文化范式。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日本经常派遣使者来我国学习。比如说,日本僧人最澄在归国时将我国的茶树以及茶籽带回日本本土栽培;荣西禅师则从中国茶叶加工方式中汲取经验,撰写了影响深远的《吃茶养生记》。起初,茶在日本是奢侈品,只有上流社会的人可以享用茶。后来,随着茶树种植规模的扩大,茶叶开始在日本民间社会普及。之后,千利休提出了日本茶道思想,而这也标志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

2.2茶文化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茶文化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茶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于茶起初是一种奢侈品,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将其作为贵重物品看待,并将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即使后来茶叶得以普及这种习惯也保留下来。同时,民间社会至今还有着“以茶待客”、“倒茶七分满”等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饮茶活动事实上十分讲究“礼”,这多多少少受到古代儒家“尚礼”思想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饮茶习俗又有所不同。比如就民族来区分,饮茶习俗主要有三道茶(白族)、盐茶(纳西族)、凉拌茶(基诺族)、竹筒茶(傣族)、香茶(维吾尔族)、锅帽茶(布朗族)、酥油茶(藏族)等。就地域来区分,饮茶习俗包括擂茶(粤东)、功夫茶(粤西)、九道茶(云南)等。相比之下,日本饮茶习俗也较为丰富,比如日本人在平时待客以及宴请宾客(包括婚宴)时会将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饮品。当然,日本现代社会还流传着玉露茶和番茶的饮茶习俗。

2.3茶具及饮茶方式

关于汉日外来语构成形式的比较研究 篇3

一、汉语外来语的构成形式

汉语外来语的构成形式主要有三种,即译音、译音兼译义、半译音半译义。译音词有沙发(sofa)、坦克(tank)等。译音兼意义的词有乌托邦(utopia),其中“乌”表示无,“托”表示寄托,“邦”表示国家 。半译音 半译义的 词有卡片 (card)、啤酒(beer+酒)等,前部分音译后部分加上一个汉语语素 ,表示该词所属的类别“片”、“酒”。又如摩托车 (motorcar)、迷你裙(miniskirt)等,前部分译音后部分译义,或者前部分译义后部分译音。虽然意译词不属于外来语,但汉语里的日语借词是另一种情况,由于是从日语中直接拿来用的,因此在汉语中算外来语。日语在明治时期刚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但受到汉语的影响依旧比较深刻,那时翻译欧美的科学术语或一般用语通常采用用汉语的词或语素意译的方式,而这些意译成日语的词汇有一部分又被我们重新吸收回来,如“博士、卫生、封建、列车”等。由于这些词汇汉语中原来就有,或者组成这些词汇的汉字的意义是汉语中原来就有的,老百姓对这些词的接受度很高,没有不自然的感觉,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是外来语。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形式之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随着对外来事物的接触增多,人们对外语词汇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 高考外语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选择 , 以此为导向,中国的中学课程基本上全部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在此背景下,民众对英语的掌握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量汉英混合词和字母缩写词。如“T恤、X光、DVD、MTV、GDP”等 ,这些词汇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 ,尽量使语言简洁精炼,易于交流。另外,有极少部分的外来语在吸收时用的是造字法,即造了新的汉字。如“氖、硼、钛”等化学元素名称,通过给表音的汉字加上形旁,提示该外来语的语义信息,符合汉字的表义特征。

二、日语外来语的构成形式

日语在吸收外国新事物新概念时, 有的直接借用外语的发音,有的翻译成日语,前者叫外来语,后者叫译语(「訳語」)。译语多产生于江户末期和明治初期, 当时最先学习外国新知识并将其介绍到日本的一批有为之士都有深厚的汉语功底,他们将外语翻译成和语或者汉语, 民众也仍然习惯使用汉字而不是片假名。这些词中的一部分被中国人学习和借用,就成了上文所说的日语借词。日语中的外来语基本都是音译成片假名,主要音译欧美语言,也包括少量音译自汉语、朝鲜语等外来语。如“ビロード(天鹅绒,葡veludo)、アルコール(酒精,荷alcohol)、バカンス(长假,法vacances)、チャーハン(炒饭,汉炒饭)”等。虽然日语翻译外来语的形式没有汉语多样,但有一种形式是日语独有的特点,这就是“和制外来语”。和制外来语是指日本人用外语的构成要素创造的,意义、形式、构成方式与原语不同的外来语。如将英语「ジャム」和葡萄牙语「パン」结合成「ジャムパン」(果酱面包),将德语「テーマ」和英语「ソング」结合成「テーマソング」(主题曲)等,这些就是和制外来语。还有不按照原语单词词意拼凑的,如“オートバイク(motorbike)、ハイセンス(good sense)”等。和制外来语很多,以至于懂英语的人会出现听不懂和制英语的情况。另外,日语中还有不少混种语和缩略语。混种语(「混種語」)是指将和语、汉语、外来语3种语种中的2种或2种以上相结合形成的复合语(「複合語」)。与外来语相关的混种语如“白ワイン(白葡萄酒,和语+外来语)、老人ホーム(养老院,汉语+外来语)”等。日语常用的音节长度大约为3-4音节,5-6音节以上就会感觉过长,使用不便,但外来语很多都在5音节以上,所以许多外来语都是将原语的一部分省略形成的。如“アニメ(动画,animation)、バッグ(手提包,handbag)”等。另外,还有许多字母缩写词,如“OL、TV、Q&A”等。

三、结语

汉日词汇类比初探 篇4

1 中日同形词

从汉字的字形看, 中日文两国语言中有相同的词, 这样的词叫做同形词。比如, “学生”“学校”“政治”这些词在中日文中使用着相同的汉字;“经济”和「経済」, 看上去汉字不一样, 只是中文中使用的是简体;还有, “命运”和「運命」这样的词, 中文中不仅用的是简体汉字, 语顺也发生了变化, 但也可归类为同形词。虽说是同形词, 但发音不同, 仅仅是词形相同。

中日文同形词有三种不同的种类。如下所示:

第一类型:意义相同的同形词;

第一类型又可分成两种:

1) 语顺相同的同形词:如:菊花, 动物

2) 语顺不同的同形词:如:黑白-白黑

第二类型:一部分相同的同形词;

第三类型:意义不同的同形词。

第一类型与第三类型在中日文同形词中占有不可估量的比例, 这篇论文中主要谈谈这两种类型。

1.1 意义相同的同形词

同形词在中日文两国语言中最多, 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即语顺相同和语顺不同的同形词。

1.1.1 语顺相同的同形词

从性质上看, 动物、植物名称一样的词汇:

比如, 牛、猫、羊、牡丹、菊花、樱花等等

科学技术、学术用语、社会科学方面也有很多同形词, 比如:

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地理、生物、数学等等, 都是完全相同的。

下面的例子是在中文里是简体字, 但也是同形词。

比如:経済、植物、動物、薬学、産業、農業、電気、音楽等等。

1.1.2 语顺不同的同形词

首先看个例子, 将日语的「運命」两个字颠倒, 变成中文的“命运”, 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与人的意志无关, 围绕这个人所发生的凶吉祸福”。再比如, 日语的「苦痛」和中文的“痛苦”也是语顺颠倒, 意义相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以下所示:

施設―设施、白黒―黑白、熱狂―狂热、買収―收买、終始―始终、紹介―介绍

平和―和平、言語―语言、凸凹―凹凸、物事―事物、畏敬―敬畏、途中―中途、硬軟―软硬等等。

1.1.3 中日同形同义词的总结

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的具有共同字形的词汇呢?无非就两个原因:一是日本借用了中国的汉字词;再就是中国借用了日本的现代汉字。

最大的原因就是日本借用了大量的中文汉字。当时是随着庞大数目的儒教经典和佛教的流入, 溶入到日语中的。像「登山」「読書」「学問」这样的汉字词, 是从中国借用的外来语, 但现在已完全融入日语中。在一般的日语国语词典中, 这样的汉字词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0~70%左右。

虽说日本从中国吸取了大量的汉字词, 但是, 中国最近也从日本借用了许多日本人创造的汉字熟语, 这占据了中日同形词的很大一部分。

日本为了向近现代化社会发展, 在明治维新后开始接触并吸取欧美的有关文化、制度, 派遣学生去欧美诸国留学, 同时在日本国内翻译一些有关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书籍。当然, 在当时对没见过的新事物、新概念怎样译成日语所产生的冲突而费了很多心思。那时, 他们不能像现在这样简单地用片假名来代替, 只有使用汉字来创造新的词汇。比如说, economics这个词当时不是「エコノミクス」而是译成「経済学」, policy不说「ポリシー」而是「政策」来作为日语词汇使用。「代表」「自治」「民主」「独占」「資本」「現実」「原則」「否定」「議会」「義務」「否認」这些词都是当时根据意义所翻译出来的新词汇。

后来, 中国大约在明末时期, 将多数学子派往日本, 在学习日语的同时通过日本学习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这些新汉字词汇和它表示的意义一并带回了中国。

所以从日本进来的有关近代的学问领域、社会制度、经济的词汇较多。在《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这一本书里, 介绍了大约450个左右这样的同形词。分类别来看一看:

1) 日本创作的日语

例如:場合、手続、服務、取消 (取消す) 、電報、美術、概念、幹部等等。

2) 根据欧美的概念译过来的日语

例如:文学自由革命社会等等。

这些词, 比如“文学”是由literature译过来的, 但是“文学”这词在中国古文的《论语》中指有关诗经、易经、书经的知识, 与现在“文学”这一概念内容有所不同。在“文学”里指含有literature意义的只有日本人, 中国只是把它作为新词汇借用了。

像这些新创造的词变成中文汉字词的有300个左右。常用的基本词汇可以说都是从日语中汲取过来的, 已完全融入了中文, 这是我们中国人没意识到的。

1.2 意义不同的同形词

在中日同形词语中经常被作为话题的就是中日同形异义词。为什么意义会有所不同?下面来分析它的原因。

1.2.1 理解的错误

为什么会出现同形异义词, 一是由于中日两国语言对汉字的理解错误。比如说, 日语中的「麻雀」读作「マージャン」是“麻将”的意思, 但在中文中ma que是「スズメ」的意思。

再比如说“猪”在中文里读zhu, 意思是「ブタ」, 但在日文中“猪”是「いのしし」野猪的意思, 中国说猪年出生的人而日本却说是野猪年出生的。在中文中“娘”niang虽然有点方言味道但它不是“女儿”而是“母亲”, “老婆”lao po不是“老婆婆”而是“妻子”的意思。日语中的「手紙」てがみ是“信”, 而中文里是“纸巾”, 「汽車」きしゃ是“火车”的意思, 而没了它中文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其他还有很多, 比如:

工夫 (くふう) 、皮肉 (ひにく) 、妻子 (さいし) 、丈夫 (じょうぶ) 、舅 (しゅうと) 、姑 (しゅうとめ) 、野菜 (やさい) 、進出 (しんしゅつ) 、留守 (るす) 、勉強 (べんきょう) 、脚気 (かっけ) 、真面目 (まじめ) 、喧嘩 (けんか) 、質問 (しつもん) 、試験 (しけん) 、無理 (むり) 、約束 (やくそく) 、始末 (しまつ) 、心中 (しんちゅう) 、新聞 (しんぶん) 、大事 (だいじ) 、怪我 (けが) 、手順 (てじゅん) 、公式 (こうしき) 、蛇口 (じゃぐち) 、親身 (しんみ) 、お菓子 (おかし) 、大手 (おおて) 、検討 (けんとう) 、湯 (ゆ) 等等。

1.2.2 使用古代汉语意义的现代日语

再就是现代日语它至今还使用着古代汉语的意义。

虽然中文中古现代汉语的意义已发生了变化, 但日语仍然使用着古汉语的意义。比如说, 日语中的「走る」在古代汉语中指人或动物脚的移动速度快, 迅速向前移动的意思。日语中它还使用着这个意义, 但在现代中文中它已是“步行”的意思。

再比如说, 中国古典中的“去齐国”, 在古代汉语中是「斉の国を去る」的意思, 但在现代中文中是「斉の国に行く」, 还有, “聞”现代汉语中不是用耳朵听, 而是闻味道。

像“走”、“去”、“聞”这些词语, 日本人知道的只是古汉语的意思, 虽然它字形没发生变化, 但在中文中它的意义已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 虽然日语把汉字作为表意符号、利用汉字的意义, 但它用的是古代汉字的意义, 所以不能完全用中文意义去理解日文。

再一个就是中文中已不使用, 日语中还使用的同形词。比如, 古代汉语中的“町”是田地的分界线, 现在已不使用。但是在日语中作为地方公共团体、位于市和村的中间档位、属于都道府县之中;土地面积、距离的单位的意义在使用着。

其它的, 有从中国起源的汉字进入日本, 然后再从日本返回后意义发生变化的同形词。像“写真”这个词总以为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 其实它是诗人杜莆的创作, 原意是肖像画很逼真。到日本之后, 变成照片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是把拍下的艺术照经过某种方式编辑成的东西而被接受。

2 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汉字词、特别是同形汉字词我们很容易被它的外形所迷惑, 经常理解错误。正是由于这样的错误理解, 有时会使中日关系恶化, 有时会在商务贸易中产生误会, 就连在我们进行日常生活中的会话交流时, 对要知道对方所讲的意义这方面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只有我们在学习日语时, 要正确把握中日文的异同点, 消除学习日语的障碍, 这样才能学为己有、学为所用。

参考文献

论汉日同形词的来源 篇5

众所周知, 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词形相同的汉字词。这是汉字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它们有的词义相同, 有的词义相异, 有的词义有同有异, 表现得错综复杂。而且, 除了在词义上存在种种差异, 在词的语法功能上也有诸多不同。要正确分辨和掌握这类词, 既需要考虑词义方面的因素, 也需要考虑词的语法功能方面的因素。

像上述存在于日语和汉语里并且词形相同的词, 我们称之为汉日同形词。虽然就其内涵和外延仍有诸多分歧。但日本学者大河内康宪曾就同形词范围划定指出:「同形語とは双方同じ漢字で表記される語といってみてもこれらに数えることはあまり意味がない。日本語で使っている漢字は同じ意味の文字をあてたということにすぎないのであって, 本来どこかで双方が関連のあった単語という痕跡はない。全く表記における借用ということにすぎない。」。虽然大河内康宪并未严格定义汉日同形词, 但他认为首先应该是“双方同じ漢字で表記される語”, 他又提出:「われわれが関心を寄せるのは, 単純に表記が同じというだけでなく, 歴史的に相互に関連があったと思われるもの, おそらくは出自を同じくすると思われるものである。つまり二字的字音語の一部ということになる。……主として明治以降盛んに行われるようになった漢語で, 中国でも現在使われているものを取り上げたい。」。由此可以看出, 大河内康宪的观点认为汉日同形词虽然有其历史渊源, 对其的考察应包括明治以后的和制汉语在内, 但仍从属于“漢語”的范围, 也就是说仍要求其读音为音读。在这一点上本文持不同的观点, 本文对判断汉日同形词采取以下依据表记为相同的汉字且只由汉字组成 (忽略繁简差异、汉字相同但有送假名的词也不做考虑) 。目前中日两国都在使用的词。单纯从词形考虑, 不考虑读音情况。

二、汉日同形词的类型

对于汉日同形词的研究以意义为划分依据可以从同形同义、同形类义、同形异义这三个种类型进行。本文除了从这三种类型进行意义方面的分析以外, 还从词的语言色彩, 褒贬意义、语感强弱、词性等语法功能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比较。

三、汉日同形词的来源和产生原因

汉日同形词大致有两大来源。一类是日本从中国借用的汉字词, 这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 汉字刚传入日本以及其后的几千年时间, 尤其是中日文化交往频繁的唐宋时期, 日本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大量吸收借用中国的汉字词。还有一类是中国从日本借用的汉字词, 这类汉字词主要是以和制汉语为主。和制汉语是日本人自创的汉语词汇。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 利用汉语造词法自创了许多用汉字表记的汉

*本文系基金项目:重庆医科大学校基金 (项目编号:XBYB2007121)

语词汇, 这类词都属于汉字词。

同形词产生的原因是与其一般都有借用、同源的关系分不开的。其中同形同义词产生的原因大致是意义相对比较单纯的词, 在借用或转用时词义基本保持不变, 而其自身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发生大的词义变化。这类词以日语中早期的基本词汇为主, 绝大多数为名词, 也有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数量多, 范围大, 在使用时也比较容易掌握。

大河内康宪对此这样认为:「同じ漢字で表記されるといっても, それぞれ全く異なる言語の語彙の中にあるわけで, 違いがあって当然だが, 多くの場合借用関係にある, 出自を同じくする漢字語であり, 本質には同じ語が異なる文化, 言語の中で異なる運用をされてきた結果の差違と言える。」。

因此, 汉日同形类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 词义本身变化

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词汇的意义会因多方面的影响而变化。例如“处理”一词, 在日语中“处理”表处置、管理事物。可是, 在现代汉语中除此项词义外它又派生出“减价、便宜卖”的意思, 如“处理品”。这属于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 词义本身所发生的变化。

(二) 词义的凝固

词在借用和分化过程中会发生词义的凝固现象。例如:“执着”一词, 这个词原为佛教用语, 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 不能超脱。日语就把此原义凝固下来, 指因贪恋而不愿放弃, 为贬义, 并使用至今。而汉语中的“执着”一词随着词义的变化发展, 原义逐渐摈弃不用, 现指对事物追求不舍, 不轻易放弃, 一般用于褒义, 如“执着于事业上的追求”等。

(三) 社会文化生活等因素

语言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 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如中日汉字的不同简化、汉日民族心理及对词义理解差异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因为汉语和日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汉日同形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表现, 这种联系在学习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 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情况, 造成了很多的误区, 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障碍。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这一误区, 排除这一障碍, 正确和清楚地认识汉字词。

参考文献

上一篇:盆栽技术下一篇:租赁型保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