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2024-08-04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精选十篇)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篇1

1 重视校园电视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

高职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校园电视对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和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性, 统筹协调, 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校园电视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校园电视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电视台硬件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 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室、学生宿舍没有电视设施。电视台建设受到资金投入限制, 导致设备不完善, 而且由于设备趋于老化, 更新换代慢, 经常导致节目制作的仓促, 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实效性。

2 提高素质, 加强校园电视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电视从业人员队伍是办好高职院校校园电视的最基本保障。首先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文字编辑的新闻采编等文字处理优势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图像制作、技术设计优势, 使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其次,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记者队伍, 从学生中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热爱电视事业的参与学校电视制作工作,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新闻报道到各个栏目, 放手让学生独立策划、拍摄、制作, 并反馈播出效果。在锻炼和使用学生记者队伍的同时, 要加强对学生记者队伍的培训, 培训项目可以从工作思路、采稿方式、写稿方法、编辑制作方法等方面开展。具体方式可以让原有工作出色的成员传授自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更可以请校内或社会新闻媒体组织方面的知名老师、人士来给大家做培训, 或是组织座谈会。以此培养他们的工作思路, 辅导他们怎样开展工作, 怎样更好地完成工作, 学会以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在新成员工作开始一学期后, 进行第二次培训, 针对大家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实际困难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 聘请专业人士来作培训, 这可使大家在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后,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工作能力, 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 使校电视台成为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基地。

3 创办特色栏目, 提高电视节目质量

高职院校校园电视作为独特的一个校园媒体, 具有直观、形象、寓教于乐、学生参与性强的特点, 其受众是广大师生员工, 因而在制作节目时就要考虑师生们的特殊需求和接受心理, 要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敢于大胆突破, 做出有品位、有特色、有深度、符合校园文化氛围的节目来奉献给广大的观众。比如可以设置《学生心声》等栏目, 就学生关心的比如食堂饭菜质量、图书馆的利用、升本考研、毕业生就业创业等热点问题, 请主管校领导或相关部门领导与学生代表零距离进行交流座谈;设置《学术论坛》栏目, 为师生提供校内外专家、学者精彩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设置《菁菁校园》栏目, 讲述学生身边有意义、有意思的故事;设置《欢乐舞台》栏目, 为学生展示才艺提供一个表演舞台;设置《心灵之窗》栏目, 为学生解答心理健康上的问题;设置《校园DV》栏目, 为学生自己创作的DV作品提供一个平台;设置《影视欣赏》栏目, 播出经典的外语影视片;还有电视专访《领导访谈》、《名师风采》, 系列报道《走进院系》以及学校重大活动的连续报道和现场录像等等。只有形成了有特色、有深度、优秀的电视节目, 才能真正吸引观众。

4 加大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工作任务和职能, 有效地发挥校电视台人才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 开创电视媒体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新局面。积极制作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电视教学片, 选择一些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制作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视频教材, 制作好的教学节目可通过闭路电视系统或VOD视频点播系统辅佐教师的课堂教学。根据老师的教学需要, 从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中接收录制与相关专业有关的电视节目, 用于课堂教学。电视工作人员制作和录制的节目, 除了通过有线电视网用于宣传教育和课堂教学外, 还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将它们采集成数字影像格式, 整合进学校教学资源库, 为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提供丰富的视音频教学信息资源, 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整合。目前, 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 因为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集中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 为网络课件开发和教师备课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 避免大量重复性劳动,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 降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主要有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校园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库、精品课程库、数字化图书馆等。其中大部分的工作都离不开电视工作人员, 大量的视音频素材的采集和制作都需要电视制作人员去做, 因此电视工作人员可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 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并及时将入库的最新资源目录对全校师生发布,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 加强部门合作和对外交流

高职院校校园电视台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应该跟学校的其它各部门展开积极合作, 如各学生社团、各院系和各行政部门等等, 从他们中间聘请特约通讯员, 可以由他们提供相关的新闻线索和活动信息, 电视台负责拍摄报道, 这既可以丰富电视台的节目信息, 也可以为对方提供宣传平台, 实现双方的共赢。和其它的校报、广播台、校园新闻网等媒体也应该积极推行媒体资源的共享, 实现优化配置, 节省信息采集制作的时间和精力。拓展与外校兄弟电视台的交流, 通过交换节目信息、创办经验等, 扩充节目信息量, 吸取好的节目形式, 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电视台的全面发展。

6 尝试市场化运作新路子

高职院校校园电视的发展也要积极引入市场化导向, 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的拨款, 应适当地向社会各界寻求节目赞助和广告资源。其实, 高职院校校园这个市场, 早已被许多商家瞄准, 大学生这一群体蕴藏的潜在广告价值越来越受到商家的重视。校电视台可以与团委、学生社团合作举办各种服务性活动, 以诸如图书展、文体活动、征文大赛、主持人大赛、论坛讲座、消费调查等形式, 寻找卖点吸引商家的赞助,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又为商家创造了商机。电视台能够借助这些资金更好地提升节目质量, 同时也能促进电视台为了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 提高对自身节目制作水平的要求, 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篇2

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含义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校企文化同一性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以校企互动的方式来促进校企文化同一性建设的具体措施.

作 者:胡双喜 王雅琴 李鹏辉 朱永念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2) 分类号:G122 关键词:高校文化   企业文化   同一性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篇3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提升,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疏离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特色不够鲜明,执行落实不到位和文化品位不到等问题。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要遵循教育性、互补性、务实性相统一的原则,二要注意保持专业应用性、职业选定性和行业指向性等高职教育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校企合作  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的四项职能中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文化传承。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党和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光荣使命。

1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注重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综合国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内涵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国之间的竞争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尤以文化竞争越来越突出和激烈。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科学文化研究和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青年学生,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增加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2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目标。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合作,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培养出既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素养的职业人,能够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3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但由于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不长,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高职教育理论,大多数高职院校多由中专校或中职校升格而来,积淀不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内涵,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4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承担着引领先进文化和培养引领先进文化的未来社会人的重任,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塑造在精神品质、智慧能力和体魄诸方面获得充分发展的合格人才创造良好的精神条件和环境氛围。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不仅要培养技术技能高手,更要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优良品行的社会人。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由于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存在疏离培养目标、没有鲜明特色、制度落实不够和文化品位不高等不足。

2.1 文化硬件投入不断改善,却疏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得力于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文化硬件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校园的整体规划更加科学,布局趋于合理,建造了相关的文化场所和人文景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却存在着物质文化建设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疏离的问题。由于缺少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系统的理论支持,某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盲目模仿本科院校的模式,未脱出职业特点;某些高职院校则明显的带有以往中职校的印记,出现定位较低的情况。

2.2 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却没有鲜明特色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训、校歌,学风、教风等通过雕塑、标语等遍布校园;在校园推行核心价值观,凝练师生员工精神意志,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某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时也出现了盲目跟风、简单模仿等问题,忽略了地区、城市、专业、服务对象等具有明显识别特质的事项,并不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

2.3 制度文化建设趋于规范,执行落实不够

制度规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各高职院校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都采取了诸多的方法与措施,某些高职院校还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在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等规范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心理优越感,也带来在落实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时不能够认真到位的问题,出现有制度不执行、有规范不遵守的现象。

2.4 行为文化建设丰富多彩,文化品位不高

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上都相当重视,团学部门和教辅单位都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是通过开展与专业、职业相关的技能比赛等活动,更是有效促进了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但由于青年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和指导教师人力有限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存在着品位不高,甚至较为低俗的现象。

3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如何发展时指出:“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式——高等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这种联系便是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尤其需要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整合学校举办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校企深度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在这些合作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合作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指向“人”这一主体,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与主要方式。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将能够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运行,促进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有效实现。

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要遵循教育性、互补性、务实性相统一的原则,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载体,用优秀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丰富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人员互动交流、教学内容设计等途径,实现全方位的对接与融合,使二者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基于企业文化理念所产生的校园文化,势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作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要注意保持专业应用性、职业选定性和行业指向性等高职教育的个性特征,同时还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进行,具有高职院校主体文化特征,又蕴含着企业文化气息的学校文化,而不是完全企业化了的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化学反应。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培养出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以扎实的专业理论、高超的职业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罗时髦.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曾琦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凌海波.高职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4]麻富游.基于职业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1年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GZ20110006)。

作者简介:

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职校史建设刍议 篇4

一、校园文化和校史文化的关系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文化强国的背景下被提升到了战略全局的高度。2011年,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 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样, 是高校的历史责任。文化育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国家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文明高校评估和示范性高职申报中, 校园文化建设均是其中的内容之一。然而, 校园文化是什么, 却一直是众说纷纭。影响较大的就有总和说、氛围说、层次说等十余种。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 笔者更认同安徽师范大学葛金国教授所做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作为一种亚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 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 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 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1]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可以窥得校园文化的几个特点:1.动态性。校园文化随学校的产生而产生, 自形成起便一直处于兼收并蓄, 吐故纳新的状态中, 随学校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丰富性。校园文化涉及学校多个领域, 有有形的, 也有无形的, 且彼此间碰撞、融合、衍生, 内涵不断深化, 外延持续扩展。3.独特性。校园文化以校园为空间, 是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空间、发展历程的不同使得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和特色, 成为高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 是学校传统的积淀、精神的承载, 它是历史发展物化了的文化。可以说, 校史之中蕴涵着校史文化, 校史文化融汇于校史之中, 校史与校史文化是不可分割、内在统一的。校史文化符合校园文化的表象和内涵, 也具备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说明的是, 校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校史文化不是校园文化的“枝丫”, 它蕴含的大学精神、核心价值、治学传统是校园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和“灵魂”。不注重校史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就容易流于浅薄, 缺乏创新, 鲜有特色。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史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史是一种文化, 它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上文中已有所论述,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史建设可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校史编撰缺乏“精神”

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校史编撰的任务后, 往往临时组建一个写作班子, 拟定一个大纲, 规定一段时间完成。由于写作者水平参差不齐, 平时又没有进行专业的研究,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难免罗列拼凑, 剪辑成书。一部校史, 变成了五花八门的材料的堆砌, 变成了流水账式的记述。这样的校史见史不见人, 见成果不见反思, 见形式不见内涵, 自然而然缺乏“精神”。

2. 校史研究亟需加强

在校史研究方面, 国内很多著名大学走在前面。很多学校不仅加入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 成立了专门的校史研究室, 还出版了相关刊物, 举办了研讨会, 等等。由于人员、资金和文化底蕴等问题, 高职院校校史研究起步很晚, 成果不多, 甚至很多学校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

3. 校史教育有待落实

目前高职院校校史编撰风气日浓, 但校史教育却没能与之同步。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 但思路狭隘, 形式单一, 内容老套,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把校史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校史介绍, 没有把校史和学校的现状、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科研等结合起来。有的把校史教育的对象局限在学生, 忽略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这一群体, 导致不少在校工作多年的老师都对学校历史不甚了解。

4. 校史物质载体匮乏

笔者认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史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史建设的理解还停留在单纯的校史编撰上。编撰任务完成后, 队伍就地解散, 成果束之高阁。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史陈列室、展览馆。但基本上是有上级和其他单位的领导来访或校庆活动时才开放, 且其内容多为文字和照片, 实物、音影材料等甚少。

5. 校史建设制度零散

校史建设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 涉及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 需要制度来推动、规范、保障。很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意识淡薄。涉及校史建设的制度少之又少, 使得校史建设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 又没有专门的保障措施和归口管理的部门。

三、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职校史建设

1. 加强校史编研, “锻造”校园文化的核心

与本科学校尤其是“211”、“985”高校相比, 文化底蕴一直是高职院校的短板。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教育转型而来。升格后,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资源整合和硬件建设等方面。再加上较之人文教育, 更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沦为配角。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校史编研, “锻造”高职校园文化的灵魂, 使师生凝聚改革和发展共识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 安排专业的人员对校史尤其是建校早期的校史资料进行抢救式的收集、整理, 并定时编写和增充, 形成长效机制。要保证必要的经费和设备, 在将校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纸质资料的同时, 制成规范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库, 以便长期保存, 方便利用;二是加大校史课题立项的扶持力度, 组织人员围绕校史开展专题研讨, 总结学校的治学传统、人文精神、核心价值、办学特色, 找出学校得以安身立命, 绵延不绝的根源, 找出“推动学校运作的这种精神和观念”, 即校园文化的核心———大学的理想;三是在编研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要对办学历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努力探寻校史和新的时代精神、新的职教理念和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契合点, 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更好地服务高职教育, 服务学校的建设发展。

2. 加强校史教育, 构筑校园文化的特色

校史教育的开展建立在校史编研的基础上。其渠道和形式应注重创新:可以依托新生入学教育, 也可以邀请老领导、老同志做校史讲座。可以编写校史教材、画册, 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十年举办一次的校庆, 也可以每年开展一次校史文化周等。其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对治学传统、人文精神、核心价值、办学特色的宣传、浸染, 推动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可以通过学校在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改革的介绍、解读, 汲取经验教训, 理清发展思路;可以通过优秀人物和典型事件的述评, 使师生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进而迸发出强烈的身份意识和进取精神;可以通过校情和专业介绍, 使师生尤其是新教师、新学生尽快融入集体……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种活动时, 热衷于跟风模仿, 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和品牌。校史教育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 师生必然会对学校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由于每个学校的校史都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 学校立足校史开展的活动也就使校园文化有了更充实的营养, 更深厚的底蕴, 更容易形成特色和亮点。

3. 加强设施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史的编研和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设施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应建立起一整套的与校史密切相关的设施, 并以此凸显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一是建立校史馆。“建设好校史陈列馆, 实际上就是考量一所学校能否正视自己的历史, 能否正确总结自己的历史, 能否将自己历史上最鲜活的经验与教训展示出来, 咨陬善道。”[2]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史馆时, 要注意其展出内容的准确性、代表性、多样性。要制定饱含艺术构思和充满现代意识的立体布展方案, 融合先进的光电影技术, 让参观者为展览艺术所吸引, 为厚重的校史所感染。要规范日常管理, 及时对内容进行更新, 定时对师生乃至校外人士开放。二是设立校史景点。要在校园环境设计中, 充分体现校史元素。以设立名人雕塑、校史长廊、校史主题公园、文化墙等,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使爱校的情感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三是重视校园遗迹的保存。校园遗迹见证了学校的风雨变迁, 对于帮助高校寻根溯源、激励后辈学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在拆旧立新的过程中, 尤其是建设新校区时, 一定要做好校园遗迹的保存工作。四是建立校史网页。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今天, 网页这一平台的搭建可使校史文化辐射范围更广、感染力更强、影响更深远。目前很多高校, 如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均已建立了专题网页。高职院校如能紧跟其步伐并依照自身实际开展个性化的建设, 校史网页将会成为师生和校友共同的精神家园。

4. 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科学规范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校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也是保证校史文化永续发展的前瞻性安排。高职院校在进行制度建设的同时, 不应忽视校史方面的建章立制。校史的编研、教育和设施的管理均应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和保障。除了归档制度、校史馆管理办法等专门的制度外, 学校还可以将校史建设写入科研项目管理、文化设施使用, 乃至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要根据校史建设的进展, 对制度进行修订、废止、重立, 使之健全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67.

高职院校数字化档案室建设刍议论文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高职院校档案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档案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我校档案室正利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建立各种数据库、与兄弟学校计算机网联网、登陆因特网等方式,逐步向数字化档案室转化,以达到档案资源共享的目的。

现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加强学校数字化档案室建设的内容谈几点认识。

一、建立学校档案室主页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多,学校档案室应该建立档案室主页和自己的服务器,可以远距离、快速度、高质量地传递声像、图文和数据,发布档案信息,利用网络为用户查阅游览教育档案信息并为其服务。档案室主页设计可突出学校特色,包括学校简介、高级专业人才简介、档案室全宗介绍、档案室信息服务内容、档案检索工具使用方法、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用户信箱,还可以向用户介绍档案室编研性信息及网络文章(在国家级、省部级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主页设计要生动形象,有美感,可连接到校园网,尽可能增加搜索引擎,供广大师生、领导与管理人员查阅,为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工作服务,以便于利用者在网页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必须提高。可按学科、专业设置门类将所学课程科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英文名称列其后与中文对应建库。利用者在查询时只需将学时、分数重新输入,便可打印出所需份数,即可达到既方便使用又保护档案原件的目的`。这项服务是学校档案利用工作的重点、热点,也是目前接待利用人次、查阅档案卷次最多的一项服务。

例如,我们学校建立了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为出国人员(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提供中英文对照成绩单,包括专科及中专学生,使利用者在档案室就能把公证材料办理齐全完整,服务一步到位。在学生择业时都要到档案室索取成绩证明,档案室提供的原始凭证方便、快捷、高效,很受用户欢迎。

三、建立学生档案数据库

要将每届毕业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是否党团员、入学时间、来源、所学专业、毕业时间全部输入计算机建库。可进入学校信息网公开查询,以便跟踪毕业生信息和学生质量培养,为教学评价、专业评估提供依据;也可成为校史参考资料,为研究专科教育奠定丰富的材料基础。我校建立了毕业生自然情况数据库,并连接到校园网,用户可以随时查阅。

四、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

科研项目科学管理,是学科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校经济利益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可使科研成果档案信息得到推广,可从应用市场中寻求科研成果的落脚点,进而以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为依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可将科研项目组织鉴定单位、鉴定时间、主要完成人、成果水平、获奖情况、技术内容简介、使用范围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输入计算机,连接校园网,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天地。这不仅为学校科研成果的奖励提供了依据,而且对经济发展和医学科技创新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

五、建立教师科技档案数据库

刍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原则 途径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建设四化合格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两者结合产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的,也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和环境里,由校园社会群体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他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而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原则

1.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身心健康性的原则

在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存在身心双健的一元论、重身轻心或重心轻身的二元论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认识的偏颇,均不能实现人的真正健康,因此,要确立身心统一发展的意识,坚持身心健康性原则,使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扎实的根基。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原则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最后阶段,具有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人的心理品质,对事物的认识带有感官性和兴趣性,对事物的注意程序及兴趣时间相对不稳定,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增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建立长期较为稳定的兴趣及娱乐倾向,较好的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代性、大众性、全体性原则

一定的时代具有其一定的特点,这一定的特点必然导致一定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发展方向,文化的时代性要反映这个时代特点,必须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必须具有时代性,只有被大众接受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才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全体性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把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本土化和民族性原则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强调体育文化建设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要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的发展上再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高校校园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阵地和摇篮,东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明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创新对全人类的体育文明的贡献才能成为现实。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等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对校园师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2.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的体育行为,他处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地位,我们要重点加强高校校园体育建设。首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3.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和意识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升华,在其建设中广泛应运各种宣传媒体,宣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等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的各种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4.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是高校开展各项体育工作和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及交流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学校要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要有主管学校工作的副校长,学生会要设立体育部。要抓好各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审批与组织工作。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用标语、图展、广播、录象、网络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意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组织体育知识讲座,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无裨益。

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队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

5. 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的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律、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各个学校应根据之间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景晖;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2]王刚;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之研究 [J];安徽体育科技; 2006年01期

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篇7

校园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不仅吸收着社会文化的精髓, 同时又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它既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也能够激励大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创建出具有特色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第一个层面, “主要指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的物质体现, 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文化体育设施、校标、校旗、校徽、校花、校歌以及校园纪念品等。这是校园文化的外部层次, 也是精神文化结晶方式的实体存在。”其中, 尤以校园的建筑、设施设备、绿化、景点最为重要。物质文化虽不能以显见形式快速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但它日日夜夜, 以或庄严或幽静或神圣或静美的充满文化灵性的气韵, 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形式, 给师生以文化和智慧的熏陶。

1. 学校建筑应有整体规划性。

许多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 逐步扩建校舍, 随着时代变迁, 校内建筑新旧有别、风格各异, 影响了校园整体环境风格的统一性、协调性。随着学校的发展, 扩建校舍在所难免, 但应结合学校的长期规划, 从全局长远考虑, 或另建立一个新校区, 或依照原有建筑风格建设, 或以新建筑风格为主, 对原有建筑作一些改善、整修。总之, 学校整体建筑的布局、风格, 应有计划性、合理性, 符合美学规律, 为校园物质文化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2. 突出专业特色和教育意义。

疏于专业特色的考虑, 校园物质文化往往千篇一律, 只见大楼名称不同, 而丝毫感觉不到专业的特点。各院系可以将自身特色, 或在建筑风格上或在人文景观的设置上加以体现。如有些大学文学院在教学楼前建了一尊孔子塑像;一些艺术院校校园内小桥流水、寒塘鹤影、杨柳依依;体育院系的建设突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特点等。这些都会让置身其间学习、生活的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

3. 赋予校园物质文化内涵。

随着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 许多高校都建成了一批崭新而漂亮的教学楼、实验室、服务设施等建筑物, 然而在新建筑物不断建设的同时, 我们对校园物质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缺乏认识, 往往对教学楼简单命名, 大多数校园道路、桥梁、河流甚至没有名称。类似北京大学的“燕园”、“勺园”, 清华大学的“清华园”, 人民大学“静园”, 深圳大学“半亩方塘斋”等这样耳熟能详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名称实在太少。学校应结合建筑风格与专业特点, 为校内标志性的建筑、景点取一个既朗朗上口又富有深意的名字, 这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不小的影响。

二、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第二个层面, “主要指校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观念, 即人们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治学观等, 其主要表现是校风、教风、学风。此外, 大学的传奇与大学的英雄也属于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精神层面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精神文化更是如此, 它隐含于校园的整体风貌之中, 师生的言谈举止、学习生活、乃至精神面貌都能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

1. 强化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 因此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倡导勤奋向上的学风、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不能偏移, 更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只有这样, 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健康、深入、持久地开展好, 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首先, 学校应建立奖学金等奖励机制, 表彰先进,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如专业奖学金、考研奖金。其次, 学校可以不定期开设介绍学习经验的讲座, 促进交流。第三, 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 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

2.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梅贻琦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所谓大学者, 非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傅斯年认为, 预知一所大学的明天, 只需要看看这所大学今天的教授就够了。有什么样的教授, 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大师的风范、大师的一言一行, 就是校园文化的“活”的典范, 这种典型示范作用, 往往比说教、管理等手段更为有效, 其影响也更加直接和深远。所以, 高校要注重大师级教授的引进与培养, 并组织讲座、座谈等活动, 让学生在学识熏陶、理想教育、人格塑造等方面皆有受益。此外, 学校也要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3. 积极开发网络资源。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深入高校学生的生活之中, 这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上看, “网络存在价值多元、信息良莠并存、道德失范、理性缺乏、人情淡漠、文化霸权等问题。”但是, 网络技术的普及, 无疑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网络可以且必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崭新载体, 如电子期刊、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等, 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只要因势利导, 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有益方面, 去除或降低其负面影响, 必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有声有色。如一些大学在校园网内开设了“网上报告厅”, 使同学们足不出户就可聆听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们基于共同爱好并为满足共同的兴趣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补充, 是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较强的凝聚力和重大的影响力。“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学分制的实施, 高校社团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重视高校的学生社团建设, 以此为抓手,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创建学习型社团。

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当今社会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创新优势, 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这样描述学习型组织, 它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组织, 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 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在学习型社团中, 每个社团成员通过个体自我超越、心智模式改善、建立社团发展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共同创造实现团体目标的良好环境和社团氛围, 为社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习。因此学校应制定和完善各种配套政策, 促进学习型社团的发展, 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校园的建设。

2. 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目前, 高校中学生社团的种类较多, 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人数接近在校生的70%。学生社团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文学艺术类, 包括文学社、诗社、书法社、艺术团、话剧社等。 (2) 志愿服务类, 包括导游社、记者团、讲演团、广播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 (3) 体育健身类类, 包括篮球社、足球协会、攀岩社、登山社、武术俱乐部会等。 (4) 理论学习类, 包括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 (5) 科技类, 包括大学生科技协会、计算机学社、无线电小组、机器人协会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发展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 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学生特长,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若干团体参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除了上述社团种类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学校还应充分关注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 积极加以引导。当然, 在社团种类多、数量大的情况下, 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的组织领导, 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 对社团的制度建设、经费管理、社团发展、社团间的协作等各方面进行有效指导, 以促进社团健康发展, 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3. 建设精品社团。

品牌经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在学生社团管理中引入品牌意识, 正是着眼学校的发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 这本身也是社团管理的一大特色。学校要重点扶植那些学生参与面广且在同学中有较大影响的“品牌”社团, “这既有利于促进这些社团的发展, 又可以激发其它社团向‘品牌’方向努力, 使学生社团组织形成百花齐放、百团争妍的良好局面。”例如, 北京大学的爱心社、清华大学的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者协会、华东政法学院的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等学生社团都是全国优秀学生社团。要把品牌意识在社团管理中真正树立起来, 关键在于社团本身质量的提高与特色的挖掘。只有不断地完善与巩固品牌社团, 才能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大学生社团, 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 而且是时代要求。高校的教化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文化氛围, 大学只有拥有了既有深刻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 才能彰显出它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夏少清, 周文辉.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建设途径.石油教育.2005年第4期

[2]陆宏儒.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广西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4月第23卷第2期

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实践,环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关系, 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介体, 由于其契合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特点愈来愈显示其蓬勃向上的活力, 加之校园文化是生长和根植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文化, 具备了强烈的教育功能。因此, 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一, 是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包括工作生活场所、校园美化的环境等, 体现着大学的理想和人文精神。其二, 制度文化。它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 包括教学教研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规范条例、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另外还有习俗礼仪、校风、学风和班风等, 它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其三, 是行为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现, 包括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等, 是最活跃的动态层面。其四, 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学风教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念等。

二、校园文化的实践功能

第一, 认识功能。

高职学院的生源大多是普通高中的学生或少数的中职学生。他们到学校后对所学专业、以后从事职业都不是十分了解。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对学生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相关行业等,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 熏陶功能。

校园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在学校中, 时时被校园文化所包围着, 校园文化无不渗透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行为之中, 无时无刻发挥着作用, 改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

第三, 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的精神, 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与氛围。它能够统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 各种思想、观念交汇碰撞,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弘扬主旋律为宗旨, 对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有鲜明的态度, 用健康、正确的思想引导师生员工, 发挥正确的导向功能。

第四, 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 是一种为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其一旦形成, 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就会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大大增强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形成一股无形的强大的精神力, 激励大家为学校的发展不断奋斗。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对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1.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 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较传统的方式要好。同时,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日趋多样、内容不断丰富,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校园文化活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 营造了一个育人的环境和氛围, 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感染力。

2.校园文化有利于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环境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在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塑造和催化作用, 对学校的整体风格、特色打造以及品牌树立等具有提升作用。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学生凝聚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改变学生内心的世界, 使学生均衡发展,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向“多能型”人才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其形式的多样性, 范围的广泛性, 内容的知识性, 形成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全面成才的育人环境, 具有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在此环境之中健康成长。与此同时, 又使每个同学在自己兴趣的“天地”里, 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 在全面发展中求突出, 在突出中提高。学生不仅精神生活得至满足和充实, 也能发挥想象力, 开拓知识面, 向“多能型”人才方向发展。

四、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 重在潜移默化地渗透, 它像一只无形的手, 指导着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不断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内涵, 以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为载体,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 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灵、情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以在以往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出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新的载体。例如, 将网络等载体引入, 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功能, 在积极引导与控制的前提下, 努力把网站建设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此外, 可以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建设, 努力营造起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性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积极创造者, 任何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都必须最大程度地符合学生的实际, 满足学生的需求。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 重视学生群体的主导意识, 调动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 开展适合学生需求、学生乐于参与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教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课余性﹑群众性, 它的直接目的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素质。所以, 深为广大学生喜爱。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身健心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要力求多层次、重参与、求实效, 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刍议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9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发达地区的许多学校已经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甚至把它作为保证学校长足发展的关键来抓。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 尤其是农村学校,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比较模糊, 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萌芽状态, 这对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极为不利。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 是学校在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 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情操得到陶冶, 视野得到拓宽, 品位得到提升, 那些消极、颓废的文化也不容易渗透到校园中来。那么, 农村中学应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呢?

一、重视环境建设, 让校园成为美丽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1.美化校园环境。爱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农村孩子也不例外。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性灵、矫正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 通过绿化、美化、净化、静化校园环境, 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具备教育的功能。

2.优化教室环境。布置教室是学生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佳作园地”、“我们的故事”、“成长的足迹”等专栏里贴满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 从而形成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

3.净化学生心理环境。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 他们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或者独自一人生活, 难免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学校应该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着力道德、礼仪文化建设, 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和激励功能

1.着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以身作则教育人。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家长、同学和老师。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 所以更加敬佩老师, 给孩子灌输最多的也是要听老师的话,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因此, 教师必须以自己良好的师德、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 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受到教育。

2.着重校规校纪建设, 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正面引导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 但这种教育没有约束性, 因此学校还需要制定各种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可以《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细则》为依托, 制定更具体、更具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标准和要求, 如《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常规》《寄宿生宿舍常规》《学生奖惩条例》等, 促使学生的行为由他律变为自律, 最终将制度内化为自身的良好素养。

三、重视课余文化活动, 发挥活动育人功能, 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1.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许多国学经典不仅语言优美, 而且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学校可以利用早上第一节课前的十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重视社团文化建设。农村中学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联结作用, 让学生社团引导学校文化的主流。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习班或者社团, 如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合唱队、舞蹈学习班、电脑培训班等, 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发挥特长。在社团文化建设中, 学校要注意将普及性与提高性文化活动相结合, 大众性和专业性文化活动相结合, 既注重表面的活跃, 又注重点上的突破, 还要有质上的提高。

高校校园绿化建设刍议 篇10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绿化, 通过绿化可净化空气, 减少粉尘, 降低噪音, 调节气温, 改善小气候, 提高环境质量;可创造疏朗、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 便于师生交往;通过绿化可以创造丰富的季相色彩, 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植物学知识, 扩大知识面等。

2 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1 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

绿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孕育着文化与文明, 成为高校的自然符号和文化依据。不同高校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环境等均不相同, 也造就了不同高校的气质与灵魂。清华大学的荷塘, 北京大学的未名湖, 武汉大学的樱花等, 都是极具文化特色的高校印象, 使大学校园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校园绿化建设的原则

2.2.1 以人为本, 满足需求。

学校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特性, 因此校园绿化建设首先要满足师生员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需求, 并结合功能分区, 考虑生态需求, 建造更具有人性化的绿化景观。

2.2.2 自然为本, 生态优先。

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 景观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其自然优势, 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生态主题, 在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 使用乡土植物, 尽量降低管理和养护成本。

2.2.3 教育为本, 特色鲜明。

学校的生态建设要突出校园特点, 建设植物园式的校园环境, 真正体现“一草一木都参与教育”的思想。同时, 通过使用不同寓意的植物景观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绿化艺术形象。

2.2.4 以绿为本, 景观分明。

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应以营造绿色氛围为主, 在绿化布局和植物配置上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 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乔、灌、草相搭配, 形成开朗、郁闭和半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

3 目前校园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校园绿化存在的不足

3.1.1 种类单一, 比例失调。

园林植物种类单一, 多样性相对贫乏, 对许多优良的园林树种未给予足够重视, 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偏少, 一部分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园林植物没有得到恰当的运用;园林植物配置不够自然, 多表现在乔木灌木比例失调、地被植物种类单一、藤本植物种类太少、垂直绿化不足等, 植物品种的选择对色彩的考虑不足, 使得植物景观显得过于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

3.1.2 文化缺乏, 特色不彰。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绿化建设应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搭配多种植物, 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 配搭建筑和盆景的文化墙、花冠长廊、秀雅假山、幽幽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 能使人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 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1.3 分区不明, 设计粗犷。

校园绿化在品种、设计风格上没有鲜明的分区。对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图书馆区、游憩区及运动区等区域, 没有充分考虑其不同分区的绿化功能和配置要求, 尚未形成不同分区的视觉可识别性。并且在进行校园规划方面, 部分规划设计单位仍采取“建筑先行, 绿化填充”的模式, 留给绿化的空间就较为有限。

3.2 改进措施

3.2.1 实施“适地适树”的原则。

以本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 充分体现经济、实用、美观的特点, 应用自然界的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 供人欣赏, 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树群时, 要深浅疏密相济。

3.2.2 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

注重各植物之间生态上的联系, 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配置效果, 无论植物在环境选择还是植物的表现手法或植物之间的搭配都要考虑得比较周到, 要考虑到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协调, 植物造景材料有主、有次, 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3.2.3 足够重视校园绿地规划设计。

好的绿地规划设计是取得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的前提, 它反映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代理念。只有在规划设计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才会创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应从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的高度, 规划时预留较大面积的绿化场地, 以供集中绿化。

4 结语

上一篇:热加工实习下一篇:美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