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分析

2024-07-22

逻辑分析(精选十篇)

逻辑分析 篇1

一、财权的形成

汤谷良较早地从产权角度来思考现代企业的财务问题, 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的产生、内容、目标、运作都离不开产权, 并由产权来决定, 企业财务与企业产权是息息相关的。进而他提出了“财权”的概念, 认为财权是由原始产权派生出来而又独立于原始产权的一种财产权, 这种财产权与法人制度的结合, 即构成法人主体的财权。但财权是怎样从产权中衍生出来的呢?这需要借助历史逻辑分析的方法来研究。

康芒斯明确地指出, 人类在稀少性的推动下努力 (个别地或集体地) 取得所有权, 完全是出于本能, 和生命本身一样。因而, 对于一切稀缺的经济资源 (或称经济品) 都可能建立产权。如果经济品是直接用于消费, 那么建立产权是为了当期及后期的消费, 即经济品具有满足产权主体的欲望的“效用”。效用是经济品的“使用价值”或“有用性”, 这里的效用并没有通过衡量尺度来量化, 而是由产权主体通过感觉甚或本能来判断, 这时没有也不需要财权。

如果经济品是用于生产经营, 那么建立产权的直接目的是获得更大的益处, 这建立在不同时期或不同主体对经济品的“稀少性价值”评价的差异上, 因而生产过程是一个关于“稀少性价值”投入与产出并寻求正差额 (增值) 的过程。但是在形态上, 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品并不相同, 这就需要运用一种综合性工具对它们进行衡量。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过程中选择了用货币来承担该功能, “货币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给出统一的计量标准”。在此情形下, 人们才有了显性、明确的价值计量与比较活动, 会计就此产生, 但是显性的、相对独立的财务活动并不一定形成了。此时人们关注的是其生产成果是否会在收获之前被他人破坏或抢夺, 因而虽有与实物形态紧密相关的产权, 却没有理财意识, 更不可能产生财权的概念。

在商品经济初步形成的阶段, 社会化分工有了相当的发展, 这也成为经济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 基于血缘、亲情或友情等熟人关系而产生的业主制、合伙制的古典企业是经济生活中重要而基础的角色。这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企业自己集中生产某种或某些少数的经济品, 然后换取自己所需的其他各种经济品, 包括直接消费与生产经营所需的经济品等, 其交换媒介当然是货币。这样就需要借助货币对其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变动进行控制。可见, 包括筹资与投资的财务活动已鲜明地从生产经营过程中独立出来, 并受到人们持续的关注与重视, 这时人们有了理财意识, 但并未形成鲜明的财权概念。

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 企业主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主动让渡全部或部分企业财物控制权, 比如聘请并委托职业经理人代为经营、出租部分生产能力或整个企业, 吸收他人入股共同经营等, 这样必然也要让渡部分收益权。因此, 对财物控制权的让渡或分割也意味着在相关信息或知识上的优势的逐渐丧失。总之, 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时期, 享有对财物的绝对控制权与收益权已不可能。既然如此, 对过程的控制就逐渐转为对结果的控制, 对“实物”的重视逐渐转为对其背后的“价值”的重视, 对具体的“物”的信息的关注逐渐转为对综合的“财”的信息的关注。也就是说, “财物”中的“财”与“物”已有了相互分离的趋势, 从对“物”的控制权与收益权中也显性地衍生出对“财”的控制权与收益权, “财权”的概念也就从“产权”概念中衍生出来了。

当公司制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形成后, 其产权主体更加多元化了, 他们之间既存在联合投入资源、进行团队生产、创造“组织租金”的产权交易关系, 也存在对该合作收益进行分配的产权博弈关系。各产权主体对其产权利益的关注很自然地集中到企业财务上, 因为企业财务能最经济、最客观、最方便地反映与衡量“蛋糕做得有多大”与“谁能分到多少”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关注促使他们力图对企业财务活动施加与其利益相称的影响, 这就要以财权为权利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财权是企业产权关系运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当企业“财物”或资产的所有者将其控制权予以让渡或分割, 从而导致“财” (资产的价值形态) 与“物” (资产的实物形态) 形成相对分离态势的结果。相对于产权而言, 财权更注重企业的价值层面, 更关注企业价值运动的过程与结果, 淡化了对“物”的权利而强调了对“财”的权利, 集中地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产权关系的运动过程与结果。

因此, 笔者认为, 财权实际上是从产权中衍生出来的关于财产价值及其运动的控制权 (支配权) 与收益权的集束。它虽然是产权的衍生物, 但由于“财”已与“物”相分离, 财务活动已从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对独立出来, 因此影响财务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财权也已从产权中独立出来。这种独立状态已在企业的财务实践中体现出来, 所以提出“财权”的概念并非只是财务理论研究上的需要。

二、财权的解构

关于财权应包括哪些权能, 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伍中信认为, 财权应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郭复初认为, 财权应包括投资权、筹资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定价权与分配权。这被白华、余国杰理解为是由法人财产权衍生出来的关于财力的权能, 被批评为是法人财产权绝对化、扩大化的体现。白华、余国杰进而从企业契约理论的角度出发, 提出财权是“从中分离出的与资本价值运动有关的控制权, 称之为财务控制权。”这种认识更鲜明地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层面及从企业的产权主体的角度来理解财权, 而不是局限于企业这个财务活动的承载实体。

白华、余国杰强调财权是各产权主体对企业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控制的权利 (力) , 是一种更具抽象意义的财权。应该说, 这种认识是有新意的, 也是较深入的。当然, 这种认识仍是不全面的, 加了“控制”的限定语后, 毕竟缩小了财权的内涵与外延。因为在现实中, 受各种制度、技术条件的限制, 剩余索取权并不一定会与剩余控制权相匹配, 比如大多数小股东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一般难以直接影响或控制公司的财务活动, 因而很难说他们是否享有财务控制权, 但他们确实享有剩余索取权等财权。也可以说, 从剩余控制权中可衍生出财权, 从剩余索取权中也可以衍生出财权。

李连华教授认为, 应把公司财权划分为所有者终极财权 (作为第一层次财权) 、公司法人财权 (包括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构成第二层次财权) 以及法人财产权被分割后形成的明细财权 (如决策权被细分为包括资本变更权、重大投资权、重大融资权等在内的重大决策权与包括中小投资权、资金结算权、资产处置权等在内的日常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也可按委托代理链进行分解) , 因此公司财权是由不同层次的不同权能构成的一个权利结构系统。笔者认为, 这种理解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 它既兼顾了各产权主体对财务活动施加应有影响的权利, 也兼顾了财务活动的内容, 因而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为更好地理解财权的构成, 笔者拟从另一角度即企业价值运动的角度来探讨。笔者认为, 财权涉及企业财务运作或价值运动的全过程, 包括与企业价值运动各阶段相关的各种权利。

1. 企业价值运动的起点。

企业价值运动的起点是所有者或出资者垫付资本, 当然也包括以技术、能力或社会关系入股。这些所有者与出资者获得的是初始的财权, 包括确定企业的股权结构、确定企业的初始财务契约 (包括公司章程等议事规则) 、确定企业的治理结构、确定自己的代理人 (董事会与监事会及其构成部门或人员) 、确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或方式等。总之, 初始财权决定了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控制的基本框架、方式与途径, 主要涉及财务控制权的内容, 可称之为初始财务控制权。

2. 企业价值运动的过程。

企业的价值运动过程包括筹集增量资本、投资形成经营性资产、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价值管理、创造收益等基本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或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 确定或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组织与人员, 确定或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战略、策略与执行活动等。因而, 企业价值运动过程中的财权即财务控制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与财务监督权。这部分财务控制权又可划分为常规财务控制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 前者主要在企业的财务契约、财务管理制度中予以明确, 主要交由中下级管理层及执行层处理;后者难以在企业的财务契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中明确, 而要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动态调整与渐进式明确, 这些主要交由高层经营管理者甚至股东来执行。这种划分主要是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有限理性与交易费用的存在, 使得财务契约及财务管理制度必然是不完备的, 须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进行动态的、渐进式的处理。当然, 各个财务治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对这些财务控制权的配置是不尽相同的, 需要通过《公司法》、公司章程、公司管理制度等予以确定, 并在合作博弈过程中予以动态的调整。

3. 企业价值运动的终点。

这时主要的财务活动是收益的分配, 这是以财务收益权在企业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为基础的。根据财务收益分配份额的确定性程度的不同, 我们可把财务收益权划分为固定财务收益权与剩余财务收益权, 前者包括与企业财务绩效联系不紧密的固定性工资、津贴、资金等, 后者包括与企业财务绩效联系紧密的浮动性工资、奖金、分红、股权激励等。这些财权的配置可通过公司章程、股权激励计划、劳动合同等予以确定。

因此, 我们可把财权划分为财务控制权与财务收益权。财务控制权包括初始财务控制权与过程财务控制权, 过程财务控制权又包括常规财务控制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 (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 ;而财务收益权则包括固定财务收益权与剩余财务收益权。从企业价值运动的过程也可以看出, 起点上的初始财务控制权与终点上的财务收益权是较具归属意义的财权;而价值运动过程中的财务控制权则是较具动态意义的财权, 即所谓的“财务治理权”。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财权的形成过程, 认为在企业价值运动过程中, 可以把财权划分为财务控制权与财务收益权, 并在企业价值运动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配置。

关键词:财权,产权,价值运动,财务

参考文献

[1].王跃武.论财务主体一元性与财权主体多元性.财会月刊 (会计) , 2005;10

逻辑分析训练题 篇2

1·一个得了G病的病人,会表现出发皮疹和发高烧,或者喉咙 痛,或者头痛等症状,但不会同时有后两种症状;

2·一个得了L病的病人,会表现出发皮疹和发高烧等症状,但 既不会喉咙痛、也不会头痛;

3·一个得了T病的病人,至少会表现出喉咙痛、头痛和其他可 能产生的症状中的某种症状;

4·一个得了Z病的病人,至少会表现出头痛和其他可能产生的 症状中的某种症状,但决不会发皮疹;

5·没有人会同时患上所列G、L、T、Z四种疾病之中的两种以 上。

[问题]

题1 如果一个病人既喉咙痛又发烧,那么这个病人肯定

(A)得了Z病; (B)得的不是G病; (C)得的不是L病; (D)发了皮疹; (E)头也痛。

题2 如果有一个病人,患了以上某种不发皮疹的疾病,那么他肯定

(A)发烧; (B)头痛; (C)喉咙痛; (D)得了T病; (E)得了Z病。

题3 如果病人米勒没有喉咙痛的症状,那么他肯定

(A)得了L病; (B)得了Z病; (C)得的不是G病; (D)得的不是Z病; (E)得的不是T病。

题4 如果病人罗莎患上了以上某种疾病,但她既不发烧又不喉咙痛, 那么,下列哪个判断肯定是对的?

1·她头痛; 2·她得了Z病; 3.她发了皮疹。

(A)只有1是对的; (B)只有2是对的; (C)只有3是对的; (D)只有1和2是对的; (E)只有2和3是对的。

题5 如果病人哈里斯患了以上某种疾病,但他没有发烧,那么,他肯 定会有下列哪种症状?

1·头痛; 2·发皮疹; 3·喉咙痛。

(A)只有1是对的; (B)只有2是对的; (C)只有3是对的`; (D)只有1和2是对的; (E)只有2和3是对的。

题6 如果某个病人患了以上某种疾病,只表现出发烧和头痛两种症 状,那么他得的肯定是:

(A)G病; (B)L病; (C)T病; (D)Z病;(E)可能是G病,也可能是T病。

【答案】

答题1 应选 (C)。 根据已知条件2,L病不会有喉咙痛的症状,因此,这个病人患的肯定不是L病。

答题2 应选 (B)。 根据已知条件3和4,患了T病的人不一定发皮疹,而患了Z病的病人肯定不会发皮疹,但他至少表现出头痛这种症状,我们无法判 断这个病人究竟患的是哪一种病。但是有一点我们已经知道:患这种病的病人都会有头痛的症状。因此,(B)肯定对。

答题3 应选 (E)。 下面,我们逐项地来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2,可推出米勒得的不是L病,因此,选 (A)肯 定错。 根据已知条件4,可推出Z病病人可能会表现出喉咙痛,也可能 不会表现出喉咙痛这种症状,我们无法断定米勒得的是不是Z病。因 此,选 (B)和 (D)都不行。 根据已知条件1,我们也可推出同样的结果,即米勒可能患的是 G病,也可能患的不是G病,所以,(C)也不对。 根据已知条件3,可知患T病的病人肯定会表现出喉咙痛的症状,而米勒没有喉咙痛的症状,因此,他患的肯定不是T病,由此, 选 (E)肯定正确。

答题4 应选 (D)。 根据已知条件和本题题意可推出罗莎患的肯定不是G病、L病和T病,那么她患的只能是Z病。而患Z病的病人必定会头痛而又决不 会发皮疹,因此判断1和2都是正确的,而判断3是错误的。

答题5 应选 (A)。 根据已知条件1和2,可推断哈里斯患的肯定不是G病和L病,那么他患的可能是T病或Z病。根据已知条件3和4,哈里斯不管患 的是T病还是Z病,他都会有头痛的症状,所以,判断1肯定正确,而判断2和3则不一定,故选 (A)。

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分析 篇3

關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逻辑;启蒙教育;分析

现阶段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工作基于两个出发点,其一,小学阶段是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学生处于7-12岁年龄阶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思维、新观点、新思想具有很好的接受能力。其二,数学是一门从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来的自然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同时在知识体系构成方面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在缺乏数学逻辑能力的背景下,一旦出现知识碎片就很难进行学科漏洞弥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考核,而应该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启蒙教学。

一、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思路分析

1、调动思维积极性资源。小学生普遍性格活泼、可塑性强,对事物的关注强度与外界刺激成正比,在开展数学逻辑启蒙教学过程中,应该寻求一些与他们性格、思维结合紧密的内容,以延长期注意力时间,并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因此上,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资源,如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情景创设,结合现实提出一些书本上没有的趣味性问题。

2、展开思维整体性建设。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较少、社会经验缺乏,很难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数学思维构建,教师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学知识架构来促进学生思维整体性的建设。简单地说,“整体性”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在旧知识充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善的思维体系。其二是通过新知识的增加与旧知识产生联系,从而形成全新知识结构,扩大思维整体性建设成果。这一过程中,“理解能力”是思维整体性建设的关键,教学活动中不必要强调学生对概念、定理的描述,而是要突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随着其表达能力的增强,数学语言的完善,学生可以很快地弥补过往的总结性能力弱项。

3、提高逻辑科学性水平。从教学层次方面考虑,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十分浅显、结构简单,数学思维逻辑培养的价值远高于考试成绩。在开展数学逻辑启蒙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提高逻辑科学性水平,并结合小学数学的内容展开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训练。例如,在针对小学生讲解数学问题是,不要直接阐述解题过程和方法,而要他们思考问题要求是什么、给出了什么条件、有什么未知条件、有什么数量关系;进而按照自己的思路解答,并要求学生解读答题步骤。

二、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策略研究

思维逻辑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外界力量推动和纠正才能实现。笔者认为,小学整个阶段(6年)的数学教学工作都应该以思维逻辑培养为重心,这样才能发挥系统性培养效果。相应地,在小学不同年级、年龄阶段,进行数学逻辑启蒙教学的任务也不同,1-3年级应该侧重兴趣方面的培养,以实现逻辑抽象性意识产生,而4-6年级则应该注重思维逻辑锻炼,使学生具有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科学系统地安排数学教学工作。前文中已经阐明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需要循序渐进、逐级开展,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首先要对数学逻辑能力进行清华,面对同一问题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引导途径。其次,要避免“一步到位”的教学思想,在知识传达和问题解答过程中注重过程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递进式”的训练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解难训练。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的特点,在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很自然过渡到学校环境中,尤其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事事依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基于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性解难训练,让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来解决问题,并配合适当的激励方法,不断强化自主性解难意识。事实上,小学数学整个知识体系中,并没有过于深奥和复杂的解难过程,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面对“难题”的心理障碍。

3、提高逻辑启蒙教学的贯穿能力。学校教学环境下必然要求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小学数学中包括的计算法则、解题方法、数学概念等内容不仅仅是考核对象,也应该视为提高逻辑启蒙教学的贯穿能力对象。换句话说,数学知识的每个部分都有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如点、线、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应该与已经掌握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递进”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结语

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任务应该被视为教学工作重点,它既符合数学学习的科学性,也符合数学学科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客观性。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小学数学知识掌握,它在高等数学及其他学科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蓝炎培.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J].求知导刊,2015,22:107.

[2] 胡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学周刊,2016,09:49.

[3] 杨广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15,29:124+126.

[4] 柏银山.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理性精神启蒙[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03.

医院与社区互动逻辑建模分析 篇4

1 问题界定与系统分析

互动既强调处于同一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方式,又探求其作用方式的原理,但更应注重的是原理的说明,应包括促进和制约2方面内容。医院与社区的互动就是在病人资源、人力资源、医疗设备、空间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利用,从而在现有医疗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活动。其中,最关键的是两者间病人的互相流动,即双向转诊。双向转诊就是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不了的“急、难、重、危病人”转到相关的大医院或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经相关医院治疗后进入康复期的病人可就近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后期持续治疗,路径为“社区—相关医院—社区”。这种模式是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减轻居民经济负担的理想模式。实现“双向转诊”是实现医院、社区和患者“三赢”[3,4]。目前,我国医院与社区之间的互动,由于医院与社区两者资源水平、医疗技术水平的巨大差异,表现为资源交流不畅,病人只形成单向交流。

1.1 医院与社区互动行为分析

医院与社区是互动的二级主体,通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水平、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设备资源水平,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完善;同样能够通过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机构水平、医院卫生人力资源和医院卫生设备资源水平。两者之间转诊标准和互动监管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

1.2 互动内容

互动内容现阶段基本包括患者双向转诊、技术设备共享、床位共享、信息共享、卫生人员流动、社区卫生人员培训以及开展卫生教育等。

2 医院与社区互动模型

2.1“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建模假设

2.1.1 模型研究对象分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要想做到最大程度的模拟现实就要对系统进行城乡、地区的分层,但鉴于统计数据的缺失和工作量的过于庞大,本研究还无法做到,因此,本文的数据均为我国城乡、地区间的综合平均水平。城市医疗服务系统包括很多类型的医疗机构,本文根据规模大小和医疗技术相对的高低将该系统大致分为医院和社区2部分,其中,医院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2.1.2“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模型观测指标。

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将向上转诊量与向下转诊量作为检验医院与社区互动改善的最终指标,虽然两者之间的资源比例也可作为检测指标,但是由于其中很大部分受系统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向上转诊量与向下转诊量相对比较敏感。此外,为更好地观测患者对医院与社区的就诊选择情况是否符合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哑铃型”结构,将社区与医院就诊量比作为辅助观测指标。

2.1.3“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模型政策干预指标。

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和系统主要因果关系分析,影响“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的关键因素有:政府对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水平、医院与社区首诊及转诊价格等。其指标以下列具体方式得以体现:政府对医院和社区机构的预算投入、各机构筹资比例和水平、各机构人员工资水平、医保政策中对病种别、病人别的贴补政策等。

2.2“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逻辑模型

基于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的主体、关联及特征分析,进一步分析各主体之间定性关系,通过系统性思考连接主体之间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建立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逻辑模型。

2.2.1 基于“富者愈富”基模的系统分析。

运用富者愈富基模[11](图1)系统思考影响我国医院与社区互动的主要因素,来解释我国社区与医院互动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经过系统思考医院与社区互动的影响因素,运用富者愈富基模构建医院与社区互动不畅的逻辑模型。富者愈富基模描述的是在一些组织和系统中,2个活动同时进行,表现成绩相近,但为有限的资源而竞争。开始时,其中一方因得到稍多的资源而表现好些,便占有较多的优势去争取更多的资源,无意中产生了一个“增强环路”,于是表现愈来愈好;而使另一方陷入资源愈来愈少,表现也愈来愈差的反方向的“增强环路”。

2.2.2“医院与社区互动”筹资回路分析。

在对“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中的筹资渠道分析中发现,现实条件下医院与社区均通过面向社会有偿服务取得经济补偿,这也成为医院与社区筹资的主要渠道。两者都有通过有偿服务获得资源增加的正反馈回路,在不改变系统基本筹资结构的前提下,政府方过低的资源投入水平不足以影响两者尤其是医院的过度趋利行为(图2)。

2.2.3 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资源流向分析。

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中,在系统总体资源不足的条件下,不仅外生性卫生资源如设备、资金等有极化趋势,医疗技术等内生性卫生资源也随人力资源的流动而集中于医院系统,即系统资源结构上向相对经营能力强的机构集中,以获得最大可能的系统补偿,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有萎缩的趋势,这更加重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卫生资源“倒三角”分布的不合理格局(图3)。

2.2.4 卫生人力资源流向分析。

目前,城市医院与社区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状况不容乐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不论数量或质量与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都有较大差距,且不均衡之势日渐加重。模型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量的增加,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收入水平升高,结合卫生人员的教育培养系统,最终使医院卫生服务人员向社区流动(图4)。

2.2.5 社区就诊量回路分析。

“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模型主回路为医院就诊—医院收入—医院资源—医院诊疗水平—医院就诊量,以及社区就诊量—社区收入—社区资源量—社区诊疗水平—社区就诊量两条相互竞争的回路。互动的关注指标为向上及向下转诊量,而向上转诊量则由社区就诊意愿、社区诊疗水平、社区价格水平以及医院诊疗水平、医院就诊价格等因素共同影响。模型中将社区治愈率、社区就诊忠诚度通过生产函数综合,得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影响因子。与就诊人群数量一起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量(图5)。

2.2.6 医院与社区互动逻辑模型。

由于CHS部分就诊量将转诊到协作医院,而且因此协作医院为了增加自身服务量,提高收入,也即减少社区人群到非协作医院的分流会提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转移量,即医院对于CHS的投入会加大,CHS的投入会提高治愈率和预防保健等其他服务量,而其他服务量的加大会增强CHS对于社区人群的亲和力、提高CHS忠诚度,那么这2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群选择CHS的几率,从而影响医院与社区之间的资源结构,缩小两者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最终促进患者的转诊和合理流动(图6)。

摘要:目的以新型二级宏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为基点,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理论体系,构建医院与社区互动逻辑模型,进行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医院与社区互动机制研究。方法复杂系统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以及multi-agent建模方法,卫生服务理论,关联性分析以及文献综述、专家咨询方法。结果经医院与社区互动关系系统分析以及关联性分析,获得医院与社区互动问题的主要主体和病人流动路径,分析医院与社区互动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逻辑模型。结论医院与社区互动机制是新型宏观二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关键部分,研究可为新型宏观二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医院,社区,逻辑模型

参考文献

[1]Akin JS,Hutchinson P.Health-care facility choice and the phe-nomenon of by-passing[J].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1999(14):135-151.

[2]钟东波.关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行业政府管理制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法制,2000(1):4.

[3]蒋景春.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35-37.

[4]李长明.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2):70-74.

[5]王小合,高建民.系统分析在城市医疗服务体系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56-58.

[6]袁菁华.多元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4(8):35-36.

[7]汤仕忠,洪大蓉.城市综合医院与杜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工作实践和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1279-1281.

[8]刘小平,梁万年,李军,等.“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下的双向转诊管理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69-370.

[9]张全金.湖北省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卫生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6):486.

[10]刘洋,王小万,李丹.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探讨.中国卫生资源[J].2004,7(6):272-274.

国有银行改革逻辑分析 篇5

[摘要]国有银行严重的代理问题源于其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首要和核心的任务是实现管理模式市场化。制约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存在对银行财政职能依赖,因此,改革必须以消除政府对银行财政职能依赖为切入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最终能否取得成功,也在于是否遵循此改革逻辑。

[关键词]国有银行改革;行政性代理问题;银行财政职能;股份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7-0053-0002

一、国有银行的严重代理问题

国有银行除了发挥银行功能,还履行部分财政职能。国有银行的财政职能承担并非基于法律上对其性质和功能的界定。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银行的企业法人性质。国有银行的财政职能承担是政府通过对其进行行政指令干预赋予的。政府行政干预以国有银行行政化管理模式为前提基础。国有银行管理模式的行政化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国有银行的管理者的选任不是通过市场方式,其权利和责任的界定也不是基于与政府之间的经济契约关系,而是通过行政任命和授权;其次,在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上,银行各级管理者都由行政任命和授权,银行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同于政府机关。

行政化管理模式造成国有银行严重的行政性代理问题。(一)政府对国有银行的纯粹银行性业务经营难以设定绩效标准进行考评,造成国有银行在银行业务经营中的激励不足、约束软化。银行缺乏动力和压力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如此,银行还会为了内部利益而不计收益和风险地发放一些贷款,多数最后形成需由政府承担的不良资产,即银行信用国家化(或称财政化),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二)由于银行管理上的行政化,地方政府也可对银行实行行政干预,搭财政的车,争夺国有银行的信用资金,因而导致一些银行不良资产形成。(三)一些国有企业也会为争夺财政的免费资金而不归还银行的贷款。(四)按行政机制确定的银行管理者,可能不具备银行业务经营管理才能,而不能对银行进行富有成效的经营管理。

二、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

针对前文分析的国有银行问题,国有银行当前改革首要和核心的任务应该是重构国有银行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基础,从而建立起有效的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减轻国有银行的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

鉴于产生国有银行行政性代理问题的基础是国有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国有银行改革的产权论者主张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当前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试点也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在进行。诚然,通过产权多元化来取消国有产权的支配地位甚至于退出国有产权,国有银行的行政性代理问题就会因为失去了基础而不复存在,从而可以达到减轻国有银行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目的。但是,这种改革主张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给出了一个可行而且必要的解决呢?

首先,就解决的可行性而言,基于现实约束条件的回答是否定的。显然,国有控股的多元产权结构并不会消除行政性代理问题的基础。而在国家必须控制战略性行业的指导思想下,被视为战略性行业的银行业,国家必然要保持对国有银行的控股权。而且,渐进推进的改革中,国有银行的多元化产权改革过程中,国有产权也会长期地居于控股地位。因此,产权结构多元化主张尽管给出了一个国有银行改革问题解决的可行方向,但在一定的现实约束条件下,这一解决并不一定可行。

其次,就解决的必要性来看,实证分析的结果给予了否定的回答。郎咸平(2003)收集了全球78个国家958家银行的股权结构和经营利润方面的数据,加以研究后发现银行的经营效率与产权结构无关。La Porta等(2000)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包括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国有产权相当普遍。也就是说,国有制银行也可具备同私有银行相互竞争共存的竞争力。

国外国有产权银行能够成功经营的事实已经证明国有产权并非必然要导致严重的行政性代理问题。这表明,在国有产权前提下,银行也可解决过于严重的行政性代理问题。而上一节的分析揭示,国有银行行政性代理问题直接源于其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因此,解决国有银行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实现其管理模式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市场化的核心制度基础包括:(一)国有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选任要采取市场原则、运用市场方式,取代原先的行政方式;(二)政府与银行管理者之间要以经济契约关系取代原来的行政任命和授权关系,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由经济契约界定,赋予管理者以谋求银行价值最大化的明确任务;(三)银行内部管理中采用市场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取代原来的行政式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其他的制度设计与采用、方法手段的运用与改进都可归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列。

实现以上的基础制度变革后,国有银行与私有产权性质的商业银行代理问题的差异主要在于:所有者的全民性(分散性)和从所有者到国有银行管理者之间,政府这一中间委托代理层的存在会削弱优选和监督国有银行管理者的激励。但这一差异不会导致两种产权性质的银行代理成本的较大差异。首先,在国有银行管理者的选任上,通过行政操作透明化,引入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形成对行政工作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可以弥补行政者的激励不足。其次,对于银行而言,不同于一般企业,除了其资本方外,来自于其他方面的激励和监督约束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足够强的外部激励与监督约束作用可以弥补资本方监督不足的影响。(一)实现基础制度变革后,国有银行信用复归为银行信用。虽然存在“大而不倒”现象,即政府会对发生危机的规模庞大的国有银行实施救助,但这已是政府作为金融管理者在经过权衡利弊得失之后而做的投资安排,不是政府的义务,不是必然会进行,而不同于以前政府作为债务人受偿债义务约束的债务承担行为。因此,国有银行的债权人将会为保障债权而积极地发挥监督作用。而对于主要依靠负债经营的银行,债权人的监督对于银行管理者的约束作用重大。(二)由于银行业内在脆弱性和大的外部性,管理当局也对银行实施严格监管。(三)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也会构成对银行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另外,还有来自银行业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审计部门和法律的监督以及银行业市场竞争,对约束银行管理者的行为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行政效率提高,会增强优选和监督银行管理者的激励。

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前提和步骤

前一节分析指出,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市场化。然而,实际中的国有银行改革却一直没有触及其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事实上,国有银行改革中一直都有意或无意地在回避这个问题。行政化管理模式之所以一直得以维持,一方面是源于对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的沿袭,形成了

一种思维定势;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政府对银行财政职能的依赖。

导致政府形成这种依赖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资源的可得性和政府的厌赤字心理。对于政府而言,通过行政干预就可支配银行控制的大量金融资源,十分方便好用,于是形成了习惯性行为。由于经济体系已经习惯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做法,政府担心稍大的财政赤字就会超过经济体系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形成了政府的厌赤字心理。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支配金融资源,让其中不能形成经济收益收回的部分以银行不良贷款形式挂在银行账上,从而实现财政赤字隐形化。

就财政获取资源的途径来看,政府财政筹资的可选方式是多样的,不必局限于行政干预银行方式。而隐形化财政赤字的作用无非是避免显形财政赤字规模超过经济体系的心理承受力而引起经济震荡。正常的赤字心理承受力应该基于对经济负担承受力的正确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樊纲,1999),相对于负债水平我国经济的负担能力还很强,而只要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负债增长,财政赤字空间就存在。实际经济的稳定运行也证明经济有足够的负担承受力。因此,即使存在经济体系赤字心理承受力过低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也应该是通过引导使之趋于正常水平,而不应是掩盖赤字,回避问题。可见,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赋予银行财政职能的做法不仅不能获得不可替代的收益,反而造成银行严重的行政性代理问题。就成本一收益比较而言,这种做法极其无效,完全不应继续下去,而作为其基础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市场化改革是完全合理和必要的。

以上分析表明,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前提和切入点是解决政府对银行财政职能依赖问题。不过,这纯粹属于技术性问题,方法也应该有多种。比如我们可以执行如下操作:将财政需要银行安排的支出明确列入预算,银行代理财政收支业务按预先确定的标准收取代理费,所需资金作为财政向银行借款,实际上就是建立银行与财政间的经济契约关系,回归财政赤字的本来面目。而对银行以前累积的不良贷款的处理,则应明确认定为政府债务,作为银行对财政的债权。

综合前面的分析,国有银行改革的正确步骤应该是:将财政支出明确化、财政赤字显形化,以消除政府对银行财政职能依赖,复归银行信用本质,单纯化银行的经营目标为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银行管理模式市场化;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运用,经营和管理技术的更新提高;为增加资本金来源而实行股份制改造;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前者是需要由政府来完成的工作,即应由政府推动的改革;而后者应该属于银行经营中的自发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改革应该是指前一部分工作,如果所有工作都需要由政府推动进行,则表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仍未建立,改革没有成功。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前面提出的前提条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否则,也只能是搭建一个空的股份制框架并解决一些经营和管理上的技术方面问题,并不能实现改革的真正目的。在前提条件没解决之前,企图通过引入其他产权主体来制约政府干预银行的行为,只能是本末倒置,注定要失败。因为,分散的小股东不可能对国家大股东形成有效制约。而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可行性来看,因政府注重社会利益,投资者谋求经济利益,双方追求的目标存在冲突,缺乏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或者合作破裂,或者各为其利而使银行前景更加恶化。

四、结 语

国有银行严重代理问题源于其行政化管理模式,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实现其管理模式的市场化。

制约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存在对银行财政职能的依赖。银行改革必须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切入点。银行改革工作是否全部需要由政府推动进行可作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

In Case的逻辑语义分析 篇6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you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2012年辽宁卷)

A. as long as B. even though C. in case D. as if

不难看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在本句中,in case之前的部分“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是主句;in case之后的部分“you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是从句,表达一个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形——有一天“你”把自己锁在了门外。

我们知道,in case在句中通常都会译成“以防”“万一”,但我们还需要知道,在不同句子中in case所连接的主句与从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in case连接的主句与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以便让读者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in case的意义和用法。

In Case表示的逻辑语义关系

In case在句中所表示的主句与从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通常有因果、目的、条件三种。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In case表示原因

In case可以表示原因。请先看下面的例句:

1.a. I have my umbrella with me just in case it rains.

我带伞了,以防下雨。

对上面这句话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该句的主句“I have my umbrella with me”表示结果,in case后的从句“it rains”表示原因,即“我带伞”的原因是考虑到可能出现“下雨”的情形。因此,我们可以把in case换成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连词because,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句话:

b. I have my umbrella with me because it may rain.

我带伞了,因为可能下雨。

注意,由于in case本身暗含将来的某种可能性,所以在原因状语从句中增添了有推测含义的情态动词may。

In case表示目的

In case也可以表示目的。请看下面的例句:

2.a.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in case you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以防有一天你把自己锁在了门外。

一般来说,目的既可以表示希望另一件事发生,也可以表示防止另一件事发生。进一步分析例2的a句我们会发现,主句所述情形的出现是为了防止从句所述情形的发生,即“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的目的是防止“有一天你把自己锁在了门外”。因此,我们可以把in case换成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so that:

b.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so that you won’t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这样你才不会某天把自己锁在门外。

注意,由于主句所述情形的出现是为了防止某事发生,所以在so that从句中需要增添否定词not以及表示将来的情态动词will,合并为won’t。

在有些情况下,主句所述情形的出现是为了促成从句所述情形的发生,请看例句:

3.a.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in case you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万一你需要联系我。

b.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so that you can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这样你就可以联系我。

比较例3的a、b两句,我们看到b句没有添加否定词not,因为这里从句所述情形是主句主语希望发生的。

In case表示条件

In case也可以表示条件。请看下面的例句:

4.a. I’ll try to be there on time, but in case I’m not, please start without me.

我会尽量按时赶到,但万一我没赶到,你们就开始吧,别等我了。

在这句话中,in case引导的从句表达条件,即如果“我不能按时到”,就可以“先开始”。如果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改写此句,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句子:

b. I’ll try to be there on time, but if I’m not, please start without me.

我会尽量按时赶到,但如果我没赶到,你们就开始吧,别等我了。

In Case同时表示多种逻辑语义关系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in case可以表示因果、目的或条件这三种逻辑关系。但是这三种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in case有时可以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含义。

同时表示因果和目的

In case可以同时表示因果和目的这两种逻辑关系。我们再回到前文例2的a句:

2.a.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in case you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nlc202309031911

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以防有一天你把自己锁在了门外。

上面已讨论过这个句子可以改写成目的状语从句(例2的b句)。其实这句话中的in case也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因此也可以改写成原因状语从句,如下所示:

c.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because you may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因为有一天你可能会把自己锁在门外。

同时表示原因和条件

In case还可以同时表示原因和条件这两种逻辑关系。请看下面的例句:

5.a. Take your skates in case you decide to go skating.

把冰鞋带去,说不定你们会决定去滑冰。

这句话中的in case可以表示因果关系,改写成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如下:

b. Take your skates because you may decide to go skating.

把冰鞋带去,因为你们可能决定去滑冰。

除了表示原因,in case在这里也可以表示条件,我们可以将a句改写成条件状语从句,如下所示:

c. Take your skates if you decide to go skating.

如果你们决定去滑冰,把冰鞋带去。

同时表示因果、目的和条件

在有些情况下,in case可以同时表示因果、目的和条件这三种逻辑关系。在前文的例3中,我们讨论了其a句中的in case可以表示目的关系:

3.a.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in case you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万一你需要联系我。

b.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so that you can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这样你就可以联系我。

其实,in case在这句话中也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如果我们把a句改写成原因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就得到了下面两个句子:

c.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because you may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因为你可能需要联系我。

d.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if you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me.

如果你需要联系我,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

经过以上讨论我们看到,对于in case这一短语,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对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不同的句子中,in case所表达的主句与从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可能有很大差异。读者了解了这些差异,才能够灵活地进行句式替换,让自己在写作时做到游刃有余。

脱硫系统增压风机旁路逻辑分析 篇7

福建华电可门发电有限公司#4锅炉为SG1910/25.4-M006/007型超临界参数变压运行螺旋管圈直流炉, 配制两台AN33e6 (V19-1°) 型静叶可调引风机,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 配置一台AP1-47/22型动叶可调轴流式增压风机。

目前国家严格控制SO2的排放指标, 随着脱硫烟气旁路的拆除, 脱硫系统已列入火力发电厂的第四大主机, 如停运脱硫必然造成主机非停。从优化系统运行、节能降耗和减少系统故障点的角度考虑, 可门公司开展了#4机组增压风机加装旁路工作。

针对脱硫系统增加增压风机旁路后的运行工况变化, 热控人员对脱硫系统及主机DCS逻辑进行相应优化和完善, 随后经过半年的实践证明, 所有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DCS控制逻辑的设计完全满足现场的运行要求。文章将通过多个方面, 针对脱硫系统增加增压风机旁路后, 提出脱硫DCS控制逻辑的优化与完善方法, 以供参考。

2 改造内容

通过本次改造, 增设全烟气脱硫增压风机旁路烟道, 增设旁路挡板门和增压风机出口挡板门, 增压风机旁路挡板门的执行机构利旧原旁路挡板门执行机构, 优化挡板门密封风系统并进行恢复出力检修。增压风机出口烟道设置烟道插板门, 确保增压风机停运时, 可进入风机内部进行检查。

3 DCS逻辑实现

针对机务部分的改变, 热控专业经过与运行人员、机务人员探讨后, 对增压风机旁路改造后涉及的设备 (如增压风机进、出口挡板、增压风机旁路门等) 进行了相应的逻辑修改或优化。

3.1 增压风机入口挡板

(1) 开许可条件:无。 (2) 自动开:无。 (3) 关许可条件:增压风机断路器停。 (4) 自动关:无。 (5) 保护关:增压风机断路器停且 (增压风机旁路挡板门开到位或增压风机旁路挡板门开度>90%) , 10S脉冲信号。 (6) 保护开:增压风机启动指令。

3.2 增压风机旁路挡板

(1) 开许可条件:无。 (2) 自动开:无。 (3) 关许可条件 (其中一个条件满足) :a.增压风机断路器运行且增压风机入口挡板门开到位且增压风机出口挡板门1开到位且增压风机出口挡板门2开到位。b.引风机全停 (三取二, 信号由主厂房送来) 。 (4) 自动关:无。 (5) 保护开 (其中一个条件满足) :a.任意一台引风机运行且增压风机保护停。b.任意一台引风机运行且任意一台浆液循环泵运行且增压风机入口挡板门关到位。c.任意一台引风机运行且任意一台浆液循环泵运行且增压风机出口挡板门1关到位。d.任意一台引风机运行且任意一台浆液循环泵运行且增压风机出口挡板门2关到位。

3.3 增压风机出口挡板

(1) 开许可条件:无。 (2) 自动开:无。 (3) 关许可条件:增压风机断路器停。 (4) 自动关:无。 (5) 保护关:增压风机断路器停且 (增压风机旁路挡板门开到位或增压风机旁路挡板门开度>90%) , 10S脉冲信号。

3.4 增压风机系统

(1) 启动许可条件:保持原启动允许条件。 (2) 自动启动:无。 (3) 停止许可条件 (其中一个条件满足) :a.增压风机旁路挡板门开到位或增压风机旁路挡板门开度>90%。b.增压风机动叶开度<5%。 (4) 自动停止:无。 (5) 保护停止 (在原跳闸条件下, 增加以下内容, 满足任一条件时触发) :a.增压风机运行延时10S, 增压风机入口挡板不在开位延时1S。b.增压风机运行延时10S, 增压风机出口挡板1不在开位且增压风机出口挡板2不在开位, 延时1S。c.增压风机烟前压力高于2000pa或低于-2000pa。d.引风机全跳 (三取二) 且锅炉MFT信号 (15S脉冲信号) 延时10S。e.增压风机入口烟气温度大于170℃ (三取中) 延时10S。

3.5 FGD保护

FGD跳闸条件 (任一个条件满足) :a.FGD入口原烟气温度高于180℃ (三取中) , 延时3S, 停止主机。b.三台浆液循环泵全停且事故喷淋泵运行, 延时1800S。c.三台浆液循环泵全停且事故喷淋泵停止, 延时10S。d.任意一台浆液循环泵运行且净烟气挡板门关闭且不在开位。

3.6 对主机因脱硫旁路取消后主机DCS逻辑

(1) 取消如下逻辑:a.MFT触发条件:增压风机断路器停 (三取二) 延时1S;b.引风机跳闸条件:增压风机断路器停 (三取二) 延时300S。 (2) 增加如下逻辑:a.FGD入口原烟气温度高于180℃ (三取中) , 延时3S, 触发MFT;b.三台浆液循环泵全停且事故喷淋泵运行, 延时1800S, 触发MFT;c.三台浆液循环泵全停且事故喷淋泵停止, 延时10S, 触发MFT;d.任意一台浆液循环泵运行且净烟气挡板门关闭且不在开位, 触发MFT。

3.7 增加增压风机保护停后RB逻辑

根据《福建华电可门二期发电有限公司4号增压风机增加旁路烟道改造可研报告》的预测, 在增压风机旁路运行时, 可带负荷不小于500MW。因此, 在考虑增压风机RB时的目标负荷保守预定为300MW;触发RB同时超驰开增压风机导叶至70%, 开启增压风机旁路挡板门;当旁路挡板门全开或开度大于90%时, 再联关增压风机入口挡板门、增压风机出口挡板门。

在一次机组运行过程中, 因增压风机油站出现异常, 导致增压风机跳闸, 机组由500MW甩负荷至330MW, 由此验证了热控在RB逻辑的设计完全正确。

之后, 在机组正常运行中, 通过一系列的调整, 目前#4机组在增压风机不运行的情况下, 通过增压风机旁路, 可以带600MW负荷而不出现引风机失速的情况, 可以说完全实现了改造的预定目标, 同时我们也将增压风机的RB目标负荷调整为450MW, 并就RB动作的跳磨逻辑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4 结束语

随着脱硫旁路的取消, 为了保证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在不采取引增合一的改造电厂, 增加增压风机旁路将是一个趋势。可门公司对增压风机旁路逻辑的功能实现, 将会对同类机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通过此次我厂增压风机旁路逻辑实现,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热控人员的逻辑设计水平。

摘要:文章根据增加增压风机旁路的工程实现, 全面分析脱硫增压风机增加旁路后的设备状况、方案制定、DCS逻辑优化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在拆除烟气旁路后且保留增压风机的情况下, 脱硫系统的安全性提高到与锅炉系统同等地位, 而设置增压风机旁路, 则为运行中对增压风机在线处理提供了条件, 同时增压风机跳闸后可实现主机RB, 确保了脱硫系统及主机炉的安全, 在全国类似火力发电厂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增压风机,旁路,RB

参考文献

[1]福建华电可门二期发电有限公司.4号增压风机增加旁路烟道改造可研报告[Z].

部队装备保障能力逻辑结构分析 篇8

关键词:部队,装备保障能力,逻辑结构

在新军事变革浪潮推动下,战争形态正在快速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战争形态的转变必然会对传统的战斗力生成模式造成猛烈冲击[1]。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装备保障能力是战斗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对装备保障能力的内涵,或者说对其内在结构认识不足,必然导致对装备保障能力的认识模糊,从而不能明确已有的装备保障能力是什么,将来要生成什么样的装备保障能力,因此,明确装备保障能力内涵是研究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前提。

1 装备保障能力的认识概述

装备保障能力作为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衡量军队是否具有持续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又是保持和提高战斗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各国历来十分重视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提高、保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近年来,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日趋紧迫,加快了对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研究和探索,关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理论层出不穷,对装备保障能力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但是,对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界定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的能力概念散见于一些单项能力的描述中,如维修保障能力,供应保障能力等。论文将这些主要的理论观点归结为要素观和功能观两种观点进行介绍。

1.1 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观认识

装备保障能力要素观认识侧重于从构成装备保障能力的诸多要素的角度,来描述装备保障能力的内涵,认为装备保障能力要素水平是决定装备保障能力高低的关键,认为装备保障能力是部队各基本要素综合效能的反映。

但是,装备保障能力要素观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具体有哪些要素构成,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能力主要由装备品质、人力资源、保障体制、手段设施、保障管理几个方面组成[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维修保障能力的形成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组织指挥并在信息要素和生存要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各个要素既相互作用,又各有独特的作用。构成维修能力系统的要素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组织指挥,环境要素,信息要素,生存要素[3]。也有些学者从要素观的角度对我军信息化装备保障能力进行了描述: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能力,是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力量编成的基本依据。其主要包括:各军种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力量,上级加强的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以及地方支援的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的数量;参战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的技术特长;主要保障装备的技术性能;支援、配合军队实施装备保障的地方装备保障力量的综合素质等[4]。

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观认识,对构成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对装备保障能力要素形成统一的系统的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对能力要素之间如何整合缺乏认识,对装备保障活动和装备保障任务关注较少。

1.2 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

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着眼于装备保障任务和装备保障活动,认为装备保障能力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军械工程学院龚传信教授在《军事装备学教程》中将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定义为一定条件下实施保障行动和完成保障任务的实际能力[5]。军事交通学院王志敏教授在《车辆勤务系统分析》中指出:车辆保障能力是组织运用车辆保障部队建设、作战和其它行动所能达到的程度,其主要评价因素:车勤人员素质,车辆及保障设施、设备的数量状况,车辆器材备件供应能力,能够引入保障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数量与分布情况,保障环境条件和任务,使用管理和组织指挥能力等[6]。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维修保障系统完成其功能的能力就是维修保障能力,维修保障能力既取决于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又同外部环境因素(作战指挥、装备特性、科技工业的供应水平及运输、存储能力等)有关[7]。汽车维修分队战时维修能力的概念的界定:汽车维修分队战时维修能力就是战时汽车维修分队保证完成维修任务的能力,它是确保车辆装备保障和恢复到良好的技术状态的本领,是用于车辆维修保障的人力、物力、组织指挥、环境、信息等有机结合、综合作用的结果[3]。

但是,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过度的关注于装备保障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对如何具备装备保障能力和对能力如何生成关注较少。

2 基于系统整合观的装备保障能力表述

2.1 系统整合原理简述

现代系统观认为,世界的各个部分及其构成的整体,都是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整合原理揭示了系统整体功能和其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简单地表述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并形象地表述为“1+1≠2”[8]。

系统整合原理的较为严格而完整的表述[9]:一般情况下,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其所有部分功能的简单加和。具体说来,可能有下述三种情况:

(1)当系统整体和其部分都具有某种功能时,整体功能可能大于、小于和特殊情况下等于其部分同类功能之和。

(2)系统可能具有所有部分都不具有的新的功能。这一现象称为系统整体性态的涌现。

(3)系统作为整体亦可能不具有部分的某些功能。这一现象称为部分功能的隐没,或称非完全整合。

对于一个特定的系统,其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间究竟取何种关系,依赖于部分之间的关联———整合(或称组织化)状态。在以自然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为背的传统系统科学中,系统的整合状态通称为结构。在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参与的系统中,为了更精细和准确地反映系统整合的复杂性,系统的整合状态划分为结构与运行两个层次[10],社会系统的组元、结构、运行和环境,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功能———这一规律称为系统功能原理[11]。系统功能原理的内容不仅容括了反映部分与整体之间功能关系的系统整合原理,还扩展到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各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部分整合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与演变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系统整合原理,不仅揭示了自然界进化规律的真谛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谛,它在许多科学中都具有基础地位。以系统整合原理为基础,一些社会领域可以构建出具有严密逻辑的准公理化的科学体系。

2.2 基于系统整合观的装备保障能力内涵

基于系统整合原理和系统功能原理,可以对装备保障能力这一基础概念给出新的科学定义和分析,并由此可以对装备保障能力的逻辑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根据上述对原理的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内涵的认识做如下总结:

(1)装备保障能力是通过各种能力元素按照一定关系连接而成的能力系统。其功能的发挥是这些能力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人员、装备、器材、维修机构、指挥机构等元素(装备保障系统的组元)的存在,而且需要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在要素之间建立关联。

(2)装备保障能力是多层次的,能力元素也是多层次的。装备保障系统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包括人员、装备、技术、器材等基本组元,也包括维修机构、指挥机构等组织子系统,而且包括与保障系统相关联的环境网络。这种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也决定了装备保障能力的多层次性,能力元素的多层次性。

(3)装备保障能力的体现是通过完成装备保障任务体现出来的。装备保障任务的层次性决定了装备保障能力的层次性。

3 装备保障能力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文把装备保障能力作为诸多装备保障能力元素以一定关系连接而成的系统进行研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出发,力求既能揭示装备保障能力内在本质,又能表达明确,使装备保障能力的表述能够在装备保障领域进行良好的沟通,具有全面性、可分解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同时不失动态性。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使装备保障能力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助其逻辑结构框架对装备保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育、提高和运用。

按照上述要求,论文将任务逐层分解,依据任务层次的不同将装备保障能力划分为了:微观—资源层次,中观—组织层次,宏观—环境层次三个层次的保障整合能力每一个层次都由元素能力与框架能力组成,认为能力是蕴藏于装备保障实践活动之中的,即能力的载体是装备保障实践活动。其逻辑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元素能力是装备保障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层次的构成元素所具备的能力。元素能力是装备保障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基础。框架能力是关于装备保障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层次所构成的元素之间的整合能力。

3.1 装备保障能力的载体

任何能力的实现,必然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和中介,这就是人的社会实践。离开了装备保障活动,再好的能力元素,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装备保障能力。因此,装备保障实践活动是装备保障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装备保障能力各要素发挥作用的平台。

3.2 宏观———环境层次

部队装备保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作为一个活动要素处于装备保障环境网络之中,所谓装备保障环境网络是指部队装备保障系统外部环境的总称。装备保障系统环境网络,由环境元组成,环境元包括装备使用单位、后勤部门、司令部门、防卫协同部门、敌情、我情、民情、地理等,可分为内部环境和战场环境。装备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装备保障环境网络。

部队装备保障环境层次的整合能力是部队装备保障机构整合装备保障系统环境网络的能力,主要包括部队装备保障机构自身的预测能力、决策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对内部环境的协调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图2为环境整合能力示意图。

3.3 中观———组织层次

组织整合的实质是组织内部资源与知识的共享和整合[12]。部队装备保障中观-组织层次的整合能力是部队装备保障系统对内部各组织机构的整合能力,包括装备保障各机构完成其各自任务的能力(元素能力),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其中元素能力包括:轮式车辆装备保障能力、轮式装甲装备保障能力、履带式装甲装备保障能力、其他装备保障能力、器材保障能力等。如图3所示。

3.4 微观———资源层次

部队装备保障资源层次的整合能力是对装备保障资源的整合能力。装备保障能力资源是装备保障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笔者将部队装备保障资源分为知识资源,人才资源,装备资源和信息资源。

其中,知识资源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装备保障理论资料、技术资料、法规资料等,隐性知识包括理论水平积累、技术水平积累、知识的共享程度等。人才资源包括装备保障指挥军官、技术军官、技术士官等。装备资源包括抢救类装备、抢修类装备、检测类装备、特种类装备等。信息资源包括装备信息、保障人员信息、保障装备信息、战场环境信息等。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时间形容词的逻辑语义分析 篇9

汉语中的谓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句子所反映的事件行为、动作所发生的时间除了由时间副词、时间名词或动态助词来表示以外,也可以由形容词“早”“晚”“迟”“快”“慢”“长”“久”“短”等来表示,这些时间性形容词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时间与说话时间或另一参照时间的先后关系。

本文选取了表时间的形容词“早”为研究对象,与以往语言学界对时间结构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在传统词汇语义学基础上,借鉴现代逻辑语义学的方法,从逻辑语义的角度来考察自然语言的句法功能及语义特征,分析和解释汉语中困扰汉语语法学界的词性归属问题。对于不同结构有不同的语义解释,达到形式和意义的同构,可为中文信息处理提供新的支撑,最终建立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用的汉语时间性形容词的逻辑语义信息和模型。朱德熙先生(1956)所举的例子,用“白”这种属性来限制“纸”这个类名;加上限制之后,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名“白纸”。“白”是给“纸”分类的根据,说“白纸”的时候,确定所说的是“白纸”这个类,而不是“红纸”“黑纸”等别的类。又如一般不说“白手”“黑手”,因为从人类的认知机制来看,我们可以用“大小”来给“手”分成“大手”“小手”,却很少用颜色概念来给“手”分类。可见,时间性形容词“早”在语义结构“早(a.)+名词”中的语义功能是表示名词事物的时间属性。

(三)早(a.)+动词

早婚 早育 早产 早退/早来 早起 早去 早回 早完成 早结束 早来了 早知道了 早已走了

对“单音节形容词+单音节动词”构成的组合是复合词还是短语,有时界限不明。如果整个组合是短语,其中的形容词当然是状语;如果认为整个组合是复合词,其中的形容词就仅仅是构词成分,而不是句法成分,也谈不上是状语了。我们倾向于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一律看作复合词,其中的形容词性成分不看作状语。但这也只能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因为词典所收的词未必就是词而非短语。

朱德熙先生(1956)指出:“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的格式里头有许多是凝固格式,有些虽然是自由格式,但其中的形容词早已丧失了形容词的身份,变成副词了。在全部单音节形容词里,只有上面举出的“多”“少”“早”“晚”等不多的几个词是真正能够做状语的。”他所说的“丧失了形容词身份的”是像“白来了”“直哭”“光说不练”“满有味儿”“老打架”这类的,其中动词的修饰成分已经和原来的形容词意义不同了,比如“白来了”和“白纸”中的“白”,前者是“徒劳”的意思,和表示颜色的“白”意义显然有很大差别,这时应该算作两个词,前者是副词,后者是形容词。而“早来了”中的“早”和“早婚”“早起”“早期”中的“早”意义没有显著差别,不应该看成两种不同的词性。如果将“他早就来了”中的“早”看作是副词,而将“你早来就好了”“他很早就来了”中的“早”看成是“形容词”,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它们的意义没有很大的区别。“早就”“早已”是表示已然的时间副词,但是单独一个词“早”在a+v的结构中是形容词,而不是副词。

目前我们在兼类的问题上常常陷入困境。按句法功能处理兼类问题往往是“词无定类”,按词义处理兼类问题又导致“类无定词”,随之而来的是句法和词类的各自为政、互不相干。问题的焦点聚集在词类的划分标准,到底是以意义为标准还是以功能为标准,我们采纳张斌先生有关词类的划分问题的看法:以词的功能为标准,意义为基础(依据)。我们用功能标准和意义依据来检测“早”在动词前是形容词还是副词。

1.形容词做状语是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之一,例如“快跑”“难做”“远望”“近看”“重打”“多睡”“少吃”。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赞同朱德熙先生(1956)对此问题的观点,“‘多’‘少’‘早’‘晚’‘迟’‘难’‘真’‘假’‘全’这几个词在两种位置上(定语和状语)的意义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应该承认它们还是同一个词”。动词最重要的语义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时间性,表示时间的形容词“早”可以在动词前做状语。

据考察发现,凡是凝固成词的格式,如“早婚”“早退”“早衰”等,其中的“早”只有一种意义,“早产”意思是“生产期提前了”,比预产期(参照点)提前,偏离客观预期的时间。“早退”是“离开的时间提前”,偏离了正常的时间,其中的“早”的意义是统一的、确定的,即表示偏离客观或心理标准,强调比参照点时间提前了,语言的焦点重心在参照点。

“早来”“早走”“早完成”等等是短语,从结构和意义上与上面的动词“早婚”“早产”“早退”都不同。结构上,它们中间都可以插入其他副词“就、已、已经”,如“早就来了”“早已走了”“早已经完成”,而“早婚”“早产”“早退”都是凝固成词的,中间不能插入别的词;在意义上,“早来”“早走”“早完成”等短语中的“早”表示两个意义,是有歧义的。

1)说明“来”这个动作发生在说话人心理标准之前的某个时间段的起始点,强调起始点“靠前的”“早的”,动作发生的时间距现在的时间间隔段长,语言的焦点重心在起始点。

2)偏离客观或心理标准,在它之后常常可以加时量补语,对“早”做出量化。强调偏离参照点,语言的焦点重心在参照点。

他早来了十分钟。(偏离客观标准时间,相差十分钟)

意思为“他来早了”。所谓“客观标准参照点”,在这儿可解释为表示动作应该发生的、正常的、合适的时间点。“心理标准参照点”是主观的心理预设动作应该发生的标准时间,一般是模糊的概念。而凝固词“早婚”“早育”“早产”“早退”没有歧义,只具有上面的(2)项意义,没有(1)项义。

这样的研究在计算机处理消歧方面很有用,对于不能切分的词的形式“早婚”“早退”“早衰”,“早”的意义只有一种;对于能切分开的,比如“我今天早/来了”,就要注意有歧义的可能,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消歧。

2.从“我早知道了”和“我知道得很早”中可以看出,做状语的形容词可后移做补语,而且移位以后意义没有什么差别。补语位置上的“早”被看作是形容词,那么就没有理由把在状语位置上的“早”看作副词了。

3.程度性是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形容词“早”可直接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很早/老早/特早/十分早,如:“他每天很早就来了。”“我老早把这件事忘了。”副词一般是没有程度之分的。可见,将“早”兼做副词是说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据此可以判断,在动词之前的“早”仍然是形容词而不是副词,这样处理既可以减少兼类,又便于意义和结构的统一,对于计算机自动消歧也有帮助。

(四)动词+早(a.)

提早 趁早 赶早 尽早 及早/来早了 走早了

由“早”在动词后面构成的动补式的动词或短语,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下面探讨“早”在动补结构中的意义。

以常用的动补结构的动词“提早”为例,来分析“动+形”的结构意义:“提”是动作动词,它的抽象类义是:方式:用绳子;过程义:悬物;结果义:离开某处上移。

“提水”和“提早”从句法结构上看是不同的,前者一般看作是动宾式,后者是动补式,但是从意义上分析,深层的结构意义是相同的,具体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提水=(用绳)悬物(水桶等)+离开某处(井、河)上移,符合形式逻辑语义学中的叠置原理③。下面再来分析“提早”:

提早= +(使时间)+离开某一参照点前移

“提早”不符合叠置原理④,其中的动词“提”的意义已经不是原义“(用绳)悬物”,而是虚化了,没有实际的动作义。“早”不是“提”的动作对象,而是动作的结果。与之相反,“提水”是动宾结构,符合叠置原理,是可以切分开的:“提/水”“提/了/一桶/水”。“提早”的意义是:无动作虚化义+(时间),其结果是:早(使时间在某一参照点之前)。因此,“提前”不符合叠置原理,也就不能切分成“提/早”。

由此看来,“提早”是词而不是短语,计算机切分时应该以词为单位进行切分和语义标注。

他/提早/十分钟/来/了。

提早/到校 提早/准备 提早/动身

在“动+形”的结构中,“早”的意义是表示结果“在参照点之前”。“提早”“趁早”“赶早”“尽早”“及早”,其中的动词的意义都比较虚,不是实际的动作义。

总之,研究语素词的内涵意义,有助于语言单位意义的合成与分解,分清基本语言单位的语义关系,达到意义和形式的同构,进而划分词和短语,便于计算机的切分、标注。

四 逻辑语义分析

(一)时间产生于运动之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早”是表示时间概念的词,作为说话人表述对象的某一事件发生的时点在时间顺序中处在说话时点(现在)或某一参照时点的前面,就是“早”。从这方面来看,时间概念有一定的客观性,可以用度量衡单位来描写相关的时量段。然而,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体验到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周而复始,并通过对各种运动过程的观察与体会,逐渐形成事物的时间概念。但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及规定难免有相对的主观性特征。例如:早稻,稻的一种类型,是指插秧期较早或成熟期较早的稻子。晚稻,是指插秧期较晚或成熟期较晚的稻子。这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归纳的结果。“早”和“晚”的时间性具有相对的主观性特征。类似的还有,早恋—晚恋、早婚—晚婚、早育—晚育,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的时间概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而且是不稳定和变化的。解放前,25岁可能就被称为晚婚、晚育,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25岁可能就是早婚、早育。总之,“早”和“晚”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相对时间概念。

语句的逻辑含义是相对于某个时间、空间等环境条件而言,这种条件统称为可能世界。逻辑含义中时态、模态意义最终都反映在这些可能世界上。考察时间词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参照点问题。所谓时间的参照点就是说话者观察时间行为的时间立足点,在时间坐标上不同的参照点会有不同的时间情况变化。

(二)自然语言中关于事件时间过程的长短始末的概念,它体现了参照时间与事件时间之间的关系,纯粹是由说话时间与事件时间的先后关系所确定的时间概念。我们可以将事件行为的发生时间E、说话时间S以及另一参照时间R三者的相互关系展现在时间坐标上。传统语法关于时间的说法多采用以说话时间S为基准点,确定S与R在时间坐标上的前后位置。其实还应该揭示隐含深层的参照时间,并以此为基准参照才能区别不同的时间概念。

下面我们针对“早”的不同时间坐标情况来探究“早”的不同意义变化。

“早”的本义“早晨”的时间坐标图

参照点:以一天的时间段作为时间坐标。时间名词“早晨”是一天的开始阶段,它的起始点和终结点都不是很精确的,“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现汉》第5版第1700页),因此,“早晨”只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段。

“早春”的时间坐标图

参照点:是以春季为时间参照点。“早晨”的时间坐标是一天,“早春”是从一天的时间坐标延伸为一个季度。和“早晨”相同的是“早春”,表示“春季的早期”或“初春”,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时段。“早年”的时间坐标就更长了,是以几年为时间坐标的,可以指“多年以前”,也可以以人的一生为时间坐标,“早年”则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起始点总是在这一时间坐标的最前端。

“他早来了十分钟”中“早”的时间坐标图

参照点:是整个动作的过程时间。表示动作的起始时间比预设的时间早来10分钟,强调偏离了某个时间标准(客观的或主观的)。

“他早就来了”中“早”的时间坐标图

参照点:是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表示比主观心理的时间标准“早”,主要是强调动作“来”发生的时间距说话的时间间隔时段大。

五 结 语

汉语语义研究面临着中文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挑战,事实证明,传统的句法语义理论已经无法满足语言运用的需求。我们在时间系统中考察了“早”在不同分布中的语义功能,抽象出时间性形容词“早”的内涵语义要素和逻辑语义关系:时间坐标、起始点、终结点和参照点。这个有关汉语时制结构的语义模型,同样也适用于时间性形容词“晚”“迟”,其语义要素和“早”相同,只是在相同的时间坐标和参照点的条件下,“晚”和“早”的起始点和终结点正好相反。

以上四个时间坐标图基本上反映了时间性形容词“早”在不同的结构中的意义变化情况,由上面几个时间坐标可以观察和建立“早”的语义模型。

逻辑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 篇10

逻辑分析仪是目前国际上最通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测量数字电路中的逻辑波形及逻辑关系。随着数字化和计算机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作为数字设备重要检测仪器的逻辑分析仪的市场状况和前景良好。但该仪器的大部分市场被少数国外公司占领,价格昂贵。目前的逻辑分析仪主要有2种:一种是高端的台式仪器,以安捷伦和泰克为代表,其功能强大但价格十分昂贵;另一种是简单的数据采集卡,如PCI接口或者USB接口,但必须基于PC机运行数据分析软件才可实现逻辑分析仪功能[1]。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和ARM的简易逻辑分析仪,实现了逻辑分析仪的常规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科研与教学需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1 逻辑分析仪的原理结构[2,3]

逻辑分析仪从功能上可分为逻辑状态分析仪和逻辑定时分析仪,它是对系统进行实时状态分析,检查在系统时钟作用下总线上的信息状态,用被测系统时钟来控制记录,与被测系统同步工作。

逻辑分析仪的工作过程主要由时钟选择、数据采样、数据存储、触发逻辑和显示等组成,可大致分为数据捕获与数据显示两部分,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探头捕获被测的多路数据信号,获得被测装置的逻辑信息。在一段时间间隔内采样的一系列数字信息经数据锁存后顺序地送往数据存储器存储起来;同时通过触发机构比较捕获的数据字与预置的触发字,找到触发字后,由触发逻辑电路按规定的触发方式产生触发信号,控制数据存储器的存数和转为数据读出,通过显示电路把读出的数据按一定方式显示出来,以便对被测数据信号进行分析。

2 逻辑分析仪的硬件设计[2,3,7]

该逻辑分析仪主要由高速比较器芯片MAX9602、电平转换芯片10H125、单向缓冲器芯片74HC244、静态RAM芯片IS61LV6416、FPGA芯片EPC2Q208C6、ARM7芯片S3C44B0X、串口RS-232、键盘、240×320彩色LCD等组成,其中比较器MAX9602与电平转换芯片10H125构成探头部分,硬件框图见图2。

2.1 数据采集模块[6]

在本设计中,数据采集是由探头模块完成的。探头是逻辑分析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连接逻辑分析仪与被测系统,其性能对采样数据的正确性影响很大。据其用途可以分为数据探头和时钟探头,本设计为数据探头。数据探头是将输入的数据比较电路与阈值电平进行比较,如果输入信号大于阈值电平,其输出为逻辑“1”,反之为“0”。

为了实现逻辑分析仪的实时检测,对探头的基本要求是:高输入阻抗,以减少由于探头接入而引起的附加信号失真;速度高、时延小,以满足高速要求;具有较强的驱动能力。基于以上要求,本设计选用高速PECl电平输出比较器MAX9602芯片与ECL-TTL电平转换器10H125芯片,将被测信号转换为TTL逻辑电平的二进制信号,以供后续数据处理电路使用。

2.2 数据存储模块

由于本设计需要实时显示32路采样通道的信号,所以选取4片74HC244构成32路信号,选取2片静态RAM芯片IS61LV6416按字数进行扩展构成32位数据。然后将32位数据与FPGA芯片EPC2Q208C6 I/O管脚相连,以供FPGA电路对其进行处理。74HC244使能信号、RAM读写信号均由FPGA控制。读信号与ARM的读周期有关,写信号与外部时钟和FPGA的分频电路有关,在读写信号的作用下,FPGA就可以对RAM中的数据进行存取操作。

2.3 FPGA硬件电路设计[5,7]

本设计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3,4]和图形混合设计完成FPGA部分的设计,运行环境为QuartusⅡ。

2.3.1 触发电路模块

触发在逻辑分析仪中的含义是:由一个数据字、字或事件的序列来控制获取数据,选择观察系统工作情况的窗口,用逻辑分析仪观察大量数据的方法是设置特定的观察起点、终点或与被分析数据有一定关系的某个参考点,这个特定的点在数据流中一旦出现,便形成一次触发事件,并把相应的数据存入存储器,这个过程称为触发。本文通过按键设置32位触发字与74HC244输出的32位数据依次进行8、16、24、32位串行特征码和并行特征码比较,如果相同,则产生相应的触发信号来作为存储控制电路的启动信号。下面以并行特征码比较为例来介绍,图3是用VHDL编写程序生成的模块图,SEN1、SEN2、SEN3、SEN4分别为8、16、24、32位的并行特征码比较使能信号,当使能信号为高电平时,依次进行比较,相同时Sequ为高电平,图4是该模块的仿真图。

2.3.2 数据存储控制模块图3并行触发模块图

在有效触发标志产Fig.3 Parallel trigger module生后,数据存储控制电路便依据逻辑分析仪设置工作参数完成对有效数据的存储与读取,实现对逻辑分析仪整个工作流程的控制,它是逻辑分析仪控制电路的核心,该部分电路主要由计数器和存储控制电路组成,预触发计数器与地址计数器同时计数,在预触发计数器的计满标志有效之前触发使能维持关闭状态,此时前级触发识别电路送来的触发标志都被认为是无效的触发信号。预触发计数器计满后停止计数并开放触发使能,此时前级触发识别电路送来的触发标志才被认为是有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在有效触发点出现之前存储一定数量的数据。在有效触发出现前,地址计数器维持计数以向静态RAM中不断写入新数据,有效触发出现后,延时计数器与地址计数器同时计数,至延时计数器计满后才停止地址计数器的计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在有效触发点后存储一定数量的数据。触发点前后存储的数据数之和就是数据存储深度。

下面介绍各部分电路原理及其实现,数据存储控制电路及仿真图如图5、6所示。图6由写数据锁存器、1个静态RAM地址计数器、1个预触发计数器、2个D触发器组成,在写信号和片选信号有效的情况下,分2次将预置数写入预触发计数器。当地址加载端出现高电平时,使得D触发器1输出端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进而使RAM地址计数器开始计数,同时预置数计数器加载预置数,当触发信号出现高电平时,使得D触发器2输出端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预触发计数器从预置数开始计数,直到计满之后进位输出端出现高电平,经过反相器输入到D触发器1的复位输入端,使得D触发器1输出变为低电平,进而使得计数器停止计数,这样就产生RAM地址及存储深度。

2.4 显示模块

本设计选用240×320点阵的彩色LCD来显示波形,该LCD的数据管脚和控制管脚支持3.3 V的电压编程,因此其所有的管脚可直接与控制器的管脚相连(控制器的用户I/O口所支持的电压是3.3 V)。该LCD可以显示文字和图形。

3 逻辑分析仪的软件设计

本设计采用三星公司的ARM7芯片S3C44B0X作为控制器[9],用来控制FPGA和数据显示部分,通过总线方式向FPGA内部写数据和命令,从而对静态RAM进行读写操作,将读出来的数据实时地显示在彩色LCD上,软件运行环境是ADS1.2,软件流程图如图7所示,波形显示如图8所示。

4 逻辑分析仪的硬件电路调试[8]

逻辑分析仪硬件电路各部分特别是数据采集板和探头要经过调试才能保证正常工作。逻辑分析仪硬件的调试过程如下。

a.静态调试。用万用表测试电路板电源、地以及主要元器件是否短路。检查无误之后,给板子上电,此时用万用表测试各部分供电是否正常,用示波器检查晶振输出是否正确,并测试各个使能与读写信号是否正确。

b.动态调试。使用数据发生器产生多路数据信号并送入探头,逻辑分析仪设置为各种触发方式并设置触发字以验证各触发功能,调整触发及存储控制电路,使其能实现要求的所有触发功能。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和ARM的简易逻辑分析仪,实现了逻辑分析仪的常规功能。鉴于下载的FPGA程序掉电后数据丢失,采用配置芯片EPCS4;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采用FPGA芯片EPC28Q208C6来完成将被测系统采集的数据与按键键入的特征字进行串行特征码比较和并行特征码比较,并产生触发信号控制存储电路的停止和启动;键盘设计成矩阵式键盘,节省了I/O口;数据处理部分的设计,采用ARM微控制器S3C44B0X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和处理核心,读取存储在静态RAM中的有效数据并进行处理,把处理后的数据以各种方式在彩色LCD上显示出来。总之,本设计产品是一款价格低、性能指标符合市场需求的检测仪器。

摘要:设计了一款简易逻辑分析仪。采用数字信号采集以及数字示波器存储显示原理,以ARM芯片S3C44B0X与FPGA芯片EPC2Q208C6组成系统核心。该设计由数字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触发控制、数据存储、显示等模块构成。该设计具有多级采样时钟和32路采样通道,具有测试速率高、多输入通道、触发方式多等优点。采用VHDL编程,在Quartus Ⅱ下进行编译、综合、仿真,然后下载到FPGA器件上成功实现了逻辑分析的常规功能,验证了该设计的正确性。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下一篇:《曲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