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国际化

2024-08-03

中国制造的国际化(精选十篇)

中国制造的国际化 篇1

走出去的途径

那么走出去, 用什么道路走呢?基本上应该讲两条路, 一个是以前我们已经走过的中国制造的路, 就是说不打牌子, 沿海不少城市都形成了基地, 就是我们的, 就是生产打零的牌子, 这条路本身应该讲非常成功, 而且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第一解决了就业问题, 由于就业多, 使农村的人口到城市里来做工人, 就使得农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 就会使企业的消费推动起很大的作用,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更想说的是, 由于做OEM, 就为形成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这个品牌怎么形成的?实际上分两部分, 一部分就是实力, 实力是指什么?就是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 这是实质。第二是宣传, 就是叫人家知道我有这个实力, 但是如果紧靠宣传, 没有实力是不行的, 做OEM本身, 实际是为这个实力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觉得真的要想在国外形成品牌产品, 要越过这一步实际上是一个基础, 吃饭吃第四个馒头饱, 垫了前三个馒头。

第三, 另外一条路, 就是形成自有品牌, 这个当然好, 这个最大的好处, 对企业来讲利润马上会增高了, 利润会大得多。还有重要的一点, 就是中国的企业, 很多企业形成品牌, 产品出去以后, 才能形成国家的品牌。如果我们是出去了, 出去以后中国在产品在企业方面, 品牌在国外叫不响, 人家就把我们看低了, 怎么才能看得好呢?就是不停的要有好的品牌出去, 站得住脚跟, 综合起来人家才看重你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后面走出去, 才更容易形成品牌, 这是我要说的有两条路。

形成国际品牌的途径

那么按照走品牌的路该怎么走呢?又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就是我们自建品牌, 自己建立团队, 这就是海尔走的路, 这条路当然相当艰难, 因为你的产品再好, 你要宣传出去, 那就要进行宣传, 要有投入, 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这个钱的数目会非常之大, 于是你要靠中国的业务去支撑, 能支撑住, 这个要掌握好。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法律、文化全不清楚的情况下, 由中国人自己完全自主的去进行业务, 进行业务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一点不容易。一般讲得要小规模先试点, 扎扎实实, 扎实了以后再往前迈, 这条路我们没走。

联想走的是这样一条路, 就是买国外著名品牌, 买团队来做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做到今天, 应该讲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吧。就是联想并购IBM买到了什么?我们买到了三样东西, 第一个就是买到了牌子, 买到什么牌子呢?最主要是笔记本电脑的牌子, 我们今天买下来以后, 买了这个牌子, 给我们后来的利润等等奠定了一个非常厚实的基础。特别我觉得应该讲到的就是买这个牌子的时候, 当初我们谈好了, 这个牌子永远归我们使用, IBM的牌子归我们五年使用, 但是没用到五年, 就是到第三年, 我们这个CEO已经认为我们可以撤换了, 所以就把IBM的牌子提前撤换, 下面就是联想, 现在的情况是这个牌子卖的非常好, 也就是说我们把牌子叫做联想以后, 这一点没有遇到大的问题, 现在这个销路还是很不错的, 这个牌子是真的买到手了。

第二点就是买的技术, 主要的技术是笔记本电脑的开发技术, 这个技术包括专利和研发团队, 这个团队在日本大河, 现在和中国技术管理层融合得非常好, 这个不断开发的新产品, 这是我们买到的第二样东西。

第三样的东西就是买了一个国际公司的管理框架, 这个话怎么表达这个词, 我也没太想清楚, 我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买进去以后, 还有新的美国私募基金进来, 形成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 正是由于这个董事会发挥了非常出色的作用, 使得这个公司在董事会这个层面上, 在代表股东利益这个层面上, 站在国际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如果要是自己建的话, 估计可能会有困难。一个国际化的管理层的架构, 原来的CEO更换以后, 现在是一个很能干的CEO, 他又带进来一部分人, 原来IBM一部分人, 还有一部分中国的管理层, 几家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管理层架构。这个架构本身假定我们自己做的话, 不是直接聘请国外的CEO, 可能就是刚才讲的这个业务不会有现在这么快的发展态势, 所以这个应该讲是我买到的东西。

铭记目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架构, 使得我们原来的预定目标就有可能实现。我们买的时候, 从我这个大股东的角度考虑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就是我买了这个公司以后, 就是我们希望这个公司有好的营业额, 更要有好的利润, 就是能赚钱, 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我还有一个更长远的想法, 就是希望若干年以后, 三年五年以后, 中国人的团队能够在管理层起主要的作用, 希望中国的团队能够真的进到国际化视野去管理一个国际公司, 这是我们更深层次的目的, 也就是这两个目的。如果不是用买的方式的话, 一步就是中国团队管理的话, 这个国外的水深水浅确实不清楚, 可能更不好, 就是呛着水, 甚至被淹的可能性都有。那么买的成功了, 现在看初步说应该是成功的。

第二点就是并购方一定要想透, 我觉得我们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成功的, 在并购他以前, 下定决心以前是做了反复思考。由于想的清楚, 今天才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做的时候像我说的有两点, 一个就是用系统的去想, 把这个事情做的各个环节, 从整体到局部想得很透彻, 第二个有组织的去想, 就是不是我一个人, 也不是杨元庆一个人, 而确实是有一个团队, 甚至还有顾问, 有组织地把这个事情整个想一遍, 所以到今天做的时候, 果然没有大的翻车, 是因为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在风险考虑之中。

最后, 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我们要牢牢永远记住目的, 然后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并购到底干吗?然后就坚韧不拔地往前推, 然后提高学习能力, 掌握驾驭技术, 总之并购风险很高, 但一旦能够走通, 会直达光明。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扩张研究 篇2

密级

武汉大学 科毕业论文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扩张研究

院(系)名 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名 称

: 工商管理 学 生 姓 名

: 卞方杰

指 导 教 师

: 李

二○一六 年 四 月

目 录

告................................导论................................................一、制造业企业发展国际化扩张的原因分析...............(一)有利于直接占有国际市场................................(二)有利于输出成熟技术和引进先进技术......................(三)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战略.................................二、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的现状.......................(一)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经营规模及趋势分析................(二)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经营主体分析......................三、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竞争力差..............................(二)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环境差...........................(三)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不足...............................四、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发展若干对策建议........(一)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二)构造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发展的基础条件...........(三)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的自主创新战略...............参考文献...........................................开 题 报 告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一大批优秀企业,如联想、TCL、海尔、华为等,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国门,跃入国际化大潮之中。有的企业凭借国内生产的成本优势,以OEM的形式为国际大品牌企业生产制造产品,并积累国际化业务经验;有的企业则凭借在国内经营积累的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直接以在海外建厂或并购海外企业等形式开展国际化经营,走上了品牌国际化的道路。

快速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必由之路。但如何提升是这些企业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管理理论往往提炼于企业实践,反过来再指导企业实践。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往往是落后于企业实践的,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理论研究目前稍显落后于经营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因此之前大部分研究解决了中国企业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以及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但关于中国品牌走出去后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如何又好又快的提速国际影响力,这正是身处全球角斗场上的中国企业所急需的,也是本文定选的研究方向。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目前,社会化网络世界已经形成,传统的自然资源,基于国际分工格局的产品已被打破,世界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是无法避免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已经刻不容缓。在全球化条件下,除了世界经济已成为劳动制度分工的世界的一部分,是世界统一大市场的一部分,世界生产力发展还形成了“非制度性全球化”,即内部市场的跨国公司,世界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整体,政府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的全球化”的形成。每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什么行业,必须发展国际化战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一个主要的决策依据。国家“一一五”计划提出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基础上,改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的目的,必须说:”战略在世界公认的国际化战略,走出去”,包括商品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投资国际化战略等,因此本文的“走出去”的国际化是同一概念。

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经济学家Dunning(1977),融合了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Casson和Buckley的内部化理论,提出了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否具有国际化经营的条件,就要看企业是否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企业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若企业资本比国外企业充裕,产品成本较国外企业较低,345

(二)有利于输出成熟技术和引进先进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在初级产品、纺织、机电等传统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上具有相对的优势,制造业企业如果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国际化扩张经营投资于相对欠发达,或经济发展水平尚低,但需要我国某些成熟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则既可以输出成熟技术,占领部分国际市场,又可获得丰厚的回报。

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开厂设店,搞合资、合营制造业企业,并以各种方式吸收当地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然后再转回国内,就可以推动国内制造业企业、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原有设备的更新改造。

(三)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战略

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需要。开放型经济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参加国际分工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制造业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和操作,最终要靠制造业企业。如果没有一大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能与西方跨国公司相匹敌的国际制造业企业,没有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制造业企业家,所谓外向型经济就没有微观基础。90年代以来,我国的开放型经济较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基本上仍然是内向型结构。我国工业商品的销售,绝大部分是面向国内市场;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也绝大部分来自国内市场。因此,要注意开发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的潜在能量。

二、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的现状

由于存在统计口径不定的问题,现有国家统计数据的统计分类是国有制造业企业、集体制造业企业、股份合作制造业企业、股份制制造业企业、私营制造业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制造业企业和其他,我们一般所说的制造业企业要比私营制造业企业的范畴广得多,除了包括个体、乡镇制造业企业、民营科技制造业企业、股份合作制造业企业外,国有民营的制造业企业、股份制制造业企业国家未控股的部分等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制造业企业包括全部的私营制造业企业和股份合作制造业企业、部分集体制造业企业、部分股份制制造业企业及极少数国有制造业企业。但是没有这样的统计类别,这部分数据难于区分和处理,所以,这里我们采用全国工商联近十多年来对上规模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数据,作为研究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代表了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情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结合国家统计局以及商务部等机构的相关统计资料,可以基本描绘出我国民企国际化扩张的态势,上述数据的使用,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和结论。

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同时,以制造业产品为主,制造业企业的对外贸易也发展迅速,速度远超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制造业企业,当前在出口贸易中占比为33.4%,低于占比最高的外资制造业企业的52.5%,但制造业企业外贸出口发展势不可当,同比增长33.3%,是外资制造业企业增速16.1%的两倍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环境将会不断改善,制造业企业将在国际化扩张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2000年初,中央推出“走出去”国家战略,强调“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开展跨国生产与经营”。但“走出去”战略对制造业企业的初始定位是大中型国有制造业企业,所有制形式成为重要的门槛,后来随着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尤其是绕过政府审批与监管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这一定位受到挑战,逐渐趋于淡化。无论在中央政府主管部门那里,还是在沿海有条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地区政府那里,对于“走出去”制造业企业,均强调其是否“有条件”,即是否具备外向扩展的实力,而不再强调制造业企业所有制。这也充分说明了制造业企业的经济实力。近几年,制造业企业更是发展迅速,单从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发展变动就可略见一斑。

从资产规模的分布来看,超大型和大型制造业企业数量也出现了较快增长。尤其是资产总额突破10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数量由2011年的2家,增加到2012年的8家,这也进一步显示出制造业企业大型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海航集团以2017.87亿元的规模高居制造业企业资产总额榜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次之,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列第3位和第4位。资产规模在100亿~10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大幅增加,由2011年的93家增至143家,增长趋势明显。

三、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竞争力差

生产规模偏小限制了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跨国经济不断扩大发展,制造业企业经济竞争不再局限在国内,而是竞争的国际化扩张。实际上,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表现为大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国际竞争力强的制造业企业大多是一些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制造业企业或制造业企业集团,这符合规模竞争、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中国绝大多数大制造业企业规模不大,很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其产品与国外大制造业企业产品相比自然缺乏竞争力。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影响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由于制造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使得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

长,国际化扩张进程更短,那种期望一夜成名的国际化扩张路径是不存在的,尽管有自主创新国际化扩张路径可以选择,但缺乏最优的选择,因而还是应该从最基础的路径起步,逐步积累自主创新资源。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全球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没有构建与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和促进自主创新,很可能要失去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性。

四、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发展若干对策建议

(一)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后WTO过渡期内,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和国内经济的国际化扩张,如何培养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全球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立足于国内市场,国际化扩张发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整个产业链的制造业企业,要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有直接联系的国际竞争力和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程度。国际化扩张是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的形成。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扩张程度和产业大大增加,中国制造业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似乎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结果表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出口量有所改善,但在许多情况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出口显示一个更大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不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因为一半以上的跨国公司和控制生产的商品的出口。然而,国际化扩张程度并不代表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对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程度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治理必须依靠产业环境,竞争环境,鼓励创业精神财产的衡平法,制造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三维的创业创新,制造业企业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加剧(ESM)的动力相互作用,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国家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实施新兴产业的专项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和人才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机制,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和合理运用技术性措施,按国际通行规则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水平。

国家应该制定特殊政策和措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多形式,在新兴产业特殊的产业政策的实施,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体系和人才晋升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创新机制,保护和应用,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和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国际通行规则的应用水平。

具体地说,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服务,生物经济强国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实施的新材料,新能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促进高技术人才、资本、技术、区域的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构造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发展的基础条件

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的重要战略是一个积极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避免进入国际市场的早期,盲目多元化。我国从事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通常是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但是,应该看到,从某种程度上讲制造业企业的一些成熟技术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制造业企业,具有相对优势。因此,除了增加科技投入制造业企业,努力打造一个高科技,在跨国经营应进行局部的技术知识,结合现有的成熟技术和当地市场的需求,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因此一些产品转换,特别是当一个大的国家的市场,有是消费者的口味和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适用的技术,成熟的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和创新的技术本质的转变有相应的发展空间,使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同时,在投资地区的选择,我们应注意避免与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与合作。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战略联盟等形式,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逐步形成和品牌制造业企业的实力。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兴起,海尔海信,TCL,康佳等制造业企业都难以模型基于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的自主创新战略

从量的增长向价值增长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创新驱动元件驱动,从而改变经济结构的高附加值。2005世界经济论坛(Davos)全球竞争力公布的报告显示,在技术领域,我们的竞争力排名四分之六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成本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仍较低,技术水平低会制约中国经济效率提高,国际竞争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的内涵可以理解为自主知识产权的采集,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整合创新资源,创新,提高科技战略创新能力。自主创新的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创新。原始创新是指获得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集成创新指的是各种技术的有机融合,竞争性的产品或产业的形成;消化创新是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事实上,这三个方面与基础研究水平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的高水平,水平较高;基础研究

中国家电的国际化 篇3

品牌国际化三模式

国内家电企业走出去,一般存在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通过贸易会/代理商的产品出口模式。以这种模式出口的产品单价低,附加值相应也低,一般无自主品牌,多为贴牌生产。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小家电产品以及像21英寸的普通CRT彩电这样的低端大家电产品。这种模式会遇到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两重障碍,其中技术壁垒最为突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美国彩电反倾销事件就对国内电视机生产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彩电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白电企业、小家电企业也同样面临,只不过没有彩电行业如此突出。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要建立通畅的预警机制,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海关、行会驻外机构和国外进口商等,及时提供产品销售量和市场份额变化的信息,当出现出口产品市场份额急剧增加时应迅速调整出口战略。从长期来看,应对反倾销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不可复制性,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大力进行国际化经营,建立世界范围的研发生产销售网络,做到价格的全球化,这是规避反倾销的必由之路。

另外,国内家电企业全球化进程中还面临着另外一种障碍,就是欧盟不断提高的能效标准与环保标准,如果中国的电子类生产企业不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出口成本提高,出口量下降。

第二种是通过海外投资建厂的技术输出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产品价位有所上升,但由于海外建厂不具备成本优势,往往生产规模小,缺乏品牌支撑,市场开拓难度大。这种模式以海尔为代表,还包括了海信、TCL、康佳等的海外建厂。

第三种是资本经营的模式。以TCL为代表,其与阿尔卡特、汤姆逊分别成立合资公司,整合资源,利用资本集中的规模优势,实现其国际化战略。

走出去的三种选择

国内家电企业走出去,往往会面临三种选择,即国内办厂与国外办厂的选择、自己营销与他人营销的选择、自创品牌与贴牌生产的选择。三种选择分别反映在企业的制造成本、海外市场渠道能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上。

企业到底将工厂办在国内还是办在国外,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产品的运输成本,二是市场的进入成本。国内建厂无疑是具备了成本和资源优势,但会受贸易壁垒的制约;海外建厂成本高,但更利于品牌国际化建设的推广。

在国际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中国家电企业能尽快获得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优势,最大劣势是品牌劣势。开拓海外市场的渠道能力对品牌国际化建设犹为重要,一直以来,我国家电企业无法进入国外市场的主流渠道,主要通过国外渠道商代理模式进行操作,典型的如格兰仕微波炉。销售外包,企业可以专心生产,避免因涉足流通领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生产企业只能获取低额利润,这种单纯的“加工厂”地位,不应是企业最终追求的目标,掌控渠道会是品牌国际化的坚强后盾。与海外品牌推广相适应的是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培养自主品牌。

同时,我们看到,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的跨国家电企业已开始加快中国市场本土化进程,其策略从"有什么,就卖什么"的企业主导型,向"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的市场主导型转变,以及研发基地向中国市场的转移,都说明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资源的看重。

但是,目前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推广还比较落后,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家电课题组历年对家电消费市场的调查数据看,像在电视机这样一个品牌相对集中的市场,家庭拥有率前五位品牌均属国内品牌,品牌知名度前三位也无国外品牌的踪影。但也不乏有建设成果突出的外资品牌,比如松下品牌在我国洗衣机市场的地位值得肯定,家电课题组最新调查显示,38.9%的消费者认为松下洗衣机是品质优秀、值得信赖的品牌,与国内洗衣机第一品牌海尔相差不到8%;还有诺基亚品牌在我国移动电话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达到28.8%,等等。

浅谈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化 篇4

一、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化概况

中国通信制造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学习、自主开发和面对强大竞争对手的市场锤炼,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取得国内市场的主导权。国内通信制造企业中的“中兴”、“华为”进一步脱颖而出, 由创业初期的技术模仿、市场追随型企业, 成长为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市场领导型企业, 并拥有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和技术。

(一)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化概况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出口规模从2000年开始增长迅速, 平均每年增长幅度为39.3%。如表1所示, 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2002-2006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2.08%, 高于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出口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可以看见在2005年由于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原因, 出口额曾出现短暂的负增长。2003-2005年期间, 我国程控交换机设备进口金额呈递减趋势, 而出口金额呈递增趋势, 表明我国程控交换机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 我国程控交换机出口为16.92万台, 比去年同期出口数量减少10.66%, 出口金额为13.26亿美元, 比同期增长24.85%。出口金额增长最快的是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 仅2006一年出口量增长69.1%, 出口金额增长51.2%, 达到312.02亿美元。

(二)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化的特点

(1) 国内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重点加大、步伐加快

2005年中兴、华为都把发展“跨国运营商”战略和进入采购“短名单”列为近阶段国际化工作的重点。2006年中兴通讯定位为“拓展年”, 提出“三个拓展”目标, 尤其提出“从新兴市场、地方运营商市场向发达国家、跨国运营商拓展”。

(2) 国内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采用低成本型战略

通过低成本来获得价格的竞争优势, 仍是国内通信制造企业开阔国际市场的最主要手段, 这一战略在短期内比较有效, 但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制造、本土研发中心的设立, 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小。

(3) 国内通信制造企业谨慎采取并购式国际化

国内通信制造企业由于规模上与国际巨头仍属于不同的数量级, 再加上行业特点, 企业经营的负债率很高, 资金紧张, 使得国内通信制造企业在国际化方式上都回避了国际巨头经常采取的并购方式, 而采取了通过自身积累来渗透市场、规避财务风险的做法。

从长期的角度看, 通过积累和市场培育来提升技术与品牌, 不断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将是国内通信制造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二、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

国内制造业经过20来年的积累, 各方面已相当完备。首先,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拥有人才优势, 企业可以方便地招到所需人才。其次是成本优势, 劳动力成本较低, 并且人才培养成本低,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培养一个合格的研发工程师的成本只有欧美跨国企业的1/5。第三, 中国通信企业由于起步较晚, 所以危机意识很强, 企业文化趋向于进攻, 员工则比较能吃苦耐劳。另外, 产品开发周期较短, 注重服务, 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灵敏、迅速。

(二) 劣势 (weakness)

(1) 核心技术基础薄弱,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依赖进口。我国研究和开发投入总体水平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 所以经常不得不花大价钱去购买核心技术。

(2) 整体生产规模普遍较小, 企业集约化程度低。虽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在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规模、技术、品牌等方面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依然很大。更由于近几年跨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合并浪潮, 使原本已经缩小的差距, 现在又骤然拉大。

(3) 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或多或少地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这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致命的, 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 企业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4)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我国企业的国际销售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偏低, 国内厂商比较缺乏国际贸易的经验和人才, 所以在这方面应当高度重视和加强, 积极地培养人才、招揽人才。

(三) 机会 (opportunity)

(1) 第三世界国家的通信产品需求高速增长, 而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具有很大吸引力。

(2) 中国加入WTO之后, 国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 对本土企业而言, 海外市场进入壁垒在降低。

(3)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实力在不断增强, 而国外有部分通信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陷入经营的困境, 所以对中国企业而言, 有很好的并购机会, 如果成功, 一方面可以获得一些先进技术, 另一方面可以更容易地进入某些海外市场。

(四) 威胁 (threat)

(1) 由于通信行业竞争日益残酷, 为了获取竞争优势, 部分企业通过合并的方式来争取市场, 如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马可尼等巨型通信企业出现。中国通信企业在规模上又与他们拉开了距离。

(2) 跨国通信公司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劣势, 它们纷纷在中国设立产品生产基地、研发中心, 以降低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差距, 可以预见, 未来不久它们与本土企业的成本差距将大大缩小。

(3)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价格竞争更是残酷。低价格竞争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 使企业的持续经营出现资金短缺, 如何既赢得市场又能保证利润, 是摆在每个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4) 由于全球性的市场竞争, 使运营商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如何顺应市场的变化也需要企业做很大努力。

(5)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主要争夺较不发达国家的市场, 而这些东道国也有自身的问题, 有的国力不够导致还款能力较差, 有的国家政局不稳, 经常动荡, 这给中国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风险。

从上面的分析可认为, 目前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外部机会不错, 尽管也有风险, 但总体上机会大于威胁。而内部则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不同而不同, 如华为、中兴, 就有明显的优势。

三、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国际化可供选择的模式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迈入国际化经营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 原则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来判断, 也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进行。

(一) 国内领先企业建立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

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是运营商选择设备制造商的必备标准之一。因此, 是否具备提供全球服务的支撑体系和网络能力直接决定其能否扩大市场。电信运营企业是管制型行业,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在东道国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销售产品根本没有可能。此外, 电信业受政策管制和本土文化影响非常大。国内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并购的方式建立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 这种进入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进入全球市场的平台和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但它有几个前提。首先国内企业的资金实力必须足够强大;其次两个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要有一定的互补性;第三被并购的企业不能负债累累, 否则并购后的经营风险太大;第四面临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政策限制。所以就现阶段而言,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还不大可能展开大规模的全球收购。

(二) 建立全球研发网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很快, 企业如果在技术上不能与全球同步, 被市场淘汰就是必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的同时, 如果能掌握具有颠覆性的技术, 那么他的发展将出现质的飞跃。多数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劣势, 优势主要在于成本, 但企业要持续增长, 就必须在技术上在全球有一定发言权, 掌握一定核心技术, 否则成本优势很快会被技术的劣势所覆盖, 最后只能昙花一现。研发是通信制造企业的生命线。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海外人力资源和最新技术成果, 也更能了解当地的需求变化并做出调整, 为大规模进入东道国市场做好准备。

(三) 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市场进入能力和弥补品牌劣势

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虽然要与强大的跨国设备商进行竞争, 但也存在合作。因为跨国设备商也不同阵营, 技术专长也不一样。良好的合作, 可以使相互间实现产品、技术和品牌上的互补, 增加在竞争中胜出的机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码在品牌和对国际市场规则认识上有一劣势。如果能与其他跨国厂商进行战略合作, 就可以减弱这两方面的劣势, 对切入国际市场和提升品牌都有重要意义。

(四) 与海外运营商合作

这种方法可以是中国的通信制造企业积累更多的国际经验, 但是海外电信运营需要巨大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不组建电信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上下游团队, 很难做强做大。同时电信网经营是一个长期过程, 短期内很难见到收益, 这对设备商的现金流影响很大。而本身运营商行业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设备商的介入会遇到他们的激烈竞争。这样的介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它运营商对自己设备的采购。同时还有政府对运营商的政策限制。就现阶段而言, 这种参股方式对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还不宜过多采用。

(五) 国内运营商和制造商携手开拓海外市场。

国内运营商也在进行国际化探索, 如果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能与国内电信运营商联手开拓海外市场, 这将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国内设备商可以向国内运营商提供国际化的运作经验, 有助于其降低成本和风险, 同时合作上也易于沟通, 而国内运营商开拓海外市场又能给国内设备商更多在海外销售设备的机会。

摘要:随着国内传统产品市场增量的减小, 中国通信设备厂商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已经变得异常困难。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走出国门, 从事国际化经营已成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对中国通信制造业国际化现状、优势劣势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了适合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经营模式。

关键词:通信制造业,竞争,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M].人民出版社, 2006.

[2]穆荣平.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研究, 2000, (03) .

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 篇5

●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时代潮流,这一点应当加以肯定,但是,它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

●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实质是世界各国的利益之争,中国应当在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尽可能以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多的利益,并努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制定中国会计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顺势而为的态度,以积极的姿态努力实现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

●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中国会计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贯彻、执行会计标准,因此执行问题是会计标准国际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个制定得再好、再完美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不是一个最好的会计标准或者难以达到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衷,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

一、会计标准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内在要求

近二十多年来,不仅我国国内因执行坚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整个世界经济也发生了深刻的、乃至革命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正在日新月异的、超越国界的技术革新和互联网经济的支持下呈日益加速之势,这些会计环境变化方面的新动向,对会计的发展方向和会计标准的制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经济日益全球化要求会计标准国际化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及其令人瞠目的交易量和影响力,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意无意地纳入到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的建设,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已经在区域层面上向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谋求自身发展是难以想像的;同样,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也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产生影响,如最近美国、日本的经济衰退,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前几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都变成了世界性的重要事件,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的各个参与者也对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企业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通过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来评价其资产实力、财务风险和资信状况;企业到海外公开发行股票或者债券,需要向投资者或者债权人提供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相应地,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有国际会计准则,但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并没有强制的约束力,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有自己的会计标准,这些会计标准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应地根据这些会计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了这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比如,1993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发现公司按照德国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表显示是盈利的,而按照美国会计标准编制则是亏损的.。显然,如果不调整两者之间的差异,则很有可能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而要在国际投、融资或者国际贸易中,经常性地调整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又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全球化。去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联通、海洋石油等在海外上市,实际上已经碰到了类似的问题。这就好比在国际交往中,大家都说自己国家或者地区的语言,任何交流都必须通过翻译,这显然会对国际间的深入交流产生障碍,增加交易成本。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标准,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语言”上的障碍,毫无疑问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的各个参与者也对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企业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通过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来评价其资产实力、财务风险和资信状况;企业到海

中国客车的国际化难题 篇6

中国已成为全球巴士与客车制造业的主要中心,越来越多的国际买家到中国来选择和购买各种各样的客车;众多的中国制造商,不论规模大小,犹如发现新大陆一般狂喜。

与业内的一位大佬交流,他感叹地说:做客车很容易,做好客车不容易!我认为,这句话很可能成为一句经典。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巴士与客车制造基地,

还没有成为全球巴士与客车贸易的中心,更不是全球客车技术研发中心;在通往国际市场的道路上,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具有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的人员,以及对全球市场的把握。

欧洲巴士与客车制造业的业务员在宁静的专业展会环境中,与客户一边喝咖啡一边谈生意;中国制造商却在喧嚣的展会中竞相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举办盛大的客户答谢宴会来增强感情。显然,任何一个巴士与客车运营商的心里都有自己选择车型的标准,制造商也有选用零部件供应商的标准,情感与理性在所有国家和地区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个微妙的问题,总的趋势是不违背基本的功能与商业利益原则。

参加巴士与客车展览会无疑是制造商与运营商建立客户关系重要渠道。当中国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展会和各种大奖活动,制造商面临如何选择参与的问题:重视维系展会主办机构的社会关系或是展会的商业利益?类似地,运营商也会对各种客车大奖产生疑问:评奖的公正性与专业性来源于哪里?

在2008年3~4月的客车展会季节里,北京、上海、苏州先后举办全国性的展览会,其中2个展会的时间相差仅几天、地点相距不到一百公里,看似很简单的参展问题却难为了众多的中国制造商。在各种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些主流的巴士与客车制造商做出了理性的选择。

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通过各种展会展示其产品的品质。在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前举办的《亚洲客车周》活动中,我与来自欧洲大陆的巴士与客车专业人士一起,参照《欧洲客车周》的评选规则,对中国制造的巴士与客车进行评比,对参与竞争大奖的车辆从技术装备、安全与舒适性指标、环保和美学方面测评。

这项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竞争各种“大奖”,相对忽视了同行之间的技术交流。作为一个评判者,我不仅看到许多面向中国市场的车型(包括公共运输和私人交通车辆),还看到一些面向海外市场的车型(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客户订制车辆),真是一个难得的鉴赏机会,重要的是与国内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一起交流,可以深入地了解到巴士与客车行业的真实状况。

在欧洲,巴士与客车制造业的最高荣誉是“年度巴士大奖”与“年度客车大奖”,前者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国际商用汽车展上颁奖(双年),后者在比利时科特赖特举办的世界客车博览上颁奖(单年)。这个大奖是由欧洲10多个国家的巴士与客车专业媒体记者组成的评审团推选出来的(非竞争性的大奖),主要基于评审团与制造商共同参与的《欧洲客车路试》测评活动,评审团成员在实际的道路环境中驾驶巴士与客车,并进行相关的技术测评,从乘客和运营商的立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推选出年度客车大奖车型。

在中国,参照欧洲年度客车评选模式颁发的“中国年度客车大奖”已分别授予宇通ZK6800系列(2006)、海格KLQ6109型客车(2007)和金龙XMQ6129Y系列客车(2008),作为一种基于技术与市场分析评判的结果,中国年度客车仅代表评审团的选择和观点,是他们在所熟悉的中国巴士与客车行业情况和了解全球发展趋势而集体做出的判断。独立地推选中国年度客车大奖,目标就是为中国制造的巴士与客车塑造国际典范。实际上,已有一些外国客户通过中国年度客车大奖来认识和选择中国制造的客车。

多年来,主编《中国巴士与客车》年鉴的目标就是努力在国际的舞台上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专业媒体、专业展会和国际机构合作,积极地推动中国制造商更多地参与国际间的贸易与技术交流活动。事实上,在欧洲和世界各地也有许多的巴士与客车专业展会,如法国的公共交通设备展(Transport Public)、英国的欧洲客车展(Euro Bus Expo)和西班牙的巴士与客车贸易展(FIAA),大马士革的汽车展(Damascus show)和哈瓦那的国际交通博览会(International Transport Exhibition),以及众多的各种文字的巴士与客车报纸、杂志、网站……

欧洲巴士与客车制造商也积极地与我们保持联系,经常收到他们公司业绩的电邮,偶尔也收到公司总裁签名的季节问候卡;中国制造商也经常寄送精美画刊和报纸,却很少有电邮。对照起来,外国制造商提供的资讯更有商业与技术上的参考价值,他们就事论事,提供车辆技术改进、市场扩展和公司人士变动等信息,而中国制造商提供的资料大多是“中式新闻报道”。

中国市场的国际化 篇7

市场竞争的国际化

对于很多外资企业来讲,中国市场只是其全球规划中的一个区域市场。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使中国在其市场版图中扮演的角色从“区域市场”逐渐演化为“主力市场”。

这一点在2008年之后尤为凸显。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同时,中国市场一枝独秀,许多企业竞相调整其中国区市场策略,人才、资源等因素纷纷向中国倾斜,无一不表现出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渴望。

然而,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体现出更多新的特点。在本土企业方面,集团化企业日益强盛,龙头企业开始向全线产品、甚至跨领域产品延伸;融资租赁等较为先进的金融服务在中国市场已经得到历练并被加以推广;市场竞争的战火蔓延至服务等后市场领域……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已经成长为较为成熟的市场,鲜有某家企业能够垄断其中。

产品技术的国际化

以往,在一些外资企业的全球规划版图上,中国市场的尾气排放、噪声以及产品的技术标准一直属于较为落后的区域。然而,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使得这些企业不得不不断重新定位中国市场,产品的各方面指标逐渐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在产品及技术的推陈出新中不断演绎着新的奇迹。中联重科32 00 t级的ZCC3200NP型履带式起重机和三一重工最大起重力矩超过86 000 t·m的3 600 t级的SCC86000TM型履带式起重机的研发成功成为2011年产品研发中“最重量级”新闻。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更加看重中国市场。其最高端、最前沿的产品和技术已经相继在中国应用。例如,7月29日,凯斯在其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工厂发布了N系列挖掘装载机、S系列滑移装载机及CX58C小型挖掘机三大系列(款)产品——凯斯小型工程机械产品在中国宣告全面升级。

更为可喜的是,以三一挖掘机为代表的本土品牌挖掘机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扩大。长久以来,中国挖掘机行业一直面临本土品牌难以取得突破的尴尬局面,这个现状在近年来正在被快速改写,市场竞争格局将拉开新的篇章。

管理模式的国际化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人员构成有着非常鲜明的不同。本土企业中几乎清一色是中国人;外资企业即使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在管理层中也鲜有中国人的面孔,即使部分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是中国人,也仅仅是出于对目标市场的贴近性的需要,而这些人也鲜有能够在集团中流动的情况。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对管理经验、市场理念、产品技术等的需求,本土企业对于海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些企业的管理高层逐渐出现外国人的身影。2009年,厦工引入了曾经被誉为“引领中韩两国工程机械发展的传奇人物”的蔡奎全出任厦工总裁,老国企和洋总裁的结合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尚属头一例。随后不久,深受金融危机创伤的厦工便焕发出蓬勃活力。

中国制造的国际化 篇8

关键词:家具产业,民族元素,产业集群,趋势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辉煌的艺术文化,家具也是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家具工艺兼顾实用功能之外,更形成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近年,中国家具企业根据现代家具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将家具材料、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家具制图、产品开发设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包含了中国元素的创意风格。同时,面对国外同行业的竞争与贸易摩擦的升温,家具企业在各方面狠下功夫,使得中国家具的国际化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国际化在家具行业的体现

1、我国家具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家具出口103.53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2008年家具出口275.83亿美元,实现了连续五年持续增长。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需市场低迷,家具行业出口仅259.5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00%,但仍不能影响我国家具出口值居世界第一的地位。

2、出口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我国家具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对美国出口家具88.38亿美元,同比下降12.75%;对欧盟出口60.48亿美元,同比下降7.42%;上述两者合计占家具行业出口总额的57.35%。

3、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据半壁江山

2009年,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家具出口交货值为630.11亿元,占家具行业出口交货值的62.52%,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家具出口交货值分别为272.08亿元、358.03亿元。

4、家具设计风格紧跟国际变化

在家具设计风格上,把握时尚脉络,紧随国际风潮的变化,继欧洲古典、欧美田园等风格流行之后,开始转向以人为本,倡导绿色健康,使用复合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原生态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根据生活所需拆分重组,构成新视觉的“锐中式”风格;及应用新型材料,设计多元化,体现“减生活”的简约风格等与环保、乐活相顺应的多方向。

二、中国元素在家具风格的体现

中国家具在求新求变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独特基因”——中国元素,这是历经几千年文化沉积下来的民族瑰宝。在2010年广州和深圳的家具展会上,无论是“设计立方”展示的设计师作品,还是各家具参展厂家的展品,都在突出中国设计的同时,将中国元素运用到各个层面。

例如:乐雅轩推出的“乐府系列”,其设计返璞归真,置身其中能感受“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道至简”的境界;意大利品牌雅露斯提出了“养生睡吧”,将睡眠养生理念植入软床领域,开创了“睡眠养生软床”的新品种,实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西方软床技术的融合。此外在设计方面,怡丰名将中国元素中特有的图案、线条、造型等,变成家具设计中一部分,使人感觉既精美熟悉,又新潮、时尚。

三、我国家具行业的SWOT分析

下面使用国际化的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家具行业现状进行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一批将中国元素与国际化相融合的家具企业应运而生,使得我国家具行业显露出兼顾传统特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这些企业在原创设计中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产品研发、社会资源及国内外家具理念,根据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品牌打造出国际化的品质,并在国际化视野下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的内涵。

(2)目前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家具协会授予的特色区域共有16个,其中12个为生产制造类、4个为销售流通类。家具特色区域凭借地域集中、企业密集、专业配套协作,使基础设施及其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化生产、合作,形成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拓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我国家具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3)家具企业紧跟市场需求,注重品质、树立品牌、传播企业文化,将家具生产由低端走向高端、产品从单一发展为系列,家具销售渠道由以卖场为重心转变为多元立体化,销售市场由一级拓展到三、四级市场。国内家具的销售模式也经历了从无营销到有营销,从无专卖店到有专卖店,从小店到大卖场,从局部地区到遍布全国的变迁。近年来,以乐从环球市场为代表的部分家具企业又开始尝试结合电子商务平台,试图通过B2B1平台来转变营销策略。这些都是家具行业各个环节飞速发展的体现,更记录了其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每一个足迹。

2、劣势(Weaknesses)

(1)产品仿冒现象严重

中国家具行业虽然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设计人员缺乏、企业急功近利等原因,长期以来存在产品设计抄袭、复制国外家具或是国内有研发能力品牌的现象,造成国内原创企业难以维权,以及“中国制造”的OEM家具在国际市场被冠以“低廉”的标志。

(2)自主品牌比重偏低

中国是家具生产大国,但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比重偏低,面对国外众多强势品牌大举进入抢夺国内市场份额,更少有能与之抗衡的领袖品牌。并且,大部分企业走的是中低端路线,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利润薄,难以走出国门。

(3)无序竞争阻碍行业发展

家具行业过度扩张、市场需求比例失调、市场规则不完善等造成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尤以价格恶性竞争最为突出。这不仅内耗了行业资源和实力,影响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使家具品牌随价格和品质的下降产生“俯冲”,降低了品牌含金量。

3、机会(Opportunities)

(1)卖场专业化加快国际化步伐

现在,家具行业专业细化程度更高,更便利的一站式旗舰大卖场分布为:北有新兴市场石家庄家具博览中心项目(占地3000亩,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拟引进资金35亿元)2;南有乐从环球市场,在原有以展会和现场等方式获得对外贸易订单的基础上,又新开辟了B2B电子商务平台,并通过此平台为顺德及周边地区近百家家具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交易机会;中原有位于“九省通衢”武汉的单体家具流通大卖场——和平大世界也宣布投入10亿元,启动市场改扩建,改造目标瞄准复合型家具流通业态。这些卖场的建立或扩大,不仅能给家具品牌提供良好的展示空间,更为家具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互通信息、交流合作、搭建外销渠道的平台。

(2)特色区域建立推动国际化进一步提高

我国家具特色区域建设已初具形态,比如广东中山大涌镇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浙江安吉的中国椅业之乡、山东宁津的中国桌椅之乡、河北廊坊的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浙江玉环的中国欧式古典家具生产基地、辽宁庄河的中国实木家具产业基地等都是行业细分的产业集群,一般以专业工业园的形式存在。这些由各地区大大小小工业园聚集起来的巨大产业群,推进了中国家具制造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发挥了产业规模优势,带动企业的品牌化、集约化发展,从而以高标准、高质量家具商品去拓展国际市场,使家具行业的国际化得以进一步提高。

(3)抓住契机“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战略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家具企业出现倒闭或是裁员节流现象,却为中国有实力的大型家具企业“走出去”逆市抄底国外品牌带来了机遇,开始着手实施对国外经营困难的中小品牌企业的兼并和收购计划。2008年7月山东润兴以75万美元低价成功并购了资产总额约275万美元的美国品牌家具有限公司(AMER-ICA'S FURNITURE BRANDS)3。通过并购,润兴可以利用美国的家具原材料资源优势,及北美地区自由贸易方面的便利条件,降低产品销售成本,规避国际贸易限制带来的企业风险,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做到“两头在外”,提升竞争空间。而2009年1月6日,美克股份与拥有56年的历史,以软体家具为主,包括实木家具的设计者、商品供应者以及销售商的美国Schnadig签订了《收购协议》,公司收购Schnadig净营运资产及相应的债务,预估收购价格894万美元左右。通过此次收购,美克将真正成为一家“服务型”的家具制造业集团。

4、威胁(Threats)

(1)行业标准低于国际水平

目前,我国家具行业承受着来自国外竞争和行业国际化趋势尚不明显两方面的压力。要做到家具行业国际化,首先要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标准化工作一直都是我国家具行业的软肋。国外发达国家根据环保标准制定了家具质量检测标准,并且其更新、提高的速度要比国内家具企业技术革新快很多。自2004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家具生产商,频频利用反倾销行政复审手段,对中国家具出口进行“狙击”,并试图以种种理由影响本国对华贸易的税率政策,提高中国家具产品的税率征收。中国家具企业为此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审诉或进行举证。

(2)贸易摩擦升温加大出口风险

欧盟出台《欧盟木材及木制品规例》和《新环保设计指令议案》,实施富马酸二甲酯禁令和木质家具共同本生态标签的生态标准,修改进口纺织品及床垫环保标签新标准;美国实施《修订商业法律和执行法律——关于床上用品和软垫家具阻燃性要求的法案》、《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对复合木制品中甲醛含量采用新标准,公布《建议法案——中国木制工艺品输美检疫要求》,宣布《雷斯法案修正案》的使用范围4月1日起延伸至家具行业等等。这些对原材料来源、环保、安全等方面的限制措施,将制约我国家具出口,增加企业出口成本,也极易被其他国家效仿和滥用。

此外,家具行业还面临各国以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救济,其中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木制卧房家具进行反倾销对行业影响重大。该案一年一次复审,每年重新确定税率,使得我国被征收惩罚性税率的企业难以继续出口,迫使部分出口美国的木制卧房家具生产企业外迁至越南、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2010年4月14日,美国商务部对该案作出反倾销快速日落复审终裁,200多家涉案企业获得反倾销“优惠税率”,其余未上诉企业则要缴纳高达198%的反倾销税。

四、中国家具产业发展策略和前景趋势

在中国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我国家具产业发展策略和前景趋势大致有以下5个方面:

1、开创设计新思路。

借鉴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思路,增加新鲜元素,开发能体现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功能性产品,最大限度满足终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比如设计适应小户型居室,迎合80后人群享受玩乐需求,集实用、趣味、艺术欣赏为一体的家具产品。

2、积极提高技术水平。

引进先进设备、高科技加工和管理技术软件,改善制作工艺流程,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降低损耗,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增加产品附加值,注重环保意识,以国际化标准选用环保材料和制定符合环保要求的制作工艺。比如发展户外家具、专业儿童家具、专业老人家具等。

3、实现管理集约化。

积极引入ERP系统或其他生产管理软件,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经营者自身知识文化水平,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减少管理内耗现象,积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广泛收集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群策群力管理好企业。

4、企业生产规模化。

由于家具行业的成长多年来一直是以中小企业的数量增加为基础,行业集中度不高,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是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未来5~10年,家具行业将经历大范围的整合,大批中、小型企业或被淘汰,少数优秀企业则依靠品牌、规模等优势,成为行业“标杆”而傲立市场。

5、整合家具产业链。

家具行业已步入前所未有的“产业链战争”时代,不再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较量,而是上升为由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构成的整个产业链的战争。需要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协力,推动家具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真正实现家具行业的转型升级。

注释

11《乐从家具借助B2B平台“突围”青睐美国市场》,2009年02月23日,广州日报

22《五大市场方面解析中国家具卖场的出路》,2009年05月22日,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http://www.chinairr.org。

33《美克股份以894万美元收购美国家具公司Schnadig》,2009年01月08日,证券时报。

41、王婥、刘渝,谈信息化产业对家具行业的影响,《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第12期:16-18。

52、美国家具行业可能会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年第10期:109。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 篇9

以上这一幕场景, 极有可能发生在2020年的智利, 以及世界各个角落新兴中产阶级的家中。那一年, 中国有望超越美国, 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其经济全球化布局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届时, 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将由超过100家中国全球500强企业支撑。更值得一书的是, 10家左右的中国品牌已经跻身世界品牌百强榜, 为全球消费者心向往之。

大趋势

毫无疑问,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激荡年代。从现在到2020年这段时间, 中国品牌将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加速登上国际舞台。这一进程将主要得益于四方面因素, 即全球中产阶级的兴起、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前行, 以及中国企业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根据美国国家情报理事会2012年12月发布的预测报告, 到2030年, 全球中产阶级人口数量将达到30亿, 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其总购买力将达到56万亿美元。这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局意味着, 在将来的10到20年间, 从拉美到中美洲, 从南亚到南部非洲, 越来越多的人在都市拥有一席之地。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开始购买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 第一台液晶电视, 第一部洗衣机, 第一台空调, 以及第一部汽车。然而, 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还尚未拥有发达国家市场消费者的购买力, 因此, 价廉物美仍然是绝大多数新兴市场消费者的第一诉求。这种强劲和持续的需求, 以及对性价比的高度在意, 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品提供了宽广的市场和丰富的商机, 也为中国国际品牌的建设铺垫了沃土。

在中国本土市场, 一批建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 在国内市场充分淬火磨炼, 并成功狙击洋品牌, 稳守中国本土市场的领先企业, 也正在逐步铺设和完善海外渠道, 逐渐开始和加大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建设力度。与上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和80年代韩国企业不同的是, 今天的这批中国企业享受着持续增长的中国本土市场提供的坚实战略纵深, 在确保退可守的基础上, 利用近年来西方品牌因金融危机受到削弱的契机, 加大力度引入先进技术, 提升研发能力, 同时借助中国的雄厚产能和成本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将性价比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逐渐树立行业的领军地位。可以预见, 到2020年, 在自主品牌汽车, 以冰箱洗衣机空调为代表的白色家电, 以电视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 以智能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通讯产品, 以及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服务这五大门类中, 将涌现出一批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品牌。

大挑战

尽管宏观数据和前景预测令人振奋, 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前进道路仍然需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要看到, 2012年虽有73家中国企业荣登全球财富500强榜单, 但尚无一家中国企业能够真正跻身全球品牌百强。经济总量的攀升固然为品牌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要成为全球消费者认同和向往的品牌, 中国企业还需应对诸多挑战, 其中关键性挑战有三。

一、改变OEM思维

在中国市场白电、移动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中, 绝大多数早已进入了国际大市场。在此进程中, 不少企业都曾经依靠贴牌代工, 走OEM路线来实现发展壮大。几十年下来, 他们已经娴熟地掌握B2B商业模式, 体量和规模在中国和国际市场都居于前列。然而, 由OEM转向建设自主品牌, 进而进军海外市场, 意味着由过去以大客户为重心转向以全球消费者为导向。这一转型意味着整体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的革命。如果沉迷于过去的成功, 不“迈步从头越”, 加力转型, 可能会陷入“成功是失败之母”的境地。

二、超越“性价比”

过去20年来, 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走上国际化征程的重要动因是为摆脱国内市场的价格战, 或为避开进入中国的强势跨国企业,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近两年来“墙外开花”的局面就是一个好的例证。但不少企业很快发现, 国际市场也已成为中国企业“内战”的外延。在海外, 无论是汽车、消费电器、还是白电等行业, 都出现中国品牌扎堆聚集在打“性价比”牌的价值区间, 互相激烈缠斗, 争夺越来越薄弱的利润, 从长远来看, 既会造成损人不利己的被动局面, 也对中国国际品牌的建设和提升带来负面影响。

毋庸质疑,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高性价比”依然是中国企业打通海外市场的法宝, 也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中产阶级消费主义的诉求。然而, 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 新兴市场消费者一样会同步感受到世界领先品牌的影响力, 他们的购买力虽然不强, 但同样具有上升的品牌诉求, 而不仅仅满足于“便宜”却毫无差异化主张的品牌。因此, 中国企业有必要灵巧地打“性价比”牌, 在这一特质基础上, 赋予其品牌特质, 从而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牵系。

三、加快团队建设

从现在到2020年间, 多数中国企业国际品牌建设工作的短板不在于资金、技术或渠道, 而在于国际化人才。姑且不论刚刚踏上国际化道路、尚在摸索海外渠道的企业, 即便是已在海外经营日久, 具备相当业务规模的领先企业, 也面临从销售导向转向品牌致胜的艰难转型。必须看到, 国际市场的品牌建设绝非只是做公关、搞活动和打广告, 而是海外业务金字塔的最高端, 其实质是统驭产品研发、渠道建设、传播营销和增值服务的全面工作, 应由海外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亲躬。目前, 多数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领导团队以中国总部外派为主, 他们的优势是拥有总部的信任和对企业文化的深度理解, 但要在海外市场成功建设品牌, 他们需要迅速融入经营所在地的政商环境和营销文化, 并善于借助本地管理层和员工, 以及外部顾问的集体智慧。

大策略

面对海外市场的良好契机和诸多挑战, 新兴的中国跨国企业在拓展市场过程中, 可以采取有效的地缘策略, 通过建立差异化定位, 开展灵活投资, 借助新媒体渠道, 加速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

一、新兴市场优先

建立熟谙国内外市场运营的团队, 投入相应资源, 并且具备足够的耐心, 这是国际品牌建设的保障, 要将有限的资源极致发挥, 尽快获得回报, 确定合适的地缘策略十分重要。

必须看到, 中国品牌在整体国际品牌大环境中仍然处于“洼地”态势, 如果直接向欧美日本等发达的市场品牌高地进军, 将处于仰攻态势, 将同强有力的国际领先品牌正面碰撞, 这将置资源、经验和能力相对匮乏的新兴中国品牌于险境。相比之下, 亚非拉的新兴市场则提供了另一种更为合适的舞台。不少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类似中国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其市场和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需求更加强烈, 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也更高。因此, 在目前阶段, 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从新兴市场入手夺取和巩固全球市场份额, 进而转攻发达国家市场, 可能是更适合中国品牌国际化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寻求差异化

之前提到, “性价比”是当前中国企业开拓业务的利器, 但如果囿于“性价比”的红海, 长远来看只能束缚中国企业的手脚, 阻碍中国国际品牌的健康发展。因此, 要走出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陷阱, 开辟新的赢利空间, 必须走“性价比+”路线, 也就是在“高性价比”基础上走差异化。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实实在在地透彻理解目标市场的宏观趋势、文化潮流和消费者心态, 其次对企业自身理念和愿景深度梳理, 从两者的交集中提炼品牌与众不同的DNA。通过体现品牌差异化, 不但能迅速有效地提升品牌认知, 更能感召全球消费者和企业自身团队, 让世界认识到, 我们不但代表着优质产品和服务, 更是支持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强劲动力。

三、借助新媒体东风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韩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媒体传播环境相比, 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空前的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数字和社交媒体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如荒原野火般蔓延, 极大降低了传播特别是媒体投放成本。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树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 巧妙地开发内容, 与消费者和各利益相关方积极互动和沟通, 将迅速有效地提升品牌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换句话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数字和社交媒体无疑是一条捷径。

四、灵活和坚定地投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只要有心, 就能找到既好吃又实惠的午餐。品牌建设与产品研发、通路建设一样, 都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投入。许多中国企业往往被一些国际品牌看似高不可攀的品牌投资所吓阻, 却没有意识到“小米加步枪”有时也能打败“飞机加大炮”。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媒体格局经历互联网冲击、发生巨变的大环境下, 如果进行灵活的投资, 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旦找到合适的通路, 则需要坚定不移进行投资。

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武术,国际化,推广

1 前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把中国武术推上国际化的最高潮,这一切给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武术在奥运会上的缺席无疑给了中国人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意识到我们自身是存在问题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武术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必须为中国武术寻找一条充满潜力的道路,使武术能够符合当今的社会需要,在全世界内蓬勃发展,这是我们许许多多武术人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2 制约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内部因素

2.1 内容繁杂

从纵向上看,我们经常说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因为它确确实实扎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沃土中。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无论是从表现、演练的形式上还是从发展、继承的目的上都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起初的武术只是用来单纯的保护自己,攻击敌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的发现了武术的一些其他功能和价值。如今,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和实用武术。而武术除了具有技击价值之外,还具有健身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诸多价值。这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武术最初的表现形式,使武术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横向上看,中国武术种类繁多。如果说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运动项目之一,一点都不过分。1979年原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6年全国挖掘、整理成果在河北承德、北京分别展出,计武术文献482本(册)、古兵器392件,经初步整理出129个拳种的文字资料和394.5小时的技术录像,以及多达651万字的地区性《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在此基础上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中国武术拳械录》。进入21世纪,又将木兰拳、少北拳认定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第130和131个传统拳术,现今仅武术拳术的种类就有131种。尽管其中木兰拳和少北拳的入围还存在争议,但是129这个数字也足以说明武术项目内容本身的繁杂性。武术项目本身的博大精深对武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决定了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要比其他项目更曲折。

2.2 武术术语翻译的不规范化和混淆性

现如今,虽然很多国家都在逐渐地开展武术运动,但是武术术语的翻译却还不能达到全世界统一的标准。就如“武术”一词,说法有“Kong Fu”、“Martial Arts”、“Wushu”等多种。其它具体动作的解释翻译就更加五花八门了。有时会出现一个动作名称多种翻译的现象。如对“歇步”的翻译就有“Cross-legged resting stance”、“Seated step”和“Cross-legged step”几种,弧形步的翻译有“Curved Step”和“Circular walking step”几种。“手挥琵琶”的翻译有“Play Pipa”、“Strum the Lute”和“Hand Strums the Pipa”几种。也有动作翻译与动作意义不符的情况。例如上述的“手挥琵琶”里的play无论是从动作的攻防意义上还是在对动作结构的理解上都不能完全表达这个动作所要表达的攻防含义。由于在国内外缺少既精通武术又精通其他语言的人才,因此经常无法准确无误地把武术动作与意境用另一种语言加以完美的诠释,以至于其他国家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根本不能完全理解、领会中国武术的精髓。由于迄今为止,关于武术运动翻译的书籍、词典少之又少,即便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统一用语,也没有统一的理论资料做指导,相信这条统一化的道路还是很漫长的。

2.3 武术动作与技术的复杂性

武术项目动作繁多,技术多样,身体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练习方法。如上肢的技术和动作有手法、手型等;下肢有腿法、步法、步型等;除此之外还有身法,每种“法”、“型”又包括几种甚至几十种的不同动作。这就使得如果想要从事竞技武术并在国内外一系列比赛中崭露头脚,运动员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系统的训练。而且武术项目对于习武者的要求很高,武术运动员必须要具备一系列的身体素质,柔韧、力量、耐力、速度、弹跳等缺一不可。还由于武术项目对柔韧性的要求较高,习武者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练习,否则,等到身体完全长成的时候,想要拉柔韧会变得非常困难。以上因素决定了竞技武术并不能直接作为大众体育服务群众,而动作技术的复杂性也无疑增加了大众对武术动作理解的难度,这种理解上的难度会增加武术项目普及的难度。

2.4 武术理论与武术实践之间的不平衡性

中国武术已经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它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但是武术的理论研究可就不像实践那样有着如此深厚的底蕴。从1953年起,我国陆续地提出要对武术进行全方面的挖掘整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79年,我国才逐步地开始了第一次武术发掘整理工作。1985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史》一书,才算在真正意义上填补了我国武术史学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武术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从几千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上升成为了理论,但现实的理论却没能为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并为武术运动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由于武术理论的滞后,导致很多武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更加具体的理论依据作指导,仅凭借着一些有限的理论和自身的经验,将武术一代代的传下去。大多数的时候不同的教练对同一动作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同一动作的要求也可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变得更加神秘。

2.5 武术评分制度的主观性

竞技武术是由套路和散打所构成的。散打比赛通常三局两胜,每局比赛结束时,依据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按胜方色牌多为胜方的原则判定每局胜负。若出现平局,则接受警告少者为胜方、劝告少者为胜方、体重轻者为胜方的顺序判定每局的胜负。而套路比赛只有通过打分来实现成绩排名。武术套路不像田径、球类那样有着客观的评价标准,完全可以用速度、时间、高度、进球数、赢球数等来判断。裁判员打分是评判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唯一方法,也是比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武术比赛中,裁判被分为三个组,分别是A组,负责对动作规格进行评分;B组,负责对动作演练进行评分;C组,负责对难度动作进行评分。运动员的最后得分由A组B组和C组的得分相加而成。因此每一个裁判员的评分都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尤其是对于B组演练水平的裁判员来说,演练水平的评分标准不是很清晰,只分为三档九级,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因此不同的裁判员会对同一个运动员的演练水平产生不同的意见。所以说,在武术套路比赛中,裁判员的评分有很大的主观性。

3 制约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外部因素

3.1 无法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在体育竞赛及奥运会的比赛中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可能违背了体育运动的最初宗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经济做后盾,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不会有蓬勃的发展。在体育运动的市场化运作上我们确实落后于西方国家。纵览国内各项体育赛事,没有一项可以与美国的NBA、棒球联赛、甚至是德甲、意甲等一系列比赛相媲美。事实上,NBA只是一个国家的联赛,但它却被全世界所关注,这一点可以从NBA比赛的上座率、收视率以及球员收入等等方面来体现。而反观武术比赛的情况,简直可以用惨淡二字来形容的。比赛不收门票,观众席上除了寥寥无几的比赛相关人员之外几乎看不见任何观众的踪迹。相信这并不是主办单位和机构的初衷。其次,武术比赛在电视上的“出镜率”实在太低了,没有哪个电视台愿意关注正规的武术比赛,特别是套路比赛。其实近几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电视台在举办一些武术比赛,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深圳卫视举办的《功夫之星》、河南卫视举办的《武林风》等等。但是这种选秀似的比赛有它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代表中国武术,因此不能将此类比赛等同于甚至代替正规的武术比赛。因此如何将正规的武术比赛带入社会大众的内部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2 中国对武术运动的垄断

中国对武术项目的垄断是根深蒂固的,这可以从各种世界性武术比赛的成绩中看出来,但这种垄断地位并没有给武术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而造成了少数西方国家对武术运动的排斥。因此,我们要让武术真正的走向世界,真正的被世界所接受,就不能对武术有一种保护和独占的心态。我们期盼武术发展,但又害怕失去自己在武术运动中的优势地位。我们认为武术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应该也能够在武术领域中一直占有这样的领先地位,我们想让武术在这种领先和优势的基础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但这样毫无疑问会增加武术国际化推广的难度,长期垄断一个体育项目是不利于它自身发展的。

3.3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每一届奥运会东道主都会凭借自身的优势,申请一个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中国也不例外地选择了本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新项目申请入奥。可是政府把大把时间都用在了如何与奥委会的官员进行周旋,而忽略了在国民内部好好地宣传和普及。尽管武术在中国一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只是集中在部分地区和某类人身上,而且往往集中在某个项目上。绝大多数的民众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几乎没有出门练习的机会与习惯。此外,现在的武术也越来越受到外来运动项目的威胁,像跆拳道、空手道、合气道等都在中国逐渐地扩大着自身的影响,这些项目的出现占据了本就有限的市场。如果政府再不去做好武术的宣传工作,做好武术与其他外来项目之间的比较工作进而凸显武术项目的优势,武术在国内的地位及市场会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4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运动的国际化推广受到阻碍是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要发展武术运动,我们需要将武术推向国际。就像发展经济中国需要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政治中国需要进入联合国一样。因为只有将武术推向国际才能展示出武术运动的特点与价值,使其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

[1]中华武术编委会.中华武术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孙爱平,汪兴.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8(8).

[3]编写组.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1∶1数字化学习下一篇:分岗位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