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工艺

2024-07-06

煎煮工艺(精选七篇)

煎煮工艺 篇1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SPD-10AVP紫外检测器(日本岛津),威玛多媒体色谱数据工作站,色谱柱Hypersil CN(10μm,4.6 mm×150 mm),电子天平(BP211D型,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A2366超声波清洗器(中船重工七院七二六所),XW-80A型离心机(上海医大仪器有限公司),针筒式微孔滤膜过滤器(水型,规格:13 mm,孔径:0.45μm,天津市腾达过滤器件厂)。JZY-10型电动煎煮机、不锈钢煎煮锅(天津三延精密器械有限公司)。

1.2 药材和试剂

制何首乌饮片(批号:20121022)购自广西柳州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厂,经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药检室鉴定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炮制品。分拣为大块:粒径25 mm左右,小块:粒径10 mm左右,粗粉:机械粉碎,过10目筛。对照品: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110844-201109),稀乙醇(自配:取乙醇529 mL,加水稀释至1000 mL,即得。本液在20℃时含C2H5OH应为49.5%~50.5%mL/mL[6])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去离子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HPLC法测定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12]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色谱柱为Hypersil CN(10μm,4.6 mm×150 mm);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320 nm;流速为0.8mL/min;流动相为乙腈-水(18∶82);进样量为20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对照品和样品的色谱图见图1。

2.1.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二苯乙烯苷对照品11.86 mg,置于50 mL棕色容量瓶中,加稀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237.20μg/mL的标准储备液。

2.1.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按降脂方取缺何首乌的空白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阴性对照溶液。

2.1.4 系统适应性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连续进样5次,RSD为0.46%,理论塔板数按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苷-2-O-β-D-葡萄糖苷计算不低于2000。取供试品溶液测定,理论塔板数按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苷-2-O-β-D-葡萄糖苷计算为2957,分离度为3.22,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

2.1.5 空白试验

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缺何首乌的阴性对照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结果空白对照液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无吸收,说明空白对照液无干扰。2.1.6线性关系的考察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10、6、4、2、1 mL,分别置于50 mL棕色容量瓶中,加稀乙醇至刻度,摇匀,分别制成浓度为47.44、28.46、18.98、9.49、4.74μg/mL的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0μL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进样浓度(X)为横坐标,以峰面积值(Y)为纵坐标,计算得回归方程为Y=1.85×10-5X+0.375,r=0.999 988,结果表明二苯乙烯苷进样量在4.74~47.44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

2.1.7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61.44μg/mL对照品20μg/mL连续进样5次,测定峰面积,RSD为0.402%,表明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1.8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间隔约2 h分别于0、1、

3、6、8 h进样,测定峰面积,结果RSD为0.1124%(n=5),表明样品在8 h内稳定。

2.1.9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已知浓度的供试品溶液1 mL,共6份,分别精密加入1 m L 20.48、61.44、102.40μg/mL浓度供试品,各2份,测定,计算,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9%、100.61%、100.12%、99.41%、101.53%、102.09%。

2.1.1 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及测定

称取制首乌药材9份,150 g/份,统一8倍加水量,按正交表表1的设计进行煎煮(多次煎煮者第2次及第3次的煎煮时间和加水量为第1次的一半,合并煎液),趁热过滤,浓缩定容至200 mL。取滤液15 mL离心后上清液再经滤纸、针筒式微孔滤膜过滤器过滤,取滤液2 m L置于10 m L棕色容量瓶中,加稀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取20μL进样测定,计算。

2.2 正交试验设计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选择药材粒度、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4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因素水平见表1,试验设计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

2.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由直观分析结果可以看出,4个因素对二苯乙烯苷的溶出量影响程度不同,依次为D>C>A>B,故以B为误差项进行方差分析。在表3方差分析中可以知道,A、C、D三因素影响显著,最优水平组合为A3B2C3D3。

2.4 验证试验

取制首乌150 g三付,按最佳水煎煮工艺分别进行煎煮,取煎液按“2.1.4”项下测定二苯乙烯苷含量,分别为41.32、44.11、39.88μg/mL。验证试验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说明工艺稳定可行。

注:F0.05(2,2)=19.00,F0.01(2,2)=99.00

3 讨论

在煎煮过程中,粗粉煎液极其浑浊,分离困难,不论是家庭煎煮,还是医疗机构代煎都难以解决,从粒度因素的试验数据看,小块和粗粉的二苯乙烯苷溶出量比较接近,故应选择小块粒度为最佳。

从理论上讲,浸泡可以使干瘪的组织细胞膨胀,细胞间隙变大,利于溶剂的穿透浸提,但试验结果显示是否浸泡对本实验结果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制何首乌质地坚硬,难以浸透,且因煎煮时间较长,因此相对于其他显著因素来说影响并不大。

二苯乙烯苷为水溶性成分,较长时间的煎煮利于其溶解渗出,从试验结果来看二苯乙烯苷的溶出率与煎煮时间呈正相关,与理论相符。

中药煎煮过程中,药材内外溶质与溶剂的浓度差是有效成分溶出的推动力,更换新溶剂即多次煎煮是保持最大浓度差最便利的手段,但多次长时间煎煮也会造成高分子杂质增多,有效成分被破坏,且会造成时间和能源的浪费,故在二煎和三煎时选定时间为头煎的一半。

煎煮工艺 篇2

1 仪器、试剂与药材

1.1 仪器

手持式可见光型S560型分光测色仪 (美国microptix公司) , 波长范围:400~700 nm;波段宽度:4~7 nm (1%of center wavelength) , 特殊的LED光源;线性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1.2 药材

黄连、黄芩、白芍药材, 购自郑州瑞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经净制切制加工成饮片。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设计

《伤寒论》中记载的黄连阿胶汤煎煮方法为“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三物, 取二升, 去滓, 纳胶烊尽, 小冷, 纳鸡子黄, 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 日三服。”根据前期的文献考察, 通过研究仲景方相关的剂量换算, 我们最终确定了黄连阿胶汤的方剂用量以及煎服用量, 方剂用量为:黄连12g, 黄芩6g, 白芍6g, 阿胶9g, 鸡子黄2枚。其煎法为以上5味药, 用水1200mL, 先煎煮黄连, 黄芩, 白芍3味药, 取水煎液约400mL, 去滓, 放入阿胶炀化, 稍冷, 放入鸡子黄2枚搅拌即得, 每天服用3次, 每次140mL。因此, 黄连阿胶汤首先要对黄连, 黄芩, 白芍三种饮片进行煎煮, 根据课题要求以及查阅中药煎煮相关文献, 进行大量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 选取浸泡时间, 煎煮时间, 煎煮次数, 加水量, 煎煮火候等因素, 设计不同水平, 制备成相应的汤液, 手持式分光测色仪测定吸光度和色度。

2.2 测定方法

选取10mm长方体比色皿盛取2/3体积的1~8号样品分别吸光度值测试和RGB颜色测试。考察不同波长, 记录460nm吸光度测定结果, 见表1。

注:定义中火为, 火焰周围温度380℃~400℃, 锅内有大量小气泡冒出, 文火为:火焰周围温度290℃~320℃, 锅内极少量气泡冒出, 煎煮液呈层叠状向上翻滚。

2.3 结果

1~8号样品在460nm的吸光度值比较稳定;1~8号样品的GRB颜色中只有蓝色在变化, 而且在90~110范围之内。

3 讨论

3.1 汤剂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临床中应用最早的一种中药剂型, 因其标本兼治, 疗效好而且制备简便。加减灵活, 奏效迅速, 一直在中医药临床中广泛应用, 而汤剂煎煮技术, 直接影响着汤剂的疗效, 若煎煮方法不当, 则会降低甚至改变中药的的效果, 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 而煎药者, 鲁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 则药不出, 剂少水多, 又煎耗药力也”。[2]近年来不少医药学者从煎药容器、加水量、浸泡时间、煎药时间及次数等方面进行研究, 从理论及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新方法制备汤剂, 如煮散[3]、粉末保温浸制法[4]等。改进了汤剂的煎煮方法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医院由于领导重视程度、管理人员素质、设备、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煎药规范操作的监管力度较为薄弱。同时, 煎药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甚至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人员也参与煎药。他们不仅对传统煎药技术没有足够的了解, 更缺乏药学专业知识, 对煎前浸泡、煎药时间与火候的掌握, 先煎、后下等关键操作, 马虎从事, 致不规范操作时有发生, 也会直接影响中药的安全与疗效。因此在总结古人煎煮技术要点的基础上, 综合现代煎煮技术以及化学分析手段建立汤剂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制订其煎煮工艺技术规范, 非常有必要。

3.2 汤剂煎煮过程中颜色、气味、浓度等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 但以往多凭肉眼观察, 不能用数据描述。本研究首次采用手持式分光测色仪测定吸光度和色度, 结果稳定, 不仅分析出了颜色的差异, 而且得出颜色的差异是由蓝光的数据变化引起, 将不容易区分的颜色数据化, 因此如果通过大样本的测定, 可以考虑对汤剂建立吸光度、色度标准。

摘要:目的 探讨建立汤剂色度、吸光度标准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浸泡时间, 煎煮时间, 煎煮次数, 加水量, 煎煮火候等因素, 设计不同水平, 制备成相应的汤液, 手持式分光测色仪测定吸光度和色度。结果 样品在460nm的吸光度值比较稳定;1-8号样品的GRB颜色中只有蓝色在变化, 而且在90~110范围之内。结论 测定吸光度和色度结果稳定, 不仅分析出了颜色的差异, 而且得出颜色的差异是由蓝光的数据变化引起, 将不容易区分的颜色数据化, 因此通过大样本的测定, 可以考虑对汤剂建立吸光度、色度标准。

关键词:黄连阿胶汤煎煮,吸光度

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学院出版社, 2009:107.

[2]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487.

[3]苏慕鹤, 李云.试论中药煮散的应用与发展[J].基层中药杂志, 2000, 14 (3) :47-48.

多煎煮模式的智能中药煲 篇3

按不同类型的中药药剂采用不同的煎煮模式

按照中药药性,中药药剂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解表药剂;2.一般药剂;3.滋补、调理药剂。

对不同药性的中药材要采用不同的煎煮方式,煎煮的时间也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使中药材里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的利用。以下是供参考的各类型中药材煎煮方案:

a) 解表药剂

此类药剂要用“武火”速煎,煎出的药才“气正势猛”,药力迅速。以武火煎沸,中火(介于文火、武火之间)保持沸态约10分钟后完成。

b) 一般药剂

此类药剂就用“武火”“文火”交替煎煮,煎出药的有效成分。

c) 滋补、调理药剂

此类药剂要久煎,否则达不到补益的目的,火力为先武后文。先以武火快速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煎较长时间。

液晶显示种类、温度

当用户选中某种煎煮模式时,在控制面板中的LCD显示器中可以显示出用户选择的煎煮模式名称和当前煲内的温度及已加热时间。

发生系统故障后自动切断电源,避免系统损坏,如:干烧、沸锅

当煲内温度达到102℃时,认为现在是干烧状态,立即停止加热并发出蜂鸣声,提示用户。

当药沫上溢并与防溢探针接触时,系统会立即停止加热,等药沫下降到安全位置时,再继续加热。

自动保温

当加热程序被执行完后,系统会自动转入保温程序。

药渣分离

为了避免煎好的药汁与药渣混在一起,我们采用事先将要煎煮的中药放在煎药袋中,使药渣分离。

设计思路

智能煎药煲的使用流程如图1所示。电路控制结构图如图2所示。首先将要煎煮的中药药材处理好后放入煎药袋中,将封闭好的煎药袋放入煲内,再加入适量水。根据中药材的药性来选择功能面板中的煎煮模式(如一般药剂、解表药剂、滋补调理药剂)。在煎煮过程中,系统会自动控制和调节温度,并时刻监测是否干烧和沸锅。当煲内温度达到102℃时,认为现在是干烧状态,立即停止加热并发出蜂鸣声,提示用户。当药沫上溢并与防溢探针接触时,系统会立即停止加热,等药沫下降到安全位置时,再继续加热。直到此程序模式终止,系统会自动断电。此时,说明中药药剂已煎煮完成。

电路原理

整个电路原理图分为以下几部分:中央处理芯片AT89C52、加热片控制模块、传感控制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具体连接方式如图3所示。

选择不同煎煮模式的三个选项按钮分别通过单片机AT89C52的P0.0、P0.1、P0.2三个引脚输入,单片机根据输入指令通过P1.0引脚控制加热模块进行加热,同时通过P1.7引脚控制传感模块实时监测温度;通过P3.0、P3.1、P3.4控制液晶显示模块显示当前的状态,达到所需状态时,单片机通过P1.5、P1.6引脚控制报警器报警。

关键部分程序

设备所需软件程序在编程软件Keil uvision3中进行编程,在keil uvision3中通过编译、连接后即可生成Hex文件,然后通过ISP下载线把生成的Hex文件下载到单片机AT89C52中。关键模块代码如下所示。

加热片控制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双向可控硅BTA06和光耦MOC3401等组成。M与水热器的加热片串联。单片机根据用户的设定,从P10口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光耦MOC3401的通断,从而控制双向可控硅BTA06的通断,进而控制加热片的工作。

该模块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双向可控硅BTA06代替传统的继电器,不但解决了噪声大的问题,还实现了以弱电控制强电的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见程序1。

传感控制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电流检测元件电流互感器HCT226A和四只整流桥1N4001等组成。HCT226A是一种价格低廉的高精度互感器,其输入额定电流为5A,输出电流为215mA,完全能够保证本系统对控温精确度的要求。

电流检测模块的工作原理是:加热时,电流互感器实时检测负载电流,并通过整流桥将交流电信号转换成单片机能够处理的直流电压信号,送A/D转换器进行转换后,最终送到AT89C52进行相应。

液晶显示模块

中药煎煮常见问题分析 篇4

1煎药时间

部分患者认为煎煮中药时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煎药时间是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的, 对于一般药物需要煎30~40min;解表药和芳香类中药不宜久煎, 仅需15~20min;对于一些滋补类和矿物类中药则需要煎煮40~60min。每剂中药一般煎煮2次, 第2次煎煮时间可以适当减短。若煎煮的时间过长, 当中药的有效成分达到平衡时, 则很难再进行提取, 特别是对于一些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更不宜久煎, 长时间煎煮可导致有效成分地挥发, 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2煎药水温

煎药前, 中药饮片需要进行充分地浸泡, 可使有效成分易于煎煮析出, 但切忌用开水浸泡。由于中药饮片的表面一般都含有淀粉、蛋白质等成分, 若用开水浸泡, 饮片的表面则会遇热凝结成膜, 阻止水分的有效进入, 不利于有效成分地煎煮, 影响治疗效果。

3煎药方法

日常生活中, 部分患者由于讲究卫生会把浸泡饮片的水倒掉或浸泡前用水清洗饮片, 这都是不正确的。原因有二:饮片中含有水溶性成分, 浸泡过的水中会存在这些成分或用水洗后会导致有效成分损失;对于一些粉末类中药, 用水浸泡后会溶解于水中, 倒掉后会导致成分的流失。

4煎药浓度

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患者对用机器煎药的质量提出质疑, 认为用机器煎药没有自己在家里煎药浓。其实中药汤剂并非越浓越好, 其疗效是体现在中药的有效成分上, 而不是药液的稀稠上。有实验表明, 机器煎药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传统砂锅煎药。机器煎药在视觉上稀的原因是因为药液在包装前经过了多层过滤, 大大减少了药液中悬浮的药材细粉和药物残渣。

5中药煎煮时需要加盖

患者在煎煮中药时常采用敞口直火煎煮的方式, 易造成药物中的芳香性成分散失, 进而影响疗效, 特别是对于一些解表药等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果在煎煮时不能有效控制火候及操作技巧, 极有可能因为没有加盖或其他操作而造成有效成分降低, 甚至完全消失。

中药煎煮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篇5

1 中药成份在煎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1.1 药物中酸、碱性成分的相互作用

有的酸碱反应能减缓药物的毒性或有害成分。《证治要诀》中记载“附子得甘草则性缓”, 通过LC-MS法[2]、薄层扫描法[3]以及药理实验[4]测定, 发现甘草对四逆汤中三种生物碱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乌头碱含量与方中甘草计量成高度负相关, 其中乌头碱和甘草酸含量都明显降低。进一步研究[5]表明, 该药在共煎过程中, 甘草次酸与乌头碱形成复盐, 该盐到体内逐步分解, 避免了机体因短时间吸收大量乌头碱而产生强烈反应。减缓乌头碱的毒性, 同时也使甘草酸及其他生物碱的作用缓和而效长, 验证了传统的中医理论。酸碱反应能影响有效物质的溶出率。在煎煮过程中, 有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能增加有效物质的溶解度, 使有效物质在汤液中浓度增加而增强疗效。赤屈昭[6,7]等测定了7个柴胡复方汤剂中柴胡皂苷的含量, 发现含龙骨、牡蛎的汤剂中柴胡皂苷α的含量明显偏高。

1.2 水解反应

含有酯键、甙键、多糖、内酰胺或酰胺基等成分的中药, 在煎煮过程中都会受到水解的影响。例如附子在煎煮过程中, 由于受到水和热的作用, 其乙酰基、苯酰基水解成为乌头原碱, 从而毒性降低[8], 降低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0~1/4000。故许多含附子的中药复方中, 都是先煎附子一段时间后, 再将其他各味中药与附子同煎。

1.3 沉淀形成

沉淀反应是中药配伍共煎时最常见的化学变化。经大量实验研究表明, 沉淀主要是由生物碱与甙类、有机酸、鞣质等以及鞣质与苷类、蛋白质等反应形成的。生物碱与甙类结构中的酚羟基、羟基结合成难溶盐类形成沉淀。生物碱类中药与含有机酸类中药煎煮过程中, 大分子的有机酸易与生物碱生成难溶性盐类。有学者在研究小青龙汤时发现, 甘草酸与麻黄碱发生沉淀反应, 使得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较低[9]。

有些沉淀在胃肠道中可逐渐分解, 重新被机体吸收, 基本不影响其药效, 同时还起到了缓解强烈药性的作用, 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四逆汤。但有些沉淀很难在消化道中被机体吸收, 若是对机体不利的成分形成了沉淀, 则可起到减毒作用。若为有效成分, 该药在制剂过程中则以单味提取为宜, 以降低有效成份的损失[10]。

1.4 煎煮过程中发生的氧还反应

中药中的许多化合物或是酚类化合物, 或是含有酚性基团。酚性基团在煎煮过程中能被氧化, 变成颜色较深的醌式结构。酚性基团具有还原性, 它可保护一些易被氧化的化合物不被氧化。例如苦参、广豆根等中的苦参碱, 其氮原子易被氧化成N→O基团, 若有酚羟基存在可起到保护作用, 使其不被氧化。崔健等[11]研究了山豆根在复方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结果表明, 苦参碱含量增加, 因为氧化苦参碱的结构中含有N→O配位键, 与含醛基、羟基、双键等基团的化合物合煎 (加热条件下) 时氧化苦参碱被还原为苦参碱。

2 温度、溶剂、p H值以及煎煮器具等外加因素的影响

2.1 温度的影响

在古时候煎药温度除有“文火”、“武火”之分, 还有“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 “凡一切补药诸膏宜桑柴火煎之”, “凡煮药用迟火, 火驰药力出不尽”等各种差别。可见, 古人已注意到了温度的重要性。温度过高水分易蒸发, 同时有效成分不能充分溶出, 挥发性成分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损失, 还可能出现某些不需要的化学变化。有人证明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当归油的提取率高于水蒸气蒸馏法, 其主要原因是当归油的主要成分藁本内酯对热不稳定, 易被氧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时温度较高且为开放系统, 使藁本内酯易氧化被破坏进一步异构化[12], 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温度低、体系密闭, 可避免以上现象发生。

2.2 溶剂的影响

中医在煎剂时, 所用溶剂大体有水、酒、醋、米泔、乳以及童便等。其中大多以水为溶剂, 这是由于水对中药细胞组织有分解作用, 同时能对某些化学成分产生吸附或溶解作用, 复方中的一些水溶性成分还能促进结构上相似的难溶成分进一步溶解。芦丁、槲皮素和萜类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好, 但中药材苍术在水煎过程中, 其中含有的菊糖却能帮助这些成分溶解。

井水、泉水这类水, 含钙、镁盐较多, 形式以碳酸盐为主, 它们与中药中的有机酸在煎煮过程中会形成沉淀性盐类。若用自来水, 有时含有铁、铝等离子, 如果为三价铁, 则为氧化剂。自来水生产工艺中往往加入氯气或漂白粉消毒, 这样, 水中便含有Cl-, 使其偏酸性, 煎煮时就会使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另有实验表明, 六味地黄汤剂与乙醇提取相比, 前者所含成分多于后者, 相同峰面积也是以水煎液剂为大。因此可以认为, 传统使用汤剂是合理的[13]。

2.3 p H值的影响

中药煎煮有时需用醋作溶剂, 除起到溶剂和参与反应的作用外, 还可以改变溶液的酸碱度。穿心莲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主要是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的酯键起疗效作用。在p H=7时, 酯键会慢慢水解;p H值升高, 水解加速, 甚至出现内酯环开裂或双键移位[14]。因此, 适当的煎煮p H值对药效有着很大的影响。

2.4 煎煮容器的影响

煎煮中药通常使用砂锅, 其为硅酸盐烧制而成, 化学性质稳定, 含有可溶性杂质较少, 对药物成分影响较小。如用金属容器, 则铜、铁和铝等金属离子可能溶解到汤剂里, 这样就将促进许多化学反应或使自身参与其中。如大黄、首乌等中药中所含的蒽醌衍生物可与煎煮容器中的金属离子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 足见煎煮容器对药效的影响, 所以在选择煎药器皿时, 最好选用惰性材料。

3 结语

从分子水平上探索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配伍理论的相关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药物配伍过程中, 体外化学成分的变化;二是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后, 化学成分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中的变化。本文仅对前一方面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综上所述, 中药汤剂在煎煮过程中除受到温度、溶剂、p H值及煎煮容器等外加因素的影响, 还受到其化学成分本身产生的化学变化的影响。了解中药汤剂在煎煮过程中的这些变化, 对于中药汤剂的制备, 合理配伍, 提高药效以及实现中药的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物治疗中应用广泛, 本文对中药汤剂在煎煮过程中所发生的酸碱反应、水解反应、氧还反应、沉淀的形成以及温度、溶剂、p H值等外加因素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复方,煎煮,成分变化

参考文献

[1]岳凤先, 陈传楚.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引论[M].中国发明创造者基金会, 1985:127.

[2]陈建萍, 谭炳炎, 张敏生, 等.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17 (3) :16-16.

[3]裴妙荣, 梁秀和, 廖辉, 等.薄层扫描法对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分析[J].中成药, 1993, 15 (6) :33-33.

[4]裴妙荣, 闫润红, 等.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及药效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6 (3) :10-13.

[5]裴妙荣, 王世民, 李晶.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解毒作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1996, 21 (1) :51.

[6]赤屈昭.6种の汉方煎液中のbaicalin及ひsaikosaponinの浓度と牡蛎の关系[J].东洋医学杂志, 1976, 27 (2) :41-41.

[7]赤屈昭.柴胡エキユ中のsaikosaponinの定量[J].生药学杂志, 1975, 29 (2) :99-99.

[8]周思思, 马增春, 梁乾德, 等.基于UPLC/Q-TOF-MS分析附子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 10 (8) :894-900.

[9]张明昶, 邵进明, 彭小冰, 等.不同制法小青龙汤中盐酸麻黄碱含量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0:2317-2318.

[10]鲁佳慧, 江滨, 曾元儿.中药配伍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3, 14 (7) :419-419.

[11]崔健, 耿惠, 刘淑杰, 等.山豆根在复方中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J].中草药, 2001, 32 (7) :613-614.

中药汤剂的煎煮与服用方法探析 篇6

1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如今不少患者为求方便, 将中药汤剂用电药褒煎煮, 或要求医院或药房代煎, 结果往往疗效不佳。沈括在《苏沈良方》中指出:“古之饮药者, 煮炼有节, 饮啜有宜, 药有可以久煮, 有不可以久煮者, 有宜炽火, 有宜温火者, 此煮炼之节也。宜温宜寒, 或缓或速, 或乘饮食喜怒, 而饮食喜怒为用者;有违饮食喜怒, 而饮食喜怒为敌者;此饮啜之宜也。而水泉有美恶, 操药之人有勤惰, 如此而责药之不效者, 非药之罪也。”说明影响煮药的因素有很多, 而药方的疗效又依赖于煮药的整个过程, 可见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的重要性。

1.1煎煮器皿的选择

对于煮药器的选择, 唐恕斋在《原病集》中提到:“银者为上, 瓷者次之。”说明煮药最好的材料是银。清代名医尤乘在《寿世青编》中补充道:“必用砂铫瓦罐, 如富贵家, 净银之器煎之更妙。切忌油秽腥气, 铜锡铁锅, 或煎过他药者, 必涤洁净, 器口用纸蘸水封之。”由此可知, 煎煮中药最为合适的器皿为陶瓷, 其中尤以砂锅为好。砂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不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 破坏中药疗效, 且砂锅导热性好, 是最佳的中药煎煮器皿。中药煎煮切忌使用铜铁锡等金属器皿, 一是因为铜铁锡的氧化物及盐类本身也是中药, 会带有药效, 恐与病情不和;二是因其可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降低药效, 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同时, 煮药的器皿必须要求干净, 以免污垢影响药效。

除此, 煮药器皿容量需大, 以利于药物沸腾时不断翻滚, 促使有效成分加速浸出, 并可避免外溢耗损药液。

1.2煎煮用水的选择及用水量的控制

古人煮药用水甚为讲究, 《灵枢》提倡煮药之水乃千里之外者八升, 扬之万遍, 取其清五升煮之, 炊以苇薪, 而医圣仲景指出:甘澜水、潦水、泉水、东流水, 盖皆取熟淡不助里饮。《本草纲目》也记载有:“立春雨水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药”、“腊雪化水宜煎伤寒火喝之药”、“长流水煮药最验”、“井泉水宜煎补阴及一切痰火气血药”等。然而对于现今社会, 这种要求未免过高, 但煮药用水至少要水质纯净, 最好选用纯净水、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水质清纯可以大大减少药物与水中微量元素的化学反应, 保证药效。

煎煮中药用水一般要求要没过药物2~3cm为宜, 可根据药物及功用来适当增减, 如质地疏松或易挥发的药物, 可适当减少用水量;坚硬的药物可以适当增加用水量。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经过反复实验, 整理出一个中药煎煮的加水公式, 这使得中药煎煮加水更加科学可控, 公式为:第一煎加水量=方中各药物总量 (g) +150mL+服用量 (成人服用量一般为150~300mL) , 第二煎加水量=服用量+200mL。

1.3药物的浸泡

某些用于煎煮的中药饮片是经过干燥加工的, 这使得药物的细胞壁与导管皱缩, 细胞液干涸形成结晶, 煎煮之前需要对药物进行浸泡, 使得细胞中的物质溶解通过细胞膜或溶解后浓度增加, 形成高渗使得细胞破裂, 有利于加热时有效成分迅速溶出。中药浸泡一般用温水浸泡20~30min即可。

1.4中药煎煮的火候、时间和次数

煮药之法最为讲究, 方药的功败垂成往往在于煮药方法是否得当。煮药之法一般取决于药物的性味与疗效。中药煎煮之前一般需要充分浸泡, 以利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溶出。特殊的煮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等。效仲景法, 《伤寒论》中已经提到很多煮药需注意的细项。如麻黄汤, 先煮麻黄, 去沫, 然后加余药同煎, 此主药当先煎之法;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以甘澜水先煎茯苓, 考虑茯苓气味薄, 倘淡煮之, 则力不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则煎药成而后纳大黄, 因大黄气味厚, 倘若煮之, 则势必缓。煮药之法, 不可胜数, 皆各有意义。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说:“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乎此”, 他更作了形象的比喻:“烹饪禽鱼羊豚, 失其调度, 尚能损人, 况药专以之治病, 而不可讲乎?”。可见煎药的时间和温度十分重要, 那么煎药的火候、时间和次数要如何掌握呢?

煮药的火候有“武火”与“文火”之分, 李念莪在《本草通玄》中曰:“补药须封固, 文火细煎, 利药宜露顶, 武火速煎。”说明了方药的功效决定了火候的大小。一般中药的煎煮火候可以按照先武后文的原则, 即先用大火、猛火煮沸, 然后改用小火慢煮, 在此过程中药物的有效成分逐渐渗出, 当内外浓度达到平衡时, 即可将药液滤出, 重新加水, 进行第二煎,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 第二煎完成后, 将两次药液合并, 分次服用。一般的药物经过两次煎煮, 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大部分溶出, 对于某些坚硬的补药剂, 则需要多次煎煮。

由于不同药物的药性不同, 煎药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 第一煎的时间为15min左右, 第二煎控制在10min左右即可;对于滋补类的中药煎煮时间需长一些, 第一煎20~30min, 第二煎的时间为30min左右, 以保证药效充分溶出;对于一般的复方药剂, 第一煎时间为20~30min即可, 第二煎10~15min即能使得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2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中药的服用方法也很有讲究, 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中药汤剂的服用一般要遵循一定的时间和方式。

2.1服药的时间

适时服药能降低不良反应, 《汤液本草》中记载:“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 食气消则服药, 药气消则进食, 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可见服药与进食需间隔一段时间。《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日, 病在骨髓者, 宜饱满而在液。”这说明服药的时间和患病部位相关, 同时, 服药时间还要结合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为了充分发挥药液对胃肠道的局部作用, 同时避免食物对某些药液吸收的干扰, 使药力速达病所, 一般汤剂大多在饭前服用, 如补益药、利气药等, 另泻下药、通便药及作用于四肢血脉的药, 宜空腹时服, 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肠内, 并保持较高浓度, 而迅速发挥药效[2]。而对于刺激胃黏膜的汤剂, 可餐后服用, 如利导药、消食化积药等。

2.2服药的方式

一般危重病患者或病在下焦患者需顿服、急服。对于病在上焦, 胃气不和, 呕吐或妊娠恶阻或年高体虚不能耐受药力者适宜徐徐温服。

3结语

综上所述, 患者应在煮药过程中, 依法煎煮, 否则疗效不至, 拖延病程, 医生也应提醒病人煮药时的注意事项。只有这样, 中药在煎煮后才能发挥其最优的疗效。

摘要: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中药的各种剂型中, 汤剂因其可以随症加减, 最适合中医辨证施治, 故而应用广泛, 成为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汤剂系指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制剂, 其制备简单易行, 溶媒来源广泛, 且具有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等优点。中药汤剂的药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煎煮与服用方法, 本研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中药汤剂,煎煮方法,药效

参考文献

[1]王玫, 邹咏.浅析中药汤剂煎煮法[J].中医中药, 2010, 4 (8) :195-196.

川乌煎煮时间与毒性相关性研究 篇7

关键词:川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毒性,相关性

川乌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经过干燥处理后的母根。最初载于《神农本草经》, 被列为下品, 英文名Radix Aconiti, 别名鹅儿花、铁花、五毒[1]。一般在灌丛以及山地草坡中生长。目前可以栽培于平地肥沃的砂质土壤, 现主要在四川栽培。川乌始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向北延伸至秦岭和山东东部, 向南至广西北部。药材性热, 味辛、苦;有大毒。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另外, 川乌有强心以及毒性作用, 川乌水煎剂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但是川乌在煎煮过程中其水煎液内产生的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毒性, 乌头碱过量造成中毒时, 能够使心搏增强, 从而引起传导阻滞而至心率不齐, 最后心跳停止在舒张期。乌头碱类引起恒温动物急性中毒的表现有呼吸异常兴奋[2]、运动神经麻痹、末稍神经痉挛、流涎、呕吐样开口运动, 被称为乌头碱症状。本研究探讨川乌的煎煮时间以及给药剂量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造模

将对照组与复制麻痹动物模型组分为9组, 其中主要是雄性, 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生川乌15min煎液组、30min煎液组、1h煎液组、2h煎液组、3h煎液组、4h煎液组和5h煎液组, 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和各给药组于麻痹动物模型右足足跖处注射弗氏佐剂0.1mL/只。从造模当天开始, 每天上午8:30-11:30按动物体重按10mL·kg-1·d-1分别给各组模型动物灌喂蒸馏水以及不同煎煮时间点的川乌水煎液, 此记录连续操作30d, 观察模型动物在给药期间的一般状态、一般行为活动和精神状况, 每7天称1次体重;测量动物足跖肿胀度: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0.5h、12h、第2~10天上午9时用游标卡尺法测定各组动物右足跖肿胀度, 在第11~30天上午9时测定各组动物左、右足跖肿胀度。

1.2 给药方法

对照组模型和各给药组于复制麻痹证动物模型在川乌煎煮10min, 20min, 30min, 1h, 2h, 3h, 4h, 5h后, 分别给药剂量为临床用量的5、10、20、40、64、96、110倍。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6]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 (珚x±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给药组大鼠于造模后18h至第2天, 足跖和踝关节明显红肿,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肿胀度最高, 持续2天后减轻, 至21天左右又为肿胀高峰。给药期间, 各给药组大鼠的肿胀度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P<0.01或P<0.05) 。药效发挥最佳的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分别为30min、110倍。川乌水煎液给药30天对大鼠右足足跖肿胀的影响见表1。

(±s)

注:与空白组比, *P<0.01;与模型组比, #P<0.05, ##P<0.01。

3 结论

药物长期毒性实验的动物模型一般都是选用健康动物。由于乌头类有毒, 很多中药的安全性研究中的大量实验已证明, 乌头类中药水煎液含有乌头碱, 对模型动物产生的毒性效应与对健康动物产生的毒性效应有差异, 然而通过多次试验比较, 能够发现生川乌在煎煮30min以及给药110倍的情况下, 毒性最强, 但这种情况下川乌的药效也最佳[4]。

本研究数据表明, 川乌水煎液的毒性作用对麻痹证模型动物病理组织学和血液生化学的影响较小。虽然川乌在水煎30min与给药110倍的情况下药效最佳, 但在对神经系统或心血管循环系统功能的损害上能否体现川乌水煎液的长期毒性, 或在对机体其他组织功能的改变上能否体现,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5]。

参考文献

[1]刘瑶, 彭成.川乌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8) :1-2.

[2]李万红.中药乌头的炮制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 (4) :24-26.

[3]白向阳.川乌的毒性与抗肿瘤作用[C].北京中医药学会年会论文汇编, 2003.

[4]吴刚刚, 章小菁, 梁泽华.川乌炮制品减毒增效的实验研究[J].绿色科技, 2011 (6) :65-67.

上一篇:理论空气量下一篇:男性同性恋